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生态和智慧城市

2024-12-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绿色生态和智慧城市(精选9篇)

绿色生态和智慧城市 篇1

11月21日,在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论坛——智慧城市分论坛上,我市被正式确定为中欧绿色智慧城市中方15个试点城市之一,市长曲福田被确定为中欧绿色智慧城市专家团执行成员。

今年4月22日,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召开了中欧绿色智慧城市合作启动仪式,正式开始推进智慧城市合作。经过双方专家调研和推荐,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淮安市等15个城市列为中方的试点城市。

绿色生态和智慧城市 篇2

持续发展, 是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俗话说, 循序渐进, 信息技术和设备, 移动通信与网络应用, 都是一步一步发展的。这些年里, 专家的认识也在与时俱进, 经常发现的问题是, 规划赶不上变化, 基础设施建设也存在“升级”, 或说成是“拆分”、“拆迁”的问题。一方面, 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城市要在跳跃中前进, 获得了更好的支撑体系, 但是, 另一方面, 也要看到基础与发展的衔接, 建设与应用的协同。

在城市生态环境中, 信息化造成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电子垃圾的清理和消解。众所周知, 由于没有及时建立技术标准, 各种充电电池、充电器互不通用, 浪费了大量资源, 还造成了重大污染。

有一句说, “条条大路通罗马”, 或说是“殊途同归”。许多事物都有多种技术手段完成, 当然要选择最佳方案来实施, 难的是在运行过程中, 即要达到“智慧”, 又要减少大拆大改。在信息化建设进程中, 保持是相对的, “变动”是绝对的。

二次大战时, 英国人首创的防空指挥自动化, 不过就是将雷达获得的数据传送到指挥部, 由战士将飞机模型摆放在桌面上, 指挥战斗的将军在高处观看, 因此, 英国人以少胜多, 击败了德军轰炸。

现在, 电脑的“桌面”一词, 就是来自于此, 就是信息系统有再高的水平, 人们也不会忘记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创建的指挥中心。

这个事例说明, 信息化初期就获得发展的“办公自动化”, 和“智慧城市”并没有绝然的界限。

智慧城市通过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 构建城市发展的智慧环境, 形成新的生活、产业发展、社会管理模式。这种目标是全局性的, 要逐步、持续完成的预定架构, 和多年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果密不可分的。

经济建设和智能城市, 都是一个庞大的信息系统, 都要面临布局和谋略, 同样的人力、物力可以发挥不同的作用, 同样的技术装备可以完成不同的任务;因为运用得当, 不仅数字系统的运行速度可以根据需要设定, 整个体系的流量、流向也可以得到均衡调控。

城市之道 智慧生态并存 篇3

身为IBM软件集团的重要部门,解决方案团队为促进“智慧的地球”发展提供着智慧城市、智慧商务、企业内容管理等前沿解决方案。“为了提高服务市场的能力,我们在过去8年中完成了65项收购,每年用于研发的资金达到600亿美元。”IBM新兴市场软件部解决方案销售副总裁Steven Worrall介绍,解决方案中最重要的莫过于智慧城市。

畅想乌托邦

根据预测,2020年城市居住人口将达到8亿,这无疑为大城市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全球各地的城市都同样面临着水务、交通、能源、紧急情况处理等问题,IBM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了近2000个智慧城市项目,帮助政府更好地、更智能地利用其现有的资源和信息。”Steven Worrall认为,除了最具普适性,IBM的解决方案还有三个特殊的优势:整体规划设计、关键技术和实施保证。

在他看来,智慧城市的最终愿景就是实现经济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之间的平衡。因此2013年,IBM将智慧城市分成三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社会项目(政府提供的传统服务,如社会福利、社保等)、城市执法(包括警务、公安治安)和城市活力(包括交通、水务、应急处理)。“我们希望通过技术进步来解决空气污染、清洁水资源的问题,提高人们生活的效率,希望政府提供一站式服务。或许这构想听起来有些乌托邦,但这的确是我们开展业务的驱动力。”

数据的力量

在“智慧地球”感知化、互联化、智能化的背后,数据才是智慧的根源。“通常在谈智慧城市时,我们的解决方案都体现在三件事,善用信息、预测事情的发生、第一时间实现部门间的协同工作。”Steven Worrall告诉记者,IBM投入了几百亿美元进行数据模型的研究,将水资源、交通、地质、泥石流等数据集成分析,提供给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协同运作。

例如,日益匮乏的水资源成为城市管理者们面临的严峻挑战。很多地区水资源基础设施陈旧、维护成本居高不下。在Steven Worrall所生活的城市悉尼,由于气候干旱,导致政府在水资源管理上经常遇到挑战。为此,IBM在水务管理上与澳大利亚政府开展了一系列合作,通过“智能水管理解决方案”达到水管理效益的最优化水平,为悉尼智慧城市做出了贡献。

智慧城市和信息化建设调查表 篇4

单位名称:

一、基本情况

1、办公地址。

2、单位工作人员人数和电脑数量。

3、信息化专兼职管理队伍情况。

4、信息化业务联系人姓名和联系方式。

二、网络和机房等设施

1、单位互联网上网方式、带宽、服务商和费用。

2、内网和专网情况(建设性质、覆盖范围、建成时间和维护费用)。

3、机房建设情况(面积、建设标准、建成时间、维护费用、主要设备、安全防护情况)。

三、网站和网络宣传

1、单位网站建设情况(建成时间、寄存方式、栏目设置、信息数量、年更新数量及互动开展)。

2、网站互动栏目开展情况。

3、官方微博、微信开通和使用情况。

4、对外公务服务邮箱使用情况。

5、网站信息公开情况。

6、网上办事开展情况。

7、面向社会服务的审批项目和办理流程。

四、信息化应用

1、已经运行的应用系统和数据库建设情况(建成时间、维护费用、涵盖范围、管理主体、开放情况等)。

2、正在建设的应用系统和数据库情况(是否符合三个办法的要求)。

3、计划和建议建设的应用系统和数据库。

4、在业务开展中需要哪些部门提供数据。

5、OA办公系统的应用情况。

6、内部视频会议系统应用情况。

7、管理和建设的视频采集系统情况。

五、意见和建议

1、对智慧城市和信息化应用项目(立足便民惠民富民,站在群众使用角度)建设方面的意见建议。

2、对协同办公等方面的意见建议。

3、对落实三个办法,整合机房、网络,统一互联网出口等方面的意见建议。

4、对中国咸阳主网站和网站站群管理、运用微博微信等方面的意见建议。

5、对信息化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的意见建议。

6、对信息化知识普及和技能培训等方面的意见建议。

绿色生态和智慧城市 篇5

常静(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

一、我国智慧城市建设顶层设计的现状

1.智慧城市建设目标定位比较高。定位超越“数字城市”,侧重于信息基础设施提升或局部领域信息技术应用,更加强调支撑和引领城市整体创新转型发展。如:智慧扬州规划中提出“推进建设以加速经济转型升级为特征的创新扬州、以精细高效城市运行为特征的精致扬州、具有高水平城市公共服务的幸福扬州”三大目标;广州提出了“低碳经济、智慧城市、幸福生活”三位一体的城市发展理念,目标是建成智能技术高度集聚、智能经济高端发展、智能服务高效便民的中国智慧城市先行示范城市。

2.智慧城市建设重点涉及面比较广。智慧北京规划中提出了“四类智慧应用,四个智慧支撑”的建设重点。智慧宁波提出由智慧基础设施、十大智慧应用体系、六大智慧产业基地和居民信息应用能力构成的建设重点。从建设重点来看,体现出很多共性,涉及面比较广,大多包括了智慧政务、智慧民生、智慧经济、智慧环境、智慧人群和智慧基础设施等内容。

3.智慧城市建设切入点有明显差异。智慧城市涉及的技术和建设领域众多,城市基础条件不同,选择的切入点和路径也不尽相同。大体包括三类:第一类是无锡、杭州等城市,注重以物联网技术和产业发展为驱动,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第二类是上海、重庆等城市,注重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整合为先导,进行智慧城市建设;第三类是北京、武汉、宁波等城市注重以推进重大试点示范应用项目为突破口,推动智慧城市建设。

二、我国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基本要求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应从城市转型发展战略高度和全局的视角出发,进行总体设计,确定目标、重点和实施路径。

1.明确目标定位,解决智慧城市“为什么”而建的问题 智慧城市建设目标定位应按照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和新“四化”同步发展要求,聚焦居民、政府、企业、生态环境等城市基本要素,着力解决城市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促进城市的全面协调持续发展。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改善民生服务。推进社会文化领域的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最大限度地满足城市居民物质文化生活需求。

(二)提高政府效能。提高政府决策科学化,实现公共事务处理和公共资源分配的开放透明,推进整个城市互动化、精细化、人性化的治理。

(三)促进经济转型。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转型发展,转向更多依赖于信息和知识等无形资源驱动和创新驱动。

(四)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环境的智能监测和综合治理水平,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2.确定建设重点,解决智慧城市“建什么”的问题

基于智慧城市建设目标定位和系统推进的要求,智慧城市建设重点,应构建“一个中心”、“两大支撑体系”和“四大应用体系”。

(一)建设智慧城市运营管理中心。围绕智慧城市大系统智能运行要求,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智慧城市运营管理中心,实现城市范围内不同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数据融合、信息共享,为城市各领域智慧应用系统运行提供信息整合、数据挖掘和智能分析支撑,为城市管理、运营和服务提供统一的智能化指挥协同平台。

(二)建设两大支撑体系。一是智慧基础设施。加强水网、电网、气网、交通等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推进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和“三网融合”,满足各领域智慧应用需求。二是智慧人群。着力提升全社会对智慧城市的认知,加强智慧城市专业人才培养,提高居民信息和知识获取利用能力。

(三)建设四大应用体系。一是智慧民生。建设一体化的满足民生需求的各类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对民生需求及时感知,并做出实时响应和高效处理。二是智慧政府。建设政府决策、管理和服务信息支撑系统,全面感知并掌控城市运行状况,整合城市分散的资源、信息和组织,实现政府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提升政府城市治理和民生服务能力。三是智慧经济。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深度融合,实现传统产业转型,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四是智慧环境。通过智能化途径,改造环境保护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模式,智慧感知生产生活中能源消耗并加以自动控制,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及时预警预防和处置。

3.设计实施路径,解决智慧城市“怎么建”的问题

根据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结合智慧城市系统运作机理分析,智慧城市实施的主要路径有:

(一)走政府引导下的市场化道路。注重发挥政府在智慧城市统筹规划、政策扶持、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作用,积极探索建立智慧城市建设市场化投融资和运行管理机制,形成政府引导的,企业化运作为主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

(二)因地制宜选择切入点和突破口。根据城市自身信息化基础、经济发展水平和区位特色优势等条件,从智慧应用、智慧基础设施和智慧产业等方面科学切入和重点突破,对智慧城市整体推进产生带动和辐射效应。

(三)以标准化引领智慧城市规范有序推进。建立智慧城市标准体系,统一规范装备技术标准、业务流程标准、政府监管标准,以标准化突破体制机制障碍,推进信息资源共享,促进智慧城市建设的产品、网络、应用和服务的融合发展。

(四)智慧产业和智慧应用互动发展。坚持应用需求导向,推进信息技术应用与市场机制、管理机制和商业模式创新的有机结合,促进技术研发,优化产业结构,着力培育智慧城市产业链,形成产业与应用良性互动。

(五)在试点探索基础上进行示范推广。分区域、分领域、分行业,有重点地分类开展先行试点,培育一批经济和社会效益突出的示范项目,抓好经验推广,扩大示范带动效应,有序推进智慧城市整体发展。

三、做好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若干建议 各城市应注重结合自身特色、基础和环境条件,处理好当前和长远、全局和局部的关系,把握好智慧城市创新发展与信息化延续发展问题,合理确定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重点和实施路径,并根据不同时期城市发展战略、技术演进趋势、面临主要挑战等方面变化进行不断调整与优化,保持顶层设计的先进性。

1.建立健全适应以智慧化引领城市发展要求的统筹协调机制

建立责权对等的智慧城市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和主管部门。建立首席信息官(CIO)工作体系,由城市CIO和部门CIO等组成,其中部门CIO由智慧城市主管部门派驻各有关部门。建立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民主参与和监督的渠道,充分汇聚社会各种智慧力量,确保顶层设计的科学性和贯彻落实的有效性。加强智慧城市重大项目统筹管理,改变传统信息化项目设计方式,由各业务部门和下属单位自下而上申报汇总为主,转变为智慧城市主管部门自上而下主动设计为主,建立前期研究、立项审核、项目验收、绩效评估等全过程管理工作机制。

2.以智慧化引领城市建设发展规划

顺应信息化智能化对城市生产、生活理念和发展方式带来的变革要求,更新传统城市规划思路。应将智慧城市建设确定为城市发展重大战略,在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规划布局、路径策略等方面,充分考虑智能化信息化因素,统筹做好智慧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与城市其他基础设施和功能系统一体化设计,做到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充分融合、协同运作。

3.研究制定智慧城市建设顶层设计指南和评价指标体系

研究制定智慧城市建设顶层设计指南,确定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重点、路径设计的基本要求,为各城市做好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提供科学指导;研究制定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相应的统计工作体系,实现智慧城市评价可量化,为智慧城市建设目标、重点的确定提供更好的基础。

4.加强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相关研究和人才支撑

城市园林中的生态意识和功能分析 篇6

摘要:园林从古到今都被众多学者看作一个统一和谐的生态系统,其中汇聚山川、森林、水流等众多的自然景致和人物、历史等人造景致,作为大自然的一个缩影,呈现在世人面前。而城市园林则是借助园林这一自然缩影来向人们讲述大自然的生态规律。通过对比研究中外城市园林的生态意识和对城市园林生态功能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城市园林为改良城市楼房住宅的环境,提高居住人群的生活水平有巨大的作用。

1.自古以来,人类通过不断的干预自然环境,过度地开采自然资源来获得自身生存发展的必要物质。人与自然的关系十分紧密。当社会经济文化快速进步时,人们却并未意识到,自然环境已经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随着环境的逐渐恶化,人们终于开始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人们开始关注环境的变化,并想方设法地采取各种措施来改善被人们破坏的环境,保护还未被人类踏入的净土。城市是一个经济、文化、政治的聚焦体,是人们生活的主要场所,其中的各种完备的软硬件设施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使得,使得人们的生活丰富多彩。

1.1城市园林的出现,有助于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改良人们的生活质量。城市园林中,不仅包含植物山水这些自然存在的景物,另外,对于园林的规划设计、管理以及信息交流等,也是现代城市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园林看上去更像是一个自然与社会、自然与经济的结合体,一个复合生态系统。城市园林的设计包含很多方面,需要不断的实践和更新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2.城市园林的生态意识

2.1园林因具备完备和生态元素,历来都被认为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它将山川、森林、河流等众多自然界的美好景观融于其中,从人文角度来看,它更像是一个大自然的缩影,却比大自然更多姿色。它运用巧妙的手法将园林技术中的人工造景与自然景致整合为一体,苏州园林作为其中的典范,充分的体现了这一点。城市园林则主要是想借助园林这一自然缩影来表现大自然的生态特征。

2.2城市园林的生态建设由生态规划、生态设计、生态管理几个方面共同构建。其中生态设计是城市园林生态建设的重中之重,对其功用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城市园林的生态设计遵循自然规律,要与自然生态系统相互切合,一方面要起到发挥园林功用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要起到一定的改善自然环境的作用。最重要的是,城市园林在设计过程中要尽量不破坏自然环境,在为人们提供优越的居住环境的同时,使环境能更长久地让人生存。

2.3最近几年,由于开放程度的增大,外来生态设计的影响力不容小视。在外来生态设计的影响下,越来越多行之有效的生态设计逐渐被应用,为改善城市整体环境、改善城市居民居住环境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一些问题还是显现了出来。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很多城市中,绿色景观的设计需要改进。比如,由于城市景观之间的联系通道没有等到很好的保护,很多城市的绿色景观遭到毁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很多城市绿地被占作他用、城市河道污染严重却无从治理、行道树被砍伐等。这些恶意行为严重破坏了城市的绿色景观。我国应努力吸收外国的优秀的设计方案,结合自身的实际问题,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对城市园林生态建设积极规划。

2..4在外国,城市园林生态设计的理念很早就被提出来了,而且受到世界城市规划设计人员 的高度重视。19世纪的美国就已经开始重视城市规划与自然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而在20世纪90年代的英国,大部分城市废弃用地被规划为园林绿地;在加拿大,城市园林设计中非常重视环境的自我恢复。在当前的亚洲各国尤其是新加坡,他们不仅在城市园林规划中重点提出生态保护的要求,而且将其付诸实际。不仅如此,他们还作出了多方面的研究调查,来对生态规划设计进行定量的分析。

2.5荷兰作为一个以园林生态建国的国家,其城市建设中处处体现了生态意识的应用。荷兰风车作为荷兰的代表性建筑,在其发挥美观作用的同时,还有改善土地质量的作用。由于荷兰临近海洋,它的土壤长期浸泡在海水之中,风车的转动使空气流动,同时将地下水带出地下,从而使土地的盐碱度有了极大的改善。所以,生态意识的利用不仅能改良人们的家居环境,还能进行工业化的改良。

2.5美国纽约的中央公园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刚开始设计时,园林规划专家就想到,如果在城市中央规划出一块绿地,那么对于环境的影响作用一定是巨大的。经过漫长的工期,中央公园终于出现在人

们的眼前,如预期所想,中央公园不仅改善了城市的环境,而且让人们感受到了城市之外的气息。所以,城市园林的生态意义不仅体现在当时,更体现在其长期以来对环境的影响。

3.城市园林的生态功能

3.1城市园林作为城市中的一道风景线,它不仅能够美化环境,同时也可以改良人们的生活环境,为人们的舒适生活添砖加瓦。城市中完备的软硬件设施为人们的大量涌入提供筹码。在这个人满为患的时代,城市园林为是保护城市生态安全的强有力的手段。城市园林不仅能够美化城市环境,提高人们对城市的品位,而且也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加丰富的居住环境,使人们的生活变得不再单调乏味。另外,城市园林的设计中融入了花草树木的组合,对于阻挡风沙、净化空气有着不可小视的意义。

3.2城市生态设计旨在改良城市中生活人群的居住环境,改善人们的家居品质。在园林的规划设计上,对于山水景观的重现,我国的规划设计人员可谓巧夺天工。以苏州园林为例,在其设计观念上,将人工设计与自然景观相组合,建造出了世间少有的美丽园林。

3.3城市园林作为一个完整在小型生态系统,是大自然的一个缩影。它融入了山水木石等自然景象和人文地理等社会景象,利用微观的世界向人们展示大自然的生态规律。城市因为城市园林的存在,空气更好,形象也更高大。对于城市园林的生态设计的进一步完善,将对改良城市生态环境,改良人们居住条件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3.3城市园林在改善居住环境的同时,也可以提高城市的软实力,从而使城市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党领导我国人民走的一条社会发展道路,其中就要求了我们在进行城市规划的时候要尊重自然,充分发挥自然环境的生态作用,为城市的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奠定基础。城市园林在设计过程中融合了自然环境中和生态规律,做到了可持续发展。在响应国家号召的同时,城市的魅力也凸显了出来。

3.4城市之间的竞争不仅在经济方面,还存在于文化、环境等各个方面。所以,城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一定要注重生态建设,使城市的软实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城市园林的设计融入了自然环境的生态特征,符合现代社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要求,不仅改良了城市的居住环境和生态,使城市的生态环境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而且也是使城市软实力提升的重要方法。因此,城市园林设计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放在首要位置,以收起人们的注意力。只有城市努力进行生态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园林的建设,从而使城市园林的生态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才能有极大的提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也才能更接近一点。

3.5物种我多样性作为自然界的一大特性,在城市园林的建设中的影响也十分巨大。人类与自然、动植物同生活在一个大的生态系统中,其间存在着复杂而又微妙的关系。城市园林保持物种多样性,才能使园林的生态系统处于稳定状态,同时也有利于城市园林生态系统发挥其最大作用。

结语: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自古以来复杂而又神秘。园林作为大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缩影,融入了山水木石等多种自然景观以及人文地理等不同的人为景象。而城市园林则是通过园林这一大自然的缩影来表现人类的对大自然生态功能的认识以及人类的生态意识。城市园林的生态设计,不仅能改良人们的生活环境,而且能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陈明:城市园林中的生态意识与功能:基础理论研讨:2008

曹志朋:物种多样性在城市园林中的应用:现代园艺:2013

张刚:国外园林思想在城市园林中的体现:陕西农业大学:2009

房海浪:声景观在城市园林中的应用研究:湖南林业大学:2011

智慧城市的生态文明 篇7

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研究员, 生态人类学术工作委员会主席, 在中国科学院、国土资源部、美国环境系统研究所ESRI等研究地球系统, 倡导系统分析, 建设业务系统。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建设生态文明”, 使生态文明上升为国家战略。在生态文明战略思想指导下, 我们对智慧城市和生态环境有些分析研究、改革建议;涉及战略选择、政策、法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发展模式、价值观、财富观、人生观等。

一、发展遇到生态问题生态赤字逐渐增大

当今, 大多数野生生物被限制在越来越小的范围内, 人类将自己圈在钢筋水泥和各种污染构成的人工环境中, 产生多种文明病、城市病。

2013年1月份, 北京26天被雾霾笼罩, 占六分之五, 即6天中有5天呼吸有毒雾霾, 最高达993微克/立方米。同时, 我国中东部广大地区长时期被厚重的雾霾笼罩;受影响的雾霾区域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4, 受影响人口约6亿人。

世界自然基金会 (WWF) 与全球足迹网络联合发布《地球生命力报告》, 宣布今年的8月20日是2013年地球生态超载日 (又称生态越界日、生态负债日) 。过完这一天, 人类已经用完了地球2013年可再生的自然资源额度。在今年剩下的四个多月里, 地球将进入生态超载阶段, 在生态赤字的状态下, 透支自然产品与生态服务。早在2011年, 国合会提交的《中国生态足迹报告》就指出, 中国的人均生态足迹已经是环境承载力的2倍, 生态赤字逐渐增大。

二、智慧城市重视应用生态城市重在基础

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 国发[2013]32号文要求“智慧城市建设取得长足进展。”其中五、提升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的 (十五) 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指出。在有条件的城市开展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建设。各试点城市要出台鼓励市场化投融资、信息系统服务外包、信息资源社会化开发利用等政策。支持公用设备设施的智能化改造升级, 加快实施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水务、智慧国土、智慧物流等工程。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共同参与智慧城市建设。在国务院批准发行的地方政府债券额度内, 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考虑安排部分资金用于智慧城市建设。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募集资金用于智慧城市建设的企业债。

多年来, 环境保护部推动生态省市县建设;住建部仇保兴副部长主持“低碳生态城市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告 (2012) 》指出, 生态城市是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必然之路。

城市的主体不是建筑, 而是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必须以人为本, 才能科学发展, 我们经历多年的探索, 逐步形成现在的理念:智慧生态城市是城市发展的战略选择。

三、必须开展综合研究理出城市问题所在

现在, 有的部委抓智慧城市、智能城市、数字城市, 有的部委抓生态城市、低碳城市、园林城市, 有的部委同时抓智慧城市、低碳生态城市;一百多城市建设国际城市, 四百多城市建设新城, 二百多城市试点智慧城市, 规模宏伟, 耗资巨大。

城市由物质、能量和信息组成, 必须正确处理他们的关系, 维护动态平衡, 开展综合研究迫在眉睫!在城市规划、设计、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高度重视保护城市生态环境, 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组建综合研究、建设的团队。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建设美丽中国,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当前, 城市病主要是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空间紧张、影响宜居。我们在初步研究基础上, 发表系列文章, 探讨“智慧生态城市”:

●2009年10月29日, 在欧美同学会会员之声发表“建设数字中国低碳中国”;

●2011年11月在“第八届数字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暨信息主管峰会”《空间信息云与智慧城市论文集》, 发表“发展地球物联网建设智慧生态城市”, 首次明确提出建设智慧生态城市。

●2012年3月在《中国市长》发表“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智慧生态城市”, 在国内外公开倡导建设智慧生态城市。

●四化同步发展五位一体建设推进美丽城市生态人类网2013年1月4日

●智慧生态城市四化同步发展《办公自动化》2013年11期6月1日P8-12

●建设生态文明规划美丽城市《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4分会场:贵州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研讨会论文集》2013年7月15、16日贵阳;

●关于“智慧生态城市”的思考, 九三学社北京市委网站、生态人类网2013年7月31日;

●智慧生态城市的探讨《办公自动化》2013年15期8月1日。

四、智慧探讨生态难题积极探索解决路径

首先抓城市总体规划、顶层设计。总体规划涵盖城市的所有方面, 层次分明:人、财、物、天、空、地、工、农、商、学、警, 涉及地面、空中和地下, 实体与虚拟;感知他们, 分析他们, 顺应他们, 调节他们, 控制他们, 实现可持续发展 (见图) 。

五、切实改善城乡规划积极减少出行需求

建设智慧生态城市首先要搞好规划, 包括概念规划、工程规划和管理规划。当前我国的城市规划过分重视城市的功能分区, 建设工作区、居住区--睡城;非常需要淡化城市功能分区, 以产业用地和居住用地为重点, 积极引导混合用地;新增城市用地尽可能不占或少占耕地;强调土地的混合利用, 综合开发, 创造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城镇化走集约、节能、生态的新路子, 顺应自然规律, 防止违反规律的人为造城。

规划建设综合功能社区, 把工作和居住、购物等活动场所有机地组合在比较紧凑的地区, 重新规划城市交通体系, 协调运用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和小汽车等交通工具;通过道路、轨道交通和通信电缆与电磁波的“流动空间”构建城市体系, 形成多中心、“紧凑型城市”空间结构。

把综合功能理念延伸到大厦的楼段, 在特高楼大厦划分几层一组的楼段, 在楼段内灵活部署多种功能, 实现大部分人员就近工作、居住、餐饮、购物、休闲、社交、锻炼、健身和医疗等。楼段内步行通达, 上下楼梯, 绿化美化, 尽量阳光照明、自然通风, 智慧调控, 通风透光, 形成良好的生态系统;不但最大限度地减少出行需求, 解决交通拥塞, 而且节能、节地, 宜居, 便于节水、循环利用资源, 改善环境质量。

六、生态文明呼唤改革

生态是自然界的存在状态, 文明是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 生态文明则是人类文明中反映人类进步与自然存在和谐程度的状态。人类归根结底也是自然的一部分, 人类活动不能超过自然界容许的限度;生态问题具有世界整体性,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人类已经历三次技术革命和两次转型, 向生态文明转型必然影响经济增速, 是一场深刻革命。

转变追求别墅轿车的幸福观, 调整产业政策和消费政策, 因地因时研究城镇化, 严格控制产能过剩;加强生态建设职能部门、发展生态文明自愿者组织。

建议设立《国家“生态委员会”》, 由国家领导人主持, 协调党政军、各方面力量, 全面掌握生态系统状况, 研究趋势, 选择战略, 部署任务。以环境保护部和国家林业局为基础, 吸收发改委等部委的生态环境保护, 修复职能部门, 组建“生态环境部”, 负责生态环境保护, 修复行政管理。生态数据各部门都有, 不可能在一个部, 需要建立可行的数据交换、信息共享制度。

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 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 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 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领导人追究其责任, 终身追究。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 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 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七、努力转变发展方式

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大力节约集约利用资源, 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 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 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城市系统中的资源利用方式由单一的线式链状演变成复合的网状结构。智慧生态城市, 超越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层次, 更多地融合社会、文化、历史、经济、产业等因素, 向更加全面的方向发展;成为社会、经济、文化和自然高度和谐的复合生态系统;其物质变换、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构成了环环相扣、协同共生的网络, 实现物质循环再生、能量充分利用、信息反馈调节, 人与自然协同共生, 可持续发展。

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性变革以节能减排为重点, 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 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减少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加快构建智慧生态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减煤增气, 开发新能源可再生能源, 转变能源结构。由化石能源体系向可再生能源体系的转变, 最终走向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新能源时代。

八、智慧生态城市是城市发展的战略选择

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 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绿色生态和智慧城市 篇8

首创全球“零碳”城市

据《卫报》报道,南澳大利亚州政府近期公布新政,设定了吸引100亿美元低碳投资的目标,意在助力澳洲经济实现去碳化,将阿德莱德市打造成全球首个碳中和的城市。新政策文件将公开以咨询公众意见。

碳中和意味着二氧化碳净排放量为零。当地政府希望,阿德莱德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碳中和的城市。此外,墨尔本和温哥华也希望在2020年前实现同一目标,而哥本哈根则希望在2025年前实现零碳。

目前一支由低碳经济专家担任成员的小组已组建完毕,成员包括前自由党领袖约翰·胡森、弗兰科·卓佐教授和气候工作基金会总裁安娜·斯卡贝克。该小组将在气候政策、清洁能源技术创造就业及其他低碳发展机遇等问题上建言献策。

南澳大利亚州气候变化与能源部长伊恩·亨特表示,由于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应对气候变化和可再生能源的力度不够,该政策很有必要。他说:“联邦政府的减排目标非常低,这意味着他们在放弃全球气候上升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的努力。”

亨特表示,在气候变化方面,南澳大利亚州在澳洲居于领先地位,同时该州也在寻求通过参加今年晚些时候的联合国巴黎气候大会来提升其受认可程度。南澳的目标是2050年前实现减排60%。州政府已经调整了发展规则,为可再生能源项目创造了更加便利的条件。他说:“我们需要继续取得进展,因为未来的就业和行业趋势是可再生以及清洁技术。我们很清楚经济去碳化的必要性,为低碳经济活动准备的40亿美元已经就绪。”

亨特指出,阿德莱德市将把减排重点放在运输和建筑方面,例如为希望节能的房地产所有者提供帮助或安装太阳能板。同时,当地还将尝试推出无人驾驶车辆,废物处理和再生系统的改善也在计划之列。此外,核能或许也将成为南澳大利亚州的未来趋势。

“影子规划”出绿洲

“生态城市”是上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概念,对于其含义,不同学者各有看法。原苏联生态学家杨尼斯基认为,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城模式,其中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保护。中国学者黄光宇认为,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人与“住所”的关系,并应用科学与技术手段协调现代城市经济系统与生物的关系,保护与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使人、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互惠共生。

目前,世界公认的生态城市包括美国伯克利、巴西库里蒂巴、日本北九州、澳大利亚阿德莱德,以及作为示范案例参加世博会展览的德国弗赖堡和瑞典马尔默等,它们从不同侧面展现了生态城市的丰富含义。其中,以澳大利亚阿德莱德为代表的一些城市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从城市整体规划、土地利用模式和交通运输体系规划等宏观调控层面上,应用生态学原理,制定明确的生态城市建设目标、原则和途径,并指导和落实到城市生态化建设的具体措施上。

“影子规划”是在理查德·雷吉斯特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1992年他在阿德莱德参加第二次生态城市会议的时候,惊奇地发现澳大利亚政府的部长和内阁被称为“影子部长”和“影子内阁”,于是提出了“影子规划”的设想。“影子规划”向我们展示了在具有非常清楚的城市生态规划和发展框架情况下,应该如何创建生态城市。

阿德莱德就是“影子规划”一个成功的实践案例。它的时间跨度为300年,从1836年早期的欧洲移民来到澳大利亚,到2136年的生态城市建成,描述了300年来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地区的变化过程。整个“影子规划”由六个板块组成,并针对各阶段性目标分别提出具体的建设措施,体现了生态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另一方面,非政府组织也在环保事业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如大型金融机构建立了“环境会计审计制度”,他们在审核评估新建或已建企业财务收支的同时,还将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等纳入审计评估范围。一家建筑开发商在设计与建造一座大厦时,重视绿色建材使用、节水、节电、排水生态及土地有效利用,他们完成的建筑被称为“五星级绿色建筑”,得到了澳大利亚绿色建筑管理委员会的认可,从而成为绿色建造商的典范。

全民环保成风

为使城市污染更少,更加宜居,阿德莱德在城市化思路上做出了以下调整:首先,城市化是人的城市化,不一定是土地的城市化。具体来说,阿德莱德市使市区由向“外”扩张改为向“上”伸展,建设更多高层住宅,使中央商务区周边2.5公里范围内能容纳更多居民,这样使办公、居住尽量集中一地,减少了交通流量。这种思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发展公共交通的压力以及交通污染;其次,城市化并不一定需要把规划内的全部农村土地建成高楼,而可以有计划地保留一部分,以获取多种利益。南澳州议会最近决定,将阿德莱德市附近两个葡萄种植区共19万公顷的面积纳入保护范围,不允许进行城市化开发。这一决定不仅受到葡萄酒商的欢迎,也为阿德莱德市的旅游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增长点。

为满足城市化能源的需求,阿德莱德市政府偏向于更多选择风能和太阳能等绿色能源。

阿德莱德是南澳大利亚州的首府。由于接近南半球西风带,阿德莱德和南澳大利亚州许多地区的风力资源丰富,全国约一半的风力发电机组位于该州。截至2011年,阿德莱德等南澳州地区已经有15家风力发电场在运营,装机容量1065兆瓦。

南澳大利亚州政府于2008年对太阳能发电给予入网补贴,刺激了太阳能发电的迅速发展。在州政府补贴的基础上,阿德莱德市也设立了补贴计划,帮助市内多座建筑安装太阳能屋顶,包括学校、中心市场、汽车站、会议中心、博物馆、议会、图书馆等。

作为世界上拥有第一辆太阳能公共汽车的城市,阿德莱德将继续推广太阳能公共汽车数量。阿德莱德还在市中心以东建设了一座太阳能示范村,所有住宅屋顶都安装了太阳能电池和太阳能热水器。

发展绿色能源的努力取得了明显效果。据官方统计,目前南澳大利亚州34%的电来自煤炭,超过40%来自天然气,24%来自风能和太阳能。电网中风电的比例已接近风电大国丹麦的水平。

节能环保自然使城市更加宜居,阿德莱德市为此对特定项目进行了资金补贴。2008年,阿德莱德市议会批准将地产税收入的1%用于应对气候变化的新项目,设立“气候变化行动基金”,支持可持续发展项目。在资金支持下,阿德莱德市采取多项措施推动可持续发展,如中央商务区有20%的办公面积参与全国绿色办公计划,居全国首位;城市照明采用低能耗的LED灯;积极参与南澳大利亚州政府的“300万棵植树项目”;用循环水灌溉绿地;在人口密集社区,提高垃圾管理效率;推动绿色交通,鼓励居民骑车出行,并在市区设立电动汽车充电站。

绿色生态和智慧城市 篇9

教 学 计 划

****

2013年9月1日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读本

教学计划

一、总体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贵阳”的情感。

2、了解贵阳的气候、物产、民族风情、名胜风光、产业经济等,初步形成关心社会、关心家乡的品质。

3、培养学生从小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和生态公德意识。

二、教材总体设计思路

1、教材以生态文明知识为主线,吸纳先进的课改理念,力求完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诸方面的教育教学要求。

2.抽取贵阳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针对小学生的认知、心理、思维等特征,从学生乐学入手,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贴近学生的身心特点,体现教材润物细无声的功效。基本不涉及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原因和规律的探析。教材以贵阳的人文、地理、气候、景观、产业等为典型范例,来培养学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3.教材的素质教育功能力争做到“四要”:一要让学生喜欢,二要对学生的人生产生影响,三要学生读出贵阳生态的比较优势,四要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教材按“正文+小栏目(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构建教材体系,以“课-目”结构呈现,共9课。

“读一读”:课本知识的拓展性内容,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知识面,并使教材有一定的弹性,以适合不同学生的要求。

“想一想”:侧重思维活动的设计。“做一做”:侧重行为活动的设计。

每课还设计了小引言,用以开篇引导或承上启下,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或提示本课学习内容。

5、灵活运用多种形式的图片,传递各种信息,发挥多种功能。如:用卡通人物陈述故事和提出思考的问题,用彩色照片表现我们生活的城市真实的现象,用图示分析生产过程及其原理等。图文并茂,以图代文,使陈述更为简洁。由于改变了文字叙述过分强调系统严密的观点,较好地解决了由于信息量增加而带来的书本太厚的矛盾,同时,也使学生更爱看书。

三、课时安排(31课时)

第一课

我的家乡——爽爽的贵阳

4课时

第二课

好山好水好地方

4课时

第三课

大自然的馈赠

3课时 第四课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4课时 第五课

风景名胜去处多

4课时 第六课

生态农业好处多

3课时 第七课

无污染的生态工业

3课时 第八课

四通八达的交通网

3课时 第九课

贵阳的明天更美好

3课时

四、教学:

1、每一课的“引言”概括了该课主要内容,教学中要充分重视。

2、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地图、插图、文字材料进行教学。

3、注意引导学生联系当地实际,观察周围事物,收集相关资料信息进行学习。

4、“想一想”、“议一议”中的问题,多为开放式答案,教师应注意引导、启发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回答,给学生多一些自由发挥想象的空间,培养学生创新的精神。

5、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各种有利条件,收集教学可能用到的多媒体素材,如影片、动画、图片等,并整合到课件中,进行多媒体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五、评价

评价应遵循“三维目标”,即应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教师应充分发挥评价的正面导向作用对学生进行积极评价,同时应重视学生自评和互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促进学生的学业成长。

教案

第一课 我的家乡——爽爽的贵阳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家乡贵阳概貌的同时,初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贵阳”的情感。

2、了解家乡贵阳主要的名片。

3、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动手动脑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用较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所在社区、村寨或贵阳在某一方面的特点。

2、难点:贵阳名片的制作。

三、课时安排(4课时)

1、我爱我们的家

1课时

2、我最喜欢的贵阳名片

1课时

3、做一做(设计一张贵阳名片)

2课时

四、教学

1、本课中的“家乡”、“家园”、“我们的家”均泛指贵阳,在教学中不必过于细究这些词之间的区别。

2、“社区”是指“具有共同的居住地,并在一个地区内共同生活的人群”,是德国社会学家F·滕尼斯于1881年首先使用的。社区分为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考虑到农村小朋友不熟悉“社区”一词,我们用“村寨”一词代替“农村社区”;课文中的“社区”仅指“城市社区”。

3、为了能概括贵阳不同地域的特点,我们选择了5个小朋友从五个角度介绍自己社区或村寨的特点:城区、高新技术开发区、旅游区、乡村风光、农村庄稼。P2最左边的一个小朋友手指的图片是花溪高坡梯田,意指丰收的农村庄稼。

4、《爽爽的贵阳》是贵阳市委书记李军同志写的一首赞美贵阳的诗歌,发表在《人民日报》(2007-12-11)第16版,署名为清风。不要求学生去理解诗中表达的意涵,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即可,能教学生歌唱更好。

5、栏目“想一想”主要是为了锻炼同学们的语言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而设计的;“做一做”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设计的名片最好有图片和图注,即图文结合。

第二课

好山好水好地方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贵阳市的地理位置及其行政区划。

2、了解贵阳市的地形特点,重要的山川河湖。

3、了解贵阳市的气候特点、以及为什么适宜人们居住。

4、学会简单地图的判读,能说出学校在贵阳市的方位。

5、通过了解贵阳市适宜的气候和秀丽的山河,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贵阳市的位置和政区,地势地形和宜人的气候特点。

三、课时安排(4课时)

1、位于祖国的西南部

2课时

2、秀丽的山河

1课时

3、宜人的气候

1课时

四、教学

1、本课“引言”概括了该课主要内容,教学中要充分重视。

2、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地图、插图、读一读的文字材料进行教学。

3、注意引导学生联系当地实际,观察周围事物,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学习。

第三课

大自然的馈赠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贵阳市丰富生物资源及其作用,“林城”建设的成就。

2、了解贵阳市主要的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及其作用。

3、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联系实际的能力。

4、通过了解贵阳市主要的自然资源及其作用,让学生树立保护资源、爱护动植物、节约能源与环境和谐相处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贵阳市生物资源,磷、铝矿产资源的主要作用。

三、课时安排(3课时)

1、动植物种类多,森林分布广

1课时

2、矿产资源富集,能源充足

2课时

四、教学

1、“引言”概括了该课主要内容,教学中要充分重视。

2、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景观图片进行教学。

3、“想一想”中的“贵阳市大面积的林地和绿地,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有哪些好处”和“议一议”中的“查阅资料,讨论火力发电与水力发电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多为开放式答案。想一想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联系当地实际回答。“议一议”中教师应充分引导、启发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回答,但不需要面面俱到,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第四课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对贵阳地域性文化有初步认识。

2、了解贵阳人口结构的“多民族”性和文化的多样性。进一步认识和谐共处的文化融合与独特的民族风情。从居住、生活、音乐、舞蹈等方面加深印象。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百花竞放的民族文化。通过看图,比较各个民族在服饰、舞蹈、音乐等方面的不同,从而理解“百花竞放”的文化特点。

2、难点:贵阳历史文化名人。注意引导增强自信心和对人物的初步感受。

三、课时安排(4课时)

1、和睦的民族大家庭

1课时

2、百花竞放的民族文化

1课时

3、贵阳历史文化名人

2课时

四、教学

1、本课内容主要涉及“地域性文化”这一相对较难理解的知识点。“文化”概念的不确定性、多义性只能通过学生对本地民族的多样性的了解和多民族文化的直观认识而获得。教学中不必深入,重在看图,因为我们的学生对民族文化有或多或少的接触和了解。本课相对与前面三课而言,既有联系,又很有独立性。联系在于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形成产生的影响,独立性表现在文化毕竟不同于别的内容。教师深入浅出,结合贵阳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抽象的概念要用形象来描述。

2、第一目“和睦的民族大家庭”,重在理解“和睦”,培养学生尊重他人,与人和谐相处的道德品质。“做一做”可以结合“56各民族56枝花”的歌曲展开,充分理解中华民族的融合与团结。第二目“百花竞放的民族文化”要引导学生通过看图,观察不同民族的“民居”“舞蹈”“服饰”,从而产生“多样”的民族文化印象。“读一读”“议一议”,教师可以灵活掌握,宜采取多样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第三目“贵阳历史文化名人”是一个教学难点。此处选择了两个代表主要是考虑到学生以后还有更多的学习时间接触这些内容,故把“王阳明”和“李端棻”用正文和“读一读”的方式陈述。对于“天人合一的思想”“致良知”这两个高深的哲学概念,只让学生了解,不要求有理解的深刻。

3、搜集更多的人物故事以克服教学难点。充分利用图片,引导观察与思考,鼓励学生发问。对于贵阳历史人物,可以诱导小学生回答知道的人物情况,也可以通过搜集资料,自办手抄报等形式来传递和了解贵阳更多的历史人物故事。然后互相交流,丰富课外生活,培养学生积极上进,勤奋学习的良好素质,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

第五课

风景名胜去处多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贵阳最著名的风景名胜,在感受家乡自然生态美、人文生态美的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2、经历“想一想”、“议一议”和“做一做”,初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逻辑概括能力,愿意积极发表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二、教学重难点

各景点的讲解。

三、课时安(4课时)

1、星罗棋布的景点

1课时

2、秀美的自然风光

1课时

3、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

2课时

四、教学

1、贵阳有1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指红枫湖,8个省级风景名胜区是指:百花湖风景名胜区、花溪风景名胜区、开阳风景名胜区、息烽风景名胜区、修文阳明风景名胜区、清镇暗流风景名胜区、香纸沟风景名胜区、贵阳相思河风景名胜区。

2、贵阳的自然风光很多,课本是从“山(林)、水、湖、洞”的角度各选一个有代表性的景点来进行介绍。黔灵山公园→山(林),花溪公园→水,红枫湖→湖,天河潭→洞。必须注意的是:①“两湖一库”(红枫湖、百花湖、花溪水库)是贵阳市民的重要饮用水源,不提倡旅游,故而在选择红枫湖的插图时只用了一幅只有风光没有游客的照片。②“黔灵公园”是1957年由当时的贵阳市政府命名的,于2009年5月正式更名为“黔灵山公园”。

3、贵阳的人文景观众多,课本仅从“一楼(甲秀楼)、一镇(青岩古镇)、一营(息烽集中营旧址)”三个角度进行选材,意在从古建筑、中西方文化、爱国主义教育三个层面来突出贵阳的人文景观特色。还须明确的是;息烽集中营旧址、文昌阁和甲秀楼、阳明洞和阳明祠、开阳县马头寨古建筑群是我市目前仅有的四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岩古镇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历史文化名镇。

第六课

生态农业好处多

一、教学目标

1、识别绿色食品标志,说出绿色食品的概念,学会选择绿色食品。

2、举例说出生态农业的好处,列举出几个我市的生态农业基地的名称。

3、认同发展生态农业是我们的必然选择,知道家乡的生态农业发展近况。

4、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心家乡生态发展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绿色食品的诞生过程和生态农业的好处。

2、教学难点:以“果园、蔬菜、猪、沼气循环图”为例理解生态农业在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好处。

三、课时安排(3课时)

1、绿色食品诞生记

1课时

2、发展生态农业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2课时

四、教学

1、教学准备:收集有绿色食品标志的不同种类食品包装或图片,收集绿色食品加工图片或视频资料,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

2、本课与第七课相辅相成,是贵阳生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首先介绍“绿色食品诞生记”,教材从学生熟悉的实例入手,引出“绿色食品”,继而对绿色食品的概念、标志、所具备的条件、其诞生的主要过程进行简要介绍。教材在介绍绿色食品过程中,通过“读一读”、“想一想”等栏目,突出绿色食品的优点,达到使学生认同绿色食品的目的。“发展生态农业是我们的必然选择”从介绍生态农业的基本内容和它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入手,并结合我市实际,通过“贵阳市生态农业部分基地分布图”使同学们能更直观地感受到我市的生态农业的分布和发展情况,同时培养学生关心家乡生态农业发展、热爱家乡的情感。再通过以沼气为中心的生态农业案例的介绍,说明生态农业的好处,为后面的“议一议”提供了材料。

3、本课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活动形式和教学素材,包括:各种图片、阅读材料、示意图等,同时也为教师和学生开发课程资源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如,可以结合本地情况完成“我知道的 绿色食品诞生记”,开展“说一说我们的生态农业基地”等活动。

4、第39页“想一想”回答要点:建议从绿色食品的概念及从播种到餐桌的过程、绿色食品所具备的条件、对人体健康的益处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资源的再利用等方面结合起来思考和回答。

5、第42页“议一议”回答要点:建议从生产沼气的原料来自农业秸秆和畜禽粪便,减少环境污染,改善农村环境水平,物质再利用,及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沼气、沼渣、沼液等的充分利用,降低生产和生活成本,提高生活质量等角度思考回答。

第七课

无污染的生态工业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生态工业和生态工业生产;

2、了解贵阳的生态工业园区,增进对家乡的情感和建设文明富裕的家乡的愿望,乐于在学习活动中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生态工业生产。

2、难点:生态工业与传统工业生产模式的区别。

三、课时安排(3课时)

1、生态工业生产

2课时

2、生态工业园区

1课时

四、教学

1、本课内容只需要让学生了解生态工业生产和贵阳主要有哪些生态工业园区即可,这课内容在初中还专门安排了一节进行较详细的讲解。

2、两个“议一议”栏目,可在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启发下完成。

第八课

四通八达的交通网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及贵阳市主要的铁路、公路、航空对我们的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影响。

2、了解贵阳市城区交通发展状况,及市中心区主要的交通干线。

3、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想象能力。

4、通过讨论贵阳市交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使能正确地认识城市交通发展的利弊。

二、教学重难点

贵阳市主要的交通干线,交通建设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课时安排(3课时)

1、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线

(2课时)

2、不断完善的城市公路网

(1课时)

四、教学

1、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地图、插图、读一读中的文字材料进行教学。

2、在处理54页中的“议一议”时,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讨论,从而正确地认识城市交通发展的利与弊。

第九课

贵阳的明天更美好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贵阳市建设的生态文明城市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初步形成关心社会、关心家乡的品质。

3、培养学生从小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和生态公德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1)基础设施和“四大工程”的基本内容;

2)保护环境,同学们应如何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2、难点:较全面地勾画出贵阳明天美好蓝图。

三、课时安排(3课时)

1、共绘美好蓝图

1课时

2、共建和谐家园

2课时

四、教学

1、充分发挥教材上图的作用,让学生“看图识字”,教师充分运用图、实物、照片、录像等直观手段开展教学,以此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上一篇:小学生春天的田野日记150字左右下一篇: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活动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