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对美国的影响分析

2025-04-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金融危机对美国的影响分析(通用8篇)

金融危机对美国的影响分析 篇1

2、促使美国经济大幅萎缩。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股市以及其他主要股市均大幅下挫,因此,可预计美国等经济体的投资和产出将受到更大的冲击。由于目前美国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已基本丧失,2008 年 9 月份在美国股市上 IPO 的公司为零,再加上从银行获取贷款的难度加大,因此,美国企业的投资和产出必将出现大幅下降。

3、金融业、建筑业、制造业就业人数锐减

金融危机最先发端于房地产市场,次贷危机导致信贷危机,大批金融企业倒闭或并购直接导致了金融行业自身员工和相关服务行业员工的失业,2007 年年末大约 4 万名员工可能因企业破产、出卖等问题失业,如果把针对华尔街金融机构的服务行业也包含在内,失业人数可能高达 12 万。信贷危机致使很多企业无法贷款获得流动资金进行生产,居民无法贷款进行购房、购车、上学等消费,生产、消费全面梗阻,恶性循环,整个经济陷入瘫痪。房地美和房利美被美国政府接管,华尔街的五大投行三家倒闭,其他两家转为银行控股公司,美国汽车产业遭到重创,汽车销售严重滑坡

4、金融业状况迅速恶化。自 2007年次货危机爆发以来,华尔街银行的损失很大且仍未见底和完全曝光。估计美国金融业损失高达 4600 亿美元,其中近50% 为住房按揭(美国已有 230 万人断供),20% 为商业按揭,30% 为信用卡汽车贷款、债券坏账。相当多的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其中不乏全球知名、有实力的银行都未能幸免。

5、住房价格大幅跳水。对房地产的悲观预期和不断紧缩的信贷状况互相影响并陷入恶性循环。房地产价格下降,消费者信心和消费水平持续走低。从 2007 年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美国全国范围住房市场价格平均下跌了 14%。其中,6 月份二手房销售量和价格双双下跌,同比分别下降 15.5% 和 6.1%。

6、失业率增加,给经济发展势头蒙上阴影。2007 年美国的失业率为4.6%。2009 年 9 月 26 日美国《明报》刊发报道指出,美国金融体系的近乎崩溃对美国就业率的影响远远超出华尔街。而失业率的增长势头必然会严重影响消费,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一直在63 左右,为 1982 年 3 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金融危机对美国的影响分析 篇2

2008年下半年以来, 受美国经济金融危机影响, 我国经济增速出现放缓态势, 危机正由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转变, 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蔓延。由于我国尚未对资本市场和外汇市场完全放开, 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较小, 但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国家宏观政策调控取向影响不可低估。外部需求减少, 通胀的压力减轻, 但通货紧缩已初见端倪;在经济增长乏力的情况下, 美元可能会采取更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弱势美元的汇率政策, 这些都可能加剧人民币的升值预期, 将进一步减弱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在全国宏观背景下甘肃省经济也呈现出下滑态势, 从甘肃省的实际情况来看, 这种影响越来越大, 已超出原来的预期。尤其有色、石化、黑金属和冶金等行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大。目前, 钢铁、铝业等由于原材料价格大幅下跌, 企业亏损严重。有色金属价格下跌及税收政策调整等多种因素导致甘肃省财政收入呈现持续低位徘徊态势, 相反财政支出保持了较快增长。总体看, 甘肃省财政收支任务艰巨, 经济形势不容乐观。

二、危机对甘肃省利用国外贷款工作的影响

(一) 危机对甘肃省政府主权外债的影响有限

从短期来看, 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将进一步加剧美元货币的持续贬值, 而甘肃省政府主权外债的70%均是美元债务, 从外债偿还分析, 在今后2-3年内充分利用美元贬值的机会用美元归还外债, 可有效降低还本付息压力。从贷款举借分析, 美元货币已进入新一轮降息周期, 在等值人民币债务不变的情况下, 美元对人民币的持续贬值将使我们举借的外债负担进一步增加。同时, 金融危机将导致国际资本现金流进一步短缺, 对新上项目而言, 今后新项目借款将更趋紧张。从长期趋势来看, 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和外汇管理体系尚未完全放开, 加之我国充足的外汇储备, 金融危机对今后甘肃省举借政府主权外债将不受较大影响。

(二) 危机可能导致部分利用外国政府贷款的中小企业还款困难

甘肃省当前正处于经济持续较快的发展阶段, 各领域对资金的需求都较大。美国金融危机使得长期以来制约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的融资难问题将会进一步加重, 企业的融资成本和获取授信的难度将进一步提高。金融危机可能导致甘肃省部分举借外国政府贷款的民营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下降, 出口需求下降, 特别对以出口导向型为主的企业贷款风险上升, 银行信贷将更加谨慎, 部分中小企业面临生存困难, 其带来的直接后果是这些受影响的企业不能按时归还国外借款本息, 甚至濒临破产。

(三) 对甘肃省日元外债掉期保值交易的影响有限

美国次贷危机已逐步演变为波及全球的金融风暴, 国际利率和汇率市场剧烈波动, 美元兑日元汇率节节走高。这种严峻的市场环境更加突显了日元债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对日元外债掉期保值交易, 如果在此次金融风暴来临之前, 我们未进行任何日元债务保值操作, 日元大幅升值势必将显著增加甘肃省日元债务的还款成本。但由于外债风险管理交易的实施, 即使日元汇率在100左右的低水平徘徊, 我们仍然能够按照130日元的汇率还本, 大幅节约汇率成本, 有效实现债务保值。因此, 2006年底甘肃省执行的这笔风险管理交易起到了未雨绸缪的关键作用, 在金融危机到来日元兑美元大幅升值的时刻, 为日元债务提供了比较充分的保护。

目前, 国内部分中资银行都因购买美国两房债券以及与雷曼兄弟进行衍生交易而遭受了较大损失。而我们在选择交易对手时, 正是由于选择了规模大、信用高、实力强、内控严格的传统金融机构作为合作伙伴, 才有了交易安全和稳定的保障。

甘肃省执行的这笔日元保值交易由于采用了结构相对简单, 汇率锁定区间大, 风险揭示清晰的方案, 达到了风险和收益的优化配置。即便在金融市场波动的不利环境下, 仍然能实现现金流上的较大节省。因此, 危机对甘肃省日元掉期保值交易不会产生较大影响。

三、几点建议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 世界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对我们的影响越来越大, 积极研究应对风险的策略, 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 未雨绸缪, 对推动甘肃省利用国外贷款工作实现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 提高风险意识, 高度重视金融危机对甘肃省借用外债的长远影响

此次美国金融危机的蔓延给我们又一次敲响了警钟, 重视危机, 积极应对危机, 只有未雨绸缪, 及早防范, 才能有效防范和抵抗由金融危机而引发的外债风险。由于政府外债是以政府的财力作担保, 一旦项目单位自身难以承担按时偿还贷款的责任时, 实际在直接债务人身上就产生了债务风险, 最后将导致财政风险。因此, 在今后工作中, 应努力将外债监控与管理工作提高到防范整个财政风险的高度来认识, 将外债的监控、债务风险的防范工作与财政风险的监控与防范工作紧密结合。

(二) 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进一步扩大国外贷款规模, 灵活调整甘肃省贷款的投向和结构

此次金融危机对我们既是挑战, 也是机遇。要实现国外贷款工作科学发展, 必须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全面深刻领会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新一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十条政策措施, 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开动脑筋, 在城建环保、教育卫生、交通能源等领域, 大力争取中央有关部门优惠的外贷项目, 进一步扩大甘肃省国外贷款规模, 特别是配合当前甘肃省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 在灾后重建上继续争取国外多种渠道的优惠贷赠款项目, 并与财政拨款打捆使用, 进一步拉动社会投资和优化投资结构, 促进甘肃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同时, 人民币持续升值将直接降低甘肃省企业进口成本, 可以结全当前形势, 积极研究, 选择一批符合甘肃省工业强省战略, 适合甘肃省经济发展情况的外国政府贷款项目, 使甘肃省中小企业运用相对较低的成本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和资源, 进行自主创新, 加快传统企业的改造升级, 帮助中小企业融资, 促进中小企业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

(三) 密切关注市场走向, 择机做好现有的风险管理交易

目前, 金融危机的影响仍未见底, 美元将进入新一轮降息周期, 日元汇率将会随美元的不断贬值有一个升值过程。随着美国政府及全球一系列救市政策的实施, 国际市场 (资本市场、金融市场) 面临的不确定性将进一步降低。对甘肃省现有的日元掉期保值交易, 应密切关注国际金融市场和我国人民币升值走向, 特别是美元日元汇率、利率及交易现金流的走向。待市场好转, 交易市值出现上升的有利时机时, 主动调整债务结构, 择机对交易产品进行重组或平盘, 达到风险控制最低化。

(四) 加强风险控制, 切实研究建立甘肃省政府主权外债风险预警体系

金融危机对美国的影响分析 篇3

关键词:金融危机;美国;学术职业;影响

美国高等教育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与其他一些行业比较起来虽然不是很明显,但也颇为令人担忧。私立大学的捐赠基金明显减少。银行借贷利率普遍升高和大学基金股票贬值,大学募捐能力下降,大学经营成本也出现了大幅度上升,这使一部分大学面临经营困难,甚至影响到员工工资发放。各州财政税收变化,也影响到各种高等教育预算的调整,很多州2009年度的高等教育财政预算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尤其是公立高等教育机构由于很大一部分财政支持来自州政府,受到的影响会比较大。学术职业与其他一些职业比较起来,虽然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金融危机对学术职业的影响也是很明显的。

一、金融危机对美国学术职业的影响

(一)金融危机对教师工资收入和聘任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学术职业最为直接和显著的影响就是对大学教师工资收入和聘任的影响。随着各院校财政预算的削减,各大学对预算进行调整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削减教职员工的工资和暂停大学招聘计划,乃至解聘教职员工。

金融危机影响了很多大学的财政收入,有些大学由于基金经营不善,银行冻结了大学资金,致使教师工资发放受到影响。为了控制大学的开支,一些大学采取了冻结工资增长的措施。有些院校宣布实施教职员工工资削减计划。最近,加州大学系统校长提出了一项计划:2010年,加州大学的教职员工工资削减8%,有21天的无薪休假,或者暂时解聘。有些院校主要是削减兼职教授的工资,以减少院校开支。如,韦伯州立大学(Weber State University)计划削减兼职教授的工资的7%,以应对目前所面临的财政危机,那么兼职教授的工资将回落到2004~2005年度工资水平。兼职教授所教的课程占该大学所有课程的1/3,这一工资削减,意味着每门课程开支将减少2,700美元。

在冻结和削减教师工资增长的同时,各大学还冻结教师招聘计划,甚至开始解聘员工和教师。冻结人员招聘计划的大学包括康奈尔大学、波士顿大学等。达特茅斯学院最近宣布了冻结招聘和削减预算的10%的计划,在未来两年里削减4,000万美元的开支,也可能裁员。[1]据《波士顿环球》报道,哈佛大学将裁减275个职位,约占哈佛16,000名教职员工的2%;另外,还减少了40名员工的工作时间。[2]有些院校改变招聘计划,以招聘更多的讲师职位,代替计划招聘的教授职位。乔治亚学院决定聘任更多的讲师,讲师占所有教师的比率将从10%上升到20%。[3]这主要是由于讲师没有终身教授职位,也没有研究职责,但每学期讲授的课程要比教授多。这一决策的目的主要在于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在急需领域招聘更多的教师,同时也节省了大学的财政支出。有些院校已经开始采取行动,裁减教师。据美国《高等教育纪事》的抽样调查,在参与调查的33所大学中,有22所大学已经停止聘任新教师,25所大学将减少其他员工的开支,15所大学计划延迟基础设施建设,10所大学减少差旅费开支,大部分院校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裁员。[4]威斯康星的诺思兰学院(Northland College)刚刚宣布裁减13名教师和员工,其中有五名非终身教授轨的教授,他们下一学年的合同将不再续签。红地大学(University of Redlands)宣布冻结所有员工工资的同时,还解聘了29名非教学员工。[5]加利福尼亚州正在讨论削减41亿美元的财政计划,如果计划得以通过将意味着减少5万学生入学名额,或者裁减4,000到5,000名员工。对于加利福尼亚大学来说,新修改的预算计划意味着2009—2010年度总削减额为3.22亿美元,即削减10%。[6]

(二)金融危机对教师工作量和学术研究的影响

为缓解财政困难,许多院校冻结招聘新教师和裁减教师,这些措施意味着教师的工作量将大幅提高,教师要教授更多的课程;或者由于教学班级人数剧增,教授更多学生的同时,工资却冻结不再增长。学校通过提高教师的工作量和工作效率,尽量减少金融危机所造成的损失。

金融危机为金融学教授提供了难得的研究机遇,对金融学领域的教师尤其是各商学院的教师学术研究产生直接影响,这将促进大学教师从事与金融危机相关的学术研究工作。在哈佛大学商学院,许多新的课程和研究计划都与金融危机有关,已经有很多关于金融危机相关研究著作和研究成果问世。金融危机本身成为商学院和经济学相关专业教学的生动案例。例如,像“新世纪金融公司”、“次贷危机:美国房产和全球金融危机”、“高管薪酬与2008年美国信贷危机”、“财政报告的未来”等都成为很好的教学课题。哈佛商学院的教授以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对贝尔斯登(Bear Stearns)的收购为研究案例,向所有一年级学生在两门不同的课程中从不同的视角进行讲授。为了促进教师之间分享知识和观点,促进跨学科研究和课程研究,哈佛大学商学院还组织了一个由六名教师组成的工作组,要求所有教师进行为期半天的以金融危机为主题的讨论,并在之后进行以全球金融危机为主题的系列报告,对金融危机进行深度研究。与以前的讲座不同之处是,这次所有的讲座、报告都是面向所有教师的,同时,也吸引了来自金融界的校友的关注,很多校友希望能够听到哈佛教师对金融危机的很好解释,也希望知道如何寻求到医治金融危机的良药。哈佛大学卡尔·凯斯特尔(Carl Kester)教授认为,金融危机本身将成为商学院教学和研究的指导原则。

金融危机促使一些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计划进行自我评估,学校通过对评估结果的分析,调整课程计划。乔治城大学(Georgetown University)的麦克多诺商学院(the McDonough School of Business)的MBA课程计划2008年秋季就已经对课程进行了改革,计划在课程中增加一门以教授历史和目前金融危机为内容的课程,今年秋季仍将开设此门课程,同时,还要对其他课程进行改革。美国大学的考戈德商学院(the Kogod School of Business of American University)通过对MBA课程的评估,决定加强基本理论的教学,以增强学生对决策责任的认识,认识到商业或金融方面的决策对整个社会的影响问题。这些课程计划的调整本身就对教师的学术研究具有导向性作用。此外,为了节省开支,有些大学不得不调整课程计划,通过减少开设课程数量以降低成本。如美国一些黑人大学和学院受到的影响比较大。这些大学课程计划的调整将直接影响到大学整体的学术水平,对大学教师的学术研究也直接造成影响。它迫使有些教师调整研究方向,改变研究兴趣,以适应课程计划调整的需求。取消一些专业意味着停聘教师,同时进一步意味着解聘一些专业的教师,或将这些专业的教师转移到其他专业或者从事其他工作。

金融危机对经济学学科的发展也产生了较大影响,从而影响了教师的学术研究旨趣和研究方向。美国有些大学已经在进行院系调整,停办某些系,增设一些系。这些大学增设的主要是工科专业,以培养专门技术人才;减少的主要是金融系的专业。金融危机对经济学理论也将产生影响。目前,西方经济学理论主要以新自由主义为主,而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遭受重创,有些学者甚至认为新自由主义是这次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这使得一些经济理论家将关注点转向其他理论,进而会促使很多大学教师将研究兴趣或重点转移到对其他经济理论的研究。

(三)金融危机对学术职业人员组成和质量的影响

金融危机首先对学术职业的人员组成产生影响。目前的金融危机所造成的就业压力,使许多人选择进入高校重新开始学业或者继续留在高校读书以避免经济低谷。有些优秀的毕业生会将目光转向学术职业,这将使学术职业的准入标准不断攀升,可能会使以前对学术职业不太看好的优秀人才到高等教育领域就职,从而提升大学教师的总体水平。此外,一些业界人士,尤其是金融业人士开始转而关注学术职业。这一方面会增加学术职业的竞争度;另一方面,也会为学术职业注入来自业界的活力。有业界经验的人士不再是大学中的兼职教授,而成为大学中的专任教师。对于大量其他领域裁减下来的人才,高校可以从中招聘到既具有实践经验,同时又具有较大的学术发展潜力的人才,他们的加盟对大学的学术传统、大学的学术精神都将产生影响,从而对学术职业产生影响。

金融危机也将对各院校教师的质量产生影响。首先,很多院校削减硕士课程计划和博士课程计划可能会影响到学术职业组成人员的未来质量。据报道,2009年5月,爱莫雷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等几所院校宣布计划今年秋季削减博士生招生人数。另有几所私立大学的最优秀的博士计划也要减少招生人数,削减招生人数最多的是人文学科。哈佛大学宣布今年秋季将减少文理科研究生计划,缩小班级规模,但尚未确定最终招生人数。芝加哥大学则由各个系决定未来的博士生的招生人数,预计人文学科的招生人数将削减25%—33%;社会科学各系则预计减少博士生招生人数,增加硕士生招生人数。普林斯顿大学未来将招收840名博士生,而上一年则招收了947人。[7]这些变化可能会使某些课程难以为继,尤其人文学科课程的削减也可能会大大改变博士生的学术环境,从而影响高级人才的培养质量。另一方面看,博士生招生人数的减少会使院校关注博士生教育和劳动力市场中一些更为重要的问题。从长远角度看,这些变化会对学术劳动力市场产生影响,尤其是对人文学科领域产生较大影响。削减人文学科领域的博士生招生人数,会缓解目前在人文学科领域出现的终身教授职位紧张的状况,但同时也会削弱各院校人文学科的发展和建设,影响到整体学术氛围,从而影响大学教师的质量。其次,通过影响教师职业发展进而影响教师的质量。一般来说,各个院校都要拿出一定的资金致力于教师的职业发展,为教师提供工作坊、参加国际会议等各种机会,以使教师与各领域的最新发展保持同步,不断更新知识。但是,每每遇到财政困难时,首先就是教师发展资金被削减。这不仅会限制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机会,也会使教师很难跟上学科最新发展现状,从而影响教师的可持续发展。第三,影响教师的自然新旧更替,影响学科发展。许多教师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推迟退休时间,从而打断了各系希望通过退休人员的稳定流动,招聘工资低但又能够使各系学科发展变化的新教师的计划。据美国教师退休基金会(TIAA-CREF)的统计显示,许多教师都由于金融危机计划推迟退休时间,从2008年的最后三个月和2009年最初三个月对加入基金会50年的所有教师的统计看,每个月都有1/3以上的教师推迟退休时间。为此,各院校积极筹划推出鼓励教师退休的计划。哈佛大学甚至已经向员工推出了提前退休计划,以便腾出教师职务,招聘新教师,补充新鲜血液,促进学科不断发展。总之,从长远角度看,金融危机对学术职业的人员组成和质量的影响是长期的。

(四)对教师职业权利的影响

有些院校因财政危机解聘教师的做法引起了教师和学生的不满。尤其是有些院校违反正当的解聘程序的做法,危及了教师的职业权利。佛罗里达大西洋大学(Florida Atlantic University)以教育和财政问题为由解聘五名终身教授,遭到很多教师的抗议。2009年2月,克拉克—亚特兰大大学(Clark Atlanta University, CUC)在没有教师成员参与的情况下做出决定,解聘了100名员工,其中,包括70名全职教师,其中有些是终身教授。该校要求部分被解聘的教师立即停课离开学校,然后,这些教师的课程被分配给了其他教师。据统计,该大学有教师230人,这就意味着有30%的教师被解聘。宣布解聘员工的理由主要是由于经济危机所引起的学生入学人数减少和资金筹集总数下降。但校方宣布没有削减课程或课程计划。[8]事实上,CAU的做法引起了人们对教师职业权利问题的关注。根据美国大学教授协会(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Professors, AAUP)的指导原则[9],在解聘终身教授时,必须提前宣布学校所面临的财政危机,并以充分的证据说明学校所面临的财政危机,方可解聘终身教授,解聘终身教授需要履行正当程序。CAU的做法,无疑会引起教师的不满,教师可能会就这样的解聘程序提出法律诉讼。

(五)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

对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有关人士和一些大学教师认为应该从风险管理、职业道德等方面对现有的课程进行改革。以MBA课程为例,长期以来课程都是以简单的培训为主,现在需要进一步对课程进行深入研究改革。考虑如何将技能和能力训练与职业责任平衡,帮助学生分析金融职业内在的道德问题,清楚某个公司的行为对公司以外的社会产生的影响,批判性分享金融领域和金融业对整个社会乃至世界的影响,使学生接触到更为广泛的经济学理论,从更为多元化的理论视角对经济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金融危机在某种程度上是道德危机,金融危机与很多大机构的不法不当行为有关。而这些机构公司的首脑往往都是知名商学院的高材生,这也就向学术职业提出了重要的要求,要求大学培养出来的将成为未来企业领导者的学生,必须关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强调企业对社会所创造的价值,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和商业荣誉。学术职业人员从事教育并且作为未来商界的领导者、政府官员以及其他人员的榜样,应负有更高的道德责任。学术职业人员有其独特的职业伦理,需要将其内化为学术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因此,研究生、新大学教师和有经验的大学教师也应该向法律专业的学生和从业人员一样,接受职业道德教育并受职业道德的规范。大学将职业道德和伦理教育融入现有经济学教育之中,势在必行。这首先要求大学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在教学中将道德教育融入学科知识的教学之中,并帮助学生内化为其行为的准则。学校课程必须具有职业道德和伦理这些内容,这是认证商业课程计划中的要求。

二、对我国学术职业发展的启示

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起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影响到全球所有国家和地区,我国多数高等教育机构虽然很大程度上是由政府进行财政支持的公立院校,很多院校不存在美国一些私立高校经营基金的问题,但财政危机对高校的影响也不可忽视。从金融危机对美国学术职业的影响的分析,进而对我国学术职业的发展进行思考,以促使我国学术职业健康发展。

(一)提高大学教师工资待遇和改进招聘政策,形成高质量学术职业人才库

金融危机给我国高等教育带来了挑战的同时也创造了契机。为此,我们应抓住契机,吸引优秀人才。优秀的教师队伍是一所大学的关键因素,一所大学的声誉主要在于是否拥有一流的教师队伍。因此,面对经济危机的挑战,大学必须抢占先机,形成一个对市场极具吸引力的薪金制度以聘任和留住优秀人才。面对金融危机的挑战,美国很多大学都开始考虑削减教师工资或者裁减教师,这种做法不仅对在职教师的工作构成威胁,还使那些其他领域中的优秀人才对大学望而却步。但是,同样面对金融危机,有些大学坚持不削减教师工资,坚持之前的招聘计划。有些院校只是削减行政管理人员的工资,而维持教师工资不变。如,印第安那大学校长计划冻结行政人员的工资增长,预计一年可节省200万美元的开支,但保持教师工资预算计划不变。这不仅对在职教师是一种鼓舞,也促使很多优秀人才看好学术职业,有利于待业人才和优秀的毕业生被吸引到教师队伍中来。面对金融危机,我国出台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中,很大一部分是用于增加基础建设的投资。事实上,发展高等教育也是促进内需的一种途径,提高大学教师的工资待遇,属于一种人力资本的投资,这对我国经济和社会来说都会长期受益。我国高等教育应该不断加大人才招聘力度,吸纳全球优秀人才。目前,我国政府积极制定优惠政策引进海外优秀人才。很多高校在全球范围内招聘教师,有些院校甚至直接到国外招聘大学教师;同时,还聘用国外人才前来任教或从事科研工作。这样,我们就可以在世界范围的人才库中招聘优秀的人才,从而提升我国学术职业的总体水平,这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个契机。

(二)科学规划教师工作量,调整教师学术研究方向

由于美国一些大学因金融危机开始冻结人员招聘和裁减教师,使教师的工作量加大,工作效率提高。我国大学目前教师工作稳定,没有裁减教师的现象出现,但也需要从金融危机对美国学术职业的影响中吸取经验,通过科学规划教师的工作量,使教师的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传统上高等教育的专业和课程设置主要是以学科发展和知识逻辑作为依据。面对金融危机,美国一些大学开始调整课程计划,对大学课程进行调整。我国高校也应将大学的课程设置与社会的实际需求相联系,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对高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进行有效调整;引导高校教师走出“象牙塔”式的教学和学术研究,研究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使之成为专业调整和课程设置的优秀设计者。目前,有很多高校教师开始研究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主动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和课程计划、课程大纲,以及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以回应市场的要求。高等院校应鼓励教师以金融危机为研究对象,进行经济学理论创新;引导教师的研究方向。金融危机成为商学院教师进行教学的绝好案例,很多金融学和经济学的教授都开始研究与金融危机相关的研究课题。因此,我国高校教师应该抓住这个契机,在经济学理论研究方面有所突破,实现经济学理论创新。

(三)致力于学术职业人员组成多样化,提高学术职业的整体质量

金融危机加大了就业难度,2009年我国应届高校毕业生为610万,加上历年未就业毕业生人数,有超过700万毕业生需要解决就业问题,面临着较大的毕业生就业压力。另一方面,金融危机使金融业和其他一些企业界、商业界出现人才过剩的局面。此外,金融危机还导致了世界范围的金融领域裁减员工现象,致使大量金融领域高级人才过剩。为此,我国高校应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及时调整人事聘用政策,一方面在应届毕业生中选拔拔尖人才,充实到高校学术职业中来;另一方面,抓住时机,在世界范围招聘有经验、有影响力、有学术发展潜力的业界人士到高校从事学术职业,从而使高校学术职业人员的组成多样化,以进一步密切高校与业界的联系,使高校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

面对金融危机,美国各高校都尽可能削减财政支出,首先是削减教师发展所需资金,这影响到教师的发展,进而对美国未来学术职业的质量产生影响。为此,我国高校应制定措施,建立教师发展中心之类的机构,保证教师发展的充足投入,并以制度化的形式固定下来,提高学术职业的整体质量;同时,还应提高学术职业准入水准,这将有助于提高学术职业的整体质量。

(四)制定应对危机的对策,保证财政危机情况下教师工作的稳定

1940年,美国大学教授协会(AAUP)发表了《关于学术自由与终身教授制的原则声明》,使学术自由的原则和终身教授制度的原则在美国高校中得以确立,并得到法律上的认可。终身教授制度不仅发挥着维护学术自由的作用,还保证了学术职业人员的职业安全。一方面,通过终身教授制度为学术职业人员提供充分的经济安全以吸引有才华的人士从事学术职业;另一方面,终身教授制度也规范高校在解聘终身教授时履行正当的程序,以保证教师的职业权利。这就使得高校在解聘教师时必须有充分的理由和履行正当的程序,这也是为什么美国绝大多数高校面临金融危机时,没有随意解聘教师的原因。我国高校也应制定类似的维护教师学术自由和维护教师职业安全的政策,以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从事学术职业,使学术职业人员能够安心学术工作,从而保证学术职业的质量。

(五)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将职业道德和伦理教育融入教学之中

金融危机对金融领域的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伦理提出了要求。虽然,在美国的商学院中一直都在进行职业道德和伦理教育,但是,关注的焦点还是在于理论和实践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有人认为美国大学的商学院已经沦为技术性学校,而MBA课程计划则是一种培训性的课程。因此,今后的教学中要将职业道德和伦理教育真正融入到各门课程的教学之中。这需要教师本身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需要教师认识到职业伦理的重要性。同时,在大学教学中要注重学术职业伦理的教育,注重未来从事学术职业的人员的职业伦理教育。

参考文献:

[1]How the Economic Downturn is Affecting Colleges[EB/OL].http://chronicle.com.2009-06-24.

[2]Tracy Jan, Globe Staff. Harvard to lay off 275[EB/OL].http://www.boston.com/news/local/breaking_news/2009/06/harvard_u_to_la.html. 2009-06-24.

[3]Georgia Colleges Allowed to Hire More Lecturers[EB/OL].http://www.insidehighered.com/news/2009/06/04/qt/georgia_colleges_allowed_to_hire_more_lecturers. 2009-06-24.

[4][6]Pugh Tony. Economic crisis squeezing colleges, universities[EB/OL]. http://www.tri-cityerald.com/1182/v-print/story/394019.html. 2009-06-20.

[5]Job Cuts at 2 More Private Colleges[EB/OL]. http://www.insidehighered.com/news/2009/06/01/qt/job_cuts_at_2_more_private_colleges. 2009-06-24.

[7]No Good Option[EB/OL]. http://www.insidehighered.com/news/2009/05/18/california. 2009-06-20.

[8]Scott Jaschi. Top Ph. D. Programs Shrinking[EB/OL].http://www.insidehighered.com/news/2009/05/13/doctoral. 2009-06-20.

金融危机对美国的影响分析 篇4

去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对江门经济的影响逐步显现出来,尤其是2009年一季度经济运行的各项指标下滑比较明显,突出地表现在对外贸易额的减少,利用外资额的下降和用电量的大幅减少。这表明国际金融危机对江门的影响没有深圳和东莞等外向度非常高的城市那么敏感和快速,江门经济的外贸依存度是50% 但是,它的影响会在今年的2-4月份集中释放,对我市的第一季度经济运行造成较大冲击。尤其是,我市外贸出口企业主要以中小型加工企业为主,抗风险的能力较弱,所以对我市的外贸企业的影响可能还要严重和持久一些。

一、基本情况

国际金融危机对江门的影响主要通过进出口加工贸易、利用外资、和能源等需求萎缩三个传导机制发生作用。对江门的就业和服务业影响不大,对房地产业影响较大商品房空置面积万平米,空置率%,对农业的影响也较小。

二、对各行业的影响

(一)对工业经济的影响

(二)对农业经济的影响

1. 出口创汇农业的影响

2. 对农业生产成本的影响

农资价格的影响,农产品价格走低的影响

(三)对服务业经济的影响

(四)对就业的影响

市劳动保障部门负责人介绍,2009年,我市新成长的劳动力将是4.8万人,其中大学毕业生1.9万人,2009年就业工作的重点是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安置就业。

1. 对城镇就业人口

2008年末城镇就业人口较2007年减少了6269人,而去年同期,2007年较2006年只减少637人,国际金融危机对城镇就业还是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虽然这个数字只占城镇就业总人口的0.4%。

当前的金融风暴对我市劳动力市场带来一定影响,市人力资源市场一份最新统计显示,岗位需求与求职登记人数相比,求人倍率由2008年的1.12下降至今年1月份的0.87(编者注:求人倍率是劳动力市场需求人数与求职人数之比,它表明了劳动力市场中每个岗位需求所对应的求职人数,如求人倍率为0.87,表示100个求职者竞争87个岗位),出现了岗位需求萎缩,求职人数增加的现象,但总体看,我市就业形势仍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食宿和餐饮服务业仍然是招聘的主体,电子生产工、车位工、生产运输工人、服务员需求量仍大于求职量。

2. 对农村就业人口(农民工)的影响

我市有农民工万人,其中,在外打工农民工返乡的有133266人;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本地企业裁员减少人。“我们上周刚刚统计出的数据显示,我市各企业春节前离岗农民工133266人,春节后返岗106613人,80%以上的农民工返岗,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林辉昨天向记者透露。据介绍,这一数据来源于市各级劳动保障部门的最新普查结果,农民工实际返岗率高于之前对15家企业抽样调查得出的73.72%的数字。

3. 对应届大学生就业影响情况

据人事部门统计,目前江门尚有2万名左右的大学生没有实现就业。

最近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促进创业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把促进就业帮扶对象由原来的5类扩大到8类,新增了退役军人、大学生创业的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等扶持政策。市财政今年将安排1150万元促进就业专项资金,配套落实相关政策,大力促进创业就业;同时,在各市、区建立一个以上的创业孵化基地和一个创业培训基地,以全面促进就业再就业。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建议

还未见回暖的迹象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总体投资额度不够,尤其是大项目偏少

(二)投资的后劲不足,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三)科技创新投入增长幅度较小不足以支撑传统优势产业升级改造

(四)政府出台的应对政策措施力度不够,效果不够明显

减免税的力度不够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较少,难以满足当前企业的需要。

(五)基础设施建设各种制约因素较多进度不快,影响经济社会一体化的进程。

(六)市级财力薄弱统的能力能够,影响一体化进程。

为此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项目引进力度,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二)结合《规划纲要》珠江中经济圈布局,大力发展专业镇经济,争取尽快和中山专业

镇融合,形成江中专业镇集群,强化新会和台山东南向发展意识,加快与珠海的沟通和联合,进一步激活经济发展的活力要素。

(三)加强全市产业布局规划的力度,进一步明确各个区域的功能定位,实现科学布局,协调发展

(四)在《规划纲要》新一轮框架下,进一步做活江门的发展文章。上连广佛都市圈,下

通澳珠出海口,做到上下通气,八面来风。

(五)做活江门生态宜居典范城市这个人文牌。加快滨江新区开发建设进度,争创国家生

态园林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加快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努力打造珠江西岸山水园林城,生态宜居地,生活便捷、心情舒畅、休闲舒适乐园。

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对中国的启示 篇5

自2006年以来,美国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到今天,终于蔓延熊熊大火,开始肆意的燃烧。尽管美国政府甚至美国主要盟国都在尽力地想办法扑灭它,尽管世界各国都期待它朝好的方向演变,但实际上,没有人能够预测到这场大火燃烧到何时?蔓延到什么程度?而如今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从华尔街到全世界,从金融界到实体经济,各国政府都在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

现在包括美国本国以及外界都有各方面的说法,有的认为这次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是监管不严导致金融衍生品的过渡发展,另外一块是美国国家居民过渡消费导致了金融危机的爆发;还有一些说法认为是,由于过去长期低利率的问题导致了社会最终爆发一系列的经济问题。,从有些专家的研究来看,其实美国本次金融动荡最终转化成危机,它爆发的影子是由于价格泡沫所引起的。在明确严格说,价格泡沫主要体现在房地产市场,可能现在美国政府给外界一种观点,是由于房地产金融衍生品泛滥,导致了美国经济危机的出现,其实这是美国政府的一个误导,因为试图以一个抽象的,在广大民众中,或者投资人中,以抽象的概念想讲实质问题转移和扩大化。且不论到底哪种说法正确,金融危机确实影响了全球各个国家。

那么从这一次危机中我们能够看到什么,我国经济和中国的企业会受到什么影响?对我们而言,中国企业到底是机遇大还是挑战大。联系到中国的国情和长期经济发展变化态势,中国应该如何看待此次危机呢?或者我们可以得到那些启示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此次美国金融危机是否是自十九世纪末开始工业化、二次世界大战后成为世界经济霸主以来,长达一百余年的经济繁荣期的“拐点”?进一步说,以美元主导的世界经济中心开始新的转移了,美国开始走一百五十年前英国的路了。这就是说,这次美国金融危机是美国经济长期衰退的开始,是大转型、大调整的开始,固然它不一定会出现1929-1933年那种信息不发达时代的惨烈危机,但它的出现却相当于英国1840年前后的危机,意味着一个极盛帝国的命运开始转折。性质和类型与以往的危机绝然不同。如果不看清这一点,所有的分析往往会一叶障目。还有一点值得提及的是,美国此次金融危机的萌芽应该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克林顿新经济发展的极度繁荣之后,美国失去了未来经济发展主导的方向,于是,一方面对外制造祸端,让世界的痛苦而延缓和承载本国的危机,于是先后点燃了东南亚金融危机、二次发动伊拉克战争、发动南斯拉夫战争以及阿富汗战争,自然还有遏制“中国威胁”的全球战略的实施等,这些频繁的战争及给世界带来的麻烦,本质上都是为了美国经济延缓衰退;另一方面在国内则透过金融工具引导世界参与一起制造泡沫经济,维持这种虚假的繁荣。

第二、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利大于弊,是中国的大机遇。“此消彼长”,中国三十年厚积薄发,正进入百年长期繁荣的初期或上升期。因此,在一定意义上,美国的危机正是中国的机遇。”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危害并没有某些专家所说的那么严重,应以积极乐观辩证的态度看它的发生和演变。中国应继续走好自己的路,而没有必要为别人的过错和痛苦而忧心冲冲。

第三、美国金融危机是中国经济和市场大转型的强大推力。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给快速成长中的中国经济当头一棒,从此提出了“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的政策理念,然而,由于传统体制支撑下的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在中国各地具有顽强的根基,因此,十年过去了,不少地方“扩大内需”根本就是一句口号,还没有放到具体政策落实上来,而是继续在扩大出口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显然,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容不得某些“以出口为荣”的地方领导再片面追求“外向型”了,强大的压力必将近推动各地政府从此开始真正重视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甚至发动类似于日本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消费革命”和“流通革命”。尽管这已经是“迟到的革命”,但毕竟它的发生将会给中国社会带来巨大的变革和进步,从此真正奠定中国最大经济强国的市场基础。同时,那些具有盲目外资崇拜倾向的地方政府领导也应该开始觉醒了,应全面重视开始审视如何挖掘国内的民营资本力量,并将它融入到本国的经济成长中来。

第四、所谓“救市”往往是“打贫济富”而不得人心,应尽量避免让穷人为富人买单。在一个国家,富人的“话语权”和影响政治的力量比普通百姓尤其是弱势群体强大得多。在美国金融危机中受伤的华尔街金融机构显然对美国政治的影响力显然空前强大,甚至某些财政部官员就是华尔街出身,因此,美国金融危机暴发后,政府“救市”被一再施用。尽管出现类似于“一百二十名专家反对信”甚至众议院否决,但最终还是“扭不过”世界最大的“金融寡头”结盟下的强大力量。市场的合理逻辑是,既然这些市场参与者在市场繁荣的高涨期赚取了大量钱财,并以错误的决策和方式导致今天的结局,就应该为这些错误买单,理应为此付出代价。救市:永远是对错误的鼓励。怎么赚钱是富人的事,亏损由全体纳税人承担?我的看法是,危机就是对这些决策和行为的另一种“回报”,是一种合理调整的必然,“救市”往往是下下之策。

第五、在危机处理中,政府往往会过度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扩大自己的权力。从媒体报道中得知,在反对美国政府“救市”的观念中,相当多是质疑政府的“救市”能力,即是否救得了?要知道,现在的危机形成政府自身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那么,政府能否扮演出“点火者”和“救火者”的双重角色?显然,在现代市场条件下,尤其是全球化市场背景下,所谓政府“救市”的作用是相当有限的。当然,政府不能臵于危机不顾,必须进行“危机处理”,但危机处理不等于“救市”。“救市”是以一种“救世主”的态度来行事的,而“危机处理”则是以危机当事人的身份尽量化解危机的负面效应。如果没有约束,就常常做出超出自身权力和能力范围的事。因此,在这种情形下,如何理性地看待政府作用,如何尽量以制度化的方式约束政府行为并约束政府放大自身的权力,是经济民主化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第六、美国金融危机是否说明中国的资本证券化道路走得过快?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基本上完成了“资产货币化”道路,然后在“货币资本化”道路却由于“重外资,轻内资”尤其是轻视民营资本而进行得十分缓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是外资主导下的工业化进程,民营资本没有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化而得到有效成长,受到多重抑制。可以说,这也是目前中国经济最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之一。

第七、中国金融实际部门和学术界有一批盲目迷信美国金融的“崇美派”。长期以来,由于中国的教育体制是把“英语”和“数学”两门课程作为最核心的升学考试课题,因此,许多高学历以及留学人员都是这两门课相当好的人员。由于这些人员,尤其是中国数十万英语老师,把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用在学习英语和了解美国上,因此,他们无形中不自觉地“言称必美国”,无形中充当了“亲美派”的角色。

第八、大学的专业设臵盲目追赶世界一流,模仿美国大学,危害开始显现。虽然我不反对金融创新,但对于这类金融工程技术在中国的实际可行性则一直是怀疑的,至少在相当长时期内,无须在大学里开设此类专业培养此类人才。然而,目前中国大学的专业设臵中,居然形成了一股“金融工程”的热潮。但愿此次美国金融危机对这股热潮泼点冷水,给它降降温。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中国大学专业设臵脱离社会实际以及盲目随意,到了一个相当严重的程度。

在目前经济局面下,可能在稳定或者尽可能减少出口影响基础上,对内需关注是加强,从近期,包括刚开的党代会,内需的启动,或者内需的制造,制造内需点可能会成为下一阶段我国大的经济政策方向。中国正积极应对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变化和自然界严峻挑战,经济保持较快增长,金融业稳健运行,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同时,全球金融危机使中国的经济发展面临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中国经济发展也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面对这一全球性的挑战,世界各国需加强政策协调、密切合作、共同应对。在此关键时刻,坚定信心比什么都重要。只有坚定信心、携手努力,我们才能共同渡过难关。

参考资料:时事与政治相关论文——整理稿

金融危机对我们的影响 篇6

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了!金融危机日益严重,最终将我们的就业保障一次性给解决了。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唯有等厂来。现在已经没有可以选择的余地了!今天将有百万应届大学毕业生需要就业,还有去年那30几万没找到工作的,以及过年后大量返乡的民工、社会青年……还有降薪裁员的国企民营,拒绝招工的公司,五万多家倒闭的企业,跨国集团的停产……哪一项不把我们的就业扼杀于摇篮之中?一直憧憬以后的工作会怎样会怎样,有过千百种答案,唯独把就不了业排除了在外。这个人生的转折点来得太突然了,就像初中的新课改一样……

其深沉原因

金融危机对美国的影响分析 篇7

关键词:金融危机,出口贸易,定量评估

一、引言

近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对外贸易的大幅度扩张。由入世以来至2007年次贷危机的GDP中, 净出口的比例平均为4.68%, 2007年净出口占GDP的比例更升至7.93%。2002-2007年进出口总额与GDP的比例平均为60.2%, 2007年所占GDP的比例为65.76%。当国际金融危机从美国向外逐渐蔓延时, 全球经济形势的逆转, 中国在国际订单减少、投资信心受挫、汇率变化不定、贸易信用风险加大以及贸易保护主义加剧等因素对中国实体经济造成严重影响, 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下滑, 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在综合考虑中国资本账户在半封闭的背景下, 本文拟从美国的经济表现, 考虑金融危机对中国在不同阶段的出口贸易的影响。

2007年下半年次贷危机爆发之初, 中国出口增长仍未减速, 2007年我国出口贸易继续快速增长, 在12个月中除3月的同比增幅6.9%较小外, 其它月份的增幅都在20%以上, 1月份的数值更高达32.9%。随着美国次贷危机影响的加大及时滞效应的因素, 2008年按月增长率已大部分小于2007年的同期的增长率, 并在第四季度开始, 出口呈现回落态势, 11月及12月更分别为-2.2%及-2.8%。2009年仍然延续了这种下降的态势, 及至2009年12月及2010年1至6月才稍作改善。年度数据方面, 2007年全国货物出口总值为12180.2亿美元, 较上一年增长25.7%, 2008年全年货物贸易出口14285.5亿美元, 较上年增长17.2%。2009年全国货物出口总值为12016.6亿美元, 同比下降16%。及至2010年1至6月全国货物出口总值为7005.9亿美元, 同比上升35.2%, 出口才稍有改善。

二、国际贸易对金融危机传导的文献综述

对于国际贸易对金融危机的传导, 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已提供了理论和实证的研究基础。Masson (1998) 说明在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不断增强的背景下, 商品贸易是金融危机传递的主要渠道。Krugman (1998) 除了认同信息和信贷渠道之外, 还强调金融危机对贸易的影响。Glick 和 Rose (1999) 也发现贸易联系是金融危机的主要传染途径。这些观点得到了 Kaminsky 和 Reinhart (2000) 的论证和支持。而 Eichengreen, Rose 和 Wyplosz (1996) 已构建了一个Probit 模型, 对金融危机发生的条件概率进行估计, 结果发现金融危机更容易在有贸易联系的国家中传播。国内研究方面, 安辉 (2004) 指出金融危机对国际贸易产生传导作用, 原因存在贸易溢出效应和产业联动效应。范爱军 (2001) 认为产业联动效应的传导机制是通过存货的加速原理和产业的结构性震荡两条途径发生作用。

就美国经济表现对中国出口影响的研究, 张兵 (2006) 通过考察中美两国经济增长率之间的相关系数, 经济周期波动在某些历史时期具有较强的同步性。杨万平、袁晓玲 (2008) 以中美双边经贸为传导纽带的基础上建立了冲击反应模型, 定量分析了中美间经济相互冲击的效果。冯永琦 (2009) 亦对中美经济波动的国际贸易传导机制进行实证分析。Eichengreen (2007) 认为由于亚洲区域内的贸易大多是零部件产品, 在中国加工成最终产品之后还是要出口到美国, 因此美国衰退的经济形势使得国际金融危机对亚洲的影响要比预期大。杨万平、袁晓玲 (2010) 发现冲击响应分析结果中, 美国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更大。

就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贸易影响的研究, 张明 (2007) 认为美国经济下滑对中国出口的影响不容低估, 中国对美国出口增长前景并不乐观。哈继铭等 (2008) 认为美国经济下滑将直接影响到中国对美国出口和贸易顺差, 而且还通过影响其它国家经济增长而间接影响中国出口。钟钰、秦富 (2008) 及刘荣茂、惠莉 (2009) 分析了金融危机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张婷婷 (2009) 认为金融危机对中国对美国出口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需求下降和汇率方面。薜熠、何茵 (2010) 利用美国的实际资产回报率和广义货币供给量这两个指标, 按 Lumsdaine 和 Prasad (2003) 创建了一个衡量金融危机共同因素的单变量指标, 在测度我国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主要指标的真实值, 通过构建Seemingly Unrelated Regressions考察了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进出口、货币政策及消费等经济数据的影响。梁亚芹 (2010) 认为该危机的传导方式是使中国出口收入减少, 外贸顺差减低, 出口订单萎缩导致我国以出口为主导的企业有着倒闭的风险。

三、美国的经济对中国总出口表现的实证分析

2000年开始, 中国就成为美国最大的贸易逆差国。2007年美国经常账赤字占美国GDP的比例为5.1%。在2007年, 美国对华贸易逆差1633.2亿美元, 2006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亦有1442.6亿美元。而美国次贷危机使美国国内经济萎缩, 美国国民财富大减, 信贷规模急剧收缩, 居民消费支出锐减, 进口需求直接减少, 由此我国出口减少, 出口企业利润下降, 我国出口与美国的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构造中国出口贸易决定过程的计量模型时, 主要考虑三个决定因素。 一是出口市场经济体的国民收入状况;二是人民币实际汇率; 三是影响投资及消费的联邦基金利率。

另外, 我们还考虑出口贸易的滞后变量, 这可反映消费习惯的持续性和贸易伙伴关系的延续性。本文选取的样本是2001-2010年的季度数据, 并经整理而成。为了减少具体处理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误差, 本文首先对美国GDP、人民币的实际汇率RMB及联邦基金利率FED等经济变量剔除物价因素, 取其名义值除以CPI取得实际值, 并以对数及普通最小二乘法处理。 本文的计量模型为:

lnWEX (t) =C+αlnGDP (t) +βlnRMB (t-1) +λlnWEx (t-1) +ε (t) (1)

其中, 被解释变量WEX表示我国在t期的实质出口总量, GDP表示美国在t期的实质产出;RMB为 (t-1) 期的实际人民币汇率, 在外贸交易时, 已在早一期考虑汇率因素及作出订价, 这正反映汇率变动对贸易的滞后效应, 这考虑实际汇率升值之百分比对中国出口的影响, 如相关系数是负值, 则表示人民币升值对出口有着不利影响;而加上WEX表示中国总出口量存在延续性, 本期出口与上一期有关系;最后ε表示在t时期具有独立同分布的随机扰动项。

联邦基金利率FED伴随概率高于0.05, 即与被解释变量没明显相关性, 故予以剔除。

表1汇报了对方程 (1) 进行固定效应面板数据回归分析的基本结果。数据显示, 美国GDP 增长幅度与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情况都对我国的对外出口有重要的影响。当人民币实际汇率每升值1个百分点, 我国对外出口增长率下一季度平均下降幅度约0.94个百分点, 在接受lnWEX是0.28, 出口乘数值为1.39, 累计降幅达1.32个百分点。在这RMB的系数为负值, 显示人民币实际汇率的上升会对中国出口不利。当GDP增长速度每提高1个百分点, 我国对外出口增长率同期上升5.06个百分点, 出口累计为7.03个百分点。何宜强 (2008) 研究结果显示, 美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1%, 我国出口增速就要放缓6%, 与本文研究相似。

四、美国的经济对中国向美国出口表现的实证分析

为分析美国的经济对中国向美国出口的影响, 故将方程 (1) 稍改为以下计量模型:

lnUEX (t) =C+γlnGDP (t) +ψlnFED (t-1) +ωlnUEx (t-1) +ε (t) (2)

其中, UEX表示我国在t期的向美国的出口量, GDP表示美国在t期的实质产出;FED的系数呈负值, 即FED增加对投资、消费及该国入口有着不利影响, 其伴随概率约为0.052, 虽稍高于0.05, 但仍低于0.10, 故仍列于方程 (2) 内;最后ε表示在t时期具有独立同分布的随机扰动项。实际人民币汇率RMB伴随概率远高于0.05, 故在上述方程中予以剔除。

表2汇报了对方程 (2) 在剔除lnRMB后进行固定效应面板数据回归分析的基本结果。当FED每升值1个百分点, 我国对外出口增长率下一季度平均下降幅度约0.05个百分点, 在接受lnUEX是0.06, 出口乘数值可为1.07, 累计降幅达0.06个百分点。在这FED的系数为负值, 显示FED上升会对中国出口到美国不利, 但不明显。当GDP增长速度每提高1个百分点, 我国对美国出口增长率同期上升7.17个百分点, 故出口累计为7.64个百分点。朱君 (2009) 引述研究指出美国国内消费支出占美国GDP的70%以上, 同时美国GDP增速每放缓1个百分点, 美国的进口额将下降2.1个百分点。本文研究与朱君的统计数据比较, 现求得美国实际GDP对中国向美国出口的最初系数为7.17, 即较2003年对美国出口的依存度有所下降。

五、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的持续影响

在考虑次贷危机影响至美国及全球2008年的金融及实体经济, 故现将方程稍作改动, 以12个阶段对上述危机的影响作出分析, 如第1期为2001.1-2008.1, 第12期为2001.1-2010.4, 以观察这12期的数据变化情况。

先考虑美国实际GDP对中国出口到美国, 可见其相关系数γ 持续下降, 由第1期的8.83反复下降至第12期的7.17, 即中国的出口受美国实际的经济影响正逐渐降低。就如2001年至美国的出口值较中国的出口总值为20.39%, 至2010年则为17.95%。而美国实际GDP对中国总出口值方面, 可见其相关系数α十分稳定, 由第1期的6.05反复下降至第12期的5.86。可见美国经济对中国出口影响逐渐下降。

FED在金融危机就中国向美国的出口影响, 在首4期有些微影响, 相关系数介乎 -0.12至 -0.11, 之后影响持续下降至第12期 -0.05;即FED的下降对减低从中国入口已明显没有影响。而在人民币实币汇率方面, 其相关系数β持续下降, 由第1期的 -0.20反复下降至第12期的 -0.94。中国的出口受逐渐受人民币实际汇率上升负面因子影响, 当人民币实际汇率持续升值, 对中国出口减低的边际效应会持续增加, 对以出口为主的工业有严重影响 。

六、总结

分析可见外贸表现对中国的整体经济益形重要。在金融危机尚未发生时, 美国一直是我国最主要的贸易伙伴和出口市场。2001-2007年我国对美出口额年均增27.5%, 占我国出口总额保持在21% 。由于金融危机直接影响美国经济, 所以中国对美出口增速、比重均有所下降。从中国的经济政策上看, 在经济逆转下过分倚赖单一市场对我国的出口表现存在巨大风险。而美国为刺激本地经济, 已不能采取降息政策, 但当利率下降至接近零水平, 对影响外贸基本没有帮助。美国采取了两轮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美元在货币市场持续贬值, 人民币便有升值势头。当人民币实际汇率持续升值, 对出口减少的边际效应会持续增加, 这对以出口为主的省市有着不良影响, 虽然该影响不是突发性, 但会减低国内原有的生产总值, 及对出口工业的就业表现有着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Masson P., Contagion, Monsoonal Effects, Spillovers, and Jumps Between Multiple Equilibrium[R], IMFWorking Paper, 1998.

[2]Krugman P.Bubble, ‘Boom’Crash:TheoreticalNotes on Asian's Crisis[M], Cambridge, Massachu-setts:Mimeo, MIT, 1998.

[3]Glick R.and Rose A.K., Contagion and Trade:Whyare currency crisis region?[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Money and Finance, 1999 (18) .

[4]朱君.经济企稳回升期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9, (9) .

[5]简永军, 周继忠.国际金融风暴对我国出口贸易与就业影响分析[J].中国货币市场, 2009, (3) .

金融危机对美国的影响分析 篇8

[内容提要]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并不简单,它不仅仅涉及经济层面的问题,在更深的层面,还涉及两个重要的因果关联,即国际经济体系扩展、政治经济权力结构变迁与金融危机的关系,以及金融危机与近30年来美国国内政治重大变迁之间的关系。同时,此次危机的影响也远远超出了经济领域的范畴,导致了国家间权势的此消彼长,大国关系的明显变化,以及主要国家经济、政治、外交政策和战略的深刻调整。这一切都不可避免地会对现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及其变迁产生重大影响。

[关键词]金融危机美元本位制保守主义垄断财团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中图分类号:F83712·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369(2009)2-0001-08

在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初,我们讨论危机与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变迁的关系问题,多少会被认为有些夸大其词。但是一年后的今天,世界经济形势的恶化程度大大出乎了人们当初的预料。次贷危机已逐步演变成全球金融危机,国际经济组织和多国联手救市效果欠佳,许多国家经济状况日益恶化,一些国家甚至挣扎在破产边缘,全球性的经济衰退正在逐步变为现实。与此同时,国际政治经济体系的权力结构及主要大国的经济、政治、外交政策也在发生相应的调整。种种迹象表明,此次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并不简单,它的影响也远远超出了经济领域的范畴,并不可避免地会对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产生重大冲击。因此,深入分析此次金融危机爆发的深层原因,探讨其与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变迁的关系,无论对于预防和抵御金融危机,还是把握当前和未来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变动趋势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深层原因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无论从波及的范围、影响的深度,还是从冲击的强度来看,此次危机已不是简单的信贷危机。从当前大多数经济分析来看,危机的爆发牵扯到以下几个层面、不同领域、长期积累的问题:在美国国内经济层面,从金融领域我们能够发现缺乏监管的金融泛滥造成了美国金融信用体系的断裂;从美国国内经济结构上,我们能够看到美国虚拟经济相对实体经济不成比例扩张所堆积的经济泡沫的破裂;在国际货币体系层面,我们可以发觉美元本位制所导致的美元流动性泛滥、全球贸易失衡,以及现有美元储备体系的脆弱;在世界经济层面,我们同样可以发现愈益明显的全球经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失衡(世界现有的生产规模已经远远超出了现有的消费能力)。总体来看,上述分析在经济层面是比较全面和细致的,但是仍然存在两点明显的不足与缺陷。第一,经济研究与政治研究的隔离。正如国际政治经济学著名学者苏珊·斯特兰奇在《国家与市场》中所强调的,“将政治学与经济学作为两个互不相干的学科独立进行研究是片面的,是权力决定了权威与市场之间的关系。除非施展权力和拥有权威的人允许,否则市场不可能在政治经济功能方面发挥主导作用”。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发现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层面,金融危机爆发与国际经济体系的扩展、政治经济权力结构的深刻变迁同样密切相关;第二,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研究的脱节。事实表明,国际体系内所有重大问题都与国际、国内两个层面的因素密切相关。从这个视角出发,我们同样不可忽略金融危机与近30年来美国国内政治重大变迁之间的密切关联。本文认为,后两个层面的研究有助于探究金融危机体系结构层面的深层原因,有利于挖掘导致金融危机爆发的美国国内政治的根本诱因。总之,与单纯的经济分析相比,对后两个层面的研究更侧重危机爆发原因的根本性、全面性,体现了更深刻的内涵。

1国际经济秩序变迁与金融危机的关系

随着全球化的逐步发展和深入,国际经济秩序也经历着重大的变迁。这种变迁可以从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三大突出特点表现出来:第一,全球经济体系的扩展与愈发紧密的相互依赖关系。这主要指随着前所未有的全球贸易、金融的扩展和融合,今天贸易和金融的触角已几乎伸向全球的每一个角落。世界上大大小小的国家、组织、公司、团体、个人的活动与利益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密切相关、互相依赖。第二,全球经济权力结构的多级化趋势。即与全球经济不断加强的相互融合和依赖相伴随的,以原有的成熟工业经济体在世界经济地位的相对下降、各种新兴经济力量崛起为标志的全球经济权力结构的多极化趋势。这些新力量主要包括新兴市场经济体(如人们常说的“金砖四国”BRICs)、富含储备的石油出口国和各种各样的权力经纪人(Power Brokers)。前两者凭借它们巨大的生产制造能力或者资源供给能力在全球经济供给链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后者如同缝制全球贸易和金融关系网络的能工巧匠,在世界经济相互依赖的舞台上地位凸现。这些推动经济多极化的力量正在重新塑造世界经济的权力结构并深远地影响着它未来的发展。第三,非国家行为体作用凸显很大程度上侵蚀了国家主权、淡化了领土边界。“各种形式的跨国经济交流活动已超越了传统的国家间关系。这其中最明显的是货币流通,现在全世界每天接近2万亿美元跨越国际边界,而近乎90%的这些国际交易是与货物和服务贸易无关的资金流动”。应该说世界经济发展的上述三大特点也是推动国际经济秩序变迁的三个最显著的动能,它们不可避免地会对美国主导下的现有的国际经济秩序造成重大冲击。

这种冲击的直接结果就是现有的美国霸权主导下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与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愈发不相适应,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内在紧张与矛盾。这至少在以下三个层面得到了很好的印证:第一,传统的以“中心-边缘”模式进行划分的国际经济秩序已不能掌控世界经济体系的复杂性。正如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2006年联邦储备银行年度经济研讨会所承认,“成熟工业经济体与新兴市场经济体正变得越来越相互依赖与融合。随着新兴市场经济体在世界生产制造能力比重的提升,19世纪以来一直居于主导地位的中心区与边缘区划分模式显然已无法继续维持。同样,另一导致这一模式崩溃的重要变化就是资本流动的方向。19世纪处在中心区的英国,能够保持经常账户盈余并向边缘区国家输出资本,但今天作为世界最强大经济体的美国却存在着巨大的经常账户赤字,而向其提供资本输出的是新兴市场国家”。当然,伯南克有一点没有讲透,即传统的“中心-边缘”两级构建的世界经济体系具备非常明显的非对称的权力关系,即中心能够通过掌握生产和资金来控制和影响边缘。但是,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对世界经济的支配能力是逐渐下降的。最初要应对日本、欧洲经济复兴的挑战,现在要面对新兴市场经济体崛起的冲击,这一切都使维持霸权的成本变得越来越高。第二,缺乏调整的世界经济秩序已经导致一个倾斜、不稳定的体系。“尽管经济权力在很大程度上发生了扩散,但它并没有得到平等的分配。新生力量实力的增长更多体现在他们的行动能力上、而不是影

响能力上。世界经济权力的天秤依然倾向老的一极”。美国虽然缺少了对经济体系支配性的控制能力,但却仍然要保持霸权地位。不难发现现有的关于权力的各种政治安排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变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话语权的分配依然不合理、联合国的政治改革基本没有实质性进展、各种国际规范和机制的制定仍然远远落后现实的发展。第三,权力结构的变迁、体系的失衡以及秩序调整的僵化导致国际体系内各种矛盾不断积聚,进而导致各种危机的不断爆发。在经济领域最为明显的是贸易战、金融危机、能源资源的争夺、货币主导权的博弈。在政治领域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战争,冷战结束以来几场具有重大影响的战争(两次伊拉克战争、阿富汗反恐战争、科索沃、高加索冲突)无一不涉及与体系变迁密切相关的重大政治经济利益冲突。

综上所述,国际体系的扩展、经济权力的分散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政治权势的转移不可避免会导致美国权势的相对衰退,而美国要想继续维持昔日的霸权需要付出更大的成本。本文认为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在很大程度上是世界政治经济秩序在体系结构层面矛盾不断激化的一个集中释放,国际体系变迁与美国霸权之间的内在矛盾至少通过以下几条相互关联的危机传导链条最终促成金融危机的爆发。第一,美国为了继续保持支配地位,必须将其资源更多地用于军事力量、对盟国的财政支持、对外援助,以及与维持国际经济相关的各种费用,这些保护以及有关成本不是生产性投资,相反却消耗其本身不断衰弱的经济力量;第二,当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下去,直至虚弱的经济力量不足以维持高昂的统治成本时,国家的财政不可避免的趋于恶化,陷入严重的财政赤字;第三,为了解决维持霸权所堆积的财政赤字的融资问题,美国需要通过“美元本位制”控制国际货币体系,然而滥印美元直接导致了全球性的信贷泡沫、美元流动性泛滥,以及前所未有的贸易失衡;第四,全球性的贸易失衡使得贸易顺差国家持有巨额的美元外汇储备,它们中的绝大部分以购买美国债务的投资方式重新流入美国,这也使得美国这个世界上主要的赤字国家变成了历史上债务负担最重的国家;第五,重新流入美国的资本如同注入银行体系的高能货币一般催生了美国金融行业疯狂的金融投资与信贷创造,直至形成经济泡沫,而当信用创造制造出超出自身支付能力的需求的时候,不可避免会导致信用的断裂;第六,美国金融行业的超前发展与金融监管机制的严重滞后促成了危机的爆发,而金融触角伸向世界每个角落的惊人能力与国际金融监管机制极度薄弱的现状也决定了此次金融危机影响范围的全球性。

2美国国内政治变迁与金融危机的关系

如果说以上论述从国际政治的层面探讨了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变迁与金融危机的关系,那么以下内容将尝试从美国国内政治层面来探讨此次金融危机爆发的内部诱因,本文认为近30年来美国国内宗教、社会、政治的变迁与此次金融危机同样密切相关,这些国内层面的因素同样通过几条相互关联的危机传导链条最终促成危机的爆发。

第一,宗教保守主义兴起对美国社会的影响。如果谈美国国内近30年来的重大变化,那么最令人瞩目的要算以基督教右派为核心的宗教保守主义势力的迅速崛起。这股势力在宗教上主张按原教旨主义、福音主义的立场去理解《圣经》和美国宗教传统,认为美国人是上帝的选民,美国是世界上唯一按上帝旨意建立的国家,因此注定要统治世界。“在有关社会、性与文化问题上,宗教保守势力坚决反对堕胎、同性恋,支持男女在家庭中的传统角色分工。在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上具有明显种族与社会歧视倾向。对环境保护问题也持漠视态度,体现了明显的反现代主义倾向”。在政治上,宗教保守势力认为政府与大众文化日益受到世俗化的危害,主张教会重新参与公共政治,作为政治压力集团向政界领袖施加压力,借以影响政府政策和社会舆论,从而实现用基督教原则治愈美国的目的。总之,伴随其势力和影响不断壮大,美国宗教保守主义的上述价值、主张已经全面渗透于美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之中,并对其产生了重大冲击和影响。正如研究美国宗教政治的著名学者乐马可所言:“美国宗教右派势力的迅速崛起,已不能把宗教排除在美国政治生活的研究之外了”。

第二,宗教保守主义与美国国内政治的变迁。宗教保守主义推动美国国内政治变迁主要体现在两方面:(1)与共和党联姻推动美国政治南方化。20世纪70年代,以南方州为主、拥有庞大民众基础、社会资源的基督教右派因不断加剧的政策、利益分歧而与民主党近乎决裂。他们迫切需要新的政治代理人,以使自己的价值、利益在政治生活中得到有力表述。与此同时,处于逆境中的共和党也开始检讨自己的政治路线,需要获得新的选民基础。相互需求促成两者结成政治联姻。这种联姻的直接结果就是极大地推动了“美国政治的南方化,以及令人注目的共和党围绕宗教的重组”。(2)宗教保守主义与新保守主义结盟,助推共和党取得政治优势。得益于自由主义衰退而崛起的基督教右派和新保守派,一个活跃于社会基层、具有广泛的民众基础,另一个在活跃于社会文化、思想领域,对国家政策、公众舆论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双方在价值、政治观念等多方面都有共同利益,都迫切需要通过政党来获取影响政治的途径。在共同目标的驱使下,双方结成了相互促进、互相扶持的政治联盟。“这个联盟不仅支持共和党重新夺回了美国政坛的优势地位,而且决定了美国社会近30年的整体保守趋势。如今新保守派在很大程度上依然影响着布什政府的政治理念与政策构建,而基督教右翼是决定近两届大选共和党获胜、得以连续执政的主要选民基础”。

第三,宗教保守主义、新保守主义、垄断财团势力相互配合主导美国内政、外交。经过数十年的渗透与影响,共和党已逐渐成为三股势力获取利益的工具。正如菲利普斯强调,“如果美国有一个地区希望推行十字军式的原教旨主义来控制国家政治,那一定是美国南方各州(宗教保守势力的大本营),而如果有一个地区最想通过国家为其谋取石油、军工垄断利益,那这个地区一定‘阳光地带(即美国西、南部迅速崛起的石油一军工财团),而这一切促生了一个宗教、商业、政治紧密合作的复合体”。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小布什领导的近两届共和党政府内政、外交、战略的制定与变迁无一不体现这三股势力的强大影响。(1)小布什本人就是一名虔诚的美南浸信会教徒,并毫不忌讳在公开场合强调宗教信仰对其政治生活的重要性。在国内,小布什政府无视环境保护问题,坚决抵制签署《京都议定书》。在社会保障、医疗问题等政策上也带有强烈的宗教保守色彩。在对外方面,小布什政府强行套用宗教非善即恶的评价标准,强调美国是福音普散的超级强国,理应成为世界领袖,甚至是整个世界的救世主;(2)新保守主义对小布什政府影响也非同小可,政府内阁多位鹰派人物与新保守主义关系密切,一些重要官员本身就是新保派份子。新保

守主义提倡的“单极世界论”和“新帝国论”在小布什政府外交政策、战略制定的过程中很有市场,直至促成通过发动战争来确保美国的霸权地位;(3)布什家族与南部德克萨斯石油、军工财团关系密切,共和党历来都是大垄断财团积极扶植的对象。在全球化时代,美国垄断财团已成为全球扩张谋取利益的急先锋。因此,美国对外政策、战略必须要控制世界能源资源、石油管道、地缘战略要地、重要航道以确保石油财团的核心利益。美国需要保持军事优势,不断向外扩张、维持霸权以满足军工财团的关键利益。美国必须要推行全球金融扩张,垄断货币主导权,以符合银行财团、华尔街的核心利益。

综上所述,从某种程度而言,宗教保守主义、新保守主义、垄断财团分别为美国向外扩张、推行霸权提供了社会基层动力、思想动力和经济利益动力,三者的紧密结合构成了不断推动美国对外谋求霸权的国内基础和动因。而与此同时,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变迁又严重威胁美国的霸权地位。于是,在国际一国内两个层面所构筑的封闭循环里,一边是夺取霸权的欲望愈发强烈,另一边是维持霸权的成本越来越高,能力越来越弱。体系内的各种矛盾不断积聚,最终导致危机在冲突最激烈的领域、治理或监管最薄弱的环节不断爆发。从国际体系近几十年的发展情况来看,金融危机并不是现有体系内爆发的第一次危机,金融领域也不是危机爆发的唯一领域。因此,此次危机可以说是现有国际政治经济体系结构矛盾不断激化的一次集中释放。

美国金融危机对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变迁的影响

通过对上述深层原因的梳理,不难看出此次金融危机所涉及的问题已经远远超出金融、经济领域的范畴(如金融监管、国际金融体系调整、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等等)。在更深的层面,它还涉及到国家间权势的此消彼长,大国关系的明显变化,以及主要国家为应对危机所不得不进行的经济、政治、外交政策和战略的深刻调整。这一切都不可避免地会对现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及其变迁产生重大影响。为了更好地分析这种影响,本文将尝试性地回答以下三个问题:此次金融危机对现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造成了哪些冲击?这些冲击是否从根本上动摇了现有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基础?金融危机对未来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变迁有何影响?

从目前事态的发展来看,此次金融危机对现有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地冲击大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对美国霸权经济基础的重大冲击。总体来看,美国经济受到的打击是十分沉重的。大型金融机构不断破产,巨型投资银行、商业银行接连倒闭。美国政府投入巨资救市,但仍未阻止危机恶化。当前金融危机正逐渐向实体经济蔓延,由于信贷恶化,美国制造业萎缩速度显著加快,失业人口迅速增加。正如美联储前主席艾伦·格林斯潘所说“这是自上个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美国陷入的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尽管金融危机具体的损失尚未明确,但其不可避免地会削弱美国维持霸权的经济基础。(2)对国际经济治理体系的冲击。金融危机进一步暴露了布雷顿森林体系机制的缺陷和调解的乏力。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美元本位制被认为是导致全球贸易失衡,促成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在预防和应对危机、维护世界经济稳定方面的糟糕表现,已使其内部管理结构(权力分配)的正当性、机制效率和管理职责备受争议。国际社会要求对国际经济治理机制进行改革的呼声也越来越高。(3)对全球政治治理体制的冲击。金融危机的严重程度已使得美国不得不依靠国际社会的合作和协调来共同解决问题。当前,新兴经济体在抵御金融危机蔓延、维持全球经济稳定中的作用不断凸显。全球政治最引人瞩目的变化莫过于更具代表性的G20取代了战后一直垄断世界经济命运的G7,登上了决定世界政治经济未来走向的舞台。

金融危机很大程度上是在考验现有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稳定性。尽管当前金融危机对美国和世界政治经济体系造成了重大冲击,但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当前的冲击更多还是体现在量的层面,并没有从质上改变现有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基础。原因如下:(1)虽然美国在金融危机中损失惨重,但在决定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四个权力结构上,美国依然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在安全结构上,美国仍然是军事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影响和左右其他国家的安全、地区和国际体系的稳定。在生产结构上,美国仍然在高技术、高利润制造业中保持优势,这使其能在全球产业链条中长期处于上游主导地位。在金融结构上,美元仍将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储备货币、结算货币之一,美国在很大程度上仍能主导着全球的资本流动和信贷发放。在知识结构上,美国的知识创新能力依旧出众,美国的价值观、社会文化、生活方式等软权力在全球仍然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作为现有秩序最大的受益者和维护者,美国维持霸权的意愿和能力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都不会显著降低。(2)金融危机发生后,欧盟的表现一度非常活跃,不仅率先对美国主导的国际金融体系提出挑战,而且在2008年第七届亚欧峰会上,意欲拉拢新兴经济体一起迫使美国做出让步的战略意图十分明显。但是随着金融危机的扩散,欧盟自身经济也受到严重冲击。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崛起同样意味着欧洲对世界经济支配能力的相对下降。此外,在关键时刻总不能形成统一的声音,一直是欧盟外交政策和战略的一大软肋。欧盟内主要大国法国、德国、英国在如何缓解金融危机冲击、刺激欧洲经济增长、改革国际金融体系等问题上也存在明显分歧。美欧在华盛顿峰会达成的共识与欧盟最初的改革期望相差很远。种种事实表明欧盟现有的实力仍很不足,无法动摇现有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基础。(3)新兴经济体在国际体系中地位和作用的不断提升,但其更多是体现为行动能力的加强,而不是影响能力的提升。无论从意愿还是从能力来讲,新兴经济体对世界政治经济的影响依然有限,国际社会对其实力的评估很大程度上也是基于未来发展潜力的预判。从现实的角度出发,这些国家目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不是如何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是如何进一步提高在世界政治经济治理层面的知情权、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4)全球相互依赖的不断加深已使得彻底替换现有政治经济秩序的成本实在太高。从某种程度而言,G20所代表的世界政治经济主体力量,尽管与现有的政治经济秩序都存在大小不一的矛盾,但或多或少都是现有体系的受益者。巨大的成本代价、密切的共同利益使得主要国家倾向于选择协调与合作,推行渐进式的改革,修补现有国际秩序,而不是彻底的替换。

从某种程度而言,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及其重大影响是向国际社会传递了一个重要信号——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正处在变迁的关键阶段,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对于前者来讲:第一,金融危机的爆发为国际社会进一步推动国际金融、货币体系改革,维护国际金融、货币体制稳定及其公正、健康、有序的发展创造了重要的

机遇。第二,世界各国密切协作、共同防范和抵御金融危机对于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完善国际经济规范和制度,建立健全的国际经济治理体制,营造有利于全球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环境提供了重要的契机。第三,国际金融、经济领域的有效改革有利于为推动国际政治治理体制改革积累必要的经验,有助于为国际社会探索和平变迁机制,促进国际秩序平稳、有序的过渡创造必要的前提条件。当然,在上述机遇面前,国际社会也不得不面对多项重大挑战:第一,国际社会能否及时、有效地遏制金融危机的恶化与蔓延,防止全球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的抬头。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已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市场国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国际经济组织和各国纷纷采取措施联合救市,但效果依然欠佳。如果这种趋势得不到及时、有效的遏制,进而造成全球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的兴起,那么很可能会对世界经济发展造成重创,进而扭转国际秩序变迁的方向。第二,多边主义能否压倒单边主义、约束美国霸权。金融危机如何解决很大程度是对国际社会现有多边主义的一次重要考验。美国虽然同意对国际金融、货币体系进行改革,但也“显然不会认真考虑创建某种超国家的金融监管机构约束其主权,无论在原则上有多么可取,美国仍将在可预见的将来保留决策权”。此外,不管是奥巴马击败麦凯恩入主白宫,还是民主党取代共和党控制国会,美国对外政策的核心目标(维持美国的霸权)都不会因此发生根本的变化。对于后布什时代欧洲与新兴国家来讲,如何让奥巴马维持美国向世界的开放,减少美国对世界的干预仍然是一个艰巨的任务。第三,新兴经济体能否真正将手中的潜力转化为实力,并将实力变成现实的影响力。从目前来看,至少存在内外两大障碍:首先,新兴经济体自身的持续发展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经济增长很大程度是以牺牲环境、过度消耗资源为代价;经济发展过度依靠出口导向模式,对外依存度偏高,内需严重不足;产业结构调整滞后,创新能力不强;经济与社会发展失衡等等),金融危机也使这些问题变得更为突出。其次,西方依然牢牢地保持着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话语权。如果权力因为新兴经济体的到来而不得不重新分配,那么美国和欧盟希望谁转让的更多一点呢?显然,无论从心理层面还是从具体操作来讲,这种转变都不会是一蹴而就的。综上所述,未来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变迁仍然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能否更加公正、合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世界各国、国际社会如何把握当前的重要机遇,如何应对潜在的重大挑战。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在不断恶化并向全球蔓延,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仔细了解此次金融危机爆发的深层原因,认真分析金融危机与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变迁的内在关联,无论对中国自身预防和抵御金融危机冲击,还是配合国际社会共同维持国际金融稳定,促进世界经济发展,推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合理改革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启示价值,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上一篇:留学英国申请下一篇:PEP小学英语三年级下册UNIT3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