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上册同步

2024-10-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二年级数学上册同步(精选10篇)

二年级数学上册同步 篇1

一、填空

1.填一填。

(1)61-28+26这个算式,先算()法,再算()法,结果是()。

(2)1865这个算式,先算()法,再算()法,结果是()。

2.下面各题第一步要先算什么?把它圈出来。

3.把下面每组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

4.在填上>、<或=。

二、选择

1.计算21+147时,先算()。

A.21+14

B.147

2.把48=32,32-16=16合并成一道综合算式是()。

A.48-16=16

B.16+48=16

C.32-48=16

3.(100-46)6的得数是()。

A.54

B.9

C.8

4.算式50-6+8要先算()法。

A.减

B.加

三、解答

1.一本书共100页。

还要读几天?

答:还要读天。

2.两只猴子一共采了多少个香蕉?列式计算。

答:两个猴子一共采了个香蕉。

3.每人折的纸鹤同样多,他们一共折了多少只?

答:他们一共折了只。

4.公共汽车上原有36人,到中山路站时有4人下车,有13人上车。

二年级数学上册同步 篇2

在苏教版的小学数学新教材中,每一册都编排了一些思考题,这些思考题一般都在练习或者复习之后,看似不起眼,很多的教师也对此很不重视,往往会在课堂中的最后几分钟里,很快的把自己的想法和正确的答案告诉学生。其实,这样的处理方式违背了教材设计的初衷,也没有好好利用课本上的有效资源,很大程度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学生解答数学思考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给抹杀了。那如何发挥思考题的作用,如何让思考题成为数学教学中的一块沃土?下面以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一道思考题为例,说说笔者对思考题教学的理解。

【案例过程】

1.师:瞧,图图带给我们来到了美丽的果树园,这里有两盆“神奇的三叶花”。

师:读一读每片叶子上的数,你有什么发现?

生1:2×2=4,1×3=3。

生2:二二得四,一三得三,三三得九,二四得八……

2.图图又带来了一盆“神奇的三叶花”,但这里弄丢了一个数,你会填吗?

师:15是怎么得来的?有不同想法吗?

师评价:我们用不同的方法可以得到相同的结果。

师: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三盆花,你能说说它们神奇在哪里吗?

生1:我发现了乘法口诀,二二得四,一三得三,三三得九……

生2:左边中间叶子上的数比右边小1。

生3:从上往下,每次都加1。

师总结:是啊,我们从中找到了乘法口诀;我们还发现左边那棵花左右两片叶子上的数是相同的;我们还发现了中间两片叶子上的关系。

3.师:……看,这里也有两盆“神奇的三叶花”,但这里少了一些数,你能帮图图完成吗?

生上台贴,并说明5×5得到25,根据口诀四六二十四得到4。

【案例反思】

以上是教学思考题时简单的实录,希望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希望学生在一步步的指导和理解中让每个学生在整个思考题中有所收获。但教学之后仍发现教学中还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反思。

一、如何定位思考题的教学目标

本次教学的思考题就是在表内乘法和除法单元的复习题中,是学生对表内乘法和除法的综合运用,我们的目标定位应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每个学生能发现乘法口诀,并能运用这一规律进行填空;二是大部分学生能找出左边那棵花左右两片叶子上的数是相同的,右边那棵花上左右两片叶子分别与左边那边相差1这一规律;三是少部分人能发现两棵花中间叶子上的数相差1这一规律,同时能创造这这样存在这样规律的花。

二、如何实施教学目标

刚才我们给本节课定位了三个目标,一个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个是面向大部分学生的,一个是面向少部分学生的。针对这样的目标设计,我把教学分成了三个层次。我先出示了两盆花,希望学生在两盆四棵花上找到本节课最基本的规律,教学中发现这一目标学生能够达到,每个人都能找到乘法口诀,并能进行准确的表述。这一层次的教学学生在前,老师在后,老师只要对学生的发现进行评价和总结即可。第二层次是出示第三盆花,其中缺少了一个数,希望用两种方法填出缺少的数,既是对第一层次全体学生发现乘法口诀规律的运用,也是对第二层次大部分学生发现中间叶子上的数相差1的规律。这一层次教学中如果孩子有问题,不能很快发现规律,教师可以主动引导,观察中间叶子上的数,并对学生发现的规律进行准确的总结,学生对描述规律的语言可能不够完整,老师应及时进行完整总结。第三层次的教学是面向班级的少部分学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优等生,思考题中我们应给优等生更大的空间,第三层次中我就出示了一个一个数都没有的花,希望学生通过前面发现的规律进行总结,上课时我指定把花贴在下一个,限定了学生的思维,应该更开放一些,给优等生更大的空间,可以从具体的数到抽象的图形。这三个层次的目标在教学中也是穿插起来的,我们可以让优等生在第一二层次发挥带领者的作用,带领班级其他学生发现规律和表达规律。

三、如何评价学生的学

评价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也是判断学生学的情况的一个重要依据,教学中我不仅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进行相应的评价和总结,还对学生的学的情况进行了评价,全班分成了3个大组,我采用的是加“三叶草”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小组竞争的。低年级学生课堂中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限,通过及时对学生的学进行评价不仅让被评价的学生得到关注,还能让全部同学关注别人的回答,对培养学生的倾听很有帮助。我们面对的不同的个体,如果能做到让不同的个体在这节课都有收获,那这节课对学生来说就是有意义的。

二年级数学上册同步 篇3

1.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知道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事迹。

3.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4.了解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基本史实。

5.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6.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单元分析】

从19世纪中期开始,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打开产品销售市场,掠夺原料,瞄准了政治上腐朽、经济上远远落后于世界的中国,接连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不断加剧,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中国的国势日益沉沦,而中国人民却顽强抗争,他们为反抗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进行了英勇的斗争。

【知识结构】

一、列强的侵略

【典型题例】

例1:图片承载着历史。下列图片中反映了八国联军侵华史实的是 ( )

A B C D

解析:本题以图片形式考查学生对帝国主义侵华罪行的掌握情况。A选项中虎门销烟发生在鸦片战争前;B选项反映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園;C选项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中,日军占领旅顺后,疯狂屠杀当地居民;D选项反映的是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到处烧杀抢掠,慈禧太后与光绪帝仓皇出逃。所以,应选D。

例2:下列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①左宗棠收复新疆 ②邓世昌抗击日军 ③林则徐虎门销烟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③②① D.①③②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重要历史事件的掌握情况。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左宗棠收复除伊犁以外的新疆是在1878年;邓世昌抗击日军是在1894年;林则徐虎门销烟是在1839年。很明显,本题正确答案应是B。

【模拟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2012年“6·26”国际禁毒日“万名干部普法行”禁毒宣传活动走进某中学,通过演讲宣誓、挂图展览(如右图)、“禁毒我参与”征文等活动,倡导学生远离毒品,追求健康向上的生活,争做文明青少年。在19世纪上半期,领导中国禁毒运动的是 ( )

A.林则徐 B.左宗棠 C.邓世昌 D.孙中山

2.林则徐说了一句光耀古今的名言:“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这是对下列哪位皇帝说的 ( )

A.同治帝 B.乾隆帝 C.道光帝 D.光绪帝

3.2012年暑假期间,八年级学生小敏去东莞旅游,在东莞停留期间,小敏将会见到 ( )

①林则徐塑像 ②鸦片战争博物馆 ③虎门遗址 ④太平军发动起义遗址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4.对于下图的理解,正确的是 ( )

①这是一个平等条约 ②这是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丧权辱国的条约 ③该条约破坏了中国关税主权 ④该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被迫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5.火烧圆明园,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标志性事件。火烧圆明园的是 ( )

A.英法联军 B.俄军 C.美军 D.日军

6.有一首诗是这样描述圆明园的:“似挥残臂戟天呼,痛说当年劫火馀。留得千秋家国恨,让人来画卧薪图。”此诗句中“当年劫火馀”说的是 ( )

A.近代中国大门开始被打开 B.英法联军攻占北京

C.洋务运动破产 D.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7.19世纪60年代初,中国遭遇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太平军起义。为镇压太平军,当时的满清政府,不得不调离了北方的守边部队。某国趁火打劫,大军压境,胁迫清政府割让东北地区大片领土。该国是

( )

A.英国 B.美国 C.俄国 D.法国

8.今天的人们也许很难相信,最先想出雇佣西洋人组织洋枪队这个主意的人,竟是中国近代大思想家王韬。他向上海当政者献计:组织洋枪队,“以西人为领队官,教授火器,名曰洋枪队”。洋枪队当时的头目是 ( )

A.华尔 B.阿古柏  C.西摩尔 D.赫尔利

9.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虎视眈眈想争夺新疆的国家是 ( )

A.英国和法国 B.俄国和美国 C.法国和美国 D.英国和俄国

10.左宗棠为收复新疆采取的策略是 ( )

A.先南后北,急进急战 B.先西后东,缓进急战

C.先北后南,缓进急战 D.先东后西,缓进急战

11.下列重大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①阿古柏率兵入侵新疆 ②沙俄出兵占领伊犁地区 ③中俄签约,中国收回伊犁 ④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①③②④ D.①②④③

12.小强在学习了“收复新疆”知识后,进行了概括(见下图)。你觉得他应在图中A处填写什么呢?

( )

A.宣政司 B.行中书省

C.行省 D.驻藏大臣

13.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的根本目的是 ( )

A.把朝鲜变为殖民地 B.向中国东北扩张

C.解决本国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矛盾 D.扩大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14.“割台湾,赔两亿,中国人民争口气;开口岸,设工厂,清朝政府无法管。”这首顺口溜便于我们记忆哪一不平等条约的内容?

( )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15.《辛丑條约》签订后,一本启蒙读物中这样写道:“这中国,哪一点我还有份;这朝廷,原是一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这说明《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 ( )

A.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大大地加深了半殖民地化程度

C.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开启了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进程

二、非选择题

16.下面知识图表中有几处错误,请你找出来并进行改正。

错误一:_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

错误二:_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

错误三:_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

17.小娟准备暑假外出游玩,于是在网上搜索了一下,她对右图所示的建筑很感兴趣,准备邀请同桌一起前往。如果你对此比较熟悉,就来做小娟的导游吧!

(1)这幅图反映了哪一次战争中的情景?

(2)残垣断壁还隐约可见当时之豪华,这座壮观的园林叫什么?后被哪些国家洗劫?

18.第八款:中国为保证认真实行约内所订各款,听允日本军队暂占守山东省威海卫。又于中国将本约所定第一、第二两次赔款交清,通商行船亦经批准互换之后,中国政府与日本政府确定周全妥善办法,将通商口岸关税作为剩款并息之抵押,日本可允撤回军队。倘中国不即确定抵押办法则未经交清末次赔款之前,日本仍不撤回军队。

(1)上述条款出自哪一条约 ?签订该条约的是中国的 和日本的首相 。

(2)这个条约是在什么背景下签订的?

(3)请列举出这个条约中有关割地的内容。

(4)这个条约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危害?

19.在学习了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后,某校准备举办一系列活动,在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全员参与,畅所欲言。现在也邀请你参加进来,完成以下任务。

(1)活动形式:请你设计一个活动形式,让学生参与其中。

(2)活动目的:你觉得此次活动的目的是什么?

(3)活动探究:结合史实说明近代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参考答案:

一、1.A 2.C 3.D 4.B 5.A 6.B 7.C 8.A 9.D 10.C 11.D 12.C 13.D 14.B 15.C

二、16.(1)“进一步”改为“开始”;“第二次鸦片战争”改为“甲午中日战争”;“《北京条约》”改为“《辛丑条约》”。

17.(1)第二次鸦片战争。(2)圆明园。英国、法国。

18.(1)《马关条约》。李鸿章;伊藤博文。(2)甲午中日战争结束;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日本在甲午战争中胜利;北洋舰队全军覆没。(3)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4)使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更多的主权,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刺激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19.(1)举行演讲比赛、举行主题班会、出黑板报、观看影片等。(2)重温本单元涉及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坚定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信心等。(3)略。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

【课标要求】

1.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3.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4.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单元分析】

所谓近代化,即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寻求新的出路的过程。中国近代化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全面启动,逐步深入展开。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以曾国藩、李鸿章等为代表的洋务派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封建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1898年的戊戌变法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孙中山等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主要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

【知识结构】

【典型题例】

例: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请你依据四幅图片材料,分别写出与之相对应的运动(或事件)的名称。

(2)请简要回答与图3相对应的运动(或事件)突出的历史功绩。

(3)请说出以上四幅图片反映的时代主题。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联系能力、概括能力。解答的关键在于能够根据图片标题,找出与图片相对应的历史事件,准确链接所学知识。

参考答案:(l)图1:洋务运动;图2:戊戌变法;图3:辛亥革命;图4:新文化运动。(2)历史功绩: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3)中国近代化的起步或中国有识之士对近代化道路的探索。

【模拟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派开办的最大的近代军事工业。下列选项中与江南制造总局属于同一类的是 ( )

①安庆内军械所 ②福州船政局 ③轮船招商局 ④汉阳铁厂  A.①④ B.③④ C.①② D.②③

2.张之洞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对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纲领的一个总结和概括;毛泽东对其在推动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方面所作的贡献评价甚高,曾说过“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下列选项中与张之洞有直接关系的是 ( )

A.汉阳铁厂 B.轮船招商局 C.福州船政局 D.安庆内军械所

3.洋务派在 口号下,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同时也创办了一些近代工矿业和交通运输业。 ( )

A.“民主”与“科学” B.“自由”与“平等”

C.“扶清灭洋” D.“自强”与“求富”

4.京师同文馆创办的宗旨是 ( )

A.强兵富国,摆脱困境

B.培养外语翻译和外交人才

C.发展民族工业

D.强身健体

5.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随着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他们上书皇帝,主张变法维新。这一历史事件是 ( )

A.虎门销烟 B.洋务运动 C.公车上书 D.新文化运动

6.某校八年级(1)班的同学要举行以戊戌变法为内容的辩论会,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辩论论据的是 ( )

A.戊戌变法是在帝国主义加剧侵略中国的背景下发生的

B.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等

C.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D.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7.19世纪末一西方报纸称:“甲午战争以后,中国有三党:一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一党……意在保国以变法;一党……意在作乱为自振之机。”文中的“三党”分别指 ( )

A.顽固派、维新派和革命派 B.顽固派、洋务派和维新派

C.洋务派、维新派和革命派 D.顽固派、抵抗派和洋务派

8.戊戌六君子中的一人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此人是 ( )

A.康有为 B.谭嗣同 C.张之洞 D.翁同龢

9.右图是兴中会誓词,兴中会成立于 ( )

A.武昌 B.广州 C.南京 D.檀香山

10.对于辛亥革命,下列看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B.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

C.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11.下列选项中与孙中山革命活动无关的是 ( )

A.提出三民主义 B.创办黄埔军校

C.领导南昌起义 D.成立中国同盟会

12.2012年5月27日,是陈独秀逝世70周年纪念日。陳独秀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和旗帜,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行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及首任总书记,中共“一大”至“五大”期间党的最高领袖。以下与陈独秀有直接关系的是 ( )

A.筹办《青年杂志》 B.写成《狂人日记》

C.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D.发表《庶民的胜利》

13.“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这是下列哪位人物的名言 ( )

A.陈独秀 B.李大钊 C.胡适 D.鲁迅

二、非选择题

14.阅读右图,回答问题。

(1)“公车上书”发生在哪一年?因什么条约的签订而引起?

(2)当时的清朝皇帝是谁?谁领导了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有何影响?

15.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周年纪念日,中国邮政于2011年10月10日发行《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纪念邮票。

(1)为什么要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

(2)邮票中的人物是谁?辛亥革命首先在哪个省爆发?其指导思想是什么?

16.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知识分子提出“师夷长技”的口号,主张学习西方文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三大历史事件,谱成中国近代化的“三部曲”。

联系所学知识,写出三者各自在探索中国近代化方面作出的主要贡献。

(1)洋务运动: 。

(2)戊戌变法: 。

(3)辛亥革命: 。

17.在学习了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后,小红对本单元知识进行了整理。在整理过程中她发现了一些问题,请你来帮助解决。

(1)在整理过程中,小红始终心存困惑:有人说辛亥革命成功了,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这到底该怎么解释呢?请你帮帮小红。

(2)回首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你有什么感想或启示?

参考答案:

一、1.C 2.A 3.D 4.B 5.C 6.C 7.A 8.B 9.D 10.D 11.C 12.A 13.B

二、14.(1)1895年。《马关条约》。(2)光绪帝。康有为、梁启超等。从此,变法维新运动揭开了序幕。

15.(l)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建立了中华民国。(2)孙中山。湖北省。三民主义。

16.(1)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创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使中国迈出了走向近代化的第一步,为戊戌变法运动开辟了道路。(2)戊戌变法:吸取洋务运动的教训,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播。它提出的一系列的改革蓝图,是中国资产阶级进行近代化的首次尝试。戊戌变法加速了中国人的思想解放,为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3)辛亥革命:吸取了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教训,以武力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它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它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年级数学上册同步 篇4

一、填空。

1、5的6倍是( ),7的9倍是( )。

2、5个7相加,列加法算式是( ),列乘法算式是( ),读作( ),在计算时用到的口诀是( )。

3、把口诀补充完整。

八九( )

( )六十三

三七( )

六九( )

三八( )

( )二十七

四八( )

五九( )

二、在( )里最大能填几?

5( )41

( )873

34( )7

( )437

7( )50

( )611

55 8( )

( )917

三、选择合适的条件和问题填在横线上,并列式解答。

1、玩具店中有摩托车42辆,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轿车有几辆?

(①小轿车比摩托车少18辆。 ②摩托车比火车多18辆。)

2、玩具店中有火车29辆,火车比小轿车少27辆。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小轿车比火车多多少辆? ②小轿车有多少辆?)

四、应用题。

1、学校买来故事书和连环画共72本,其中故事书46本,连环画有几本?

2、买一个变形金刚48元,买一辆遥控车85元,变形金刚比遥控车便宜几元?

3、水果店里苹果有45个,比橘子少16个,橘子有几个?

★ 二年级数学上册单元同步检测题

★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三单元的同步试题

★ 二年级同步试题

★ 二年级数学第一单元试题

★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自测练习题

★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测试题

★ 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试题

★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试题

★ 二年级语文第六单元测试试题

二年级语文上册同步作文 篇5

小床右边的墙壁上有一台海尔空调,它的作用可大啦!夏天当我热的时候,它能帮我降温;冬天当我冷的时候,它能帮我取暖。保证了我有充足的睡眠,不影响第二天的学习效率。

小床的左边是一组柜子,柜子里面放着我的衣服。小床的旁边有一台床头灯,当我夜里有有小便和大便的时候,轻轻点一下它,就会为我照明。

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同步作文 篇6

我最熟悉的人是我的妈妈。我的妈妈今年三十岁,看上去非常年轻,她中等身材,体型有点胖,我很喜欢她。

我妈妈是个“万事通”,无论什么难事只要到她手里,都能解决掉。有一此写作业时,我遇到一道特别难的题,我思考了半个多小时,还是没有想出来,最后只好向妈妈求救。我看着妈妈双手托腮,眉头紧锁,全神贯注的思考着,不停的用笔在纸上画着算着,非常认真。不一会妈妈从椅子上跳了起来“我会了”接着妈妈就慢慢地讲解题思路和方法告诉我,最后,我和妈妈一起把难题弄会了。

这就是我最熟悉的人,爱思考的妈妈。

二年级数学上册同步 篇7

1援采用多种识字方法认识9个生字, 书写4个生字。

2援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成语, 体会其中的韵律感。

3援初步感知成语的特点, 了解这些成语的大意, 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 学习生字, 书写生字。

2. 了解成语大意并积累背诵。

【教学难点】

了解字义, 了解成语的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 你们喜欢听故事吗?

生:喜欢。

师:初次见面, 吴老师讲个故事给你们听吧。

生:好!

(师播放PPT, 讲《坐井观天》的故事。)

二、学习生字“窥、障、泰”

师:小朋友, 你们说, 青蛙弄错了吗?

生:弄错了。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青蛙待在井里, 它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

师:是啊, 就像鸟儿说的那样, 天还———

生:大得很哪!

师:你们知道这个故事的题目吗?

生:坐井观天。

师:“坐井观天”是个成语, 像这样的成语, 老师这里还有几个, 请看——— (课件出示:管中窥豹bào)

师:谁来读?

(师指名读, 全班齐读。)

师:“豹”是“豹子”的“豹”, (出示豹子的照片) 见过豹子吗?

生:见过。

师:在哪儿见过?

生:在动物园里见过。

生:我在电视里见过。

师:豹子是一种凶猛的食肉动物, 古人就是根据豹子的样子造出了“豹”字。 (出示甲骨文) 哪里比较像?

生:豹子张着大嘴, 身体上有一圈一圈的纹, 还有爪子和尾巴。

师:对, 古人就是用这样一幅简单的图画来表示“豹”。后来, 简化为, 人们又在它的右边加上一个表声的部件, 使这个字变成了形声字, 现在楷书写成“豹”。记住这个字了吗?

生:记住了。

师:一起读一读这个成语。

生:管中窥豹。

师:“窥”是“看”的意思, 请你根据字形猜一猜, “窥”是怎样看呢?

生:“窥”就是往小里看。

师:不是“往小里看”, 是看到的面比较小而已。“窥”字的部首是———

生:穴宝盖。

师:“穴”表示什么?

生:就是与“洞”有关系。

生:就是“孔隙”的意思。

师:对, “窥”就是从小孔中偷偷地看。那“管中窥豹”能看到什么呢?别急, 老师这里有一根管子 (师拿出一细管) , 哪个小朋友窥一窥, 看看能窥到什么。 (课件出示一张完整豹图, 指名学生管中窥豹。)

师: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豹子的尾巴。

生:我看到了豹子身体的斑纹。

生:我看到了豹子的头。

师:你们看, 这些同学管中窥豹都只看到了豹子身体的一部分, 却看不到豹子的全部。管中窥豹就是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 看到的不全面。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个成语吧!

生:管中窥豹。

师:再来读读这两个成语——— (出示:一叶障zhàng目不见泰tài山)

(生读)

师:“障”是“障碍”的“障”, “路障”的“障”, “屏障”的“障”。请猜猜看, “障”是什么意思呢?

生:“障”应该是“挡住”的意思。

师:是的。我们以前学过左耳旁, 还记得左耳旁表示什么吗?

生:左耳旁表示山。

师:像山一样隆起的地方能隔开、阻挡, 所以“障”有阻挡、遮蔽的意思。你们看, “一叶障目” (用一片叶子演示“一叶障目”) 会怎样?

生:就什么也看不见了。

生:就连泰山也看不见了。

师:是的。泰山, 是我国的一座名山, 有谁去过吗?说说看。

生:泰山特别高, 我们下来的时候都看见云了。

师:泰山高耸入云, 气势壮美。但如果一叶障目, 就是高大的泰山———

生:也看不见了。

师:是的。那你又怎样记住“泰”字呢?

生:我们学校是“景泰小学”, 就有这个“泰”字。

师:你看, 原来同学们天天和“泰”字见面呢!

生:老师, 我把“春”字下面的“日”换成下面那部分 (指‘氺’) , 就是“泰”了。

师:“下面那部分”是什么字?

生:好像是“水”。

师:就是“水”。你们看, 古时候“水”字是这样写的 (板书:) , 共有几笔呀?

生:五笔。

师:是的, 后来单独成字, 我们把“水”字左边两笔写成横撇, 变成了一笔, 右边变成了撇、捺。有人把刚才这位同学记忆“泰”字的方法编成了一首小儿歌, 我们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儿歌)

生:春日去, 雨水来。民安康, 国安泰。

师:这首儿歌不但帮我们记住“泰”的字形, 还告诉我们“泰”有安定、安稳的意思。“景泰小学”多么吉祥的名字呀!再来读一读这几个成语吧。

(生读)

师:去掉拼音还会读吗?

(生再读)

师:把这些生字放到句子中, 还认识吗?

(师课件出示下面的句子, 自由读, 指名读。)

从竹管中看豹子, 只能看到豹子身上的斑纹;坐在井里只能看到一小块天空;一片小小的树叶障蔽眼睛, 就连高大的泰山也看不见了。

师:读得真好!你们从中发现了什么?

生:这些句子就是那几个成语的意思。

师:是的。同学们, 成语是我国汉语宝库中的精华, 语言简洁, 但意义深刻。今天要学习的“识字4”就是由成语组成的。刚刚我们学习的几个成语, 就是其中的一部分。让我们借助拼音, 把课文读一读, 认识更多的成语吧。

三、整体感知, 读准字音

师:请大家借助拼音, 自己读一读课文, 遇到不好读的字可以多读几遍。

(生自由读书)

师:能读吗?让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课文)

师:文中还有几个生字, 请同学们读读下面的成语, 读准字音。

(师课件出示下面的成语, 指名学生读, 其他学生跟读。)

师: (去掉拼音) 去掉拼音你还会读吗?

生:会读。

师: (把课件中的成语打乱排列顺序) 把这几个成语调换位置还会读吗?

生:会。

师:大家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

师:这些成语读起来朗朗上口, 放在一起还很押韵, 像一首诗一样。让我们把这些成语放到全文中再读一读。

(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老师听你们朗读这些成语, 就像听你们读诗一样。

四、学习生字“寸、益、彰”

师:谁来读一读这四个成语? (课件出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指名读。)

师:这位小朋友读得真好听!同学们, “尺”和“寸”都是测量长度的单位。你们看, 这是一尺 (实物) , 这是一寸 (示意) 。古人是这样写“寸”字的 (板书甲骨文) , 这是一只手, 在医生诊脉的地方做个标记, 表示手腕到脉搏的距离就是一寸。快伸出你的小手看一看, 从腕线到诊脉的地方这么长的距离就是……

生: (边做边说) 一寸。

师:对, 你看古人多聪明啊, 用这样简单的图画就表示出了“寸”的意思。“尺”和“寸”虽然都是测量长度的单位, 但如果测量稍长一些的东西, 你觉得用哪一个更方便?

生:用尺。

师:测量长一些的东西, 尺子就有它的长处。但是测量短一些的东西, 比如这个铅笔盒 (不够一尺) , 尺子的长处还发挥得出来吗?那寸就显出自己的优势了。尺有长处, 也有短处;寸有短处, 也有长处。这就是———

生: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师:这里的“所短”就是“短处”的意思, “所长”就是“长处”的意思。 (课件出示选读课文《骆驼和羊》中的插图)

师:这两幅图你们熟悉吗?

生:熟悉, 是选读课文里的。

师:真好!这个故事的题目是———

生:骆驼和羊。

师:对!谁来讲讲这个故事?

生:骆驼长得很高大, 能吃到树枝上的绿叶, 小羊却吃不到。但是小羊可以吃到穿过小门洞的园子里的嫩草, 骆驼却吃不到。

师:讲得真好!这说明, 高有———

生:高有高的好处, 矮有矮的好处。

师:这就是“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的意思。那你们说, 有什么办法, 让骆驼和羊都能吃到树上的嫩叶和园子里的嫩草呢?

生:骆驼可以把羊托上去, 羊就可以吃到树上的绿叶了。

生:骆驼可以把树上的绿叶弄下来给羊吃。

生:羊也可以把园子里的嫩草弄一些给骆驼吃。

师:如果他们两个互相帮助, 不是像课文里讲的那样去吵架的话, 他们就可以既吃到树上的绿叶, 又吃到园子里的嫩草了。看来, 用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 就可以……

生:就可以使自己的短处变得不那么短了。

师:就可以使他们各自的长处发挥得更加明显了。请看 (指着“相得益彰”) , 这里的“益”就是“更加”, “彰”就是“彰显”“明显”的意思。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四个成语吧。

(生读)

师:快说说, 你们准备怎么记忆“益”和“彰”这两个生字呢?

生:我想记“彰”。“彰”是形声字, 左边是“章鱼”的“章”, 右边是三撇, 表形。

师:没错, 但你知道“彡”表示什么吗?

生:表示明显。

师:没错, 在这里它表示“光”, 光很明显, 容易被人看到, 所以“彰”有明显的意思。

生:我想记“益”。“益”的上面是“高兴”的“兴”去掉一个点, 下面是皿字底。

师:说得很清楚。但老师告诉你, 上面的字跟“高兴”的“兴”可没有关系。上面是什么呢?上面是, 不过, 是横过来的 (板书) , 你看古时候“益”就是这样写的 (板书) , 下面是一个装东西的器皿, 后来变成皿字底。你们看, 器皿里面装着什么东西?

生:水。

师:对, 水多得都溢了出来, 这就是“益”。现在“益”字没有这个意思了, 现在是什么意思呢?

生:是“更加”的意思。

师:对。我们就这样记住了这几个字。再来读一读吧。

(生再读)

五、学习生字“徒、功、渠”

师:学得不错, 奖励你们看一个动画片。 (课件播放动画片《拔苗助长》) 这个故事的名字叫———

生:拔苗助长。

师:“拔苗助长”也是一个成语。看了这个故事, 你想对拔禾苗的人说些什么?

生:你不要违反了大自然的规律, 不能帮它长。

师:是啊, 大自然自有它的规律。

生:禾苗慢慢地就能长大了, 不能太着急了。

生:不能急于求成。

师:急于求成, 只能是———

生:一事无成。

生:我想对他说, 做什么事都没有捷径。

师:对, 时机成熟了, 自然就会成功。

生:这个人想让禾苗快点成长, 但他违反了大自然的规律, 结果是白忙了一场。

……

师:是的。刚才你们对那个人说的这些话, 其实都可以用这几个成语来概括。 (课件出示“拔苗助长、徒劳无功、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请同学们读一读。

(生读)

师:“徒”就是“白白地”的意思。“徒劳无功”就是白白地劳动而没有功劳的意思。那“瓜熟蒂落”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生:我知道, 就是瓜只要成熟了, 自己就会落下来。

师:连接瓜和藤蔓的那一部分叫瓜蒂 (课件演示) 。瓜熟了, 如果人们不去摘它, 它自己也会从瓜蒂上落下来 (课件演示) , 这就叫———

生:瓜熟蒂落。

师:对, 就像刚才那位小朋友说的, 事情都有它自然的规律, 条件成熟了, 自然就会成功。“水到渠成”的“渠”字是什么意思, 知道吗?

生:不知道。

师:老师给你们看一张照片, 这是“京密引水渠” (课件出示) , 我们北京人喝的水都是通过这条水渠从密云水库引到京城里来的。你说, “渠”跟什么有关系呀?

生:“渠”跟水有关系。

师:所以, “渠”字中哪一部分是表形的?

生:三点水。

师:对, 这个字念“q俨”, 也是形声字。你们用什么办法记住“徒、功、渠”这几个字呢?

生:“徒劳”是白白地劳动, 如果不动脚就不能劳动, 所以“徒”右边是个“走”。

师:这位小朋友说“徒”跟“走”有关系。吴老师告诉你, 这个字还真跟“走”有关系, 但跟“徒”右边的“走”没有关系。请看 (出示古文字 ) , 古人这样写“徒”字, 左上表示路, 左下是脚, 右边是“土”, 这个字是形声字, 表示不乘车不骑马, 徒步在路上行走。你说, 哪一部分表示读音呢?

生:“土”表示读音。

师:对, 后来这个字左上部分变成“彳”, 左下的“脚”跑到右边“土”的下面去了, 就写成现在“徒”这个样子。你再说说, 哪部分表示读音?

生:“土”表音。

师:对, 其他部分合起来表义, “徒”跟“走”有关系。“徒步行走”就是用脚走。还有什么办法记住其他字吗?

生:我用“工”加“力”就记住了“功”。

师:“功”是生字, 还要书写, 看老师写一个。 (在田字格中示范书写, 边写边讲解书写要领。) 请大家写一个。

(生练写)

师:“寸”也是要书写的生字 (边范写边讲解) , 请大家也写一个。

(生练写)

师:另外两个要书写的生字是以前学过的熟字, 请同学们读一读。

(生读)

师: (边书写边讲要领) “取”字第一笔横写过竖中线, 两竖一短一长, 中间的两个小横靠左不靠右, 最后一笔是提。右边最后一笔是捺。“补”字起笔的“点”靠近竖中线, 特别要注意衣字旁的一撇一点是两笔, 右边的“竖”要写直。看清楚了吗?请大家写一写。写字时注意头正、背直、足安。

(生练写)

六、复习巩固, 积累背诵

师:字写得很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抢树叶”的游戏吧。 (游戏:看树叶上的字, 读出成语。)

师:九个生字都认识了, 让我们再一次把它们放到课文中读一读。这一次, 请你们边读边想一想, 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读全文)

师:读得真好!有什么新发现吗?

生:我发现第一组成语, 后面的一个与前面一个的意思相近。

师:嗯, 她发现这一组成语意思相近。

生:这一课的成语都是4个字的。

师:对, 这一课的12个成语都是4个字的, 但成语可不光是4个字的, 还有……

生:5个字、6个字、8个字, 还有12个字的呢!

师:是的, 下节课我们可以交流交流。还有别的发现吗?

生:第一组是围绕一个意思来写的。

师:是围绕哪个意思来写的呢?

生:取长补短。

师:很好的发现, 其实每一组都是围绕一个意思来写的。

生:我发现每一组成语之间都空一行。

师:那课文中的成语一共有几组呢?

生:三组。

师:为什么要把这些成语分成三组呢?老师留这个作业, 下一节课我们再来交流好吗?

生:老师, 我还发现, 一些成语都有故事。

二年级数学上册同步 篇8

第一次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创设情境,认识新朋友乐乐,开始出现一张图猜猜谁是乐乐。

2.跟乐乐进入数学王国碰到一扇密码门,密码是由1、2和3组成的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通过密码门就能进入数学王国。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汇报,学生板演,教师引导,得出三组不同的排列方法:

第一组:12、21、13、31、23、32学生介绍自己的想法。

教师引导:你先选了哪两个数字调换位置?再选了哪两个数调换位置?揭示调换位置法。

第二组:12、13、21、23、31、32学生介绍自己的想法。

教师引导:先选1固定在十位上,和剩下的2、3分别组成12、13;再选2固定在十位上,和剩下的1、3分组成21、23;然后选3固定在十位上,和剩下的1、2组成31、32。揭示固定十位法。

第三组:引导既然可以固定十位来摆数,那是不是也可以固定个位摆数呢?

得出21、31、12、32、13、23学生介绍自己的想法。

教师引导:这种方法先选1固定在个位,再选2固定在个位,然后选3固定在个位,分别和另外的两个数组成不同的数。可以把这种方法叫什么呢?揭示固定个位法。

教师小结:引导学生要有顺序的思考,才能不重复不遗漏。

揭示课题并板书:排列与组合。

二、探究新知

1.握手问题。进入数学王国,碰见两个新朋友,想跟他们握手表示友好,每两个人握一次,可以握几次。

2.吃点心问题。数学王国的小精灵看小朋友这么能干,来给大家送点心了,面包、包子、饼干,送给三个小朋友各一种,一共有多少种送法?

三、巩固学习

三个人拍照留念,可以怎么排位子?

四、小结

你学会了什么?

第一次反思:教学设计要从教材内容编排出发。

旧版人教版小学数学中数学广角中第一课时把排列与组合放在一起,而新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数学广角的第一课时只有排列,并没有组合的内容摄入。我在备课中,没有仔细研究新教材,理解新教材,把握手问题和吃点心问题放进了第一课时,这两个都是组合的典型例题,因此我做出了修改。而在一开始的导入中,我出示两个小朋友让学生猜谁是乐乐,这个知识点也不符合本课要求,因此删去。

第二次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删去谁是乐乐这个环节,直接导入,进入密码门,其他一样。)

揭示课题并板书:排列。

二、探究新知

1.用红黄蓝三种颜色,分别涂头和身子,有多少种涂法?

(我的出发点是想创新,不用书中的涂北城南城的例子,又为了方便做课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涂头和身子的例子。)■

2.考考你?用0、2、3能组成几个不同的两位数?

(这个例题也是在第一次试教中教研员指出的一个对于新知识的练习。)

三、提升拓展

1.三个人拍照留念,可以怎么排位子?

2.吃点心问题。(变成排列问题,三种点心按顺序先后吃,可以怎么选择?)

四、小结

说一说你学会了什么?

第二次反思:教学设计的案例要符合实际生活。

虽然这次试教发现了很多问题,但是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设计的用红黄蓝三种颜色,分别涂头和身子,有多少种涂法的问题。我的出发点是想与众不同,没想到我的例题却出了问题,试问世上哪有红色的头蓝色的身子呢?这个问题确实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也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老师要以生活为背景,真实的设计教学案例,使学生把数学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第三次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揭示课题并板书:排列。

二、探究新知

1.考考你?用0、2、3能组成几个不同的两位数?

2.练习一:(课本中)用 红、黄、蓝 3种颜色给地图上的两个城区涂上不同的颜色,一共有多少种涂色方法?

3.练习二:从读、好、书三个字中任选2个字,一共有多少种选法?

4.练习三:从读、好、书三个字中任选3个字,一共有多少种选法?

“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虽然本次上课并不成功,在教学中也有很多欠缺,但是这次经历却给我留下了无线的思考。我的每一次试教,对教学设计的每一次改动,对课堂的每一点冲动,每一点思考,每一滴努力的汗水都是一次次收获,无论将来怎么样,我都会用这样一种信念来坚持我的工作,成长我的专业素养。

初中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同步作文 篇9

我被挂在一棵苹果树上,树上有许多又大又红的苹果,馋得我口水直流,并顺手摘了一个放进嘴里。啊!真甜啊!我仔细一看,原来是我最喜欢的冰糖葫芦做的啊!

可是树枝断了,我拼命呼救:“救命啊!”可是我不是摔在硬邦邦的地上,地软绵绵的,站起来一看,原来是棉花糖啊!

之后,我来到一家商店,咦,地怎么那么滑啊?我舔了几下,哦,是冰糖做的地板。这家老板给我一张奖状,“恭喜你,成为糖果店的形象代言人!”我拿着奖状闻了一下,啊,这张奖状是用苹果、柠檬、香蕉、草莓、橘子、葡萄、西瓜、椰子、猕猴桃、芒果、菠萝和樱桃做的啊!我舔了几口,真美味!

一阵风把我吹到了宫殿。我进去一看,宫殿里摆着盛宴,有糖果沙拉,有糖果汤,有糖果饼,有糖果小笼包……我开始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饱餐一顿后我来到了一位公主的房间,她叫蛋糕公主。她的房间里有桌子、椅子、床、花瓶和梳子等。

蛋糕公主给了我一把梳子,温柔的地问我:“你饿吗?吃吧!”我想:梳子怎么能吃啊?可是人家的好意我能不接受呢?嗯,还是吃吧。

我尝了一下,是用奶油做的。她又递给我一个花瓶,啊,有巧克力,奶油!

二年级数学上册同步 篇10

[知识提要]

1.升华和凝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做升华;从气态变成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2.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3.分析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要特别注意:在许多情况下,物质在固态和气态之间发生转化时,往往要经过液态这个“中间”过程,这些都不是升华和凝华。

[分级导练]

一.填空题

1.如图1-12所示,在烧瓶里放少量的碘,并且对烧瓶底部微微加热,可以看到固态碘变成 ,这是 现象,停止加热后,可以在烧瓶壁上看到 态的碘,这是碘的 现象.所以存放碘的容器一定要加盖密封,是为了防止因碘的 而造成的损失。

2.灯泡用久后,灯泡内壁会发黑,这是由于高温钨丝的 产生的钨蒸汽又在较低温度的灯泡内发生 的缘故.图1-12 3.在插有小树枝的封闭烧瓶中,放入一些卫生球碾粹后的粉末,然后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微微加热烧瓶,停止加热后,烧瓶内树枝上会出现洁白、玲拢的人造“雪景”这是因为 .

4.在寒冷的冬夜里,窗户上结了一层冰花,冰花产生的原因是由_________变化而来,属于______现象.且冰花都在窗户的_________表面.在北方,冬天戴眼镜从外面到暖和的房间,镜片上会出现雾。这是 现象;用电烙铁把锡焊紧电子元件,在这个过程中先后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和 现象。

5.2001年开春以来,我国北方地区出现了严重的干旱,为了缓解旱情,多次实施人工降雨.执行任务的飞机在高空投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干冰进入云层,很快___________为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的温度急剧下降,则高空水蒸气就 成为小冰粒,这些小冰粒逐渐变大而下降,遇到暖气流就___________为雨点落到地面上.(本题每空填写物态变化的名称).

6.戴眼镜的人喝热开水时,镜片变得模糊不清,这是___________现象;刚从冰箱拿出的冰棒,包装纸上会出现一层“白粉”,这些“白粉”是空气中的水蒸气_______而成的.

爱心 用心 专心7.冬天,早晨路边的草地上盖着一层霜,它是由(填物态形式)的水蒸汽直接变成 的小水晶,这个过程叫做 ,物质在这一过程中需要 热.二.选择题

1.“缥缈的雾,晶莹的露,凝重的霜,轻柔的雪,同样的水分子,装扮着我们生活的时空”。这是一首描述物理现象的抒情诗.对这首诗中所描述的物理现象理解正确的是()A.“缥缈的雾”是汽化现象 B.“晶莹的露”是液化现象

C.“凝重的霜”是凝固现象 D.“轻柔的雪”是熔化现象

2.下列现象中,属于凝华的是()

A.水结成冰 B.寒冷的冬天,堆的雪人变小了

C.严冬东北地区的树上常有树挂 D.钢水浇铸成火车轮子 3.在北国冰城—— 吉林市,冬天的早晨会出现“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美景,即“雾淞”,它在形成的过程中()

A.吸收热量 B.放出热量

C.既不吸热,也不放热 D.条件不足,无法判定

4.利用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可以保鲜,这是因为干冰()A.蒸发时从空气中吸收大量的热 B.升华时吸收大量的热 C.汽化时吸收大量的热 D.液化时吸收大量的热 5.下列现象形成的过程中,吸收热量的一组是()

①春天,冰雪融化汇成溪流 ②夏天,自来水管“出汗”

③秋天,草丛上凝结出露珠 ④冬天,冰冻的衣服晾干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6.在插有小树枝的封闭烧瓶中,放入一些卫生球碾碎后的粉末,然后在酒精灯上微微加热烧瓶,可以看到粉末越来越少.停止加热后,一会儿烧瓶内的树枝上出现了洁白、玲珑的人造“雪景”,对以上实验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雪景”是卫生球升华而成的 B.“雪景”是卫生球凝华而成的

C.“雪景”经历了汽化和凝固两个物态变化过程 D.“雪景”经历了升华和凝华两个物态变化过程

7.大自然中关于霜、云、雾、露的形成,下面说法中错误的是()A.云是水蒸气升入高空时冷凝成的大量小水珠和凝华成的小冰晶 B.雾是漂浮在空气中的大量水蒸气

C.露是空气中水蒸气液化而成的小水珠 D.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凝华成的小冰晶

8.文娱演出时,舞台上用弥漫的白色烟雾,给人以若隐若现的视觉效果,这种烟雾最可能是()

A.某种燃烧物形成的烟气

B.利用干冰升华形成的二氧化碳气体

C.利用干冰升华吸热而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的“雾”

上一篇:课程整合课题结题报告下一篇:教研室考核细则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