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坛策划

2024-11-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术论坛策划(共8篇)

学术论坛策划 篇1

活动意义:

讲座对于繁荣校园文化,活跃学术气氛,鼓励理论研究和学术创新等,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而对于人才培养和教育而言,在“通才教育”理念占据教育哲学主导地位的时代,讲座是其中不可忽视的培养和塑造手段。学术性讲座是大学生开阔知识视野,发掘学术兴趣和增强学术功底的第二通道,能够丰富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并能广泛涉猎各个学科领域,这对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学术科研讲座上,我们有机会分享专家、学者们潜心研究的成果,聆听他们的观点和见解,了解他们学术人生的平凡与伟大;激励大学生的自身发展与前进。

活动对象:

教科院大一至大四学生

活动时间:

2011年9月27日、周二晚6点

活动地点:

J2学正楼阶梯教室(如201教室)

活动流程:

(1)主持人开场白,介绍主讲人的资料和开展演讲的背景。

(2)请主讲人为同学们进行演讲

(3)互动交流环节:同学们通过现场提问、发言的形式,向主讲人提出自己对、演讲主题的看法和疑惑

(4)工作人员拍摄DV,图片

(5)讲座结束,欢送主讲人

前期准备:

(1)、宣传工作:由宣传部制作海报,放在院办走廊处

(2)、通知:向各班发讲座通知

(3)、借教室作为讲座场所

(4)、确定主持人,撰写开场白、制作讲座封面和主讲人简介PPT,(5)、借DV:向教科院的李哲老师借DV、三脚架,由宣传干事负责录制录像;照片由宣传干事拿院办照相机负责拍照,写新闻稿

(6)、场地布置:准备易拉宝拉宣传海报,准备茶水(茶叶、茶杯、热水瓶),在黑板上写演讲主题,在投影仪上播放PPT

后期工作:

学术论坛策划 篇2

网络论坛, 也叫网络社区 (Network Community) 、虚拟社区 (Virtual Community) 或在线社区 (online Community) 。1993年瑞格尔德 (Haward Rheingold) 在《网络社区》 (The Virtual Community, 1993) 一书中最先提出网络社区定义[1], 将其界定为:一群主要媒介为计算机网络彼此沟通的人们, 彼此有某种程度的认识、分享某种程度的知识和信息、相当程度如同对待友人般彼此关怀, 所形成的团体。甚至每个成员皆在社群中具有身份, 并具有某种规范的共识。目前网络社区的表现形式有论坛/讨论组、即时通讯 (QQ学术群、MSN讨论群) 、电子邮件、新闻群组、网上校友录、博客、网络聊天室、个人主页空间、交友/社区俱乐部等[2]。

斯米思 (Smith, 1999) 认为, 网络社区是通过电讯传播网络, 显著地发生在与经由计算机所连接起来的一组进行中的许多方面的互动。P.库伯斯 (Pricewaterhouse Coopers) 提出, 网上社区应以“会员之间的归属感”为中心, 并由以下几大要素来强化:对品牌的认同;对其他会员具有强烈的志同道合的感觉;可以藉由网站产生会员之间彼此的互动;对该网络社区的发展有参与的机会;会员之间能借由该网络社区产生并拥有共同利益。Haward Rheingold将网络社区界定为:一群主要媒介为计算机网络彼此沟通的人们, 彼此有某种程度的认识、分享某种程度的知识和信息、相当程度如同对待友人般彼此关怀, 所形成的团体[3]。本文主要讨论学术性比较浓的网络学术论坛。

史密斯[4]认为, “一个网络社区是通过电讯传播网络, 显著地发生在经由计算机所连接起来的一组人进行的许多方面的互动”。要成立一个社区由下列四个条件构成:A、要有联络的手段, 要保障网络社区会员可以畅通有效地进行在线交流 (技术层面) ;B、要有主题, 然后根据这些主题, 进一步地讨论和互动 (技术层面) ;C、要建立会员之问的忠诚度, 并在情感、心理、兴趣上产生交流, 彼此联系在一起 (精神层面) ;D、必须要建立规范 (精神层面) 。本文则以小木虫论坛为例对网络论坛中的科研合作行为进行分析, 具体包括论坛中参与者的科研合作诉求、科研合作行为、科研合作效果、科研合作保障机制等内容。

2 网络学术论坛中的科研行为分析

合作作为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 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相互作用的一种基本形式, 是人们为实现共同目的或各自利益而进行的相互协调的活动, 也是为共享利益或各得其利而在行动上相互配合的互动过程[5]。合作的结果是共享其利或各得其利。从总体上看, 合作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 合作是一种调整人们之间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第二, 合作是一种自觉的主动的行为, 是合作各方为达到共同目的或各自利益而采取的一种相互配合的活动。第三, 合作的本质是共享其利或各得其益[6]。而科研合作就是科学工作者为了达到生产新的科学知识这一共同目的或实现各自的科研目标而进行的协同互助的科学活动。科研合作贯穿于科研活动诸要素之间。

当前, 网络学术论坛已经成为学术思想汇聚和交流的重要场所, 本文将以小木虫学术论坛为例来分析这种学术论坛中的科研合作行为及运行机制, 为更好地进行科研活动提供帮助。小木虫论坛 (http://emuch.net/bbs/) 成立于2001年3月1日, 是一个独立、纯学术、非经营性的免费个人论坛。一直致力于打造国内学术前沿站点, 为中国学术研究提供免费动力, 倡导学术的交流与共享。访问域名是:emuch.net。小木虫论坛已发展成为拥有会员近30万, 日访问量将近30万流量, 涵盖化学、化工、医药、生物、材料、食品、理工、信息、经管、外语等10个学科门类的专业性学术科研交流合法论坛 (京ICP备05001187号) 。会员主要来自国内各大院校、科研院所的博硕士研究生, 企业研发人员, 这里拥有旺盛的人气、良好的交流氛围及广阔的交流空间, 已成为聚集众多科研工作者的学术资源、经验交流平台[7]。目前共有论坛94个, 主题数约62万多, 帖子数约65万, 平均每个主题被回复次数9.28, 平均每日新增帖子数3166, 注册会员588234个[8]。

2.1 科研合作诉求

网络学术论坛的主要参与者是科研用户, 主要来自国内各大院校、科研院所的博硕士研究生, 企业研发人员。这些用户大多具有较高学历, 主要从事科学研究、科学方面的教学研究、技术研发以及各种涉及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工作。他们主要是利用论坛中的各种资源作为他们研究的素材或对象, 这关系到他们在科研方面的成本和研究的进程。他们的需求具有以下特点:第一, 内容的专业性:科研用户需求满足研究专业性和针对性的资源, 需要更深入的内涵与性质揭示;第二, 服务的及时性。获取资源与服务的时间要求苛刻, 所需的资源、信息与本身从事的专业和研究课题密切相关, 是实现其价值的必然选择, 为此, 在时间节点上有严格要求, 往往和研究课题和研究内容的时间节点重合;第三, 需求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准确性:科研人员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需要从继承、累积和探索的角度系统地掌握完整的资源信息;第四, 需求的连续性和针对性:伴随着科研项目, 及对资源的研究的进展而产生对资源与服务的需求, 往往具有连续性和针对性的特点。

在诸如小木虫这样的网络学术论坛中, 参与者的需求更是呈现出多元化信息的需求, 包括资料、文献、工具、软件、消息等方面的需求;由国家、地区性的书目情报需求转向对全球信息需求;对文献的需求转向对浓缩的、序化的学术信息特别是一些非正式信息的需求, 例如小木虫论坛中的科研经验版面, 主要为分析、评论性二次文献, 会使参与者感到共鸣;另外分出、催化、环境、有机、化工、晶体、高分子、材料、纳米、物理、药学、医学、生物、食品、理工、信息、经济、理财、管理、地学等专门学科的专题服务, 并提供学术求助、翻译求助的咨询服务等;小木虫论坛参与者的关注点比较集中, 例如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基金、博硕士论文、科研报告等方面的各种信息需求。

2.2 科研合作契约

网络社区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失真和迷失, 特别是目前网络社区管理基本源于个体的社会道德, 学术论坛中则主要靠参与者的学术道德和科研诚信, 没有有效的法制手段。网络学术社区的健康发展需要参与者之间真实、有效的网络心理契约。契约最初是合约、合意, 双方都同意在未来的这件事情上要这样做, 不能那样做。而网络心理契约是非正式的、含蓄的、具有默契的。网络心理契约是一种参与者行为规则的彼此认同和可预测性程度, 这显然对于网络社区的建设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事情。网络心理契约的实质是成员间在心理层面共享的、比较一致的互动行为规则。这些规则表现在成员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过程中。只有网络社区成员之间, 以及网络社区会员之间以及不同的网络社区之间建立了良好健康的网络心理契约, 才能使一个网络社区有效地长期存在并不断发展[9]。

网络社区成员之间契约的形成关键点在于有共同的信念和追求, 准确把握参与者的心理状态, 使其在网络社区中科研活动的角色较为固定, 从而形成强有力的科研合力。在小木虫论坛中, 科研合作契约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共同的科研兴趣。参与者都期望在某一学科、某一领域、某一方向或某一内容做出科研成果;第二, 自由式表达。语言风格不限、发布时间和区域不限[10];第三, 角色之间的认同。所有参与者在科研合作方面有着相同的价值观、相互认同。第四, 主题突出。知识点高度聚类, 并形成知识库供利用, 这样知识和信息得以共享与传承。而且通过热点置顶、难点搜索、主题与分类相结合、讨论小组设置的切入点满足各个学科、各种身份、科研人员不同的需求。

2.3 科研合作规范

网络论坛的规则主要包括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论坛运行的必要基础。即由国家颁布的关于互联网使用的法律法规。如小木虫论坛遵循《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等法规。第二部分是论坛内部的规范, 是由小木虫论坛本身依照上述法律、法规而制定的专门适用于各自论坛的相关规则。其中, 参与者角色及其权限显得尤为重要, 是基础性的合作规范, 管理员、版主、游客等在论坛中有不同的权限, 针对管理员有《管理员管理规定》, 针对斑竹有《斑竹管理规定》, 针对社区一般成员有《处罚规定》等。此外还有《金币制度》、《通行币制度》、《版主制度》、《社区删帖标准》、《ID管理制度》等规则。

金币, 作为小木虫论坛的一种虚拟参数, 拥有金币可以查看被限制的资源 (金币数越多, 用户在论坛查看帖子受到的限制越少) 、换取超级通行币 (查看限制级别的帖子) 、论坛求助 (在求助版发布帖子, 用户必须要支付金币给回答者。用户支付的金币数目越多, 用户的问题被别人回答的可能性就越大, 越快的被解决) 、获取下载流量 (金币来购买流量) 。而金币的获取是免费的, 但是却需要用户参与论坛讨论或者提供其他用户可能需要的资源:例如点击广告、论坛每日派送红包、参与论坛活动及讨论、回复别人提问帖帮助解答问题, 发布好的资源帖。

2.4 科研合作保障机制

2.4.1 斑竹的导航与监督机制

小木虫论坛采用斑竹控制式管理 (expert control) 。在类似的学术论坛中信息和知识共享的成本越来越低, 而处理信息的成本 (例如“时间”) 占了越来越大的比重, 信息的费用超过一定限度时, “雇佣”比较专业的斑竹成为合理的选择, 这就要求斑竹具有相当强的专业知识水平、文化层次、操作技巧、人格魅力等。他们专门将专业知识与其它类别的信息适当整合 (做合集、删贴子等) 的工作以应付参与者的大众需求, 达到深层次的知识共享与科研合作。

2.4.2 版规的约束机制

规定了发表内容与本讨论区主题不符、张贴广告、重复发帖、大量转贴等违例行为。凡属违例行为, 管理员或版主有权编辑、转移、锁定甚至删除帖子, 并视情节轻重扣除个人金币, 以示警告。屡屡违规者, 管理员将注销其注册名并阻止其登录IP。

2.4.3 和谐轻松的互助氛围

小木虫鼓励各种学术探讨, 提问获得解答后, 在帖子最后注明问题已解决, 并鼓励获得帮助的用户对资源提供用户表示感谢, 使互相之间的气氛更加和谐。而即使是参与者不知道问题的答案, 也可以将该帖“顶”起来, 从而使得该帖能够获得更多的关注, 尽早帮助别人解决问题。

2.5 科研合作效果

2.5.1 资源利用方面

主要表现为:

(1) 资源提供与资源获取的互动方式。新用户注册约72小时后可以在论坛发帖。随着其他用户关注的好帖的发布, 用户的金币在增加, 同时用户的级别也在上升 (虫子级别与金币的对应关系如下图所示) , 级别的升高, 用户在论坛的权限 (论坛权限) 也在变大, 一些较低金币限制的资源, 不用通行币也能看了。对于文件上传基本没有限制, 可以通过分卷压缩的方法将一个较大 (<10M) 文件变成几个连续的小文件 (符合相应的上传权限) 后依次上传。大于10M的文件可以通过G宝盘、网络储藏室等方法与虫友分享, 同时用户可以到其他用户提供的共享方式中分享其提供的资源。

(2) 避免资源重复, 保证了共享信息资源的质量。发贴前可以对小木虫站内的资源, 进行全面详细的全文搜索, 避免发重复帖。从而可以维护论坛讨论主题的学术性和纯洁性, 使广大参与者的讨论在一种井然有序的环境中进行, 有效阻止泥沙俱下的局面。

(3) 资源的聚类和累积效果。相关主题的帖子最好发在同一个话题之中, 可以使用编辑功能, 也可以以跟帖的形式发表, 以方便查询与整理。

(4) 严格的发帖格式使得发贴提问和帮别人回答问题时都尽量详细。能够清楚表达各个用户之间的资源获取和利用诉求。各版又细分出许多小的板块, 例如基金申请下又分出标书共享、学术信息、经验体会、基金快讯等几个小版面的讨论选题, 也很受参与者的欢迎与热捧。

(5) 序化的帖子保证查询者能够快速进行检索。可根据发帖时间、发帖主题等进行排序。

(6) 资源利用只有通过积累金币来实现, 体现了参与者之间的互动。而没有金币的话可以在资源利用时间上进行一些调整, 即在每天24点到7点之间进行资源下载, 既保证使用者能够得到确实需要的资源, 又保证了在工作时间 (早8点到晚8点) 高峰时间广大高级虫友 (对论坛资源贡献多) 的网络畅通。

2.5.2 参与者方面

主要表现为参与者提出问题后:

(1) 问题符合程度。实际上是指参与者在获得论坛中各种资源后, 与其最初的科研需要进行比较, 如果完全符合 (consistency) , 在论坛中发布科研求助信息者会给出相应的跟贴, 表示问题解决, 以减少别的浏览者为本问题所作的工作。如果不是很符合, 则会有更多的“知情者”参与问题解决或者讨论, 直到与需求一致。

(2) 资源导向 (navigation) 作用。通过交叉参考 (cross-reference) , 即每一参与者的陈述都以其他结点的陈述为注解或前提。每个参与者都是一个具有平等地位的个体。每一个页面都可以做别人的链接, 作为自己的参照。每个页面也都有同样的概率被别人链接, 作为别人的参照。独立延伸 (genetice independence) , 每一参与者的对同一问题的陈述都是独立的、从其个人知识传统抽取的一个片断构成的。

(3) 心理满足程度。主要是参与者在需求得到满足后的一种心理反应 (feedback) 。这种满足感会进一步推动该参与者为论坛提供更加优质的资源, 从而促进论坛的良性循环。

3 网络学术论坛的发展及其对科研的影响

3.1 松散型的合作方式对于创新思维的迸发

网络论坛中科研合作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知识共享的过程。具体体现在以下三种行动当中: (1) 参与者与他人知识的共享:参与者获得自己不能够完全拥有以及没有必要拥有的知识, 通过与他人特定的交互情景获取。 (2) 参与者发现自己的隐性知识:参与者在某种情况下无法确切地知道自己所拥有的知识。通过与自己知识量相当的参与者的交流, 对自己的知识储备进行整合, 从而获得新的思维或新的想法。 (3) 参与者共享整个论坛累积的知识:参与者定期不定期地发布有关基金申请、论文写作、科研过程等方面的知识、心得体会、研究过程及阶段性成果, 这些知识除了以上述第一种方式共享外, 还作为知识源储存在论坛的知识库中, 备参与者查询。

小木虫论坛这种简单的规则、可互相理解的网络语言、松散的结构、对所有科研人员开放、既严肃又活泼、匿名性等表现出松散式的合作方式;可以自由选择进行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的科研信息合作交流, 改变在非网络环境下科研人员以学术刊物为主媒体、学术会议为辅的科学交流模式;登录网络论坛的读者可隐匿白己的真实身份和背景使得参与者在进行讨论时比较容易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 便于科研人员平等地沟通和情感交流, 能调动读者参与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网络学术论坛这种自由、充分、松散式的交流, 可以促进创新思维的迸发, 有利于从别的参与者的只言片语当中充分挖掘和得到自己、别人的显性、隐性知识, 提升科研能力。

3.2 无时空限制的合作对于创新灵感的捕捉

主要表现为参与讨论和交流的各成员的互动过程中形成各种非有意的结果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对于论坛中各个讨论话题而言, 每一个参与者有自己的独立时空 (relativity of time-space) , 而每一发言者只对自己感兴趣或者有判断力的上一发言者进行评论, 但每个参与者发言又与他人言论、观点相融合, 形成整体知识, 而这种整体知识的获取需要参与者对论坛讨论交流的方式比较熟悉, 能够从错综复杂的过程中发掘自己的兴奋点, 这个兴奋点可能是自己观点的延续, 也可能是别人观点的延续。

因此, 具体知识共享的过程中, 同一讨论话题的各个参与者总是有因果性联系。但从总体来看, 知识的边界早已模糊经过时间的推移不断融合融合。

3.3 马太效应

1968年, 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 (Robert K.Merton) 提出这个术语用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 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得到更多的声望即使他们的成就是相似的, 同样地, 在同一个项目上, 声誉通常给予那些已经出名的研究者。后被广泛用于各个领域, 主要表示一种趋同效应。在小木虫论坛中科研合作的马太效应主要表现为对下列内容的关注:

(1) 热点科研问题。即大多数科研人员在科研活动中都可能会感兴趣的话题。例如对于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计划等的申请申报;资料、文献、工具、专利等的获取都是热点问题, 从而相应的版面关注度则比较高, 信息量大。

(2) 高产作者/发帖者。高级用户作为论坛主体的代表, 发帖数量较大, 影响力较强, 其发贴的受关注程度 (如点击数和回复数) 很高, 即所谓的热贴。这一传播过程启示我们, 如果能从帖子点击数 (或回复数) 所形成的时间序列进行网络论坛话题的热度趋势预测, 判断哪些帖子是热帖, 则可以根据预测挖掘潜在的高级用户, 进而通过对高级用户的分析实现对网络论坛的管理和分析[11]。

(3) 热帖。其中上述高产作者发布的帖子是其重要组成部门。还有一部分热贴比较偶然, 可能是在科研活动的经验总结, 也可能是对某一科研过程的描述, 还有可能是其他内容, 但他们获得的关注越高, 则会从论坛各个版面中抽提出来放到显著位置, 从而产生马太效应。

4 网络学术论坛的发展趋势

在看到网络学术社区对科研合作的共享之处, 还必须看到, 目前网络学术论坛数量庞大、精品较少、同质化竞争严重等问题比较突出, 今后还应在构建自身特色方面努力 (或资料、信息的权威性;或涵盖内容的全面性, 或满足各类科研用户的需求, 进一步按学科、用户身份细分论坛, 使主题更加集中) , 并努力打造和积累自己的优势资源, 另外, 在版面中进行交流与讨论时, 有时会产生时滞, 实时交流功能有待完善。

基于用户行为分析的网络论坛管理也成为一个广泛关注的研究方向。网络论坛话题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就是在互动性的作用下, 由少数人向多数人传播的过程, 即高级用户 (各级管理者等) 牵头——中级用户反馈——普通用户点击、浏览。根据点击相关分析、链接相关分析、主题分析、关键词分析、帖子耦合、引用现象分析, 进行网络论坛内容的深度开发, 优化议题、参与方式等的设置, 从而为科研人员提高主动推送服务。

摘要:阐述了网络论坛的产生及发展历程, 以小木虫论坛为例对网络论坛中的科研合作行为进行分析, 具体包括论坛中参与者的科研合作诉求、科研合作行为、科研合作效果、科研合作保障机制等内容, 并讨论这种网络环境中的科研合作行为对科研活动及科技创新的影响, 最后提出学术网络论坛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网络学术论坛,科研合作,创新

参考文献

[1]Howard Rheingold.The Virtual Community[EB/OL].http://www.rheingold.com/vc/book/intro.html, 2008-09-15.

[2]陈远.网络社区信息传播的相关理论述评[J].图书情报知识, 2008 (3) :70-75.

[3]王欢, 郭玉锦.网络社区及其交往特点[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4) :19-21.

[4]李佳纯, 郑君良.虚拟社区介绍[EB/OL].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12/12_5.htm, [2008/9/12].

[5]谈蔓延.关于竞争与合作关系的哲学思考[J].广东社会科学, 2000 (4) :71.

[6]谢彩霞, 刘则渊.科研合作及其科研生产力功能[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6 (1) :99-102.

[7]小木虫论坛[EB/OL].http://emuch.net/bbs/.

[8]小木虫论坛[EB/OL].http://emuch.net/bbs/stats.php.

[9]李云鹃.试论网络社区发展的自发性[J].太原大学学报, 2007 (3) :27-29.

[10]佟立军.浅析网络社区语言与文化[J].长春大学学报, 2007 (4) :55-57.

长白山学术论坛综述 篇3

延边大学副校长陈铁致开幕词。吉林省教育厅科研产业处副处长多晓蜜,吉林省社科院副院长、吉林省社科联专职副主席刘亚政先后致辞。多晓蜜副处长强调说,围绕国家和地方急需的重大问题开展协同创新,是高校贯彻吉林省“高教强省”战略和国家“2011计划”的重要举措。聚焦朝鲜半岛问题,发挥吉林省的区位特点和跨界多民族人文交流及研究历史深厚等优势,开展前沿性、战略性、全局性研究,建设特色高校智库,是我省高校更好服务于吉林省和国家战略的必然选择。而刘亚政先生则更强调本次论坛的意义,他说本次论坛充分利用我省搭建的平台,发挥专业人才优势,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朝鲜半岛研究新型智库,论坛不仅是学术交流,更是智库意义上的对话。朝鲜半岛形势复杂多变,应开展对话合作,加强经济交往,逐步推进朝鲜半岛的稳定、和平、合作和发展。我省朝鲜半岛研究具有地域、专家队伍水平和研究成果积累等特色优势,专家学者要用理性思维、长远目光和积极建设性对策,把朝鲜半岛放到国家大安全的视野中研究,形成全国有影响的朝鲜半岛研究学派。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现代国际关系》主编林利民在会上做了“关于东北亚安全的几个问题”专题演讲。林利民先生首先肯定了延边大学在朝鲜半岛和东北亚研究方面具有更前沿、真实、全面的深刻的优势特色。然后,又从目前朝鲜半岛的最新动态、美国战略界目前对朝鲜半岛问题新的战略考虑、朝鲜和朝鲜半岛几个重要问题、中国的朝鲜半岛战略等四个方面进行了相关阐述。随后,吉林省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副主任郑刚、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国际政治所所长巴殿君、延边大学国际政治研究所所长金强一、长春师范大学东北民族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姜维公等做了会议发言。

在综合讨论环节,与会代表围绕“中朝关系新动向与中国战略”的会议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专家学者从不同领域、不同视角,深入交流了学术研究的最新进展,共同探讨了协同创新的新思路、新方法,并就创新机制、协同攻关等达成共识。

吉林省教育科技产业服务中心主任唐洪丰致闭幕词,他说此次会议为深化高校与其他行业、产业的合作,更好推进政产学研用的紧密结合搭建了平台。他希望与会专家能够发挥吉林省东端中朝俄交界区位优势、跨界多民族人文交流、朝鲜半岛及东北亚研究深厚等特色,整合优质资源,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吉林风格的新型智库,在即将到来的“十三五”期间,更好地服务于长吉图开发开放、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一带一路”等战略。

学术论坛调查问卷 篇4

由共青团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委员会主办,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研究生会承办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第一届研究生学术论坛,在各学院研究生会承办的分论坛基础上举办了总论坛汇报,各分论坛晋级的同学在总论坛上再次展示他们的优秀成果,并于2011年11月19日顺利闭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为了能给下届论坛的成功举办积累宝贵的经验特制订本问卷,期待您的意见和建议!您的年级:

1.您对本次论坛的举办形式,即先举办分论坛,再举办总论坛满意吗?()

A 很满意B 一般C 其它更好建议2.学术论坛的宣传是否引起了你周围同学们的注意()

A 很多人知道B 有,但不多C 基本没有人知道

3.学术论坛论文最佳征稿形式()

A 有偿征稿B无偿征稿C 校内征稿D 高校联合征稿

4.学术论坛的征稿范围是否广泛()

A 题材广泛B 一般C 比较狭窄

5.关于将参与学术论坛和研究生综合测评挂钩,您的意见是:()

A 很有必要,能带动积极性B 没必要,压力太大C 无所谓,与我无关

6.论坛学术报告的形式您更喜欢哪种?()

A 口头汇报B 多媒体讲授C 互动交流D 其它

7.您对研究生学术论坛报告会内容有什么建议:()(可多选)

A能够发表小论文

B能够与众多优秀研究生进行交流,拓宽自己的思路

C能够与权威学者交流,获得论文写作及修改的宝贵建议

D其他(请注明)

8.您希望的研究生学术论坛经验交流的内容是:()

A写论文的方法技巧B科研成果C 其他:9.您认为本次论坛举办过程中存在哪些不足之处?

10.你对举办研究生学术论坛有么有更好的改进方案:

感谢您的参与!

学术论坛演讲稿 篇5

下午好!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帮助下,在同事们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数学学科组在团队建设,探索高效教研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面做出了一点成绩。今天,我能代表数学学科组向大家汇报,是对我们数学组以往工作的极大肯定和鼓励,又是对我们今后工作的极大期待和鞭策。下面,我从两大方面作简单汇报,切望各位批评指教。

一、抓教学常规工作,促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我们组历来重视教研组常规建设,工作中注重计划性、目的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常规工作中我们着重抓好两个要点:

1、集体备课的实效性:为发挥备课组的集体智慧,确保教学能高效、有序的运行。我们三个年级数学备课组几年来始终坚持做到“四定”、“四统一”“一交流”,集体课活动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主讲人;统一进度、统一资料、统一作业、统一考试。一交流即交流好的教法和学法。同时各年级数学备课组教学研究及任务又各有侧重,形成系统合理、操作性强、实效性高的教学模式体系。

高一夯实基础。几年来,高一数学组分别在袁建荣、刘素敏、朱学忠几位备课组长领导下,每周集体备课时,关于下周课的重难点先由一位教师作中心发言,对知识点如何把握,练习如何处理等提出教学建议与要求,其他教师积极补充发言。集体备课时,统一纠正课堂作业上出现的典型错误,统一一些习题的.处理意见,总结上一周讲课的得与失等。研讨教材内容,把握重难点。教师轮流每周出一张检测卷,试题注重针对性,滚动训练,及时巩固纠正学生出现的问题。统一测验时间,并进行评议。使学生逐步掌握“听一遍不如看一遍,看一遍不如做一遍,做一遍不如讲一遍,讲一遍不如辩一辩”的数学学习诀窍。几年来,在各种类型考试检测中,高一数学组都取得优异成绩,得到学生家长领导的一致认可。

高二拓展提升,几年来,高二数学备课组在朱学忠、李春霞、闫天霞几位备课组长领导下,集体备课教学研究重点放在如何培养尖子生拓展同时帮助后进生提升,注意分层推进。每周检测试卷中的习题安排有层次,及时巩固和落实每周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强化落实,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加强学法的指导和学习心理的辅导,尤其对后进生,从精神上多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高其学习能力。几年来,在各种类型考试检测中,高二数学组都取得优异成绩,得到学生家长领导的一致认可。今年李春霞老师担任高二备课组长,她将11届高三数学组的优秀管理经验和做法等进一步发扬广大,精益求精。

高三冲刺拼搏,高三教学是我校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各级领导的指导和大力帮助下,全组教师顽强拼搏、团结协作,高效备考复习,连续四年高三数学成绩捷报频传!

学术论坛策划 篇6

主办单位: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 承办单位:烟台大学

论坛主题:中国社会经济转型与法律制度创新

论坛宗旨: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意见和《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精神,以“启迪智慧、激发兴趣、激励创新”为宗旨,认真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学术自由的方针,鼓励和支持广大研究生追求真理、学术争鸣、勇于探索、献身科学的精神,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和学术专家、顾问的指导作用,为研究生提供一个高起点、大范围、多领域的学术成果和创新思维交流平台,通过论坛活动,帮助研究生开阔视野,启迪智慧,形成鼓励创新、勇于创新的理念和氛围,营造良好的创新学术环境,大力推进研究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论坛徽标:

内容安排:

凡涉及“社会转型与法律制度创新”的论文、调研报告等均可参加本次论坛论文征集。

论坛下设六个专题:

1.转型期的司法制度问题研究; 2.转型期的犯罪预防问题研究;

3.转型期海洋经济发展财税金融法律问题研究; 4.物权法制度及适用问题研究; 5.侵权法制度及适用问题研究; 6.婚姻法制度及适用问题研究。活动形式:

1、相关领域的知名学者、专家作大会学术报告;

2、专题论坛学术论文交流;

3、专家对论坛学术活动进行点评;

4、学术论文书面交流与张贴;

5、评选论坛优秀交流论文。

全省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相关学科的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自由申请,经导师同意向论坛学术指导委员会秘书处提交论文,由学术指导委员会评选审定参会交流论文100 篇左右。

成果奖励:为进一步调动广大研究生参与创新及论坛活动的积极性,论坛学术委员会将评选部分论坛优秀交流论文,由山东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山东省教育厅发给奖励证书,其余论文由论坛组委会发给大会交流论文证书(烟台大学代章)。

论坛组织:为保证论坛顺利进行,提高论坛学术质量,实现学术论坛举办目的,成立“齐鲁研究生学术论坛——法学分论坛”组织委员会和学术指导与咨询委员会,负责论坛的相关组织与学术工作。论坛组织委员会

主 任委员:房绍坤 烟台大学校长 副主任委员:郭善利 烟台大学副校长

杨欢亮 烟台大学研究生处处长

金福海 烟台大学法学院院长

戴东风 烟台大学校长办公室主任 论坛组织委员会秘书处 秘书长:杨欢亮(兼)

副秘书长:范李瑛、毕朝辉、秦连杰、段志国、张仁旭

成 员:贾维军、郭静、刘志国、林忠华、秦少峰、乔羽华、张波 论坛学术指导与咨询委员会

名誉主任委员:郭明瑞教授 烟台大学 主 任委员:房绍坤 烟台大学

齐延平山东大学

副主任委员: 陈金钊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

徐祥民 中国海洋大学

金福海 烟台大学 委 员:梁茹霞 山东经济学院

李光禄 山东科技大学

王圣颂 青岛大学

袁兆春 曲阜师范大学

李 响 青岛科技大学

王 宏 山东师范大学

朱伯玉 山东理工大学

于大水 鲁东大学

汤 唯 烟台大学

范李瑛 烟台大学

活动经费:由省教育厅与烟台大学各提供部分资助,为参会人员提供食宿费、论坛邀请专家所需费用、各种会务及资料印刷费、场地费等;参会人员的交通费自理,由所在单位资助。

与会人员:

1、正式参会人员:选定参加论文交流的研究生100人左右;学术指导与咨询委员会成员,组织委员会成员;

2、各单位带队人员1人;

3、会务人员;

4、其他经申请和组委会批准的可参会人员,由会务组统一安排食宿,所有费用自理。

举办时间:拟定2011年10月23—24日,学术活动时间为两天。

重要日程:

1、邀请函发出时间: 2011年7月

2、会议回执(附件2)及论文提交开始时间: 2011年9月10日

3、会议回执(附件2)及论文提交截止时间: 2011年9月20日

4、论文录用通知书发出时间: 2011年10月5日

对接国际学术交流一线的论坛参与 篇7

2011年《科技创新导报》23期,刊载了安徽省桐城中学地理教研组刘红叶老师与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吴立老师共同编写的文章《运用遥感培养中学生的地理空间认知能力》。该文在划分地理空间认知能力构成要素的基础上,分析了运用遥感发展中学生地理空间认知能力的优势,探讨并总结了运用遥感发展中学生地理空间认知能力的策略,以期为中学生地理空间认知能力的发展提供可操作的意见和建议。

而在现实中,由于航天领域的尖端性及我国将其纳入国防科工委的特定范畴,所以能够被大中学生所触摸的层面,还是非常有限的。不过,较之火箭卫星工程而言,遥控遥感技术的应用,至少门槛要相对低一些,加上这一方面的国际商用领域和民用领域的数据开放的余地比较大,特别是世界各国的草根爱好者早已形成了自己的联盟、圈子,甚至是“领地”和常规项目,因此,这在客观上给我们的应用打开了方便之门。

泛太平洋青少年成长与发展合作伙伴机构较早就与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海南卫星发射场等科研院所形成了交流互动,旨在为境内外大中学生的多元成长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持。据悉,我国深圳官方已经明确表示,将以更大力度推动遥感产业发展,特别是依托中科遥感(深圳)卫星应用创新研究院等一系列重要平台,进一步完善遥感技术创新链和产业链,增强遥感技术创新能力,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加快将深圳打造成为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航空航天产业名城。在这其中,也正在酝酿有关青少年参与遥控遥感技术应用的平台搭建。

除了以上机构外,还有包括中科遥感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科遥感(深圳)卫星应用创新研究院在内的不少单位与遥控遥感技术形成了紧密型的互动关系,其中有有国家遥感中心、中国地理学会环境遥感分会、中国宇航学会遥感专业委员会等熟悉的老面孔,也有如中国海洋学会、中国自动化学会“三遥”专业委员会、全国高校联合遥感中心、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信息系统与遥感专业委员会等新机构更是不断加盟和充实这一团队,还有来自国际的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国际数字地球学会(ISDE)、亚洲遥感协会(AARS)都成了这项活动的重量级嘉宾。

●聆听神圣的遥感大会

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是,中国大陆把“地理学”归类为文科,因此,我们的地理课重点放在了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特征上,而对于阐明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变化规律等领域就显得难成比例。其实,很多地理教师都发现,自己在地理学的教学过程中,有关空间定位的概念,不仅包括了由不同视角看同一物体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判断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及其相互之间的空间关系,以及对地理空间格局中要素排列状况的理解与解释。地理空间定位在阅读地图、分析地图、航空照片等过程中起基础作用,是理解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起点。地理学中的空间视觉化包括地图和剖面图绘制、二维图形和三维图形转换、不同投影方式转换以及语言描述与视觉表征间的转化。地理课中的空间关系包括辨识空间分布、空间格局,分析各种空间现象及要素间的关联,理解和运用空间等级、区域划分,比较地图或叠加、拆分地图等方面。

为了弥补有关空间定位和空间视觉化的弱化,特别是强化有关空间关系分析,尤其是与空间活动密切相关的空间分布、空间形态、空间构成、空间演变等方面,我们开始寻求专家级的外援支撑。好在中国遥感大会作为由中国遥感委员会主办的大型全国性遥感会议,每两年举办一次,截至2016年,已成功举办了二十届。会议涵盖遥感及相关领域,已经成为我国在遥感科技领域最具权威的综合性学术活动。参加中国遥感大会的人员包括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各大院校遥感专业资深专家学者、航天和对地观测系统领域专家、全国遥感专业领域知名工程技术人员、遥感行业领军企业、遥感民营企业创业先锋、遥感跨界应用移动互联网领军人才等。

非常有幸,我们继续获得了大会主办方的邀请,率领一支由相关教师、学生和支持单位组成的国际代表,于8月10日至12日,全程参加了此次在深圳会展中心举行的盛会。本次大会指导委员会主席是王钦敏(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和徐冠华(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嘉安等一大批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导航科学院院士都纷纷莅临盛会。

大会安排特邀遥感领域的专家就当今遥感热点前沿问题进行大会特邀报告,包括国产卫星发展与应用、“十三五”遥感发展等。大会期间还同步组织了不少精彩的相关活动:

(1)“第九届中国青年遥感辩论会”赛事,旨在用辩论方式讨论遥感热点问题,并发现和培养青年人才。

(2)“遥感技术创新展”致力于展示、推广中国遥感技术与应用领域的最新发展成果,为国内遥感产业链厂商提供展销与投融资平台。

(3)中国遥感影像艺术展:主要表现以地球为主的遥感影像艺术魅力和星球震撼之美,使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

(4)组织遥感与智慧城市、遥感产业化等多主题的遥感论坛,邀请相关行业专家探讨遥感行业的应用及遥感商业化发展模式。

(5)围绕空间遥感技术的最新理论、技术方法和应用成果开展学术交流和论文征集,就遥感发展战略、遥感应用技术等安排分会场交流。

知之不多的我们还是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大会主题报告上。这期间,我们先后聆听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冠华的报告《遥感与人类可持续发展:机遇与挑战》、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德仁的报告《智慧大数据时代遥感必不可少》、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的报告《月基对地观测科学问题》、国防科工局重大专项工程中心副主任赵文波的报告《铸造中国空间信息产业链——高分专项总体进展情况介绍》、中国科学院院士周成虎院士的《遥感大数据分析》专题、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德炉院士的发言《卫星海洋水色遥感发展的前沿》、中国科学院院士龚健雅的展示《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的定标方法与系统》。大家被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顾行发老师的《中国全球综合地球观测系统(China-GEOSS)十年规划》所振奋,被国家遥感中心总工程师李加洪的《我国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的主要进展》所鼓舞,被中科遥感科技集团董事长王晋年描绘的《实时中国》所感动,被四维世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徐丽萍的《卫星遥感国内外前沿进展及应用》所吸引,被国家遥感重点科学实验室主任施建成的《全球水循环观测卫星计划》所点燃,被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总工程师陈军的《全球地表覆盖遥感的进展与国际动向》所憧憬。我们通过马里兰大学李梦学老师的介绍,了解了《马里兰大学遥感与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和展望》,从加拿大遥感图像处理领域首席研究教授章云的嘴里,知晓了《谷歌地图十一年,过去与未来》,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刘闯的《遥感应用数据成果的知识产权认证、保护和共享》中,看到了更广阔的应用空间。

●尝试初步的遥测应用

纵览2016年8月的全国英特尔科技创新大赛参赛作品,其中创意作品的比重,远远超过了发明专利类作品。经调研发现,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学生今天的学习生活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他们触摸不到或没时间触摸最新的科技前沿信息;二是学生的灵感更多地满足于突发奇想、灵光一现,甚少有严谨的批判思维和设计理念来支撑;三是学生比较缺少信息和数据的支援和佐证。所以本文还是围绕遥控遥感领域推介一些可以走近的学术高地,来帮助师生筛选目标,获得支撑,站在领域的前沿……

(1)仅仅十年时间,GPS导航已经成了驾车人的标配。GIS软件平台是地理信息产业的技术核心,是该领域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也是保障国家地理信息系统安全的关键。这些年来,我国企业坚持自主创新,终于使自主研发的GIS平台达到了可以全面替代外国GIS平台的水平,并在云GIS、二三维一体化GIS等关键技术上实现了超越。而其更大的应用前景,恰如为大陆遥感特色空间信息应用服务与环境信息化全方位服务的产业化集团——中科宇图的副总裁孙世友在2015年10月召开的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学术年会暨第五届全国测绘地理信息技术装备展览会上,为大家分享的报告《测绘地理信息大数据理论基础与发展变革》。其中谈到,大数据的发展必将促进地图行业的创新发展,大地图的产生更能提升大数据的价值。大地图是融入了大数据的深层挖掘与应用的基础,大数据与大地图是相互补充的,大数据的发展更离不开地图的支撑,从大地图作为数据的入口、政府和资源整合的入口,与导航的各种数据之间有一个关联关系。

事实上,无论是各个测绘部门,还是各类影像公司,数据进行整合后跟各类支撑体系相整合,进而形成一个整体支撑后,大地图就成为提升大数据的宏观定性、微观定量分析的基础,可以说大地图创新的模式是促使大数据从平面走向立体的改变,更能发挥地理信息行业的应用价值。大地图的发展使空间信息走向一个新的智慧阶段,从智慧层面进行发展。同时也需要我们大数据的整合,这种大数据、大地图相互整合到地信行业里面,必将推动整个地信行业的科学发展;大地图创新模式将促使大数据平面向立体模式改变。

(2)随着智慧城市对城市三维建模的需求,以及三维技术发展日趋成熟,倾斜摄影已成为智慧城市三维地理空间建模中快速成长的重要技术。传统三维建模是人为地把低空摄影图片贴到三维模型上,通过3DMAP软件形成三维建模。现在有了倾斜摄影技术,可以通过倾斜摄影加上POS数据,完全不用人工干预。现在的倾斜摄影是新型的采用多头相机不同的角度进行摄影,中间有一个叫做正片,即朝下的一幅影像,还有四组斜片,这样一组里面可以获得五片影像。如果加上重叠,对同样一个地方可以得到多幅不同角度的影像。因此在摄影的时候,地面上任何一个物体,多则可以有几十张甚至上百张的影像,少则也有五六十张影像,通过软件自动匹配,形成点云。点云的密集程度代表了不同的地物特征,如房屋比较密集,点云就比较密集。由于每个地物有多幅影像,所以很容易变成一个真实的三维模型,即所谓的“真三维”。在以“自主创新引领发展跨界融合开创未来”为主题的2015中国测绘地理信息高端论坛上,多位专家及企业分享了关于倾斜摄影技术的问题和趋势:倾斜摄影技术是国际测绘领域近些年发展起来的一项高新技术,它突破了以往正射影像只能从垂直角度拍摄的局限,通过在同一飞行平台上搭载多台传感器,同时从一个垂直、四个倾斜五个不同的角度采集影像,将用户引入了符合人眼视觉的真实的直观世界,城市建模从此由“假三维”迈向“真三维”时代。

(3)三院士联合呼吁建立空间地球大数据。国际数据公司(IDC)一份报告指出,全球数据总量正以每两年翻一番的速度持续增长,从2013年到2020年,全球数据总量将增长10倍,达到44ZB。另据统计,截至2012年的全球数据分布比例,美国占32%,中国占13%,预计到2020年,中国所占比例将攀升至21%。因此,在2015年6月中国科学院学部“空间地球大数据”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所长郭华东院士认为,大数据正在开启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已成为国家新型战略资源,正在成为科学研究的新引擎,掌握数据就意味着掌握了主动权。他表示,应构建“一带一路”大数据联盟,产生“基金会出钱—科学家出思想—大数据基础设施出成果”的联动效应。这一呼吁得到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元喜和两院院士李德仁的支持。他们都强调了大数据时代的挑战,只有更好地挖掘数据才能拉动产业发展,实现智慧城市及应用。

●预告典型的相关论坛

除上述已经列举的年会、论坛以外,我们还接触到以下一些学术研讨活动。

国际环境遥感大会(IGARSS)发起于1981年,由国际电子与电气工程师协会地球科学与遥感学会(IEEE GRSS)主办,是一个旨在推动国际环境遥感技术发展与应用的国际系列会议。它是该领域全球最高规格、最大规模、最具影响力的学术会议,每年召开一次。IGARSS(2016)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大会邀请了全球65个国家和地区的1800余位学者,以48个特邀分会为主要形式,就地球科学与遥感领域最新的研究进展和技术研发进行专题讨论,亮点主要集中在新的卫星计划、遥感技术应用、对地观测的发现和国际合作新成果等方面。

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ISPRS)是一个以推动国际摄影测量、遥感与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与交流合作为宗旨的非政府组织。它每四年举办一次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大会(ISPRS Congress),每届大会都有数千名专业人士参加,因此,ISPRS大会为地理空间领域工作者搭建了有效的沟通平台。

国际城市遥感大会作为城市遥感领域的高端国际性学术研讨会,每两年举办一次,聚集包括IEEE Fellow在内的全球百余位城市遥感专家共同探讨城市遥感的最新技术,为深化遥感技术在城市领域的应用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意见。

中国遥感委员会、中国地理学会环境遥感分会(中国环境遥感学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信息系统与遥感专业委员会均挂靠在中科院遥感研究所。三个学会至今共主办、承办、协办亚洲遥感会议、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中国遥感大会)等重大国际、国内品牌学术活动50余次。

以“自主创新引领发展跨界融合开创未来”为主题的2015中国测绘地理信息高端论坛在北京举行。会议探讨了发展自主可控的测绘技术、装备和信息服务的重要性和意义,传达了倾斜摄影技术与测绘地理信息软件发展新趋势和新理念,发布了测绘自主创新产品,同时举办了立足测绘,引领跨界融合新态势三大分论坛。

一年一度的Esri中国空间信息开发者大会,是Esri在中国举办的针对开发者的技术大会,能帮助参会者了解最新的空间信息技术应用趋势,抢先接触Esri新版本产品的应用开发技术和技巧。此外,通过现场互动与经验分享,参会者能体验到多角度交流的宝贵经验。

学术论坛策划 篇8

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发生后,广大公众和社会各界予以高度关注。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深切关注核安全问题,尤其是核安全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辩证关系问题,在事故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内,紧急动员、迅速部署、筹备论坛,组织专家进行高端研讨。恰逢3月22日中国科协发出了《关于组织开展核科学技术知识科普宣传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各相关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和地方科协组织大力加强核科学技术知识的科普宣传工作,此次论坛亦是对中国科协号召的积极响应。

论坛的主要议题有:日本地震与核辐射扩散的具体联系;日本此次核泄露事件的症结及对中国的多方面影响和启示;发展与核能利用的风险规避问题;核科普与核恐慌的社会心理文化疏导问题;中国核文化建设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等。

与会专家学者通过图片讲解、模型演示等手段探究了福岛核泄漏的机理、形成过程、泄漏的危害和安全防卫等问题,从深层探讨和审查了我们的核战略、核技术和核安全文化。

大家一致认为,第一,核安全是人类最大的安全问题,要审慎地反思我们的核开发战略和政策,要科学地利用核能,反对盲目乱建核电站。第二,要建立全球和全国的大安全观,对核能利用应持谨慎态度,特别是要有危机意识,居安思危。盲目乐观的文化既包含着智力上的缺陷,也包含著道德上的缺陷,还包含着一种更大的政治和社会的风险。第三,要尽可能多地开展核科学知识普及和教育工作。对核知识、核观念的传播一定要慎重和负责任。希望能使公众尽快地看到全面、科学的信息,反对对重要信息的遮蔽和封锁。

与会专家以科学的态度理性看待日本核泄漏事故对我国的影响,为澄清各种错误认识和谣传,消除公众恐慌心理发挥了积极作用,充分展示了自然科学家与社会科学家在面对社会重大事件的专业精神和道义担当。

此次论坛对普及核科学技术知识、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防止恐慌情绪蔓延具有积极意义,可谓一次既具学术价值、又具社会价值的高水平学术盛宴。

上一篇:难忘的秋天叙事作文600字初中作文下一篇:欢度六一儿童节活动主持词,庆六一儿童节活动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