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辩论(精选9篇)
摘要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一直是法学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这是一个极具浓厚思辩色彩和深刻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的论题。一直以来古今中外的法学家、哲学家和伦理学家们围绕这个问题争论不休。法律和道德作为调整行为的规范有人认为法律就是道德本文综述了关于法律与道德的各种研究:有人认为它们有着严格的区别与界限也有人认为有联系但没有必然的联系。而实际上法律和道德是有联系且有着必然的联系。它们是人类社会最主要的控制工具,是社会秩序的两根支柱,二者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它们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道德和法律更呈现融合的趋势。当前我国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及以德治国我们应该正确认识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治国安邦既需要法治,也需要德治。
关键词:法律 道德 统一 法治
目录 引言.......................................................1 1.1 研究背景..............................................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 1.2.1 国外研究现状.....................................1 1.2.2 国内研究现状.....................................2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2 2 法律与道德的辩证统一关系...................................2 2.1 法律与道德的内涵......................................3 2.2 法律与道德的区别......................................3 2.3法律与道德有共同点....................................4 2.4 法律与道德互为补充....................................4 3 法律与道德在新时期的关系...................................5 3.1 法律与道德是变化着的、发展着的........................5 3.2法律与道德已经出现了融合的趋势........................5 3.3法律越来越富有道德基础与人性内容......................6 4 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议...............................6 4.1 法律与道德双管齐下同步进行............................6 4.2 提高司法队伍的职业纪律和职业道德......................6 4.3 促进国内法律与国际接轨................................7 4.4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7 后记.........................................................8 参考文献.....................................................9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作为不同的社会规范,法律与道德始终存在着重叠、冲突与对立。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复杂不仅仅是二者本身规范意义上的分离与重合,不同的社会科学与政治生活可以产生不同的价值精神与实体判断,法治与德治进而成为自古以来国家社会调控机制的不同选择。随着时代的发展与人们认识的提高我们认为时代赋予法律与道德关系及其规律以新的内涵法律与道德关系及其规律产生了以下的变化。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又进一步指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辅相成”。那么,法治和德治的关系如何? 本文通过综述以往有关法律与道德的研究分析提出法律与道德在新时期的关系希望能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些许参考。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在西方法学传统中,对道德与法律关系的论述早已企及。简单的说对道德与法律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法即道德法律是正义的化身是理性的体现法即道德它必须符合道德的要求。违背道德的法律是“恶法”它不具备法的属性这是一种“恶法非法”的理论。持此学说者为古今具有价值法学倾向的学者最典型的就是西方各个历史阶段的自然法学派。
二是法律是法律道德是道德两者有着严格的区别与界限。这种观点的有以以康德为代表的“法的外在性与道德的内在性。”康德认为,法律与道德的区别在于法律是外在的,调整的是人的外部行为,依靠外在的强制力保证。而道德是内在的支配人的内心与动机,依靠人的自觉遵守。法律以限制、禁止的方式使人自由,道德则相反。这种观点以法律和道德制约的对象为根据来区别二者,这只具有相对的意义,稍加绝对化便会让人难以接受。另外最典型的是奥斯丁的“恶法亦法”思想。他坚决地批判了以往的思想家把法律与道德混为一谈,只承认二者之间的区别。
三是法律与道德有联系但没有必然的联系。例如英国法学家哈特认为任何法律均会受到一定社会集团的传统道德的影响也会受到少数人超过流行道德水平的影响。他同时认为不能因此而说法律制度必须符合正义或道德可见他同时坚持法就是法。
百年来,各种法学派都紧紧围绕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展开交锋。而到最后,争论双方都无法克服其理论局限和解决实践难题而双双陷入困境。1.2.2 国内研究现状
中国古代法的内涵与西方法的内涵有着巨大的差异。古代中国法主要指刑(罚),它规定了禁止的行为规范与违法的制裁后果,而不是对社会人际关系的关怀与调适。法律只是实现刑罚与镇压职能的御用工具。在中国古代的大部分时间里,关于“法”是什么的问题,从来没有被认为是一个问题,“法应该是什么”的问题也就无由提出了。所谓的法也只是权力的表达和运用方式,而并不是具有正义价值的相对独立的规则体系。
中国传统的道德规范是由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礼发展而成的。礼或传统道德是立法的基础,执法的前提,甚至道德规约就是法律条文。中国古代伦理法的核心是以“三纲五常”为灵魂的封建伦理道德,它不但是立法、司法、执法等法律体系的指导原则和行为准则,更借用法律规范的外在形式直接把封建伦理道德引入强制机制,成为法律。
中国古代关于法律与道德的关系认为“法律与道德的关联性”、“道德的法律强制”、“对法律的道德评判”。不仅是儒家学派即便是与之对立的法家学派也认为,法与道德有关联人际关系中存在着一些必须维护的基本准则,肯定法律规范背后的道德基础。它们主张任用明确统一,避私又“不阿贵”的法治只是基于自私自利的性恶论而排斥用儒家伦理道德治理社会。这与西方自然法学派的某些观点是不谋而合。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长期以来人们在认识法律与道德关系时形成了其他一些固定的、片面的看法。有的以往的研究过于强调两者的区别并将其绝对化所谓“法不容情”法律是法律道德是道德。有的认为法律调整人们的外部行为而道德调整人们的思想动机并将其简单化。有的将道德分为统治阶级的道德与被统治阶级的道德并将其机械化。
对这一问题的简单化、机械化、绝对化的认识不利于我们正确地研究法律与道德关系更不利于我们在司法实践中的科学地进行运用。改革开放20年来我们强调依法治国、以德治国。这就需要我们正确认识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扫清思想上的障碍。法律与道德的辩证统一关系
法律和道德都是人类社会特定经济关系的产物,法律属于社会制度范畴;道德属于意识形态范畴。两者都是调控社会关系和人们行为的重要机制。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强制实施的行为规范,道德是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传统习惯和思想教育调整行为的规范。两者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只有两者并立互补,协调发展,才能使社会、国家得以有效的维系和保障。
2.1 法律与道德的内涵
法律是一种国家意志是统治阶级的意志。一般来说法律有两种涵义一种是广义的法律一种是狭义的法律。所谓狭义的法律是严格意义上的法律只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才叫法律。广义的法律是指一切有权制定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国家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都叫法律。这里说的一切国家机关包括了各自、自治区、直辖市的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法律有四个特征。一是法律是概括的、普遍的、严谨的社会规范。二是法律必须国家制定和认为的。三是法律规定的权利与义务是国家认可的国家保障的。最后一个特征法律是国家强制力来保障实施的。
道德是人和人关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行为规范。道德一般有四个特性。第一是规范性。它是一种行为规范是人们行为的一种标准。第二是渗透性。道德规范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第三是稳定性。道德规范的稳定性比法律还要强。一种道德观念形成的道德规范上百年、上千年不会变的。最后它与法律的最大区别主要是自律叫自律性。道德按它调节的社会关系领域来分类一般可分为三类: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婚姻与家庭道德。道德的本质是社会成员之间、人与人之间关系最深刻的反映。它是人类文明的一种现象最能反映人的本质的就是人和人的关系是人类诞生、进化和成长过程中完善自己的一种尺度或一个标志。
2.2 法律与道德的区别
法律与道德是社会规范最主要的两种存在形式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范畴。二者的区别可归结为:
一是产生的时间不同。原始社会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法律只有道德规范或宗教禁忌或者说氏族习惯。法律是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氏族制度的解体以及私有制、阶级的出现与国家同时产生的。而道德的产生则与人类社会的形成同步道德是维系一个社会的最基本的规范体系没有道德规范整个社会就会分崩离析。
二是调整范围不尽相同。法律具有国家的强制性,他的调整范围只限于对一定政治秩序、经济秩序予以有效保障的必要。因此,法在社会生活中有触脚边际,法所不及的领域,由道德来调整。从深度上看道德不仅调整人们的外部行为还调整人们的动机和内心活动它要求人们根据高尚的意图而行为要求人们为了善而去追求善。法律尽管也考虑人们的主观过错但如果没有违法行为 存在法律并不惩罚主观过错本身即不存在“思想犯”。从广度上看由法律调整的一般也由道德调整。
三是发挥作用的机制和方式不同。法律是制度化的规范,法律依托的主要力量是国家机器,是一种强制性、他律性的力量;道德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它依托的主要力量是人们的内心信念,是一种自觉性、自律性的力量。法律发挥作用,主要是在人们的行为产生结果之后,重在惩罚和警示;道德发挥作用,主要是在人们行为发生之前,重在感化、引导和激励。
四是内容不同。法律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一般要求权利义务对等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而道德一般只规定了义务并不要求对等的权利。比如说面对一个落水者道德要求你有救人的义务却未赋予你向其索要报酬的权利。向被救起的落水者索要报酬往往被视为不道德。
2.3法律与道德有共同点
法律和道德都是约束人们的行为规范两者之间有内在的统一性。
一是法律与道德有相同的起源。无论是伦理学界还是法律史学界最终都找到了一个共同根源———禁忌。伦理学界根据人种志学的研究认为,道德形成的标志最初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关于禁止通婚的规则。在原始人那里,道德最初就是以各种生产的禁忌和性交禁忌的形式出现。同样是原始社会的禁忌,作为禁止性规范(勿为性规范)在法学家那里则被认为是“法律的源头”。如:食物禁忌被看作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禁止性规范。
二是法律与道德有共同的调整领域。不论法律还是道德其调整的范围既包括行为也包括行为的内在活动。法律与道德的适用范围如果用图形表示就表现为两个相交的圆在相交部分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些道德原则本身就是法律原则比如公平、诚实信用不仅仅是道德原则同样也是我国法律确立的法律原则。
三是产生的背景和目的相同。在正常的社会里法律与道德维护的价值基本相同。法律和道德有相同指导思想、产生的建立的经济基础是共同、支撑和保障的国家政权是同一个、目的和任务都是一样的。法律与道德的实现离不开民众的认同与社会的认可任何社会的法律都必须顺应社会流行的道德观念的要求否则它就难以发挥作用。
2.4 法律与道德互为补充
法律与道德都是作为社会规范而存在的生活秩序的构成部分。法在预定伦理的前提下才成其为法,伦理也是在制定法的基础上才成其为伦理,法和伦理互相有机地把另一方作为其协同者而 构成统一的秩序。
首先,道德是任何一种法律秩序赖以建立的基础。法的制定,离不开道德的指导。在价值层面上,“法是最低限度的道德”,法律必须和社会认同的伦理价值相吻合或基本一致,才能获得有效的承认和服从,进而化为社会生活中的“活的规则”。失去道德支撑的法律不具有合理性与正义性,也就丧失了社会主体的信仰基础。同时道德对法律具有促进作用道德是法律正常运转的社会和心理基础立法、执法、守法都离不开道德。
其次,法律是道德有效用的基础和保障。道德只有对讲道德的人有作用,对没有良心、不讲道德的人则软弱无力。当行为主体不能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尤其是不能将自己的行为控制在道德所允许的范围时,法律的规范和强制作用是绝对必要的。为社会所广泛认同的社会道德要求通过国家权威的确认逐渐转变为具有法律强制力的普遍性的社会规范。通过法律“禁止不道德的行为,强制实施道德”(德富林),使法律秩序最终成为社会道德的外在表达。法律是底线道德,法律保障了社会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得以实现。另外法律也对道德的促进作用它用立法手段推进一定的道德的普及以及通过刑罚惩治非道德行为以弘扬社会所倡导的道德。
因此,法律与道德实质上是一个同生共长,一体两面的社会规范。任何社会道德对法律秩序的构造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而法律秩序的构造反过来对社会道德状况的改进亦常能发挥推进和拉动作用,实际上二者从未截然分开过。它们都是社会规范体系当中的结构组成,而且作为母系统中的子系统它们又是各个独立、互相支撑的,最终统一存在于人类现实生活之中。法律与道德在新时期的关系
3.1 法律与道德是变化着的、发展着的
法律与道德都是上层建筑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如果一个国家发生变化、时代发生变迁法律与道德以及其相互关系就会随之改变。因此法律和道德变化和发展着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使得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变得复杂尤其是两个单个“变量”发生组合时这一关系将变得更加复杂。这也是这个问题在全世界长期争论不休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一个社会曾经是合乎道德的行为在另一个历史条件下就是不道德的同样曾经是合乎法律的行为在一定条件下就成为不符合法律的。比如清朝时男人留辫子在当时是合乎道德的而到了革命时代就成了要“革”掉的封建残余。
3.2法律与道德已经出现了融合的趋势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的自觉意识和道德意识随之增强道德的理性色彩和法律的情感色彩 也有所扩大。法律与道德呈现了有更多的共同点。法律道德化与道德法律化的新情况日趋明显。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法律与道德两者也是可以相互转换的例如基本道德原则可转化为法律长期存在的法律也可能成为社会道德的一部分。
一方面在相关司法制度建设方面道德在我国法制生活中的渗透。“有困难找警察”正是司法道德化的反映。司法援助是司法的道德化的进一步展现。法律援助制度使得法律溶入了“人性”的情况。另一方面“法也容情”司法道德化在法律中的体现所谓“法不容情”是指情不能突破法的底限但绝不是说法与情水火不相容。法律是一种社会关系法律不能取消人的情感趋向只能引导情感向保护社会稳定的方向发展。“法也容情”这是社会文明的表现也是国际上的一般通行的做法。
3.3法律越来越富有道德基础与人性内容
从反酷刑、铸良法到走进权利时代经过多少代人长期不懈的努力人权观念已深人人心。权利时代已经展现对人权的追求与实现已经成了人们清醒的意识这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鲜明的特点之一。法律将在更大程度上体现与我们这个时代相呼应的人权、正义、效益与秩序等司法也将越来越富有人情与人性整个法制将具有宽广的道德基础与人性内容。这将使得我们的法律能够代表文化前进的方向代表我们国家应有的先进性。由于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过程中出现过一段时间法律与道德的脱节因此在新的时期法律与道德的融合以及在司法上的运用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议
4.1 法律与道德双管齐下同步进行
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的今天我们的法制建设要与道德教育双管齐下同步进行。在法律适用中防止单纯惩罚主义注重发掘法律中内含的道德情感因素以情感人分发挥法律的教育功能实现综合治理。在道德教育中结合法制内容将法律精神化为人们的内在的行为准则使人们更加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情感从而使自己的行为具有更多的自觉性。同时这一过程将会有效地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4.2 提高司法队伍的职业纪律和职业道德
现实法制已经告诉我们“徒法不以自行”没有一批优秀的司法队伍法的实现就会障碍重重。制定法律只是法制的一个环节只能是“纸上的法律”真正要使法律在实际生活中实现还需要政治、经济、文化和各种组织的支撑以人的作用特别是司法人员的作用具有特别的意义。
我们理论中所说的“道德可以弥补法律之不足”在司法实践中如何落实与体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由于我们的法律相对还不完善司法监督能力还比较薄弱审判人员的专业素质尚有待提高这对审判人员的道德要求必然更高。道德平庸的人是对一国法律的嘲笑而道德败坏的人就是对国家法治的公开的践踏。审判人员的良知包括正义、公平因为审判不仅仅依靠事实与法律还有审判人员的良知。当代西方国家要求公务员、法宫是模范公民法官是公正的化身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加强司法道德制度建设对我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3 促进国内法律与国际接轨
法律与道德关系融合趋势给我们许多新的课题我们有必要更新观念对法律道德化道德法律化做更深一步的研究以改变目前法律与道德的脱节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将国内的法律与国际法律接轨一方面借鉴国际体现先进精神的法律制度另一方面要求引进的法律接受新时期的社会主义道德的检测使得我国的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相协调从而使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真正代表我国法律文化的最先进的方向。
4.4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法治是德治的基础,德治是法治的辅助手段。现代法治本身内涵着德治的要求。德治必须在法治的框架之下,脱离法治的德治,必然导致人治。我们在实施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时,必须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以法治为基础,在法治的范围内充分发挥道德的作用,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后记: 200字左右,对整个毕业论文工作进行简单的回顾总结,对给予毕业论文工作提供帮助的组织或个人表示感谢。
(请自己写)
参考文献 沈宗灵.法理学.高等教育法学教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l974291 2 孙国华法理学.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69 3 万斌.法理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88 4 周永坤.法理学—全球视野〔M〕.北京:法律出版社 葛洪义.法理学.高等政法院校法学主干课程仁Ml.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6 周永坤.法理学—全球视野〔M〕.北京:法律出版社 7 余涌.道德权利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58 8李道军.法的应然与实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16 9 严存生.近现代西方法与道德关系之争[J].比较法研究,2002,(2): 32 10高兆明.制度公正论———变革时期道德失范研究[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193 11 马长山.法理学问题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101 12陈秀萍.试论当代中国法律与道德的冲突及其限制.南京社会科学.2008(7)
13石文龙.论法律与道德关系新论.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3.7(5)
关键词:法庭辩论,法律逻辑,运用
一、独立证明法
独立证明法就是通过确立证据的真实性, 进而直接推导出论题的真实性的论证方法, 即所谓的三段论。在法庭论辩中, 我们可以用法律条文规定的罪状或者有关罪名的概念定义为大前提, 用证据确凿的犯罪事实为小前提, 并将两者加以对照, 从而得出被告人的行为构成该罪的结论。例如:在押犯王某故意伤害一案, 因被告人在劳动中不服管教, 看守人员打了被告臀部一下, 过后, 被告持锹将看守人员砍伤。庭审中, 被告人辩解自己的行为属正当防卫。公诉人当即引用刑法关于正当防卫的规定, 指出:正当防卫必须是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才能实施, 对于对方不会造成伤害后果的行为及已经停止的侵害行为, 都不能采用正当防卫的合法进攻手段。该案中, 看守人员只是在管教被告人, 不存在正在进行不法侵害, 而且被告人是在“过后”出于泄愤报复的动机砍伤对方, 不是正当防卫行为, 实属故意伤害的犯罪行为。这一发言结构严谨, 掷地有声, 完全批驳了被告人的辩解。
二、反证法
反证法是用论据证明与论题相矛盾的判断假, 再根据排中律, 进而推出论题真。
反证法证明过程, 可用公式表述如下:
求证:P真
设:非P真
证明:如果非P真, 那么Q真;
并且:Q不真
所以:非P不真 (即非P假)
根据排中律:所以P真。
如一强奸案, 被告人某天晚上乘邻居某女丈夫不在家, 从窗户侵入某女室内, 利用某女熟睡之机将其强奸。经查证, 某女短裤及阴道内精液系被告所留, 因某女系在熟睡中被奸, 不能叙述被奸的具体情节, 而被告又拒不供认强奸事实, 辩称自己与某女是通奸, 并且与某女是事先约好的。法庭辩论中, 公诉人即运用了反证法, 先假设了被告与某女通奸, 据此设定了一个充分必要条件的假言判断:如果被告人与某女为通奸且事先有约, 那么某女必然为被告留门 (这是规律也是常理) 。然后, 公诉人根据现场勘查情况, 证明被告人系翻窗而入, 窗棱被扳断, 某女家中门锁着, 得出了某女根本没留门, 所以公诉人推出被告与某女不是通奸的结论。该案要么为通奸, 要么为强奸, 两者必有一真, 根据排中定律, 推出了被告人系强奸。
三、淘汰法
淘汰法, 又叫选言证法。这种方法是把论题断定的情况作为可能情况中的一种, 与其余可能情况并列构成选言判断, 然后用论据证明论题之外的其余那些选言均不能成立, 通过否定肯定式选言推理, 进而确定论题的真实性。
淘汰法的证明过程, 可用公式表述为:
求证:P真
证明:或者P真, 或者Q真, 或者Y真
已知:Q假, 并且Y假
所以P真。
例如某伤害案, 辩护人指出有多人对被害人进行殴打, 仅认定被告人致被害人重伤是毫无道理的。公诉人巧妙地运用了淘汰法, 指出:这起故意伤害案中, 确实有多人对被害人进行殴打。因此造成被害人重伤至少有三种情况:第一, 被害人自伤。第二, 其他造成。第三, 被告人故意用水果刀致被害人重伤。而根据证人证言和法医鉴定, 排除了被害人自伤的情况, 并且根据法医鉴定, 造成被害人重伤的直接原因是用锐器刺中肺部所致, 经调查, 除被告人使用锐器 (水果刀) 外, 其他参与殴打的人, 都是使用木棒之类钝器, 不可能造成锐器伤, 因此, 也排除了其他人造成的情况, 仅剩下被告人故意用水果刀致被害人重伤的情况, 从而有力地批驳了辩护人的观点。
四、直接反驳法
直接反驳法就是引用论据直接确定某个判断虚假或真实性可疑的论证方法。运用这一方法要认真分析对方观点错误的实质, 直接反驳的力量在于抓住实质, 攻其要害, 切忌无的放矢或乱扣帽子。例如李某抢劫案中, 辩护人提出李某没有实施暴力, 紧紧扬了一下拳头, 被害人就将物品留下了, 故李某不构成抢劫罪。显然, 辩护人的观点是错误的, 此案的实质即被告人李某是否使用了暴力。因而, 公诉人运用直接反驳法指出:抢劫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以暴力威胁或者其他方法强行将公司财务抢走的行为。被告人对被害人扬了一下拳头, 就是一种暴力胁迫的一种行为表示, 完全符合抢劫罪的构成特征。因此, 被告人李某构成抢劫罪无疑, 辩护人哑口无言。
五、归谬法
归谬法是先假定被反驳的判断为真, 并且以这一被反驳的判断作为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前件, 由此引出推断, 而此推断又明显荒谬或推断与已知事实或科学原理相矛盾, 说明推断不能成立, 从而证明了被反驳的判断假。例如:李女与陈男通奸, 被李的婆婆发现, 陈为灭口, 当即将李的婆婆掐死。李协助陈伪造现场后将陈放走, 李被指控有包庇罪。在法庭辩论中, 辩护人提出李的行为不构成包庇罪。因为刑法未将伪造现场的行为明文规定为犯罪, 针对这一辩护意见, 公诉人指出:伪造现场只是一种具体的犯罪方式, 按照辩护人的逻辑, 某种具体行为只要法律无明文规定的就不能认定有罪, 那么, 用手掐死人是什么行为在法律中也没有规定, 难道陈就不构成杀人罪吗?这里公诉人用的就是“以退为进, 引人荒谬”的归谬法, 使辩护人的观点不攻自破。
谢谢主席!尊敬的评委,各位来宾:
下面我代表正方发表总结陈词:法律无情。
通过我方前几轮的阐述和证明,法律本就无情。法律不可能依照人的情感和意志为转移,也不可能依据任何阶级和团体的意志为转移,所以,法律是不可能具有情感的。
首先,从法的产生看。法律的表面看起来是统治阶级一直的体现,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利益而使用的工具。这样的观点只是一种只得皮毛未得真谛的肤浅认识。马克思曾经指出:立法者不是在创造法律而只是在表述法律,法律是一种被发现的过程而不是被创造的产物。这充分说明:法律是客观存在的一种事物,一种被人们不断认识不断发现的客观存在,犹如冰冷的石头或者沉默的大山一样,永远都只是一个被人们认识和发现的过程,而不可能被人们创造和臆想。所以,他是不可能被人们赋予情感的。如果一定要说他具备情感的话,那就好比我们非要说山间的一块石头是和我心灵相通的一样,那是诗人们浪漫的灵感,而不是我们理性思维的范畴。
其次,就法律本身看。法律是什么?法律就是一根绳子、一把尺子,任何人和事都必须在同样的尺度下进行衡量,不可能因为我是弱势群体就对我网开一面,也不可能你是优势群体就可以放你一马。任何一件事情发生之后,我们不能随便的说他违法没有违法,必须要有法律这把尺子来衡量,是违法了就是违法了,没有违法就没有违法,绝对不可能有模棱两可的标准,这就是法律本身的无情之处,无论你是谁,天王老子在法律面前也得同等衡量。
再有,从法的实施看。人类社会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就是公平、公正地平等相处。在这个漫长的文明进化史中,法律就是一个始终维护人们朝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标杆。在实施过程中,即使是在法治文明极度落后的“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封建时代,受到砍头、抄家、流放处罚的贪官污吏仍然比比皆是。更何况在人类已经走过文明的蛮荒时代进入理性文明时代,法的实施更不可能随着人的情感变化而变化,他的强制性、普遍性和严肃性将得到更进一步的体现和彰显。
(注:此处根据对方辩词实际情况适当穿插对方论点辩驳意见)综上所述,法律是无情的。我方再次提醒,千万别抱着法律有情的侥幸心理,从而那将会对我们自己和社会都带来更大的危害性,同时也与法律这一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规律是背道而驰的。最后,我再次郑重的提醒对方辩友及所有的人们:千万别认为法律有情,从而抱着以身试法的侥幸心理,法律无情,千万、千万别以身试法!
谢谢大家!
胡锦涛同志说:“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如果不讲仁,不爱人,人们都没有恻隐之心,同情之心,和谐社会如何实现?如果不讲义,义利不分,只顾个人利益,不讲社会公德,社会和谐如何实现?如果不讲礼,凡事不是礼让三分,都想实现自己的利润最大化,不推己及人,光想着占他人便宜,和谐社会如何实现?如果不讲诚信,政府与百姓、百姓与百姓之间没有信任感,和谐社会又从何而来呢?
道德和法律都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它们都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反映社会经济基础的要求,以规范和约束人的行为来保护和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当某些行为不能够或不便于进行法律制裁时,便采用道德手段来加以调解;一旦有些行为已经不能靠道德手段调解时,就只能采取法律制裁的方式。所以,两者共同发挥着自身的作用,缺一不可。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始终是为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完善人的德性,始终是社会和谐存在的逻辑起点和价值归宿。和谐社会始终是人的和谐社会,这就决定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始终是人。人在理性自觉的基础上对和谐社会建设的认识,是人完善自身存在方式的不断深化过程。也只有在这个基础上,人才能以真正的主体性身份而把构建和谐社会并融入和谐社会当作自身完善的价值要求。道德就在于在理性自觉和自由意志的基础上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卢梭曾经说过:“我深信只有有道德的公民才能向祖国致以可被接受的敬礼。”
尊敬的主席、各位评委老师、各位辩友:
公务用车,原本是为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方便工作、提高效率而配备的交通工具。然而曾几何时,由于体制上的缺陷、管理上的漏洞,使得公车开始异化,公车私用、车轮腐败、超标配车,财政不堪重负,老百姓对此怨声载道。公车不“公”已经
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公车改革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公务用车改革究竟走向何方?我方的观点是,公务用车必须货币化。
公务用车货币化,就是除保留少数执法执勤专用车外,取消公务用车,取而代之以货币化的形式,对公务人员执行公务活动所发生的交通成本进行补助,其实质就是把公务交通的物化变为货币化。这种改革,具有操作透明化、监督对象具体化等特点,是激励导向性的,能有效防止交通费用无限扩大,是解决现行公车制度弊端的根本出路。
第一,公务用车货币化,是总结各国公车改革实践得出的结论,是公务用车通行的模式。如何搞好公务用车改革,是世界各国普遍遇到的问题。纵观一些国家在公车改革的导向上,都坚持了“一要方便工作,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二要尽量为纳税人节省开支”的原则,并以此作出各项具体规定,很多国家,例如新加坡、韩国、南非及挪威等欧洲一些国家,[找文章到好范文-/-一站在手,写作无忧!]则直接采取货币化补贴的方式。汉城虽然是韩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但乘坐“官车”上下班的不足200人,如果没有紧要公务,汉城市市长也经常乘地铁上班。在南非,大凡有一定工龄和职务的政府公务人员,基本都有一辆可供自己支配的汽车。这得益于南非政府为公务员购买汽车提供的高额补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国各地如北京、南京、深圳、珠海,以及湖南资兴车改之所以取得成功,正是借鉴了上述国家的成功经验。
第二,公务用车货币化,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表明,市场价格是唯一已知的几乎不导致无谓浪费的政策工具或手段。有形资产的货币化是市场进程中的重要环节。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正是越来越多的领域货币取代权力的过程。生产资料的货币化、劳动就业关系的货币化、住房分配的货币化,等等,各种有形资产的货币化已经进入我们经济和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包括公务用车在内的职务消费货币化也是市场化进程的必然选择。
第三,公务用车货币化,是革除现行公务用车制度种种弊端的根本出路。无容置疑,当前用车制度至少存在四大弊端:一是公车私用现象严重,有的地方和单位用公车办公事尽占三分之一;二是效率低下、浪费惊人,公车每万公里使用成本高出社会车辆5至10倍,社会车辆每万公里运输成本为8215元,机关公车却高达数万元;三是超标配车屡禁不止,在一部分眼中,公车已经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攀比之风愈演愈烈;四是公车费用直线攀升,财政不堪重负,据统计,我国公车消耗年均增长20%以上,远远超过GDP的增长速度,现在全国公车耗资达3000亿元,比教育经费和医疗经费之和还要多出几百个亿,这笔巨款如果摊到我们每个人头上,中国13亿人口,无论男女老少、体弱病残,平均每人每年得交纳230元!可以毫不夸张地讲,公车之害,犹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公务用车货币化后,公车私用因取消公车而不复存在,公车消费的“黑洞”被彻底堵塞,公车配备使用中长期存在的超标车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职务消费货币化,是党中央确定的反腐败又一重大举措。公务用车货币化改革,在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作用已经被大家公认。我们深信,只要坚持货币化方向,公务用车改革才能破冰前进!
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纷纷涌现,形成群芳斗艳的局面。《汉书·艺文志》将这一时期的主要思想学派分为十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兵、小说。
公孙龙关于“白马非马”的辩论
战国时期,赵国的公孙龙在《白马论》中说:“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白马非马’。”意谓,“马”是指形体的概念,“白”是指颜色的概念,指形体的概念与指颜色的概念不同,所以“白马”不是“马”。为了证明这一命题,公孙龙还提出了另一论据:“求马,黄黑马皆可致;求白马,黄黑马不可致。”公孙龙虽然发现了“马”与“白马”,即“一般”与“个别”的差异,却夸大了这种差异,并割裂了种属概念之间的联系,把抽象与具体绝对对立起来,所以陷入了诡辩论。
赫胥黎和威尔伯福斯关于“进化论”的辩论
1860年6月30日,“进化论”大论战第一回合在牛津大学展开。大主教威尔伯福斯大肆攻击进化论,并谩骂进化论的支持者赫胥黎,问他,既然他相信人起源于猴子,那么跟猴子发生关系的,是他的祖父一方还是祖母一方。赫胥黎说,关于人类起源于猴子的问题,只是说人类是由类似猴子那样的远古时期的动物进化而来的。一个人有人猿为他的祖先,这并不是可羞耻的事。反倒是有些人,不学无术、信口雌黄,企图用花言巧语和诡辩的辞令来转移听众的注意力,煽动一部分人的宗教偏见来压制别人,这才是真正的羞耻。他宁愿要一只可怜的人猿做自己的祖先,也不要一个运用自己优厚的天赋和巨大的影响,却把嘲讽奚落带进庄严的科学讨论的人做祖先。
2.容易被别人观点洗脑的人(逻辑不清)在被盘问时就不要认真听对方辩友阐述的内容了,尤其是在被三辩用套题盘问的时候,要学会优雅地…扯(实在不行,你岔话岔过去)。
3.轮到二辩对辩环节,一听对方开始和你扯,请麻溜儿打断他。但是要保证言辞合理,最好还能幽默风趣。
4.别针对对方的一个点抓住不放(如果那个点不是他们致命点的话),因为这样对方会和你往大了扯,而且扯着扯着就跑偏了。
5.在回答时学着用一些反问句来压制对方,或者尽量往自己这边带。能用守得点就守,守不住就攻。来回三个回合就差不多了,是在比赛,不是在拉大锯。
6.在做二辩陈词的时候,反方先仔细听正方的小结稿,能挑出来的错误就在自己小结时说出来,必须指出来,我们一般把这一趴叫做当场打脸(这一点二辩做不到的话,三辩请开始表演,如果三辩也不行,就四辩。四辩还不行你们还要啥自行车啊?)
7.二辩小结稿时间是一分半?(如果是的话)自己的稿子写一分钟就够了,剩下的三十秒用来写对方临场出现的失误和补充己方的漏洞。
8.在讨论辩题时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想,这样你会发现在他们一辩发言时己方全部压中他们的观点有多爽。
9.一定要记住自己在说什么,记不住的话请你一定要 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不要因为情绪激昂而口不择言,怎么着都得注意点儿形象啊。
10.自由辩环节请珍惜时间,回答问题的思路也请化繁为简,对方发表完观点你实在无力反驳就重复一遍“我方一辩稿已经表达很清楚了就是_x,麻烦对方辩友仔细回忆下。”(这招就只能用一两次,多了就被打爆了)
11.引用数据和例子时请保证真实有效,大型比赛更要注意这一点,因为你根本就不知道台下会坐着精通什么方面的大神。
12.比赛时杜绝和评委以及领队眼神交流,赢也要赢的有尊严,答应我,成吗?
13.辩论赛是一场文明且优雅的撕x,谁输谁赢都没关系,最重要的是,你在比赛中说出了自己最想说的话并且能够让底下的观众和评委知道你说的很有道理就够了。打得开心就好,不要太抓细节。
14.双方的台风重要这不假,但不代表台风棒可以压制漏洞百出的一辩稿立论,真实有效的论点永远远大于一切。
我知道有很多评委会因为临场表现不惜不管不顾语言不严谨的一辩立论,因为平稳的台风就投了票。如果你也遇到了这种情况,不要气馁。辩论赛不值得,但玩得开心值得。
15.遇见性格比较麻辣的对方辩友,以不变应万变,以静制动会好一些,因为没有人会希望自己两个耳朵充斥着两个中气十足的声音。
对方火辣那你就如沐春风一般感化他捞一波好感,对方不卑不亢那你不妨适当制造点气场(注意不要太过分哦)。
16.能脱稿就脱稿吧,一来显示准备十足,二来增加与观众的眼神交流,三来……吓死对方辩友!三分钟的一辩稿说背就背,吓!死!他!们!
17.是万年不变的礼仪问题,辩论赛可以打得不够出彩,但最起码的礼仪问题不能丢。该说“请”“谢谢你”“您”的时候不管当时你的情绪如何都要大大方方的讲出来。
Good afternoon , ladies and gentlemen ,Our side firmly believe that “Not all graduating high school students need to serve their country for two years “.Here, we want all of you to pay much attention to these two words “NOT ALL”.Following are some aspects which can support our argument.First of all , as for the whole country , it is not good for a country’s development.If all graduating high school students served their country for two years , we would guess what will happen.In general ,high-school graduates are less than 20 years old without professional knowledge.When they take their places in society , only the low paid or laborious job offers are available , so you can see how much contribution they can make to this society ? Serving your country for two years , then go to university for four years , which is total six years.In this six years , you can go to university first and then find a better job to make a contribution to your country.Everyone can know clearly that the later one can produce more valuable things to our country , so why don’t we choose to go to university first ? Besides , if we serve our country for two years , it will cause the gap in talents.Let me take an example , in 1966 , Chairman Mao encouraged those youths who were mostly high-school graduates to go to the countryside.This was also called “to serve their country” , then what happened ? Everyone knows , this is called ‘The Great Culture Revolution ‘ Was that good or was that a very wise
decision ? History is kinda practice and practice is the sole criterion fortestingtruth.So the history also tells us that it is unwise to serve their country first.Needless to say , it disorganizes the Educational system.Second , it also does harm to individuals.We believe whether you wanna serve your country or not depends on one’s own interest.There’s no need to let ‘ALL’ graduating high-school students to do it.Most High-school graduates are too young to distinguish the good from the bad.It is common that Generation Y likes hanging out with friends.It is said that the young are easy to become illegal drugs takers if misleading guidance is conducted.Also , after those students serve their country for two years , eventually they may not be able to calm down to concentrate their studies after they’ve stayed in society for two years.At last , what we wanna emphasize is that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 even this world is that attending to universities is still the major trend.Also , our country encourages university graduates to contribute to the ‘large-scale development of the western region ‘ instead of high-school graduates.Existence is Rational.To sum up , it is not beneficial to let all graduating high-school students serve their for two years , so our side affirmatively believe that “Not all graduating high-school students need to serve their country for two years “.Thank you!
我们正方的王霄先发制人:“书传承着人类的文明和古代灿烂的文化;书是启迪人类灵魂的良药;常言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看的书越多,我们了解的知识就越多。所以我们认为开卷有益。”教室里响起一片掌声。
反方徐昭马上反驳道:“现在市场上的书鱼龙混杂,有很多不健康的书,看了会使人误入歧途的。”他说完,大家不住地点头。
我也不甘示弱,站起来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所谓的坏书是不是就没有一点儿益处呢?对于读书的益处来讲,大到能使人明辨是非,大彻大悟,取得成功;小到让你学会一种写作方法,几个词,甚至认识几个字。这些也都是读书的益处吧!”我的说法也得到不少人的认可。
对方王晓立即反驳说:“假如看了坏书,走向犯罪之路怎么办呢?老师不是说过,咱们学校就有学生看了《坏孩子是怎样炼成的》这样的书之后,整天打架吗?”大家不住地点头。
…………
这场辩论会,虽然我们双方打成了平手,但也使大家明白了:读书要有选择,应多读好书,才能使人进步。
(指导教师:王爱芳)
开头用简练的语言,直奔主题。
正方观点鲜明,论据充分,铿锵有力。
反方语言简练,也掷地有声。
把自己的想法娓娓道来。
反驳针对性强,一针见血。
【法律辩论】推荐阅读:
辩论赛自由辩论12-17
辩论赛选手辩论时间规则07-20
辩论会作文1000字:标点符号辩论会04-27
辩论题05-26
走上辩论台06-05
法庭辩论稿07-23
辩论主持词09-26
自由辩论10-30
辩论实践报告11-06
大专辩论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