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职业危害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制度

2024-07-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控制职业危害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制度(通用8篇)

控制职业危害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制度 篇1

为了及时了解和掌握职业危害防治情况,消除职业危害因素,确保广大职工的身命健康,通过职业危害检查及时发现职业危害隐患,并对查出的隐患逐项分析研究,边检查、边整改,随时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特制定本制度。

一、职业危害检查的任务与要求

1.1职业危害的基本任务是:发现和查明职业危害隐患,督促整改,确保广大职工身心健康

1.2职业危害检查要求是:必须有具体计划、明确的目的、要求、内容,做到边检查、边整改,并及时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

二、职业危害检查方式

2.1职业危害检查应贯彻领导检查与职工检查相结合的原则,检查包括日常检查、季节性检查、节假日前后检查、职工自查、综合检查、专业检查。

2.2日常检查每日进行;季节性检查每季度首月进行检查;节假日前后检查是在节假日前一天,及到厂后第一天上午进行检查,专业检查在每年6月份进行

三、职业危害检查的内容

3.1查思想:查对职业危害防治的认识是否正确;查职业危害防治的责任心是否强;查对忽视职业危害防治的思想和行为是否敢于斗争。

3.2查制度:查职业危害防治的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情况,查职业

危害防治的制度的执行情况,有没有违反职业危害防治制度的现象。

3.3查现场环境:查生产现场作业环境是否达标,是否违反相关政策,法规、规定、制度。

3.4查职业危害标志:查生产场所是否有职业危害标志,标志是否齐全,位置是否合适,是否存在破损,模糊不清等现象。

3.5查职业危害设施:查职业危害防治设施是否齐全,是否能够正常运行,附件是否齐全。

3.6查隐患整改:查工艺、电气、设备、仪表是否合理,防患措施是否到位,隐患是否及时整改。

四、检查记录

4.1职业危害检查应有相关记录,建立台账

4.2职业危害管理台帐应记录齐全,内容详细,时间有连贯性,无遗漏。

4.3相关记录保存完好,每年进行一次整理并进行存档。

五、隐患的查处整改

5.1检查人员,对查出的隐患都要逐项分析研究,并提出整改措施。按“三定”(定措施、定负责人、定完成时间),“三不推”(班组能解决的不准推诿到车间,车间能解决的不准推诿到厂部,厂部能解决的不准推诿到公司)的原则按期完成整改任务。车间自行查出的隐患,并能及时整改的要给予鼓励表扬,突出的还给予奖励,提倡人人动脑动手查处隐患。车间内部不能解决且需要有关科室协助方能解决消除的隐患,车间要及时书面申报有关部门。厂部不能解决的问题,上报公司及相关部门,在问题未解决期间,作好防患措施。

5.2职业危害防治人员要严格履行职责,经常深入车间进行监督检查。查出的隐患,应下达《隐患整改通知书》,“隐患通知书”的内容要详实,清晰,有时间,有措施,有负责人,有完成情况。隐患所在部门负责人签收后按期实施整改。在下过完成期限三天内,职业危害防治人员要对隐患完成情况时行复查,复查中对有意推诿敷衍了事,不主动消除隐患的车间或个人,视情节给予批评教育,严重者要进行处罚。

控制职业危害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制度 篇2

企业产品不同, 工艺过程、使用设备也不同, 职业危害类别和危害程度不同;企业经济能力、管理和技术水平存在差距, 使职业危害控制措施选择和效果存在差异;一种职业危害往往具有多种可行控制措施。基于上述特点, 在现有条件下既能达到国家标准要求, 又满足企业自身特点的控制技术方案选择成为难题。而控制方案的适宜性是能否持续、有效地控制职业危害、降低职业危害风险的关键。因此有必要对职业危害控制方案决策方法开展研究, 这是推动职业危害控制工作有效实施、作业人员免受职业危害的基础性工作。

1 职业危害控制方案决策模型选择

1.1 职业危害控制方案多属性决策

控制方案的选择受企业综合条件的影响, 控制效果是方案能否成为可行方案的前提。在诸多可行方案中, 多数企业主要考虑经济的可接受性, 包括一次投入成本和日常运行、维护维修费用等, 经济因素被大多数企业赋予较大权重。控制方案对正常作业方便性的影响及维护、维修的便捷性直接影响作业人员对控制方案的可接受程度和控制方案能否在实际工作中正常、持续发挥作用。这个要素不但涉及员工的日常作业, 还关系到生产效率, 受到企业的重视, 成为决策方案的重要影响因素。控制方案寿命影响着日常工作的工作量和管理的难易程度, 从而影响控制方案效能的发挥。

控制方案的选择受决策者的影响。对同一方案, 不同决策者在考虑上述要素时各自偏好不同, 对方案决策要素判定的结论也就不同;决策者拥有的决策信息的准确性、可信度及充分性有所区别;决策中, 如果方案的经济、技术及企业特有信息尚不够充分, 决策者会利用自己的知识经验, 对已有信息进行融合、联想、推理、预测, 以使决策尽量具有充分的依据。基于上述特点, 控制方案决策应采取企业内部技术及管理人员和外部专家组成专家组共同决策的决策模式。

专家组多位决策人员参与决策, 对方案选择的影响一部分是每位决策者的决策, 另一部分是决策权重分配。为便于操作和保证权重赋予的客观性, 建议控制方案决策中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专家组成员的权数或采用等权方式决策。

综上所述, 企业职业危害控制方案决策为多属性决策问题, 应有企业内外技术、管理人员组成专家组、等权或应用层次分析法采用不等权决策模式决策。

1.2 TOPSIS决策模型适宜性分析

同一职业危害可以有多种控制措施供选择, 控制不同职业危害可以使用不同控制措施, 有时也可以使用同一措施。比如, 控制粉尘危害可以选择局部通风, 也可以选择湿法作业;同一作业现场毒物和噪声危害并存, 两者都可以选择密闭作业措施。生产工艺上可行的职业危害控制措施, 构成了可行控制措施集合。可行控制措施集合中的一种或多种措施的组合构成了控制方案。

逼近理想解的排序方法TOPSIS (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 决策方法属于多属性决策方法。利用多属性问题的理想解和负理想解给控制方案集合中的各方案排序。TOPSIS方法用于职业危害控制方案选择的优势在于对控制方案的各决策属性既可以给予定量化也可以给予半定量化数值;理想解是一个方案集中并不存在的虚拟最佳方案, 它的每个属性值都是决策矩阵中该指标的最好值;而负理想解是虚拟的最差方案, 它的每个属性值都是决策矩阵中该属性的最差值。通过计算可行方案与理想解和负理想解距离得到决策结果。与理想解距离最近、与负理想解距离远者为优。用理想解求解多属性问题计算简单;在计算理想解的同时又计算负理想解可以避免求出现两个备选方案与理想解距离相同的情况。

2 逼近理想解的排序方法决策模型

2.1 决策矩阵

设某控制区域职业危害可行控制方案集合为X=|x1, x2, …, xm|。方案的属性为:Y=|控制效果满意度, 一次性投资可接受度, 运行维护费可接受度, 对作业干扰程度, 日常维护难易程度, 使用寿命满意度|Yi= (yil, …, yin) 表示方案xi的n个属性值。可得决策矩阵如表1所示。

2.2 评价尺度

决策矩阵各属性量纲不同。控制效果满意度、对作业干扰程度等属于半定量化指标。与经济相关的属性选择半定量评价指标是因为不同经济水平企业投入相同成本, 企业的承受能力不同。决策矩阵各属性指标采用1~10赋分法。控制效果满意度从“最低”到“最高”赋分1~10;一次投资和运行维护费用可接受度从“不可接受”到“完全可以接受”赋分1~10;对作业干扰程度从“严重干扰”到“几乎没有”赋分1~10;日常维护难易从最难于实施管理到易于实施管理赋分1~10;使用寿命满意度从最低到最高赋分1~10。这种评价尺度便于专家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和能力对控制方案各项指标给出符合企业实际的判定。

3 数据处理与决策模型计算

3.1 数据处理

决策矩阵中的数值由专家按照评价尺度赋值, 再用专家打分的平均值的十分之一作为相应属性的取值。假设专家组各位专家的权重相同。

3.2 决策模型计算步骤

(1) 规范化决策矩阵:若多属性决策矩阵为Y=|yij|, 规范化决策矩阵为Z=|zij|, 则:undefined加权规范矩阵

设属性权重集w= (w1, w2, …, wn) , 加权规范矩阵为X=|xij|。

则xij=ωij·Zij (2)

(3) 理想解和负理想解

理想解:

undefined

负理想解:

undefined

(4) 计算各方案与理想解和负理想解距离

被选方案Xi到理想解距离:

undefined被选方案Xi到负理想解距离:undefined计算各方案的排队指示值C*i=dundefined/ (dundefined+d*i) i=1, 2, …, m (7) (6) 按C*i由大到小排列方案的优劣次序。C*i数值大者为最优方案。

4 应用案例

4.1 企业基本情况

某炼铁厂炉前作业, 主要危害因素为粉尘、一氧化碳、二氧化硫、高温。经检测, 作业点TWA值粉尘为47mg/m3, CO为55mg/m3。现行国家标准TWA值粉尘为8mg/m3, CO为20mg/m3。作业点温度达到70~80℃。作业人员每天接触职业危害时间约2h。经专家论证该作业点的可行技术措施集合包括: (A) 实施全面生产维护 (以提高设备综合效率为目标, 全体人员参与的系统预防维修, 实现故障为零、事故为零) ; (B) 着防热工作服; (C) 戴防尘口罩; (D) 戴过滤式防尘毒面具; (E) 作业点设局部送风风机; (F) 车间全面机械通风换气; (G) 设备局部密闭、抽风。

上述技术措施构成的可行技术方案为: (1) 实施全面生产维护A+着防热工作服B+戴防尘口罩C; (2) 着防热工作服B+戴过滤式防尘毒面具D; (3) 作业点设局部送风风机E; (4) 车间全面机械通风换气F+着防热工作服B; (5) 设备局部密闭、抽风G+着防热工作服B。

4.2 可行技术控制方案决策

(1) 应用层次分析法获得各属性权重

由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外部专家构成专家组分别给出判断矩阵, 求平均值后得到最终判断矩阵。经计算和相容性检验得到各属性权重为[0.4794, 0.0502, 0.4356, 0.2297, 0.1119, 0.0852]T

(2) 应用TOPSIS法对可行方案进行优劣排序

专家根据评价尺度对各可行方案打分, 经等权处理得到各方案多属性决策矩阵见表2。

由表2, 根据式 (1) 得到规范化矩阵如表3。

由表3, 根据式 (2) 得加权规范矩阵, 如表4。

由表4, 根据式 (3) 和 (4) 确定理想解X*和负理想解X0。

理想解X*为: (0.248109, 0.027444, 0.263197, 0.133197, 0.06184, 0.052056) T

负理想解X0为: (0.194172, 0.014319, 0.13732, 0.073998, 0.03865, 0.023859) T

由式 (5) 、 (6) 和 (7) 得到各方案理想解和负理想解距离值及综合评价指数, 见表5。

由表5中C*i值的大小可确定各方案的排序为:方案3>方案2>方案1>方案4>方案5。方案3为最优方案。充分考虑该企业经济、技术、工艺、管理等因素, 经专家决策, 该企业炉前作业点职业危害控制技术最优方案为作业点设局部送风风机。

5 结论

(1) 职业危害控制方案决策为多属性决策, 应有企业内外技术、管理人员组成专家组采用等权或应用层次分析法不等权决策模式决策。

(2) 控制措施具有共性的多种职业危害控制方案的决策应用Topsis方法较为适宜。

(3) 运用Topsis模型决策职业危害控制方案具有适宜性和可操作性, 能获取最优方案。

参考文献

[1]姜亢.王勇毅.郭建中.张丽丽.职业危害控制技术评价指标研究.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

[2]岳超源编著.决策理论与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3]许国志著.系统科学.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0

[4]何川, 周建新, 任智刚, 王善文.存在化学有害因素的小型企业职业危害定性评价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08, 4 (4) :85~89HE Chuan, ZHOU Jian-xin, REN Zhi-gang, WANG Shan-wen.Research on qualitative occupational hazards assessment for micro-scale enterprises with chemical haz-ardous agents[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8, 4 (4) :85~89

职业危害应急管理制度和预案 篇3

第一条:为明确应急管理工作职责,健全应急管理体制和机制,落实应急管理法制,规范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处置程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发〔〕24号)、《广西壮族自治区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制订本规则。

第二条:应急管理是指为避免或减少突发公共事件所造成的损害而采取的预测预防、事件识别、紧急反应、应急决策、处置以及应对评估等管理行为,是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在突发公共事件的产生、发展过程中,透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防范、化解危机,恢复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正常生产生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活动。

第三条:本规则适用于市人民政府、市直、中直、区直各部门与各单位(以下简称各部门)依法开展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应对处置工作。

第四条:应急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充分依靠法制、科技和人民群众,以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以落实和完善应急预案为基础,以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潜力为重点,全面加强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和法制建设,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五条:应急管理工作的原则:以人为本、减少危害,居安思危、预防为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依法规范、加强管理,快速反应、协同应对,依靠科技、提高素质。

第二章: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和法制

第六条:应急管理工作实行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体制,建立党委领导下的行政领导职责制。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是本行政区域应急管理工作的行政领导机关。市人民政府设立由市长、副市长、贵港军分区和武警贵港市支队有关负责人组成的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市应急委),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各部门和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展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和应对处置工作。市应急委下设若干专项应急指挥机构,分别负责相应类别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和应对处置工作。市应急委办公室设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应急科),负责市应急委的日常工作。

第七条:市应急委及各专项应急指挥机构、成员单位按照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总要求,建立健全监测预警机制、信息收集与报告机制、分级负责与响应机制、科学决策与应急处置机制、公众沟通与动员机制、应急资源保障与征用机制、调查评估与职责追究机制、城乡社区应急管理机制等各项制度。

第八条:各部门要切实贯彻落实以《突发事件应对法》为核心的应急管理法律、法规,依法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依法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应急预案体系和应急体系,逐步使应急管理工作规范化、法制化。

第三章:职责分工

第九条:市应急委是市人民政府领导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与应对处置工作的领导机构,在市长领导下,研究、决定应急管理工作的重大事项,部署、指挥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处置工作。

副市长按照业务分工和在专项应急指挥机构中担任的职务,负责相应类别突发公共事件的防范和处置工作。市人民政府秘书长、副秘书长协助市长、副市长落实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和防范、处置的具体工作。

第十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是全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和协调处置的办事机构,应急科负责值守应急、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等工作。

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各业务科室根据业务分工,分别承担全市应急管理和协调处置工作。

应急科(市应急办)的主要职责是:

(一)承担市应急委的日常工作。

(二)承担市人民政府值班工作,指导全市政府系统值班工作;接收和转办透过自治区人民政府总值班室向市人民政府下达的紧急重要事项;向市人民政府报送紧急重要事项。

(三)协助市人民政府领导处置个性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办理、承办市人民政府和市应急委重大处置工作中的相关文电、会议。

(四)在处置个性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负责协调指导信息汇总、预防预警、应急处置、调查评估、信息发布、应急保障等工作。

(五)组织、指导、协调全市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法制建设,负责指导全市应急平台系统建设与管理,组织制订和实施全市应急体系建设规划。

(六)负责组织全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组织修订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指导突发公共事件部门编制和修订应急预案。

(七)指导应急预案演练、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八)指导应急管理宣传培训、科普宣教工作;加强应急管理对外交流与合作。

其他业务科室应急工作的主要职责是:

(一)协助市长、副市长和秘书长、副秘书长联系相关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指挥机构,办理相关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指挥机构报送的文电。

(二)组织编制、修订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

(三)协助分管副市长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并办理相关文电。

第十一条:各部门在市应急委的领导下,按照职责开展相关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起草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和保障预案,按程序报批、印发,并组织应急预案演练;健全组织体系,落实职责,明确任务;建设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和应急信息平台;指导、协助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防范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

第四章:值守应急

第十二条:值守应急工作要及时收集,掌握相关信息,快速报送预警信息和突发公共事件信息,下达和落实有关领导同志关于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批示、指示,保障应急处置工作快速、准确、保密。

第十三条:值守应急工作实行24小时值班、首问负责、值守记录和领导带班等制度。

第十四条:公安、安全生产监管等负有重要应急管理职责的部门,要建立健全值班机构,充实值班人员,落实值班场所,配备值班电话、传真等设备,确保值守应急24小时运转。

第十五条:第一个接收到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或预警信息的值班员是该信息报送处理的首要职责人。值班员务必详细询问信息来源单位,全面掌握首报信息要素,按照值守应急工作程序快速、完整、准确地报送和处理,并负责回答有关突发公共事件信息资料及其报送、处理状况。

第十六条:值班员务必按照值守记录要求,做好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的文字记录,做到及时、准确、简明和要素齐全,使用专用的记录本并规范存档。

第十七条:建立健全领导带班制度,带班领导负责指挥、协助值班员妥善处理值守应急的重大事项。

第五章:应急预案编制与管理

第十八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和各部门共同负责建设市本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

第十九条:市应急办每两年负责协调组织市应急委成员单位对贵港辖区应急处置机构、队伍和其协调、反应潜力以及公共安全形势进行分析、评估。如分析、评估结果证明在可控范围内,每4年对《贵港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修订一次;如分析、评估结果证明不可控,并有可能引发较大危害的,应根据具体实际及时对《贵港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进行更新。

第二十条:各部门按照《贵港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规定,负责编制完善市本级各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应急预案,经评估、审核后,按照应急预案管理权限与程序报批和发布。

各部门按照职责,加强对市、县两级应急预案和基层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的指导,做好上下级应急预案的衔接,完善重大活动的应急预案,提高基层应急预案的覆盖面。

第二十一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务必明确应急处置原则、事件分级、信息报告主体和程序、应急指挥体系和职责划分、预警发布和公众疏散、响应级别及其条件、处置措施和应急保障、信息发布和新闻宣传、调查评估和恢复重建等资料,并尽量细化,增强其可操作性。

第二十二条:各部门要建立预案演练制度,做到常用的专项应急预案每年演练一次、其他各类应急预案每两年演练一次,并根据演练状况及时修订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可操作性。

第二十三条:各部门要组织、指导企事业单位、乡村、社区等基层单位和组织,开展经常性的预案宣传和演练。

第二十四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负责督促、指导各级各部门加强风险隐患排查和分析,及时修改专项应急预案,强化应急预案演练,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处置工作机制。

第六章:应急体系与潜力建设

第二十五条:应急体系建设要依据应急体系建设规划进行。市应急办负责依据国家相关规划和贵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要求,组织编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明确应急体系建设目标,将应急队伍、物资、基础设施、科研潜力建设的任务分解到各县市区和各部门,提高监测预防、应对处置、应急保障潜力。

第二十六条:各部门要建立广泛的基层信息员队伍,增加对主要自然灾害、重大安全生产危险源、重要基础设施、重点有害生物和疫情的监测网点,提高监测、信息、预警的潜力。

第二十七条:健全突发公共事件综合预警机制,实现多灾种、跨领域的预警信息汇总、分析、研判。建设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立预警信息快速发布机制。

第二十八条:建设全市应急信息平台系统,提高市应急委及各专项应急指挥机构的信息收集、预测研判、科学决策、应急指挥的信息化水平。

第二十九条:在公安消防部门建设具有多种灾害、事故救援潜力的综合应急救援队伍。有关部门依托相关企事业单位,建设、管理各类专业应急救援队伍,配备专业人员,加强专业应急救援装备,开展专业训练,作为应急救援的专业力量。密切与驻贵部队和武警部队的联系,发挥其支持地方抢险救灾主力军突击力量的作用。鼓励和支持共青团、红十字会等组织建立广泛的应急社会志愿者队伍。

第三十条:相关部门要加强应急保障潜力建设,提高应急物资、装备的储备规模和运输协调潜力;依托社会,整合资源,完善应急物资紧急生产和社会储备、政府协调采购、征收征用、余缺调剂与更新轮换制度。

第三十一条:各部门指导各地加强应急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重点防护目标、重要基础设施和重大生命线工程的防灾抗损水平;利用广场、绿地、公园、体育场馆、校园、村委等公共设施,建设应急避难场所。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农村综合防灾减灾和卫生综合示范工程。

第三十二条:加强气象、地质、地震灾害和公共卫生、应急信息通信等方面的科研工作,提高应急管理科技水平。

第三十三条:财政部门要建立应急管理经费和应急体系建设资金保障机制,确保所需资金并及时划拨到位。

第七章:监测预警与信息报告

第三十四条:各部门要建立突发公共事件风险隐患管理的长效机制,及时对风险隐患进行分类登记,对重要危险源和尚难治理的隐患点实行动态管理与监控,建立监测信息报告、通报制度。

第三十五条:各部门要广泛收集影响公共安全的各方面信息,及时分析、研判,根据可能的危害性和紧急程度,向受威胁地区各级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当地驻军、社会公众发布预警,并依据相关应急预案采取必要防范应对措施,最大限度地避免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或减轻其影响。

第三十六条:较重(Ⅲ级,黄色)以上预警信息要立即报告市人民政府,再由市人民政府报告自治区人民政府。涉及跨县市区级行政区域的预警信息的发布、调整和解除,须经市人民政府向自治区人民政府申请批准。涉及跨市级行政区域的个性严重(Ⅰ级,红色)或严重(Ⅱ级,橙色)预警信息要立即报告自治区人民政府,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向国务院或国务院授权的部门提出申请发布和解除。

第三十七条:全市各级人民政府逐级上报、各职能部门直报市人民政府分别是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告的主渠道和辅助渠道。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告的职责主体要严格执行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告工作制度,务必按照规范的渠道、规定的时限完整地报告突发公共事件信息。

第三十八条:信息资料和上报要求。

(一)各地各部门对发生或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要立即查清事件发生或即将发生的时间、地点、规模、信息来源,事件初始原因、类型,已造成损失和后果,影响范围和可能影响范围,已采取的处置措施和处置效果,事件发展趋势和下一步工作措施、推荐等信息要素。

(二)较大(Ⅲ级)以上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要在事件发生后2小时内上报市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在收到信息后1小时内上报自治区人民政府。个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或遇特殊状况,市人民政府可在报告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同时,直接向国务院及其相关主管部门报告事件信息。

第三十九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接收、报告、处理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或预测预警信息的基本程序。

(一)值班室收到突发公共事件状况报告或预测预警信息后,属个性重大Ⅰ级)、重大(Ⅱ级)或敏感突发公共事件的,要立即报告分管副市长、分管副秘书长,同时转告有关业务科室。

(二)对重大(Ⅱ级)以上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由应急科会同相关业务科室迅速核实,依据相关应急预案,提来源置意见或方案,起草上报自治区总值班室的事件信息,呈报分管副市长、副秘书长。较大(Ⅲ级)以下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由相关业务科室办理。

(三)分管副秘书长对业务科室呈报的处置意见,应作出明确批示,并决定是否上报分管副市长和报告秘书长。

(四)分管副市长接到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告后,应作出明确批示,决定是否上报市长和自治区应急办。

(五)市人民政府领导同志对突发公共事件处置工作的批示、指示,在正常上班时间,由相关业务科室负责转办和落实;在节假日或休息时间,由值班室负责转告相关业务科室,由相关业务科室办理和落实。

(六)重大(Ⅱ级)以上突发公共事件初报、续报信息由应急科上报自治区应急办;综合信息由相关业务科室起草,报分管副市长审批后上报自治区人民政府。

各业务科室直接收到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或预测预警信息后,亦按以上要求办理。

第八章:应急响应和应对处置

第四十条: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由事发地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根据事件级别,依次启动本级本部门应急预案进行先期处置,尽可能将事态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相关部门给予指导。

第四十一条:到达必须级别、需要市专项应急指挥机构应对处置的,则在分管副市长指挥下,专项应急指挥机构启动相关应急预案,统一指挥,调动相关力量进行处置;必要时,派出工作组指导事发地人民政府处置。相关业务科室协助分管副市长,参与应急处置工作,办理相关文电和会议。

第四十二条:对个性重大(Ⅰ级)、重大(Ⅱ级)突发公共事件或复杂、罕见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科会同相关业务科室协助市人民政府领导,参与应急处置工作,办理相关文电和会议。

第四十三条:当突发公共事件扩大或复杂化,超出相关专项应急指挥部处置潜力或处置职责时,经专项应急指挥部申请或根据实际状况,由市应急委领导组织处置工作。

第四十四条:市人民政府及市应急委作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决定、命令,应当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事件处置结束后,应当向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作出专项工作报告。

第九章:信息发布和新闻报道

第四十五条: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发布和新闻报道工作要遵守国家的相关规定,做到及时、准确、客观、全面,保障公众的知情权。

第四十六条:按照分级负责原则,信息发布和新闻报道工作由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组织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人民政府负责,并制订相应的制度规范管理。国家有特殊规定的,按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七条:信息发布的形式主要包括授权发布、散发新闻稿、组织报道、理解记者采访、举行新闻发布会等,透过中央、自治区和事发地主要新闻媒体、重点新闻网站发布信息。具体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新闻发布应急预案》执行。

第四十八条:市应急委组织处置的突发公共事件,其信息发布和新闻报道工作,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会同市新闻宣传主管部门、相关部门负责。各专项应急指挥机构负责处置的突发公共事件,其信息发布和新闻报道工作由专项应急指挥机构与市新闻宣传主管部门共同负责。

第四十九条:市应急委组织的新闻发布会或新闻报道工作,由指挥机构指定新闻发言人。新闻发布通稿由相关业务科室和有关部门带给,报分管领导审定。

第十章:统计评估与恢复重建

第五十条:在应急处置过程中,负责处置的应急指挥机构要认真调查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原因、发展过程和影响范围,对其危害状况做好跟踪统计。

第五十一条:应急处置结束后,负责处置的应急指挥机构要全面统计损失状况,总结处置工作,构成危害状况和处置工作评估报告,报市应急委。对影响范围广、损失巨大的突发公共事件,还应评估其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中远期影响。

第五十二条:应急处置结束后,负责处置的应急指挥机构要及时指导、帮忙受影响地区,巩固处置成果、恢复社会秩序、修复受损基础设施、恢复工农业生产、重建损毁民房。

第十一章:业务培训和科普宣教

第五十三条:要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业务培训制度,将应急管理培训纳入领导干部党校教育、公务员业务培训和普法工作范围。各部门要指导企事业单位开展应急救援和管理人员培训。

第五十四条:应急科会同各部门制订应急管理科普宣教工作方案,组织有关部门编制公众应急知识读本。

第五十五条:有关部门要将科普宣教作为本部门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资料,用心编制面向社会和公众的宣传手册、画册,拍摄公益广告和应急知识短片,集中开展形式多样、资料丰富的公共安全主题宣传活动。

第五十六条:各部门要组织、指导各地广泛开展防灾减灾救灾知识普及等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公众树立科学的灾害观,增强公众的公共安全意识,提高自救互救的技能。

第五十七条:教育部门要指导各地将公共安全和应急知识教育纳入各级各类校园机构的教学资料,编制校园公共安全教育纲要和适应不同年龄层次学生需要的公共安全教育教材,安排必要的课程和课时。

第五十八条:各部门要加强与广播电台、电视台、报刊社、网站等新闻媒体的联系,用心开辟专栏、专版、专题、专刊,开展突发公共事件预防与处置、自救与互救知识的公益宣传,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在应急知识科普宣教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畅通预警信息在各新闻媒体上的发布渠道。

职业危害防治计划与实施方案 篇4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特制定以下职业病防治工作计划:

一、工作目标

1、职业病例为零;

2、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告知设置率95%以上;

3、职业危害申报率100%;

4、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粉尘、噪音、毒物、高温等检测率达到90%以上;

5、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率达到100%,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率达95%,离岗时职业健康检查率达到100%。

6、企业主要负责人、管理人员及上岗前、在岗期间的从业人员,职业卫生培训率达到95%;

二、实施方案

1、根据我单位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积极开展职业卫生的宣传教育,普及职业卫生知识,提高职工的自我保护意识,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及职业中毒的发生。

2、自觉接受职业卫生监督机构对我单位的监督检查,对监督部门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及时予以改正。

3、定于 6月份,联系具有资质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对我单位工作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检测、评价。

4、职业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本单位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劳动者的职业健康检查工作,本体检时间定于 12月份,并对体检结果异常者做出妥善安排和调离。

5、加强对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场所的检查,保证职业病防护设施正常运转,并定期维修。

7、定期发放有效个人防护用品,并监督劳动者在上岗时配戴。

控制职业危害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制度 篇5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及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为控制、减少和消除公司生产现场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切实做好职业病防治工作,使公司生产现场作业环境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要求,保护员工身体健康及利益,现结合公司实际,由公司安全生产工作领导小组组织拟定公司《2019职业病危害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并予以下发:

一、2019职业病危害防治计划目标

(一)做好本新进员工和离职员工的健康体检工作,体检率达到100%,建立员工个人健康监护档案,建档率达到100%;

(二)做好本接触有职业危害因素员工的职业健康体检,体检率达到100%;

(三)确保公司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率达到100%,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告知牌覆盖率达到100%,并在厂区醒目位置设立警示标志;

(四)结合公司实际情况,按时完成公司职业病危害因素网上变更申报;

(五)实现公司、部门(车间)、班组三级职业卫生培训,培训率达到100%;

(六)邀请第三方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对公司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并出具检测报告;

(七)工作场所职业健康的督察覆盖率达到100%;

(八)员工职业病防护用品发放率达到100%,使用率达到100%;

(九)职业病发病率为0,不发生重特大人身伤亡和设备事故。

二、2019职业病危害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

(一)修订完善公司职业病防治责任制,严格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第五条“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责任制,加强对职业病防治的管理,提高职业病防治水平,对本单位产生的职业病危害承担责任。”

公司主要负责人是公司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公司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全面负责并履行以下职责:

1、制定由公司主要负责人负责、部门分工负责和岗位各负其责的责任体系和责任保证制度;

2、设置或指定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或组织,配备专职或兼职的职业卫生管理人员,负责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

3、制定职业病危害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

4、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5、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和劳动者健康监护档案;

6、建立、健全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

7、建立、健全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8、保证职业病防治所需的资金投入,不得挤占、挪用。

(二)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的立法宗旨,正确处理职业病防治责任制与经济责任制的关系,以保护劳动者健康及利益为目标,落实职业病防治工作管理人员、工作人员的责、权、利,不搞形式主义。

(三)以责定权,以控制效果定奖惩,体现奖优罚劣的原则。落实职业病防治主体责任,将职业病防治责任分解到各部门负责人。

(四)依法参加工伤社会保险,确保劳动者依法享受工伤社会保险。

(五)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第十五条的规定积极做好工作场所的卫生防护工作,使工作场所符合下列职业卫生要求:

1、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强度或者浓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2、有与职业病危害防护相适应的设施;

3、生产布局合理,符合有害与无害作业分开的原则;

4、有配套的更衣间、淋浴间、临时休息间等卫生设施;

5、设备、工器具等符合保护劳动者生理、心理健康的要求;

6、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关于劳动健康的其他要求。

(六)根据《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办法》等规定,结合公司实际情况,提交相关资料并领取回执单,按时完成公司职业病危害项目网上变更申报。

(七)公司的建设项目(新建、扩建、改建的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引进项目等)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在可行性论证阶段应当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应当对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对工作场所和劳动者健康的影响做出评价,确定危害类别和职业病防护措施。

(八)修订完善以下13项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1、职业病防治责任制度;

2、职业危害警示与告知制度;

3、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制度;

4、职业卫生宣传教育和培训制度;

5、职业危害防护设施维护检修制度;

6、职业病防护用品制度;

7、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三同时”管理制度;

8、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评价管理制度;

9、职业病危害事故处置与报告制度;

10、职工职业健康监护及档案管理制度;

11、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与管理制度;

12、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

13、其他有关职业卫生管理的资料或者文件。

(九)公司在员工职业健康体检时发现异常应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第五十条:“用人单位和医疗卫生机构发现职业病病人或者疑似职业病病人时,应当及时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告。确诊为职业病的,用人单位还应当向所在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报告。”具体条款执行。

(十)职业病危害告知和工作场所危害警示及报警装置:

1、在厂区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公布职业病防治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

2、对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位,应当在其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中(英)文警示说明;

3、对可能发生急性损伤的有毒、有害工作场所;用人单位应当设置报警装置,配置现场急救用品、冲洗设备,并且应时刻保持应急疏散通道和泄险区畅通。

(十一)公司应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第三十三条“第一款: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含聘用合同,下同)时,应当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后果、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待遇等如实告知劳动者,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不得隐瞒。第二款:劳动者在已订立劳动合同期间因工作岗位或者工作内容变更,从事与所订立劳动合同中未告知的存在职业病危害时,用人单位应当依照前款规定,向劳动者履行如实告知的义务,并协商变更原劳动合同相关条款。”具体规定要求,履行职业病危害合同告知。

(十二)根据《职业病防治法》规定,制定职业卫生培训计划,普及职业卫生知识。单位主要负责人、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应当接受职业卫生培训,遵守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依法组织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培训内容包括职业卫生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职业病危害预防和控制的基本知识,职业卫生管理相关知识等内容。对劳动者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的定期职业病危害防治知识培训,督促劳动者遵守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操作规程,指导劳动者正确使用职业病防护设备和个体防护用品。

(十三)其他有关职业卫生工作。

控制职业危害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制度 篇6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安监总局和省安监局有关加强重点行业职业病危害专项治理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我市职业病危害专项整治工作,把专项整治工作作为落实政府监管责任和企业职业病防治主体责任的重要抓手,创新监管方法,探索建立长效机制,提高政府部门职业卫生监管水平和企业职业病危害防控能力,确保全市职业病危害形势稳定好转。经研究,制定XX年全市职业病危害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如下:

一、整治范围

1、前两年专项整治中的未达标企业。

2、围绕省局建议的化工生产、建材加工、机械加工、冶金铸造、船舶制造、石材加工等重点治理行业,结合本地区实际,选择1—2个易导致急性职业中毒或职业病危害严重、接触危害人员多的行业开展专项整治。各地整治企业数量:江阴、宜兴不少于80家,锡山、XX、滨湖、新区不少于50家,崇安、南长、北塘不少于20家。

二、整治目标

1、摸清专项整治行业职业病危害现状和企业底数,建立职业卫生监管档案。

2、力争实现专项整治企业职业卫生规范管理、申报、三同时、现状评价、检测、健康监护“六个100%完成”。

3、了解整治行业主要生产工艺,掌握行业内职业病危害的特点,提出针对性整治措施,督促指导企业积极开展改进工艺、合理布局、增设防护设备设施、加强个体防护和规范职业卫生管理等工作,提升企业本质安全,加强职业卫生管理,消除和减轻职业病危害,力争整治企业不发生各类职业病危害事故或事件。

三、工作重点及步骤

职业病危害专项整治工作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整治启动阶段。主要完成以下工作:

1、各地组织对前两年专项整治企业进行“回头看”,摸清未达标企业底数,梳理分析行业共性问题,收集汇总有效的整改措施和好的经验做法,为未达标企业的整治提供路径和方法。

2、确定本地区1—2个专项整治行业,报请市安监局同意后,制定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开展调查摸底,理出专项整治企业名单,并建立职业卫生监管档案和台账。

3、组织专项整治企业的主要负责人、职业卫生管理员开展动员和培训,明确整治目的、整治标准、方法措施等,并对各级监管人员进行专项整治工作的业务技能培训。

各地区于4月5日前将专项整治工作方案、附表2、3和第一阶段工作小结报市安监局职业健康监管处。

第二阶段:指导查纠阶段。主要完成以下工作:

1、整治企业对照整治标准开展自查自纠,全面排查在落实职业病防治主体责任方面存在的问题,摸清职业病危害现状,制定含规范职业卫生管理及开展申报、检测、评价、职业健康检查和落实建设项目“三同时”等内容的整改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

2、各地要借助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和支撑力量,深入整治企业,分析行业特点,从落实制度、解决突出问题方面入手,一方面帮助指导企业开展职业病危害识别、申报、检测、评价、职业健康检查等工作,督促企业建立健全职业卫生责任制、操作规程和告知警示等管理制度;另一方面重点围绕解决企业在职业病危害防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督促指导企业在加强个体防护、改进生产工艺、调整生产布局、完善防护设备设施等方面采取针对性的整改措施。

3、建立动态跟踪和反馈机制,及时反映专项整治中遇到的突出问题,上下联动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措施,指导企业有序开展整治。

4、各地选择几个有典型示范带动效应的企业进行重点扶持、指导和培育,适时组织专项整治企业观摩学习,以点带面,推动专项整治工作。

各地区于8月5日前将附表2、3的最新数据和第二阶段工作小结报市安监局职业健康监管处。

第三阶段:执法检查阶段。主要完成以下工作:

1、各地要在综合前阶段工作情况的基础上,针对整治行业的特点,细化整治标准和要求,明确提出现阶段整治企业必须达到的整治程度,并编制专项执法检查表。

2、组织开展专项执法检查,严格按照专项执法检查表内容,逐企逐项检查整治落实情况,对落实不力的企业依法责令限期整改,并按期复查,对拒不整改或整改后仍不合格的企业依法查处。

各地区于10月10日前将附表2、3的最新数据和第三阶段工作小结报市安监局职业健康监管处。

第四阶段:验收总结阶段。主要完成以下工作:

1、各地区对照《XX市职业病危害专项整治企业验收标准》,组织对所有整治企业进行检查验收,得分在90分以上并无否决项目的为达标企业;得分低于90分或有否决项的企业,责令限期整改;对拒不落实整改或整改不合格的企业责令停产整顿,由政府挂牌督办;对危害严重又整改无望的企业,由当地人民政府依法予以关闭。

2、各地全面总结专项整治工作,分行业分析职业病危害存在的主要场所、危害因素种类,危害程度等,梳理提炼专项整治中好的经验做法,提出工作建议。

3、市安监局组织对各地区专项整治工作进行检查验收,及时推广各地专项整治经验做法。

各地区于12月5日前将年度专项整治工作总结和附表 2、3的最新数据报市安监局职业健康监管处。

四、工作要求

1、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当前,职业病防治工作面临着涉及企业多、历史欠账多、工作基础弱等问题,各地要把专项整治工作作为重要抓手,集中力量破解整治行业在职业病防治中的突出问题,督促指导企业落实职业病防治主体责任,探索建立职业卫生监管长效机制。

2、严格要求,精心组织。各地要制定周密的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形成课题式推进,认真组织动员和培训,严格按标准推动各个阶段工作,及时进行各阶段工作总结汇报。第一阶段:确定整治对象的理由,培训动员及调查摸底情况,对整治行业生产工艺的了解及职业病危害现状和相关数据的掌握等。第二阶段:企业自查自纠的落实情况和达标数量,服务指导企业的具体做法,提升本质安全方面的事例及成效,培育示范企业的做法及推广效果等。第三阶段:工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及对策措施,执法检查的典型案例、查办经验和具体执法数据,已整治达标企业比例,未达标的原因,如何确保整治企业全面达标等。第四阶段:全面分析总结,突出工作创新、特色和探索方面成效,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路径及经验体会。

职业危害防治责任制度 篇7

总则

一、为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加强对职业病防治工作的管理,提高职业病防治的水平,切实保障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健康与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规定,特制定本制度。

二、本制度是从组织上、制造上落实“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使各级领导、各职能部门、各生产部门和职工明确职业病防治的责任,做到层层有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做好职业病防治,促进生产可持续发展。

三、本制度规定从公司领导到部门在职业病防治的职责范围,凡本公司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以本制度追究责任。

四、为保证本制度的有效执行,售后凡有行政体制变动,均以本制度规定的职责范围,对照落实相应的职能部门和责任人。

各部门和人员职责

一、总经理职责

1、认真贯彻国家有关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落实各级职业病防治责任制,确保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健康与安全。

2、设置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建立三级职业卫生管理网络,配备专业或兼职卫生专业人员,负责本公司的职业病防治工作。

3、每年向职工报告企业职业病防治工作规划和落实情况,主动听取职工对本企业卫生工作的意见,并责成有关部门及时解决提出的合理建议和正当要求。

4、每季度召开一次职业卫生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听取工作汇报,亲自研究和制度职业病防治计划与方案,落实职业病防治所需经费,督促落实各项防范措施。

5、根据“三同时”原则,企业新、改、扩建或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应由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同意方可进行建设,切实做到职业病防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6、亲自参加企业内发生的职业病危害事故的调查和分析,对有关责任人予以严肃处理。

7、对本公司的职业病防治工作负全面领导责任。

二、职业卫生工作领导小组职责

在总经理的领导下,根据国家有关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的规定,在企业中具体组织实施各项职业病防治工作,具体职责:

1、组织制订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职业安全卫生操作规程,并督促执行。

2、根据企业机构设置,明确各部门、人员职责。

3、制订企业职业病防治计划与方案,并组织具体实施,保证经费的落实和使用。

4、直接领导本公司职业病防治工作,建立企业职业卫生管理台帐和档案。

5、组织对公司干部、职工进行职业卫生法规、职业知识培训与宣传教育,对在职业病防治工作中有贡献的进行表扬、奖励,对违章者、不履行职责者进行批评教育和处罚。

6、经常检查各部门职业病防治工作开展情况,对查出的问题及时研究,制订整改措施,落实部门按期解决。

7、经常听取各部门、车间、安技人员、职工关于职业卫生有关情况的汇报,及时采取措施。

8、对企业内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采取应急措施,及时报告,并协助有关部门调查和处理,对有关责任人予以严肃处理。

9、对本企业的职业病防治工作负直接责任。

三、技术部门职责

1、编制生产工艺、技术改进方案,规划安全技术、劳动保护、职业病防治措施等,改善职工劳动条件,促进文明生产。

2、编制生产过程的技术文件、技术规程,制作和提供生产过程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各类、来源、产生部位等技术资料。

3、对生产设施、防护设施进行维护保养,检修、确保安全运行。

4、对本企业的职业病防治工作负技术责任。

四、专(兼)职职业卫生专业人员职责

1、协助领导小组推动企业开展职业卫生工作,贯彻执行国家法规和标准,汇部和审查各项技术措施、计划,并且督促有关部门切实按期执行。

2、组织对职工进行职业卫生培训教育,总结推广职业卫生管理先进经验。

3、组织职工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并建立健康检查档案。

4、组织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日常监测、登记、上报、建档。

5、组织和协助有关部门制订制度、职业安全卫生操作规程,对这些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6、定期组织现场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不安全情况,有权责令改正,或立即报领导小组研究处理。

7、负责职业病危害事故报告,参加事故调查处理。

8、负责建立企业职业卫生管理台帐和档案,负责登录、存档、申报等工作。

五、车间主任职责

1、把企业职业卫生管理制度的措施贯彻到车间每个具体环节。

2、组织对车间职工的职业卫生培训、教育,发放个人防护用品。

3、督促职工严格按操作规程生产,确保个人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严加阻止违章、冒险作业。

4、定期组织车间的检查,对车间设备、防护设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报领导小组采取措施。

5、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时,迅速上报,并及时组织抢救。

职业危害防治管理制度 篇8

第一章 职业危害日常监测管理制度............................2

第二章 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制度................................3

第三章 职业危害申报制度....................................6

第四章 职业危害告知制度....................................8

第五章 职业病诊断鉴定及治疗康复制度........................9

第六章 防治经费保障及使用制度.............................11

第七章 职业卫生档案与职业.................................13

第八章 防护用品配备发放和使用制度.........................15

第九章 职业危害防护设备管理制度...........................17

第十章 职业危害防治宣传教育培训制度.......................18

第十一章 职业危害应急预案.................................26

第一章 职业危害日常监测管理制度

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危害,保护广大职工的身体健康,根据《煤矿安全规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实施有专人负责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并确保检测系统处于正常运行状态,并定期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和向劳动者公布,特制订本制度。

第一条 煤矿井下安装了安全监控监测系统,对井下有毒有害气体进行监测,监控中心负责对安全监控系统进行维护,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第二条 监控中心工作人员每天对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有超标现象立即通知现场监测人员查明原因,编制相应处理措施进行预防。

第三条 每天由监控中心对监测数据进行汇总,并上报有关领导、进行备案。

第四条 通风队瓦检员每班对作业场所的有毒有害气体按规定进行监测,将相关数据填写至现场管理牌板上,并汇报调度部门做相关记录。

第五条 每月由通风队专职人员对作业现场的粉尘进行两次监测,并做好相关记录,有超标现象立即采取措施进行防治。

第六条 每年由有资质的安健环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对作业现场的噪音进行一次检测,并做好相关记录。

第七条 每年由在属地煤矿安全监察局备案的煤矿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评价,其结果定期向职工公布。

第八条 存在超标现象的地点必须编制防治措施进行治理。第九条 有毒有害气体及粉尘检测报表必须经过主管领导签字审核

后备案。

第十条 煤业公司职防科对所辖矿井的职业危害防治情况每月定期监督检查一次,对不合格的矿井下达整改通知书,并督促其整改和对整改效果进行及时评价。

第二章 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制度

为履行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的员工进行职业健康监护的法定责任,规范公司及所辖矿井的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工作,保护员工健康,根据《职业病防治法》、《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等法律要求,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一条 煤业公司职业防治科职责:

一、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及有关职业危害防治的法律、法规,并加以贯彻执行。

二、对本公司的职业危害防治工作进行全面的组织、领导、监督、落实。负责与地方主管业务单位工作的对接。

三、负责领导、监督所属单位职业危害防治的宣传教育工作。

四、督促各单位健全职业危害防治机构、完善防治制度,开展职业危害防治工作。

五、组织所辖单位按规定进行职业危害申报。

六、严把职业危害防治准入关和控制效果达标关。

七、负责职业危害防治专项资金的编制计划、审查工作。

八、组织对新科技、新技术、新工艺进行推广,不断优化职业环境条

件。

九、负责落实所辖单位对职工进行健康检查,建立职业监控监护档案。

十、组织各单位完善职业危害应急预案,开展演练工作,并在发生职业危害事故时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工作。

第二条 公司职业卫生主管部(科、室)根据企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类别、接触的人员数量以及地点、环境等情况,严格按照《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的规定,组织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职工有计划的到法定卫生服务机构进行职业健康体检。

第三条 公司职业卫生主管部(科、室)督促各所属单位,对拟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的录用员工(包括转岗到该作业岗位的员工)、拟从事有特殊健康要求作业的员工进行上岗前健康检查。新进厂员工必须经职业健康体检合格后方可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场所作业。

第四条 对长期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的员工应进行在岗期间的定期健康检查。各单位要对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人员进行登记,每年8~9月向公司职业卫生主管部(科、室)报告进行核实后,结合各单位的实际,制定体检计划并组织实施。

第五条 各所属单位职业卫生主管机构应组织对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的员工进行离岗前的体检;如最后一次在岗期间检查是在离岗前90日内,可视为离岗体检。在未对其进行体检时,不得解除或终止与其订立的劳务合同。员工可以选择放弃进行离岗前体检,并签订相关协议。

第六条 对体检中发现有职业禁忌症与从事职业相关的健康损害的职工应调离原工作岗位,并妥善安置;发现健康损害或者需要复查的,除及时通知用人单位外,还应及时告知员工本人,按有关部门的要求进行复

查和医学观察。

第七条 对发生分立、合并、解散、破产等情形的,公司职业卫生主管部门应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员工进行职业性健康体检。

第八条 在生产、检修中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浓度严重超标,对遭受或可能遭受急性职业病危害的员工,所在单位应立即报告。各所属单位负责职业卫生的部门应及时组织进行健康检查和医学观察。

第九条 如发现疑似职业病员工,各所属单位的职业卫生主管部门应按相关规定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并要求其进行职业病诊断或医学观察。

第十条 职业卫生主管部门应将体检结果及时告诉相关单位及个人。除职业禁忌症外,其他体检结果不得公开,确保医学资料的机密,维护员工职业健康隐私权、保密权。体检结果存入个人健康袋内保存。

第十一条 对各单位管理岗位、辅助岗位的员工每3~5年组织进行一次健康性体检。各所属单位人力资源部、职业卫生主管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开展作业场所健康促进工作,改善作业条件、改善员工不健康作业方式、控制健康危害因素、降低病伤及缺勤率。

第十二条 各单位不得安排未经岗前体检、有职业禁忌的员工从事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的作业和从事有禁忌的作业。

第十三条 各单位不得安排未成年工、孕期、哺乳期的女工从事对个人、胎儿、婴儿有危害的作业。

第十四条 公司及各所属单位职业卫生主管部门应将职业健康检查资料整理归档,按规定期限妥善保管,接受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定期监督检查与考核。

第十五条 职业卫生体检、检查、医学观察和职业病诊断、鉴定、治

疗等费用由各所属单位按法规执行。

第十六条 各单位的职业健康管理情况要建立台账,公司职业卫生主管部(科、室)对各单位职业健康管理情况每月进行一次监督检查,查出不符合项目将下发整改通知书,限期整改、逾期未整改的,将根据公司《职业病防治考核办法》进行考核、惩处。

第十七条 有关职业健康监护的其他规定按国家现行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职业卫生标准和公司职业卫生管理制度执行。

第十八条 本规定自颁布之日起施行。每年按公司流程对其合理性进行评估修订。

第三章 职业危害申报制度

为履行企业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申报工作的要求,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特制订本制度;

第一条 煤业公司职业防治科负责指导、组织各单位及时进行《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申报表》工作;

第二条 申报工作以矿为单位,各矿的职业危害防治机构负责人队本单位的申报工作全面负责。每年3月31日前,及时如实向驻地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申报职业危害,同时抄报所在地煤矿安全监管部门,并接受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和煤矿安全监管部门的监督管理。

第三条 职业健康管理人员应了解和熟悉本公司范围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具备与本单位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相适应的职业健康知识

和管理能力,并接受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组织的职业健康培训,熟悉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申报要求。

第四条 申报主要包括: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生产工艺或材料,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浓度或强度情况,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人数及分布,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及个体防护用品的配备情况等。

申报采取纸质文本申报和电子数据申报一并申报的方式;各所属单位的初次申报应按上级文件规定的日期完成申报工作;

第五条 初次申报批准后如有以下情况,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如实将本单位的职业危害因素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再次申报:

⑴采用的生产技术发生变更导致职业病危害因素发生改变导致所申报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相关内容发生变化的,应当在变更后30日内向原申报机关进行变更申报。

⑵采用的工艺发生变更导致职业病危害因素发生改变导致所申报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相关内容发生变化的,应当在变更后30日内向原申报机关进行变更申报。

⑶采用的原料、辅料等材料变更导致职业病危害因素发生改变导致所申报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相关内容发生变化的,应当在变更后30日内向原申报机关进行变更申报。

⑷新建、改建、扩建、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项目,应当在竣工验收之日起30日内进行申报。

⑸用人单位的名称应当在改变后30日内向原申报机关办理变更手续。⑹法定代表人改变应当在改变后30日内向原申报机关办理变更手续。

⑺申报数据改变的应在改变后30日内向原申报机关办理变更手续。

⑻其它原因导致所申报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相关内容发生变化的(例如:用人单位终止生产经营活动),应当在变更后15日内向原申报机关进行变更申报。

第六条 职业健康管理人员应建立《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申报》纪录及保留《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申报回执》;

第四章 职业危害告知制度

为有效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发生,切实保护公司员工的健康和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制度。

第一条 各单位应当为员工创造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并采取措施保障劳动者获得职业卫生保护。

第二条 各所属单位人力资源部与已进、新进公司的员工签订职业病危害劳动告知合同(含聘用合同,下同)时,应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待遇等如实告知职工,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

未与在岗员工签订职业病危害劳动告知合同(含聘用合同,下同)的,应按国家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与员工进行补签。

第三条 员工在已订立劳动合同期间因工作岗位或者工作内容变更,从事与所订立劳动合同中未告知的存在职业病危害作业时,所在单位人力

资源部、担任环保安全职责的部(科、室)应向员工如实告知现从事的工作岗位、工作内容所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并签定职业危害因素劳动变更、职业病危害因素告知补充合同。

第四条 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应当在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公布有关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

对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位,应当在其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对作业人员进行告知。警示说明应当载明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种类、后果、预防以及应急救治措施等内容。

第五条 担任环保安全责任的部(科、室)应定期或不定期的对各单位职业病危害告知制度的实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指导,确保告知制度的落实。

第六条 各单位职业卫生管理部(科、室),每年对员工进行职业危害预防控制培训、考核,使每位员工掌握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预防和控制技能。

第五章 职业病诊断鉴定及治疗康复制度

为履行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的员工进行职业健康监护的法定职责,规范职业健康监护工作,加强职业健康监护管理,保护员工健康,根据《职业病防治法》、《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等法律法规要求,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一条 公司职业卫生主管部(科、室)根据子单位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类别、接触水平等情况,严格按照《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的

规定,组织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职工有计划地到法定卫生服务机构进行职业健康体检,员工接受职业健康检查应当视同正常出勤。

第二条 组织拟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的新录用员工(包括转岗到该作业岗位的人员)、拟从事有特殊健康要求作业的员工进行上岗前健康检查。新进厂员工必须经职业健康体检合格后方可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

第三条 对长期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的员工应组织进行在岗期间的定期健康检查。各单位要对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人员进行登记,每年7~8月向公司职业卫生主管部门报告,公司职业卫生主管部(科、室)核实后,结合各单位实际制订体检计划组织实施。

第四条 各单位人事部要及时向本单位职业卫生主管部(科、室)通报即将离岗的员工,职业卫生主管部(科、室)应组织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员工进行离岗前的体检;如最后一次体检是在岗期间前90日内,可视为离岗体检。在未对其进行体检时,不得解除或终止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员工可以选择放弃进行离岗前体检,并签订相关协议。

第五条 对体检中发现有职业禁忌症与从事职业相关的健康损害的职工应调离原工作岗位,并妥善安置;发现健康损害或者需要复查的,除及时通知用人单位外,还应及时告知员工本人,按有关部门的要求,进行复查和医学观察。

第六条 对发生分立、合并、解散、破产等情形的,职业卫生主管部(科、室)应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员工进行职业性健康体检。

第七条 在生产、检修中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严重超标,对遭受或可能遭受急性职业病危害的员工,所在单位应立即报告,职业卫生主管部门应及时组织进行健康检查和医学观察。

第八条 若发现有疑似职业病员工,职业卫生主管部(科、室)应按规定向相关部门报告,并按要求对其进行职业病诊断或医学观察。

第九条 职业卫生主管部(科、室)应将体检结果及时告知相关单位及个人。除职业禁忌证外,其他体检结果不得公开,确保医学资料的机密,维护员工职业健康隐私权、保密权。体检结果存入个人健康袋内保存。

第十条 对各单位管理岗位、辅助岗位的员工每3~5年由职业危害防治部(科、室)组织进行一次健康性体检,并汇同相关部门开展作业场所健康促进工作,开展健康教育、风险评估,改善作业条件、改变员工不健康作业方式、控制健康危险因素、降低病伤及缺勤率。

第十一条 各单位不得安排未经岗前体检、有职业禁忌症的员工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业和从事其所禁忌的作业。

第十二条 各单位不得安排未成年工、孕期、哺乳期的女工从事对个人、胎儿、婴儿有危害的作业。

第十三条 职业卫生主管部(科、室)应将职业健康检查的资料整理归档,按规定期限妥善保管,接受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定期监督检查与考核。

第十四条 职业健康体检、检查、医学观察和职业病诊断、鉴定、治疗等费用按法规规定执行。

第十五条 各单位对职业健康管理建立台账,公司职业卫生主管部(科、室)对各单位职业健康管理情况每两月进行一次监督检查,查出有不符合的项目下发整改通知书,限期整改,逾期未整改的,将根据公司《职业病防治考核办法》进行考核。

第十六条 本规定自颁布之日起施行,每年按公司流程对其合理性进行评估修订。

第六章 防治经费保障及使用制度

为规范对职业危害防治资金的提取、使用管理和监督,落实职业危害

防治资金,从而达到对职业危害的预防、控制和消除目的,保护广大职工的身体健康,特制订本制度。

第一条 职业危害防治资金投入范围

1、安全生产防护用品

包括防触电、电器防护产品、装置、防火、防盗、防污染、防毒器械、工具

2、从业人员防护用品,包括工作帽,防护服装、鞋、手套、眼镜、口罩等。

3、从业人员卫生防疫,包括饮食卫生设施、淋浴器卫生处理设施、药品、体检、疫情预防等。

4、安全生产警示标志,包括各种禁令标志、警告警示标示等。

5、各种职业危害防护设施、设备和监测设备投入等

6、从事危险作业人员的意外伤害保险费。第二条 职业危害防治资金投入

1、煤炭企业按不低于15元/t煤标准从成本中提取,与安全生产费用共同纳入专用账户。

2、非煤生产企业提取不低于产值的1%。

3、安全生产费用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

4、经费支出主要用于职工的安全教育,职工劳动保护用品配备,安全设施的购置、维护、保养,危险源监控和安全隐患整改,安全生产检查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应急救援器材、设备购置等。

第三条 职业危害防治资金投入的管理

1、职业危害防治资金由财务管理部门建立独立管理规章制度,从开支到记帐做到专款、专户一目了然。

2、工程竣工时,要对安全生产资金结清,呈报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有关领导。

3、安全生产资金的日常开支由项目主管安全的副总经理签批。第四条 职业危害防治资金的考核纳入安全标准管理和安全质量检查评比考核内容,实现统一考核。

第七章 职业卫生档案与职业

健康监护档案管理制度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对公司及所辖各矿建立职业卫生档案,员工个人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简称“两档”,并由专人保管,并制定该管理制度。

第二条

职业卫生档案包括:

1、各生产单位职业卫生记录卡;

2、各生产单位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人员一览表;

3、各生产单位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人员登记卡;

4、职业病危害、职业中毒记录卡;

5、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汇总资料;

6、职业病危害因素程度分级管理表;

7、职业中毒事故报告与处理记录表等;

8、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规范、标准、文件、监督文书

清单及有关文本;

9、职业卫生管理方针、计划、目标、方案、程序、指导书、管理制度;

10、职业卫生专(兼)职管理组织、职能及人员分工;

11、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管理档案;

12、职业病预防控制措施技术档案;

13、职业病防护设施和防护用品档案;

14、职业卫生培训教育汇总资料;

15、职业病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及演练有关资料。第三条

员工个人健康档案包括:

1、员工的职业史、既往史和职业病危害接触史;

2、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结果;

3、职业健康检查结果、职业禁忌证名单及处理情况;

4、职业病诊断、职业病病例登记表等员工个人健康资料;

5、职业健康监护委托书或合同;

6、职业性健康检查工种及人员名单;

7、职业病人处理、安置情况汇总资料。

第四条

“两档”资料按档案管理的要求建立目录、统一编号、专册登记;分永久、长期、短期三种期限及时进行归档。

第五条

“两档”资料应字迹清楚、图表清晰、文字准确可靠,并管好和用好“两档”。

第六条

根据本矿人员的变动,及时调整和补充“两档”,各表卡每年10月前系统地调整一次。

第七条

“两档”档案中各种资料按要求每三年复核一次;日常职业卫生工作须将测定结果、健康检查结果、职业病管理情况随时过录,以备分析。

第八条

员工离开单位时,有权索取个人健康档案资料,各单位应如实、无偿地提供,并在所提供的个人复印件上签章。

第九条

职业病诊断,鉴定单位需提供有关“两档”资料时,档案室应如实地提供。

第十条

档案室对各部门移交来的职业卫生档案,要认真进行质量检查,归档的案卷要填写移交目录,双方签字,及时编号登记,入库保管。

第十一条

档案工作人员对档案的收进、移出、销毁、管理、借阅利用等情况要进行登记,档案工作人员调离时,必须办好交接手续。

第十二条

职业卫生档案库房要坚固、安全,做好防盗、防火、防虫、防鼠、防高温、防潮、通风等项工作,并有应急措施。职业卫生档案库要设专人管理,定期检查清点,如发现档案破损、变质时要及时修补复制。

第十三条

利用职业卫生档案的人员应当爱护档案,职业卫生档案室严禁吸烟,严禁对职业卫生档案涂改、污损、转借和擅自翻印。

第十四条

本制度有关职业档案管理的其他规定按照国家现行的法律、法规、职业卫生标准和公司职业卫生管理制度执行。

第十五条

本规定自颁布之日起施行,每年按公司流程对其合规性进行评估修订。

第八章

防护用品配备发放和使用制度

为保障安全生产,改善劳动条件,预防职业病发生,保护劳动者的健康,使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免遭或减轻事故伤害及职业病危害,对员工进

行相应的防护用品和劳动保护用品配备,并对防护和保护用品进行管理,特制定本制度。

第一条 在生产过程中,因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而产生的有害因素和劳动过程中及作业现场安全卫生设施不良产生危害因素,均应对作业人员进行劳动防护用品配备。

第二条 免费为生产人员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防护用品,并不以货币形式或其他物品替代。具体执行按照《劳动防护用品发放规定》。

第三条 员工在厂内调动工作时,其享有的劳动保护用品可随身转带。工种变化的劳动防护用品(除特殊工种外),负责安全环保的职能部门有权作出相应调整。

第四条 员工因特种作业确需配置特种劳动防护用品的,须经生技科与安全环保部共同认定后配置或借用。

第五条 凡作业环境会对从业人员产生危害的岗位按照标准规定发放保健品。

第六条 凡在作业过程中佩戴和使用的保护人体安全的器具,如安全帽、安全带、安全网、防护面罩、过滤式面具、空气呼吸器、防护眼镜、耳塞、防毒口罩、特种手套、防护服、绝缘手套、绝缘胶靴、绝缘垫等均属防护器具,必须妥善保管,正确使用。

第七条 劳动防护用品由专人采购符合标准要求的产品,按规定入库,发放给使用人员,填写《劳动防护用品发放登记台帐》,由各公司安委会监督、检查发放情况,公司进行督查、指导。

第七条 员工进入生产装置或施工作业现场,必须按照规定穿戴防护用品,否则按照违章处罚。

第八条 各车间对特种型防护用品如:防毒面具、空气呼吸器等要建立台帐,常用的防护用品应存放在公众易于取用场所,做到防潮、防高温、防锐器损坏。

第九条 对使用方法比较复杂的防护用品,如:防毒面具、呼吸器等必须认真研读使用说明,正确掌握其使用方法。

第十条 对因工作原因造成损坏的特种型防护用品,由生技科审批,更换。对非因工造成劳动防护用品损失的按原价赔偿。

第十一条 违反本管理规定,按《综合管理考核办法》考核,作综合管理考核情况表记录。

第九章 职业危害防护设备管理制度

为加强职业病防护设施、设备的管理工作,避免和减少职业卫生事故的发生,从而控制或者消除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特制定本制度。

第一条 职业病防护设施(以下称“防护设施”)定义:是指以控制或者消除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为目的,采用通风净化系统或者采用吸除、阻隔等设施以阻止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影响的装置和设备。

第二条 用人单位应对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业场所设置、安装有效的防护设施,保障劳动者工作环境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含量符合国家的职业卫生标准要求。

第三条 公司管理部(采购)必须购置使用具有防护设施生产资质

单位生产的防护设施。在购置防护设施产品时,应当注意索取:合格证、使用说明书、防护性能、适应对象、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不得购置使用没有生产企业、没有产品名称、没有检测报告的防护设施产品

第四条 车间安全员在班中巡查时注意对防护设施完好有效性进行查验,发现异常应立即检修。

第五条 各单位担任安全、环保职责的部门(科、室)应每月进行一次以上针对防护设施的专题检查,对防护设施的运行和防护效果进行验证。

第六条 应明确防护设施的各级管理责任人。

第七条 建立防护设施管理台帐,做好使用、检查和日常维修保养记录。

第八条 建立防护设施档案,收集整理防护设施的技术文件(设计方案、技术图纸、各种技术参数等)。

第九条 组织对劳动者进行使用防护设施操作规程、防护设施性能、使用要求等相关知识的培训,指导劳动者正确使用职业病防护设施。

第十条 未经申报批准不得擅自拆除或停用防护设施。如因检修需要拆除的,应当采取临时防护措施,并向作业人员配发防护用品,检修后及时恢复原状。并在职业病防治档案中做好记录。

第十章 职业危害防治宣传教育培训制度

第一节

第一条 为规范吕梁有限公司安全生产职业危害防治宣传培训教育工作,促使各级领导和职工真正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必要性,懂得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的科学知识,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思想,自觉遵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熟悉安全操作规程,提高职工职业安全健康素质,防止伤亡事故,减少职业病危害,根据《安全生产法》、《 职业防治法》以及国家安监总局《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规定》和建设部《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各煤矿职业危害防治专职机构负责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职业危害防治宣传和从业人员职业安全健康培训教育工作。

第三条 公司及所辖各矿要严格按照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职业危害防治宣传、从业人员职业安全健康培训教育工作制度,并优先保证其所需人员和经费。

第四条 煤业公司及所辖各矿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当进行职业安全健康培训教育和省市组织的安全管理资格培训考核,并取得安全资格证书后,方可任职。

第二节

安全生产职业危害防治宣传

第一条

各煤业公司(煤矿)要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职业危害防治法律、法规和安全职业健康专业知识、安全生产职业危害防治规章制度的宣传教育工作,使从业人员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思想。

第二条

各煤业公司(煤矿)在安全生产月或必要时开展大型安全生产职业危害防治宣传及培训教育活动,根据本单位的安排做好安全生产职

业危害防治宣传及培训教育工作。

第三节

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职业安全健康培训教育

第一条 公司及所辖各矿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应当接受职业安全健康培训教育,具备与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相适应的安全生产职业危害防治知识和管理能力。

第二条 主要负责人职业安全健康培训教育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国家安全生产职业危害防治方针、政策和有关安全生产职业危害防治的法律、法规、规章及标准;

(二)安全生产管理基本知识、安全生产技术、安全生产专业知识;

(三)重大危险源管理、重大事故防范、应急管理和救援组织以及事故调查处理的有关规定;

(四)职业危害及其预防措施;

(五)国内外先进的安全生产职业危害防治管理经验;

(六)典型事故和应急救援案例分析;

(七)其他需要培训的内容。

第四节

其他从业人员的职业安全健康培训教育

第一条 新上岗的从业人员(包括临时工、合同工、劳务工、轮换工、学徒工、实习和代培人员等)必须进行强制性三级职业安全健康培训教育,保证其具备本岗位安全操作、自救互救以及应急处置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后方能安排上岗作业。

第二条 新上岗的从业人员,岗前必须进行公司、车间、班组三级安全培训教育,培训教育时间不得少于48学时。

第三条 各单位担任职防责任的部门对从业人员建立职业安全健康教育档案,各工程公司(项目部)、班组都应及时记入从业人员个人安全健康档案(三级安全教育卡片、安全教育登记表、安全培训教育考试试卷等材料)并长期保存。

第四条 公司级岗前职业安全健康培训教育由安全管理部组织实施,培训教育时间不少于8学时。安全培训教育内容应当包括:

(一)劳动安全卫生法律、法规,通用安全技术、劳动卫生和安全文化的基本知识;

(二)公司安全生产职业危害防治规章制度、安全生产职业危害防治情况和安全生产职业危害防治基本知识;

(三)公司基本状况、工艺流程和劳动纪律;

(四)从业人员职业安全健康权利和义务;

(五)有关建筑安装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事故案例和预防措施;

(六)事故应急救援、事故应急预案演练及防范措施等内容。第五条 车间级岗前职业安全健康培训教育由各工程公司负责人组织实施,培训教育时间不少于16学时。职业安全健康培训教育内容应当包括:

(一)作业场所的安全管理规定;

(二)在建工程基本情况、工作环境及危险危害因素;

(三)预防事故和职业危害的措施及应注意的安全事项;

(四)所从事工种可能遭受的职业伤害和伤亡事故;

(五)所从事工种的安全职责、操作技能及强制性标准;

(六)自救互救、急救方法、疏散和现场紧急情况的处理;

(七)安全职业危害防治设备设施、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和维护;

(八)有关事故案例;

(九)其他需要培训的内容。

第六条 班组级职业安全健康培训教育由班组长组织实施,培训教育时间不少于24学时。职业安全健康培训教育内容应当包括:

(一)本岗位安全职业危害防治操作规程、操作程序与动作标准;

(二)班组生产工作概况,工作性质及范围;人员工作衔接配合的安全与职业健康事项;

(三)安全通道、重大危险源(点)、事故应急处理措施;

(四)劳动防护用品(工具)的性能及正确使用方法;

(五)各种机具设备及其安全防护设施的性能和作用;

(六)有关事故案例;

(七)其他需要培训的内容。

第七条 实施新工艺、新技术或者使用新设备、新材料时,应当对有关从业人员重新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安全健康培训教育,经考试合格后方可操作、使用。

第八条 新上岗的从业人员和实习代培人员在按规定通过三级职业安全健康教育后,参加公司统一组织理论考试。考试合格后,新工人进入生产岗位,考试不合格者应补课、补考。

第九条 新上岗的从业人员必须指定师傅进行一定时期(不少于2个月)的实际操作训练,经实际考试合格后,方可独立上岗。

第十条 各工程公司的特种作业人员(包括电工、焊工、架子工、机械操作工及起重工和各种机动车辆司机、司炉工等),必须按照国家有关

法律、法规的规定接受专业部门的安全培训教育,经考核合格,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后,方可上岗作业。

第十一条 特殊作业人员每两年进行一次复审考核。

第五节

日常安全教育

第一条 日常安全教育包括:班前会、每周一次的安全活动、领导安全讲话、复工后的安全健康教育、调换工种的岗位安全健康教育、临时工、季节性的安全健康教育等多种形式。

第二条 班前会由班组长或工段长布置、安排生产的工程公司(项目部)负责人组织,在布置、安排生产的同时布置、安排安全职业危害防治工作,提醒和交待安全健康保护等注意事项。

第三条 每周四为公司的安全活动日,以班组为单位进行活动,由工程公司经理监督落实,应切实做到时间、内容、人员三落实,时间不少于1小时。周四活动确有困难的可以安排在一周内的其他时间进行。每周安全活动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一)学习集团公司和铜城工程公司有关安全生产职业危害防治的法律法规、规定和要求;

(二)总结一周来的安全生产职业危害防治情况,对发生的事故、险情和暴露的事故隐患进行认真分析并制定相应的整改和预防措施;

(三)有计划地组织从业人员学习各项安全职业危害防治管理制度,各工种、岗位的操作程序、动作标准;

(四)根据下周的生产任务,讨论并制定安全措施与重点;

(五)学习职业安全健康常识及现场抢救、急救知识;

(六)安全活动要做好记录,记录要工整、清晰,记录内容包括时间、主持人、参加人数及姓名、缺席人员姓名及原因,活动内容,工程公司负责人及安全员检查落实并签字。

第四条 因公出差、病事假、探亲等脱离岗位15日以上的从业人员复工时,由负责培训机构和班组进行复工前的安全健康培训教育,未经复工培训教育不得上岗,复工培训教育不得少于4个学时。复工培训教育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一)离岗期间车间、班组的安全生产职业危害防治情况及生产中应注意的安全健康事项;

(二)工艺流程的变化及有关安全职业危害防治措施及操作方法;

(三)本岗位的操作规程与动作标准;

(四)上级有关安全生产职业危害防治的精神。

第五条 从业人员在本单位内调整工作岗位,应当接受相应的工程公司和班组级的职业安全健康培训教育。

第六条 临时性的职业安全健康培训教育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一)外单位来厂(矿)参观学习人员,由接待单位负责通知安全管理部或工程公司对其进行一般职业安全健康知识和注意事项的培训教育,配戴好个人安全防护用品,并指定专人带领进行参观与学习。

(二)采用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试制新产品,重大设备改造,大、中、小修,危险作业前,检修和施工单位要制订好安全技术职业危害防治措施,并向参加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技术职业危害防治交底和安全健康培训教育,否则不准进行作业。

(三)对违章指挥、违章作业造成事故或重大未遂事故的责任者,责令其停工,除按规定给予严肃处理外,要由安全主管部门对其进行专门安全健康培训教育,时间不少于8学时,并经考试合格后方可恢复工作。

第七条 季节性安全健康培训教育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广泛宣传春夏秋冬季安全生产职业危害防治知识,认真开展春季、秋冬季的安全大检查,抓事故隐患的整改及落实情况,注重成效。

第六节

外来施工单位的安全教育

第一条 外来施工单位的负责人是外来施工单位从业人员职业安全健康培训教育的第一负责人,应当承担本施工单位用工人员安全健康培训教育的工作,各工程公司协助其做好从业人员的职业安全健康培训教育工作。

第二条 外来施工单位必须参照公司的职业安全健康培训教育规定,建立健全周四安全活动、班前安全活动、从业人员的职业安全健康培训教育、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培训等规章制度,从事特种作业的从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

第三条 各工程公司在使用外来施工单位之前,要认真审查外来施工单位的资质、营业执照、安全生产许可证以及各项安全职业危害防治管理制度和人员培训教育等情况。对外来施工人员由各工程公司进行岗前培训教育,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作业。

第四条 未按上述规定对从业人员进行职业安全健康教育培训的外来施工单位,公司有权提出批评和改进意见。拒不执行本办法、发生人身伤亡事故的外来施工单位,公司可给予罚款、停止作业等处理;情节严重的,可清理出公司。

第十一章 职业危害应急预案

第一条 为认真贯彻落实《劳动法》、《职业病防治法》的要求,防止突发性重大职业病危害事故发生,并能在职业病危害事故发生后有效控制和处理,根据上级职业卫生主管部门的要求和公司实际,本着“反应迅速、处理得当”的原则,制定本公司的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第二条 本预案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以人为本,善待生命”的原则,以突发事件的预测、预防为重点,实行突发事件统一指挥、分级负责,确保一旦发生职业病危害事件,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最大的效能,有序实施救援,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把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和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

第三条 应急预案由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组织,每年进行一次演练。

第一节 概 况

第一条 根据本公司职业特点、所处环境、各岗位存在的粉尘、噪声、高温、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碳、硫化氢等化学危险物品的种类、危险性质以及可能引起职业病危害事故的特点,确定本公司所有生产人员为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目标。

第二条 职业病危害事故级别:

Ⅰ 一般职业病危害事故;是指发生急性职业中毒10人以下或者急性职业中毒死亡3人以下。

Ⅱ 较大职业病危害事故;是指发生急性职业中毒10人以上50人以下或者急性职业中毒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

Ⅲ 重大职业病危害事故;是指发生急性职业中毒50人以上100人以下或者急性职业中毒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

Ⅳ 特别重大职业病危害事故;是指发生急性职业中毒100人以上或者急性职业中毒死亡30人以上。

Ⅰ、Ⅱ、Ⅲ级别职业危害事故启动本公司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Ⅱ、Ⅲ级别职业危害事故除启动本公司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外,迅速上报,与上一级部门的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同时响应。

第二节

职业危害应急预案

第一条 应急指挥机构及其职责 应急指挥领导组 总 指 挥:李银柱 副总指挥:曹荣春 曹伍慧

成 员:梁应才 王绍英 梁卫公 王继平龙大晋 常学宏 王春林 赵金花 温树斌

公司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办公室设在煤业公司调度室。发生重大职业病危害事故时,总指挥全权负责应急救援工作。第二条 指挥部职责 1.指挥领导小组:。

a、组织制定公司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b、组建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队伍,并组织演练; c、检查督促做好重大职业病危害事故的预防措施和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的物资、器械、防护用品等各项准备工作。

2.指挥部:

a、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时,由指挥部发布和解除职业病应急救援命令、信号;

b、组织指挥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队伍,实施救援行动; c、及时向上级部门汇报职业病危害事故处理情况,并向友邻单位通报危害事故情况。必要时向有关单位发出救援请求;

d、组织职业病危害事故调查及善后处理,总结应急救援工作的经验教训。

3.指挥部人员分工

总指挥:负责组织指挥全公司的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工作; 副总指挥:协调总指挥,负责应急救援的具体指挥工作。指挥部成员:协助总指挥、副总指挥做好职业病危害事故报警、情况通报及职业病危害事故处置工作。负责现场医疗救护指挥及受伤人员分类抢救和护送转院工作及负责职业病危害事故现场通讯联络和对外联系,必要时代表指挥部发布有关信息;负责指挥灭火、警戒、治安、保卫、疏散、道路交通管制工作;负责抢险物资及防护用品的日常储备和应急供应。

4.应急救援队伍的组成和分工

公司各职能部门、车间和全体员工及外委队伍,都有职业病危害

事故应急救援的责任。应急救援队伍是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的骨干力量,其任务是当公司职业病危害事故发生时,对被救援对象实施全方位的救援。

①保安队:由各煤矿保卫人员组成。负责人:保卫主管

职责:担负现场治安,交通指挥,设立警戒,指导员工疏散。②消防队:由专职消防队员及各车间义务消防员组成。负责人:保卫主管

职责:担负灭火、疏散可燃物料。

③抢险抢修队:由各煤矿机电部及外委队伍组成、公司机电部进行协调。

负责人:各部部长

职责:担负抢险抢修、现场清理工作。④医疗救护队:由各煤矿医务室人员组成。职责:担负现场抢救受伤的人员。

⑤物资供应、运输队:由云发运输公司车辆驾驶员及物资部人员组成。

负责人:物资部部长及运输公司经理。

职责:保证救援物资和其他急运物资的运输供应。第三条 危急事件的预防:

公司有可能发生的意外职业病危害事故有:

①一般职业病危害事故:可因车间及岗位防护设施损坏、物料泄露、防护品不合格或损坏、人员未及时巡查及早发现,未及时采

取相应措施予以处理,而引发小范围的职业病危害事故。

②重大职业病危害事故:虽能及时发现,但职业病危害事故较难控制。职业病危害事故发生后,有可能发展为更大范围或更严重的破坏及人员伤害事故。

第四条 应急预案的启动:

1、最早发现职业病危害事故的部门及人员,应立即向本单位调度中心报警,并采取一切措施切断职业病危害事故源。同时报煤业公司调度室。

2、煤业公司调度室接到报警后,应迅速通知有关部门,快速查明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地点、范围,下达启动应急救援预案的指令,同时发出警报,通知指挥部成员及医疗救护队伍和各专业队伍迅速赶往职业病危害事故现场。

3、指挥部成员根据职业病危害事故性质和规模,通知专业对口部门迅速向上级公安、劳动、保险、环保、卫生及集团公司等单位报告职业病危害事故情况。

第五条 危机事件的应对:

1、指挥部成员到达职业病危害事故现场后,根据职业病危害事故状态及危害程度作出相应的应急决定,并命令各应急救援队立即开展救援。如职业病危害事故扩大时,应请求支援。

2、当职业病危害事故得到控制,立即成立两个工作小组: Ⅰ、在主管生产的副总经理的指挥下,组成由保卫、生产技术、人力资源和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部门参加的职业病危害事故调查小组,调查职业病危害事故发生原因和研究制定防范措施。

Ⅱ、组成由维修班和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部门参加的抢修小组,研究制定抢修方案并立即组织抢修,尽早恢复生产。

3、公司救援电话。

公司报警电话:7621309 7635127 消防火警电话 :119 公司医务室: 急救中心:120 第六条 生产、生活维持或恢复方案

为了能在职业病危害事故发生后,做到反应迅速、处置得当,公司内所有有关部门及人员,必须认真学习本应急救援预案。有关的部门和车间,要对职工进行经常性的应急救援知识教育,每年组织一至二次专业分工的演练。保证救援物资及器材的完备和充足供应。

上一篇:关于春节放烟花的作文下一篇:野外实习考察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