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化学高考试题分析

2024-09-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电化学高考试题分析(精选8篇)

电化学高考试题分析 篇1

金点子:

本专题的试题包括:新型电池,溶液中离子的放电顺序,电解后溶液pH的求算,原电池、电解池、电镀池的比较分析等。在解题时,所涉及到的方法有正逆判析、电荷守恒、电子守恒等。其主体内容如下:

1.原电池、电解池、电镀池的比较

2.用惰性电极对电解质溶液进行电解时的各种变化情况比较

注:电解CuCl2

溶液,从理论上讲,其浓度减小,水解产生的c(H+)减小,pH增大。但实际上,阳极产生的Cl2不可能全部析出,而有一部分溶于阳极区溶液中,且与H2O反应生成HCl

和HClO,故

pH减小。

经典题:

例题1

:(1993年上海高考题)

:有a、b、c、d

四种金属。将a与b用导线连接起来,浸入电解质溶液中,b不易腐蚀。将a、d分别投入等浓度盐酸中,d

比a反应剧烈。将铜浸入b的盐溶液里,无明显变化。如果把铜浸入c的盐溶液里,有金属c析出。据此判断它们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A.a

c

d

b

B.d

a

b

c

C.d

b

a

c

D.b

a

d

c

方法:金属越活泼,越易失电子,通常情况下腐蚀也越快。当两种金属相连浸入电解质溶液后,根据得失优先法,对金属活动性与腐蚀快慢可互换判析。

捷径:根据得失优先法:活泼金属作负极,被腐蚀,所以a、b中活泼性a

b

;a、d与等浓度盐酸反应d

比a

激烈,即

d

a

;Cu与b

盐溶液不反应,而能与c盐溶液反应置换出c,说明活泼性

b

c,以此得答案为B。

总结:金属越活泼,越易失电子,其腐蚀也越快。部分考生由于未及考虑金属活动性与失电子能力及腐蚀快慢的关系,而误选C。

例题2

:(1991年全国高考题)

:用两支惰性电极插入500mL

AgNO3溶液中,通电电解,当电解液的pH值从6.0变为3.0时(设阴极没有H2放出,且电解液体积不变),电极上应析出银的质量是

()

A.27mg

B.54mg

C.108mg

D.216mg

方法:无论是原电池,还是电解池,在放电过程中,正负极和阴阳极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均相等。此题可根据电子转移守恒求解。

捷径:题中pH=

6可理解成由于Ag+的水解而使溶液显弱酸性,当pH变为3

时,n(H+)=

1×10-3

mol·L-1×0.5

L=

5×10-4

mol,根据有1mol

电子转移可产生1mol

H+

或1mol

Ag

知,n(Ag)=

n(H+)=5×10-4

mol,m(Ag)=5×10-4

mol

×108g·mol-1=5.4×10-2g=54mg,以此得答案B。

总结:电子守恒是解答出此题的关键。部分考生由于对该题中pH=6

及H+

浓度的变化与转移电子和析出Ag的关系不理解,而出现解题错误。此类试题也可扩展至多种溶液的混合物进行电解(注意混合时各物质间的反应)的情况,也可扩展至原电池与电解池共存及电解池的串联问题。请记住:电子守恒。

例题3

:(1998年全国高考)下列关于铜电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铜锌原电池中铜是正极

B.用电解法精炼粗铜时铜作阳极

C.在镀件上电镀铜时可用金属铜作阳极

D.电解稀硫酸制H2、O2时铜作阳极

方法:结合电极反应进行判断。

捷径:铜锌原电池中,由于铜的金属活动性比锌弱,所以锌作负极,铜作正极。在精炼铜时,粗铜作阳极,镀件作阴极,CuSO4溶液作电解液,电解稀H2SO4时,惰性电极作阳极(铂电极或石墨电极),铜可以作阴极。以此得答案为AC。

总结:在原电池中,活泼金属作负极,不活泼金属作正极。在电解池中,金属作阳极(Pt、Au除外)金属失电子。金属作阴极,金属不会失电子。

例题4

:(1996年全国高考)实验室用铅蓄电池作电源电解饱和食盐水制取氯气,已知铅蓄电池放电时发生如下反应:

今若制得Cl20.050

mol,这时电池内消耗的H2SO4的物质的量至少是

()

A.0.025mol

B.0.050mol

C.0.10mol

D.0.20mol

方法:根据转移电子守恒求解。

捷径:铅蓄电池中总的反应式为Pb+PbO2+2H2SO4=2PbSO4+2H2O,有2个电子发生转移,即若产生2mol电子,必然消耗2

mol

H2SO4。电解食盐水中,总反应式为:2NaCl+

电解

2H2O

==

2NaOH+H2↑+Cl2↑,当有1

mol

Cl2生成时,有2

mol电子发生转移。上述反应可用关系式2H2SO4→2mol电子→1

mol

Cl2,所以要制取0.05

mol

Cl2就消耗0.10

mol

H2SO4。选C。

总结:如果套用电解AgNO3溶液时产生1

mol

H+就通过1

mol

电子的公式解本题时就会发生错误,原因是应用公式的范围不对。题中是在原电池中,而公式适用于电解。

例题5

:(1994年全国高考)银锌电池广泛用作各种电子仪器的电源,它的充电和放电过程可以表示为:

在此电池放电时,负极上发生反应的物质是()

A.Ag

B.Zn(OH)2

C.Ag2O

D.Zn

方法:从得失电子分析。

捷径:从得失电子的情况判断,失去电子的物质为负极,其化合价在反应中会升高。所以由上式可知在负极上发生反应的物质是Zn

。故选D。

总结:解答该题,首先必须看清反应式中充电与放电的方向,然后才能分析。部分考生常因没有注意充电和放电的方向,而出现误选A现象。

本题为新情境试题,解答此类试题要善于理解题示的信息,并将此信息和已学的知识以及要解决的问题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和判断。依据原电池工作原理,在负极上发生氧化反应,负极材料一般是较为活泼的金属,在电极反应中失去电子,被氧化。

例题6

:(1993年全国高考)下图中x、y分别是直流电源的两极,通电后发现a极板质量增加,b极板处有无色无臭气体放出,符合这一情况的是

()

方法:采用淘汰法解题。

捷径:a极板质量增加,说明X为负极,排除C。且该电解质溶液中含有不活泼金属离子,又排除B。b极有无色无臭气体放出,溶液中无Cl—,排除D。以此得答案为A。

总结:这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电化学问题。首先从电解产物或现象或电极反应式判断电源的正负极(或极板的阴阳极),然后再确定极板的材料是惰性电极还是金属材料。最后确定电解质溶液的溶质成分。若需计算,应放在题目的最后。这是一般的解题程序。

例题7

:(2000年苏、浙、吉高考理科综合)

:熔融盐燃烧电池具有高的发电效率,因而受到重视,可用Li2CO3和Na2CO3的熔融盐混合物作电解质,CO为阳极燃气,空气与CO2的混合气体为阴极助燃气,制得在650℃下工作的燃料电池,完成有关的电池反应式:

阳极反应式:2CO+2CO32-→4CO2+4e-

阴极反应式:,总电池反应式:。

方法:电极放电情况决定于电极材料、电解质溶液及电子流向。确定电极反应时可将题中材料进行拆分,根据放电规律以获得电极反应式与总反应式。

捷径:根据课本中“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知,阳极也即负极,阴极也即正极。将原电池中材料进行拆分,负极(阳极)为CO燃气和CO32-,正极(阴极)为空气中的O2和CO2,故正极(阴极)反应式为O2+2CO2+4e-

= 2CO32-,合并正、负极电极反应式得总电池反应式为:2CO+O2 = 2CO2。

总结:该题出错主要原因有:阴阳极与正负极的联系未掌握、正负极材料未拆分清、熔融碳酸盐的作用未理解。以此造成不能正确书写出反应式。

例题8

:(1998年上海高考)氯碱厂电解饱和食盐水制取NaOH的工艺流程示意图如下:

粗盐

H2O

NaOH

Na2CO3

Cl2

H2

脱盐

10%NaOH、16%NaCl溶液

电解

化盐

精制

沉渣

NaCl晶体

50%NaOH溶液

依据上图,完成下列填空:

(1)在电解过程中,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上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附近,溶液pH

(选填:不变、升高或下降)

(2)工业食盐含Ca2+、Mg2+等杂质。精制过程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3)如果粗盐中SO42—含量较高,必须添加钡试剂除去SO42—,该钡试剂可以是

(选填a,b。c多选扣分)

a.Ba(OH)2

b.Ba(NO3)2

c.BaCl2

(4)为有效除去Ca2+、Mg2+、SO42—,加入试剂的合理顺序为

(选填a,b,c多选扣分)

a.先加NaOH,后加Na2CO3,再加钡试剂

b.先加NaOH,后加钡试剂,再加Na2CO3

c.先加钡试剂,后加NaOH,再加Na2CO3

(5)脱盐工序中利用NaOH和NaCl在溶解度上的差异,通过、冷却、(填写操作名称)除去NaCl。

(6)在隔膜法电解食盐水时,电解槽分隔为阳极区和阴极区,防止Cl2与NaOH反应;采用无隔膜电解冷的食盐水时,Cl2与NaOH充分接触,产物仅是NaClO和H2,相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方法:理清图示过程,再根据要求逐一分析。

捷径:(1)电解食盐水,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发生的反应是2Cl——2e—

=

Cl2↑,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上发生的反应是2H++2e

=

H2↑,消耗H+,即产生OH—,所以溶液的pH升高。

(2)除去Ca2+:Ca2++CO32—=CaCO3↓,除去Mg2+:Mg2++2OH—=Mg(OH)2↓。由于Mg(OH)2的溶解度小于MgCO3,所以Mg2+与OH—,与CO32—混合时,总是生成Mg(OH)2沉淀。

(3)除去SO42—应选择Ba2+,如果加入Ba(NO3)2溶液中会引进杂质NO3—,而加入Ba(OH)2,BaCl2就不会增加新的杂质。

(4)除杂质时加入Ba2+和OH—无先后之分,但Na2CO3一定在BaCl2之后加入,因为CO32—还要除去多余的Ba2+,过滤沉淀后即认为NaCl被提纯。

(5)脱盐工序实际上是分离NaOH和NaCl,由于NaCl溶解度小,因而NaCl首先析出,其操作过程是蒸发(减少溶剂便于溶液浓缩)、冷却、结晶,经过滤得NaCl晶体。

(6)如无隔膜会发生:Cl2+2NaOH==NaCl+NaClO+H2O,因电解食盐水反应式为

电解

电解

2NaCl+2H2O==2NaOH+H2+Cl2,两反应式相加得NaCl+H2O

==

NaClO+H2↑。

以此得该题的答案为:(1)2Cl——2e—=

Cl2

↑升高(2)Ca2++CO32—=CaCO3↓,Mg2++2OH—=

Mg(OH)2↓

(3)a

c

(4)b

c

(5)蒸发

过滤

(6)NaCl+H2O

电解

电解

===NaClO+H2↑或2NaCl+2H2O

====

H2↑+2NaOH

Cl2+2NaOH

=

NaCl+NaClO+H2O。

总结:该题为一学科内的综合题,解答时,要求考生从多方考虑题设要求。

金钥匙:

例题1

:常见锌锰干电池在放电时的总反应可表示为:Zn(s)+2MnO2(s)+2NH4+

=

Zn2++Mn2O3(s)+2NH3+2H2O,该电池放电时,正极区发生反应的物质是

()

A.Zn

B.只有MnO2

C.MnO2和NH4+

D.Zn2+和NH3

方法:根据题示放电反应分析。

捷径:根据题中总反应可知,必有NH4+参与电极反应,其正确的电极反应式为2MnO2+2e-+2NH4+

=

Mn2O3+H2O+2NH3,以此得正确答案为C。

总结:该题部分考生易错选B。其出错的原因是认为原电池放电时,正极区某物质得电子,被还原,根据反应方程式可知,只有MnO2得电子,故正极区反应的物质只有MnO2

。其错解的原因乃是未能正确分析电极反应,以偏概全所致。严密的分析是正确求解的前提,有些考生在解题中常常会因过程思维不严、逻辑推理不当、循环论证、忽视特例、以偏概全等而导致错误,此点必须引起重视。

例题2

:在常温下,用惰性电极电解饱和Na2CO3溶液,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溶液的pH不变

B.溶液中Na2CO3的物质的量不变

C.Na2CO3溶液的浓度不变

D.Na2CO3的水解程度不变

方法:在用惰性电极电解Na2CO3时,相当于电解水。但由于Na2CO3溶液为饱和溶液,故电解过程中溶液的浓度不变。以此可通过水量改变分析获解。

捷径:由于温度保持不变,电解Na2CO3饱和溶液时,其浓度也不变,故溶液的pH不变,Na2CO3的水解程度不变。由于有H2和O2析出,造成溶液中水量减少,因此将有Na2CO3·10H2O析出,故溶液中Na2CO3的物质的量减少,B选项错误。

总结:“饱和”二字是该题的有效信息,部分学生由于未能理清溶液为饱和溶液,而将其误认为不饱和,结果错误推出随着电解的进行溶液浓度不断增大的结论。对电解过程中溶液浓度的分析,必须分清原溶液是饱和还是不饱和,以及电解后溶液浓度的变化。

例题3

:从H+、Cu2+、Na+、SO、Cl-

5种离子中两两恰当地组成电解质,按下列要求进行电解:

(1)以碳棒为电极,电解过程中电解质质量减少,水量不变,则采用的电解质是______。

(2)以碳棒为电极,电解过程中电解质质量不变,水量减少,则采用的电解质是_____。

(3)以碳棒为阳极,铁棒为阴极,电解过程中电解质和水量都减少,则电解质是____。

方法:本题要求将5种离子分成阴阳离子二类,阳离子为H+、Cu2+、Na+,其放电顺序为Cu2+>H+,水溶液中Na+在电极上不能得电子;阴离子为SO、Cl-、OH-,其放电顺序为Cl->OH-,水溶液中SO在电极上不能失电子。再根据要求确定电解质。

捷径:(1)以碳棒为电极,电解过程中电解质质量减少,水量不变,则阳离子只能为H+、Cu2+,阴离子只能为Cl-,其电解质是HCl、CuCl2。

(2)以碳棒为电极,电解过程中电解质质量不变,水量减少,则相当于电解水,要求阳离子除H+外,不能在电极上放电,阴离子除OH-

外,不能在电极上放电,以此其电解质是Na2SO4、H2SO4。

(3)以碳棒为阳极,铁棒为阴极,两电极均不参于电极反应,电解过程中要求电解质和水量都减少,则电解质是CuSO4、NaCl。

总结:部分学生由于未能理清放电顺序而出错。在确定放电情况时,既要考虑电极材料,又要考虑溶液中离子得失电子的能力,而当溶液相互混合时,还要考虑离子间的反应问题。

例题4

:将K2MnO4

溶液酸化时,可制得KMnO4

:3MnO42-

+

4H+

=

2MnO4-

+

MnO2

+

2H2O,但最高产率只有66.7%,所以制取KMnO4常用电解法,即以铁、石墨作电极电解K2MnO4溶液,则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铁作阳极,电极反应为:Fe

2e-=

Fe2+

B.铁作阳极,电极反应为:2H+

+

2e-

=

H2

C.石墨作阳极,电极反应为:MnO42-

e-

=

MnO4-

D.石墨作阴极,电极反应为:4OH-

4e-=

O2↑

+

2H2O

方法:解答本题时要从目的出发,即抓住制取KMnO4这一终结点。以此分析电极材料及电极反应时,不能仅从课本中常见电池理解,还要结合生产实际去分析。

捷径:要从K2MnO4制得KMnO4,阳极必须发生MnO42-

e-

=

MnO4-,其材料只能为惰性电极,A、B错,C正确。再分析D选项,阴极应为得电子的还原反应,故亦错误。故正确答案为C。

总结:由于MnO42-

为含氧酸根离子,不少学生未能抓住电解目的,认为MnO42-

不可能在电极上放电,又未能正确理解阴阳极上的得失电子问题而错选D。“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在解题时,既要理清、联系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又要依据题目要求去求解,唯有学活用活课本知识,方能有所长进。如将电解池的阴阳极隔开与混合,则电解结果也有很大的不同。

例题5

:某工厂用离子交换膜电解槽电解饱和食盐水以制得H2和Cl2,并以获得的气体来生产盐酸。生产盐酸时,将电解后所得Cl2和H2按体积比为1︰1.15的比例送入合成炉燃烧器中燃烧。从合成炉上部出来的气体(400

℃)经空气冷却至130

℃左右,再经石墨冷却器冷却至20~30

℃,进入第一干燥塔,用90%左右的硫酸喷淋干燥,出来的气体进入第二干燥塔,用98%的浓硫酸干燥脱水,最后进入降膜式吸收塔用稀酸吸收,生成浓度为35%的盐酸从底部流出,冷却后入成品贮槽,未被吸收的气体再用水吸收,变成稀酸后进入降膜式吸收塔用以吸收HCl气体。

(1)粗盐中混有Ca2+、Mg2+、SO42-、泥砂等杂质,请你设计一个最合理的除杂质实验方案,并写明简要的操作步骤和有关的离子方程式。

(2)进入合成炉内的Cl2与H2的体积比为何要1︰1.15?能否使Cl2过量?

(3)如果该厂每台电解槽每天耗食盐1770kg(NaCl含量95%),按以上操作,在有20%损耗时,可生产多少吨35%的盐酸?

方法:杂质的去除要考虑两点,一是所加试剂均过量,二是不能引入新的杂质。生产中的过量问题,要从具体物质出发,考虑工业产品尽可能纯净。计算时应注意杂质、损耗、过量等问题。

捷径:(1)方案:①加过量BaCl2溶液

②加过量NaOH溶液

③加过量Na2CO3溶液

④过滤

⑤加盐酸调至中性。

(2)Cl2与H2完全反应时的体积比为1:1。H2过量是为了使Cl2能充分反应。

如果Cl2过量。则Cl2有剩余,因其溶解度较大,将会使生产出的盐酸中含有游离的Cl2。

(3)根据电解反应

2NaCl+

2H2O

Cl2↑

+

H2↑

+

2NaOH,n(Cl2)

=

n(H2)

=

n(NaCl)

=

=

1.15×104mol。即分别有1.15×104molCl2

及H2生成。因Cl2与H2按1︰1.15体积比混合,故参加反应的Cl2为1.00×104mol,不计损耗可得HCl为2.00×104

mol

×36.5

g

/

mol

=

7.30×105

g,换算成35%的盐酸为

7.30×105

g÷35%

=

2.09×106

g

=

2.09

t。

总结:除杂质时,部分学生由于未考虑所加试剂的过量问题而将Na2CO3溶液放在BaCl2溶液之前而出错。计算时未能注意单位而出错。课本中知识、原理与工业生产过程有机的串联,是考查考生的综合能力,应用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重要题型,解题时既要服从课本,又要考虑工业生产的实际情况,特别是过量问题。

0

A

例题6

关于“电解氯化铜溶液时的pH变化”问题,化学界有以下两种不同的观点:观点一:“理论派”认为电解氯化铜溶液后溶液的pH升高。观点二:“实验派”经过反复、多次、精确的实验测定,证明电解氯化铜溶液时pH值的变化如右图曲线关系。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电解前氯化铜溶液的pH值处于A点位置的原因是:

(用离子方程式说明)。

②“理论派”所持观点的理论依据是:。

③“实验派”的实验结论是,他们所述“精确实验”是通过

确定的。

④你持何种观点?你所持观点的理由是(从化学原理加以简述)。

方法:本题要从电解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加以分析,即阳极产生的Cl2不能全部析出,而有部分溶于阳极区的溶液中,以此造成溶液的pH下降。

捷径:分析①中电解前氯化铜溶液的pH值处于A点位置的原因是CuCl2水解之故;②中“理论派”所持观点的是从电解过程中物质的变化进行的分析,依据是随着电解的进行,CuCl2溶液的浓度下降,造成Cu2+水解产生的H+浓度下降。③中实验派的实验结论可从图示找得答案。④回答本人所持观点,应从尊重实验事实方面进行回答。以此可得解题结果:①Cu2+

+

2H2O

Cu(OH)2

+

2H+,②由于CuCl2溶液中存在上述平衡,在电解时,Cu2+得电子被还原,致使水解平衡向逆方向移动,造成c(H+)下降,pH升高。③pH降低,测得溶液的pH。④

同意“实验派”的观点,由于2Cl——2e—=

Cl2,Cl2

+

H2O

HCl

+

HClO,生成HCl、HClO,从而造成pH下降。

总结:此题对考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部分考生未能紧紧依靠实验事实去分析,而仅仅从理论上去解释,结果造成错误。当理论与实验相矛盾时,应尊重实验事实,从实验的实际情况出发,在考虑多方影响因素的情况下进行整体分析。切不可一意孤行,抓住理论不放。

例题7

:铬是一种用途广泛的化工原料,但六价铬具有强烈的致癌作用,且又是一种严重的污染物。工业上为了处理含Cr2O72-

酸性工业废水,按下面的方法处理:往工业废水中加入适量NaCl,以铁为电极进行电解,经过一段时间有Cr(OH)3和Fe(OH)3沉淀生成,工业废水中铬的含量已低于排放标准。试回答:

(1)加入适量NaCl是为了;

(2)电极反应式:阳极,阴极;

(3)由Cr2O72-

变Cr3+的离子方程式为;

(4)工业废水由酸性变碱性原因是;

(5)能否改用石墨电极?原因是什么?

方法:从题设目的〔Cr2O72-→Cr(OH)3〕出发,根据电解原理中阴阳极的放电顺序,再从放电后产生的离子间的氧化还原反应去分析而获得答案。

捷径:根据题意,废水的处理是使Cr2O72-变成Cr(OH)3。因此阳极上的铁失去电子变成Fe2+,再被Cr2O72-氧化成Fe3+,Cr2O72-本身被还原成Cr3+,NaCl不参与电极反应,故(1)中加入适量NaCl是为了增加废水的导电性。(2)中电极反应式,阳极为

Fe-2e-

=

Fe2+,阴极为

2H++2e-

=

H2↑。(3)中的离子方程式为Cr2O72-+6Fe2++14H+

=

2Cr3+

+6Fe3+

+7H2O。(4)由于H+不断放电而消耗及Cr2O72-

与Fe2+

反应时消耗H+,造成c(H+)降低,破坏了水的电离平衡,结果造成溶液中c(OH-)

>C(H+)。(5)不能改用石墨电极,因用石墨作电极,阳极产生Cl2,得不到Fe2+,结果因缺少还原剂,不能使Cr2O72-

转化成Cr3+,产生Cr(OH)3

而除去。

总结:部分学生未能分析实验目的,而仅依据电解过程,造成错答、错析较多。电解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较多,电解饱和食盐水、废水的处理、高锰酸钾的生产等均用到电解。在此类试题面前,既要掌握电解原理,又要辨明生产目的。

聚宝盆:

1.判断两种金属单质活动性的强弱可以从多角度比较,归纳起来主要有①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②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③置换反应,④相同条件下金属失去电子的能力,⑤相同条件下金属阳离子得电子的能力,⑥原电池正、负极中的金属电极等。判断金属腐蚀的快慢程度一般由快到慢的顺序为:电解池中的阳极

原电池中的负极

无保护措施的金属

原电池中的正极

电解池中的阴极。

2.新型原电池及电解池中反应原理及电极反应式的书写是高考化学的热点题型。此类试题的解题思路一般为:从电解产物或现象或电极反应式判断电源的正负极(或极板的阴阳极)→确定极板材料是惰性材料还是某种金属材料→拆分参与电极反应的所有材料以确定反应物与生成物→书写电极反应与总反应式→确定电解质溶液中溶质的变化。若需计算,可采用电子守恒法。

3.离子的放电顺序的比较

阳极(失电子):金属(Pa、Au除外)>

S2->I->Br->Cl->OH->含氧酸根离子>F-。

阴极(得电子):Ag+>Hg2+>Cu2+>Pb2+>Fe2+>Zn2+>H+>Al3+>Mg2+>Na+>Ca2+>K+。

当H+与Pb2+、Fe2+、Zn2+浓度相同时,得电子能力H+>Pb2+>Fe2+>Zn2+。

注意:(1)由于失电子能力OH->含氧酸根离子>F-,所以含氧酸根离子及F-不会在水溶液中失去电子,而是OH-离子失电子产生O2。

(2)由于得电子能力H+>Al3+>Mg2+>Na+>Ca2+>K+,所以Al3+、Mg2+、Na+、Ca2+、K+等活泼金属阳离子不会在水溶液中得电子,而是H+得电子产生H2。

(3)除Pa、Au等不活泼金属外,金属作阳极,均为金属失去电子。

4.电解后电解质溶液的恢复

要使电解后溶液恢复到原状况,只需将阴阳两极析出的物质相互反应后加入即可。

如用惰性电极电解CuCl2溶液,阳极析出Cl2,阴极析出Cu,电解后加入CuCl2即可。

如用惰性电极电解CuSO4溶液,阳极析出O2,阴极析出Cu,电解后加入CuO即可。

如用惰性电极电解NaCl溶液,阳极析出Cl2,阴极析出H2,电解后加入HCl即可。

如用惰性电极电解NaCO3溶液,阳极析出O2,阴极析出H2,电解后加入H2O即可。

5.电解反应类型剖析

以惰性电极电解酸、碱、盐的水溶液,根据离子的放电顺序可以总结出如下规律:

(1)水不参加反应,相当于溶质分解,如无氧酸,不活泼金属的无氧酸盐。

电解HCl溶液:2HCl

H2↑+

Cl2↑

电解CuCl2溶液:CuCl2

Cu

+

Cl2↑

(2)只有水参加的反应,相当于电解水,如含氧酸、强碱、活泼金属的含氧酸盐。

阳极:4OH--4e-=

O2↑+2H2O,阴极:4H

+

+4e-=

2H2↑。

总反应:2

H2O

2H2↑+

O2↑

(3)水和溶质均参加反应,如活泼金属的无氧酸盐和不活泼金属的含氧酸盐。

电解NaCl溶液:2NaCl

+2H2O

H2↑+

Cl2↑+2NaOH

电解CuSO4溶液:2CuSO4

+

2H2O

2Cu

+

O2↑+2H2SO4

电解AgNO3溶液:4AgNO3

+

2H2O

4Ag

+

O2↑+4HNO3

6.串联电路放电情况

在串联电路中,各电极(正负极或阴阳极)的得失电子数均相等。有关此类试题的计算,可通过得失电子守恒予以获解。

热身赛:

1.蓄电池在放电时起原电池的作用,在充电时起电解池的作用。下式是爱迪生蓄电池分别在充电和放电时发生的反应:

Fe

+

NiO2

+

2H2O

Fe(OH)2

+

Ni(OH)2。

下列有关对爱迪生蓄电池的推断错误的是

()

A.放电时,Fe是负极,NiO2是正极

B.充电时阴极上的电极反应式为:Fe(OH)2+2e

=

Fe

+

2OH

C.放电时电解质溶液中的阴离子是向正极方向移动

D.蓄电池的电极必须浸入碱性电解质溶液中

2.用惰性电极电解M(NO3)x的水溶液,当阴极上增重a

g时,在阳极上同时产生b

L氧气(标准状况),从而可知M的原子量为

()

A.       B.

C.

D.

3.甲、乙两个电解池均以铂为电极,且互相串联,甲池盛有AgNO3溶液,乙池中盛有一定量的某盐溶液,通电一段时间后,测得甲池电极质量增加2.16g,乙池电极上析出0.24g金属,则乙池中的溶质可能是

()

A.CuSO4

B.MgSO4

C.Al(NO3)3

D.Na2SO4

4.将K2MnO4

溶液酸化时,可制得KMnO4

:3MnO42-

+

4H+

=

2MnO4-

+

MnO2

+

2H2O,但最高产率只有66.7%,所以制取KMnO4常用电解法,即以铁、石墨作电极电解K2MnO4溶液,则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铁作阳极,电极反应为:Fe

2e-=

Fe2+

B.铁作阳极,电极反应为:2H+

+

2e-

=

H2↑

C.石墨作阳极,电极反应为:MnO42-

e

-=

MnO4-

D.石墨作阴极,电极反应为:4OH-

4e-

=

O2

↑+

2H2O

5.右图中每一方格表示有关的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其中粗框表示初始反应物(反应时加入的水或生成的水,以及生成沉淀时的其它产物均已略去)。

填写下列空白:

(1)物质B是,F是,J是。

(2)反应①的离子方程式为:,I加入D生成J的化学方程式为。

(3)说明H加入D生成J的原因:。

6.由于Fe(OH)2极易被氧化,所以实验室难用亚铁盐溶液与烧碱反应制得白色纯净的Fe(OH)2沉淀。若用右图所示实验装置可制得纯净的Fe(OH)2沉淀。两极材料分别为石墨和铁。

①a电极材料为,其电极反应式为。

②电解液d可以是,则白色沉淀在电极上生成;也可以是,则白色沉淀在两极之间的溶液中生成。

A.纯水

B.NaCl溶液

C.NaOH溶液

D.CuCl2

③液体c为苯,其作用是,在加入苯之前,对d溶液进行加热处理的目的是。

④为了在短时间内看到白色沉淀,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A.改用稀硫酸做电解液

B.适当增大电源电压

C.适当缩小两电极间距离

D.适当降低电解液温度

⑤若d改为Na2SO4溶液,当电解一段时间,看到白色沉淀后,再反接电源,继续电解,除了电极上看到气泡外,另一明显现象为。

7.银器皿日久表面逐渐变黑色,这是由于生成硫化银,有人设计用原电池原理加以除去,其处理方法为:将一定浓度的食盐溶液放入一铝制容器中,再将变黑的银器浸入溶液中,放置一段时间后,黑色会褪去而银不会损失。试回答:在此原电池反应中,正极发生的反应为

;负极发生的反应为

;反应过程中产生有臭鸡蛋气味的气体,则原电池总反应方程式为。

8.在陶瓷工业上常遇到因陶土里混有氧化铁而影响产品质量的问题。解决方法致意是把这些陶土和水一起搅拌,使微粒直径在10—9m~10—7m之间,然后插入两根电极,接通直流电源,这时阳极聚集,阴极聚集,理由是。

9.为了测定某白铁皮中含锌的百分率,进行如下实验,取一小块白铁皮试样ag,置于烧杯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用表面皿盖好,可以见到开始时产生气泡的速度很快,以后逐渐变慢,待试样全部溶解后,向烧杯中加入过量NaOH溶液,充分搅拌后过滤,将所得沉淀在空气中加强热至质量不变,称得残留固体bg,试回答:

(1)镀锌的目的是。

(2)气泡产生的速度先快后慢的原因是。

(3)加入过量NaOH溶液的作用是,涉及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及化学方程式是。

(4)最后残留的固体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5)白铁皮含锌的质量分数是。

10.在20℃时将12.1g

M(NO3)x·3H2O晶体溶于44.3g

水中,或在相同温度下将4.7g

M(NO3)x无水盐溶于23.5g水中,均可制得该盐的饱和溶液。上述两部分溶液混合,再加水稀释为0.1mol/L,用惰性电极进行电解,当电极上通过0.15mol电子时,溶液中的Mx+离子恰好全部成单质析出(设无氢气生成)。试计算:

(1)20℃时M(NO3)x的溶解度。

(2)M(NO3)x·3H2O的摩尔质量及x值。

(3)M的相对原子质量。

大检阅:

1.C

2.C

3.A

4.C

5.(1)Cl2、Fe、Fe(OH)3

(2)Cl2+2OH-===Cl-+ClO-+H2O

FeCl3+3NaClO+3H2O===Fe(OH)3↓+3HClO+3NaCl

(3)NaClO为强氧化剂,且呈碱性

6.①Fe;

Fe

—2e

=

Fe2+

②C;

B

③隔绝空气防止Fe(OH)2被氧化;排尽溶液中的氧气,防止生成的Fe(OH)2在溶液中氧化

④B、C

⑤白色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

7.Ag2S+2e—

=

2Ag+S2—;Al—3e—

=

Al3+;

3Ag2S+2Al+6H2O

=

6Ag+2Al(OH)3↓+3H2S↑

8.带负电荷的胶体微粒陶土;带正电荷的氧化铁胶体微粒;带相反电荷的胶体微粒通电时产生电泳现象,分别向两极移动,从而达到除杂目的9.(1)保护内部的铁,增强铁的抗腐蚀力

(2)由于形成无数锌铁微电池发生电化腐蚀,白铁皮跟盐酸的反应开始很剧烈,放H2速度很快,随反应进行,溶液中c(H+)减小,且当锌先完全溶解后,微电池不复存在,反应速率明显减弱

(3)使溶液中Zn2+转化为ZnO22—,Fe2+ 转化为Fe(OH)3;Zn2++2OH—=Zn(OH)2↓,Zn(OH)2+2OH—=ZnO22—+2H2O,Fe2++2OH—=Fe(OH)2↓,4Fe(OH)2+O2+2H2O=4Fe(OH)3

(4)残留的固体为Fe2O3,反应为2Fe(OH)3

Fe2O3+3H2O

(5)设ag白铁皮含铁xg,锌(a—x)g,则

2Fe

Fe2O3

112

160

x

b

x

=

7b/10(g)

故Zn%

=(a—0.7b)/

a

×100%

=(100a—70b)/

a

%

10.(1)S=4.7/23.5×100=20(g)

(2)设M(NO3)x

·3H2O的摩尔质量是a

g/mol,解得a=242

(g/mol)

M(NO3)x的摩尔质量=242-3×18=188(g/mol)

电解前溶液中含Mx+为

又因电解时电子转移0.15

mol,x=2

电化学高考试题分析 篇2

一、缺少元素化合价

例1 (2011年高考全国)某含铬[]废水用含硫亚铁铵[(NH4) 2SO4·FeSO4·6H2O]处理,反应中铁元素和铬元素完全转化为沉淀.该沉淀干燥后得到n mol FeO·FeyCrx O3,不考虑处理过程中的实际损耗.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消耗硫酸亚铁铵的物质的量为n(2-x) mol

(B)处理废水中的物质的量为

(C)反应中发生转移的电子数为3nx mol

(D)在FeO·FeyCrxO3中3x=y

分析:本题溯源于2009年安徽理综化学卷第27题:某工厂废水中含5.00×10-3 mol·L-1的,其对毒性较大.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变废为宝,将废水处理得到磁性材料Cr0.5Fe1.5FeO4,设计了如图1所示实验流程(其他省略).该流程图示明确暗示+6铬的还原产物为+3价,不会给考生带来障碍.而今年全国卷第13题没有给出任何有关重铬酸根离子还原产物价态信息,第三册《化学》彩封图中介绍“重铬酸钾(K2Cr2O7)晶体”呈橙红色,教材在常见的氧化剂中只介绍了高锰酸钾等常见氧化剂,没有介绍“重铬酸钾”,导致大部分考生无从下手,甚至部分教师也不熟悉,仅在有关重铬酸钾的训练题中出现铬的价态变化信息.因此,笔者认为本题缺少必要信息“还原产物中铬显+3价”.如果高考有意识将“题海”信息迁移到试卷中,对中学化学教学有负面影响,鼓励中学教与学脱离教材,游于“海题”.

二、物质转化有悖教材

例2 (2011年高考全国理综卷第27题)图2示(其他略)如下.

分析:教育部考试图2中心提供答案:A为氧气,B为铁,G为氧化铁,并且第(3)小题按G为氧化铁进行计算.由于教材只介绍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而四氧化三铁与铝也能发生铝热反应,这样会导致第(3)小题书写离子方程式和计算错误.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从氧化还原反应角度看,Fe3O4可以继续被氧化成氧化铁(Fe2O3),但是,教材只介绍“……,是一种黑色粉末,FeO它不稳定,在空气里受热,就迅速被氧化成Fe3O4”,查阅资料知,铁的氧化物的分解温度及铁的燃点见表1.

从表1中数据可知,铁在氧气中燃烧不会生成氧化铁.教材并没有介绍,四氧化三铁进一步被氧化成氧化铁.对教材研究较细的考生,可能紧扣教材,将G判断为四氧化三铁,导致第(3)小题错误!铁在湿空气作用下,发生电化学腐蚀,最终生成氧化铁(铁锈),显然不符合题目“铁(B)与氧气(A)反应”要求.从铝热反应定义看,铝热反应指熔点较高的金属氧化物与铝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金属和氧化铝的反应,如氧化亚铁、四氧化三铁、二氧化锰、五氧化二钒等与铝反应等.四氧化三铁与铝发生的铝热反应仍然可以用于焊接铁轨.

综上所述,本题G为四氧化三铁更符合中学教材和教学实际.

三、描述现象错误

例3 (2011年高考全国理综卷第27题)(略)

分析:第27题第(5)小题:描述镁条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现象,教育部考试中心提供的标准答案:“镁条剧烈燃烧,生成白色粉末,反应器内壁附着有黑色的碳”.该答案存在3点值得商榷:(1)现象与产生现象原因混淆.生成的碳是观察反应器内壁附着黑色粉末的原因,中学教学中反复强调,在描述实验现象时“不能出现物质名称或物质的化学式”,因为实验现象是化学反应的外观表征,不能反映化学反应本质.试题要求描述实验现象,在本实验中,只能观察到黑色粉末,黑色粉末的成分是不是碳,还需要用化学方法检验,不能根据物理性质(颜色)确定物质组成.查阅大纲版《化学》(必修加选修)第72页对教材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实验的结论是,“实验表明,镁条在二氧化碳里剧烈燃烧,生成白色粉末,在瓶的内壁有黑色的碳附着”.教材这段文字是对该实验现象描述和产生现象原因进行解释,在教学中要求区别现象与原因.(2)碳元素与碳单质混淆.中学教学要求区别“碳”与“炭”.“碳”指碳元素,如有机物含有碳元素;“炭”指碳的单质,如活性炭、炭黑、炭粉等.大纲版《化学》(必修加选修)第101页“……,甲烷分解生成炭黑和氢气:,炭黑是橡胶工业的原料”,说明教材在此处已严格区别“碳”和“炭”.(3)实验现象忽视“真实过程”.观察实验现象包括“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实验现象要真实反映化学反应过程,本小题答案没有很好地表征化学反应过程.本实验过程的现象是“产生大量浓白烟”,触摸瓶壁明显感觉到“烫”,冷却后才能观察到白色粉末.为了导向中学教学,尊重教材,尊重实验事实,本小题答案应为“镁条剧烈燃烧,产生浓白烟,反应器内壁有白色粉末、还附着黑色粉末”.

四、答案不符合原理

例4 (2011年高考全国理综卷第30题)(略)

分析:第30题第(5)小题,教育部考试中心提供的标准答案:

笔者认为第④种有机物不符合题意.其理由一:查阅资料,对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烃有如下规律:(1)烷烃不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2)烯烃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分两种情况:①碳碳双键上含碳氢键,氧化产物是羧基,例如:

②碳碳双键上不含碳氢键,氧化产物为酮.例如:

(3)芳香烃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侧链上不含α-H的芳香烃不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侧链上含—CH3、—CH2R、—CHR2、—CH=CHR等都能被氧化成羧基.理由二:2005年全国高考天津理综卷第27题给出信息:理由三:查阅《高考复习讲义》[化学课标专用,杜志建主编,天星教育出版(2011年3月修订版)]第215页“烯烃和炔烃被高锰酸钾酸性溶液氧化,如果高锰酸钾酸性溶液过量,烯烃、炔烃分子中的碳碳双键、碳碳三键会完全断裂,生成羧酸、二氧化碳或酮,…,

综上所述,第④种A的同分异构体被酸性高锰酸钾氧化的过程为

不能得到对苯二甲酸().所以,本题(5)的答案应为4种,其中,第⑤种A的同分异构体含有环丙烷基,中学不作要求.

五、物理量与单位错位

例5 (2011年高考全国理综卷-13)选项(C):反应中发生转移的电子数为3nx mol.

分析:教育部考试中心给出答案中认为(C)项正确.显然,(C)项混淆了“电子数”与“电子的物质的量”,电子数与阿伏加德罗常数(NA)有关,单位是“个”,而“物质的量”的单位是摩尔(mol)、毫摩尔(m mol),二者不能混淆.笔者认为(C)选项应修订为“反应中发生转移的电子的物质的量为3nx mol”或“反应中发生转移的电子数为3nx×6.02×1023”或“反应中发生转移的电子数为3nx NA”(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

高考背景下高中化学试题走向分析 篇3

关键词:高考背景;化学;试题;走向分析

一、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众所周知,高中化学是一门相当注重实验的课程,实验是化学学习的基础,同时在高中阶段学习化学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学生只有具备了这两项能力,学习起化学来才不至于摸不着头脑。关于化学实验问题考查,历来都是高考命题的重点所在。

例如,在2012年的一个考试题目中有一道题目是,通过给定的装置来制取一氧化碳并测定某铜粉样品(其中混有CuO粉末)中金属铜的含量的实验中,分别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有关化学现象反应的描述、金属铜的测定以及实验方案的设计等多个方面的知识。化学实验着重考查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判断能力等,在考试的时候进行实验分析,学生需要有大量的想象能力和严密的推理能力。除此之外,学生还应具备很强的创新能力。比如说,在这个试题中学生应以最快的速度回忆教师在课堂上讲解过的相关知识,设计出最有效的实验方案,以求能在最短时间内完成答题。

二、绿色、生态、环保的时代发展在试卷中凸显出来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环保问题日益成为人们探讨的话题;如何运用所学知识改善环境问题,成为许多部门关注的焦点所在。高中化学教学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将环保问题纳入课堂,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所学的知识,不仅仅只是为了在考试中取得高分,更重要的是为了将来能够为国家发展出一份力,将自身所学真正地应用于实际。

化学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应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在近年的高考化学命题中,就有一些涉及绿色、环保的问题引入进来。例如,在2013年的全国卷中,有一个关于锂电池回收的问题,从锂电池的回收再利用等角度说明了回收电池虽然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但是由于化学工业的再生产,依然会给环境带来很大的污染问题。从这个问题中,我们可以看出,化学高考命题已经逐步生活化、绿色化。在命题中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让学生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在平时做实验时,更加注重对环境的保护,真正实现将化学知识的学习用在实处,用在绿色、环保上,做到学有所用。

三、命题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考查

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不同于其他的人文学科,具有很强的使用性。新课改之后,教师在命题时更加注重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因此,教师在命题时也更加倾向于凸显各学科的使用性,而我们的化学命题也不

例外。

例如,在高考中,有一个题目是这样的,下列与化学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侯氏制碱法的工艺过程中应用了物质溶解度的差异

B.可用蘸浓盐酸的棉棒检验输送氨气的管道是否漏气

C.碘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所以要多吃富含高碘酸的食物

D.黑火药由硫黄、硝石、木炭三种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

这个题目里的许多知识都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也从侧面告诉了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当注意让学生多对生活中的化学问题进行思考。

四、允许差异化存在,符合高考的人才选拔特点

高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进行人才选拔,最终是为了国家选择符合要求的人才。因此,一张考卷的试题存在难易差异在所难免,毕竟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不可能每一个学生都能透彻理解所有的知识点,所以,在高考时有差异化的存在是必然的。

例如,全国卷曾有一道题目:有机化学基础部分,查尔酮类化合药物G是黄铜类药物的主要合成中间体,从这一题目中,我们就可以看到,查尔酮类化合物在课本上并没有出现过,在做这一道题目时就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较为缜密的思维。而这种能力,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具备的,学生在学习中存在差异,在考试中的反应也最为明显,有的学生遇到这一类问题能很快理清思路,而有的则是摸不着头脑。所以,教师在进行命题时,要时刻注意这种差异,在命题时不能将所有题目的难度都设置的较高,也不能都设置的较小,而是要注意难易结合。

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高考化学命题也将紧跟时代脉搏,不论高考命题出现什么样的变化,学生只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尽自己的能力学好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知识,必然也可以依靠自己坚实的知识基础,在这种变化中寻找到应对之策。

参考文献:

[1]孙建军.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4(12).

[2]陆军.高中学生化学学科能力的要素及培养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4(28).

分析化学试题及答案 篇4

试卷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着重考查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达到了阶段检测的作用。试卷设置了一些新情境题,其目的是尽可能使学生身处陌生新情境,利用原有知识基础提取、加工、理解新情境的信息,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战略和策略,形成知识、发展知识,达到了考查学、识、才三者统一的目的,具有很好的区分度。试题导向正确,难度适中,注重考查化学的基础知识,覆盖面宽,又能突出考纲中的难点。能注重基础和能力,注重考查学生知识的应用性、解题的规律性、思维的灵活性,体现08新高考对能力和素质的要求。试题既较好的检测了学生化学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又对学生高三复习起到了一定的诊断、指导和激励作用。

二、试卷结构与特点

(一)、试卷结构

第一大题选择题1—16题共48分

第二大题填空题17—22题共52分

(二)、试卷特点

1.坚持了对化学主干知识的考查

⑴.试卷符合 《考试说明》以及现行教材的要求。试卷的结构及各知识块的赋分及试题难度比例与《考试说明》中的“参考试卷及参考答案”基本一致,试卷长度适中,题量恰当,答案的书写量也较为合适,给学生留有较多分析和思考的时间。

⑵.考试的内容所选的知识点始终围绕着化学学科的主干知识和核心内容。它包括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表、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电离与水解、氧化与还原、电化学基础、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实验设计与评价等。

⑶.学科特色浓郁,知识层次鲜明,既有描述性知识又有迁移性和创新性知识,各层次的考生都有一定发挥的空间。

2.提高了对化学学科内综合知识的考查

适当加大对非选择题的考查力度,提高了主观试题的考查功能。主观试题中,强调化学学科内的综合考查。打破知识块间的界限,同时在试题的呈现形式上出现了崭新的面目。

3.强化了对化学学科能力的考查

4.试题的呈现方式有所突破

(1)化学试题有一定的陌生度,呈现方式灵活多样,如原电池的创新使用做到图文并茂,赏心悦目。

(2)试题题干的叙述科学、明确、简洁、规范,问题的设置多层次、多角度,考查知识较为全面,分析的过程较为灵活和发散,使能力强的考生充分展现出自己的水平,提高了考试的信度和效度。

(3)符合新考钢的要求,强调学生的思维多向性发散性,答案不单一。特别是试卷22题可能适合的复分解反应可能适合的答案有几十组。

三、答题情况及错误分析

第一大题答题抽样情况及错误分析

第一大题的16个选择题以考查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知识为主,涉及到元素及化合物知识、化学常用计量及用语、原电池的基本知识、化学平衡的移动、电解质溶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试题设计大多对传统试题加以推陈出新,引导考生重视基础。

第二大题答题抽样情况及错误分析

第大题主要涉及元素的推断、化学原理与元素化合物、元素周期表结合的推断,元素化合物知识与化学实验结合与化学计算相结合等问题。现逐题分析如下:

17、考查要点:

(1)、元素周期表,

(2)、弱电解质的电离与水解,

(3)、弱电解质的稀释。

个案分析:

(1)、对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元素位置不熟,

(2)、弱碱强酸反应终点判断与离子浓度大小判断不明确。

复习建议:教学过程中可结合题目,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延伸,拓展。

18、考查要点:

(1)、有机物分子式的推断,

(2)、有机物同分异构体。

个案分析: 丁稀的三种有机物同分异构体容易寻找,但是不能理解加氢与加溴化氢的最终结构。

复习建议:从有机物最基本的结构碳架入手进行复习这是近几年湖南理科综合试卷有机物考试的特点碳架不变,变化的只有官能团。这是本套试题的亮点之一,合理的对学生复习进度的及高考考纲的把握。

19、考查要点:

(1)、热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化学方程式,电极方程式

(2)、审题能力。

个案分析:

(1)不能把握在稀溶液里生成的是氨气还是一水合氨。

(2)原电池电极方程式的.书写不能注意到介质的条件。这里只能出现碳酸根离子。

复习建议:对方程式的书写要作对比分析,发散思维,对重要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作重点讲解。

20、考查要点:元素周期表,元素推断及化合物电子式书写,晶体类型及化学键。 个案分析:

一,元素的推断A可以有两种选择合理锂,钠

二,电子式的规范书写。

三,晶体含有化学键数目,均摊法的应用。

复习建议:夯实基础,加强基础知识的练习。

21、考查要点:

(1)、基本实验操作方法与技巧,

(2)、化学实验原理的分析化学计算,

(3)、实验设计的优缺点。

个案分析:错误类型: 不能理解说明数据偏低的原因,不能理解化学实验原理的实质。

复习建议:对各仪器的用途实验设计要多加探究。

22、考查要点: 元素化合物知识,典型的无机框图推断。

个案分析:

(1) 学生没有认真的审题没有看清楚是离子方程式还是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要求。

(2) 复分解反应的实质与离子反应的实质学生不能掌握,很多不能发生的反应胡编乱造。

(3) 不注意铁与水反应的条件。

复习建议: 物质的可溶性,离子间的相互反应是这几年考察的重点。也是学生知识的盲点,建议二轮复习加强基础知识的夯实。

四、对下阶段的教学建议

临近高考,很多学生似乎有一种“心里没底”的感觉,不知道在所剩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如何进行复习,仍然是沉浸于题海之中,“做题目———对答案———再做题目———再”,收效甚微。怎样才能提高复习效果,在仅有的时间里获得更大的提高呢?就此提几点建议:

1、复习要有个性化。前阶段的复习主要是打好扎实的基础和建立宽广的思路,在教与学中,比较多的是解决共性的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必定会暴露出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对每个学生来说不一定相同,这些问题不一定能在共同学习(如课堂教学或做同类型的习题等)时得到解决。在后阶段的复习中,能否把做过的大量的习题中所犯的错误(暴露出来的问题)作一个再认识,而这一个“再认识”不能只满足于“会做了”,而是要知道错在哪里?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这样做,能使你进一步发掘知识的内涵,少犯甚至不犯类似的错误。重点解决自己的薄弱环节是后阶段复习的主攻方向。

2、总结解题的规律性。我们做过大量的题目,应该在解题方法上去寻求它的规律,这种规律包括解题常规的切入口,容易犯的错误等。如在比较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时,无非是从电离、水解、电荷守恒和物料守恒的方面来考虑;判断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正确与否,最应该注意的是,是否给出反应物的量,“少量”、“过量”、“等物质的量”等等,给出的量不一样,反应的生成物可能不一样,这是最容易错的地方;对于有机反应信息题,首先要读懂、理解所给予的信息,尤其是信息中的反应过程,推导有机物时就要充分利用题给的信息(多数是依样画葫芦),结合官能团性质或反应中分子式的差异来解决;设计实验时一般是从“原理成立、操作简捷、现象明显、结果正确、安全环保”等几方面考虑。认识了解题的规律性,既能提高解题的正确性,又能提高解题的速率。

3、重视化学实验。化学实验在试卷中占十分重要的地位。实验题在历年化学高考中,得分率总是较差。应该扎实地掌握化学实验中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但是更应该注意课改化学教材中对化学实验要求的变化,对探究实验,实验设计, 实验的合理性、正确性的分析等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有条件的学校要开放实验室,举办实验展览。对书中典型实验,不仅要能复现,还要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 还可以怎么做,还可以做哪些实验。在此基础上,要尝试将不同的实验进行重组、整合、改进、设计新的实验,据此培养设计实验方案、观察实验现象、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学会类推、实现知识和方法的迁移。

4、读题、审题是解题各个环节中最重要一步。从审题角度看,化学试题的特

征是“三多”:信息源多、信息类型多、信息加工方式多。审题目的,要明确求解问题,找出解题条件(表面信息、隐含信息),发现条件跟问题之间的联系,预测可能遇到的障碍。如关键文字、化学方程式、实验装置图、实验操作、图和表、解题说明、题中数据、转化框图等。

电化学高考试题分析 篇5

2014年的高考结束了,在欢笑和喜悦后更重要的是反思和积累。现在跟大家把今年高考海南卷在改卷过程中各老师的试卷分析跟大家分享。感谢各位老师辛苦的总结!

13题答题情况分析13、4种相邻主族短周期元素的相对位置如表,元素 x的原子核外电子数是m的2倍,y的氧化物具有两性。回答下列问题:

(1)元素x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第 周期、第 族,其单质可采用电解熔融 的方法制备

(2)m、n、y三种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中,酸性最强的是,碱性最强的是。(填化学式)

(3)气体分子(mn)2的电子式为。(mn)2称为拟卤素,性质与卤素类似,其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在评卷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最主要的问题是因为粗心而失分,如:镁的元素符号写成My、钠的元素符号写成N、氯化镁的化学式写成MgCl、氢氧化铝写成Al(OH)

2、写电子式时少写电子、写方程式时左边写CN,右左边写Cl、还有少部分同学将内容写在答题框外等等。学生掌握的最不好的是电子式的书写。

14题试题分析

本题属于化学平衡题,考查反应速率计算、平衡常数计算、勒夏特列原理的运用。本题共9分,列式计算占6分,文字叙述3分。所考知识点是选修四必考的基本知识,也是高三复习的重要的必考考点。但是实际得分不高。全省均分只有1.97(暂时)。原因分析如下:

1、转化率的概念不清楚。这是本题得分低的最主要原因,有8分要用到转化率数据或相关知识解答,学生若完全不懂这个概念基本上就只能得0分。其中第一空和第二空需要用到三个不同时间的转化率数值进行计算,学生若不能很好理解转化率的内涵将很难完整列式,错误率较高。第四空用平衡时转化率的数值进行平衡常数计算,学生问题不大。但此空计算量大导致学生失分。第五空填提高 转化率的措施,大多数学生知道要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但没有注意本题在温度、压强方面的限制,没有认真审题导致失分。另外写“增加反应物浓度”也是常见的失分现象。

2、缺乏认真审题和分析考点的能力。第三空需要结合速率大小变化得出结论,绝大部分学生只答“随反应的进行,速率减小”没有通过影响速率的因素来回答速率减小的根本原因是浓度减小,所以此空仅极少数学生能正确回答。

3、列式不规范、计算能力差、文字表述不规范也是失分的重要因素。

建议:加强对转化率概念的理解和相关题型的训练,加强列式计算的训练和提高计算能力。

第15题评卷小结

一、总体情况

1、得分率:本题共8分,平均分3.74,得分率46.3%,不算高,但考虑到我省考生的实际情况,这居然是第二卷中得分率最高的题,所以,不能说得分率低。

2、主要失分情况

除了知识性错误外,常见的失误失分主要因为:(1)错别字。除了偏旁之类的,缺少笔划或似是而非的写法很多,即使放松了评分标准,还是有很多的失分。(2)结构(简)式不规范CH2=CH2写成CH2CH2;CHF2CFClBr写成 等。(3)反应方程式写错。主要是写了不应该的、会导致错误的反应条件,将化学方程式写成反应历程等。(4)审题不认真。本题要求写出“其所有同分异构体”,“其”就不包括它本身了,但很多成绩较好的学生没有注意到这点,如果不是放松了评分标准,严格按照题目要求写“结构简式”,失分情况会更严重。(5)心理素质不好。本题考查的主要是同分异构体的知识,同分异构体是难点,特别是题目中要求写出“所有的”同分异构体,这会让学生很直觉到很难,但实际上,这道题很特殊,只要认真去写,肯定写得出,写得对,可以得分,可能难以得到全分,但部分得分也是好的啊,但很多学生被题干“吓倒”了,放弃了,从后面对反应类型的作答情况就可以看出。

二、失分情况分析及一些教学建议

1、分析时不必太在意零分卷。从平均分来看,我省的化学成绩无疑是很差的,或者说试卷是很难的,但不同于其他教育发达地区,我省的零分、低分卷太多,这会极大地拉低平均分,造成试卷偏难的“假象”。实际上我省的考题是很简单的,如果再简单一些,对成绩好的学生很不公平(风险太大),2013年的高考化学就是例子。

所以,我总认为,对于这些无心向学的考生,其考试情况,应不必考虑在试卷分析之中的。

2、针对想学的学生解决没学好的问题。

我在“主要失分情况”中所列举的情况,就是针对那些想做对、但又没做好的考生,他们存在的问题,是想学而没解决好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是我们在教学中应当有所预见、有所作为的。

3、让学生动起来才能提高效率

单就本题而言,就事论事性的解决问题并不难,难的是我们应深思:我们花了那么多的时间、精力进行教学,为什么学生似乎没有学到什么知识?这是一个教学有效性的问题,是一个大课题,但可以肯定的是,要提高教学有效性,“让学生动起来”——动脑、动手、动嘴是至关重要的。

4、对命题的想法

我对本套试题整体的评价比较高——必须保持一定的难度以有利于选拔真正优秀的学生。就本题而言,这种同分异构体的考查挺好,题目有化学特色,很好地体现了化学专业思维的特点,也体现了化学学科的智慧,所以,这样的考题应当是必考题!

一点建议:考虑到学生的答,教师的改,命题形式最好为要求考生写两到三种同分异构体(不要太纠结于结构式和结构简式这样的枝节性问题),让更多的学生都能得分,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不同的得分。

第16题评卷小结

考生基本都作答了,零分不多,但是整体答题准确性不理想,满分人数也不多。

16-1 题目要求填写字母,很多考生不按要求答题,都写成了“正”“负”。还有相当一部分考生瞎蒙,两个空全填的是一样的.16-2 电极式主要错误点是将“Li+”写成了“Li”。一部分考生将得电子写成了失电子;一部分考生化学式书写不规范或者错误,例如将Mn写成“M”“Mg”等。

16-3 第二个问题,很少有考生答对,得分率很低。主要是考生对题目理解不到位,很多答成“Li会与水反应爆炸,不安全”;或者答成“Li+会与水反应”。

16-4 这一小问满分为3分,很多考生只得1分,或者0分。主要是反应方程式产物有写错的,很多考生因为产物中有O2,MnCl2,Cl2等,还有一些考生是没配平,或者是配平错误,还有一些是都写对了,但是没有写反应条件,因而也被扣掉1分。

第二个问题,正确答案应该是2:1,很多考生没有看清题目要求,很多都答成了1:2,所以不能得分。

17题答题情况分析

第(1)小题方程式书写不规范,如缺少反应条件、不配平、少箭头。大部分考生因看不懂各部分装置的作用而丢分,错答成“SO32-+H2SO4(浓)=SO2↑+H2O +SO42-”、“Cu+2H2SO4(浓)===SO2↑+Cu2++2H2O+SO42-”、“Cu+2H++SO42-===SO2↑+Cu2++H2O”、“C+4H++2SO42-===2SO2↑+CO2↑+2H2O”。部分考生书写试剂不规范,如少溶液两字,错答为“硫化钠”、“Na2S”、“碳酸钠”、“Na2CO3”。

第(2)小题大部分考生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存在漏洞,对反应过程不清楚而出错。

第(3)部分考生错答成“NaOH”、“氢氧化钠”、“氨水”、“Ca(OH)2溶液”、“饱和Na2CO3溶液”、“ 饱和NaHCO3溶液”。

第(4)小题部分考生审题不清,不理解“控制SO2生成速率”的含义,错答为“升高温度”、“增大酸的浓度”等;一部分考生从实验操作方面作答,存在的问题为文字叙述不准确,语言表达能力差,如将“分液漏斗”错答成“长颈漏斗”、将“蒸馏烧瓶”错答成“烧瓶”、错答为“控制分液漏斗的旋塞” 不能答出“控制分液漏斗内酸液的滴加速率”,第(5)小题需要根据题中提供的信息——“硫代硫酸钠遇酸易分解”作答。考查的内容很基础,但从评卷的情况来看,结果不尽如人意。大部分考生接受、吸收、整合信息的能力很弱,未能准确作答,错答为“SO2具有还原性,能与Na2S2O3发生氧化还原反应”、“SO2与Na2S2O3发生反应”、“SO2有毒,污染大气”等。极少部分考生由于基本概念模糊、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不扎实,错答为“SO2与水反应生成硫酸,使硫代硫酸钠易分解”、“SO2与水反应生成强酸,使硫代硫酸钠易分解”、“SO2是酸性氧化物,使硫代硫酸钠易分解”、“SO2是酸性气体,使硫代硫酸钠易分解”

高考化学卷18题试题分析

2014年高考化学卷第18题属于《有机化学基础》模块,共有两个小题。第一小题为选择题,主要考查有机物结构和性质。题目属于典型类型,通过结构的判断(所含官能团种类),推断可能具有的性质。难度不大。存在值得关注的问题:部分学生试卷答题不规范,存在涂写,重描等使答案完全看不清楚从而丢分。

第二小题主要是通过由1,6-己二酸合成尼龙的路线,结合有机物的化学性质和相关的信息进行的有机推断,主要涉及到有机化合物的分子式确定、有机物的命名、反应类型的判断、有效氢原子的判断(核磁共振氢谱)、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首次出现了合成路线。由于题目合成路线与过往几年或平时练习差距较大,造成很多学生考场陌生感而无从下手,因此本小题难度较大,得分(相对往年)较低,满分人数200左右。本小题学生在答题时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考察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计算能力,分子式、有机物名称的确定。部分学生不善于观察和类比,部分学生不理解反应的正真机理导致原料环己烯无法判断。部分学生书写时错别字很多“己”写成“已”或者“巳”,“烯”写成“稀”。还有部分学生弄不清楚命名的先后顺序,将“1-环己烯”写成环1-己烯、环己1-烯等等,五花八门。

(2)考察学生对高中各反应类型的理解。部分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各反应类型的机理。造成加成反应误判断为取代反应。部分学生同样存在错别字书写问题。

(3)本题考查了有机物结构简式(键线式)书写。该物质为中间产物,同时给出了分子式。考查学生是对信息的处理能力,由于该物质属于陌生的物质类型也增加了该小题的难度。由于有机物的结构简式比较复杂点,导致一些粗心的学生碳原子的个数写错、氢原子的个数写错,碳氧双键官能团漏写等等。

(4)核磁共振氢谱的知识回答不理想,学生分析不到位,答案多种多样,导致答案错误;同时该小题是以全部正确判断出所有物质为前提的,所以丢分较多。

(5)主要考察有机方程式的书写,该题得分率较低。由于该题没有高分子信息,只说尼龙造成部分学生判断错误书写为二肽合成过程。部分学生漏写小分子,不配平等细节问题同样存在很普遍。

(6)首次出现合成路线的考察,在备考中这类型题目也是重点。但得分率在本题中最低。部分学生仍不熟悉合成路线的规范写法。

高考试题19题学生答题情况

可能很多学校没有上《物质结构》选修课,学生整体答题情况不好。

19-Ⅰ

回答B选项的同学比较多。得3分的同学占44.71%。因为A、C选项涉及化学反应原理的内容,基础较差的同学不容易做出正误判断。

19-Ⅱ

(1)错别字很多,比如较多答为“同素异型体”。也有很多同学概念不清楚,回答为“同位素异形体”、“同分异构体” “同位素”“同系物”等。

(2)典型晶体中原子杂化方式没有记住,第一个空较多错答为“Sp2”,第二个空反而较多错答为“Sp3”

(3)学生不熟悉石墨晶体,较多错答为“原子晶体”

(4)①键型符号的书写不规范②学生没有注意审题,没有注意到题问两种晶体键长不一样的原因而较多错答为“非极性键”。

(5)第一个空正确率较高;第二个空正确率极低;第三个空正确率也比较低,有一些同学每个球的体积算对了,但漏乘于8;有一些同学因为第二个空计算错误,所以列式时用错误的r代入计算造成错误。

海南省高考化学试题20题评卷总结

审题不清,盲目作答;对题设问题不理解,仅凭借猜测作答。或对文字表述的内容不懂,无法作答,造成许多空白卷。

如(1)有部分学生填写:“硫化锌”或“硫化锌与氧化锌”,或ZnS或ZnO等。

(2)有部分学生填写:萃取、分液、过滤、蒸发等。

(3)有部分学生填写:除去Fe2+、生成沉淀、除去Fe3+等。

(4)有部分学生填写:氢气。

(5)部分学生能正确书写反应物与生成物,但配平弄错。

部分学生填写:Zn2+ + S2+ + 2H++ O2 = Zn + S + H2O

或:S2+ +2 H+ + O2 = S + H2O

(6)部分学生填写:2ZnCO3 + C = 2Zn + 3CO2

电化学高考试题分析 篇6

化学命题组

2014年德州市初中学业考试化学试题,依据《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的要求,结合我市现行化学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的内容而命制的。今年的试题在去年的基础上做到稳中求变,变中求新——适度凸现涉及化学实验的内容,图像有所增加;卷面长度、题目阅读量比去年有所增加(2013年3449字,2014年3884字),主要增加在试题背景介绍、试题体现的学科观念方面。试题在立意上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水平、体现内容与生活和社会实际的联系。试题着眼考查学生对化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关注教学过程和科学研究方法的考核,考虑知识点所承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测试。题目内容新颖,呈现方式灵活多样,对我市初中化学教学能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一、命题思路和目的试题遵从《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考查学生掌握化学知识点的基础上,设计考查内容旨在从“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考查学生的实际情况。试题对《课程标准》中所涉及的一级主题:“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以及“化学与社会发展”进行了有机的整合,将“科学探究”主题要求融入其他四个主题中。

试题的呈现方式不仅仅是化学知识的重现,而是将考生置于真实的问题情境、实际生活情境中进行考查,目的是促使考生把化学 1

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结合考虑问题,促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化学在生活、生成实际中应用,以此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一定实际情境下,注重考查考生对《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核心概念与原理、常见元素与化学物质、常用化学用语、基本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等掌握情况,体现宏观——微观——表示符号三者之间的联系。既注重考查考生掌握基础知识情况,又注重考查考生的科学素养。

二、试题主要特点

1.试卷结构合理、趋于稳定,知识覆盖全面,试题前后编排符合“由易到难”的梯度要求,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和难度。2014年的试题分值50分,与上分值相同,其中,选择题8题,共16分;非选择题6大题,共34分。选择题注重化学的基础性,体现选择题具有较大知识点覆盖面的特点;非选择题分值基本每个空格1分(只有一个空格为2分),注重化学与生活、生产实际的结合。试题涉及知识点分布更加合理,学科重点突出。试题按照一定的题目难度由易到难有序布局,有利于学生寻找答案。试题命制在考虑考查学生基础知识问题的前提下,选择部分具有探究学习的题目,目的是考查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的背景资料文字有所增加,旨在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试题的开放性题目有所增加,使得学生在展示自己掌握学习方法、学科观念方面有所依托。

2.试题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注重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三维目标”的考查。试题中的第一大题“选择题”(16分)、第二

大题第1小题和第2小题(9分)、第三大题第1小题(4分)以及第四大题部分内容,注重考查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情况;第二大题第3小题考查学生是否能够“在物质的宏观性质、微观组成(或结构)和表示符号之间建立联系”;第二大题第4小题考查学生掌握物质分类方法的情况;“纸笔测试”的化学试题特点,因需要描述实际出现的化学问题,就需要大量的文字说明;第三大题第2小题考查学生从一个“化学魔术”的文字描述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着重考查学生阅读能力、观察能力以及总结归纳能力、图像数据的分析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3.用化学学科的观念解决问题,突出化学实验在化学探究中的作用。化学与我们的生活、生产有密切的联系。用化学学科的观念和理论处理生活、生产中出现的问题,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点之一。化学试题的命制,不仅考查学生掌握化学基础知识的情况,还考查其对化学观念的理解应用。如:选择题中的第2小题和第8小题、第三大题第2小题以及第四大题第2小题,考查学生对图像、数据的分析理解能力;选择题中的第2小题、第二大题第3小题以及第三大题第2小题涉及化学学科的“微粒观”,即 “化学用微观组成解释物质宏观现象”;许多试题体现“物质的实验现象、物质的性质、物质的微观组成(或结构)之间的关系”的观念。

因为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因此考查化学实验的试题占据相当大的比例。涉及化学实验的题目有:第一大题的1、5、6、8小题,还有第二大题第4小题、第三大题以及第四大题的第2小题。尤其是第三大题第2小题更是以“化学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探究”的题目。

三.对当前化学学科教与学的建议

1、立足“双基”教学,培养学习兴趣。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双基”训练,培养学生的学科素质和科学素养,以不变应万变。避免学生因对所学学科不感兴趣导致不愿学、继而出现厌烦情绪。

2、强调过程教学,培养思维能力。教师在日常教学及复习教学中,要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过程教育,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结论的形成过程,使学科知识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达到使学生“知其所以然”的目的。

3、加强学生审题能力和对问题表达能力的培养。因试题的问答是以“纸笔测试”的形式呈现的。针对学业考试的试题特点,培养学生的文字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尤为重要。化学试题要求学生用言简意赅的文字表达,避免学生有理说不出、说不清,或答不准、用词不当、答非所问等问题的产生。

4.重视精选习题,提高练习质量。教学更应强调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习题要做,但应重质量而不是数量。在每一个知识点的题目的选择上要更具针对性,要精选、精编有实际情境以及有利于落实培养能力的习题,使选择的题目能够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要大胆放弃一些偏、繁、怪和无实际意义的题目,严格控制习题的难度和总量。

5.紧密联系实际,关注化学与社会的关系。平时教学中,要时时关注化学与社会、生产的联系,做到能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或

知识背景中提取信息,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领悟化学就在身边。这不仅有利于深化理解化学概念和原理,同时会使化学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形成技能、发展能力。

6.重视实验,强化科学探究的过程。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科学的基本特征。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主要途径。学生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不仅要求教师认真做好演示实验及学生实验,并适当引入一些探究性实验,彻底扭转课堂上讲实验、学生背实验的做法。要通过让学生动手动脑,开展探究实验的实践训练,提高学生实验的操作技能和科学探究的能力,突出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电化学高考试题分析 篇7

一、高考成绩的价值指挥棒作用

高考成绩是高中化学教学的指挥棒,也是高中化学教学的外在成果之一。高中学生在一定时期内通过化学学习达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是高考成绩的内部过程。这个过程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各地教育机构、教育部门和教师可以通过对相关因素的调整,为学习者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促进他们更好地学习。

所以,从高中化学教学的角度来看,这种内在的思考和研究,运用到教学中来,如果落实给力,方法得当,必能促使高中教育成果外部价值的提高,也就是高考成绩的提高。因此,我们也可以这样说,高考化学成绩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引起外部的反应上,还表现在它能为内部教学进行适应性调整提供参考参照上。

高中化学教育是高中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教育形式也必定要遵循客观的学科规律。因此,在高考成绩价值导向的基础上,高中化学教学一定要沿着新课程教学理念的道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切不可片面追求高考成绩,更不能将高考当作教学的指挥棒,一味围绕着高考来进行教学安排。

这就要求高中化学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厉行教学思想改革,树立起“一切为了学生”的教学理念,注意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还要以素质教育为引航,化高考为素质教育的指挥棒,将学生从应试教育的沼泽中解放出来。

二、高考化学试题的理论视角分析

高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学成果形成的基本活动形式,这是从宏观视角对高中化学教育进行的分析。进一步来说,高考化学试题才是真正的化学教育成果的纸媒与载体,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来掌握化学知识,并在考试中得到检验,到此,教学成果得到验证与训练。

高中化学试题这种纸质载体,承担着化学课程标准的价值观念和精髓。高中生通过化学考试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考察他们日常所学的课堂知识对他们产生的教育影响。同时,试卷的设计者也可以通过试卷检验、考察教学效果,并就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些因素做出调整,或者通过成绩的价值导向为以后的化学教育提出参考性的建议和指导。

从微观的角度出发,影响高考化学成绩的外在因素有高中化学课程、从事化学教学的教师群体因素、化学教师的教育方式、学生、学生的学习方式,其中,教师和学生对化学成绩的影响因人而异,那些教学活动中师生联系紧密的教学方式,显然考试成绩,也就是教学效果要更好一些。

影响高考化学成绩的内在因素有学校在追求高考化学成绩的基础上,采取的不同手段和策略等。从辩证法的观点来看,这些内在因素,很多时候也要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因此,可以说,影响、制约高考化学成绩的因素是复杂的、多变的。

综上所述,影响、制约高中化学试题和成绩的因素不尽相同,所以,我们在考察高中化学教学成绩时,要将这些因素都考虑进去,并正确运用化学成绩的价值导向作用,对高中化学教学做出正确有效的指导。

三、高中化学课程理念改革的策略

从高考化学的角度分析,落实高中化学课程新理念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几个:

1、转变教学观念

教育观念是千里之行的第一步,教育模式、教学成果都与教育观念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新课标要求下,转变教学观念,在深入领会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创新教学手法和教学方式,积极面对时代的冲击,这就是高中化学教学未来的发展思路。这个发挥思路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面临的主要考验是:他们是否具有创新的勇气,如何进行教学创新,如何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效果。

2、形成良好的教学互动

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良好的教学互动,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情境创设和意义构建,促进他们学习兴趣的提高。化学教学中的教学互动,可以帮助同学们跨越认知冲突,产生心灵共鸣,促进他们认知上的飞跃。

教学互动的模式有很多中,教师既可以通过情境设置、演示实验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板演和问题来激发学生们主动进行知识探究,也可以通过交流、讨论和辩论的方法来组织协调教学,进而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能力。

3、重视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

高中化学新课标对化学课程结构做出了全新的概括,高中化学教学活动与过去相比,发生了质的变化。不过,对学生个体基础能力的培养仍是新课标中重点强调的内容。因此,高中化学教学中要重视化学基础知识的重要性,重视化学原理、化学概念、化学技能和化学性质在教学活动中的基础指导作用。从教学对象上来说,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重视对学生个体能力的培养,强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通过高中化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提升他们的对化学乃至科学的认知高度。

在高中新课改实施的过程中,从高考化学的角度分析高中化学课程的新理念,有利于为新课程的实施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广大化学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勇于创新、不断探索,才能更好地提高化学教学的质量,促进新课程实施的最终完成,迎来化学教学的美好明天。

参考文献

[1]田仁刚.从高考化学分析高中化学课程实施理念的研究[J].教学研究.2010(04)

电化学高考试题分析 篇8

关键词:电化学;质子交换膜;离子移动;电极电势

文章编号:1005–6629(2015)9–0092–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2013年高考结束到现在,仍然有老师质疑2013年重庆化学卷11题中电极反应方程式的标准答案。原题节选如下:

化学在环境保护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催化反硝化法和电化学降解法可用于治理水中硝酸盐的污染。(1)略。

(2)电化学降解NO3-的原理如图所示。

他们坚持阴极为酸性,提出了三种理由:(1)装置中有质子交换膜,表明反应在酸性环境中进行;(2)阳极氢氧根放电,产生的H+迁移到阴极,使阴极呈酸性;(3)硝酸根在酸性条件下才能得电子发生电极反应,因此要求阴极区必须为酸性。

笔者认为,标准答案是准确的。以上三种理由,恰好反映出在电化学分析中存在的典型误解。下面针对三个误解进行分析,以消除对电化学研究和教学的影响。

1 质子交换膜不能作为酸性环境的依据

质子交换膜,是只允许质子(即H+)通过的特殊分离膜,主要的功能是将两个电极区分隔,同时选择性地允许质子通过而完成电流循环。不因“质子”而要求一定在酸性环境中使用。随着质子交换膜的性能提高,越来越多的原电池和电解池中加以运用。比如,查询文献发现,质子交换膜不但用于酸性环境的燃料电池,还用于碱性燃料电池。由美国GE公司首先开发成功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应用于吉米尼号(Gemini)宇宙飞船(1965年),为碱性燃料电池。用的就是全氟磺酸离子交换膜(Nafion膜和Dow膜),性能非常好,电池寿命可达5000h [1]。

以此可以看出,质子交换膜不只用于酸性环境,也可以用于碱性环境中,通过质子交换膜的存在判断溶液显酸性的观点不成立。

2 溶液中离子定向移动速率慢,H+不能快速到达阴极

可以看出,H的定向移动的速率非常慢,按照这个速率,H+通过1m长的距离需要27小时,远远低于电流速率。实际上,闭合开关的瞬间,电路中的各个位置迅速建立了恒定电场,在恒定电场的作用下,电路中各处的离子几乎同时开始定向运动。整个电路中几乎同时形成电流,电极反应立即开始。在本题的电解池中,阳极产生的H+向阴极方向移动,通过质子交换膜移向阴极区,阴极区反应产生的OH-向着阳极移动,在半透膜周围相遇,发生中和反应。

定量分析该电极反应,电路中转移10mol e-时,阳极产生10mol H+,阴极产生12mol OH-,反应后OH-剩余,说明随着反应的进行,阴极区碱性逐渐增强。据此进一步说明了阴极区溶液显碱性,证明标准答案是正确的。

3 碱性条件下,硝酸根在阴极有放电可能

不少教师根据平时解题中的一般思维,认为硝酸根在中性或者碱性环境中不表现氧化性,因此硝酸根在阴极得电子参加电极反应,必须要求酸性环境。产生这一误解的原因是将反应条件泛化,即没有其他外界条件干扰时,通过能斯特方程计算出氢离子浓度会对硝酸根的氧化能力有较大影响,但在本题中还有一个关键因素是,在电极上的反应不适用于此条件。根据实验和理论计算,硝酸根在碱性条件下,有在阴极得电子放电的可能。

3.1 借助实验研究硝酸根的氧化性

从标准电极电势可以看出,硝酸根的电极电势比较高,氧化性趋势比较大,该反应在热力学上是可能发生的。

4 结论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唐代教育家韩愈对教师职责的高度概括,也是对教师能力的明确要求。作为化学教师,应该具备准确教授化学学科知识,正确解答学生疑问并且促进学生思维和品德发展的能力。从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正是由于教师本身对电化学原理的认识不够科学和准确,造成教学中的片面甚至错误理解,最终影响到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和解答。

因此,作为化学教师,应该具备较强的化学学科素养,对化学知识及化学原理有准确、科学的认识。同时,化学学科本身在不断发展,相关技术的应用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作为化学工作者,也应该紧跟时代步伐,主动了解和吸收前沿的科学及技术。只有这样,才能够正确传授化学学科知识,解答学生问题,更好地引领学生在化学学科上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毕道治.燃料电池的历史、现状和未来[J].电池工业,2000,(6):248~253.

[2]范楼珍,王艳,方维海.物理化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23.

[3]稽雷高.碱性条件下硝酸根真的没有氧化性吗[J].化学教育,2014,(11):87~88.

[4]大连理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无机化学(第6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51.

上一篇:高速公路项目部年终工作总结下一篇:勇敢的孩子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