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推荐8篇)
一、电视新闻的定义: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或以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变动或正在变动的事实信息的传播。
二、电视新闻的特点:传播内容生动;范围广;线性传播;共时传播
三、电视新闻采访的特点:
1、电子传播手段的介入:“带机采访”和“脱机采访”两种方式
2、时间同步性
3、其采访方式直接关系到新闻报道的形式
4、记者的角色定位更加丰富
5、对设备具有较强的依赖性
6、形象的画面报道,有价值、有特色——“屏幕意识” ●“屏幕意识”(“画面意识”)——电视记者对电视屏幕变现出来的感觉、认知、思维的总和。
7、复杂的工作环节
●前期:确定选题、整体构思、定向采访、画面拍摄 ●后期:文字写作、画面编辑、播音解说、混录合成
8、集体工作的方式
●对记者的要求:坚守好自己的位置、熟知他人的位置、有全局观念
前期:记者、主持人、摄像、灯光、声音
后期:编辑、制作人员、技术人员
四、电视记者及其工作方式:
1、电视记者:在电视机构中从事电视新闻素材收集工作的专业从业人员,是一个集体概念。
【包括:编导 出镜记者 摄像师 录音师 灯光师】
编导:前后期全程策划。决定素材采集范畴,把握节目的整体结构;决定应变方针;负责现场资料、尤其是理性素材的收集。
2、电视记者的工作方式:采摄合一制和采摄分离制
采摄合一制的弊端:容易造成顾此失彼。记者在现场为拍摄画面抢镜头而忽略了对采访的各种环节的考虑;采访中不能全力深入挖掘事实,报道的水平不高;记者难以进入画面,难以进行画面描述。
第二节 电视节目的制作方式
一、“ENG”方式——“电子新闻采集”【Electronic News Gathering】
制作特点:前期拍摄、后期编辑(使用便携式摄像机)
二、“EFG”方式——“电子现场制作方式或即时制作方式”【Electronic Feild Production 】制作特点:多机拍摄、同时编辑 设备要求:3台及3台以上的摄像机 能够简化节目制作工艺,现场性强
三、“ESP”方式——“电子演播室制作”【Electronic Studio Production】优势:完善的照明设施、音响设施;设备要求:摄像机只能放在三脚架和云台上使用,通常是使用三台以上的设备。
四、“SNG”——“卫星新闻采集”【Satellite News Gathering】优势:新闻发生与新闻播报的零时差。“TNT”——“Today News Today”;“NNN”——“Now News Now” 特点:现场拍摄、现场编辑、即时播出
●现代电视新闻的基本特征:追求新闻事件的现场同步报道,扩充单位时间内的新闻信息含量、满足观众的现场同步感受和参与感。
第三节 电视记者的素质和素养
一、电视记者的素质要求:
1、专业素质:新闻业务知识 现场报道的能力 新闻敏感 讲故事的能力 对话或提问能力
2、经验和知识的积累
3、勤于学习、拓宽知识面
4、要独立思考
5、要具备法制意识,现代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6、政治素质
7、社会活动能力【与采访对象的交往、与合作部门的合作能力】
二、工作作风
1、协作分工 团结作战
2、勤奋工作 不怕吃苦
3、雷厉风行 严谨快捷
4、爱护电视摄录设备
5、勇敢顽强 不怕牺牲
6、廉洁自律
第二章 采访限速挖掘及选题确立
一、新闻线索的定义:
1、指新闻事实发生的一种信号和征兆,反映新闻事实的简略轮廓和片段,新闻线索是记者追求新闻的方向和依据。
2、特点:简单、短暂、有待证实、变动性大
3、作用:新闻线索能够触发记者的新闻敏感;可以确定采访的去向;新闻线索的价值可以决定报道的质量。
二、新闻线索的来源:
1、记者本人的观察和积累:首先多看、多听、多问、多想;其次,善于捕抓有价值的信息;第三,要做有心人
2、会议、政策、文件、简报、领导人的讲话
3、受众的信息
4、其他媒介的信息【网络、报纸】
五、挖掘新线索的技巧
1、从一般当中找特殊
2、从正常当中找异常
3、从消极中找积极
4、从沙子中找金子【大众化生活中找到闪光点】
第二节 采访选题的确立及论证
一、选题:新闻记者确立新闻报道对象的过程;对新闻价值的再理解。
1、对新闻价值的在理解: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意义即客体对主体作用。新闻价值是客体的新闻要素、属性对新闻主体所产生的实际效应(作用、影响)传播主体:必须让观众知道的信息 接受主体:(要符合受众审美、接受信息的需要;通过信息了解社会,知道信息的表面、背后及我如何如评价。更多的是新闻背后的信息和价值)
2、从信息接受者的角度选择新闻的标准:对象感
善于把握受众心里和受众的需要
从受众角度看新闻线索的价值有:知晓价值
激励或启迪价值
实用受益价值
娱乐价值
意见表达价值
3、信息传播者的角度选择新闻的标准: A、新闻政策标准:(党和政府做出的决议)包含政治标准(宪法、法律、风俗民情、民族习惯等)和新闻宣传思想两个方面
B、新闻机构自身的编辑方针和定位
C、从新闻可能产生的社会意义角度去考虑
二、选题论证的方法和步骤:
1、对报道的主要内容进行考查
2、对表现形式进行构思【用语言和画面进行整个报道的构思】
3、可行性论证
第三章 新闻采访的策划和准备 第一节 广播电视采访前的策划
一、新闻采访策划的概念
1、新闻报道策划:为使报道选题获得预期的传播效果,采编人员对新闻传播活动进行规划和设计,并且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接受反馈,修正原先设计的行为。
2、新闻采访策划:
采访思路—记者采访活动所要遵循行动路线或思维路径。
二、拟采访思路的作用
1、设计采访行动方案
2、确定采访思路的运行范围
三、采访思路拟定方法
1、非突发性新闻的采访思路:以线索对象为中心设计采访路线
2、突发性新闻线索的采访思路:问明情况,发出简讯—持续采访—深入采访、深入报道(了解事件原因、挖掘事件逻辑递进)
3、重大新闻线索的采访思路:发散
延伸
四、确定采访思想应注意的问题
系统性:在联系中寻找切入点
注意现象之间的联系 层面性:不可越过事物应有的层面 多侧面性:不满足事实表层的现象
五、采访提纲的撰写
采访目的采访时间
采访思路
采访方法(路线的确定、环境的确定、对象的确定)
采访问题(针对采访对象、围绕采访目的的展开)
可能出现的困难和处置方法
第二节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准备
●什么样的采访需要准备:采访那些已被无数次采访和写作过的人物或事件;采访那些重要的人物、复杂的人物时;做综合性总结性报道时;做深入报道时;
●新闻采访的准备有两种:面对某一具体采访任务、有针对性的准备;平常的积累(实践、读书)●
一、资料准备:
1、收集背景资料(采访重大会议、采访特殊事件、采访典型人物、采访不熟不懂的问题及去生地采访)
2、学习和掌握相关政策
3、补充相关知识
4、熟悉采访对象(学习工作个性爱好)
二、确定介入现场的方式
1、现场定义及类别
现场:新闻事件发生的真实时间和真实空间的类别
2、现场的类别:
第一现场:新闻事件发生的地方
第二现场:由于记者的采访而出现的现场 A、记者、主持人参与报道的现场 B、记者、主持人参与报道的现场 第三现场:追述的现场
引用间接引语 引用直接引语
再现模拟
●再现模拟—深入现场、请不相干的人模拟表演当时的情景(情景再现)、利用图画、电子图像、动画模拟当时的情景
●记者对现场的介入方式
旁观式:记者在现场采访时,尽量保持现场的原生态,对现场的干预很少,降到最低 记者主要是通过观察和记录
优点:A、较完整地保留现场原生态的信息;B、充分突出被采访对象
缺点:记者不能够直接出面掌控、使其增加了难度 参与式:A、声音参与式(同期声参与)
电视记者在现场拍摄的镜头中只出现声音,但隐藏记者自己的形象。
好处:突出采访对象,避免记者喧宾夺主;避免现场节奏过于缓慢和信息冗长
问题:记者声音干扰现场;不利于节目的构成与意义的表达
可以有的选择:保留有价值的信息,去除记者的提问环节;拍下记者的提问画面,变现记者提问过程。B、出境参与式
电视记者在采访现场将自身形象、言行表现在镜头中的现场介入方式,也称“出境式采访”。●电视新闻采访报道方式发展过程。
第一代模式:口播模式——沈力
第二代模式:图像+解说
第三代模式:现场采访报道 ●镜头前采访应具有的内涵:
A、记者深入新闻事件的现场进行出图像的采访报道
B、新闻事件必须是正在发生、发展的,报道与事件同步在现场完成 C、报道要有完整而连贯的同期声、画面和声音缺一不可
注意选择出镜采访方式要恰当
出镜采访根本目的之一是加强报道的现场感
三、设计采访问题
提问设计的优劣关系到采访的成败 斯诺 麦克华莱士
问题的标准:有的放矢、准备、深入、细致、简明扼要
1、“GOAL”方法——吉尔兰德 G=goals(目标)【通过提问得到具体的例子和有趣的信息。直接提问:问话语气委婉。】 O=obstacles(困难)A=Achielvements(成就)【再次捕抓细节、如何解决困哪的】 L=logistics(背景)“GOSS”
目标—goals 障碍—obstacle 解决—solution 开始—start
2、采访提纲策划方法:
A、列出采访人员、确定采访顺序
B、拟定采访问题、标题重点、明晰提问目的 ●记者设计的问题有七类:
引导性问题:与采访无相干或相干的问题
概括性问题:了解一般性面上的大概情况
实质性问题:
探讨性问题
敏感性问题:与采访对象有一定的厉害关系。不要莽撞,慢慢的去试探
印证性问题:请被采访者回答
结束性问题:请被采访者回忆补充一下
第四章 广播电视新闻的采访方法
分类:现场观察和现场采访
第一节 现场观察
一、定义
1、“现场”对新闻传播的意义
2、“现场”索义:观察的含义:细查事物的现象、动向;考察或调查
3、“现场观察”的定义——是广播电视采访方法第一步,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新闻人物活动现场进行的目击采访,是对客观事实进行的有表及里的查看与思考活动,借以印证线索、收集素材,获得第一手资料。●记者观察通常分为三种类型:采集性、核实性、找寻性(找细节、别人看不见的东西,找问题)●新闻现场观察的特点:直接性、综合性、客观性、经常性、敏感性
4、现场观察的内容:新闻事件进程及变动趋势;把握现场环境和气氛;把握人物个性和特点;抓取表现事物、人物特征的细节;发现问题(何人何地为何,与此相关的人,事件的下一步如何发展;判断现场有那些新闻价值、会对受众产生什么影响;定位观众、希望知道什么)
三、现场观察的方法:
1、同步观察、事前观察、事后观察
2、概览与细察结合:
概览(鸟瞰法):是对某一事物做大略的、全景的观察
细察:是对事物的某一局部或细节,做重点的、仔细的观察【足够的观察时间、观察的近距离】
3、在观察中思考:善于透过表面现象看本质;善于发现事物的特征;善于运用联系的方法分析思考
4、恰当的角色定位:目击者、记录者、参与者
五、现场观察的要求:
1、观察要全面
2、观察要细致
3、观察要深准
4、观察要提问
第二节 现场采访
一、采访对象选择的标准:准确 愿讲 善于表达 权威人士
二、话筒前采访要求:
1、尽量消除现场干扰的因素【人员较多;有机器设备存在;话筒运用不当】
2、记者的语言【精炼、口语化、通俗化、有感染力】
3、注意话筒对声音采录的自然和清晰
三、镜头前的采访要求
1、记者要有画面意识
2、“一次最佳”原则【记者和被采访者在镜头面前的行为举止具有即时性;记者的现场报道应尽量一次完成;提问与回答一气呵成、情绪连贯】
四、提问的技巧:
1、采访提问语的使用原则:单一原则 具体原则 开放原则 逻辑严密原则
封闭式的提问方式是指所提问问题比较矮哦具体,需要被采访者的回单范围小、指向性强
开放式提问方式是指记者提示某一话题或言谈范围让采访对象自由发挥。畅所欲言
2、善于追问——追问是一种提问的方法 A、彻底弄清某一个事件的来龙去脉的时候 B、挖掘典型的事例和生动的细节
C、探寻关键的实质性材料或访谈中的疑点
3、倾听与沉默 A、倾听的内涵
B、采访中如何去倾听:做好倾听的准备、倾听没说出的话或说一半的话、保持安静、显示你正在倾听、培养倾听时的好奇心
第三节 出镜采访
一、出镜记者:on-camera correspondent and report 新闻故事或新闻调查与主持人
电视节目中,在新闻事件现场以报道新闻事件为目的,同时结合有声语言和形体语言传播信息的电视工作者。主持记者的特征:
1、出镜头
2、报道新闻
二、出镜记者的电视新闻的特点
1、同时同步的报道手段
2、人本化的采访形式
3、形象的画面报道
4、综合复杂的制播过程
●在出镜采访时要比广播报纸有更多的问题,更应注意
1、捕捉感觉,并且在现场的环境氛围中引出信息
2、要让自己与采访对象不紧张
3、不要让人有“假”的感觉、不要摆拍
4、电视采访是以人为基本对象的采访活动
三、出镜记者现场报道的方式
1、报道由出镜记者独立完成
2、出镜记者在现场采访嘉宾
3、出镜记者与演播室主持人交流
4、现场体验报道
四、出镜记者现场报道语言要求
1、使用口语
2、对事件报道进行引导
3、目标集中、提问具体
4、具备很强的理解力,能灵活应对
5、明确目的,思路清晰
6、善于调整对话节奏
五、记者出镜报道法则
1、注意现场的潜信息【现场气氛的描绘,电视记者可通过近景、特写来描写潜信息】
2、注意典型环境的选择【与事件的发生、发展有直接联系的现场】
3、多样的出镜形式
4、调动其他感官机能弥补语言的不足
5、注意与后方直播的密切配合
6、出镜记者的仪表仪态要得当
六、记者出镜的拍摄方法 抓重点 抓全局 抓细节
1、交代性镜头
2、采访对象镜头【过肩镜头、近景镜头】
3、出镜记者镜头【倾听镜头、反向提问时】
4、间隔镜头
七、记者出镜现场述评的拍摄
1、画面构图—近景:记者主体;中景:记者走动
2、介绍性镜头
3、拍摄中心镜头
4、摄像记者的主动性——突破画面束缚
5、镜头对出镜记者采访述评的补充
第五章 消息类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 第一节 消息类广播电视新闻的传播特性
一、消息类广播电视新闻(动态新闻)的传播特性 新:时间、题材、角度、立意、手法 广:题材
短:内容 篇幅
二、消息类电视新闻的分类
1、短消息【一分钟左右,300字左右,画面不到20个】电视新闻少用长镜头:画面15-20个左右
2、长消息【800字左右,画面在60个左右】反映的主题一般都很重要:政治、民生;头条作用 ●导语的写作:
1、导语的定义:是整篇消息的第一个单元,它以凝练简洁的语言,告知最重要的新闻事实。
2、导语的作用 A、导读或导入新闻
B、串联作用【程序式串联—承前启后,过渡作用;悬念式串联;口语式串联—主持人对新闻的总体认识以及对新闻编排的理解体现出主持人的主持意识】 C、吸引受众
3、导语类型:直接式导语:有两种做法一是晾衣绳式导语或五要素俱全法,直接陈述新闻事实、开宗明义的导语,一般直接陈述新闻最主要的内容;二是只只交代最重要最新鲜的部分要素。
延缓式导语—【不直接陈述事实,而是运用描写、气氛、渲染,先写一些相关的情况,在引出新闻事实】
三、消息导语写作的特点、选材精辟 具体形象 简单精炼 照应主体
第二节 电视新闻主体的写作
一、必须介绍事实的基本情况
1、五要素
2、背景—揭示事件的意义,引起受众的关注;利用背景进行对比衬托,突出事实特点,显示变化高度;用背景语言作为暗示,表达某种不便严明的观点;用背景给事实注入知识性、趣味性内涵,使事实更可读
二、结构要求
1、结构线索要单一:A、时间顺序(时效性比较强的事实新闻中)B、逻辑顺序(层次单纯、便于观众观察)C、层次清楚
2、中心突出
三、电视消息的常用结构
1、倒金字塔结构:优点—便于受众迅速掌握报道重点;确定—程式化【善于判断观众感兴趣】
2、时间顺序结构:按新闻发生发展直至结束的先后顺序来安排事件的结构。这种结构有利于保持事件的完整性,但容易形成流水账。【注意每个环节找到报道的重点】
3、逻辑关系结构:根据事物的内在逻辑或问题的逻辑而组织材料安排层次【因果、对比、并列、递进】
4、金字塔结构:最重要最精彩的放在后面,按新闻事实或事件的因果关系而安排组织材料【悬念性、趣味性强】
第三节 消息类新闻习作
一、短消息的写作技巧
1、写作原则:一事一报、精炼事实、提取价值、选取一点
2、短消息的写作技巧:准确的切入点、画面语言与文字语言相结合、注重安排兴奋点【利用导语、运用对比、突发事件】、善于运用同期声
二、长消息的写作技巧
1、整体式长消息:从头到尾只说一个人或一群人
2、集纳式长消息:有一个新闻主题统帅,分段写多个人的事迹 ●人物性长消息的写作原则
1、运用电视画面语言【电视画面的三大要素:图像、声音、色彩】
2、运用具体情节细节【新闻故事化】
3、运用现场同期声
●事件性长消息的写作原则
1、把握好事件的新闻性【新鲜、重要等】
2、把握好事件的典型性【形象、细节等】 ●长消息的写作技巧
事实、再现场景、背景材料、同期声、巧妙的构思和深层次的描写
第六章 广播电视专题新闻采访与写作 第一节 广播电视专题新的定义及特点
一、广播电视新闻定义
综合运用各种电视表现手段与播出方式,通过对重大新闻题材或围绕重大主题的详尽、深入或独特视角的报道,为观众提供深度信息的新闻报道形式。
二、广播电视新闻的特点
1、重大性
2、内容取向专一集中【选题内容:重点、难点、热点、疑点问题;阐述分析;如何去拓展延伸(多侧面、多视点、多角度、多层次);报道时间上的延伸和拓展(多个时空的内容进行表现和挖掘)】
3、表现手段丰富:【视觉手段:照片、图片;听觉手段:同期声、解说、录音资料、音乐;播出手段:对播、交谈、嘉宾的参与】
4、报道深入:专题新闻贵在求深、以深度和广度取胜
三、电视专题新闻的分类
1、调查类专题新闻
2、评论类专题新闻
3、评述类专题新闻
第二节 广播电视专题新闻叙事构成
一、叙述者:
1、记者—旁观者、参与者、2、采访对象
3、编辑——纸上预编(考试20分)
二、视角
1、全知视角
2、限知视角
3、主观视角
4、客观视角:叙事者是客观公正的、中立的
三、结构
1、内部结构—内容
不同层面的内容要如何组合在一起
A、纵向结构:指按新闻事实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组合、编排材料的一种结构的形式。有两种情况:一是按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二是按生活中一连串故事的时间
B、横式结构:有两种情况:同时异时空结构(同一时间段不同空间材料拼接组合在一起);多侧面拼接结构(风声)C、递进式结构:——剥笋式;通过现象层层深入到事件背后,环环递进,从现象到本质的结构。广播电视新闻结构通常以单线条
2、外在结构(节目的宏观设计)故事化、悬念、细节
关键词:实践教学,核心课程,人才培养
一、问题的提出
2007年8月1日《中国青年报》上《成本低敛钱快范长江认作潘长江中国高校新闻类专业泛滥》一文中引用了这样的数据:“据教育部高教司统计, 进入21世纪以后, 新闻传播类专业不仅在一些理工类、师范类、财经类、政法类、农业类、体育类院校普遍设立, 在一些地级城市院校, 新闻传播类专业也纷纷涌现。到了2006年, 全国已有460多所各类高校开设了新闻传播类专业点661个, 在校生达到13万余人, 每年的毕业生由20世纪八十年代的数百人增加到现在的3万余人。”[1]李良荣教授在2010中国教育传播高峰论坛上也提到, 30年前, 全国开展新闻教育的高校只有3家, 现在已发展为850余家, 与每年新闻单位的人才需求相比, 处于供大于求的状况, 且这一局面将长期存在。
据笔者的了解和研究, 专业数量的激增并没有带来专业人才的适销对路, 其中原因之一是在教学目标和课程设置等方面, 很多高校出现了照搬名校经验、缺乏明确专业定位的尴尬局面。在具体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以《新闻采访与写作》为例, 很多高校都是在课堂上向学生灌输一本权威的教材, 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如同空中楼阁般的知识框架, 最终以闭卷考试作为课程学习的结束, 而没有充分考虑到《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实践特殊性以及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特殊性。
以下, 本文将以专业核心课程《新闻采访与写作》的教学为例, 探讨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方式的改进。
二、《新闻采访与写作》的教学理念
(一) 专业核心课程的清华模式
李希光教授的新闻采访写作课程是我国国家级精品课程, 他认为该课程是解决“故事在哪里?”这个核心问题的。他认为, 记者不仅会报道突发事件, 更会报道日常生活中的故事;不仅见木, 更能见林;不是简单地报道表面的事实, 而是报道更能接近真相的事实;不仅能写作5个W, 更能回答报道的意义;不仅能抓住读者的注意力, 更能让读者看清事件的本质。
李希光教授在他的课堂上告诉学生, 培养一个好记者的标准要具备以下要素:1.对新闻报道充满了激情;2.对新闻理解充满了理性;3.有社会责任感;4.有新闻道德;5.有强烈的好奇心;6.有怀疑精神;7.有一个批评态度;8.有敏锐的观察力;9.高超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二) 《新闻采访与写作》的教学理念
李希光教授的教学理念是非常具有借鉴意义的。结合当前在广播电视新闻新闻学专业的教学实践, 笔者认为, 在《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学习的开端, 作为教师务必要给学生首先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为什么学新闻?我要学什么样的新闻?我要怎样学新闻?我学了新闻之后可以做什么?
据笔者了解, 《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一般是开设在大一下学期或大二上学期, 作为核心课程, 历时一学年, 主要向学生讲授新闻采访写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在这个阶段, 学生们往往对本专业的知识体系和学习目标还没有形成成熟系统的认识, 对于新闻报道、新闻职业的认识往往局限于对某些著名记者和主持人的喜爱等方面。在课程学习中也会以课本知识为主, 所以, 如果教师在这个阶段只是机械的灌输给他们课本上的概念定义的话, 那么他们也只是模模糊糊的接受所谓的方法技巧, 而缺乏纲举目张的学习理念, 不能帮助他们尽早的树立职业目标。所以, 在学习技巧和方法之前, 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关于培养学生自主树立专业学习的整体观念, 笔者在授课过程中主要采取以下的方法:在课程的开始, 首先介绍本门课程的性质、教学内容和特点。其次, 在课堂上请学生思考上述问题, 并把自己的意见写下来。再次, 请他们观看电影《楚门的世界》, 并借此引发思考与讨论——大众传媒特别是电视媒体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和影响, 我们要做怎样的电视人?最后, 教师在课堂上把他们的意见和讨论发言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大众传媒特别是电子媒体以及新媒体在人们的社会生活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一方面传媒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作为传媒人要遵守专业理念与职业规则, 在课程中我们会具体学到很多新闻报道的方法和技巧;另外一方面, 媒体还要积极发挥社会公器的职责, 促动社会信息传播交流的平等与和谐, 而不是成为危害社会正常秩序的反作用力。这是我们在掌握了方法和技巧之后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具备的社会责任感。最后, 一名合格的记者要对社会生活保持高度的敏感和关注, 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和别人平等真诚的交流。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培养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三、《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实践教学方法
限于师资力量和硬件条件等限制, 很多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都是以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进行课堂讲授为主, 该课程的实践特殊性得不到体现。为此, 我们可以考虑以下方法。
(一) 课堂实践教学
1. 课堂5分钟现场报道
笔者在授课过程中发现, 很多学生平时对新闻报道的关注程度较低, 对社会信息变动缺乏专业敏感, 在采访交流中存在语言表述拖沓, 意思表达含混等问题。为此, 笔者特意在课堂上设置了课堂5分钟现场报道环节, 强化学生关注新闻、把自己当成记者进行新闻报道的意识和动力。
对于刚接触专业实践课的新生来说, 一下子让他们进入专业记者的状态未免有些困难。为此, 笔者在开课初始的一段时间, 先让学生尝试从报纸、网络、电视等媒体中找到他认为是有新闻价值的一条新闻, 然后在课堂上用自己的语言把这条新闻说出来, 特别注意的是不能让学生“念”新闻, 而是要自己用一到两句话“说”新闻, 并告诉别人这条新闻的价值点体现在哪里。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训练学生关注新闻、寻找新闻价值要素、自己组织语言并现场表达的能力。
在课程进入到中后阶段, 笔者尝试让学生把自己当作现场出镜记者, 在课堂上根据媒体已有报道进行再次报道, 提醒他们注意自己是在运用电视语言, 电视画面和现场主持的相互作用、现场出镜主持的语速、仪态等。此外, 考虑到学生在课堂上可能会由于紧张不敢尝试, 笔者还建议这样的学生在课下用DV等数码设备把自己的现场报道拍摄下来, 带到课堂上进行播放。
此外, 学生在逐渐熟悉了电视现场报道方式之后, 还可以自主选择、设计报道新闻的形式或评论新闻的内容, 形成自己的风格。不管事哪种方式, 每次课至少有5位同学要进行5分钟现场报道, 报道结束后教师还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评价总结。
2. 案例教学加情景模拟教学
(1) 案例教学
在《新闻采访与写作》的授课过程中, 笔者搜集整理了国内外大量的新闻报道实例, 特别是在讲授新闻采访部分的时候, 结合教学内容在课堂上给学生观看了《新闻调查》、《面对面》、《新闻1+1》、《鲁豫有约》、《康熙来了》、《60分钟》等节目以及奥运报道等重大事件的现场报道, 让学生学习其中的报道方法特别是记者和主持人如何与同不同类型的采访对象进行交流的能力。同时, 笔者也会提供一些存在问题的采访实例让学生进行分析, 并提出自己的采访方法。
此外, 笔者在教授新闻写作部分的时候, 除了上述电子媒体案例之外, 还结合了大量的平面媒体案例, 让学生根据报纸、杂志的报道进行分析总结, 比如对《南方周末》上的深度报道进行分析、对本地都市报上新闻标题和内容的评价等。这个环节也是跟前面提到的课堂5分钟现场报道环节联系在一起的。
(2) 情景模拟教学
在采访部分的教学中, 笔者会根据教学内容进行课堂情景模拟训练, 让学生尝试进入角色。比如在讲到采访形式中的新闻发布会时, 在课堂上笔者会给学生观看一些重要新闻事件的新闻发布会录像, 例如“70码飙车案”发生后的杭州市公安局的新闻发布会等, 然后让学生总结新闻发布会的流程, 记者提问的要素等。其次, 笔者还发动学生模拟新闻发布会现场, 根据某一新闻事件由他们自己担任新闻发言人和记者, 进行实际问答。在此过程中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的积极性也很好地调动了起来。发布会结束后, 由学生点评以及教师点评。
此外, 我们还可以在课堂上邀请新闻媒体的记者或其他相关教师作为嘉宾、发言人, 走进我们的课堂, 针对某一领域的问题在课堂上接受学生的现场访问, 这样的练习比起学生之间的互相配合又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需要学生在课下更加积极认真的准备。
我们还尝试让学生模拟电视访谈节目, 不一定照搬现有节目, 鼓励学生自主创新。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模式确定节目样式, 搜集背景资料, 设定选题, 拟定采访提纲, 扮演角色。学生在课堂上模仿《面对面》、《鲁豫有约》等, 虽然涉及的话题以校园生活占多数, 但是在这样的训练中既可以让学生了解节目的基本流程, 还可以锻炼他们的现场表达和组织协调能力, 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 教学效果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笔者还尝试在课程接近尾声的部分让学生扮演教师的角色, 让他们来上一节采访与写作课。他们可以自己选定授课的内容和方式, 老师来担当学生听他们讲课。尽管有的学生会紧张甚至是在提问同学时笑场, 但是这种情景也是让学生体验实践的方法之一, 学生还是比较认同这种体验的。
(二) 课外实践教学
1. 校园采访报道实践
以新闻采访部分的教学为例, 按照课程进度的安排, 教师向学生介绍了采访准备、采访方式和采访技巧等,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逐渐引导学生在校园之内寻找选题, 并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各项工作的准备。在课时安排上也是尽量把学生实践操作和课堂展示作品排在首位。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 尽管在课堂上增加了案例教学和情景模拟教学, 但是这些毕竟都是在人为设计的前提下进行的初级实践, 学生只在课堂上学到了这些的话, 还缺乏进行采访写作的亲身经历, 无法准确的知道自己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在哪里。
以学生的第一次分组采访作品汇报为例。首先学生以6人小组为单位, 分别进行校园话题采访报道的策划, 进行背景资料搜索, 确定采访主题, 拟定采访计划, 实施采访活动。其中有一组同学的汇报对他们来说是收获很大的。这组同学选择的主题是“校园食堂的安全与监督”。因为在当时关于校园后勤方面的负面报道比较多, 他们这组同学就选择了从学校食堂的角度, 带我们一起去了解学校的后勤保障。他们呈现回来的是自己用DV拍摄的10分钟采访。在采访中, 他们找到了用餐的学生、食堂的服务员还有食堂的负责人, 在负责人的带领下他们进入到了操作间里进行了拍摄和采访, 让我们看到了学校食堂的整个操作过程, 特别是食品保鲜和卫生消毒措施的运作。他们自己认为最大的收获在于, 敢于迈出第一步, 去跟别人打交道。刚开始他们很担心怎么找食堂的负责人, 人家不理他们怎么办, 不让他们拍摄怎么办, 为此也想好了一些对策。可是后来他们小组中有两个女生非常轻松地完成了这个任务。她们说, 在食堂吃饭的时候她们注意观察过, 除了有服务员收拾餐具之外, 在食堂里还有一个阿姨经常走来走去, 偶尔还会询问学生饭菜怎么样。她们就猜测这位阿姨可能是食堂管理人员。后来, 她们两个人就直接找到这个阿姨, 跟她说明了采访意图, 这个阿姨果然是管理人员, 而且答应了他们的采访要求, 还专门找人带他们去了食堂的操作间进行实地拍摄。
这样的采访虽然只是初次尝试, 但是对他们来说确是非常有意义的“创举”。在实际与别人打交道的过程中, 他们尝试了作为一名职业新闻人, 如何去找到采访对象, 如何与别人有效地交流。而这只有在实际采访练习中才能得到。
当然, 也有部分同学的采访练习存在很多问题, 那么这些问题不管是他们自己发觉的还是没有发觉的, 在课堂展示和讨论过程中, 都可以得到集思广益的交流与学习。
2. 校外采访报道实践
限于时间与客观条件的限制, 采访与写作课程的实践主要是集中在校园内报道一些活动或采访不同对象。但是, 笔者也尝试学生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走出校门, 可以先从他们比较熟悉的方面开始, 用他们的DV和相机去拍摄真实的社会生活。比如, 笔者在课堂上询问学生的课余生活如何安排, 是否有人去做兼职?笔者也建议学生,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去尝试一下兼职。同时, 笔者也提醒学生, 兼职的目的第一是为了锻炼我们与别人交往交流的能力, 锻炼自己的勇气, 获得一定的报酬;其次, 大家去做兼职的同时别忘了要和你的兼职伙伴进行交流, 去了解他们兼职的目的, 大学生普遍从事的兼职有哪些, 他们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有哪些等等。还有, 笔者了解到在大学城附近有网吧专门做学生上网的生意, 有专车负责接送学生, 笔者所教的班级中也有部分学生在网吧中上网。因此, 笔者就建议学生可以就此来做一个深度报道, 让我们详细了解大学城网吧产业链的形成与现状。总之, 笔者一直以来都是启发学生不管是走在路上, 在地铁中, 在商场里, 在旅游时等等, 都要做观察生活的有心人, 做探究真相的有心人, 做记录事件的有心人。
3. 野外实践与暑期实践
本专业的学生到了大三阶段都会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野外拍摄实践。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都是以小组为单位, 自选主题, 拍摄专题片。我们带领学生在安徽、江西、浙江、江苏等地进行野外拍摄实践, 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既了解了各地的风土人情, 也记录了风景特色, 回来制作的DV作品等也屡次获得国家级和省级的重要奖项。
近几年来, 笔者也一直在思考, 能否把新闻采访与写写作的专项野外实践单列出来, 就像李希光教授的大篷车课堂那样, 老师带领学生重走长征路, 到孔庙讲新闻学, 探访楼兰古城等。但是, 考虑到条件限制, 目前还不能完全实现。因此, 笔者提出可以把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野外实践与学生大三阶段的摄影摄像野外实践结合起来, 学生除了担负拍摄任务之外, 还要考虑到如何做出一个新闻片或纪录片, 突出与人交流的采访报道能力, 并最终形成作品。教师要跟学生一起, 随时讨论。这样的话, 学生的野外拍摄也更加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我们还可以把野外实践的阵线扩展到暑期实践。暑期, 学校团委会安排一定的暑期实践活动内容, 鼓励学生参与。我们可以积极利用这样的机会, 也可以发动学生成立专业暑期实践小组, 去走进媒体, 走进社区, 走进乡村, 记录生活。暑期实践形成的作品可以争取发表在媒体上, 还可以鼓励学生通过新媒体制作并发表, 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 学生自办媒体实践
笔者所教的学生为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 平时, 笔者一直不忘提醒他们要结合自身的特长特点去积极尝试媒体实践, 特别是电子媒体的实践。学生能够使用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实践基地就是学生自办的校园媒体, 如我院的《十分快报》、《奔逸》杂志, 电子杂志和校园网络电视台。学生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校内媒体的报道策划、采访和拍摄制作等, 课堂知识的积累, 还有课内模拟训练和校园报道的实战经验, 这些因素综合作用最终为学生能够在校内媒体中完整的制作出新闻作品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此外, 我们也积极鼓励学生向校外媒体投稿, 积极参与各级竞赛以此来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
四、结语
《新闻采访与写作》是专业核心课程, 是实践性操作性课程。虽然目前我们不能完全学习清华模式, 但是至少在我们讲授此类型课程时, 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都是可以与时俱进, 不断更新的。我们应该变“老师讲学生学”的死板教学模式为老师学生共同学习研讨, 在实践尝试中不断调整修正的教学模式。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协助者, 而不是权威的灌输者。
除了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有所改进和提高外, 在课程考核方式上也应该逐渐调整。比如, 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 期末成绩以独立完成的一份报道为依据, 逐渐减少以死记硬背书本知识为考核标准的比例等。
参考文献
《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是我国高等学校新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发现新闻与传播新闻的能力,以期为我国的新闻业界培养合格的新闻采访与写作人才,是一门应用性与实践性极强的课程。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该课程还存在不少问题,如教学模式仍以单纯的理论灌输为主,教学内容落后于时代的发展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高校对媒介人才的培养和输送。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李希光教授的《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作为国家级的精品课程,在课程教学中给我们提供了不少可资借鉴的教学方法,如他提出的六种教学模式:对话式练习、作坊式课业、大篷车课堂、案例学习法、情景模式练习和新闻现场练习等。他还引进了“学在路上”的教学理念,带着学生重走长征路,到孔庙讲新闻学,探访楼兰古城等,在校外实践中借鉴美国新闻学教育中“师傅带徒弟”的方式等。然而“清华模式”的成功只是一个个案,它是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资源做基础的,这对于资源相对短缺的地方院校来说,只能借鉴不能照搬。因此,地方院校要结合自身实际,紧跟媒介实践,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的教学方法。
一.精选教学案例,分析与模仿中学习采写技巧
有着25年一线采写经验的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高钢在谈及新闻采访与写作能力的培养时,提出了“阅读!阅读!再阅读;思考!思考!再思考;写作!写作!再写作。”的重要方法。[1]说到底,新闻采访与写作能力的培养无外乎先模仿再慢慢形成自己的风格,而模仿就涉及到案例教学的运用。
笔者在《新闻采访与写作》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一贯注重对案例的精选。新闻学教育不像其他的教育,必须紧跟实践,因此,课程教学中的案例选择一要新,二要精。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往往会选择时效性强的作品在课堂上供学生赏析,如在今年上半年的课程教学中,所选择的案例均为第23界中国新闻奖的获奖作品,同时,辅以普利策新闻奖的经典作品进行教学。对于所有的案例,不仅仅是给学生观看,同时对案例的采访过程、背景、写作过程都进行阐述,让学生对案例进行点评、分析,引导他们积累一定的写作经验。当下,中国的新闻业界在新闻写作中还存在大而空的情况,为帮助学生认清现实而不拘泥于现实,笔者对同一新闻事件还注重中外两国新闻报道的比较分析,如对某一火灾事件,笔者同时选择了新华社与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的报道,让学生做对比分析,并思考哪一种报道模式会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引导学生学习这种写作模式。
二.情景模拟教学,开放式教学中提升采写能力
开放教学源于30年代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者的主张。“开放性(open-mindedness)是一种认知物质,意味着在教学领域里追求构建机动策略的意向。开放性教育是从突破封闭性教育体系、革除传统教学弊端入手,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性为目标的教学理念”。[2]
融媒时代为了应对信息传播形态的变化给传统新闻生产带来的巨大挑战,高校的课堂教学中就应该改变传统课堂讲授、单向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而采用开放式教学提升学生的创造力与独立性。因此,在《新闻采访与写作》的教学过程中,笔者特别注重情景模拟教学方法的运用。比如在讲到新闻采访中记者必须注重观察,同时将对细节的观察通过镜头以及现场的解说传递给受众时,笔者会选择大量的新闻图片,或者将新闻视频中出镜记者的解说词去掉,由学生根据对新闻图片的观察以及新闻视频中场景的观察,担任出镜记者一角,对现场情况进行解说传递。
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新闻采访与写作》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还专门设定了模拟新闻发布会的情景。除给学生观看相关新闻发布会视频外,还专门准备了特定的新闻事件,让学生扮演新闻发言人及各媒体的新闻记者。通过角色的扮演,往往能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2010级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学生所举办的模拟新闻发布会现场,有激烈的交锋,也有幽默的交流,发布会结束后还出现了不舍不弃的追问情景,学生们课后都表示这是大学期间难得的一种体验。新闻发布会举行后,教师现场进行点评,让学生印象深刻,也从中扎实地学到了采访的技巧。
三.重视实践教学,鼓励学生在实践中积累采写经验
作为一门实践性、应用性极强的课程,《新闻采访与写作》的课程教学绝不能仅限于课堂理论教学,必须要有实践教学环节。笔者所在的学校对实践教学环节是非常重视的,在课时安排上做到了理论和实践各占一半,这就从时间上保证了实践教学的施行。光有理论,没有实践,学生在校期间是无法积累到真正的采写经验的。因此,笔者在教学中也特别重视实践教学。
首先,实践教学环节设计的科学化。新闻报道是有着较为细化的流程的,因此,笔者在设计实践教学环节时是按照新闻报道的流程进行的,即发现新闻线索——进行文献研究和采访策划——采访的前期准备和规程的实施——采访素材的采集和补充采访的进行——写作主题的确立——新闻报道的出炉。对每一个环节都要求学生认真记录自己的实践过程,教师根据学生的记录进行针对性指导,对每一个环节都做到细致入微。
其次,实践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班分组教学。一个班以6-7个人为一小组,确立组长,教师鼓励学生在实践教学中走出校园,教师每次跟随一组进行采访,注重观察学生采访中存在的问题,并在课程小结中提出。写作环境中,则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必须完成稿件,以适应新闻传播的时效性。学生稿件完成之后,先由学生自评,然后其他学生点评,之后老师给出意见,最后学生根据综合意见进行修改。通过这一过程循环,达到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
最后,单纯的实践课堂教学时间根本不能达到提升学生的采写能力的目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以外,还鼓励学生积极利用课后时间与人沟通、参与社会实习。鉴于地方院校媒体资源的匮乏,笔者鼓励学生要学会推销自己,利用寒暑假向各大媒体提交实习申请。在笔者所教的学生中,就有2004级广播电视新闻学学生通过投递简历顺利申请到跟随我国著名揭黑记者王克勤实习的机会。这为学生采写经验的积累、及至未来的就业提供极大的便利条件。
四.革新考核方式,注重采写实际技能的培养
传统课堂教学的考核方式往往采用期末考试总评成绩=期末考试成绩70%+平时成绩30%的模式,这种考核方式往往不适用于应用性、实践性强的课程,也体现不出学生的采写能力。因此对于《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而言,要进行有效的教学改革,还必须配合有效的考核方式。
《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考核不能仅限于理论知识的考核,必须注重学生实践环节的能力提升,因此,在考核方式上要改变传统的闭卷考试加平时表现的方式,而将实践环节纳入到考核中。教师在每一次实践环节都应该及时给学生评定一个分数,这个分数将决定学生期末考核的总评成绩。同时,期末考试在期末总评中的成绩比重必须有所降低。根据地方院校的实际情况,笔者所在院校对《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考核设定期末总评成绩=期末考试成绩(40%)+实践成绩(20%)+期中考核成绩(20%)+平时总评成绩(20%)的考核模式。虽然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重仍旧最高,但考试内容的设定了较为灵活,且必须是开放性的题目,绝不是靠背书就能拿高分的。这一考核方式的设定对于当前地方院校而言应该是相对比较合理的一种模式。
时代总是在不断发生变迁的,我们对教学改革的探讨绝不能脱离现实、停滞不前,尤其是新闻学的相关教育教学的改革。理论可以指导实践,但实践能够帮助深化理论,因此,我们要不断探索一条适合地方高校新闻学专业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新路子,以适应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为社会不断输送高质量的人才。
注释:
[1]高钢.新闻写作精要[M].北京: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5.
[2]陈东.开放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新闻采访:指记者和其他新闻工作者为完成报道任务或了解某些情况,围绕采集新闻事实材料而进行的访问活动。特点:新闻性、突击性、广泛性、灵活性、持续性
采访目的是获取新闻。任务:发现了解和选取新闻,并掌握足以构成新闻的各种事实材料
作用:发现和落实新闻、获取第一手材料、增加感性认识、核对新闻事实
指导思想: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讲究唯物辩证法、要有历史发展观点、突出人民群众的作用
新闻敏感:记者能够敏锐地发现和捕捉新闻的一种特有的素质,一种只有敏感,一种顿悟性的思维活动
作用:1.可以见微知著,迅速抓住新闻线索,进而发现有价值的新闻2.据以挖掘新闻素材,并从中鉴别最有传播价值的事实3.有利于选取最佳报道角度4.能够遇见新闻后面的新闻
包括的判断力:1.判断某个事实能否引起读者兴趣的能力2.判断同一新闻事件的许多事实中,哪个最重要,哪个次之的能力3.判断某一个线索是否可能导致重大新闻发现的能力4.判断在已发表的新闻中,哪些同记者收集到的情况有关,从而发现更重要的新闻的能力
记者的种类:专业记者、地方记者、机动记者、特派记者、驻外记者、特约记者
任务:及时采写新闻、反映内部情况、做好群众工作
新闻线索:采访线索,报道线索,是新闻事实发生的一种信号和征兆,是反映事实的简略轮廓或一鳞半爪。作用:线索能够触发记者的新闻敏感、线索可以指明采访的去向、线索的价值可以决定报道质量。特点:1.比较简单,完整性差2.睡觉短暂,稳定性低3.只是信号,有待证实4.反映现象,变动性大
来源:上级、书面、社交、会议、传播等聚道
新闻选择标准:新闻价值标准(新鲜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新闻政策标准(政治标准、新闻宣传思想、新闻机构自身的编辑方针)[宣传价值:一致性、典型性针对性、适宜性] 采访的难度在:1.记者在尽可能短的有限时间内,了解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和事实真相2.采访有记者与采访对象、服务对象之间的多向人际交往关系3.采访涉及范围广泛,内容繁杂,记者的知识结构随时需要更新补充,认识能力也要不断提高
采访准备的实践意义:1.做好准备,是接近采访对象的第一步2.做好准备,能尽快拉近与采访对象的感情距离3.做好准备,会使记者成为一个采访的快手4.做好准备,将增强记者的新闻敏感,更好地发现和抓住新闻5.做好准备,有助于开拓采访的深度和广度
采访的平时准备:1.学习理论政策,认清当前形势2.了解全局情况,掌握社会动向3.多方增长知识,扩大采访视野4.广泛积累资料,适应工作需要
采访的临时准备:明确报道思想、选择连接采访对象、背景材料的收集与分析、特定报道对象的知识准备、拟定采访计划
采访类型:因事件访问、因人物访问、因经验访问、因问题访问、因争论访问 访问的心理过程:接近、融洽、沟通、激发
提问方法:开放式提问、闭合式提问、诱导式提问、激发式提问、迂回式提问
访问活动要领:1.因人而异,灵活对待2.把握重点,启发诱导3.沟通思想,见机行事4.少讲多听,广采博纳5.求同存异,心理共鸣
记录的一般要求:记要点、记易忘点、记疑点、记有关原话、记典型情景
核实访问记录:向提供材料的本人核实、溯本求源 寻找物证、多方证实与逻辑判断、技术检验
新闻观察的作用:1.辨别真伪,收集材料2.印象深刻,生动再现3.获得亲知,深化认识4.触景生情,寄情于文5.见多识广,有利积累
结合艺术的运用:把上下,点面,纵横,正反等各方面结合起来考察 多方面的开掘包括找特点、抓疑点、会透视
瞬间印象:1.变动着的事件细节2.突发事件的重大疑窦3.环境气氛与情景4.现场活动及人们的表情、动作、语言、神态 迅速接近采访对象:1.采访前,对财富对象有所了解2.尊重对方,以礼相待3.守信,说到做到4.记者应表现出应有的思想和知识修养
采访中的心理感应规律:1.记者采访满足对象社会需要的程度,制约着采访的局面2.“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给采访的氛围渲染上一层“晕轮”3.“自己人效应”与“异己人效应”诱导着谈话的成败4.采访谈话需要稳定的情绪
新闻写作的特殊规律:服从事实和事实报道
怎样用事实说话:1.直接陈述事实,切忌“大帽子底下开小差”2.不能以抽象的概念和议论代替事实的报道3.实事求是,按事实本身的逻辑展开新闻4.采取第三人称和注明消息来源 怎样把新闻写短:直截了当、少说空话、一事一报、锤炼语言、舍得割爱
常见的新闻体裁:消息、通讯、新闻特写
边缘体裁:报告文学、调查报告、采访札记、工作研究、来信。消息:主要告诉人们发生了什么事情,往往只报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讲详细的经过和情节,以简短的语言文字迅速传播新近事实的新闻体裁
通讯:一种常用的新闻体裁,是对新闻事件、人物和各种见闻的比较详尽而生动的报道。
新闻主题:指新闻报道的中心思想和基本观点,也就是记者对客观事实的看法、态度和通过事实的报道所表达的主观意图。
确定主题的标准:1.主题要真实而有意义2.主题要正确,并有针对性(针对性的依据:党的政策,当前形势,客观实际),3.主题要集中、鲜明、深刻
新闻选材的原则:1.围绕主题,说明主题2.区别主次,反映实质3.以一当十,以少胜多
新闻选材的要求:选新鲜生动的材料、选有积极作用的材料、选独具特色的材料、选别人没有用过的材料 新闻构成的组成部分:层次和段落、过渡和照应、开头和结尾
新闻结构有其自身规律,总的要从体现新闻事实的意义及传播价值考虑,具体要求是:反映事实的内在联系、有利于表现主题、适应受众心理、紧凑又富于变化、符合体裁的特点
新闻语言:表述事实的语言,一种独立的书面语体,它服务于事实的报道,具有质朴、实用的语言形态,明快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风格,讲求信息的运载量,使之适宜于社会的广泛传播
新闻语言的构成:着眼于人们对事实的实用关系,以事务语言的精练、准确、严谨部分为基础,又从文学语言和评论语言中适当撷取富有感情和哲理的成分,特别是从既通俗又生动的群众语言中吸取营养 新闻语言的特色:客观(新闻所报道的事实是客观存在的)确切(准确、贴切,新闻语言要求精确性高)简练(新闻以精练为贵,以烦冗为病,新闻语言要简洁、洗练,干净利落,切忌拖泥带水)朴实(质朴无华,具体实在)通俗(深入浅出,浅显明白,大家易懂,具有社会通用性)新闻文采表现在:叙事突出动态、描绘富有美感、修辞强调实感
新闻文风:是人的思想作风在新闻写作上的反映,是人们运用新闻书面手段表现得格调、情趣和作风 新闻文风的特征:1.要态度明朗,即通过报道的事实,显示其倾向性和战斗性2.要言之有物,即有事实,有内容,从中传递信息3.要短而精粹,即内容扼要,文字从简,并说明问题4.要新鲜活泼,即采取生动多样的语言和写作形式,不能死板、老套
消息的地位:消息是报纸的主角,也是广播和电视节目中的骨干。1.从实践来看,消息是报纸上最经常、最大量运用的一种报道形式2.从历史发展来看,报纸又有“新闻纸”之称,主要刊载新闻和新闻评论,其中又以刊载消息为主3.从体裁特点来看,消息以最直接最简洁的方式,告诉广大受众,新近发生了什么新闻4.从广大受众的需求来看,读者读报,主要为了获知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新鲜而有意义的事情,为了获得各种各样的新信息
消息的作用:1.消息最迅速,最简便地传播各种信息2.学会消息写作便意味着掌握了打开新闻写作的大门的钥匙
事件性新闻:指一个独立的新闻事件为核心,而展开的新闻报道,其事物变动的时态是突发性或跃进性的。非事件性新闻:指与事件性新闻相区别的新闻报道,即对一段时间或若干空间里发生的情况、经验或问题等概貌性或阶段性的反映,其时态往往是渐进性的。简讯:短讯,快讯,简明新闻,它是用三言两语报道事实的一种消息体裁。消息的四大类:动态消息、经验性消息、综合消息、述评性消息
动态消息特点:1.能给人以动态感,强调反映事物的最新动态2.讲究“时间”要素,特别注重时效3.一事一报
具体情形:一是对刚刚发生或新近发生的单独事件的报道,二是对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具有一定持续性变动事件的报道
经验性消息多属于非事件性新闻,特点:1.突出最主要、最具特色的经验2.用事实阐述经验3.适当地表现实际效果4.力求写得亲切易懂、生动活泼
综合性消息的特点:1.不受空间的限制,由多地多件新闻事实组成2.从不同侧面表现共同的主题3.报道面广,声势大
具体情形:1.横断面综合反映动态、情况2.纵深度综合反映成就、经验或问题
述评性消息的特点:1.以报道事实为主,以评述事实为目的2.述评结合,夹叙夹议3.针对性强,富有思想性
写作要求:述与评要事理交融、议论要精辟、述评要自然亲切
消息写作的要领:要有时效观念(讲求时效,以短、快取胜,体现新闻根据)、客观手法的运用、善于概括和直叙、增加信息量
救活有意义的“迟到新闻”:1.抓住新闻被披露的事实变动2.以新带“旧”3.由近及远
新闻根据:又称新闻由头,指客观事实作为新闻传播的依据或契机,是一个事实所以成为新闻的根据 消息结构:消息写作中表达内容和体现新闻主题的谋篇布局,即一条消息组织事实材料,安排层次段落的构思设计。
结构方式:倒金字塔结构、金字塔结构、散文式结构
成分:导语、主体、背景和结尾 倒金字塔结构的长处:1.最能体现新闻性2.开门见山,概括性强3.切合读者心理,并能引起其“新闻欲”4.便于编辑处理稿件和制作标题5.便于记者增加新的重要事实材料。
不足:过于标准化、程式化,而缺乏多样性,往往略输于文采,愈到后面愈显得无力,有“虎头蛇尾”之嫌,比较容易出现消息的标题、导语、主题“三重复”现象。
金字塔结构:按新闻事实发生始末,即依时间顺序安排材料的一种消息结构形式。
长处:行文构思比较方便、可以保持新闻事实比较完整的故事性、容易清楚地反映出新闻事件原委始末的脉络
不足:不宜用于报道事件发展时间跨度太大的新闻。要紧紧围绕新闻主题精心取材,突出重点,详略得当
导语:是以简要的文句,突出最重要、最新鲜或最富有个性特点的事实,揭示新闻要旨,吸引读者阅读全文的消息开头部分。导语的重要性:1.导语可以使消息紧紧抓住读者,也可以使读者罢读2.导语的优劣对编辑决定稿件的取舍和确定其编排地位很有影响,甚至其决定性的作用3.导语的写作颇能显现记者的才华和功力4.导语为整篇消息定下基调,关系着下文如何顺利的展开5.一篇小小只有一条导语,而它必须是最优化的方案6.导语写作的实践也发出呼吁:对待导语写作决不可掉以轻心
直接性导语:叙述式、总结式、评述式
间接性导语:描写式、引用式、对比式、设问式
背景的功能:1.构成显现新闻事实的新闻价值 2.说明新闻事实发生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 3.分析新闻现象与本质,局部与全局等关系4.对比映衬新闻事实和主题思想5.巧妙地表明记者的观点、倾向6.注释事物的特征以及某些专有名词、术语
怎样用好背景材料:1.不同类型消息区别对待2.因时因地因读者对象致宜3.服从新闻主题表达的需要,不可喧宾夺主4.要少而精,简明扼要5.要灵活穿插,但不要牵强附会
主体的功能:叙述和补充导语中提到的新闻事实、充分阐述和表现新闻主题 通讯的形式:记事、访问记、巡礼、速写、散记、侧记、小故事 通讯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和议论、对艺术表现技巧的借鉴 通讯的类型: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风貌通讯
人物通讯的写作方法:1.突出新意,反映时代精神2.运用多种表现手法,鲜明地再现人物形象3.准确反映人物与党与群众的关系
新闻特写:作为电影特写与文学特写手法引进新闻写作领域的产物,它是一种有现场感的生劲活泼的新闻体裁。
新闻特写特点:聚焦性、描绘性、感染性
选一篇两会新闻报道,分析其是如何发挥事实本身的作用的。
媒体盘点两会热门议题:民生 民主 改
革
2013年03月17日 04:02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又是一年“两会季”。5000多名代表委员带来哪些议案提案?哪些热点、焦点问题在议政平台集聚共识,成为舆论和公众的关注点和兴奋点?今年两会有哪些新变化、新亮点?
民生两会
民生问题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李义平认为:“全国两会的大舞台上,民生是‘重头戏’。无论是政府工作报告还是代表委员的议题,民生一词反复出现。”
“收入是民生之源。过去一年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8.8%、9.9%。腰包鼓了,心气顺了,民众信心指数上升。”李义平说,“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两个同步’和‘收入倍增’目标,更是百姓的热切期盼。”
“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力生产率提高同步”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提
高居民收入,最基本的途径是提高劳动者报酬收入。”李义平说,这表明,今后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
“教育投入,实现4%目标。”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基本建设处处长刘占军认为,这是近年来优先发展教育战略的有力注脚,将为教育改革注入强劲动力。
“要不是去年有免费手术的好政策,孩子的先心病没钱治。”江西会昌县周田镇农民张庆福感动地说。
基本养老金继续提高10%,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280元,儿童白血病等20种大病实际报销比例达到66%„„政府工作报告中,节节攀升的数据,百姓最有感触。
人民大会堂内,何维委员呼吁“应对灰霾污染,净化祖国天空”,赢得掌声雷动;两会代表委员对于民生话题的关切,引发会外公众的共鸣。
民主两会
有人说,两会上,民主是高频词,两会成了民主政治的“演练场”。在今年这个“演练场”上,代表委员更加积极,议题更加广泛。
“从上届3人到本届31人,农民工代表比例增加,体现两会更注重从宏观上准确把握13亿人的意愿,促进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幸福。”中国律师协会副会长朱征夫说,基层代表的触角,更能触摸到问题与挑战、变化与期待。对2亿多流动大军给予更多关切,回应合理诉求,有利于国家决策更加科学民主。
为加大基层代表手中“麦克风”的音量,两会新闻中心还特别安排一场以农民工为主角的“一线工人农民代表谈履职”的新闻发布会,邀请6位农民工代表就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
记者扛长枪短炮“冲锋陷阵”,名星代表委员、部长们遭遇“围追堵截”,国家领导人参加代表团会议不做“高人一筹”的报道„„“花絮”纷飞的两会新闻,也让会外百姓聆听了政治文明的足音,看到了“中国式民主”的多样。
“会议日程透明,各部门新闻发布会、各代表团开放日有问必答。”在朱征夫眼里,更多代表委员不回避热点,不绕开矛盾,说难解难,回应关切,释放出开放、民主、求实的强劲信号。
“不要干扰他发言,这是法律赋予人民代表的应有权利。”中国人民大学卫生医疗体制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虎峰认为,李克强参加湖南代表团会议遇基层代表插话,一口气5条建议,工作人员拦都拦不住。李克强对代表插话的反应,体现了尊重代表权利的法制精神和民主作风。
有什么样的耳朵,就会听到什么样的声音。近年来,中央领导反复倡导讲真话、道实情,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这次全国两会上,人们就听到了许多“好声音”。改革两会
本届两会,改革成了最强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地深化重要领域改革。”王虎峰表示,对于本次两会如何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这一战略部署,人们格外关注,关注的焦点莫过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或者说“大部制”的推进。
“这次改革突出强调了职能转变,从‘政府-市场-社会’的大视野中,将机构改革与职能转变紧密结合,同步推进。”中央党校科研部教授洪向华说,同过去6次的改革相比,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比较稳妥,虽然涉及的部门不多,但在不少领域有关键性突破,解决了一些多年未能解决的难题。
“本次改革十分注重解决民生问题,比如,实行铁路政企分开、成立中国铁路总公司,可以促使铁路行业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质量,缓解买票难、出行难问题;组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可以把原来分属两个部门的资源加以整合,集中力量提高医疗服务和人口计生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将食品安全归到一个部门主管,可以改变几个部门管不好一头猪、一只鸡、一桌餐的现象,让人们吃得放心。这些都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说。
“重组国家海洋局,加强海上执法,是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的现实需要,十分及时。”国家海洋局党组书记、局长刘赐贵说。
方案确定以后,还要抓好落实。代表委员指出,地方各级政府应根据方案精神,抓紧搞好自身机构的改革和职能转变,尤其是要着力推进职能转移、职能下放、职能整合、职能加强,切实做到该管的管住、不该管的不管不干预。本报记者 李晓宏 欧阳洁 【编辑:吉翔】
选一篇两会新闻报道,分析其是如何发挥事实本身的作用的。
在这篇报道中,记者就两会这一重要新闻事件进行了报道。众所周知,两会的召开是一个重大的新闻事件,自然而然,对两会的各种报道也会数不胜数,如何报道两会,如何更好地将新闻作品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呈现出来,进而发挥新闻事实本身的作用,从某一方面来说也是新闻记者写作水平的体现。在这篇报道中,记者为了发挥新闻事实本身的作用,首先采用了“精选新闻事实”这一方法。两会的新闻报道林林总总,报道的内容令人眼花缭乱,不可能所有关于两会的新闻报道都具有比较高的新闻价值含量,所以对关于两会的新闻事件的报道必须是经过选择的,必须是符合受众需求的,为了让受众更清晰地了解记者的报道倾向,作者精选了新闻事实,选择了报道两会中民生、民主和改革这一内容,这三方面无论是哪一方面都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将主要功力用在报道这些新闻事实上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在报道中将全篇新闻作品分成了三大部分,分别是民生、民主和改革,一目了然,清晰明了。第二,记者为了发挥新闻事实本身的作用,采用了“既报道事实又解释事实”的方法。在报道事实的基础上,对事实的意义和内涵进行分析解释,使受众不仅了解新闻信息,而且能从新闻信息中解读出更多的深意,从而得到相应的启发。例如在这篇新闻报道中,基本事实是民生、民主和改革这三个部分。“民生问题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有人说,两会上,民主是高频词,两会成了民主政治的“演练场”等等这些话语都是对新闻事实的一种解释。民生问题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也隐含了记者的感情倾向,隐含了记者对民生问题的关注。
绪论
本章主要内容:采访写作在新闻业务中的地位
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第一节 采访写作在新闻业务中的地位
一、新闻采访:新闻传播活动的基础
所谓新闻传播,是指新闻传媒对广大受众所进行的以新闻信息为主要内容的传播。
(一)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的起点
1.从新闻传播流程来看
电视新闻的传播流程前期选题、采访构思、采访拍摄、画面剪辑、文字稿、后期播出
报纸新闻的传播流程获得新闻线索新闻报道策划/进行采访、新闻写作、编辑排版、印刷、发行 2.从新闻传播的本质特征来看
只有通过采访才能传播真实的信息。
(二)采访使新闻写作在摄取素材方面有别于文学创作
文学创作摄取素材方法
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脚色。(鲁迅:《我是怎么做起小说来》)
新闻写作摄取素材方法:
新闻采访(获取关于报道对象的真实、丰富的素材)→整理采访素材(通过整理采访素材,使素材由无序变为有序,为写作奠定基础)→ 新闻写作(采访得来的素材,其中的相当一部分将不失其原貌地、直接地进入新闻作品中)新闻写作必须要终于生活,不得对事实进行加工。
(三)新闻采访体现了记者职业的重要特点
新闻记者的职责:发现新闻线索,进行深入的调查采访,写成新闻报道或制作成新闻作品在媒体上发表或供领导层参考。
新闻采访的特殊性:从事新闻写作,作品形成后用于通过新闻传媒进行公开传播,满足人们的知情欲望。
二、新闻写作:为新闻传播提供文本
记者和通讯员所进行的新闻写作,要对通过采访而得的原始素材进行必要的加工整理,使之从无序变成有序。对重点加以突出,并将报道内容用文本的形式体现出来,使受众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较多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
三、采访写作是记者工作的重要内容
新闻记者的工作内容,概括起来说主要有三个: 1.采写新闻报道2.反映情况3.做群众工作 第二节 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新闻采访围绕事实为新闻写作提供原材料,它是后者的不可缺的认识论基础。新闻写作根据新闻采访得到的素材制成新闻传播文本,实现新闻采访的价值。
一、新闻采写在认识论方面的一致性
从认识论的角度说,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有着一致性。它们都是为了使采访主体和写作主体的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
二、新闻采访对新闻写作的制约作用
(一)在真实性方面制约着新闻写作
(二)在深刻性方面制约着新闻写作
(三)在丰富性方面制约着新闻写作
三、新闻写作是对新闻采访的升华
对采访所得材料进行加工整理,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对采访所得材料进行整体把握,做到对材料的本质有清醒的认识和科学的把握;
对采访所得材料进行理性认识,做到能够发现材料中的深刻之处、耐人寻味之处、意蕴丰富之处。
第一章
新闻采访概论
本章主要内容:新闻采访的涵义、特点和获取的信息形态
新闻采访活动的本质 电视新闻采访的技术手段
第一节 新闻采访的涵义、特点和获取的信息形态
一、新闻采访的概念界定
(一)对现有新闻采访定义的讨论
“素材搜集”说
“调查研究”说
“互动行为”说
(二)新闻采访内涵
新闻采访是有关人员出于大众传播的目的,通过观察和访谈等手段,对可能受到广泛关注且鲜为人知的信息的搜集活动。
二、新闻采访活动的特点
(一)新闻采访以大众传播为目的
(二)新闻采访以平等的沟通为手段
(三)新闻采访关注事实的新闻价值
新闻价值:事实本身包含的引起社会各种人共同兴趣的素质。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
三、新闻采访获取的信息形态
(一)符号化的信息形态——这里主要指文字。
1.符号信息形态的特点
文字为人类信息传播提供了跨时空的、大众传播的可能。
文字使人类的传播远离了人本特性,文字使传播疏远了直接的、面对面的交流方式。2.符号信息形态的优势
长期的文字使用训练了人类的思维方式——文字以及文字逻辑构造着人类思维和传播的基础。文字具有稳定的内核,它在印刷媒介中得到最广泛的运用,文字的理性和严谨性使它直至现在保持着应有的地位。
3.符号信息形态的局限
缺乏直观形象性,不能实现人际交流的人本体验和感知效果。不同国家的文字有着各自不相同的符号形态,造成传播障碍,文字还需要人们耗费很长的时间去学习和辨认。
(二)声音
广播技术通过复制和还原生活中的原始声音形象传播信息,开始具备了人本化的部分因素。声音的广播需要录制和复原,这一特殊的技术基础是广播媒介传播特征的构成要素。
(三)画面
1.静态画面
静态画面是以一定的技术手段记录保存的、现实生活在某一瞬间时空的凝固状态。新闻照片是静态画面在大众新闻传播的主要形态,它依附于印刷媒介,它与文字并行,使印刷媒介(报纸)具有了一定的视觉性。2.声画一体的动态画面
电视画面以延续时空的画面形态作为传播信息的载体,它包括生活中真实的时空、声音、形象、运动和过程等原始素材,具有人本化感知特征。
电视画面可以单独存在并实现有效传播,也可以充分融合文字和声音等多种信息形态的传播方式进行传播。第二节 新闻采访活动的本质
一、新闻采访是一种信息符号互动
(一)新闻采访本质上是一种符号互动行为
1.符号互动理论p30
个体具有“在互动过程中将自己视为被评价的客体以获得自我形象的能力”,也具有“感受并理解他人角色的能力”。当一个个体具备了“将自己放在他人地位上的能力”时,就“提高了合作互动的可能性”。
社会被视为相互作用的个人的集合体,而这种相互作用的中介物就是符号。互动者会运用群体和他人的视角考虑问题,并根据具体情景,调整符号的运用,从而成功地彼此调适,达到交流的和谐。
2.符号互动理论对新闻采访的启发
①采访者必须与受众进行互动,采访者要站在受众的角度,抱着与受众互动的目的来考虑采访、写作,感受受众的需求。
②采访者必须培养良好的与采访对象进行符号互动的能力,让采访对象将采访者所需的信息和盘托出。
(二)确保新闻采访成功的必备条件
采访应基于双方对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共同理解。
采访者应当以前台的形象示人,并结合采访的具体情境表现出合适的行为。采访者应当学会换位思考,在认知和情感上去体验受访者的心态。
二、新闻采访是一种社会交换活动
社会交换是某物或某项活动从甲方自愿地转移到乙方,以换取他物或他项活动。
采访者与采访对象之间应建立一种朋友关系,采访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资源交换”是否成功,要看他们之间是否存在信任和友谊。第三节 电视采访的技术手段
ENG的素材采集方式 EFP现场制作方式
ESP演播室制作方式 SNG卫星新闻采访方式
一、ENG的素材采集方式
ENG(ELECTRONIC NEWS GATHERING)即“电子新闻采集”。ENG设备为小型轻便、易于携带的摄录一体的摄像机,以纯电子的方式拍摄新闻。这种前期拍摄、后期编辑的素材采集工作方式就是ENG。
(一)ENG系统的构成
摄像机、话筒、灯具、脚架、通讯联络系统
(二)ENG的主要摄制特性
ENG系统便于对事件作出快速反映,机动灵活地采集现场素材。ENG设备和人员相对灵活。
ENG电子新闻采集系统在采访突发事件时,尽可能小地影响现场。
二、EFP现场制作方式
EFP(ELECTRONIC FIELD PRODUCTION)即“电子现场制作”,它是以一整套设备连结为一个拍摄和编辑系统,进行现场拍摄与现场编辑的工作。
EFP的实质是在拍摄的同时进行编辑,追求前期拍摄与编辑制作一次完成,与播出系统相连,现场采集、现场编辑,即可实现现场直播。
三、ESP演播室制作方式
ESP(Electronic Studio Production)即“电子演播室制作”,主要是指演播室录像制作。
四、SNG卫星新闻采访方式
SNG(SATELLITE NEWS GATHERING)译作“卫星新闻采集”,是指将ENG、EFP或ESP与卫星相连,实现电视拍摄、编辑与播出三者同步合一的工作方式。
(一)SNG的构成
1.卫星转播车(OUT—DOOR BROADCASTING VAN)⑴ENG设备若干套(或DNG设备)⑵一系列监视器(MONITOR)⑶一套视频选择器,也叫操作盘 ⑷一套卫星讯号发射设备 ⑸一套或几套录像设备 ⑹通讯设施
2.地球同步卫星频道租用以及地面接收系统
(二)SNG的采制特点
在SNG系统中,电视采访和报道同步进行,实现了二者合一。SNG的使用成本较高,目前在我国还没有进入日常化使用阶段。
五、数字化新闻采集方式
DNG(DIGITAL NEWS GATHERING)即“数字化新闻采集”,数字化新闻采集方式是数字技术在电视领域中的应用。从实质上来说,DNG是指在前期拍摄中以数字技术录制声音和图像,在后期进行数字化、非线性编辑的工作工作方式。DNG与ENG的异同: 相同点 不同点
⑴DNG前期拍摄时,数字摄像机稳定性强、可靠性高、小巧轻便、灵活经济、参数调整准确容易。⑵DNG在后期编辑时也能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便捷优势。
第二章
记 者——新闻采访的主体
本章主要内容:认识记者:记者社会角色分析
记者的修养与品质
电视记者的工作职责及分工
第一节
认识记者:记者社会角色分析
一、认识记者
记者是在第一时间赶赴新闻现场,进行现场报道的人。记者是记录历史的人,是代表公众呐喊的人。(理性的、严谨的、客观的)记者是坚持不懈的调查者;是对社会黑幕孜孜不倦的揭露者。
二、新闻记者的社会角色
(一)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监视环境
使社会各部分在对环境做出反应时相互关联 使社会遗产代代相传 娱乐提供
(二)新闻记者的四种角色身份
1.社会守望者角色
必须代表公众利益对社会进行舆论监督。
必须具备一定的前瞻性,能够在社会或自然灾难来临之前,及时地发出警报。必须时刻对人的生存状态进行理性的反思。2.信息传播者角色
记者的新闻报道构成了人们脑中的“世界图景”。记者的新闻报道指导人们调整自己的行为。
记者的报道能够实现社会上不同阶层和职业间的信息流动,维护社会的有序运转。3.文化传承者角色 4.娱乐提供者角色
第二节 记者的修养和品质 p37
一、记者的修养
(一)政治修养
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观点、政治纪律 政治鉴别力、政治敏感性、政治远见
(二)法律与道德修养
1.记者的法律修养
记者的采访写作以及日常其他行为必须合法; 记者所进行的新闻报道不能传播违法的内容。2.记者的基本道德修养
具有健全的人格。
不畏权势,坚持真理。
有社会责任感。
(三)科学精神
具备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追求真理,追求价值中立。采用科学方法进行调查研究。
有良好知识结构,有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
(四)知识修养
所谓合理,既要博,又要专。
记者要博的知识结构分为个四层次:(1)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
(2)文学知识,历史地理知识,经济学知识,法学知识,社会学知识,统计学知识,心理学知识(3)自然科学知识(4)外语计算机知识
(五)专业修养
新闻记者的看家本领就是所具备的较高的新闻专业技能; 合格的记者还要具备比较高的专业理论修养;
优秀的新闻记者还应该具备专业精神和敬业精神,具有崇高的新闻理想。
(六)身体素质
二、记者必备的品质
品质一:坦诚
品质二:执着
品质三:新闻敏感
品质四:充分的准备
品质五:好奇心
品质六:不带任何倾向的倾听 第三节 电视记者的工作职责及分工
一、电视记者的工作职责
(一)电视记者的涵义
指电视台里从事前期策划、采访、出镜报道、摄像、后期编辑的电视节目创作人员,简而言之,即电视台里从事采访报道的专业人员。
(二)电视记者的工作
完成文字记者所做的一切采访工作;
亲自动手参与后期制作、编辑画面、混录合成等;
参与制定报道方针,构思节目内容和形式,并且亲自上屏幕报道播出。
二、电视记者的分工
(一)现场编辑:指挥现场素材的采集和节目的整体构成
决定应变方针。
负责现场资料尤其是理性素材的搜集。
为磁带做场记,为后期节目编辑做适当的准备。搜集其他相关资料。
(二)出镜记者(包括现场的主持人):现场提问、访谈和述评
出镜记者是指在电视采访中出现在镜头里的记者或主持人。
(三)摄像师:采集画面形象素材
1.运用娴熟的摄像技术完成新闻素材的形象采集,把现场最富含新闻价值的形象信息记录下来。
2.在现场要受现场编辑的一定提示,抓拍现场的人物、环境、细节、氛围等重要因素,保证后期节目编辑所需要的画面素材。
3.与出镜记者紧密配合,完成访谈、交流、述评等采访过程的记录。
(四)录音师:配合摄像师采集声音形象
1.根据采访现场决定录音设备。2.确保声音的录制清晰和真实还原。
3.与摄像师紧密配合,处理好现场声音录制与摄像机所摄画面之间的关系。
(五)灯光师:保证摄像师采集画面形象的光线条件
第三章
新闻采访的基本任务和步骤
一、新闻采访的基本任务
(一)拿到事实
预约采访或“三包”采访(错)依赖网络解决采访(错)
到一线采访,拿到关键性的事实
(二)拿到真实的事实
与事实相关的知情者对报道的真实性的检验 社会实践对新闻报道的检验
(三)拿到有新闻价值的事实
(四)拿到典型的事实
典型的事实必须是真实发生的。典型事实一般都是感性的事实。典型事实是蕴含理性的感性事实。典型事实是有代表性的事实。
选择典型事实的误区:虚构,夸大(夸大事实法、人造平原法)
(五)迅速地获取事实
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要依靠各方面的熟人和朋友帮忙 要有比较强的交往能力
要有较强的认知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新闻采访的十个步骤
1、获得新闻线索
2、明确采访目的3、进行背景调查
4、拟定采访计划
5、采访预约
6、与采访对象见面:打破僵局
7、提第一个问题
8建立轻松和谐的采访氛围
9、提出敏感问题
10、结束此次采访 第一步:获得新闻线索 第二步:明确采访目的
“你需要什么样的信息?谁能为你提供该信息?” ■为什么表明采访目的那么重要?
扫除对方不信任的障碍。帮助对方知道你需要什么。表明你是来倾听、了解的。正常程序→表明自己需要何种信息→找到合适采访对象 特殊程序→找到合适采访对象→表明自己需要何种信息
第三步:进行背景调查
只有通过背景调查——回顾以前发生的一切——才能找到带你走向新领域的问题。
报道的性质决定所需调查的种类。(人物专访)注意:并不是所有的采访都要求大量的访前调查 第四步:拟定采访计划
在见到采访对象时,再次解释采访目的。怎样和首次见面的采访对象打招呼。
记下提问的问题。
让对方举一些例子、轶事和总结性的评论。策划好你的倾听。
考虑采访中可能出现的出乎意料的回答和话题的以外偏离。
第五步:采访预约
别人没有义务接受你的采访。
预约过程:表明身份,解释你的需求,提出采访要求,安排时间和地点。
第六步:与采访对象见面:打破僵局
■如何打破僵局: 谈他感兴趣的话题
问他最近在忙什么
从环境中找个闲聊的话题
谈共同的熟人
■见面后的前四分钟
第七步:提第一个问题
第八步:建立轻松和谐的采访氛围
谈话应该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进行。谈话越不正式,收获越大;倾听越认真,得到的回应越热情,收获越大;好奇心表现得越突出,提问时准备得越充分,收获越大。
■如果采访进行的不顺利?
原因:1.忽视了前面的步骤2.没有把采访的目的解释清楚3.没能让采访对象意识到该采访任务的重要性4.在最初的四分钟,采访对象把你当成了不值得信任的人
解决:1.谈话的最初要全面具体地解释。
2.双方的和谐可能是在最糟糕的情况下出现的。
3.建立在共同兴趣和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的和谐是采访的核心所在。
第九步:提出敏感问题
敏感问题和令人难堪的问题一般放在采访后半部分提出 ■提出敏感问题之后的感情恢复
如果处理小心谨慎,双方的信任不会受到损失。
充满人情味的安慰
第十步:结束此次采访
主动按时停止谈话,如果对方意犹未尽,可适当延续一小会儿。
表现你想终止的意图,再核实一下做过的记录。
询问采访对象要不要再做什么补充,或者有没有什么“最后的想法”。
留下你的名片。
索要采访中所提及的资料。告别——谢谢您的合作。
■采访步骤——个案展示(ppt20--32)■需要牢记在心的一些问题
在访前的调查中,记者要做充足的准备,并就可以提问的领域进行思考。要敢于想象完美的报道模式,并为此去挖掘信息。采访双方要做充分的交流。
报道的精确度至关重要,小细节也很重要。报道的思路往往在采访中产生。不要忽视采访笔记的重要性。
重复对方刚刚说过的话能够促进深层次的调论。
第四章
新闻线索与报道策划
本章主要内容:获得线索:采访的起点
新闻敏感与新闻线索
新闻报道策划
第一节 获得线索:采访的起点
一、新闻线索的涵义及其特点
(一)新闻线索的涵义
新闻线索是关于新闻事实的片断性的简要信息。所谓新闻线索,即指新近发生的事实的简要信息。
(二)新闻线索的特点
1、多数新闻线索显得较为简略,基本上不可能做到新闻五要素俱全。
2、新闻线索往往是比较零碎地,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新闻线索才可能比较完整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3、新闻线索稍纵即逝。
4、新闻线索的出现带有一定的偶然性。
5、新闻线索的可靠性有待进一步证实。
二、新闻线索在实践中的功用
1.激发记者的新闻敏感,从而产生采访的动机。2.为记者的采访提示了方向。
3.为媒体的报道活动提供决策依据。
三、新闻线索的一般来源渠道
(一)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新闻媒介
(二)互联网、手机等信息传播工
(三)党政机关及其召开的会议
各级党政机关的重要决策,尤其是与广大群众关系密切的重大决策,立法机构颁行的各种法律; 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活动、重要讲话;
各级党政部门举行的会议,尤其是记者招待会;
有关部门发布的关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统计数据、总结和调研材料等等。
(四)企事业单位
企业单位:经营状况、改革进程和经营策略等。
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五)重大文体活动
(六)社会网络
采访对象、通讯员、各行各业的朋友
(七)日常的平凡生活
成为生活的积极参与者,在体验中加深对生活的理解。群众来信通常能起到提供新闻线索的作用。第二节 新闻敏感与新闻线索
一、什么是新闻敏感?
在我国,“新闻敏感是记者对事实的新闻价值的敏锐的发现力和准确的判断力。”
二、新闻敏感的具体实在内容
判断该线索及其背后的事件全貌从整体上说是否具有新闻价值。
判断目前的新闻线索哪些与记者已采访到的新闻事实、已有的经验知识或者记者以往获得的新闻线索有关。判断目前的新闻线索中最关键的内容是什么。
三、新闻线索的捕捉与追寻
能敏锐地从异常的情况中捕捉到新闻线索。
能根据当前的宏观形势,高屋建瓴地发现事实(事件)的新闻价值。能敏锐地寻找到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以锲而不舍的精神捕捉新闻线索。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获取新闻线索。
四、新闻敏感的培养
1.博学善学,吸收营养。2.增强政治敏感和社会责任感。3.到生活中张网捕鲜鱼。第三节 新闻报道策划
一、新闻报道策划的涵义
(一)策划的内涵
策划是找出事物的因果关系,衡量未来可采取之途径,作为目前决策之依据。
(二)关于新闻领域中策划的讨论
观点一:新闻领域中的策划就是掌握新闻线索后对报道过程的一种计划和谋划。观点二:把新闻领域中的策划看作是一种策动。
(三)新闻报道策划的涵义
新闻报道策划是新闻采访者运用脑力,为新闻事实的挖掘提供一套最优方案,以使在进行重大新闻报道时能迅速调集本媒体之优势兵力,取得最佳传播效果。
二、新闻报道策划的依据
可供传播的客体、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需要、实现传播的条件三者交叉的内容为新闻报道策划的依据。
三、新闻报道策划的主要类型
(一)根据报道客体的发生状态划分——可预见性策划、非可预见性策划
可预见性策划:对能够提前获知的事件性新闻和非事件性新闻的报道策划。非可预见性策划:对无法预见的突发性新闻事件的报道策划。
(二)根据报道策划的运行方式作划分 ——独立型报道策划、联动型报道策划
独立型策划:独立运行的、与其他活动无关的新闻报道策划。联动型策划:与其他策划活动相关联和连接的新闻报道策划。
四、新闻报道策划方案设计
报道的范围与重点、报道的规模与进程、发稿计划、报道方式与表现形式、报道力量配置与报道运行机制
(一)新闻报道的范围与重点
新闻报道范围——全部报道客体的组合,规定了报道对象是哪些人和事、报道面有多大。新闻报道重点——报道客体中的最重要部分,规定了报道的核心人物或核心事件、核心问题。
(二)新闻报道的规模与进程
报道规模——报道的时间、空间与人力三方面因素组合的概念。报道进程——报道全程中对时段的分割与安排。
(三)发稿计划
报道进程中各阶段刊出新闻稿件的统筹规划,包括确定每条稿件的选题、内容、体裁和篇幅,确定稿件刊出的先后次序与具体时间,稿件在媒体上的版面位置或播出时段。
(四)报道方式与表现形式
报道方式——将零散的新闻报道整合为报道整体的操作模式。集中式、系列式、连续式、组合式、媒介介入式
1.集中式:短期内组织大规模、多篇幅的稿件集中于一定的版面,形成较大声势,具有强烈、醒目的效果。(香港回归)
2.系列式:着重于组织报道事物各个侧面的稿件,集不同角度的报道为一体,达成报道的深度和广度,具启迪性。
案例: 中央电视台经济部曾做过关于中国汽车产业和市场发展的《汽车中国》八集系列报道。从中国汽车产业的历史到现状和未来;从国内汽车市场到国际汽车市场;从政府决策到企业经营、再到百姓汽车消费;从汽车的成本价、关税价、市场价到消费者的承受能力;从汽车产业与之配套的相关产业等等。
3.连续式:紧跟事件或问题的发展变化进行追踪,连续发出报道,反映其全过程,取得及时、深入、扣人心弦的报道效果。
案例:中国青年报《山西繁峙矿难系列报道》
4.组合式:集中一组稿件反映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同类情况,或同主题、不同门类的情况,形成较大报道规模。
案例:《经济日报》 “话说‘正点率’”的报道 《航班何处能正点 请看前日五机场》 《火车站前看正点》
5.媒介介入式:指媒介直接参与报道客体,成为其中的重要角色。
案例: 2007年6月15日,《桂林晚报》推出“走漓江”大型公益活动。由记者及地质、环境、植物等领域专家共12人组成采访团用了二个多月时间徒步500多公里,用媒体的视角对漓江作了全程采访。《桂林晚报》用80多个版面刊发了记者发回的18万多字的文字报道及大量图片,对漓江的生存状况及沿途百姓的生活变迁作了真实再现。
■表现形式——报道方式最终在媒体上的具体展示及形象化,就是报道的表现形式。
注意:对表现形式的设计并不十分细致,只对报道的主要体裁和包装风格有较为明确的设想即可。
(五)报道力量配置与报道运行机制
报道力量配置——参与报道的人力、资金和技术设备的配置。
报道运行机制——为实施报道而临时建立的组织机构、工作流程及其管理制度。1.组织结构——根据报道的内容和进程安排组织采编力量,成立的临时性机构。
原则——扁平性、人才优势互补、能够团结合作。
2.采编流程管理——根据报道的时效需要、内容特点等安排工作流程,加强采编各个环节的监督和管理。
原则——明确岗位责任、简化稿件流程、有效进行监督、实施奖惩措施。■一个好的报道策划应当由以下内容组成(其设计应该包括哪些方面)⑴它要根据新闻线索的核心内容明确报道的主要目的;
⑵它要预先决定报道的执行者或者执行小组,决定动用的物质资料和媒体内外的各种可以整合的资源; ⑶它要决定报道进行的时间和程序,决定报道进行的空间;
⑷它要根据预定的目标制定详细的采访计划、拍摄方法和注意事项,采访和写作的形式以及版面的安排; ⑸它还要根据预定的目标制定报道的预算,确定报道的预期效果,用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效益。
五、策划对于新闻报道的意义
首先,策划为新闻报道提供了可行的方案。
其次,策划为新闻采写提供了充足的背景和其他准备,从而可以充分地利用新闻线索,使报道在时效性和深度上都胜人一筹。
最后,策划为报道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团队。
第五章
新闻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本章主要内容:新闻采访前的资料准备分析、采访对象及其心理特点、拟定切实可行的采访计划、想方设法创造采访机会
第一节 新闻采访前的资料准备
一、采访前资料准备工作的意义
1.资料准备有助于记者与采访对象的沟通,从而提高采访的效率,使采访更加深入。2.资料准备有助于记者应对采访中遇到的困难,在关键的时刻提出精彩的问题。3.资料准备能够帮助记者在报道中避免犯一些简单的常识性错误。4.资料准备还能帮助记者获得千载难逢的采访机会。
二、采访前资料准备工作的内容 1.了解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 采访对象的简介。
采访对象的专长、主要贡献或专著,曾产生过什么影响,在同行中的地位,别人有过什么评价或传说等。
采访对象的特点。
分析采访对象与所采访的问题有何利害关系。
2.了解关于新闻事实(事件)的背景材料。
新闻事实(事件)的背景材料:是指与新闻事实有联系的历史条件、社会环境、政治原因、地理特征、科学知识等过去时的材料。
作用:能帮助读者了解所报道事实的历史、环境和原因,可以增添新闻的活力和厚度。3.了解一些与新闻事实(事件)相关的理论知识。
三、资料准备的渠道 1.查阅相关资料
2.检索相关传媒的报道 3.进行预采访
4.平时持之以恒的长期积累
四、资料准备的“十比一”原则
西方学者和记者有一种说法认为,访前准备要遵循“十比一”原则。“经验丰富的记者一致认为,每采访一分钟至少要准备十分钟。”
第二节 分析采访对象及其心理特点
一、采访对象的特点与分类
(一)采访对象的特点 1.具有相当的复杂性 人口特征的角度 个性差异的角度 个人兴趣爱好的角度 个人的人生经历的角度
对具体的采访所持的不同立场
启示:记者必须因人而异制定采访计划,从而确保采访获得成功。2.具有较强的专业性
启示:一方面,记者应当在采访前作更多的知识准备;另一方面,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发问后,应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倾听上。3.具有鲜明的目的性
启示:记者在采访中要巧妙地、千方百计地引导采访对象的谈话,使之合乎记者的采访目的。
(二)采访对象的分类
1.当事人:当事人通常就是新闻事实(事件)的主体,他(们)不但亲历了新闻事实(事件),而且对新闻事实(事件)有着较为深入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2.知情人:知情人通常都不是新闻事件中的行动者,但对新闻事件有一定的了解,甚至有可能参与了新闻事件的策划。
3.目击者:目击者是那些亲眼目睹新闻事实(事件)发生的人。
4.有关人士:记者采访有关人士的目的,一方面是借用他们的言论表现出记者自身的观点和看法,另一方面也需要借助于他们的权威性增加报道的说服力和深度。
二、采访对象的心理特点
(一)从个性心理层面分析采访对象
侧重于感性、理性。内向、外向
1.理性外向型:有较强的理性思考能力,不容易受到自己情绪的影响,而且善于与人交流。
对策:记者的提问应简洁明确,不宜过多、过于频繁。
2.感性外向型:很健谈,不会刻意隐瞒什么信息,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思维也比较活跃,容易谈一些与采访无关的话题。
对策:设法保护对方谈话的积极性,同时也应努力控制谈话的主题。3.理性内向型:较为“内秀”,对问题的思考也很深入,但不善于与人交流,也不容易把自己的所想流畅地表达出来。
对策:提出精彩的问题,并努力找到对方感兴趣的话题。
4.感性内向型:内心世界比较丰富,容易受到情绪的左右,但不善与人交流,通常比较自闭。对策:注意调节采访的气氛,保证采访对象有一个好心情;同时又要找到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分析导致采访对象紧张、不说话的原因 采访原因、性格原因
■如何缓解采访对象的紧张情绪
采访对象想谈什么就让他谈,记者随声附合就行。记者主动说话,但不要迫不及待提问。
(二)从社会心理层面分析采访对象 1.热情地配合记者的采访
对策:记者要保持清醒,在清楚了解对方的动机后,客观评价了解到的信息;注意通过其他渠道核实信息,保证新闻的公正性。
2.消极地应付记者的采访
对策:记者应当首先取得他们的信任,并采取各种方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采访中,通过高质量的问题,了解事件的真相。
3.借故回避记者的采访
对策:记者应当充分理解这类采访对象的心态,使他们认识到采访的意义和价值;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以不经过预约直接去找采访对象。4.故意阻挠记者的采访
对策:记者一方面巧妙地躲避采访对象的阻挠使事实的真相公布于众;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加强自我保护。第三节 拟定切实可行的采访计划 采访计划的组成
第一部分是对前期工作的总结,包括表明采访的意图,确定的采访对象以及对前期采访准备的简要回顾;
第二部分是计划的主体,包括设定采访的大体顺序和活动安排,采访的手段和方法,要采访的主要问题及提问的顺序。
一、确立采访活动的意图目标
1.正确确立采访意图
采访意图要符合社会的主流的价值观。采访意图要与受众的兴趣一致。
采访意图要与媒体的报道思想和风格相一致。采访意图要与客观事实本身相一致。2.确立采访意图与主题先行的区别
采访意图——采访的方向和对采访所要达到的目标的预设,有待采访过程去实现或证实。
主题先行——记者在采访之前就确立了自己的采访主题,围绕这个主题,他只搜集自己需要的新闻素材,而不及其余。
二、制定行之有效的采访计划 1.确定采访的顺序和活动安排
确定采访地点、确定采访时间、确定自己的形象、确定采访的次数、确定采访的方式 2.确定采访的主要方法
访谈 开座谈会 现场观察 电话采访 网络采访 隐性采访 蹲点 民意测验 3.确定采访的主要问题及提问的顺序
明确采访的主要内容.确定进入主题的方式.确定提问的形式.确定提问的顺序.确定提问的态度 拟定采访的开头、过渡及结尾的方式(采访计划案例31--34)
采访计划大纲:采访地点 方式 对象 背景 主题 内容 提问 问卷设置
第四节 想方设法创造采访机会
一、在合适场合中创造采访机会
(一)创造合适的采访环境
1.影响采访环境的因素
采访对象的身份
采访的内容 2.努力营造合适的采访环境
选择合适的采访场合和时间,注意营造比较融洽的采访氛围
(二)创造合适的语境
记者应事先对采访对象的爱好有所了解,在采访中尽量谈论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以使采访对象兴奋起来。
二、在强硬交锋中创造采访机会
面对拒绝接受采访的采访对象,强硬态度倒可能使记者获得采访的机会。硬碰硬
激将法
三、在侧面迂回中创造采访机会
“侧面迂回”采访,是指先从采访对象的周围或侧面了解其人或其事的情况,然后再找采访对象本人进行深入细致的交谈。
1.迂回战术的适用情况
采访对象一时抽不出时间接待记者的采访,而报道任务又不能拖延,编辑部要限期交稿。
采访对象不愿谈甚至拒绝接受采访。
已经无法找到当事人或被报道对象已经逝世。2.迂回战术的好处
会使采访对象对记者的行动表示关注,并最终答应记者的采访要求。
能使记者获得足够多的新闻素材,有时甚至比直接采访当事人得到的材料还要丰富,还要精彩。3.两种记者常用的迂回战术
记者通常去采访20至30位采访对象身边的亲人和挚友。记者在采访对象的秘书们身上做文章。4.采用迂回战术注意的问题
采访中采访对象的选择。
得来的材料,要多方认真核实,不可轻信。
四、在多次接触中创造采访机会
在首次采访要求遭到拒绝后并不轻言放弃,明确表示几天后自己还将登门拜访。使用任何可以抓住的机会进行采访,让采访对象的一些空闲时间得到充分的利用。
五、在转换身份后创造采访机会
有时公开的记者身份反而会使他们得不到采访机会,而转化一下角色身分可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六章
新闻采访的一般方法
本章主要内容: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方法 新闻采访中的倾听方法
新闻采访中的观察方法
新闻采访中的记录方法
第一节 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方法
提问,是记者运用对话与采访对象进行沟通的主要方式。
一、采访提问面临的诸多难题
1.记者的采访活动有着强烈的目的性,每次都有所不同,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2.采访对象的情况极为复杂。
3.采访过程中随时可能出现新的线索,也随时可能冒出新的问题。
二、提问的类型(各自的有缺、用途)1.开放式提问
所谓开放式提问,指所提问题比较笼统,采访对象的回答范围广泛、发挥余地较大的提问方式。
优点:采访对象可以很随意地回答,发挥的空间比较大。对于记者来说,这种提问也比较省力,且问完后,有一定的喘息时间,缓和采访的气氛。
缺点:不利于挖掘关键性材料。
用途:一般主要用于访问的开头,以便形成融洽自如的采访气氛,在采访过程中也可作为一种过渡和调节的手段。
2.闭合式提问
所谓闭合式提问,指所提问题比较具体,采访对象的回答范围狭小,指向性强的提问方式。
优点:比较尖锐,锋芒毕露,容易从对方的回答中得到实质性的材料,深入采访往往是要靠闭合性提问完成的。
缺点:气氛往往比较严肃、紧张,记者提这类问题较吃力,必须事先掌握大量的材料。用途:一般适于层层追问、深入突破、证实事实等。
三、提问的方法
1.正面问。正面提出问题,开门见山地提出问题,不拐弯抹角。
2.侧面探。记者不便从正面提出问题,而是从侧面入手,或者绕个弯子,提些表面看来与访问内容无关的问题,以引发采访对象谈出真实情况的一种提问方式。
3.反面激。从逆向提问,通过一定强度刺激的问题,激起采访对象由“要我谈”变成“我要谈”,从而打开采访通道。
4.设问法。记者提出一些假设性问题,或者明知故问,以使采访对象放松戒备,或引发采访对象思考、回答,从而获得或证实原已初步掌握但又没有肯定的情况。
四、始终掌握采访提问主动权
(一)明确提问目标
1.新闻文体对确定提问目标的影响。
2.记者新闻价值观对确定提问目标的影响。3.不同目标受众群体对确定提问目标的影响。
(二)创造良好的对话环境
用合适的方式拉近与采访对象之间的心理距离。把整个对话有效地控制在较短的时间范围内。
(三)通过追问挖掘事实的新闻价值
五、审时度势地问出精彩问题
(一)不同采访题材所要求的不同提问方法
采访题材符合采访对象的利益或价值观:提问可以使正面的、直接的,只要循序渐进、理顺逻辑即可。采访题材不符合采访对象的利益或价值观:采取旁敲侧击甚至利用采访对象谈话漏洞进行提问。旁敲侧击
抓住采访对象谈话的漏洞
(二)针对不同阶层的采访对象的不同提问方法
1.平视强势群体:在进行采访时,记者要消除面对强势群体的紧张感,提问宜直接、切中要害,必要时可以使用一些尖锐和敏感的问题,以得到对方的尊重。
2.尊重弱势群体:对这一群体,记者的提问应当以尊重关怀为基调,问题委婉、谦和,避免提过于尖锐和敏感的问题。
3.与一般群体的沟通:面对这些群体,记者提问宜直接明确,多用交流切磋的口吻。
六、采访提问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注意提问的逻辑性
(二)提问力求简洁明确
(三)提问有具体的指向性
(四)采访提问的引导艺术
(五)避免说外行话
第二节 新闻采访中的倾听方法
倾听:去听,去理解,为随后再现采访对象提供的基本信息做准备。
一、采访中仔细倾听的作用
1.了解事实真相2.发现新闻线索3.提供写作思路
二、采访中倾听谈话的原则
1.注意力高度集中2.全面地倾听3.耐心地倾听
三、怎样成为职业倾听者
1.做好倾听准备2.倾听观点3.倾听支撑事实4.评价对方的发言5.倾听没有说出的话或说出一半的话 6.鼓励并指明方向7.显示你正在倾听
四、因人而异的倾听
1.对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者2.对想说而说不出3.对思维活跃、爱跑题者4.对出于某种原因讲一半留一半者 5.对给采访设置障碍
第三节 新闻采访中的观察方法
一、新闻采访中的观察方法的内涵
记者的大脑及眼、耳、鼻、舌、身感觉器官同时运作,以眼为主,从而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一致的采访方法。
二、观察在新闻采访中的具体功能(观察的作用)1.获取第一手材料,验证间接性材料。
2.获取生动的细节,增强新闻报道的感染力。
3.加深对新闻事件和人物的认识和理解。
4.观察不受条件限制,有时是采访的唯一方法。
三、观察的内容与方法
(一)现场观察的内容与方法
1.观察新闻事件发生现场的概貌2.观察现场事物的“动态”和细节
(二)人物观察的内容与方法
1.观察人物周围的环境2.观察人物的外貌3.观察人物的动作4.观察人物的无声语言
四、观察的注意事项
(一)明目的(二)多请教
(三)抓特点
(四)选地点
1.掌握一定的明度,获得较好的感受效应。
2.巧择适宜的视角,增强视觉的敏锐程度。
3.避免听觉刺激对视觉的干扰。
4.注意动观与静观相结合。
(五)善用脑
第四节 新闻采访中的记录方法
本节谈到的记录,真正的含义就是笔录,而不是由其他设备代为进行的记录。
一、记录是采访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采访中关于当场记录的争议:
1.当场不记。2.当场少记,事后多记。3.访问时记得越详细越好。
结论:所谓少记不是不记,而是记要点,记精粹的话,记生动的话;所谓事后多记,就是在采访结束后,抓紧时间尽可能详细补记,以备遗忘。
二、新闻采访中记录的作用
1.为整理采访对象的谈话要点奠定基础 2.可以记录记者随时产生的灵感和思路 3.可以记录记者观察所得
4.可以记录记者非正式采访时的所见所闻
三、记录内容的主要范围
1.记要点。新闻事实的关键材料或新闻事件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之处,包括:事件的起因、转折及产生的后果,人物及其活动的典型细节,工作的主要经验及教训,重要的背景材料等。
2.记易忘点。时间、地点、人名、单位名称、数字及各类业务的专用术语等。
3.记疑问点。采访对象所述的事实与客观实际不符,或与记者掌握的、旁人介绍的有出入,使记者产生疑问。4.记采访对象的思想和有个性的语言。采访对象思想的“闪光点”和能反映其心声、体现其个性特征的话语。注意:人物思想和有个性的话语,记者应当逐字逐句如实记录,不能经过记录走样、变形。
5.记观察所得。采访对象的神情、装束及环境布置等,如手势、相貌、动作变化、服饰、环境布置陈设及天气等自然环境。
6.记记者的联想。在听采访对象叙述时,针对采访对象提供的材料,记者常会产生一些联想,必须及时简录在所记录的同类材料旁。
四、新闻采访中记录的技巧
1.快速有效地记录 2.抓住要点进行记录
3.适当的总结
4.善用录音设备
五、记录的注意事项
1.行与行之间的空白要留的宽一些。2.字迹应尽可能工整。
第七章
新闻采访的特殊方式
本章主要内容:新闻记者的隐性采访
利用网络作在线采访
悄然兴起的精确新闻采访
第一节 新闻记者的隐性采访
一、隐性采访的概述
(一)隐性采访的涵义
隐性采访是指记者不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和采访目的,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以偷拍、偷录或亲身感受的方式对新闻事实(事件)进行的采访。(二)隐性采访的特征
隐性采访是有条件的。
出发点的积极意义。
要冒一定的风险。
(三)隐性采访的类型
体验式采访:记者不暴露身份和目的,而作为社会普通公众去获取有关信息的采访方式 伪装式采访:记者以隐去真实身份的方法,隐藏采访目的,以获取所需信息的采访方式。
(四)隐性采访的重要手段——偷拍、偷录
(五)隐性采访适用的新闻报道类型
1.揭露或批评性报道 2.亲身感受型报道
二、隐性采访的方法和程序 八条
(一)寻找线索和线人
1.新闻职业线人
2.新闻事实的知情者(公开身份的知情者、匿名的知情者)3.记者的社会网络
(二)在采访前确立某种假设
⒈提出假设的重要性
为记者提供明确的思路,指明调查的方向。方便记者与编辑部门负责人沟通。帮助记者判断线索的新闻价值。⒉对假设的初步求证
在隐性采访过程中,对假设的初步核实应当尽快完成,以判断究竟有几分把握可以证明这个假设。3.证实与证伪
(三)周密地考虑各种应当考虑的问题
1.确定利害关系。2.安排采访的先后顺序。3.资料搜集。4.确定调查的价值。
(四)确定被采访者之间的利害关系
(五)贴身暗访
1.假造一个不易被察觉并且便于进行暗访的身份。
2.进入暗访的地区,寻找、接近暗访对象,取得他们的信任。⑴要对被暗访者显示出不可抗拒的利益吸引力。⑵要表现自己是“业内人士”,对这一行很精通。⑶要镇定自若,有时候还要欲擒故纵。
3.套取所需要的情况,以证实自己事前的假设。
(六)获取必要证据
1.必要性
证明报道的真实性
应对新闻报道所引发的法律纠纷
2.合法证据:采访笔记、录音、录像带以及照片、各种书证、实物证据、文件资料的原件、副本、复印件、抄件等。
■采访笔记
准确记录下可能作为直接引语的原话,并忠实表达采访对象的意见,保证采访笔记的真实性。采访结束应请采访对象在笔记上签字。■录音机和设想设备
如果事关重大,应考虑用录音机和设想设备,录音和录像要比采访笔记更有可靠性 ■照相机
对于现场场景以及无法带回的证物来说,拍下照片是最好的选择。它可以辅助采访笔记,增强说服力。■书证与物证
书证是指以文字、符号和图画等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来证明事实的书面文件和物品。物证是指能够证明事实的物品和痕迹。
(七)隐性采访中的观察
1.记者观察到的细节可以在写作中赋予报道以无限丰富的色彩和质感。2.记者观察到的细节可以帮助记者去伪存真。
3.记者观察到的细节可以让记者探知采访对象的心理变化,及时作出应对。
(八)对所获取的证据进行司法甄别
A级证据(可信度最高)
公开的资料、政府文件、档案馆记录、法庭调查报告、警方档案、传统媒体网站、网络数据库和重要的FTP服务器。
B级证据(可信度略差)
私人的、非公开的资料,在门户网站、商业网站搜索得 C级证据(可信度最差)
采访对象的口头叙述,来自聊天室和BBS的匿名信息。
如何判断采访对象口述的可信度 区分采访对象的动机。通过其他信息源求证。
提供消息的人是否愿意说出自己的名字。如何鉴别伪证
(1)采访对象陈述的情况是根据道听途说或谣传得来的,且多方查证无法证明属实。(2)采访对象提供的消息是通过自己毫无根据的分析、推测和想象得出的结论。
(3)证词的明确程度不高,含糊其辞,模棱两可,或者证言内容不够具体,缺乏应有的细节。
(4)证言本身自相矛盾,前后不能连贯,漏洞百出,或在两三次采访中证言不一致,出现明显偏差。(5)与科学公理和普遍常识明显相悖。
(6)采访对象有幻象型性格,容易自我暗示;或有偏执型性格而极端自负;抑或性格软弱,容易受他人影响而陈述失实证言。
(7)证据的内容与其他大多数证据的证明结果相悖,则多数伪证。(8)若一对相关证据的证明意义完全相反,则其中必有一伪。
(9)几个采访对象的证词完全相同,甚至连遣词造句都分毫不差,要考虑串供的可能性。(10)经过鉴定和勘验,确认提供的证言和证据不符实。
三、隐性采访的法律道德风险
(一)关于隐性采访是非的争论
1.完全赞同记者使用隐性采访这一采访形式。2.反对记者使用隐性采访。
3.对于隐性采访持中立的态度,只有在无法或不能公开采访,或者在正常采访无法实现预期目标的特定情况下,才能考虑使用。
(二)隐性采访的道德界线(理解关于隐性采访在道德层面上的问题)
1.在隐性采访中记者身份的扮演应有严格的限制
✪记者不能装扮成国家公务人员借行使公务获取新闻。✪记者不应装扮成违法犯罪之徒。
✪记者装扮不能改变其固有的自然性别角色,而深入到另一个性别世界中采访。2.隐性采访中严禁任何“诱导” 3.隐性采访不能干扰公共生活和秩序
(三)隐性采访的法律问题
1.隐性采访与侵犯人格尊严
✪人格尊严是一般人格权的核心,侵害人格尊严就是侵害人格权。✪镜头不能丑化采访对象,更不能出现带有侮辱性的画面。
2.隐性采访与侵犯隐私权
⑴隐私的要件:
一是与社会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的私事,即所谓“私”; 二是本人不愿为他人知悉或受他人干预,即所谓“隐”。
⑵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对其个人的与社会公共利益无关的信息、私人活动和私人领域进行支配的具体人格权。
⑶采访场合对隐私权的影响 公共场合、非公众场合
案例:迪特曼诉《时代》公司 ⑷隐性采访侵害隐私权抗辩事由
抗辩事由之一:公众知情权。知情权即知的权利,也称作知悉权、了解权,其基本含义就是公民有权知道他应当知道的事情,国家应当最大限度的确认和保障公民知悉、获取信息的权利,尤其是政务信息的权利。
抗辩事由之二:基于社会公共利益需要。社会公共利益需要是一个正当的抗辩事由。为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需要,法律准许使用他人的肖像,准许将他人的个人信息和活动公之于众。
抗辩事由之三:公众人物。公众人物的一般理解应是著名、知名度高、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众所周知的人物。
3.隐性采访与侵犯名誉权
■新闻侵害名誉权有四个构成要件:①名誉受损的事实;②违法行为;③因果关系;④主观过错。■隐性采访侵犯名誉权的应对
①严格把握真实性原则,做到内容真实。
②公正评论:第一是出于公众利益发表了意见;第二,是基于一定的事实发表了意见;第三,所发表的意见一定要很客观,不带有个人感情上的色彩;第四,就是不具有恶意。
4.隐性采访与侵犯肖像权 注意:在记者拍照或电视台摄像的过程中,有时候画面背景的选择稍不注意就有可能侵犯不相干人的肖像权。5.隐性采访与刑事犯罪
第二节 利用网络作在线采访
一、使用E-mail进行采访
优越性:速度快捷;减少了对他人的干扰;费用更加低廉;有利于记者提交说明性的资料,更好地表达自己的采访意图;不受地域限制。
采访方法:首先为采访拟出一个能够充分打动对方的标题,然后内容部分作精彩的自我介绍,最后一次性列出详细的采访提纲。
不便之处:互动性逊于面谈和电话交谈;不利于发现事实的真相;较难获得有效的证据。
二、使用ICQ或MSN进行采访
(一)ICQ简介
(二)优点
1.无须知晓对方的电子邮件地址即可找到所需要的采访对象。2.互动性更强。
三、使用搜索引擎进行采访
(一)搜索引擎简介
(二)使用搜索引擎进行采访的关键——明确采访主题
四、使用网络聊天室和BBS进行采访
(一)优点
可以同时容纳多人进行交谈,属于群体式信源,方便记者多元求证;
在专业性较强的讨论区和新闻组,其信息通常较为可靠,适合为调查性报道写作而进行采访。
(二)缺点
在还原现场真实感上,不如利用ICQ方式进行的采访。
在聊天室和BBS里的绝大部分是匿名者,信息可信度较差。
五、使用网上调查系统进行采访
网上调查系统是一种在线调查系统,可以实时显示统计信息。1.优点:记者可以非常方便地对公众意见进行调查和统计。
2.缺点:被调查者仅仅限于网络的使用者,调查结果不能准确代表全体社会公众的意见。
六、结语
新闻采访永远是和人交流的艺术。作为一种先进的采访技术手段,在线采访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但它不可能也不应该完全代替面对面的交谈。第三节 悄然兴起的精确新闻采访(了解)
精确新闻的报告样式今天已经成为调查性报道的一个主要流派,它追求报道的深入、精确和科学,而不是满足于记者的经验判断和偶然经历。
一、精确新闻学的创立者——菲利浦·梅耶
1.20世纪60年代是精确新闻报道的真正诞生期。
2.1973年菲力浦·梅耶出版《精确新闻学—一种用社会科学报道的理论》,精确新闻学定型。
二、精确新闻学的基本特点
(一)精确新闻学的优点
1.新闻报道更加客观公正2.客观上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民意3.新闻报道更令人信服
(二)精确新闻学的缺陷
1.这种报道方式费时、费力。
2.这种报道方式并不适宜于任何新闻事件的报道,只适宜于报道社会问题。
3.用这种报道方式写出的报道难免枯燥,可读性不强。
三、精确新闻报道的基本程序
1.确定报道题材 2.进行社会调查3.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
4.写出新闻报道
四、精确新闻采访的方法
(一)利用实验手段进行采访
用途:可以验证服务行业的诚信程度;检测产品的质量;也可以戳穿骗局。注意:不能影响公众的正常生活;实验要在同等条件下进行。
(二)通过民意调查进行采访
调查主持人的身份;
调查时提出问题的确切措辞;
进行抽样调查时,所涉及“人口”的定义;
抽样调查对象的人数,他们与调查宗旨的关系、回答问题者所占的比例; 抽样调查的误差幅度;
那些调查结果是根据抽样调查对象中一部分人的意见得出的; 调查意见的收集方式; 收集调查意见的时间。
(三)借助统计分析进行采访
统计分析是借助于对现有的资料系统进行量化的数据分析,从而得出清晰的结论。
(四)实施跟踪调查进行采访
跟踪调查可以切入得更深,纵向展示出某一点发生的变化。
第八章
采访素材的整理加工
本章主要内容:整理采访素材的意义
整理采访素材的步骤
对采访素材的分析取舍
第一节 整理采访素材的意义
一、防止有价值的材料被遗忘
1.及时整理采访笔记,可以帮助记者重新梳理笔记中丰富的内容。2.及时整理采访笔记,可以防止记者因时隔几日而有所遗忘。
二、发现采访中被忽视的事实
1.对采访获得的材料进行反刍2.发现新闻人物的个性特点3.判断采访素材的新闻价值4.理顺写作思路
三、弥补采访中的不足与疏漏
1.写作素材不充分2.新闻信息未经核实 第二节 整理采访素材的步骤
p151
一、对采访所得材料进行浏览
1.核对数字、人名、地名等基本信息。2.做到对“下锅”的“米”心中有数。
二、对采访笔记进行回忆补充
(一)对采访笔记进行补充所包括的内容
录音设备中的资料、二手资料以及采访现场未来得及进入笔记的资料。
(二)采访笔记补充工作解析
1.把录音设备中的资料转成文字。2.将记在心里的内容放进笔记。3.将二手资料补充进采访笔记。第三节 对采访素材的分析取舍
一、对新闻事实进行分析和判断
(一)审视采访对象提供的新闻事实
记者通过分析要有选择性地挑出采访对象的适合作为写作素材的叙述,用简短文字进行分门别类的概括。
(二)拎出相关新闻事实的逻辑主线
1.从时间纬度上进行梳理2.因果关系纬度3.矛盾分析纬度
二、确定写作时使用的采访素材
1.首先要考虑事实(事件)的新闻价值2.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选择素材3.顾及媒体特点提出的要求
三、重视新闻素材中的“边角料”
关键词:财经新闻,采访与写作,功利性,新闻门类
在新闻学领域,财经新闻还是一株嫩芽。在我国,财经新闻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证券市场出现以后,而开始这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则基本上是本世纪的事了。起步晚,专业性强,使得人们对于财经新闻的研究尚不十分深入,对于财经新闻采访与写作方面所独有的传播规律,自然也还缺乏清晰的认识。
财经新闻也是新闻。诚如《经济观察报》总编辑刘坚所言:“财经记者与娱乐、法制、社会新闻记者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分工不同而已。”财经新闻的采访与写作,要遵循新闻传播的一般规律,如要用事实说话、要讲究新闻文体等。但是,无论是采访环节还是写作环节,财经新闻都有一些与众不同的地方。比如,财经新闻的采访要搜集大量的数字,财经新闻写作时要注重深入浅出。这些,都是财经新闻特有的传播规律。
那么,这些特有的传播规律是怎样产生的呢?或者说,财经新闻为什么要这样“采”,为什么非得这么“写”呢?笔者认为,这都是由财经新闻的本质属性决定的。
关于财经新闻的属性,理论上讨论得比较多,结论也比较丰富。在此,无意讨论一般性的属性,如专业性、时效性、客观性、前瞻性等等。这些属性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财经新闻的特点,但是却不能从根本上说明财经新闻与其他新闻门类的最本质区别,不能说清财经新闻采访与写作中所特有的规律产生的根源。财经新闻采访与写作的特殊规律,一定是其有别于其他新闻门类的、最本质的属性决定的。
功利性,是财经新闻独有的,其他各个新闻门类均不具备的本质属性。
财经新闻的受众群体,是投资者和消费者,人们接受财经新闻,不是为了娱乐,也不是为了了解时事,而是要为自己的投资或消费行为寻找依据。通过接受财经新闻,人们可以获得利益上的好处,甚至可以直接靠财经新闻来赚钱,这就是财经新闻的功利性所在。投资大师巴菲特、索罗斯、罗杰斯等人,在投资理念和方法上,存在着诸多不同。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喜欢阅读财经新闻,可以说,正是通过研读大量的财经新闻,从中提炼出对经济走势的准确的判断,才促成了这些投资家的成功。没有哪一个新闻门类,能够像财经新闻这样可以给人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早在1912年,《华尔街日报》的掌舵者克洛伦斯·巴尤这样告诉那些年轻编辑记者们:“你们不是一般报纸的记者,我们的读者是依据你们的报道而做(投资)决定的”。他的继任者也说,“《华尔街日报》对精确与公正的要求十分严格,比《纽约时报》的要求还要严格,因为《华尔街日报》不同于一般报纸,许多人要依据日报的资料做金钱投资的决定。”[1]
一则优秀的财经新闻,必须满足功利性的要求,让受众在接受新闻时,能够得到一些有价值的资讯,从而为自己的投资行为或消费行为提供依据。因此,财经新闻的采编人员在进行采访与写作的实践时,就必须按照这一基本要求,代受众搜集有价值的信息,在写作时,将这些信息进行整理,使之变成普通受众能够看得懂的文章或节目。
理清了功利性这一属性,再回过头来看财经新闻有别于其他新闻门类,在采访与写作上的特殊规律,就比较容易了。
1. 财经新闻采访与写作,专业性最强,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最多。
在各新闻门类中,娱乐新闻、体育新闻甚至时政新闻,都涉及一些专业知识、术语,但与财经新闻相比,均是小巫见大巫。在一些新闻门类所涉及的领域,如科技领域,专业性很强,但普通受众并不需要深入了解,报道时并不需要把专业的东西弄得很清楚,往往是专家解释一下就可以了。只有财经新闻,要实现功利性的要求,受众要通过其解读了解经济动态,分析投资形势,报道时要将专业的经济知识、术语解释清楚,是各新闻门类中专业性最强的。据《华尔街日报》《日本经济新闻》等国际财经大报的经验,打造一个财经记者通常需要八年,而培养一个政治记者一般需要三年,培养社会新闻记者则只需一年。[2]
要做好财经新闻的采访与写作工作,就要求财经新闻的采编人员要有相当的财经专业知识,深谙常用的经济术语,对采访报道的内容要有较深入的理解。
2. 财经新闻采访,最需要“借嘴”。
“借嘴”即是要借被采访者之口,报道新闻事实,客观介绍有关新闻事实的各方观点。这是新闻采访常用的方式,而在财经新闻采访中,这种方式却要运用到极致。因为财经新闻要满足功利性的需要,就必须具有前瞻性,对未来的经济走势要有一定的预测。著名经济学家陈淮指出:有关经济形势、经济事件报道出来以后,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认识做出判断。记者在后续报道中如果仅仅告诉公众一些谁都能想得到的“联想”,那这个报道是失败的,有时甚至有误导性。[3]
这种预测只能来自于经济学家和投资分析师,只能靠“借嘴”才能实现。
财经记者在采访时,要结合选题确定好采访对象,搜罗各方观点,像克洛伦斯·巴尤所说的那样:“你们不是一般报纸的记者,我们的读者是依据你们的报道而做(投资)决定的。因此你有责任访问任何人,每一个该访问的人”。
3. 财经新闻写作,最需要准确、客观。
准确、客观,是新闻采访写作的一般要求,但在财经新闻领域,这一要求显得更为严格。这同样是由功利性所决定的。因为财经新闻与投资行为直接相关,一句引语、一个数字的差错,都会给受众带来经济上的损失。《金融时报》高级编辑马丁认为,“财经新闻报道更要注重社会责任”,因为财经新闻实质是各种利益的变动和消长,每篇报道都可能和千万个普通家庭的生活息息相关。知名财经评论人《华夏时报》总编辑水皮指出:“财经记者应该成为公众的眼睛。”“媒体的最根本价值在于公信力,所以财经报道援引的信息应该尽可能客观公正,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资讯。”[4]
可见,优秀的财经采编人员在写作时,要在准确、客观这一基本要求之前,冠以“绝对”二字,保持基本事实的绝对准确,重点注意数字和引语的准确性。
4. 财经新闻采访与写作,最需要搜集和运用故事。
美国著名记者富兰克林说:“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就是采用对话、描写、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凸显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对于娱乐、时政等新闻门类来说,故事性几乎不是问题,因为这些新闻本身就是故事。而财经新闻则不同,财经新闻主要是对经济政策、形势等经济现象进行报道,而非事件性报道。
另一方面,财经新闻所反映的经济现象客观上又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与人们的投资消费行为密不可分的。而财经新闻所蕴含的专业性,又使它不容易被普通受众接受,客观上需要一些为普通百姓喜闻乐见的故事来形象地加以展现。
因此,财经新闻的采编人员要千方百计地搜集、运用故事,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展现新闻内涵。华尔街日报体,是运用故事来撰写财经新闻的比较成熟的范例,财经新闻的采编人员要充分了解并加以运用。■
注释
1[1]董少鹏:《财经报纸巨头难现·财经报纸是做什么的》浙江在线http://www.zjol.com.cn/05cjr/system/2006/01/02/006427621.shtml
2[2]祝兴平:《财经记者培养的改进策略》《中国记者》2008年第2期
3[3]唐宋:《称职的财经记者有多少?》,《新闻与写作》,2003年第12期
【关键词】新闻;采访;写作
前言
本文介绍了培养新闻采访写作能力过程中努力的途径和方向,其中着重论述了培养新闻采访能力的途径。同时提醒新闻从业人员也应注意对新闻素材的利用,应该培养一双“慧眼”以辨别纷繁复杂信息中有价值的“珍珠”。对于网络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也应注意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不过无论如何新闻从业人员都要从自身能力抓起,培养优秀的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
一、对新闻采访写作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
1.当今社会新闻具有多样性。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作为信息传播的一种极其重要且不可取代的方式也必然具有多样性。按照不同分类标准,新闻可以被分为许多种。例如按新闻事实发生状态分,有突发性新闻、持续性新闻、周期性新闻;按事实发生与报道的时间差距分,有事件性新闻与非事件性新闻;按新闻发生的地区与影响范围分,有国际性新闻、国内性新闻、地方性新闻等,
2.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概述。新闻采访是指记者或其他新闻工作人员通过观察、询问被采访对象、与被采访对象交谈等手段,获取公众广泛关注或产生重大影响可能的信息的行为。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前提,只有通过新闻采访获得信息,新闻写作才有扎根的土壤。新闻采访要求采访人员尽最大可能获取最客观真实且全面的信息,而新闻写作也同样要求最大限度保证新闻内容的真实性。新闻工作者要努力成为“事实的搬运工”,而不是“话题的制造者”。在新闻的采访和写作过程中,新闻工作人员的能力和道德同样要经受严格的考验。
3.新闻采访和写作能力的培养不可或缺。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前提,新闻写作是对新闻采访所获得信息的“处理包装”过程,二者都是新闻产生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新闻的采访和写作之间有着难舍难分的关系。在采访过程中,新闻工作人员的素质良莠不齐,所采用的提问方式、提问内容不同,工作人员获得信息的真实程度和信息容量也必然不尽相同。而在新闻写作的过程中,新闻写作人员的文风、措辞、对新闻采访获取信息的筛选也对最终传递给公众的新闻的真实性有着重大影响。新闻报道中因措辞不当而使新闻事实被歪曲或曲解的例子屡见不鲜,因此提高新闻从业工作者的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能力是保证新闻真实性的重中之重,更是当务之急。
二、培养新闻采访写作能力的途径
1.提高新闻素材利用能力。为避免新闻报道中新闻素材利用不当、素材挖掘不深和素材分析观点肤浅单一等常见问题,新闻工作者应着重提高对新闻素材的利用能力。应从拓宽知识面入手,在思想和知识储备方面打好基础,只有这样,新闻工作者在接触到新闻素材时才能够做到充分理解素材,才有可能挖掘出现有素材“背后的故事”。在充分“吃透”新闻素材后,编辑人员要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以达到使新闻观点明确、事实突出的效果。更重要的是,以丰富的论据论证新闻,可以使得新闻事實得到升华,避免了肤浅的报道。
2.简析提高新闻采访能力的途径。采访人员在被采访者接受采访之前就必须进行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准备过程中,采访人员要充分了解被采访者的个人经历和性格特点以便在采访过程中提高信息采集效率并提高信息真实性。采访人员要明确自己的采访目标,即“我方想要了解哪方面的事实”,在采访过程中,采访人员要努力营造适当的采访氛围和环境,这是新闻采访成功的第一步。采访人员要具有良好的语言功底和谈话技巧,以保证采访过程中双方的对话“不跑偏”且顺利进行。采访人员要认真倾听采访对象的发言,并保证及时而适当地回应采访对象;要能够“透过表象看本质”,由被采访对象所给的信息中捕捉到有价值的信息并深度发掘;采访人员要做到措辞得当,以准确、生动、质朴、易懂的语言来表达观点或保证对话的顺利进行;采访人员要及时做好采访记录,最大程度上保证采访记录真实、详实。
3.简析新闻写作能力的培养途径。面对深刻报道,应以小见大,使题材重大、背景深厚。深度挖掘新闻内涵,多角度、多方位地分析新闻素材。根据新闻内容在消息、评论、通讯等多种新闻体裁中选取最佳报道方式,灵活运用写作技巧,尽可能丰富而全面地佐证新闻事实。突出中心内容,不可漫谈没有目标,以致于整篇新闻报道都是空话废话荒唐言,令读者摸不着头脑。只有中心内容突出,一篇新闻报道才能够体现其价值,才能够发挥好信息传播媒介的作用。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网民数量迅速增长的当今社会,网络也自然而然地变成了新闻的另一个“用武之地”。网络新闻以其时效性、便捷性方面的优势迅速抢占了新闻界的高地。在网络新闻写作中,新闻从业工作者要注意使语言尽可能地幽默生动,尽可能以最通俗易懂的方式把新闻事实传播给广大网民,以适应瞬息万变的网络社会。
结语
当今社会中新闻内容愈加多样,对新闻从业者的要求更加严格,因此对新闻采访和写作能力的培养无疑是必要的,希望本文对新闻行业的相关从业人员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王珍珠.,全媒体时代电视编导的创作技巧探讨[J].探索与争鸣,2015(06)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推荐阅读:
电视台采访新闻稿06-02
广播电视新闻作业07-02
广播电视新闻报道10-07
广播电视新闻学期末试题10-28
广播电视新闻学教学大纲12-03
电视新闻稿的写作特点10-05
电视栏目采访策划案10-17
电视台采访发言稿11-04
广播电视集团10-02
广播电视编导考试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