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的情况调查报告
一、基本情况
乡位于县东南部,距县城82公里,国土面积561.38平方公里。全乡辖11个村委会、116个村民小组,现有常住户数6402户、人口27063人。其中农业人口5870户、25511人,占总人口的94.27%;非农业人口1552人,占总人口的5.73%;人口自然增长率6‰,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8人。,全乡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56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40元。
通过调查,全乡截至2010年5月农民工输出总数6767人,0-18岁(不含18岁)的农辶羰囟苁?740人,其中男生949人,占54.5%;女生791人,占45.5%;男女生比例约为1.2:1。经过对全乡11个村委会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在0-18岁(不含18岁)留守儿童中,在校生有1130人,占64.9%;家庭条件较好的有314人,占18%;生活难以保障的有380人,占21.8%;隔代监护有843人,占48.4%;寄养监护有222人,占12.8%。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特点
(一)数量多,比例大,且呈上升趋势。根据本次调查统计,截止今年5月,我乡留守儿童总数已达1740人,加之今年干旱,外出务工人员逐渐增多,留守儿童的数量也呈上升趋势。
(二)分布广,不均衡。从统计分析,我乡11个村委会均有农村留守儿童,但分布不均衡,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多的村寨,留守儿童数量多,所占比例高,反之则低。
(三)留守早,时间长。我乡0—6岁(不含6岁)的留守儿童数有505人,占29%;6—14岁(不含14岁)有857人,占49.3%,14—18岁(不含18岁)有378人,占21.7%。从中不难看出,0—14岁(不含14岁)的留守儿童所占比例高,大部分留守儿童中,在其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外出打工。
(四)与父母联系少、见面难。我乡农村留守儿童父母主要通过电话、书信等方式联系,其中也有少部分从不联系。每年能与父母也只能见上一面,其中多年才见一面的情况也存在。
(五)家务繁重,自理能力增强。调查中,有45.6%的留守儿童放学回家要承担烧火做饭、洗衣服,割猪草、养猪等家务。也因此,有56.3%的教师认为,留守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增强。
(六)自我监护人年龄偏小,生活困难。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有部份父母双双外出务工,又无祖辈和亲威、朋友依靠的留守儿童,全部生活自理,非常艰难,如果没有学校老师和邻居的帮助,他们的生活都存在问题。
三、农村留守儿童在生存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留守儿童生活方面
留守儿童家庭经济收入比其父母打工前有所提高,但留守儿童的生活水平却没有随着家庭经济能力的增强而有所提高,相反,生活质量却处于下降趋势。一是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亲戚抚养,没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顾,部分留守儿童营养存在不足,身体健康受到一定损害。二是部分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身体不好,反过来还要孩子照顾他们,致使留守儿童过早肩负起家庭重担,身心得不到健康发展。三是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多半只管孩子吃饱穿暖,孩子的生理等问题往往被忽略,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生理快速发育和变化期的女孩子,由于父母特别是母亲的缺位,使她们缺乏生理卫生方面的指导和关怀,加之农村学校对生理卫生课不够重视,使一些留守女孩在初潮期心理产生恐慌。
(二)留守儿童心理方面
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到位,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接触太少,导致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三)留守儿童道德行为方面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父母约束,而祖辈们往往文化层次较低,对孩子比较纵容溺爱,一些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部分留守儿童出现打架斗殴、抽烟喝酒、沉迷于网络等不良行为。
(四)留守儿童安全方面
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年龄小,不能照顾自己,其监护人上山劳动,还有的年龄比较大照顾自己都困难,加之临时监护人安全保护意识不强,致使火灾、车祸等意外伤害事件时有发生,患病却得不到及时医治,孩子的安全问题存在诸多隐忧。
四、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留守儿童缺乏亲情教育和沟通。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在外务工,无法全 面关心到子女各方面的发展情况,虽然部分父母有时会打电话回家,但是和子女谈话的内容仅限于简单地询问生活和学习的情况,对孩子的思想道德和心理发展过问很少。
(二)临时监护人物质关心多,精神关注少。县农村留守儿童被监护的情况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祖父监护型(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托管);二是亲戚监护型(由亲戚——叔婶、姑舅朋友托管);三是单亲监护型(单亲——基本上是母亲托管)。这些临时监护人一般受教育的程度不高,往往是把被监护人的学习、人身安全和吃穿放在首位,而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却很少关注。
(三)留守儿童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存在差异。留守儿童的素质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一些监护人在孩子面前没有做到垂范作用,经常当着孩子的面吵架、打架。此外大部分家庭,还存在重男轻女的思想,这给孩子的成长和心理造成了不良影响,需要加强教育、监督和引导。
(四)家庭教育意识淡薄。一是有的父母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疏于管教,造成亲情淡漠;二是有的父母教育方法不当,存在用钱补偿感情的心理,使孩子身心发展受到扭曲;三是祖辈隔代抚养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而且无力承担孩子的品德培养和学习辅导任务,导致一些留守儿童养成乱花钱、性格偏激等不良习惯,加之年老体弱多病,监管起来显得力不从心。
(五)社会对留守儿童关注不够。一是农村基础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落后,不能有效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的不足。二是文化传媒难以有效控制,一些庸俗、低劣、暴力、色情等腐蚀渗入,对留守儿童具有腐蚀性和诱惑力。
五、原因分析
存在以上问题,我们分析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因:
(一)政策体制滞后是制度根源。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此伴生的高收费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参加中考、高考等制度,使收入低廉的农民工无法负担,只好选择子女留在家乡农村学习生活,促成了留守儿童群体的不断增多。
(二)贫穷落后是经济根源。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带来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环境的改变。这对于边疆民族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当地政府无力缓解农民外出与子女留守的矛盾;对于农民工家庭来说,同样因为贫困很难改变与子女长期分离的现实。
(三)认识不足是措施障碍。总体看,各级政府对农村留守儿童关注还是不够,有的只关注农民外出务工创收和向城市转移,对留守儿童问题却知之甚少,有的甚至认为留守儿童是农民工自己家庭的事情,没把它作为一个社会问题来看。这种认识和态度,直接导致当地没有对留守儿童采取任何措施。
(四)关爱不够是直接原因。监护人也是家庭留守者之一,他们不仅要负责整个留守家庭的正常运转,还要对留守儿童的生活进行照料。隔代监护人,他们年龄已经较大,身体多有疾病,加上缺少文化知识,思想观念守旧;单亲监护因家庭缺少了劳动力,因此对留守儿童管教普遍缺乏耐心,打骂体罚留守儿童是常事;其它监护方式,对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则更加不利。
(五)教育资源短缺是重要因素。一是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不足,教学资源严重短缺。二是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缺乏规划,应对措施乏力。三是教师与留守儿童及其家长沟通有限。
(六)责任感缺失是农民工自身原因。对部分年轻的留守儿童父母,他们在经济利益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的偏差,不再安于农村生活现状,对农村的家庭责任感弱化,使得一部分家长忽视或顾不上照料儿童的身心健康。
六、乡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主要做法及存在困难
(一)主要做法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对全乡已外出6767名务工人员进行统计,掌握他们的住址、联系方式以及外出后存在的困难,并且登记好留守老人、小孩的情况。
2、实行党员、干部联系外出务工留守人员制度。各乡镇对壮劳力全部外出,家中只有60岁以上的老人和小孩的,由乡、村、组干部和在家的年轻党员联系。
3、实行定期走访。党员干部对所联系的打工户每月走访1至2次,并安排邻居亲戚每周看望一次,了解他们在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尽量帮助他们,经常向外出务工人员通报家庭情况。
4、成立春耕帮扶组。春耕生产期间,乡政府、村委会、村小组发动党员干部组成助耕队,帮助缺乏劳动力的留守人员家庭搞好生产。
5、建立打工亲情联络站。为方便留守儿童与亲人沟通联系,在各村委会建立“打工家庭亲情联络站”。
6、及时救助。根据农村留守儿童档案登记,把他们列入关注的对象,特别是对于家庭贫穷、生活困难的儿童,政府给予及时救助,并列为“两免一补”对象。
(二)开展留守儿童工作存在的困难
一是工作经费不足。二是广大农村留守儿童居住较为分散,且交通不便,交通工具落后,偏远农村贫困留守儿童不能得到及时照顾和救济。三是社会关注力度不够,组织开展工作力量薄弱。
七、建议及对策
(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强化当地责任,发展本地经济,增加农民的家庭经济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变外出打工为当地务工,以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
(二)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有针对性地举办专题培训班,帮助监护人掌握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引导孩子,从各方面关心留守儿童,做留守儿童的知心人、贴心人。
(三)把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作为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紧抓好,明确责任,并加大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投入。建立健全服务机构,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监护网络。
(四)积极宣传,引导外出务工父母提高自身素质,多渠道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掌握正确的家教观,定期与孩子进行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思想、心理等方面的综合情况。同时教育引导祖辈正确认识家庭教育观,使而孩子得到全面发展。
1 对象与方法
1. 1调查对象
本研究现场调查开展于2013年6月份,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进行样本选择。首先,在山东省内随机选择2个县( 高唐、长青) ,然后在两个县随机选取8个乡( 镇) 的幼儿园作为调查现场,选取农村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共735人。
1. 2 调查内容
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主要调查内容包括学龄前儿童及其家庭的基本情况、父母在外务工情况、儿童的健康保健情况、饮食和日常生活情况、家庭养育情况、心理健康状况等,家庭养育情况调查内容包括有关孩子养育问题和平时对待孩子的行为问题,其中有关孩子养育问题包括照顾孩子很忙碌、总觉得精力不足,对于抚养和教育好孩子感到不太自信,对于养育孩子感到是很重的负担,对于孩子的抚养和教育有为难的时候,认为自己是称职的家长等5个问题; 平时对待孩子的行为问题包括批评之前先给孩子申诉的机会,决定一件事之前充分考虑孩子的意愿,认为适当的体罚是有必要的,允许孩子什么时候就寝都行,允许孩子看任何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批评孩子时会告诉他您理解他的心情,决定一件事时会和孩子说明为什么这么做,孩子做了坏事/错事后会打他,孩子难过时候愿意分享他的心情,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等10个问题。由经过课题组培训的调查员采取面对面访谈方式进行问卷调查。
1. 3 相关定义
留守儿童: 儿童父母双方或其中的任一方目前在外务工,在外连续务工时间到调查时间为止达到或超过6个月的学龄前儿童。
单亲监护: 儿童的父母一方在外务工,儿童由另一方单独看护。
隔代监护: 儿童的父母双方同时在外务工,儿童由儿童的爷爷奶奶或姥爷姥姥看护。
1. 4 统计分析
采用Epi - Data3. 02软件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17. 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描述中率( 构成比) 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 果
2. 1 一般情况
本次共调查735例研究对象,其中留守儿童监护人269例( 36. 6% ) ,非留守儿童监护人466例( 63. 4% ) ; 留守儿童监护人中,单亲监护人有125例 ( 46. 5% ) 、隔代监护人有144例( 53. 5% ) 。
2. 2 儿童监护人对孩子的养育情况分析
在调查的735例儿童监护人中,54. 4% 的监护人觉得照顾孩子很忙碌、总觉得精力不足,34. 6% 的监护人对于抚养和教育好孩子感到不太自信,50. 7% 的监护人对于养育孩子感到是很重的负担,58. 9% 的监护人对于孩子的抚养和教育有为难的时候,70. 6% 的监护人认为自己是称职的家长。在269例留守儿童监护人中,55. 4% 的监护人觉得照顾孩子很忙碌、总觉得精力不足,34. 2% 的监护人对于抚养和教育好孩子感到不太自信,54. 6% 的监护人对于养育孩子感到是很重的负担,58. 0%的监护人对于孩子的抚养和教育有为难的时候,72. 1% 的监护人认为自己是称职的家长; 在466例非留守儿童监护人中,53. 9% 的监护人觉 得照顾孩 子很忙碌、总 觉得精力 不足,34. 8% 的监护人对于抚养和教育好孩子感到不太自信,48. 5%的监护人对于养育孩子感到是很重的负担,59. 4% 的监护人对于孩子的抚养和教育有为难的时候,69. 7% 的监护人认为自己是称职的家长; 经检验,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监护人有关孩子养育问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
2. 3 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监护人平时对待孩子的行为情况分析
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监护人批评之前先给孩子申诉的机会、决定一件事之前充分考虑孩子的意愿、允许孩子什么时候就寝都行、批评孩子时会告诉他您理解他的心情、决定一件事时会和孩子说明为什么这么做、孩子做了坏事/错事后会打他、孩子难过时候愿意分享他的心情、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等行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 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监护人认为适当的体罚是有必要的和允许孩子看任何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等行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详见表1。
2. 4 留守儿童不同类型监护人平时对待孩子的行为情况分析
单亲监护类型与隔代监护类型的监护人认为适当的体罚是有必要的、允许孩子什么时候就寝都行、孩子做了坏事/错事后会打他和孩子难过时候愿意分享他的心情等行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 单亲监护类型与隔代监护类型的监护人批评之前先给孩子申诉的机会、决定一件事之前充分考虑孩子的意愿、允许孩子看任何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批评孩子时会告诉他您理解他的心情、决定一件事时会和孩子说明为什么这么做和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等行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详见表2。
3 讨 论
随着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许多农村成了“空壳村”,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随之部分或完全丧失,教育培养孩子的重任落到了祖辈和临时托管人的身上,使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学习和成长都出现了诸多问题[4]。目前学龄前期的一代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来自于前辈的关注太多,成人往往把所有的爱完全倾注于孩子身上,但是他们又不懂得如何实施爱,常用溺爱和保护型的养育方法,对孩子生活习惯培养的方法不妥当或者完全忽视,在培养生活习惯的过程中当遭到孩子拒绝时,常迁就孩子而中断训练,如此反复易造成行为问题[5]。留守儿童家庭相对缺少完整家庭温暖和睦的氛围,也减少了儿童对幸福美好的感受,儿童模仿学习的对象也不完整,儿童容易形成性格上的缺陷。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超过50. 0% 的留守儿童监护人觉得照顾孩子很忙碌、总觉得精力不足,对于养育孩子感到是很重的负担,对于孩子的抚养和教育有为难的时候。考虑到留守儿童家庭是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孩子由单亲照顾或是老年人看管,由于老年人年事已高且照顾孩子的父母一方要承担更多的家庭生活事务,因此投入到孩子身上的精力往往不够,养育孩子有时感到为难和很重的负担。
平时对待孩子的行为调查结果显示,留守儿童监护人与非留守儿童监护人相比较,留守儿童监护人在批评之前先给孩子申诉的机会、决定一件事之前充分考虑孩子的意愿、批评孩子时会告诉他您理解他的心情、允许孩子什么时候就寝都行、孩子做了坏事/错事后会打他、决定一件事时会和孩子说明为什么这么做、孩子难过时候愿意分享他的心情和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等行为上做的相对较差。可见,山东省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监护人平时对待孩子的行为方面有待改进,监护人平时与儿童的沟通交流不充分,对儿童情绪、心理等方面考虑较少,忽略了儿童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对其文化、情感和个性的养成带来了负面的影响,有的留守儿童长年不能与父母相见,使他们备受思念的煎熬,内心孤独寂寞无处倾诉,极易造成留守儿童心理发育失衡,在与人的交往上出现问题[6]。留守处境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存在一定的影响,家长应该加强与留守儿童的联系和感情沟通,留守儿童的监护者也应该重视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疏导[7]。
留守儿童不同类型监护人平时对待孩子的行为调查结果表明,隔代监护与单亲监护相比较,隔代监护类型的监护人在允许孩子什么时候就寝都行和孩子难过时候愿意分享他的心情等行为方面相对较差。由于老年人溺爱孩子现象比较普遍,会养成孩子娇惯任性的性格,而且现阶段农村老年人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对教育儿童方面缺乏正确的认识,其次老人的精力和体力有限,加之隔代的关系,与儿童的交流沟通不够充分,对孩子的情绪想法欠缺考虑,因此容易产生一系列教育问题。而单亲监护类型的监护人在认为适当的体罚是有必要的和孩子做了坏事/错事后会打他行为方面相对较差。由于父母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不仅看管照顾孩子,还要工作或务农、操持家务以及照顾老人,家里的负担都由儿童父母一方承担,致使父母一方没有足够时间和精力来教育孩子,对孩子的教育简单、粗暴,致使儿童家庭教育环境不完整,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全面的发展。大多数留守老人和妇女在教育孩子的精力和能力上不堪重负,急切想摆脱这一负担,导致一些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和成长氛围欠佳,尤其是祖辈和亲戚生活在一起的留守儿童,其亲情关系难以比得上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严重影响了孩子的社会化[8]。
关键词:留守儿童;课外阅读;存在问题;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0-010-2
一、农村“留守儿童”课外阅读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1.无书可读。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绝大部分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年在外务工,留守在家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戚朋友作为临时监护人,由他们照管孩子的一切。由于留守儿童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环境及临时监护人的文化素质、年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留守儿童的课外阅读存在着无书可读的现象。
据我们抽样调查,留守儿童家庭藏书量在30本以上的只占总人数的9%,有一些家庭甚至没有一本文学名著。留守儿童在家里无书可读,情况堪忧,到学校会不会好一点呢?情况依然不容乐观。现在虽然各所学校都配有图书室,但是由于经费的问题,学校图书更新慢,生均图书量偏少,这在农村学校问题更为突出,有些学校已有几年没有更新图书了。另外还有个别农村学校由于条件落后、师资力量薄弱,图书室成了应付上级检查的摆设,平时很少对学生开放,这样就加剧了留守儿童无书可读的困难。社会上对留守儿童是很关心,但是关心更多的体现在物质方面,精神层面的关心较少,而关心留守儿童课外阅读的则更少了。综合以上,留守儿童无论在家庭、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上都很难找到有益的书来读,让大批的留守儿童陷入了无书可读的窘境。
2.无心读书。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其特殊的家庭环境,缺乏有效的监管,因此大部分留守儿童阅读兴趣不浓,上网、打游戏、打闹嬉戏几乎占据了他们所有的课余时间。这不仅是这些学生贪玩幼稚,还可能是由于他们缺乏对课外阅读意义的认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生和家长对“阅读”这个概念的理解存在着误区。他们认为,阅读就是指读好语文书,只要钻透那薄薄的一本语文书,认真上好那短短的一节语文课,加上大量的练习,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有着这样错误的认识,他们自然对课外阅读是不屑一顾,认为看课外书是不务正业。
再者,学生时间和精力有限,而在“唯考是举”的今天,孩子们的时间往往被安排得满满当当的,几乎没有一点闲暇空余。早上至下午都是坐在课堂里上课,中午和晚上的休息时间则是在题海中苦苦挣扎,孩子不是超人,海绵里的水再挤也是有限的。在这样情况下,他们怎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来轻松地“享受”课外阅读的乐趣呢?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不仅强占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时间,而且还扼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无心读书,使得学生忽略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轻视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
3.读书无法。
读书无法,也就是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少必要的阅读方法的指导导致不会读书。首先,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忙于外出打工挣钱,留守儿童的祖父母忙于农活、家务,对孩子的教育、成长无力关心,再加上这些学生的祖父母文化层次偏低,也无法指导他们怎样读书。
其次,从教师和学校的角度来看,受新课程理念的影响,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的意识日益强烈,他们也都在教学当中或多或少地开展了一些课外阅读活动。可是,这种阅读活动也只是停留在教师让学生多读一些课外书扩大视野的阶段,而对于指导学生怎样阅读,为学生创造阅读交流的平台,让学生体验阅读带来的成就感却是很少去关注和尝试。这样,势必会影响到课外阅读的有效性,导致学生的阅读活动也只是停留在表面,没有达到阅读所应有的功能。然而许多名著,尤其是外国名著,内涵丰富,其写作背景或事件的发生有着深厚的历史原因,要想理解其主题思想,在缺乏指导的情况下,对于初中生来说是很难理解的,对于留守儿童就更难了。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阅读;退一步讲,即便勉强阅读,也只能浅尝辄止,仅仅停留在作品表面的遣词造句上,难以从更深的层次上去把握文章的思想艺术价值。
二、优化农村“留守儿童”课外阅读效果的策略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兴趣入手让孩子爱上读书。
首先,教师应发挥榜样作用,用实际行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陶行知先生说:“想有好学的学生,须有好学的先生。”新课程要求老师扩大自己的阅读量,了解更多非本专业及众多边缘学科的常识,这样的老师在课堂上才能做到旁征博引、左右逢源,激发学生求知兴趣,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因此,要想让学生对阅读感兴趣,教师自己首先自己要有兴趣。当学生发现自己的老师喜欢阅读时,往往会被老师所感染。就拿笔者自己来说,笔者总是会在不经意间会把我读到的好书落在教室里,事实上并非我丢三落四,而是抛砖引玉、有意为之,因为笔者深知榜样的力量在于行动,行动比语言更能说服人、教育人、启示人。
其次,要整合优势资源,营造阅读的氛围。笔者在班上开设了一门特殊的课程叫“从课本中走出去”,从《三字经》到《论语》《大学》、《中庸》、《史记》、《三国志》,从《百家讲坛》到《子午书简》、《走进科学》,笔者把很多的影像资料和课外读物有机的结合起来,并且把自己在学习国学经典中收集的一些故事和得到的一些感悟与同学们分享,不仅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还扩大了学生的阅读范畴,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另外笔者还定期组织开展读书故事会、佳作欣赏会、一日要闻等活动,让学生介绍在课外阅读中所了解的故事、要闻、风俗、奇闻,跟大家交流,在课外笔者还布置学生办手抄报、板报、墙报,放置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杂志在班级图书角,如《求是》、《读者》等,通过这些途经向学生传递阅读信息,学生随时可以在这些材料中阅读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在这样的气氛中学生会由被动阅读转变为主动阅读,可以稳定和保持学生被激起的课外阅读兴趣。
2.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首先,指导学生养成每天至少半小时的阅读习惯。阅读时间是阅读质量的保证。目前很多留守儿童普遍反应:我们没有时间读书。看看现实,也难怪他们。初中阶段的孩子正处在活泼好动的少年时期,然而一天的安排,无非就是上课,然后完成老师和家长们布置的作业,他们为着理想在奋斗着。剩下的几近可怜的时间对他们来说,可能更愿意与小伙伴们一起出去玩耍、打游戏,或是看电视等等。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我们尽量帮助孩子们合理的安排阅读时间,保障他们的阅读精力的同时,也保证阅读的数量和质量,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其次,指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凡是在学问上卓有成就的人都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古人读书强调眉批,留下了大量的评点古籍的宝贵遗产。鲁迅写作《中国小说史略》所使用的笔记卡片就达5000多张。读书必须学会圈点勾画,学会做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它还有助于培养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思维的条理性和深刻性,有助于加深对读物的理解、记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不仅是提高阅读效率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最后,指导学生养成“读说写结合”的习惯。课外阅读让学生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于是笔者就趁此机会指导学生摘抄好词好句、生活常识等,以丰富语言、增长知识、启迪思维、陶冶情操。在读过一本书或一个故事之后,让学生把其中的重点或基本内容写下来,掌握读物的内容及作者的思路,从中学习表达事物的方法。读完一本书后,还可让学生就某个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感想、体会,提高自己分析事物的能力。也可让学生把从课外阅读中得到的知识迁移到小练笔中来,哪怕只用到一个精彩的词或一句生动的话,这对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都很有帮助。此外,也可让学生续编故事、改写故事,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同时,让学生交流读书心得,坚持写读书笔记,哪怕是简单的一两句话也可以。每天的课余时间,同学们就可以随便聊聊自己读了什么书,有什么收获,教师还可以展示学生的读书笔记手抄报等,给他们以鼓励,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近年来,随着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谋求发展。在这些进城务工人员中,有相当数量的是有孩子的父母,由于经济、教育、家庭等多方面原因,他们将子女留在农村,从而形成了一个较为庞大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儿童时期是人身体发育、性格养成、知识积累的关键时期,由于生活环境不稳定,缺乏父母的关爱,部分留守儿童成长发展受到一定影响,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为较为全面地了解全市农村留守儿童成长和发展现状,我们利用开展大调研的实际,对高密市农村留守儿童成长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形成了此份报告。
一、调研基本情况说明
为便于数据的统计和梳理,此次调研中,我们将留守儿童定义为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农村,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16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为确保调研数据和相关分析的准确定,调研过程中,我们随机选取了高密市不同镇街的200名留守儿童(男孩109名,女孩91名),并通过调查问卷、座谈了解、家庭走访多种方式,深入了解他们所面临的问题,从社会、家庭、个人等层面探究出现此类问题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二、农村留守儿童成长、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研过程中,我们重点摸清了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在外打工情况、打工地域、回家频率,留守儿童抚养、安全保护、学习教育及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数据,并进行了深入客观的分析,通过分析,我们感到,全市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和发展中,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一)亲情缺失的问题。在作为调查样本的200名留守儿童中,超过半数的没有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或者不能和父母同时生活在一起。37%留守儿童的父母同时在外打工,51%的父亲单独在外打工,25%的父母连续外出打工时间在2年以上。15%的留守儿童父母并不是在潍坊本地打工,部分离开潍坊市,前往济南、青岛、烟台等地,有的甚至在外省打工,由于离家较远,回家不方便,进一步加剧了亲情缺失的问题。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父母(父亲)每月回家一次或几次的占40.8%,几个月回家一次的15.9%,还有8%左右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年回家1-2次,农忙时一次,过年时一次,与孩子在一起时间较长的集中的春节期间,因此,打电话成为留守儿童与在外父母联系的主要方式。父母同时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中,57%的母亲基本每天都会打电话询问,其他的有的一周通一次电话,有的一月一次,但也有极少数父母与孩子联系比较少,父母与子女的亲子关系维系松散。因长期在外,无法亲自照顾孩子,父母只好将留守儿童托付给他们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属照顾。我们发现,调查的200个孩子中,有98人和他们的(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有16人和关系较近的亲戚在一起生活,有的.白天在自己家,只有晚上和吃饭时去(外)祖父母家。虽然留守儿童的(外)祖父母、亲属等能够尽心照顾他们的生活,但绝大多数留守儿童仍愿意与自己的父母住在一起,有什么问题也希望能够第一时间讲给自己的父母,出现什么困难希望父母能在身边。
(二)学业缺教的问题。调查中发现,27%左右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在班级中处于中下游水平,学习成绩优秀的不足20%,还有一少部分成绩较差,经常垫底。在问卷和座谈中发现,“学习无用论”在极少部分留守儿童身上有所抬头,他们的学习目的并不明确,学习兴趣不高,特别是看到自己的哥哥(姐姐)大学毕业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时,片面的认为学习读书没什么用处,不如向父母在外边挣钱那样实惠,加之学习成绩较差,发生厌恶学习的情况,做作业以抄袭为主,课堂上不认真听讲,常与其他同学打闹,是老师比较头疼的“刺头”。分析出现这样问题的原因,一方面,留守儿童远离父母,缺乏必要的学业辅导、学业监督和兴趣引导;同时,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的自觉性,久而久之,学习成绩相较其他同学已产生差距,成绩不断下降;即使父母一方在家的家庭,留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由于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劳作,也没有时间去关注孩子的学习。另一方面,从调查结果来看,如果学习上有了问题,只有8%的孩子会向家人(临时监护人)求助,这在求助对象中的比例是最低的,我们在分析中感到,这往往由于临时监护人,特别是(外)祖父母文化水平低,看不懂孩子的作业,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或没有这个意识,重视生活照顾,轻视学习上的督导,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甚至由于“隔代亲”的原因,不少(外)祖父母对孩子一味的溺爱和袒护,即使孩子在学校出现问题,也是放任自流,疏于管教。
(三)安全缺护的问题。从调查问卷的情况来看,大约有14%左右的留守儿童在个人感冒、身体不适时并没有选择看医生或者买药,说明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还不强。一方面,留守儿童与临时监护人之间的关系远不如与父母亲密、随意,一般的身体不适,他们认为没有必要告诉监护人,以至增加他们的麻烦和负担;另一方面,监护人对孩子的关注,往往也不及父母持续、细致,存在着疏忽大意。我们认为,这是留守儿童特别需要关注的地方。同时,我们也发现,有74%以上的临时监护人经常关注并采取措施预防留守儿童意外伤害发生,但也有28%的人只是在暑假、寒假等儿童意外伤害高发期会注意,还有8%明确表示自己本身很忙,对孩子有些顾不过来,很少注意孩子是不是会发生意外伤害。一些年龄较大的留守儿童离开了学校,特别是寒假、暑假或“五一”、“十一”等假期,脱离了正规组织的管理,往往处于无人监管,自行其事的状态,容易侵害他人或受到侵害。特别是暑假期间,留守儿童往往因天气较热,与其他孩子结伴去水库、池塘游泳,溺水事故时有发生。部分留守儿童由于家庭原因,要做一些力所能及农活,承担部分家务。如高密市李家营中学的陈小贝同学,由于父母常年在外,爷爷、奶奶年事已高,家中的一切家务、农活等都得由她承担,虽然造就了她坚强和性格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但其在干农活、做家务时的安全隐患仍不容忽视。
一、共青团针对留守儿童开展的帮扶情况
(一)“关爱贫困学子,守望夕阳老人”项目。201X年,由我委西部计划项目办设计实施的“关爱贫困学子,守望夕阳老人”项目,该项目获201X年“一县一品”xx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品牌项目立项,是河池市唯一一个入选项目,成为xx区13个立项项目之一。在共青团中央、民政部联合举办的首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全国颁奖仪式上,荣获全国银奖。
自该项目实施以来,志愿者利用节假日先后37次前往敬老院,开展义剪、陪老人聊天、打扫敬老院的卫生、包饺子、煮糖水、文艺联欢等多种形式的关爱活动。志愿者耐心地去倾听老人心声,用心去了解老人的需求,并寻求方法解决老人的困难,让老人感受到社会对于他们的关爱。
201X年,志愿者联合“八桂义工”、“微力基金”、“一缕阳光”等爱心公益组织到公昌小学、龙峨小学等8所贫困小学开展爱心捐赠活动。为学校捐赠一批体育用品、文具、书籍、教学用品、衣物等爱心物资,并为特困生家庭送去爱心慰问金,共价值25万元;组织志愿者发起“明信片计划”,在“六一”前夕,组织志愿者收集来自全国各地的明信片祝福,在“六一节”之际,联合“微力基金”公益组织,为xx小学、xx小学带去来自全国各地“六一节”的祝福和爱心文具、书籍、体育用品等礼物。
(二)“七彩课堂”活动。201X年3月至1月,xx县委组织全县西部计划志愿者开展了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七彩课堂。开展义务授课28次,定期为农村留守儿童开展英语、体育、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同时,志愿者们广泛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开展学习辅导,改善他们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还教他们唱歌做游戏等。除了学习上的帮助,志愿者们还注重孩子的亲情陪伴。与孩子们做游戏、聊天,动员孩子们给爸爸妈妈写信,写自己的心里话,写在学校、家里的.表现,寄给父母。xx县委还定期组织西部计划志愿者走进留守儿童家庭,为孩子们送去一些课外读物和文具,鼓励他们好好学习,用自己最好的成绩回报父母在外打工的辛劳。因“七彩课堂”活动开展得好,目前我委已经争取到全区“七彩小屋”示范点建设项目。
(三)“一个鸡蛋”计划。“一个鸡蛋”计划是由xx公益事业发展基金会出资支持,由共青xx县委员会、野百合公益联合会、方舟公益互助中心主办的公益活动。计划以每天资助给贫困地区少年儿童一个鸡蛋的方式,改善他们的身体和智力发育状况,改变他们膳食结构不合理,以及营养素摄入量低下的现状,保证他们的身体和智力均衡发展。目前已经在我县大曹、甲板、塘袍、拥里等7所完小和教学点开餐,为800多名贫困山区少年儿童每人每天提供一个鸡蛋。
(四)“免费午餐”项目。该项目致力于帮助因家庭贫困而没有钱享受营养午餐的学生。,我委积极向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申请该项目,已经在大曹小学、令当小学全面开餐,共为207名小学生提供免费提供午餐,给这些贫困山区孩子不吃午餐的历史画上了一个句点。而为龙峨小学、甲岩小学、文里小学申报的手续也正在进行。
(五)下乡家访。下乡家访是志愿者定期化、常态化的一项工作。在我委的积极组织下,天峨县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们利用周末休息日和节假日时间,深入全县9个乡镇各个村屯,进行100余次的面对面家访活动,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状态、家庭情况,学习情况等,并将这些孩子的资料收集整理好,为他们争取社会公益组织的帮助。通过天峨县西部项目办及西部计划志愿者的努力,每年争取社会公益组织、爱心人士等资助的爱心自己及物资达40万元以上。心守家园、香港“龙情聚”、xx公益事业发展基金、中国青年福利基金会等公益社团,长期联系我委,对我县贫困学子进行帮扶,捐赠助学资金、助学物资等。到目前为止受助学生已有240余人。
二、工作中面临的困难
(一)部分孩子有抵触心理,难接触。有些留守儿童因性格、心理健康等方面问题,不大愿意与志愿者交流,工作难开展。经过我们多次家访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抚养人,大多数是自己的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这些老人已经年老体弱,而且普遍缺乏文化知识和法律知识,既无法辅导孩子学习,又无法真正和孩子交流。只重“养”不重“教”的抚养方式,使得许多留守儿童在学习、品行、性格等方面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
徐xx是四年级的学生,她从小得不到家长的呵护,稍有错误就受到家长的训斥打骂,久而久之,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里,你越说,她越烦;你越打,她就越硬,导致父母与孩子之间没有交流,不能沟通。七岁那年,她因为要去广东打工的父母与爷爷奶奶闹了意见,故而被寄养在姑妈家,并在那读书。过了几年,父母又与姑妈闹翻了,又把她托付给外公外婆。外公外婆年老多病,既要照顾孙子孙女,又要照顾徐xx。在这种情况下,她更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因此,她经常把这种心态带到学校,经常和同学发生矛盾,遇事毫不冷静,经常无故旷课,成绩始终无法提高,还经常与老师顶撞。老师进行多次家访,也毫无改变之心。
(二)志愿者流动性大,参与帮扶的人员不稳定。我县西部计划志愿者是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主力军,但是志愿者流动性大,当新旧志愿者交替时,又常出现青黄不接、工作交接不好的局面,新的志愿者没经验,老志愿者服务期满已离岗,关爱工作没能持续深入,始终处于简单的送物资、搞卫生阶段。
(三)无注册资金、办公地点、人员补贴等。近年来,我委紧紧围绕“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通过积极探索志愿者服务活动的运作机制,定期化、常态化、深入化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活动均取得成效,并获得社会的关注与认可。“心守家园”、香港龙情聚等公益社团长期联系我委,进行公益活动。但是我县没有专门的公益服务中心,无法对爱心物资、爱心资金、志愿活动进行统一规范话管理。需成立志愿服务协会,本地干部、群众不热衷于关爱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行动,不积极参与,全社会没有形成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氛围,仅靠政府、志愿者或者某一方面来参与关爱活动,显得有点杯水车薪。
三、需要国家、自治区、县市统筹统筹解决的难题
(一)社会保障缺乏。一方面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户籍内居民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须在原户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另一方面,学校或社区在实施留守儿童教育方案时,需要大量的资金,在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许多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解决办法都只能停留在方案制定上。
(二)学校教育收到制约。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发展中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在学校生活中和搜到关爱和重视,需要通过老师、通过集体的温暖来拟补其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影响。但留守儿童多集中于农村地区,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育投入等多方面的制约,不能及时有针对性的开展学校教育活动。
(三)无专门的公益服务管理中心。我县没有专门的公益服务中心,无法对爱心物资、资金和志愿者活动进行统一规范化管理,使我县的关爱行动还停留在原始粗放的阶段,不能更好的吸引更多的公益组织和爱心人士。
四、对策建议
1.要慎重选择留守儿童的抚养人。留守儿童的抚养人应尽早定下来,且不要随意更换,以免增加孩子的不安全感。另外,孩子身边最好有一些有文化、有责任感的年轻人,以便与孩子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留守儿童的父母应重视与孩子的沟通。留守儿童父母应摆正工作与孩子的关系,认清童年经历对人生发展的重要作用及亲子关系在儿童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学习一些必要的家教知识。在沟通、交流中,应培养孩子的是非观,让孩子明白虽然父母不能常伴身边,但不是不爱他们,而是对他们更深沉的爱,是为了给他们将来创造更好的生活、学习条件才出去打工的。外出打工的父母更应加强与老师、抚养人的联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伴随孩子一生的老师,留守儿童的父母应该明白,不管自己身在何处,都应该发挥自己在孩子教育问题上的能动性,主动协调抚养人、老师等多方面的力量,使得孩子更健康的成长。
2.加大宣传。动员鼓励当地干部群众,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加大宣传,形成全社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良好氛围,让人们自然而然的关心他们的生活状态,而不是逢年过节去慰问一下。让那些老人小孩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非农业产业和城镇转移,进城务工,其未成年子女大多数留在农村,因父母都不在身边而需要其他亲人照顾,成了“留守儿童”。由于家庭生活和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普遍处于“生活上缺少照应,行为上缺少管教,学习
上缺少辅导”和亲子关系上亲情疏远的状态,面临着道德、心理、教育、安全等诸多问题的考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为做好关心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市教育局关工委从今年2月至9月,对我市萧山、、临安、富阳、桐庐、建德和淳安七区县(市)农村留守儿童的情况进行了有关的问卷调查,并深入到桐庐、建德和淳安三县(市)农村,进行实地考察调研。
一、调研目的和方法
目的:(1)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倾听留守儿童的呼声,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和需求,提高关爱工作的针对性;(2)了解开展关心农村留守儿童的情况和典型事例,通过宣传和总结,推动关工委组织和老同志进一步搞好关心农村留守儿童工作;(3)了解关心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向有关领导和部门提出意见、建议。
方法:市与区、县(市)相联动,点与面相结合,书面调查与实地考察相印证,分阶段进行。
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情况进行调研,市教育局关工委和有关区县(市)教育局关工委共同参与,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2至6月。杭州市教育局关工委在各有关区县(市)教育局关工委根据《调查提纲》,做好前期调查、统计和分析工作的基础上,召开了农村关心下一代工作情况交流会,并对农村面较大的7区县(市)教育局关工委上报的调查统计表进行汇总分析。第二个阶段:市教育局关工委调研组于9月21日至24日深入到桐庐、建德和淳安县(市)的乡村和学校,与所到县(市)教育局关工委负责人一起实地考察调研农村留守儿童及开展关爱工作的情况。共考察了3个乡(镇)、2个村、3所学校;先后召开了三次乡镇干部和学校负责人工作座谈会、三次老教师座谈会和三次留守儿童座谈会;深入家庭和乡镇走访老教师6人;对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203人;实地察看了留守儿童图书室、活动室等场所10个;听取了桐庐县合村乡(小学)、建德市航头镇(中心小学)、淳安县屏门乡屏门村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典型经验和事例的介绍。
二、农村留守儿童及开展关爱工作的基本情况
通过对萧山、、临安、富阳、桐庐、建德和淳安七区县(市)“面”上的调查和对桐庐县合村小学、建德市航头镇中心小学和淳安县屏门小学三所学校“点”上203名留守儿童的问卷调查,得到有关农村留守儿童情况和老同志(以退休教师为主)开展关心留守儿童工作情况的基本数据:(1)留守儿童人数及比例:七区县(市)初中生和小学生总数为494416人,其中留守儿童总数为23370人,占47%(其中初中留守儿童49%,小学留守儿童46%);以临安、富阳、桐庐、建德和淳安五县(市)统计,初中生和小学生总数249371人,其中留守儿童总数19301人,占77%(其中初中留守儿童73%,小学留守儿童8%)。统计数据显示,经济相对不发达而农业人口多的地区留守儿童人数多、比例大,以七区县(市)排列:淳安为402%,建德为91%,桐庐为44%,临安为38%,富阳为23%,为19%,萧山为15%。(2)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点”上调查):父母中有70%进城务工(其余经商或其他工作),在县外省内的56%,在省外的20%;外出工作的父母半年回家一次的占45%,一年及一年以上回家一次的占34%;外出工作的父母约50%能与孩子保持较多的联系(主要是电话联系)家庭经济状况比较好的占36%,一般的占54%,较困难的占10%;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管的96%;(3)留守儿童自主、自理情况(“点”上调查):自我判断较好的24%,一般的69%,较差的7%。放学回家(以及双休日)干的事;看书做作业占74%;做家务、干农活占22%,去乡村活动室占8%,搞电子游戏占7%,和朋友玩占15%。在留守儿童座谈会上,有几位小朋友说,父母为了我们出外打工,非常辛苦,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要感谢爸爸妈妈,祝他们身体健康,多挣点钱;(4)留守儿童困难情况和呼声,从七区县(市)汇总的数据来看:学习困难占405%;经济困难占324%;无人管理占134%,行为偏差占122%;身体残疾占15%。在对203名留守儿童的问卷调查中了解到:他们感到最困难也就是最需要帮助的是“辅导学习”占66%,其次是思想行为指导和关心身体健康的各占15%,而经济上需要帮助的只占4%。在留守儿童座谈会上,呼声最大的是盼望父母能在自己的身边和希望有人在课外辅导他们的学习。少数留守儿童有特殊困难:在留守儿童座谈会上,桐庐合村小学一位四年级的女孩难过地说,父母离婚,父亲出去打工,她的爷爷身患癌症,她希望父母复婚、爷爷的病能治好;建德航头中心小学一位五年级的女孩泪流满面:她的母亲不久前病故,父亲外出打工,而照管她的爷爷身体又不好,她感到困难重重,很伤心。有特殊困难的留守儿童可能还有一些,要给予特
别的关心照顾;(5)开展关爱工作的情况,从七区县(市)汇总的数据来看:老同志做代理(义务)家长的占24%;对203名留守儿童的问卷调查,有84%反映在校老师对他们很关心,33%的反映乡村干部对他们很关心。
三、开展关心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主要成绩和典型事例
1、关心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已引起各级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重视。今年7月2日,杭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翁卫军专程来到建德市实地调研代理家长和留守儿童结对关爱工作,看望慰问农村留守儿童,送去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6月18日,杭州市关工委在桐庐县召开全市农村关心下一代工作经验交流暨现场会,对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桐庐县合村乡努力做好关心留守儿童的工作,乡党委、政府加强领导,列入议事日程;健全组织网络,发挥好“五老”作用(主要是退休干部和退休教师的作用);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工作合力;针对留守儿童的实际,开展关爱活动。建德市航头镇是个农业大镇,全镇外出务工的农民有4000余人,有近500名留守儿童。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做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把它作为工作品牌抓实抓好。针对留守儿童亲情关系疏远,家庭教育缺位的实际情况,镇政府和学校共同研究成立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农村德育工作网络站。建立了镇留守儿童活动具体部(设有阅览室、关爱工作室)、航头初中留守儿童根雕活动室和航头中心小学图书室三个留守儿童活动场所;发动老干部、老教师和留守儿童开展代理家长和结对关爱活动,做好建档工作,还对代理家长开展学习培训和工作交流,把关爱工作做实做细。浙江电视台少儿频道和钱江晚报等媒体报道了航头镇关爱留守儿童的经验和事迹。淳安县是留守儿童人数最多的地区。去年,淳安县老干部局和教育局负责同志联手对全县留守儿童的现状和教育、管理上存在的问题进行调研,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淳安县妇联在开展“七彩阳光”行动的基础上,结合“文明共建”、“联乡结对帮户”、“代理家长”结对等形式,在全县推出“暑期爱心护蕾活动”,为留守儿童送去爱心,进行慰问。据七区县(市)不完全统计,在乡(镇)、村党政领导的重视和社会支持下,目前共建有青少年学习辅导站486所,青少年活动室824个,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教育、活动场所和环境。
2、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努力做好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精心组织实践,积极开展研究。创新举措,以点带面,是教育行政部门开展关心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主要经验。合村小学是桐庐县教育局抓的一个点。合村小学对在校62名留守儿童的“家庭生活状况、与父母联系情况、学习情况、对待留守的态度”四个方面进行问卷调查,经过仔细分析,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实践:(1)建立模拟家庭,弥补亲情缺失;(2)开展临时带养人教育,改变家庭教育方式;(3)加强留守儿童和父母的沟通,填补亲情空间;(4)组织集体过生日,消除节日孤独感;(5)组织社会群体参与,感受大家庭温暖。合村小学有多篇有关留守儿童研究的论文、课题获奖,并在有关杂志上发表。建德市航头镇中心小学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要求每班推荐典型的留守儿童与本校的在职教师和退休教师结对,每位教师结对2至3名学生,签订《爱心爸妈结对协议》,结对教师经常找留守儿童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动态,并定期家访,关心生活,指导学习,开展多种关爱活动,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学校还在宿舍区设置“校讯通”,为留守儿童密切与父母的联系提供了电讯平台。此外,淳安县威坪镇唐村中心学校撰写的《三维联动,构建温暖家园》,也对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从实践到理论进行总结和研讨。
3、关爱留守儿童,教育系统关工委积极参与,主动作为,老同志用心用情,无私奉献。教育系统各级关工委按照“急党政之所急,想留守儿童之所想,尽老同志之所能”的要求,发挥好关工委组织及老同志的优势和作用,把关心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抓实抓好。建德市教育局关工委和市退休教师协会有机结合,建立了18个退教关工委,92个关工小组,动员和组织离退休教师积极参加关心农村青少年工作。,由退休老教师带教,结对的留守儿童有1120人,退休老教师正式受聘为代理家长的有212人,代理活动达到417人次。代理家长活动已成为建德市关爱工作的一个亮点。老同志参与的人数较多,积极性和主体作用发挥得好是建德市教育系统开展关心下一代工作的一个显著特点。桐庐县合村乡的退休教师参加乡关工委建立的留守儿童俱乐部工作。调研组实地察看了这个俱乐部,那里有儿童阅览室和活动室。阅览室墙上贴着“留守儿童书画作品”。调研组还和年届七旬的退休教师游志君交谈。她发挥自己的特长,多年来在节假日里以俱乐部为阵地,上午为留守儿童辅导学习,下午排练文艺节目,很受孩子们和家长的欢迎。在年已76岁的退休教师陆家荣的家里,调研组实地看到居所的一间用房辟为留守儿童阅鉴室,供少年儿童假期活动用了十多年。园子里栽种了多种花卉,他把培育好的花籽无偿赠给学校,开展“美化校园、优化环境”的“花仙子”活动。在淳安县,调研组来到距县城70多公里的山岖屏门乡,这个乡不但建立了乡关工委,而且每个自然村都有关工小组,组长由退休老教师担任,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在屏门乡屏门村,调研组实地察看了村关工小组宣传栏和留守儿童俱乐部。宣传栏里乡贴着由村关工小组用毛笔手书的庆祝新中国建立六十周年的大字宣传资料《六十年的变迁》在村留守儿童俱乐部的墙上,张挂着《村关工小组人员名单》、《村关工小组的基本职能和具体任务》、《留守儿童俱乐部活动计划》、《留守儿童须知》以及组织留守儿童开展活动的照片。一个偏僻的山区乡村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能做到组织网络健全,活动场所落实,工作开展正常,任务落到实处,老同志主导作用得到发挥,真是难能可贵,令人钦佩和感动。在屏门乡,调研组还听取了金陵村75岁的退休教师童志烈无私奉献,关爱本村青少年的感人事迹介绍。他开始利用家居用房为少年儿童办“家庭学习班”12年。后来,因假期来参加学习活动的青少年多了,经过努力争取,把“家庭学习班”搬到曾经是村小的一个空余教室里,改名为“青少年儿童活动中心”。假期里到这里来参加活动的留守儿童及其他孩子有30多人。他针对青少年的实际,运用本村先进青年事迹撰写的宣传资料及剪报资料,对他们进行教育,转变他们的思想,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他与回乡度假的大学生一起对他们进行辅导,还进行了家访。13年来,童老师为村里出黑板报共478期,计26万字。为办好“家庭学习班”和“青少年儿童活动中心”,每年至少要用150天以上时间。他不仅从没有向学生收取一元钱、向村委会报销(或补贴)一元钱,反而自己拿出1500多元钱用于添置教学器材和开展活动。他说:“关爱是发挥余热的动力”。
党和政府的关怀,教育系统的努力,社会各界的关注,老同志的关爱,使关心留守儿童的工作取得积极的成效。做好关心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确实是一项暖人心、稳人心、得人心的惠民工程。
四、问题和建议
“留守儿童”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将会长期存在。留守儿童中人格发展不健全,学习成绩滑坡,身心健康产生缺陷,人际交往出现障碍,甚至行为失足失范等问题,如果教育不到位,措施不得力,也会伴随产生。目前,关心留守儿童工作主要是发展不平衡。“点”上的工作搞得比较好,而“面”上许多乡、村尚未形成合力,为留守儿童提供的校外活动场所欠缺,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还不够有力,关工组织网络不够健全,老同志的作用发挥得也还不够。在开展关心留守儿童的工作中,普遍存在着两个主要困难:一是经费紧缺。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需要一定经费。虽然乡(镇)财政和村里拿出一部分经费,但缺口太大。象淳安县屏门乡村就感到更困难。二是爱心资源有限。建德市航头镇退教关工人小组反映全镇留守儿童代理家长主要来自退休教师和村级妇女主任两个群体。全镇500余名留守儿童只有40位代理家长,实在太少。
针对存在问题,为了更好更有效地做好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社会各方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的工作机制。县(市)、乡(镇)政府要成立“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关爱留守儿童行动计划》和具体实施办法,有关各方要明确责任,分工负责。要将留守儿童工作实行属地管理,纳入到对县(市)、乡(镇)政府和村委会全年工作考核目标,及时检查、督促,使工作落到实处。县(市)、乡(镇)政府和村委会要尽可能统筹解决开展关爱工作中的经费问题。
2、留守儿童所在的学校要充分发挥好学校教育的积极作用。要将关心留守儿童纳入学校工作计划,列为班主任工作责任制的重要内容。学校领导和班主任要搞清楚本校、本班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建立和健全档案。学校要组织在职教师、退休教师及学生干部对留守儿童有针对性地开展结对帮教活动,重点是学习上的辅导和道德行为上的引导。对有特殊困难的留守儿童,学校要加强与学生家长及所在乡(镇)、村的联系,给予特别关心和照顾。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努力创造寄宿条件,尽量安排留守儿童住校。
3、留守儿童居住所在的乡(镇)、村要充分发挥好校外的关爱教育作用。乡(镇)政府要把关心留守儿童校外教育、管理的任务落实到村,做到有人负责、有具体安排、有督促检查,尽可能帮助解决留守儿童所存在的实际困难。乡(镇)、村都要建立留守儿童校外学习和活动基地。
4、要进一步加强农村中小学基层关工委建设,把关心留守儿童作为关工委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切实抓紧抓好。教育系统关工委组织要积极动员更多的老同志主动配合学校、乡镇、村努力做好关心留守儿童的工作,特别是家住农村的退休教师要根据自身条件开展各种形式的关爱活动:重点是做代理家长或义务联络员,拓宽情感空间,弥补留守儿童在亲情上的缺失,在感情上给予慰籍;做学习辅导员,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做思想品德指导员,鼓励他们从小立志成才,不怕困难,自强不息。对行为有偏差的留守儿童要帮助他们纠正,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等等。关工委组织对做出显著成绩的老同志要进行宣传、表彰。
5、由妇联牵头,学校积极配合、主动作为,改进和加强家庭教育。一是留守儿童所在班的班主任和代理家长要定期对留守儿童进行家访,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进行深入的交流与沟通,及时掌握他们生存与生活的新动态。利用节假日,争取与留守儿童的父母直接对话,互通信息,形成教育上的共识和合力;二是举办家长学校,加强对留守儿童监护人有关监护知识和教育、管理要求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三是加强代理家长的培训,明确代理家长的工作职责和要求,同时开展经验交流,提高代理家长的素质和水平。
我国留守儿童中, 农村留守儿童的比例高达86.5%。据2008年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 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 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人[1], 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当中就有一个留守儿童。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的调查分析, 让社会更多的人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问题, 并为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健康管理提供相关依据。本调查随机抽取了初中学生三个年级的100名农村留守儿童, 回收有效问卷97份, 问卷有效率为97%。
2 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
父母的在外务工给留守儿童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 在本次调查的97份问卷中, 当被调查到父母外出打工, 和谁住在一起的问题时, 有54人是和 (外) 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 占55.7%, 有29人是和亲戚住的, 占20.6%, 还有14人是和其他人住的, 有9人是自己住的。
在调查到和监护人生活在一起是否有矛盾这个问题时, 有23名留守儿童是经常有, 占23.7%。38人认为偶尔有矛盾, 所占比例最大, 为39.2%, 25人几乎没有, 11人没有矛盾, 所占比例最少, 为11.3%。
在调查到平时和监护人有矛盾, 怎么处理的问题时, 有44人选择闷不吭声的解决方式, 所占比例最高, 为45.4%, 有少数的13人选择吵架的方式解决问题, 占13.4%。
在调查到留守儿童有多久和父母联系一次时, 有30名留守儿童很少联系, 占30.9%, 21人每月联系一次, 22人平均一周一次。
在涉及到每天是否按时吃饭的问题时, 有48人按时吃饭, 占49.5%, 49名留守儿童不按时吃饭, 占50.5%, 二者的比例基本平衡。在午饭是否荤素搭配的问题上, 42名留守儿童是荤少素多, 所占比例最高, 为43.3%, 有10人荤多素少, 占10.3%, 11人全是荤的, 占11.3%。在调查到是否经常吃到新鲜水果的问题时, 有45名留守儿童选择偶尔, 占46.4%, 23人经常吃到, 29人吃不到。
问及留守儿童是否经常生病的问题时, 有59人是偶尔生病, 占60.8%, 有11人经常生病, 27人不生病。
在调查到留守儿童平时是否在家做家务的问题时, 有36人经常在家做家务, 占37.1%, 有35人偶尔做, 26人选择不做, 占26.8%。在涉及到是否会洗衣、会做饭的问题时, 有43人两者都不会, 占44.3%, 19人选择两者都会, 占19.6%。详见表1。
3 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状态的分析
此次调查的97份有效问卷中, 有54人是和 (外) 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 占总人数的55.7%, 说明留守儿童大多是由老人监护的, 而在调查到和老人生活在一起是否有矛盾时, 有23人选择与他们经常有矛盾, 38人偶尔有矛盾, 因为老人的教育意识比较差, 所以不能很好地与孙辈进行教育和沟通, 在与老人发生矛盾时有44人选择闷不吭声的方式, 占被调查者的比例最高, 农村孩子一般都比较害羞, 不善于表达、倾诉, 就容易形成自卑、自闭的心理。
“家庭是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 它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面对面的富有感情的交往”[2]。在调查到留守儿童多久与父母联系一次的问题时, 有30人平时与父母很少联系, 占被调查者的人数的30.9%, 父母不能及时有效的与孩子进行沟通, 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逐渐少了。在午饭是否荤素搭配的问题上, 有42名留守儿童选择荤少素多, 所占比例最高, 在是否经常吃到新鲜水果的问题上, 有45人选择偶尔吃到, 占被调查者的46.4%, 这些孩子逐渐长大, 并且他们大多数是与 (外) 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农村老人有着勤俭节约的传统思想, 并且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 使得留守儿童的营养跟不上。
4 结论
据预测, 根据现行户籍制度不发生太大改变的情况下, 2020年留守儿童数据将达到2.3亿左右, 2050年将会是3.4亿左右, 这么庞大的数量群体, 他们的生活教育问题值得我们深思。留守儿童的生活教育问题已经迫在眉睫了, 虽然现在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没有完整的教育体系, 但我们还是应该继续努力, 加强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心。
参考文献
[1]徐鲜红.和谐新农村建设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8, 36 (12) .
[2]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M].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7.7.
一、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日益凸现
福建省将乐县万安中心小学目前全校学生数有498人,留守学生就有230人。其中双亲同时外出务工的留守学生202人,占留守学生总数的88%;父亲或母亲单亲外出务工的留守学生28人,占留守学生总数的12%。由此可见,农村小学中留守学生占了学生总数的近半数,而双亲外出务工的学生又占留守学生总数的绝大部分。农村留守孩不是个别的家庭现象,已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地劳务输出比仍在逐年增加,这就说明农村留守儿童还在持续增加。农村留守学生问题应引起各级党政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不容忽视
(一)农村留守学生现状令人担忧
1. 性情孤僻。在对各班进行调查的这230名留守学生中,性格健康开朗的167名,占72%,内向胆怯、任性自私、孤独封闭的63名,占28%。一位二年级的男孩,父母双亲均外出打工,虽常有打电话询问学习情况,但因父母常年不在身边,造成该男孩性格特别孤僻,沉默寡言,平时不爱与同学、老师交流。学习当中有了困难或出了问题,无论老师如何询问,他都三缄其口。前段时间,该生从家中私自拿了200元钱,因怕同学告发自己,所以到校后用当问起他有关父母的问题,整整半小时,常年沉默寡言的她痛哭不已,只断断续续说了两句话:“我不想父母。”“我不希望他们回家。”
2. 学习滞后。由于临时监护人监护无力,留守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习惯差。在抽样调查的230名留守学生中,成绩优秀的55名,占24%,较好的65名,占28%,中等偏下的65名,占28%,较差的45名,占20%。一位双亲外出的13岁的留守学生,一人独自生活,按照父母的要求,还养了一头猪,每天回家后,要割草喂猪,洗衣做饭,天天上学迟到,无心听课,家庭作业也草率了事,学习成绩与父母外出前比较大幅度下降。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一些留守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成为流失学生中的新群体。
3. 生活习惯差。由于缺乏家长的教育和管理,多数留守孩不讲卫生。不洗头、不洗脸、不洗澡、不洗脚、不理发、不修剪指(趾)甲、不换衣服,还有的长期不吃早饭。有老师介绍说“家长外出,有的留守学生一个月难换一次衣服,半年难洗一次脚,一年难洗一次澡”。还有,家庭是青春期教育的第一课堂,具有青春期教育的优势环境和责任义务,但家长的外出,家庭青春期几乎成了空白,使青春期的留守学生盲然不知所措。
4. 安全无保障。留守学生不仅面临玩耍、劳动、生活中的一般安全问题,而且面临三个方面的严重安全隐患。一是由于学校布局调整,多数农村孩子上学都比较远。年幼的留守学生起早摸黑行走在几公里崎岖的小路上,没有家长护送非常危险,特别是女学生。二是双亲外出,没有临时监护人的双亲外出的留守学生独自一人住在家里,也十分危险。一位双亲外出的留守学生一人守着三间屋子,因为害怕,每天晚上都要很晚才能入睡。三是由于双亲外出,又无临时监护人,留守学生病了,除了老师、同学的关心,回到家无人照顾,如果在家突发急病,就更难办了。
5. 违法违纪增多。未成年人正处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父母外出,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上的正确引导和帮助,无疑会影响到他们人格发展。一些不良的文化、越轨的行为很容易被缺乏正确判断的他们接受。他们逐渐养成许多不良行为,时间一长形成了恶习,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在抽样调查的230名留守学生中,行为习惯较好的57人,占25%,一般的123人,占53%,较差的50人,占22%。
(二)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严重不足
留守儿童的监护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临时监护人责任不明确。留守儿童与祖父母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由于是隔代抚养,他们往往只求物质、生活上全方位的满足,而缺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与引导;另外,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受教育程度不高,绝大多数是文盲。因此,无论是从体力还是智力上都勉为其难地承担起对孙辈的监护和教育的重任,特别是当有几个孙辈一并交由他们监护。
2. 临时监护人教育精力不够。临时监护人要承担繁重的农业劳动,还要承担繁琐的家务劳动,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教育引导孩子,特别是学习辅导。作为祖辈,年龄大、身体欠佳,心有余而力不足。一对近70岁的老人,照顾三个儿子留下的4个孩子,除了家禽喂养,就孩子的一日三餐和洗衣洗头就够他们忙的了,他们根本管不了其他的。其他亲朋好友在教育好自己的子女后,在确保留守孩子吃饱、穿暖后也无暇顾及其他了。
3. 临时监护人教育能力不足。亲朋好友作临时监护人多是精力有限,没有时间辅导孩子学习。而祖辈教育孩子由于观念和方法滞后,存在明显娇生惯养,放任自流的隔代教育倾向,他们把孩子当“小皇帝”、“小公主”看待,忽视孩子身心健康和人格教育,造成留守孩子道德教育的缺失。同时,这些祖辈多是文化素质较低的老年人,他们中文盲率超过80%,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和对孩子进行法制、安全、卫生教育,严重影响留守学生的受教育质量。
4. 单亲教育对孩子成长不利。父母外出造成“父亲教育缺失”或“母亲教育缺失”,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调查中单亲外出的留守学生家庭中同样存在由于生产劳动、家务劳动落在留守在家的父亲或母亲一人身上,造成家庭教育精力严重不足的问题。单亲外出的留守学生教育仍然不容忽视。如父亲外出的孩子表现出胆怯、不像正常家庭孩子那样自信刻苦;母亲外出的孩子表现出不细心、不像正常家庭孩子那样善良、有爱心,喜欢学习,有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5. 精神关爱明显缺乏。由于父母外出,有的几年不归,有的音讯全无,留守孩子从小缺少父母的关爱,他们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孤儿”或“单亲孩子”,他们中有不少的人被亲情的渴望长期困扰。这种情感欠缺严重影响了孩子与别人的社会交往,导致孩子缺乏对世界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出现性格缺陷。有的人每天将父母的照片放在书包里或衣袋里,有的人流着泪在自己日记中千万次地呼唤:“爸爸、妈妈,我想你们,你们快回来吧!你们不要我了吗?”其中还有一种现象就是父母外出打工,离婚率逐步增高,而离婚时,父母双方往往提出不要孩子,给孩子的身心造成巨大的伤害。
6. 外出务工父母对留守孩教育不科学。在调查中发现,外出务工父母一个月或半年才与孩子联系一次。相当部分的外出父母一年返家探亲一次,甚至有的父母常年在外,孩子与父母之间相处的时间很少,亲子之间缺乏沟通交流的机会,这不仅影响了亲子之间的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成长。有的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感情越来越淡薄,得不到正常的抚爱,他们感到孤独,有的甚至自我封闭。有些在外务工父母因愧疚心理,往往以大量的物质满足来补偿对孩子的精神关爱,误导了留守儿童价值观的养成。另外,还有些家长在认识上产生偏差,认为不管学历高低,将来都要外出打工,因而认为读书无用,对孩子学习不闻不问。
三、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必须认真解决
1. 社会必须热心关注。一要整合社会资源,形成教育保护合力。乡、村、社等基层组织及社会各界应组织志愿者服务活动结对帮助留守儿童。二要创新管理模式,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第一种是以学校为单位实行寄宿制,这种模式的管理办法已经有成熟的经验。第二种是以村为单位,创办托管中心,配备专门人员,负责管理孩子校外的学习、生活、教育、安全等。第三种是以有能力管理辅导的家庭式的寄宿制,如“代理妈妈”。福建省将乐县从2007年6月起已开始发起“代理妈妈”与留守学生手拉手活动。
2. 学校必须特别关爱。一要加强调查研究,增强教育实施。二要发挥主导作用,探索教育新路。应针对留守学生特点,坚持启发、引导的疏导原则,强化行为规范的养成训练,组织班队活动让留守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自我生活。面对留守学生,学校应承诺:永不放弃!
3. 家庭必须强化责任。一是更新监护观念,提高监护水平。二是强化监护意识,确保家庭教育力量。应加入《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和执行力度,对侵害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的责任人,特别是家长应追究责任,切实保护留守儿童的健康权、人身权和受教育的权利。
4. 建立专门档案。这些孩子除了极少数经济困难外,最缺的不是财物而是情感。因此,不论是一个班级,还是一所学校,都应当把他们作为教育的重点,多关心他们,多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多站在他们的角度看待事物。从调查来看,有少数学校对其关注不够,极个别的甚至漠视了这一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我们认为,不管是班级还是学校,必须建立“留守儿童”专门档案,跟踪他们的成长过程,及时掌握他们的生活、学习、思想情况,对他们生活求助及时帮助,心理困惑及时疏导。
【农村留守儿童的情况调查报告】推荐阅读:
同心寨小学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情况自查报告05-30
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07-12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实践报告11-27
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调查专题05-24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问卷07-15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课外阅读情况研究论文09-13
农村“留守”老人与儿童的生存现状调查07-03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卷调查11-11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分析报告06-05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开题报告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