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水平论文(精选7篇)
台州市居民消费水平
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进程中,消费是伴随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伴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消费形式的变化也就越来越快,消费作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起着不可替代作用,只有把经济增长转变为依靠内需的增加上来,才能真正实现持续健康发展(2011.11.16)[1]。这次文献综述我主要针对影响台州市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进行研究。首先假定了影响居民人均消费的四个因素——GDP、居民可支配收入、CPI,进行研究这些主要变量对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程度,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台州市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的政策性建议。
一、近几年台州市的国民经济
台州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1.11.28)[2],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回升态势。据初步核算,2009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025.4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5%。经济增长逐季回升,全年增速分别比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提高6.5、4.1和2.0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1.91亿元,增长2.1%;第二产业增加值1039.01亿元,增长7.7%;第三产业增加值854.55亿元,增长10.3%;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6.8:52.8:40.4调整为6.5:51.3:42.2。全市人均生产总值为35148元,比上年增长7.6%,按年平均汇率折算已达5145美元。
2009年,市区实现生产总值737.8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
7.3%。市区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8144元,比上年增长6.6%,按年平均汇率折算已达7048美元。
台州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1.11.28)[3],国民经济回升势头良好。据初步核算,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415.1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1%,增速比上年提高4.6个百分点(2011.11)[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9.99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1262.66亿元,增长14.6%;第三产业增加值992.47亿元,增长12.4%;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6.5:51.8:41.7调整为6.6:52.3:41.1[11]。全市人均生产总值为41582元,比上年增长12.3%,按年平均汇率折算已达6143美元。
2010年,市区实现生产总值855.4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4%。市区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5427元,比上年增长11.6%,按年平均汇率折算已达8188美元。
台州市2011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2.03.26)[5],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增长。据初步核算,2011 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794.91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8.90 亿元,增长
3.0%;第二产业增加值1443.97 亿元,增长10.2%;第三产业增加值1162.04 亿元,增长8.6%;三次业结构为6.7:51.7:41.6。全市人均生产总值为47779 元,比上年增长8.3%,按年平均汇率折算已达7398 美元。
2011 年,市区实现生产总值987.18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
9.1%。市区人均生产总值达到63537 元,比上年增长8.3%,按年平均汇率折算已达9837 美元。
二、居民可支配收入
据统计局资料显示,台州市城调队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12.04.25):一季度全市城[6]
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万元。2012年第一季度,台州市区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6505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3%,增幅较上年同期下降5.8个百分点(2007.06)[1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1%,实际增幅较上年同期回落2.6个百分点。消费构成中,除医疗保健类比上年同期下降6.8%外,其他七大类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2011.11.28)[7]。其中,居住类、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支出大幅增长,人均分别为382元和282元,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36.4%和29.7%;其他商品和服务类、交通和通信类支出增长较快,人均分别为194元和868元,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6.8%和10.5%;食品类、衣着类、教育文化娱乐类增长相对平稳,人均分别为2482元、933元和1023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7%、8.3%和6.7%。
[10]农民消费观念落后中国人民银行通辽市中心支行课题组(2008)认为农民
消费观念限制其消费行为。农民一生中的消费主要集中在婚丧嫁娶、建房、子女学等,一年的大项消费多集中在重大节日,常常是多年积累,一次性大量消费,理财观念和方式落后,不利于形成我国农村消费市场的强大支付能力。
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何飞(2008)[13]认为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保障农民权益,可以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使农民放心大胆地消费,从而拉动村经济发展。中国人民银行通辽市中心支行课题组认为从建立和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非正式养
一、关于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研究的需求视角
二、关于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研究的供给视角
三、从需求到供给: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有效对策,老保障制度以及农村医疗救助制度三个方面
来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台州市城调队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12.04.25)[8]:一季度市区城市居民消费支出增长10.3%。一季度,台州市区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6505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3%,增幅较上年同期下降5.8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1%,实际增幅较上年同期回落2.6个百分点[15]。消费构成中,除医疗保健类比上年同期下降6.8%外,其他七大类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居住类、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支出大幅增长,人均分别为382元和282元,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36.4%和29.7%;其他商品和服务类、交通和通信类支出增长较快[18],人均分别为194元和868元,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6.8%和10.5%;食品类、衣着类、教育文化娱乐类增长相对平稳,人均分别为2482元、933元和1023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7%、8.3%和6.7%。
三、消费者物价指数CPI
3月份,市区CPI同比上涨4.3% 涨幅有所反弹(2012.04.17)[9]。1.8个百分点,食品类价格上涨成为CPI反弹的重要因素。与上年同期相比,所调查的八大类消费品及服务项目价格呈现为五涨一平二跌[16]。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2.5%,衣着价格上涨7.9%,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上涨3.0%,烟酒类价格上涨1.7%,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价格上涨1.2%,居住类价格持平,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下降0.7%,交通和通信价格下降1.6%。
1、食品价格反弹较为明显(2008)
[19][12]。3月份,市区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2.5%,涨幅较上月提高5.4个百分点。环比上涨1.0%。在16类被调查的食品中,同比价格上涨幅度达10%以上的有:菜类价格上涨37.2%,主要是受阴雨天气影响导致市场供应量减少;因燃油价
格上涨导致运输费用增加,还有受到近海鱼类资源减少及饲料、人工等养殖成本上升的影响,水产品价格上涨22.2%;茶及饮料价格上涨16.5%; 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11.2%;糕点饼干面包价格上涨12.4%;在外用膳食品价格上涨10.0%。
2、工业消费品价格继续上涨。3月份,市区工业消费品价格同比上涨2.0%,比上月提高0.2个百分点。因国际原油价格上涨推及炼油厂产量下降,液化石油气上涨19.0%;清洁类化妆品价格上涨14.2%;衣着上涨7.9%;受成品油调价影响[20],车用燃料及零配件上涨
7.8%;建房及装修材料上涨4.8%,烟酒价格上涨1.7%。部分工业品价格涨势依旧,其中床上用品价格上涨27.0%,家用手工工具价格上涨25.6%,衣着材料价格上涨23.9%,厨具价格上涨19.8%,中药材及中成药上涨13.5%。
3、服务项目价格略下降[17]。3月份,市区服务项目价格同比下降0.7%,指数比上月提高0.3个百分点。同比价格上涨幅度较大的有:洗车费上涨27.8%,专业技能培训费上涨18.4%,衣着加工服务费中的清洗上涨14.4%。部分服务项目价格回落,其中飞机票价格下降11.2%,旅行社收费下降6.1%。
综上所述,影响台州市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进行研究。影响居民人均消费的四个因素——GDP、居民可支配收入、CPI,对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程度,台州市总体的消费水平增长得很平稳。消费是伴随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伴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消费形式的变化也就越来越快,消费作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起着不可替代作用。
参考文献
[1]吕萍.我国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EB/OL]?t=***382011.11.16
[2] 台州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台州调查队.台州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stats.zjtz.gov.cn/tjgb/201111/t20111128_140997.htm
2011.11.28
[3] 台州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台州调查队.台州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stats.zjtz.gov.cn/tjgb/201111/t20111128_140999.htm2011.11.28
[4] 孙荷银.台州市能源消费与工业经济发展[D].《统计科学与实践》2010年11期
[5] 台州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台州调查队.台州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http://stats.zjtz.gov.cn/tjgb/201203/t20120326_160631.htm2012.03.26
[6] 市统计局.一季度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万元
[EB/OL]http:///zwgk/xxgk/028/05/0516/201204/t20120425_166320.shtml2012.04.25
[7] 台州市统计局.统计指标解释
[EB/OL]http://stats.zjtz.gov.cn/tjzs/tjzb/201111/t20111128_140979.htm2011.11.28
[8]市统计局.一季度市区城市居民消费支出增长166320.shtml2012.04.25
[9]市统计局.市区CPI同比上涨4.3% 涨幅有所反弹
[EB/OL]http:///zwgk/xxgk/028/05/0516/201204/t20120417_164851.shtml2012.04.17
[10] 中国人民银行通辽市中心支行课题组,启动欠发达地区农村消费市场的难点与对策[J],内蒙古金融研究,2008年第8期
[11] 吴睿,农村消费市场现状与启动对策[J],南方论刊,2008年第2期
[12] 郭海清,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解决农村消费需求不足的关键[J],乡镇经济,2008年第6期
[13]何飞,关于进一步启动农村消费的调查与思考[J],浙江统计,2008年8期[4]尹折桂,刘春侠,当前我国扩大农村消费需求问题探析[J],陕西统计与社会,2007年第3期
[14] 何飞,关于进一步启动农村消费的调查与思考[J],浙江统计,2008年8期
[4]尹折桂,刘春侠,当前我国扩大农村消费需求问题探析[J],陕西统计与 社会,2007年第3期
[15] 陈端计,我国市场经济中的供给问题研究[D],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3年[10]彭惜君,从需求到供给:宏观政策面临重大选择[J],商业研究,2003年第16期
[16] 许会明,对进一步发展农村消费市场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7年第12期
[17] 刘伯雅,改善农村消费环境的思考[J],理论导刊,2007年第11期[1]朱信凯,中国农村消费市场:撬动世界经济的杠杆[J],经济研究参考,2008年第27期
[18] 黄登春,供给创新:激励消费需求的新视点[J],经济师,2002年第4期 10.3% [EB/OL]http:///zwgk/xxgk/028/05/0516/201204/t20120425_
[19] 方福前,中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原因研究基于中国城乡分省数据[J],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
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 农村居民在各种消费品和劳务上消费的数量和规模, 通常用人均消费支出额来衡量, 它不仅可以体现农村居民的消费质量, 更能反映一定区域, 一定时期内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一般我们考察消费结构主要考虑食品 (1) , 衣着 (2) , 居住 (3) , 家庭设备用品服务 (4) , 交通通讯 (5) , 文教娱乐 (6) , 医疗保健 (7) 和杂项商品和服务 (8) 等8个要素, 各要素之间不是独立的。本文用多元统计方法中的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两种方法, 选取乌鲁木齐市、昌吉州、伊犁州、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巴州、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和田地区9个具有代表性区域的农村消费结构、消费水平的研究, 基本上反映出整个新疆地区的农村消费情况。
1 数据的选择及直观描述
本文对新疆9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区 (北疆5个, 南疆4个) 的农村居民消费进行研究, 针对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和服务、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医疗保险及杂项商品和服务8要素, 依据1995年和2006年《新疆统计年鉴》相关数据做比较, 得出变化情况见下图:
由图1、图2我们发现, 纵向比, 2006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较1995年有了很大的提高。昌吉州、巴州相对变动较大, 超过200%;其次是乌鲁木齐和阿克苏, 我们发现阿克苏虽然人均消费水平不高, 但是飞快的增长速度必将引起该地区农村经济和农民水平的极大提高;而喀什、和田等地, 相对变动较小, 仅为63%。横向比, 北疆地区人均消费量的变动要明显高于南疆地区, 说明新疆南北疆的经济发展并不平衡, 而这与南疆恶劣的生态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由数据我们可以看出虽然食品所占的比重由1995年的50%降低到2006年的40.7%, 但总体上看, 食品在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仍是最高的, 交通通讯由1995年的2.95%升高到2006年的9.36%, 医疗保险由1995年的4.87%上升到2006年的8.61%。可以看出新疆各地区农民的消费支出中, 反应基本生存需要的食品、衣着支出所占比例有一定下降, 而体现发展与享受需求的交通通讯、医疗保险等有很大的提高, 这说明这些地区的农村居民在1995~2006年这12年间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 生活质量也有很大的提高。
我们用多元统计方法中的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对所选取的9个地区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和结构及相似情况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2 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是依据事物的性质和特征的近似程度, 来对事物进行分类的方法, 它根据事物本质属性进行分类, 通过比较样本中各对象间或指标间的性质和特征, 将其相近的分在一类, 而差异较大的分在不同的类。聚类分析可以对样本进行聚类, 解决研究对象的分类问题, 也可以对观察指标聚类, 解决观察指标的分类问题。对样本聚类称为Q型聚类, 对指标聚类称为R型聚类。
我们分别对上述9个地区的居民消费水平进行聚类, 选择9个地区作为样本进行聚类, 对主要消费支出的8个要素作为观察指标进行指标聚类, 运用SPASS13.0统计软件, 得到结果如表1:
表1样本聚类表明, 北疆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普遍比南疆高, 昌吉、塔城、巴州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相似, 而伊犁州、阿勒泰、阿克苏、和田、喀什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相似。
表2指标聚类表明, 无论消费类别怎样调整, 食品消费在1995年和2006年农村居民生活中仍占主导地位, 但同时, 家庭设备、交通、文教娱乐、医疗保险等支出上升为第2位。这反映出,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12年间, 新疆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在不断的优化, 逐渐由衣食温饱型向物质发展型、精神享受型方向转化。
3 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是多元统计中的一个重要的方法。通过研究众多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 根据相关性大小把变量分组, 在尽可能不损失信息或者少损失信息的情况下, 将多个变量减少为少数的几个潜在的因子, 这几个因子就可以高度概括大量数据中的信息, 并解释这些变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下面选取上述9地区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8个指标, 用SPASS13.0对其进行分析研究, 得到特征值, 方差贡献率, 方差累计贡献率, 见表3:
可以看出, 对1995年和2006年我们分别选取2个主成分, 由SPASS13.0软件我们得到因子载荷, 因子得分系数: (表4)
1995年第一主因子对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医疗保险、文娱和其他服务的载荷比较大, 也就是说它反映了农村居民对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医疗保险、文娱和其他服务的消费支出, 所占的信息总量为73.30%, 我们把它称为生活因子;第二主因子则主要由变量5, 即交通通讯决定, 它反映了农村居民在交通通讯上的消费支出, 我们把它称为流通因子。
对于2006年第一主因子主要由食品、衣着、家庭设备、交通通讯、医疗保险、文娱和其他服务决定, 所占信息总量的82.9%, 我们把它称为享受因子;第二主因子主要由变量3, 即居住决定, 反映了农村居民在居住上的消费支出, 我们把它称为居住因子。
最后由因子得分系数和原始变量的观测值我们可以得到个观测量的因子得分, 并对两因子根据他们的贡献率加权得到综合得分, 进行排序, 得到: (表5)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 昌吉, 巴州, 阿克苏这三个地区的排名都有所上升, 而喀什、和田没有变化, 这与我们图1分析的一致。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排名较前的地区的因子得分与排名较后的因子得分有很大差距, 这说明在新疆地区间消费水平差异很大, 不同地区农民的生活水平相差很大。
4 结论与建议
通过上面的统计分析, 纵向比, 我们看出, 1995年~2006年这12年间, 新疆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额有很大的提高, 农民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 恩格尔系数由1995年的50.1%下降至2006年的41.7%, 消费结构逐步由低层向高层发展, 生存消费比重下降, 享受和发展消费所占比重上升。横向比, 南北疆地区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因此, 提高新疆农村消费, 统筹区域平衡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要改善农民消费状况, 首先要营造放心和谐的农村消费环境。增加农民的收入, 是提高农民消费、改善生活质量的根本途径。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建设农业现代化, 发展农村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十七大以来, 特别是十七届三中全会, 更是把“三农”问题提上日程。国家政策性的扶持、引导, 给农业改革、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带来发展契机。因此, 结合新疆区情, 在这儿给出提高农村消费水平、改善农村生活质量的建议:
4.1 加强宏观政策调控, 实施优势农业资源开发
由表5可以看出, 经过12年的发展, 喀什、和田, 阿克苏三地区农村消费水平变化不大。主要是受制于先天自然、气候、生态、生存环境, 使得农业投入损耗高, 艰苦的工作环境阻碍农业技术人才的流入。所以, 应对南疆一些偏远乡镇给予农业政策上的优惠, 给予农业技术的大力支持。此外, 因地制宜, 实施优势农业资源开发, 南疆重点开发棉花、林、果业, 北疆重点发展农业、畜牧业。
4.2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长期以来, 农村基础设施落后, 农村地区的用水用电, 道路、通讯得不到有效的解决, 农村公共产品主要由农民自身投入, 限制了农村的消费意愿。因此, 需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生产的基础投入, 改造农村道路、农田水利、加大对农业的补贴。
4.3 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
由以上统计分析看出, 食品消费仍然是新疆农村消费的重点, 农村社会保障滞后, 加上近年来, 农村生产资料、教育、医疗服务等价格上涨, 进一步降低了农民的即期消费支出。所以, 只有逐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及医疗保障制度, 才能减少农民的后顾之忧, 增强他们的消费信心。
摘要:新疆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结构、消费水平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本文通过对新疆9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区1995年及2006年农村居民消费支出进行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 得出在这12年之间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水平的变动情况, 通过分析其成因, 结合新疆区情, 提出提高新疆农村居民消费水平, 改善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居民消费支出,聚类分析,因子分析
参考文献
[1]田秋生, 姚敏.中国西部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基本状况[J].开发研究, 2006, (06) .
[2][5][7]Richard A.Johnson, Dean W.Wichern著[M].陆璇, 葛余博, 等译.多元统计分析.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3]新疆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6.
[4]新疆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7.
[关键词] 消费函数 消费结构 弹性 恩格尔系数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性支出是反映人民生活现状及变化情况的重要指标,也是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依据。本文利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拟对四川省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和结构的变化进行实证分析。
一、四川省居民消费水平的变化分析
1.变量及模型数据关系形式
根据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设消费理论,消费和支出之间存在着一种以经验为依据的稳定关系。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将增加,但消费的增长低于收入的增长,即边际消费倾向(MPC)递减。其数学表示形式为:
其中,系数β为边际消费倾向(即新增购买力与新增收入的比值),它反映了收入水平变化后,消费需求幅度。y代表居民的可支配收入,c代表居民的消费支出。
按照国家统计年鉴,我们选取了四川省1997年~2005年城镇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性支出的时间序列数据(表1),并绘制了如图1所示的散点图。从图1可看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ZC)和可支配收入(SR)有十分显著的相关性。
(以上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年鉴》)
2.参数估计及检验
根据凯恩斯的消费函数模型建立四川省城镇居民消费函数。利用以上的样本数据和EView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四川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的消费函数为:
ZC = 296.9396 + 0.780328SR
(2.166785)(36.86474)
其中,括号中的数据为t统计量,ZC为四川省城镇居民全年人均消费支出,SR为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下同。
以上结果表明,四川省城镇居民每月的人均边际消费倾向为0.7803,即平均每增加1元的纯收入就有0.7803元用于消费。
拟合所得R2为0.994876,表明模型的拟合优度很高;F统计值为1359,查表知F0.01(1,7)=12.25,有F> F0.01(1,7),故在99%的显著水平下否定原假设H0:β=0,即模型的线性关系成立;参数β在95%显著水平下通过检验,而参数α在90%的显著水平下通过检验(因为t0.05(7)=1.895,t0.025(7)=2.365),说明方程的变量是显著的;DW值为1.044,由DW分布表,(k`=1, n=9)的1%显著点dU=0.998,可见DW值大于该临界值,故模型不存在序列一阶自相关。
下面用Glejser检验法对模型是否存在异方差进行检验。运用最小二乘法得到如下的回归方程:
|e| = 119.8977 - 0.009323SR
(3.531868)(-1.778060)
R2=0.311125, F=3.161498, DW=2.614126
从回归方程可以看出变量的显著性较低,总体显著性和拟合度低,因此认为上述方程不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重复以上过程,分别求|e|对SR的h幂次(h=2,-1,1/2)的回归方程,得拟合优度R2分别为0.2796,0.3626,0.3258。所以由Glejser检验,原模型不存在异方差性。
二、四川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
1.消费结构模型的建立
根据《国家统计年鉴》(1997年~2005年)中提供的数据(表2)建立四川省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与食品、住房、娱乐文化服务、设备用品及服务的关系,所选用的模型为: logcjt=αj+βjlogyt+εj
其中cjt是指第t年城镇居民用于第j项人均消费支出额;yt表示第t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为第j项消费的需求弹性。
(以上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年鉴》)
2.参数估计及检验
利用以上的样本数据和EView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四川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的消费结构函数为:
食品(SP)
LOG(SP) = 2.732419 + 0.566446LOG(SR)
(3.198408)(5.799148)
R2=0.827714, F=33.63011, DW=0.669849
居住(JZ)
LOG(JZ) = -4.149179 + 1.185746LOG(SR)
(-3.869007)(9.670488)
R2=0.930361, F=93.51833, DW=1.438660
教育文化娱乐服务(JY)
LOG(JY) = -4.261982 + 1.234125LOG(SR)
(-4.021674)(10.18530)
R2=0.936789, F=103.7404, DW=1.655327
医疗(YL)
LOG(YL) = -13.58507474 + 2.199095889*LOG(SR)
(-7.039453)(9.966452)
R2=0.934167, F=99.33017, DW=0.885533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SB)
LOG(SB) = 3.179462 + 0.318893LOG(SR)
(1.786927)(1.567539)
R2=0.259821, F=2.457178, DW=2.243063
通过以上分析数据可以看出,除了设备用品及服务的拟合优度为0.259821外,其余的拟合优度均在0.8以上,说明方程的拟合优度较好,F检验也能通过,说明方程是显著的。t统计值符合要求,说明方程的变量是显著的。值得一提的是,食品和医疗的消费结构函数的DW值偏小,介于(1,9)的1%显著点dL=0.554和dL=0.998之间,这两项消费是否存在一阶正自相关是未定的。
3.经济分析
通过模型观察结果,发现在增加可支配收入的情况下,5种主要的消费需求的收入弹性均为正值,说明随着四川省城镇居民收入的提高,对消费的需求量也会随着增加,但消费的侧重点不同。四川省城镇居民用于食品和设备用品及服务的需求弹性比较低,而用于医疗、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和居住方面的需求相对比较高。这说明了随着收入的增加,一般城镇居民不急于提高食品和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的档次,而是把更多的消费用于医疗、教育文化娱乐和住房投资方面。医疗需求的收入弹性最高,其余依次为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居住、食品和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也就是说城镇居民对医疗的需求量最为敏感,对它的消费支出将随着收入的提高而占据更大的份额。当然,消费结构的变化因素是复杂的,并且主要取决于收入水平,只有在收入水平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才会得到明显的变化。
三、四川省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和结构的综合分析
1.消费的合理性
四川省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层次正逐步提高。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1)食品消费的比重下降,消费质量有所提高。随着城镇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城镇居民开始注重和改善饮食结构,主食的消费数量下降,消费质量、档次提高,饮食逐渐朝多样化、讲究保健营养、科学膳食的方向发展。
(2)住房消费增长较快,人民群众的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有了很大改善。
(3)教育文化和娱乐服务消费增幅平稳。
(4)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也是随着收入的提高而增加。
2.消费中存在的问题
四川省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有所提高,消费结构也有了较大的改善,但还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恩格尔系数虽然总的趋势是不断下降,从1997年的0.49到2005年的0.39,下降了10个百分点,但食品消费支出仍然过大,占总消费支出近四成。而2004和2005年的恩格尔系数甚至有所反弹(见表2)。反弹的一个可能的原因是由于原来的农产品价格偏低,近几年我国在农产品价格上进行了结构性调整。
(2)居住和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比重偏低。四川省居住消费占总消费的比例由1997年的8.2%持续攀升到2000年的11%,2000年后在近一个百分点的幅度内振荡回落到2005年的10.3%,与国外的居住消费比例占15%相比,仍显偏低。居住消费前一阶段的拉动反映了住房商品化改革后居民对住房需求增大,而后一阶段的振荡下降则反映了居民的有限购买力与不断上扬的房价相比仍显疲软。而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比例由1997年的11.2%持续上升到2002年的15.3%,然后又持续下降到2005年的13.2%。前五年的上升反映了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广大人民群众的教育文化和娱乐服务需求日益增长,而后几年的下降则可能是因为1999年高校扩招后大学生面临就业困难,从而产生了负面效应。
(3)医疗支出的比例增涨最快,由1997年的3.4%上升到2005年的6.4%,增涨了近一倍。这一方面反映了随着收入的增加,城镇居民有条件改善健康方面的需求,但另一方面也部分反映了药价贵,看病难。
四、提高消费水平和改善消费结构的建议
1.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增加居民收入。只有居民收入增加了,才能为提升消费水平、改善消费结构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此,在政策上,要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适当提高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和企业普通职工工资和福利水平;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缩小收入差距,通过税收调节高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健全社会保障机制,通过转移支付提高低收入者的生活保障水平。
2.积极推进住房、医疗、教育等各项制度改革。当前,住房、医疗和教育的压力抑制了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的提升和消费结构的改善,因此,要努力推进各项改革。在住房方面要落实国八条和国六条精神,大力调整住房和土地供应结构,增加普通商品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土地供应,重点发展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以及廉租住房,解决城市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在城市推进“双限房”,扩大保障人群范围。而医疗和教育改革的重点是要更加注重公益性和公平性。此外,还应当建立和完善公平、竞争、择优、有序的就业市场,健全服务保障体系,消除体制性障碍,为大学生就业拓宽渠道。
参考文献:
[1]李子奈:计量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美) J 约翰斯顿:经济计量学方法[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9
2012年5月1日
中国是个有着10多亿人口的大国,其中农民占的比例较大,即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群体占总人口的大多数,这种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国家的文化软实力的发展。随着综合国力的对文化软实力的需求,为增强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和提高中国国际地位,同时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有必要为提高农民的文化消费水平提出对策。
1.农民文化消费水平的现状
① 广播电视在农村的普及使农民对外界资讯吸收的了解不断增加;
② 电子计算机、手机等电子产品逐渐进入农村家庭,互联网信息刺激农民对外界资讯的了解需求;
③ 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打工,带动了农民消费观念发生变化;
④ 随着国家小城镇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工程的实施,交通方式的便捷程度提高,农民文化活动范围得到逐渐扩大;
⑤ 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生活质量逐渐提高,消费结构从生存型逐渐向享受型转变,文化教育、医疗、保险等服务性消费支出在持续增加;
⑥ 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农民开始注重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
⑦ 小城镇网吧、KTV、音像产品租售、文化旅游、电影电视、教育培训等文化消费在农村所占比例正在逐步增加,并逐渐成为新的农民消费热点;
⑧ 部分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的自治区,与外界沟通交流也有限,导致一些地方农民因循守旧、墨守成规、闭关自守。严重的宗族观念束缚着农民的头脑,现代先进的文化思想、文化观念,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所需要的平等、竞争、效率、商品经济等观念没有广泛形成。
2.制约农民文化消费水平提高的因素
① 农民对文化消费的观念滞后,文化市场难以形成由于生活在农村的农民,多数仍未接受过足够的义务教育,加上主要的工作是农田耕作,农民的自身素质提高意识不强,大多数的农民认为看电影,读报刊等文化行为是读书人和年轻人才做的事情。没有足够的需求就难以在农村形成一定的文化消费市场。农村文化活动也因此得不到多样的发展和提高,致使农民对文化消费的兴趣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② 国家对农村的文化消费投资不足,文化人才缺乏
由于中国是个拥有10多亿人口的大国,而农民又在其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国家财政对农民文化消费的投资依然不足,部分乡镇对基层文化素质的提高重视度不足等原因使农村文化消费设施和服务缺乏。另一方面,基层政府工作人员文化项目的建设能力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导致了农村文化消费活动的单一和农村特有文化的难以有效发扬。
③ 农村文化市场的监管不力,低俗文化泛滥
虽然农村文化市场难以成熟,但是仍然缺乏有力的监督。由于农民自身的文化素质水平较为低下,对低俗文化难以辨别和控制,加上监管部门对农村文化监管的不重视或其他原因的监管不力,让低俗文化有了较大的进入空间,在一定范围内甚至成为了文化消费的主流。这些原因都不利于农民文化消费水平质量的提高,从而成为制约文化消费水平的提高。
3.针对提高农民文化消费水平的建议
① 提高农民人均收入水平
精神消费必须建立在物质消费的基础之上。只有提高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才能刺激农民对文化消费的更大需求。通过发展农村科技生产给予农作辅助和给农民以适当补贴,在提高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增加农民的闲暇时间,在经济和时间上给予其文化消费的机会。
② 大力发展农村传统优秀文化
在部分农村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农民生性淳朴喜群集,多重视传统节日的庆祝和习俗的延续。应该借此机会大力开展农村特色文化活动,优化和改善农民文化消费结构,建立多种多样与时俱进的文化项目,以此刺激农民对文化消费的兴趣和带动其需求。③ 改变农民文化消费观念
农民文化消费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文化鉴别欣赏能力。可以开设农村图书馆供农民免费借阅图书,宣传布告,开设书报亭,每月观影等形式使文化消费渗透入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开阔农民的文化视野,从而提高农民的文化鉴赏能力,逐渐改变其对文化消费的观念。
④ 加速现代信息科技的进入
随着电子产品的生产发展,互联网也飞速发展。在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的今天,农民对科技发展的认识仍然处于较为滞后的水平。为改善这种状况,可以在农村开设绿色网吧等现在科技设施,让农民对当今世界飞速发展得以认识和了解。
⑤ 加大文化市场的监管力度 建立健全农村文化市场管理体系,制定专门针对农村文化市场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综合运用法律、政策、行政手段,规范农村文化市场行为。加大农村文化市场的执法力度,城乡配合 消除文化领域的污染源。同时,引导健康文明、进步向上的文化产品和适应农民业余爱好的文化服务进入农村文化消费市场,打击假冒伪劣和非法文化产品。
——大学生消费观念调查
内容摘要:人生价值观是建立在世界观和生命观基础上随时调整人生方向的“指南针”,不同的价值观成就不同的人生。而消费观念作为价值观的一种,反映了人们对待其可支配收入的指导思想和态度以及对商品价值追求的取向。而如今大学校园中互相攀比,盲目追从等不正确的消费观念滋长丛生,作为大学生——社会消费群体中的一个特殊部分的我们,该如何面对这个问题。
关键字:大学生错误的价值观念积极指引
一、调查结果
在实践周内,我对大学内部一定范围内的同学进行了相关调查,通过您的月消费大概处于什么水平;您在购物时是否更倾向于名牌商品;您是否经常参加同学聚餐;您选择聚餐的地点一般是;您的消费是否会经常受到别人的影响„„等问题,加上后期的统计分析,我得出了如下的结论:
1.大学生消费的增长速度较快。
2.不少大学生表示,愿意购买名牌产品。追求名牌几乎成为大学生的共同观点。
3.大学里,聚餐之风盛行,并大多都是选择高消费的场所。
4.大部分同学的消费行为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
5.校园中互相攀比,盲目追从等不正确的消费观念滋长丛生
二、错误的消费观念
1.互相攀比
曾在网上看到这么一则令人有些心酸的报道:在镇江市区一数码视听专卖店内,一对父母和刚赶来入学的儿子僵持着,儿子刚从茅山老区一乡镇考取江苏大学,是今年村中唯一一名考上江大本科的学生。而在购买一款MP3时,父母因价格和儿子发生了争执,因为儿子以父母建议的较为便宜的MP3式样太土和说功能太少,没有办法和同学相比为由,始终不肯让步,母亲急的抹眼泪。其实这对父母都是务农种田的,日子过的并不宽裕,考虑到孩子学习、联系方便,他们已经给孩子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还为儿子买了一部可以摄像的手机。这次带儿子入学报到,他们几乎花光了家中所有的积蓄,但却只换来儿子因攀比心理而带来的不懂事,不体谅。当代大学生之间,攀比之风逐渐盛行,类似的例子不在少数。
生日,聚会要去酒店或者咖啡厅,不然没有面子;手机,电脑,MP3必须定时更新,不然没办法和别人比„„这一切似乎已经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也正是在这种虚荣心的驱使下开始恶性循环,形成无休止的攀比现象。
2.盲目追从
如今的大学校园中,耐克,阿迪达斯,杰克琼斯等品牌已经屡见不鲜,而LV,Burberry等一些奢侈品也慢慢进入同学们的视线中,“品牌的东西注重信誉,质量好,周围很多同学都在用”等类似的观念已经渐渐取代了同学们心中的实用主义,而导致盲目跟从周围群体的消费趋势和潮流进行不必要的消费,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会为买到的东西没有实用价值而后悔当时的冲动,或者为无法安置多余的物品而发愁,却又在日后的生活中依旧不自主地随波逐流。
三、深层次原因
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必定都有原因。当代大学生在消费上出现互相攀比、盲目追从等不正确的价值观念,并且不断蔓延,既与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有关,也与家庭、学校教育缺乏正确引导相联。
1.社会不良消费风气影响
学生的高消费很大部分原因是因为社会整体消费结构不合理。今天的大学生生活在“没有围墙”的校园里,全方位地与社会接触。而目前,社会上重视高消费,这种导向错误的助长了学生之间的攀比风。另外,现今社会上流行着透支的消费方式,大学生是对社会潮流有敏锐触角的群体,加之相对缺乏自主判断力,若没有得到适当的引导,很容易就会树立不正确的消费观念。
2.校园错误消费氛围的催化
学校也是一个消费习惯与方式迅速传播的一个介体。大学里面一般都是同龄群体,对大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它的群体规模和价值往往被大学生作为个人行为的重要参考系。一旦攀比之风,追求名牌之风,请客之风在同学之中有了苗头,大学生们就会竟相效仿。加之高校教育中普遍缺乏对树立大学生正确消费观的教育。就会为追从之风的产生和扩张提供了条件
3.家长不当消费观念的延伸
家庭在培养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普遍对正确消费观念的教育不足。传统的家庭教育首先注重的是孩子德育的培养,现代的家庭教育注重的是德,智,体多方面的培养,但一直以来,家庭教育中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是对孩子消费的培养。另外,许多家长自身没有一个健康的消费观念。家长们怕比别人差,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让孩子与其他孩子一样穿好,吃好,玩好,从而助长了孩子大手大脚的消费习惯。
4.教育与引导不够
学校教育环境对学生消费观念培养的重要影响作用。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消费观教育还没有形成足够的重视。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研究不足导致对大学生消费观的教育指导不够。由于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了解不够全面
和客观以及课程设置等因素,与人生观、劳动观、金钱观、国情观等重要思想观念紧密相关的消费观的专题教育在思想品德修养课中没有充分开展,从而也难以达到真正的指导目的。另外,校风建设范畴中普遍缺少倡导大学生勤俭节约生活消费观的内容。
四、总结和建议
对于此次的调查活动,我做了相应的整理和总结,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积极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逐渐确立正确的人生准则。在消费的过程中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强调“合理和适度”消费,提倡“量入为出”有计划的消费,选择适合大学生群体的消费标准。努力克服互相攀比和盲目追从的不正确的消费观念。.形成大学生良好消费风气,营造大学健康的消费氛围。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是体现学生生活作风的重要部分,所以当良好的消费习惯得到培养和加强,就会对良好校风的塑造起促进作用,并形成校风助学风的良性循环。因此,应该把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设计有关营造大学健康的消费氛围的活动专题,并且持之以恒,以大学生良好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促进良好生活作风的形成,两者相辅相成,不让错误的消费观念有可乘之机。.提高精神境界,减少对物质需求的过分依赖。通过学校与家长双方共同努力,让学生养成阅读,写作等良好习惯,培养其健康向上的精神追求,减少对物质需求的依赖,从而督促正确的消费观念的形成。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实证研究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农村经济有了飞速地发展, 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消费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高。本文基于凯恩斯消费函数, 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 进行统计检验, 分析农村居民消费水平。
二、基本理论
凯恩斯以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为时代背景, 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了“消费函数”的概念。凯恩斯认为, 收入和消费之间存在函数关系。虽然, 在现实生活中, 收入水平、商品价格水平、收入分配状况、利率水平、消费者偏好、家庭财产状况、消费信贷状况、消费者年龄构成以及制度、风俗习惯等因素都影响着居民的消费支出, 但是在众多的因素中有决定意义的是居民收入水平。因而凯恩斯用C=f (Y) 来表示消费和收入之间的关系, 其中C表示消费支出, Y表示收入水平, 边际消费倾向。如果消费支出与收入水平之间存在线性关系, 则边际消费倾向为常数, 消费函数可表示为:C=α+βY, 其中α, β为参数, α>0, 0<β<1。参数β表示边际消费倾向。凯恩斯的这个消费函数仅仅以收入来解释消费, 被称为绝对收入假说[1]。
三、实证研究
1. 模型设定
根据凯恩斯的消费函数C=α+βY, 采用计量经济学模型:Ct=α+βYt+μt, 其中, Ct表示t时期的消费支出, Yt表示t时期的收入水平, α和β为回归系数, μt为随机扰动项。
2. 数据处理
从《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中收集了1991—2007年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和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 分别得出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和人均纯收入的数据。
3. 回归结果
通过EVIEWS 3.1软件, 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 (OLS) 估计模型, 其结果如下:
其中, C表示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 (元) , Y表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元) 。
4. 计量经济学检验
(1) 经济意义检验。从回归结果中可以看出, α赞=72.67920>0, 0<β赞=0.714637<0, 其符号与预期的相一致, 并且其大小符合经济理论, 因此, 该模型通过了经济意义检验。
(2) 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t检验。从回归结果中可以看出, 回归系数β的t值为23.282, 在的显著水平下, 自由度为15的t的临界值为2.131, 有23.282>2.131, 因此拒绝原假设, 统计显著, 认为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与人均纯收入有显著的线性关系。
(3) 拟合优度检验。从回归结果中可以看出, R軍2=0.971278, 接近于1, 表明该模型的解释变量解释了1991—2007年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变异的, 因此样本回归方程对数据拟合的很好, 回归方程通过了拟合优度检验。
(4) 自相关检验——DW检验。从回归结果中可以看出, DW=0.386814, 在5%的显著水平下, 查DW统计量临界值表知:dL=1.133, dU=1.381。由于0
(5) 异方差检验——White检验。通过EVIEWS 3.1软件, 进行White检验, 结果如下:
有n×R2=2.787527, 在5%的显著水平下, 自由度为2的x2统计量的临界值为5.991, 有2.787527<5.991, 因此, 接受原假设, 即回归方程不存在异方差性。
5. 模型修正
根据上面的计量经学检验可以看出, 回归模型中存在一阶自相关。下面对回归模型进行修正, 运用柯克伦—奥克特法消除一阶正自相关, 其步骤如下[2]:
(1) 残差et对et-1回归, 即估计et=ρet-1+εt, 得到ρ的估计值ρ赞。
通过EVIEWS 3.1软件, 进行普通最小二乘法 (OLS) 估计, 结果如下:
其中,
(2) 产生, 估计Ct′=α+βYt, 得到α和β的估计值。
回归结果如下:
从上面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 DW=1.487139, 有dU
四、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分析
从上面的回归结果中可以看出, β的估计值, 即边际消费倾向为:0.823291, 表明在1991—2007年间, 平均每增加1元的收入, 农村居民平均消费支出增加0.8元;说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解释了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变动的91.5945%。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448-477.
[2]潘省初.计量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140.
[3]李武.基于凯恩斯消费函数的中国城乡居民消费差异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 2007, (6) :67-69.
[4]邝国良, 曾铁城.关于广东省民用汽车拥有量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及其检验和预测[J].工业技术研究, 2007, (8) :138-141.
[关键词] 人均可支配收入 人均消费性支出
一、引言
在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大环境下,湖南消费品市场体系日趋完善,市场消费规模持续扩大,消费热点不断显现,市场格局发生新变化,进入了较快增长的新时期。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日益增强,为发展湖南经济提供了强劲动力。本文从湖南省的消费水平现状出发,通过回归预测方法表示出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性支出之间的线性关系,对我们预测下一年的消费水平和该省对消费市场的宏观调控制定措施提供参考。
二、模型建立及分析
1.模型建立的理论依据——消费理论。依据凯恩斯的消费理论中提到的边际消费倾向,如果消费和收入之间存在线性关系,边际消费倾向为一常数,这时消费函数可用下列方程表示:C=α+βy。
消费理论表明,消费者的消费量取决于他的可支配收入,由此,可得回归方程:C=α+β(Y-T),其中:T为税收,β为边际消费倾向。
2.预测模型的建立。本文运用一元线性回归预测的方法进行预测。一元线性回归预测的模型:存在两个经济变量,这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线性相关性。其方程的一般形式是:y=a+bx。在预测实践中,通过统计数据(xi,yi),i=1,2,……n,估计出线性模型的参数a,b,并记他们为^a,^b,即相应地把原方程记为:^y=^a+^bx此为回归预测方程,^a,^b称为回归系数。
3.收集整理数据并进行检验。利用公式并代入求解出^a,^b:
^b=0.76456,^a=245.5277
由此可得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性支出的回归方程为:
^y=245.5277+0.76456^x
回归方程显著性检验:
反映拟合优度的概括性的度量指标要用可决系数r,
结果显示Q越小,r2就越大,回归方程就拟合得越好。所以该线性方程拟合得很好。
为了描述变量x与y之间的线性关系密切程度,我们用一个数量指标^r来表示,经计算得^r=0.996563,证明x与y的线性关系密切,回归方程有效。
在统计假设b=0的条件下,统计量F服从自由度为1和n-2的F分布。
如果給出信度α=0.05,查表得到临界值为Fα(1,n-2)=F0.05(1,14)=4.60将统计量F和临界值Fα进行比较,得出F=1937.39,明显大于临界值F0.05(1,14)=4.60。因此,可以认为回归方程是显著的,回归系数b是显著异于零的,线性假设成立。
4.结果分析及预测。根据湖南省近16年来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性支出的数据得出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y=^a+^bx=245.5277+
0.76456^x。
从上式可得,由于a>0,0
从2005年湖南省人均可支配收入来看,2005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8786元,比2004年增长9.51%,增幅比上一年增加0.06个百分点;2005年人均消费性支出达到6737元,比2004年增长5.29%,比上一年却下降了2.01个百分点;非消费性支出达到2049元,是近十年来非消费性支出中最多的一年,由此可见,非消费性支出的增加说明居民增加了对购买住房和社会保障的投入;湖南省城镇居民的消费率1990年~2003年整体有小幅度波动,自1990 年以来有升有降,到1991年消费率达历年之最高,此后有降有升,但均未突破1991年,到2005年到历年最低。这说明湖南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用于消费的比例整体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是:(1)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是影响消费率的主要因素。从20世纪90年代起,该省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率速度逐渐加快,到1995年开始呈现下降趋势,可支配收入的增长趋势呈现平缓局面。(2)虽然湖南居民的可支配收入逐年增长,但是1998 年的国企改革,不少国企职工下岗要自谋职业,预期收入不足,不敢大胆消费。
三、建议
湖南省在努力提高消费水平的同时,消费率呈现下降的趋势,消费水平仍有增长的潜力,内需不足仍然是一个问题。所以,在目前的状况下,我们既要保证消费继续增长的趋势不变,又要试图采取一些措施来提高消费率,扩大内需:
1.制定相关政策,扩大湖南省城镇居民消费需求。一方面调整产业结构并进行产品结构的升级,进一步完善消费环境;另一方面要制定合理的消费政策,减少不合理收费。
2.拉动消费首先要增加居民的收入。
3.进一步完善医疗、住房、养老等方面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减少储蓄存款和刺激消费的另一手段。
4.进一步完善对消费支持的金融政策。
湖南省是一个经济大省,调整经济结构、拉动消费、扩大内需是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长久之策,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冯文权:《经济预测与决策技术》,第四版,武汉大学出版社
[3]叶凡:《湖南消费市场增势喜人 消费率偏低亟待提升》,中国统计信息网
【消费水平论文】推荐阅读:
休闲消费论文05-29
消费支出论文06-30
高水平论文的规范11-12
消费心理分析论文10-01
消费者心理论文10-28
我国消费问题研究论文06-13
消费者购买行为论文06-25
高中理性消费议论文11-10
关于大学生消费的论文11-17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论文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