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习俗小学作文(共17篇)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家家户户都高高地挂上红灯笼、贴上红对联、吃团圆饭、放爆竹其中逛庙会和放爆竹是老北京人过春节主要的文化娱乐。
每逢正月初一至十五,人们都要去逛庙会,大家也一定都去过热闹的庙会吧,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庙会的由来吧。
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提起中国古代的庙会,人们会联想到庙,认为庙就是道观寺庙。顾名思义,庙会就是在寺庙附近聚会,进行祭神、娱乐和购物活动。庙会在北京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它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为什么说庙会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呢?庙会上有许多让人眼花缭乱的传统节目:舞龙、舞狮、吹糖人儿、拉洋片、捏泥人庙会上不但有许多精彩的传统节目,还有一些美食:香喷喷的羊肉串、年糕、糖葫芦真好吃呀!
一、充分利用传统节日资源, 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和写作
综合实践是目前比较小学比较常用的教学手段, 对于作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确也会有很大的帮助。学生缺乏生活实践对于写作文就会干巴巴没有真实的情感。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 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 才会做成什么文字, 所以说到根本, 除了不间断地向着充实的路走去, 更没有可靠地预备方法, 走到这条路, 再加上写作的法度、技术就能完成写作文这件事了。”现行的教育体制下, 每个学生都很注重分数, 学校也都忙着应对各种分数达标考试。每个月会有一次小考, 半学期还会有检测, 期末还有综合检测, 区里统考, 市里大考等等。学生为了能在各种考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在各个补习班、特长班加点学习, 家长也忙于工作, 没有时间陪着孩子更多的参与到社会实践中, 在这样的环境中, 孩子只知道分, 而不能从学习中获得快乐。没有了与社会的接触, 学生所学到都是在课堂听来的作文, 孩子们写的作者越来越相似, 思想已经被禁锢在那些条条框框中, 按照教师讲的去思考问题, 按照教师说得去写内容。学生的生活最多算是“忙碌”、哪里称得上“充实”!作为教师的我们该如何充实学生的生活呢?综合实践活动恰恰可以解决作文教学的困难, 弥补学生作前素材搜集与情感体验的不足, 有助于作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 笔者积极而认真地进行了相关研究, 以各种“节日”为主题, 引导孩子们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并指导孩子们进行写作, 孩子们的写作能力不断提升。
传统节日在国家的号召下被越来越重视, 孩子们在过节的过程中不仅能快快乐乐的玩耍, 而且也会了解这些节日的来历。比如在社会实践课“元宵节的来历”一课中, 我先让同学们自己制作精美的PPT, 并在课堂上挑选做得比较优秀的进行演示, 让同学们在相互学习中了解元宵节的由来。同学们在课堂上相互谈论, 争相回答问题。学生自己还提出了很多的问题, 让别的同学来回答, 回答正确了还有奖励。课堂上大家兴致盎然。在课堂中我还准备了元宵面和馅料, 让同学动手自己动手做元宵。学生一个个跃跃预试, 每个组都选出两个代表来进行做元宵比赛, 每个同学都兴奋的指手画脚, 小代表们也干得热火朝天, 虽然元宵包得不是那么好看, 但在参与中学生学会的合作, 动手能力大大提高。
这节课后我让每个同学写了一篇关于元宵节的作文, 孩子们在这次实践中充分了解了这个节日, 每个参与的孩子都表现出对这次以及后续综合实践活动的喜欢和向往, 收获都写在了他们的作文中, 说实话, 这次习作, 我没有提过多的要求, 也没有做过多的指导, 只是告知学生写作的题目, 而孩子们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甚至是思想内容都超过了以往的习作水平, 令人出乎意料的满意, 这让我再次坚定:要想让孩子们写出好作文, 一定要先充实孩子们的生活, 要先让孩子们有丰富的“积蓄”, 孩子们才会言之有物、而不是空洞虚无, 孩子们才会有真情实意、而不是矫揉造作。
二、充分利用法定节日资源, 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和写作
我们可以利用国内的节日:元旦节、青年节、建军节、教师节、国庆节等, 丰富孩子们的节日文化;我们可以利用国外的节日:母亲节、父亲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等, 引导孩子们了解国外的风土人情;我们还可以利用国际的节日:国际妇女节、世界消费者权益日、世界地球日、国际劳动节、国际儿童节等, 开阔孩子们的国际视野。引导孩子们在参与活动的同时, 及时记录下自己的参与热情、参与方法或活动反思等。
三、大胆开发各种节日资源, 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和写作
当然, 我们可以因时、因地根据不同的教育目的、不同的教育对象等大胆地开发各种节日, 如创立校园读书节、科技节、艺术节、节水节、变废为宝节等, 引导孩子们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并积累写作素材、真实情感, 提高写作水平。
总之,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和开发节日资源, 以“节日”为抓手, 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 恰当设定活动目标、合理安排活动序列、科学制订活动计划, 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并坚持把综合实践活动与作文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定会丰富充实, 内心的“积蓄”也会日渐增多, 写起作文来应不再感到困难和厌烦, 而是水到渠成、有米可炊, 作文的内容和情感也均能达到陶行知先生所主张的“真实”, 写作水平必然会日渐提高。
摘要: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和开发节日资源, 以“节日”为抓手, 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 合理安排活动序列、科学制订活动计划, 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并坚持把综合实践活动与作文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的学习生活定会丰富充实, 内心的“积蓄”也会日渐增多, 写起作文来应不再感到困难和厌烦, 而是水到渠成、有米可炊, 作文的内容和情感也均能达到陶行知先生所主张的“真实”, 写作水平必然会日渐提高。
一、纸花蕴深情——清明缅怀
清明时节,人们都要去为祖先上坟扫墓,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祭祀活动,是后代子孙感恩先祖的一种表达方式,是我们感谢他们给后人带来幸福生活的一种崇高敬意。移风易俗,文明扫墓,娇艳的鲜花是表达我们祭拜祖先的心意,亲手制作的纸花更能表达我们对先烈、对祖先的诚意。清明节前两周全校手工课都开展做纸花活动,课前通知学生自备各色花艺胶带、皱纹纸,老师准备好扎丝。课堂上,大家一齐合作,共享材料,通过画、剪、卷、粘等手段,创作了淡雅的百合、温馨的康乃馨、含苞欲放的郁金香、多彩多姿的玫瑰花、红艳艳的山茶花,一束束漂亮的花儿寄托着我们对先人的怀念。在农村,还有给祖先上坟时高挂“飘逸”一说,寓意吉祥安康。手工课上,学生用红、绿、黄三色纸,运用折、剪、粘、拉的方法,制作像拉花一样的“飘逸”。
二、粽香飘千里——端午情缘
端午节前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校开展了端午手工系列活动。低年级学生用卡纸折、剪、粘成粽子,扎上丝带,在粽子上写上祝福的话语,送给长辈、老师、同学、朋友。“一粽永流传,祝福暖人心”,一只只彩色的粽子漂亮又富有个性,温暖又“保鲜”,能长时间珍藏。中年级的学生开展做龙舟、赛龙舟活动。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先从视频里观察龙舟,通过看、说、评、想等构思龙舟的创作;再利用废旧材料,如纸箱、牛奶盒、瓶盖、吸管等,运用剪、切、割、挖、插、接、粘等手段进行创作。通过小组合作,一艘艘形态逼真,色彩鲜艳的龙舟就诞生了。高年级的学生早就听闻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故事——为了不让诗人屈原被鱼虾蚕食掉身体,人们则将包好煮熟的粽子扔进汨罗江中喂鱼虾。美术手工课上教师教他们学习包粽子,同学们积极性很高。在教师的指导下,从选材料包粽子,再到煮粽子,都是学生们自己动手完成。起锅时,粽香扑鼻,香飘千里。闻着香味,尝着自己动手包的粽子,同学们心中真是乐呀!
这一系列手工活动,让学生体验了成功的快乐,体验了以节日为契机开展手工活动的乐趣,加深了同学们对端午节日的理解。既弘扬了传统节日文化,又培养了学生独特的创造性,使手工教学中的能力培养与情感教育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三、爱心大传递——重阳敬老
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重阳节为契机,挖掘重阳文化,利用手工课堂,是对学生进行尊老爱老的教育,促使学生的手工制作与传统美德的培养融为一体的有效手段。如教学生学钉纽扣。学习穿针引线、打结,掌握钉纽扣的小窍门,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并把这种动手创造的能力应用到尊老爱老活动中:回家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邻居老人钉纽扣;重阳节那天在老师的带领下去社区为敬老院的老人整理衣服,送上用橡皮泥和其他手工材料制作的长寿糕,祝老人们身体健康、长命百岁。学生在为老人服务的过程中感受到老人生活的不便,体会到照顾老人、让老人安享晚年是我们年轻一辈应尽的义务,我们有责任将传统美德发扬光大。从那以后,学生经常利用双休日去敬老院。从为老人钉纽扣到洗头、剪指甲,与老人一起做手工逗老人开心,学生在传承美德的过程中领略了美,体验到成功,感受到快乐,创造能力与想象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我们中国是传统的礼仪之邦,传统美德源远流长。作为中国的未来,在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习俗的同时,再动手做一做,学一学,体验传统节日文化与美术课程、学生生活有效融合,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了想像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提高了审美意识、能力,增强了对祖国的热爱,发展了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我们来到房顶,我望了一眼天空,咦?月亮怎么不见了?我仔细一看,原来月亮躲在云朵里呀!可真像害羞的小娃娃。过了一会,月亮出来了半张脸,好像在四处张望,看看有没有危险,又过了几分钟,云开了,雾也散了,月亮也全部出来了,皎洁的月光,照在大地上就跟白天一样亮,月光照在人的身上就像给人披上了银色的轻纱,我看月亮圆又白,像个白玉盘,顿时,我想起著名诗人李白的诗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咦?月亮里有个身影,是谁呢?哦!妈妈告诉我那是后羿的妻子嫦娥!可是她怎么在月亮上?我很疑惑,这时,我又想到老师讲的故事《嫦娥奔月》,嫦娥是吃了仙丹才到月亮上去的,可是,这是不是真的?我长大一定成为比牛顿还要伟大的科学家,解开这个谜题。
我爱这个节日!我爱这个丰富多彩的节日!
昨天又是蒲月的第二个周日——————母亲节,我未经速九岁了。当初,我想带着一颗感仇的口对妈妈说一声:“谢谢您,妈妈。”
应我碰到艰苦时,妈妈总是抚慰我,激励我。上幼儿园时,我跳橡皮筋老是跳不佳,小敌人都不爱和我一伏玩,妈妈晓得后就教我跳皮筋,咱们把皮筋的一端系在桌子腿上,就在野里跳讫去。不多少地,我跳橡皮筋的程度有了很大的进步。于是,妈妈就带我到院子面跳,邻家的小孩子见我跟妈妈再跳,很新颖的围过去,大家睹我会跳了,都围功来和我跳。这样我又成了她们两头的一份子,我赖愉快,晚上搂着妈妈直亲。从此我养成了当真看待每一件事的习惯。
该我犯过错的时候,您的眼神就像严格的学民,让我想遁也逃不掉。妈妈干的所有,皆是替了我恶。我不应当顶嘴您,冲您领火更不应当惹您赌气!尔写功课大意时,妈妈不骂我,而是在一旁领导我,辅助我。
农历十二月二十五六家家就开始大扫除,忙的不可开交。将家里打扫的一尘不染,好在新年的第一天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然后,家家户户都忙着购买年货准备过年。
在除夕这天,家家都会在家中用丰盛的酒菜祭拜祖宗。所以,在除夕这天,到处都可以闻到酒肉的香味。听说,很久以前,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在这天都会来扰乱人们的生活,但它们怕红,如果贴上红对联,它们就不会再来扰乱。然后,在除夕这天,家家户户门口都贴上了红对联,男女老少穿上新衣。这天里,常年在外工作的人们,除非万不得已,都要赶回家吃顿团圆饭。这一天晚上,大家都到很晚才睡觉。也有一些人家家里灯火通宵,直到第二天早上天亮才关灯。
俗话说:“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在正月初一初二两天,大家都会上亲戚朋友家拜年,祝愿亲戚朋友在新的一年里能吉祥、顺心。很多做生意的老板,在正月初一开张做生意,即使是几分钟也行。或许是因为在一年的第一天里开张,能象征着一年里永远顺利吧。
不久,元宵上市,在这天晚上,都会举行焰火晚会。于是,家家户户早早的就吃完晚饭,蜂拥而至,到滨江长廊看烟花。这一天,潮州古城会分外热闹。
孩子是传承和发扬祖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后备军,然而,许多小学生对我国传统节日文化却知之甚少。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圣诞节、愚人节等洋节在小学生却颇有影响。
因此,对小学生进行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普及、教育刻不容缓。从2008年开始,我在我班小学生中开展了感受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活动,并对这一活动作了思考。
一、“发现一个全新的世界”———带领学生初识中华传统节日文化
我班学生大部分是2000年及以后出生的。国际互联网的普及,中国面向世界、包容各种外来文化的前所未有的开放程度,都使得21世纪的小学生带有与以往孩子截然不同的鲜明特点。他们活泼、开朗,接受新鲜事物速度快;他们的眼界开阔,祖国、世界都在他们的胸中。但同时,他们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社会负面问题的影响,浮躁,缺乏耐心,知之甚少却又常常盲目自大。总之,他们还远未成年,刚离开家长的护翼,他们渴望独立,可走路依然踉跄、蹒跚。
1. 开展一次关于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调查:中华传统节日,你知道多少?
2008年2月,我在班里开展了首次关于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知多少的调查。全班57名学生全部参与了调查。结果不容乐观:能说出中华传统节日至少5个的学生只占全班人数的21%,能详细说出至少2个中华传统节日的由来与习俗的学生也仅占全班人数的19%。调查数据显示,小学生对中华传统节日知之甚少。看来,给学生补上这一课是十分必要的。
2. 组织学生观看中国申奥宣传片和多部介绍传统节日文化的纪录片,使学生初步感受传统节日文化的巨大魅力。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先后多次组织学生观看展现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纪录片,火红的中国结、喜庆的人群、宏大的节日庆祝场景、独特的民族风情,强烈地冲击着学生的感官,震撼着他们的心灵。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为学生展现了一个令他们神往的全新世界。
二、“越深入,越精彩”———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文化
1. 迎接先后到来的节日,触摸我们身边的中华传统节日文化。
生活处处有学问,它们是取之不尽的宝藏。一年中,先后到来的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是对学生进行传统节日文化熏陶的天然资源。
在节日之前,我都早早地让学生做好迎接节日的准备,向家长询问过节的习俗、礼仪在节日当天,我组织学生讨论“你是怎么过节的”等话题,督促学生认真过好节日。在节日之后,我组织学生谈谈节日中的收获与遗憾,为下一个到来的节日做好准备。
2. 多渠道了解传统节日文化,网络、影视、书籍等都是学习的途径。
对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了解仅仅限于向身边人讨教还远远不够。由于时代的变迁,很多节日蕴含的文化内涵、习俗、礼仪等,家长和教师也未必很清楚,因此,我拓宽学生学习的渠道,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影视、书籍等不同媒体广泛讨术,深刻理解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
三、“我为节日添光彩”———引导学生热爱中华传统节日文化
1. 传统节日里我要过出“中国味儿”。
我通过多种方法,让学生原汁原味地过好中华传统节日,在欢乐中感受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春节,我组织学生写春联、贴春联;清明,我组织学生扫墓、踏青;端午,我和学生一起包粽子、吃绿豆糕;中秋,我让学生和家长一起赏月、吃月饼;重阳,我带学生一起登高、孝敬老人……
2. 让更多的人热爱我们的传统节日文化。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传统节日文化的宣传员,他们可以影响并带动身边的人热爱传统节日文化。
传统节日里有我们民族的魂、文化的根、同胞的爱、国人的情。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21世纪,我们既需开放胸襟,容纳世界,更要保持我们中华独特的文化,以此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这里所指向的节日文化,是经过精心选择和设计的作文资源,是能够让学生以“亲历者”的身份,以“建构者”的姿态共同创生的动态的生活经验。它一方面借助自然、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资源,寻找孩子能够理解和体会的人文信息,营造孩子向往和熟悉的生活情境,在不同的时段、不同的节日、不同的主题背景下,让他们充分感受、体验、想象,表达童真童趣;另一方面顺应学生们的精神需要,把准他们的兴趣脉搏,把他们的“快乐需求”迁移到作文中来,顺势利导,让作文教学的过程更多元化、趣味化、主动化、实践化,让作文教学始终洋溢着快乐,充盈着“童味”,彰显着个性。
这里所设想的系列作文,就是围绕一个大主题,分解、细化为许多个成组成批的小题目(这些小题目都是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大题目的发挥),然后将它们分别写成多篇可能内容不同,可能类型不一,但都由同一主旨生发开去的系列化个性化的小篇章。它好比一棵大树生出许多枝丫,而这些“枝丫”都是对这“树干”的具体化、延伸化。写系列作文,目的是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学会全面、周密、深入、细致地思考问题,学会比较分析、归纳综合,学会探索人生、探索社会,学会解剖自我、了解自我,塑造个性,在平凡中发现真善美、体验真善美、赞扬真善美、创造真善美。
一、用节日文化开掘主题
为了更好地达成上述目标设想,必须用好节日文化的资源,精心选择和设计“作文生活”,用系列化的主题唤起学生的内心体验,让作文“有米可炊”,言之有物。
(1)用文化眼光挖掘节日内涵
该条主线力求通过接触并深刻了解节日丰厚的文化内涵,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从名人典故、节日民俗、生活娱乐、节日文学等多方面进行作文资源的开发。
A阅读有关节日的文学作品。借鉴古代的诗词、文学作品、神话传说,扩大阅读面,积累与节日有关的成语典故、趣联妙对、古诗词名句、谚语、歇后语等,有助于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从诗词歌赋中得到文学的熏陶;借鉴现代的经典名作、学生习作,利用他人的间接经验加深对节日的理解和感悟。
B了解与节日相关的人物故事。很多的节日都是与历史名人或传奇故事联系在一起的,比如屈原和端午节、嫦娥和中秋节等等,了解这些历史名人或传奇故事,感受他们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境界,熏陶自己的品格。
C感受节日的民俗风情。通过课内的学习和课外的调查了解一些重大的节日的由来和民间习俗,感受节日的人文魅力。可以让学生深入社会,调查社会,采访人物等等。为写出属于他们自己的闪耀个性色彩的作文奠定基础。
(2)用场景活动体验节日情味
该条主线以活动为中心,参与一些与节日民俗相关联的简单有趣的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研究的兴趣。
A活动是对节日场景的再现。为了更好地让生活为习作表达服务,可以把节日生活的部分场景在学校范围甚至是课堂上得以再现。以学生的实践体验为主线开展系列活动,再根据活动的需要,采取丰富多彩的实践形式,形成系列性的“主题包”,增强活动过程的趣味性,发挥活动育人的整合功能,形成习作表达的系列素材。而在整个活动体验过程中,学生的搜集信息、参观调查、设计操作、表演宣传等能力得到了提升,作文中也有话可写,有情可抒。
B活动是基于节日的再创造。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和语文综合的提升是习作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对于节日生活情境的体验,更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基于节日的活动再造和延伸。比如植树节,可以开展“我为春天照张相”的摄影活动,要求学生找新颖独特的题材拍摄,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在广阔的天地里开拓视野,克服习惯性的思维方法,培养创新能力。
(3)用主题探路创新节日类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基于学生的年龄小。认识浅,独立创造和自我建构的能力有限,所以要把这种埋在学生心灵深处的特别强烈的“需求”挖掘出来,需要一个探路的载体,需要教师的启发引导。所以该主线侧重于从生活中的节日入手,模仿现有节日的表现形式,根据小团队的特色适度创新节日的类型,开展系列作文创新体验。
A同一主题的节日创新。从便于教师指导和宜于学生研究的角度入手,初期的创新节日活动以同一主题为主,比如环境类、娱乐类等等。教师根据学生研究能力的差异将学生分成若干个研究小组,并指定组长,共同研究节日,比如由来、口号、意义,活动等等,设计出方案,甚至是具体的庆祝活动支撑。
B自定主题的节日创新。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特长,设想确定主题,再由学生根据主题的相同、相似、相属自组“研究小组”。这样在同一个组内,学生彼此分工合作,交流讨论以求思维碰撞、集思广益,以推动对节日进一步的深化研究。
二、物化个性体验形成作文
三个并列的活动主题中,无论是寻找古韵幽香的节日文化资源的资料式作文生活,还是营造自由开放的节日生活环境的活动式作文生活,或者是开创灵动时尚的个性节日项目的主题式作文生活,都是以创设学生良好的习作心境为主旨的。一个节日的来临,按“作前准备——感受生活——品评节日——多元评价”实现作文系列训练,激发学生个性化的表达,产生系列作文。我们最终的目的都是能够在体验的过程中获得即时的感悟,捕捉鲜活的信息,其物化的结果就是能形成系列化作文。
第一环节:确立话题,在生活中训练口头表达能力。节日来临之际,对节日话题早作思考,从节日的由来、节日的风俗、节日的遐想、节日的生活、节日的氛围、节日的人事物等多个角度确立长效的话题。在与老师、同伴、家长的交流过程中激发兴趣,训练表达。
第二环节:感受生活,在活动中学会有选择地观察。围绕着事先确立的话题,对感兴趣的方面作重点的关注,在生活中有意识地体验感悟,留意自己即时的心情,特别是培养将定向观察与随机观察有机地结合起来的能力,为习作积累第一手鲜活的资料。
第三环节:品评节日,用系列片段练笔强化基本功。从来源于生活的各种感受人手,集体交流自己的体会,品悟评价自己的收获,用系列片段练笔的形式将自己独特的体验记录下来,与更多的人分享。我们的练笔重于记叙式练笔,重于叙述描写,即记录一天中甚至是一次节日文化探究过程中给自己留下印象最深的人和事、景和物,在记叙的篇幅上可由短到长逐步发展。然后让学生进行心得式、感想式练笔,通过抒情、讨论,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强化基本功。
第四环节:多元评价,用应时应景素描实现个性化。借助“节日文化”主题,运用多种作文形式,鼓励素描式和个性化的习作的诞生,强调有个性地拟题,有个性地立意,有个性地评改。
我们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就要数春节了,从大年三十开始小朋友们在晚饭过后会收到长辈的红包,是压岁钱这是习俗。在正月初一都要穿上新衣服,新裤子,新鞋子,你知道为什么会有压岁钱的习俗呢?我来告诉你吧!
在古代,有个叫“年”的怪物,它经常在除夕夜的晚上出来害人,它只要在熟睡的孩子头上轻轻一拍,小孩就会立刻死掉,就这样“年”杀害了许多人,后来大人们把一块铜钱放在孩子的枕头下,当“年”来害人时那铜钱就会射出一道金色的.光芒,把给“年”吓跑了。这样人们就有了过大年给压岁钱的习俗。
过年了还有把“福”字倒贴的习俗呢!
因为以前在恭王府这户人家有个不识字的佣人叫小六子,他受他管家之令去贴“福”字,不料小六子不识字把字“福”倒贴了恭亲王的大福晋坐轿子回来发现字“福”倒贴了,不禁大怒,叫来管家骂道你怎么不长眼睛把字“福”倒贴了。管家连忙说主人,您不知道,别人说我们家倒“福”了,其实是我们家到“福”了呀!大福晋焕然大悟,下令好好奖赏管家和小六子。就因为这样又变成一个沿袭下来的习俗!
我爱我们的节日——春节,她代表着新的一年来临,也代表着我们一年年的长大懂事,祝大家新的一年开心快乐每一天!
关于过年还有一个神话传说呢!古时候有个叫“年”怪兽,每一年的除夕就来到村庄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后来人们听神仙老爷爷说:“年最怕红色的东西和响声,而且每个人都要守岁”人们听了老爷爷的话,吧催子装扮的灯火通明,燃放爆竹,全家人一起守岁,“年”果然没有来。直到现在,我们中国一直延续着这个传统习俗,并作为重大的节日来庆祝。
年三十,是最为热闹的一天,那天人们会燃放鞭炮、吃年夜饭、贴窗花、贴对联、舞龙、看春节晚会,大街小巷张灯结彩,爆竹声声,处处洋溢着祥和的气氛。这一天是所有中国人向往的日子,无论多元的路程都要回家过年。
习俗是人们在日常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世代沿袭与传承的习惯性行为模式,在它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其中影响最大的因素莫过于宗教。萨满教作为东北民族意识形态的主要形式,其初始的、多彩的、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业已渗透到东北民族的日常生活中,融入民俗文化的各个方面。婚嫁丧葬、岁时节令等风俗,几乎都或多或少地受到萨满教的影响。
一、婚葬习俗
1. 婚礼习俗。
萨满教对婚礼习俗的影响主要和萨满教对火崇的拜观念有关,在萨满教观念中,火是人类幸福的赐予者,又是兴旺昌盛的象征,火神保佑着人们家业安宁,人丁兴旺。火神是纯洁祛垢的化身,具有消除一切污秽和瘟灾,驱除一切邪恶和鬼祟的灵气。因此,东北信奉萨满教民族的婚礼上有很多和火有关的习俗。
蒙古族举行婚礼时,要举行一个重要的祭灶或祭火仪式。“各地蒙古族举行婚礼时,当新娘进入新郎家后,首先要进行祭火或祭灶仪式,即新郎新娘需要从两堆旺火之间双双走过,接受火的洗礼,可以使他们的爱情更加纯洁,坚贞不渝。然后,当新郎新娘进入蒙古包后,再一同祭灶,以示他们的新生活从此将会日益美满幸福,白头到老。”[1]在鄂伦春族原始婚礼中,一对新人步入新房前,也有“围越篝火”的风俗,在篝火旁顺绕三圈,后跳过去,意在消灾祝吉。满族传统的婚礼中,新娘来到婆家门前,新郎要拿起特制的弓箭,向新娘的车射三箭,然后举行新娘跨火仪式。
2. 丧葬习俗。
与萨满教密切相关的另一种人生仪礼就是丧葬。东北诸族的葬礼、葬式以及对亡魂的祭奠活动主要受萨满教灵魂观的影响。
按照萨满教灵魂观念,人死后,灵魂各有归宿,然而,对世间的留恋,使其不愿离去,且通往彼岸世界的道路漫长。所以,必须由萨满为其举行送魂仪式,为死者的亡魂指引道路,指明方向。
赫哲人在男子死后第七天,女子死后第九天的晚上,举行“出魂”仪式,即与亡魂告别。届时把死者生前用的被、褥仍放在他生前睡觉的炕上,白天将被子收拾起,晚上照旧铺好,表示死者灵魂在使用。有的地方死者若是男性,夜间妻子还有与之同盖一床被,炕上还要放桌子,摆上斟满酒的杯子和食物,称之为“档子”。活人每天三顿饭,档子也随之更换三次,并装三次烟,倒三遍茶水,如常日般侍奉,抚慰亡灵[2]52。撤“档子”时,请萨满举行“送魂仪式”也叫“撂档子”。送魂仪式也极直观,当送魂萨满跳完神,最后要嘱咐亡灵道:“亲友们送来的衣帽与粮食已装上雪车,请收下带到阴间享用,现有神鹰引路,萨满护送,请即登程。”夜间,萨满还要登上高处,向西方连射三箭,此为“引路箭”,引领亡魂顺着箭的方向去往“阴间”。最后由全家在墓上处理“档子”所用的物品和脱孝服。早年是把“档子”的被褥、衣服等全部烧毁,让其领受,后改为转送他人。
鄂伦春族的风葬习俗,蕴涵着更原始的“灵魂不死”观念。“树葬是东北地区地处山林面向江河的渔猎民族一种特殊风俗类型”[3]225。风葬分为树杈卡尸葬、吊棺葬和担棺葬三种。树杈卡尸葬即将尸体用毯子、棉被或桦树皮包裹好之后,放在不易被人发现的一人多高的树杈上。但这种葬法只限于死婴。成人死亡要用吊棺葬,即选择相邻的四棵活树,在四棵树中间一人多高处把绳子连接起来扎好,然后把棺材托起来放在两条绳子上。还有一种吊棺法是将四条绳子的一端分别系在四棵树上,然后用两根抬杆将棺材托起,当离地面一人多高时,再用四条绳的另一端分别系在两根抬杆的四个头上,即把棺材高高吊起。
二、敬老习俗
祖先崇拜观念在萨满教中占重要的地位。其孕生的思想是灵魂观念,萨满教认为祖先的灵魂对其子孙有庇护作用。因此,东北诸民族对祖先非常尊敬,各族都有供奉祖先的神位,定期进行祭祀活动。对祖先的崇拜直接形成了尊老敬祖、孝敬长辈的习俗。
满族人孝敬长辈,注重礼节,在路上遇见长辈,要侧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长辈走过再行。不但晚辈见了长辈要施礼,在同辈人中年轻的见了年长的也要施礼问候。过春节时要给长辈拜两次年,年三十晚上拜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叫迎新春。而且从满族老人的居室也能体现满族人对老者的孝敬,满族以西为贵,因此阳光充足的西屋让老人居住,而且满族人以北炕为大,北炕也让长辈住,晚辈住在南炕。
尊敬老人也是鄂伦春族的传统美德。晚辈在老年人面前毕恭毕敬,老人说话,晚辈要认真听,不得乱插话。同老年人说话语气要温和,不能有指手画脚或高声嚷叫等不礼貌举动和语言。呼唤老人时要用尊称,禁止直呼老人的姓名,出远门要向家里的老人告辞,回来还要请安问候,办大事之前必须首先与老人商量,经同意方可办理。
三、节日习俗
有些萨满教仪式经过长期的民俗化过程后逐渐变成了纯粹的民间民俗节日。以岁时节日习俗为例,有些直接来源于萨满教祭祀活动,有些民族甚至还有专门的“萨满节”。
1. 受萨满教影响的节日习俗。
平凡的柳树,在以往满族的民俗生活中有着超凡的地位。《北平风俗类证》云:“清明,妇女儿童有戴柳条者,斯时柳芽将舒卷如桑椹,谓之柳苟。”又曰:“清明戴柳于发。”今天在某些满族人家仍可以看到这种古俗的遗风,主要源于萨满教对柳树的崇拜。饰柳的原始含义就是对氏族子孙“瓜瓞绵绵”的长久祝愿。
“在萨满治病、驱邪、送魂等仪式上,涂面化装术常被使用,以掩盖萨满或病人的真实身份,所起的隐蔽作用与佩戴面具大体相同”[4]594源于萨满教的涂面习俗,对东北民俗产生影响,人们相信涂面可以起到驱邪的作用。达斡尔族的正月十六为“抹黑日”,他们认为正月十五是除夕,十六才是新的一年的开端,所以这一天,人们之间,特别是青年人之间要互相往对方的脸上抹黑,一般抹锅底灰,认为抹得越黑,新一年越吉利。
2. 源于萨满祭典的节日习俗。
鄂温克萨满的“奥米那楞”祭典,达斡尔萨满的“斡米南”和鄂伦春萨满的“奥米南”祭礼,都演化成全民性的宗教节日。以鄂温克萨满的“奥米那楞”祭典为例,该祭典于每年的农历四月十三日举行。活动内容主要有两项。第一,老萨满领教新萨满。节日期间,新萨满须到老萨满家与老萨满一起跳神四至五日,多者达八至九日。新萨满要经老萨满领教三年后,才能独立为人跳神驱魔治病。第二,主祭萨满为全宗族人祈求平安繁荣。节前,主祭萨满由人陪同到本宗族各家各户。每到一家,都边敲鼓边唱神歌,并顺着太阳运行的方向,绕毡房三圈。行走间,家主将一碗牛奶洒在陪同人的身上。随之,家里其他成员便用酸奶往他们身上洒泼,直到他们走进毡房,绕着火堂走三圈后,停站在西南角时为止。此时,主妇用一碗奶泼到毡房顶上,再向客人敬烟,主祭萨满及其陪同方离开该家,转向另一户[5]。
由此看出,东北的习俗中包孕着丰富的萨满教文化内蕴,尽管萨满教近世日趋式微,但是它以隐秘幽微的方式潜移默化到了东北民族的仪礼节日习俗当中,以另一种方式延续了下来。正如“氏族社会时期形成的观念和意识绝不因氏族社会被取代而完全消失,其中一部分至今还在产生作用,特别是对于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至今还有着潜在的巨大作用”[6]。
摘要:本文试图从萨满教的角度, 探讨其对东北的婚葬习俗、敬老习俗和节日习俗的影响。
关键词:萨满教,思想观念,节日习俗
参考文献
[1]色音.蒙古族的祭灶祭火习俗[M].内蒙古社会科学, 1988 (6) .
[2]刘忠波.赫哲人[M].民族出版社, 1981.
[3]王禹浪.东北古族古国古文化研究 (下卷) [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2000.
[4]郭淑云.原始活态文化——萨满教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
[5]色音.萨满教与北方少数民族节日文化述略[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 2001 (4) .
上午,哥哥来到我家。我们全家准备在下午开一个联欢会。一上午,大家说说笑笑,开心极了!不知不觉中,已经到了中午,爸爸妈妈负责烧饭,我和哥哥的任务是在客厅里看电视。
下午,联欢会开始了。爸爸的节目是演唱一首歌,爸爸天生五音不全,伊咿呀呀的难听死了,但我们还是给了他掌声作为鼓励,不然,下回有事求他,他才不会帮忙呢!轮到妈妈了,妈妈的特长是干家务活,果真,妈妈拿来了拖把,三下五除二,不到两分钟,就把客厅拖得照得见人影儿。真是一举两得,既表演了节目,又干了一件家务活,我们不禁为妈妈的聪明才智报以热烈的掌声。哥哥表演的是吹乒乓球,只见他拿来了四只杯子,里面装满了水。把乒乓球放在第一个杯子里,撅起嘴巴鼓起鳃帮,“呼——”一个小小的乒乓球,很快就从一个杯子经过另一个杯子跳到了桌子上。最后一个当然是我了,我拿出了我的看家本领——变魔术。 我从爸爸那儿讨来了一张百元大钞。朝大家甩了两下,没了,当然钻进我的袋子了。呵呵,真爽!
三十晚上,我们跟别的地方差不多,就是多了一个跳火堆而已。因为我们这边比较信佛,所以我们初一到初七是这样的……
初一凌晨,一家大小纷纷起床,先刷牙洗脸,换新衣,然后,在厅堂设案,摆上供品,燃香点烛,敬拜“天公”,燃放鞭炮。
初一早餐,大家都给吃面线,虽然我不知道为什么,可能是信佛吧。亲友之间互相走访,拜年贺新年。客来人往,请甜、吃甜、饮甜,以示有个甜蜜的开头。初一的禁忌甚多,如:不能动刀切东西,不能扫地,不能打骂吵架,不能打破家中器皿……凡此种种均。寓有吉利绵长、聚财纳福、和睦美满、年余岁丰、喜庆如意等……意在新年伊始,取个吉兆,有个好的“彩头”。
初二是“女儿日”,嫁出的女儿常偕女婿、孩子回娘家省亲。初三经常是团体活动的日子。初四旧俗称“散正”,表示春节结束。初五就是工厂开工的日子了。
初七是“人日”,也称“众人生日”,一般各家各户都合家吃“七宝羹”即线面为主,另加猪肉、鱿鱼干、蚝、蒜等调品的线面饭。既祈求长寿,又表祝福。初九为天帝,俗称天公的诞辰,家家户户事前杀鸡、炊糕、炊甜粿,并备办“三牲”、“五果”、“六斋”、清茶、红酒等于当天凌晨,搭“天公桌”,点“天公灯”,行香跪拜。
1 楚雄彝族火把节的起源及节日习俗
火把节是西南彝族的传统节日, 因为彝族有众多支系, 各支系都有着各自的过节方式, 这里就楚雄彝族的火把节做一个表浅的探讨。
火把节的日期, 一般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 此日期是古代星回节的日期, “只不过由于星回节发展演变为火把节, 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很自然地成为火把节活动的时间”。 (1) 楚雄府志《风俗志》中说:“六月二十五为星回节, 燃松炬于街衙、酸饮, 屯落照田占岁。”
在楚雄市彝族聚居区大过口, 过六月节是从六月初一 (杨梅节) 开始, 然后初六、十六都过节, 一直到六月二十四方才结束。罗武人六月二十四祭祖以后, 从六月二十五开始, 有两个人戴上假面具, 后面跟着一起敲八面大锣的队伍, 村里各家各户都要去到, 到哪家哪家要酒肉相待。二十七日上山, 在山上烧起大火烤羊肉分吃。取掉假面具, 分吃羊肉后, 众人用脚把火堆踩熄, 然后各自回家, 一年一度的火把节才算结束。他们认为这样就把祸祟送上山烧掉了, 从此人畜不再受难, 庄稼不再受灾, 太平日子就要到来, 所以又叫“太平会”。
关于楚雄彝族火把节的起源, 还有着一个美丽的传说。在很久以前, 在楚雄州大姚县赵家店红山脚下彝族寨子有个聪明美丽贤惠善良的姑娘诺娜和打苴基地方英俊勇敢的彝族小伙阿查倾心相爱。可一个叫魔哈的阴险狠毒的山官头人一心妄想霸占山茶般秀美的诺娜为妾。在魔哈的淫威下, 英勇的阿查以弱胜强, 以精湛的技艺战胜了险恶的魔哈老爷, 魔哈恼羞成怒, 便用巫术轰裂了土猪梁子, 阿查不幸堕落深渊。后经众乡亲搭救才脱险。在阿查遇难的时候, 诺娜为免遭贱踏, 便越悬崖绝壁, 离家逃走, 寻找阿查, 终因气力耗尽累死在红山悬崖之下, 诺娜的身影永远显映在悬崖上, 故有“白人崖”之称。阿查得知这一消息后, 痛不欲生, 找遍了丛山峻岭, 最后才发现诺娜留在红崖上的白色身影。想跳崖与诺娜同归。众乡亲前往劝阻, 从崖边拉回了阿查, 并和他一起商量复仇的办法。次日 (六月二十五日) , 阿查和四山八里的乡亲们高举着上千火把直奔魔哈家, 焚烧了魔哈宫殿, 烧死了魔哈, 为诺娜报了仇, 也为众乡亲解了恨。为了纪念这个难忘的日子, 每年六月二十五日这天下午, 彝族村寨的人们都要点燃松明火把, 用这熊熊燃烧的火把去照耀四壁, 烧死蚊虫, 驱邪除恶, 以示吉祥幸福、清洁平安。然后举着火把到田间地头, 挥舞引蛾, 扑灭害虫。巡游之后, 将火把插在田头地角, 村前开阔地带, 男女青年就围着火把跳起欢快的“左脚”, 老人们围坐火塘, 打开醇香的白酒, 互相敬酒, 互祝吉祥。人们还早早将出嫁的女儿接回家来。节日这天杀猪宰羊, 同吃同住以示亲人团聚。这古老的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2 楚雄彝族火把节的文化内涵
火把节之所以能家喻户晓、历久不衰, 必然有其伦理道德的社会价值。火把节倡扬忠爱、追求光明, 正如许印芳《星回节考》所云:“火把之兴, 原于服忠武之威, 表贞烈之德;历久不废, 而逐疫、祈年、祭先、讲武诸事, 乘乎其间。”[1]
2.1 火把节具有火崇拜的文化底蕴
彝族史诗《梅葛》说:“地上没有火, 天上龙王想办法, 三串小火镰, 一打两头着, 从此人类有了火。”大部分彝族都居住在高山地区, 刀耕火种, 防寒和御兽都离不开火, 所以在彝族文化中强烈地表现出浓郁的火文化特点。这种现象表现在过火把节、祭祀火、火禁忌等行为上。[2]
2.2火把节反映了楚雄彝族丰富多彩的文化习俗
在火把节期间, 许多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集中进行, 使彝族文化和彝族风情得到了集中展示。火把节是彝族的传统节日, 以祭神祭天、祈年丰收、送邪恶为主要风俗内容。在彝区的各家各户门前都竖一个火把, 当夜幕降临时, 全村男女老少便端着自己准备的瓜果、酿制的米酒汇集广场, 点燃火把, 并用松香粉扑撒火把, 顿时光焰冲天。大家举杯畅饮, 谈古论今;围着火把翩翩起舞, 纵情歌唱。例如, 在楚雄每年都会有政府组织举办的火把节。在节日期间, 楚雄州九县一市的彝族都会聚集在这里, 载歌载舞。
2.3 楚雄彝族火把节节具有传承民族文化代的教育实践活动
火把节具有传承民族文化的社会教育功能, 它是一种不同于学校教育, 又具有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教育实践活动。集中的、系统的、正规的学校教育虽然能促进民族的现代化进程, 但是无法顾及各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 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命力。相对而言, 在火把节期间都要举行歌舞竞技比赛等活动, 而在准备、表演、宣传的过程中, 民族的传统文化得到了有效的传承和发展, 达到了教育功能, 有利于实现传统文化在民族共同体内的社会成员中作为接力棒似的纵向交接过程。
2.4
火把节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火把节是一种由彝族先民创造, 并不断传承到今天的重要习俗, 历史上, 它是彝族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 它无疑已成了民族文化中的宝贵资源。在以民族文化为内涵, 旅游业为依托的民族文化产业化发展进程中, 火把节在许多彝区以文化资源形态, 积极进入旅游业市场, 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形式和载体, 促进了当地旅游业乃至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红.浅谈彝族火把节及其文化内涵[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9) .
这是一场一对一的比赛,具体规则是:先通过“石头、剪子、布”决出胜者先投篮,投完之后,谁抢到篮板谁就再投,最后谁的分数多,谁就是胜者。
比赛刚刚开始,我的手感舒爽,一连投进了好几个球。不一会儿,我们就打成了24:13,我当时骄傲得不得了。接下来哥哥打得比较稳,他不断的拉近比分距离,分数追得太猛了!我虽然尽量控制住手感,但是他拿到的篮板球太多了,我简直无法控制局面,结果被他一路追成了31:35.
我们休息了一会儿,我的手感更差了,进一个球都特别勉强,哥哥每投一球就中一球,直接是百发百中。最后,我以43:50输给了哥哥。
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在成绩面前不要骄傲,要谦虚。也就迎合一个歇后语“关羽失荆州——骄兵必败。从现在起,我要做一个谦虚的人。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读着宋代诗人王安石写的诗,我想起了过春节的情景!
过春节也叫“过大年”,因为“年”是计量时间的单位,表示地球绕太阳旋转了一周。旧的一年已经过去,新的一年又开始了。
除夕那天早晨,当第一缕阳光从窗户透进来时,我就闻到了一阵阵香味,原来妈妈已经煮好了香喷喷的饺子!我赶快起床穿好衣服跑下楼,看到了满满一桌子的饺子!吃完饺子我们就开始贴春联了,我和姐姐负责贴窗花,爸爸妈妈贴对联!不一会就把我们的家装扮的红红火火!
晚上我们正吃着团圆饭,忽然听到门外响起“砰砰砰”的声音,我马上跑出门去看,原来邻居们开始放烟花喽!一朵朵五颜六色的烟花开放在黑夜的夜空中,真是美丽极了!
爱新觉罗.恒兰在《豆汁儿与御膳房》中写道:乾隆十八年 (1753年) 夏天, 民间粉房用绿豆磨成的粉浆偶然发酵变酸, 尝起来酸甜可口, 熬熟后味道更浓。清朝末年, 一位姓丁的回民以卖豆汁在北京闻名。到第三代丁德瑞时, 在西花市路北火神庙前设点经营豆汁, 生意兴隆, 很受欢迎, 人称“豆汁儿丁”。1949年后, 丁德瑞加入后来的锦馨豆汁店。锦馨豆汁店一直延用“豆汁儿丁”的制作方法经营豆汁。
豆汁是将绿豆浸泡十几个小时后, 磨成稀糊, 经过滤、沉淀、发酵后用旺火煮沸, 再用微火保温, 即可食用。《北平风俗类征》载:“豆汁是北平特有的一种食品, 别处的人既没有机会喝它, 也没有胃口喝它。”而北京人爱喝豆汁, 并把喝豆汁当成是一种享受, 一碗烫嘴的豆汁, 几个酥脆的焦圈和一小碟咸香的酱菜, 几乎成了北京小吃的象征。京城有种说法:“不喝豆汁儿, 算不上地道的北京人。”
豆汁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C、粗纤维和钙、铁等微量元素, 具有祛暑、清热、温阳、健脾、开胃、去毒、除燥和美容等功效, 既是独特风味的北京传统小吃, 也是老北京饮食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1997年, 在全国首届中华名小吃认定活动中, 被认定为“中华名小吃”。
【节日习俗小学作文】推荐阅读:
春节的习俗节日作文10-08
节日习俗作文600字的07-18
节日习俗端午节的来历05-25
小学三年级作文:小年的习俗09-08
小学作文妈妈的节日05-27
小学节日作文300字07-15
小学生作文:妈妈,节日快乐07-27
我心中的节日小学生作文05-29
小学生传统节日英语作文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