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健康教育讲座

2024-08-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家长健康教育讲座(精选8篇)

家长健康教育讲座 篇1

时间:2013年10月9号

地点:中心幼儿园操场

出席对象:中大班家长

内容主题:关于幼儿心理健康的问题

主讲人:园长

过程: 对儿童来说形成健康心理所必备的基本条件是什么呢归纳起来主要是充分的抚爱、充实的生活、平稳的环境、艺术的陶治、健康的躯体等几方面。

一、充分的抚爱 充分的抚爱包含着体贴、关心、爱护、依赖等它能带给儿童满足与温暖使儿童体会到生活充满幸福与光明从而心情愉快、积极向上并且会深切真挚地去爱别人。爱是促使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动力。母爱是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精神支柱。教师的爱对儿童一生的发展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不适当的母爱与师爱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负面的影响。母爱不适当主要表现在溺爱上对儿童一味迁就缺乏严格要求结果造成孩子骄横成性散漫无羁对父母及其他人漠不关心。对儿童爱得不够或不正确常使受宠儿童张扬跋扈被冷落的孩子性格孤僻。不仅要充分地爱孩子也应该正确地爱孩子。

二、充实的生活 儿童生活的内容应该是丰富的有恰如其分的学习、劳动有适当的游戏、娱乐。有的家长忙于工作对儿童除了在吃穿上给予满足外对孩子的其他方面很少关心有的家长望子成才心切过多安排孩子学习致使孩子精神紧张兴趣偏狭生活能力差影响人格的健全发展。有些家长只关心儿童读书不关心儿童个性发展安排上缺乏游戏、娱乐使孩子感到生活枯燥无味从而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

三、平稳的环境平衡的环境是指的家庭、顺利学习的环境、必要的物质生活。比较平稳少曲折的环境对儿童的心理冲击比较小儿童容易适应而不致于产生心理不健康。反之处于逆境中的儿童往往会缺乏教育引导而在心理上受不住冲击出现反常心理。美国霍尔姆等人曾对5000余人进行社会生活对心理疾病的影响的调查研究发现生活变动量大会出现较高心理发病率。例如父母吵闹、离婚教师责骂、体罚由于贫困而受饥饿或失学等都会促使儿童发生心理变态产生紧张、焦虑、悲伤、恐惧、消极、自卑等心理。不过处在逆境中的儿童如果能加以正确引导给予精神或物质的支持培养他们以比较强的意志、正确的态度来对待挫折那么儿童还是能够身心健康地成长的甚至会成为生活中的强者。

四、艺术的陶治 艺术的陶冶促使儿童的人格获得健全、和谐的发展。音乐是形象化的具体刺激儿童容易接受。创造和选择适合儿童特点的音乐来陶治儿童根据需要经常给儿童听欢乐、明快或安静、温和或坚定、有力的音乐使儿童形成活泼、愉快、稳定、勇敢的性格。美术主要是造型和色彩的艺术。美术的具体形象性是最受儿童喜爱的用以陶冶儿童情操、发展儿童智能有显著的效果。儿童可以在看看画画玩玩中发展智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色彩能影响人的情绪红色使人情绪亢奋黄色使人喜悦蓝色使人心胸开阔灰色使我沉闷、忧郁。在儿童常处的环境中应少用灰、黑色。儿童文学也是儿童十分喜爱的艺术形式。它那引人入胜的内容、优美动听的语言不仅使儿童增长知识、明辨是非、发展语言还能培养他们对文学的兴趣。经常向儿童讲故事、念诗歌是促使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家长健康教育讲座 篇2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自2013年4月开展集体健康教育讲座, 至2014年2月已经开展60余次, 患者及家属听课达1 500余人次。我科护士共7名, 平均每名护士讲课次数达9次左右, 发放科室宣传资料达1 500张。

1.2 方法

首先给每位护士安排讲座时间, 每名护士均需担任讲课老师, 讲座内容选取产妇和家属需求的知识点, 准备讲课示教的道具, 如模型娃娃、乳房等, 准备座椅、白板, 以及母乳喂养资料等。根据患者入住量每周开展1~2次, 选取下午16:00治疗护理较少的时间, 参加人员包括所有当班的护士, 病房所有的产妇每家最少一人, 多者不限, 护士长也参加, 并在课后现场解答患者提问。课后, 护士长对讲课的护士进行点评, 指出讲课中的不足之处, 以逐步提高护士的讲课水平。

1.3 考核办法

根据护士讲课的次数给予考核, 护士长根据讲课的质量评选出优秀的讲师, 科室给予奖励。并把此项活动作为评选优秀护士条件之一。

2 结果

通过半年多的实践, 集体健康教育讲座不仅实惠了患者, 促进母乳喂养成功率, 减少新生儿黄疸的发生;而且提高了护士的沟通能力及讲课水平, 护士在备课中无形中提高了自身专业水平, 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 讨论

健康讲座,暗藏玄机 篇3

【案例1】

2012年4月的一个清晨,上海某小区花园里有一群正在晨练的老人,吴阿姨也在其内。“阿姨,前面宾馆里有一场免费的养生讲座,现场还有许多礼品赠送。”一个年轻的小伙子,拿着宣传单,一边发一边说。吴阿姨平常对身体健康十分关注,左右无事,又见有几位邻居要去,于是打算前往。

次日,吴阿姨同几十位老人一起来到小区附近一家宾馆14楼的会议室里。一个自称郭姓的中年男子来到台上讲话。他告诉大家,他是上海某净化设备公司、上海某药业公司及广州某电子公司推销员,这次主要是受公司委托,在上海市各个社区举办一次隆重的献爱心、送健康的广告答谢会,宣传蜂胶等保健品功效及净水机功能,整个活动出于公益和宣传推广的目的,不收取任何的费用。只要每次讲座前大家交100元的押金,就能在讲座结束后领一份礼品。同时这100元的押金也会在大家离开前退还给各位。

“当然,大家也可以先不交押金,光听讲座也会有不少收获,不过讲座之后的礼品就不能领取了。”

第一天讲座交押金的人不多,吴阿姨担心这是一场骗局,没有交押金。不过,讲座结束后,每位交了押金的老人都领到了5个鸡蛋或1袋糙米,而且还拿回了之前交的100元押金。

第二天,讲座结束后,交了押金的老人又免费领到了鸡蛋或牙膏。听讲座不仅能学到保健知识,还能免费领取各种小礼品。很快,附近小区的老人们都闻讯而来,最多时甚至有近130名老人来听讲。

在讲座的第七天,郭姓男子一脸兴奋地对在场的人们说,“公司了解到这次活动开展如此顺利,为了感谢大家,特别在今天会开展惊喜大回馈活动,只有今天1天。”还说,只要在讲座前交付2900元押金,就可以免费领取1台净水器、1个血压计手表和1盒保健胶囊。“大家放心,和前几天一样,作为押金的2900元会在讲座后退还给大家的。”

经过前些天的“亲身实践”,老人们已经十分信任“郭老师”。包括吴阿姨在内的27名老人每人当场交付了2900元押金,安心坐在会场里听讲座。

当天讲座结束后,“郭老师”和负责收钱的“倪姐”、负责接待的“小于”像往常一样地给老人们发净水器。没发到一半,“倪姐”和“小于”就都走了;又过了一会儿,郭老师对老人们说,“我们去搬剩下的礼品,请大家到旁边的房间领其他礼品。”

可是,当老人们来到旁边的房间时却发现空无一人,也没有任何礼品,折返到会场,却再也不见“郭老师”的身影。老人们等了一会儿也不见“郭老师”回来,就拨打了“郭老师”留给他们的电话,却只听到对方已经关机的提示音。大家这才觉得不好,发现被骗了。

【骗局解析】从整个骗局来看,总共分成四步。第一步:发传单,将健康讲座、免费发小礼品的消息散播出去。第二步:收押金→发小礼品→退押金,并反复几天。第三步:收网。经过前几天的铺垫,老人们以为这次押金跟前几天一样会退还,因此欣然交大额押金。第四步:按照预先设计的路线逃跑。

【案例2】

某日,江苏溧阳市竹箦镇上来了几位“好心人士”,他们在人口稠密的竹箦菜场周围见人就发传单,自称是某老年基金协会,由北京某企业赞助来这里开展活动,主要面向社会老年人免费做健康知识宣传,并且有小礼品赠送。消息一传开来,很多老人抱着好奇的心理来到了讲座会场。

健康讲座举办的第一天,一位自称“冯老师”的人给前来听讲座的老人讲解了许多健康保健的知识,还免费测量了血压。临走的时候,“冯老师”又给每一位到场的老人发放6枚鸡蛋,并让大家花20元买了一张“健康超值回报卡”,说是第二天再来就会有“超值回报”。

第二天,有人凭着那张“健康超值回报卡”,再花上20块钱买了一份健康食谱,而新来的没有那张卡片的人,则需多花10块钱购买一张“健康超值回报卡”。到了第三天,“冯老师”给购买食谱的人免费送了一瓶价值25元的食用油。第四天很多老人被要求购买价值50元的喇嘛油,第五天再退还60元现金,再买160元的钙片,次日又全额退还。讲座举办方还免费赠送给老人们一些袜子、手套之类的小礼品。

讲座开办第七天,讲座举办方卖出的是600元一份的“澳洲蜂胶”,并声称这蜂胶不仅能增强免疫力,还具有预防三高、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等多种功效。最重要的是,购买该产品以后第二天会有更大惊喜,而且每人限购4份。

讲座开办第8天,当众人早早等在讲座会场门口,期待着“超大值回报”的时候,发现这个会场内已经人去楼空。后调查发现,“冯老师”等人骗走了老人8万多元。

【骗局解析】这个骗局也是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从开始免费发小礼物,购买20元健康超值回报卡,送25元的食用油;到后面买160元钙片,次日现金全额退还;最后拿着上百人600元的“超大值回报”逃之夭夭。一步一步让老人放松了警惕,直至最后完全信任他们而被骗。

【案例3】

夏大妈是江苏某油田的退休职工,一天早上她到菜场买菜,看到菜场附近摆了一个摊位,几个年轻人正忙着为老人量血压。工作人员说,他们是苏北医院的医生,这次来主要是普查中老年人的心脑血管疾病。夏大妈于是坐下来量血压,对方说她血压很高,怀疑有心脑血管疾病。并称两天后将在扬州搞个健康讲座,并免费做健康检查,有专车接送,届时会有上海医学界的专家答疑解惑。

两天后,夏大妈坐车来到健康讲座的地方。讲课结束后,体检正式开始,一台全自动心血管功能测试诊断仪连着一根线,将线用胶布贴在手腕上,电脑上就有了检测结果。《检测报告单》共有心脏功能、血管状况、血液状态、微循环功能、人体运动参数等5项39个参数,参数超标都用*标注。与夏大妈同车前去的孙大妈老伴,居然发现19项参数超过标准值,“专家”诊断出的病症多达8项:关节炎、骨质增生、头晕、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前列腺增生等。“对症”的处方是:二甲双胍每次1片,每日3次;丹参片每次3片,每日3次;前列康每次2片,每日2次。

“专家”称,这些药都须到药店去买,接着,他们开始推销自己的产品“虫草精”,说在吃药的同时要服一些冬虫夏草,才能巩固。当场购买有赠送,一个疗程5盒,一盒598元,买4盒可以赠送1盒。夏大妈和孙大妈都买了,有的老人说没带钱,工作人员说可以带上货一起回去取钱。不过,仍有老人坚决不买,不得不自己乘车回去,享受不了来时的待遇。

回家后,夏大妈拆开包装查看发现“虫草精”数量明显不足,注明是100粒的只有60粒,又去问孙大妈,发现也是如此。老人们这才意识到上当,立即拨打主办者给的手机号码,但对方已经关机。

【骗局解析】此类骗局以讲解保健知识、宣传药品效果为手段,以老年人为主要目标,骗术主要分三步:1.利用老年人认知能力较弱,骗取老年人信任。开始宣传时绝不提钱。先针对老年人散发宣传单,宣传将举办“名医义诊”,强调用的是国际先进仪器,而且是免费的,同时有礼品相赠,这些都是“诱人”的关键。

2.制造惊喜,让老年人丧失辨别真伪能力。“义诊”开始时“医生”会堂而皇之地讲解健康知识,对自己的产品只是顺带说一两句。体检结束后,个别交流时,“医生”开始将保健品打扮成既滋补又治病的良药,甚至还“包治百病”。并称要达到实际效果需3~4个疗程的药,买得多赠送越多,有的还设置礼品或设抽奖,诱导老人多买。

家长学校心理健康讲座 篇4

神奇的心理暗示

暗示,是指人或环境已不明显的方式向人体发出某种信息,个体无意中受到其影响,并做出相应行动的心理现象。暗示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了的假设,不一定有根据,但由于主观上已经肯定了他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趋于接受它。

举两个实例,某人诉说身体如何难受,突然瘫痪后身体日渐消瘦,精神日渐颓丧,百药无效,到省精神卫生中心就诊之前,已经在各大医院神经科,外科碾转了半年多了,全无效果,最后在一记者朋友的介绍下找到了精神科医生。经过检查,发现此人患的是“癔症性瘫痪”。医生对他说:“你患的是某某综合症,在这之前几乎无药可医。你来的正巧,目前刚试验成功一种特效机器,专制你这种病症,保证你立即康复。”一声将一台普通的电针灸治疗仪用一根长长的电线引到了治疗室(因为治疗仪很旧了,不便让患者看见,所以就用长电线引到了治疗室),随便在他的大腿上找了两个穴位扎进去,接上电极到了另一间屋里隔窗对患者进行治疗。半小时后患者站起来了,并且自己走出了医院。这里运用的就是暗示治疗。

二战时,纳粹在一个战俘身上做了一个残酷的实验:将战俘四肢捆绑,蒙上双眼,将他的胳膊通过墙上的一个小孔伸到另一个房间,然后搬动器械并在他的腕上扎了一针,告诉战俘:现在对你进行抽血处死!被蒙上双眼的战俘只听到肢体的血液滴进器皿的嘀嗒声。战俘哀号一阵之后气绝身亡。其实,纳粹并没有抽该战俘的血,嘀嗒声乃是模拟的自来水声。导致战俘死亡的,是“抽血”的暗示。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暗示性,心理医生正是利用了这个特点有时用来为人们解除病痛。有人曾经对外科手术后的病人做过如下的统计实验:手术麻醉效果消失后绝大多数病人感觉到疼痛,当病人报告疼痛难以忍受时期注射杜冷丁,结果发现只有75%的患者难以忍受,要求应用止痛药的病人注射蒸馏水(没有任何药理效果),这时发现有35%的病人被止痛。

上述提到的“蒸馏水”就是被当作安慰剂来应用的。所谓安慰剂,就是指其本身没有任何药理效果,但常常被心理医生用来治病的“药物”。如上面提到的蒸馏水,淀粉片活胶囊等等。要想使安慰剂发挥效用,需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

1、病人有获取药物求治的愿望并想达到一定的治疗目的,这个愿望越强烈,效果越好;

2、施治者具有一定的威望和经验,比如(心理)医生本身就是一种威望。

精神科常见到的患有癔症的病人,往往具有较高的暗示性,这类病人的症状往往在精神科医生的暗示治疗后得以消失。在民间,一些迷信巫术行为如“跳大神”,对于一些癔症病人来说能起到暂时的治疗效果,其实“跳大神”所起到的就是安慰剂的作用。与此相反,曾经流行一时的“带功报告”也是利用了暗示性原理使得在场的人出现“集体癔病发作”。

现在,我公布本文开头提到的那个字的读音,您看看“文件”、“事件”中的“件”与前面我说的那个字一样吗?为什么这么简单的一个汉字就不认识了呢?这是因为在前面的那段文字中应用了一些能够影响您对这个字作出判断的话语,使您受到暗示,所以您就认不出这字了,这就是心理暗示。

“暗示”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无论是生活环境优越还是生活条件艰苦,也不论是老年人、中年人还是青少年儿童,或者不论是干部还是普通百姓,都经常使用“暗示”,或暗示别人,或接受别人的暗示,或进行自我暗示。

在“暗示”的过程中,从暗示的具体内容、方式不难判断出暗示者的心理状态。比如,积极的心态,则会给予他人以积极的暗示,像热情、激励、向上、开拓进取、策划成功等等,使他人得到的不仅是暗示本身,而且是得到了温暖,得到了战胜困难的力量。反之,消极的心态,则会使他人受到消极暗示的影响,如冷淡、泄气、退缩、萎靡不振等等,使他人承受的不仅仅是暗示带给的痛苦与压力,而且还会波及到他人。以消极的暗示形成“污染源”,受暗示者蒙上精神污染。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语言暗示、行为暗示、信誉暗示、情境暗示、表情与动作暗示等构成的暗示形式,都会起到它该起的作用。例如语言暗示,一句激励他人成功的话语,就是“好言一句”,会让人感到“三冬暖”的;给人一句泄劲儿的话,就可是“恶语伤人”,会令人觉得“六月寒”的。语言暗示,可以使人际关系融洽,也可能使人际关系受到伤害。又如,表情、动作的暗示,一个斜视的目光,一个撇嘴的动作,难免就会使接受暗示者感到受了污辱;一个用食指指尖指人的动作,就会是显示出暗示者的素质低下;某人面部表情僵硬,就可能使他人感到不悦。长此以往,心境不佳,消极冷淡的表情积淀下来,不仅影响自己、影响他人,还会因此形成某种不良心态甚或导致某些生理部位的病变。

每个人接受“暗示”的程度不同,有些人容易接受“暗示”,有些人对“暗示”反应则不敏感。通过心理学家对不同人群的分析,认为以下四类人群较易接受“暗示”:

1、年龄大的特别是老年人,女性更易接受某些暗示,像广告宣传、消费行为尤其是物质消费方面的暗示,更能吸引女性。

2、人在疲倦时,容易接受某些暗示,正像利用心理催眠术那样,使人们在不自觉中接受某种暗示。

3、社会经验缺乏的人,容易接受暗示。

4、独立见解差的人,容易接受暗示。如果我们能够不断地丰富知识,不断地提高素质,不断地磨炼意志,不断地独立思考,就会识别抑制消极的暗示。

当然,在接受暗示、施之暗示、自我暗示之际,我们要不断地丰富知识,不断地提高素质,不断地磨炼意志,不断地独立思考,这样就可以识别抑制消极的暗示。尤其是自我激励、自我肯定、自我超越等自我暗示非常重要,只有在行动中,相信自我,我能行,就会克服困难,就会取得成功。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人类“心理疾病”时代已悄然来临

世界卫生组织专家断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给人们带来持续而深刻的痛苦。从疾病发展史来看,人类已进入“心理疾病”时代。在自然灾害多发、社会正处在转型期的中国,心理危机是十分现实的威胁。“中国人所面临的心理危机不容忽视。如果没有恰当的心理疏导,短期的心理危机会演变成长期的精神疾病。”浙江大学心理学系教师杨宏飞这样告诫道。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和哈佛大学1993年就已预测:精神神经疾病占中国疾病总负担的比例,将从上世纪90年代的14.2%上升到2020年的15.5%,在中国疾病总负担中占到第一位。

西班牙《荟萃》月刊7月号发表的文章说,人类进入精神疾病时代。世界25%的人在其人生的某个阶段出现精神障碍,精神疾病已经成为21世纪的重要疾病。精神障碍疾病今后几年将大幅增加。世界卫生组织自2001年以来已把关注精神疾病问题作为它的主要任务之一。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今后10~20年内,全球将有1/5的人罹患各种心理疾病,排在前10位的死因中,有3项将源于心理因素。还有的统计结果表示,目前的青少年中有15.5%的人有自杀倾向。

心理健康教育***,***中包括相关知识介绍、生活技能传授,以及自我信念、自尊的建立等。这些健康促进内容将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中,并通过教师、家长、学生的联动来综合实施。

据天津精神卫生国际论坛公布的数字,目前我国许多17岁以下的青少年正在受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未成年人的心理疾患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专家呼吁全社会都来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天津市安定医院曾经对部分小学和初中在校生的精神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5.1%的中小学生有抑郁心境,其中男孩多于女孩,并随年龄的增长而明显上升,面临小学毕业和即将参加中考的孩子产生抑郁的比例最高。中华医学会精神分会常务委员、天津市安定医院 冯志颖 教授指出,现在绝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长望子成龙。可许多孩子都认为,父母、老师、亲戚、朋友期待的目光对他们来说简直就是一道道绳索、一座座大山。长期的压力得不到宣泄,孩子就会进入心理亚健康状态,出现自卑自责、丧失学习兴趣、思维联想困难、精力食欲减退,有的孩子甚至有自杀倾向。目前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主要包括情绪障碍、行为问题、人格缺陷、心理障碍等几种类型,这些问题正威胁着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冯 教授认为,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一个系统工程,家长能够做到的就是给孩子减压,同时接受一些“心理调养”方面的教育,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并进行疏导。他警告说,过大的学习压力只能使孩子产生厌学情绪,更严重的可能会毁了孩子的一生。

北京10万大学生患抑郁症。卫生局健康播报:北京10万大学生患抑郁症。北京市卫生局发布本周(6月6日至11日)健康播报称,近期一项北京地区抑郁障碍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有60万人曾经或正在患抑郁症,而在北京地区的大学生中,抑郁症患者不少于10万人。其中62.9%从未求诊或接受治疗。很多抑郁症患者宁可自己忍受痛苦而不愿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害怕因“精神病”而受歧视,结果延误了治疗,导致抑郁障碍更加严重。

(二)我国儿童心理存两大缺陷

目前,我国儿童的心理发展普遍存在着两大缺陷:一是创造力低于计算能力,二是对长辈及他人的施爱行为反应迟钝、冷淡,共情能力差。这是著名心理学 家沈德立 教授主持的“儿童心理与行为研究”课题中引人注目的结论。

近年来,国内外很多专家都对我国儿童心理与行为进行过不同方式的调查和测试,取得了上万条数据。“儿童心理与行为研究”是教育部重点研究课题,沈德立主持这项研究已达十年之久,出版相关专著300多万字。沈德立说:“创造力与共情能力差作为共性问题出现,表明在少年儿童身心成长过程中,成人对儿童心理与行为的认知普遍存在误区。长此以往,必将影响到国民素质的提升,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大量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我国成人对儿童心理与行为认知存在八大误区,正是这八个误区导致大人对孩子“爱”之愈深,孩子对大人“拒”之愈切。大人给孩子包办一切,且过分地关注孩子表面的东西,造成两个结果:一是没有给孩子搭建发展创造力的空间,二是使本来容易以自我为中心的独生子女更加重了自我意识。

心理学家 俞国良 教授表达了与沈德立同样的忧虑,并以他对世界各国儿童进行的比较调查结果提供佐证:一是目前我国儿童的运算能力在世界被调查国家中名列前茅,创造力却位居其后;二是在我国,问及父母最关心的问题时,父母的回答都是如何让孩子幸福成长,而孩子却回答:父母只关心我的“分数”。在问及老师是否爱自己的学生时,95%的老师回答是爱。但只有5%的学生认为老师爱他们。

(三)学生存在的主要人格缺陷

中小学生作为独生子女,由于特殊的家庭结构和教养方式,存在着一些共同的人格缺陷。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首先必需对他们共同的人格缺陷进行了解和分析。

1、自我中心

自我中心指儿童以自我为中心去考虑问题,坚信自己的判断,往往不屑考虑别人的意见或做法,对自己不善进行自我分析和自我批评,日常处事唯我独尊,很少顾及他人。自我中心本是幼儿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进入童年期,随着儿童认知水平和交际水平的发展,逐步实现脱中心化,并且发展出良好的伙伴关系。但是,由于独生子女独特的家庭结构,他们从小没有兄弟姐妹,一个人独享父母的关爱,再加上祖父母的溺爱,使得幼儿期的自我中心一再受到强化而固着下来,成为一种人格缺陷,并泛化到所有日常事务中,在与同学的交往中表现出自私和狭隘的弱点。如果不及时加以克服,轻则对今后的社会交往带来不利影响,不能很好地适应现实生活,重则可能引发人际冲突,成为诱发心理障碍的直接原因。

2、自私利已

在现今经济的冲击下,人们更看重实惠和物质利益,这种心态通过家长的和社会传媒的作用影响着我们的孩子,使一些孩子把享受、金钱放在首位,他们做事从不考虑别人的需要,总把别人当作自己的对手,看到别人有困难,不愿伸手援助,还暗自得意,心里等着看别人的笑话。这样的学生不愿帮助别人,什么也不愿与别人分享,长此以往将会失去朋友,别人也不愿与他沟通,有什么复习资料自然也不会与他共享,他当然也不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3、缺乏同情心

同情心是保证人与人交往的感情基础。孔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当他人遭遇不幸时,我们总是感到十分伤感。心理学认为同情是由真实或想象中的他人情绪、情感状态所引起的与之一致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一种替代性的情绪反应能力。它使我们有能力置身于他人境地,与之同哀乐、同甘苦。可我们身边的部分孩子就十分缺乏同情心。

而有的同学总是让老师和同学头疼,因为他们总是在别人犯错批评的时候幸灾乐祸,体育课上有一女同学在参加跑步时摔了一跤,脸上擦破了一块,同学们都围上去表示安慰,可他们却哈哈大笑,还一个劲地说:“活该。”

有一次,在校外看到一位盲人,他们故意引盲人到一个石头较多的地方,害得盲人摔跤,旁边的同学都指责他们,可他俩却笑着跑了。

分析以上这些孩子的行为,我们在气愤之余,更多的是感到悲哀。当今的世界仍存在着太多的苦难,我们的孩子们都不能去感受它,关注它,那么当苦难降临到他们头上时,他们又将如何去承受这一切呢?

4、心理脆弱

心理脆弱表明心理活动强度低,心理耐受力差,应对挫折的抵抗力较为薄弱,在面临强大的精神刺激时往往难以承受,会诱发过度的应激反应。例如某少女因为同学的一句玩笑而耿耿于怀,诱发了精神分裂症;某些学生因为老师的严厉批评而走上了轻生道路。究其原因,除了同学 和 老师的不当言行之外,更多的是这些同学的心理承受力太差,过分敏感,不能及时降解心理压力,以致引发严重的心理障碍。我们不仅要问:面对风云变幻的世界,面对危机四伏的人生,如此脆弱的心灵又怎能抵御人生的风暴,抵达辉煌的巅峰呢?独生子女心理脆弱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成长过程中过多的溺爱和过少的竞争,剥夺了他们经受困难和挫折历练的机会,他们就像生长在温室里的鲜花,弱不禁风,难以承受风霜雨雪的考验。

5、自制力差

自制力即心理自控能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对个体而言,情绪的强度,情感的表达,行为的方式和思维的方向及过程,都是在人的自觉控制下实现的。自制力差的儿童,往往表现为情绪冲动、难于克制,不恰当的情感表达方式,注意力分散,行为过度和行为失当。如任其发展容易诱发多动倾向和品行问题,也会遇到学习上的困难;尤其在人际交往中,自制力的缺乏会引发不应有的冲突。自制力的缺乏一方面与溺爱式的家庭教养方式有关,他们由于从小缺乏严格的约束,表现出行为控制的欠缺;另一方面,如果家长采用极端化的管教方式,也容易导致子女的逆反心理,家长的暴力行为也许无意中为孩子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榜样,一旦有机会,他就会把这种冲动行为发泄到其他人身上。

6、动机缺失

部分学生表现出对学习缺乏兴趣,行为懒散,不能专注于学习活动,无法完成作业,成绩较差。无论教师和家长如何要求,都难于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行为主义认为,人同动物一样,会把在先前经验中产生的无助感迁移和泛化到后来相似的情境中,而且通过观察别人的反复受挫,自己也能“学会”这种无助感,这叫做“习得性无助”。学生的学习动机缺失,实际上也是一种“习得性无助”。他们当初也跟其他同学一样充满热情,但是由于学习上一时的失利(如考试成绩不理想、没有完成作业等),没有得到 家长和 老师应有的理解,相反却遭到了斥责甚至体罚,这种情况反复出现,就使其“学会”了挫败和无助感,长此以往,必然使其丧失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无助感的泛化还可能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生活无力综合征。

(四)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误区

“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必须清醒地看到还存在一些不良倾向和具体问题。”人大代表、吉林省实验中学校长龚玲认为,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自身发展来讲,必须克服“学科化、医学化、片面化、形式化、孤立化”等不良倾向。

据了解,“学科化”倾向主要指有些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当作一门正规课程,在课堂上系统讲授心理学的概念、理论、术语,使心理健康教育无法达到真正的目的;“医学化”倾向则是有些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对少数有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咨询和治疗,而忽视了全体学生的心理发展;“片面化”倾向主要表现为实施过程中片面重视各种心理测验,片面选择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偏重调适性心理咨询,轻视了对学生的发展性心理辅导;“形式化”倾向表现为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混为一谈,要么把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地看作德育的一部分,要么是以心理健康教育代替德育工作;“孤立化”倾向主要指当前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针对学生,忽视了教师的心理健康。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全体学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立足教育、重在指导,解决学生成长中普遍遇到的问题,同时兼顾极少数有障碍学生的心理诊断与干预矫正,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为此,龚玲建议,实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应当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专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严格加强、科学规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逐步确立国家和地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资格审查制度,并使学校的每位教师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

同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实施全员、全科、全过程参与的整合模式,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一个多层次的教育体系。龚玲建议,第一级是广大学校教育,从心理健康角度辅导学生发展;第二级是学校心理学家,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诊断、咨询干预等;第三级是指专业心理医生,以心理治疗等为主要任务。

(五)心理咨询中的不等式

1、心理咨询≠讨教、传授处理问题的良策

咨询者往往认为,心理咨询就是让心理医生帮助自己拿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想到处理问题的良策。而事实上,大多数问题都是社会心理问题,每一个问题又有千差万别的处理方法,不同的个性及思维行为模式就会有不同的思维趋向。因此,不同的人对同一类问题也会有自己独特的答案。正确的心理咨询室心理医生与咨询者在商榷、讨论当中发现其个性中的不足,并通过心理克服这一不足。在这个基础上,咨询者自己拿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毕竟当事者本人对问题最了解。相反,假若心理医生替咨询者在某类问题上拿定了主意,这就违背了心理咨询的原则。假如一个人向不同的几位心理医生咨询,都给他传授了几种良策,最后他肯定会不知所措了;再假如他走了捷径,按照讨得的说法去做,丧失了自己的个性不说,下一步心理医生该给他纠正的就是“咨询依赖”了。

2、心理咨询≠同情+阅历

有不少咨询者要求心理医生的年龄要大一些,最好遇到过或处理过他所存在的问题,只有这样才会同情他、理解他。对心理医生要求阅历甚或经验多,这是人之常情,但心理医生不管有无类似经历,都会以极大的同情心相待,就像一位优秀助产士的轻柔动作未必是从体验生孩子当中得来的一样。还有一种现象,咨询者的目的似乎就是为了寻求同情,如恋爱中的一方自认为条件较优越,而对方又不够热情主动,这时如果前来咨询也许他会认为,“我的条件多优越呀,你应该同情我,批评对方才对呀”。试想只是对咨询者赞扬、同情一番,除了会使人当时心情舒畅一阵外,领悟不到自身认知方面的缺陷,过后又回到原来的状态,这样的咨询又有什么裨益呢?真是:良药苦口,忠言逆耳。

3、心理咨询≠有精神病、不光彩、不体面

目前,人们对心理咨询虽然已有所了解,但仍有不少人持有偏见:认为心理医生是“治精神病”的,或者是有了精神病才来看心理医生;还有一些人认为看心理医生是不光彩、不体面的事,往往是偷偷摸摸地来到心理门诊,唯恐被人发现,这几种观念都亟需纠正。实际上,心理咨询面对的应该是大多数的正常人,心理医生对他们的服务对象也不叫做病人,而是叫做“咨询者”、“来访者”、“咨客”,以区别于精神病人。看心理医生应该是一种新潮的、高尚的求医行为,代表着新的医学模式和人们追求高质量生活的健康观念。

4、心理咨询≠爱心+能言善辩

在一些电台、电视台、报纸及杂志的心理栏目中确实存在这种情况:主持人的口才好、相貌佳、文笔流畅,他们往往以道德家的眼光来评判咨询者的苦恼,把人们的心理问题区分为有对有错、所作的事有该干的与不该干之别。岂不知在人们的心理问题当中,有许多就是与现实道德伦理相悖为根源的,就心理问题而言,不该有对与错之说。例如,某电台有一听众打电话参与节目,遇到的问题是配偶有婚外恋,在困惑与迷茫中诉说其苦恼,让人听起来好像全是对方的过错。主持人连同被发动起来的听众,在同情参与者之余,便是群起而攻之的声讨。实际上,咨询者的配偶有了婚外情,常常在咨询者自身方面也有多种因素,或者说也应负有一定的责任,除了同情之外,要帮助咨询者发现其生活当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认知过程的矫正。心理医生不是居委会调解员,也不是法官,如果咨询者想知道“我们是离(婚)了好?还是保持下去呢?”作为心理医生来说,是无法替咨询者做出选择的。

5、心理医生≠算命先生

有些咨询者将心理医生神化,应该一眼就能看出咨询者的心理问题,否则就是不称职。另一种心理状态是咨询者羞于表达内心感受,不愿将自己的事情或心理感受吐露出来,认为医生能够猜得出。实际上,心理医生也是人,不通过交流是无法了解咨询者内心心理世界的。咨询的过程是鼓励和引导咨询者说出心底的症结所在,心理医生利用专业知识对咨询者的问题作出分析商榷。在此基础上,心理医生才能对咨询者进行帮助。正如感冒发烧时,医务人员先用温度计测出病人的体温,再制定治疗***一样。

6、声音悦耳+善解人意≠心理咨询

近期纷纷兴起的信息台都将谈心节目作为信息台的一大板块,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接受心理学正规教育的寥寥无几。她们有甜美的嗓音,不管谈什么,能侃能聊,迎合咨询者的心理,以吸引住打电话的人,不放下手中的电话为目的。由于标着“心理调适”等含蓄的字眼,有的人把这个过程看作是心理咨询。其实,他所起的作用,除了疏泄一下情绪之外,其他就很难说了。

学校、家庭教育的八个误区

重成功轻失败:关注成功重于面对失败(忽视了失败对于成功的奠基作用)

重物质轻精神:关注物质需求重于精神需求(忽视了高层次的精神领域的发展)

重结果轻过程:关注学习结果重于学习过程(忽视了成长和积累的过程)

重智商轻情商:关注智力因素重于非智力因素(忽视了情感和意志品质的培养)

重答案轻问题:关注‘是什么’重于‘为什么’(忽视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重行为轻心理:关注外显行为重于内隐心理(忽视内在的心理因素)

重共性轻个性:关注共性问题重于个性问题(忽视儿童的个性化表达)

重说教轻交流:关注单向说教重于双向交流(忽视孩子的主体地位)

二、儿童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

(一)儿童应具备的六种心理品质

据了解,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目前尚无统一测量标准。根据我国青春期儿童的心理活动特点,他们达到心理健康应具备以下六个心理品质。

1、智力发育正常。正常发育的智力指个体智力发展水平与其实际年龄相称,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智商(IQ)在80分以上属智力正常,智商低于70分属智力落后,智力发展落后于实际年龄属心理发育异常,常伴有适应能力低下,是儿童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2、稳定的情绪。心理健康的青少年,在乐观、满意等积极情绪体验方面占优势。尽管也会有悲哀、困惑、失败、挫折等消极情绪出现,但不会持续长久,他们能够适当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使之保持相对稳定。

3、能正确认识自己。对自己有充分了解,清楚自己存在的价值,对自己感到满意,并且努力使自己变得更加完善。对自己的优点能发扬光大,对自己的缺点也能充分认识,并能自觉地努力去克服。有自己的理想,对未来充满信心,在学习、工作等各方面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4、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儿童少年,有积极、良好的人际关系。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补己之短,并能用友善、宽容的态度与别人相处。他们在别人面前能做到真诚坦率,从而容易得到别人的信任,并建立起融洽的人际关系。在集体中威望很高,生活充实,是同学们的知己。

5、稳定、协调的个性。人格亦称个性,人格表现为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心理健康的人有健全的“自我”,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并能对自已进行客观的评价,能对自己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节。健全人格的基本特征是:相对稳定的情绪状态,坚韧的毅力,灵活的应变能力,强烈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自制力。

6、热爱生活。心理健康者热爱生活,能深切感受生活的美好和生活中的乐趣,积极憧憬美好的未来。能在生活中充分发挥自已各方面的潜力,不因遇到挫折和失败而对生活失去信心。能正确对待现实困难,及时调整自己的思想方法和行为策略以适应各种不同的社会环境。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

人的健康的心理活动是十分复杂的,是人的气质、情感、思想、性格、能力的综合体现。各国各学派有不同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我国通行的青少年动理健康标准如下:

1.情绪稳定能承受一定压力,能不断调节自我心理平衡。健康人有丰富的思想感情,在强大的刺激面前,能镇静从容,不会因为过度兴奋而忘乎所以,也不会因突然的悲伤事件而一蹶不振。

2.能正确认识自己人总以为自己是了解自己的,其实真正客观地认识自己并不容易,包括自己的长处和弱点。心理健康者不自空一切,也不自卑、自苦、自惑,更不会自毁。

3.能面对现实不管现实对自己是否有利,都勇敢面对,不逃避,不超越。

4.具有爱和被爱的能力有感情,爱祖国,爱人民,爱事业,也爱家庭,爱父母,爱配偶,爱子女及朋友,并接受他们的爱。

5.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能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从容自若,应付自如,不亢不卑。

6.有独立性不依赖于他人,办事凭理智,有独立见解,并能听取合理建议。在必要时,能做出重大决策,而且乐于承担责任。

7.有计划性做事有计划性,有长远打算。青年学生拟定学习计划,制定奋斗目标,树立远大理想就是良好心理素质的体现。

8.有自我控制能力用自己的意志努力服从理智,自觉支配自己去实现预期目的,这是心理成熟的最高标志。

(一)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1、幼儿期的心理发展(3~6岁)

⑴、游戏是这一时期的主导活动

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①是年幼儿童的特殊生活方式,通过角色游戏模仿学习各种社会角色,学习社会交往

②是他们认识周围环境和周围事物的主要途径

③发展感知觉、思维和解决问题等心理活动

④游戏是抒发情感的主要方式

⑤发展想像力、创造能力,在游戏中实现自我⑥培养儿童的意志力、纪律性和协作精神

⑦增强体质

⑵是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⑶思维活动以具体形象性占主导地位,具有自我中心特点

⑷个性倾向性开始形成2、童年期儿童的心理发展(6、7~11、12岁小学阶段)

童年期儿童的生活从以游戏为主导转为以学习为主导,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学校教学系统的掌握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学会学习。心理发展主要表现在认知能力和社会性发展方面。认知发展是以学习知识为基础而展开的,主要特征是思维过程的具体运算性,是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过渡;社会性发展主要表现为逐渐摆脱对父母的依赖性,突出地重视伙伴关系,以同伴的评价为依据,形成自我评价。

主要心理特点:

⑴认知的发展

思维的发展:逻辑思维迅速发展,完成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三年级之前偏重形象思维,10左右是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转折期。

⑵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深化的过程。1~3年级是上升期;3~5年级处于平稳阶段;5~6年级处于第二个上升期。自我评价的发展,独立性日益增长,评判性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自我评价的内容逐步深化和扩大。低年级评价标准具有片面性,稳定性较差。高年级评价具有较为明显的批判性,并能对自己一分为二,稳定性增强。

⑶社会性发展

社会性交往:儿童的伙伴关系:主要是指儿童与同龄伙伴的交往,一二年级儿童依从作为权威人物的教师,人际联结关系首先是教师,儿童之间的相互关系尚处于依从性集合关系期。三四年级儿童通过非常活跃的活动交往,学习生活和各种集体组织的交流,不同个体在班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分化,他们开始按照接近关系、外在因素相似性以及个人需求的雷同性等组成团伙,并经常在一起活动。到了小学5、6年级,更注重的与是朋友间共有的价值观,更关注自己在同伴中的威信和地位,更重视同伴对自己的评价。

3、童年期的心理卫生

⑴组织游戏活动:因为儿童注意力稳定性差,所以应该寓教于乐,通过游戏来开展早期教育活动。儿童专注于一件事时,家长不要轻易打断。

⑵着手早期教育:最有效的方式是托教教育,要相信主流文化。

⑶鼓励学习活动:三年级之前,家长不要过分关注学习成绩,主要关注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兴趣的培养。儿童初入学的时候,要引导他们对学习发生兴趣,把学习变为自觉的行动。

⑷促进社会化发展:社会化发展: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由对成人的依存到自己独立的过程,二是获得处理对人际关系的能力的过程。使儿童学会遵守一定的行为准则和独立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家长指导而不包办。

⑸警惕不良心理行为:例如,学前期容易出现咬指甲、遗尿症、拒绝入园,入学后容易出现入学多动症,甚至品行问题,或者儿童精神病性障碍,一旦发现儿童有这种异常表现,家长首先不能大惊小怪,要找原因(主要包括:家长;同学;老师),正确引导,逐步调整。

四、中小学生易出现的心理问题

(一)中小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目前中小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的十种表现:压力感、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强迫、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心理不平衡。

根据著名心理学 家王极盛 先生公布的对全国中学生的多年调查结果,32%的中学生有心理问题。在最近一次对北京市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调查中,结果显示有16.5%的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

根据刘彭芝等16位委员的调查,目前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十个方面。一是学习压力感;二是偏执,总觉得大多数人不可信任,自以为是;三是敌对,经常与人抬杠或者有暴力倾向;四是人际关系敏感;五是抑郁,认为学业、前途、未来没有希望,整日没精打采;六是焦虑,心里烦躁;七是自我强迫现象,明知没必要做还要做;八是适应不良;九是情绪不稳定;十是心理不平衡,对他人比自己强或获得了高于自己的荣誉而感到不平。

(二)当代青少年的七大心理危险区域

心理学家指出,当代青少年在以下7个方面最容易走入心理问题乃至心理疾病的误区。

1、情绪反应过度

理想的心理状态应该是情感表现乐观而稳定,既不为琐事耿耿于怀,也不冲动莽撞。现实生活中,因 和 老师怄气而轻率选择逃课的少年屡见不鲜,是因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忽略了对良好情绪反应能力的培养。

2、行为偏执极端

一般来说,正常的行为应该是积极、主动和富有建设性的。但很多未成年人一遇上不顺心的事,就采取过激行为。

3、意志品质欠缺

专家指出,意志品质良好的人,能够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表现出一定的自觉性、独立性和自制力,既不刚愎自用,也不盲从寡断;在实践中注意培养自己的果断与毅力,经得起挫折与磨难的考验。

4、人际交往退缩

乐于和善于与人交往的人能和大多数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在与人相处时态度积极,不忌妒、不冷漠,能很快适应新环境。据北京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统计,在学生咨询问题中,有50%以上涉及人际交往。

5、过分依赖

心理健康的人应该表现出独立自主的思想和行为特征,不拒绝帮助但也不纵容自己的依赖心理。现在很多孩子事事依 赖 老师、家长“权威”,还有孩子对电子游戏、网络等有严重依赖,其生活的大部分乐趣来自现实之外的虚幻世界而不能自拔。

6、缺乏自信

专家指出,现在很多青少年过分注意别人的态度和评价,觉得活得很累。这虽不是心理疾病,但作为心理问题应引起重视。

7、过分抑郁

一些孩子平时不喜欢出去玩,跟同学关系很平淡,总是生活在抑郁之中。这类孩子的内心世界最为脆弱,一受到刺激就会诱发各种心理问题。

需指出的是,这些区域是值得 家长 老师注意的但不是“心理疾病”。

(三)三种类型的学习障碍

学习障碍是指智力正常,但因学习能力落后而导致成绩低下现象。研究表明,大约5%-10%的在校生属于学习障碍儿童。学习障碍是由若干不同类型所构成的。

第一是书写障碍。有的学生写作业十分粗心,经常多一撇少一划,把答案抄错。有时难题可以解出来,简单的计算题却错了。他们的眼睛似乎与别人的不一样,被称为懒惰的眼睛,漏掉许多明显的细节。这种学生学习时视而不见,考试时竞然可以把整个题丢掉,事后他们说自己没看见这道题。这种问题体现的是儿童的视知觉的分辨力、记忆力和视-动统合能力相对落后造成的。这种孩子最 易受到 老师和家长的误解,因为大人认为他们学习态度有问题,是故意的,要给予惩罚。其实这是一种特殊的学习能力障碍。只有进行有关的视知觉训练才能见成效。

第二类是阅读障碍。阅读障碍是学习障碍中人数最多的,男生多于女生。这类孩子往往记不住字词,听写与拼音困难,或朗读时增字减字,写作文语言干干巴巴,阅读速度特别慢,逐字地阅读。他们在下棋和玩电脑游戏方面表现得头脑灵活,但在读书和写作业及听讲方面成绩极差。这种落后可能与左脑有关。家长应给予极大的警惕,因为这类孩子由于不能有效地阅读,随着年级增加,会在各门功课上都出现困难。

第三类是数学障碍,又叫非语言学习障碍。这类孩子在机械图形与数学任务上能力落后,这类孩子记不住人脸的图形,交往能力差。在运动和机械记忆方面有困难。男女无差别,约0。1-1%的儿童有此障碍。他们可能爱读书,也会讲故事,可解决图形式的逻辑思维任务和空间想象能力差,学习时较为刻板,不能将新学习操作迁移到新环境中。可能与右脑落后有关。家长应重视逻辑推理能力的开发,在空间想象力和数量关系方面进行培养,要利用孩子的语言优势,进行某种补偿。

遇到孩子学习表现不佳,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当首先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心理出现了什么问题,严重到什么程度。应当善于为孩子设计一个个别化的教育,针对特殊的学习能力不足进行培训。

聚焦治疗和佛教

2016-04-25Barbara Chutroo心理Kr点击上方“心理Kr”可订阅哦!

聚焦是一项深层的、具有互动性的个人发展技术,它利用的是身体的智慧,是由芝加哥大学的尤金·简德林在上世纪60年代发展出来的。它常被认为是灵修实践方法,与佛教和禅定有相似之处。尽管聚焦并没有打算成为宗教性的学说,但它能指导实践者前往较深层次的了解,探索生命及生命的意义,理解他们的生命和他们生命赖以发展的语境。指导着聚焦的内在哲学与佛教中的一些元素极为相似。

内观禅定的一般技术是“觉察(noting)”,觉察用于发展正念。“正念”、“空”和“无我(not self)”是佛教学说及禅定体验的核心。“正(rightness)”的思想是四圣谛中第四道谛的核心:通向止息痛苦的八正道。这些修行和概念相似于聚焦中的一些步骤:清理空间、发现被感觉到的感受、发现途径(handle)(把感觉和意义连接起来)、体验感觉到的感受(felt sense)与意义的共振以及感觉在躯体上的移位(shift)。和禅定一样,聚焦主要被看作是一种技术,但与禅定不同,在有同伴时聚焦会更有效。虽然与佛教在一些重要方面分道扬镳,但也正是由于这些差异,聚焦也许能充实和支持佛教的修行活动。“无我”和“清理空间”

给聚焦者的第一个指导是“清理空间”。当聚焦者将她身体/头脑内部的纷扰进行彻底的整理时,她将那些问题一个一个地放到一边。当每个问题都得到确认之后,聚焦者有意而从容地询问“还有什么吗?”,并等待有什么东西浮现。逐步会有一种静谧而宽广的感受出现,这感受环绕着所有不同的内心问题,但比它们中任何一个都大。

参禅者有相应的指导。“抵达(arriving)”是禅定练习的第一个层次,Jack Kornfield将其描述为“清理或者清空头脑及心灵,以便我们可以以深层而崭新的方式倾听”(p.46)。当头脑清空时,打坐者(sitter)就与通常充满着头脑的闲谈者(chatter)越来越不同。她被鼓励去了解,她通常将自己与各种身份相联系,但那些身份都不是她。“我”每时每刻都在变化,“自己(self)”也无法被定位于任何一处。这是佛陀所教导的“无我”的初级理解:自体无法在任何偶然的现象中被发现,尽管这些现象是我们通常都参与其中并紧紧依附的。

“自己”无法被发现或定位,这种理解是佛教的基础。聚焦持同样的观点,我们通常认同的那些东西实际上没有一个是我们所真正是的。清理空间就是一个逐步剥除我们认为是自己的那些东西的策略。聚焦者要让自己安静下来,然后问自己,不是从头脑的角度而是从存在(being)的整体感觉,她的生命在如何进行,或者“此刻是什么东西让她感觉不好(如果有的话)”。在回答这一提问时产生的所有问题或者困难都要被接受为整体状态的一部分,并将它们恭敬地放置在旁边。甚至包括那些积极的事情也可以放在旁边。最后,总是存在着的“背景感受”也要被放在旁边。简德林说,“通过这种方法,有时你就可以达到舒展的状态,进入浩瀚的空间……在我们每个人背负的所有包袱之下,将会发现一个不同的自己。你不是你放在一边的任何事。你根本不是那些内容!”(p.79)觉察

我们知道,佛教的修行方式是非常有条不紊的,对人类体验进行系统性集群和分类是它的一个特点。聚焦则不是如此成熟和井然有序的。在“觉察”的练习中,佛教参禅者被训练去观察和区分各种感官的活动,有六种,指我们通常可以识别出的五感和还有思维本身,思维的展现途径为思考过程、或者我们赖以体验生活的语言和文化语境。这些语言和文化语境在佛教中常被称为“识知目标(mind objects)”。以此方式就可以培育出觉察或正念。运用这个技术时,重点在于区分来自声色香味触等感官的不同感觉体验以及精神事件。比如,参禅者注视充满视野的蓝天时可觉察到“看”;“听着”鸟儿的歌唱及歌女的尖叫;一只苍蝇沿着手臂爬过去时觉察到“感知”;能量衰减时觉察到“疲倦”;失败和无望的念头到来时觉察到“绝望”。

处理疼痛(pain)时,修行者可被告知将体验解构成“强烈的”、“疼痛的”和“压力感”等元素。在体验这些身体感觉、体验它们那种纯粹、直接、无涉价值的自然本性时,参禅者应该去寻求出离(detachment),就是说她要“清理一个空间”,在这空间里,她可以将现象仅仅观察为现象本身,而不将这些现象视为她“自己”。当附加在疼痛之上的情绪反应:恐惧,愤怒,无望等等,被视为关涉价值的心灵活动——第六感时,它们的强度将会降低。她看到的不再是“我饿”、“我疼”、“我悲伤”,而是“饥饿”、“疼痛”、“悲伤”发生了,但它们并不是我们的特征。对现象按照它呈现的样子进行清晰观察,对练习者来说是最基本的。佛教参禅者将常年专注于这个领悟,以提高观察人生中众多确切元素的能力,并令观察时保持头脑清晰,保持着同情和慈悲的出离心。

聚焦也涉及一个觉察过程(“发现途径”和“共振”),但这一过程具有聚焦所特有的确切性,本质上既是解放性的,也能促使人转变。它是一项复杂的活动,专注于形与无形之间微妙的相互影响,专注于思想和情绪的生起,以及它们产生的源头。聚焦者调频到一个模糊的、尚未成熟的感受,这感受的内部似乎容纳着“什么东西”。如果我们带着倾听者耐心的注意,努力尝试为之命名,使得这个名字“符合”那个“什么东西”(发现途径),那么聚焦者所使用的句法结构(语言的或是文化的)将会让刚才尚未成形的感受获得它的符号身份。名字的准确程度通过“共振”的方式传达给聚焦者,另一个途径是询问被感觉到的感受(felt sense),那个符号是否正确。被感觉到的感受会通过躯体的放松或肉体可知的“感觉移位”告诉你,这“途径”是“恰当”的。一经确认,那种特殊的体验就会自行发展。被感觉到的感受则会传达一些新的内容,上述过程再次开始。

使这一过程得以继续的,是“途径”(词汇或图像)的确切性(precision),它使等待萌生的东西得以确认。这在处理“难点(stuckness)”的时候尤为有用,它使得我们能够温和地询问、并始终陪伴“难点”,直到有一个未知的潜在冲动开始揭示自己。聚焦者与呈现出来的东西待在一起,但同时也前往它出现的地方,去了解有什么在等着被表达。因此,觉察就被编织进了由体验的各个时刻构成的整体。这过程并不是由感受的系统性分割或者对体验的解构所指导的。而是对浮现的觉察,本质上是创造性的行为。正念

在内观禅定中,练习觉察是为了培育正念,或者培育对体验的生起与经过的意识。正念是佛陀的七觉支之一。它与上面列出的六根之一的“头脑”感觉无关,也不是做为眼、耳、鼻、舌、身、“意”的“体验之门”,而是一种能温和地观察那些我们通常认为构成我们“自己”的各种体验、并与之保持分离状态的能力。“正念意味着了解事物是如何的,自己能够坦率而直接地了解哪些东西的确存在、的确真实,”是“对每个时刻里正在发生什么的清晰意识”(p.62,Kornfield)。

佛陀以系统性的方式设定了四念处: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最后一个“法”的类目最为囊括一切。法有两种解释:大写时,指的是佛陀的教导;小写时,可以表达为“所有的识知目标”,“所有有缘或无缘的事物和状态”或“所有生起及经过的现象”。Gloria Ambrosia融合了这两种定义。她将观法解释为“在现象体验中对真相的正念”(p.13)。投身四念处,就是要将意识觉察和探寻反省带入所有现象的生起和变形过程,带入这不断发展的形势的无尽运转中。不论生起什么,此处呈现的都是一个谦逊而充满感激的存在。而且还包括“某种智能的洞察力,不是对正念的妨碍,而是它的自然实现”(Olendzki,p.17)。它是一个禅定练习:“指导头脑中观察的力量,以帮助我们自己了解佛陀的教导”(Ambrosia,p.13)。

聚焦的过程与觉醒和投身四念处相似。虽然没有以如此全包含式的哲学框架来表述,但它仍然把我们的注意和意识导向对存在的整体而复杂的体验,并在该体验显现之时了解其真相。但和大多数禅定练习不同的是,聚焦者被指点去做的,并不是去觉察一个特定体验的生成和经过。相反,她有意地陪伴着她被感觉到的体验,并且创造一个空间,使某些新内容能够浮现。当一个你感觉是正确和真实的东西出现时,它所固有的洞察力也随之而来。

佛教强调世事无常:现象的生起与消逝永无休止。在无常中,变形(transformation)是被暗含的,但并不被强调。聚焦则强调现象的变形,形的持续发展变化。无常是被暗含的,但并不被强调。聚焦中的感觉移位令人由衷愉悦;聚焦者温和地迎接正在成熟和生长的新感受,不管它以何种方式显现。

依恋和与丧失相联系的焦虑在不知不觉中被削弱,因为聚焦者总是允许前往身体认为健康的地方。这些微妙的强调出自佛教的常用语言(无常的语言),容易使人不愿意全然入世。很多佛教徒不得不与这种倾向对抗,这倾向导致了譬如密宗学派的出现。这一学派强调,觉支(enlightenment)应该建立在对生命体验的完全沉浸中,而非建立在有意而为的沉思中。在处理一般人类心理动力的变形过程方面,聚焦可能和这种学派的观点比较相似。面对生命的丰富性、戏剧性和复杂性,它倡导的是一种既出离、同时又充分沉浸于当中的态度(这就是小写的“法”)。

聚焦的“共鸣(resonance)”是一种互动,发生在躯体所暗示的被感觉到的注意与认知或形式之间。有些新东西浮现于一个模糊的不成熟的感受当中,它的形态取决于个体的文化结构。它可能是对个体生命故事的一个新理解,或者是一个人与他人或自己交往的新方式。不受局限的被感觉到的注意为聚焦的呈现创造了一个环境,它也将对浮现的兴趣引入到语法环境。我们可以有意地利用感觉过程,来促进从不成熟现象到符号性现象的变形。这个符号性形态可能是语言,或一个艺术性媒介,比如美术或音乐,数学概念,或文化结构的任何其它方面。每一种文化媒介,所有“识知目标”都可以是新念头、新体验和新洞察生起的方式,正如它们也可以是用来了解佛陀教导的真相的手段。尽管这些都暗含在里面,但尽我所知,这一过程并不曾在佛教体系中得到精确描述。

同样,作为聚焦的关键,被感觉到的感受(felt sense)的概念在佛教中也缺乏对应。它不是上面提到的六感之一,也不是西方概念中的五种感受之一。它也不等于念处(mindfulness)。Mary Hendricks将它描述为“其中所包含的是情绪[或思想]赖以产生的基础,而不仅仅是情绪本身”(p.3)。感受抱持着的是聚焦者觉察到、但尚未成形的东西。这是一种微妙的体验,可以明显地感觉到那儿有什么,但它却还是朦胧的,模糊着的,缺少鲜明的轮廓特征。这接近于西方观念中的“第六感”,它指的是我们感觉到的一种注意,注意的对象被直觉到了它的存在,但无法直接触及,于是需要诉诸安静的注意,以帮助那未知的东西被了解。

聚焦主张,当正在浮现的体验变得明显时,我们会产生出与感觉到的感受相关联的一个身体反应。聚焦者要耐心地探索,而且如果没有身体反应,或者身体反应不恰当的时候,要丢弃那些浮现出的大量可能性。感觉的移位发生在成功的聚焦活动基础之上;与感觉到的感受不同,这感觉的移位会是直接的(immediate)和清楚的,包含着放松和可以继续发展的感受。举个例子,感觉到的感受表明领悟到了痛悔,以及随着相应的认识和悔改的行动产生宽慰。伴随着对真正悔改的体验,身体上产生放松的感受:感觉的移位,重物被抬走的感觉。

虽然这种对自我如何逐渐成形的特殊关注方式并不是佛教的一个明显的重点,但佛陀经常教导我们体验起源及消解的真相,以及对体验和现象如何生起和消逝的“了解”。“比丘[和尚]……”知道“无生(non-arisen)[现象]如何生起;他”知道“已生(the arisen)[现象]如何消失”(p.115,《佛陀的教导》)。这并不是在说这种知识如何被体验,而是说我们可以有把握地认为,被表达为“知道”的并不是科学现象的智力堆积,那只是西方世界等同于“知道”的内容。确切的说,那是在更深的地方感觉到的东西:来自内心深处的、内脏的感觉。当然,佛陀所指的知识极为深入和广阔。它包含所有现象的生起和经过:所有的存在和有感觉力的生物,所有的句法和象征性表达,我们肉身存在的所有物质元素以及所有远远超出平常态的各个觉察水平、存在的状态。不过,在日常人类经验的有限范围内,聚焦也把练习者导向一个体验性的认知过程,去认识自己不断发展的自我,去了解我们每天都置身其中的存在是如何在一个复杂的文化舞蹈中通过无数的舞步而逐步生成、转变、并最终消逝。聚焦和“正业”

佛陀教导中的四圣谛之四是八正道:止息痛苦之道。通常表达为“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虽然其中某些“正”可以用相当固定的套路解读为“不诽谤”、“不杀生”、“不制造伤害(cause harm)”、“不在军事机构服务”,但在日常生活中,这些规矩总会有不适用的时候,此时人就需要自己去设法寻找到一种适用于他们当下困境的“正”。Jarvis Masters是一个在监狱服刑期间皈依佛教的人,他的经历是一个鲜明的例证。在人所能经历的最为严峻的道德环境中,他每天都受到挑战,必须重新发现“正”业、“正”语、“正”精进。“正”并不是总能变成规矩,或通过遵守规范得到实现。如果佛教是一种活在我们心间的精神,正就是我们对每一瞬间的直接真相的不断探寻和评价。这是一种清新的反应,超越了一个人习惯的感情习惯和行为方式。我们如何知道什么是“正”?

有些人将他们借以寻找“正”的手段称为内在声音,或内在的静默安宁之声。但一般来说,这种声音不被体验为耳中听到的声音,或者头脑中的一个思想,而是身体之中的一种感觉。它是这样一种东西,它以某种方式通过躯体显示,某一特定行为是否正确。正如聚焦时我们清理出一个空间一样,那令人安宁的禅定注意清除了妨碍静默安宁声音出现的各种通常身心活动,以便人可以开始去体验那声音,而这声音正是聚焦中被感觉到的感受。Mary Hendricks提到聚焦中的“暂停”,暂停通常的行为和感受,暂停“其生命的文化叙述”。这暂停是整个过程的一部分,它打开一个空间,使新领悟、新行为、新念头得以形成。它放慢了习惯性情绪反应的形成,引入了一个更广泛的视野,使得一些新东西得以浮现,它们不再是旧有模式的延续。

被感觉到的感受,或者静默的低语,进入的正是这个暂停的空间。因为受到极大的关注,它会帮助识别和指导新浮现的可能性的形式或者方式,身体会以内部放松或放手的方式标志着它的“正”。聚焦者的内在自己以这种方式暗示她达成平衡,她需要借这平衡来驾驭生命体验中的波涛。它告诉她,在那一时刻正在出生和死去的就是她生命的真正和恰当的过程。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我们对存在的表达都是独特的并且持续浮现,这表达渴望获得一个形式。聚焦就是关注和培育这个过程的一种方法。它是一件工具,帮助生活的变形(metamorphasizing)而去追寻真相的线索,或者揭示法的线索;它是在生命中、甚至监狱里寻找“正”的途径的框架。可能每个人的真实存在,那些渴望表达和出生的部分,可以一直在内在感觉的指导下准确地成为它应当的样子。聚焦的练习,以及佛陀的教导,给这个过程的心灵部分带来便利。以佛教徒禅定和研习的方式聚焦,使人能够在内在体验的深度上去发现什么是正确的。

家长健康教育讲座 篇5

2014年5月12日 地点:金厂中心校会议室

各位家长朋友: 大家好!

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金厂镇中心学校/心理健康课/专职教师,我叫杨春燕。春天的“春”,燕子的“燕”,从名字上大家就能看出,我就是一个很开朗、外向、容易让人接近的人。很高兴在这里认识大家,我知道在坐的各位不但是各个单位的骨干和中心力量,同时更是我们兴隆小学,一些特别关爱孩子的家长代表,在这里我代表兴隆小学全体教师,对大家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谢谢你们!

看上去我和大家的年龄相仿,所以大家可以叫我杨老师,更可以叫我春燕,这样会感觉更亲切,就像我们是认识多年的老朋友一样,与其说是给大家讲课,还不如说我们一起来探讨,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棘手的问题和有效解决的办法。有的家长和我说,我家孩子太任性了,你说他一句他有十句;有的家长说,我家孩子就是不爱学习,一写作业就磨磨蹭蹭;还有的家长说:我家孩子学习好,可是几乎没有朋友,总是一个人在家看电视等等。把这些诸多的、困扰我们的问题概括起来,无外乎就是心理问题和学习问题两大类。希望通过今天与大家一起探讨,可以让我们能对一些问题有一个新的认识,并可以找到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首先,我把我亲手制作的一份礼物送给大家,请大家一起来欣赏*《生命是花孩子是花中的蕊》。

从大家的目光中,我看到了你们对孩子的关爱、对教育知识的渴求,那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今天要探讨的话题:

*

一、儿童心理健康 *

二、生命的最初 *

三、重要的现在 *

四、高远的未来。*

一、儿童心理健康 *

1、健康

我们都知道:拥有健康关不意味着拥有一切,但失去健康则意味着失去一切!那么什么是健康呢?

世界卫生组织近日提出了健康的新概念:*所谓健康,并不仅仅是不患病,还应包括心理健康以及社会交往方面的健康。也就是说,健康是在精神上、身体上和社会交往上保持健全的状态。

*

2、心理健康 什么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就是人的内心世界与客观环境的一种平衡关系,是自我与他人之间的一种良好关系的维持,即不仅是自我安定感和安心感的获得与确保,还要自我实现,具有为他人的健康服务的能力。

关于心理健康,世界各国在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的看法,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人们越来越重视心理方面的问题。现在我们就来了解和孩子息息相关的儿童心理健康。

*

3、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

人的心理是否健康,有许多标准,但目前尚无统一测量标准。根据我国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儿童心理健康应具备以下七条:

*(1)智力发育正常 *(2)稳定的情绪 *(3)正确认识自己 *(4)良好的人际关系 *(5)稳定协调的个性 *(6)热爱生活

*(7)心理活动与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相适应

通过上面的内容,我们了解了一些儿童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那么为什么有的孩子很优秀很快乐,而有的孩子总是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呢?我们知道:*人生的第一课堂是在家里,而父母是孩子最初、也是最好的老师”。孩子出生后,首先接触并受其影响的就是家庭环境。我们知道,小婴儿刚出生的时候,几乎没有什么不一样,吃、睡、哭,通常都是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但是慢慢的就不一样了,我们能看得出,学前的孩子,他们在个体上就有很大的差异,这主要是家庭环境影响,什么样的教育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一位心理学家说过:*“给我一百个孩子,我可以把他们中的一部分培养成小偷,同时,也可以把一部分孩子培养成警察。”可见在孩子的发展历程中,家庭环境具有很强的影响力,我们每个人的心理品质都或多或少的烙着家庭的印迹。一个和睦、温暖、重感情、守信用、积极向上的家庭,可以铸就孩子健康的心理。反之则极有可能给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不可弥补的创伤。因此,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也成为我们这些父母应该做到的事。

经常能听到有人说:“你看看人家那孩子!”对此赞叹不已,我们可要知道:*“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天使”,西方人有一种说法:每一个孩子都是上帝手牵着手送到人间的天使,他们都是独一无二的。现在,这一观点在全世界得到了认同。教育人士普遍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天才的特质,关键是父母怎样引导、发现和释放孩子的天赋。由此看来,我们自己的孩子就看我们自己怎样教育了。

*

二、生命的最初。

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爱情的结晶、生命的延续,还记得你知道怀孕了那一刻的兴奋吗?还记得孩子出生时那第一声啼哭吗?还记得他蹒跚学步的样子吗?还记得他会叫爸爸妈妈时的情景吗?相信我们再次回想时,我们看到了生命最初的样子。

有句话说:*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以相聚为目的的,只有一种爱是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儿女的爱。而且越早从父母身边分离越好.它所要表达的就是*“授之于鱼,不如授之渔”,道理有相通之处.

给大家讲一个童话故事:*《母亲的心》

一个王子在小树林里邂逅了一位公主,王子便深深地爱上了她。每个黄昏,他们都来这儿约会。有一次,公主愁容满面,王子再三追问原因,公主说:我要向你要一样东西,你一定不会答应我,所以我很伤心。王子信誓旦旦地说:说吧,我会给你的。那公主要的竟是王子母亲的心。王子向母亲提出了这个要求,母亲把刀递给王子说:把我的心拿去吧,孩子,快去找你心爱的人。王子掏出了母亲的心,飞快地向小树林跑去。路上被树根绊倒了,手里捧的那颗心说话了:孩子,你摔痛了吗?

叫人好感动的故事,虽然只是个童话,但为了孩子,我们每个母亲都情愿捧出自己的一颗心来。如果可以的话,我们同样可以把心爽

快地交给孩子,来换取孩子成长的幸福和快乐。

再给大家讲一个父爱的故事:*《翅膀下的风》

有一个父亲是一个作家,说他女儿小的时候,第一次存了许多的零用钱,想偷偷地给他买一件父亲节的礼物,孩子千挑万选地买了一只绿色的玻璃花瓶,她提着纸袋兴高采烈地回家,可是在路上一不小心纸袋子掉在地上,把玻璃瓶给打破了。她伤心得不得了,回到家一

句话都说不出来,大哭了一顿。父亲也很惋惜,恨不得能在半路上替她接住那只花瓶。但是已经发生的事无从挽回,他笑着对孩子说,你可真了不起!在哪找到这么多晶莹剔透的东西?孩子破泣为笑了!

这件事过去20年了,有个出版社要这个父亲写本儿童书,主题是最难忘的一件事。女儿就说她可以写,父亲很高兴地让她去写了,她写的就是这个破了的花瓶的故事。

当她写好第一稿给父亲看时,父亲的眼泪流了下来,因为女儿在结尾时说:“那是我最难忘的父亲节,因为我送爸爸的是一只打破的花瓶,爸爸却在碎花瓶里给我装满了晶莹剔透的东西,那就是幸福!

而当年他们最喜欢听的歌是《翅膀下的风》,我们看见鸟儿飞翔以为那是它有翅膀的缘故,托着它、推动着它,我们相信这个世界就是靠着父母像翅膀下的风一样的爱,才能使孩子向上提升,飞得高、飞得远!

*《翅膀下的风》歌词是这样的:

在我的影子里你一定很冷,阳光都被我挡住。

但你一直满足于让我发亮,你一直在我身后跟着,所有的荣耀都给了我,而你却是我背后最坚强的支柱,没有名字!

我能高飞像鹰,全因为你是我翅膀下的风。

刚刚这两个故事,让我感受到父母的爱是多么伟大!谁都会爱自己的孩子,但爱却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真正的爱就像阳光,随时包裹着你,却给你无限的自由。那么我们怎么来爱孩子?怎样利用心理学知识,重视孩子现在的成长呢?

*

三、重要的现在。

我们一起来看看一组调查数据:*中国儿童的心理素质合格为19%,而美国为41%,日本为60%以上。有人曾说:“中国的孩子聪明才智是世界闻明的,同时他们的心理素质之差也是出名的。”造成中国孩子心理素质差与我们家庭教育水平密不可分。当我们开始重视孩子的现在的成长时,我们要努力做到:

*1、给予积极阳光的思想。

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苹果的两种分法》

美国一位著名心理学家为了研究母亲的教育对子女一生的影响,在全国选出有卓越成就和犯罪记录的代表人物各50名,请他们谈谈母亲对自己的成长和发展的影响。其中一个监狱犯人回忆他母亲给他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时说:“小时侯,有一次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绿绿大小不同。我一眼就看见中间一个又红又大,这时妈妈问我和弟弟:‘你们想要哪一个?’我刚想说要最大最红的那一个,这时弟弟抢先说出我想说的话,妈妈听了,瞪了他一眼,责备他说:‘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自己。’于是,我灵机一动,改口说:‘妈妈,我想要那个最小的,把大的留给弟弟吧。’妈妈听了非常高兴,在我的脸上亲了一下,并把那个又红有大的苹果奖给了我。我得到了我想要的东西,从此我学会了撒谎。以后,为了得到想要的东西,我不择手段,直到现在我被送进了监狱。”

另一位是在事业上取得卓越成就的著名人士,他回忆自己在成长过程中母亲给他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时说:“小时侯,有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绿绿,大小不同,我和弟弟都争着要大的。妈妈把那个最大最红的苹果举在手中,对我们说:‘谁都想得到它,很好。现在,让我们来做个比赛,我把草坪分成三份,我们一人一份负责修剪好,谁干得最快最好,谁就有权得到它!’结果,我赢得了那个苹果。我非常感谢我的母亲,她不仅让我得到了苹果。而且也让我明白了一个简单也最重要的道理:*要想得到好的,就必须努力,这很公平,你想要多少就必须为此付出多少努力!

两位母亲给孩子分苹果的两种不同方法,产生了两种不同的结果,这给人们的启示是深远的:*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你可以教孩子说第一句谎言,也可以教他做一个诚实的、永远努力争取的人。我们是否可以把这里的母亲改成父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可以教孩子说第一句谎言,也可以教他做一个诚实的、永远努力争取的人。有句话说:“母爱如水,父爱如山。”家庭教育父母是同样重要的。事实上,在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指导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有的很会讨好,有的在家、在学校和社会上呈现出表里不一的多重人格。将来人类社会是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上面第二位母亲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给我们提示的教育观念是:*顺应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给孩子最积极的东西,使一些小事变成让孩子终身受益的道理。

*2、帮助孩子学习一些能力。

比如自我控制能力。给大家讲一个故事*《留住你口袋里的糖果》。

一天,在美国德克萨斯州某个镇子的一所小学校里,有一个班的学生被老师领到了一间大空房子里。老师出去了,只剩下这些学生们静静地待在那里。几分钟后,有的同学就沉不住气了,东张西望,显得很烦躁的样子,而有的同学则始终默默地观察着周围的一切。

终于,老师领着一个陌生人走了进来。陌生人一脸和蔼地来到孩子们的中问,给每个人发了一块包装十分精美的糖果,并告诉他们:这块糖现在已经属于你了,如果你想吃的话,可以随时把它吃掉。但是,如果谁能坚持到等我回来再吃,那就会得到两块同样的糖果作奖励。说完,他和老师一起离开了这个房问。等待是漫长的,尤其是对孩子们,更何况他们自己身边还有一块诱惑十足的糖果!

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糖果的诱惑力也在不断地增强。慢慢地出现了骚动,有一个孩子实在忍不住了,他急不可耐地剥下那精美的糖纸,把糖放进嘴里。为了带动大家效仿自己,那夸张的“啧啧”声更是引得周围的孩子垂涎欲滴。在他的影响下,一些孩子终于忍不住了,纷纷把属于自己的那块糖放进嘴里。但仍有些孩子在坚持着,他们竭力地控制着自己,一直等到陌生人的再次出现。

陌生人回来后,兑现了自己的诺言,那些付出等待的孩子们得到了他们应有的奖励。

孩子们当时并不知道,这原来是那位陌生人做的一种叫做“延迟满足”的心理实验。后来,那位陌生人跟踪这些孩子们整整20年,他发现,能够“延迟满足”的学生,数学、语文的成绩要比那些熬不住等待的学生平均高出20分。参加工作后,他们从来不在困难面前低头,总是能走出困境,获得成功。

听完这个故事让我们若有所思,我们的孩子忍耐力是什么状态呢?

给大家讲讲我上过的这样一节,让我哭笑不得的课:

上课铃声已经响了,后回来的学生忘了关门,突地出来五六个一拥而上,我以为怎么了?原来他们是热情扬抑地把班级的门关好,哈哈!是不是应该表扬他们为班级所想的行为?不过,不太适宜吧?

正当我眉飞色舞地讲着课时,一个学生从座位上慢悠悠地站起来,走过我面前,走到班级门口,我心里想:门没开啊?不会是去关门吧?只见他开门走了出去,那情景宛若梦游一般,我突然惊醒:“你干什么去?”他没理我,正当我要出去拦他时,他回头告诉我:“老师,我尿尿。”„„我想可能他属于特殊学生吧,再说小孩子难免会控制不住要上厕所的,(说实话,看情形一点不像着急。)就让他去吧!

而他回来时,不用说有没有敲门,依然是慢慢悠悠的样子,其他学生一直看着他,走到座位时竟然出突我们预料地在座位旁转了个圈坐了下来,学生们哄堂大笑„„

我想了想,还是原谅了他,一个孩子的不良行为是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努力才能纠正的,他只是个孩子!

课正常进行,听到有个孩子小声地说:“我要喝水!”我没理会他,只是用眼神控制了他,可是他还是不断地说:我要喝水!我索性停下来:

“你过来,到老师这儿来。”

他乖乖地走到前面。

“老师问你,你非常渴吗?”

他摇摇头。

“那下课再喝水行不行?”

他点点头。

“我们长大了,需要控制一些想法。比如上课时不能喝水,下课可以,如果每个学生都想上课时喝水,那我们这节课还上不上了?”

他呆呆地看着我。

“老师问你,你是想现在喝,还是一会儿下课再喝?”

“下课喝。”

于是我又开始讲课。过了不久,当我巡视他们的作业时,我感觉到有学生从我身后走过去——喝了水!

原来是刚才那个上厕所的孩子,我的火猛地攻到了嗓子:

“老师刚才和他说上课不能喝水,下课再喝,你没听到啊?”

学生们说:“他就那样,想喝就喝,想尿就尿。”

„„

现在的孩子忍耐力有多差!甚至他不知道有些事需要忍耐,可能家长会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小孩子嘛,这样的小事老师还不让?而事实上这可是大事,关系到一个人一生的大事,“小不忍则乱大谋”,怕说得也是这样的道理。

可能会有这样的现象,孩子回家咕咚咕咚喝了很多水,你就会问,怎么渴成这样?孩子说:我想喝水,老师不让。然后你就说了,这老师真缺德,我家孩子喝水都不让。

实际上,我们教孩子学会的不止是留住口袋里的糖果,更是一种自我控制能力,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什么事应该现在做,什么事应该以后做,这些都应该是从小时候、从小事情开始教育的,孩子的这种忍耐力是在他长大后,在充满竞争的环境里及为需要的;同时这样的忍耐力和坚强的毅力,更是一个成功人士所应该必备的,就像留住口袋里的糖果一样,练就的是忍耐、是自我控制、是坚定的信念,我们不要被眼前一时的痛快所诱惑,丢失了本该属于自己的长远利益。

我用我家的孩子做过《留住你口袋里的糖果》的实验,在这里说给大家听,大家也不防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试试。有一天早上,我带孩子去幼儿园,给她带了一些水果,然后又在食杂店里打算买奶,我然后就想试试孩子,我让她自己选择了一瓶奶,让她自己选,是因为那一定是她最想喝的。她选的是旺旺优酸乳铁盒装的,到幼儿园我告诉她,如果你今天不喝瓶奶,到放学后,妈妈会再奖励给你一瓶,这样你就会有两瓶旺旺奶了,但如果你喝了,那就不会有奖励。她高兴地答应了,一进幼儿园,她就大声地跟老师说:“老师,你快把这瓶奶放高点儿,别让我够着!”我背着孩子和老师说了这件事的原由,并且让老师在休息时把水果和奶都给她,让她自己来选吃什么。上午休息时老师这样做了,下午也是一样让她来选,结果我接她的时候,大家猜怎么样?她真就没有喝,我也实现了我的承诺。其实这样做,只是生活中一个简单的小事,孩子不懂怎么回事,但生活中诸如此类的小事多了,你就会发现,孩子的忍耐力在加强,在你的设计里,孩子一天天健康成长。我们每位家长都可以用相类似的事来帮助孩子,在他的性格里增加一份忍耐力。一份自我控制的能力。当然,我只是抛砖引玉,相信你们对此类问题会有更多的、更有益于孩子的方法。

其实从某个方面说,一个人的智商和他的命运没有什么关系,智商很高的人,比如清华大学的学生,智商很高,但也有自杀的;捡破烂的,智商相对低一些,但也有天天唱歌,过得很快乐的;所以说幸福与否与智商没有太大关系,那么与什么有关呢?对!性格!性格决定幸福!性格决定命运!而学会忍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坚强,学会合作等等,都是我们要给予孩子的能力。而我们用来教育培养孩子的时间怕只有十几年,二十年算多的。让我们把能扶他走路的时间利用好。

*3、引导孩子“亲其师”。

给大家说一篇文章《亲其师信其道》

女儿刚上初中,那股兴奋、好奇劲没能持续几天,就开始埋怨学校,主要针对数学老师,“个子矮,还没中等身材的同学高”、“操着浓厚的乡音,我们都听懂。”、“还骂人讲脏话”。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女儿更是将所有怨恨都发泄在“数学作业”上,总要挨到最后实

在是没时间了,才很不情愿地拿出作业本,还要在桌子上使劲敲打几下。

向来信奉“亲其师,信其道”的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于是酝酿已久的一次谈话在一天晚上开始了——

这天,女儿早早地做完作业,哼着小调在家里走来走去,我觉得时机成熟,我开门见山,直接进入主题:“哎,这两天对数学老师的印象有好转吗?”我的态度尽量地和蔼。

她说:“好什么?我们简直不能容忍了,他今天竟骂我们全班同学都是猪。我们所有同学都不喜欢他,有人还想找校长要求换老师„„”我知道她在发泄,没有打断她,也没有批评她,认真倾听。等到女儿将老师的所有“罪行”都数落得差不多,语速渐慢后,我才说:“你们知道这位老师是怎么进你们学校的吗? 女儿觉得这个问题很奇怪,似乎还有些摸不着头脑。

我说:“经过严格的考试考进来的。”

女儿瞪着双眼看我,满脸的“鬼才相信”!好半天才挤出一句话:“就他那不足一米六的个子,怎么会考得上?一定是开后门的。

我十分耐心地问:“那想不想听听他考试的事?”

女儿疑惑地点点头。

于是,我将专门了解到的关于这位数学老师的考试情况告诉女儿——虽然身材够不上该校招聘教师的条件,但因为其面试和笔试成绩遥遥领先,感动了主考官,破格录用了他。还着重介绍说:“妈妈还要告诉你们,他的数学课在全市比赛中获过一等奖,经他辅导的学生参加省里比赛,好几个获过一等奖呢!”

我看女儿仍然不以为然的样子,又一次强调说:““这些我是专门到你们校长哪儿去打听到的。

女儿的表情依然不服:“就算你说的是真的,可他随便骂人总不对吧?”

我忙说:“也许他确实有时不太注意文明或不太注意方法,你们可以跟他说说,而且人总免不了犯错误,你们不也经常让老师头疼吗?”

我悄悄地叹了口气,感觉到“亲其师”不是靠一次谈话就能解决的问题。

可这以后,女儿好像寻找老师问题和数落老师的不是少了许多。大约一个月后的一天,女儿放学回家大声喊:“我们数学老师还真不错,今天其他几个班的老师都解不出的一道题,他一会儿就有了答案。”我暗自庆幸起来,因为我的“亲其师”计划终于有了好的开端。“亲其师”才能 “信其道”,才能让孩子从心里上接受老师,才可能跟着他来学习,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孩子学业有成,那一定要帮助孩子喜欢老师。

刚才我们讲了三方面的内容:*课件

*1、给予积极阳光的思想。

*2、帮助孩子学习一些能力。

*3、引导孩子“亲其师”。

事实上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还有很多需要我们了解、知道、分析、运用的东西,有待于我们以后慢慢地来学习。

四、高远的未来。

有人说过:*一个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操纵在执政者手中,不如说是掌握在父母亲的手里。孩子的成长与父母教育方法、教育态度、教育水平、文化素养等是密切相关的。相信有我们关爱、呵护、和正确的方法,兴隆小学的孩子一定会有一个更高、更远的未来!

好了,今天我们一起探讨了关于:

*

一、心理健康

*

二、生命的最初

*

三、重要的现在 *

四、高远的未来。

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父母更是孩子终身、最好的老师。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曾说过:* “如果父母是张弓,孩子就是搭在弓上的箭。”孩子将来成就如何,射向哪里,无疑将受父母这张“弓”的影响。做最好的爸爸妈妈吧!今天孩子会因为有你们这样的父母而觉得幸福,明天你们会因为有那样一个优秀的孩子而骄傲!

听家长教育讲座和案例心得体会 篇6

听家长教育讲座和案例心得体会

听了许校长的讲座和案例,我作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深有体会,特别是孩子进入五年级,做家长的明显感觉到了时间、知识难度、等各方面的种种压力,庆幸的是在教育孩子方面能及时得到老师们的指点、帮助,得以顺利的度过这个小学到初中的过渡期。我自己总结这么几点。

一、家校联系密切,有老师的指点”事半功倍”

虽然与各位老师见面极少,我及时把孩子放学后在家的作业情况、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它传达给了老师,看

到老师的批语,所有的疑惑、所有的困扰都会一扫而空。

二、学校倡导童心阅读

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我们按照学校老师的要求,从培养兴趣入手,看他喜欢科学类型。今年我专门为他订了一年的《我爱科学》。提高他的爱好和阅读能力。

三、反省自身的缺点,把家庭教育作为终生”事业”

不要为了提醒孩子,而总是”旧事重提”,以揭开”伤疤”作说服效果。带孩子出去玩,不要只想着要写作文了、要有体会。照顾好他的生活,给她一个健康的身体,一个快乐的人生。多做换位思考,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锻炼孩子的自理、自立、自信。

听教育讲座的心得体会

上周四,儿子所在的小学组织了一场家庭教育讲座,邀请了北京关工委的专家讲课,虽然讲座时间并不长,但我受益匪浅,有几点体会:

一、要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

好家长胜过好老师。家长应该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孩子最容易模仿家长的言行,只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收到最好的教育效果。只有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主动去做好家庭教育,孩子才能健康茁壮地成长,才能成长为可以遮风挡雨的参天大树,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益的栋梁之才!所以,每个家长都要认识到这一点,并不是给孩子足够的自由就可以,并不只是创造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就是称职的,放养也需要一定的度,还需要家长收放自如地加以教育、规划,促使其更加健康地成长!

二、几种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

1、言传身教法

孩子需要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这些受父母的影响最大。你让孩子不乱扔衣服,自己回到家后却随手把衣服扔在沙发上,还口口声声地教育孩子,

这种效果明显不会有效。你不让孩子看电视、上网玩游戏,在孩子做作业的时候,自己却惬意地看着烂俗的电视剧,玩着网游,这让孩子情何以堪呢?所以,以身作则,比千言万语都更管用。

2、教孩子好的学习方法

比如预习功课,上课认真听讲,和老师同步思考、加强互动,等等。只是一味的要求孩子提高学习成绩,却不懂得帮助孩子总结好的学习方法,也许并不能及时收到想要的效果。尤其是寒暑假,借来下学期的书本,让孩子抽时间预习功课,对孩子下学期的学习是有益的。

3、学会赏识教育

都说孩子还是自己的好。所以说,从内心赏识自己的孩子,应该不是一件多难的事情。只是,家长要做到教育孩子的方法得当,不要因为孩子一次考试成绩的不如意就苛责孩子,更不要因为工作压力等原因而迁怒孩子。孩子身上有很多优点,比如孩子的诚实、善良、

守信,这些都是很多大人所不具备的。能一口气说出孩子10条以上优点的家长,才是合格的家长。平等地对待自己的孩子,尊重孩子,让孩子从小树立自信,积极乐观地面对学习和生活。

4、营造温馨幸福的家庭氛围

家长要互相尊重,文明礼貌待人,营造一种温馨幸福的家庭氛围,这也是孩子健康成长必须的良好环境。让孩子体验到家庭的温暖,最好能把家长当成朋友,和你分享成长中的困惑,这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呀!

5、同孩子一起成长

活到老学到老。每个人都在不断地成长、进步、成熟,并不是因为你为人父母就什么都懂什么都对。与孩子共同成长吧,体验这其中的乐趣!

听教育讲座心得体会

今天下午参加了第一小学举办的家长如何教育孩子的有关章霞老师的讲座和案例,我作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深有体会,特别是孩子进入五年级,做家

长的明显感觉到了时间、知识难度、等各方面的种种压力,庆幸的是在教育孩子方面能及时得到老师们的指点、帮助,得以顺利的度过这个小学到初中的过渡期。我自己总结这么几点。

一、家校联系密切,有老师的指点“事半功倍”。

虽然与各位老师见面极少,我及时把孩子放学后在家的作业情况、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它传达给了老师,看到老师的批语,所有的疑惑、所有的困扰都会一扫而空.二、学校倡导童心阅读

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我们按照学校老师的要求,从培养兴趣入手,看他喜欢科学类型。今年我专门为她订了一年的《我爱科学》。提高他的爱好和阅读能力。

三、反省自身的缺点,把家庭教育作为终生“事业”。

不要为了提醒孩子,而总是“旧事重提”,以揭开“伤疤”作说服效果。带

孩子出去玩,不要只想着要写作文了、要有体会。照顾好她的生活,给她一个健康的身体,一个快乐的人生。多做换位思考,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锻炼孩子的自理、自立、自信。

王节蕊的家长:徐丽

2014.10.24

听教育专家讲座心得体会

多年来,经历的培训也不少,可唯独这次培训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2014年7月25日至27日在师宗县职业技术学校报告大厅里,我有幸近距离的聆听了几位来自本市的教育专家的精彩讲座,真可谓受益非浅。几位专家的讲座深深吸引着我,三天的讲座,听起来一点不觉得累,反而觉得是一种享受。通过学习,不仅增强了教育的使命和责任感,更深的领悟了一些有助于教育教学的方法与技巧。培训虽短,但让我在教育教学理论与教育实践方面又增加了许多有益的知识,理论水平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几位教授的精彩讲座让我领略了一种责任,让我品味了智慧。孙成科和刘俊教授的讲座激情四溢,收放自如,风趣幽默,他深邃的教育眼光和渊博的知识及广博的见闻,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让我油然而生一种教育者的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听了他的讲座,让我觉得在这样的教育改革背景下,我们除了加强学习,更新理念,不断提高真的没有别的选择。那么作为一线的业务领导,一样与学校的发展和兴衰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能怀揣着对教育美好愿景的一份责任和使命,那么我们的学校就会打造成真正的精品学校,我们的教育就会成为真正的精品教育,这几天我一直在想,那么我的责任就是,学习、更新、实践,用现代的管理理念指导和开展学校的教育教学、教研科研工作,以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发挥教师教育教学主动性为目标,以实现学校办学目标为已任,以形成学

校办学特色为宗旨,争做新形势下的新型业务领导。

听了黎明和王飞教授的讲座,深受启发,他的讲座深入浅出,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指导意义。一个成功的教育者,一定是一个善于更新知识的学习者。作为教师,实践经验是财富,同时也是羁绊,这点我深有感触,因为我们太多教师因为过多的实践经验而排斥对新知识的接受,虽然能一时地掩盖新知识的不足,但久而久之势必造成教师知识的缺乏,而大多数教育者不敢打破已有旧的教育理念、理论和教学方式、方法,去重建一套全新的、科学的、先进的、合乎时代潮流的教育思想体系,我惭愧的觉得我们的教育一线领导和教师,现在最急需的应该是观念的真正转变!何主任的智慧就在于他善于自我更新知识,敢于挑战、勇于打破如坚冰一样的旧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并在其中享受着教育的幸福。这种执着追求与快乐实践的精神值得我们每

个人学习。使我体会到,即使再平凡,也能凭着信念和追求抵达自己的教育彼岸,我相信一步一步来,步步都会有风景、步步都会是享受、步步都会有发展。

培训时间虽短,但收获颇丰。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积极投

身于教育教学改革,成为新课改教师的引领者、学校课程改革的践行

者、与全体教师共同寻求现代教学改革的心路,努力成为教育的智者。记得有位专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眼界决定境界,态度决定高度,思路决定出路,实力决定魅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愿开阔眼界,提高境界,转变态度,实现高度。为我们的教育教学也为自己的生命增

添新的色彩。

总之,听了几位专家的讲座,作为一名一线的业务领导,我们应该做的是不要再找任何借口,应该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改革,成为新课改教师的引领者、学校课程改革的践行者、与全体教师共

同寻求现代教学改革的心路,切实以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管理和指导学校各项工作,努力成为教育的智者。

2014年7月28日

上周三,我校有幸请来了全国著名的家庭教育专家周慧玲教授为我校家长做讲座。在此之前,我对孩子们说,这可是百年难遇的好机会,可以说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都不一定还有这样的机会,听了之后会让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豁然开朗。果不出我所料,周老师的讲座精彩之极,全场家长听得津津有味,甚至连周老师说今天就讲到此,大家都非常的不舍。整个讲座足足讲了两个多小时,但在我们心中,似乎不到一节课时间。当讲座结束时,整个体育馆掌声雷动,持续不息,周老师不得不一再鞠躬以示谢意。

周老师以自己的家教经验来展开话题,她有两个女儿,都非常成功,大女儿如今已是香港金融界有名的律师。周老师说对于孩子的教育就是四个字

“不管,不惯”。不管就是在孩子思想行为上不要约束太严,不要一味包办,要解放孩子的思想,要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如果什么都管,什么都是父母去抄办,那孩子长大后就傻了呆了。不惯,这点相信大家都知道,只是现在有几个家长能做到呢?现在的小孩那个不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在家里是小皇帝,小公主,一家人围着转的“小太阳”。希望家长听了周老师的讲座后回家好好反省。

周老师说她女儿十二岁时,就是家里的小管家,家里的大小事都处理的井井有条。其中以装空调一事最为经典。那时周老师家刚搬进新家,还没有装空调,而大人们又要出差几天,给么办?女儿说:“没事,我来处理吧!”果然,等周老师回来时,空调已经装好,问她怎么做到的,她自豪地说:“我看报纸,看电视,货比三家,然后看服务质量,最后选一家觉得比较满意的公司来装。我可是连家门也没出呢!”像我们现在的

孩子,甚至连买个早餐都要父母陪着。相差真是太远了。

对于孩子的教育,周老师一直非常重视,也非常讲究方法。比如有一次,女儿犯错被老师批评了,周老师先陪同孩子向老师道歉,然后回家教育女儿。周老师说:“老师批评你,你有没有谢谢老师呀?”女儿说:“他批评我我干嘛还要谢他!”周老师说:“他帮你指出错误呀。”女儿还是不明白,周老师说:“比如你脸上有灰走在大街上,有人朝你笑笑然后走开了,有人却对你说你脸上有灰让你搽掉,你觉得谁对你好呀?”女儿说:“后面一个对我好。”“这就对啦,老师批评你就是帮你搽掉脸上的灰呀!”“哦!”女儿这才郑重的点头。现在,有些家长甚至站在孩子一边,质问老师为什么批评孩子,认为孩子什么都是对的,自己宠爱也就罢了,还要求老师也要像他一样宠他的宝贝。所以现在很多老师都说,现在的孩子批评不得,甚至重说两句都不行,说不定就遭家长

“暗算”“报复”。老师难当啊!

其间有一个笑话,周老师问:“现在,你们说养儿为什么?”我脱口而出大声说:“为防老!”在场一片哄笑,“现在什么年代,谁还指望儿女养老呀!”就在我“军心动摇”时,周老师说:“祝贺你,你是对的,我们从小就培养他们的孝心,老了就不会孤独寂寞。百善孝为先,要从小培养孩子孝心呀!从小就要灌输:我养你就是为了防老。”谢谢周老师,我起初其实也是从这方面去想的,不知为何其他家长会一片讥笑。或许他们认为自己不会老去,即便老去也是花枝招展,蜂蝶成群吧!他们有能耐,我实在是佩服!

文学讲座与高职人文素质教育 篇7

一.文学讲座是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

1.文学讲座对高职生有着特殊的教育功能。

文学讲座是讲座者的知识经验的总结和感悟, 有较高的知识含量。它在传播文学知识, 开拓学生视野上具有独特的魅力。当然人文素质也不仅仅局限于文学知识这一层面, 更重要的在于由文学知识的内化所形成的人文精神在塑造人格、创新思维、发展个性中的重要作用。高职生与高校大学生相比, 年龄小, 知识面窄, 心理上正处于青春期向青年期过渡时期。文学讲座对于他们陶冶性情, 塑造品格具有润物无声的作用, 鲜活的文学形象有助于对学生如何做人、如何生活等人文精神的培养。但60年代初, 权威人士的“不要把语文课上成文学课”的告诫, 使得语文教材选编时轻视文学, 注重实用。即使选了一些文学作品, 首先也是以致用为先, 原本一些至情至性的美文, 也给筛选、剪裁的七零八落, 缺乏其内在的人文底蕴[1]。目前文学讲座作为语文教学的延伸, 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让学生开阔思路, 启发思维, 增强创新意识。

2.文学讲座存在着广泛的教育效应。校园文学讲座, 听者甚众, 受益面广, 具有规模效应。

具体生动的文学形象, 让学生真切地辨别美丑。讲座的结论有时甚至不是最重要的, 更重要的是主讲者的见解引起学生的思索、联想、创见, 甚至超越主讲者的原旨与境界。讲座具有名人效应。登上校园讲坛的, 或为名人名家, 或为校内名师, 他们博学多才, 富有成就。是青年学生追求的目标, 学习的榜样。正面的文学形象, 他们的人品格调、境界胸襟、人格魅力、学问见识与成功经验, 对于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具有巨大的示范和激励作用, 对他们的未来发展有着持续而深远的影响。

3.文学讲座教育效果独特。

校园讲座。听讲自愿, 选择自主。没有课堂压力, 更无考试负担, 个人主动学习的空间十分广阔, 在愉快心境下轻松学习, 能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开发学习潜能, 增强学习效果。讲座者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 共同探讨, 学习过程是在生动活泼的环境中完成的, 这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调动学生的情感、意志, 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潜能, 因而能收到明显的教育效果[3]。对其中的文学问题, 认同了主讲者的观点, 有收获;不同意主讲者的观点, 另有思索, 具有批判性思维, 更是收获。

二.开展文学讲座的做法

目前高等职业学校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校园文化品味不高, 学生文学素养差。由于大多数高职校的语文是公共课, 与专业课相比, 课时少, 课堂上文学知识的学习, 不管在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很难拓展, 再加上几乎没有文学讲座, 因此学生欣赏文学名著极有限。这就造成一种惨状:学生往往被网络中的低级、俗气的东西所俘虏。一部分学生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网络游戏、聊天、甚至色情网站, 导致了精神的萎靡、谈吐的不雅、举止的粗俗。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改变这种现状:

1.强化人文素质教育的理性自觉。

要进一步提高对校园文学讲座重要性的认识, 学校要从实施素质教育的高度进一步重视校园文学讲座的开展, 给校园文学讲座以舆论支持、政策支持和物质支持, 使之成为高职生珍贵的精神食粮。文学不具备现实功利的效用, 不能用来填饱肚子, 但它具有人文价值, 正如科学不能直接生产面包, 但可以产生技术[2]。各有关部门、各系 (部) 是校园讲座的策划者和组织者, 要精心策划, 密切配合, 精心组织。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 语文教师要增强在高职生素质教育中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感, 除了在日常教学中自觉实践素质教育的理念外, 应结合自己的教学科研实践, 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学讲座中来。学生要树立全面发展的思想, 发挥学习的自觉性和主体性, 自觉参加文学讲座活动。要摈弃功利倾向, 从完善自身素质的角度, 对文学讲座进行理性选择。

2.推进校园文学讲座的系统化建设。

要从战略的高度出发将文学讲座作为校园文化的精品工程来建设, 纳入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体规划之中。一要统筹规划文学讲座的类别。可分立足校园的本校讲座和来自社会的“专家、名人”讲座。随着学校办学层次的提高, 逐步加大外请专家讲座的比例。也可以从文学自身体系来分类, 按文体或按内容等等。二要精心策划文学讲座的形式, 结合学生文学水平现状推动讲座专题化、系列化。三要精心选题。提倡“百花齐放”, 做到古今渗透、中外渗透, 增强内容的丰富性;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思想焦点和他们所关注的实际问题, 增强针对性;关注科学前沿和学术界的热点问题, 体现时代感、超前性和开放性。四要整合资源。整合学校教学资源, 为学生文学讲座提供场地保证。要整合校内外资源, 建立一支文学讲座队伍, 特别要重视校内讲座队伍的建设。

3.建立校园文学讲座的运行机制。

一应总结第二课堂人文素质选修课的成功经验, 将文学讲座作为课程设置, 列入教学计划, 界定讲座内容, 使其成为一个固定的获取知识的平台。学科还应将成熟的系列讲座申报项目立项、教学成果立项。二是管理规范化。要健全文学讲座的审批制度, 既保护开展讲座的积极性, 活跃学术氛围, 又保证讲座的正确导向。相关的职能部门如校教务处、科研处、团委、学生处和各系 (部) 筹备部门要明确职责, 分工协作。要固定讲座的时间与地点, 体现连续性、持之以恒、日积月累的精神, 有利于良好学风和传统的形成。三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建立以结业证书、学分认证等多种形式的导向激励机制, 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充分挖掘校园文学讲座的育人功能。

文学讲座的意义, 不仅体现在学术内容本身, 也体现在从讲座前的氛围营造、讲座的现场效果和讲座后的反响、延伸等过程所产生的效果。要重视对文学讲座的宣传。有效的宣传能准确及时地传递讲座信息, 提高讲座的“上座率”。同时, 海报作为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 有利于营造浓郁的校园学术文化氛围。富于创意的海报, 给人广阔的想象空间, 启发人的创造思维;制作精美的海报, 给人以美的享受, 提高人的审美情趣。因此, 应重视并通过纸质海报、网络海报等形式, 提高宣传质量, 营造育人氛围, 增强育人效果, 提高文学讲座的艺术。要进一步充分发挥精彩文学讲座的作用, 须运用新的媒介延长知识传播的链条。如在学术报告会后, 编辑网络视频, 供学生收听收看;围绕文学讲座的主题, 开展专题讨论等等。这些不同的载体能大大传播文学讲座的时空维度, 充分发挥讲座的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程咏艳, 刘坎龙.中学语文教师文学素质现状调查与分析[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 2001, 17 (4) :24~28.

[2]舒志武.农科大学生的文学素质培养[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5 (2) :142~147.

家长健康教育讲座 篇8

曹永芬在讲座中重点介绍了九种体质类型。针对这九种类型,她结合真实病例展开分析,图文并茂地阐述了各种体质的特点、辨识方法和调理原则等,针对不同体质在平常饮食和作息等方面给出了合理的健康安排,为老干部们提供了专业实用的保健知识。她强调,健康长寿体质为本,体质平和,健康之源;体质偏颇,百病之因。人的体质不是一层不变的,可以通过后期的调养改善。

讲座结束后,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老年医养服务巡诊队为老干部进行了养生保健、体质辨识等中医药特色的义诊咨询活动。

据悉,此次活动由贵阳市委离退局主办,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贵州省老干部活动中心协办,贵州晚晴杂志社传媒有限公司、贵阳当代养生科学与健康产业研究院承办。如何整合社会资源、创新渠道,实现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是贵州省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正在探究的新课题。此次活动就是切实提高贵州老年保健水平和离退休干部工作水平的一次工作创新,同时也是把贯彻落实贵州省发展大健康医药产业有关精神与为老服务理念有机结合的一次有益探索。旨在重点为离退干部及有关老年群体搭建有效的健康医疗平台。

上一篇:学年下学期教学工作总结下一篇:高速铁道技术专业实习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