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教数学读后感

2024-08-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简单教数学读后感(精选9篇)

简单教数学读后感 篇1

今年9月份,我认真阅读了 戴曙光老师的《简单教数学》一书,这本书从“什么是简单教数学”、“如何打造简单数学课堂”、“简单数学课堂赏析”三个方面阐述了简单教数学在理论实践上的价值和意义。

戴老师在书中用简明的语言,具体的教学事例深入浅出地将他一路走来的思索和心声娓娓道来,戴老师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使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了孩子们喜欢的数学课堂。《简单的教数学》体现了数学教学的简约性,从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过程与环节的简约、教学方法的优化以及知识的归类压缩,使教师的教学简单有效,使学生的学习轻松快乐。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学习的目的是使人变得越来越聪明,而不是培养机械、呆板的人,所以在教学中必须让例题变活,抓住问题的根本,弄清数量间的关系,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开展讨论,做到举一反

简单教数学读后感 篇2

我们先来讲一讲———复杂的问题“简单”教。这里的复杂到简单, 指的是学生觉得有难度的问题, 通过教师的挖掘, 使学生能够在现有知识水平层面上加以理解, 最终问题得以简单解决。而在这由复杂到简单的过程中, 我们关注的是学生的思维发展。

我们来看这个题目:

这是高中里的等比数列求和, 把它放到初中的教学里似乎有些不太“厚道”。而事实上, 我们可以用它来给学生做思维体操。

体操一:面积为1的圆形纸片, 依次用阴影覆盖圆面积的, ….依据图形的变化, 推断当n为正整数时,

(这里的圆还可以用矩形、正方形、等腰直角三角形等图形来替换。)

这是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渗透。

体操二:规律探索:

这是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归纳法的尝试。

体操三:

所以12+14+18+…+12n=1-12+12-14+14-18+…+12n-1-12n=.

这是裂项方法的运用。

体操四:设S=则

这是整体代入思想方法的练习。

适时、适当地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能让数学教学过程闪烁数学思维的火花, 有效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呢?我个人觉得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加以设计: (1) 问题设计:在教学之初, 设计一个学生想解决而用已有知识又无法寻找解决突破口的问题, 造成认知冲突,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而后强调数学思想方法对解题的重要性, 这样的设计, 学生容易接受。 (2) 提问设计:一是为了交流信息, 了解学生已掌握各类知识的程度, 便于寻找知识间的联系纽带;二是为了启迪思维, 进一步帮助学生加强审题能力的提高, 教会学生从何种角度去理解题意, 拓宽思路。 (3) 精选例题:例题的选择应具备典型性与辐射性。例题教学的目的为了让学生掌握解题思维与方法, 如何搭建已有知识与未知技能的桥梁, 达到触类旁通。 (4) 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师应在讲课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法如设悬念、打伏笔、设疑创难, 运用各种教学技术如电化、模型、画图等启发学生思考, 讨论指导学生如何观察、猜测、联想、归类分析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主动参与, 探索寻找思想方法, 要比教师的“满堂灌”更有实效。

复杂的问题“简单”教, 着眼点是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及心理水平, 关注的是学生的思维发展, 能大大提升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复杂的问题“简单”教, 是一种智慧, 更是一种艺术, 应该成为我们数学教师的永恒追求!

我们再来讲一讲———简单的问题“复杂”教。这句话似乎较难理解一些。这里的简单到复杂, 指的是表面上看似乎可以简单教学的内容, 经过教师的设计, 形式上似乎是变复杂了, 而学生的体验增加了, 理解深刻了, 思维更活跃了。在这由简单变为复杂的过程中, 我们关注的依然是学生的思维发展。

以我们的数学概念课教学为例。我们觉得数学概念很简单, 精确的描述、严密的逻辑, 一个字一个字地印在教材上, 学生自己看了就会懂, 懂了就会做题。既然学生会了, 教师还教什么?于是乎, 就有了这样的课堂模式:先让学生自己看一下课本, 初步了解概念, 然后教师对概念加以简单解说, 归纳一下注意点, 接下来就是通过大量解题来强化对概念的理解与应用。于是乎就收到了这样的教学效果:讲讲概念, 学生能一字不落地背下来, 用用概念, 学生却是错误百出。说到底还是学生没有对概念真正的理解。正所谓“重视复杂, 复杂就变成了简单;忽视简单, 简单就变成了复杂。”概念看似简单, 但若想让学生真正理解概念的本质, 却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让学生学生活中的数学, 学有价值的数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注重结合生活的经验, 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 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 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在此过程中, 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经历了这样的数学“再创造”和交流活动, 抽象的概念已经植根于学生的经验中, 无需教师滔滔不绝地讲, 也无需学生死记硬背, 结果别说是学生记住了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概念, 更已经是抓住了三者的本质, 学生的思维品质亦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事实上, 我们的数学概念, 它表面“冷冰冰”的简单, 但它内部定也蕴含着“火热”的思考。追溯历史, 有多少数学家为了一个个我们认为非常简单的概念的诞生而做了多大的努力与斗争, 甚至是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所以首先我们要确立一个教学观念———数学概念教学也应该是学生数学思维活动的训练场。不是单纯地死记硬背, 不是单纯地反复讲解, 亦不能单纯地模仿操练, 要从发展学生的思维入手, 进行有效地教学。于是特意设计了“思维训练式”概念教学的具体操作程序:

1.引导———创设情境、激发思维、引入概念。概念教学的第一步就是引入概念。概念如何引入, 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接受。学生学习概念一般以感知具体事物, 获得感性认知开始的。重视问题情境创设, 激发学生思维, 使学生产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的心向训练。

2.探究———直观操作、深化思维、理解概念。概念的理解是概念教学的中心环节, 概念的获得是学生经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结果。只有在概念引入之后, 引导学生自己主动探索, 激发、深化学生思维, 才能理解概念。

3.发现———分析归纳、强化思维、形成概念。概念的抽象与概括要注意多层次地进行, 概念的形成也不是一次完成的, 要经过一个反复的过程, 经过多层次地比较、分析与综合, 才能真正发展学生的思维结构, 让学生真正理解概念。

4.内化———巧设练习、扩展思维、应用概念。问题明白了, 概念抽象概括了, 并不等于牢固掌握、切实理解, 此时须有一个知识内化过程。通过各种形式的训练促使数学知识在发展中飞跃, 促使学生在认识数学概念过程中得到发展。

5.拓宽———质疑问难、系统思维、发展概念。除在概念的熟练运用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外, 还要注意找出概念间纵向和横向联系, 组成概念系统, 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

简单的事情“复杂”教, 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生成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简单的事情“复杂”教, 是一种观念, 是一种态度, 它指引我们认真地对待教学中的人和物。

简单教数学的三种策略 篇3

一、简约而有效的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我们通过科学、有序、简约的教学活动,让知识背景、智力水平、个性品质等有所差异的学生真正在学习中“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时间不浪费。一节课的时间只有短短40分钟,每一分钟都是非常宝贵的。我们追求简单教数学,一定要有非常强的时间观念,努力做到:不该浪费的时间,一分钟都不能浪费;探究所需要的,则一定要给足时间。

2.主线要明晰。好课如歌,需要主旋律;好课如河,需要主渠道。我们每一节数学课,都要有明晰的教学主线,即教学的主干脉络。就像“9加几”与“8加几”中的“凑十法”,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学习中的“转化法”,都属于这样的教学主线。有时,一节课的教学主线可能不止一条,教师要学会科学处理。例如,“体积与容积”(北师大版五下),要学习的知识点有两个:一个是“体积”,一个是“容积”。教学时,我们采用一明一暗(或一主一辅)来处理:教师重点组织好“体积”概念的教学,而“容积”的学习,则放手给予学生尝试探索与交流的机会,收到较好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抓住“主线”展开,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让教学自然、流畅、生动而明快,从中实现有效的教学。

3.素材宜精选。教学如烹饪,没有好的食材,是不可能烹饪出精妙的美食。华应龙老师教学“角的度量”时引用滑梯的“角度”;黄爱华老师在不同的地方教学“百分数的认识”时,分别引用过股票涨跌、绍兴黄酒、足球比赛的控球队时间等例子,堪称精选教学素材的典范。

4.重点需把握。教学重点如何有效把握?要看具体的教学内容而定。李一鸣老师在指导青年教师教学“中位数与众数”时,通过探讨小灰灰的成绩能否算中上水平,将教学重点放在“中位数”概念的引入上,颇具匠心。李老师还在指导另一位青年教师执教“什么是面积”时,全面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学习、交流与展示“什么是面积”,有的学生出示一幅中国地图,先用手描出地图边沿,指出“这是周长”,又用手在地图里面涂颜色并指出“这是面积”,多好!这样的教学,重点的把握已在其中。

5.难点求突破。谁都知道,教学要突破难点,可在具体的教学中如何突破呢?请看王栋昌老师教学“相交与垂直”(北师大版四上)一课的教学片段。

师:两条直线相交有几种情况呢?请同学们用两支铅笔当作两条直线摆一摆,并把两条直线相交的各种情况画在课堂练习本上。没听清楚要求的同学可以看屏幕。(课件要求:摆一摆、画一画,用两支铅笔分别代表两条直线,摆出各种相交的情况,并在课堂练习本上画出来)

学生各自比划一段时间后,教师请几位同学到讲台前把相交的不同情况用铅笔摆给其他学生看,之后教师出示相交的六种情况如下图所示。

师:老师根据刚才同学们说到的几种情况,画了六种相交图给大家看,仔细观察,你画的有几种与老师画的是一样的?

生:(略)。

师:请同学们把这六种相交情况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看看可以分成几类?

……

铅笔是学生最为熟悉的学习用品。王老师用两支铅笔,便开启了全新视界的探索之旅,突破了教学难点:学生在用两支铅笔“摆一摆、画一画”的过程中,就是在寻找、发现两条直线相交的各种可能的过程。王老师巧用的这一资源简洁、实用,方法指导得当——用课件提醒学生“用两支铅笔分别代表两条直线,摆出各种相交的情况,并在课堂练习本上分别画出来”,学生较快地发现了相交的不同情况。在这基础上,教师接着出示相交的六种代表性情况,“请同学们把这六种相交情况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看看可以分成几类”,学生结合自己的想法展开“分类”的探索,教学水到渠成。

二、理性把握

教育是什么?数学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什么?美国教育家M.克莱因认为:“在最广泛的意义上说,数学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的精神”,数学教育是“教育人们去进行抽象的推理和激发人们对理想与美的追求”。这种“抽象的推理”在早期阶段往往是从人们的生活与社会现实素材中联结与提炼而成的。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指出:“导师应该记住,他的工作不是要把世上可以知道的东西全部教给学生,而在于使学生爱好知识、尊重知识;在使学生采用正当的方法去求知,去改进他自己;通过创造性的方法经历发现的过程,这是学习中最有价值的东西。”

在教学减法简便算法时(一个数减接近整百数的简便算法),形如算式“300-198”,许多学生会出现“300-198=300-200-2=100-2=98”这样的错误,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后来,笔者创设了这样的体验情境:“叶老师的孩子长大了,想买一部童车,老师看中了某某商场(在学校附近,学生也比较熟悉)的这辆童车(展示童车图片,并显出价格:198元)。叶老师口袋里没有零钱,只有300元整,怎么办?”学生们开始出招了,有的说:“老师,没有零钱没关系,您就直接给售货员300元钱让找就行了。”有的说:“老师,不用给售货员那么多,给他200元,让他找你2元钱就可以了。”“那老师买童车后还剩多少钱呢?”笔者顺水推舟,让学生进行模拟现场买卖,共同分析其中的数学道理。笔者还和学生共同还原、分析“300-198=300-200-2=100-2=98”的错误情境——买一部198元的童车,先给售货员200元,再给售货员2元。学生们在笑声中掌握知识,学习效果较好。“买”了一部童车,就让学生理解了这类易混易错的知识,这或许就是理性与智慧的魅力吧!

三、适度训练

近来,好像很少有人再提“训练”“练习”之类的字眼了,似乎一提这些字眼,就会与应试教育、落后的教育理念挂钩。邱学华老师曾提出:“教师控制讲话时间,多留练习时间”“及时反馈纠正,练习当堂处理”。我觉得,这些理念永远也不会过时!任何知识与技能,经历过适度的训练,肯定会掌握得牢固些,肯定会不容易遗忘,这是常识。我们追求简单教数学,提倡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在课堂中引导学生适度训练(包括课堂练习),精选训练素材,适当完成一些基础题(与例题难度相仿)、提高题(一题多练、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题比较、多题相融)和创新题(有一定的难度,要让学优生吃得饱)。

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一个学生的计算能力掌握情况,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的重要技能与基础。笔者曾经对近百位初中教师做过一个“关于当前小学生数学能力缺失问题的调查”,其中,83%的教师认为学生小学毕业时计算能力不过关,75%的教师认为学生不懂得做笔记。这些,值得我们小学数学教师思考。其实,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是最需要进行适度训练的。例如,小学低年级,可以重点训练20以内的进(退)位加(减)法、表内乘(除)法。又如,小学高年级,学生应当熟悉、甚至熟记分母在100以内常用的分数与小数的互化等。

简单教数学读后感 篇4

123学校

本学期读了戴曙光的《简单教数学》一书,让我受益菲浅。

戴曙光是我国著名的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厦门海沧附属学校校长助理,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建设特约专家。戴曙光老师在书中用简明的语言,用具体的教学事例深入浅出地将他的教学经历重新展现给我们,戴老师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使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了孩子们喜欢的数学课堂,他的教育经历告诉我们:当我们把教育教学工作作为一项事业,就会为之奋斗,无怨无悔;当我们把教育教学工作作为一门科学,就会不断的探索,乐此不疲;当我们把教育教学工作作为一种艺术,就会追求更加美好的境界,创造出神奇的效果。戴老师告诉我们,其实,可以把课上得简单一些。简单课堂真实,朴实,扎实,实实在在,没有过多的华丽色彩,没有过多的热热闹闹,没有过多的刻意追求。简单课堂看似简单,却有内涵;看似简单,却有韵味;看似简单,却不简单。“简单”的课堂显得更加厚重、更有思想、更有学科味,学生更为喜欢、学得更为轻松。

戴老师提出简单教数学要体现“六个三”:三目标、三原则、三规律、三标准、三环节和三落实。其中的三标准让我印象最深刻,一是教学目标“准”而实际;当中提到“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教学目标要体现三维目标,又要细化成教会学生什么,达到什么技能。新教材中,计算和应用题教学融为一体,赋予了课堂教学双重任务,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学习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又要引导他们理解与掌握计算的顺序、算理与算法。二是教学环节“少”而实效。一节课的内容不宜过多,多了分不清哪个重要,哪个不重要。教学环节“少”一些,就可以聚集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节省课堂教学的时间,留出更多时间给学生去思考,可以让教学重点更加突出,难点有效突破。三是教学媒体“简”而实用。教师应该考虑“是否需要媒体?”“何时使用媒体?”这样才能使媒体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学习兴趣的激发、数学思维的发展、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学课件的使用不恰当,或者过渡依赖课件,会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学生的动手操作不能被课件演示取代,教师的示范、板书还得货真价实。

简单教数学如何达成一章中,戴老师提到怎么教才算简单。一是把握数学的 本质。既要让学生理解基本的概念,又要把思想方法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包括分类思想、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一一对应思想、方程思想、符号思想等),还要对一此常用的思维方式有所感悟(包括比较、类比、抽象、概括、分析、综合、猜想、验证等)。戴老师还提到把知识串起来。数学知识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每一个新适知识点都是旧知识点的延续,有一根无形的“线”将它们串起来。这根无形的“线”要靠教师引导学生去寻找,把学过的各部分知识联系起来,把知识结构内化为认知结构,重建数学的知识系统达到融会贯通。如: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分数与百分数问题之间有什么联系?各图形间的面积和体积之间有什么联系?这都需要我们引导学生找到它们的联结点,把这些分散的知识点变成一条线,最终织成一张数学知识结构网。

戴老师的教学智慧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深思。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地去实践,名师们的教学智慧也一定会在我们的课堂中绽放光芒,我们的教学水平会不断提升。

简单教数学读后感 篇5

题一:下列说法中正确说法的个数是()

①总体中的个体数不多时宜用简单随机抽样法;

②在总体均分后的每一部分进行抽样时,采用的是简单随机抽样;

③百货商场的抓奖活动是抽签法;

④整个抽样过程中,每个个体被抽取的概率相等(有剔除时例外).

A.1B.2C.3D.

4题二:在100个零件中,有一级品20个,二级品30个,三级品50个,从中抽取20个作为样本. ①采用随机抽样法:抽签取出20个样本.

②采用系统抽样法:将零件编号为00,01,„,99,然后平均分组抽取20个样本.

③采用分层抽样法:从一级品,二级品,三级品中抽取20个样本.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无论采用哪种方法,这100个零件中每一个被抽到的概率都相等

B.①②两种抽样方法,这100个零件中每一个被抽到的概率都相等;③并非如此

C.①③两种抽样方法,这100个零件中每一个被抽到的概率都相等;②并非如此

D.采用不同的抽样方法,这100个零件中每一个零件被抽到的概率是各不相同的题三:在某班的50名学生中,依次抽取学号为5、10、15、20、25、30、35、40、45、50的10名学生进行作业检查,这种抽样方法是().

A.随机抽样B.分层抽样

C.系统抽样D.以上都不是

题四:(1)某学校为了了解2012年高考数学的考试成绩,在高考后对1 200名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其中文科400名考生,理科600名考生,艺术和体育类考生共200名,从中抽取120名考生作为样本.(2)从10名家长中抽取3名参加座谈会.Ⅰ.简单随机抽样法 Ⅱ.系统抽样法 Ⅲ.分层抽样法. 问题与方法配对正确的是()

A.(1)Ⅲ,(2)ⅠB.(1)Ⅰ,(2)Ⅱ

C.(1)Ⅱ,(2)ⅢD.(1)Ⅲ,(2)Ⅱ

题五:一个总体的60个个体编号为00,01,„,59,现需从中抽取一容量为8的样本,请从随机数表的倒数第5行(下表为随机数表的最后5行)第11列开始,向右读取,直到取足样本,则抽取样本的号码是________.

33 95 22 00 18 74 72 00 18 38 79 58 69 32

76 80 26 92 82 80 84 25 39

84 60 79 80 24 36 59 87 38 82 07 53 89 35

35 23 79 18 05 98 90 07 35

40 62 98 80 54 97 20 56 95 15 74 80 08 3246 70 50 80 67 72 16 42 7931 89 03 43 38 46 82 68 72 32 14 82 99 70

60 47 18 97 63 49 30 21 30

59 73 05 50 08 22 23 71 77 91 01 93 20 49

59 26 94 66 39 67 98 60

题六:设某校共有100名教师,为了支援西部教育事业,现要从中随机抽出12名教师组成暑期西部讲师团,请写出利用随机数法抽取该样本的步骤.

随机数表(部分): 03 47 43 73 97 16 12 55 16 84 63 33 57 18 26 23 62

56 59 22 42 01 21 60 18 62 42 3602 85 56 77 17 63 12 86 07 38 40 28

27 99 35 94 53 78 34 32 92 97 54 19

66 26 64 39 31 59

38 49 57 16

81 50 96 54 54 24 95 64 47 17 16 97 92

14 26 68 82 43 55 56 27 16 07 77 26

27 46 54 06 07 96 58 44 77 11

20 07 31 22 82 88 19 82 54 09 99 81 97

42 32 05 31 17 77 98 52 49 79 83 07 00

53 90 03 62 37 04 10 42 17 83 11 45 56

32 79 72 43 93 74 50 07 46 86 46 32 76

37 78 93 09 23 47 71 44 09 19 32 14 31

32 53 15 90 78 67 75 28 62 62 24 08 38

42

6778 44 09 46 75 74 95

82 50

35 12 83 39 50 08 30 42 34 07 96 88

题七:在120个零件中,一级品24个,二级品36个,三级品60个,用系统抽样方法从中抽取容量为20的样本,则三级品a被抽到的可能性为________.

题八:在一个个体数目为2 003的总体中,利用系统抽样抽取一个容量为100的样本,则总体中每个个体被抽到的机会为().(A)

(B)

(C)

100003

(D)000

题九:为了了解参加某次知识竞赛的1252名学生的成绩,决定采用系统抽样的方法抽取一个容量为50的样本,那么从总体中应随机剔除的个体数目为()A.2B.3 C.4D.5

题十:学校为了了解某企业1 203名职工对公司餐厅建设的意见,打算从中抽取一个容量为40的样本,考虑用系统抽样,则分段的间隔k为().

(A)40(B)30.1(C)30(D)12

题十一:要从已经编号(1~50)的50枚最新研制的某种型号的导弹中随机抽取5枚来进行发射试验,用每部分选取的号码间隔一样的系统抽样方法确定所选取的5枚导弹的编号可能是(). A.5, 10, 15, 20, 25B.3, 13, 23, 33, 43 C.1, 2, 3, 4, 5D.2, 4, 8, 16, 32

题十二:

用系统抽样法从160名学生中抽取容量为20的样本,将160名学生随机地从1~160编号,按编号顺序平均分成20组(1~8,9~16,„,153~160),若第16组得到的号码为126,则第1组中用抽签的方法确定的号码是().

(A)8(B)6(C)4(D)

2题十三:将参加学校期末考试的高三年级的400名学生编号为001,002,„,400,已知这400名学生到甲乙丙三栋楼去考试,从001到200在甲楼,从201到295在乙楼,从296到400在丙楼;采用系统抽样方法抽取一个容量为50的样本且随机抽得的首个号码为003,则三个楼被抽中的人数依次为___________.

题十四:采用系统抽样方法从960人中抽取32人做问卷调查,为此将他们随机编号为1,2,„„,960,分组后在第一组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到的号码为9.抽到的32人中,编号落入区间[1, 450]的人做问卷A,编号落入区间[451,750]的人做问卷B,其余的人做问卷C,则抽到的人中,做问卷B的人数为()

A.7B.9 C.10D.15

题十五:一个总体中有100个个体,随机编号为00,01,02,„,99,依编号顺序平均分成10个小组,组号分别为1,2,3,„,10.现抽取一个容量为10的样本,规定如果在第1组中随机抽取的号码为m,那么在第k组中抽取的号码个位数字与m+k的个位数字相同.若m=6,则在第7组中抽取的号码是________.

题十六:一个总体中的100个个体的编号分别为0,1,2,3,„,99,依次将其分成10个小段,段号分别为0,1,2,„,9.现要用系统抽样的方法抽取一个容量为10的样本,规定如果在第0段随机抽取的号码为l,那么依次错位地取出后面各段的号码,即第k段中所抽取的号码的个位数为l+k或l+k-10(l+k≥10),则当l=6时,所抽取的10个号码依次是________.

简单随机抽样及系统抽样 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题一: C.

详解: ①②③显然正确,系统抽样无论有无剔除都是等概率抽样;④不正确.

题二: A.

201

详解:上述三种方法均是可行的,每个个体被抽到的概率均等于.故选A.

5题三: C.

详解:由系统抽样的特点——等距,可知C正确.

题四: A.

详解:通过分析可知,对于(1),应采用分层抽样法,对于(2),应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

题五: 18, 00, 38, 58, 32, 26, 25, 39.

详解:由随机数表法抽取的规则,所取的数要在00~59之间,且重复出现的仅算一次可得.

题六: 见详解.

详解:第一步,将100名教师进行编号:00,01,02,„,99.第二步,在随机数表中任取一数作为开始,如从第12行第9列开始.

第三步,依次向右读取(两位、两位读取),75,84,16,07,44,99,83,11,46,32,24,23.以这12个编号对应的教师组成样本.

题七:

201

详解:每一个个体被抽到的概率都是样本容量除以总体,即.

1206

题八: C.

详解:采用系统抽样的方法从个体数目为2003的总体中抽取一个样本容量为100的样本,每个个体被抽到的可能性都相等,于是每个个体被抽到的机会都是

题九: A.

. 2 003

详解:因为1252=50×25+2,所以应随机剔除2个个体,故选A.

题十: C.

详解:了解1 203名职工对公司餐厅建设的意见,打算从中抽取一个容量为40的样本,∵1 203除以40不是整数,∴先随机去掉3个人,再除以40,得到每一段有30个人,则分段的间隔k为30.

题十一: B.

详解:根据系统抽样的特点,可将50枚导弹分成5组(10枚/组),再等距抽取.

题十二: B.

详解:∵

160

=8,∴第1组中号码为126-15×8=6. 20

题十三: 25, 12, 13.

详解:由系统抽样的方法先确定分段的间隔k,k =故甲楼被抽中的人数为:

400

=8,50

200

=25(人). 8

因为95=11×8+7,故乙楼被抽中的人数为12人. 故丙楼被抽中的人数为(人).

题十四: C.

详解:采用系统抽样方法从960人中抽取32人,将整体分成32组,每组30人,即l=30,第k组的号码为(k-1)30+9,令451≤(k-1)30+9≤750,而k∈z,解得16≤k≤25,则满足16≤k≤25的整数k有10个,故答案应选C.

题十五: 63.

详解:由题意知第7组中的数为“60~69”10个数.由题意知m=6,k=7,故m+k=13,其个位数字为3,即第7组中抽取的号码的个位数是3,综上知第7组中抽取的号码为63.

题十六: 6, 17, 28, 39, 40, 51, 62, 73, 84, 95.

《可以这样教数学》读后感 篇6

一直以为数学课堂是理性的,缺少那份感性;数学课堂是淡味的,少了几份诗意;数学课堂只是枯燥的做题,没有那份情趣。当我读完《可以这样教数学》时,不禁想:原来我们的数学课堂也能欢声笑语,也能如此灵动,如水一般的自然清柔,又如山一样的伟岸巍峨,是那么得好玩,又是那么得智慧……

让数学在动手中好玩。吴正宪老师的让孩子们在“好吃”中享受“有营养”的数学,适合孩子们的品味,让孩子爱学数学、乐学数学、能学数学,她的“搭配的课堂教学实录”让自己耳目一新,让孩子清晰地领悟到,如何搭配就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让教师深刻地感受到在课堂中如何渗透数学符号化思想。

整节课,孩子在动手连一连中,体会搭配,用各种不同的记录方法显示搭配,让孩子感受到数学的好玩,数学的好吃,整个过程行云流水,水到渠成,这不由想起自己教这一内容时,不就是简单地让孩子动手画一画,发现规律,总结搭配方法,最后归纳出几种情况,是那样的枯燥啊!

让数学在错误中好玩。华应龙老师的“解决连乘问题”的融错教育,让我体会到了如他所说的:师者若水。由铺垫问题到顺水推舟找准条件,自解自述例题思路到创设情境传播美好大爱种子,最后回马一枪,点破问题解决的关键,让孩子们在解决问题中感受数学学习的情趣,在错误中不断地成长,直至真正地感悟到连乘问题的关键之处。

然而我们的课堂呢?这节课我们曾经集体备课过,在备课过程中,我们发现孩子会任意地相乘,虽然结果正确,但孩子不一定会理解每步算式的含义,我们习惯性地读题,分析题意,解决问题,显得有点呆板,久而久之,学数学的兴趣将越来越淡。华老师的几个环节不仅让孩子理解,更是让孩子在一个个情境中有趣地学习,即使孩子犯了不该犯的错,老师依然让错误成为资源,让错误成为孩子不知不觉的学习,顿时让错误美丽起来。

让数学在想象中好玩。孩子是鲜活的,给数学插上想象的翅膀,让数学在孩子的眼里是一个美丽而又有魅力的世界,丰富的想象力会使孩子对一切新鲜的东西抱有极大的兴趣。

周智雄老师的.“让数学不再冰冷”,他尝试将数学知识融于故事中,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同样是做题,可练习的形式不一样,孩子都成了神话世界里的英雄,新鲜又刺激,让班级也掀起了故事热,如此的数学孩子又怎能不爱呢?

“因数教学实录”,周老师通过《“100”不敌“60”》这个故事让孩子明白,60同100相比,虽小但完全不必自卑,60也有自己的优势,(60拥有的因数较多),从而联想到生活,扬长避短,才能成功。

可以这样教数学,一个个教学智慧,在自己的头脑中回荡,在心中回味,是那么得好玩,又是那很么得魅力,让我看到了数学课堂别样的风采!数学课堂,我们该以怎样的姿态去面对孩子?数学,我们该给孩子们留下什么?我们该给孩子怎样的数学课堂?书读完了,而我在细细地回想着、回味着、思索着……

【《可以这样教数学》读后感】相关文章:

1.《小学数学这样教》读后感

2.顽皮孩子可以这样教随笔

3.顽皮孩子可以这样教的随笔

4.《生活可以这样过》读后感

5.可以这样诗歌

6.亲情原来可以这样-随笔写作

7.生命原来可以这样作文750字

8.幸福原来可以这样作文450字

不妨把初中作文教简单点 篇7

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必须转变观念,对教法和评改等方面进行改革。其次,强化作文教学训练序列的“格式化”是当务之急。一句话,不妨把初中作文教简单点,让学生觉得作文其实并不难。那么,怎样把初中作文教简单点呢?

一、有的玩,“玩”出作文

作文教学务必要把课堂与生活相联系,搞开放式作文教学。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在实际生活中获得写作灵感。“玩”是少年儿童的天性,这就决定了初中(尤其初一)的教学方式与小学衔接,必须形式多样、丰富多彩。“让学生在玩中学作文”就是根据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从教学的实际出发,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写作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寓学于“玩”,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练习写作,培养写作能力。作为教师,要加强对学生作文的指导与练习,使学生从听、说、读中,掌握丰富多彩的语文知识,促进作文能力的提高。在各种活动中,培养作文兴趣,乐于作文,才能内化为学生的素质,提高写作水平。因为写作也是一个创作的过程: “玩”中学选材→“玩”中学观察→“玩”中学分析→“玩”中学表达→“玩”中学创新。

笔者喜欢把游戏引入作文课堂,让学生在玩中观察,在玩中体验,在玩中思考,在玩中练习表达,在玩中创造。这样,既可以满足学生玩的兴致,又可以激发学生的灵感,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同时也让我们老师得到许多出人意料的收获,获得与学生“教学相长”的进步。

二、有话写,写出“真”文

中学生的作文中难见真话,这几乎是各校都有的作文通病。虚伪、刻意、抄袭、套用、造作、呻吟等现象十分突出。教师教学模式单一陈旧,重“流”轻“源”等问题仍存在。作文教学离开了“生活”这个最基本的素材源,所有作文便只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叶圣陶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出什么样的文字,否则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唯技巧论。”学生写作的过程,是从客观外界汲取必要的素材,经过头脑加工制作,再运用文字符号表达出来的过程。文章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只是文体不同,反映的方式有别:记叙性文章,是现实生活的形象反映,是通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和抒情来形象地反映现实生活;议论性文章,是现实生活的理性反映,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理性地反映现实生活;说明性文章,是现实生活的逻辑反映,是通过有条理地解说事物事理来逻辑地反映现实生活。不论什么文体、什么方式,都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即使写的是神仙鬼怪,也是现实生活的曲折反映。

要让学生作文“写得出”,必须让学生揣摩作文与生活的关系,积累生活素材。在写作训练时,所选的题目和内容应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平时可能会遇到的事情,并尽量以此选题,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写出真话。

三、有据评,评出“美”文

改革初中作文教学,务必强化开放作文评改方式,实行师评、自评、互评相结合。新课标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我们在习作评改教学实践中将师评、自评、互评相结合,使全体学生参与了评价别人、评价自己和被别人评价的活动,使每一位学生既是评价者,又是被评价者。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如把自己的作文读给全班同学或组内同学或同桌同学听,请同学打分或评级,并谈谈为什么得分又为什么扣分。在班内举行作文展览,让学生阅读自己的,欣赏他人的等等。并且让学生人人办自己的文学小报,把自己的作文发在上面,完了以后全班进行交流,实现了更加充分共赏互评的效果。这样,学生通过自我诊断、共赏互评,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学习别人的长处,使写作能力不断进步。

我这样教数学读后感 篇8

这个月我读了华应龙老师的《我这样教数学》。华老师在教学中展现了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课堂上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探究实践活动,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注重引导学生从个人的生活经验出发进行思考。华老师教学结构清晰、语言简练,自然朴实的教学风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学中时时体现着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体验,注重学生的自主讨论和活动设计,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更可贵的是教师在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中渗透数学研究的态度和精神,在他的身上我都能感受到他对数学这门课程的热爱,对教材的钻研,对学生的关注,都在为培养学生的素养而努力着。

从整本书的12节课中我看到了华老师取得成功的原因,那就是勤奋。用华老师自己的话说就是“我的年历上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有的只是一天五六个小时的睡眠,更深夜半,烛泪将近,常常是和衣而睡。一觉醒来,踏踏步,暖暖身子,继续看书…… 沉浸在教育教学的王国中。”每一节课的设计,从情境的引入、教具的选择,到新知的传授方法、渗透怎样的数学思想,都有谨慎的思考。

或许我们无法做到华老师的那种境界,但我们可以变得更勤奋些。像华老师那样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像农民那样不误农时,要像农民那样调整,因地因物制宜,要像农民那样耐心等待,不做揠苗助长、贻笑大方的事,要像农民那样不责怪庄稼,而是反思自己。

读了华老师的故事,我现在感觉到自己在读书上下的功夫不够,为了能让自己尽快的成长,以后每天抽出至少半小时的时间读书,给自己充充电。

李烈我教小学数学的读后感 篇9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李烈我教小学数学的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李烈我教小学数学的读后感1

《我教小学数学》这本书是特级教师李烈校长写的,是一部体现创新性教育、教学思想的一部力作。

研读、思考,无不让自己的眼晴一亮,在李老师的笔下,数学尽情的绽放着它独有的魅力,处处都是让我们学习、让我们思考的地方和思想。

书中共有三部分:

第一篇:以爱育爱。李老师谈到让学生在自信和成功的体验中学习数学,要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谈到“爱”中同样融会着教师的责任与技巧,宽严相济,实现不同学生的发展。

第二篇:以会教会。李老师眼中的数学是基于“学生”的数学,她倡导把“学生”作为课程资源,要在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中激发思考,深挖数学思想,构建“浅出”的教学过程,让学生有机会进行“深刻思考,感受数学学科的真义与魅力,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中获得不同的发展。

第三篇:课堂教学实录及教案。这部分主要收录了《数的整除》、《循环小数》、《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等五篇教学实录或教案。从实录中可以感觉到李老师课堂的精彩,从教案中可以体会到李老师对一节课思考的深刻。

让我深记的一句话:优秀的教师之所以优秀,就在于能注意到一般教师所注意不到的现象,即使是在无意中也不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我在想: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仅是他的课上得多么精彩,也不是他多么的追求进步。而在于这位教师的心里是不是真正的装着学生,是不是真正的尊重学生、善待孩子,是一个善良的人,一个富有热情和人情味的教师。

令人欣赏的一个做法:学生作业本的使用,李老师是这样要求的:要求写上“日期”、“作业出处”,要求划上边线,左边写题号,右边写题,还要求有写算式草稿的地方,不准单用草稿纸。李老师这样做的理由是:一是比较省事,再是减少眼睛疲劳,另外还便于自己检查错误原因。想想自己平时的教学,孩子会经常出现计算性的错误,很多都是“无据可查”,现在想来,关键还在于我们对孩子的要求缺少一种充满爱意的严格要求。像李老师这样,严格抓作业本的使用,创造性的使用作业本,不仅仅是培养了孩子的良好习惯,更能够大大降低计算的错误率,提升孩子的计算能力。

《我教小学数学》真是受益匪浅!

李烈我教小学数学的读后感2

近期,全市在中小学数学教师中掀起了一次“读名著、学名师”的热潮。学习名师,我马上想到了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长李烈,并认真拜读了李烈老师所著的《我教小学数学》一书。

其实,我想学习了解数学名师李烈,其实最初源于一次遗憾。那是我几年前赴武汉参加全国数学研讨会,会议本来安排有李烈老师的一节教学观摩课,由于李烈老师有事没能来,最终我错过了一次现场聆听和学习李烈老师课堂教学的机会。但是,会后我认真看了李烈老师观摩课的教学实录文稿,一下子被李烈老师课堂实录中所表现出来的挖掘细节、追求完美的教学风格所吸引,她的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教学演示,而是教与学的互动,是“学而不死,活而不乱,易中求深,情理交融”。

当然,现在的我也很幸运,通过拜读李烈老师的《我教小学数学》一书,我自感收获多多,感动多多。这本书是李烈老师二十多年来教育教学实验研究的结晶,全面论述了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具体做法和理性思考,提出了具有时代气息的、符合现代教育思想的、值得深思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作者列举了生动的教学实例,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理论分析。全书主要分“以爱育爱”、“以会教会”和“课堂实录及教案”三大部分。作者充分表达了自己的儿童观、教学观,以及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们的爱。李烈老师认为,正是在“爱”和“会”的良性循环中,老师和学生才得到同步的提高。

如果老师没有对学生、对学科、对事业的爱,是不会努力提高自己,高标准地去教会学生的。学生如果不是处于一个充满爱意的宽松和谐的环境中,也是不能很好的去学会的。同时,老师的爱是通过教学生学会来体现的,而学生是通过学会来回报老师的。两者也是互动的,老师通过对学生的爱,激起学生对学科的爱;学生对学科的爱,又激起学生学会的积极性,而学生在学习上的成功,更进一步激起学生对学科的爱,对老师的爱。李烈老师还认为,做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决不能只是研究数学学科,还应该研究人的情感、人的需要。

这本书的许多小标题,我认为富有个性,它不同于一般书中的章、节标题,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具体,如“第一印象不可忽视”、“站到学生中来”、“低起点、高终点”……对每一条经验,作者不仅论述了其理论依据,而且还非常具体地介绍了她的具体做法和自我感受,操作性很强,因此读后感到好学、好用。读了李烈老师的这本书,我体会到:教学中,不仅要研究数学学科知识,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更要研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要研究如何真诚地爱数学,为学生的成长创设宽松、健康的氛围。只有这样做了,你才会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数学教师。更加明白教师对学生的“爱”中融会着的教师的责任与技巧,严中有爱,爱中有严,只有把“爱”与“会”融合在一起时,既有爱的情感,又有爱的行为时,老师才当得有滋有味,也才能让自己的学生处于一个充满爱意的宽松、和谐的环境中,让他们很好地去爱学习、爱生活。

李烈我教小学数学的读后感3

翻开《我教小学数学》一书,那一身娇艳的桃红,蕴藏着内敛的沉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就是北京实验二小校长李烈。也许她正是用那一抹桃红去唤醒了学生紧闭的心灵,用那一份沉静去摒弃了学生喧闹的浮躁。她以一个数学名师的形象闻名中外。当我认真拜读了这本书后,感受颇深。全书主要分《以爱育爱》和《以会教会》两大部分,记载了作者二十多年来的小学数学教学生涯,走的是一条既平凡又闪烁着智慧之光的创新之路,她在书中所阐述的观点让我兴奋不已,更是激发我深入思考。走上了三尺讲台,就应不懈的追求精湛高超的课堂教学艺术,就应深情演绎自己的艺术人生……

第一篇《以爱育爱》似乎和数学学科没有直接关系,但作者却以大量篇幅来表述,李校长认为,做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决不能只是研究数学学科,还应该研究人的情感、人的需要。这是因为人的行为是认知系统和动力系统整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当好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研究数学学科的有关知识,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更要研究如何调动孩子学好数学的积极性,要研究如何真诚地爱孩子,为学生的成长创设宽松、健康的氛围。只有这样做了,你才会成为一名学生欢迎的数学教师。李校长把自己的儿童观、教学观,以及对事业的爱、对孩子们的爱与数学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演绎了课堂的精彩、教育的精彩。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浓浓的深情,才会执着地爱自己的工作,爱自己的学生;才会写出最真诚、最美好的教育诗章;才会真正无愧于教师这一光荣的称号。《人人说“我行”》《人人来“表现”》《用“爱”教“会”》……在李老师的笔下,透出了浓浓的爱生之意;在李老师的眼中,每一个学生都是能者,充满着自信。她对小学数学教育事业和对每个学生的真诚的情与爱,那具有时代的强音深深地感染了我,促使我不断地寻找着自己与她的差距,努力地从中寻求我所努力的方向。

第二篇《以会教会》阐述的是教师对事业的爱,对所教学科的爱,对学生的爱,必然表现在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提高教育教学的能力上,也就是以自身的“会”教会学生的“会”,这就是“以会教会”。李老师认为,“以会教会”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以新的儿童观、教学观,重新认识课堂教学;“以会教会”要求教师要以科学的方法,研究课堂教学活动;“以会教会”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更快地从“经验型”转为“科研型”。这与我们学校现在所倡导的做一个“科研型”教师是那么地吻合。“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恐怕是目前每一个教师最时髦的教学目标了。我们教师把目光都盯在了眼前这些学生们的身上:怎样才能让学生们的素质得到提高?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但很少有人去想一想,培养学生有创新意识的前提是什么?

前不久在批其末考卷遇到这样一件事,使我对这个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学期期末六年级数学测试卷中有这样一道填空题:一件商品降价10%。请你写出等量关系。有学生这样写:现价+降低的价钱=原价。阅卷教师毫不犹豫地打上了叉号,究其原因:标准答案是原价×(1—10%)=现价。对此结果,我感到困惑,以理力争,我认为,这道题的答案不是惟一的,看你怎么想了。为什么一定要用“标准答案”把自己的思维捆住呢。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却把自己的思想束缚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岂不是空话一句吗?要学生会创新,教师首先要创新,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

第三篇是李老师的一些课堂教学实录和教案。细细研读每一节课,每一个教案,她都是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精心设计的。从课堂实录上,可以看到,李老师上课时,讲究教学节奏,合理地安排每一次练习,教学中形成了发现矛盾、进行探讨、加深理解、恰当运用的局面,学生觉得又主动、又生动、又活泼。

总之,《我教小学数学》一书是一本体现时代强音,富有哲理,富有真情实意,富有个性,可操作性和可读性都很强的来自教学第一线的著作,是李老师二十多年数学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更是对人生、对教师、对学生、对数学学科强烈的爱的真实感受。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必有他(她)成名的理由;强人,之所以成为强人,必有他(她)过人的.强处。我们是普通的教师,普通的人,所以,我们一直都不太阅读名师,不太接近强人。当我们一旦走进名师,与强者为伍的时候,我们起码是半个名师,半个强者了。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愿大家与我一起共享。

李烈我教小学数学的读后感4

今年暑假我再一次细读了李烈校长的《我教小学数学》一书,受益匪浅。

作者的教育、教学思想深刻体现了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其中的一些教育理念和观点对我触动较大,是我在教学中最需要的或者自己做得不够的。从文中的字里行间我感受到了浓浓的师爱,李校长不仅具有爱的情感,更有爱的行为和爱的能力。在感动之余,更多的是思考……

以“爱”育“爱”的儿童观。尊重和爱护学生是教师的天职。在李烈校长看来,以“爱”育“爱”不仅是教师对学生的真挚、神圣无瑕的爱;而且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尊重、赏识、接纳与宽容上。正是有了这样的儿童观,李校长的教学围绕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心理体验,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差异,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愉悦地学习、生活。

在“首因效应”中重塑学生的自信。李校长每接一个新班,首先考虑如何使学生喜欢她、爱上她的数学课。因此她着重做好三个“第一”,即上好第一节启导课、上好第一节新课、重视第一次个别谈话。对照自己的教学,这三个“第一”我也重视了,但效果不是很理想,细细琢磨,与李校长的作法相比,我的真情投入不够,我的语言缺乏艺术,效果当然相差甚远。

“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李校长深信“鼓励中长大的孩子充满自信,批评中长大的孩子感到自卑”。她对学生坚持表扬为主,特别是对“学困生”。她深入学生,看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真诚赏识孩子,帮助孩子发扬长处,充满自信,保持积极向上的良好态度。对学生的要求,不做横向比较,只要孩子在原来的基础上有进步就给予表扬,甚至运用“夸张”的手法,及时鼓励孩子的点滴进步,让学生越做越好。想想自己对待学生,我真的太吝啬表扬了,特别是对“学困生”,看到学生的进步,想好的语言,总觉“夸张”,于是只在唇齿之间徘徊,难于出口。

课下用爱心为孩子补课。教学水平再高,在一个班中也会出现几个不令人满意的“学困生”。辅导这些让老师焦心和烦心的学生,却成了老师每天的苦差,于是怨声载道是司空见惯了。李校长客观地看待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待教学中出现的“学困生”,课下用爱心为他们补课,着实为学生的发展着想,她认为补课是教师的职责,是教师对学生爱心的奉献。她经常利用课余饭后的时间为学生补课,做到既补课又补“心”,把教师的主动性和学生的主动性结合起来,效果显著。这些我感爱最深,四年级下学期,我们班的学生由来自37间不同学校的学生组合而成,学习成绩参差不齐,“双差生”较多,学校领导也倾注了不少热情,我们科任老师更是煞费苦心。我每天都挤时间为学生补课,有针对性的面对面的辅导,学生有了进步,我通过电话或亲自登门家访,给予真诚的鼓励。学生得到老师的肯定,自信心增强了,学习的兴趣也浓了,有几个学生每天都追着我要数学题做,五年级下学期,她们的学习成绩提高了不少。

李烈校长以“爱”育“爱”的教育理念我铭刻在心,它已指导着我的教学行为,以后的工作中我将进一步践行它,加深爱的情感,让自己更具爱的能力,我有信心做得更好。

李烈我教小学数学的读后感5

读了李烈老师的《我教小学数学》,对于小学数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又又了些想法。

李烈老师在文中指出,我们要把可用时间变为有效时间。要想提高小学数学的课堂效果,关键就是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减少时间浪费,使课堂更加的高效、有序。何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有效性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能使用恰当的教学措施,利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具体来说,教学的有效性包含三种含义:速度,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要少;结果,发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或取得的成绩要显著;体验,所伴随或生发的心理感受要深刻。通俗地说,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情感上,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

如何使课堂高效运作具有一定的难度,经过教学实践,我有这样的几点感触:

1、课堂必须要让孩子感到有趣。

2、孩子在课堂上都能自主积极的探索。

3、让数学变得有趣起来。

4、让孩子在课堂上感到学习的快乐。

当然,这四点是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坚持,去培养,并不是简单的一天就能形成,需要我们能踏踏实实上好每节课,让每节课都能做到这几点,那么是否做到这几点就是有效了?也不仅仅是,我们每节课必须还要有明确的目标和知识体系,让学生都知道这节课要学什么,要干什么。另外,还要注意课堂环节的优化设计,要充分考虑好每个环节,学生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你如何来解决?而这些都是我们在课下要精心准备好的。这就要求我们要牢固确立三维目标的意识,为每一节课制定切合实际的学习目标,并准确地加以描述,使每一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这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前提。二要依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实施对应的教学措施,同时还要能够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三要真正确立学生主体地位,认真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即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要引导学生进行都能够深入的进行思考和小组间的相互交流讨论。四要在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下功夫,注重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以及学习自信心,不断提升教学的层次和水平,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五要把预设与生成有机的结合起来,即能产生一个注重高水平的预设,又要注重在动态环境下的有效生成,使我们最终达到知识学习高效进行,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

具体实施起来就是:

一是创设情景,激发兴趣,给学生提供一个自我探索的场。

所谓的创设情景,就是将课本上枯燥的知识搬到生活实际中来,让学生能够将所学应所用,这样知识不在单调枯燥,而是变得生动鲜活起来,也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实际操作,能够激发孩子自己探索的场。

二是设置问题,激发主动学习

通过问题的设置,实际上这是在激发孩子去主动探求,自我解决问题的过程,如何设置,就是需要我们的教师能够渗透到教材中,巧妙设计每个知识点的问题,孩子们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提高了,自然课堂的效率也提高了。

三是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在这个过程中,要通过一系列的活动,通过对孩子的鼓励,激发,通过只是的从简到难,一点一滴培养孩子学习的自信心,充分吸引孩子自发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使学生能变得好学、乐学、愿学。

四是要形成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可以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意识,但要注意明确组内人员的分工,这样,才能调动每一个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同时通过共同参与和积极合作,也培养了孩子之间的协作能力。

总之,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引导孩子共同完成,教学是否真正有效起来,是需要坚持和不懈的努力来不断完善的。

李烈我教小学数学的读后感6

《我教小学数学》是李烈老师二十多年来教育教学实验研究的结晶。书中全面论述了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具体做法和理性思考,提出了具有时代气息的、符合现代教育思想的、值得深思的问题,也深刻体现了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书中那一个个源于教学实践的真实而令人折服的故事,那一行行铺满了平凡而又闪烁着智慧之光的创新足迹,更让我深深地佩服李烈老师的敬业精神,佩服她细致的教学艺术,更佩服她睿智的头脑与眼光。特别是书中讲述的“以爱育爱”和“以会教会”的教育教学观让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贯穿“以爱育爱”的教育观念,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种民主、平等、良好的氛围,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朋友般地与学生交流,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各方面得到健康发展。而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我过多的重视了知识目标的落实和学生学习技能的培养,往往忽略了在课堂上与学生情感的交流,正是缺少了这点,所以我的教学尽管很努力但总觉得缺少了什么,看了这本书后我才明白,教师的教学应该以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作为主线,伴随着教学的始终。所以,“以人为本”“以爱育爱”不仅是教师对学生真挚、神圣的爱,而且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尊重、赏识、接纳和宽容上。充分相信学生、信任学生,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以学论教,因材施教。真是因为具有这样的儿童观,使得李烈老师的教学能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创设学生成长的宽松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差异等,从而真正使数学学习过程成为学生愉悦的生命体验过程。读了这本书,我才更加明白:爱不是空口号,而是发自内心真诚的行动,爱中融汇着教师的责任和技巧。向李烈老师学习,让自己的学生处于一个充满爱意的宽松和谐的环境中,让爱滋润每一个孩子。

“以会教会”是李烈老师从“以爱育爱”和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出发,立足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本身,研究课堂教学活动,反思自身的教育、教育教学活动而提出的富有特色的教学观。以会教会的核心是教师的会,这就是要求教师只有不断地自觉提高自己的水平,只有发自内心地想方设法教好每一个学生,才能真正做到使学生学会。

而我认为,教师的一言一行以及知识水平和教育素养等,都会对每一个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点点滴滴也都会成为学生的表率,因此,我们的工作便显得非同小可,来不得半点虚伪与马虎。什么样的老师教出什么样的学生,同样,学生怎样也可略知学生的老师如何。正因为学生的会就像一面明镜,可以反映出一个教师的全部或者某个方面,为此,我们都必须先达到“会”。而这个“会”不仅仅是指文化知识和各种学习能力,还包括着生活、做人做事等的方方面面。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从小打好做人的基础,使他们成为真正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

在这本书中,李烈老师从数学课堂教学的细微处入手,揭示了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学习、实践、研究、反思、总结,以自身的“会”引导学生“会”,提出了许多符合小学生认知规律、心理活动特点、以及符合数学学科特点的教学方法,体现了她深厚的课堂教学功底和扎实细致的实践作风。

上一篇:优秀注册会计师候选人先进事迹下一篇:礼仪小故事初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