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个人心得

2024-08-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社会实践个人心得(共8篇)

社会实践个人心得 篇1

系部名称: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

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年级:一年级

班级:测仪1201姓名:刘赛男学号:1211400102 实践单位全称:杭州脉伙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实践时间:2013年7月20日至30日

实践报告(个人心得)正文

今年的暑假我到山西太原旅游兼探亲,欣喜之余却发现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我国城市环境污染现象仍旧比较严峻。

几年前,走在太原大街上很难看见车辆过出扬尘一片,回来也不会觉得鼻咽干燥肿痛。然而现在走在大街上不出半个小时皮肤上就会沾上不少黑色灰尘,清晰可见;出门半日回来,喉干鼻痒并不少见;现在平均每分钟车流量比原来几乎增加了两倍,这原本是城市发展的一个标志,但实际上其后附带着环境保护等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在网上,我查到了如下信息:

2012年,47个重点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危险废物集中处理率平均分别达到45.36%,87.45%和74.15%,与2002年相比分别提高了10.68%,1.78%和12.06%;国家重点城市大气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年日均值为0.108毫克每立方米,二氧化硫年日均植为0.048毫克每立方米,二氧化氮年日均植为

0.039毫克每立方米,与2011年相比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浓度均略有上升。

环境日益严峻,作为国家和社会发展领头人最重要的组成元素之一,城市肩负着义不容辞而且十分重要且必要的责任和义务。

国家为了城市的良好发展,为了城市人民的生活,也颁布了诸多法律条文以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

1989年12月26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01年8月31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1996年5月15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0年4月29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199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2004年12月29日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等100多条法律法规。而且,如今,经过有识之士的大声呼吁,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然而这仅仅是沧海一粟,面对仍旧严峻的污染现状,人们在感叹的同时更增添了几分无奈和悔过。几十年甚至百年以来的忽视带给今天的不仅是隐患与威胁。

为了鼓励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环境保护”上来,为了衡量当今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为了找到突破环境污染的保护措施和方法,我在朋友和家人的帮助下,与杭州脉伙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开展了一项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调研。调研课题为“环境保护意识”问题调研及其保护措施的研究。

活动一:环保袋再次袭来

这一社会实践内容主要是结合普法和法制教育的环保袋绘制与

免费发放的活动,通过参加这次暑期实践活动,使我受益良多,不仅加深了自己对环保袋等环保问题的了解和认识,还在实践中充分地提

高了自己的能力,接触了社会,使自己在各方面获得了全方位的提高。

这次实践活动围绕宣传和推广环保袋来展开,同时结合了法制教育的主题,使得我们的一次实践,获得了双重的效果。在实践中,我积极地搜集有关环保袋的资料,通过研读这些资料,使我充分地认识到了限制使用塑料袋,推广使用环保袋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塑料袋这种在土壤中百年不腐的物质,其给环境带来的破坏性已经远远地大于了其给人类所带来的便利性,如果没有一纸限塑令的出台,这种滥用任用塑料袋的形势就会继续肆意地发展下去,终有一天,我们的世界将被一片白色污染所淹没。作为顺应限塑令的推行而应运而生地环保袋是否能取代塑料袋在人们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成为了我们关心的话题。我们围绕这一话题,在社区的居民中开展了广泛的调查并从中得出了较为科学的结论,了解了民众对于环保袋的需求和认识。我们还对市场上销售的环保袋进行了一系列针对性的调研,发现当今市场上环保袋品种繁多,质量鱼龙混杂,急需有国家出台一系列的标准与法规来规范环保袋的市场。为了更好地宣传和推广使用环保袋,我们组织了手绘环保袋的活动,由小学生,中学生和大学生共同围绕普法和法制教育的主题亲手绘制了饱含同学们自己创意的新型环保袋。活动后,我们又在超市门前组织了免费发放环保袋的活动,活动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热情欢迎,通过发放同学们自己亲手绘制的环保袋,我们不仅向市民宣传和推广了使用环保袋购物的理念,还通过环保袋上普法和法制教育的表现主题将法制的观念深入到群众的心中。社

会实践给我带来的益处还远非如此。通过参加这样的一次社会实践活动,使我掌握了多种调查和调研的方法,例如针对社区居民的问卷调查,针对销售环保袋质量的市场调研,我相信这些丰富多彩的调查和调研方法将在我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发挥巨大作用,掌握并且能够熟练地运用这些科学的方法将会有效地提高我学习和工作的效率,使我的学习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高效性。在向社区居民发放问卷和向消费者免费发放环保袋的过程中,使得我积累了社会经验,使我在社会中接触各类人群时有了更灵活的应对手段,使我学会了去与人接触认识,并且与人交流,使我在此过程中,充分地克服了自己害羞畏缩的心理,使我在与陌生人的接触中多了一份自信,也新添了一份自如。

活动二:人对环境的”认识”

这次活动我们通过对濉溪县路人以及对环卫工人的提问,了解他们对各路段环境的看法。并将事先打印好的自制问卷调查表发给他们填写,为接下来我的分析及整理做出铺垫。

由于环卫工人负责干道区域较广,人员较少,所以,我们调查的人群结构相对单一,所以调查的一些问题及征求的建议也只能代表极个别观点,但这并不影响所做调查的整体方向,它能对路段的环境卫生作出一定的反应,因此有一定的借鉴性和改进性。

很多人反映很少和家人及同事谈论有关环境现状的问题,对有些方面的活动也相对冷淡,也有人反映根本就不知道有这样的活动,当然参加的也很少啦。

调查中的多数人虽然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但是鉴于各种因素并未能够身先士卒,身体力行的参加活动。

人们对环保的意识总体上欠缺,尤其是在一些费精力的活动(分类垃圾)上,更加显得力不从心了。

人们反映政府的一些活动未曾下达到基层,百姓根本就不知道就结束了。这就反映在政府的交流机制上。政府在环境保护上面的投资相对较少,在有一些方面(道路拓宽)方面更加欠缺。对一些污染大的工厂更是放纵,并为对这些税收大户进行整治,只要其交纳一定的处理费就行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县城的环境以及人们的居住环境。

我的实践活动在濉溪县里进行,虽然在有些人的眼里县城的环境可以说是比较好了,但在我这个自己人眼里我得县城的环境并不是很好,比较差啊。其中有一位被调查者的话令我很是动容,他对我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提高了,但随之而来的弊端也日益显露,环境不断的恶化,尽管不停的加以改造,但是正如加1与加2的区别,这虽然不是一个简单的加减法问题,但这可以充分说明问题的重要性,环境在这样污染下去,人类将无力锥之地

实践总结和体会

就这样,我的整个暑期社会实践圆满完成,尽管遭遇了天气的炎热,人们的冷眼,资金的缺失,环境的恶劣等诸多问题,我收获的却远远多于我所付出的。“环境保护”是一个很老的话题,也是老生常想但是不常谈的问题。同时,这也是一个严重的社会及全球普遍重视的问题。没有了良好的环境,我们就不能正常安心的生活与工作,我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能让人们或多或少的了解及认识到环境的形势。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无数个一个人的力量就是无限的。我相信在以后进入社会就业的过程中,这一份自信和自如将会永远地伴随着我,这将成为引导我步入社会的一个先决因素,可以说通过这样的社会实践,使我们在面对就业时多了一个竞争优势。社会实践所带给我的是一次能力的全面提升,从实践主题的提出,围绕主题的扩展研究的展开,我们学会了如何在团队地协作下从头到尾地解决一个问题,我们学会了在团队中各司其职,尽忠职守,互相配合,对于我们这些独生子女来说,学会合作,学会配合,这将成为我们成长轨迹上一次巨大的突破。我想我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就是这样一座桥梁,它引导我们的学生去更多地认识和接触社会,帮助我们这些在校园中成长的大学生完成由校园走向社会,由书桌走向办公台的转换,避免了大学生在初入社会时所发生不知所措,真正地把大学生的教育与社会的就业相结合,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社会实践个人心得 篇2

一、对复习课教辅资料的选择

复习资料五花八门, 各种各样。哪种最适合自己的学生, 要认真选择。个人认为, 首先要考虑知识点的编写, 看知识点的归类、顺序是否适合自己的学生, 用起来是否顺手;其次是例题的编写, 各种资料的例题一般都选择历年的高考题, 或各地的模拟题, 可以参考使用;最后是跟踪练习, 试题的质量不一定都好, 都合适, 主要靠自己编制, 不能过多, 并根据各章节的思维量, 学生的具体情况决定题目的难易比例及题量。不能单一依赖于教辅资料。因为, 各种教辅资料或多或少的存在试题超纲, 选题只求新却不符合学情, 个别题目出错等情况, 这都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有效性。教辅资料只供参考, 决不能被牵着鼻子走。

二、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每一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要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 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制订, 不能照搬新授课的教学目标。不要把复习课上成新授课的翻版。例如,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这一节, 新授课的教学目标是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而复习课的教学目标是理解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及具有多样性的原因。前者旨在帮助学生构建蛋白质分子结构和功能的知识网络, 后者重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新授课与复习课在要求上的区别和最终达成目标的不同。新授课重点让学生掌握知识, 而复习课是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前提下, 更注重对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

三、知识的呈现形式

复习课不同于新授课, 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知识和能力基础, 但对知识的掌握比较零散, 像一盘散沙, 前后相关联的内容不能很好地联系起来。知识体系的完善、系统和优化, 以及知识的运用能力有待提高。所以复习课的教学过程中不要再单纯进行知识点的罗列, 而是要注重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 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深入思考和完善, 及前后知识的联系, 让点连成线, 线成面, 建立适合自己的知识体系。

以问代讲, 以一系列问题的形式展示知识点, 尽量减少平铺直叙。这样, 怎么设计问题, 设计什么样的问题, 设计多少问题, 什么难度, 以及怎么建立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联系就显得非常重要。而且针对不同的章节, 不同的学生又各不一样, 这就对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以“细胞中的无机物”为例:细胞中水的存在形式和各自的功能?结合水和自由水的比例与新陈代谢和抗逆性的关系?细胞中水的来源?水参与的化学反应?水平衡的调节?以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 将所学知识前后联系, 充分发挥课堂的主动性,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四、试题的编写和使用

试题的编写既要考虑到对知识面的覆盖, 又要注重难易比例。对于信息给予类型的题目, 相应的背景材料要注意近期比较热门的问题。例如, 病毒知识点的考查, 可以以手足口病、禽流感等为背景材料。

题干长的题目是学生的弱点, 平时注意训练, 再就是图文结合的题目, 也是学生的一大弱点, 编题时注意涉及。根据不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可以考虑添加一两道选做题。对学生易错的题目, 根据实际情况每周或隔周选出来再做一遍, 让学生真正掌握。

总之, 上好复习课的关键是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提高课堂效率, 制定清晰的教学目标, 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

摘要:每一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要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 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制订, 不能照搬新授课的教学目标。

社会进化与个人重启 篇3

过去的时代,没有一项技术对人提出新的要求,汽车虽然是一个大产业,会改变商业和居住,但它只是交通工具。电视虽是信息终端,它也只是把人绑定在客厅中收看节目打发无聊的时间。社会依旧按照它的发展方式在不断地进化,人的思考方式也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多维需求在不断重启与迭代,这是一个再正常不过且必须要经历的过程。因为在互联网时代,一切都充满了可能。

尖锐的分化

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农业社会一直保持着适度的分化,占有土地多的人成了大地主,没有土地的人成了雇农。一个大地主很难拥有范围过多的土地,因为粮食产品运输到很远的地方就会丧失经济性,所以雇农也不太可能失业,因此农业社会的贫富分化程度并不高。但到了工业社会,大规模的快速复制使得贫富分化加剧。

到了信息社会,我们可以分解为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在智力劳动成为一种主要劳动形式的社会,贫富分化会更加严重,科学家模式取代工程师模式、产业的集群效应等都是加剧分化的因素。

从野蛮人到高雅人

2009年,英国伦敦经济学校达尔文研究中心的研究员奥里佛·卡里,对人类未来的进化进行了大胆预言。他说,在10万年之后,由于社会贫富阶层两极分化,人类将彻底进化成两个截然不同的亚种——英俊而聪明的“高雅人”和丑陋而愚笨的“野蛮人”。

“高雅人”处于社会的顶层,由少数拥有特权、受过高等教育而且健康的富人进化而来,他们聪明且富有创造力。而“野蛮人”处于社会的底层,他们不仅身材矮小肥胖、智力低下,寿命也大大缩短。由于两个种族之间水火不融,甚至会爆发大战。

然而,人口流动的效果在21世纪就产生了显著的影响。我一直担心移民和遗传导致人本身的分化。信息流动可能会加速同类人的聚集和婚配,学校的档次、公司雇佣员工、网络社交等都会让更多同类人聚集在一起,他们之间的婚配会改变传统基因配对的概率,过不了几代就会形成明显的分化。

而且这样的分化是全方位的,任由自由市场发展,不同行业、不同公司之间都会出现巨大的差别。如果说高位者和普通员工收入差别来源于制度,不同行业之间的差异就是以金钱衡量不同行业效率的差异造成的。那么,100个人编制一款大型游戏,如果恰好它又畅销,这100个人就可以赚全国数千万深度游戏迷的钱。

历史上思想家大部分是落魄一族,没有人能把高明的思想卖个上好的价钱。但如果你能把智能产品嫁接到一个有形的产品上,充分发挥工业的复制能力,那它就会成为最挣钱的东西。

从工程师到科学家

1947年12月,晶体管问世,成为微电子革命的先声。人们可以用一个小巧的、消耗功率低的电子器件,代替体积大、功率消耗大的电子管,电子行业从此发端。从整个科技发展史上看,不乏重大发明创造,却很少有什么发明像晶体管一样,有无穷无尽的衍生品,需要多多益善的工程师。

1879年,爱迪生找到了灯泡最好的材料,即便在当时的情境之下,灯泡的发明不是很难,技术含量也不是很高,但它确实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发明。此后的一个多世纪,灯泡也没有什么变化,而且需要的工程师数量也不多。

我们将灯泡这种只需要少量工程师的行业称为“科学家行业”,将和晶体管类似需要大量工程师的行业称为“工程师行业”。

在可预见未来的技术制高点,我们很难想象会出现一个新的“工程师行业”。生物制药、基因工程、新能源等,无一不是“科学家行业”。这些行业一旦被科学家发明,重大的工艺得以突破,接下来就只是制造问题,难以想象这些行业会衍生出哪些多样性的相关产业。

科学家行业的崛起和工程师行业的衰落很可能会成为本世纪的主旋律。科学无国界,工程有国界。即使短时间内,科学被一个经济体锁定,也很难长期地获得巨大的持续利益,这是市场经济天然的、难以弥补的漏洞。从经济利益上说,从不进行科研的猥琐模式似乎是更有经济效率的方式。没有人因为朗讯公司出过1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愿意出更高的价钱购买它们的设备,中国公司不会,美国公司也不会。

由于科学距离经济较远,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会发现他们的科研成果很容易被模仿者“剥夺”,公司就越来越不愿意在这些领域进行投资。非盈利组织、政府和大学等在科学家模式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非盈利组织的介入又会加快成果扩散,提高智力劳动成果的利用率。

互联网社会的个人进化

1970年,美国社会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写了一本叫《文化与承诺》的书,她预见性地提出了“后喻文化”这个概念。按着米德的观点,农业社会是前喻文化,所有的人都像有经验的老人学习,因为农业社会积累的科学很少,世界变化缓慢,老人的经验就很重要。工业社会同龄人的知识更有价值,相互之间的切磋就成为社会的主流,称之为并喻文化。而信息社会,年轻人在新观念、新科技良好的接受能力而在许多方面都要胜过他们的前辈,年长者反而要向他们的晚辈学习,称为后喻文化。

米德提出“三喻论”的时候互联网还没有诞生,是一个纯粹的电视时代,她敏锐地察觉到年轻人接受新鲜事物,新知识的能力更强。

在互联网时代,加强了后喻文化效应,年轻人从网络上接收到比电视多得多的信息,其知识、见识更有远超前辈之势。

为什么年轻人能从新媒体中获得更多的信息,适应能力更强?这是目前心理学认识尚不明确的现象,更没有人给出合适的解释。

互联网时代,尽管只有少数人明确感觉到青少年具有更强的学习能力,可这个事实却改变了很多商业理念。敏感的公司发现抓住年轻人而不是有钱人才能引领潮流,互联网公司已经认识到得屌丝者得天下的道理。

互联网时代金字塔的组织结构正在被扁平的组织淘汰,命令式的管理已经输给平等讨论式的沟通。

由于信息的流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会增加很多“弱关系”,用于处理人际关系的时间被处理信息的时代抢夺。

好消息则是弱关系正在发挥日益强大的作用。美国社会学家马克·格兰诺维特1973年提出弱关系理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晚期,他在寻访麻省牛顿镇的居民如何找工作,以反映社会网络的研究中发现,紧密的朋友反倒没有那些平时很少联系或不怎么熟悉的人更能够发挥作用。事实上,紧密的朋友基本帮不上忙,真正能介绍到工作的往往是陌生人。

格兰诺维特对这种现象的解释认为强关系之所以不太容易帮上忙,是因为强关系的人之间具有更多的交集,而找工作需要的具有互补性信息的人。我并不认同他的解释,弱关系有更大作用的原因主要是不管是找工作还是干某种事情,都是因事找人,而非因人找事。由于弱关系人数远多于强关系,所以弱关系帮上忙的概率更大。

弱关系时代意味着潜在和你打交道的人增加了,为了寻求资源、帮助和协作,每个人要和很多弱关系发生联系,变成“自来熟”,迅速进入角色的能力就显得更加重要。

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有利用网络展示、发布自己信息的机会,每个人都会有更多的弱关系,如何建立个人的品牌已经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事情。

社会实践个人心得 篇4

在手机厂刚开始做清屏工作,后来转成看外观。

刚进无尘室的第一感觉觉得一个小小的手机屏一定不会难倒我。

可是并没想象的简单。

进到无尘室有一个小师傅带我,她说清屏需要很大的耐心,我说我有。

她笑了。

她对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只要下定决心的去清这块屏,不去想那么多,一点一点的来,总会很容易清干净。”是啊,或许这就是小事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

从清屏上我感觉到了一个人的耐心需要多大才可以清出来那么干净的一块小小的手机屏。

如果问一个大学生走出校门开始到社会中工作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我的回答就是工作中要先去掉“学生味”。

工作本身需要的就是一种严谨的态度,“我是大学生”并不能作为工作中出现错误的借口,别认为犯错是理所当然的,因为此时你是在做一件用时间计算金钱的事情,校园中的“随意性”决不能带有。

从我入职开始的不久,就转入外观。

我又有了一个师傅,这是一直到工作结束的师傅。

她在外工作了好久。

她常给我说:“做什么工作都要有责任。”在跟她相处的期间我还领悟到了“尽力并不等于全力,尽了全力还是会有一点点瑕疵。

自己的本职不做好直接就影响到了不仅仅是个人的利益。”

工作虽然简单甚至单调,但是考虑下去任何细节都很重要,每一个岗位都有它存在的道理。

第一天看外观只看师傅看过的屏,她打的不良我从中找,感觉那天过的很快,也许是在无尘室清过屏的缘故吧。

感觉还不错,很快便学会了。

刚开始师傅让我自己看,我看过后她在看一遍,偶尔会因为我的大意有的地方的小脏污会丢掉,还会看不完全。

常说:失败乃成功之母。

而我却觉得,检讨才是成功之母。

曾有一次看到一个屏,那样的故障我没见过,然后就流下去了。

到复判时却被打回来了,当时被师傅小小的批了一下,师傅说:“你不知道看屏要看整个外观么?”我不语。

我只在心里记着师傅的话。

日后的每个屏我都会很认真的去看,而我的速度却很慢。

我师父说只要你掌握好了再提速也不迟。

我很认真的跟师傅学。

我的速度也很快得以提升。

在随后的工作中,我的能力不断提高,我师父每天都很开心,我的速度提高了,也便可以帮她减轻些辛苦。

每天在工作中随着开心下班。

态度决定一切,在学校部门工作,会很随意,一旦走出校园,如果还不能马上以“熟工”的身份要求自己,那么你将很快被人比下去,因为一个公司需要的是有生产力的员工。

每天提醒自己无论是现在工作还是回到学校抑或是将来踏进社会,严谨的工作态度是必不可少的。

很多在学校读书的人都说宁愿出去工作,不愿在学校读书;而已在社会的人都宁愿回学校读书。

我们上学,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为的都是将来走进社会,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应该在今天努力掌握专业知识,明天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值钱的大学生正要求了我们扎实掌握专业知识还有社会实践能力与经验。

这个寒假我利用这段宝贵的时间参加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接触了社会,了解了社会,并从社会实践中检验了自我。

这次的社会实践让我收获不少。

在实践中不可缺少的好多:

一、在社会上要善于与别人沟通。

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让我认识更多的人。

如何与别人沟通好,这门技术是需要长期练习。

与同事的沟通也同等重要。

人在社会中都会融入社会这个团体中,人与人之间合力去做事,使其做事的过程中更加融洽,更事半功倍。

被人给你的意见,你要听取、耐心、虚心的接受。

二、在社会中要有自信。

自信不是麻木的自夸,而是对自己的能力作出肯定。

你没有社会经验没关系。

重要的是你的能力不比别人差。

社会工作经验也是积累出来的,没有第一次又何来的第二、第三次呢?有自信使你更有活力更有精神。

三、在社会中要克服自己胆怯的心态。

暑期社会实践个人心得 篇5

本次社会实践我们展开了“闽江文化”专项调研,海峡学院16级电子商务二班第二分队在此,请跟随我们的脚步出发吧!在经过几天的策划之后,我们分成了两拨人马,分别对南平的朱子文化和福州的闽都文化进行了调研。而我有幸被分配去调研闽都文化,于是踏上了深入了解闽都文化的旅途。

闽都文化底蕴深厚。福州自古崇尚文化教育,特别是唐宋以后,文风更加鼎盛,出现了“路逢十客九青衿”、“巷南巷北读书声”的兴盛局面。据陈衍《近代诗钞》所载,清末民初369名诗人中,闽人占四分之一强,其中约80人出于福州府。郁达夫曾写道,“走过宫巷,见毗连的大宅,都是钟鸣鼎食之家……两旁进士之匾额,多如市上招牌,大约也是风水好的缘故”。

这次我们团队有幸再一次来到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福州地标意义,“明清建筑博物馆”、“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之称的中华第一街——“三坊七巷”参观游览。这是一次文化之旅。在这里,我们再一次深刻感受到了其悠久的文化内涵。

福州的“三坊七巷”地处市中心,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占地约40公顷。“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以南后街为中心轴线从北到南排列整齐,纵向有序,形成“棋盘状”的传统街巷格局。非常遗憾的是,在城市变迁过程中,吉庇巷、杨桥巷和光禄坊被改建为马路,因此,如今我们看到的三坊七巷实际只有二坊五巷。

即使是如今这“残缺不全”的三坊七巷,依然彰显着古朴的风韵和深厚的闽都文化。在2009年6月揭晓的首届“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区评选”中,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与北京国子监街、平遥南大街、哈尔滨中央大街等共同参选,以最高票获得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授予的“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荣誉称号。所以,只要游人来此并用心观察和体会,便会和历史文化及那些历史名人对话。

三坊七巷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2年,为平民居住区及商业区,历经几百年的建设和发展,坊巷格局初步形成。如今基本保留着唐宋遗留下来的坊巷格局,保存较为完好的明清民国建筑计200多座,其中水榭戏台、严复故居、沈葆桢故居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9处,是中国目前在市中心保留的规模最大、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街区。三坊七巷体现了闽越古城的民居特色,体现福州古名居特有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建筑结构布局、建筑用材上适应福州潮湿温热的气候特点;院落庭院布局上体现传统家族伦理观念;园林精巧雅致,体现亲近山水的风雅情趣,被建筑界喻为一座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此外,我们还游览了福州乌山,途中参观了海峡文博、闽都文化研究会和胡也频故居。乌山作为福州市著名的风景区和历史文化旅游胜地,其保护和开发问题已引起各级政府和广大市民的重视和关注,如今,乌山将与福州三坊七巷“打包”建设国家5A级旅游景区。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集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于一身的乌山风景区将以其独特的风貌重新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道山亭是程师孟所建,并立了道山亭题刻。当时他还约请前任福州太守兼福建路兵马领辖、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作《道山亭记》。由于曾巩文章的张扬,道山亭更驰名远近。

胡也频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战士、杰出的左联革命作家,是福州人民的光荣和骄傲,牺牲时年仅28岁。2011年6月28日,胡也频故居在福州乌山南麓揭牌,并正式对市民开放。胡也频故居作为追思先烈,弘扬革命精神的公共场所向广大市民和青少年学生开放,充分发挥了故居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

经过调研、游览和参观后,我们还进入新华书店查阅了一些有关闽都文化的文献资料,颇有收获!闽都文化扎根八闽大地,融入每一个八闽子弟的血液,也必将被我们一代代的传承下去。

社会实践个人工作心得 篇6

一、对社会的认识,对自我的了解

在走上大学之前,我们总以为只要读好书、上好课、拿好成绩即可完成“学生的职责”。但如今走到社会上,我才明白我们要学习的不仅仅是这些。在社会中有许多的能人精英,但他们之所以出色,靠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文化,其中:与人交流的技巧、经营的思维和考量……这些在书本上没有或是难以掌握的知识,只有在社会的实践中才能有机会体会和理解。

通过这些对社会的认识,我开始逐渐了解社会的一些基础,也借此认识到了自己在过去学习道路上的浅薄认识,和一些缺乏和不足的知识。

二、对就业和工作的一些感受

在实践过程中,我通过很多方面去参加了临时工的面试。虽然进行了不少尝试,但却一直没能成功,直到最后才来到了__企业,开始了一段临时工作的经历。

对于这段面试的经历,我首先认识到的是自己准备方面的一些不足,其次是之身能力上的问题。在这个人才济济的社会中,即使是临时的工作也要经历竞争和筛选的,但我因为缺乏社会经验,在寻找工作的时候没有选择好和自己适合的岗位,为此没能发挥自己的优势。此外,对比很多其他面试者,我也却是有很多能力上的不足,这更让我体会到了就业的压力。

三、今后的方向

如今,通过社会的体会,我对社会的认识加深了,也体会到了工作的辛苦和生活的复杂,正因如此,我意识到自己更加努力,更有针对性和目标性的对自己的专业和优势进行扩展和学习,让自己能将优势发挥到最大,在未来的竞争中取得胜利!

此次经历后,我明白了许多东西,也知道未来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面对,但我不会松懈自己,反而会更加努力的去锻炼自我,提高对自我的要求!今后,我定会成为一名优秀的社会人才!

社会实践个人工作心得9

古人有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很荣幸能够在此次暑假实习进入丰都县名山街道办事处的安监办实习,我在此次实习工作中受益匪浅。通过检查道路、检查企业、开展消防知识讲座等活动让我深刻体会到安监办工作的重要性,每一位工作人员为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提供安全保障,都努力地为人民服务。此次实习,培养了我的服务意识以及奉献意识,也提高了我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每一位安监办工作人员都是我学习的榜样,努力向他们看齐。

炎夏,烈日炙烤大地,马路上除了来去的车辆及热浪,还有安监办的工作人员。他们在马路上巡查是否有违反交通法律法规的村民,提高村民的交通安全意识,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负责。检查道路桥梁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并及时进行修缮,为人民群众的日常出行提供方便。落实好道路劝导站工作人员的工作,保障人民群众安全出行。烈日让人目眩,豆子大颗的汗水顺着脸颊砸进土地里。但是,人民群众的一句“辛苦了”,如清凉的微风吹散了夏日的炎热与工作的疲惫。他们身上吃苦耐劳的品质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学习的重点。

安监办需要定期或不定期监督检查有管辖权的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情况,并做好记录;及时总结上报安全生产检查情况,分析辖区内的安全生产工作形势。驱车数里去检查乡镇企业对于安监办的工作人员而言已是家常便饭,他们熟络的村民交谈,认真检查居民生活环境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检查烟花爆竹店铺,查看消防设备是否符合规格,是否有人居住在店铺内,是否存在火苗等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安监办人员尽自己的努力为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提供安全保障,让人民生活得开心、放心、安心。

外界的帮助固然重要,但自身的意识起决定性作用。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意识,安监办举办了一次消防安全知识讲座。各个参会群众准时参加这次培训学习,因为参会群众水平不是很高,宣讲人员以通俗易懂的及生动的语言传授消防安全知识。安监办工作人员希望从源头加强人民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及安全意识,意识与实际相结合,通过消防安全意识知道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意识的能动作用告诫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消防安全意识,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该学习相应的消防知识,在灾难面前学会自救。

社会实践个人心得 篇7

关键词:社会学,想像力,社会力,社会行动,社会交往,剩余物

社会是社会学的“看家”概念,但是这个概念时常困扰着社会学学科的从业者,如何研究社会更是个问题。社会学的基本问题是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在这些针对基本问题的论述中,米尔斯最引人注目,他把社会学的想像力作为“我们理解历史与个人的生活历程,以及在社会中二者关系的工具”(米尔斯,2008)。理解历史与个人的生活历程以及在社会中二者的关系是社会学的使命,这种使命只有通过社会学的想像力才可以达到。米尔斯使用此术语的重要理由在于:经典的社会学家比其他社会科学家更多地更生动地表现了这一心智品质。

本文将要论述到的四名经典社会学家分别是涂尔干、韦伯、齐美尔和帕累托,他们都自觉地在社会学学科的名义下分析,不仅提出了自己的社会学方法论,而且成功地实践过了自己的方法论。社会学的想像力在于它能察其他学科所未见,它是一种的独特的分析视角,这种视角与社会学的基本问题联系在一起。

一、涂尔干:社会事实是“社会力”①的表达

涂尔干的社会学想像力在于他发现了社会事实,组成社会的不仅是一个个原子化的人,社会事实也是社会的组成部分。涂尔干从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不得不在法国说法语、不得不对父母尽义务等小事中,发现了一些不由我们控制的“身不由己”力量—社会事实,这些社会事实才是社会学的专门研究对象。他给社会事实下过一个严格的定义:一切行为方式,不论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换一句话说,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做社会事实(涂尔干,2011)。

在《自杀论》一书的序言中,涂尔干指出:如果没有社会就不可能有社会学,而如果只有个人就不可能有社会(涂尔干,2010)。涂尔干以社会事实的概念为社会学寻找到了成立的依据,也为社会的存在寻找到了依据。社会事实是一种“社会力”的表达。社会事实是一种约束个人的力量,这种力量存在于个人之外,当你顺从它的时候,你不会感到压力,甚至会感到愉悦,而如果试图反抗它时,你就会感受到它的力量。我们可以将涂尔干的社会概念归纳如下:社会是由个人和“物”组成,这些物是社会事实,是指由集体确定的信仰等精神性的东西。

涂尔干为社会学找到了专门的研究对象—社会事实,并提出了一整套研究社会事实的方法。他对自杀率的研究为涂尔干的社会学方法论提供了一个范本,在这部著作中涂尔干研究的是自杀率这个社会事实。在人们的常识中,自杀是一种非常个人的事情,一个人在什么时候自杀,因为遭受什么不幸自杀,这都是纯粹个人的事情,而且似乎是完全是心理作用的结果。但是涂尔干不这么看,因为涂尔干发现:不同社会的自杀人数都呈现出比较稳定的数量,各个社会只有在发生重大的社会动荡时,自杀率才会有所变化,这些都是通过统计资料呈现出来的(涂尔干,2010)。涂尔干把一个社会呈现出来的稳定的自杀率称为自杀倾向,即每个社会都有一部分人倾向于自杀(涂尔干,2010)。对于某个单个人的自杀来说,甚至很多完全相互矛盾的理由可以导致不同的人自杀,但是整个社会却显示出稳定的自杀倾向,这是个人的原因无法解释的。这种自杀倾向才是社会学范畴的专门研究对象。这种自杀倾向被涂尔干认为是“一种具有一定能量的集体力量”(涂尔干,2010)。每个社会或者每个社会群体都有一种自杀的倾向,这种倾向是群体所固有的,个人的倾向由此而来,而非集体倾向来自个人倾向。这确实是一个很令人耳目一新的结论,涂尔干指出,造成这种倾向的是利己主义、利他主义或反常等社会潮流,无精打采的忧郁、积极的自我牺牲或者恼人的厌倦等倾向都是这些潮流引起的后果(涂尔干,2010)。只有当这种集体倾向侵入个人时才促使他们去自杀。

涂尔干通过自杀率这个概念排除掉了个人意图等自杀原因,个人意志几乎不见了踪影,通过利己主义、利他主义和反常等社会潮流来解释自杀。对于一个社会中缘何总有一部分人不约而同的自杀,涂尔干给出了一种社会学的解释。这种解释并不关注一个人为什么自杀,而是想知道为什么在某一社会环境中,自杀率比其他地方更高或更低。

二、韦伯:不约而同的社会行动

社会学的想像力在韦伯这里体现为他从带有个人主观意义的社会行动入手发现一套社会运行的独特机制,这种独特的社会机制分析体现在他对资本主义产生的分析中。从个人发现社会的议题在韦伯这里的体现是,从个人赋予主观意义的社会行动入手来解释重大的社会进程或是探究因果联系。与其说韦伯发现社会,不如说韦伯发现了一些重大事件的作用机制。韦伯十分重视个人意志,但是这种意志是不是他个人的,如加尔文教徒把自己当成上帝的工具,勤俭、禁欲,他并不是在执行自己的意志,而是在执行上帝的意志。在韦伯的社会学方法论中,最重要的概念是社会行动,韦伯的社会行动指行动者的主观意义关涉到他人的行为,而指向其过程的这种行动(韦伯,2005)。韦伯的方法论被称为“方法论的个人主义”,①即是因为韦伯重视人对行动赋予的主观意义,或者说个人的动机,他对因果联系的探索以及一些具有重大影响的社会过程的分析是从人的行动入手的(杨善华、谢立中,2008)。韦伯并没有为我们展示一个完整的的世界图景,但是通过从社会行动入手的研究,他给出了一种独特的机制分析,尤其是他对于资本主义产生这一社会过程的解释。韦伯当时面临的环境是一个“论战”的环境,当时许多学者都在讨论资本主义的兴起这个问题。此外,韦伯的这个解释也与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了对话。②

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韦伯的方法论的个人主义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他对资本主义兴起产生了给出一个严密的逻辑链条,这种机制分析也是社会学安身立命的一个重要基础。韦伯资本主义产生机制的分析正是社会学想象力的体现,其分析的逻辑起点是:文化观念决定经济行为,具体来说,就是具有宗教观念的宗教信徒如何采取一种目标合理行动来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韦伯认为,基督新教伦理对资本主义精神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很大的作用,在诸多新教教派中,韦伯重点论述了加尔文教。加尔文教的预定论使得该教的信徒产生了焦虑,因为能否得到救赎已为预定,他们如何判断上帝的意志呢?于是加尔文教徒便转向一种以世俗的事功来作为一种荣耀上帝的手段,他们奉行开源节流的方法,努力挣钱,并力行节俭,这样一种行动无疑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尽管在这个历史进程中,人只是荣耀上帝的工具(自觉的),或者还是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工具(不自觉的)。为荣耀上帝而奋斗,本是一种处于价值理性的行动,最后这些加尔文教信徒竟然不自觉地成为资本主义积累的工具,或许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这些虔诚的加尔教徒为荣耀上帝而努力工作的一个未预料到的后果。

加尔文教徒执行的是不是自己的意志?如果说他们是把自己作为荣耀上帝的工具,我们可以说不是执行自己的意志。他们不约而同地开源节流的行动,源于他们的宗教观念,并且在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这就是韦伯从个人的社会行动入手发现的社会过程,也是他发现的社会。

三、齐美尔:抽象了的社会交往

在齐美尔这里,是通过社会交往的纯粹形式这个范畴来把不同的行为主体的特征(包括人)抽象掉,因为他注重的是不同的行为主体间相互作用方式。这种独特的抽象正是社会学的想像力的体现,例如,军事冲突和婚姻冲突中是基本类似的相互作用模式。所谓抽象,是指把这种形式中的主体的社会特征等忽略掉。因此,社会交往的纯粹形式是齐美尔独特眼光的发现,生活中社会交往的内容是丰富多样的,这些参与者有可能是不同的个人,可能是不同的组织,但是在齐美尔的眼中,这种交往形式都是一种相互作用方式。齐美尔把他的研究工作局限在他称之为“社会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这样一个范围,他认为“社会不过就是对因相互作用而联系起来的一群人的称呼”(科瑟,1990)。他主张抽象的研究社会内容,也就是研究纯粹的社会交往形式,这是一种思维的抽象,是对日常生活现象的一种加工,通过对具体现象的多方面观察,我们可以提取出一些社会交往的纯粹形式,这些形

齐美尔认为,可以把经济交换当作一种相互作用的方式,《货币哲学》一书则指出,当货币交换形式取代了以前的实物交换形式时,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也就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现代社会中,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可以同任何商品交换,由于其作为一般等价物的特性,在某种程度上,它不受人的控制。货币本是经济领域的东西,但是却渗透到其他领域(科瑟,1990),包括美学领域、道德领域,比如贞操,比如亲情,这种渗透可以用“一切向钱看”来形容,似乎任何物品都可以用货币来衡量,使得货币成为一种客观的尺度,使得不同物品之间质的差别成为一种量的差别(科瑟,1990)。这种所有物品都可以商品化的倾向则是一种更加纯粹的表现,所有本质上不同的东西,都可以抽象为货币。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齐美尔更清楚这句诗的内涵,每个人都处在不同的社会联系之中。齐美尔用它的社会交往的纯粹形式,为我们看社会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他看到了不同的社会交往的纯粹形式,他的眼中是一条条线段图,两个端点之间相互作用,从而构成一张社会的网。

四、帕累托:人类行动的“理饰”①

帕累托的社会学想像力在于他发现了人类的非逻辑行为,并用非逻辑行为和剩余物这两个概念解释了人类历史的演进。与韦伯相同的是,帕累托是以人的行为作为起点研究社会的。帕累托的独特眼光在于他发现人是一种喜爱或是擅长“理饰”的动物,所谓“理饰”就是用道理来“掩饰”,使人的行动看起来似乎是理性的、符合逻辑的。

所谓逻辑行为就是这种行为中,手段与目的以实际存在的联系为基础客观的联系着(帕累托,2001)。但是帕累托后来发现,人类社会中更多的是非逻辑行为,这种非逻辑行为才是人的独特的行动(科恩,1982),这种行动中人有一种“理饰”能力,即借助于似乎合乎逻辑的理论和论据来掩饰自己行动的理由。非逻辑行动的特征是,作出行动的人并不知道各种现象之间真正的联系,他们把目的与手段非逻辑地联系在一起,使用不相适应的手段去达到目的(科恩,1982)。这种非逻辑行为恐怕当事人并不以为他是非逻辑或非理性的,只是一个外在者的界定罢了。当然帕累托并没有讥笑人的这些非逻辑行为,这种非逻辑行为中人的“理饰”能力正是人类思维能力的表现(科恩,1982)。在为非逻辑行为寻找理由的过程中,帕累托发现了动机中不变的、稳定的因素和外在可变的表现形式:剩余物和派生物。

剩余物是人类固有的情感或情感的表现,是人们没有直接认识也不能间接认识的情感与表现和行为之间的中介物,主要是能导致推理的那些人的本能(阿隆,2005)。派生物是意识形态、信仰和理论一类的东西,是剩余物的证明物,是相对易变的成分,是个人用来掩饰或赋予一些本没有理性的主张或行为并以一种理性的外表的辩解知识体系(阿隆,2005)。

帕累托重点强调了两种剩余物,一种是结构的持久性,②一种是组合的本能,他用这两种剩余物来概括历史的活动(科恩,1982)。这两种剩余物在人性中一直都存在,只不过不同的人身上,占主导地位的剩余物的类别不同,根据不同的剩余物所占的主导地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倾向。前者表示维持和保存一次就形成的联系的倾向,代表着社会惰性的保守力量;后者则激励着人们建立体系,即驱使人们努力建立观念的伪逻辑联系它是一切社会变化的基础。前者代表守旧、保守;后者则代表革新和变化。被前者支配的人是社会的保守力量,代表的是秩序和暴力,是马基雅维利笔下的的狮子;被后者所支配的人则善于试验、改革、标新立异,代表的智力和创新,是马基雅维利笔下的狐狸(科恩,1982)。帕累托将精英划分为统治精英和非统治精英两部分,统治精英就是由狐狸和狮子组成,有时候是狮子做主导,有时候是狐狸做主导,整个历史的运动过程就是狐狸和狮子的循环史(科恩,1982)。

至此,帕累托用非逻辑行为和剩余物两个小小的概念阐释了人类行为的“理饰”特征,也解释了人类历史运动这样的宏大问题,令人耳目一新。许多人类行为只是自己编造个理由欺骗自己,整个历史就是狮子和狐狸的循环史。

五、结语:作为一种独特视角的社会学想像力

对社会历史和个人命运的反抗 篇8

关键词:《青红》;视听语言;反抗

电影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而电影语言被称为“形象记号”、“形象符号”,是一种诉诸观众视觉和听觉的形象符号。王小帅通过独特的画面造型,结合声音为我们真实展示中国20世纪80年代三线人们的生活及人们的意识形态。并通过蒙太奇的手法再现了三线职工在20年后急切想回到故乡的愿望不屑努力与抗争,和在不同环境下长大的子辈,在爱情上对父辈的反抗。这两个抗争贯穿整个电影,在导演王小帅的独到视角和模式下展现出另一种“王氏”的哀伤。

影片拍摄角度不同所包含的意义也大不相同。这也与导演的意图息息相关。《青红》中导演注重体现主人公吴青红在个人爱情时对父亲的反抗。有这样一个画面:青红和小珍在山坡下试穿爱人小根买的红色高跟鞋,脸上流露出种种甜蜜、兴奋,而此刻导演紧接着给了一个俯拍的远景:吴泽明站在高高的山坡上密切关注着女儿的主动,脸上是一种严肃的、冷酷的表情。这一俯拍强调了环境的空间概念,蕴含了深刻的寓意。高处的父亲,低处的女儿,形成一种强烈的对照,显示了女儿的渺小、可怜,印证了子辈在反抗父辈力量的薄弱,同时也为结局青红反抗的失败进行了映射。看过这部电影的人会发现导演多次运用背面拍摄,塑造人物的性格,营造悬念,吸引观众注意。对于青红,导演给了三次重要的背影刻画。第一次,青红站在学校楼上仰望远方,显示那种迷茫无措,想爱又有所顾虑的矛盾心理。第二次,深夜青红被小根强暴后站在家门口的背影。我们没有直接看到青红的面部表情,而通过屋内人们震惊的表情透露出来。第三次,最后小珍来看青红时,青红此时只有一个背影一动不动,这是一种落寞,麻木甚至迷狂。对于父亲的反抗,青红多是一种无语式的。结尾处一望无际的山峦,载着青红一家的汽车消失在绵延无尽的公路的空镜头。深思一下,吴泽明的反抗在某种意义上取得了成功,逃出大西南,奔向了上海的去路,然他们的离开也带着悲剧性,与妻子的离婚,女儿永远的伤痛。在那个社会和历史的车轮下,个人反抗微不足道,个人生命得不到关注,只能淹没在一片悲剧之中。

电影是一种视听艺术,画面和声音是电影重要组成元素。而声音更承载着丰富的,无穷的魅力。音乐的添加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青红》中扬声器传来第六代广播体操的旋律,收音机里和舞会上播放邓丽君的《美酒加咖啡》以及小军和珍珍看电影的流行歌等一系列音响配乐,还有影片中多次出现的红色高跟鞋、喇叭裤、蛤蟆眼镜等,广泛呈现出80年代初中国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显示了导演对于影片生活化的追求,显的真实可信。营造了青年一代积极融入新生事物的心态。这与父辈歌唱《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的心态形成强烈对比,自然而然就有了子辈与父辈的矛盾冲突及对父辈权威的反抗。

与子辈无声的反抗不同,导演重点在他们的对白中进行着墨。随着改革开放的实施,大西南与同时代上海那些大城市生活相比差距拉大,而奋战三线职工依旧处于窘迫。当激情退去,自由精神,主体意识的回归。得不到社会认可的他们选择了自救。影片中吴泽民说:“为了孩子我也一定要回上海”“我们是从上海来的,我的孩子就要回到上海去”“上海就是上海”,职工抱怨:“说好了,来几年涨三级工资”“到现在还没涨”“谁还认你这乡下来的亲戚”20多年三线人做出的贡献换来的是经济上的困苦,精神上丧失了尊严。导演虽然没有在行动上给予过多镜头,但这些语言,在谈话间将老吴那代人的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推动了剧情发展。

色彩不但帮助电影还原了一个更真实的世界。还可以奠定全剧基调,是人物心理和情绪的外化,并具象征意味。影片《青红》构图上基本上采用灰白偏黑。开头远处火车经过,潮湿的路上,穿着灰蓝色的挑担人,矮矮房屋,灰暗墙壁,笼罩在灰蒙蒙的天空下。彰显着导演又即将为我们带来悲伤情思。主人公青红可以说是“万灰丛中一点红”,红色的毛衣,红色的格子上衣是对生活一种无声的抗争。导演特地选取一双红色高跟鞋,并给以三个特写镜头,意味深长。红色代表炽热爱情,这双高跟鞋的处境则具有象征意味。第一次,青红收到红色高跟鞋,情不自禁的穿上,它是爱情的化身,红色是青红对爱情炽热的追寻;第二次,父亲逼青红脱鞋,青红无奈到最终屈服,红色高跟鞋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爱情;第三次,小根再次送鞋,小根在异化了的爱情观下强暴青红时,那双高跟鞋被遗弃在地上,象征二人爱情的终结,在这场爱欲与权威的冲突中以爱情失败而告终。这三次鞋的不同状态是主人公三个心境的变化,红色高跟鞋由获得到被迫丢弃再到失而复得主动丢弃,蕴含了主人公对于爱情丰富而复杂的情绪变化。爱情的悲剧表明子辈反抗父权制的失败。而导演在整部影片中只展现这一特有的红色,显得刺眼醒目,给观众留下不可遗忘的印记。

该影片多次使用重复蒙太奇。以此来引起观众的特别注意,也对人物命运、性格、心理变化以及关键情节给予强化。《青红》中,重复蒙太奇被频繁作为叙事手段。多次出现这样一个场景,画面正中一个大大的门框,视线从外到内,青红静静地坐在室内的床上。这个长达数秒的镜头出现过两次。当父亲强烈要求女儿把高跟鞋脱掉导演给了这样一个场景,到和小珍去舞会后,回到家被训斥,这个场景再次出现,导演在这里运用重复蒙太奇将青红在父亲的权威压迫下身心被困,得不到心灵关心的压抑情绪进行了强烈的渲染。

王小帅的电影不刻意追求构图的技巧和拍摄的角度,力图寻找一种真实感,挖掘人性的本质状态。对于《青红》导演以探求最真实的人性和最现实的生活为突破口,开始了以关注个体生命诉求和生存状态为主的边缘化艺术创作。在这些视听画面上我们看出了,听到了是社会历史下的声声诉求和抗争。

【参考文献】

[1]吴贻弓.影视艺术鉴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吉平.当代影视经典鉴赏[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

上一篇:25、起重机械管理规定下一篇:法学研究生开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