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琢教学细节成就精彩课堂

2024-09-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雕琢教学细节成就精彩课堂(通用9篇)

雕琢教学细节成就精彩课堂 篇1

教学细节, 是在教学中一些不易察觉的小处。细节虽小,却能透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大智慧。关注教学细节,要把握规范化的细节;挖掘资源性的细节;捕捉过程性的细节;延伸问题性细节。教师要永远对课堂中的“人”充满真切关注和终极关怀,让教学细节回归“生命关怀”的教育本质,有效触动学生心灵,让灵动的智慧和人文的光辉充盈课堂。

关键词:

细节 资源 挖掘 捕捉

细节是一种日积月累的积淀,积淀的是灵动的智慧;细节是一种长期潜心的准备,准备的是博广的大气;细节是一种精心雕琢的实践,锻造着对教育的执著和忠诚。关注教学细节是教学智慧和教学能力的体现。珍视教学细节,教师要永远对课堂中的“人”充满真切关注和终极关怀,让教学细节回归“生命关怀”的教育本质,有效触动学生心灵,让灵动的智慧和人文的光辉充盈课堂。关注了教学中的细节,能让自己的教学更加合理,更加精确,更富有智慧。那我们在教学中就要善于捕捉课堂中的每一个细节,让我们在细节处见精神、显功夫,打造细节的同时成就人生,成就完美。

一、关注把握规范化的细节

1、学生作业习惯

作业是学生巩固知识的体现。通常在检验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时,教师更多地是重视学生作业的对与错,而对学生的作业格式和作业习惯关注得比较少。学生的作业对其个人素养的形成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作业书写认真的学生,做事一般也认真负责;解题前会分析题意、注意解题格式的学生,做事一般都很有条理;作业能及时检查的学生,一般来说都能经常自我反省;错题能及时订正好的学生,通常能在平时的失败中汲取教训而不犯相同的错误。所以对于学生的作业,不仅仅从知识层面上用对和错去判断,更需要从学生一生的发展的角度去考虑,严格要求作业的格式。同时极力表扬那些作业习惯好的学生,在教师作解题示范时也特别注意树立榜样,形成一个良性的作业习惯氛围。有人认为这样没有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其实学生的个性不是体现在作业格式五花八门,而是体现在解题思维的发散、分析问题的独特等方面。再则,现在连作业格式这样的规矩都做不到,很难说将来步入社会能遵守法律,用道德约束自己。

2.错题的订正符号

学生的错题需要订正,对订正符号的要求本来也属作业格式,但是对作业订正符号的要求大多数教师都没有注意。通常学生对错题的处理都是大笔一挥,把错题一涂或一个大圈,这样不但作业不美观,而且习惯不好,也不利于学生对错题的特别注意。建议:对错题,要求学生在本次作业的后面写上订正二字,同时将正确的解答过程书写出来,教师及时复批。当学生作业订正后,教师批改后,再在边上记个“△”或其它符号。这样做,一来能使作业更加整洁,二来也能培养学生认真作业的习惯,而且还能让学生以后翻看作业本时对错题特别注意,加深印象,并在以后也能看清这些题是否已订正,便于复习。

3.学生上课的状态

有人说,态度决定一切。那么,对于学生来说,上课的状态也是同样重要的关注学生上课的状态,不仅仅是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关注,也是学习效果的保证。教师大多都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也在一定程度上关注到了。只是一些细微的情况往往得不到教师的注意。从学生上课的眼神、说话的语气,以及动作的力度,都能观察到学生的情绪的变化,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心理方面的知识和较强的洞察力。

二、挖掘资源性的细节

细节是可以挖掘的,细节的挖掘必须有教学智慧来支撑的。这就要教师敏锐发现、善于捕捉有价值的细节,抓住教育时机,深入挖掘,寓教育于无痕。关注教学细节,就是舒展智慧、落实理念、改变行为、提升教育品质的过程。关注细节的教学,必定是成功的教学;关注细节的教师,必定是成功的教师。

1、精彩的细节,来自于对学生的倾听。

倾听就是“把感官、感情和智力综合起来,寻求其含义和理解的智力和情感的过程。”“学会倾听”能使我们博采众长,弥补自己考虑问题的不足;也能使我们萌发灵感,触类旁通,还能使我们养成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听的时候要抓住这样的几点:一听表达的大致过程,从总体上把握别人发言的要点;二是听别人解答问题的思维策略,采用的思考方法;三是听别人表达的思想有没有不严密的地方,自己准备随时进行质疑或补充。

2、精彩的细节,来自于对教材的探究。

细节的设计缘于对教材、对学生和对环境的深刻理解与把握,缘于对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它既不是浅尝辄止的表面作秀,也不是为刻意追求精彩亮点而创设的应景之作,细节,是教师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后的巧妙创设。在99年时,听了云健小学有位教师教学“循环小数”,她在课开始的时候就进行了巧妙的孕伏,他首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讲了两遍后,他问学生:“这个故事你们能接下去讲吗?”“能!”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学生兴趣盎然地讲了起来:“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这个故事能讲完吗?为什么?”在这个关键时刻巧妙地发问,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循环”的含义。他不像有些教师不停地强调“循环”就是反复不断地重复出现,但大多数学生不易理解“循环”的含义,而是用一个学生熟悉的故事来理解循环的含义。

3、精彩的细节,来自于对情感的体验。

备课不仅要备知识,而且要备学生,关注学生的情感,数学教学中情感的发展主要指通过对数学的学习,应使学生在兴趣与动机、自信与意志、态度与习惯等几个方面获得发展。例如,学到圆这部分知识里,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的故事,让他们去领略圆形的美,曲线图形的美,轴对称图形的美,多视角帮助他们去理解数学、认识数学。“知之深,爱之切”,从而推动他们学习情感的发展,增强学习的理智感。

三、捕捉过程性的细节

切入课堂操作实际,使新课程教师研修进入到课堂的深层探索阶段,所有内容都是建立在对课改实验区已有实践反思的基础之上,它从理念的神坛走下来,面向具体的操作层面,在实践反思的基础之上致力于解决实际操作层面所遇到的实际问题。

1、值得“延伸”的环节

教学细节的处理,往往无法预设,有许多要靠教学机智,也需要教师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善于发现,才能抓住转瞬即逝的教学行为细节,画龙点睛,点石成金,是细节成为教学的突破点,成为学生的兴奋点,从而创造精彩互动的课堂。如:教学“升与毫升”,……生1:1毫升等于多少克?师:我举个例子,1小时等于多少米?生2:时间单位不能和长度单位相等,容积单位和质量单位也不能相等。师:你说和对,你们能理解吗?生1他茫然地点点头。如果教师在生1有的问题上作个修改,变为“1毫升( )等于多少克?”学生就会一目了然了。对具体的物体而言,就有答案了。在根据学生的问题设计一个延伸的问题:称一称100毫升水、油等其他液体,他们的质量各是多少?这样既让学生区别两者表示物体的不同属性,又让学生明确他们之间的关系。

2、值得 “延迟”的评价

我曾看到杨玉华老师的《万以内笔算退位减法》教学片段,老师问学生能否从高位减起。学生有不同的想法,这时老师并不是采取直接告知能与不能,也不是回避、堵塞、应付,甚至是置之不理的做法,而是用极大的耐心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和质疑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实践,去发现、经历和体验“从高位减起”的方法的可行性和局限性。教师不轻易做出评价,而是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采用延迟性评价。

3、值得“深思”的意外

细节虽小,却不能小看。在看似“应该”和“正常”的地方,在有意无意的忽视和漠视的地方,正存在着教师从感性和理性两个方面都应该努力去避免的非教育和反教育的现象,教学细节具有的对学生心理、行为的深刻“教育性”警示着每一个严谨的教师。听了“11--20”数的认识时,教师让学生按要求到台上说出自己的数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再让他们按顺序排好。让学生回到座位时,学生一拥而散。我想如果老师让学生按顺序下去,这样可以把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让学生从小养成遵守秩序的良好品行。

四、延伸问题性细节

“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这是哈佛大学师生中广为流传的一句名言。《新课程标准》中也把“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发展问题意识”列为具体的目标。实际上,教师并不是以传授知识为唯一目的,而是应该激励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最为重要的是,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对此问题性的细节进行延伸。

听了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时《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研讨课,引发了我的思考。师让学生摸一摸手中的长方体的面,你有什么感觉?学生谈了自己的感觉:有的说是滑滑的,有的说是光光的,还有的说有点热的。有些学生就附和着说真的有点烫……显然,教师让小朋友摸长方体的面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体验平面,积累直观感受,并和后面的教学(摸圆柱的曲面)形成比较,可是学生的回答偏离了教师预设的“轨道”,特别是说有点热的,那可能有的小朋友摸的时间有点长,所以有热的感觉,还引起其他孩子的附和。怎样在“摸”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表面时,能够让学生一下子体会“平”的和“弯曲”的面的不同?这就要在设计问题时,需要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注意有目的性地设计问题。尽可能避免问“这个面是什么感觉?”以免学生的思考、回答出现意外的、没有方向性的活跃。也就是说,“问”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要细化问题在语言上的表达。

课堂中的教学细节很多,我们不必也不可能什么都去解决,只须抓住“关键性细节”去突破、生成。失败的细节给人以启迪,成功的细节给人经借鉴,我们要记录、交流教学细节,积少成多,聚少成塔,建立“细节优势”,铺就专业成长之路;我们要注入理论,搭建平台,构建团队,协力攻关,突破“细节难点”,共享教学智慧。

参考文献:

《细节决定成败》 汪中求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叶澜

《最新小学数学典型教学案例赏析》 袁中学本资料来自互联网共享文档

雕琢教学细节成就精彩课堂 篇2

一、把握细节, 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

课堂教学是一个知识与能力相互渗透和融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细节, 教师不应该也不能够忽视这些细节。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巧妙地利用这些细节。

如《一次函数图像》的一节练习课上, 在大多数学生都会画一次函数y=5-x的图像, 也明白该图像为一条直线的基础上, 我趁机在黑板上编出一道题:

已知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10厘米, 一边长是x厘米。求:

(1) 它的另一边长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

(2) 画出这个函数的图像。

片刻之后, 学生便得出解析式y=5-x。此时, 课堂上气氛热烈, 学生发现“这题与例题图像一样”。我微笑着说:“你们真厉害, 能解决此题, 并且发现该图像与上题图像相同。那么是否有同学不赞成此看法呢?”教室一片寂静后, 一学生站起来说:“这题图像是一条线段。因为这里的x和y分别代表长方形的边长, 而边长不能为负数。”顿时教室里一片沸腾, 学生议论开了, “这题在实际情景中自变量范围发生了改变”。我追问:“谁能求出变量的范围呢?”这样, 又一次引起学生思考, 得出了“变量不同, 图像也发生着变化”的结论。最后, 师生共同求变量的范围。这样, 学生既掌握了图像的画法又学会了求变量范围。

二、把握细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向往、迷恋或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在学习上表现为对知识的需要, 对文化艺术的需要 (求知欲) 。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无形动力, 它能推动学生去寻求知识, 开拓眼界, 用心钻研, 乐于努力, 克服学习中的种种困难。而每个学生的兴趣点又是各不相同的, 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善于发现并把握教学细节, 让他们表现自己的才能和智慧, 以激起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在一节几何复习课上, 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

直接运用“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一半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这个结论解答题目“一个三角形一边长为2, 这边上的中线为1, 另两边的和为1+, 求这个三角形的面积”。

当时, 我和学生根据结论判断出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后。我便启发学生设一条直角边为x, 则另一条直角边可表示为1+-x, 根据勾股定理列出方程x2+ (1+-x) 2=22, 从而求出x=1, 进而求得这个三角形的面积。在这个过程中, 我发现有的学生有点不想听, 甚至不耐烦了, 我趁机说:“老师的计算方法太复杂了, 同学们有比老师高明的方法吗?”话音刚落, 一学生豁地站了起来, 说:“我有简单方法。”这位学生平时上课注意力不太集中, 若注意力集中, 则反应很快。“我是设两条直角边为x, y, 则可列出两个方程: (1) x+y=1+; (2) x2+y2=22。先将方程 (1) 两边平方再减方程 (2) 便得:2xy=, xy=, 则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其他学生用赞许的眼光看着她, 也有学生说这方法很棒, 我也翘起大拇指表扬她。从此, 她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非常高, 后面连续几节课都有较出色的表现。

所以说, 教师的一句表扬, 学生们的一个赞许举动, 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就会努力地学习数学, 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潜能。

三、把握细节, 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在教学中,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出现了一些小错误, 此时教师若迫不及待地打断学生的回答, 这个小错误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就会不深刻, 以后作业和考试中还是会重犯;而如果允许学生回答完毕, 然后及时追问以引起学生的思考, 让他们自己去反思, 分析错误原因, 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则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荷兰著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费赖登塔尔教授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美国数学教育家波利亚也说:“如果没有了反思, 他们就错过了解题的一次重要而有效益的方面。”所以,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及时把握细节, 关注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

如在《线段、射线和直线》这节的教学中, 在介绍了线段的概念和表示方法后, 我让学生完成这样一个练习:

如图1所示, 图中有几条线段?请把它们表示出来。

很快就有学生举手回答:“有OQ, QP, OP。”显然不对, 但我没有立即打断学生的回答, 而是在学生回答完毕后, 追问:“这样表示可以吗?”教室里顿时一片安静, 学生都在思考。回答问题的学生思考片刻后顿悟:“忘记加线段了!”其他学生也点头表示赞同。在课后的作业中就再也没有发现该学生出现这样的错误, 而且整个班级中出现这样错误的学生也几乎没有。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 面对学生出现的错误, 我没有草草处理, 而是让学生自己思考后解决, 这样就激起了学生对这个错误的反思, 学生学会了自我检查, 并真正成为能自觉投入学习活动的主体。

四、把握细节, 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列夫·托尔斯泰曾说:“知识, 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 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 才是真正的知识。”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智力成长的临界期, 动手操作能促进学生大脑发育和思维发展, 能使他们变得越来越聪明。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碰到一些数学问题, 这些问题仅仅靠观察和思考是很难考虑全面而得到正确结论的。所以, 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 使他们从中得到感性认识, 并通过比较、分析、概括, 上升为理性认识。这样学生就会有所体验, 有所收获。

如在《多边形》的复习课上出现了这样一个问题:

用一条直线截去矩形的一个角, 还剩几个角?是几边形?

学生们刚开始都以为还剩三个角, 是三角形。我微笑着说:“你们真厉害, 能解决此题。那么是否有同学不赞成此看法呢?”顿时教室里一片沸腾, 学生们互相议论, 但是似乎没有确定的答案。此时我并没有马上分析, 而是让学生动手操作求解。同学们有的拿出纸, 有的拿出笔, 有的拿出剪刀。他们积极思考, 动手动脑, 很快得出了结论:矩形剪去一个角会出现三种情况, 剩下的图形可能是三角形, 可能是四边形, 也可能是五边形。我便紧接着追问:“要是把矩形换成长方体, 用一个截面截去长方体的一个角, 情况又会如何呢?”学生已经从刚才的平面图形中受到了启发, 思路一下子就打开了。长此以往, 良好的思维习惯也就慢慢形成了。

数学知识最初都产生于实践活动, 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及时把握细节, 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 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机会去再现数学知识的发现过程。

五、把握细节, 增强学生的记忆

记忆对数学学习是必要的。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总喜欢让学生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对数学概念法则进行记忆, 这样的教学只会使学生逐渐丧失学习的兴趣, 视学习为一种负担。布贝尔说:“教师不可以忘记, 对于种种冲突, 只要能在一种健康气氛中加以解决, 那么, 冲突也会具有教育价值。”而幽默就能创造这种“健康气氛”。

如在学习《同底数幂的乘法》时, 在学生探究讨论后, 我让一学生 (蒋劭辰) 进行了归纳。他讲得很完整, 于是我就趁机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蒋劭辰法则”。课堂上顿时笑声一片, 学生也在欢笑中记住了法则。

在上例中我通过一个小幽默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增强记忆。因此细节虽小, 但及时把握却可以帮助学生达到加深印象、强化记忆的目的。

关注教学细节,成就精彩课堂 篇3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细节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大家对教学细节越来越关注。教学中,细节如深夜的流星,一闪而逝;又如暴风雨中的闪电,耀眼夺目。教学活动是由一个个细节构成的,细节虽小,却能透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大智慧。在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也有一些细节集中而鲜明地体现着教学理念,能折射出教学的理性之光、人文之光、人性之光,从某一个角度可以说,这些教学细节是透视执教者教学理念的放大镜。反之,一堂没有细节的数学课就会显得索然无味,缺乏魅力,打动不了学生。教学的魅力,其实也是细节的魅力。那么,我们该怎样打造细节呢?

一、预设细节挖掘教材,让教学更顺利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老师的善于运用。是啊,教材不是圣书,它只是提供了最基础的教学资源,要使数学教学更有效、更高效,就必须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挖掘,用“对”、用“足”、用“活”、用“好”教材资源。

如:在教学《位置的相对性》一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新颖而自然的课始:

说反话

师:今天我们来做个游戏“说反话”,学生一听做游戏,就来劲了。我说东,学生就说西;我说南,学生就说北;我说东南,学生就说西北;我说西南,学生就说东北;我说东偏北,学生说西偏南;我说西偏北,学生说东偏南……这个游戏既简单又能让学生巩固八个方向的知识,学生兴趣甚浓,注意力高度集中。一堂课下来,学生轻松地掌握了所学的知识。

我想一堂课的成功并不只是体现在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中,应贯彻到每一个教学细节中。我注意到了这一细节,在深入了解教材内容后进行了精心、巧妙的设计,无声地将本课的教学要点融于这个活动中,既拉近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又将本课所要学的内容向学生作了交代,可谓“一举两得”。学生在游戏的冲击下很快掌握了本节课的教学知识,并且落实得十分到位,能顺利地完成作业。充满魅力的教学细节,是靠教师精心创设,用心打造的。它不是表面“作秀”,不是为刻意追求“亮点”而设的“应景之作”,而是对文本、学生、环境深刻理解和把握后的自然而巧妙的“创设”。

二、捕捉细节开发资源,让课堂更精彩

长期以来,“教材”被误以为是数学教学唯一的课程资源,致使互动的、生成的、创造性的教学过程被枯竭为教师“教教材”和学生“学教材”。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课程资源观,明确指出“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学生也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生命载体”。课堂教学是很难预测的,它既是知识与能力相互交叉、渗透与融合的过程,也是精神与生命共同发展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时时闪烁跳跃着一个个鲜活的细节。课堂中我们不应该也不能够忽视这样的细节,只要关注、珍视细节,那么课堂将是一个“动态”的,一个有“生命力”的课堂。

在三年级的一堂课中,上课铃刚响,孩子们齐唰唰地坐好了,突然,一个小男生怯生生地举手说:“老师,我要上厕所。”“哈哈……”底下一阵哄笑,这时我轻轻打了个手势,让大家安静下来,并微笑着说:“今天,我们正好要学习‘时、分的认识’,就让我们在等待这位小朋友的过程中共同来感受一下1分钟到底有多长吧。”小男生红着脸冲出教室,不一会就回来了。我摸着他的头说:“ 1分钟就解决了?可真快!那你知道1分钟,我们还可以做什么吗?”学生各抒己见,最后我报出一连串惊人的数据后,大家都愣了,“要好好珍惜时间”的念头牢牢地印在了孩子们的心里。

这一教学环节,我没有简单处理,而是以此为契机,巧妙引导,于“惯常”处拓开一片新天地,及时捕捉到了一个有价值的细节,并深入发掘细节中蕴藏的教育资源,一个“等待”,不仅化解了小男孩的尴尬处境,使他在无形中认识到上课去厕所是不应该的,还让孩子们初步感知了1分钟,知道1分钟到底有多长;一个“等待”,不仅在保护小男孩自尊的同时,深深地教育了大家要珍惜时间,珍惜生活。教学细节稍纵即逝,要靠教师去捕捉,它犹如课堂的精灵,悠忽而至,稍纵即逝,让人始料不及。这就需要教师做个有心人,及时捕捉,小心把握。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敏锐地发现学生身上显露的细节,在细节上做文章,于细微处见精神。

三、紧抓细节巧用错误信息,让知识尽显魅力

对教学细节的处置,蕴含、折射着教师的教育理念、文化底蕴、教育策略和人格魅力。教学的细节可能是一句话、一个表情、一次错误,教师只有敏锐地发现这些精彩的细节,耐心扣问,静静倾听,深入挖掘,有效生成,才会走进学生心灵,走进文本教材,实现精彩生动的课堂价值!我们要面对题中的错误,不要草草处理,而是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这样就激起了学生对这个“错”的热烈争论,形成了一些独到的见解,引导学生表述个人见解,张扬正确观点,使细节成为牵扯学生心灵的琴弦,憾动着学生的灵魂。正是教师的临场发挥、随机应变,让我们的教学秩序得以控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原来可以如此美丽而丰富。

汪中求在《细节决定成败》中所说的:“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所以,大礼不辞小让,细节决定成败。在数学教学中也是一样,不可忽视小小的细节。假如我们没有善于捕捉细节的一双慧眼,那么,正如袁振国教授所说的:“或许我们得到了大海里露出水面的冰山的一角,而失去的却是大海下的整座冰山的主体”。在现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大环境下,就让我们紧紧抓住课堂教学中一个个脱离预设的“细节”,通过努力使它们成为可遇而不可求的教学共享资源,真正地提高我们课堂教学的效率。关注教学细节,精心打造教学细节,我们的课堂才会那样充实饱满,那样激情跌宕,那样隽永俊秀。把握住了“细节”,就是留住了一份精彩,营造了一份美丽。

参考文献:

[1]汪中求,《细节决定成败》,新华出版社,2004年

[2]袁振国,《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

[3]罗恩·克拉克,《教育的55个细节》,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年

[4] 杨九俊,《新课程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

[5] 田远进; 心中有数细处入手[N];桂林日报; 2007年

细节成就精彩课堂 篇4

——赴“名师大课堂”学习体会 古镇中心小学 赵红月

题记:有人说课堂就是教师的产品,要把产品做好,就需要精心设计,需要精心加工。成功的课堂离不开精彩的细节。要使课堂精彩,就需要认真备课,认真上课,把课堂当做教育理想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地方。

12月3日—5日,我和甘老师到南海参加了“名师之光”的学习观摩活动,本次活动主办单位特邀请全国第八届小学语文大赛特等奖获得者的教师们进行精彩课例展示。更邀请到了我们耳熟能详的崔峦老师、高林生老师、于永正老师等等。三天下来,我们一共听了6堂报告课,24堂教学展示课。听力这么多课,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这些课真好听,不仅仅是听课,还是欣赏、享受。这些名师的声音真好听,很有磁性,像播音员。时而心潮澎湃,热血激昂;时而感动,热泪盈眶。

对于名师的理解,我想应该是具有科学的、先进的教育理念,有好的教学方法。名师们对文本解读的能力和对教学内容的精彩设计我们很难一学就会,但名师们上课时从细节中体现出的教育机智和调控驾驭课堂的能力我们是可以比较容易学习和借鉴的。

结合我自身存在的不足以及一年多的工作经历,今天我想从“细节”这个角度入手,挖掘我们工作中应注意到的问题。

一、教师个人素养细节。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师是关键,而教师的基本功有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条件,同时,教师素质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只有教师基本功扎实,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教学。

1、写一手好字是给学生最好的礼物。

2、好口才,普通话。虽然嗓音是天生的,但我们可以尽量练好一点,听一听自己的录音,想一想怎样发生才能更好听。

另外,从长远角度讲教师的性格和对待学生的态度也很重要。

4、有一定的兴趣爱好,做一个生活丰盈的教师。

5、注重与学生交流。无论是班主任还是科任老师都要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和谈心,要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需要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只有学生发自内心的喜欢我们、尊敬我们、欢迎我们,我们教师才能真正地走进学生,才能获得真正的职业归属感和职业幸福感。

6、教师要言行一致,以身作则。学校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做人。优秀的教师,除了教学工作优秀外,还能够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为学生会做人做出好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们教师不能随口说脏话。即使再小的事情,我们也要尽量旅行诺言,做到言行一致。在维护校规、班规方面,老师更应该以身作则。比如迟到问题,老师们就应该有很强的时间观念,不论是上课还是训练,要求学生几点到,老师也应该几点到校。

二、教学能力素养细节。

“语文课程和学生的理解程度,取决于施教者自身的教学视野和思想边界,课堂是施教者整个教学生命最为真实的投影。”

1、教师要多读书,多学习。鸟语高飞先振翅,人要进步必读书。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知识增长迅速,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也是一个学习者。学无止境,作为教师,应该有一颗和学生一起成长的心。我们在专业上一定要“术业有专攻”,一定要尽力超过所有的学生。认真备课,如果备课不充分,总是出现知识性错误,是会非常影响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印象。

2、尽快记住学生的姓名,也是对学生的尊重。

3、教师要有哲理性幽默感,说白了就是不能总是一眼一般,没有幽默感的老师学生不喜欢。

4、善于设置悬念和有技巧的提问。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够不断地制造悬念,是学生对新知识产生一种急于探求的心情,那么就会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学生能从旁观者、被动的接受者变成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主体者。

5、机智让教师变得更加美丽。善于自制,才能使自己冷静下来。

爱心感化法。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这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触及年轻的心灵。”谁更有耐心,谁就能获得成功。但是,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我的观点是恰到好处的“恩威并施”会很有效果,我们的出发点要爱学生,不能一味的劝说,有时也需要让学生看到我们生气,到我们要把握尺度,给学生留有改变的空间。

巧给台阶法。千万不能脑对立,避免把矛盾扩大。

借题发挥法。“搭公交车”,——网络公交车。(何捷:朱自清的《匆匆》)来自福州。停顿修整法。学生精神疲劳时,可以暂时停止上课,做作小游戏,唱支歌,讲个故事等等。

三、课堂调控能力素养。

1、课堂评价语。如何表扬,如何让表扬语发挥树立学生信心、激发学生参与兴趣的作用。例如

2、教师要有激情,但注意把握分寸,不能流于形式。面带微笑,有激情,让自己整个人投入到这堂课中,如果这堂课自己都不喜欢,那学生们又怎能喜欢呢!不管教师心情好不好,我们都要把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学生,这是职业素养,更是敬业精神。

3、在课堂教学中,要抓住一切时机,激励学生的自信心。平时不爱回答问题的学生一旦勇敢的举手回答问题,我们就要多给这样的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并及时表扬他的进步。

推敲教学细节,成就高效课堂 篇5

——由一堂磨课引起的思考

一、案例背景

2010年5月20日初中科学“疑难问题解决”教学研在虹桥一中举行,八年级同课异构实验研讨课的课题是:《估算高锰酸根离子的大小》。我校郑希坝老师所上《估算高锰酸根离子的大小》一课,充分让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索过程,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激发了科学探索的兴趣。这节课在我校实战教学中共反复的四次之多,几次上课,几次讨论我都在场,体会最深就是好课是磨出来的,精彩的课堂特别需要推敲教学的细节,以下就是我对此次磨课的一些思考。

二、情景描述

[初磨案例描述] 以下是郑老师第一次上课的实录:

师:这里是一盒火柴,里面装滿了干燥剂,有二千多颗,谁能估算出一颗的体积吗?(教室沉静了一段时间)

生:可以先测出火柴盒的体积,再用火柴盒的体积除以2000就可以算出。

师:你们每一组都有一个用小纸包着的高锰酸钾颗粒,怎样测出它的体积呢?

生:可以用尺子。(让学生测量)

师:前面我们学习过物质的构成,想一想高锰酸钾颗粒是由什么构成的呢?(学生思考了一段时间,可能是提问的转折过大所致)

生:是由Mno4-和K+构成。

师:Mno4-离子有大小吗?(学生:有),有多大?……一个Mno4-离子有多大?能用眼睛观察到吗?(学生:不能)能用显微镜观察到吗?也不能。那么怎么估计一个高锰酸钾离子的大小呢?

(此时好像凝固了一般,学生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其原因是:①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知识,无从入手;②上下的承接过于突然)

师:(教师进行启发)一颗高锰酸钾中Mno4-离子个数不清的,怎么数清楚?(学生沉思)

师:我们用什么办法让它的数量变少一些,变得可以数的程度。(学生还是在沉思)生:把它放在水中稀释。

(这回问题进一步明确了,学生的思考就显得容易了)

师:(进行演示实验)我们首先将这颗高锰酸钾溶解到10ml水中,颜色特的别深,说明什么(生齐答:Mno4-离子个数多),这还是数不清,怎么办(生齐答:还要稀释)

板书:每次取1ml上支试管液体加9ml水,不断进行稀释,直至最后能看出紫红色的那一支试管中,每10 mL 的溶液中大约存在1000个高锰酸根离子

师:每一次稀释后,Mno4-离子个数是上一支试管的多少。生:是上一支试管的十分之一。

师:假如我们稀释了五次,计算一下这一颗高锰酸钾Mno4-离子的个数。

……学生进行实验。学生实验出现的问题:

① 进行溶解的学生实验试管过小,不利于学生实验; ② 进行溶解时学生不会甩试管,用时过多;

③ 用量筒量取1ml液体时,一是每次量取时没有清洗量筒,二是用时过多;

④ 没有强调高锰酸钾溶液具有腐蚀性,有的学生的手受到腐蚀,实验中缺少了试管架

实验评价……此时时间已不够,此项任务还没有全部完成。

[再磨案例描述] 在听取听课教师的评课意见后,以下是第二次上课和课评。

教师出示模型,一个透明的有机玻璃盒子里放着12个蓝色的塑料大球,还有一些黑色的塑料小球。

师:同学们这一个盒子里装有十多个塑料大球,能会用简单的方法估算出一个塑料球的体积吗?

(通过学生回答和教师总结,明确求出小球的体积需要测出盒子的体积V和小球的个数n。初步建立建立间接估算体积的宏观模型,为下一步估算微观的大小思维方法打下基础)

师:请同学们打开纸包,你看到什么?

学生:紫黑色固体。师:从微观看KMno4固体由什么构成?

学生:由K和Mno4构成。

师:如果现在要求估测Mno4-离子的大小,你会用什么方法?(学生一下子答不出来)

教师引导:大家可以参考刚才估算出一个小球的体积的方法,先想出估 2 测Mno4-离子的大小的基本思路?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演示如下幻灯片1。

(学生对估测Mno4-离子的大小思考的太多,阻碍了学生的思维进程。教师利用引入的宏观模型与微观KMno4进行类比的方法,让学生明确实验的基本思路,教学由浅入深的感觉)

生:我们测出的这一小颗高锰酸钾也应该包含钾离子的体积啊。师:你非常动脑筋,想到了钾离子也有大小,我这里还有一些黑色的塑料小球没有用到呢,想一想我放入这个有机玻璃盒子里,它们会不会溢出来呢?

生:不会的。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这些小球太小了,会进入到大球的空隙中。

师:说得很好,刚才我们讨论的钾离子和高锰酸根离子和这种情况是类似的。

(这是这节课闪光的课堂生成,郑老师很及时地抓住了生成问题,这与教师的充分准备有关,教师的教具不是进行了充分准备是不可能这么从容应对的)

师:根据实验的基本思路,你认为估算Mno4-的大小时,你遇到的困难是什么?

生: Mno4-的个数很多,一下子数不出来

师:就这一点吗?我这里有溶解的Kmno4溶液颜色很淡数量可能也很少了,你能数得清吗?(不能)为什么?(笑,看不清)

(让学生明确估算微观粒子大小的难点和关键点所在,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激发学生进一步解决问题的欲望)

师:晶体中的Kmno4 K+和Mno4-紧紧结合在一起,你用什么方法将它分开。

学生:溶解。

(可以参考这样提问:我们知道这一小颗高锰酸钾,Mno4-离子是相当多,如果我们将它们数量变少一点,达到可以数的地步就好了,用什么方法使Mno4-离子变得可以数呢?)

学生实验操作:演示溶解晶体示范实验

(此处教师特别强调试管的震荡的操作,教师对学生操作的过程中进

估算小球体积的大小估算高锰酸根离子体积的大小

1、测出盒子的体积

2、测出小球的个数

3、计算:小球体积V1、测出一小块高锰酸钾晶体的体积

2、测出一小块高锰酸钾晶体中高锰酸根离子的个数

3、计算:一个高锰酸根离子体积nV’=V/n 3 行指导,为规范实验操作和下一步的学生实验的顺利进行打下扎实基础)

师:Kmno4溶液为什么呈紫红色?溶液呈紫色的与什么离子有关?(这一问题可以不要提,教师可直接说明颜色与Mno4-有关)师:现在溶液中还有很多离子,你用什么方法使它更少呢?

生:稀释。

学生进行稀释实验,教师进行实验指导。

师:按这样的方法,不断的稀释,你能知道浓溶液和稀溶液它们之间的离子个数关系吗?

生:不知道。

师:那么,我们怎么做就可以知道它们之间的离子的倍数关系?

生:规定它们的体积。

教师:很好,那么取10ml好,还是取9ml好?为什么? 生:取10ml好,便于计算。

教师:那么我们又是如何知道高锰酸根离子的个数的?

生:用显微镜看。

师:用光学显微镜是看不到离子的。我们现有的条件我们无法看到离子。书本上告诉我们“最后你能看出紫红色的那一支试管中,每10 mL 的溶液中大约存在1000个高锰酸根离子”,你是怎么理解的?

(学生一下子难以用言语表达,教师的语言可以设计得趣味些,幽默些让气氛活跃一点)

教师出示已经稀释好的一组从浓到无色的溶液。

师:你们认为哪一只试管,每10 mL 的溶液中大约存在1000个高锰酸根离子。

生:倒数第二只试管。

(通过教师和学生对实验过程的交流探讨,让学生感悟到通过溶解和稀释的方法可以解决高锰酸根离子个数多的问题。从而突破学生对实验的理解这一难点)

……

学生完成实验后,教师告诉学生理论上高锰酸根离子的大小为10-13毫米,让学生用实验所得到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发现两者相差较大。然后让学生围绕实验过程中哪些环节会影响实验结果进行小组讨论。最后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小组汇报的内容如下:

①刻度尺测量高锰酸钾晶体时存在误差。②用量筒量取液体时,部分液体残留。

③滴管使用不规范。

④稀释时颜色判断不准确,造成计算错误。3 4 ⑤溶解时没有充分振荡……

三、问题讨论

这次磨课我们获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回味其中过程我不禁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了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研组的磨课应该怎么磨?

四、反思与分析

通过本节课的磨课我们认为只有推敲教学细节,方可成就高效课堂。以下是我对本节课在磨课中的认识。

(一)推敲教材--理解教学目标,突出上课重点

教材是教学的材料,是一种重要但不是唯一的资源,由于种种原因教材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何处理教材是一种教学艺术。在这个环节,大家各抒已见,集思广义,在大家议论中对教材的解读更加深入。例如在本课的研究中我们是这样分析教学的重难点的:

首先是教学重点的落实上的分析:《估算微观粒子的大小的实验》是应用物质宏观性质来解决物质微观结构的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课程标准要求利用简易可行的实验,估算构成物质微粒的大小。让学生在探究实验活动中练习量筒和试管的使用;学会针对实验方案中的目的和条件,对实验的途径和方法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提高学生小组合作分工与交流分享的团队意识和培养学生严谨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分析我们认为教学重点应该突出在: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初步学会评价实验方案及改进方案的能力。

其次是学生近期知识的分析:学生当前虽然知道有些物质是有离子构成的,但并没有对离子形成一种形象的认识,更不知道粒子的大小的数量级;从探究方法上看,学生已经初步学会设计实验方案和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器材的选择,已知道对宏观物体进行体积的测量和估算的技能和方法。学生的困惑点是为什么会用这种不断稀释的方法估算构成物质微粒的大小;如何根据高锰酸钾溶液的颜色变化最后确定稀释的次数,通过计算确定高锰酸根离子的个数。因此我们认为本课的难点是::①让学生领悟用简易的实验工具估算微观粒子的方法。② 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对试管、滴管的正确使用及实验过程中采取合理的测量策略。

(二)推敲获得—细研教学环节、达成课堂“四有”

在评课中,我们着重从课堂的高效性进行分析,总结成一堂好的课堂的“四有”标准:

1.有意义。有意义的课,它首先应该是一节扎实的课。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他越来越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

2.有效率:有效主要是对于学生而言的,学生在课堂上经过不断的实践或者倾听,获得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是否有效,很多的时候不在于老师花了多少力气,更重要的在于你是否想方设法让学生在不断实践、实践再实践,“实践出真知”,这个课堂不是老师的独角戏,而是学生的多方面进行活动的课堂。

3.有趣味:课堂上是否有趣,几乎完全掌握在老师的手上。在课堂上要深深地吸引学生,并不是简单的照本宣科,要求教师在课堂中要富有激性,使课堂具有一种感染力,富有幽默感,使课堂充满开心的笑容。

4.有生成:一节课不应该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在课堂中应有教师和学生情感、智慧、思维和精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有了这个评课的框架,我们的评课的焦点也就相对集中了,上课的教师认识到提高课堂的效率是自己当先要思考的问题。下面是大家听完郑老师第一次上课后,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各自谈了自己的看法。

连老师:从有效性这一角度分析,本节课还需改进的地方。

① 测高锰酸钾中Mno4-离子的大小,难度较大,为了降低难度,拓展学生思维,郑老师使用了一个火柴盒装滿了干燥剂有二千颗,但是你拿出来的是模型,就应该打眼、明显。干燥剂还是太小了,而且数量还有二千颗,这不是学生数得出来的。

(老师议论:可以用更大一点的东西;化学实验室的分子模型;还可以是一种很大的代表Mno4-离子,一种很小的代表K+;用一个透明的长方体的塑料盒装着……)

② 一粒高锰酸钾颗粒还是太小了,学生身边的尺子不能较准确的测量出来。

(老师议论:这里的测量并不是本课要解决的问题,既然是估算,可让学生测一下,然后告诉学生,这里仅只是进行估算,但要学生注意不要把颗粒弄湿了,湿的高锰酸钾有腐蚀性,让学生汇报一下,再说出一个较准确的值,作为计算时的参考)

熊老师:从学生实验中表现的各个细节看,本节课可改进的地方。

① 学生在实验操作是出现了很多错误,所以有必要让学生进行操作表演,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兴趣,又可以从学生的操作中纠正学生的常见错误。

② 稀释高锰酸钾时没有对照组,学生对是否有颜色较难把握,可否用一个白纸板将各种不同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与清水作对比,让学生有一个参考标度。

(老师议论:这样就很突出,效果明显,学生进行实验时心里就有数了)

唐老师:是从课堂的生成和提问的有效性的角度来进行分析的。

① 从课堂的生成看:在课堂上有一个学生提出钾离子的体积为什么不算呢?郑老师及时说明了这个问题,如果我们在上课前就准备了有大小塑料球模型,不仅能很快说明这个问题,也可以让更多的学生立即反应过来。

② 从提问的有效性看,郑老师在上课时还有一些问题提得突然了些,例如在提“怎么估计一个高锰酸钾离子的大小呢?”过渡性提问少了些,是否可以这样提“我们知道这一小颗高锰酸钾,Mno4-离子是相当多的,如果我们将它们数量变少一点,达到可以数的地步就好了,用什么方法使这些颗粒变得可以数呢?”

陈老师:本节课我们需要好好计算的是课堂用时问题,我们先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利用简易可行的实验,估算构成物质微粒的大小。这节课在引入用时过多,在学生实验时用时也有超时,学生对实验进行评价的用时过少。

(三)精雕细节---追求教学和谐,增强课堂时效

和谐发展是教育的理想境界,是新课程改革极力倡导和追求的价值取向。建立一个和谐有效的课堂,也是我们磨课的最高的追求,那么怎样才能在磨课中来达到课堂的和谐,课堂的高效呢,这就对我们的磨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课前应了解学情: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育的本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的视野要从“知识”转向“人”,转向“生命”,转向“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先前的教学设计,7 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更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课堂的和谐,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2、上课应充满趣味: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课堂应当是灵活生动充满情趣的。现代心理学认为:“儿童在无拘无束的活动中,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能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记忆力增强,相反的,如果在一个呆滞,有种种约束的环境中,会思维堵塞,反应迟钝,心境封闭,毫无创造力。”让课堂充满情趣不仅是学生的心理需要也是实现有效教学自身的要求。

3、课堂应民主和谐:新课程的教学观、学生观决定了师生之间的关系是新型的民主平等的关系,教学实际上是师生以教学资源为中介的交互影响的过程,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过程教师在课堂上要扮演的是一个组织者和指导者的角色。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平等愉悦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想、敢说、敢问、敢做,勇于、乐于展现自我,从而保证学习活动顺利、高效地进行。

第二次上课的磨课,我们的重点放在磨学生、磨细节上,以下是教师在第二次听课后教师提出的改进意见。

① 学生实际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小组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度比教师预设的要差一些。这样造成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所花的时间较多。因此,教师很有必要在实验前对学生进行小组分工,特别是学生在试验时进行操作策略的指导。这有利于缩短时间,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实验的准确性。

② 在实验方案评价方面如果有时间,教师可以与学生探讨稀释的频率问题,即1毫升溶液中加入9毫升水进行稀释和1毫升溶液中加入99毫升水进行稀释。评价这两种方法哪种方法更好。这样可以引导学生考虑实验方法对估测的影响。

③ 在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有一些趣性、幽默,课堂中适当加一些笑料可以减少紧张气氛,例如一颗高锰酸钾中Mno4-离子是数不清的,为什么?数量多,这还不是主要原因,我们还是看不清啊,要真的看清这还不是我们常人的事情,还要“仙人”科学家来做的事情,“仙人”已经得出结论:每次取1ml上支试管液体加9ml水,不断进行稀释,直至最后刚能看出紫红色的那一支试管,10 mL 的溶液中大约存在1000个高锰酸根离子。这样一个烦燥的数据学生听来既亲切,又好理解,而且课堂气氛可能会轻松一些。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通过教研组内的磨课,大家深刻体会到备磨课不仅有益于上课的教师,也有利于听课的教师。每 8 3 一次成功,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更重要的是通过磨课,推敲教学细节,提高了我们在课堂上的教学效果。

2010/12/01

参考文献:

[1]刘欣.课堂教学艺术[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2]张学敏.课堂教学技能[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3]名家对话:评课中应注意哪些关键点?作者:清 泉

网(www.fyeedu.net)

[4]怎样使听评课更有效教师应如何听课

作者:张利建 网(www.fyeedu.net)

[5]构建和谐课堂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雕琢教学细节成就精彩课堂 篇6

摘 要:随着生本教育在学校的深入开展,语文课堂教学逐渐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局面。而要成就生本课堂教学的诸多精彩,课堂上,教师能否抓住有利时机,从学生需要出发,点拨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升华主题,是课堂生成的关键所在。“要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教师应该作导演,作向导,作教练,作陪读,应该让学生有自己的直接体验,吸收文章精华。”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使教学每一环节都能根据学生的学情,有机顺势而导。

关键词:回归原点;顺学而导;追问释疑;不教而教

随着生本教育在学校的深入开展,我校的语文课堂教学逐渐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局面。作为生本教育的实践者,我努力从学生本位出发,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引领学生,使学生在原有知识、能力的基础上,逐步迈向快乐的学习之旅,尤其在生本课堂教学中的顺学而导无形中成就了生本课堂教学的诸多精彩。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学生发展的原点,语文教学要回归原点,就要做到课堂教学中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需要。课堂上,教师能否抓住有利时机,从学生需要出发,点拨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升华主题,是课堂生成的关键所在。“要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教师应该作导演,作向导,作教练,作陪读,应该让学生有自己的直接体验,吸收文章精华。”

如,教学《唱脸谱》一文时,有学生问我,能否将动画片中的人物与脸谱匹配,我顺势而导,将脸谱颜色与自己认识或熟悉的人物性格相匹配进行仿写,人物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也可以是看过的电视剧、动画片、历史人物等。这样,将对偶句的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既使学生有话可说,又激发了学生仿写的兴趣。在交流过程中,学生个个激情四射,兴趣盎然,有的介绍历史人物,如“黑脸的包拯断案神”“红脸的林冲,白脸的高俅”。也有动画片中的角色,如“红脸的喜羊羊爱动脑,黄脸的沸羊羊最勇敢”等,最有趣的是在汇报交流时,学生大都是唱着汇报的,由此可见,他们确实已被京剧所吸引,沉浸在自我创作所带来的无限喜悦中。这样,教师的教变成了学生自主轻松的学。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探究是生本课堂的灵魂所在,学习活动要引导学生自我去发现,让学生自己去学会。教师不能包办代替,不能简单给予,更不能高高在上,盛气凌人,应该创造机会让学生“逞强”,敢于向学生示弱与追问,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如,教《永世长存的毡靴》一文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去理解的:爷爷的毡靴为什么会永世长存?你怎么理解,请再认真读文,结合文中的具体句段谈一谈。学生通过读文做批注,与小组交流,有了更全面的理解,但还不能深入地谈出自己的见解,他们认为爷爷的毡靴回归大自然,所以永世长存。于是,我追问,“爷爷的毡靴,回归自然就不会消亡吗?永世长存的究竟是什么?那题目为什么是‘爷爷的毡靴’,而不是‘大自然的战靴’呢?我真纳闷。”孩子们看到我疑惑,来了兴趣,便认真思考起来。最终,带着欣喜与自豪告诉了我,永世长存的并不是爷爷的毡靴,而是爷爷珍惜世间万物,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精神。

叶圣陶说:“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不需要教。”语文作为一门基础课程,有些东西本来就教不会,需要学生自我去习得,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否顺学而导,引发学生的思考,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否使学生较快地悟得学习的方法。一个高明的老师常常把聪明的自己隐藏起来,以敏锐的洞察力去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相信学生,把“球”抛给学生,假装糊涂,造就强势的学生,使语文课堂教学变得充满智慧。特征鲜明的生本课堂,把学习的主动权移交给了学生,教师适时而导,不教而教,成就了课堂的精彩,也成就了学生的发展,更成就了教师的幸福人生,这才是真正灵动的课堂,高效的课堂,使人感受到的是一种无痕的教学,充满绿色生态的教学。

走向生本课堂,张扬生命个性,以生为本,因学定教,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从而使生本语文课堂处处流光溢彩,这亦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作者单位 甘肃省山丹县城关小学)

关注细节,成就精彩课堂 篇7

一、课前备课打造细节

课堂教学中的细节问题虽然是一些极小的问题, 但是也能影响一堂课的教学效果, 细小的问题也能酿成大的失误, 因此我们在备课时不能轻易放过每一个细节问题。细节问题包括的内容很多, 有板书设计问题:板书是否科学、合理、简洁、实用;有提问、演示、作图问题:问题表述是否准确、无歧义, 演示是否到位、准确无误, 作图是否科学、合理;有前后衔接问题:有没有过渡性语言, 过渡性语言是否简洁连贯;有教学设计问题:对教学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关键之处是否注意, 设计思路是否清晰, 是否预备了两套甚至几套教学的应变方案, 以应对课堂教学中的意外, 做到万无一失……所有这些, 教师在备课时都应通盘考虑、精心研究, 预设课堂教学中可能涉及的每一个细节问题, 并确定应对之策, 从而使课堂教学自然、流畅、引人入胜。

特级教师于漪当年在执教《记一辆纺车》时有这样一个导入的情景:

师:今天学习第十一课《记一辆纺车》。昨天我请大家预习了。现在说说看, 你们喜欢这篇文章吗?

生: (异口同声地) 我们不喜欢!

(随堂听课的二十几位老师都惊讶不已, 于老师也大感意外。)

师:不喜欢?那就说说不喜欢的原因吧!谁先说?

针对这一教学“意外”, 于老师在教后记中作了这样的反思:“备课时考虑欠周密, 原以为学生会喜欢散文, 想由此激发兴趣, 引入课文, 未考虑到叙事散文与抒情散文的差异……对学生的实际应作充分的了解和估计, 不可再犯闭眼睛捉麻雀的毛病;要继续提高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做到运筹帷幄, 成竹在胸。”于老师教学中的这一小插曲, 说明了一个很值得关注的事实:备课时一定不要忽略了细节, 不然课堂就会出现尴尬的局面, 即使是经验丰富的专家也不例外。

教学《丑菊》一文, 在备课的时候, 我也提前做了细致的工作, 其中既考虑到教学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一些情况, 也考虑到课堂上可能出现的一些意外因素。备课之初我便想, 学生虽然可以从作者的描写中领略丑菊的美丽, 但是由于课文没有插图, 学生的脑中只能留下一些抽象的印象。于是我打算从网上下载几幅丑菊的图片在课堂上展示。我打开电脑, 在百度搜索中输入“丑菊”二字, 但结果却令我十分扫兴———在众多的图片中, 只有一两张丑菊的图片, 并且效果也不太好。这让我有些失望。我只好再仔细阅读课文, 只见在课文的下方还有两行注释, 其中写道:“文中丑菊, 指金盏花。”我不禁恍然大悟:原来“丑菊”是它的土名或俗名, 而“金盏花”才是它的学名。于是重新输入“金盏花”三个字, 转眼间就出现了琳琅满目的漂亮菊花图片, 让人眼花缭乱, 美不胜收。我根据课文描述的情况, 从中选择下载了七八幅图片。

同时, 我还考虑到这样一个问题:课文最后两句———“人间事物中, 有不少东西往往名实不完全相符。名可以丑, 但实一定要美”———是全文的中心句, 既揭示了文章蕴含的道理, 又是全文的难点, 如何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 谈出受到的启示?如果学生展不开, 或列举的例子不恰当, 该如何引导, 方能让他们畅所欲言?为此, 我准备了人、动物、植物和其他事物中的典型例子, 以便在学生说不出来时, 作抛砖引玉之用。

最后, 我还想到:在感受了丑菊的美之后, 会不会有学生提出“既然丑菊如此美, 为什么人们会给它取这样一个难听的名字”这样的问题?我仔细阅读了教参, 从中并没有发现相关的解释。于是我再次求助网络, 终于找到了一个民间故事, 其中大致阐释了它的名字的由来。结果, 不出我所料, 就在学习完课文, 所有问题都已经解决, 课堂即将画上圆满句号之际, 偏偏就有一个好奇的学生站起来提出这个问题。我成竹在胸, 从容不迫地将此民间故事讲给学生听。学生得到了答案, 课堂也平添了几分情趣。

总之, 教师在备课和设计教学时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 应当做到粗中有细, 使教案粗细兼顾、相得益彰。

二、课堂教学捕捉细节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 即使课前有再好的预设, 也往往不会像教师所想象的那样流畅, 这是课堂的本来状态。那种完全按照教师的预设来推进的教学只有两种可能:一是教师的预设能力很强, 学生的思维完全在教师的预料之内;二是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了强制性的引导, 学生的思维只能跟随教师的牵引。而实际情形中, 又以后者居多。因此, 从“以生为本”的角度来看, 我们应该关注生成, 关注细节。

一方面, 在解读课文的过程中, 对一些关键性问题的认识, 不宜采用“直路通达”的方式, 那样虽然会相当简捷, 但也会因此而缺少对学生来说十分必要的思索和体验过程。而曲径通幽式的处理, 往往会使学生加深对蕴含于情节中的人文内涵的体悟, 发现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匠心, 享受自我发现的乐趣。如我在教学《将相和》一课时有这样一个细节:

师:蔺相如对秦王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 让我指给您看。”你觉得蔺相如是不是在说谎?

生:蔺相如当然是在说谎。秦王愿意用十五座城来换这宝贝, 可见它不会有毛病。

生:这里只是说有点儿小毛病, 可能是秦王还没有发现, 所以我认为蔺相如说的可能是真话。

生:从这里我们更能看出蔺相如的机智。

(在学生争论的过程中, 我没有发表任何意见, 只是偶尔点点头。)

师:蔺相如是在既要不回璧, 又抢不回璧的情况下, 才想出这一招的, 你现在还认为他是在说谎吗?

生:不是说谎。

师:所以我们可以给说谎加上———

生:引号。

从这一细节处理中, 我们不难看出, 我的“蔺相如是不是在说谎”这一问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其用意是在可能引发的争论中, 使学生能深刻地感受蔺相如爱国、大智大勇的品格。“虚晃一枪”的目的正是为了曲径通幽。

另一方面, 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虽有对立的一面, 更有统一的一面。把预设和生成和谐地融为一体, 不断地互相补充、互相转化, 我们才会步入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

预设能力是教师教学经验的一种体现, 而对生成的处理则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能力。一般来说, 教师对生成的处理关键在于对学生思维的把握与判断, 同时又要注意不能偏离原来的教学目标, 不能“脚踩西瓜皮, 滑到哪里算哪里”, 一切听天由命。同时, 当我们发现自己的某一预设表现出“此路不通”时, 就不能一味地实施原来的预设, 而必须另辟蹊径, 找到另一条成功通道。

三、课后反思细节

杜威曾经说过:“智慧并不是一旦得到就可以永久保用的东西。它常常处于形成的过程中, 要保持它就要随时戒备着, 观察它的结果, 而且要存着虚心学习的意志和重新调整的勇气。”而关注课堂教学中的细节, 很好地反思这些细节, 正是促进教师教学实践智慧不断增长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

值得强调的是, 完美并不是我们课堂教学的追求, 因为即使是特级教师精心设计的课, 其实也是有可以改进的地方的。因此, 我们需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 分析思考其成功与不足之处, 以促进自身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提升开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教学能力。

关注细节 成就精彩课堂 篇8

一、预设细节 预约精彩

有些细节表面上看是信手拈来,即兴所得,而实质上是匠心独运,蓄意安排。它的背后蕴藏的是一种理念,一种思想。虽然我们无法预料课堂会生成些什么,但至少我们可以预设一些细节,预约一些精彩。而如何“预设”教学细节呢?

首先,教师要理解教材。例如我在教学《一个苹果》一课时,发现这篇课文的内容虽然较浅显,但故事发生的时代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学生与文本之间存在着距离……为避免这些问题给学生的理解带来困难,我在课前布置学生查阅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及英雄事迹,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之后又下载了电影《上甘岭》,组织学生观看,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在上甘岭战役中,战士们的顽强和伟大,并为之深深地感动着……教学中发现,课前所做的这些准备,使得学生很快地进入了文本的情境,与作者产生共鸣,情感再一次得到了升华。可见,如果我们充分理解教材后,对细节做艺术性的处理,将会产生让我们意料不到的结果。

其次,教师对待学生要“融情”。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台上教师讲得有声有色、兴趣盎然,台下的学生却一脸木讷、索然无味。这就直接影响了教学内容的展开,进而影响了教学效果。要改变这种状况,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懂得“融情”,以情激情,以情动情,营造和谐的课堂,创设宽松的气氛,彼此形成高度的默契,实现流畅的沟通。“融情”,一是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愉悦的接纳学生,放下架子,以生为友;二是要体察童心,妙用童言,以会心的微笑,赞许的点头,关爱的抚摸,鼓励的言语,去亲近学生,吸引学生,悦纳学生,也让学生亲近自己,吸引自己,悦纳自己。有了这样的细节智慧,师生在课堂中才有心灵的敞开、言语的倾吐、情感的融洽、思维的碰撞、视界的融合;才能相互读懂对方,产生共鸣,享受教学的幸福。

二、开掘细节 生成精彩

细节是整体的细节,整体是细节的整体。设计的细节只有在流动的课堂整体中才能彰显其价值。在具体的教学中,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具有一双“发现”的慧眼,及时捕捉课堂细节,生成别样的精彩。

首先,巧用“错误点”。很多时候,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会忽视学生的回答,一个劲儿奔向自己教学的目标——预定的答案。而有时这种错误却是一种难求的教学资源。例如在教学《阅读大地的徐霞客》一课时,我请一位胆子较小的学困生板演生字时,这位学生把“锲”子下面的“大”写成“犬”,对这个错误,我并不是简单的追寻结果,而是让学生思考:它为什么会添上一点呢?从而让学生的认识更深一步,最后我还趁机感谢这位胆小的学生:“感谢你今天的书写让大家对这个字有了更深的了解,老师相信以后你也一定会写对的!”从此以后,我发现他在课堂上不再那么拘束了。

其次,紧抓“关键词”。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救助车夫”一段中用了两个“清清楚楚”,教学时我紧紧地抓住这一细节,开拓文章的意蕴:我让学生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当时小周晔清清楚楚什么?(2)此刻伯父的脸变得如此严肃,他在想什么?(3)如果说小周晔在当时她年幼的时候,清清楚楚地仅仅是伯父那严肃的面庞,直到周晔长大成人以后的现在,她还清清楚楚地,难道还仅仅是伯父那严肃的面庞吗?她清清楚楚的还有什么?在这个细节中,我牢牢扣住“清清楚楚”这一关键词,运用品一品、写一写、说一说的方法,透过字面意义让学生领悟到语言内涵,不但避免了教师的说教,挖掘出了课文意蕴,更使这一细节深刻化,形象化,呈现出五彩光芒。

三、挖掘细节 演绎精彩

教学中的细节有时会和我们玩“捉迷藏”的游戏,藏得很深,要靠教师耐心地去发掘。犹如剥竹笋一样,每“剥”一层,就有一段“鲜活”可能呈现出来。教师若能一层一层“剥”下去,课堂就会精彩不断。

记得一次在讲评作业时,碰到《李时珍》这样的一篇阅读短文,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他还亲口品尝了许多药材,判断药性和药效。”对于句中的“品尝”一词的理解,我是这样处理:

师:“品尝”是什么意思?

生:“品尝”在文中指亲口吃一吃,仔细辨别的意思。

师:他为什么要亲口品尝那些不知名的药材呢?

生:为了判断药性和药效。

师:判断药性和药效一定要亲口品尝吗?

生:只有亲口品尝,才能辨别药材的性能,知道不同的效果和反应,才能编写比较完善的药物书。

生:李时珍亲口品尝是对病人负责,他品尝过了,就能更准确地知道不同药材的药性和药效,病人就不会吃错药了。

师:是啊,李时珍要对药物书负责,要对病人负责,可他自己却经受了多少次的考验啊!想象一下,李时珍为了品尝药材,会遇上什么困难,发生什么危险?

生:为了品尝药材,李时珍可能会有严重的药物反应,使他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生:李时珍也许会因为品尝药材而晕了过去,失去知觉。

师:亲口品尝药材,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那么,从“品尝”一词中,你体会到什么呢?

……

“品尝”本是一种享受,可在文中,李时珍的“品尝”却还是吃苦和冒险,但学生并不一定能理解这层耐人寻味的深意。只有教师敏锐地发现这精彩的细节,耐心分析,深入挖掘,有效生成,才会走进学生心灵,走进短文本意,实现精彩生动的课堂价值!

四、关注细节 反思教学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教学任务完成后,应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综合的反思。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做得还不够,尤其是要关注教材中的细节处理。只有在教学反思中关注细节,才更能迅速提高我们自身的教学水平,丰富自身的教学实践。教学细节虽然只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很小的片段,却不能小看,更不能忽视。它是值得我们老师进行钻研和突破的教学资源。如果能在反思中发现某些细节更好的处理办法,那么在以后的课堂中,我们就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课堂也就能焕发出新的活力。否则,良好的教学契机就会在教师经意和不经意中流失。简言之,教学细节会是一节课的精华所在,成为一节课的“点睛之笔”。因此,对教学细节的处理需认真对待。

总之,教学细节虽小,有时毫不起眼,却是孩子生命成长的营养和人生发展的基石。任何一堂成功的课都离不开许许多多闪光的细节,教师也正是通过对众多细节的演绎而将其转化为精彩的课堂,深刻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取得教育的成功。小细节,大智慧。聚焦细节,欣赏细节,才能使课堂熠熠生辉。

巧用数字资源 成就精彩课堂 篇9

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管厝学校

陈香凤

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强有力的工具”,“现代信息技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之前很多农村教学点的数学课堂教学还停留在“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形式上,即使偶尔会使用一些模型,但是由于学科自身的特点,学生学起来感到枯燥无味,从而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现在数字教育资源正以生动形象、音形兼备、动静结合的特点吸引着学生。教学中通过直观形象、生动逼真的演示,创设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教学情境,为教学点教师顺利实施教学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有效激活了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效果。可以说数字教育资源的应用给农村教学点数学教学带来了一片生机。那么,作为一名数学课堂的执教者,该如何利用数字教育资源,使我们的课堂既合理有效又精彩纷呈呢?下面就谈谈我在教学中使用数字教育资源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利用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学习欲望。

俗话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巧妙成功的开头,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上去,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如果教师巧妙地运用数字教育资源创设情境,奏好了这堂课的“序曲”,就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为整节课的顺利进行敲响了动人心弦的第一锤。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我利用数字资源提供的四幅图,让学生观察途中小朋友在干什么?第一幅是小女孩在超市买东西,正在收银台付钱;第二幅图是小男孩在游乐园游玩时,在碰碰船售票处买票;第三幅图是男孩在买报纸;第四幅图是女孩在存零花钱。这些场景是生活中常见的,学生一看到这些情景马上反应出来都是和人民币有关系的,教师稍加引导,学生就会自然而然想多了解人民币的相关知识。同时感觉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又如在教学《认识图形》时,我设计了一个《守株待兔》故事,课件用三维动画展示,其中兔子、树和种田人都用平面图形组合而成,同时配以故事的讲解,形象生动,快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大量教学信息以超文本的方式进行组织,给数学课堂增添了无穷的魅力,与课程整合,创设可参与性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始终保持兴奋、求知识的心理状态。

二、利用资源演示操作,培养探究精神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而利用数字教育资源辅助教学具有文字、声音、静态图像、动态影像的综合优势,有效克服了传统教学的操作过程连续性较差的弱点,能连续、直观、形象的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便于让学生仔细观察,从而产生猜想,推理、交流等一系列探究活动。

如教学《统计》时,我首先播放一段录像:体育课上小朋友们投篮比赛,红、黄、蓝、绿四个小组站在同一条横线上,他们身边各放一个箩筐,里面放了与自己小队名称相同颜色的小球,要求一分钟内谁投出的球最多就算赢。比赛开始了,我要求学生尝试统计出各种球的数量,以便评出优胜小组。可是由于比赛积极而热烈,一分钟内投出的数量太多,尝试统计时,学生手忙脚乱,虽全力投入,但统计结果却各不相同。怎么办呢?学生们进行积极思考,交流讨论,探究各种统计方法,有的用画圈的方法,有的用不同水彩笔的颜色表示,还有的“先数在心里,再写出结果”的方法„„第二次统计工作开始,大家忙而不乱。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全班每个学生都融入到学习中,积极思考,自主探索,使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探索中体验到学习之悦、攀登之趣、创造之美。

三、展示过程,激活学生思维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数字教育资源技术,可以呈现情景交融、形象逼真的素材来辅助数学课堂教学,从而做到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师生间、学生间的思维互动。这样的数学教学应该更有利于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例如这道一道习题:一辆火车长240米,每秒行15米,这列火车从车头进山洞到车尾出山洞共用40秒,山洞长多少米?由于学生对数量关系并不明确,很多学生这样列式:15×40。数字资源提供给学生一幅画面,一条线段表示山洞,然后动画演示,边行驶边显示行驶的红线标记,直到火车尾出洞口停止。这样一来,学生顿时茅塞顿开,恍然大悟,火车40秒行驶的路程包括了车身的长度。应该列式为15×40-240.学生理解透彻,缩短了教学时间,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

四、扩大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善加利用数字教育资源来上课,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是学生获取信息的资源库。在教学《年月日的认识》时,可以利用数字教育资源为教师提供的素材,从动画演示的过程中形象地了解到“日”是地球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的现象;“月”是月球绕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年”是地球绕太阳公转形成四季交替的现象。将这些深奥难懂的科学知识转化为形象直观,学生易于接受。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运用数字资源中所设计的小试身手、火眼金睛、猜一猜等练习题。如“2012 年 12 月 31 日的后一天是()年()月()日,这一天是()节。”这道题,既要学生充分理解12月31日是一年的结束,它的后一天是新年的开始,这是一张年历表中不能体现出来的,就需要学生运用生活常识来解决这个问题了。在课堂中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所以,在数学教学活动中适时使用数字教育资源,扩大课堂教学容量,使学生手、眼、耳、脑多种感官并用,这样既可以节省大量的教学时间,又使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等能力得到发展,提高课堂教效率。

上一篇:方言语法调查表下一篇:手机市场督导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