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人与海》书评

2024-07-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我的《老人与海》书评(精选12篇)

我的《老人与海》书评 篇1

单单说书的故事很简单:一个叫桑提亚哥的老渔夫,独自一个人出海打鱼,在一无所获的84天后钓到了一条奇大无比的马林鱼,这是老人从来没见过,也没听说过的比他的船还大两英尺的大鱼,鱼拖着小船漂流了整整两天两夜,老人在这两天两夜中经历了从未经受的艰难考验,终于把大鱼刺死栓在船头,然而又遇到了鲨鱼,老人与鲨鱼进行了殊死搏斗,结果大马林鱼还是被鲨鱼吃了,老人最后拖回家的只剩下一副光秃秃的鱼骨架。《老人与海》之所以成为经典不是故事本身,而是作者用其锋利的笔,赋予了人物坚强的性格,使故事中透露着精神。读后触动着我们的神经,振奋着我们的精神。他给我们勇气,去直面生活上的困难。书中所说的“人可以被打倒,但不可以被打败”激励着我们敢于一搏。正如《亮剑》中所说“在强大的对手面前,要敢于亮剑,即使倒在对手脚下,也虽败犹荣。”

也许书中的老渔夫不是最后的胜利者,因为尽管他战胜了大马林鱼,但鱼最终被鲨鱼吃了。但他始终没有向大海,向大马林鱼,向鲨鱼妥协,他敢于自身缺陷。在茫茫深夜巨浪中,弱小的人类与强大的自然奋勇搏斗,如同面对命运莫测的人生,可以消灭的是肉体,不可以征服的是意志和精神。当一个人认识到自己有缺陷的时候,要努力去征服它,而不是去屈从它。无论最终能否战胜这个缺陷,都是战胜者。因为你已经战胜了对缺陷的妥协,是勇气和信心的胜利者。

老渔夫对于理想的执着,使他敢于只身来到遥远的大海,敢于和鲨鱼一搏保卫自己的战利品。老人追求的正是一种勇敢的精神,而不是那条大马林鱼。最终鲨鱼胜利的得到了大马林鱼,老人胜利得到了坚强的意志。

“一艘船越过世界的尽头,驶向未知的大海,船头上悬挂着一面虽然饱经风雨剥蚀却依旧艳丽无比的旗帜,旗帜上舞动着云龙一般的四个字,闪闪发光------超越极限”作者海明威是这样评价他的《老人与海》的。品老人与海就是要品老人一次又一次的发起进攻,就是要品作者自身追求的勇敢品格。

李维

应用物理112班

“照顾老人是我的责任” 篇2

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笔者带着敬佩之情,来到了彭丽兰家采访。这是一栋20世纪90年代建成的房子,虽然结构和装修都显得有些过时,但房间内的一切却被彭丽兰收拾得整整齐齐。

彭丽兰认为照顾老人是儿媳应该做的,没有什么可值得说的。在我们的一再要求下,她才断断续续地讲了一些照顾家公的经历。

1995年和2002年,彭丽兰的家婆和丈夫相继去世。家公黄蕙初老人还有3个女儿,但都不在身边。她们平时只是来看看老人,给老人买点好吃的或是孝敬些钱,老人的日常起居全靠彭丽兰。

彭丽兰说,家公虽然身体健康、口齿清晰、神志清楚,但老人100多岁了,总免不了犯糊涂。老人有个习惯,就是每天凌晨2点多就起床,然后刷牙、洗脸。可老人每次洗漱后都不记得关水龙头。一听到“哗哗”的水流声,彭丽兰总要起床帮他关掉水龙头。多年来,无论寒冬酷暑,彭丽兰半夜起床关水龙头已成了习惯。老人腿脚有些不便,有时候来不及上厕所。便会拉在身上。细心的彭丽兰察觉到后,会赶忙打好洗澡水,然后把他的脏衣裤拿去洗。有时彭丽兰一天要为老人洗上几次衣服。

彭丽兰说:“现在我的身体一年不如一年,陆续患上了糖尿病、冠心病、肠胃炎、高血压等,每天都要吃药控制病情。”有人提醒彭丽兰:“老黄有3个女儿,你身体又不怎么好,不知道要他的几个女儿轮流养吗?”彭丽兰摇摇头说:“照顾老人是我的责任,怎么能卸担子呢?如果我以后做不动了,也要我的儿子媳妇照料。”

黄蕙初老人不喜欢喝水,不喜欢吃蔬菜,经常便秘。为此彭丽兰每天早晨会泡一杯蜂蜜水给他喝,上午和下午还会给他吃个香蕉,并且定时叫他服用治便秘的药丸。有一天,看到老人起床,彭丽兰立刻起床给他泡蜂蜜水,可还没有等她泡好,老人就吃了一个香蕉。彭丽兰担心老人空腹吃香蕉会拉肚子,就责备了几句。可能当时语气重了点,老人觉得没面子,就大声说儿媳不好,肚子饿了也不肯让他吃东西。看着老人的样子,彭丽兰真是哭笑不得。但彭丽兰从来不会和老人计较,因为她知道,老人常常自己都不清楚讲了些什么。过不了几小时,他又会向邻居说起彭丽兰的好。

2008年的一天,黄蕙初在客厅里不小心摔伤了。伤筋动骨100天,何况是百岁老人。黄蕙初吃喝拉撒全部在床上。彭丽兰给老人弄完吃的,还要给他擦拭全身,接下来又要洗衣服……彭丽兰本来就瘦弱的身躯更显单薄了。困难时候,彭丽兰的儿媳优兰及时伸出了援手。优兰是医生,每天下班后,就过来帮忙一起照料老人。在她俩的精心照料下,黄蕙初的身体恢复得很快,医生预计要3个月才能下床走路,结果1个多月后老人就可以下地走路了。

黄蕙初说:“是要好好表扬表扬我这儿媳,要不是她每日悉心照料,我可活不到现在。如今我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要争取再活个几十年,要多看看这个世界,多享享儿媳妇的福。”

老人与海读后感400字简短书评 篇3

《老人与海》讲的是一位名叫圣地亚哥的老渔夫在海上连续八十四天没有捕到鱼但依然坚持出海,直到第八十五天捕到了一条比船还大的马林鱼的故事。

读完这本书,主人公圣地亚哥身上坚忍不拔的精神和毅力让我非常感动。圣地亚哥执着于出海捕鱼,这不仅是他谋生的手段,也是证明他个人能力的地方。但是,出海能不能捕到鱼还是有很大的运气在里面的。如果出海捕不到鱼,许多渔夫会选择再尝试两三次,假如还是没有任何收获,基本上会放弃。但圣地亚哥却与其他渔夫不同。他非常执着于出海,即便八十四天没有任何收获也依然不泄气。邻居马诺林起初跟他出海,在坚持了四十天后,还是被父母安排跟随其它渔船去了,因为他们认为孩子跟着老头不会交好运。圣地亚哥在遭遇这些挫折后,依然没有放弃。第八十五天,他出乎意料地钓到了一条比船还大的马林鱼。老头儿在周旋了两天后终于叉中了它,没等捕捞上船,就引来了无数鲨鱼的争抢,圣地亚哥不顾疲劳,无畏地与鲨鱼展开搏斗,最后回到海港,马林鱼只剩下一副巨大的骨架,老头儿也精疲力尽地倒在地上。

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读这本名著,一定从圣地亚哥身上学到了坚忍不拔、永不放弃,他在带领国家为实现“两个一百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攻克了一道又一道难关,才使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无比接近于民族复兴、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我的《老人与海》书评 篇4

几天前,我读了一本书,名字叫《我的妈妈是精灵》这是一本精灵与人深深相爱的事。

这本书非常感人,它简述了在一个普普通通的家里,主人公陈淼淼过着一个幸福美满的生活,由于陈淼淼的一个小恶作剧,毁了自己的家庭,她把黄酒倒进了妈妈喝可乐的杯子里,便知道了妈妈的秘密——她的妈妈是精灵,她更没想到的是她知道妈妈是精灵后,爸爸竟然提出与妈妈离婚!陈淼淼装病、夜不归宿……目的就是不让爸爸和妈妈离婚。最后,爸爸和妈妈还是离婚了。精灵妈妈也回到了她的家乡。

“爸爸走过来抱住妈妈,爸像抱一个人一样去把手臂合过去,可抱了个空。妈已经开始变空了。”

在我读这一段文字的时候,眼里的泪水就像豌豆般的大小流了出来。我不知道我是因为相信了精灵而感动,还是因为感动而相信精灵。

我和陈淼淼比起来,我是多么的幸福,虽然妈妈平时对我很严厉,每天总是唠唠叨叨,因为一点小事,就惹得妈妈火冒三丈。但我知道,这是伟大的母爱!

我的《老人与海》书评 篇5

——钱理群《我的家庭回忆录》

滕延秋

对于钱理群教授,在中文系读书的数年间,我于文学研究中了解颇多,尤其是先生在鲁迅研究中的独领风骚,甚至于还能从一些微博网站上知晓他曾在《三毛流浪记》中饰演过一个小角色的“八卦”消息。毕业以后从事基础教育,更了解到原来先生在北大退休后,转战中学教育,不禁让我这个一线教师升起油然的敬意。但是,尽管如此,我对于他的家庭背景和人生经历却知之甚少。

对于中国在近百年来的风云变幻,一向自诩熟悉历史的我更是信手拈来,如数家珍。熟知国共两党在二十世纪里经历的数次分分合合,也知道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末,一批优秀的知识分子随着国民党政权移居台湾。但是,我几乎从来不曾有机会去思索这历史的变幻中普通家庭和个人的命运经历了怎样的曲折。

所以,对于钱教授,其实自己关注更多的是他的思想光环,而对于百年中国历史的风云变幻,我所了解的都是群体的命运,却忽略了个体的经历。在这一点上,漓江出版社最新付梓出版的钱先生的《我的家庭回忆录》弥补了自己在他的家庭背景和关于上世纪历史认知中的许多空白。

诚如钱教授在此书的序言《遗忘背后的历史观与伦理观》中所说:“政治家们、历史家们经常出于不同的目的与需要,在各个场合谈论20世纪国共两党的分分合合的历史,但却很少有人去关注、理会这分分合合的历史对由于种种原因参与其中,或受到牵连的个人与家庭的命运的影响,以及更为深远的心灵的影响。”

钱先生的《我的精神自传》也是一部时代背景中的心灵传记,有回顾,有反思,提及了钱氏家族,但是语焉不详,而《我的家庭回忆录》作为《我的精神自传》的补充,将叙述的重点完全放在了钱氏家族成员的命运上。在这本书中,他向我们讲述了钱氏家族中的一个个牵扯进历史变幻中的人物的经历,剖析了作为历史参与者和涉及者的自己内心的挣扎和痛苦,其中有对兄弟姐妹的歉疚,有对母亲的感念和敬意,也有对父亲的怀念以及在文革中为了生存而与至亲决裂的悔恨和痛彻心扉。这是一次深沉彻底的反思和自我救赎。

这本家庭回忆录是钱先生的许多家庭回忆悼念文章的合集,分为“太晚的纪念”、“亲情永恒”、“永远的怀念”三辑,这些文章并非作于一时一地,但绝大多数都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执笔的,最近的几篇甚至是作于去年。写这些文章时的钱先生,早已愈花甲之年。

记得有个诗人曾说过,当华美的叶片落尽,生命的脉络才历历可见。年轻的时候,对于很多事情,因为忙忙碌碌疲于奔命,往往无暇思索,唯有到了霜染青丝的年纪,才能够做一番清晰彻底的人生反思。这些染上了岁月色彩的回忆文字,因为带着撰文之人的怀恋和自省,又有一种繁华落尽的赤心和洒脱,所以会尤为动人。

而这,正是《我的家庭回忆录》一书的魅力所在。

钱氏家族的一代人,正是上世纪百年中国知识分子的缩影。如果说,《1948:天地玄黄》是钱先生站在宏观的视角,用广泛的主题去发掘那个时代的历史变幻下知识分子的精神和抉择,那么这本书就是将舞台缩小到钱氏家族的内部,去深挖钱家每一个人的命运。

钱理群的家庭中,父亲和三哥选择了国民党,二姐、四哥的家庭则是忠实的共产党员,国共两党的分分合合在这个家庭中明显的反映出来,从而导致了钱氏家族“生不团圆,死各一方”的大悲剧。父亲钱天鹤在1948年因为历史原因独自去了台湾,母亲带着几个兄弟姐妹留在大陆隐忍坚强地生存。三哥因为从事外交工作的关系去了美国,从此被家庭放逐。

从钱先生的文字中,我们能够读出他对于因为卷入历史而造成的家族悲剧命运的感伤,但同时又有着一种毋庸置疑的家族自豪感。

这种强烈的自豪感从他不吝笔墨详细叙述父亲钱天鹤在农学界以及大哥钱宁在黄河水利上的贡献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来。初读这本书的时候,不明白钱先生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的文字来写这些专业性很强的介绍文字,相比之下,似乎写母亲和其他兄弟姐妹的单纯的回忆文字才更有吸引力。可是,当我认真读完这两篇长篇的关于父亲和大哥的文章,才懂得了先生的良苦用心。对于既不懂农学也不懂水利,更对钱氏家族的成员没有深厚感情的我来说,这些文字自然枯燥,可是,在先生的眼里,这些文字却渗透着自己对家人深情的怀恋,一把辛酸泪,寄予的是已经无法对亲人当面表达的深厚感情。这样的文字,又是如何能舍弃的呢?

于是,我们在其中看到了钱天鹤对于中国农学的卓绝贡献,以及钱天鹤先生为富强中国而振兴农业的雄心。他弘扬科学,倡导新文化,却又主张还原真实的儒家精神,进行“稳健的革新”,而不是像五四其他激进的运动者将儒家文化的精华随着糟粕一起泼掉,从而发出了难得的时代异响。

从钱先生的笔下,我们也读出了钱氏家族的长子钱宁,怀着寻根的桑梓之情,突破重重阻力回国,将自己的一腔热血洒在了中国的长江黄河,让自己的名字与祖国的摇篮永远的联系在了一起,看到了大嫂龚维瑶继承丈夫的事业,将从家庭出发“由此及彼,不断扩散”的爱播撒给钱宁的学生和亲人。

如果说钱先生对于父亲和长兄的怀念文字因为重在讲述二人在专业领域的突出的成绩而让我有一种不可避免的距离感,那么对于母亲和其他几位兄弟姐妹的回忆文字则让我有种与他一起沉浸其中的沉醉与投入,母亲的平凡付出,三哥的放逐之痛,四哥、二姐的赤诚信仰,都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这其中,最令我动容的,是写母亲和三哥的两篇文章。

在《这也是一种坚韧和伟大——先母逝世二十周年祭》一文中,钱先生讲述的母亲给我最深的印象便是隐忍。她在父亲只身去台湾,留下孤儿寡母后默默承受着历史变革给她带来的一切打击,埋葬关于父亲的记忆,吞咽下对大洋彼岸两个儿子的思念,隐忍度日,只为让儿女免于牵连。“终日织作无他语”的母亲在历史的大风暴中,用瘦弱的身躯将儿女紧紧保护了起来。

三哥钱临三几十年漂泊异乡,被家庭在无奈中逐出,孤苦中却从未中断对于钱氏家族的爱。在国内经济困难的岁月里,三哥想尽办法给予在大陆的家庭援助却被无情拒绝,虽然钱家人也是为国内复杂的形势所迫,但对于这个孤独的游子,却实在是有些残酷的,然而中美建交后,三哥回国,却不带有任何怨言,反而满是未能尽孝悌之义的自责。

鲁迅的文章是在对国民性的深刻剖析中体现出一种现实关怀,钱老作为最懂鲁迅的人之一,自然深谙此道,《我的精神自传》、《知我者谓我心忧》等书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这种批判的思想性。《我的家庭回忆录》这本书则将剖析的视角切入自己和钱氏家族,让我们看到了先生在对家庭回忆和怀恋中的反思和忏悔,读懂了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挣扎。当然,钱先生说过,鲁迅最让人欣赏的地方便是在绝望中的不失希望,所以,他在这些悼念文字的感伤之外,又会说“生命有限,亲情永恒。面对过去,现在与未来,我们坦然无愧,逝者可以安息,生者将继续前行。”

我的《老人与海》书评 篇6

我的宝宝三个月了,我坚持自己带宝宝,虽然辛苦,但是值得。这段时间我总被一种情绪烦恼着:我不喜欢公婆来我家。

说起来,公公婆婆是很喜欢宝宝吧,每天都过来。尤其是公公,不管宝宝是睡还是醒,来了就把宝宝抱起来玩,有时我喂着奶,宝宝见有人来便不专心吃奶,公公也一把抱走:吃够了吃够了。每次他们来,宝宝吃奶和睡觉时间都比平时少。有时宝宝表现得很困了,公公还要跟他玩,直到宝宝哭了,打挺了,玩不动了才放手。

公公跟宝宝“玩”也是我不敢看的,他扯着宝宝的手让他坐起来,宝宝的脖子还在往后仰,太恐怖了!

我之前因为这些事不知道说过多少次,可是一点用也没有,公公该怎样还是怎样。我跟老公也因为这些事吵了很多次,我不知道是因为我产后抑郁了还是怎么回事,只要他们来,我就心情沉重。我一点也不希望他们过来,他们过来就意味着宝宝吃不好睡不好。

宝宝比较瘦,我总觉得是被公公“玩”瘦的,姐妹们,我该怎样让公公停止这种“玩”宝宝的行为?

海鸥和老人“保持距离”

隔代教育常见这种现象,我认为最好的办法还是和老人“保持”一定距离,孩子一定要自己带,不然以后你立下的规矩在老人那里就完全破坏了。

皮皮妈妈妈妈和老人坦诚沟通

关于孩子的教育作为母亲是不能假手于他人的,我觉得你应该和你的公公和婆婆好好地谈一次,如果你让你老公去说而你不出面的话那只会让矛盾越来越多,最重要的是你一定要坚持自己带大孩子,你可以对他们两个老人坦诚地说出你的想法,你可以对他们说你们不用来回地跑了,你平时要带孩子到外面的公园或别的什么地方去,你会固定时间带宝宝去看他们。

奥奥妙计化矛盾

这就是隔代亲的真实表现,说明公公对宝宝的到来非常开心,也非常爱这个宝宝,所以经常跟宝宝玩。只不过,公公爱宝宝的方式不对,毕竟他没有考虑那么多,没有考虑孩子是否喝饱、是否需要休息。我这里,给你三个建议:

一、如果你对公公说明情况,势必会让公婆误会,容易产生矛盾。你不妨让你老公来说,老公毕竟是公公的亲儿子,再怎么生气也不会真生气的,一切都可以谅解的。

二、换种心情,不妨让公婆在家带孩子,你出去透透气,找朋友聊聊天,倾诉一下,有些事情发泄出来比闷在心里好受,毕竟爷爷奶奶是不会亏待孩子的。

三、劳动分工,把公婆支开,比如说让公公去市场买菜,让婆婆在家做家务,你负责带孩子,这样他们跟孩子接触的时间少,慢慢就好了。

四、如果实在不行,就分开住,毕竟宝宝才这么小,孩子的教育问题才是大问题。

小欣公主主动登门避免来访

我们家的爷爷奶奶也是这样,为这些事我和宝爸不知和他们说了多少次。宝爸说的他们还能接受,但就是不改。我更不能说了,一说他们就会生气。后来我和宝爸想了几个办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第一:每次宝宝的姑姑和爷爷奶奶一起来我们家时。或者别的亲戚在时,我就会特意请教他们:宝宝一天最少要睡多少小时的觉、这么小的宝宝能不能拉着小手坐起来等等一些问题。他们回答的时候爷爷奶奶也会听见的。这样比我自己说的效果要好得多。

第二:主动去看爷爷奶奶,我们一般等宝宝吃饱了睡足了心情很好的时候带她去爷爷家。这样宝宝也有劲玩了,也不用爷爷两边跑了。还有一个大大的好处,就是随时可以找个理由开溜。

第三:打电话让妈妈来接我回娘家,这样不会让爷爷奶奶觉得我是在故意不让他们看宝宝。

JOYHU假专家之口

可以想办法在公婆在的时候和一个“育儿专家”或“儿科医生”谈谈,让“育儿专家”或“儿科医生”来阻止他们不恰当的行为。也可以搬一些书出来,当他们做不恰当行为的时候拿着书说:“爸,你看这本书上说这么小的孩子不能给他坐的!要一天至少睡xx小时!”喂奶时,把孩子抱到自己房间,房门关上或锁上,他们有意见就说不好意思(或者说闺蜜见自己在人前喂奶把自己说了一顿,脸红死了……)

没头脑和不高兴假装看不见

老公很重要啊。我家也有类似问题。我都抛给老公,他去说,改善不少。当然也要你看得开,有些时候,如果后果不严重就假装没看到吧。还有一个方法,就是回娘家。

暖暖精灵多交流,学放手

我觉得首先是要与公婆多交流沟通,让他们知道你是明白他们疼爱孙子之心,但是为了孩子好,还是应该让孩子多吃母乳、多休息、多学会自己玩和独立睡。可以伺机让公婆一起阅读一些优秀的育儿报刊杂志,给二老“洗洗脑”;

另外,在喂养孩子或是孩子睡觉时,可以关上房门,稍避开公婆。

我的圣诞老人作文 篇7

去年圣诞节,在我看着自己用的怜花钱买了一个圣诞老人做为我的节日礼物,圣诞节。 我抱着它开始观察起来,又开始幻想现代科学的圣诞老人。圣诞老人他穿着一身通红的衣服,衣服上有许多白色的绒毛,摸上去软绵绵的舒服急了;头上戴着一顶鲜红的长帽子,帽子顶上有一个毛绒绒的雪白的棉花球;还有一张浅黄色的脸,镶嵌着两颗蓝宝石似的眼睛;白胡子的中央,有着又长有白的胡须、红红的小鼻子,鼻子的下方有一个小小的嘴巴。只要在它的背部放上一个小小的电池,它就会唱:“祝你圣诞快乐,祝你圣诞快乐……”唱完歌后,只要在它的鼻子上按一下,里面会发出美妙的音乐,圣诞老人也会随着音乐的变化而欢快地跳起舞来,就算你愁眉苦脸,这些滑稽动作也会逗得你你哈哈大笑。

在长长的白花花的胡子下,藏着一个小小的黑按扭,你只要按一下,然后把你要说的话写在一张纸条上,放进它衣服的一个小口袋里面,再把拉链拉上,它就可以流利地把你写在纸条上的话说出来。如果你想不出该写什么,按一下口袋里那个深蓝色按扭,它就会讲出一个个可以惹你开心的笑话。每当我有烦恼时,我就会想起我所幻想的圣诞老人。 圣诞老人这么有趣,如果真的有买的话我不管花多少钱我一定会把他给买来的。

我的圣诞老人作文 篇8

6岁那年,我开始相信圣诞老人的存在,于是我向他许愿,告诉他我想要的新年礼物。当然同时,我也顺便告诉了我的妈妈。圣诞节的早晨,我醒来后,发现床边的袜子里有一封淡粉色的信,同时发现房间的地板上有一个巨大的礼物包裹。我瞪大眼睛拆开它——这的确就是我心心念念的圣诞礼物!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我拆开并阅读了粉色的信,这是一封Santa写给Yoland(我的英文名字)的信,信里记录了我这一年的故事,我含着热泪将它读完以后,在心里赞叹Santa不仅拥有一双名符其实的“千里眼”,还有一颗那么温暖那么宽厚的心。

7岁那年,我又收到那个胖胖的Santa给我的礼物和给我的书信,还是桔色的信纸。我是那么地爱着这个胖胖的满头银发的圣诞老人!不过我也有过一丝疑惑,为什么我的妈妈每年都一定要知道我想要什么礼物,好奇心驱使着我,我发誓一定要弄个明白!

8岁那年,随着圣诞节的临近,妈妈有意无意地问我,向圣诞老人要的是什么礼物。我犹豫了很久,最后还是没有告诉她,这是个秘密,我当然只能告诉Santa。平安夜的晚上,我躺在床上,很兴奋,根本不想睡觉,瞌睡虫被我想要解密的心情驱赶得很远,但我终于还是睡着了。早上一醒,我赶紧去看我的圣诞袜和扫视我的房间,圣诞袜还是有一封淡蓝的信,但是我的房间空空的,真的没有礼物。我怀着无可名状的心情大声地念到:我没有收到圣诞礼物!!打开淡蓝色的信纸,还是Santa给Yoland的信,还是总结了一年的故事,也有每年给我的鼓励和对新的一年的期望,但这封信的结尾和往年不同,多了一整段:亲爱的Yoland,今年你没有向我许愿,要什么礼物。因此,我不知道你想要什么礼物,请明年一定不要忘记向我许愿,我爱你!顿时,什么东西在我的脑海里一闪而过,Santa居然说,我没有向他许愿?原来如此啊!我的眼睛迅速被眼泪包围了,我跑出房间找到我的妈妈。紧紧地抱着她,我终于明白我的圣诞老人是谁了。

我的《老人与海》书评 篇9

欧杜尔的文章谈及两本书,杰瑞·亚当斯的自传和记者彼德·泰勒的采访集。从题目到内容,他都把北爱尔兰共和军(下简称共和军)定义为当地问题的唯一祸首、麻烦中心,并进而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共和军能够持续近三十年的暴力运动,而最终使亚当斯得以参与和平谈判的原因。他先讨论了两个决定共和军在北爱尔兰社会号召力的长期历史因素。一个是源于上世纪民族主义革命、类似于列宁主义“先锋党”的概念,依赖坚定的少数精英分子,通过武装暴力,实现爱尔兰全境的统一和独立。另一个是因十七世纪强行自苏格兰农业移民造成的新教和天主教之间的宗教对立。大多数观察家评论家早就注意到了这两点,问题是这些不足以解释为什么近三十年的冲突变得难以和解。欧杜尔因此把重点放在二次大战后的历史,观察公立学校和其他政策改革如何为爱尔兰天主教徒提供了膨胀虚妄理想和实现政治野心的机会。对和平协议的可能,他认为是共和军不得不在政府的明智面前退回到二十五年前在希思首相手里失去的谈判机会(饶有意味的是,菲利普·斯蒂文思在《金融时报》今年二月二十七日的短评中同样提及二十五年前希思首相失败的谈判尝试,在他的叙述中,当时的主要障碍是不肯放弃既得利益的、坚持北爱与不列颠联合的新教“联合党”)。

对欧杜尔而言,共和军的观念基础是民族意识,三十年前冲突骤然加剧的原因主要是共和军虚假的民族主义理想。从这里,他跳到下一个命题:共和军的敌人不是非法的统治者,而是两个自由主义民主制的国家——联合王国和爱尔兰共和国——以及在北爱尔兰六个县占多数的当地清教人口。这些定义为欧杜尔提供了回顾总结历史的逻辑基础和筛选史实的原则。简言之,英国政府在联合王国自一九二○年成立以来对北爱的任何政策措施都不存在“非法”的问题,因而不存在以武装暴力进行反抗的“合法”基础。英国政府方面的任何问题,都是执行中的错误,可以通过民主合法的渠道,渐进改革地解决,不存在“民族”或“宗教”政治的问题。在“保皇党”和“联合党”方面,追随英国设定的合法渠道是其存在前提,不存在造成“麻烦”的任何可能,因而根本没有作为当地重要的政治力量出现在欧杜尔的分析中。爱尔兰共和国对北爱冲突的意义,只在于其提供了经由民主制度削减以暴力解决冲突的成功先例,除此之外,欧杜尔只字未提爱尔兰共和国宪法中对北爱尔兰的主权要求。“共和党”,特别是共和军,自然就成了这个地区唯一不遵“纪”守“法”的破坏力量。更进一步,欧杜尔简要论证了当初将整个爱尔兰分割成爱尔兰共和国和北爱尔兰两部分在经济发展上的合理性,从而把北爱最近三十年的冲突重新纳入一个传统“精英”的解释框架:现代国家制度是高度理性的产物,政治家必须寻求并坚定地坚持“理性”原则,以控制社会上破坏性的“非理性”力量。“理性”是他肯定国家机器的根本,也是他区分可接受的体制内“精英”和不可接受的体制外“精英”小集团的原则。对付共和军这样的非理性的体制外破坏者,竟然会发展到动用“和平谈判”,不能不说是对英国现有制度法理基础的挑战。这才是欧杜尔在和平协议面前需要解答的真正问题,也正是上一届梅杰保守党政府主持和平谈判时的根本困惑,并且是一九九六年谈判破裂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比欧杜尔的讨论,本奈特的文章,以及此前《伦敦书评》二月五日刊载的休·玛斯汤(Hugh Maxton)一九七二年“流血星期日”当天的日记,对冲突的历史采取了完全不同的叙述方式。本奈特批评的对象是一本“未经授权”的亚当斯传。在他看来,这本书的主要精力和目的就在于低毁亚当斯,并不加分析解释地力图证明共和军和新芬党就是一回事,言外之意共和军的不齿是毋需证明的,因此不能信任亚当斯在和平谈判中的表现,而和平谈判这一着也就是根本不可取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是欧杜尔逻辑的延伸和应用。本奈特指出,不论是追索共和军口号的遥远历史渊源还是讲述亚当斯出身于穷困的庞德隆尼社区的琐碎背景,事实上都可以服务于截然相反的宣传目的和意识形态,却无助于解释重大的历史变化。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依据,说明六十年代北爱的民众运动主要是人权运动而不是民族运动。当自由与人权的理念引导不同宗教信仰者走上街头时,政府的镇压引起的极大震动首先在于人们意识到这个“制度”,这个所谓的自由主义民主制国家机器异化于自己的强大与狰狞。震动同时在于对自身无能为力的深刻体会。这是当时一部分人坚决要求拿起武器的最根本原因。当时即使伦敦的大报也都充满同情。而英国政府特别是当时的北爱地方政府以“宗教矛盾”为解释,对一切有追求爱尔兰独立嫌疑的人,特别是天主教徒家庭,采取了临时“集中营”措施,长期无理拘留大批平民不加审判。对本奈特来说,这才是北爱冲突后来在话语上转变为宗教冲突的根源。如今的和平谈判同样如此。本奈特仍以自己的第一手材料说明,共和军并没有痴迷于以武力追求爱尔兰的即刻统一,他们要的是靠得住的“公平”,对握有国家机器权力者,宁可保持怀疑态度。我们不禁想到,当一个国家机器以“理性”为其掌握下的所有实际屠杀者消弭了责任时,这个国家机器对牺牲者的信用就不能不大打折扣。

本奈特的文章终结于对舆论转向的批评,指责一般报道迎合英国本土读者对暴力的厌倦心理,轻易滑人丑化政治对象、简化史实的老路。如果我们将此看作对真正“理性”的呼吁,则其对立面既有借“理性”之名控制既有秩序压制自由思想的政治制度,也有因应“理性”而跨越历史思考直接进入话语求索的经院权威,更有以麻痹讨好消费者为出发点的大出版商影响下的“公众舆论”。且不说,正处于旋涡中心的政治家在今日英美会有“未经授权”的传记,本身就指向名誉权无暇顾及的一面。更微妙的是,本奈特和玛斯汤在文章中都特别强调了自己的家庭与新教和政府机构的联系,以证明他们的观点与宗教派别无关。为什么这样的表白至今仍是必要的?让人不禁体会到不但和平的前途仍然荆棘丛生,“自由”的思想者也还没有获得思想的充分自由。

圣诞老人给我的礼物作文 篇10

“叮铃铃……”一阵急促的铃声把我从美梦中唤醒。我睁开还在打架的双眼,懒洋洋地瞟了一眼挂在墙上的电子日历:12月25日,圣诞节!我兴奋地从床上一跃而起,刚才的那股睡意也跑得无影无踪,心想:令人高兴的圣诞节来临了,慈祥的圣诞老人给我什么礼物呢?

刚想到这儿,“嗒嗒嗒……”一阵清脆而又悦耳的鹿啼声由远而近,一辆豪华的车子出现在我眼前。金光闪闪的车身,闪烁着刺眼的光芒;两只漂亮的梅花鹿正好奇的打量着四周的陈设。

我定晴一看,呀,这不是圣诞老人的车吗?怎么一下子就跑到我家来了?他来干什么呢?一连串的问题在我脑海中浮现出。正当我百思不得其解时,和蔼可亲的圣诞老人,背着一个鼓鼓的大口袋,迈着稳重的步子,慢悠悠地走到我面前。我不禁仔细地打量起他来:只见圣诞老人穿着一件红白相间的大棉衣,肩上背着一个金黄色的大口袋,白花花的胡子一直垂到胸前,一张古铜色的脸充满了慈爱。只见他微笑着对我说:“小朋友,新年快到了,我想趁这个圣诞节送给每位小朋友一份珍贵的礼物作为纪念。你想要什么礼物呢?”

我听了,又惊又喜,迫不急待地答道:“圣诞老爷爷,您光临我家,我想要一把无所不能的魔棒,您能满足我的愿望吗?”圣诞老人听了,笑眯眯地说:“哎,我这就拿给你。”他放下那个大口袋,伸进手去,嘴里像念着什么咒语,原来那静悄悄的大口袋顿时变地热闹起来,“叮叮当当”响成一片,好像金匠在打造东西。

接着,圣诞老人像变戏法似的拿出一根金属制作的小木棍来,木棍上面写着几个金光闪闪的小字:魔棒。圣诞老人双手捧着魔棒,递给我,告诉我说:“小朋友,你要记住,这根魔棒只能用来做好事,决不能做坏事;如果你做了任何一件坏事,这根魔棒就会化为乌有。”我点点头,说:“圣诞老爷爷,您放心吧,我记住了!”圣诞老人听了,望着我,欣慰地笑了,渐渐地消失在我的面前。我只好把魔棒放在枕边,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第二天早上,我醒了,伸了个懒腰,打了个哈欠,习惯地往窗外一看,吓了一大跳,一夜之间,原本美丽洁净的城市顿时变得面目全非:什么烂菜叶呀、易拉罐、肉骨头……丢得满地都是,散发出一阵腥臭味。平时那些随风摇摆的小树不见了,取代它们的`只是一个个在哭泣的树桩;一阵阵悲惨的叫喊声传进我的耳朵,人们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纷纷死亡。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化,我惊得目瞪口呆,好半天才回过神来,心中掠过一阵悲伤:我原本那整洁漂亮的家乡到哪里去了?

突然,一个洪亮的声音在我耳边响起:孩子,这就是考验你的时候,振作起来吧,用你的魔棒,为你的家乡重复原来的面貌,也为你的家乡人民解脱于水火之中!”我顿时勇气倍增,如注入了一股神奇的力量,我用进全身的力气,举起魔棒,往空中一挥,“乌哩乌啦!变!”魔棒立刻变成了千千万万把扫把,从空中落下,只见它们不停地上下挥动,一会儿功夫,就把城市打扫得干干净净,焕然一新!

这时,空中又落下一台“空气净化剂”,自动把城市的边边角角喷了一遍,顿时,臭气冲天的城市变得空气新鲜,到处弥漫着淡淡的花香。周围的人们看见了,都惊讶不已。争先恐后地把我围了个水泄不通,拥簇着我走进了市长的办公室,七嘴八舌地向市长介绍刚才发生的事情,市长听了头点得像小鸡啄米似的,最后,为我颁发了特别奖章和奖金,这一幕还上了电视新闻呢!

当我做完一切时,已经是夜深人静了,我把魔棒放在枕边,往床上一躺,睡着了,也为新的一天的工作做好准备。

《吐蕃史稿》书评 篇11

关键词:吐蕃史稿;方法论;书评

一、《吐蕃史稿》的写作背景

《吐蕃史稿》作者才让于1983年7月开始在青海省班玛县文教局参加工作,时逢藏学初兴,班玛县又是“三果洛”藏族人的发祥地,是果洛藏族人民的老家。就果洛而言,班玛县藏传佛教寺院最大,而且大多数寺院建筑历史悠久,典籍居多,藏传佛教文化在当地深富影响力,班玛县共有藏传佛教寺院大小二十三家,大致分属三种派系,即宁玛派、噶举派、觉囊派,其中最古老的宁玛派寺院追其创派始祖为吐蕃赤松德赞时期密宗莲花生大师,其寺所藏吐蕃时期相关典籍史料也较其它寺院其它时期丰富,因而作者能够借助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再加上作者本身多次亲临藏区实地考察验证传说,遍查史料求证史实,走访大家请教答疑,终于在2007年6月著成此书,此书一经问世,很快就受到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的重视,本书所明定的西藏吐蕃时期的历史也被看作是许多吐蕃典籍的史实补充,因而本书得到了人民出版社的极力推广。

二、《吐蕃史稿》的主要内容概括

吐蕃王朝时期是藏族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阶段,也是中华民族多元统一历史发展进程在西藏地方历史演进的一个重要剪影。《吐蕃史稿》所讲述的主要内容是青藏高原藏族民众自公元六世纪初期,松赞干布诞生前后,高原上的各部落逐渐被强盛起来的吐蕃所征服,并在松赞干布亲掌赞普大权之后最终完成统一,凝聚成为当时青藏高原上最强大的力量,并为藏族民众走出封闭的内陆高原创造了不可替代的政治条件。在松赞干布之后,吐蕃又经历了八代赞普的治理,使吐蕃王朝在兴盛的时候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乃至在世界历史上都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笔,那个时代所浮现的英雄如松赞干布、噶尔.禄东赞、噶尔.钦陵等至今为人们所怀念。本文对于《吐蕃史稿》中有关吐蕃王朝统一前期青藏高原上的世界本文不做突出介绍,但本文将对接下来的几个本书所强调和重点描写的四个方面做一个详细的陈述和解析。

(一)吐蕃政权内部发展概况

对内来说,吐蕃王朝在政权建设方面,打破了青藏高原古有的沉寂,藏族社会第一次出现了生机勃勃,原来各自为政、分散、孤立发展的局面被改变,通过新的制度、法律、驿站等的建立,一个个原有的小邦政权或部落联盟得到了有效的整合;吐蕃王朝在文化发展方面,为了适应新政权发展的需要,吐蕃王朝在松赞干布时期创制了文字,引进了佛教思想,并在赤松德赞时期修建了雪域高原上的第一座佛寺—桑耶寺,并翻译了大量佛家经典,其积极吸收周边文化,历史著作、文学、医学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吐蕃王朝在经济发展方面,由于第一次完成了青藏高原的统一,人口普遍增长、流动加大,吐蕃时期的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狩猎业、商业、交通业也都取得了较以往的很大进步。

(二)吐蕃政权对外影响概况

对外来讲,作为一部民族断代史,《吐蕃史稿》关注比较多的除了吐蕃王朝时期藏族人民在自身政治、文化、经济等发展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还浓笔重墨的叙述了吐蕃王朝发展对其四周国家的历史影响。吐蕃社会充满了对武功的崇拜,对勇士的推崇,在其走向统一强盛之后,其军事力量就不断向外扩张,在松赞干布完成武力统一青藏高原之后,其后的历代赞普在其政权经营期间就经常发动吐蕃东于大唐,北于突厥、回鹘,西于大食,南于天竺的战争。吐蕃对外战争胜多败少,其在战争物资供应上也多是“以战养战”,因而其军所过之处残毁极大,当地民众多为其所俘,财产多被其所取。伴随军事扩张的同时,吐蕃的政治建设、文化成就、经济模式也在逐步向四周扩大影响。军事冲突所造成的影响虽是激烈的但却是短暂的,文化融合所造成的影响虽是缓慢的但却是深远的。今天人们在甘肃敦煌可能已经看不到千年之前唐蕃战争所留下的破壞痕迹,但敦煌莫高窟的开启,大量吐蕃王朝时期历史文物的重见天日却让今天的很多人们视而不忘。

(三)吐蕃政权走向覆亡概况

《吐蕃史稿》的作者才让也用比较简略的文字和清晰的脉络为我们刻画了吐蕃王朝由弱而强,由盛而衰的发展历程。吐蕃王朝自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之后,先后历经芒松芒赞、赤都松赞时的政权巩固求稳期,赤德祖赞、赤松德赞时的对外扩张发展期,牟尼赞普,赤德松赞时的政权发展极盛期,赤热巴巾,达摩赞普时的政权衰败期这四个阶段时期,在这四个发展时期内,虽然吐蕃王朝面临着内部如噶氏家族等大臣的专权,外部如大唐、大食、突厥等强大政权的威胁,但其所取得的发展成就是辉煌的。盛极而衰,吐蕃王朝自公元842年达摩赞普遇刺惨死之后,王朝掌权的上层一直在忙于内部争权夺势的斗争,而无视政权本身的正常运行和建设,旧日累计的矛盾积重难返,终于在随后而暴发的869年奴隶大起义中吐蕃王朝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从此以后,青藏高原虽有几个小政权的出现,但已再次陷入了长期的分裂期,无法完成最终的统一,即便在几百年后,其作为地方政权再次完成了权力形式上的统一,它也不能再为我们延续吐蕃王朝统治时期所展现出的昔日辉煌。

三、《吐蕃史稿》的突出特色

(一)用马列克学说的观点解读吐蕃社会的矛盾

作者才让在写《吐蕃史稿》时十分恰当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普遍性的方法论:在经济上,他写道在吐蕃王国统一青藏高原以前,封闭的青藏高原上分散的众多政权多以小邦和部落联盟式的统治方式来影响着高原上农牧经济的发展,其生产水平十分低下,而在吐蕃王国统一青藏高原之后,实行高度集权的统治方式,土地占有关系得到一定的改变,从而生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调整,适应了当时高原上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终使吐蕃王国很快走向了强大;在政治上,他写到在吐蕃王国完成统一青藏高原之前,藏族内部各邦落之间不断发生战争,民族内部矛盾左右着藏民族的社会发展,在吐蕃王国完成统一青藏高原之后,吐蕃王国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开始对周边国家发动扩张战争,吐蕃与其周边国家的民族矛盾随着扩张战争的爆发开始左右藏族社会的发展,民族内部矛盾开始退居为次要矛盾;在文化上,他写到在吐蕃王国统一青藏高原之前,高原当地藏民在信仰上以原始笨教为主,在吐蕃王国统一青藏高原之后,吐蕃上层统治者开始引进并扶持佛教在吐蕃的发展,苯教,佛教是两种不同的思想信仰,但佛笨之间矛盾斗争的升起却一直没有间断过,甚至演化成为激烈的政治斗争。

nlc202309020457

(二)用凌厉简洁的笔法描写吐蕃上层的权争

这点可单举《吐蕃史稿》中吐蕃王室和贵族之间争权矛盾在吐蕃不同历史阶段所呈现出的特点为例。在松赞干布完成統一青藏高原之时,其赞普的权威也随之覆盖到整个青藏高原,然而,作为其身边掌权的或实力比较有影响的大臣贵族却一直在伺机窥探着赞普之位,在松赞干布时就曾发生过琼波邦色欲谋杀赞普而篡夺赞普之位的事件,在松赞干布之后的历代赞普当政时,王室和贵族之间的争权斗争矛盾似乎就像魔咒一样不曾间断过。在芒松芒赞和赤都松赞普当政时期出现了噶氏家族的长期专权事件,紧接着的赤德祖赞被朗氏贵族朗梅色和末氏贵族末东则布所杀,牟尼赞普死于其母皇后蔡邦玛加东格之手,赤德松赞少年即位,大权落入贵族那囊氏和蔡邦氏手中,赤热巴巾即赤祖德赞被其大臣韦甲多热谋害致死,最后一任赞普朗达磨虽死于佛教僧人之手,但僧人背后却获得以娘氏为首的贵族的支持。所以,我们不难看出,吐蕃王国自统一青藏高原起直至最终灭亡,王室和贵族之间的矛盾斗争一直都没中断过,唯一不同的就是在不同赞普当政时期其所面临的贵族对手换了姓氏而已。

(三)用清晰完整的主线浮现吐蕃王朝的兴亡

《吐蕃史稿》写道,在松赞干布完成对青藏高原的最终统一以前,藏族内部各邦落之间的矛盾斗争是影响其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在青藏高原统一以后,吐蕃王朝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开始对周边国家发动扩张战争,藏族与周边国家的民族矛盾开始成为影响其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民族内部矛盾退居于次要矛盾。在芒松芒赞和赤都松赞两位赞普在位时期,出现了噶氏家族专权,王室与贵族之间的矛盾斗争一度上升为影响藏族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藏族与周边国家的民族矛盾退居为次要矛盾。在赤德祖赞和赤松德赞两位赞普在位时期,其热衷于对外扩张的政策,因而吐蕃王朝与周边国家的民族矛盾随着战争的拉开又重新成为左右藏族社会发展的主要社会矛盾,民族内部矛盾再次退居为社会次要矛盾。随着佛教在吐蕃影响的扩大,吐蕃内部佛教和笨教所依附的两派矛盾斗争不断扩大,吐蕃对外扩张也逐渐接近余生,藏族内部因信仰取向不同而产生的矛盾又开始左右藏族社会发展的走向,吐蕃王朝最后一位赞普朗达磨就因兴笨灭佛而死于佛教僧人之手,民族内部矛盾的上升,使得藏族与周边国家的民族矛盾又一次退居为社会次要矛盾。而吐蕃王朝最终灭亡于869年的奴隶大起义却是吐蕃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藏族内部矛盾造成的。

参考文献

[1]才让.吐蕃史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陈庆英,高淑芬.西藏通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乔永春 (1986-02—) 男,汉族,西藏民族学院民族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藏历史文化研究

买卖书评,真的可行吗? 篇12

过去,书评大多由新闻媒体提供。严格的媒体书评,是由媒体从一批当月新书中挑出认为值得撰写书评的作品,一方面去信向出版社索取稿件,一方面从自己的作者名单中挑出合适人选撰写书评。不会让书评作者和出版社有所接触,以保持客观中立。

不过,随着新闻媒体的书评版面式微,影响力下降,还有出版品数量激增,网络媒介崛起等因素的影响,传统意义的书评数量逐年减少,新型态的书评不断增加。虽然畅销作家史宾赛·强森认为,书评对书籍销售的影响是零,但对大多数出版人和作家来说,还是非常相信书评与口碑推荐,所以愿意冒着被骂翻的风险,找一堆名人在书腰上挂名推荐,部分重点书的推荐序更是厚达数十页。

总而言之,出版营销宁可相信,书评的确影响书籍销售成绩,因而无所不用其极地想办法要让自己的书被评价,且公之于众。

于是,脑筋动得快的人,便想到把书评变成一门生意。托德·卢瑟福(Todd Rutherford)于2010年秋天,架设了一个网页,专门销售书评。

一开始,卢瑟福设定的价格是99美元一篇书评,大概是价格太高,并不好卖,不久后他推出新的包套价格,499美元买20篇书评,以及999美元买50篇书评。

虽然,此一买卖书评的服务引发网络舆论的强烈批判,不过,卢瑟福的网站开始收到订单,很快营业额就达到了2.8万美元。

卢瑟福认为,传统的媒体书评已经失去了效力,但是,在这个网络信息爆炸时代,人们的确需要引导、筛选讯息的机制,因而,让有需要书评的人付费购买评论,并没有错。

忧心者害怕一旦书评可以花钱买,恐怕将是一面倒的溢美之词,从而腐蚀了书评的公信力,加速书评的瓦解。不过,卢瑟福指出,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虽然书评是花钱买来的,但是,书评并非一面倒地称赞,反而是有好有坏,有批评有赞美的最好。甚至买书评的人自己也要求,不要一面倒地称赞,好的坏的评论都要有。

卢瑟福相信,有部分书籍后来之所以能够畅销,与向他的网站订购书评有关。例如,在亚马逊网络书店上第一个卖出百万册书籍的自助出版作家约翰·洛克(John Locke),原本是保险销售员,后来还买下自己的保险公司,触角延伸到地产,2009年开始撰写推理小说,以电子书的方式在亚马逊网络书店上推出。约翰·洛克前后总共买了三百篇书评。

卢瑟福的书评买卖生意还是激怒了某些人,先是谷歌停掉了他的广告,接着还删去该网站发表的书评,生意大受影响。卢瑟福又想了新的做法,这一次,他选择让作者们互相评论彼此写的书,只不过,作者显然都更想被评论而不想评论人,此一计划不久便宣告夭折。

卢瑟福的书评销售计划不过是市场逻辑主导下的产物,卢瑟福毋宁认为,既然市场上有书评的需求,而传统书评的功能式微,传统买家出不起钱或没有版面刊登书评,不如找上最需要书评文章的人,问他们愿否掏钱买书评?只不过是换人付钱,只要能够保证书评质量,为何书评不能由需要使用者自己付费购买?毕竟有一些出版社早就私底下买卖书评。

电子商务崛起后,广告型态逐渐走上评论化是事实,越来越多的广告,化身使用心得报告、评论的名义,来销售、推广。如果其他商品可以评论,使用心得方式广告,书籍产品似乎没道理不行。

在此,笔者无意探讨书评能否由有需要者花钱购买,只不过,无论你赞成还是反对卢瑟福书评买卖这一形式,它的出现,反映了随着传统报刊媒体没落之后,新媒体百家争鸣,在网络商业时代,产品过度供给的情况下,新产品想出头,需要更多的评论支持是不争的事实,而市场却迟迟无法建立起一套令人信服的评价机制,有心人因而发现了此中隐含的商机,于是便有了书评买卖服务。

如果书评买卖不好,那该如何建立一套符合道德规范又能有效运转的书评机制,恐怕是出版人应该花费心思好好考量的一件事情!

上一篇:《小狗包弟》教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下一篇:林木种苗工程建设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