乡村建设推进工作情况

2024-11-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乡村建设推进工作情况(精选11篇)

乡村建设推进工作情况 篇1

情况汇报

市委农工办:

《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临沂市2012年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要点与责任分工〉的通知》下发后,平邑县迅速召开专题会议,按照通知要求,结合平邑实际,制定了《平邑县2012年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安排镇、街道、管委会按照《实施方案》要求,开展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县督导组人员全部到督导单位现场督导。从各镇部署和县督导情况看,平邑县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推进工作扎实有效,成效显著。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

年初,全县确定并实施了优质农产品基地和品牌建设、河道综合治理、造林绿化、黄烟生产、涉农重点项目建设等18项农业重点工作。3月13日,召开了高规格、大范围的全县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会议,安排部署了今年的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和城乡环境整治工作。会上出台了两办关于《全县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2012年工作要点》,指导各镇进行面上工作的开展。为进一步加强对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和城乡环境整治工作的领导,调整充实了城市管理委员会成员和县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4月9日,县里组织各镇分管负责同志、沿线沿路重点村支部书记、县直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和各督导组组长到 1

临沭县、罗庄区、费县参观学习了他们在开展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方面的经验做法。接到市里的《通知》后,县委召开了常委会议学习传达贯彻,研究制定了我县的《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实施方案》,安排部署2012年全县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为加快重点工程的进度,又分别成立了由县级领导挂帅的十个指挥部,分线作战,齐头并进。实施了‚一把手‛工程,明确任务,落实到人,倒排工期,使人人身上有责任,个个身上有担子。县直有关部门单位把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与本职业务一同规划、一同部署、一同落实,并积极指导、督促各镇做好工作,为活动的深入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抓住重点,加快推进

根据全市工作要点,结合平邑实际,2012年重点打造327国道、文泗路、新枣路、岚济路等道路沿线的100个示范村。邀请上海、深圳和市规划设计院对浚东新区、浚东社区、保定社区、东阳片区、河泉片区进行了规划,对兴水河进行了修建性详规及两岸控制性规划;邀请山东省测绘公司,对县城及周边60平方公里进行了地形图测绘。同时,对已有的村庄和社区规划进行了修订,进一步完善提升;对没有制定村庄详细规划的,责成县规划局尽快编制,使规划覆盖到每一个村庄。为此,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绿化造林为重点,巩固建设成果。抓住春季植树造林的有利时机,动员社会力量,全面绿化美化城乡面貌,改造提升了城区重要节点绿化、实施了重要路段绿化镶边工程,加强了绿化模纹管理和防护,加大了绿化补植力度,加快推进城市现代化、环境生态化、城乡一体化进程,通过规划保绿、依法护绿、见缝插绿、补植增绿、破墙透绿,千方百计增加绿量。同时,配套实施了畅通工程、空间美化工程、环境清洁工程、建设规范工程等‚四大工程‛,大力整治占道经营、乱倒垃圾、乱贴、乱画、乱搭、乱建、乱放、乱排等方面的问题。对327国道、岚济路、文泗路、平蒙路、新枣路、平滕路等重要道路进行了大范围的绿化提升,粉刷行道树路沿石240公里,修剪绿篱24万余平方,整修路肩边坡56万平方,栽植乔灌木80多万棵,黑松532棵,球类植物1359棵。在重要道路沿线确定了100个重点整治村,对这些村居的五化建设高标准规划,力争建设一批高标准的示范点。扎实开展了‚垃圾集中清理行动‛,清运乡村垃圾4430吨;全面开展‚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和‚绿化示范村镇‛创建活动,把城市绿化理念引入村镇,建设园林小景,力争达到‚村村绿树环绕,处处绿树成荫,先进森林后进村‛的效果。目前,全县镇驻地绿化覆盖率34.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5平方米,村庄绿化覆盖率30.4%,已建成18个省级绿化示范村,7个市级绿化示范镇,68个市级绿化示范村。在重要路段沿线、示范村可视范围内,大力实施荒山造林工程、水系生态建设工程和生态林场建设工程。今年以来,全县已完成荒山造林3300亩、防护林120亩、经济林3400亩、杨树丰产林2800亩、绿色通道补植30公里。综合实施水域集中清理,在县城对兴水河、府前渠进行集中清理,两岸进行了绿化,共清理垃圾40吨,栽植绿化苗木3万棵;对浚河、张里河及其支流进行了综合治理;对各镇采砂情况进行了集中清理整治,全县共清理非法采砂点58处,拆除非法简易组合房23处,清理违法采砂船26只,截断私设非法运砂道路22条,对60多处砂堆出售点书面下达了限期接受处理通知。目前,县城建成区绿地面积达到687.54公顷,绿地率达36.8%,绿化覆盖率达43.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2.71平方米。

(二)以村庄“五化”为重点,集中整治村容村貌。遵照因地制宜抓硬化、全面‚除污‛抓净化、立足‚添彩‛搞绿化、突出‚规范‛抓美化、尽力而为抓亮化的工作思路,全力推进村庄‚五化‛达标建设。把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与村庄‚五化‛建设结合起来,确定了先建后补的政策。今年以来,全县用于乡村‚五化‛达标建设的资金已达到5600多万元,98%的村初步达到了‚五化‛标准,所有村庄主要街道全部硬化。按照‚一镇一站、村村设点‛的要求,要求每个镇至少建设1处日处理能力8吨以上的压缩式生活垃圾中转站。目前,已有6个镇完成了选址。为真正实现垃圾处理‚户集、村收、乡镇运、县处理‛的机制城乡全覆盖,全县已配备乡镇垃圾运输车、叉车56辆,农村垃圾清运车286辆。各乡镇都成立了环卫队、执法中队,对镇驻地实行全天候保洁。全县97%以上的村居都建设了垃圾收集池、购买了垃圾箱,所有的村居都按比例配备了保洁员,87%的村庄对卫生保洁实行市场化物业化管理。积极探索农村社区‚三上‛工程建设的新路子、新办法。‚水治污‛ 主要采取沼气工程、净化池、人工湿地和生物处理。‚气上楼‛主要采取瓶装液化气、秸杆汽化和天然气供气站。‚垃圾处理市场化物业化‛采取的主要具体办法是承包制和委托代管。目前,全县已完成‚三上‛工程的农村社区20个,占建成农村社区的69%。积极推行‚畜—沼—果(菜)‛生态种养模式,全县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2230个,累计达到3.8万个,完成‚一池三改‛

2.1万户。

(三)以优质农产品基地品牌化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农村生态经济。今年,全县计划新发展优质农产品基地8万亩、观光园区

5个,新建市级以上标准化养殖场16个(其中国家级标准化养殖场1个,省级标准化养殖场1个),新认证‚三品一标‛10个,创建有较强影响力的优质农产品品牌5个。目前,全县已发展蓝莓5000亩、果品45万亩、瓜菜48万亩、金银花65万亩,优质农产品基地28处、19.8万亩,‚三品‛认证品牌发展到61个,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到185家,其中市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42家,通过国家GAP认证金银花种植基地1处,GMP认证企业5家,GSP认证企业15家,‚平邑金银花‛、‚武台黄桃‛、‚天宝山山楂‛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4月13日,我县将举办‚2012平邑武台桃花节暨玉泉万亩黄桃基地揭牌仪式‛,有力地促进了全县优质农产品基地品牌化建设的大发展。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4月11日,成功举办了‚2012中国欢乐健康游平邑‘九间棚之村’乡村文化休闲游‛启动仪式,有力地带动了全县生态旅游业。

三、加强督导,狠抓落实

为把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落到实处,由组织部牵头,县委办、县政府办、组织部、纪委等部门组成了4个督导组,对各镇全面督导,对重点工作分线督导,领导小组办公室一周一调度,一月一通报,切实将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县委、县政府坚持每月召开一次由党委书记和县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参加的调度会,了解各镇工作开展情况,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安排部署下一步工作;在县电视台设立了曝光台,对行动迟缓,整改存在问题不及时的单位进行曝光,有力地促进了工作的开展。制定了《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考核办法》,严格对各单位进行考核,奖优罚劣。

乡村建设推进工作情况 篇2

一、移民组织机构健全

婺源县移民工作机构健全,项目人员配备到位。在具体工作中,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内部管理制度科学规范。

二、移民政策实施稳步推进

移民核定真实准确,采用“一查、二问、三核实、四登记”的工作方法。自上而下,反复听取移民意愿和征求所在村组群众意见确定直补方式。婺源县移民办对移民个人享受补助资格实行不定期检查和每年一次的审核,实现动态管理。

三、移民项目管理规范有序

每个移民村组成立5人管理项目小组,负责监督项目建设的进度和质量,对项目资金进行规范的管理,并负责项目竣工验收后的维护保养。

四、移民后扶项目实施初见成效

编制了《上饶市婺源县大中型水库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规划修编》、《上饶市婺源县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五年规划》(2006年—-2010年),切实解决了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缓解了维护社会稳定的压力。

五、社会维稳工作成效显著

“美丽乡村”建设安阳持续推进 篇3

本刊讯 从安阳市文明办获悉,近两年,安阳市强力推进“清洁家园行动”,积极谋划,强化措施,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投入资金11454余万元,在全市展开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

在推进“清洁家园行动”中,安阳市着力抓点、带线、促面,做到点上靓丽、线上出彩、面上洁净,梯次推进清洁家园全覆盖,力争达到保洁范围全面覆盖、设施设备全面到位、日常管理全面加强。同时,加大资金投入,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乡村环境保洁、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保洁机制,根据乡镇、村庄分布情况及经济状况,建立“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垃圾集中收集处理长效管理机制。对“乡村清洁工程”目标任务进行细化、量化,定期督导检查,对上报台账每月一汇总、一通报,每季一考核、一排名,对落后乡镇下发督办通知单,确保工作进度。

两年来,全市累计投入资金11454余万元,出动人力15.9万人次,出动机械车辆7061台次,清理垃圾3.26亿千克;新增绿化面积110.5万平方米,粉刷墙壁230.2万平方米,涂白树木19万株;通自来水2.2万户,硬化道路1686千米,安路灯2503盏,新建、整修下水道32000米;建成游园文化广场18处,建成农村超市8个。全市农村环卫队伍共聘用保洁人员4298余人,新建垃圾中转站28个、垃圾场(点)739个,公厕29座,垃圾池6067个,配置垃圾桶984个,新购垃圾清运车辆2779辆。

乡村建设推进工作情况 篇4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县特扶工作和美丽乡村建设推进会,或者说是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工作、“三沿”整治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农村危旧房改造工程领导小组联席会议,主要目的是回顾总结上半年工作,分析当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研究部署下阶段工作任务和措施。刚才,庆伟主任通报了上半年特扶项目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进展情况,对农村危旧房改造计划分解情况、以及补充政策等进行了解释说明,请大家认真抓好落实。有关的政策措施,请抓紧修改完善后出台。下面,我就加快推进特扶项目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再强调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深化认识,进一步增强做好特扶项目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启动实施重点欠发达县特别扶持项目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起始之年,做好今年的农业农村工作,对加快群众增收致富步伐、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做好特扶项目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是一项光荣的政治任务。今年年初,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并将我县列入全省首批6个重点欠发达县之一,在今后3年每年给予2亿元的特别扶持,这是省委、省政府关心、支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省委、省政府交给我们的一项艰巨而光荣的政治任务。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是市委、市政府2011年农民增收“6+1”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市委、市政府对各地综合考核的重点工作之一,省、市每年还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市、区)评比。美丽乡村建设将是今年乃至今后几年市委、市政府主抓的一项重要工作,各乡镇、各部门务必引起高度重视。

其次,做好特扶项目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是加快我县“三农”发展步伐的重要抓手。《庆元县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规划》(2011—2013年)项目经过层层筛选论证,并经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家评审、省委省政府审定等严格的程序,是加快我县群众增收致富、提升民生水平、增强内生功能的综合建设项目,是今后三年我县统筹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龙头工程和系统工程。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包含了“三沿”整治、洁净家园、农村危旧房改造、村庄整治、中心村培育建设、特色村建设等,是统筹推进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和主要抓手。实施特扶项目和美丽乡村建设,对改变我县农村落后面貌、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农民增收发展意义重大、非比寻常。

第三,做好特扶项目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是我县20万群众的迫切要求。我县是全省重点欠发达县,农民收入水平低、生产生活条件差、农业产业效益低,村庄环境面貌和农村公共服务事业建设落后是当前“三农”工作最大实际。特扶项目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事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20万庆元人民的切身利益。加快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步伐、有效改善农民居住和生产条件、加快改善村庄环境面貌、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是全县20万群众的热切期盼和迫切要求。

各乡镇、部门一定要站在落实省委省政府特别关爱的角度,站在推动庆元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高度,进一步增强做好特扶项目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将各项工作抓紧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二、突出重点,狠抓落实,进一步加快推进特扶项目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特扶项目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时间紧、任务重,项目牵涉面广、建设要求高,各乡镇党委、政府和相关责任部门要按照“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和“打造亮点、创建特色”的总体要求,突出重点,狠抓落实,按期保质保量完成工作目标任务。

(一)加强政策宣传,形成浓厚工作和建设氛围。要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功能,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宣传实施特扶项目和美丽乡村

1建设的意义和作用,总结宣传先进典型,积极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监督特扶项目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一是强化政策宣传。要利用各种途径、渠道广泛宣传各类强农、支农、惠农政策,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抓住机遇、用好政策,破除“等、靠、要”的思想,将政策的有力支持与自身的艰苦创业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群众创业热情和创业激情。县新闻中心、广播电视台要开辟专栏,对省特扶项目、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进行跟踪报道。我县已设计了特扶项目标志,各项目责任单位要在项目实施地点的显要位置,制作特扶项目工程告示牌。二是强化示范带动。要通过召开中心村建设、农家乐特色村建设现场会、推进会等形式,组织现场参观、学习交流,通过典型示范引导,推动各乡镇、各部门更好更快地推进项目建设。要结合各地实际和产业特点,加强农民增收示范基地建设,及时总结、推广农民创业发展的典型经验和做法,加快农民增收致富步伐。三是强化社会参与。要通过征求意见、规划公示、专家听证、项目共建等途径,广泛动员和引导工商企业、民营企业、外出创业人员、爱心人士等参与支持特扶项目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努力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发展氛围。

(二)加强资源整合,有效破解各种困难和问题。各乡镇、各部门要紧紧围绕特扶项目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加强协作配合,加大项目、资金、政策的整合力度,有效破解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为项目顺利建设和推进提供有力保障。一是加大资金投入。要按照“资金性质不变、管理渠道不变,统筹使用、各司其职、形成合力”的原则,加大农村危旧房改造与中心村建设、村庄整治工程、宅基地复垦、农民异地转移、农业产业发展等项目资源、资金的整合,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为特扶项目和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基础保障。二是加强项目整合。各乡镇、各部门要围绕“三沿”整治、中心镇、中心村、旧村改造和特色村培育建设等重点项目建设,将手中掌握的项目、资源,优先向这些项目实施区域倾斜,通过项目整合,有效拓展建设内容、扩大建设规模,形成“一起投、合力抓、共同建”的工作格局。

(三)加强项目管理,提升项目建设质量和进度。一是加强项目规划。抓好低碳村庄的标准制订,开展“美丽乡村、低碳家园”建设专项规划编制。结合我县农村的山水田园风光,突出村庄规划的差异性和实用性,提高村庄规划设计水平,为打造建设各具特色、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提供指导作用。提前谋划明年的项目,特别是明年要开工建设的特扶项目,要按基本建设程序抓紧做好项目征地、规划设计等前期工作。如安南毛竹交易市场、屏都新区文化服务中心、同心新村文化服务中心、同济大桥和切块到乡镇的低收入农户集中村结对帮扶项目。二是加快项目建设进度。要严格按照县委、县政府与各部门、乡镇签订的目标管理责任书工作要求,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加强项目建设监管,确保安全施工。对进度慢的项目,要认真分析原因,抓紧研究加快推进项目建设的措施和办法。对还没有启动项目建设的,要抓紧制定项目实施办法并启动项目实施。对人民医院改造、中医院改造、职业中学扩建等民生项目,要加大力度、加快速度,让特扶项目早日建成,早日发挥效益。对农产品交易市场、食用菌科技创新平台、农产品检测中心、二中迁建、江滨小学扩建等公益性未开工项目,要加快项目前期并争取开工建设。对“三沿”整治项目,农业、林业、水利、工商、交通等部门要抓紧制定沿线特色农业产业带建设、林相改造建设、河道治理、广告牌治理、公路沿线整治等工作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竹口镇、屏都镇、松源镇要抓紧对接、谋划加强“三沿”整治工作。建设、农办等部门要按照已出台的农村危旧房修缮相关实施意见,以54省道沿线、风景旅游景点周边村等为重点,结合中心村、旧村改造村和整治村,抓紧启动项目建设。要加快同心新村项目前期,确保在8月底前动工建设,为完成市下达批建新房任务奠定基础。各乡镇、部门要对下半年工作进行一次全面梳理,进一步完善“谁来落实、何时落实、怎么落实”的工作机制,精心组织,扎实推进,确保项目有人抓、建得快、质量好。三是严格资金管理。加强资金管理是确保项目顺利实施的前提和基础。今年是农村建设项目

最多的一年,特扶项目要严格按照《庆元县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和《关于严明庆元县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项目建设纪律要求的通知》的要求,坚持“专户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的原则,在县财政建立特别扶持项目“资金专户”的同时,各部门、各乡镇要分别建立“资金专户”,将用于特扶项目建设的各级财政资金纳入专户封闭运行。资金拨付要严格按照“资金跟随项目走、按进度拨付资金”的要求,确保扶持资金专款专用和安全运行。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要按照相关项目实施方案、资金管理办法和基本建设项目招投标管理办法,规范有关建设程序。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要加强特扶项目监督、审计等工作,严防滞留、挤占、截留和挪用项目资金。

(四)加强服务指导,为项目建设提供基础保障。一是完善工作机制。认真落实“县领导领衔联系、分管县长负责、实施单位落实”的工作机制,各责任单位要加强与分管、联系领导的工作联系与汇报,让分管联系领导及时掌握工作进度和存在问题。农办等部门要抓紧制定出台农村建设项目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部门、乡镇联动机制、工程项目管理监督机制和验收机制,推进项目更好更快的实施。二是加强技术指导。各类涉农项目要分类指导,由相关责任部门牵头组成服务指导组,定期不定期深入农村、深入基层,采取集中培训、现场指导等形式,加强技术培训与指导。县农业局、农办要帮助指导有关乡镇、村制订整治建设规划方案,开展相关业务培训,加强沿线整治情况和整治质量的检查指导。三是破解要素制约。认真贯彻落实省委29号文件精神,精心谋划项目、包装项目,积极主动地与省厅对口处室多沟通、多联系、多请教、多拜访,认真做好今明两年的项目对接,争取原渠道资金的倾斜支持。土地利用指标调剂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立项问题,是目前制约我县中心村建设、农村危旧房改造等农村公共基本建设项目的最大障碍。国土部门要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沟通联系,积极寻求破解之策,为项目顺利开工提供保障。林业局、农信社和各乡镇要大力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积极拓宽农民融资渠道。特扶办、财政等部门要按照项目建设进度,及时按程序办理项目资金拨付手续,为项目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三、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确保完成特扶项目和美丽乡村建设任务

特扶项目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是当前和“十二五”时期“三农”的重要工作和核心任务,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是确保完成工作任务的关键。

(一)强化组织领导。副县以上领导要加强对联系乡镇工作的检查和指导,及时协调、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县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工作领导小组、县“三沿”整治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县农村危旧房改造工作领导小组要采取召开工作例会、现场交办会等形式,分析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及时落实应对措施。县属有关单位要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与工作任务,倒排时间,创新机制,落实相关工作措施。各乡镇要将特扶项目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作为当前的重要工作任务,“一把手”负总责,靠前指挥,分管领导要具体抓,抓落实,促进度,真正做到组织有序、任务到位、责任到人。

(二)强化责任落实。各项目联系领导要参与特扶项目工作方案制订和项目工程规划、设计、验收等重点环节工作,特别是要参与工作方案的制订和项目验收,请县扶贫办在资金报帐时予以把关,各项目竣工验收要有联系领导、分管领导参加。在项目攻坚月期间,联系领导至少两次深入实地检查指导工作,帮助协调解决项目实施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研究推进项目建设的具体措施。特扶项目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涉及方方面面,绝不能仅靠哪个县长、哪个部门单打独斗,而是要全县上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协调一致,奋力而为。实施好特扶项目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不光是经济问题,更是一项政治任务。希望各位领导、各乡镇和各相关部门进一步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建立起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推进机制,形成齐抓共管、合力攻坚的工作局面。

(三)强化督促检查。要充分发挥人大、政协的监督指导作用,发挥县委县政府督查室、县效能办的督促落实作用,加大项目督查力度。县委、县政府督查室要适时组织开展一次全

面的工作督查,对工作不力、成效不明显的部门、乡镇要予以通报批评。县农办、国土、建设等单位,要把强化调度、督促检查作为一项基本职能,建立健全每月工作通报制度、日常检查与年终考核相结合的考评机制。县特扶办、财政局等部门要及时掌握项目实施进度,发现问题,及时提醒。县纪委、监察局、审计局要及时跟进,提出完善工作的机制办法,确保将特扶项目工程建成德政工程、形象工程和阳光工程。

乡村建设推进工作情况 篇5

建设美丽乡村 坚持推进“厕所革命”

咸宁新闻网 2017-12-06 16:00日前,笔者下村采访时发现,不少村里不仅没有现代化的公厕,而且要上厕所也只能借用村民家的简易旱厕,要么里面蝇虫扑面、臭味熏天、垃圾遍地,要么粪缸露天存放,遇雨则粪水横流,几无可立足之地,农村入厕难给村民生活带来的不便可想而知。也正是因此,总书记才强调“小厕所、大民生”,才反复关注农村厕所的建设问题。将“厕所革命”逐步从景区扩展到全域、从城市扩展到农村、从数量增加到质量提升,努力补齐这块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当前,一些农村厕所之所以依然如此落后简陋且不卫生,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与一些地方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只把关注点放在乡村道路硬化、街道亮化、村庄美化等能够出政绩、出效果的形象工程上,而对于那些诸如厕所之类的看似“小事”的“隐蔽工程”关注不够、解决不力不无关系。由此可见,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要抓好那些看得见、有影响的大项目,也要解决好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厕所问题”,在抓好现代化公厕建设、村民私厕改造工作的同时,也要搞好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做好农村公厕的后续管理、维护工作,让农民群众都能用上既洁净、又环保的卫生厕所。“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只要各级各部门都坚持把推进农村“厕所革命”,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具体工作来部署,作为美丽乡村建设、全域旅游发展的配套工程来建设,系统抓、深入抓,就一定能让村容村貌越来越靓丽、村民群众的生活越来越美好!(柯常智)原标题:以“厕所革命”助推美丽乡村建设

乡村建设推进工作情况 篇6

今年,我省进一步深入开展基层建设年活动,重点改变贫困村落后面貌、打造农村和谐社会。为此,基层建议进一步加强我市农村法治建设,有效增强农民法律意识,促进广大农民群众知法、懂法、用法、守法,推动农村社会稳定和谐。

存在问题:一是农民法律知识水平的匮乏。对法律知识的认知仍停留在浅层次的感性认识上,不能真正了解法律的含义,在遇到问题时一般是拒法律于门外的,更倾向于用非法律方式去解决问题。二是法律虚无主义思想盛行。部分农民存在着有法无法一个样的法律虚无主义观念,除一些重大犯罪行为外,社会行为基本上是脱离法律认知而进行的。例如,知道杀人发火是犯法,但是对无照经营等却认为不犯法。三是法律维权意识淡薄。仅仅把法律当成是制裁违法犯罪的工具,而忽视了法律保障权利的功能,缺乏利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切身利益的意识,找政府往往成为解决矛盾纠纷的主要途径,远大于寻求法律途径的比重。

基层建议:一是拓展渠道,强化宣传。建议政府相关部门进一步增强农村普法工作的针对性,不断拓展普法工作的渠道和方式,充分利用宣传栏、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覆盖面广、渗透力强、传播速度快的优势,进行农村普法工作,增强农村普法工作实效,真正提高农民法律意识。

乡村建设推进工作情况 篇7

2010年以来, 海南省统一规划、配套建设, 依托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民族地域文化, 按照“一镇一特色、一镇一风情、一镇一产业”的要求, 因地制宜的打造了一批景观独特、环境优美、配套设施齐全的特色旅游风情小镇。

利用博鳌亚洲论坛主办地的优势, 博鳌天堂风情小镇迅速成型;依靠得天独厚的深水渔港, 以海贝工艺品加工售卖为特色的潭门风情小镇孕育而生;借着文昌卫星发射基地的影响力, 龙楼航天风情小镇也以其浓郁的南洋风格吸引着各地游客纷至沓来。

据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相关负责人介绍, 海南特色风情小镇的建设不但发展了乡村旅游, 增加了农民收入, 同样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说海南打造出的“宜居、宜业、宜游”风情小镇已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一张名片, 那么, 其前期的村镇建设规划以及村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则为美丽乡村建设奠定了基础。

据了解, 海南省自2012年开始组织开展村镇规划编制工作, 截至目前, 已基本完成全市204个镇 (乡) 总体规划和控化的编制工作, 完成了90%的行政村和自然村建设规划编制。

此外, 为解决农村垃圾处理问题, 全省的垃圾清扫保洁工作正从城市、乡镇向村庄覆盖。截至今年5月底, 已建成垃圾转运站110座, 并运营了19座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

另悉, 海南省2009年开展的农村危房改造工作, 已投入资金38.6亿元, 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1.7万户, 受益人口56万余人。建设具有乡村旅游休闲观光度假功能的村庄60多个。

沈阳市大力推进宜居乡村建设 篇8

沈阳宜居乡村建设将包括三大系统工程:首先是农村环境整治工程,将实施“四治”(治理垃圾、污水、畜禽粪便、村容村貌)、“三改”(改造村内道路、绿化、厕所)、“两化”(美化、亮化)等建设;其次是沈阳农村将进行设施完善提质工程,将完善规划,改造农房、安全饮水、整治河道、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推广清洁能源利用;三是进行宜居示范创建工程,有关部门将开展宜居示范乡镇、宜居示范村创建工作。

宜居乡村建设最关键的是对农村垃圾的治理。2014年,沈阳先后完成乡镇环卫所队和村级扫保收运队伍的组建工作,做到按时清扫、保洁以及收运生活垃圾,“统一收集、统一转运、集中处置”的常态化收运管理模式初步搭建起来,近郊区所有行政村、“一市三县”国省级公路(高速)沿线等871个行政村(社区)基本实现生活垃圾处理常态化管理。今年,沈阳将全力推进县(区)级公路两侧、次要河流两侧330个行政村(社区)实现清扫保洁、垃圾收运处置常态化管理。预计2015年年底,沈阳将有1201个以上行政村实现常态化管理,覆盖率将达到80%。2016年年底,沈阳农村地区全部实现清扫保洁、垃圾收运处置常态化管理。同时,农村污水处理将尝试市场化。目前,全市涉农区县(市)实现了污水处理厂建设全覆盖,70%的乡镇开展了设施建设,开展生活污水处理的行政村比例达到20%。

乡村建设推进工作情况 篇9

吉林要美,农村必须美。繁荣农村,必须坚持不懈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14年,全省本着“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建设齐头并进的总体要求,突出农村生产发展和民生建设重点,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创建美丽乡村为突破口,全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综合提高农村居民人口文明素质,让农村成为城乡统筹的亮点和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2014年7月19日,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到吉林调研,考察了绿园区新农家村,对我省新农村建设给予了充分肯定。8月9日,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赵乐际到吉林市大荒地村调研,赞扬吉林省新农村建设点多面广,质量好。全省新农村建设亮点纷呈,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取得新成绩,具体表现在:

――各级领导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2014年8月14日、9月11日,分别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和省委常委会议,专门听取省农委汇报,研究全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并以省委21号文件印发了由省农委起草的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实施意见。2014年8月26日,时任省委书记王儒林专门到通化地区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调研,并在省委办公厅调研报告上做出了专门的批示。副省长隋忠诚也多次到全省各地开展新农村建设调研工作,反复强调建立农村环境管理的长效机制等。市(州)和县(市、区)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也都加大了领导工作力度,分别召开工作会议和现场会议,进行安排部署,做到了高层重视、高度摆位、高位推动,层层传递压力和动力。

――市县两级专项资金投入有了大的突破。2014年,全省新农村建设总投入达到19.9亿元,专项资金放大效应达到11.1倍。今年在各级财政十分紧张的大背景下,对新农村建设投入力度明显增强,尤其是市县两级投入的专项实现了历史性突破。粗略统计,全年市县两级投入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36134.5万元,比上年增长60.2%,其中市(州)增长123.5%,县(市、区)增长53.8%。一是市州带头设立专项资金,进一步带动了县(市、区)投入的积极性。比如:长春市新农村专项资金由上年800万元增加到1200万元,四平市由200万元增加到550万元,梅河口市由230万元增加到775万元,公主岭市由560万元增加到1000万元。二是专项资金投入达到500万元和1000万元的市县数量增加,充分体现了公共财政重点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2014年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投入达到1000万元以上的有16个市县,比上年增加9个。三是中部和东部地区投入明显增大,尤其一些产粮大县破解了投入难的问题。仅榆树市、农安县、公主岭市、梨树县、德惠市、九台市、双阳区、梅河口市、敦化市、扶余市、前郭县等11个产粮多的大县(市、区),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投入达到6027万元,其中有一些产粮大县过去投入是空白。

――新农村建设典型引领作用大。2014年全省各地把打造新农村建设典型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下大力量,加大投入,提高标准,取得实效。长春市集中打造了绿园区新农家、哈达、岳家等5个村靓丽的新农村建设景观带,四平市集中打造了梨树至铁西区、铁东区两条公路沿线的新农村建设样板群,延边州打造了魅力乡村样板村群,松原市集中打造美丽家园,梅河口市、公主岭市实施了新农村建设整体提升行动,通化县集中提升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建设水平,磐石市建设了绿色生态走廊,东丰县实施了环境整体改造提升,镇赉县打造了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样板,靖宇县下大力气抓整治农村环境。全省建成规划科学合理、基础设施完备、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配套、产业作用支撑明显、环境清洁优美的标兵村800个左右、先进村500个左右,集中连片的样板村群58个,打造国家、省、市级美丽乡村和魅力乡村142个,建成新型农民小区120个。这些典型都发挥了很好的引领示范作用。

――各类项目建设科学规范。在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的前提下,各地新农村办公室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和乡镇、村,抓紧项目规划、招投标和加快项目施工,全省新农村项目赶在上冻前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建设任务。2014年,省政府批准实施868个项目,已完成建设任务863个,占99.4%。410个重点村新修道路1863.9公里,新修路边沟1629公里,改造和新建砖瓦房4.76万户;改建围墙854.3公里,新建公厕1016个,新建垃圾临时堆放场点1495个,购置垃圾清运车804台;村部数量371个,卫生所367个,农民夜校238个,农家书屋304个,健身广场312个,安装路灯6871盏;栽树1364万棵,栽花2471万株。

――新农村体制机制建设完善配套。2014年,全省各地认真总结了多年的工作实践,创新性探索和系统总结出吉林省独有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机制和模式,即:推广了高位推动、政策促进、督导监管、城乡联动、帮扶援建、载体带动、市场运作、民主管理等8大机制;美丽乡村、社区建设、旧村改造、整体推进、生态走廊、民族建村、民俗文化、产业富村、旅游兴村、合力共建、能人治村、合作共赢、项目带动、新式民居、环卫下乡、镇乡带村、屯务管理、村规民约、志愿服务、服务外包等20种模式。这些机制模式,充分体现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农民主体的作用,全省9个市(州)和长白山管委会、60个县(市、区)、624个乡(镇)、9382个行政村、3.8万个自然屯都根据本地实际,因地制宜选择相应的机制和模式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

――宣传培训工作成果丰硕。2014年,继续会同省委组织部、省纪委、省民政厅,启动实施了新一轮万名村干部培训,每年培训2000名,每期培训10天。新一轮培训进行了改革创新,增加了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一系列讲话精神解读、农村土地确权改革、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美丽乡村建设等内容。在培训对象上,增加了专业大户、农场主和合作社带头人等职业农民,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和乡(镇)三资代理负责人。到2014年底,已完成5期2000名培训任务,其中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400名、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和街道乡镇三资代理负责人400名、大学生村官800名、新型职业农民400名。在省委宣传部开展的农民文化活动节中,与委科教处共同举办送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活动,增强了新农村建设社会关注度和群众参与度。多次被《吉林新闻联播》、《农民日报》等媒体报道,与委信息中心共同创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共筑美好家园》专题网站,并被省政府网站评为2014优秀专题网站;组织编印了《百村集萃》、《新农村建设读本》、新农村建设简报,总结经验,宣传政策,推广典型,扩大影响力。

2015年,是我省统筹推进新农村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一年,是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一年,也是着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美丽吉林奋斗目标快速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攻坚一年。在这样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全省新农村建设总的要求是:突出农村生产发展和民生建设重点,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创建美丽乡村为突破口,全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动新农村建设再登新台阶、再上新水平、开创新局面。

按照上述总体要求,要着力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任务。

第一,坚定不移推进新农村建设。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城乡工农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实现这一目标,要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障碍,实行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实现城乡人口、政治、经济、文明相融合,努力提高农村城镇化带动实现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特别在强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更要切实加强新农村建设,把农村这个“短腿”补齐,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

第二,优化全省新农村建设布局。深入实施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在完成1000个省级示范村、推进410个重点村建设的基础上,及时启动新一轮400个新农村重点村建设。要本着点线结合、集中连片、突出特色、因地制宜的原则分类建设重点村。在大中城市、县城以及重点镇周边,充分利用就地就近和城乡联结紧密的地理区位优势,引导农民拆除旧房,整理宅基地,规划建设农民新居,“破茧化蝶”,化村为城(镇),建设城镇融入型城镇化新农村;以中部农区、西部地区为重点,选择地理区位优势明显、人口相对集中、经济基础较好的中心村,引导合村并组,创建聚居适度、产业优化、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管理民主、社会和谐的社区化新农村;以东部地区为主,充分的发挥规模化种植、养殖和栽培以及边境商贸旅游的优势,集中建设高效农业村、工业主导村、商贸聚集村、休闲旅游村、民俗文化村等一批特色化新农村。按照主体功能区建设的要求,统筹安排和科学确定新农村现代农牧业、新型工业、服务业、科教文化、生态保护、农村社区等多功能区分布,集中建设高效种植业区、棚膜蔬菜园区、畜禽养殖小区、工业集中区、商贸旅游区、居住区、办公区、休闲活动区等,各区之间分工明确、布局合理、有序衔接、相互支撑。美丽乡村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要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引领农村生态产业、生态设施、生态环境、生态文化建设,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田园风貌和乡村功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到2015年末,全省要建成规划科学合理、基础设施完备、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配套、产业作用支撑明显、环境清洁优美的标兵村800个、先进村500个,打造国家、省、市级美丽乡村和魅力乡村200个,集中连片新农村建设示范区70个。

第三,强化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关键是建新村、见新貌。要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投入转向农村。要加快推进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如期完成“十二五”农村饮水工程规划任务。要加大力度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在实现村村通的基础上,着力推进农村道路硬化屯屯通和户户通,逐步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农村公路养护机制。要加强农村危旧房改造,结合农村改厨、改厕、改院和应用普及新能源技术,加强农村住房及院落综合改造,提高防寒保暖能力,创建美丽新居。要搞好农村文化大院和体育健身广场建设,强化河流、沟渠等排水设施建设,提高绿化美化亮化水平。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宽带普及,推进信息进村入户,选择一批新农村建设产业突出的示范村和重点村,开展好新农村电子商务,搭建农村商务流通、产品销售平台。

第四,提升新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物的新农村”建设主要是搞好农村道路、饮水、电力设施和住房条件等基础设施建设,而“人的新农村”建设主要是要建立健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留住农村乡土文化和建设农村的生态文明。要切实加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解决好部分初中毕业后、高中毕业后“两后生”的职业继续教育和就业创业问题。切实加强农村职业农民教育和新一轮村干部培训工作,将开展农村电子商务纳入培训重要内容,拓宽培训视角。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持续筹资机制,同步提高人均财政补助和个人缴费标准,进一步提高实际报销水平。全面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加强农村基层基本医疗、公共卫生能力和乡村医疗队伍建设。加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规范管理,落实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切实加强农村扶贫开发工作,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重点,加大投入和工作力度,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役。

第五,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必须加大力度实现突破。要深入实施农村环境清洁、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人畜分离、垃圾污水处理、公共服务配套和农村生态改善等六大工程,重点推进村屯道路、安全饮水、房屋整修、围墙大门改造、村部、休闲广场、垃圾处理、卫生厕所、清洁能源、储粮仓、人畜分离、绿化美化亮化等30项重点整治任务。2015年要着力解决公铁路沿线、农村居住区、办公休闲区等重点部位垃圾清理问题,建立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禁止农村焚烧秸秆,努力实现路边清洁、村庄清洁、河流清洁和空气清新,农村环境总体达标率达到60%以上。

第六,提高新农村建设组织水平。进一步完善各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组织,强化新农村建设统筹协调、合力推进工作力度。要整合各类资金和项目,加大各级专项投入,发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新农村建设,调动广大农民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作用。按照市带县、城帮乡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全面落实各级领导干部、各有关部门单位、大专院校、各类企业和民兵预备役帮扶新农村建设的工作责任,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社会文明向农村辐射。要加强新农村宣传展示工作,年内全面完成2000名村干部新农村培训任务,创建省级美丽乡村100个,组织文化专家挖掘历史名村、文化名村、民俗名村100个。

乡村振兴工作推进情况总结 篇10

一、我县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状况

(一)明确一园两区三线进展思路。

即以天府农业博览园为引领,以梨花溪文化旅游区、城市田园绿心区为带动,以成新蒲沿线、二绕沿线、长秋山乡村旅游示范线为辐射,着力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区。

(二)明确两步走实施战略。

第一步,到xxxx年,乡村振兴工作取得重要发展,完成省级田园综合体试点县和城乡融合综合进展改革试点县建设。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x万元,城乡收入比缩小到x.x:x以内,建成x市乡村振兴示范区;其次步,到xxxx年,乡村振兴工作取得阶段性发展,引领示范x平原乡村振兴,辐射带动全省农业农村进展的作用显然增加,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x万元,城乡收入比缩小到x.xx:x以内。

(三)启动打造五条示范线。

根据以点带面、连线成片、集成打造、示范引领的思路,力争用x年时光建成永商幸福漂亮乡村示范线、成新蒲农工旅产业融合进展示范线、兴义田园综合体示范线、花源花桥产城产村融合示范线、邓双农旅融合示范线x条示范线xx个示范点。xxxx年,重点打造兴义示范线(实施岷江果蔬主题公园等x处景观节点塑造和一村一品、一品一韵的社区增花植绿工程),文井示范片(实施中柑所柑橘育苗基地、中伦稻虾、环境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等)。

(四)初步建立工作推动机制。

印发《新津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融合进展十大重点工程和五项重点改革工作计划》,制定《xxxx年乡村振兴工作目标分解》、《新津县乡村振兴示范线建设实施计划》,建立乡村振兴重点工程示范线两本工作台账,采取挂图作战。

(五)加快推动十大重点工程和五项重点改革。

十大重点工程方面:完整天府农业博览园总体规划阶段性成绩、川西林盘庇护利用规划修编初稿和土地综合整治专项规划;启动实施兴义镇总体规划、控制性规划、城市设计和天府农业博览园建设;天府农业博览园核心区拆迁工作进入收尾阶段;南河、杨柳河全年平均水质消退劣五类,西河(羊马河)、金马河(岷江)地表水达到Ⅲ类水质,羊马河小流域生态治理工程一期工程左岸已基本完工;完成x家x市劳务品牌培训基地、x家返乡农夫工创业培训基地、x家实训基地的申报工作;印发《关于改变街道(乡镇)职能促进城乡社区进展治理的实施计划》,高慧兰、黄怀安x人入选xxxx首届天府x最美x贤百名候选人名单。五项重点改革方面:争取上级资金xxxx万元用于农博园及辐射区建设;被列入农贷通三个示点县之一,首批五个示点村的设备、人员已到位,开头运行;新增专业合作社x家,家庭农场xx家。

二、主要问题

一是环境形态差。

散居小林盘、农房风格各异,暂时建造物、构筑物散乱分布,生产设施、附属设施乱堆乱放,店招、广告参差不齐,重要道路沿线xxx米范围内苗圃、大棚带状聚拢,田园、丘陵和乡村的连片景观被切割、遮挡、丑化,甚至行在山中不见山、行在田中不见田;农业产业小、散、乱、杂问题突出,没有形成特色优势主导产业。

二是产业融合弱。

农工互促方面,县内虽有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但多数原料与销售两头在外,对本地生产辐射带动有限;农旅融合方面,融合内容和业态不丰盛,时空接续不紧密,分布散、链条短、档次低;农业品牌营销方面,没有形成农业区域公共品牌,没有全国全省叫得响的种养业和生鲜农产品品牌。三是文化植入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进展中,文化元素植入少,讲故事的实力弱,产品结构单一,内涵挖掘不足,难以带来深度的审美体验。

三、下一步工作举措

乡村建设推进工作情况 篇11

一、数字文化的发展前景

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是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通过共享工程网络体系,以卫星网、互联网、有线电视、数字电视、镜像、移动储存、光盘等方式,构建海量分级分布式的数字资源库,以互联网的无线连接传输为平台基础,数字视频的采集传输得到了大规模的普及,这才叫数字文化。数字文化建设包括数字化平台、数字资源和数字技术服务等基本内容。实现优秀文化信息在全国范围内共建共享,这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是新时期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必然要求。是群众文化的新界面,创新群众文化工作的新手段。全面认识数字文化,走进数字文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1.数字文化有利于群众文化工作的创新,数字文化是现代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全面认识世界,了解外界信息的重要手段。数字文化推广和运用,可使群众文化内容更加丰富,活动形式更加多样,文化信息传播更为快捷。数字文化不受地理和区域的限制,可以缩小城乡之间文化发展的差距,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数字文化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求知求乐的需求,信息共享工程是群众文化工作心得交流平台,通过这样的平台,把优秀的文化信息资源不断传输到基层人民群众中,解决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问题。有利于推广农业生产、农业科技知识、医疗保健知识,为农民群众提供致富信息的需求;有利于满足农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的需求;有利于提高农民群众文化道德素质的需求。对于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实行共享工程,推进数字文化建设,是基层文化事业增强了活力,充实了服务内容,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促进了文化工作手段的现代化,成为文化工作的新亮点。

3.数字文化有利于人民群众提高生活品味,数字文化是人民群众所期盼的生活方式,是全新的生活理念。真正做到座拥一席地,知晓全天下。荧屏装地球,俯瞰全世界,时刻关注着世界各地的变化。鼠标一点,畅游在法国的香榭丽舍的大街上,也可以陶醉在世界音乐殿堂维也纳古典名曲中,也享受工程式赛车带来的快感和刺激,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增加了生活情趣,提高了生活品位,增加了幸福指数。

二、乡镇信息共享工程的现状

目前,信息共享工程以及数字化建设方面相对于经济建设明显滞后,造成信息共享工程以及数字文化建设滞后原因,主要是由于各个地区认识上的差异和地方经济的发展不平衡性造成的。如今我们的信息共享工程以及数字化建设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共享工程建设的重视程度不一,由于受地区经济能力以及文化差异的限制,乡村未将共享工程列入议事日程,没有引起领导的足够重视,没有真正认识到信息共享工程的必要性。对于数字文化了解甚少,认为数字文化带来的直接受益少。许多乡村有效的工作机制尚未搭建,信息共享工程的发展存在缺人员、缺技术、缺资金等。以我市为例,全市乡镇基本上建立文化信息共享工程,而村级只有79家,大多数是一根线、一台电脑,放在书记或村长办公室,要不放在大厅,既没有专门的电子阅览室,也没有专职管理员。这样的现实状况,距离上级的要求,相差甚远。

2.信息共享工程技术平台尚不完善,由于所处地区不同,受自然环境的制约,边远地区山高路远,传输技术和数字文化服务方面存在一定难度。在制度管理、资源整合、服务机制上差距,造成的技术水平较低,也是阻碍乡村地区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

3.信息共享工程建设不平衡,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的推广与建设,构建村级共享工程服务网点,达到进村入户,是我们的终极目标。现在乡村共享工程的推进确实存在着不平衡性。经济因素、自然因素、人为因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共享工程的推进,出租,外包,变成变相的网吧,收取一定租金,这种个别现象也是存在的,有悖于我们办事的初衷。全面整体推进乡村服务网店是共享工作的重点,只有让更多的人民群众均等地享受到数字文化带来的精彩和便捷,才是政府推进信息共享工程的最终目的。

三、提升乡村信息共享工程, 着力推进数字文化建设

信息共享工程是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要内容,是落实文化惠民和新农村建设的公共亮点。要使工作出成效,有成绩,必定要有一套强有力的工作班子,一套切实可行考核激励机制,一套因地制宜监督措施,来推进信息共享工程。

1.加强管理体系建设,是推进信息共享工程的关键环节,切实加强对文化共享工程的推广工作的领导,组织专门班子,开展调查研究、提高认识,明确重点和意识。将信息工程建设列入议事日程,制定年度考核内容和考核目标,设立奖励机制。构建市、乡、村信息工程框架和运行机制,积极推进文化信息共享工程。

2.加强技术平台数字资源体系建设,是推进信息共享工程建设的重要保障,数字文化建设包括数字化平台,数字化资源和数字化服务。资源建设始终是工程建设的核心和关键,也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省份中心、市中心要依托图书馆计算机网络环境,建立电子阅览室,为群众提供绿色上网空间,并积极开展网上参考咨询服务,为乡、村基层服务点提供硬盘、光盘并提供技术服务。建设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专题资源,为群众开设电子书刊、专题知识讲座以及影视作品等。同时,采取深度链接的方式,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等高层次文化单位、适合文化共享工程的互联网数字资源纳入文化共享工程网站的整体服务框架中,丰富信息工程以及数字文化建设的内容。着力建设具有特色的数字文化资源,并尽可能提供全面共享。

3.加强服务体系建设是推进信息共享工程的最终目标,信息共享工程要特出公益性,强调政府主导。财政投入是推进信息共享工程建设的根本保证。市、乡二级财政每年必须保证有资金投入支持信息工程建设。设立奖励办法,让他们干有动力,行有目标。着重搞好村级服务网点建设,可采取多元投入,鼓励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以加快共享工程推进,提高覆盖面积。要体现“三贴近”的原则,把着力点放在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普通百姓上。增加农业科技知识、农村生产生活等方面内容,做到雅俗共赏,增强针对性、大众性、实用性。推进基层服务点建设是信息共享工程的重中之重,要大力发展以农村为重点的基层服务网络。通过村级“农村书屋”这个“平台”,构建村级社区服务网点建设,整合传媒资源,以互联网为龙头,有线电视、党员远程教育为基础,把触角延伸千家万户。实现市建有中心,乡建有基层服务点,努力实现“村村通”,户户通。积极开展技术服务、人员培训等工作。完善服务机制,做好本辖区各级网点的组织协调、管理服务和绩效考核工作。发挥信息共享工程的应有的作用,造福于广大人民群众。

上一篇:销售个人工作目标下一篇:校园文化建设征文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