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能力

2024-10-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为提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能力(通用8篇)

为提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能力 篇1

一、建设目标

全镇共建设18个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全部达到“六到位”(即机构、场地、人员、经费、制度、工作到位)、“八统一”(即统一工作职责、业务流程、资料台账、服务规范、管理制度、信息系统、设施标识和人员配备)的要求,实现服务场所标准高、设备好、服务优的目标。

二、建设标准

(一)统一机构名称。乡镇服务机构统称为黑虎庙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所”,行政村、社区的服务机构统称为“××村(社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站”。(二)统一服务标识。全镇、村(社区)服务机构统一公共服务标识。统一制作,并悬挂于大厅服务台背面。大厅服务台背面上面为标识,下面张贴金黄色的字“××乡镇(街道)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大厅”。大厅内以白色为主,配以人社蓝为衬托,服务台背景为人社蓝色。

(三)统一建设标准。乡镇(街道)服务机构办公和服务场地建筑面积原则上不少于300平方米,服务大厅的面积原则上应控制在总面积的60%左右,选择在交通便利、群众办事方便的地点建设。乡镇(街道)服务机构应设置对外服务窗口,基本功能划分:一是公共服务区。设立具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综合性敞开式的服务窗口,承担就业服务、职业培训、社会保险、退休人员管理、劳动关系协调及劳动人事争议处理、人事人才管理、自主择业军队转业干部管理服务、相关普法宣传等工作,并设置相关工作台牌。二是信息发布区。设立电子大屏幕显示器和电子触摸屏,具备政策宣传、招聘、求职、技能培训等信息的发布功能,实现上联省、市、县(市、区),下接到村(居)五级联网。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提供网上办事、信息查询等服务,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效率。三是现场招聘区。设立可供企业现场开展招聘活动的场地与必要设施。四是办公场所和生活区。设置办公室、会议室(含培训教室)、档案资料室等。

(四)统一设施设备。为适应新时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业务发展的需要,乡镇(街道)服务机构要配备电话机、传真机、电脑(网络设备)、电子屏、投影仪、打印机、复印机、档案柜、办公桌椅、沙发茶几、风扇或空调机、值班用具以及信息发布栏等“十二项’’办公设备设施。

(五)统一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就业培训服务、社会保险经办、劳动保障投诉处理、劳动人事争议调解、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人事人才服务等规章制度,并悬挂于办事大厅内显眼位置上,接受群众监督。统一服务流程,完善管理办法,规范服务行为,实行“一站式”服务。

三、明确职能和性质

(一)完善机构职能。各地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简政强镇事权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整合相关资源,完善乡镇(街道)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体系,承担就业服务、职业培训、社会保险、退休人员管理、劳动关系协调及劳动人事争议处理、人事人才管理、自主择业军队转业干部管理服务、相关普法宣传等职责。进一步健全行政村、社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站点,协助乡镇(街道)服务机构开展工作。

(二)明确机构性质。乡镇(街道)服务机构性质为公益类

事业单位。行政村、社区服务站点一般与其他公共服务项目整合,主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实现。

(三)理顺管理体制。乡镇(街道)服务机构原则上实行属地管理,受同级党委、政府领导,同时接受县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的业务指导;部分地区现有的分支机构可保持管理体制不变。行政村、社区服务站点接受乡镇(街道)服务机构的业务指导。

四、队伍建设

(一)合理配备工作人员。各地应综合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辖区面积、常住人口、用人单位数量以及工作任务等因素,合理配置乡镇(街道)服务机构工作人员,一般可按每6000--8000名服务对象配备1名工作人员,工作任务重的地区可适当增加人员。在不新增编制的情况下,乡镇(街道)服务机构新增人员主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解决。各行政村、社区服务站点可以设置特定公益性岗位、聘请专职或兼职工作人员,也可以由村(居)委会工作人员兼职,按照其完成任务的数量、质量给予经费和报酬。行政村、社区服务站点所聘请的兼职人员属于公职人员的,按规定不得领取兼职报酬。

(二)优化人员结构。制订乡镇(街道)服务机构工作人员聘用资格标准,完善聘用办法。通过公开招聘方式进一步充实人员,优先吸纳服务期满的“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等人员,提高工作人员整体素质。

(三)加强人员培训。按照“一岗多责、一专多能”的要求,加大培训力度,经常性开展法规政策和操作技能培训,强化定岗培训和定向培训,切实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能力。

五、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确保按时、保质完成全市乡镇(街道)服务机构建设任务,市成立“揭阳市乡镇(街道)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所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由市人民政府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局长任副组长,成员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编制、财政、发展改革等有关部门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

局,由市入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分管副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市、县(市、区)以及乡镇(街道)要成立相应领导机构。

(二)保障工作经费。省将对欠发达地区乡镇(街道)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设备配置等给予适当补助。各地要将乡镇(街道)服务机构工作经费列入县(市、区)财政预算。乡镇(街道)可根据工作情况和自身财力给予乡镇(街道)服务机构适当补助。省及市县就业专项资金可按规定用于乡镇(街道)服务机构开展就业培训、社会保障、劳动关系协调和普法宣传等扶持公共就业服务工作,以及政府购买服务、信息系统建设和维护经费等。

(三)因地制宜开展建设。各地坚持“因地制宜、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原则,采取多种措施着力做好乡镇(街道)服务机构建设。

(四)落实工作责任。各地要将乡镇(街道)服务机构建设纳入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乡镇(街道)服务机构的建设由各乡镇(街道)负责组织实施,市、县(市、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负责指导、检查和督促。各县(市、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于2011年12月10目前将所属的乡镇(街道)服务机构建设方案报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为提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能力 篇2

一、高职教师专业化的内涵和意义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 通过终身专业训练, 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 实施专业自主, 表现专业道德, 并逐步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 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高职教师专业化”可理解为高职教师“熟练掌握和运用自己本专业的知识与技能, 以丰富的实践经验及实际动手能力为基础, 以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育方法为依托, 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级实用型人才”的过程。所以, 高职教师在专业发展上不仅应具备各类教师均应具备的多种素质要求, 而且必须具备实践技艺型人才的各种素质, 体现学术性、专业实践性和师范性统一发展的整合要求。高职教师肩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级技术人才的重任, 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积累、理论素养和学术水平, 达到强调其学术性的要求。同时, 由于高职教师主要是为生产建设和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技术实用型的人才, 他们必须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娴熟的操作技能, 因此应强调高职教师的专业实践性。此外, 高职教师还要必须体现教育教学的专业性, 即师范性要求。

教育部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 (教职成[2011]12号) 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 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这就决定了“高职教师专业化”最明显的特征是“技能性”与“实践性”, 教师不仅要是教学专家, 还必须具备行业专家的经验与能力。而社会服务职能是教师人才培养和应用技术研究职能向社会的延伸。所以,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师资队伍, 将成为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提升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因素。

二、高职教师开展社会服务现状

目前, 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主要有以下形式:教师参与行业、企业技术创新和开发, 开展技术服务, 提高校企合作能力;面向行业企业开展各类岗前、职后、转岗培训;面向社会、各类中职学校开展成人学历等继续教育, 提高社会服务能力;以社会实践基地为依托, 提供全方位的职业技术服务。无论采取哪种形式, 教师的作用都是举足轻重的。教师的活动直接体现了学校的活动。因此, 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化程度直接影响教师队伍质量, 直接决定其社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就教师个体和学校主体而言,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 科研能力较弱。

科研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一所高职院校教师整体素质的重要指标, 也是开展技术服务的核心和基础。由于多数高职院校是从中等职业学校升格或是从成人院校转型而来的, 某些教师的学历相对较低, 缺乏科研方法, 理论基础有待进一步提高;主持的科技研究与科技开发项目, 大多还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 含金量不足, 科技成果商品化、产品化的中间环节相当薄弱, 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

(二) 实践能力缺失。

实践能力的缺失是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大障碍。由于高职院校的教师大部分来自于普通高校, 多是在学科型人才培养模式下造就出来的。其特点是具备专业理论知识, 但因为没有受过职业教师的专业训练、缺乏企业工作经历和专业实践技能, 最终导致其创新意识欠缺。这些教师在实践教学与职业教育的性质和目标上存在较大的差距。

(三) 动力机制缺失。

高职院校还未真正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学校不能满足企业要有利可图的需要, 因此企业对教师社会服务工作支持力度不够。另外, 由于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及教师社会服务激励政策与考核要求的缺失, 导致多数教师疲于应付教学, 没有时间也不愿为社区或社会开展服务工作。

三、以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为平台, 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践探索

作为一所地方高等职业院校, 自启动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工作以来, 依托烟台地区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烟台职业学院立足烟台, 服务山东, 跟踪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等“蓝、高、黄”三大区域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升级改造要求, 贴近烟台市“十二五”时期提升发展制造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大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的产业发展规划, 打造与区域支柱产业高度关联融合的特色专业群, 积极开展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学院以骨干校建设任务为依据, 以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为目标, 以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为突破口, 积极引导和激励教师主动为企业和社会服务,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

(一) 构建“双驱双保、四级融合”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 提高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

将学院发展纳入省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成立烟台市校企合作委员会, 出台《烟台市校企合作促进条例》, 制订关于学生工伤保险、意外伤害保险、校企合作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等方面的政策或制度;成立由市政府职能部门领导和企业领导参与的校企合作理事会, 建立校企合作的管理制度、激励机制和考核评价体系, 优化校企合作的政策和制度环境。

完善以教师社会服务能力强、毕业生社会满意度高为驱动力, 以政府政策支持和完善配套制度为保障、“政府推进、行业对接、校企联姻、项目嵌入”的“双驱双保、四级融合”体制机制。发挥政府的指导协调作用, 主持实施全市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工作方案。全面落实服务地方的办学定位, 制订并实施新一轮的《烟台职业学院服务烟台行动计划》;发挥行业的纽带和桥梁作用, 开展行业对接式合作。加入山东省会计学会、烟台市食品工业协会等15家省、市行业协会或学会。牵头组建烟台市服务外包职教集团, 积极参与烟台市11家职教集团的建设, 在人才供求、职业标准认定、技术服务、顶岗实习、就业等方面进行广泛合作;充分利用企业优质资源, 密切校企联姻式合作。继续加强与烟台张裕、富士康、东岳汽车、大宇造船等企业的合作, 办好SMT等企业冠名订单班。继续推进校企双向兼职, 鼓励教师到合作单位担任技术管理职务, 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兼任系副主任或教研室副主任, 开展课程开发、课题合作、职业培训等, 实现在教学、科研、技术服务方面的深度合作;引入企业教学项目, 扩大项目嵌入式合作。丰富和完善汽车工程系与丰田公司的T-TEP项目、与上海通用的ASEP项目, 信息工程系与思科公司的CCNA项目, 以及软件技术、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嵌入服务外包项目等。

(二) 健全社会服务体制机制, 鼓励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和服务活动。

建立社会服务工作领导小组, 以技术服务为重点, 构建社会服务体系和平台, 对全院社会服务机构和项目进行统一管理和统筹安排;在相关系部设立社会服务机构, 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 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服务工作, 将社会服务工作列入学校规划。出台了《鼓励教师进行技术研发、技术服务暂行办法》, 对教师履行必要社会服务职责提出明确要求、做出明确规定, 将开展社会服务工作的情况纳入教师考核、职称评聘等指标体系, 奖励社会服务成绩优异人员。

(三) 实施“校企共赢”的科技服务模式, 提高教师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

学院成立了应用技术研发与技术推广中心, 通过各类研究所及“博士工作室”, 面向社会、企业开展技术开发和技术咨询等活动。

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研究所与政府部门及威尔数据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合作, 开展“模糊图像的复原技术研究”、“实测车辆图像的目标检测与识别”及在物联网方向上的可配流程终端业务开发研究等;食品研究所将依托保健食品和葡萄酒两个研发中心, 面向保健食品及水产品及葡萄酒和果蔬加工企业, 重点进行功能性食品、海洋食品及葡萄酒和果蔬加工的研发和技术推广;模具设计制造研究所将与华中科技大学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成立“山东省华塑CAE/CAI技术应用推广中心”, 面向山东省内企业和院校推广华塑CAE/CAI软件, 开展注塑成形CAE技术的培训与咨询服务;财务咨询公司将与烟台市会计师事务所联合进行财务管理系统的研究和开发, 为30家以上企业提供财务咨询、税收筹划、内部审计、预算管理、企业风险管理、投资规划;为企业编制预算和设计方案, 并提供有效的财务咨询、代理记账等服务;国际商务咨询服务工作室为国际食品果蔬博览会、APEC博览会、电子商务博览会等各种商务活动及地方中小型外贸企业, 提供翻译、咨询等服务。各项技术服务和成果转化为企业创造价值累计达2亿元以上。

四、结语

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的重要社会责任, 也是地方经济发展与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而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又决定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发展能力。因此, 高职院校要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引导教师改变传统观念, 树立教师“自我更新”的专业发展意识, 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 丰富职业生涯, 长期保持同行业企业的合作关系, 成为技术和工艺大师, 将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经验和科研成果, 积极承担企业和社会的横向课题和服务项目, 为区域经济提供更多更好的社会服务。

摘要: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需要以教师的理念创新、专业化能力提高等作为基础条件。因此, 应坚持专业化发展方向, 建立健全校企合作体制机制, 采取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 改变教师观念, 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

关键词:教师专业化,地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姜振鹏.“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浅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2 (6) .

[2]颜明忠, 张建荣, 王建初.从国际比较角度看“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 2002 (19) .

[3]姜大源.职业科学:一门新学科的创立与定位[J].教育发展研究, 2005 (3) .

[4]张建荣, 陈祝林, 王建初.关于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点建设的思考[J].教育改革与管理, 2006 (1) .

[5]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号文) .

[6]林金良等.从学校管理视野看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障碍与对策.教育与职业, 2007 (14) .

[7]张君华, 左显兰.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及发展途径探讨.职教论坛, 2008 (21) .

[8]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

[9]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

[10]烟台职业学院骨干院校建设方案.2011.

为提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能力 篇3

省国土资源厅方先知厅长在会作了题为“理性利用资源,促进科学发展”的专题学术报告。湖南师范大学教授朱翔、中南大学教授郭建华分别作了题为“新时期湖南省土地合理利用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湖南油气勘探的今天和未来”的专题学术报告,部分发言摘编如下。

点轴带动,协调发展,优化调整湖南空间经济结构

朱 翔(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

长株潭城市群采取网络式发展战略,湘西地区采取增长极发展战略,其余地区采取点轴式发展战略。将行政区发展战略转变为中心城市带动发展战略,强调城乡统筹发展。

湖南拟构建环长株潭城市群、大湘西、湘南三大区域经济板块。湖南空间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要强调点轴带动、协调发展、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加速中心城市和特色产业带的建设。湖南拟形成三纵三横的田字形开发格局。重点轴线一条,即京广铁路沿线地带,以长株潭为核心,以岳阳为门户,以衡阳为砥柱,以郴州为南大门。次重点轴线三条,分别是湘黔铁路、枝柳铁路和洛湛铁路的沿线地带。拟建设的开发轴线两条,呈东西向横贯湘北和湘南。以长株潭城市群为核心,以岳阳、益阳、常德三市为北翼,以衡阳、郴州、永州三市为南翼,以娄底、怀化、张家界、自治州、邵阳为西翼,构建以铁路、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为骨架,以国道、省道、水运和航空为补充的现代化交通运输网络体系,加强与武汉城市圈、珠三角、长三角和成渝经济带的对接。湖南推行“借船出海”战略,加强与宁波港、防城港和湛江港的联系。

理性开发利用资源,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新机制

方先知(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

从国土资源部的工作部署看,今年国土资源政策的主要特点是:以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大力实施节约优先战略,构建总量控制、供需双向调节、差别化管理的国土资源调控机制。

一是强化国土资源保护。包括实行严格的建设用地审批和土地利用计划执行情况网络在线备案制度。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改革试点工作。国务院五部委(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国家统计局基础上增加中组部、监察部、审计署)联合检查组对各省耕地保护目标责任执行情况进行考核。实施全域覆盖的土地卫片执法检查。实施首次矿山卫片执法检查。

二是调控重点更加明确。深入开展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创建活动。加强和改善房地产用地调控。继续推进矿产资源开发整顿整合。组织开展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和综合利用专项。

三是更加注重基础性工作和保障民生。大幅度增加地质找矿经费。进一步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投入。

湖南省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土地管理方面包括供需矛盾日益尖锐、土地利用效率不高、耕地占补平衡压力增大、征地拆迁矛盾突出、执法监管形势严峻。矿产资源管理方面包括地质找矿有待加强、矿产资源秩序没有实现根本性好转、地质灾害防治任务异常艰巨。

下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以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落实节约优先战略、转变资源利用方式为主线,以明晰资源产权、强化规划管控、加强市场配置、完善调控监管、改进公共服务为重点,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创新,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国土资源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政策法规和制度体系。

土地管理方面要建立严格的土地规划管控体系,进一步完善土地产权制度,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进一步完善耕地保护制度,健全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完善土地执法监管长效机制。

地质矿产管理方面要完善矿产资源管理宏观调控机制,进一步完善地质找矿机制,深化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完善矿产资源管理的长效机制,健全集约高效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体制机制,完善防灾减灾体系和地质环境治理机制。

页岩气是湖南省以后勘探的重要领域

郭建华(中南大学教授)

湖南省内的主要烃源岩有5套,分别是寒武、志留、泥盆、石炭及二叠系;次要烃源岩有3套,为震旦、奥陶和三叠系;烃源岩以泥页岩为主,有机碳含量高。湘中地区烃源条件较好,可作为烃源岩的泥岩、泥灰岩及灰岩的厚度可达850米,有机质含量高。泥岩、泥灰岩类烃源岩有机碳含量最高达3.72%,碳酸盐岩烃源岩有机碳含量最高达1.24%,平均有机碳含量分别为0.87%和0.65%。

湖南已具备了形成油气的不同类型的盆地和优质的烃源岩,形成油气藏还需要几个必要的条件:烃源岩正处于生油生气时期,油气要有地方储集成藏,形成油气藏后还要能保存下来。

为提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能力 篇4

党的十八大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明确了全党党员干部要转变作风,走群众路线,那么如何更好地为群众服务、为居民服务,提升居民群众的生活幸福指数?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社区功能的逐渐强大,社区由最初的协助政府宣传等单一职工逐渐转化为包含党建、计生、综治、社保等多项政府职能的基层组织。社区就像一个小政府、一个型社会,包罗万象。它作为最基层、最前沿的组织,直接联系居民群众。社区建设对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提高局长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扩大基层民主,推动城市改革与发展以及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县社区基本情况和工作现状

我县共有社区6个,辖区总面积11.6平方公里,是维、回、哈、蒙、汉等9个民族生活聚居的地方,现有居民12658户,38860人。社区党总支下设网格支部8个,有居民党员255名,居民自治组织16个。信息员、楼栋长378名,社区工作人员103名。近年来,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社区服务能力和水平得到明显改善:一是管理机构,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现在社区工作人员主要由社区民警、综治协管员、公益性岗位、社区志愿服务者等几部分组成,社区基本达到了每个社区300平方米办公用房的标准,设有社会保障服务中心一个;社区服务中心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一个;社区文化中心一个,并组建多支文艺、体育爱好小组,极大地方便了居民生活,促进了社区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发展。二是管理与服务人员结构不断优化,服务队伍不断壮大。目前,全街有社区在编专职人员58人,综治协管员8人,公益性岗位 10 人,与社区签署共驻共建协议的单位达 80 余家,已初步形成由专、兼职工作人员和社区志愿者共同组成的社区服务队伍。三是服务内容和服务对象不断扩展。社区服务内容涉及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优抚救济、公共卫生、计划生育、文化体育、社区治安、环境治理、住房保障、法律咨询以及老年人、残疾人权益保障等等。四是社区居民的幸福指数明显提高。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加大了对社区基础设施的投入,2012年以来实施的“十大民生工程”,解决了3个社区办公和活动场所,并结合园林城市和卫生县城创建严抓了城市卫生管理,现在的社区灯亮了、路平了、树绿了,环境得到很大改善,社区面貌焕然一新,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明显增强。

二、社区党组织服务群众和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党组织职能定位不明确,管理体系不够科学;一是部分职能部门将本应该有自己单位来完成的职能转嫁到社区,而与之相应的工作管理权、处置权并没有下放,加之社区的人力、物力、财力有限,对辖区单位没有强制性的约束措施,许多事务只能是“看得见”,却“管不了”,社区大量时间花在 “协助”部门工作上,而社区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工作职责却没有时间去落实。二是部分社区党员和辖区单位对社区党组织认同感淡薄,参与社区工作意识不强。辖区单位和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荣誉感、归属感不强,辖区单位缺乏“驻于社区、关心社区、建设社区” 的意识,辖区居民缺乏“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意识,基本上都没有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部分离退休党员虽进了社区,但思想上还不能接受由“单位人”变为“社会人”的现实,认为到社区会失去原单位的一些待遇,心怀顾虑,不甘融入。一些辖区单位认为社区建设是社区自己的事,与他们没有多少关系,不愿在财力、物力上给予支持和帮助。

(二)社区党员队伍综合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通过努力,我县社区党员队伍的年龄结构、文化层次、综合素质有了一定程度的优化和提高。但从总体上来看,还存在能力不足、创新不够、方法不多等问题,突出表现为:有的开拓能力不强,缺乏主动围绕居民需求开展服务的激情;有的不善于做群众思想工作,方法方式简单;有的片面强调社区服务无资金、人员短缺,不能主动运用市场机制和办法解决社区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有的社区党员年龄结构老化,发展党员工作滞后,流动党员有效管理措施少,离退休党员逐渐转入社区和入党积极分子中青年人偏少。

(三)社区党组织发展壮大社区集体经济的渠道不多。社区党组织作为社区建设的领导核心,肩负着重要的职责,部分社区党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方针学习、党员先锋模范等发挥较好,但对如何发展社区集体经济的意识淡薄,只等输血,不会造血,存有“ 等、靠、要”思想,缺少“出售服务”意识,社区的经济来源渠道主要是财政拨款。尽管近年来县委、政府在社区建设中虽增加了一定的投入,但政府投入和社区实际经费需求之间尚有缺口,仅靠“财政拨一点、别人给一点、自己筹一点”的办法,难已满足社区充分开展各项工作的需求。

(四)社区党组织服务群众和社会管理的领域有待拓宽。目前社区服务领域仅限于社区本身的业务范围所提供的无偿服务,而缺少居民日常生活中所需的家政服务、物业管理等项目服务实体,且从业人员数量少,技术水平低,没有统一的组织。住宅维修、卫生保洁、小区治安成了社区居民最关心、最头疼的事情;居民群众很关心的金融保险、劳动就业、医疗卫生、社会教育等服务项目还没有普及,居民群众就近就地获取服务比较困难;政府一些政策性法规、惠民政策都要去有关职能部门咨询方能了解掌握。

三、以创建“服务型党组织”为载体,加强社区党组织服务群众和社会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社区党组织作为党的基层组织,始终处在社会变革的第一线,社区是社情民意的集中反映点、社会稳定的保障点,也是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立足点。

(一)着力强化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一是立足于“便民利民”,实行党组织辖区管理体制。根据社区及辖区单位党组织的不同类型,理顺其隶属关系,尽量实行党组织辖区管理体制,构建区域性大党建工作格局。对所有社区的党组织、辖区内的企业和部门都隶属所在社区党组织管理;对社区内的各类服务机构、非公有企业、各种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组织的党组织,原则上由社区党组织实行属地化管理。二是以领导班子建设为重点,切实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加强社区党组织领导班子建设,需要把政治素质好、有党务工作经验的社区工作者选拔到社区党组织书记岗位上来,并统一制定培训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集中培训,强化教育培训,全方位提高工作者素质。积极整合各类教育资源,以县、镇党校为主阵地,定期举办社区干部专题培训班。培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体现针对性和实效性。首先,要注重思维能力的提高。通过培训社区干部依法办事和为民服务的意识得到增强,使他们研究问题、处理矛盾的能力得到提高。其次,要注重基本素质的提高。主要是对社区基本理论知识的培训,也可推行开放式培训,有计划地组织社区工作者到社区建设较好的县市实地考察学习,提高他们管理和服务的水平。在管理上,合理制定工作目标,细化内容,明确职责,并实行年终考核与绩效挂钩。三是在宣传舆论上高度重视。充分运用新闻媒体和其他各种有效形式,宣传社区党建工作,使驻辖区各单位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增强“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社区意识和参与意识,形成人人都积极关心、支持、参与社区建设的舆论氛围。

(二)以“健全、规范、有效”为原则,进一步完善社区工作运行机制。一是建立健全加强社区党建工作的领导机制。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区主办、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社区建设工作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强化在社区规划、社区建设、政策措施、考核奖惩、舆论宣传等方面的领导。完善考核目标体系,把社区建设纳入县委、政府对涉及乡镇以及县级相关职能部门的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建立县级部门联系社区制度,与社区共建帮扶对子,帮助社区开展各项工作,积极参与社区建设。二是广开言路,对涉及民生等社区重大事项,先由社区党组织在广泛听取意见、认真调查论证的基础上,集体研究提出初步意见和方案,由 “两委”班子成员充分讨论,商议修改意见后,提交党员大会讨论审议,并召开居民会议表决通过后,及时在社区公开栏内公开决议内容和实施结果,从而保障居民对社区重大事项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通过组织居民党员开展积极有效、多形式的活动,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区生活共同体。三是社区党组织要从“等服务”向“找服务”转变。要转变过去那种“以坐班为主,等群众上门反映问题、要求服务”的工作方式,把社区再细化几个责任区,组织人员主动上门找群众,以“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愁、连百家心”为服务目标,了解居民真正的需求和最需要的服务,千方百计解决社区居民“想、盼、愁、忧、难”问题,做到群众需要什么我做什么,群众想要什么我给什么,把细致服务和党组织关怀送上门。

(三)健全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拓展党组织的服务领域。一是健全社区就业服务体系。加强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建设,完善管理服务网络,为社区居民提供就业和再就业政策咨询、技能培训、职业介绍等服务。加强劳动力资源动态管理,加强公益性岗位开发,促进和帮助享受失业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员尽快实现就业。二是健全社区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帮助办理城镇居民按规定应参加的各项社会保险,推进企业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加快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三是健全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主体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为服务重点,广泛开展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以及一般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诊治服务。四是健全社区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体系。以现居住地为主,现居住地和户籍所在地互相配合,积极做好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五是健全社区公共安全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以社区警务室为骨干、社区和辖区单位为依托、治保调解等自治组织和群防群治力量为基础的社区治安管理网络。充分发挥法律援助、维权中心、人民调解等服务机构的作用,推进法律服务进社区。六是健全社区文化、教育、体育服务体系。加强社区图书室、文化室、“妇女之家”等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把公益性文化服务延伸到社区。加大对社区居民健身场所和器材的投入,加强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引导社区建立晨、晚练点,建设体育活动室或者简易健身场地,改善社区居民文体活动条件。

四、在社区创建“服务型党组织”的重要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社区日益成为城市管理的一个重点、居民生活的重要空间和各类经济社会组织活动的舞台,社区建设面临的任务越来越繁重,社区党建工作中也随之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因此,我县以创建“服务型党组织”为载体推动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提升,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壮大社区经济,建立核心小区,推进社区网络化管理,加强社区党建工作,充分发挥社区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对于推进城市管理,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是解决城市经济发展中诸多社会问题的有效途径。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区建设工作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要及时有效地将这些矛盾和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必须增强社区的功能和责任,依托社区,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落实到基层,强化社区维护社会稳定“第一道防线”的作用。

(二)是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要求。城市的设施建设是城市现代化的一个方面,但城市现代化更为重要的是提高居民的整体素质、文明程度,这就必须大力推进社区建设。条块结合,以块为主,从城市的最小单元抓起,一步一个脚印地将城市现代化工作抓好抓实。

(三)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迫切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不断提高,从居住环境到基础设施,从生活服务到文化生活,从治安秩序到人际关系等等,人们对社区都提出了越来越多的需求,希望得到多方面的服务。比如社区环境问题、社区服务问题、社区治安问题,以及生活方不方便、卫不卫生、居住舒不舒适、精神文化生活丰不丰富等,都迫切需要通过推进社区建设来解决。切实加强和改善社区党的建设工作就是要使社区有能力解决这些问题,通过以创建“服务型党组织”为载体推动社区党建,依靠社区的力量加强社区的综合管理,进而不断提高居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为居民群众创造一个安全、舒适、整洁、方便的环境。

(四)是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实需要。社区文化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以创建“服务型党组织”为载体推动社区服务和管理水平提升,对满足社区居民的文化消费要求,形成科学、健康、独具特色的社区精神,提高社区居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城市经济的繁荣与社会进步都具有积极的作用。社区服务是社区建设的龙头,通过建立社区志愿者组织,开展尊老、爱幼、助残、济困等活动,可以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团结友爱、互帮互助、无私奉献的传统美德,可以培育和增进人们的亲情、友情和乡情,把爱国家、爱集体的要求,具体化为爱城市、爱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改善人际关系、净化社会风气,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五)是扩大基层民主,实现居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必然要求。推进基层民主,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和思想基础。社区居民关注社区事务,关心社区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可以有效实现社区居民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城市的现代化管理,最重要的是对人的管理。通过以创建“服务型党组织”为载体推动社区服务和管理水平提升,推进基层民主,解决人的管理问题,这样,也就为提高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六)是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以创建“服务型党组织”为载体推动社区服务和管理水平提升,目标是通过政府机构和社区组织的通力合作,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些社会问题,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五、在社区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创建的具体措施 创建“服务型党组织”为载体推动社区服务和管理水平提升,开展创建党建工作特色社区活动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而实施的一项创新活动,也是社区党建工作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

(一)着眼于夯实社区党建基础,着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按照健全基本组织网络、建设基本阵地、健全基本制度、提升基本素质、落实基本待遇的基本要求,重点在“组织覆盖、工作覆盖、制度覆盖、活动覆盖、服务覆盖”下功夫,创新党组织活动方式,狠抓班子建设、队伍建设、阵地建设以及驻地单位党员“双向管理”等,不断夯实社区党建基础。

(二)着眼于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扎实开展 “服务型党组织”创建活动。主动与社区党组织一起,组织机关在职党员和社区党员开展“党心连民心、服务在社区”活动,组织驻地在职党员和社区党员进入社区,以设岗定责活动为桥梁,实现党员教育联抓、社会治安联防、公共事业联办、贫困对象联帮、文明社区联建,切实履行认岗职责,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广大党员牢固树立为基层为群众服务的思想,树立党员在社区的良好形象,在社区形成“一名党员一个岗,一个党员一面旗”的良好局面。

(三)着眼于解决居民群众实际困难,扎实开展帮扶活动。想社区群众之所想,急社区群众之所急,帮社区群众之所困,解社区群众之所难,扎实开展帮扶活动。对社区困难老年党员,要主动上门,有病看望、有难相帮,做到以情感人、以心暖人,使他们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对社区无业、下岗失业人员等弱势群体人员,要主动提供再就业信息和再就业培训,寻求再就业岗位,指导帮助社区拓展创业渠道等。同时,通过开展“党内帮扶”、“结对帮扶”形式,组织党员与贫困居民结成帮扶对子,实行生活上扶贫、精神上扶志、智力上扶学、工作上扶业、发展上扶技,提供信息、项目、技术和资金方面的支持和服务,从根本上提高下岗职工、社区无业人员的致富本领和能力。

(四)着眼于打造群众满意的工程,创造性推行“党员先锋岗”。在开展创建党建工作特色社区活动中,在党组织和党员中推行“党员先锋岗”。包括党组织承诺和党员承诺两个方面,党组织承诺的内容包括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教育管理党员、帮贫助困等;党员承诺的内容要与在社区认岗职责任务结合起来,承诺必须根据党员自身特长和实际能力,坚持有多大能力办多大事,能做到什么就承诺什么。承诺事项正式确定后,驻地单位和社区党组织要统一制作发放承诺书,逐一登记备案,并采用公开栏、广播、报纸、召开群众大会等形式,将承诺事项、联系电话和监督电话向群众公布。各级组织都把承诺制纳入日常工作管理,时刻提醒党员干部履行承诺,并指定专人、设置专簿记录履行承诺情况;宣传部门对承诺制执行情况进行跟踪报道,加强正反典型宣传,实施舆论监督,防止出现“承”而不“诺”,“诺”而不“践”等情况,真正使承诺制成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为民服务的有效载体。通过科学定“诺”、签名承“诺”、社区示“诺”、跟踪问“诺”、民主评“诺”等环节,强化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把创建党建工作特色社区活动落到实处。

六、社区创建“服务型党组织”具体要求

以创建“服务型党组织”为载体推动社区党建,创建党建工作特色社区活动是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探索,实践中还需要不断地充实和完善。各级党组织要高度重视这项活动,认真研究,科学谋划,扎扎实实把这项活动组织好、开展好、坚持好、实践好,取得服务人民群众的实效。

(一)要加强领导,提高认识,确保工作措施落到实处。为加强对创建党建工作特色社区活动的组织领导,县委成立了开展创建党建工作特色社区活动领导小组,各单位也成立了相应工作机构,党组织“一把手”要认真履行创建党建工作特色社区活动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切实抓好本部门本单位的创建党建工作特色社区活动,要指定一名分管领导专抓此项活动,确保人力、精力、物力、财力“四到位”。每个月要定期召开一次党委(党组、支部)会,认真分析创建党建工作特色社区活动的开展情况,研究抓好创建党建工作特色社区活动的具体工作措施。同乐镇党委要承担起社区党建牵头抓总的职能,通过多种方式,推动创建党建工作特色社区活动深入开展。

(二)建立健全检查督办和考核评估机制,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创建党建工作特色社区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要采取召开情况通报会、专题督办会、走访基层群众等多种形式,及时了解和掌握各单位开展创建党建工作特色社区活动的情况,分析研究主题活动存在的问题,抓好督办落实。同时,要制定详细的活动考核办法,对开展主题活动扎实,成效明显的单位和个人,要总结推广经验,进行表彰;对不能及时落实主题活动任务的单位和个人要通报批评。

(三)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确保工作的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要把开展创建党建工作特色社区活动情况与领导班子目标考核、职工考核、先进基层党组织评选、文明单位创建结合起来。对那些开展主题活动成效明显、群众满意度高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必要的物质和精神鼓励;对那些不能落实主题活动任务的单位和党员领导干部,取消评优资格,并督促其抓好整改。要严肃工作纪律,各单位党员干部下基层要轻车简从,廉洁自律,树立良好的机关党员干部形象,不得增加基层的负担。

(四)要加强宣传,深入发动,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在全县营造出浓厚的活动氛围。各单位各部门要采取出版专栏、编发简报、张贴标语等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两项主题活动的重大意义和动态成果,在全县营造出浓厚的活动氛围。认真总结推广各单位开展活动的好做法、好经验,大力宣传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党组织和优秀党员领导干部。同时对那些参与活动不积极,搞形式主义,损害党的形象的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要进行通报批评。

六、提高社区党组织服务和管理的思考

要通过明确社区党建的工作目标,找准社区党建工作的着力点,创新社区党员活动载体,使社区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有效提升社区党组织掌控社会管理和服务群众的能力。

(一)立足根本点,明确社区党建工作目标。

社区党组织要把“围绕党建抓发展、抓好发展促和谐”作为社区党建工作的目标,要做到 “个个抓好”。一是抓好队伍建设,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第一要抓好社区工作人员队伍建设,严格“逢进必考”的用人政策,保证社区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和工作能力。社区工作的多样化和艰巨性要求社区工作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程度的工作能力,不会做、不能做的同志进入到社区工作队伍,不仅拖社区工作进度的后腿,还造成社区工作人员满员,但会做能做的工作人员缺乏的怪象。其次社区党支部对社区全体工作人员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教育,定期参加组织学习或者到先进社区学习取经,使之开阔眼界,更新观念,增长知识,提高社区党支部服务社区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挥其在社区管理和服务中的特殊作用。第二要进一步加强党员志愿者队伍建设。要充分调动党员的积极性,倡议他们在本人自愿的前提下,利用业余时间发挥个人专长,自觉参加社区建设。第三要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的社区入党积极分子队伍,积极培养、吸收社区工作人员和辖区居民中的优秀积极分子加入党组织,补充新鲜血液。二要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健全党建工作机制。第一要坚持把落实党建工作目标管理作为重要内容来抓。制定党建工作目标。工作目标主要从党组织制度、组织生活制度、党员发展、党费收缴、廉政建设制度、帮扶落实等各方面制定,确保党建目标落到实处。第二要强化组织保障。新形式下,由于经济结构多元化和党的领导方式转变,党组织活动时间少,无经费,组织边缘化,活动业余化现象越来越突出,造成了党组织活动开展难,党员发挥作用难的局面。社区党组织要严格组织生活制度,通过会议、授课、活动开展等形式加强党员教育,确保各类党组织生活正常开展。第三要加强办公阵地建设,提高社区服务水平。党员开展活动场地缺乏。由于社区化管理趋势增强,离退休人员、下岗失业人员中的党员党组织关系全部以社区为中心,社区党支部党员人数越来越多,召开党员大会的场所条件有限,如遇较大的会议,就没有可利用的会议室或活动场所。社区应从多方位争取上级拨付、社会支持等办法,制定建设计划,加大工作力度,拓宽投资渠道,加强社区阵地建设,改善社区办公条件,使社区党员的活动场地不仅仅局限于社区的现有场地。

(二)找准着力点,做好社区党建结合文章。实现社区党建工作目标,关键在于是否能很好的将社区党建工作与社区服务及促进和谐发展等有机结合起来。一是要加强和改进服务群众工作。社区党组织结合落实“四议两公开”工作机制,在全面掌握社区内各类人员的服务需求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社区服务的领域、层次,积极开展面向社区普通群众的便民利民服务、面向弱势群体的救助服务、面向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服务、面向辖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如:协调驻区医疗卫生机构为社区的低保户、空巢老人开展定期义诊活动;成立青少年俱乐部,为社区的青少年搭建一个学习、交流、提高的机会;成立帮困服务中心,积极向上级部门、坐落单位、社区居民募集各类生活必需品和物质资源,对社区内有需要的困难居民实行免费派发或通过义务劳动等方式有指标发放;进一步扩大社区志愿者队伍,制定制度,明确任务,大力发动社区志愿者参加社区各类公益活动,以结对的形式帮助社区内的孤寡老人及困难群体;二是把“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社区成员和谐共处”作为社区党建工容作的重要内容,通过组建群众性文艺自治组织、经常性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引导社区居民追求健康、有益、向上的生活方式。

为提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能力 篇5

后勤服务工作作为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做好学校后勤服务工作是办好学校的物质保证,对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改善师生生活,促进学校优质快速转型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就如何进一步提高后勤服务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提出以下几点思考,与大家共勉。

一、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不论是办公环境、交通服务、职工学生就餐、医疗保健的保证,还是水、电、暖设施设备的正常运行,都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有序、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是实现学校办学效益确保每个教职工待遇福利的必要条件。试想,如果我们办公教学设施设备出现故障不能及时维护修理,那么,怎么保证办公活动正常进行,教学科研工作又如何开展?所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是干好后勤服务工作的基础。只有爱岗敬业,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地为教育教学、行政办公提供优质的服务,为办好学校、实现学校优质快速转型发展而努力。

二、要有全心全意服务的态度和奉献精神

后勤服务工作的首要任务是服务,是为全校师生提供优良的物质条件,确保学校教育工作井然有序地开展。因

此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师生服务是后勤服务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作为我们后勤服务管理人员要想教育教学之所想,急教育教学之所急,要了解教育教学,要树立全心全意为教育教学服务的思想意识,对待师生要热情,服务要真诚,真正做到有求必应,服务到家。只有树立了这种服务的思想,才能让在第一线的教师无后顾之忧,才能做教育改革的坚强后盾。

经常深入实际,全面了解学校现实情况,了解师生存在的实际困难,积极主动地为教师和学生排忧解难,多办实事。后勤服务工作需要承诺,但要慎用承诺,决不能空承诺。对于急需办又能办的事,要尽快办好;对需要办而一时又难以办到的事,且勿随意承诺,对于已经承诺后确因不可抗力因素而无法办到的,必须尽力做并及时向师生解释清楚。

三、确立目标、健全制度,构建管理体系,规范管理

坚持从管理目标、管理体制、管理手段入手,立足工作实际,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后勤保障管理体系,规范管理。各科室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更要落实规章制度。严格按照规范执行各项制度,制度才有效力,管理才有效果。形成规范、和谐的后勤管理模式。才能“人尽其才,财尽其力,物尽其用”,才能以最小的投入、最低的物质消耗,取得最大的效益。

要强化“服务无小事、小事当作大事办”“服务无条件、硬件不足软件补”“人人讲奉献,有为才有位”的服务理念,逐步推行事务公开制、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责任追究制。

各科室要开展定岗、定位、定责活动。一是定岗。根据工作特点和工作实际需求,确定工作岗位,对每个岗位分别制定详细的工作标准。二是定位。要求每个干部职工(包含临时工)根据自己从事后勤工作的性质,在确定的岗位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摆正站位。三是定责。以目标责任书的形式规范职能、目标、时限和责任,使每个干部职工岗位职责明晰。每项工作既有质的要求,又有量的标准,每一步工作程序既有时限规定,又有程序规范依据,达到了行有规范,做有标准。进一步加大考核督导力度,制定考核制度,将工作直接考核到人,并将考核结果直接与绩效挂钩,推动各项后勤服务工作高效运转。

四、勇于创新,增强服务效率,提升服务形象

服务上档次,就是要力争把后勤服务工作在现有的水准上,做得更精细、更周到、更人性化。把握后勤服务工作的内在规律,形成良好的服务机制。

管理上水平,就是要改变原有的粗放型管理模式,实现精细化管理。通过健全规章制度,实现对人和物的有效管理,提升后勤管理工作的水平。

经营上效益,就是要通过加强管理,引导经营,增加创收,为保障职能活动高效运行和改善广大干部职工学生生活提供物质基础。在盘活现有资产的同时,努力开辟新的经营服务渠道,增加新的增长点。

提高后勤保障能力,就是要在物质条件、服务水平、运行手段等方面,为职能活动高效运行提供优质、安全、文明的后勤保障。

1.校园保洁由“清扫校园”向“动态、长效、整体、立体”转变; 2.校园绿化由“植树打草”向“绿化、美化、功能化”转变; 3.维修服务由“报修”向自查、排查、网报的转变;

4.新建、改建、维修工程向资源优化、节能环保、节约型转变; 5.饮食保障由“大伙食堂”向品种特色、改善结构转变; 6.医疗服务由“看病吃药”向“预防为主,保健咨询、注重健康”转变。

要通过一次次亲切的微笑、一杯杯温暖的香茶、一顿顿可口的饭菜、一个个舒适的环境,赢得广大干部职工学生的认可和赞誉。

五、勤俭办事,打造节约型学校

坚持勤俭持家,把事务当“家务”来精打细算,精心打理。管吃、管物、管车做得细,就能节约资金,降低运行成本。我们要始终牢记“两个务必”,坚持勤俭节约、精打细算,努力做到少花钱、多办事,花好钱、办好事,坚决制止一切浪费现象。要牢固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意识,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节约每一粒粮、每一滴

水、每一度电。要时时处处注意节约,全过程节约,广泛开展节约一张纸、一度电、一升油、一滴水等节能主题活动,引导干部职工学生从小事做起,倡导节俭简约之风,做到办事办会节俭,努力降低运行成本。

六、清正廉洁。

为提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能力 篇6

狠抓食品安全应急能力建设为社会经济和谐稳定发展服务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涉及千家万户,是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是天一样大的事。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政府应急办的具体指导下,认真履行食品安全综合监管职能,从狠抓食品安全应急能力建设入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卓有成效地开展了一系列应急管理工作,最

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重大食品安全危害及其造成的损失,最大努力地保障公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我们的做法是:

一、建立食品安全应急体系

2005年9月,我局起草并由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江西省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成立了分管副省长任总指挥的江西省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设在我局。我们充分履行应急指挥部办公室的职责,认真做好省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平台建设,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编制了操作手册,完善了信息报告,组建了应急专家库,督促和检查应急预案责任的落实和管理情况。到2007年底,全省11个设区市、91个县(市、区)全部由政府下发了《应急预案》,编制了《操作手册》,有了应急工作标准、工作程序、工作队伍,建成了省、市、县三级应急体系,全省食品安全应急工作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轨道。

二、开展应急队伍培训

做好应急管理培训工作,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应急管理干部队伍,是全面加强应急管理,提高应对突发事故能力的迫切要求和重要举措。2006年4月我们

组织了全省各设区市应急指挥部办公室的领导和相关工作人员在井冈山参加了全国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培训班的全部课程。2006年6月争取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支持,再次组织他们参加了在陕西西安举行的全国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培训并观摩了重大食品安全事故(ⅱ级)演习演练,并将演练光盘分发至各市、县组织学习。2007年10月份我们在上饶市召开了全省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管理研讨会,研讨会采用集中授课和案例交流相结合的形式。在由胡棠洪处长全面系统讲解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及操作手册的主要流程及要求的同时,由各设区市负责食品安全事故应急的同志用幻灯片的形式真实再现了各地处置食品安全事故的全过程,通过总结分析事故经过、处置措施、经验教训等,交流了体会,提高了认识;同时我们将各市报送的案例分析材料进行汇总,反复修改,汇编成册,形成《江西省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管理研讨会材

料汇编》,供各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人员参考学习。通过一系列的培训学习,使具体从事食品安全应急工作的人员进一步强化了责任意识,熟悉了应急预案和操作手册的相关规定,提高了应急处置能力。

三、指导各地应急演练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江西省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完善我省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体系,提高应对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组织、协调、配合、保障能力,有效预防和积极应对食品安全事故,我们指导各地从实际出发,开展了多次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演习演练。2006年我们在萍乡市开展了首次处置突发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演练,采取以实战为主的方式进行,即演练前并不通知各参加演练的部门,而是以模拟事故报告启动了整个演练,演练设立了五个演练现场,并详细制订了事故报告、事故确认、预案启动、指挥协调、现场处置、应急响应升级等环节的考核评分细则,客观、全面地检验了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指挥系统的运转情况和各部门的协调配合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和高效处置能力。2007年5月,在新余市举行了重大食品安全事故(ⅲ级)演习演练;2007年10月,在宜春高安市举行了突发食品安全事故ⅳ级应急演练。这两次应急演练得到了各级政府和省政府应急办的大力支持,万建生副主任、江明成处长更是亲临高安演练现场进行指导。在演练方案的设计上,我们以应急预案和预案操作手册为大纲,以各相关部门对事故实际处置为模板,采取模拟真实场景与现场指挥相结合的形式,努力做到程序正确、处置规范。在策划和设计模拟事故发生、发展时,把实际发生事故有可能需要参加处置的相关部门,如卫生、工商、质监、农业都吸纳进来,共同参加演练,进行实战锻炼。在开展演练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牵头抓总、组织协调的作用,争取各部门的理解支持和密切配合,尽可能使更多的人员参与演练行动。如在

为提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能力 篇7

高职教育是一种与经济发展关系最密切、最直接, 在提高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贡献力方面具有独特作用的教育类型, 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 是缓解劳动力供应结构矛盾的关键。

1 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内涵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服务是指高校的社会功能和角色, 包括培养人才、发展科技及直接为社会服务等;狭义的社会服务是指高校以各种形式为社会发展所做的经常的、具体的、服务性质的活动。在服务功能、服务区域、服务层次、服务形式等方面, 不同的院校和专业有不同的特点。鄂州职业大学医学院医药卫生类专业的社会服务有其自身特点, 依据专业特点和人才优势, 开展类型多样化的社会服务。

1.1 校企合作, 建立激励机制

《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 (2010—2015年) 》 (征求意见稿) 明确提出, 高职院校要通过校企合作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进企业技术进步, 从而为产业升级服务;建立和完善教师社会服务的制度与政策, 引导教师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开放教育资源, 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技能培训;为社会 (社区) 成员提供多样化、个性化学习服务, 成为当地继续教育、文化传播的中心。

高职院校要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交流与合作, 不仅仅是向企业培养与输送高技能人才, 还要与企业联合开展科技创新, 向企业转让技术, 为企业培养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团队, 向在职人员提供技能培训, 为企业打造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与企业人员的职业能力等。积极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赢得企业的支持与信任, 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 双方相互促进、取长补短、互惠互利。

我院与鄂州“葛店·中国药谷”医药企业合作, 不仅为其培养了技术人才, 而且校企共同培训职工与教师, 共同构建人才培养体系, 同时我校还为企业开展GMP认证、提供医药技术支撑等。

另外, 我院积极创造条件, 制订了相应的管理制度, 通过多种方式的激励与引导, 充分调动教师学习、研究、实践的热情, 使教师乐于从事社会服务, 勇于拓展服务范围、创新服务方式, 不断提高社会服务的水平与质量。

目前, 我院依据不同专业的特点, 成立了4个教师支部:护理支部、药学支部、康复治疗支部和医学美容支部。支部书记由相关专业负责人兼任, 将立德树人、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统一起来。护理支部进入社区、学校、单位为鄂州市民进行心肺复苏等急救护理技能的演示, 让大家在没有专业医护人员的情况下, 对休克患者进行抢救, 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时间;康复治疗支部进社区为中老年人提供颈、腰、腿等慢性病康复的服务;药学支部服务于“葛店·中国药谷”和武汉生物产业园医药企业;医学美容支部进企业学习医学美容技能, 为企业输送人才。

1.2 明确服务定位, 突出服务特点

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必须解决好社会服务的定位问题, 如服务范围、领域、形式、层次及对象。我校医学院服务范围主要包括学校周边社区、鄂州农村。根据我院的专业特色和各专业教师的服务能力水平, 服务内容涉及护理知识与技能普及、慢性疾病康复治疗、常见病和老年疾病的药物选择与合理使用、日常生活与身体美容护理等。提供这些专业服务项目, 既提高了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 又满足了社区居民对专业知识的需求, 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

另外, 我院还紧密结合鄂州及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需要, 提供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技术应用、技术推广、技术咨询、技术培训、科学知识普及等社会服务, 为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服务、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

1.3 加强内涵建设, 提高服务能力

一是要做到师资建设与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相辅相成、有机结合。以提高实践能力为突破口的师资建设不仅能确保高职院校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还可提升其服务社会的能力[1]。我院主动与鄂州医疗卫生行业和医药企业合作, 建立教师到医院和医药企业、美容机构暑期顶岗实践制度, 参与医院和企业一线的医疗服务和生产实践, 了解医院和企业的最新动态, 将最新知识与技能带回课堂。与医院和企业联合培养专业教师, 通过联合招聘、共建人才库等方式聘请了大量医疗卫生行业的专业人才, 组建了由220人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遵循“培养与培训结合, 引人与引技结合”的原则, 通过开展多形式的专业教师技能培训和生产实践锻炼, 强化了教师的社会服务意识, 提高了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2]。

二是要加强专业建设, 整合专业资源。我院已将鄂州地区的医疗卫生资源进行了整合, 成立了鄂州市护理教育联盟, 实现了校院融合、专业共建、人才共育、共同发展。充分挖掘校院合作的资源, 将校院合作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三是要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实训基地是高职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训练、培养职业素质的重要场所。因此, 要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 完善对教学设施、设备、资产等的使用及管理制度, 强化对实践教学过程的管理, 开发实训项目, 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和合作, 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2 搭建资源共享和服务平台, 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我院在中央财政和省市财政资金的支持下建设了护理实训基地、药学实训基地及康复实训基地, 通过与鄂州区域内各级医疗机构、“葛店·中国药谷”和武汉生物产业园医药企业等合作, 建立了鄂州市护理教育联盟, 开展企业职工与教师培训, 搭建资源共享平台, 充分利用优质教育资源。同时, 利用医院和学校的资源, 申报新专业, 为医疗机构培养临床上急需的医药卫生人才。

为了充分利用一切资源, 进一步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我院定期组织教师、志愿者和学生干部进社区、进街道、进乡村、进敬老院和儿童福利院, 为他们送健康、送温暖。如为社区老年患者开展常见慢性病健康教育讲座、免费义诊、疾病预防与康复检验、用药指导等活动。

参考文献

[1]贺修炎.大专课程班: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一种有效的职业培训模式[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2) :78-82.

为提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能力 篇8

摘要: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需要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可以通过建立以顾客或市场为导向的公共服务、提供多元化的公共服务、创造良好的法律规则环境和经济环境、加快完善政府的社会公共管理职能和改革投资型财政体制等措施来提高资源型城市政府的服务水平。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 经济转型 公共服务能力

1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中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客观性

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主要是指其结构性转换,即从主要依赖耗竭性资源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经济结构转向依赖非耗竭性资源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经济结构。为了适应公共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长,政府必须扩大和强化公共服务职能,把主要精力和财力集中到发展社会事业和扩大公共产品供给上来,切实解决好民生问题。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内容要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提高,在资源型城市依托的主导资源的经济转型、产业结构的转型过程中会出现大量的失业和矛盾,需要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给予解决;在资源型城市转型中要优化其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的结构关系,在优化这些关系的时候,所涉及的利益群体面广人多,产生的矛盾就会多,同时在优化过程必然要政府提供大量的基础设施,这些都需要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加以解决;经济转型须以科学技术进步为支撑,技术的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某些基础性的技术需要政府提供大量资金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在发生质变的过程中公共产品的需要自然会提高。因此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必须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

2 资源型城市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现状

我国资源型城市经过50多年的建设,资源型城市公共产品仍然处于短缺状态,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主要体现在以下主要领域的公共产品的短缺:

2.1 政府教育类公共产品 我国资源型城市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指标偏低,教育公共经费不足,教育投入太少,人力资本指标偏低。为此,要加强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力度、对人的未来的高劳动生产率投资。专家研究发现,如果增加对教育的投资,使学龄前儿童入学率提高一个千分点,就可以使人均GDP提高0.36~0.58个百分点。

2.2 政府社会保障类公共产品 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偏低,人力资源类支出占中央政府财政支出的比重偏低;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社会保险空账的严重问题;我国社会保障覆盖面偏低,社会安全网的功能受到严重制约;我国对贫困人口的社会福利与救济程度偏低;我国政府提供的就业类公共产品不足,未就业和未充分就业人口占总劳动人口比例较高;我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过了0.4的收入差距警戒线。

2.3 政府公共医疗卫生类公共产品 我国资源型城市公共卫生支出不足,公共卫生服务指标偏低,目前中国公共医疗卫生支出占GDP的比重为2.0%,同期中等收入国家这一比重为3.1%左右;卫生系统财务负担最不公平,城乡卫生资源分配严重不公平,卫生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逐年下降,居民负担日益加重,居民卫生保健支出“基尼系数”越过警戒线,从医疗保障制度来看,我国资源型城市现行医疗保障制度的构成也存在着严重的城乡不公。

2.4 政府公共科技类公共产品 我国资源型城市公共科技支出总规模偏低,政府对科技发展的公共投入不足;高技术产业快速增长,但是竞争力不足,由于我国资源型城市高技术产业关键技术、零配件主要靠引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因此附加价值较低;目前我国资源型城市高技术产业处于总量扩张阶段,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阶段性差距。

2.5 政府公共秩序类公共产品 我国资源型城市政府与社会合作的伙伴关系尚未形成,多元化的公共治理结构尚待建立,突出表现在对民营经济的扶持力度不足,对民营经济在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限制过多,造成私营部门的发展不足;政府为全社会提供的市场秩序公共产品不足,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平等的市场准入机制没有建立,市场准入的壁垒森严,公共服务领域政府垄断与国有企业垄断经营突出;政府提供的市场监管类公共产品不足,市场缺乏规范化管理,一些经销商利用虚假广告误导消费者的现象屡禁不止,假冒伪劣商品有泛滥之势;政府提供的市场安全类公共产品不足,市场风险很大。

3 提高资源型城市公共服务水平的途径

3.1 建立以顾客或市场为导向的公共服务 以顾客或市场为导向的公共服务是服务型政府职能的主要内容虽然政府已不再是公共服务的唯一主角,但公共服务由于其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依然是政府的当然领域,为公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是政府当仁不让的责任。要理解服务型政府,首先就需紧扣公共服务,防止“服务”成为政府热诚介入市场的时髦旗号。政府的职责要锁定在促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上,退出私人领域,而对于那些有利可图、公开竞争的项目,要交给私人部门去经营,让利于民。

3.2 提供多元化的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的多元化提供方式带给了社会公众以自由选择服务机构的市场权力和自我服务的民主权力,对公共机构形成一种外在的竞争压力,迫使公共服务机构竭力改善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率。

3.3 创造良好的法律规则环境和经济环境 推进依法行政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从上至下加强政府官员的法律意识教育。与此同时,还要建立严格的法律问责制。依法行政的核心是依法治吏、依法治权,尤其是涉及到关系社会事务的公共权力。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着手逐步实现决策咨询的法定化,建立有公民代表和专家参加的咨询委员会制度。此外,要积极推进行政程序、行政执法和政策评价的法定化。

3.4 加快完善政府的社会公共管理职能 政府职能转变目前的重点是:第一,实现从优先于经济目标向优先于社会目标的转变,在指导思想上高度关注实践中突出的重大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和社会重大问题的解决,是实现经济增长的重要前提。伴随经济的快速增长,迫切需要解决好失业、收入差距、城乡差距、社会弱势群体保障、腐败等问题,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第二,建立和完善灵活、有效的社会危机管理机制。从危机预警、各类预案的准备,到危机下的统一、协调指挥机制建设,都应当作为政府的重要公共职能,加快完善。第三,加大对基础教育、公共卫生等基本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及基础设施投入。

3.5 改革投资型财政体制 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解决社会公正、公平,建立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实行既符合基本经济制度,又有利于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福利政策,是政府应当而为,必须向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公共财政不仅是保障政府公共产品供给的制度安排,也是化解社会矛盾、减少社会风险、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基础。目前,完善公共型财政体制,应当从解决最紧迫的问题入手:一是要重构国家对公共卫生的责任体制,加强公共卫生和医疗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大公共卫生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例。二是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统一有效的医疗保障体制。三是重建农村的合作医疗体系,这是一项十分重要且非常困难的紧迫任务。

参考文献:

[1]齐建珍.资源型城市转型学.人民出版社.2004.

[2]孔微巍.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中的现状及障碍分析.商业研究.2007.11.

[3]孙雅静.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发展出路.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上一篇:医院实习推荐信下一篇:创业公司股权分配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