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修中收获 在思索中成长

2024-06-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研修中收获 在思索中成长(共12篇)

在研修中收获 在思索中成长 篇1

非常感谢晋江市教育工委、教育局和新塘教育办给我提供学习的平台,让我有幸参加北师大学举办的晋江市第四期小学校长高级研修班的培训学习。十天的学习生活里,感受到了为师者最高学府(北京师范大学)的学术氛围和文化积淀,专家教授的博才儒雅,名校长的魄力、毅力和风范,无不让每位校长学员们留连忘返、受益非浅!课常上,与专家零距离的接触,碰撞出来的不仅仅是专业的提升,更是心灵的洗涤。课堂外,与北师大的亲密接触,不仅仅是学习的熏陶,更是对校长工作的反思与思考。十天的高端培训,体验着“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感受到学习的幸福与压力。思索着:十天研修,我学到了什么……

专家引领

十天的研修学习,我们先后聆听了多位北师大的教授、博士的专题讲座,讲座的内容高屋建瓴、博大精深,真是大开眼界、受益匪浅。专家的引领,帮助我们解决了对当前教育的一些困惑,引导我们理清在今后的教育理论学习中的思路,如何在工作中确立正确的办学思想,提高自已的管理能力,引领学校发展将起到重大的影响。

其中,余清臣博士《卓越学校的文化基础——学校文化建设的理念与行动》的讲座,让我们懂得了学校文化不是包装,要注重内涵;学校文化不是忽悠,要遵循教育规律;学校文化不是空谈,要注重实用性;学校文化不是跟风,要尊重个性。杨银付博士在《推动基础教育科学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讲座中,结合“十八大”报告中“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相关内容做了解读,提出“两个期盼,并就教育发展方向等与大家进行了交流,让我们对十八大报告中的教育政策更加清晰明了。张涛教授《<易经>与卓越领导力》的讲座,既让我们了解了国学文化的起源经历,又领略到《易经》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智慧。在教授分享的案例中,我顿悟到它的核心价值:中庸之道(和谐)、注重变化(创新)。钱志亮博士的《生命视野中的教育观》讲座,道出了“生命来之不易,要好好珍惜”,要求我们教师应参观5个地方(产房——孩子的妈妈生他有多不容易、特教学校——你我及咱孩子很幸运、孤儿院——“头疼”孩子的父母真有责任感、监狱——看到老师的失职、告别室——人生在世图什么),图文并茂地向大家展示了生命的艰难!让大家因了解生命油然而生的一种敬畏和珍惜,并由此产生善待生命、呵护生命的源动力……。通过李小红博士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现状、内涵与改进》讲座,点出课常教学普遍存在的低效化现象,如备课只备教材,不备学生,讲课缺乏针对性;关注面小,大部分学生充当听众和陪客;只关心学生的“动”与“乐”,缺乏自主、探索、合作活动的灵魂;只追求课堂有序或开放,带来预设与生成的冲突等等。教会了我们课堂教学有效的内涵与基本要求,如何驾驭今后的课堂教学。通过张忠萍校长《在坚守中超越——今天如何做校长》的讲座,定位我们今后的成长之路。陈锁明院长在《今天,我们怎样做教育之一——培养什么样的人》讲座中,用美国、日本、新加坡、中国不同的培养标准,道出了今后教育要培养怎样的人指明了方向。

一个个的专家讲座,一次次的心的洗礼,一回回的思想碰撞与反思,让我在不知不觉中成熟了几分。

走进名校

此次培训学习中,有幸走进了北京市两所名校——宫殿式建筑风格的北京市民族小学、享有首都四大名校之一的北京市光明小学。这两所名校,他们都有着先进的办学理念、浓厚的校园文化、独特的办学特色,现代化的教育设施,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以及高效的内部管理等。考察学习,让我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更新了理念。

体会一:先进的办学理念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所在

走进北京市民族小学,既能感受到朝气蓬勃的现代气息,又能感受到古香的文化韵味。民族小学历史悠久,已有120年的历史。学校环境幽雅,教学设施先进,是一所公办的高质量、现代化、具有民族特色的学校。学校秉承着“和而不同,快乐成长”的办学理念,注重“三气”精神。”在“做最好的我”的校训激励下,学校努力打造高质量、现代化、有民族特色、人民满意的教育品牌。

光明小学是京城教育界一颗年轻、闪耀的明星。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学校确立了“我能行”教育模式,其宗旨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自信、自尊、自爱、自强,满怀信心地迎接明天。现任校长廖文胜基于对学校发展需要一脉相承,强调传承和发扬“我能行”教育理念,并提出以“光明?我能行,我能行?光明”为目标和“以德为先”的核心教育思想。在这一思想引领下,学校高扬起文化建校的精神大旗,各项工作迈上新的台阶,努力为教育改革发展做着不断的实践与探索。育人为本,以德为先的光明我能行思想,指引学校不断开创最好的未来。

体会二:良好的校园文化、特色课程的开发是学校发展的源泉 两所学校的校长都善于用文化经营学校,大到整个校园的布局,小到教室及走廊每一个角落的布置,都进行了精心设计。

民族小学充分发掘它特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将原后黑寺的残碑柱石置于校园各处,使学校充满厚重的历史感。学校根据它各处不同特点,布置了相应形式、内容的标识,校园各处刻石林立,楹联充栋,雕牌点缀,形成学校独有的人文景观。民族小学在学生中提倡“聪慧学习,多元发展”。学校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开设了民族吹打乐团,合唱团,舞蹈社团,泥塑社团,体育社团、跆拳道社团等特色课程,培养兴趣,张扬个性,促进了学生快乐健康成长。

光明小学以“光明我能行,我能行光明”的教育理念,创建“光明院”教育文化之精神。“光明院”的外观整体设计“具”中国文化精神,承天坛文脉元素。室内空间遵循儿童成长规律,用光明七色构建光明教育精神。“我能行”教育是学校的办学特色,是学校发展不变的主题和不断深入探索与创新的课题。体会三:强有力的师资队伍是学校发展的关键

两所学校之所以办出成功、办出特色,成为全国名校,正是他们都有一位名校长和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民族小学有87位教师,硕士研究生学历占4%,大学本科学历为92%,大学专科学历为4%。并拥有北京市优秀教师3人,北京市紫禁杯班主任2人,海淀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7人,学区级学科带头人5人。教师团队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业务精湛、勇于创新,人人争当“学生喜欢、家长满意、同行佩服、自我认同、领导赏识”的明星教师。马万成校长现任第九届海淀区政协委员、海淀区优秀书记、校长、北京市海淀区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等。学校评为国家级“十二五”教育改革实验学校、全国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北京市民族团结教育示范学校、北京市文明礼仪示范学校等光荣称号。光明小学有154名教职工。特级教师1人,北京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5人,区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24人。廖文胜校长是中国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委员会副理事长、全国优秀教师、全国著名校长荣誉称号。学校是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优秀校长培训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实验基地等。多年来,光明小学全体教师继承优良传统,勇于开拓创新,取得卓著成绩,先后获得了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绿色学校,国家级语言文字示范校,首都文明单位十连冠,首都平安示范学校,北京市教育科研先进校,北京市课程改革先进校,北京市文明礼仪示范校等荣誉称号。

一个校长只有用心经营、用心管理,才能带出一个好班子、好团队,才能办好一所好学校。这次考察学习的名校虽只有两所,但耳濡目染的东西很多。

研修感悟

感悟一:校园文化不等同于学校文化。校园文化侧重于空间和物质文化,而学校文化则是体现学校核心价值观,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和生命。

感悟二:一流学校靠文化,二流学校靠制度,三流学校靠校长;一流领导在思想,二流领导在建章,三流领导在乱忙。

感悟三:学校教学楼建筑好不好不重要,关键是教学楼的文化氛围对学生熏陶的效果好不好,才是重要的。

感悟四:校长是学校文化的接力棒。感悟五:学校管理中要注意“厚下安宅”,打造和谐健康发展的团队。(“厚”即为使下属承蒙福泽,“安”即为安身立命。)

感悟六:学校是一个整体,不是靠一个人就能支撑整个天空。

感悟七:教师关系的亲疏好坏会产生不同的效应,或为阻力、或为助力、或为分力、或为合力,关系不同,效果就不同。

感悟八:生命来之不易,要好好珍惜——教师爱学生的源动力。感悟九:爱才是教育永恒的主旋律。

感悟十:无条件接纳每个学生是教师最基本的良心和起码的道德。感悟十一:面对他人,我们应当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以博大的胸怀去包容,用欣赏的态度去对待。感悟十二:学校办学思想只有一个,是校长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是多个的,是学校在一定的时期内所确立的办学指导语。

感悟十三:作为一名校长,面临困难与挑战,我们应该向马万成校长一样,不抱怨,不丧气,恁着坚忍不拔的毅力与干事的魄力迎难而上。

感悟十四:教育需要延续,需要传承。只有成为学校全员共同追求的目标,才能真正成为大家认可的学校文化。

感悟十五:不幸福的老师绝对培养不出幸福的学生。

思索进取 短暂而充实的研训生活,不仅开阔了自己的视野,启迪了思路,而且找到了差距,增强了自己做好校长的信心,深刻理解了要经营好一所学校,校长的作用最为关键的道理。那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该如何“用心”去当好一名校长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要有积极学习的态度。

虽然我们平时工作繁忙辛苦,但学习还是必要的,应树立终身学习的习惯。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的过程,也是人的思维能力逐步转化和提升的过程,只有不断自我磨砺锤炼,才能卓有成效地改造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才能更好地胜任校长的工作。

2、要有积极进取的心态。

“心态决定成败,进取高于一切”。“职业枯燥”是教师队伍中存在的隐形杀手,因此作为校长,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工作生活中的压力,以积极进取的心态去面对现实,努力“把完成任务本能和提高教师的满意度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

3、要有静心思考的习惯。

今天我们的学习已不再是照搬别人的教育实践,与之相反,我们学的是立足校情,建立谋求学校发展与创新的科学思维方式,我们思考的是如何立足校情求发展,如何将所学的先进理念和办学经验,融入到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思考是最好的老师,思考是成就的过程,我们需要静心思考!

4、要有用心工作的热情。

作为校长一定要提高自己工作的热情和激情。只有用心、用情工作,才能带动身边所有人的工作积极性。只有善于观察问题、处理问题、总结经验教训,才能使学校管理开拓创新,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能凝聚人气、富有人格魅力的校长,从而引导学校走向成功。

5、要有开拓创新的能力。名校成功的经验是不可复制的,只能用来借鉴。它之所以成为名校,自有它的独到之处,你再学也达不到它的高度。所以在分享借鉴的同时,学校管理必须创新,只有创新才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才能健康、和谐地发展,真正办出人民满意的教育。

在研修中收获 在思索中成长 篇2

关键词:听课,收获,成长

在前段时间, 我非常荣幸的担任了我市首届优质课暨省优质课选拔大赛的评委, 与其说是当评委, 倒不如说是一名学习者。通过到兄弟学校听课, 有收获的喜悦, 有评委间交流的提升, 也有对课堂教学的反思。现将本次活动的所见所闻所感与大家一道分享。

怀揣着沉甸甸的收获回来, 我的心仍在那充满温情、充满睿智、充满灵动的课堂中陶醉。九天的时间, 实实在在的听了五十五节课。从每一节课中都感怀着不同的启迪和心动。下面, 我将从两方面与大家分享我的收获。

1 总体听课的体会

时下, “课程改革”成为教育界出现频率非常高的“流行字眼”。对我们教师而言, 课程改革是一个宏观的大背景, 而课堂教学则是我们身体力行去解读其内涵的微观世界。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 我市各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呈现出百花齐放、各具特色的鲜明特征。五十五位教师的授课也体现了“课程改革”后的异彩纷呈。既有大方向上的共识性, 又有“我的课堂我做主”的独具匠心。五十五节中职文化课使我受益匪浅, 下面我就从评课的六个方面谈谈我的感受。

1.1 教学目标。

绝大多数讲课教师能将教学目标的设立一改往日的“假大空”, 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既具有科学性又不乏实效性的具体目标。尤其明显的是能够将重心由原来的知识目标逐渐迁移到技能目标上来, 这一点, 从根本上说是完全符合职业教育领域的需求的。如果还只停留在侧重知识目标的完成, 那就还是普教的授课思维, 难以适应中职教学改革的需要。

1.2 教学内容。

教材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个物化成果。新版教材更加注重了文化课的实用性, 以及它作为基础工具学科为专业课服务的理念。大多数参赛教师通过解读“课程改革”的内涵, 注意了这一点, 因此在课程的选取以及授课的切入点方面和最终要达到的技能目标方面, 都进行了认真设计。多数的参赛教师能将本学科巧妙地结合专业课和生活常识方面的知识, 让学生不再感到中职文化课没有用, 而是实用、有趣, 从而激发他们对文化课知识的渴望。比如一位参赛的数学老师, 在讲《角的概念》一课, 当她讲到正角、负角和零角时, 引入了用扳子旋螺母的例子和车床的车刀车零件旋转角度的问题以及时钟如何调快或慢的问题。还有一位数学教师在讲《指数函数的应用举例》一课时, 每一个例子都离不开生活和生产实际应用。她以第六次人口普查为话题, 引导学生体验人口增长率和负增长率, 最终总结出指数函数的表达式及其性质。在练习环节, 她又以房价的增长率以及她学校购进的尼康DTM302全站仪, 使用折旧问题为例, 自然引导学生应用指数函数的表达式。同时, 又渗透德育教育———告诉学生要爱护身边的实训设备。

1.3 教学程序。

很多教师教学设计独具匠心, 思路非常清晰, 课堂结构非常严谨, 时间安排也很合理。设计理念立意深远, 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重在培养不同层次的学生, 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就感, 学有所获。注意知识讲授的同时, 更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师生共同创设的学习环境中平等交流, 共同探究, 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 符合中职学生的学习心理。

1.4 教与学的方法。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亲切的态度是种子, 老师是阳光, 学生是土壤。”要想让你开垦的土地硕果累累, 就一定要营造一个平等和谐, 融洽温馨的课堂氛围。有了好的氛围, 就要对不同的授课内容采用不同而有效的教学方法。要将有效教学的思想贯彻你课堂的始终。教学方法实用有效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才能实现你的教学目标。否则, 设计思路再新颖, 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那也不能算是一堂好课, 甚至可以说是失败的。我听过这样一堂体育课:教师讲的内容本来是很新颖, 同学又乐于参与的, 可是教师没有运用灵活而有效的教法, 教态和语音一直是很沉闷的, 一群活泼好动的学生也就“配合”着“死气沉沉”, 有趣的内容并没有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也谈不上良好学习方法的形成, 乃至于学生练习时频频摔跤, 险些受伤。教法运用得当, 才真正能使学生乐学, 即使教师的教法略显稚嫩, 但能激发学生兴趣, 乐于做课堂的主人, 也不失为一种成功。

1.5 教学基本功。

应该说绝大多数参赛教师有着扎实的基本功, 教态亲切自然, 语言生动活泼, 板书规范美观, 能熟练应用多媒体教学, 对教学突发事件有较强的应变和调控能力。有些老师在课堂上的激情朗诵、对角色的倾心演绎, 甚至与学生一道大声歌唱、尽情的舞蹈等都体现了大家的基本功底与才能。比如说某些教师就有非常良好的台风, 很压台, 并且语音语调总是不徐不急, 非常引人入胜。但遗憾的是, 也有一些参赛教师板书随意性强, 语言不严密, 组织教学不到位, 课件操作有失误, 教案不规范且有错别字等等, 这些严重影响了授课效果。

1.6 教学效果。

五十五位参赛教师多数都能完成教学目标, 整堂课的信息量适度, 训练量适中, 很符合中职学生认知水平。但是并非所有教师都能注意教学实际是双边活动———任凭你教师讲得再好, 设计再完美, 调动不起学生, 学生不买账, 那么教学效果又怎样体现呢?不客气的说, 这样的设计是徒劳的。有这样一种说法, 大家不妨和我一起琢磨其中的道理:在课堂上流汗的不应是教师, 应该是学生。

2 我校的特点

在“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的指引下, 我校的教学已具有自己的一些鲜明的特点。本次优质课活动则更体现了“课程改革”在文化课领域的革新。很多老师都听了我校其中四位老师的课, 她们的课都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她们有着扎实的基本功, 很高的个人素质, 在教学方法上又都有各自独到之处, 都能将技能的培养作为主要的目标去完成。我校语文老师的《雷雨》人物分析的生动透彻, 语言功底深厚, 饱含感情与学生分角色朗读又体现了她的艺术表现力;英语老师良好的教态、多样的课堂活动体现了她新颖的设计理念;还有一位数学老师虽然年轻, 但却是“身经百战”的老兵, 在各级各类的比赛中她成长迅速, 形成自己的一套教学风格;而另一位英语老师更是沉着老练, 她的课堂活泼中不失沉稳, 游戏中不忘落实, 达到了寓教于乐的良好效果。同时, 这也是她自己在教学方法上取得的一次重大突破。

在今年的说课大赛中, 我也有幸担任了评委。聆听选手说课的同时, 我亦仔细琢磨我校的每位选手的优势与不足。无论是优质课还是说课的评比中, 我都感觉我们学校老师的个人素质很高, 可塑性很强, 也富有创新精神, 我们的课件制作水平要明显高于其他学校的整体水平, 教案设计美观规范, 将音乐引入到非艺术课堂是我校的一个特色, 每节课后的教师寄语则更是体现了我校老师对学生润物无声的爱, 这些具有我校特色的先进经验都需要我们继续保持和发扬。但是, 我们也要在师能底蕴方面进一步加强自己, 丰富自己, 让自己的课更加有内涵;在工作中要注重研究 (教材、教法、学生等) , 不要光为了完成某个教学任务而教学, 要把有效教学思想贯穿于你的整个教学中。目前, 我校的文化课普遍存在“为专业课服务”理念渗透不够的现象, 这更是我们在教研活动时需要认真探讨的问题;还有一些教师主动参与意识不够强烈, 要知道“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 纵使你读教育教学方面的书, 读了上百遍, 也不及你参与一次教学活动得来的真实、有效。所以建议大家今后要积极参与各级各类教学活动。

3 结论

在课例研修中收获着、成长着 篇3

课例研修是以课例为载体、在教学行动中开展的教学研修活动,没有具体的课例,没有实实在在的教学行动,课例研修就是一句空话。我们在研修的过程中,对每一个细节都认真准备,尽心研讨,大胆地尝试教学设想,每天都感受到了进步的快乐。

—、课堂观察不再是被动观察,而是具有针对性

课堂观察是在课堂预设的观察点上更为细致、量化的研究工作。为此我们课例研修小组的教师专门一起设计了课堂教学观察量表,有观察教师行为的,有观察学生回答问题情况的,有观察教师移位的,这样教师在听课过程中就具有针对性。在议课时,每个教师就可以根据各自观察点的记录,用事例和数据来说话,大家都有话可说,避免了传统评课时教师说到最后无话可说的局面,也便于下一轮教师授课的教学改进。

二、把握和调控好课堂问题预设和生成问题

结合课例研修的主题,我们选定的课目是《风雨中我在成长》。刘居峰老师进行了第一轮上课,课堂上学时基本上是按照刘老师预设的问题来进行的,但他们对问题的挖掘不够深入,如乒乓英雄邓亚萍的事例挖掘得不够到位,而且在课堂上学生几乎没有问题生成,尤其是对“战胜挫折的方法”的处理是刘老师自己导出答案,而不是让学生分析而得出的。因此在王世超老师的第二轮上课中,我们创设了一些情境,对每个问题重新设计,让邓亚萍的事例贯穿两个问题,使她的事例得到了进一步的挖掘。但在评课时,带教老师说可以让邓亚萍的例子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从材料中摘出关键词、句来分析知识点,这样对事例的挖掘可能更加深入,而且由学生来分析课程资源(创设的情境材料),得出结论,这也是新课标的要求。带教老师的一席话,为我们对下一轮教学情境的深挖指明了方向。为此在第三轮的李秋红老师的教学中,我们设计了一例到底的教学模式,当然这次我们把事例换成了“无臂英雄少年刘伟”,加上了视频。学生受到的震撼更深,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思维积极活跃,问题不断生成,实现了学生情感上的升华,达到了预期的研修效果。但在教学过程中,李秋红老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设计了一个辩论的环节,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挫折是一把双刃剑”,但创设很好的情境却没达到最佳的效果,导致这场辩论赛以不了了之收场。在评课时带教老师也提到了这点,辩论赛不仅要具有可操作性,还要有老师适当的点评、总结。经过三课两反思的研修,笔者认识到:课前预设好的情境,在课上不一定收到预期的效果;学到了在讲课时可以采用“一例到底”的教学模式,对笔者以后参加评优课大为有利;注意对教材的深挖,教材是为教学服务的,要合理支配、充分利用教材,而不要成为教材的奴隶;对问题的预设要具体、适用、深入,要对学生生成的问题给以认真的追问、适当的评价,把握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三、使课堂环节的设计有效、实用,实现师生情感共鸣、升华

一堂课是否成功,和这堂课各个环节的设计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各个环节的设计要环环相扣,注重时效性,这样才能使教师的情感和学生的情感能在课上融合在一起,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升华,课堂情境的效果才能发挥到极致。例如李秋红老师的第三轮讲课,采用了“刘伟成长经历的视频”,通过刘伟真实事例把学生带入到了刘伟面对挫折,不畏不惧,顽强克服困难的生活世界当中去,使学生在李老师创设的课堂情境中,认识到面对挫折时,应如何战胜挫折、困难。学生再结合自身实际谈自己的经历,加上李老师的激情引导、问题的深入挖掘,使学生的情绪在课堂上得到了充分的释放,让整节课教学环节的设计有效、实用,对教学情境实现了深挖,也实现了师生情感上的共鸣、升华。

总之,在课例研修中笔者学会了很多,收获了很多,笔者在课例研修中快乐着、成长着。

在历练中成长 在学习中收获 篇4

——有感于小学语文老师的课内比教学 长堰堤小学 郑艳 猇亭区教研室 董亮

“课内比教学”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我深深感触到这不仅仅是一个活动这么简单,更是一场智慧与能力的较量。老师们精心地准备,化压力为前进的动力;团队打磨,体现各自学校的教学理念;精彩纷呈的上课、议课,现场书法展示,更是给我们送上了一份丰盛的精神大餐,犹如醍醐灌顶,让我回味无穷„„

一、语文课堂,诗意的课堂。

诗意语文是对语文教育理想境界的一种追寻,是对语文教育本色和本真的一种回归,一切优秀的语文教学,必定是诗意的语文,一切风格鲜明的语文教学,无论素朴还是绚烂,无论激情澎湃,还是理趣盎然,无论散发着平民气息,还是充满了贵族气质,在它们之上,必有皎皎如明月、灿灿似星辰的诗意,流布其间、充盈内外。

置身于不同教师的课堂教学中,课堂上不时激起一个个教学的浪花。细细咀嚼,品味,那诗意的课堂,那灵动的思维,那精巧的教学设计,那或低吟轻唱,或婉转激荡的教学语言,此时也如灵泉一般流进了我的心胸。

课堂上,老师披文入情,与文本亲密接触。老师首先用文本打动学生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情动辞发”,让字词话美丽,让语言有魅力,诗情画意的课堂得以呈现:老师与孩子携手徜徉在美丽的世界,欣赏雪地里的美丽脚印,倾听青蛙与小鸟的对话,品味詹天佑的爱国情怀,享受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感受人类与动物的和谐共处,让我们观课者仿佛置身在诗意的殿堂里,梦里语林醉墨香,蕊寒枝瘦赏芬芳。作为其中的一员,我觉得受到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

二、语文课堂,生活的课堂。

“生活有多广,语文的天地就有多广阔。”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我们学习语文知识的舞台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中。换言之,学好语文也不能只停留在课堂教学这一狭小的天地中,而要走向无限广阔的课外生活,把生活中的语文巧妙地引入课堂教学中来,使我们的语文课成为理论性、实践性、生动性、趣味性十足的展示平台,使所学知识真正起到学以致用的作用。

善于抓住文本,联系学生生活体验,巧妙地进行字词句的理解和训练。如朱老师执教的《浅水洼里的小鱼》,在学习理解“困”字时,老师让学生观察字形,让学生明白“哦,课文中说的困在浅水洼里的小鱼,就是水洼就像一个圆圈为住了鱼儿,鱼儿深陷其中出不来。”

石老师执教的《少年闰土》,在谈到“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天空”时,学生联想到现在的我们不也和鲁迅一样吗?不能广泛地接触大自然,像井底之蛙,眼界狭窄。孩子们的思维一下子就被打开了,这不就是生活中的语文吗?引导学

生亲近生活、走进生活、感受生活,使得所学的语文知识更具直观性,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后来,我回到学校执教这一课时,也学习了老师们做法。如在理解“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那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时,鼓励学生说出了很多稀奇的事,由此体会出“我”的羡慕、向往、惊奇、喜悦、甚至有些失落的复杂心理,从而进一步领会了“高墙上四角的天空”,闰土的生活是不是现在的学生也向往的生活了?课堂上学生畅所欲言,真是我没有想到的,我想这就是“比”带来的效果吧。

“课内比教学”活动让我懂得了我们的语文课堂是非常妙不可言的,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我们的课堂不再沉闷,不再是老师唱独角戏。老师指导学生与生活有机融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加深了理解和体验,学生的能力得以提升。

三、语文课堂,书声琅琅的课堂。

语文课堂,书声琅琅。这才是真正还语文以本真!听了几位老师的课,老师们以读代讲,读的形式多样,精彩纷呈。有个别读、同位读、小组读、给好朋友读、分角色读、挑战读、师生合作读、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等等,学生读出了自己的理解,读出了自己的体验,读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享受了审美的乐趣。

并且读的层次明显,首先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在此基础上读流利,最后引导学生读出感情。尤其是刘老师执教的《富饶的西沙群岛》在这一点上更胜一筹。她让我们看到了学生读不好时的耐心指导,不厌其烦地教,不惜花时地等待,以至于步步为营,生成更多精彩。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换言之,就是要通过学生的朗读来理解语言文字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重点语句的作用和表达效果,在此过程中学习语言,培养语感,进行人文熏陶。郭老师执教的《自己的花儿是让别人看的》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了解德国的风景和风俗特点。教师在教学中紧紧抓住重点句中“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等优美词语,反复品读、感悟,通过多媒体课件再现德国街道鲜花盛开的迷人景象,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意境中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教师引读让学生的朗读上升了一个高度,想象当季羡林先生重返故地沐浴在花海中的感受和心情时,学生完全融入情境之中,学生自然而然的就把这种美读出来,达到了朗读训练的目的,最后背诵积累。这一环节教师在朗读训练设计上层次清晰,由浅入深,不仅进行了朗读训练,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感悟,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作为语文老师敢于下水,用深情并茂地朗读,为学生示范、引领,学生在老师的感染下,朗读水平得到提升,我们的语文课堂成为朗诵会。

四、语文课堂,对话的课堂。

正如上课老师课堂所言:“优美的图画就是优美的诗句,优美的诗句也能变成优美的图画。”那么,怎样引导学生由话到画,再由画到话呢?那就是如何构建对话的课堂

了。老师们善于将文本中静静的语言文字转化成一个个跳动的音符,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活跃在学生的心灵。陈老师在上《雪地里的小画家》时说:打开窗户,你看到白茫茫的一片,整个大地盖上了厚厚的白雪,这时你会说什么?“下雪啦,下雪啦!”学生情不自禁地喊出来,那种兴奋感,冲动感,就不言而喻。这样学生自然进入了课文的情境之中,产生了自主学习课文的欲望,朗读也就水到渠成。然后陈老师出示了生字“啦”,引导学生用“啦”来说话,并且让孩子读准字音,明确这个字要读轻音。既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又学好了生字,真是一举两得。

朱老师执教的《坐井观天》,善于营造浓浓的文本磁场,引领学生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文中景物对话,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呵护每一根思维的幼芽,让学生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与作者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获得心灵的共振、情感的激荡、精神的陶冶、智慧的提升。我不禁发出这样的赞叹:“妙哉!潺潺兮若流水!”

回顾这次活动让我想到了“木无本则枯,水无源则竭”作为老师不能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教教科书。只有大量地读书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才能追求课堂高效,秀出自己的课堂精彩,同时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我们要勤于学习,大胆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定会探索出适合新课标要求、学生特点及教学内容的最好教法。

在研修中收获 在思索中成长 篇5

在舞蹈中收获,在收获中成长-校园集体舞教学的体会

本学期开学的前两天,偶然在学校的运动场上见到了几张熟悉的面孔,他们现在是高三的学生.老朋友见而分外热情,简单的.几句寒暄过后就随意地玩笑起来:“老师,我现在和高一那会儿比,是不是更绅士了?”“唉,真怀念高一时的舞蹈课!”“我们这一届真幸运,体验了集体舞,得了点真经.”

作 者:宋丽 作者单位:郑州市第一中学刊 名:河南教育(基教版)英文刊名:HENAN JIAOYU年,卷(期):“”(6)分类号:关键词:

暑假收获日记心得-在失败中成长 篇6

天空,一反常态的蓝,蓝得让人感到眩晕,连太阳也被这蓝惊地躲了起来,阳台上的花花草草都耷拉着脑袋,没精打采地看着我,望着眼前的一切,我心里的落寞越发沉重了起来……

期末考失利的景象像放映电影一样浮现在脑海。今年是我小学的最后一个暑假,本来已经计划好了这个假期一定要好好地玩一玩,让自己那已经绷一个学期的神经放松放松,但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现实往往就是那么地残酷。我记得那天的天气很热,爸爸早早地就赶到学校去帮我查分数,在家里的我,虽然坐在电风扇前却仍感到异常的热,我不停地从阳台和屋子之间来回地踱步,从阳台紧张地往远处张望着,很想早点看到爸爸的身影,却又很害怕从爸爸那里听到不好的消息。心里像十五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终于,爸爸回来了,出门前还是兴高采烈的他,这会儿却黑着一张脸,他瞪了我一眼,然后一句话也不说,就回房间了。家里的气氛一下子凝重了起来,像变了天的天气,顷刻间乌云密布,大家谁都不说话。从爸爸的表情里我大概猜到发生了什么。吃过晚饭,爸爸出门了,收拾碗筷时,我鼓起勇气向妈妈打听起自己的成绩。妈妈犹豫了一会儿,才把成绩告诉了我。尽管之前已经猜到了七八成,可听了妈妈的话,我的眼泪还是像断了线珠子一样,划过脸颊。我跑回了房间,躲到床上偷偷流眼泪,我不敢哭出声来,生怕妈妈听到又是一顿数落。哪之后的几天,家里的气氛一直都很不好,爸爸好几天都不看我的脸,不跟我说话。我的心情糟透了,动不动就对来问我功课的弟弟发火。妈妈看到我这个样子,也只能在一旁无奈地叹气。很快地父母帮我联系好了补习家教,他们想让我,趁着暑假把落下的功课补上去,可不管父母怎么劝说,我就是不愿意去,因为我觉得自己就算再怎么努力,可能都没办法把书读好。我甚至产生不上学,去打工的念头。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出来,父母也拿我没办法。

一个星期后,二叔带着他的儿子,来我家做客。妈妈为了让我换换心情特地把我从房间里拉了出来,让我帮忙陪客人。从房间里出来后,因为不想任何人看到自己,再提起自己的成绩,所以我找了一个别人不太会注意到的角落,躲了起来。但是,我那位超级“八公”的二叔,却不会忘了我。他一坐下,就笑着对爸爸说:“我那位‘多才多艺’的侄女呢?怎么没看到她,我听说她这次考的成绩,从我这糊涂蛋儿子还低,该不会是我听错了吧?哈哈哈”当时的我就像当街被人扒光的衣服,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一旁的爸爸低下了头。妈妈抿着嘴,不满地看了看二叔,又担心地看了看我。我拼命忍住的泪水,还是夺眶而出了。

二叔走后,妈妈跑到房间安慰我,我擦干了眼泪,问妈妈补习老师什么时候能给我上课。妈妈吃惊地看着我,接着欣慰地笑了,她知道我终于走出了失败的阴霾。二叔的话,就像一盆冷水,彻底把我浇醒了,我突然明白了过来,自怨自艾,不能改变什么,只有奋起直追,才能迈成功的彼岸。

于是我繁忙的暑假生活开始了,首先我要攻克的难关便是,这次害我马前失蹄的让我深恶痛绝的数学。妈妈帮我找来的数学补习老师是我的表哥,表哥可是一个相当尽职的补习老师,为了让我弄明白解题的思路,有时一道题他会为我讲上十几遍,直到我弄明白为止。当然课后的练习题也是少不了的,他给我留了很多的家庭作业,看着那一道又一道的题目,一个又一个的法则,听着窗外,小朋友们你追我赶做欢乐的笑声,我从心里羡慕他们,能够这么考试吧无虑的玩游戏,而我却不得不每天周旋地题海中,与唐诗宋词为伴、与数学法则为伴----随着补习的.深入,题目开始变得越来越难,有时一道题我花了一个小时都做不出来,尽管表哥已经很用心地为我讲解,可我的脑袋却乱得像一团麻,怎么也听不懂,表哥气得,把我臭骂了一顿。渐渐地我又在心里诅咒起这该死的数学题,心里烦得想把所有的题都撕了,从此逃到一个没数字的世界中去,于是那好不容易鼓起来的斗志,正一点一点地被消磨掉。我开始偷偷地在演算数学题的本子上,画古代美人、画音符、画五线谱,然后便是盯着草稿纸发呆,但二叔那刺耳的嘲笑声总会闯进我的世界中,我又狠狠地把刚刚画好的画撕掉,强迫自己回到数学的世界里-----。慢慢地,我开始适应了数字的世界,再演算起题目来,也渐渐得变得有点得心应手了。最后我发现自己竟有点喜欢上了数学。

在研修中收获 在思索中成长 篇7

吴正宪老师这样对团员说:“我们是学习的团队、研究的团队、服务的团队,每个人都要做团队的建设者,我们要有观点的碰撞、意见的争论、思想的交锋,要共同成长。”几年来,我们把团队成长的着力点定位在学习和研究上,把学习作为基础,把研究作为路径,把成长作为目标,建设成一支快乐的研究的团队、学习的团队。

一、以名师为资源——从成功经验中汲取专业养料

张铁道博士曾经这样告诫团员们:“吴正宪老师是一线老师的榜样和重要资源,也是团队的领军人物。我们研究吴老师,就是要学习她的课堂教学实践所体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研究她的专业成长过程、她自身的专业素养以及她自身行为所体现的教学价值观。我们不是简单地模仿吴老师,而是以吴老师作为‘好吃有营养’的专业食粮,使团队每个人都能够茁壮成长。”

团队以吴老师数十年的教学实践探索为资源,研究吴老师的儿童观、儿童数学教育价值观、课堂教学观,研究吴老师的课堂教学实践。在认真阅读、总结、研究吴正宪老师已经出版的著作、论文和相关文章的基础上,总结出能代表吴正宪老师的系统的教育思想框架,建构起“吴正宪儿童数学教育思想体系”,传播、延续吴老师的资源,推广吴老师的思想、策略、方法,进一步发挥名师资源、指导教育教学实践,促进一线教师的专业发展。在研究中我们确立了如下的研究专题(如图)。围绕着这些专题,团员们制订研究计划,建立研究共同体,查阅文献、互动访谈。研究的过程是分享智慧的过程,大家通过交流,既为群体提供自己的意见与见解,又分享他人的观点和认识,真正实现了“从独白的数学走向对话的数学”,达到了一种个人与客体、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己的三位一体的数学对话的良好状态。在2010年6月18日工作站结业的那天,我们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吴正宪的儿童数学教育》在专家的指导下正式出版了,受到专家们的认可和肯定。

团队不仅以吴老师作为榜样,而且在吴老师身后还有一支教育专家的队伍,每月一次的名师大讲堂是学员开阔视野、提升专业品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在两年的时间里,工作站举办了13期名师大课堂,先后请来了王尚志、孙晓天等多位专家。结合专家的思考与实践,从教育价值、教育的课程观、教学观等多方面为队员们作了高端的引领,真可谓数学教师的“百家讲坛”。每一次大课堂结束后,团员们都带回沉甸甸的收获,这些源源不断的新信息,越发地促进教师学习、思考、实践、再学习的良性循环,激发了队员们要做实践的思考者和思考的实践者的决心。

除此之外,读书也是我们走近专家的另一种方式。吴老师经常跟团员们说:“读书可以丰富我们的教育人生,一位好教师要想飞得高,走得远,唯有静下心来读书,要把读书作为一种习惯培养起来!”团队定期向队员们推荐优秀书目,并将推荐书的内容通过网站介绍给大家,可以根据个人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阅读,为后续的发展积蓄释放的能源。

学习、研究、交流成为团员成长的重要途径,在专业营养的浸润中团员们享受着自身成长的快乐。

二、以课例研修为路径——立足于教学实践能力的提升

我们常常思考这样的问题:一个教师什么时候进步得快?(主动反思)一个教师什么时候能自觉主动地反思?(受到刺激)当一位教师受到“外部刺激”的时候才能引发主动反思,有了自我反思才能知道自己的专业需求,有了专业需求会想办法获得进步。这个“获得的过程”就是团员进行研究的过程,这些“需求”就是我们研修的内容。我们尝试改变了以往教师的教研活动方式,变“被他人设计、被他人培训”为“我设计我研修”的互动研修活动,在生动的课例比较研究中,获得深刻的专业体验。

课后访谈:每次工作站的课堂展示结束时,吴老师和队员们就会走进课堂,和学生们开始对话……通过对学生进行课后访谈,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了解课堂教学的得失成败;通过学生的视角,教师可以更好地理解教学;通过学生的视角,教师可以更深刻地了解学生,可以摒弃自己的许多“霸权假定”。课后访谈让我们真正地读懂学生,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才让我们的团员“心里忽悠的一下”,我们才“知道了学生的知道”。读懂学生就从这里开始,学生会告诉我们怎样做教师!

同课异构: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上课方式,从不同侧面突出了不同教师、不同教学方式在同一教学内容教学实践上的效果。通过同课异构,观察教学环节,分析教学现象,领悟教学本质。老师们通过同课异构的活动,从一课一例的模仿状态中走出来,明白了要放眼未来,“回眸自己的教育故事”,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从新的视角学到新的思维方式,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双师同堂:团员和吴老师一起执教,吴老师在学生的生成之处、在执教教师不知所措之时、在学生的精彩表现之处……恰当地进行点拨,不仅使上课教师也使听课教师豁然开朗。2007年12月,年轻的王翠菊老师与吴老师双师同堂,共同讲授《角的度量》。当面对吴老师轻轻抱起学生的那一刻,当吴老师追问到底是120度还是60度的那一刻,当吴老师对传统量角器稍作改造,让学生理解量角的方法的时候,小王老师发出感叹:我怎么没想到?在这次研修中,团队经历了“原汁原味的课堂—集体会诊,共同备课—同伴互动,专家点拨—干预后的双师同堂—案例的比较性研讨”的研修活动,使每位教师目睹了对于一节课的反馈矫正、反思跟进的全过程。

在课例比较研究中,团员们深刻体会到读懂学生、读懂课堂的重要性。正是这一次次比较中的刺激和震动,才使团员们找到了努力的方向和成长的动力。

三、以服务基层为重点——在成就他人的同时成长自我

工作站的工作宗旨是在提供高质量的教研服务中培育优秀教师。主要目的是探索为基层教师特别是农村和偏远山区教师提供高质量的教研服务。在服务中让教师获得有指导的、连续不断的专业体验,这种体验在互动分享中又生成了新的资源,产生出具有几何级数特征的聚集效应、辐射效应。

工作站团员们在自我成长的同时,也把服务基层作为历练自己的机会和责任。我们的足迹东到平谷的金海湖、密云的不老屯,西到门头沟的斋堂,南到大兴的安定和礼贤中心小学,北至怀柔的喇叭沟门,踏遍了北京的各个区县。记不清有多少次,在夜色朦胧中启程,记不清多少个酷暑严寒,车窗外漆黑的夜幕还没有褪去,大家早已在蜿蜒的盘山公路上前行。在车上,吴老师和大家在忙碌工作;在车上,老师们只是简单地充饥;在车上,主题活动设计的再研讨拉开了帷幕。

工作站带领骨干教师精心设计不同类型的研究课、专题报告、教材分析等多种项目,分类列出菜单,为基层学校提供“菜单式服务”。几年来,工作站的骨干教师走进众多偏远山区小学,进行菜单式服务、主题式服务、连续式服务,开展系列研修活动。2009年以“在常态教学中研究真问题”为主题,团队一次次走进延庆教师的课堂,跟踪教师的教学实践,从“问题解决”主题研修—双师同堂、体验建构—诊断跟进、设计发展规划—连续干预、在改变自我中前行—在常态教学中研究真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尊重个体实践—分享同伴经验—共同学习成长—提升专业水平”,这样的连续干预,确保了研修活动的成效。

几年来,工作站以“团队研修方式”开展了一系列富有实效的数学教师研修活动,不仅带动了5个远郊区县工作分站,还对众多基层教师产生了积极影响,把最专业的服务送给最需要的人,促进北京教育均衡化的发展。

四、以资源积累为目标——在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中历练团队

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团队一直致力于建构高质量的共同学习体验过程,创设共同成长的绿色生态研修环境。工作站建立了一种开放的对话机制,为团员搭建适合自己成长的脚手架。在群体研修的激发下团员努力进行自主的攀爬,形成群体相互激发的共生共长的研修氛围。在群体交流中,每个人都实现着自我的成长突破:有的团员设计着富有特色的研修活动,有的团员自信地和专家交流,有的团员拿起笔总结吴老师的教育教学思想,有的团员到外省市传经送宝……2008年11月20日,中国教育报社组织了“吴正宪和她的数学团队——一个名师团队的展示及其成长范式解读专题教研活动”。来自全国的近500名教师,倾听了吴老师和团队教师的报告,亲自参与、体验了互动研修的过程。《中国教育报》对此进行了报导。这些都是我们成长的标志,我们也逐渐具备了承担挑战性任务的勇气。

几年来,团队在吴老师的带领下,在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中得到历练,使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团队不仅活跃在北京市,也活跃在全国的小学数学教学领域。在吴老师的带领下主持完成了教育部的多个全国培训项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义务教育新课程远程研修项目”、教育部面向农村教师的远程培训项目、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骨干教师数学学科国家级远程培训项目、教育部西北地区教学资源的建设项目等。团员们在吴老师的带领下学习,研讨、交流,在明确每项任务目的和内容的同时,集团队力量和集体的智慧,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受到了专家和一线教师的认可和肯定。

在奉献社会中收获成长 篇8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回信:“得知你们走进西部、走进社区、走进农村,用知识和爱心热情服务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众,坚持高扬理想、脚踏实地、甘于奉献,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收获了成长和进步,找到了青春方向和人生目标,感到十分欣慰。历史和现实表明,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他勉励大家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坚持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以青春梦想、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这封热情洋溢的回信,给“本禹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们、华中农业大学师生及湖北全省青年志愿者带来极大的鼓舞和激励。“队伍从开始到现在已有十年,志愿者们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有很多感动和体会,成长和收获,希望向总书记汇报一下我们的感悟。”徐本禹激动地说:“我们只是和全国千千万万支志愿服务队一样,做了一些有责有爱青年应该做的小事,却得到习总书记的高度肯定和评价。昔日的受助者,成为今日的志愿者,这是事业发展的轨迹,这是志愿者薪火相传、爱心燎原的精神所在。

志愿服务已经成为传统

在华中农业大学,志愿服务历来已久,已经成为传统。

1996年3月,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团委书记担任青年志愿者协会会长,直到现在,依旧如此。志愿服务已经成为华农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学校每年注册志愿者占全校学生总数的80%。目前,学校经过规范注册的志愿者达到19760人。这还不包括专家教授、留学生,这批人中也有2000多人常年参加各种志愿服务活动。

正是在这样志愿文化的土壤中,“本禹志愿服务队”应运而生。这支队伍由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红杜鹃爱心社、爱心协会等公益社团和1200多名志愿者组成。虽然大家保留着各自独立的名号,规模大小也不一样,活动涉及领域也各不相同,但是在这里,志愿服务生活俨然已经成为了参与者们寻求心灵净化、在投身实践中收获成长的第二课堂。

据不完全统计,这些年来,“本禹志愿服务队”已经资助了上千名贵州贫困儿童及中小学生完成学业,被资助者中不乏现在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人;凝聚爱心建成了华农大石希望小学、本禹希望小学、庐山希望学校……面向社会募捐10余万册图书与价值110余万元的衣物,为20所小学建立了图书室;连续8年开展“贵州乡村教师来汉培训”活动;多次组织学校农业专家教授深入山区,为农业发展“把脉问诊”,使一些科研成果落地生根,对促进山区教育发展、提高乡村教师的教学水平起到重要作用,为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本禹”精神的感召下,参与者越来越多,服务也延伸到了关爱进城农民工子女、关爱老人、关爱残疾人等方面,形成了以“花朵工程”、“夕阳工程”、“暖阳工程”、“甘露工程”、“爱绿工程”、“和风工程”为品牌的“六大工程”,涌现出了一批批优秀志愿者和优秀志愿集体,先后走出了“中国好人”、“用我的声音做你的眼睛”带盲童看世界的志愿者鞠彬彬,“中国青年志愿者先进个人”、“梦想湾”全球大学生公益活动的发起人张瑜彬,联合国环境署亚太地区青年顾问、常年坚持开展环保志愿服务的王凤竹,“舍己救人英雄大学生”、将生的希望留给他人的张瑜……

一个人影响一群人

“本禹志愿服务队”像一团火温暖人心,点燃这团火的火柴,无疑就是徐本禹。

作为“感动中国”获奖者,徐本禹的故事早就走进了千家万户,十年前,徐本禹考取华中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公费研究生,但他没有立即就读,而是为了兑现自己当年的承诺,来到贵州省大方县猫场镇狗吊岩村岩洞小学与大水乡大石村大石小学支教。后面的故事就是以“南湖居士”为名在天涯论坛上发表的长贴《两所乡村小学与一名支教者》里写的一样。在徐本禹的推动下,贵州大方县建成两所希望小学,大水乡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以上。华中农业大学已经与当地小学建立了长期支教援助计划,学校每年委派固定数量的志愿者前往。这种接力式的支教行动,已经慢慢形成一种制度,给当地教育带来巨大变化。2007年末,徐本禹也先后当选2004年央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第18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

2004年8月,一个爱心中转站——华中农业大学贵州支教基金成立了。学校破例为“华农贵州支教基金”义工小组开设专用账户,由学校、媒体和专家教授共同进行监督管理。整整一个暑假,“华农贵州支教基金”与身在贵州的徐本禹在武汉和贵州两地联动,核实受助对象信息并提供给捐资网友、处理海内外大量来信、银行转账、汇寄物资,大石小学176名贫困学生很快全部得到资助……此后,当地教育部门拨款29万元,加上学校捐款,建设“华农大石希望小学”。

因为被徐本禹的行为所感动,华农动物科技学院、动物医学院的赵福兵走进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县的崇山峻岭,在业州镇七里坪中学开始了为期一年的志愿者支教服务工作。不幸的是,2005年4月26日晚上,赵福兵在给同学们辅导功课时突然昏迷,经诊断为“松果体生殖细胞瘤伴瘤体破裂出血并脑水肿”,将自己22岁的青春永远定格在支教的岗位上……

华中农业大学第六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胡益波也是深受徐本禹影响的人,因为爸爸妈妈在他两岁的时候就离他而去,自小由体弱多病的爷爷和奶奶抚养成人。在他成长的道路上,最亲的爷爷奶奶也相继而去,但他从未放弃一颗向上的心,最终在自己的努力下,在社会和亲友的帮助下,他考上了华中农业大学,申请到了国家助学贷款,并获得国家助学金。在学校期间,他一直坚持勤工俭学。因为自己深刻的体会到贫穷的感受,他坚决要求加入学生会经济资助中心工作,以一种自信的姿态投入到服务贫困学生的工作中来。

nlc202309021805

上大四的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胡益波认识了徐本禹。胡益波就默默发誓要向他学习,将来一定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虽然他的生活过得并不是很好,但是每次遇到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胡益波都会毫不犹豫地伸出自己的援助之手。在学校2013年组织的研究生支教团的招募活动中,他第一时间向学校递交了自己的申请表。通过学校组织的面试和体检后,荣幸地成为华中农业大学第十三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之一。

“我一直在接受别人的帮助,虽然现在我没有什么太大的能力去为社会做贡献,但是我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回报社会。我能体会作为一个学生想读书但是又无法顺利读书的内心感受,所以我想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去帮助那些贫困地区的孩子们。”胡益波说,“在贵州支教一年,我沿着徐本禹大哥的路,将爱心之棒继续传递下去。”

研究生们的爱心接力

徐本禹影响的人不是一个两个,而是一批接着一批,在贵州如此,在华农更是如此。

2013年11月27日下午,“@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在新浪微博上发布了一张孩子们正在领取棉鞋的照片,微博写到,“冬天来了,鞋子到了,感谢好心人士顾先生,这个冬天孩子可以过个不冻脚的暖冬咯!”

上课、家访、社会调查、参加劳动……像发棉鞋这样一一对照的发放爱心物资,这样的工作本禹志愿服务队研究生支教团的志愿者们重复了10年。近10年来,学校先后派遣10批共66名研究生志愿者去贵州支教。每一位从贵州回来的支教团成员都自然成为了红杜鹃爱心社的成员。不同的是,现在的志愿者们能够接收到手机讯号,可以随时更新微博了。

10年前,这一切还无法想象。2004年下半年华农大石希望小学刚奠基,学生们在四面透风的两层竹楼里上课。没有网络,没有电视,在房顶才有微弱的手机信号。徐本禹支教期满后,这些孩子怎么办?2005年6月,学校决定在全校范围内招聘支教志愿者,组建研究生支教团。在众多的报名者中,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曹建强和法学专业学生田庚最终脱颖而出。当年7月12日,曹建强和田庚踏上南下的列车,奔向贵州省大方县大石希望小学,接过徐本禹手中的那支“接力棒”。如今在财政部工作的曹建强仍然和山区的孩子们有联系,他回忆起支教的日子说:“每次遇到困难时,想想在贵州的支教经历,都会重新又振作起来。”

实际上,和徐本禹一样,曹建强、田庚的行动更多的是“自发”行动,真正意义上的研究生支教团出现在2006年。这一年,学校的支教活动“升级”,纳入了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联合组织实施的青年志愿者服务扶贫接力计划全国示范项目,这是目前全国高校中唯一在贫困地区小学支教的研究生志愿者群体。秦丽、张进和董桥峰3人成为了学校这一届的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留校任辅导员的张进现在每年仍要回贵州去看一看。那段经历让他至今难忘。一次,他押运一辆装满了爱心物资的小货车到希望小学,山路的崎岖与泥泞让车在一个上坡处发生了意外,幸好没有人员受伤。车不能再开了,距学校还有四五里路,眼前只有一条很窄的泥泞小道。张进只好叫来四五年级的学生们一起搬运这些物资,“那么多歪歪斜斜的小身影背着几十斤的东西在泥泞的路面艰难的前行,我终身难忘。”

从一所乡村小学到更多学校,从贵州毕节到湖北恩施,研究生支教团区域逐渐扩大。从最开始的单纯的支教、到用专业力量引智扶贫、开展关心留守儿童的“春暖”行动等内容,服务领域也在不断拓展。目前,在爱心人士的帮助下,支教团已帮助上千名贵州贫困儿童及中小学生完成学业,许多学生在志愿者的帮助下走出大山,多人进入大学深造。与此同时,志愿者们面向社会为当地小学募捐近10万册图书与价值100多万元的衣物,为20多所小学建立了图书室。在志愿者的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关心下,华农大石希望小学、本禹希望小学、炉山希望小学、兴田希望小学、箐角希望小学等一批希望小学相继建成,改善了当地的基础办学条件。研究生支教团和红杜鹃爱心社一起,协调开展“贵州乡村教师来汉培训”,已有200余名贵州省优秀骨干教师到武汉学习交流。

如今,这场爱心接力还在继续。2013年,新一届研究生支教团的服务地增设了湖北省恩施州建始县官店镇摩峰小学支教点。2013年10月下旬,经济管理学院韩芳玉等13名同学成为第九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明年7月,小韩将延续10年前徐本禹走过的路,来到贵州省毕节市大水乡华农大石希望小学支教一年。

用生命去影响生命

2005年,徐本禹回到学校,“贵州支教基金”结束了它的使命。12月,在它的基础上成立了“红杜鹃爱心社”,徐本禹任首任社长。而后,“食科一家人”、 “植科一助一”、“阳光家园”等更多的爱心公益群体如雨后春笋在华中农业大学出现。到2006年,首届研究生支教团与红杜鹃爱心社成立时,“本禹志愿服务队”的主要框架已完全形成。其间,学校每个单位、每个部门,包括附属小学,都对服务队给予了许多支持和帮助。后勤集团捐出20万元,帮助成立了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基金”,服务队的活动开始走上了项目化运作的道路。

回收矿泉水瓶、卖电话卡……一毛一块的劳动所得聚沙成塔。与一般做勤工俭学的大学生不同,“食科一家人”的志愿者辛苦赚来的钱不是贴补自己生活之需,而是交给基金会,以资助比自己更贫困的学生;几个平均年龄超过50岁的教职工倡导组成的志愿者群体“阳光家园”,学生志愿者上门收集闲置衣物,这些退休或即将退休的教职工志愿者负责分捡、清洗和消毒。他们在学生区搭建了一个“爱心超市”,将清洗和消毒的衣物低价卖给有需要的人,所得上缴给省慈善总会,慈善总会按照1:1匹配返还,用来进行公益救助;学校里还有一批“洋雷锋”,印度留学生马亚克是学校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一名博士。3年前,马亚克在一次校内宴会上看到独居老人胡梅独自郁郁寡欢,上前询问后得知,老人是因为子女不在身边而感到落寞,他就不断的往胡老太太家里跑。做家务,陪聊,购物扛东西……

2010年7月16日,园林学院大三学生、志愿者张瑜因救溺水邻居不幸牺牲。在中央文明办“中国好人”评选中,他被评为“中国好人”,后来又获得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学院成立了“张瑜志愿服务队”开展助残爱老等一系列志愿服务活动,成为了“本禹志愿服务队”的重要一支。

对于志愿者的行为,华中农业大学团委书记李金发感慨地说:“志愿者既不是指挥者、也不是教育者,‘本禹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们尝试了多种公益方式,是在用生命去影响生命。”(感谢华中农业大学团委对本文提供的帮助)

责任编辑 陈晰

在研修中收获 在思索中成长 篇9

后测题答案

1、课例研究的基本环节有(A B C D)

A.发现问题,确定主题

B.群策群力,教学设计

C.分工协作,课堂观察

D.专业对话,反馈会议

2.下列关于课例叙述中正确的是(A B)

A.课例属于案例

B.课例属于教育案例

C.课例就是课堂实录

D.颗粒就是成功的教学设计

3.所教学科知识属于(A)

A.本性知识

B.条件知识

C.实践知识

D.一般知识

4.完整的课例报告就包括(A B C D)

A.背景与主题

B.情境与描述

C.问题与讨论

D.诠释与研究

5.教师成熟的核心标志(C)

A.完善的知识结构

B.熟练的教育教学技能

C.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智慧

在研修学习中体会成长的快乐 篇10

古今多少事,付诸笑谈中。研修的苦与乐只有用心去经历研修的人才深有感悟。

2011年7月13日暑期远程培训又开始起程了。研修这五天来,我们AA中学AA组远程研修成员克服各种困难,大家一起看专家的课程案例教学;一起探讨历史教学中的问题;一起交流,互相鼓励互相学习,一起感受同事间的温暖、成长的快乐和收获人生的点点滴滴。

AA老师不远千里急匆匆赶回学校参加研修;AA虽然是年轻教师,但却以高涨的热情投入到研修学习中,每天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AA老师一个有着十几年教龄的老教师,为了研修虚心向年轻老师请教电脑知识,每天高质量、超额完成作业与评论。

一篇篇文章、一条条评论、一次次探讨都凝聚着我们的汗水记录着我们的成长与快乐。当我们一次次为一个个历史问题争论不休的时候;当我们平时中的教学疑惑迎刃而解的时候;当我们的文章受到同行的肯定与赞扬的时候,其中的苦与乐只有自己才深有体会。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活到老学到老”只有将学习看作是一种快乐才能在远程研修中收获更多,才能在今后的教学中大有作为。

卫星频道覆盖在思索中前行 篇11

直播卫星在技术上解决了由于有线网带宽不够制约卫视传输的难题;有线电视网数字化改造,使得一个网络可以传送几百套电视节目,它们直接改变了传统的电视传播手段。随着网络电视和手机电视等新的流媒体逐渐涌现,人们观看电视节目的载体由原来单纯的电视机变为电脑、手机等新的载体,这一切新的技术变革对电视节目传输和卫星频道覆盖带来了巨大冲击,在未来几年内,电视覆盖市场可能会遭遇卖方市场与买方市场的转换,卫星频道落地之争将愈演愈烈。

一、卫星频道覆盖的发展历程

众所周知,卫星频道传输需要经过四个环节——上星、落地、入网和入户,其节目信息才能真正被千家万户电视观众看到。卫星频道覆盖和节目收视是相辅相成的,就像企业市场经营中的产品铺货、经销渠道建设之于产品销量一样的道理,它是将产品(电视节目)销售给消费者(受众)的重要环节,代表该频道所搭载的品牌广告信息的传播广度和所影响消费者的范围、规模和结构。

在全国入网使得电视台广告收益大幅增长,各家卫星频道逐渐尝到了全国覆盖的甜头。覆盖面广的电视台直接依靠其覆盖网络,把自己的节目传输到全国各地,进入了覆盖好——收视率上升——广告收入增长——继续扩大覆盖的良性循环。而对于效益不好的卫星频道来说,没有足够的经费投入覆盖,广告效益逐年下滑,高额的入网费让它们不堪重负,全国的电视台逐渐沦为各地有线网络公司的打工仔。

在这种情况下,经营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卫星频道覆盖哪里,放弃哪里,有限资金如何有效使用等问题就成为各家电视台面临的新课题。

二、面临新的形势,卫星频道覆盖如何应对

国内新媒体技术和卫星电视事业的发展,既为全国广大观众加大了选择收看电视节目的空间,也使电视频道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在电视节目传输新格局影响下,卫星频道的覆盖格局和经营环境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全国各家电视媒体只有转变观念,潜心研究观众收视需求,不断提高节目质量,加大频道宣传推广力度,加快落地入网步伐,加强经营意识,才能在激烈的频道竞争中求得发展。

1.精品意识支持覆盖。人们常说:以精品树形象。对于卫星电视频道来说,精品节目是覆盖发展的基础。从某种程度上说,卫星频道好比是一个品牌,电视节目就是产品,而卫星频道覆盖就是销售产品的通路和摊位,只有品牌知名度高了,产品质量好了,观众才能喜欢消费这个频道的节目,不然,只有一个产品的摊位(覆盖),没有好的质量(精品节目),肯定吸引不了观众的眼球,进而也不能引起广告商的兴趣。因此,精品节目是电视发展的核心,卫星频道的精品意识是发展全国覆盖的保证。

2.超前意识指引覆盖。时至今日,卫星电视频道的覆盖已经步入了市场经营的阶段。在激烈的竞争中,谁能抢占先机,先行一步,往往成为制胜的关键。1999年,在全国还是免费入网的时候,安徽卫视最早对覆盖进行市场操作,开覆盖经营的先河,占得了发展先机,充分证明了超前意识的重要性。正所谓“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具备了超前意识,才能步步领先。

3.经营意识合理覆盖。所谓覆盖经营意识就是以市场为指导,不断改变覆盖策略。充分考虑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追求利益最大化。

目前,通过卫星频道覆盖的市场化运作,“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在省级卫视的竞争中已经越来越明显。在这种情况下,专业化的覆盖经营日显重要。现在,几乎每家省级卫视都成立了专门的覆盖部门、划拨专项经费,有的还邀请社会力量介入,包括聘请专业的顾问公司提供覆盖规划和实施咨询,委托社会公司进行覆盖实施等。

这些都预示着覆盖也将和节目、广告一样,走向专业化经营之路。卫视媒体要根据自身的定位和资源状况选择适合于自身的覆盖策略。强势卫视可以依靠先发落地和节目优势选择全国性拓展策略,具有一定区域优势的卫视则最好采用聚焦区域策略,深耕区域市场,降低成本。城市突破策略也是一条值得借鉴的覆盖策略,覆盖好政治、经济中心城市和广告重点城市往往更现实一些。

4.服务意识巩固覆盖。在卫星频道的覆盖领域,服务意识体现在对已入网地区进行卫星频道的宣传和跟进,这种跟进服务质量如何,直接影响着收视和覆盖的有效性。不仅如此,世界是不断变化的,有很多事实证明覆盖的城市并不是永久的,在激烈的竞争面前,一个卫星频道随时可能被替代或者撤换,因此,如何巩固覆盖成果就显得更加重要。

随着卫视完成某城市特别是重点城市的覆盖落地工作后,跟进的宣传推广非常重要,它可以直接将覆盖价值转化为收视价值进而转化为广告经营价值。目前,在各家电视台竞争日渐激烈的前提下,加强与已入网城市的媒体的互动,卫星频道在当地媒体进行整体形象宣传、品牌推介,也成为大势所趋。

从某种程度上说,对覆盖地区进行收视指南、节目宣传等实际上相当于电视产品的售后服务,这不仅仅是卫星频道一个覆盖部门所能做到的。卫星频道的各部门要加强联动与配合,增强服务意识,共同巩固覆盖的效果,才能不断扩大卫星频道节目在省外的影响,提高卫星频道的知名度,才能增强省外观众的信任度和忠诚度,从而获取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总的来说,在网络电视、直播卫星等新技术的冲击下,卫星频道在困境中将面临新一轮的整合,卫星频道自身的经济实力、品牌实力、节目制作和编播实力、媒介营销实力等因素将决定着卫视格局未来发展的走向。目前,国家开始了有线电视从模拟向数字的整体转换,随着数字化平移的逐步完成,频道不再是稀缺资源,我国大部分电视频道将从政策性资源向市场性资源过渡。在这种情况下,卫星电视频道应该未雨绸缪,早做战略上的思考和准备。

从市场经营的角度看,卫星电视频道的竞争将由目前的搭建落地通路为主的竞争转变为节目内容竞争,内容为王的时代将真正到来。卫视媒体必须打造有自己风格的精品节目,增强以节目内容为中心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

“内容为王”不仅强调节目创意及内容应具有独特的个性与内涵,更重要的是以节目为中心,建立一整套的品牌推广机制,将节目作为产品来经营,从而令节目的影响力产生强劲的延续性和拓展性,带动整个频道的良性发展,打破中国电视产业以广告为主的盈利模式,建立以节目为中心的相关产业链,实现电视台经营和发展的良性循环。只有如此,才能真正赢得观众,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单位:河南电视台)

在研修中收获 在思索中成长 篇12

成校本研修之事

闵行区实验小学以问题导引变革方向,围绕问题的解决与产生,奏响“前移后续”校本研修的回旋曲,使研修成为一个“长程式”的螺旋向上的回路。在长期的“学习、研究、实践、反思和重建”的螺旋上升的回环与递归中,研究与发展的实践逻辑也渐渐清晰起来。其中,“行政调控”“专题策划”和“非行政性组织”是形成这一机制的重要手段和方式。

“行政调控”保证了校本研修的规范性。从行政层面对学科组展开“前移后续”校本研修的引领,既有助于形成整体框架式的顶层设计,又能迅速建立起一种校本研修的新常规,从而保障其规范性。“专题策划”加强了校本研修的系统性。它有别于传统教研中那种即兴式“找课上”的研究习惯,聚焦于主题,以主题的形成、延伸与转换为脉络,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地展开研究,避免了零散碎步,保证了实践探索的系统性。“非行政性组织”提升了校本研修的专业权威性。随着校本研修的拓展与深入,闵行区实验小学的教师们创造出“磨课俱乐部”“名师工作站”等多种以自主自觉为特征的日常化研修方式,也形成了不少非行政性的研修团队。这表明学校研修活动的行政色彩减弱,专业引领的权威性和影响力越来越强。

成专业发展之人

相较于其他方式,学科教学改革过程中的校本研修是最有助于教师成长的。在研修的过程中,教师专业学习社群逐渐形成。在群体的互助式学习过程中,教师个体专业素养的提高有了更坚实的保障。专注于“课”或类似任务,分享教育价值和标准,以对话、互动、合作为主要方式,这些都是专业学习社群存在和发展的基本特征。然而,当教学研究最初兴起的时候,这些特征并不明显。如果组织不力,或者流于形式,还将导致教师的“被教研”或“被学习”。唯有从领导与管理角度留意关注、悉心引导,将管理与调控、沟通与对话、学习与转化的机制逐步形成起来,并以“前移后续”这类传神的术语概括出来,校本研修才有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教师在专业学习与发展上的自觉、自信与自强才会逐渐显现出来。

历练学校的课程领导力

课程领导是课程实践的一种方式,是指引、统领课程改革、课程开发、课程实验和课程评价等活动的行动总称。校长课程领导力主要体现在课程思想、课程规划、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管理和课程评价诸方面。闵行区实验小学在几十年的改革与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蒙以养正、群且自主”的课程思想,搭建起“蒙正课程”的基本框架体系,并进而展开了包括国家和地方课程再度开发及学生成长体验课程的自主开发,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以“前移后续”为特征的校本研修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校长领导力、中层领导力和教师体现在校本研修和专业自主发展上的自我领导力,都得以充分的历练和展示,课程管理和课程评价也得以有序开展。

上一篇:拆迁补偿答辩状下一篇:企业财务科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