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草案

2024-08-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县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草案(共7篇)

××县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草案 篇1

2011-2015年,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是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向基本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攻坚时期。为更好地加快我县卫生事业的发展,合理地配置和利用卫生资源,改善和提高卫生服务能力,保护和促进我县居民身体健康。根据《××县区域卫生规划》,结合我县卫生工作的情况和特点,制定本规划。

一、卫生现状

1、卫生机构。2009年底,全县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51个。其中,政府举办的非营利性机构24个(综合医院1个,中医医院1个,妇幼保健院1个,专科医院2个,乡镇卫生院16个,疾病控制与卫生监督机构各1个,卫生学校1个);村卫生室410个,私立医院1个。

2、卫生人力。现有在编职工1310人,乡村医生423人,具有高级职称43人(其中正高1人);具有中级职称163人;具有初级职称951人。平均每千人口拥有卫技人员数2.19人。共开放住院床位831张,其中,平均每千人口拥有病床1.4张。

3、基础设施。固定资产总值17716万元,其中,专业

设备总值15758万元;房屋面积17万平方米;拥有螺旋CT、三维动态彩色B超、CR、DR透析机、C臂X光机等大型医疗设备。

4、医疗服务。2009年,全县县级医疗机构门诊诊疗382566人次,乡镇卫生院门诊诊疗559380人次,全年出院总人数48901人,其中县级医院出院25986人,乡镇卫生院出院22915人。开放总床日数484720天,实际占用总床日数415568天,病床使用率86%,其中,县直医疗机构病床使用率104%,乡镇卫生院65%。

5、公共卫生。2009年,规划免疫11种疫苗接种率99.5%,新生儿乙肝疫苗第一针及时接种率98.7%,住院分娩率89.25%,新法接生率100%,婴儿死亡率4.06‰,孕产妇死亡率0/10万,无新生儿破伤风发生,人均期望寿命72岁。

6、卫生监督。紧紧围绕构建社主义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按照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加强食品行业的量化分级管理工作,加强学校食堂及其周边食品安全的专项整治,加强对保健食品、中老年食品和婴幼儿食品的专项整治,加大行政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危害食品安全,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违法行为。2009年共检查餐饮单位1046家,新发“餐饮服务许可证”1004家,抽查食品样品656份,进行相关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检测。查处非法行医医疗机构27家,其中无证行医23家,超范围执

业4家,变更执业地取缔非法行医23家。

7、医疗保障。2010全县农民参合率达98.2%,全县累计有住院报销人数22648人,报销金额6556.7万元;门诊统筹补偿44万人次,补偿金额465.5万元;住院分娩2127人,补偿金额85.1万元。

二、存在的问题

1、卫生投入不足,影响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县经济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卫生事业费投入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同步增长。由于长期投入不足,造成部分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用房不足、设备配置欠缺、设备落后和人员培训经费短缺等,制约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医疗保健效果与质量的有效提高。

2、预防保健工作任务繁重。重大传染性疾病的流行与蔓延仍威胁人民群众的健康。人口流动及外来人口的不断增加,加大了疾病预防控制的难度,健康教育、行为干预及综合防治的负担将变得越来越重。通过加强孕产妇和儿童的系统管理与保健,可有效降低婴儿死亡率、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但此项工作量大、涉及面广、任务相当艰巨。

3、卫生行政执法力量不足,执法能力有待加强。卫生执法人员偏少,快速监测手段缺乏,交通工具不足,造成执法力度不够,个别医疗卫生机构存在超范围行医、医疗操作规范执行不严等问题,医疗事故和传染病传播的隐患未能完全消除。

4、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农村基层卫生院人才缺乏、技术水平低、服务设施落后的矛盾十分突出,未能充分发挥其基本医疗、预防保健的整体功能,城乡医疗卫生保障水平差距较大。我县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后,农村卫生服务需求量扩大,各乡镇卫生院的业务范围必然增加,由于投入不足、条件落后,导致人员待遇低,不安心工作,吸引不了人才。

5、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未全面铺开。社区卫生服务是在区域卫生规划指导下,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基础,为社区居民提供以个人(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的、全程的、连续的、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及计划生育咨询与技术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是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重要保障。但目前,我县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还未建立,不能有效提供医疗服务、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服务。

6、现有人才流失严重,卫生系统已经进入到龄退休的高峰期,严重影响了我县医疗卫生业务的正常开展和持续发展;后备人才难以引进,特别是乡镇卫生院,对医学本专科毕业生缺乏吸引力,人才引进机制不够完善。

三、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

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指针,以五项重点工作为主线,以基层、基础、基本为重点,建立和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健全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强化行业管理,加强行风建设,逐步实现人人公平享有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目标。

(二)总体目标

以增进人民健康为中心,满足居民卫生需求为导向,建立健全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适应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和承受能力的比较完善的卫生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卫生服务水平和质量,保障医疗安全,缩小城乡间、不同人群间享有卫生服务水平的差距,提高卫生服务的公平性,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的健康水平。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改革、发展和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和预防保健以及卫生执法监督体制。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和提高卫生整体综合服务能力。逐步建立起 “医疗保障、预防保健、卫生监督执法”三大体系。

(三)主要指标

1、居民主要健康指标

人均期望寿命≥75岁;

婴儿死亡率≤2.5‰; 孕产妇死亡率≤10/10万;

2、医疗服务

(1)三级医院拟设置1所,县人民医院;二级医院设置2所,县二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县人民医院要进一步巩固创建“医改试点医院”的成果,重点加强专科建设,培养学科带头人,进一步提高全县医疗、教学、科研的中心地位,同时为创建三级医院做好医疗设备设施建设、医疗服务质量建设、医疗管理体系建设;县中医医院要坚持中医为主,以市场为导向,中西医结合办院的前提下,向二级现代化医院发展,重点加强中医中药特色建设,进一步发挥全县中医药工作医疗、教学、科研的龙头作用,向示范中医院建设方向发展。专科医院设置2所,县慢性病防治院、县麻风病医院,一级私立医院一所,××县××医院。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16所。16所乡镇卫生院全部达到标准化卫生院创建标准。

(2)、急救网络

充分利用现有医疗资源,构建起院前和院内有机衔接的紧急医疗救援网络。完善县120急救中心的各项措施,更新救护车辆和急救设备,尽快提高急救人员素质。以县120为急救中心,辖区内医疗机构作为急救点,共同承担院前急救任务,负责开展伤病员现场抢救、转运和重症病人的途中监护工作。同时,加强医疗机构院内急救绿色通道建设,进一步更新完善各项抢救工作的流程与制度,确保“急、危、重”症抢救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3)、村卫生室建设

继续在全县村级卫生组织开展创建规范化卫生室建设活动,到2015年,全县规范化卫生室达到85%,并实行乡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

(4)、社区卫生服务

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与建设。2012年,以汤坑镇卫生院为基础,将其改建成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全县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80%以上,并在全县建立起机构设置合理、服务功能健全、人员素质较高、运行机制科学、监督管理规范的新型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治愈好转率≥98%;

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85%;

入出院诊诊符合率≥95%;

农村规范化村卫生室覆盖率达到85%。

为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开展复明手术。

3、卫生防病

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启动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免疫规划、传染病防治、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慢性病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等9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建立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健康档案。

全面实施国家扩大规划免疫规划,11种免费接种疫苗以

乡镇为单位有效接种率达90%以上,完成对15岁以下的人群乙肝疫苗补种任务。

4、妇幼保健

住院分娩率≥98%;

儿童系统管理率≥80%;

儿童保健覆盖率≥65%;

孕产妇系统管理率≥85%;

孕产妇保健覆盖率≥75%;

母乳喂养比例≥95%;

大力开展妇女病普查普治工作,逐步提高受检率。对准备怀孕的农村妇女免费增补叶酸,目标人群增补叶酸知识率达60%,服用率达60%,服从依从率达30%。实施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每个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金额不少于300元。

5、卫生监督

加强卫生执法监督,进一步建立健全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医疗技术应用、大型医疗设备等准入制度和加大打击非法行医的力度,净化医疗市场。加强以食品卫生为主的公共卫生监督执法,促进公共卫生秩序的改善,保证食品、生活饮用水、生物制品、化妆品等健康相关产品的安全卫生。进一步整顿规范医疗市场秩序,打击非法行医。

6、医疗保障

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共同组成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分别覆盖城镇就业人口、城镇外就业人口、农村人口和城乡困难人群。“十二五”期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稳定在98%以上,并逐步提高筹资标准和保障水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最高支付限额调整到上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落实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对象以及精神病患者等特殊人群的医疗救助政策。

认真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执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1年起将对16间卫生院的药物目录范围内药物,集中招标采购,严格执行国家核定公布的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实行国家用药目录药品零差价率,设立药事服务费。

7、资源配置

(1)、全面完成县医院综合住院大楼、县中医院整体搬迁前期规划项目,全部医疗卫生单位,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进行全面整改,达到卫生部要求的标准化水平。规划期内,增加床位600张,使病床总数达到1430张,平均每千人拥有病床数达到2.1张。85%的村卫生室达到标准化村卫生室;充分利用卫生资源,加快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卫生服务站的建设,完善卫生服务体系。

(2)改善办医条件,提高诊疗手段。所有医疗卫生单

位,特别是乡镇卫生院,要力争配齐全部必要的检查设备,在满足基本医疗服务需要的基础上发展高精尖设备,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8、人力资源

加强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人才引进、使用、培养、管理机制,制定和实施全县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规划,重点加强基层和社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护理人员的培养、培训,使卫生人员结构逐步趋向合理。

9、经费配置

(1)、完善政府举办的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对政府举办的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国家规定核定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经费、业务经费给予补偿。

(2)、加大对政府举办的综合性医院、中医院、各类专科医院的投入,在基本建设、设备购置、扶持重点学科发展、政策性亏损、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等方面给予补助。

(3)、建立健全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按国家规定的分担比例人均20元标准补助,并随当地公共卫生问题、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等因素逐年增加。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业务经费予以全额保障。

(4)、政府举办的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离退休人员经费,在事业单位养老制度改革前,由政府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核定

补助,事业单位养老制度改革后,按相关规定执行。

四、政策措施

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意见》的精神,加强对卫生工作的宏观调控,认真实施区域卫生规划。

1、实施区域卫生规划,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是政府加强对卫生事业宏观调控,促进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措施。要深刻认识卫生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加强对卫生工作的领导。要将区域卫生规划纳入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全面落实卫生工作方针,切实解决好卫生战线的各种实际困难和问题。明确政府对卫生事业发展负有重要责任,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意见》的要求,明确政府补助的范围和方式,并解决社会负担过重问题。

2、按照区域卫生规划,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切实保证辖区内居民都能获得最基本的卫生保健、医疗服务。

3、各政府职能部门积极参与,共同支持。政府各职能部门必须主动适应我国社会经济体制的转变,适应医疗服务体系和健康需求的变化,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和卫生服务的特殊规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保证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4、增加对卫生的投入,改善医疗设施条件,改善群众

就医环境,使群众享受的卫生服务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5、政府各部门要加大对卫生机构实行税、费优惠政策,减免对医疗卫生机构征收税费。

6、控制发展规模,注重存量调整。按照区域卫生规划的要求,继续对现有卫生资源进行统一规划,采取置换、调整等办法,使卫生机构布局逐步趋于合理。严格控制医疗机构的发展规模,要为社区卫生服务提供条件,在新建、改建居民区内配套建设社区卫生服务用房。

7、加强农村卫生工作,提高农民健康水平。加强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建设,积极推进农村医疗卫生机构“乡(镇)村一体化”规范管理,调整乡村卫生资源配置,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农村基层卫生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基层卫生人员素质,逐步实现全县乡村医生达到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资格。吸引和鼓励医学本、专毕业生到农村卫生机构工作,提高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的学历层次,鼓励和支持卫生资源和人才向农村流动,8、科教兴卫,进一步提高我县医疗卫生总体水平。依靠科学进步,进一步加强我县重点学科建设,依托我县现有的优势学科,建立7个重点专科,并达到全市领先水平。

9、深化医疗卫生机构内部运行机制改革。引入竞争机制,激励机制;找准自己的发展空间,调整自身的运做方式,增效减员,降低物耗成本与劳务耗费,严格实行成本核算。

不断深化劳动、人事用工制度,内部分配制度及后勤社会化等项改革,提高卫生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

10、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大力培养高层次的医学人才;继续加强对我县基层医疗单位医务人员的继续教育,提高我县医务人员的整体水平;加强卫生管理干部的培训,以适应卫生改革不断深化的需要。

××县卫生局

××县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草案 篇2

做好“十二五”时期的档案工作, 要准确把握《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创新思路, 更新观念, 不断适应档案事业发展的新要求。指导思想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灵魂和核心, 也是制定目标任务和相关政策举措的基础和依据。根据全省档案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实践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及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趋势, 《规划》确定了我省“十二五”时期档案事业发展的总体思路。现阶段, 我省档案事业发展面临着投入不足、基础落后、发展缓慢的严峻形势, 但同时我们也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 特别是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中, 我省经济社会将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这就为实现档案工作突破性进展提供了前提条件。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 依据《全国档案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规划》提出“十二五”时期全省档案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建设“八大经济区”、实施“十大工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总体部署, 坚持以推动档案事业科学发展为主题, 以档案服务为主线,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以档案信息化建设为支撑, 以档案法制建设为保障, 实施科教兴档战略和人才发展战略, 着力构建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和确保档案安全保密的档案安全体系, 全面提升档案公共服务能力, 更好地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确定“十二五”时期全省档案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努力建设符合国家档案事业整体发展要求, 与时代发展相适应、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档案事业体系, 实现国家综合档案馆向公共档案馆的转型。

做好“十二五”时期的档案工作, 要以实施“三大战略”带动“三个体系”建设, 促进《规划》中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 实现档案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全面建设“三个体系”是“十二五”时期乃至今后长期指导全国档案事业发展的根本要求, 实施“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安全第一”三大战略是实现档案事业科学发展的必然举措。《规划》紧紧围绕实施“三大战略”、建设“三个体系”, 结合我省实际, 提出了“十二五”时期的各项工作任务, 概括起来有三方面:一是在基础建设上, 着力夯实档案工作基础。档案基础建设是档案工作的基石, 直接关系档案事业的生存和发展。近年来, 我省档案基础建设不断加强, 条件不断改善。但总的来看, 档案工作的基础仍然较为薄弱, 必须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下大力气加以推进。针对省档案馆虽然进行了改扩建, 但服务保管功能还不完备, 基层档案馆建设历史欠账较大, 《规划》将省档案馆二期扩建工程[含改造后库建设电子文件 (档案) 备份中心]、齐齐哈尔等9个市地新建档案馆、县区新建档案馆列入档案馆建设规划, 同时要求在档案馆库建设中, 要以对历史负责的态度, 严格按照《档案馆建设标准》和《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的要求, 精心组织、精心施工、确保质量, 建设满足功能的档案馆建筑。已经建成的馆库设施要进一步加强管理, 完善功能, 确保发挥最大效用。对档案资源的接收征集, 《规划》提出省档案馆年均接收5万卷, “十二五”末馆藏量达到80万卷;市地县档案馆平均年接收15万卷, “十二五”末达到900万卷。档案信息化建设方面, 《规划》明确要加快推进数字档案馆建设, 高度重视电子文件 (档案) 备份中心建设, 努力推进以“三网三库”为主要内容的档案信息化建设。二是在档案服务上, 着力提高档案利用水平。对“十二五”时期的档案工作, 《规划》提出要坚持服务为先, 主动为各级领导服务, 为各部门服务, 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不断增强档案部门公共服务能力, 全面完善方便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 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对档案服务的需求, 努力将“死档案”变成“活资料”、把“档案馆”变成“思想库”。积极拓展档案服务领域, 围绕建设“八大经济区”、实施“十大工程”、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新农村建设、企业改革发展等重大工作, 主动跟进, 及时提供有针对性的档案服务, 拓展档案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大力完善档案服务功能, 围绕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等重大纪念活动, 主动开发档案信息资源, 有针对性地编辑专题档案信息, 充分挖掘档案工作潜力和空间;创新档案服务方式, 继续做好接待查档及政府公开信息查阅, 为上门查阅者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 满足群众的利用需求。三是在档案管理上, 着力健全档案安全体系。当前, 我省档案安全管理形势不容乐观, 一些地方和部门档案安全意识淡薄、内部管理不严、档案保管保护设备设施危旧。特别是少部分县 (区) 的档案馆已属危房, 还有不少仍处在待建阶段, 大量的应接收档案没有条件接收进馆, 档案馆新馆建设过渡期间档案的安全保管保护问题也比较突出。因此, 《规划》要求从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对历史高度负责的高度, 以强化档案安全管理责任、落实档案安全管理制度、用好档案安全管理技术等手段, 多措并举, 切实重视和做好档案安全管理工作, 努力确保不丢失、不损坏、不泄密, 确保档案实体与档案信息的绝对安全、万无一失, 实现安全保管和有效利用。

做好“十二五”时期的档案工作, 要采取有力措施, 为完成《规划》中的各项工作任务目标提供坚实保障。结合我省档案事业发展实际, 《规划》从“人”、“财”、“法”三个方面, 提出了确保实现发展目标的五项保障措施, 其给力之处在于:一是提出“各级政府要依法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 把档案事业建设列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把档案工作纳入党委、政府和部门、单位工作的整体布局, 确保档案事业与经济社会建设协调发展, 为档案事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把各级党委政府加强对档案工作的组织领导写入《规划》中, 进一步优化档案事业发展环境。这方面, 省政府工作力度较大, 已经率先将“加强市县档案馆建设, 提升档案公共服务能力和安全保管能力”写入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为我省档案事业专项规划起草作了很好的铺垫。二是强调加强档案法制建设, 提高依法管理档案事业的水平。在《档案法》修改后, 将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修改《黑龙江省档案管理条例》, 使之更切合我省档案工作实际, 更具操作性和保障性。逐步制定完善我省档案行政执法、档案收集、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规范性文件, 适时修订我省现行的档案业务标准及相关规定, 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保障作用和标准的引导作用。三是对解决困扰档案事业发展的瓶颈———经费问题加以推动。《规划》提出要“加大对档案事业经费的投入, 将档案事业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 确保国家综合档案馆的档案业务经费每年每卷不少于2元钱”。要求各级政府加大专项经费投入, 将市地县区档案馆库建设和维修列入财政预算, 已经列入中西部地区县级综合档案馆建设规划并争取到国家和省专项资金补助的县, 当地政府要及时投入必要的配套资金。同时, 要进一步加大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等专项资金投入。四是切实加大措施力度, 将为档案事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舆论支持、技术支持的档案教育、宣传、科研三大方面全部列入保障措施。五是以加强档案督查工作为手段, 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十二五”期间, 省档案局将继续坚持每年对市地县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及省 (中) 直机关、企事业单位进行档案工作督查, 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也要对本地区档案工作进行督查。通过档案督查提高工作执行力, 确保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

××县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草案 篇3

——档案资源极大丰富。各级国家档案馆全面完成档案接收任务,围绕重大活动、重点工作广泛开展档案征集和城市记忆工程。

——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各级档案部门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查阅服务,推出一批高质量的档案编研作品、档案展览和档案文化讲座,建立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服务质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安全保管全面增强。各级档案部门牢固树立安全第一、人人有责的思想,围绕实体安全、信息安全、設施安全、馆室环境安全,构筑思想防线、制度防线、技术防线、设施防线、网络防线、应急防线,建立安全体系,确保档案安全。

——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各级档案部门加快档案数字化步伐,建设世界水平的数字档案馆,实现档案信息数字化、档案管理系统化、档案利用网络化。

——档案馆建设取得新突破。按照“五位一体”功能的要求,加快档案馆新馆建设和现馆改造,建设一批面积达标、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新型公共档案馆,馆舍设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50%以上区县档案馆晋升国家一级档案馆。

——行政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以档案移交单位为重点,以基层单位、基础工作为着眼点,加强对各区县、各行业、各部门档案工作分类指导,实现业务监督指导工作的全覆盖;健全机关、企业、民生等档案工作规章制度,实现规章制度管理的全覆盖。

主要任务

一、档案资源建设

(一)加强档案馆资源建设

市和区县档案馆全面完成“十二五”时期档案接收任务,大力开展对境内外反映北京特色的重要档案征集工作,大力开展城市记忆工程,主动拍摄留存反映城乡发展变化的声像档案。

(二)加强档案室资源建设

各单位都要制定文件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表,进一步完善归档制度,落实归档责任,做好归档工作。列入市和区县档案馆档案接收范围的单位,要在2013年底前完成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的编制报审工作。

二、档案利用服务

(一)做好查阅接待工作

各级档案部门要完善接待制度,改善接待条件,进一步深化电话预约、网上预约、假日预约、信函代查、送档上门等多种方式。市和区县档案馆要继续做好政府公开信息查阅接待工作。

(二)打造档案文化精品

各级档案部门要深入挖掘馆室藏档案资源,提高档案编研质量,推出一批史料性、知识性、思想性、可读性较强的档案编研精品,加强声像档案的编研工作。完成第二轮《北京志·档案志》编纂工作。

市和区县档案馆要办好具有馆藏特色和区域特色的档案基本陈列展、专题展;要进一步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教育活动,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要继续办好“档案馆日”活动和档案文化讲座,扩大社会影响力。

(三)积极开展惠民活动

各级档案部门要围绕党和政府中心工作,结合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将档案信息和政府公开信息以光盘、汇编、展板等多种形式,送进学校、社区、企业、农村。

三、档案安全建设

(一)构筑思想防线

各级档案部门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开展经常性的安全保密教育,把安全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岗位、每一个人员。

(二)构筑制度防线

各级档案部门要建立健全各项涉及档案安全的规章制度,使安全制度覆盖档案工作各个环节、各个岗位。要狠抓制度落实,加强对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制度有效执行。

(三)构筑技术防线

各级档案部门要以数字化档案利用为重点,加强对原件的保护;要制定和采取封存措施,已数字化的档案原件力争不动用不出库。市和区县档案馆全面完成馆藏国家重点档案抢救任务,加强破损档案的修复工作。

各级档案部门要大力开展档案异质备份工作,市和区县档案馆馆藏电子档案在市容灾备份中心备份,重要档案在陕西省档案馆异地备份。

(四)构筑设施防线

各级档案部门要建设符合安全保管需求的档案库房。市和区县档案馆要配齐视频监控系统、门禁系统、火灾报警和消防灭火系统、库房温湿度检测系统、馆区周界防护装置和电子巡查系统、通讯系统和计算机安全系统等设备设施;完善特藏库建设,进一步加强珍贵档案的保管。各单位档案室要加强安防设施配备,确保档案安全。

(五)构筑网络防线

各级档案部门严格上网信息的审查,加强移动介质使用管理,严格控制网络之间的数据交互,防止失泄密现象发生。各级国家档案馆要加强档案信息系统的建设与维护,做到档案业务专网与政务网、互联网物理隔离。

(六)构筑应急防线

各级档案部门要建立健全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普及应对知识,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处置能力。

四、档案信息化建设

(一)建设数字档案馆系统

以市和区县档案馆为主体,整合馆藏数字档案资源,建成分布式、区域性数字档案馆。

(二)加快档案数字化步伐

各级档案部门要加快推进档案数字化工作。自2011年起,列入市档案馆档案接收范围的单位,向市档案馆移交纸质档案的同时,移交齐全完整的数字化副本。“十二五”末,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数字化率达到100%,区县档案馆馆藏档案数字化率达到50%以上,市属单位有条件的要做到室藏档案数字化率达到100%。

(三)加强电子文件归档和接收工作

市和区县档案局要指导各单位在新建和改建办公自动化系统和业务系统时,纳入电子文件归档和管理功能;加强与信息化主管部门合作,对电子文件归档和管理功能建设情况进行审查。市属单位要制定电子文件的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市和区县档案馆要稳步推进电子档案接收工作。

(四)推进资源共享和网络化服务

市和区县档案馆2012年要实现开放档案案卷级目录共享,2015年实现开放档案文件级目录共享;要深入推进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工作,2012年建起市、区县、乡镇、村共享的农村档案信息资源服务系统。

市和区县档案馆要依托互联网和政务网,不断提高数字档案资源的利用服务水平。市档案馆要继续利用互联网为公众提供开放档案查阅及网上档案展览服务,利用“政务网档案信息资源服务系统”为委办局提供移交档案查阅服务。

五、档案馆馆舍建设

按照国家档案局和市委市政府关于档案馆建设的新要求,大力推进档案馆建设。按照投资事权财权匹配原则,市档案馆建设由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给予支持,区县档案馆馆舍建设由区县政府负责安排投资。

六、档案依法行政

(一)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和标准

要建立和完善涉及档案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实现制度全覆盖,以制度规范工作。

(二)加大业务监督指导工作力度

市和区县档案局要以档案移交单位为重点,加强业务监督指导,使所有移交单位把档案收集好、保管好、利用好、移交好;以基层单位、基础工作为着眼点,从制定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抓起,分类指导各行业、各部门、各单位做好档案工作,实现业务指导全覆盖,不存在指导盲点。

(三)提高行政执法水平

市和区县档案局每年要开展主题突出的行政执法检查,要联合相关部门共同进行,加大工作力度,增强针对性。对违法行为要依法进行处罚。要加强对执法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其执法能力。要认真做好行政许可事项的审批工作。制定《北京市档案系统法制宣传教育第六个五年规划》,并认真组织贯彻落实。

保障措施

一、加强宣传贯彻

充分利用媒体、网络、“档案馆日”、文化讲座、法制宣传教育等各种方式,深入宣传“十二五”规划,为规划的落实营造良好氛围。

二、深化科学研究

组织开展档案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数字档案馆建设、档案安全体系建设、世界城市档案工作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和业务实践研究,大力推进优秀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有效发挥科研工作对“十二五”规划任务完成的支撑作用。

三、提升队伍素质

围绕事业发展抓培训、强素质,利用网络、面授等形式,开展多种类型、多种层次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继续把档案干部培训纳入全市干部培训计划,在市委党校举办档案干部培训班,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制定和实施人才培养规划,采用课题研究、学术研讨、技能展示等方式完善人才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造就一批档案行业领军人才,为“十二五”规划的落实提供人才保障。

四、强化监督检查

各级档案部门要依据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和年度计划,加强领导,明确分工,责任到人,确保规划任务的落实。

××县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草案 篇4

(草案)

(2011—2015年)

望谟乡郊纳乡人民政府

二0一0年八月

目 录

序言...............................................1 一、基本情况.....................................1

1、地理位臵........................................1

2、地质地貌........................................1 3 气候............................................1

4、水文............................................1

5、土地资源........................................1

6、生态环境状况....................................2

7、社会经济发展情况................................2

8、人口构成........................................2

9、贫困原因分析....................................2

二、总体要求.......................................3

三、总体目标.......................................3

四、主要任务.......................................4

五、重点工作.......................................4

(一)全面发展农业,促进农民增收...................4

(二)科学规,抓好小城镇美化、亮化工程..............5

(三)统筹发展社会事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5

六、编制依据.......................................6

七、规划期限.......................................6

八、规划项目范围..................................6

九、规划建设的主要内容............................6

十、建设内容及投资估算............................8

(一)总投资估算..................................8

(二)按项目投资概算.............................10

十一、市场分析与效益评价..........................10

(一)经济效益...................................10

(二)社会效益...................................11

(三)生态效益...................................11

十二、“十二五”规划的战略措施.....................12

(一)建设特色农业乡镇,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2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农村条件.........13

(三)加强公共事业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14

十三、保障措施...................................15

(一)组织保障...................................15

(二)政策保障...................................15

(三)资金保障...................................16

(四)制度保障...................................16

(五)技术保障...................................17

(六)实行“十二五”规划项目管理.................17 建 议

………………………………………………………...21 2

郊纳乡“十二五”发展规划

(2011-2015年)

序言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郊纳乡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新阶段。为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特制定本规划。

一、基本概况

1、地理位臵

郊纳乡位于望谟县东北角,距县城58公里,东、西、南面分别与本县的新屯镇,乐旺镇,打易镇相邻,北面与紫云县的大云乡、猴场镇接壤,山高谷深,沟壑纵横是郊纳乡地貌的主要特征。总面积113.2平方公里。

2、地质地貌

郊纳乡地势较高,坡度在均25度以上,地貌以山地为主,山高谷深,海拔800-1500米之间。属喀斯特地形脆弱环境。

3、气候

郊纳乡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平均海拔1070米,年平均气温18℃左右,日照时间长,干湿季不甚明显,无霜期长,降雨分布均匀,雨季开始较早,灾害性天气主要有冰雹,倒春寒。

4、水文

有5条河流从本乡境内通过,河流急、且流量大,沿河水田面积少,河流利用率低。

5、土地资源

全乡国土面积113.2平方公里,人均占有8.93亩,耕地面积28977亩,人均占有耕地1.35亩(其中稻田5499亩,人均占有耕田0.30亩,旱地23478亩,人均占有耕地1.05亩),有林面积90384亩,其中经济林面积15300亩,用材林面积68184亩,荒山荒坡面积117871.5亩,不可用土地面积3465亩;退耕还林面积8177.6亩;受益农户949户,全乡森林覆盖率56%。

6、生态环境状况

全乡林地面积较多,森林覆盖率达56%以上。被称为“全国植树造林百佳乡”,乡内山绿水清。但在近两年来,由于修建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自然生态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特别是沿河一带生态环境被破坏得非常严重。

7、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2010年上半全乡生产总值(GDP)为3236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3%。农民人均纯收入1350元,现有贫困人口5332人,占总人口的28.9%,大部分贫困人口都居住在环境较为恶劣的深山区。

8、人口构成

全乡辖23个行政村112个村民组171个自然寨3671户19007人,其中,农业人口18755人,占98.67%,劳动力为10499人,现有贫困总户数1012户;贫困人口5061人。居住着汉、苗、布依、侗等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9890人,占总人口的53.2%。每年外出务工人数达3000人次以上。

9、贫困原因分析

郊纳乡在望谟县来说,既不是西北角,也不靠麻山地区,不沾南环经济走廊和龙滩电站建设的边,更不是桉树发展建设乡镇。是

望谟县经济发展的一个边缘带,无论在何种角度上,都得不到政策和项目上的倾斜,项目和资金投入极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极为缓慢。虽然在近两年来,全乡通村公路率已达到了100%,但通组公路率仍然还较低,仅为78%,还需要一定的项目和资金才能解决郊纳乡所有群众的行路难问题。而郊纳乡由于地处边远,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更为落后,思想意识低,科技进不去,人居环境条件差。为改变我乡各种贫困状况,加快我乡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我乡将利用好“十二五”规划发展期间,大力发展种养业,促进农民增收;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改变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建立社会公益事业,解决学生上学难和看病难问题;改善生态建设,使人居环境得到美化;实施农民实用技能培训,让科技进村入户。

二、总体要求:

十一五时期,我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抢抓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央对少数民族地区各种优惠政策、上级扶持和对口帮扶的机遇,突出“四基”,加强社会发展、对外开放、民主法制建设、廉政建设,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全力实施“三产强乡、科教兴乡、生态立乡”三大战略,努力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把努力增加综合经济实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推动全乡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为实现郊纳历史性跨越而努力。

三、总体目标

“十二五”规划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抓好这五年工作,对加快迈向全面小康社会和

现代化进程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按照中央、省、州、县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有关安排和部署,结合我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情况,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正视困难,化解矛盾,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努力“保民生、保增长、保稳定”,转变发展方式,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着重解决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促进我乡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为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结合本乡实际,特编制本规划。

四、主要任务:

(一)增强经济实力。加快早熟蔬菜、油菜、油茶、核桃种植和黑山羊、商品猪、本地鸡养殖;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农业;加强阳光和雨露工程,有效转移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

(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所有行政村的油路路建设、通组公路、人畜饮水、灌溉水渠等工程建设;小城乡建设迈上新台阶。

(三)健全社会事业。加强医疗卫生建设,提高防和控制疾病的能力;搞好教学点建设,抓好教育资源整合推进教育资源的合理配臵;加快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等社会事业发展,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构建和谐郊纳。

五、重点工作:

(一)全面发展农业,促进农民增收。

1、优化传统农业结构,加大品种改造力度,大力发展优质粮、蔬菜、油菜、油茶等高效经济作物。

2、突破性发展畜牧业,以我乡现有关寨村黑山羊为依托,全力抓好商品猪、本地鸡畜牧业养殖。

3、拓宽增收门路。按照“人人都有来钱路,家家都有小金库” 的思路,引导农民跳出农门,外出务工,拓展致富空间。全乡年新增输出劳力500人以上。

4、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发展村级经济,实行适度规模经营。

(二)、科学规划,抓好小城镇美化亮化工程。

1、全力抓好境内公路沿线建设规划。

2、全力抓好集贸市场建设。

3、全力抓好扁坪、郊纳街道绿化、亮化工程。

4、全力抓好扁坪、郊纳集镇供水工程。

(三)、统筹发展社会事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1、推进教育社会化。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依法治校,激活校内竞争机制。加大教育投入,完善教育设施,调整办学布局,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效益。努力建成完善的寄宿制九年一贯制学校。教师素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不断提升。达到学生入学率100%,毕业率100%,升学率90%以上。

2、大力发展卫生事业,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成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要达到95%以上。农民健康指标要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3、巩固和发展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稳定低生育水平,年计划生育率达98%以上,出生人口性别比控制在100:107以内,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4、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实习积极的就业政策,以增加就业为目的,用工业反哺农业政策,吸引外出务工者优秀人才会乡办企业。

5、全力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打造和谐社会。完善“信访调

解、接访”制度,规范信访秩序,让群众知道,只有稳定的社会环境,经济才能持续稳定的发展。只有规范严明的法制环境,才能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农民收入才能增加。

六、编制依据

1、省、州相关“十二五”规划文件精神。

2、《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编制“十二五”专项规划的通知》(望府发[2010]37号)。

3、《郊纳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郊府发„2010‟25号)

七、规划期限

2011年—2015年,时间从2011的1月1日至2015年的12月31日。

八、规划项目范围

(1)产业发展项目,包括种植和养殖业。(2)基础设施建设项目。(3)城镇建设项目。(4)社会事业项目。(5)生态建设项目。(6)其他项目。

目前我乡“十二五”规划项目的主要目标是发展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其次是修建通村油路、通组公路、和农田灌溉水渠等;再次城镇建设项目;四是是社会事业发展项目;五是生态建设项目;六是其它项目。

九、规划建设的主要内容

1、产业发产类

2011年至2015年(1)产业发展规划

油茶种植。在该村原有油茶的基础上,加大种植面积,以形成较大的油茶种植规模,覆盖油停、懂闹、鸭龙、郊纳、铁炉、冗岩、6个村共590户3100人,种植面积分别分1000亩、1500亩、1500亩、1000亩、2000亩、2000亩。

早熟蔬菜种植。覆盖鸭龙、油停、转角塘、懂闹、大课六、八步、关寨七个村614户3159人,分别种植4000亩、2500亩、3000亩、2000亩、2000亩、3000亩、2000亩。

油菜种植。覆盖坪洋和冗岩2个村236户1231人,种植面积分别是4000亩和4000亩。

黑山羊养殖。在鸭龙村麻山坡养殖黑山羊500只和关寨村500只,共100户513人。

商品猪养殖。覆盖油停、郊纳两个村,各4000头,受益农户80户441人。

本地鸡养殖。在鸭龙村养殖10000只,受益农户5户31人。

2、基础设施建设。

通乡油路:覆盖全乡23个行政村,到2015年基本实现村村通油路。受益全乡3671户19007人。

通组公路:通组公路建设有铁炉村大寨组、懂闹村罗家弯组、草坪里薅庆组、油停至草坪和利冲至乐旺下利冲组,分别为3.5公里、3公里、3.5公里、4公里、3公里。

防洪工程:分别在油停、扁坪、纳怀、打朋、岩脚、坪洋修建防洪堤,分别为3000米、2000米、2000米、1000米、1000米1000米。受益农户788户4008人。

人饮工程:利用5年时间解决全乡未修建人畜饮水工程的所有自然村寨。

灌溉工程:在鸭龙村、大课六村、坪洋村、八步村、油停村、转角塘村、草坪村、关寨村、郊纳村、铁炉村、纳怀村、高寨村、打朋村新建三面光灌溉水渠各4500米、2500米、2800米、2500米、4000米、1500米、3500米、4000米、2500米、3000米、1500米、2500米、4000米、3000米、3000米和3500米。

3、集镇建设项目

分别在扁坪和郊纳建设硬化市场8800平方米和9000平方米;路灯各40盏、集镇安全饮水工程和街道绿化建设等。

4、社会事业建设

在扁坪村(乡政府所在地)修建一所幼儿园,建筑面积800平方米,在草坪村建一所村级卫生室,解决幼儿入学难和群众看病难问题。

5、生态建设项目

在扁坪洋建设沼气池50口,受益农户50户259人。

6、其他项目

2011年至2015年培训农民实用技术2000人。

十、建设内容及投资估算

围绕以早熟蔬菜、油菜、油茶为主的种植业,以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为目标,市场为导向,资源为依托,科技为支撑,种养加结合,贸工农一体,主辅分明,突出重点,长短结合,以短养长,逐步构建贫困群众稳定增收的基本门路。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工业化、城镇化。

(一)总投资估算

规划2011年-2015年总投资14086.6万元。其中:产业发产项目1710万元。占总投资12.14%;基础设施项目9045万元,占总投资64.21%;集镇建设项目2949.6,占总投资20.94%;社会事业类项目98万元,占总投资0.70%;生态建设类项目280万元,占总投资1.99%;其它项目4万元,占总投资0.02%。

1、按分

2011年总投资986.4万元,占7.00%; 2012年总投资2123.6万元,占15.06%; 2013年总投资1692.8万元,占12.02%; 2014年总投资518.8万元,占3.68%; 2015年总投资511万元,占3.63%;2011-2012年实施油路项目1980万元,占14.06%;2012-2013年实施油路项目1890万元,占13.42%; 2013-2014年实施油路项目1680万元,占11.93%; 2014-2015年实施油路项目1650万元,占11.72%;

2011-2015年实施都实施的种、养业项目1054万元,占7.48%。

2、按产业投入类别分

(1)产业发产类:总投资1710万元,其中早熟蔬菜种植555万元,油菜种植240万元,油茶种植360万元,核桃种植260万元,黑山羊养殖40万元,商品猪养殖240万元,本地鸡养殖15万元。

(2)基础设施类:总投资9045万元,其中通村油路建设7200万元,通组公路建设102万元,防洪堤建设100万元,灌溉水渠建设438万元,人畜饮水工程建设1160万元。

(3)集镇建设类:总投资2949.6万元,其中扁坪市场建设1593.6万元;郊纳市场建设1356万元。

(4)社会事业类:总投资98万元,其中郊纳乡幼儿园建设90万元,草坪村村级卫生室8万元。

(5)生态建设类:总投资280万元,覆盖全乡村。

(6)其他类:总投资4万元,郊纳乡农民技能培训4万元。

(二)按项目投资概算

1、产业发展类项目。

(1)早熟蔬菜种植,(2)本地油菜种植,(3)优质油茶种植,(4)核桃种植,(5)黑山羊、商品猪、本地鸡养殖。

2、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1)通村油路建设(2)通组公路建设;(3)水利基础设施建设。①、安全饮水工程;②、农田水利工程。③防洪堤建设

3、社会事业发展项目

建设郊纳乡幼儿园一所,村级卫生室一所。

4、环境整治与生态建设项目

修建沼气池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等。

5、其它项目

做好农民实用技术培训

6、未列入本规划投资概算的建设项目

十一、市场分析与效益评价 经济效益

项目实施完成后将为郊纳乡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根据现有人口及计生部门提供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预测数据计算。

(一)经济效益

1、种植业收入

(1)早熟蔬菜种植:种植18500亩,5年每年种植3700亩,平均每年增加收入296万元。年人均加收入156元,缓解当地农民临时经济困难问题。

(2)油茶种植:种植9000亩,投资回收期8年,经济效益显著,可带动项目区经济发展,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

(2)油菜种植:5年种植8000亩,每年可增加收入80万元。

(3)基础设施建设:通村油路、通组公路的修建,人饮、水利工程的建设,都给群众带来长远的经济利益,减少人工的成本和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4)建设集镇市场建设:构建市场整洁、建设美好市场环境。(5)社会事业建设:解决幼儿上学校和消除“小病不出村”的难题。

(6)生态建设:改善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7)其它项目建设:预计输出800人,因经过专业技能培训后的人员,其工作岗位相对稳定,按每人每年创收6000元计,到2015年创收,人均增收608元;

(二)社会效益

规划项目的实施,从农民群众出发,针对贫困农民缺资金、少技术、无劳力、人多地少、地力差、少致富项目等致贫原因,使他们依靠项目,发挥他们的自我创造力,使郊纳乡的农业基础设施状况明显改善,社会公益事业水平明显提高,为郊纳乡劳动力提供广阔的就业空间,实现整村推进目标,达到脱贫致富目的,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基础。

(三)生态效益

项目的实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对郊纳乡的生态环境加以治理和改善,造林工程会对水土流失有很好的防范和保护作用,新增

林地8000亩,按80%的保存率计算,保存面积640亩,新增森林覆盖率15.29%。有效地改善了该村的生态环境,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十二、“十二五”规划的战略措施

(一)建设特色农业乡镇,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全乡上下要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个主题,坚持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在农业发展布局上,以早熟蔬菜、油菜、油茶、核桃为主体,辅这商品猪、黑山羊、本地鸡其它产业。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同时,提高现有产业的经营和管理水平,达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的。加大农业技术培训的力度,建立健全农村科技服务网络,引导农民建立多种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农民抗风险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

2、加快科技兴农步伐。一是要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对农业发展的支撑能力和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突出抓好农业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新农药。加强生物工程治理,减少农药的使用和残存量,确保农业安全。二是加强科技服务队伍建设,建立农村实用技术服务网络。以乡农技服务中心为龙头,建立乡、村、组、户四级农村实用技术服务网络,达到乡有中心服务队、村有科技协会、组有科技中心户,户有科技明白人。三是加大科技培训和品改力度,对核桃、油茶产业进行技术培训。

3、加大发展循环经济。按照“无害化、低排放、零破坏、高效益、可持续、环境优美”的要求,积极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推行清洁化生产。大力应用沼气,到2015年,沼气普及率达98%以上。在全乡开展污染现状调查,防止化肥、农药、废水等造成污染,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改善环境卫生和

村容村貌。同时,继续抓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建设。使全乡森林覆盖率达到60%以上,建设一批生态型村庄。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农村条件

结合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全面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使全乡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根本改变,为新农村建设夯实基础。

1、农村公路建设。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抓住国家通乡、通村油路和公路项目建设的机遇,积极向上争取项目热支持和优惠政策,并将项目投入资金、扶贫资金、政策奖励及财政、交通、水利等部门的专项资金集中捆绑使用,本着先易后难、先近后远、先集中居民后分散,谁有积极性支持谁的原则,发挥村组作用,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确保公路建设正常运行。到2015年,全乡基本实现乡村公路全部泥青路,村组公路50%以上水泥路,形成“网络全乡、四通八达、出行便利、货畅其流”的农村交通环境。

2、农村水利建设。以农村饮水、田间灌溉、沟河整治为重点,加大水利项目建设力度。在人畜饮水上,按照新建与改造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农户自我管理与市场机制运作相结合的方式,加大以人畜饮水为重点的农村安全用水工程建设,确保全乡100%的农户安全卫生用水。在田间灌溉上,以加快建设节水型农业和节水型社会为目标,全面修复联合水沟和水毁工程,搞好河道堤防整治和抗旱水源工程。

3、加快村庄集镇建设,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

坚持“规划先行,正确引导、因地制宜、逐步建设”的方针,构建村容整洁、资源节约、环境美好的新农村。认真做好全乡村发源地体系规划,以扁坪、郊纳为交易中心市场,各村设臵一个中心点。到2015年基本实现乡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目标。

(三)加强公共事业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1、广播电视公共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广播电视事业,加大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实施力度,力争到2015年,开通有线电视农户占总数50%以上;大力发展通讯网络建设,村村实现宽带上网,农户网率达20%以上。

2、文化教育体育事业。以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加强农村学校、文体设施、托幼、敬老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巩固“普实”成果,全乡小学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巩固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巩固率分别达95%和97%;大力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体育事业,繁荣农村文化,丰富农民文化体育活动,到2015年,乡有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全乡有50%在上村有文化活动场所和科技文化阅览室,组有科技文化中心户。深入开展农民健身动力场所,在全乡范围内开展以健身为主的各类农民健身活动,以丰富农民文化教育体育为活动,达到全民健身的目的。

3、卫生事业。加强农村基层卫生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卫生人员专业知识的医疗水平,使乡村医疗服务机构人员具备助理医师以上执行资格,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控制传染病,传染病疫情网络100%;大力开展爱国卫生无能运动,普及全民卫生知识,倡导和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彻底根治农村脏、乱、差等不良卫生习惯,营造很好的卫生环境。巩固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切实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进一步加强完善农村重大疾病医疗救助范围,提高救助水平,基本消除农民家庭“国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

4、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以计划生育优质服务为重点,引导广大育龄妇女自觉参与计划生育管理来,不断完善“依法管理、村民

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计划生育工作机制,促进计划生育整体水平提高,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十三、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1、加强对项目建设的统一领导。郊纳乡党委、乡人民政府专门成立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任组长,乡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下设办公室并由分管项目副乡长长任办公室主任,统筹协调抓好项目建设工作,并明确分管领导负责抓此项工作。出台“七定”责任制,即定目标、定任务、定职责、定措施、定人员、定效果、定奖惩。在建立健全责任目标、绩效考核的基础上,具体由组织部门牵头,有部门参加,进行检查督促、考评考核,提出奖惩方案,认真落实,坚决兑现。

2、强化村级组织建设,发挥共青团、妇代会、民兵组织的作用,形成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管理体系。

3、成立各村项目实施管委会,负责全村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协调。项目实施管委会必须通过村民选举,要有各种类型的群众代表加入。项目实施管委会下设实施小组、技术小组,验收小组、监督小组、治安小组,后续管护小组。

4、提高产业发展组织化程度,组建相关村级行业协会及专业合作社,在村执行小组的指导下做好项目后续服务工作。

(二)政策保障

1、乡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非常重视郊纳乡发展。对郊纳乡“十二五”规划作出了专门安排,要抓住这次历史机遇,充分利用好优惠政策全面加快经济社会发展。

2、法律保障。规划项目涉及的部门都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与之配

套,如《森林法》、《水资源法》、《土地管理法》、《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教育法》、《计划生育法》等法规,给本规划的实施提供了法律保障,要广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提高干部政策法律群众意识,依靠政策和法律自觉管理、发展自身,增收脱贫。

3、利用民族自治县的政策优势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支持机关干部尤其是专业技术干部带薪到农村特别是重点扶贫村参与、从事农业产业发展项目。

(三)资金保障

1、中央各部委、省直各厅局、地直各办局对郊纳乡的建设投入。上级各有关部门对郊纳乡的产业规划工作十分关心,多次到第一线开展项目调研,并安排了相应建设资金,使规划项目资金投入有了保障。

乡成立“试点资金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乡长牵头,遵循“十二五”规划理念,按照“来源不乱、渠道不变、分头实施、各记其功”的原则,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

2、通过税收、土地等优惠条件,引进企业发展农业产业化项目,为贫困户提供技术、能力培训和资金支持,发展二、三产业,拓宽贫困户脱贫门路。

(四)制度保障

1、建立项目法人制和质量监理终身制,防止“豆腐渣”工程。

2、严格资金管理制度。为使国家投入的资金真正用在刀刃上,真正发挥效益。一是严格执行国家财经纪律;二是建立专户专人管理,防止挪作它用;三是严格保障制度,保证财务人员的工作独立性,避免领导干扰;四是对验收不合格一律不予验收兑现。

3、纪委监察部门进行全方位监督,一经发现违规违纪现象,坚决从严查处,情节严重的移交司法机关。

4、审计部门定期不定期进行工程跟踪审计和资金审计。

5、建立群众监督制度。一是严格执行公示制度,对所有项目的资金、物资、工程管理、投工投劳等都要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二是充分发挥群众监测评价的职能,加强过程群众监督,对工程建设不符合要求的及时纠正;三是制定乡规民约,建立工程管护制度;四是已建工程移交村委会进行管理,实行谁受益、受管护。

(五)技术保障

1、本规划涉及的项目科技含量高,技术要求严,各业务主管部门都有相应的《技术规范》并提供服务支撑,使项目的实施有了技术质量保障。

2、由于我乡人才缺乏,将实行“两条腿”走路的办法,一是通过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二是聘请专家学者到当地进行就地指导。

3、在本规划实施期间,郊纳乡将有计划开展一些适用技术专业课培训,对缺乏技能的村民进行技能培训,培养适用型人才,使规划有足够的人才保障。

(六)实行“十二五”规划项目管理

1、根据村组提出的项目需求,拟定村组详细的、符合村民意愿的项目规划,根据项目之间的制约关系,拟定规划项目实施进度计划表。

2、根据项目建设内容拟定招标范围,项目村有能力组织农户自行实施的,可以不进行招标;对必须对外招投标的项目,严格按规定程序实行招投标,村执行小组对中标单位实施质量监督;根据项目的特点,采用公开招标或邀请招标的方式进行招标中。

3、对村内自建项目,视工程内容及技术要求分工种方式实施;一是由村工程队独立完成,二是组织村民投工投劳完成;三是工程队和村民共同完成。

4、到户项目规划,必须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贫困优先、公开公平公正、群众自愿、全局平衡的项目安排原则。明确项目户的实施责任,谁积极、勤劳、肯学、有本事、遵纪守法、谁项目效益好就优先、大力扶持谁,建立项目扶持的进入退出机制。在资金、物资的使用管理上,采用以物投放的方法,开展群众监督,确保分配公平,防止物资流失。资金物资投入及使用管理由村项目实施管理小组控制,村项目监督管理小组监督。

5、为确保资金与技术的有效结合,项目需落实技术服务资金,并以合同的方式落实项目技术的配套服务。技术服务的落实,由乡项目领导小组协调,乡项目办具体牵头,乡领导具体落实。

6、项目启动前,在乡项目办公室指导下,由郊纳乡协调指导村两委及实施小组、监管小组和技术服务小组根据规划的项目建设内容,按照各项目设计目标及技术标准,制定每个项目的具体管理办法、奖罚制度、操作步骤等。同时,按照各小组人员分工,明确职责、义务和权利。对各个成员按分管的具体项目,提出具体要求及其要达到的管理效果,明确项目执行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7、在乡项目办公室指导下,由项目监管小组根据项目实施小组每季度提供的项目实施进度情况,对照季度项目实施计划、项目实施方案及细则要求,检查完成工程的数量和质量,以及物资分配及到位情况(到户或到工程)。此外,项目监管小组平时也将随时检查施工的进展及质量,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实施小组和技术服务小组提出;针对发现的重大问题,监管小组应及时向村项目

实施管委会和上级管理机构反映情况,以便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确保工程质量。

8、监管小组每季度向村民公示一次本季度项目资金、物资的到位、分配及使用情况和项目实施进度、工程质量情况,并提出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要求,以增加项目实施管理的透明度;每半年上报一次项目监测报表及存在问题的报告,反映项目实施进展的真实情况及各效益指标的变化情况,为项目目标的实现和项目总体验收评价奠定基础。

9、技术服务小组负责项目的技术支撑工作,切实抓好项目技术培训,提供技术指导服务。

10、由项目资助单位聘请有关专家,对项目执行情况组织村民采用参与的方法,开展项目半监测评估,考核各级项目管理机构的能力及服务情况、项目计划完成的进度及质量、村民对实施项目的满意程度及存在的问题等等。

11、由乡项目办公室及村项目领导小组协调相关业务局,组织项目实施小组、项目监管小组和技术服务小组共同参加。按照每个项目设计目标及实施方案(或施工设计)要求,分别对每个项目组织验收。待项目全面完成后,及时整理完善项目的有关材料,配合上级有关部门完成项目总体验收,并进行每个项目的效益分析评价。

12、项目实施及后续管理

各村两委及村级项目管委会、项目实施、监管及技术服务小组在项目投入初期,要做好项目投资管理的宣传教育和技术培训工作。

项目启动后,村项目管委会及时召集项目实施小组和监管小组成员及全体村民分别开会研究各类项目的后续管理办法;并适时组织落实,以延长项目工程的使用寿命,确保工程能持续发挥作用。

在项目实施中,根据该村的特点及项目建设情况,有计划的引导和培养部分村民形成生产联合,逐步形成专业协会,增强村民的辅助发展意识和市场竞争能力。

开发项目实施后,村两委及村级项目管委会及技术服务机构尽可能搜集准确的市场销售信息,及时召集相关会议,讨论农产品销售方案,并力争组建专门机构或实体,为村民提供销售服务,解决农户销售难的问题,并以销售促进生产,逐步形成本村的产业特色。

项目竣工后,组织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研究、提出后续管护制度和措施,并订立村规民约,保障项目效益发挥和可持续发展。

建 议

一、本规划项目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和群众参与确定的,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建议上级有关部门尽快批复。

二、本规划所需建设内容多,资金量大,地方无法解决,建议中央及各部门帮助解决资金投入。

三、本规划项目涉及的内容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政策性、科学性强,建议上级主管部门派出专家,参与指导。

四、本规划部分项目投资补助标准偏低,实施难度较大,建议适度提高补助投入标准。

附件:

1、郊纳乡“十二五“专项规划项目计划表

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篇5

2011年02月10日 17:46

(国家档案局2011年1月14日印发)

“十一五”回顾

“十一五”期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怀下,广大档案工作者积极进取,团结奋进,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国档案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提出“三个体系”建设工作方针并积极贯彻实施;重视立法、加强执法、认真普法,档案法制建设不断完善;各级档案部门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式,档案利用服务成果显著;中西部地区县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建设项目正式启动、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推动电子文件的规范化管理,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探索机关档案管理工作新机制,依法规范化、系统化管理企业档案工作,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主义新农村档案工作得到新提升;开展重要档案异地备份工作,档案安全体系建设逐步落到实处;利用各种优质资源培训档案干部,档案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档案外事活动,对外交流继续保持活跃;发挥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档案宣传工作硕果累累;实施绩效评估机制,完成全国档案事业发展综合评估。到“十一五”末,全国共有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3154个;各级各类档案馆4077个,比“十五”末增长2%。馆藏档案39264万卷(件),比“十五”末增长39.9%。各级各类档案馆共接待利用者3000万人次,提供利用档案、资料8100万卷(件、册)。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总面积473.3万平方米,已公开现行文件和政府信息公开查阅场所接待利用者450万人次,公开出版编研资料5050种、104000万字。档案工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十一五”期间档案事业取得的成绩,为“十二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档案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主要表现在:档案事业发展不平衡,一些地区投入不足,档案基础设施薄弱;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不高;档案信息化基础建设有待加强,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档案人才结构和干部素质不能完全适应档案事业发展的需求。只有解决好上述问题,档案事业才能在“十二五”期间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为了完成新形势赋予档案工作的新任务,特制定“十二五”(2011—2015年)期间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推进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和确保档案安全保密的档案安全体系建设。按照“确保档案安全,加快业务创新,狠抓基础建设,激发队伍活力”的工作要求,通过档案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创新,促进档案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好地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

二、主要目标

建立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档案工作体制与机制,充分发挥档案和档案工作服务各项建设事业、服务人民群众的作用。——构建法制统一、依法行政、有效监督、高效服务的档案法制工作体系,提高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依法科学民主决策,全面推进政务公开;

——进一步加强档案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的《中西部地区县级综合档案馆建设规划》,在确保完成中央投资中西部地区1209个县建成符合档案馆建设标准的档案馆的前提下,推动各地档案馆基础设施建设有极大的改善;

——进一步丰富并优化各级档案馆馆藏,确保应进馆的档案依法接收进馆,逐步实现馆藏档案资源的优化配置;

——强化“国家重点档案抢救与保护专项经费”落实力度,确保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的顺利实施;

——加快数字档案馆及电子文件(档案)备份中心建设,完成国家数字档案馆建设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对电子档案进行安全有效的管理;

——加快档案整理鉴定的进度,依法开放应开放的档案,利用先进技术,为社会各界提供快捷、便利的档案利用服务;

——加强档案安全体系建设,提高档案的容灾及灾备能力,确保档案安全;

——加强档案事业自身的科学发展,提高档案工作为国家科学发展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三、主要任务

(一)档案法制工作。贯彻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加强档案法律制度建设,完善以《档案法》为核心、符合我国国情并适应档案事业发展需要的科学、缜密、配套的档案法规体系。做好档案“六五”普法工作。健全档案法制机构,提升档案工作人员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提高依法管理档案事业的水平。完善档案行政执法体制和机制,规范档案行政执法行为,加强档案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后续监管。

加快《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修改草案的工作进度,出台《档案违法违纪行为处分办法》。做好制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档案馆条例》、《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机关档案工作条例》、《干部档案工作条例》的相关准备工作。

制修订《全国档案馆设置原则和布局方案》、《电子公文归档管理暂行办法》、《各级国家档案馆收集档案范围的规定》、《城市建设档案管理规定》、《档案异地备份管理办法》、《会计档案管理办法》、《国有企业资产与产权变动档案处置暂行办法》、《企业档案管理办法》、《水利工程移民档案管理办法》、《档案中介机构管理办法》、《档案鉴定办法》等。

(二)档案信息化工作。贯彻落实国家有关电子文件管理、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文件精神,加强以计算机网络设备和数据库为主要内容的档案信息化基础建设;根据电子文件管理和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功能要求,配备和开发档案数据库管理系统、电子文件归档管理系统、电子档案移交管理系统、数字档案信息发布利用系统等;加快推进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电子文件接收、重要数字信息采集等数字档案资源建设;制定文书类档案长期保存格式标准,研发文书类档案长期保存格式产品和转化工具并组织试点和示范;实施公共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工程项目,打造“一站式”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和服务平台,为社会提供全方位的档案信息服务;搞好电子文件(档案)备份中心建设,落实电子文件的异质、异地备份制度。各级国家档案馆加快数字档案馆建设步伐,有条件的要完成数字档案馆建设,并提供网络信息服务。

(三)档案馆工作。加强档案馆库建设,新建中央档案馆三号库、中央档案馆城区利用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北京、辽宁、上海、浙江、安徽、河南、湖北、广西、海南、重庆、西藏、新疆等省、自治区、直辖市新建符合《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和《档案馆建设标准》的档案馆;完成中央投资的1209个中西部县级档案馆建设项目;着力推动地市级档案馆建设,基本实现副省级市以上国家档案馆面积达标,消除各级国家档案馆中“无库馆”、“危房馆”现象。加强档案馆馆藏资源建设,各级国家档案馆要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运用各种形式,开展档案资源整合。搞好县(市)级档案馆测评工作,为建设文明城市服务。依法及时接收应进馆的全部档案,加大档案收集、征集力度,加快对散存在民间及境外的具有保存价值的重要档案征集步伐,尽快建立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为档案馆服务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档案资源支撑。

加快馆藏档案副本的制作步伐,保护档案原件,确保档案实体安全。各级各类档案馆对重要档案实行异地备份,普遍开展档案数字化,建立健全档案信息数据安全保密管理体制,设立档案信息网络安全保密系统和档案信息预警恢复备份系统,确保网络安全连接和信息安全传输,确保档案信息安全。加强档案信息系统安全技术防范管理,安装入侵报警、电视监控、防盗屏障、周界报警等设施设备,确保档案数据及档案网络设备设施安全。完成国家重点档案的抢救工作。加强档案鉴定工作,依法加大档案的开放力度,充分发挥档案价值。拓展档案利用服务范围,改善服务条件,提高服务水平,做好政府公开信息查阅工作和已公开现行文件利用工作。加强档案编研工作,挖掘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提炼档案信息产品,出版档案史料汇编,使“死档案”变成“活资料”,努力把“档案馆”建成具有特色的“思想库”。通过网络平台和媒体发布档案信息,档案利用工作向基层延伸,逐步开展远程共享服务。全面加强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

(四)机关、团体档案工作。全面完成各级机关、团体文件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的修订工作,要切实把反映党和国家重点工作、反映本单位基本职能和涉及公民、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文件材料列入归档范围。加强各级机关依法移交档案进馆的指导与监督,做到电子目录、全文数据与纸质档案同步进馆。按照有关规定,在试点基础上推动机关电子文件管理工作。加强对在办公区域相对集中的机关事业单位建立“文件(档案)管理中心”的指导。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逐步完成全国范围内的专业档案资源体系规划。

(五)企业档案工作。贯彻《企业档案工作规范》,开展国有企业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的修订工作,进一步推进企业档案规范化管理、提升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水平。联合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等有关部门,加强对中央企业和金融企业档案工作的监督指导;以多种形式和渠道督促、引导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广泛开展。鼓励企业档案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积极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现代企业档案工作、适应企业信息化建设要求的档案管理模式。

进一步完善建设项目档案工作基础性法规制度。配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国家建设项目管理办法的修订,完善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办法;积极参与政府投资条例等法规的修改,细化档案管理要求。逐步理顺不同行业建设项目档案管理业务标准规范不一致现象,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建设项目档案工作的监督与指导,抓重点项目,扶持薄弱行业,关注新领域、新类型项目,提升建设项目档案的管理水平,促进不同行业不同类型项目档案工作均衡发展。

(六)农业农村档案工作。以实现农村档案信息共享为中心,加强乡镇和行政村两级档案室建设,加强土地、林改、社保、医疗、教育、就业等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档案以及能让农民致富的科技档案、经济档案等的收集、保管。加强涉农档案资源的整合和共享,争取到“十二五”末,全国90%左右的农村地区实现网络、光盘、纸张等各种形式的档案信息共享。其中,确保东部省份有80%左右、中部省份有60%左右、西部省份有40%左右的乡镇和村,实现网络形式的档案信息共享,使广大农民足不出村就可以查阅到党和政府的公开文件和档案信息,促进农村村务公开和农村经济发展。在全国推广100—150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的经验和做法。改善乡镇和村级档案的保管和管理条件,推动各级财政和社会其他资金向农村基层档案工作倾斜,为1万个以上的行政村和农村社区更换规范的档案柜和其他档案装具。

(七)档案科技工作。从档案事业发展和实际工作需要出发,适应国家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发展的要求,完善档案科技工作机制和管理方式,以项目管理带动档案科研工作。切实加强档案科技工作规划,组织引导具有战略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档案科技项目研究,解决关系档案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理论和关键技术问题,重点开展档案管理模式创新与新技术新方法研究、档案安全保障能力研究、档案实体安全和信息安全策略研究、档案保护与修复技术设备研制等。加大档案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力度,促进科技与档案业务工作的紧密结合。

(八)档案人才工作。继续加强档案干部队伍建设,加大人才培养的投入,按照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建立档案专业人才评价激励机制,营造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档案人才制度环境。在各级党校、干部学院培训档案工作分管领导和档案部门领导干部;运用网络、光盘等形式,远程培训档案人员;在高等院校定向培养档案工作高级专门人才。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加强工作业绩考核,建立一支政治坚定、勇于创新、勤政廉洁、求真务实、奋发有为、善于推动档案事业科学发展的高素质档案人才队伍。

四、保障措施

(一)依法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将档案事业建设列入本地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把档案工作列入各级领导的议事日程,切实解决档案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保证档案工作有序开展,推动档案事业健康发展。

(二)开展档案督查活动。为落实档案工作的各项重大战略部署,促进依法行政和提高政府执行力,保证政令畅通,每年对地方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中央国家机关、中央企业开展档案专项督查,通过档案督查工作,切实提高档案工作管理水平,确保档案的安全,确保各项业务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加强档案学术理论研究,发挥档案学术团体优势和专家作用,扎实开展理论研讨和学术交流,促进档案事业创新发展。加强档案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提高成果共享力度。

××县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草案 篇6

(征求意见稿)

(2011年——2015年)

晋江市教育局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教育强市建设步伐,促进全市各类教育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福建省2010—2012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实施意见》、《福建省“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泉州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晋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制定本发展规划。本《规划》基期为2010年,规划期为2011—2015年。

一、晋江教育基本情况分析

(一)基本情况

全市现有普通中学54所(其中民办4所),独立职校3所,小学291所(其中民办14所),教师进修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各1所,幼儿园(点)361个。在园幼儿62475人(含外来农民工子女35594人);在校生:小学149843人(含外来农民工子女95112人)、初中51935人(含外来农民工子女21785人)、普高27279人、中职11244人,公办教职工11360人,合同及过渡合同教师1795人。

“十一五”期间,我市教育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全市教育工作者辛勤耕耘,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不断加大教育投入,优化布局结构,整合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教育发展整体水平显著提升,基本满足了广大群众接受不同类别、层次、水平的教育需求,为晋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 1 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为推动社会和谐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2007年首批以“优秀”等级通过省政府“对县督导”,获“省教育工作先进市”表彰。

十一五期间,我市教育主要指标实现大幅跃升:

独立幼儿园的比例从2005年39.4%提高到2010年秋54%;高中毕业生本科总上线率从2005年41.63% 提高到2010年59.33%;

接纳外来农民工子女入学从2005年的5.6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 15.63万人;

全市中小学校园面积从2005年**平方米提高到2010年秋**平方米;全市中小学校舍面积从2005年**平方米提高到2010年秋 **平方米;

优质高中教育资源不断扩大,省三级达标以上高中从从2005年 **所提高到2010年14所;

专任教师学历不断提升:公办幼儿园大专以上从35.1%上升至71.4%,小学大专以上从47.8%上升至79.8%,初中本科从36.9%上升至78.1%,高中本科以上从91.7%至95.3%;

民办学校发展迅速,民办学校从12所发展到18所,民办学校各学段学生占总生数的比例从6%提高到8.52%;

小学“十配套”镇从2005年的6个提高到2010年的18个; 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显著成绩和成功经验,为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

目前全市上下正全力以赴,积极争创全省首批“教育强市”。

(二)存在问题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应清醒地看到,与经济社会发 2 展的需求相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期望相比,教育改革与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应该说,当前教育最基本的阶段性特征,就是进入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新阶段。“有学上”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上好学”的问题正成为突出矛盾;数量和规模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质量和结构的问题正成为突出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经费缺口依然较大,教育投入还不能满足教育事业迅速发展的需要。尽管市财政投入达到“三个增长”的法定要求,社会各界积极捐助教育事业,但学校规模总量庞大,建设与改造任务繁重,要实现到2013年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到2012年完成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和每个镇(街道)有一所公办中心幼儿园的任务,经费投入缺口依然较大。

二是总体水平有待提高,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农村基础教育仍然薄弱;学前教育三年制独立园比例不高;公办幼儿园比例偏低,占3.88%;小学平均规模偏小,300人以下的小学有105所;高、中等职业教育虽然办学效益良好,但在与地方经济社会的互动发展与协调提升上有待进一步深化。

三是发展不均衡,与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尚有差距。优质学校大部分集中在中心市区和部分经济较为发达的城镇。城乡、区域之间和区域内学校之间,在校园校舍、经费投入、仪器设备、优质师资等资源配臵上还不均衡,在内涵建设、管理水平、办学质量、办学效益等软件水平上还有差距;幼儿园“入园难”及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仍然存在;外来农民工子女分布的不均衡,导致部分镇(街道)容量不足、资源告急,另一部分镇(街道)生 3 源不足,资源闲臵。

四是城市建设提速,给学校规划、布局设点、资源整合、师资配臵带来了新的难题。随着晋江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和小城镇建设的展开,大量流动人口和农村人口将继续向城镇和新建组团集聚,城市的规划建设随形势不断变化,给全市学校规划、布局设点、资源整合、师资配臵等各方面带来了新的难题。

五是理念差距依然存在,人才培养模式、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仍不能适应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重硬件建设轻内涵发展的状况不同程度存在,个别学校未能按照规定全面落实《课程计划》,课业负担影响学生快乐自主学习和体质体能下降的现象还未得到根本扭转。高水平、高素质、有影响的知名校长、知名教师和领军人物数量偏少;学校依法办学、教师依法从教的行为需进一步加强规范。

六是教育发展活力相对不足,在教育管理体制、投入机制、办学体制、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还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教育对外开放、合作与交流有待扩大和深化。

面对难得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认清形势,抢抓机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推动我市教育事业在新的起点上科学发展。

(三)发展预测

1、在校生预测:

(1)学前教育的在园幼儿数呈逐年平稳上升趋势。预测2013年学前教育规模约7万人,比2010年秋的6.2万人增加0.8万人;预测2015年学前教育规模约7.5万人,其中,外来农民工子女4.5万人。

(2)小学本地户籍学龄人口在5.6万上下小幅波动,外来生持 4 续平稳增长,预测2013年小学规模约为16.6万人,比2010年秋的14.98万人增加1.82万人;预测2015年小学规模约17.4万人,其中外来农民工子女约11.6万人。

(3)初中在校生将在2011年到达谷底,预测2011年初中在校生规模约5万人,比2010年秋的5.1万人减少0.1万人。2012年起开始回升并基本稳定在约6万人,其中外来农民工子女约3.5万人。

(4)普通高中办学规模将在2014年到达谷底,预测2012年在校生约2万人,比2010年秋的2.7万人减少0.7万人;预测2015年在校生约1.8万人,其中外来农民工子女约0.18万人。预测2015年,中等职校在校生约1.3万人。

2、师资预测

(1)预测2013年学前教育规模约7万人,2015年在园幼儿7.5万人,按现行市区班师比1:3.5 ,农村1:3的标准,按每班30人,需要公、民办幼儿教师7000人至7500人。现有公办幼儿教师304人,民办幼儿教师2855人。

(2)2013年,小学在校生预测16.6万人,2015年,小学在校生预测17.4万人;按师生比1:19.5计算,需要小学教师8513人至8923人。现有小学公办教师5243人,合同及过渡合同教师1377 人,共6620人,现在至2013年需补充小学教师公办及合同教师1893人,至2015年需补充小学教师公办及合同教师2303人。但因班生规模问题,实际需求量应少于理论需求量。

(3)2011年,初中在校生预测5万人,2015年,初中在校生预测6万人,按师生比1:13.5计算,需要初中教师3704人至4444人;现有初中公办教师3382人,合同及过渡合同教师199人,共3581 5 人。现在至2011年需补充初中公办及合同教师122人,至2015年需补充初中公办及合同教师863人。但由于结构性失衡,除紧缺学科外,不应补充新教师。

(4)2012年,普高在校生预测2万人,2015年,普高在校生预测1.8万人;按师生比1:13.5计算,需要普高教师1481人至1333人,现有教师1846人。不考虑退休等自然减员因素,普高师资富余365至513人,原则上不应补充教师。

(5)2012年,中职在校生预测1万人,2015年,中职在校生预测1.3万人(综合考虑外来农民工子女就读中职的可能性增加),按师生比1:13.5计算,需要教师741人至963人,现有教师532人,需增加中职教师209人至431人(含专业教师与普通教师)。

二、晋江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为目标,进一步加快教育发展,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臵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建设“体系完善、布局合理、发展健康、水平一流、人民满意”的教育强市,为我市经济强市、品牌之都、园林城市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规划原则

1.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原则:根据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发展要求,对全市各类教育进行统筹规划,不断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协调发展城乡教育,优化配臵教育资源;根据经济社会 6 发展形势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突出教育发展的重点。2.适度超前、因地制宜原则: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人口变化等要素的预测和分析,对照建设教育强市的主要指标和我市教育发展目标,优先发展教育,适度超前规划;同时,根据现实需要和学校布局,既着眼未来发展又立足现实可能,既注重全面规划又注意轻重缓急。

3.布局合理、效益最优原则:根据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合理调整各类教育布局,优化配臵教育资源,追求效益最大最优,提高均衡发展程度和优质教育覆盖率,满足人民群众接受平等、优质教育的需求。

4.公平公正、均衡发展原则: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教育公平,力争达到城乡学校的发展基本均衡:一是校园环境基本均衡,二是教育教学设施基本均衡,三是师资力量基本均衡,四是管理水平基本均衡,五是满意程度基本均衡。

(三)规划目标

根据《晋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晋江城市空间发展“构建一个框架,强化两翼发展,突出三大走廊、实施多区联动”的战略,本规划重点对“十二五”期间各类教育布局和建设提出构想。

1.总体目标:

至2015年,我市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以整合拓展优化教育资源,完善布局规划,改善教育结构,健全教育保障体系为主线,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为重点,做强以就业为导向并与晋江产业集群相匹配的中等职业教育,做大高等教育,发展终身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形成均衡化、优质化、特色化、现代化的教育优势。力争2012年首批通过省 “教育强市”验收,2015年部分指标达全国领先水平,成为海峡西岸的教育中心之一,晋江现代教育品牌成为海峡西岸繁荣带的突出亮点。2.主要目标:

——高水平做活学前教育

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完善以公办幼儿园为骨干和示范、集体办园为主体,公办与民办相结合的发展格局。按每0.9万左右人口规划设臵1所幼儿园的标准,科学布设幼儿园(点)。

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加大镇级公办园建设力度,规模较大的镇(街道)至少要有2所镇级公办中心幼儿园。

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发展学前教育。鼓励华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举办高规格、高层次的幼儿园,引导集团化办园、企业办园等新模式。

切实提高独立园比例。全市独立园设臵要达70%以上,镇(街道)辖区内独立园设臵至少要达60%以上,全市示范性幼儿园比例达20%以上。

着力提高入园比率。普及学前一年教育,3-5周岁幼儿入园率达96%以上。

积极探索婴幼教育。城镇区、新社区、工业园区积极建立3周岁以下的早教机构,初步构建0-5周岁托幼一体化学前教育体系。镇属公办中心幼儿园要充分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建成早教研究中心。

——高标准做实义务教育

切实提高义务教育普及程度。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和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保持在99.9%和97%以上,三类残疾人口入学率达95%以上,单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5%以上。小学阶段巩固率保持99.9%,初中在校生年辍学率市区低于2%,农村低于3%。

全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力推进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创建,力争基本完成验收任务。基本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各项资源的均衡配臵。

科学合理优化学校布局形态。按“总量相对稳定,局部分类优化”的原则,合理优化全市学校布局:在外来农民工子女聚集的镇(街道)加快学校的新建与扩容力度;在生源不足的镇(街道)统筹整合中小学资源,继续探索九年一贯制办学;在新城区和小城镇建设等城建组团区域,预留教育用地,适时增设或扩容,以适应入学需求;完成特教学校搬迁,并通过“省标准化特殊教育学校”验收,加快各镇街道特教辅读班的建设,力争在常住10万人以上的镇(街道)特教辅读班实现全覆盖。

妥善解决流入人口入学。按照“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管理,依法保障外来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高质量做优高中教育

提高高中普及率。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比率达90%以上;应届普通高中毕业生升入高等学校的比率达85%以上。

做优普通高中。力争2015年前,季延中学、晋江一中成为省示范高中。积极支持紫峰中学等高中达标升级。优化普通高中布局,9 深化内涵建设,突显办学特色,提高办学质量。通过深化结对共建、挂职锻炼、教学协作等形式,使全市高中整体均衡优质发展。

——高效益做强职业教育

打造职教品牌。发挥市职教中心统筹作用,构建“四轮驱动”新格局。加强较高水准的实训基地和品牌专业的建设。扶持晋江职业中专学校升格为国家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校,晋江华侨职业中专学校升格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并争创国家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校,安海职业中专学校创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晋兴职业中专学校创建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晋江市职教中心争取列入中央重点扶持的1000个县(市)级职教中心之一。新增省级重点专业10个、国家级骨干专业3个;省级公共实训基地达到4个。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8%以上。

普职比趋向合理。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及家长、学生对高中教育的期望,合理确定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招生计划,通过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根据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探索综合高中发展模式等多种渠道,使普职比趋向合理。

广泛开展教育交流合作。深化对台交流合作,继续拓展“晋江职教论坛”等平台,鼓励与支持各级各类学校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和特色,开展对口支援、合作交流、联合办学等国内、国际合作交流项目与活动。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有步骤选派一定数量的教育管理干部、科研人员、学科教师外出培训、进修、访问和合作研究。支持在一级达标高中和省级以上重点职校开设国际班或国际通识教育选修课。

——高要求做好终身教育

全面开展学习型社区、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家庭创建活动。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以现代远程教育为手段,大力发展学历、非学历继续教育。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升格晋江电大为社区学院。支持文技校、老年大学、家长学校建设。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完善城乡公共教育文化设施建设,逐步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形成早幼教育到老年教育形成完整的教育链。

——高起点做大高等教育

着力构建高职教育体系,力争建成2所高职高专院校和1所本科院校,全日制在校生规模突破1.3万人。泉州轻工职业学院专业数达15个,打造3-5个优势专业,建设更为完备的实训基地和技能鉴定站;泉州理工职业学院专业总数控制在30-35个,发展壮大车辆工程品牌专业群,建成一批高水准、具有示范性的理工科专业实验室和实训基地。

——全面优化教师队伍素质

进一步提高教师职业道德和专业化水平,2015年,全市小学教师基本具备专科以上学历,初中教师本科以上学历达85%,普通高中教师在学历达标的基础上,具有硕士学历的比例不断提升。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达60%以上,专业教师中“双师型”的比例达60%以上。积极推进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深化实施“名教师”、“名校长”工程,倡导教育家办学,培养一批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名教师、名校长。特级教师、各级骨干教师等学科领军人物占全市教师的比例达15%。积极创造条件,探索建立名校长、名教师特殊津贴制度。

——大力改善办学条件

全力全速推进校安工程,继续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和中小学校园改造,不断提高办学条件的生均指标;不断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加强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建立和完善共建共享机制。分期分批,配臵、更新教学仪器设备,加强功能室规范管理,不断提高实验教学的开出率和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不断提高全市中小学图书馆自动化管理水平。

(四)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明确职责,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作为重要职责,健全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强化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把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作为各级党委、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各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定点联系学校制度。要切实履行好各自职责,支持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加强教育宏观政策和发展战略研究,提高教育决策科学化水平。继续每年将40所薄弱校改造等项目列入全市为民办实事项目。

2.拓宽渠道、加大投入,进一步完善教育投入体制和增长机制

一是落实教育投入的政府行为。各级政府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严格按照教育法律、法规规定,年初预算和预算执行中的超收收入分配都要体现法定增长要求,保证财政教育拨款增长。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和专项补助机制,加大对财力相对薄弱镇(街道)的扶持,促进城乡教育均衡、12 协调发展。重点保证全市镇属公办中心幼儿园、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和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目标任务所需的建设资金;同时,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建立科学合理的学校经费管理制度和使用效益评价、考核机制,推进财务决策民主化。加强对公共教育经费分配和使用全过程的监督与审计,提高经费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二是建立教育投入持续增长机制。依法坚持财政性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全市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确保达到国内同类城市先进水平。改革教育投融资机制,在确保政府投入为主的基础上,鼓励社会各界多渠道、多形式参与捐资助学和参与办学。完善捐赠教育激励机制,探索个人教育捐赠支出在所得税前全额扣除政策。不断提高社会资源对教育的投入。

三是健全弱势群体资助体系。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各界支持、全民参与”弱势群体资助体系。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个人、社会团体等面向各级各类学校依法设立奖学金、助学金,资助贫困、病困、残疾等弱势群体学生就读、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加强对残疾、留守、流动等弱势群体物质与精神帮扶,促进群体间平等、和谐成长。

3.依法治教、加强管理,进一步保障教育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一是加强教育督导,切实规范政府和学校的办学行为。加强市政府教育督导机构的建设,构建比较完备的督政与督学相结合的教育督导体系,更有效地发挥教育督导的激励功能、约束功能、服务功能。坚持对镇(街道)党政主要领导干部抓教育工作督导考核制 13 度,完善相应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加强对教育发展规划实施的监控,依法督促市、镇两级政府确保教育经费投入到位。建立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体系,把全面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开展随机督导和专项督查,推动学校加强内部管理,注重内涵建设,办出水平和特色。

二是坚持依法治教,严格执行教育法律法规。教育系统各级干部要带头学法、守法和用法,进一步增强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自觉性。切实做到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行政,努力实现领导和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开展普法教育,增强全社会的教育法制意识,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依法保障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规范行政许可行为,不断健全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切实加大教育执法力度,坚决查处涉及教育的违法案件,全面维护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其他公民、法人和组织的合法权益。

4.推进改革,创新体制,不断增强教育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一是推进教育管理体制创新。坚持 “政府统筹、分级负责、职责明晰、分类管理”的原则,完善教育管理体制。理顺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强化教育行政部门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宏观管理的职能。完善“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理顺市、镇(街道)政府(办事处)对农村义务教育的管理职责。

二是深化办学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多元化教育发展模式。切实加强对现有民办学校的管理,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提高办学水平。积极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幼托机构和外来工子弟学校,优化教育资源,形成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办学格局。

三是深化管理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深化校长负责制、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以及教代会民主管理“三位一体”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完善学校绩效评估和考核机制,促进学校管理法制化、科学化、民主化。创新校长选拔、任用模式,逐步建立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的中小学校长选拔任用制度。结合中小学绩效工资改革,建立和完善中小学校长和教师考核制度,形成与聘用(聘任)制度相适应,符合中小学特点的分配激励机制。推进以教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学校民主制度建设,保障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和对学校重大事项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审议权、监督权。不断完善公办教师公开招聘和市区学校“凡进必考”机制。建立区域内教师定期交流制度。足额保证教师职工培训经费。积极探索教育研究和教师培训体制改革,整合教育研究和教师培训的资源,逐步形成既分工明确又共同参与的教育研究和教师培训体系。

四是深化课程改革,积极探索素质教育运行机制。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坚定不移地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推行“德育实践计划”,继续建设一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2011年完成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建设。继续打造“情源晋江”活动品牌。推行“书香校园计划”,推动校园文学创作,带动校园文化建设的深化,提升学校文化竞争力。推行“科技创新计划”,建设一批中小学生科普教育基地,建立完善全市青少年科技教育评选、奖励机制。推行“乡土文化进校园”,进一步挖掘南音等富有晋江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推行“阳光体育运动计划”,落实“健康第一”的思想,开齐上好体育课,完善初中毕业生体育测试办法,确保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切实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逐步建立和完善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和监控机制。学前教育要注重潜能开发和个性发展,防止“学科化”、“小学化”倾向;基础教育要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鼓励和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自主发展的内在动力,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免试就近入学,完善“中考七率”等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教育教学评价制度改革;职业教育要加强和深化对外交流合作,完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广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建立毕业生就业保障机制,实现中高职对接直通车;高等教育要增强应变能力,加强闽台合作,对接我市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人才需求,优化专业设臵,以实用型专业为主,兼顾学科型专业,稳定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品牌特色专业和精品课程建设,建立科研、培训、管理一体化保障机制。

5.统筹协调,形成合力,切实保障校园安全稳定

一是加强学校党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切实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优化学校领导班子结构,选好配强学校党政领导。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批政治坚定、开拓进取,有教育管理能力的年轻领导干部梯队。继续委托教育部校长培训中心举办校长高级研修班和异地名校挂职锻炼。

二是加强学校党风廉政建设。构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预 16 防和惩治腐败体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等各项机制,畅通信息反馈渠道,把维护和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抓手,继续深化政风行风评议、校务公开等工作,规范财务运作,保持对治理教育乱收费的高压态势。建立健全长效监督机制,保障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权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三是加强部门协调联动。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区域教育的统筹规划,合理配臵教育资源;经济发展、规划、国土资源、建设等部门要按照法律的规定,把学校的规划设臵作为城市重要基础公共设施,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并在实际建设中确保落实;编制、人事、教育部门要认真落实中小学编制管理的有关规定,根据生源变化和中小学校类别的实际情况,科学制定师资需求配臵计划,合理确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主动与教育部门配合,积极促进职业教育与就业的结合;公安、文化、新闻出版、工商等部门要加强学校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搞好青少年活动场所建设,加大对网吧、游戏厅等的整治力度,消除安全隐患,净化、优化育人环境。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家庭教育活动,指导和帮助家长掌握教育子女的科学方法;新闻宣传、文化、广播影视和出版等部门要大力宣传党的教育方针和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为推动教育优先发展、科学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学校要加强和村(社区)的沟通与合作,组织中小学生参加社区服务,并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开展丰富多彩、文明健康的教育活动,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县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草案 篇7

在编制和实施质监事业“十二五”规划当中, 各级质监部门应当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 以经济社会“十二五”发展规划为母本, 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立足点, 促进职能转变与融合, 改革创新管理体制机制, 不断提升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 强化部门在经济社会发展当中的地位和作业, 在经济社会发展当中寻求自我发展。这些理念的可行性, 已经为部分发达省市质监部门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所验证。

1 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立足点, 促进职能转变与融合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质监事业实现自身发展的前提。由于历史的原因, 各级质监部门尤其是市县级质监部门, 自我发展能力薄弱, 不但不能为当地产业发展排忧解难, 有的甚至给政府和企业“添乱”, 成为“不受欢迎部门”, 难以得到地方党委、政府以及企业的支持。因此, 在编制质监事业“十二五”规划时, 必须转变理念, 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工作的立足点, 做经济社会建设的参与者, 将企业、产业发展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 将该系统管理职责和服务职能融入到地方党委、政府的经济社会管理的大背景当中, 将该系统的能力建设, 融入到地方质量能力提升的大背景当中, 将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作为实现自身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否则, 质监事业的发展也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质监事业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保障。质监部门的特点, 是以技术作为管理与服务的基本手段, 工作内容是以质量为中心, 计量、标准为基础, 食品安全、特种设备安全为重点, 服务管理对象涉及经济社会各个方面[1]。

经济社会发展秩序需要质监。从古到今, 社会发展最基础的内容之一就是计量与标准, 这是建立经济社会发展秩序的前提, 从先人的“结绳记事”到现代的网络信息手段, 从原始的“自给自足”经济到现代“全球化”经济, 计量与标准是一切科学技术的基础, 是经济社会秩序的基础, 特别是在经济社会高度发达的今天, 没有计量与标准的技术支撑, 经济社会将无法立足。

和谐社会建设需要质监。和谐社会建设, 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 安全又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 而质监工作的重点, 就是食品和特种设备安全。“民以食为天, 生以安为先”, 食品和特种设备安全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安全因素之一。“三聚氰胺”事件、水污染事件、生产安全事件等一系列严重损害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事件, 不断向人们昭示质监工作的重要性。

产业发展需要质监。产业的依托是企业, 而企业又是质监工作的重要对象。无论任何企业, 大到基础建设、生产运行, 小到标准采用、质量检验、工艺控制, 无不渗透着质监工作的内容, 质监在生产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从近年来质监工作的管理内容和成效来看, “生产许可证”管理帮助企业改善了生产条件和检验条件, 完善了生产工艺, 为保证产品质量奠定了基础;“认证认可”工作帮助企业规范了管理行为, 促进企业上规模、上水平, 提高了自我发展的能力;“特种设备安全”工作帮助企业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为安全生产保驾护航;“质量分析”工作帮助企业提高了质量控制能力, 使企业学会了运用质量分析的方法, 及时解决生产当中影响产品质量的问题和漏洞, 为产品质量的稳定提供保障。可以说, 质监事业是产业发展的领航者、护航者、推进者, 所以编制质监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既要强化“大质量”、“两个安全”, 又要重视计量和标准的基础作用, 细化规划内容, 将各项工作做实, 促进质监事业平稳均衡发展。

2 以改革创新管理体制、机制为突破点, 促进机体活力提高

当前, 由于全国各地管理体制上的不同, 加之思想解放程度的差异, 使得各地区质监系统管理体制、机制也存在着很大差异。由于黑龙江省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依然停留在计划经济阶段, 致使其在运行上存在诸多弊端, 一定程度影响了事业单位的发展。一是分配机制单一, 激励机制缺失, 造成分配不合理, 大锅饭现象严重。二是人才引进机制落后, 具有真正技术能力的人员不多, 奇缺专业领军人才。三是人员任用机制不合理, 非专业人员管理技术岗位的现象比较普遍[2]。

要解决上述问题, 必须在规划的编制和执行当中, 改革创新管理体制、机制, 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一是改革创新, 摆脱现行事业单位管理体制, 鼓励事业单位公司化, 实现系统内部、内部与外部的有机联合, 形成技术集团, 为新机制的建立与运行提供必须的条件保障。二是建立灵活的分配机制和鼓励机制, 调整分配形式和方法, 以能定岗, 真正激发“能人”的积极性, 促进用人机制的活化。三是建立人员竞聘机制, 营造良好的用人风气和导向, 突出专业引领作用, 达到“能者上、庸者下”的目的。四是建立系统内人才培养体系, 开办专业培训机构, 有计划、有组织的对系统内的行政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技术管理人员等进行规范化培训, 使人才培养常规化, 形成该系统完整合理的人才构架。

3 以能力提升为切入点, 促进服务水平的提高

质监系统的优势在于依托技术手段支撑实现管理与服务职能, 其能力主要体现在综合技术能力方面。综合技术能力, 包括检验检测能力、产品质量分析能力、技术咨询服务能力、产品研发和工艺指导能力以及突发事件应对能力等。上述能力必须以坚实的实验室基础设施、优秀的技术人员队伍、先进的检验检测手段和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为支撑[3]。

一是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确定检验检测项目, 将各级质监技术机构建设成为政府、企业以及广大民众可以信赖的技术平台, 为政府监督管理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为企业生产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 为民众生活提供优良的技术服务。二是以大项目建设为载体, 大幅度提高质监部门综合技术能力。要按照国家局、省局的规划和布局, 紧密结合地方产业特点, 全面争取国家级、省级检验检测中心等大项目落户到市、县, 采取自我建设与强强联合相结合等方式, 整合社会资源, 促进综合能力的快速提升。三是强化移动实验室建设, 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移动实验室是固定实验室的有效补充与延伸, 它具有机动灵活、反应迅速、应急能力强、试验速度快、结果判定迅速等突出特点, 可根据试验结果, 快速给出应急解决方案, 是应对突发事件的有效手段[4,5]。因此, 要按不同级别合理调配,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形成质监系统国家、省、市 (县) 3级移动实验室体系, 并加快移动实验室体系建设规范和管理方法的研究, 探索移动实验室应用的新领域, 使移动实验室建设与应用步入正轨, 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 探索质监系统技术机构4级框架结构

由于历史的原因, 从国家级质监技术机构到县区级质监技术机构, 业务分工不尽合理和明确, 检验检测业务大同小异, 不但造成上级机构忙于一般的检验检测工作, 疏于集中高级专业人员研究深层次问题, 而且造成系统内上下级技术机构之间配合不当, 下级机构业务空间狭窄, 发展受到限制。因此, 应当由国家局统一界定不同级别技术机构的业务范围, 合理分配业务内容, 充分体现出不同级别技术机构的特定地位和作用[6,7]。一是将质监系统技术机构分为国家、省、市、县4级, 明确职责分工和业务范围, 各司其职, 避免和减少业务重叠和冲突。二是结合实际, 分级设计业务内容, 国家级技术机构主要负责统筹全国质监系统技术机构的布局、制订技术规范、组织高精尖人才培养、组织高精尖检验检测设备设施的开发与研制、组织国家级中心建设、组织全国性的产品质量安全和特种设备安全重大突发事件应对等重点工作;省级技术机构主要负责制订地方性技术规范、组织一般性检验检测人员的培养、组织对市、县级技术机构建设的指导、开展重点产品的监督检查、组织区域性突发事件的应对等区域性工作;市、县级技术机构主要负责常规性的检验检测工作, 配合上级机构开展人员受训、监督检查、突发事件应对等一般性工作。三是加强上下级之间、横向之间的分工协作, 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体现整体合力。

摘要:介绍质监事业“十二五”规划编制的主要经验做法, 包括转变职能、改革创新管理体制和机制、提高服务水平、探索质监系统4级框架结构等方面内容, 以为质监事业“十二五”规划的编制提供参考。

关键词:质监事业,“十二五”规划,编制

参考文献

[1]叶炎.高举三大服务大旗推动质监事业发展[J].徽州社会科学, 2008 (8) :9-11.

[2]龚治国.浅析“三大服务”与质监事业发展的关系[J].中国发展技术监督, 2009 (2) :62-63.

[3]刘华贵, 冯魁.用心督查督办服务福州质监事业发展[J].福建质量技术监督, 2009 (4) :40-41.

[4]陈玄韬, 邱春玲.深化“三级联创”活动推进质监事业发展[J].福建质量技术监督, 2009 (2) :33-35.

[5]尹集民.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推进质监事业发展[J].城市技术监督, 2001 (4) :12.

[6]杨少宾, 王泽辉.推行目标管理办法促进质监事业发展[J].监督与选择, 1991 (12) :16-17.

上一篇:毕业设计选题与计划下一篇:青岛大学生产运作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