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文化差异对比
一、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之差异
中国注重集体主义,在传统价值观念中反复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利益应该服从集体利益,强调牺牲个人利益去保全集体利益。而美国文化是一个强调个人主义的文化,认为个人的自由、利益不可侵犯,集体利益不该凌驾于个人利益之上,所以他们不会为了集体利益去牺牲个人利益。
二、等级观、伦理观之差异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历来主张尊卑有序。中国几千年来都是等级分明的皇权制度,不管是对于国家的统治,还是家庭的管理上面都强调等级和尊卑。所以在许大同,这个具有中国血统与文化的中国人身上,还是可以看出这种等级思想的影响,不管是对父亲的那种尊重还是对妻儿的管教上都能看出,同时认为“我管教自己的儿子天经地义”。他父亲那句“你当面教子背面教妻,”更是这一文化的反映。而美国文化中,他们没有严格的等级制度,认为人人生而平等。
在传统的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国文化从来都强调“忠”、“孝”、“礼”几字。认为对别人要尊重,礼数相待,对父母,讲究孝顺。在影片中,许大同为了父亲,隐瞒了事实,一再承认是自己对儿子进行的刮痧,并且一再制止妻子说出事实。在美国人眼里,为了孝而说谎是不可理解的`。同时在解读中国经典英雄人物上面也能看出来,孙悟空偷吃仙桃、仙丹等行为在美国人眼里也不能理解,认为这不是道义,他们不能理解中国人所崇拜的道义与英雄行为。
三、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差异
中国是一个在乎长远利益的国家,要看长远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等思想已经深入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在影片中,当妻子难产时,许大同选择了保大人,认为“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以后还可以生小孩。
四、“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之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在“天人合一”和“阴阳”学说的基础之上,中医基于人体的理解是一个阴阳调和的过程。中医认为人体的结构可以用阴阳来形容,当阴阳失衡时,身体就会出毛病。而美国文化信仰的却是天人相分,认为人和自然是分开的,人可以支配自然界。
五、亲情与法律选择之差异
中国和美国在葬礼仪式上最大的差别就是服饰。中国人习惯用白色来诠释葬礼, 从灵堂的布置到生者的服饰, 白色在葬礼上随处可见。当一个家庭失去了亲人, 其他的家庭成员会根据与死者的关系选择他们在在葬礼上所应该穿的服装。通常来说, 死者的儿女都会穿着厚厚的白色的长袍, 在头上顶着麻布袋子, 这就是所谓的“披麻戴孝”。参加葬礼亲戚和朋友也会因为和死者不同的关系来选择适合自己身份的服装, 但是所有来参加葬礼的人的鞋子都会用白布掩盖。所以, 中国的葬礼又被称为白色葬礼。然而, 在美国, 确是完全相反的情况。参加葬礼的人并不会因为和死者的关系不同而选择表示不同尊敬程度的服饰。男人可以穿黑色或者深色的西装, 在胸前佩戴一朵白色的纸花, 而女人只需要黑色或者深色的衣服就可以了。
为什么会有这种颜色上的差异呢?这是因为颜色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例如, 白色在中国的文化中意味着死亡、悲伤、恐惧、不幸和疾病。中国人通常也用白色来形容那些苍白而虚弱的人, 或者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人, 比如“小白脸”“白丁”等这样的词语都包含着人们对这类人的蔑视和轻视。总之, 白色在中国代表的是消极的意义, 因此, 白色的葬礼基调正和它所代表的不详预兆相统一。但是, 在西方国家, 同样的白色却被赋予纯洁、明亮、清白、财富、权力、运气、正义等这样美好的意义。
然而, 黑色在西方文化中的待遇却与白色完全相反, 它是西方文化中的禁忌色, 体现了美国人精神上的放弃和厌恶, 它是死亡、灾难、邪恶和罪恶的象征。对于信仰基督教的美国人来说, 如果遇到“黑色的星期五”, 那这一天就充满了灾难、噩运和背叛, 因为周五的那天正是耶稣被犹大出卖, 进行最后的晚餐的时间。由于这个原因, 黑色对美国人的意义就可想而知了。不同的文化背景下, 黑色有着不同的含义, 在中国, 它代表着毅力、无私和庄严。
正是因为白色和黑色在中美文化中所表达的意义如此不同, 才会存在白色的中国葬礼和黑色的美国葬礼。
二、葬礼用品的差异
中国的葬礼仪式是从商朝开始的。在封建社会, 统治者通常会运用宗教来束缚百姓的思想, 进而巩固他们的统治。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佛教思想就是这是这种统治下的产物。佛教徒相信人的死亡只是一种肉体的死亡, 人的灵魂是超越了肉体而存在的。活着的灵魂将转世开始新的生活, 上一世的善与恶将决定下一世的生活幸福度。受这种思想的影响, 中国的葬礼是非常奢华的, 最好的体现就是陪葬品。所以, 在棺材里, 不仅安葬着死者, 还包括珠宝、牲畜, 甚至还会有活人, 这种现象在帝王陵墓里屡见不鲜。从古至今, 很多富人会邀请僧侣在葬礼上礼读经文, 他们相信通过这样做, 可以减少死者的罪孽, 让死者有一个好的转世。提到葬礼用品, 第一个重要的就是棺材, 棺材是死者的栖息地, 它意味着对死者的尊重。人们通常会给死者的衣服印上“卍”这个符号, 这在佛教中意味着好运和循环, 它可以给死者带来无限的好运。除此之外, 葬礼上的物品大多数是由纸制成的, 这些纸制品将会在死者的墓前焚烧, 包括纸质的花圈、挽联、钱币、汽车、房子、人等等。因为中国人相信, 死者和生者属于两个不同的世界, 焚烧是链接两个世界唯一的途径。
同样, 美国人的葬礼用品也都被深深的打上了宗教的烙印。同中国的佛教所起的作用一样, 美国人把基督教作为统治工具。所以, 美国葬礼上的主要用品, 包括圣水、蜡烛和十字架都和宗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死亡在基督教中意味着永远的结束, 死者要回到天国那个永远的家, 死亡只是一个从世俗到天国的一个过度。基督教徒蔑视身体的死亡, 他们认为最终的灵魂会回到上帝的面前, 这才是永恒的, 因此他们的葬礼用品非常简单。首先, 他们会通过圣水来洗涤死者的罪恶, 拯救他的灵魂。然后, 在蜡烛面前为死者祈祷。对于美国人来说, 上帝是光明的, 而光明是与神同在的。最后, 他们会放一个十字架在死者的身上。因为美国人当认为无罪的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那一刻起, 十字架就成为一种拯救灵魂的工具, 是消除邪恶的武器。
三、葬礼仪式的差异
中国的葬礼一般分为六个步骤:1、入棺。人们会给死者穿好衣服, 放入棺材, 同时放一些普通的家居用品陪葬。2、把棺材存放在灵堂三到三十天, 让朋友和亲戚来哀悼。3、择吉日出殡。4、送殡。这个送殡过程中必须要有哭声, 而且哭声要贯穿整个葬礼仪式。5、烧七。在死者死后的每隔七天, 亲朋好友都要举行仪式来向死者致敬。这一仪式会持续49天。6、扫墓。在重要的节日为死者打扫墓地并且燃烧纸钱和货物。这是复杂的葬礼仪式是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强调“孝道”, 所以这些都是对死者表现孝道最好的方式。
然而, 众所周知, 美国的文化强调个人主义, 它意味着个人的价值至上, 受这种思想的影响美国人的葬礼仪式就十分简单了。他们会在教堂里向死者最后告别, 然后把棺材送至墓地。整个过程人们都会保持安静和沉默, 维持一个庄严的气氛。葬礼结束, 亲戚和朋友就可以安静的离开了。因为他们要留给死者自己的空间进入天堂, 而不是过多的打扰他们。
死亡虽然是可怕的, 但却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 葬礼作为对死亡的祭奠方式, 在人们的生活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中美文化的差异决定了它们的葬礼必然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同。随着经济的发展, 全球化趋势越来越严重, 因此, 本文希望通过对中国和美国葬礼文化差异的研究, 可以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 避免文化冲突, 从而为两国的交流带来更多的便利。
摘要:从人类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 就注定会走向生命的另一个极端——死亡。导致死亡的原因有很多, 但是祭奠死亡最好的表现方式就是葬礼, 葬礼是生者对死者最好的悼念方式。然而, 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 不同的国家的葬礼也是大相径庭。中国作为典型的东方大国, 和有着西方文化底蕴的美国相比, 在举行葬礼的很多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
关键词:葬礼,中国,美国,文化差异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非言语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1.
[2]黄建中.比较伦理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8.
[3]潘文一.葬礼中的中西方文化[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8 (4) .
关键词: 文化交往 文化差异 地理环境 社会历史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不同国家、民族人们的文化交往日益增加,这种趋势对我们增加对外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是件好事。但同时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我们接触的是来自陌生文化和地区,思维习惯、精神信仰和行为方式与我们全然不同的人,在与之交流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文化冲突现象。如果你有一个外国朋友夸奖你说:“You are so beautiful today.”你谦虚一下说:“Where,where.”那你的朋友一定会一头雾水。这种由于不了解双方文化背景造成的跨文化交际误解,简直不胜枚举。作为东西方文化的典型代表,中美两国的文化特征形成了鲜明对比。
一、中美文化的差异
1.中国文化
中国是一个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明古国。华夏民族上下五千年,长江、黄河孕育了灿烂辉煌的古老文明,形成了神秘而质朴的东方文化,形成了一个独一无二的文化体系,深深植根于儒家、道家等诸子百家的精神思想之中。中国古老文化涉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存在与意识的各个方面,至善至美,带有一种醇厚朴实的文化底蕴。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天人浑然的世界观、自强不息的进取观、和谐统一的家庭观、天下大同的价值观和崇礼重德的伦理观,它的特点是内敛沉稳、平静温和。中国传统价值观强调一个人的价值体现为个人对社会的奉献,个人不仅要对自己负责,还要对社会和国家负责。就像顾炎武所说:“位卑未敢忘忧国。”中国人普遍强调集体主义,认为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仅是集体的一部分,服从服务于整体。中国传统文化大体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后来发展成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简言之,就是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特别当人与人交往时,必然受到他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扮演的角色的制约,否则就是失礼,不被社会接受。中国文化代代相传,对现代人们的生活有着深远影响。例如,见面打招呼,晚辈见到长辈、下级见到上级时要主动,以表示尊重。与人交谈时,职位高或年长者常是谈话的主导方,另一方则要举止大方、谦卑有礼。
2.美国文化
与中国文化相比,历史相对较短的美国文化是一个受到英国、法国等众多文化影响的多元文化,其文化特性受到英国殖民文化的影响,还受到其他很多民族移民文化的影响,具有极强的包容性。美国社会是相对自由开放的社会,其国民有高度热忱,希望通过奋斗实现个人目标与价值,即“美国梦”的文化特征十分显著。此外,美国文化特性中还存在根深蒂固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下的“个人主义”。个人主义是美国价值观念的核心,它的产生有其思想和现实来源,渗透到美国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个人主义的推崇和奉行,是美国文化的核心,也是其精华所在。当然,它对美国社会发展是有利的。美国人认为,人生而平等,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力。因此,在美国,不同辈分、不同职位的人没有差别。美国人的生活和思想领域都透漏着平等观念,他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娱乐、法律、政治等无不体现着平等思想,在日常生活中,各种关系无不受这种观念的制约。在美国文化中,人与人交往时较少生硬拘礼,熟人相见,不论身份、地位、年龄、资历等,一律以平等的“你好”或者握手表示问候。
二、中美文化存在差异的原因
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在形成初期都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换句话说,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繁衍、生息的客观条件,是历史文明发展的依托。不同地理环境塑造不同的地域文化,如气候、地理位置等自然环境给文化发展提供最初的可能框架。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产生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同时受到政治、经济等历史因素的影响,文化具有时代性、继承性和创新性。
中国文化起源于黄河、长江流域,是典型的农耕文明,其地理环境的封闭性和整体性与生产方式的固定性,决定了中国文化注重集体主义,而不提倡个人表现。其历史文化传统强调群体意识,注重互帮互助、相互扶持,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同时,中国是一个注重传统的社会,几千年来,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占统治地位,从始皇帝的大一统到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再到宋明理学,历代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秩序,需要利用伦理之说来教导人们忠于君主、谨守礼数,以巩固其政治根基,维持社会秩序。传统思想观念延续至今,被大家接受,形成了集体意识,规范着人们的道德行为。儒家文化的影响一直占据主导,儒家伦理讲究尊卑有别、长幼有序,这是造成中国文化中等级观念较强的最终原因。
美国文化则为临海的商业文化,古希腊、古罗马是这种文化的发源地。众多的岛屿、土地纵横交错,交通往来不便,整体性很难形成。所以强调充分发挥个人作用,类似于今天的美国文化注重个人主义,这种个人主义指个人的价值、个人的自由、个人的自主、个人的独立。美国深受基督教义的影响,有着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充分享受个人的权力与自由。美国文化从一开始就继承了欧洲古典文化,而这恰恰是西方思想的传统产物。最早追溯到英国议会向国王提出的权力请愿书,后来,法国思想家卢梭提出“天赋人权”的理论。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宣布:“一切人生来都是平等的。”美国文化强调平等,因而等级观念淡薄。
三、结语
历史告诉我们,一切文化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文化背景不同的人群交往,其中必然存在文化差异,有文化差异就会造成交际障碍。中西方两种文化的形成是一个多种文化相互斗争、融合、发展的过程。随着全球化发展,要了解西方社会,就必须熟悉西方文化,了解差异的根源,加强理解与包容,争取求同存异、共同发展。因此,了解中美文化的差异,不单单有助于中美文化交流,还有助于我们和世界,特别是西方国家的往来。文化交际帮助我们把本民族文化置于全球环境中,进行多方面对比,不但可以传播与弘扬优秀中华文化传统,而且可以学习一切先进文明成果,促进世界文化繁荣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小丹.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言语交际[M].黑龙江:黑龙江社会科学,2004.
[2]杨云.美国“个人主义文化”研究[M].重庆:重庆工学院学报,2008.
[3]骆越红.浅谈美国文化中的个人主义[M].佳木斯: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2 教师对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作用及相对应的培养策略 3 新闻新词的文化内涵与翻译 4 从民族服饰角度看中美文化价值 从《阿甘正传》看美国梦的追求和幻灭 Pragmatic Differences of Politenes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7 论接受理论对儿童文学作品的影响——以《快乐王子》中译本为例 8 英语委婉语的语用功能 9 中美企业广告文化对比研究 爱伦坡短片小说“美女之死”主题研究 11 文化视角下的品牌名翻译研究 12 从文化视角浅谈旅游英语翻译 An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and Future of Gothic Novel 14 Passion & Religion —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Scarlet Letter and The Thorn Birds 15 从文化差异角度看中式菜单英译 16 逆向思维在外语学习中的应用 17 清教思想在《失乐园》中的体现 18 浅析MSN交谈中的话语标记语 19 交替传译中笔记的作用 浅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部分重要象征物 On 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the Main Characters in The Moon and Sixpence 22 英国文化中的非语言交际的研究 23 高中英语听力课中的文化教学 24 英汉称呼语中折射出的文化差异 25 中式英语特点及发展趋势 26 对比研究中西文化中的委婉语 The Cultivation of English Teachers on the Basis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ory 28 离开“美国出品” 命运与性格--浅论《哈姆雷特》的悲剧因素 30 论高中英语文化教学
英文电影片名汉译策略研究
从顺应论的角度谈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
历史与个人叙事:拉什迪《午夜之子》的后殖民解读
追求自由与理想的珍妮—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电影《阿甘正传》女主角 35 政治演说中名词性隐喻的认知研究
商务谈判口译的语用失误的成因及负面影响对学习的启示 37 从希斯克利夫的悲剧人生看“如何被逼出邪恶的人性” 38 小说《蓝色城堡》中的意象和象征主义 39 合作学习模式在高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40 英汉死亡委婉语的文化差异及其分类对比 41 《麦琪的礼物》主题与写作手法分析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Cause of Tragedy in Desire Under the Elms 43 从违反合作原则的角度解读会话含义 44 外交辞令中模糊语言的语用分析 45 Humanism in A Tale of Two Cities 46 On Metaphor Translation Strategies from Cultural Perspective 47 Study on Translation Methods of Colour Word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Literary Works 48 《远离尘嚣》中女主角的情感变迁研究 49 从文本类型角度看旅游宣传资料的汉英翻译 50 商务策略研究——论沃尔玛的营销策略 51 浅谈我国服装行业的网络营销
An Analysis on the Tree Image on Sethe’s Back in Beloved
An Analysis of Dick Diver’s Tragedy in Tender Is the Night Based on Adler’s Individual Psychology 54 解析女性主义在DH劳伦斯《马贩子的女儿》人物塑造中的体现 55 A Brief Comparison of Spring Festival and Christmas Day 56 中英社交礼仪差异的比较与分析
论后现代写作技巧在白雪公主中的运用
A Study on Effective Multimedia-assisted SEFC Teaching 59 浅谈高中英语练习课教学
一个自我矛盾的精神世界—《达洛卫夫人》中的对照与一致 61 论《米德尔马契》的人物塑造策略
论双性同体思想在《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的体现 63 论“孔雀东南飞”英译本的译者主体性 64 论乔治•艾略特《亚当•比德》中的道德冲突 65 傲慢与偏见---浅析世纪英国女性作家
《简•爱》的简和《德伯家的苔丝》的苔丝的比较研究 67 浅析《白牙》中爱的力量
浅析《乞力马扎罗的雪》的现代主义特征 69 乡村音乐歌词的人际意义分析
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论劳伦斯小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71 从《卖花女》看萧伯纳的费边主义思想 72 英语阅读有效教学活动设计研究
Hemingway’s Individual Heroism from Santiago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74 谈某些颜色词的翻译 75 分析商务谈判中的模糊语
从动物习语的比较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论文化背景对跨文化英语口语交际效果的影响 78 简论英汉习语翻译
从功能翻译理论浅谈公示语翻译
An Analysis of Conflicts between Heroines in The Prime of Miss Jean Brodie 81 Beyond Language, Toward Nature: A New Reading of In the Heart of the Country 82 《简爱》中的女性主义意识初探 83 论圣经诗篇的修辞特点 84 论隐喻的本质与功能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Analysis on Ambiguity in The Scarlet Letter 86 论《劝导》中女性角色的地位 87 英式英语与美式英语的拼写差异 88 英汉超音段音位的对比分析
情景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 90 商务英语和普通英语对比浅析
跨文化交际中的社交语用失误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The Illusory American Dream--A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Martin Eden & The Great Gatsby 93 海丝特白兰—清教时代的新女性
埃德加•爱伦•坡短篇小说的语言特色分析 95 《虹》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The Analysis of Hesitation in Oral Communication 97 济慈六大颂诗的意象
An Analysis of F.Scott Fitzgerald’s “Babylon Revisi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personal Function 99 提高学生说英语的兴趣和能力
A Study on the Effective Ways to Improve Memory Efficiency in Consecutive Interpreting 101 《他们眼望上苍》中的女性主义
《哈姆雷特》中不言而喻的隐喻魅力(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103 英汉衔接手段对比分析--基于The Old Man and the Sea及其译本的对比分析 104 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初探
从目的论视角看英汉成语的直译和意译 106 交际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悲剧英雄—赫尔曼•梅尔维尔笔下的比利•巴德形象分析 108 论苔丝悲剧命运的根源
英汉死亡委婉语的文化差异及其分类对比 110
委婉语在商务英语中的“合作原则”特点及社交功能 112 论营销道德与社会责任的履行
任务型教学法在高中英语阅读中的使用初探 114 从电影作品分析英语外来口音的现象
做最好的自己—论斯佳丽形象对现代女性的教育意义 116 论政治文本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117 论《双城记》中的爱情
简•奥斯汀《曼斯菲尔德庄园》中女性角色的地位分析 119 金庸武侠英译中的文化传递
浅谈古希腊罗马神话对《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前四部)的影响 121 《儿子与情人》恋母情结分析 122 小说《面纱》中的中国形象分析 123 中美企业并购中的文化整合分析
跨文化视野下的中国形象——以好莱坞电影为例 125 商业意识对美国电影片名翻译的影响 126 英语广告中仿拟的关联分析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名利场》利蓓加•夏泼和《简•爱》简•爱的对比研究 128 古典诗歌中典故的翻译
浅析英汉基本颜色词之文化内涵--以“白”与“黑”为例 130 对《红字》中罗杰齐灵沃斯的新认识 131 汉英亲属称谓词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132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汉语新词的翻译
论《看不见的人》的主人公的心理成长历程 134 关于中美大学生消费观异同的文化分析
The Conflict between Desire and Surroundings:an Analysis of Clyde in An American Tragedy 136 女性主义解读《威尼斯商人》中的女主角 137 从目的论看电影《音乐之声》中对白的汉译 138 浅析中英日常交际用语的语用差异
全球商务中基于文化差异的品牌名称翻译 140 《哈利波特》系列里恐怖美的研究
解读艾丽斯沃克的《日常用品》中的黑人女性文化 142 从个人英雄主义角度解读《肖申克的救赎》 143 英汉社交称呼语礼貌规范和语用失误研究 144 浅谈英文原版电影与高中英语教学 145 浅析简•爱的反抗性格及其形成过程 146 从关联理论角度谈英语双关语的翻译
中式英语形成的原因以及在英语学习中克服中式英语的对策 148 悲剧英雄—赫尔曼梅尔维尔笔下的比利巴德形象分析 149 从文化视角看汉英翻译中的语篇连贯性 150 浅析中英恭维语
151 狄更斯《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152 《大学英语》听力理解中的石化现象与对策 153 中西社交礼仪的比较与融合 154 合作原则下幽默的语用分析
155 《小妇人》的结局中所包含的清教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冲突与融合 156 Foreign Brands Translated in Chinese 157 从奥运菜单看中式菜肴英译名规范化程度
158 Coincidences and Images in The Mayor of Casterbridge,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159 英汉礼貌原则的比较分析 160
161 A Brief Discussion on Creative Treason in Poetry Translation—Based on the Chinese Versions of The Isles of Greece 162 怪,或不怪--《小镇畸人》中的主要人物解读
163 群体隐私和个体隐私——中美家庭中隐私观念的对比研究 164 On Promotion of Rural Middle School Students’ Oral English 165 中美商务英语信函的对比研究
166 出人意料的结局和夸张-基于欧亨利的短篇小说《忙碌经纪人的罗曼史》 167 从《傲慢与偏见》看简•奥斯丁的婚姻观
168 觉醒的灵魂——解读《兔子归来》中的女性主义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169 《红楼梦》英译中双关语文化成分的翻译策略研究 170 分析《女勇士》中的女性形象 171 An Analysis of Fagin in Oliver Twist 172 从合作原则的违反看小品“卖拐”中的幽默
173 《麦田里的守望者》男主人公霍尔顿的人物形象分析 174 浅谈《圣经》对英语习语的影响
175 Analysis of the Subtitle of White Collar under Skopostheorie 176 《睡谷的传说》中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177 浅析公示语的翻译
178 解读艾丽斯•沃克《紫色》中的家庭 179 论英语广告的语言特点
180 探寻《呼啸山庄》的道德意义 181 中国和英国传统婚俗差异研究 182 英语广告双关语的语用功能
183 从关联理论看中国电影名称的翻译
184 从《艾玛》看简奥斯汀小说中的对话运用 185 中西方思维方式对比研究及其在广告中的体现
186 弗吉尼亚•伍尔夫《达洛维夫人》中印象主义创作手法探讨 187 教学设计理论对初中英语教学的启示刍议
电影是人类的“第七艺术”,它已经成为影响范围广、受众数量多、信息含量丰富的复合型综合艺术形式。电影不仅重要,而且它也成为唯一一种需要为其专门立法的艺术门类。对于电影的审查制度,由来已久,但中国的电影审查制度无疑正处风口浪尖之中。本文希望通过对中国与美国的电影审查制度进行比较,为中国电影审查制度提供一些合理的建议。
电影是特殊的艺术门类,以健全的法律法规去保护各方的利益,是历史所趋。电影不仅文学创作,不是音乐创作,也不是一个人或者几个人所能完成的。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是需要团队合作通过一定时间所完成的庞大的艺术作品。目前,电影已经形成产业链,在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之后,必须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协调其中的关系,让其能够顺利的将每一个环节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的结合起来。
电影的历史相对于绘画、舞蹈等要晚得多,但谁也不能否认它的影响力已经大大超过其他任何艺术门类。正因为其巨大的影响力,电影在政治中的工具性便十分突出。如反映北爱尔兰独立运动的《因父之名》、伊朗宗教信仰的《一次别离》。
因为以上两个原因,电影成为并非纯粹的艺术形式,其牵连的面太广,所以电影审查制度的建立与健全更是迫在眉睫。
中国电影审查的提出,是在电影传入中国后不久的满清末年。1911年6月,满清政府出台《取缔影戏条例》,这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类似于电影检查的条例,可以说《取缔影戏条例》是中国电影检查制度的雏形。二十世纪国民政府时期、新中国成立时期,也相应出台了许多相关法规。当前,中国的电影审查制度是这样的,它不像多数法庭审判或价格听证那样对公众开放,而是邀请特殊身份的观众代表参与审查。只要一有人提出反对意见,那么这部影片就很可能永远跟观众说“再见”,而且制片方所投入的所有前期拍摄的人力、财力、知识产权将全部变得一文不值。
电影审查制度的建立最先是在美国。当时,商业电影借助美国私有制的社会经济体制迅速发展,暴力、性爱的场面频频出现在电影银幕之上。鉴于混乱的电影市场,美国各界不断修正对电影的限制,直到1930年,以海斯为首的“银幕道德守护神”制定了美国第一部电影检查法,即著名的《海斯法典》。它详细地划定了美国的电影禁区。从此,美国电影便进入了一个受制于电影检查的时代。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审查制度越发无力控制局面。1996年4月,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确认了一件具有历史意义的事:各州、各市拥有制定拒绝儿童接触的书籍、影片的法律的权利。至此,由威尔·海斯自1922年以来创立的传统的电影审查体制崩溃。美国的电影审查制度是在法律的框架内,实行分级制度,即电影根据不同年龄的观众群的适宜度分级。经过多次修改,现行的分级制度共分为G级、PG级、PG-13级和NC-17级共五个级别。
当前,中国的电影审查制度正处风口浪尖之中。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是因为中国的审查制度出现了如下几点问题:
首先:中国目前的电影审查委员会由36人组成,他们并非都是国家广电总局的官员,而是来自各行各业,有著名导演,有电影专业的教授,有国家各个部门的管理人员,如全国妇联宣传部,国家宗教事务局,等等。每一部电影拍完后,最终能否进入大众视野,就看这36人的决定,而每审查一部电影的时候,并不需要每个委员都要到场,只要大部分到了就行。这样的审查制度,不可否认的会存在很强的主观色彩。一来每个人的阅历不同,思想境界也不同,有些人认为是经典的电影,或许对另一些人来说,简直不可理喻。就如同《大话西游》,在90年代的时候,它是无人问津的,但在2000之后,因为人们的重新审视,它成为经典爱情片的代表。二来在审查的过程中,只要有一个人提出意见,那这部影片就有可能再也不能与群众见面。而显然这三十多个人是远不能代表整个社会对这部影片的看法的。
其次:审查制度的具有泛政治性的特点。当前,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日益广泛,思想也愈发开放。电影作为时代的反映,必然承担起了反映当下现实生活的责任。但拍摄具有反映现实的电影具有非常大的风险性,这是因为目前还有很多禁区是电影行业所不能碰触的,贸然拍出这类电影,很可能是不能上映的。另外一点,因为个人对现实的理解不同,导演所站在的角度和电影审查者所站的角度可能是不同的,因而会导致一部具有超前性的电影会被审查者所枪毙。
最后:虽然我们国家的电影审查制度看起来很严格,实则是存在很大的漏洞。比如近几年的商业大片《英雄》、《霍元甲》、《无极》在美国都被MPAA定位PG-13级,《功夫》、《满城尽带黄金甲》、《投名状》等都更被定位R级,但在中国这些电影连低龄儿童都可以随便观看,没有任何控制。从此种意义来说,看似严格的审查制度,实则是一种“欠度控制”。从另一方面来说,因为审查制度追求的是“老少咸宜”,即对成年人与儿童普遍适用的内容,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成人的合法权利常被“保护儿童”的名义侵犯,而儿童也因审查中的“拉平效应”而接触到超过其承受力的内容,其结果是反而同时侵犯和损害了两个群体的个子的权利和利益。
正是因为电影审查制度存在的诸多问题,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导演请求重新制度符合中国当下国情的电影审核制度。而最为人所赞同的便是希望引进西方的电影分级制。但电影分级制是需要特定的环境的,我觉得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必须要以一套完整的法律体系为保障。中国正处改革开放的激流之中,奢望以行业自律的形式来维持电影业的正常发展,绝非可行之路。以健全强大的法律法规来保驾护航,这样电影业才有正常发展的可能。
其次,作为一个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国情复杂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来说,中国有自己国情,借鉴欧美的电影审查制度是必须的,但是如果照搬的话,肯定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要在分级制度中,寻找一个符合国情的切合点。
最后,电影的分级制度的建立应该兼听并用,特别是电影专业人士以及观众的意见。如果只是遵循领导或者少数人的意见,电影的分级制度决不能很好的开展下去。而且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评审机构还应该不断补充新鲜的血液,适时调整。
参考文献:
《从美国电影审查反思中国电影审查》
唐峰
《学术论坛》2013年第12期P8-9 《从中美比较看中国电影审查法律制度》
童立雪
《华中人文论丛》2010年6月 《中国电影分级制可行性研究》
王璐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年11月 《中国电影产业化与审查制度》
毛琳
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学位论文
2007年3月 《论中国电影分级制度难产的深层原因》
潘先伟
《电影文学》2008年第三期 《论中国电影分级制度》
赵瑞熙
2、遵守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校规校纪,遵守社会公德。
3、热爱科学,努力学习,勤思好问,乐于探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有益的活动。
4、珍爱生命,注意安全,锻炼身体,讲究卫生。
5、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生活习惯文明健康。
6、积极参加劳动,勤俭朴素,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7、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礼貌待人。
8、热爱集体,团结同学,互相帮助,关心他人。
9、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知错就改,有责任心。
10、热爱大自然,爱护生活环境。
关键词:文化,中国电影,美国电影
随着国际间的交流日益频繁,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进一步加深, 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 电影作为跨文化传播的一种媒介, 在跨文化传播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广义的文化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 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电影文化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指的是通过电影这种有声有画的活动影像即电影艺术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广义的电影文化泛指以电影方式所进行的全部文化创造。
一、 中国电影的文化特征
1.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智、信, 儒家思想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和国际化都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儒家文化对中国电影在题材、主题、风格和思潮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源远流长的儒家文化丰富了中国的电影艺术, 中国电影向世人展示着历史悠久的儒家文化。中国的历史题材电影《孔子》、《花木兰》、《杨门女将》和《赵氏孤儿》等深深地印有儒家文化的烙印。这些影片通过主人公故事的展开精彩地演绎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儒家文化代代相传, 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 无形中也影响着中国电影人的电影创作。中国电影人在创作电影作品时, 他们的思想意识里都或多或少地烙有儒家文化的印记, 他们的电影作品也会体现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给予中国电影人创作电影的灵感, 是他们创作电影的源泉。
2.中国功夫。功夫的英文是kung fu, 又称中国功夫、中国传统武术, 是在中国清朝末年关于武术的别称, 主要体现在个人在武术上的应用和造诣, 以制止侵袭为技术导向、进入认识人与自然、社会客观规律的传统教化方式和个人修为。中国功夫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体现, 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中国功夫对中国电影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国内外出现了大量以中国功夫为题材的中外影视作品。中国功夫承载着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 中国电影人在中国电影中很好地宣扬和传承中国功夫。中国的功夫明星李小龙、李连杰和成龙等明星通过电影这一媒介把中华武术精神传播到世界, 而中国的功夫电影也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欢迎和喜爱。武术是一种艺术, 电影也是一种艺术, 将武术和电影结合起来, 不但可以起到电影的娱乐效果, 同时也能宣扬中华文化。
二、美国电影的文化特征
1.美国梦。自美国建国以来, 美国梦一直是美国电影不变的话题。美国人认为只要经过不懈的努力奋斗就能够获得更美好的生活。美国梦一直激励着美国人怀揣梦想, 通过自身的勤奋、努力、决心和毅力走向成功和幸福。有关美国梦的好莱坞电影代表作有《大地雄心》、《阿甘正传》和《当幸福来敲门》, 这三部影片分别由好莱坞明星汤姆克鲁斯、汤姆汉克斯和威尔史密斯主演。美国电影向世人展示了美国的民族精神、历史使命感和大国形象, 让世人折服于美国的文化与美国人的精神。
2.个人主义。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的核心, 是美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电影取材于现实的生活, 能够反映美国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美国电影, 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美国社会最为推崇的个人主义精神。体现个人主义精神的美国电影非常多, 比如《与狼共舞》、《燃情岁月》和《亡命快递》等。个人主义精神在美国建国之初就开始萌芽, 个人主义随着美国的西进运动而得以发展, 逐步成为美国文化的核心和民族精神。电影《勇敢的心》、《肖申克的救赎》、《速度与激情》和《谍影重重》系列都将主人公对自由的渴望表现地淋漓尽致。好莱坞电影成功地将美国的文化价值观和民族精神灌输到其他国家, 而且好莱坞电影把在美国精神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个人英雄主义更是刻画地淋漓尽致。
三、 中美电影的对比分析
通过对中美电影进行比较分析, 发现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人的一生都离不开爱和情, 无论是得到别人的爱亦或是给予别人爱, 人的一生都被爱包围着, 情可以是亲情、友情和爱情。电影制作者将唯美和浪漫的爱情搬上大屏幕, 对爱情的主题进行加工和美化, 向世人展示了美好、浪漫、悲壮和凄美的爱情故事。从美国的《罗马假日》到《泰坦尼克号》, 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到《山楂树之恋》都向世人展示了美好的爱情。
中美电影都有很多表现英雄人物的电影, 英雄主义通过电影当中的英雄人物演绎出来。美国影片《虎胆龙威》和《碟中谍》都塑造了技艺超群、力挽狂澜的英雄人物。中国影片《黄飞鸿》和《叶问》等也都塑造了英雄形象, 这些英雄都是正义的化身, 英雄形象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
总之, 中美电影存在很大的差异, 我国的电影从业者要借鉴美国电影业成功的经验, 学习美国电影制作的套路、影院的建设和影片的推广等, 将美国电影制作的成功经验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 逐步发展强大我国的电影业。国民经济的发展能够促进科技的发展, 而科技的发展会影响电影的艺术效果。所以, 电影业的发展离不开我国综合国力和经济实力的发展。我们需要对电影制作的整个环节进行包装和营销, 将中国优秀的电影推荐到国外, 传播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
参考文献
摘 要:美国迪斯尼拍摄的《花木兰》打破了以往中國花木兰的传统形象,增添了一些美国特色。但是却受到了中美的欢迎。通过研究美国版《花木兰》,可以看出中美的文化差异:中国的集体主义,阶级主义, 男权主义和美国的个人主义,平等主义和女性主义。
关键词:美国;花木兰;中国
简介
《花木兰》是中国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讲述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一十二年,屡建功勋,无人发现她是女子。1998年美国迪斯尼把花木兰这个古老故事搬进银幕,命名为《木兰》,此部作品并受到了中外的热烈欢迎。之所以这部电影受到两国的喜爱正是因为内容不尽保留了一些中国元素,比如,集体主义,等级主义和男权主义,还增添了一些美国特有的元素,如个人主义,平等主义和女性主义。本文就是通过研究这部电影来探究中美文化的差异。从《木兰》的文化传播传略入手,对比中美文化的不同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 中国集体主义与美国个人主义
中国的集体主义主义观念主张个人从属于社会,削弱个人利益以服从于团体,民族,国家,家庭。最明显的是体现在中国家庭观念中。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跟整个家庭息息相关。如果一个成员做错了事情,全家人要跟着一起承担。电影中,花木兰,作为家庭成员之一,为了迎合父母的愿望,为了家里的荣耀,她放弃了自己的梦想,违背自己的意愿去参加宫廷的选妃。对她来说,是否能被选入宫与家庭的荣耀息息相关。所以当她落选,她感到无颜面对父母。她告诉自己:“如果我要做自己,我就会伤了父母的心”。因此,她决定为了家人改变自己。中国的集体主义不禁体现在家庭观方面,也体现在“牺牲小我成全大我”的观念上。当禅于越过中国北部边境时,军队聚集起来要保护皇帝,但是皇帝说:“不用,请你们去保护我的子民”。在这种危险情形下,皇帝认为天下百姓的安危比自己一人的安危更重要。当木兰的父亲被点名参军时,虽然年老而无法参军,但是他没有拒绝,依然坚持去边境,对他来说:“这是一项保卫国家和家庭的任务,我将死而无憾”。
美国版的《花木兰》故事内容增添了一些美国个人主义特色。当皇帝得知匈奴来袭的消息时,他命令将军全城贴出招兵布告,并说:“小兵也能立大功“。皇帝的这句话表明了个人能力,力量的重要性。在与禅虞的对战中,木兰救了皇帝,此时木兰的个人力量超越了其他人,这正是证明了皇帝所说的小兵也能立大功。这一情节的布置,凸显出了美国的个人主义。美国个人主义认为竞争比合作更令人振奋,个人荣耀超越了集体荣耀。在与禅虞对战期间,木兰没有听从将军的命令,坚持自己的观点并最后取得了战争的胜利。美国个人主义强调“自我”意识,个人意志超越集体意愿,并认为个人又权利去争取保护自己的私人所有,去坚持自己的观点和信念。这一文化特色注重个人意志和成就,并尊重个人决策。
二. 中国等级观念和美国平等主义
虽然近些年来中国社会在某些方面受到了美国文化的影响,但是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中国家庭和社会中的等级主义观念的存在。中国作为“高权利”国家,认为人们生来不平等。在家庭中,孩子要尊敬父母和老人,而这种尊敬不是平等的,而是有上下等级的,孩子要无条件接受父母的批评与职责,即使父母是错的。父母有权去干涉子女的对未来的选择。在影片中,木兰的父母没有和木兰商量,自作主张给木兰报名竞选入宫,木兰为了听从父母的安排,违背自己的意愿去参加竞选。她知道如果自己违背父母之愿,那就是不孝,这在传统的文化之中,是不可取的。在这种高权利国家里,上级和下级是上下关系,而非平等关系,一个人的地位越高,意味着权利越高。当李翔将军要求去战场时,宰相拒绝他的请求并说:“将军是你的父亲,但是我可是皇上跟前的宰相”。宰相用自己的上级的权力拒绝李翔的请求并让他服从。但是当宰相收到皇上的诏书让李翔带兵出征,虽然他不愿意,但是在皇上的命令面前,他不得不服从,因为他知道皇上的权力是超越于他的。将军,宰相,皇帝,他们每个人都处于不同的等级,下级必须服从于上级。
但是美国,属于低权利国家,提倡公平平等。托马斯·潘恩在《常识》中高呼美国独立人人平等,并认为人民和总统也是平等关系。在影片中当花木兰成功营救了皇帝后,皇帝给了她深深鞠了一躬,木兰给皇帝了一个拥抱。皇帝是上级,木兰属于下级,上级给下级鞠躬,并且拥抱,这是一种对等级的无视,和对平等的赞赏。在迪斯尼出品的《花木兰2》中,皇帝命令木兰和李将军护送三位公主去契古王国完婚。在途中,木兰与三位公主聊天,最后与公主成为朋友。这在中国,由于等级观念的影响,公主是不可能和护卫成为朋友的。
美国文化中,平等主义是至关重要的。无论是父母与子女之间,上司和下属之间,老师和学生之间,甚至总统和平民之间都是平等的关系。
三. 中国男权主义和美国女权主义
由于中美价值观和文化背景的不同,男女之间的等级关系不同。中国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男尊女卑的思想在传统观念中根深蒂固。在古代“女人无才便是德”。因为在过去大多中国人认为女人都是思想狭窄,目光短浅,并且不适合受教育。 女人的思想和自由就像裹脚“三寸金莲”一样被禁锢起来。《周礼·天官·九嫔》:“九嫔掌妇学之法,以九教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中国对妇女的影响有 “三从四德”,三从四德的建立是根据“内外有别”、“男尊女卑”的原则,是为了适应父权制家庭的稳定和维护夫权家族利益的需义,由儒家礼教对妇女的一生在道德、行为、修养的进行的规范要求。而在美国,妇女经历长期的女权抗争才有了如今的男女平等关系。 1792年,玛莉·渥斯顿克雷福特的《为女权辩护》的发表标志着美国第一波女权主义运动的开始。这本书提出妇女应当在教育,工作和政治上获得与男性一样的平等机会。迪斯尼的这部《花木兰》充分体现了西方的女权主义,木兰无论是在服从命令还是执行任务中,她都是女权主义的象征。
四. 总结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和中国日渐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对中国文化进行探索和研究。《花木兰》《功夫熊猫》等由美国拍摄,以中国元素为题材的电影深得观众的喜爱。从这些电影可以看出一些对中国文化的误解,但是从中展示出了美国人人眼中的中国,这些偏差正式中美文化的差异。
参考文献
[1] Samovar, Larry A. and Porter, Richard 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 International Thomas Publishing Company, 1991.
[2] Hofstede, Geert. Cultures and organizations: software of the mind: intercultural cooperation and its importance for survival . Profile Books, 2003
[3] Adler, Ronald and George Rodman. Understanding Human Communication. The Dryden Press, 1985.
[4] 王魏. 从《花木兰》到《功夫熊猫》——试析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J].电影评介,2008(09)
[5] 移星.从《花木兰》到《功夫熊猫》看好莱坞眼中的中国文化[J].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09(01)
【中美文化差异对比】推荐阅读:
中美文化的差异02-01
中美文化差异英语02-16
中美文化差异比较研究11-27
论文《浅议中美课程文化差异》06-15
浅谈中美饮食文化差异论文12-29
中美教育对比论文01-25
从中美节假日看文化的差异03-23
中美选举制度对比10-20
中美小学生守则对比09-15
中美跨文化交际的价值观比较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