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修养努力成才

2024-12-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提高修养努力成才(精选4篇)

提高修养努力成才 篇1

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2012年5月20日,一个充满爱的日子,我怀着崇高的敬意,走进物联网学院的报告厅,开始了今天的青马旅途。今天为我们讲解的是江大的校长办公室主任张光先老师,他为我们带来了以“提高修养、努力成才”的讲座。

张老师把这个主题分为三块进行解说:

1、修养的境界

2、气质和修养

3、有关高校拔尖人才培养的经验。在讲解之前,张老师先以“人生八宝”作为开篇,人生需要结交图书馆和运动场两个朋友;大学需要练好做人和做事两个本事;还要多吃亏和苦.......精彩的讲解一开始便深深的吸引了我们的关注。接下来,张老师进入今天的第一个阶段:修养的境界。何为修养?修养就是坚持“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美好品行,修养就是言而有信的情操;修养就是能够认识别人的智慧;修养就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豁达境界;修养就是学会感恩的虔诚之心;修养还是学会倾听的成熟。接着张老师引用“生态”两字进一步解释修养的境界。第二部分,张老师谈到气质和修养,首先张老师由中国的教育制度入手,指出当代修养缺失的多种原因,进而对症下药,提出了一些具有建设性意义的意见,他指出当代学生不要过分追求“时尚”和“流行”的文化,不要迎合低俗的审美趣味,不沉迷于网络游戏和聊天,不要过分看重物质和金钱,在气质上追求雅气、英气、才气、大气和正气,尤其是正气。要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艺术修养、科学修养和道德修养。要多读书,要多游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要懂得“享受人类的文明”。此外还要发挥教师的带头作用。最后,张老师和我们分享了一下高校拔尖人才的培养经验,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知识日夜更迭的年代,只有那些德才兼备、文理兼容、理论知识和实践创新能力集一身的人才能适应未来,主宰未来。而在这些素质中,修养无疑是最重要的。

通过本次分享交流学习,让我再次领略了修养的巨大魅力,在今后的学生生活中,我将时刻牢记提升修养,努力把自己打造成适合社会发展,对社会有用的高素质人才。

礼仪修养与大学生成长成才 篇2

礼仪,是中华传统美德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身居礼仪之邦,应为礼仪之民。知书达礼,待人以礼,应当是当代大学生的一个基本素养。然而,在大学校园仍有许多不知礼、不守礼、不文明的行为,还有许多与大学生的礼仪修养、与精神文明建设极不和谐的现象。可见,对大学生进行社交礼仪教育具有跨时代、跨世纪的特殊意义。因为,社交礼仪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必需,而且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强烈要求。

1、社交礼仪教育有利于大学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和谐的心理氛围,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任何社会的交际活动都离不开礼仪,而且人类越进步,社会生活越社会化,人们也就越需要礼仪来调节社会生活。礼仪是人际交往的前提条件,是交际生活的钥匙。当代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环境的变化,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他们十分渴望获得真正的友谊,进行更多的情感交流。大学生一般都远离家乡父母,过着集体生活,与其他同学处在平等位置,失去了以前那种对父母的“血缘上的”、“无条件的”依赖。因此,通过人际交往活动,并在交往过程中获得友谊,是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的需要,是从“依赖于人”的人发展成“独立”的人的需要,也是大学生成功地走向社会的需要。事实上,在大学期间,能否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渴望友谊和情感交流是大学生心理的一个重要特点。但也有不少大学生却不同程度的表现出“自我封闭”的倾向。时常出现“孤独寂寞”、“没有朋友”的情绪体验。产生这种情况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较为普遍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友谊,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没有真正走出早期人际交往中形成的“依赖他人”、“不平等的”人际交往模式,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出“依附于人”、“利用他人”、“个人中心”、“求全责备”等倾向,偏离友谊“无私、平等、尊重”的根本原则;另一方面是缺乏社交的技巧,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也不善于了解他人的情感和思想,缺乏共同的兴趣和爱好等,因而导致人际交往受挫或交际范围狭窄。长期发展的结果就是感到孤独寂寞,缺少朋友,形成一些心理障碍,不利于心理健康发展。让大学生学习社交礼仪的基本规范和知识,帮助学生掌握交往技巧,积累交往经验,在交往过程中学会遵循相互尊重、诚信真挚、言行适度的原则,就能很快与交往对象接近,使他们觉得你是熟悉他们、理解他们、尊重他们。

实践表明,良好的人际交往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和自尊,降低挫折感,缓解内心的冲突和苦闷,宣泄愤怒、压抑和痛苦,减少孤独、寂寞、空虚和夸奖等。这些都是十分有益于大学生身心健康,而且也会使大学生最大限度地避免不良情绪的产生,产生了不良情绪则能够得到有效的排遣。

同时,社交礼仪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让大学生学习和掌握社交礼仪的基本知识和规范,他们就能凭借它去顺利地开启各种交际活动的大门和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这样,不仅是形成良好的社会心理氛围的主要途径,而且对于大学生个体来说,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心理保健功能。

2、社交礼仪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提高社会心理承受力。

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而社交礼仪教育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因为,礼仪是整个人生旅途中的必修课。任何一个生活在某一礼仪习俗和规范环境中的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该礼仪的约束。自觉地接受社会礼仪约束的人,就被人们认识为“成熟的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反之,一个人如果不能遵守社会生活中的礼仪要求,他就会被该社会中的人视为“警世骇俗”的“异端”,就会受到人们的排斥,社会就会以道德和舆论的手段来对他加以约束。

大学生堪称“准社会人”,还不是真正的社会人。他们有一种强烈地走向社会的需要,同时又普遍存在一些心理困惑,比如,走上工作岗位后如何与领导、同事打交道,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进行自我形象设计,如何尽快地适应社会生活等社会交往问题。然而大学生的社会心理承受力直接影响到交际活动的质量。一个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力人,在交际活动中遇到各种情况和困难时,都能始终保持沉着稳定的心理状态,根据所掌握的信息,迅速采取最合理的行为方式,化险为夷,争取主动。相反,一些缺乏良好的心理承受力的人,在参加重大交际活动前,常会出现惊慌恐惧,心神不定,坐卧不安的状况,有的在交际活动开始后,甚至会出现心跳加快,四肢颤抖,说话声调不正常的现象。那么,对大学生进行社交礼仪教育,让大学生掌握符合社会要求的各种行为规范,不仅满足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需要,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而且,还可以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社会心理承受力。

3、社交礼仪教育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目前,在不少高校中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学生学的是高层次的道德规范,实际行为上却往往达不到基础道德的水平。这是与社交礼仪教育的缺乏分不开的。因为,礼仪是一种社会规范,是调整社会生活成员在社会中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社会规范主要包括法律规范和非法律规范两大类别。礼仪是一种非法律规范,它主要包括道德规范、宗教规范、习俗、共同生活准则等。其中,道德规范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因为,它是从社会生活中概括提炼出来的一种自觉的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个人的内心信念来维持的。社会礼仪反映了人们在共同生活、彼此交往中最一般的道德关系,是保证交往活动顺利进行和社会生活正常秩序的重要因素。社交礼仪是一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的学科。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教育可以丰富他们的礼仪知识,让他们明确地掌握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礼仪规范,并指导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如何按照社交礼仪规范来约束自己行为,真正做到“诚于中而行于外,慧于心而秀于言”,把内在的道德品质和外在的礼仪形式有机地统一起来,成为真正名副其实的有较高道德素质的现代文明人。

4、社交礼仪教育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知识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指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去塑造和培养大学生的内在品格和修养,也就是塑造大学生具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和高品位的文化境界。人文教育有明显的教化功能。它作用于人的情感状态,影响和改变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个性等,最终目标是较会大学生学会与他人相处,学会做文明人。现在一般认为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在文学、艺术、历史文化、哲学、伦理等学科中。而社交礼仪教育涵盖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教育和道德教育。可见,社交

礼仪教育更能直接地教会大学生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做文明人。因此,《社交礼仪》课应完全可以纳入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之列,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在高校中推广和普及,这有助于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5、社交礼教与有利于强化大学生文明行为,提高文明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社交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体系中最基础的内容。因为讲文明、讲礼貌是人们精神文明程度的实际体现。普及和应用礼仪知识,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通过社交礼仪教育,让大学生明确言谈、举止、仪表和服饰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修养、文明程度和精神面貌。然而每个人的文明程度不仅关系到自己的形象,同时也影响到整个学校的精神面貌乃至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通过社交礼仪教育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礼仪修养,培养大学生应对酬答的实际能力,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具备基本的文明教养。让文明之花在我们校园遍地开放。如果人人讲礼仪,我们的社会将充满和谐与温馨。由此可见,社交礼仪的根本目标是要教育、引导全体公民自觉遵循社会主义礼貌道德规范以及相应的社交礼仪形式,提高人们的文明意识,养成人们文明行为的习惯,促使良好社会风尚形成,使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达到高度和谐与有序,努力推进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富有优良的文明礼貌传统,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几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培养了中华民族高尚的道德也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礼仪。礼仪是一个人外在美与内在美的有机结合,是一个民族进步的标志,也是一个公民思想道德文化素质的标志。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常常把礼仪看作是一个民族精神面貌和凝聚力的体现,把文明礼貌程度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是否发达的标志之一;对个人而言,则是衡量道德水准和有无教养的尺度。一个人以其高雅的仪表风度、完善的语言艺术、良好的个人形象,展示自己的气质修养,赢得尊重,将是自己生活和事业成功的基础。

党校教师要努力加强自身修养 篇3

中共扶风县委党校

讲师

窦文杰

党校工作的中心是教学,教学工作的主体是教师;教师的素质、能力和水平,直接决定着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质量、效果和社会影响力,决定着党校事业的长远发展。党的十八大召开以后,新的一届中央政治局专门出台了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这既是对全党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举措。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做到“打铁先要自身硬”,党校教师加强自身修养就至关重要。我认为应当努力做到“十个有”。第一,要有坚强的党性。党校是在党委直接领导下培养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的学校,是党委的重要部门,是培训轮训党员领导干部的主渠道,是党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党校的这一特殊性质和地位,决定了党校不同于一般的国民教育学校,更不同于社会上的培训机构,必须始终坚持“党校姓党”的办学方向,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意志为意志。这是党校立校的初衷、存在的价值、发展的灵魂。因此,党性是党校教师的立身之本。作为党校教师,不仅要在工作上有本事,更要在政治上靠得住,要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念,忠诚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热爱党校教育事业,自觉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忠诚布道者和虔诚实践者。

第二,要有高尚的人品。党校是教重要书(学习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育关键人(培养党员领导干部)的地方。党校教师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必须具有高尚的人品。这不仅是立身之本,更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内在要求。如果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么党校教师就应该是党员干部灵魂的工程师,塑造的是广大党员干部的政治灵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迫切需要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德才兼备的干部需要由德才兼备的教师来培养,这是一个很朴素的道理;很难设想,一个德性差、人品不好的教师,能够培养出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因此,作为党校教师,必须带头讲政治、重品行、作表率,自觉把做人与做学问、修德与修才结合起来,使自己不仅要“能”胜其任,更要“德”负其重,真正成为恪守职业道德和人格操守的典范,成为身正学高、为官师表的典范,成为弘扬人间正气、引领良好风尚的典范。

第三,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党校教育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深厚的理论功底是党校教师必须具备的看家本领。这就要求党校教师必须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学习,长期积累。只有这样,才能跟得上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一要向书本学习。认真学习原著、研读经典,打牢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同时,要结合学习,深入思考和研究一些理论问题,并用自己研究的东西去启发别人,给学员不知道的知识,给学员不知道的信息,给学员不同视角的结论,引起学员的思考和共鸣,使学员在思考中受到教育。二要向实践学习。党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各级领导干部谋划工作的思路、推进工作的动力和破解难题的能力。党校教师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践,深入了解、认真研究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研究和回答现实问题,使党校教育更好地为大局服务、为提高干部素质服务、为干部成长服务。三要向学员学习。来党校的学员,是丰富的智力资源库,他们有的来自机关、有的来自基层一线,是党和国家政策方针的直接落实者,他们本身也是党校教师最好的“老师”,与他们多交流、多沟通,不仅能让自己开阔眼界,而且能了解他们所需所想,及时调整、丰富自己的课程设计,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第四,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党校是执政党的学校,党校教师是教育党员的党员、教育干部的干部,任务艰巨,使命光荣。这就要求学校教师必须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一是要立足本职、恪尽职守。党校是个神圣的地方,在人们心目中也是个神秘的地方,对党员干部来说更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党校的神圣、神秘和令人神往,源于她崇高的政治地位和特定的培训对象。能够走上党校的三尺讲台,要时时不忘自己的责任、时时不忘组织的信任、时时不忘岗位的重要、时时不忘学员的期盼,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始终保持讲不好课、出不来成果就吃不好、睡不着的执着品格,始终保持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工作干劲。二是要甘于寂寞、乐于奉献。人们在习惯上把教师比作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蜡烛。我们应该赞赏和钦佩蜡烛的这种奉献精神,但又不能仅仅满足于做蜡烛。有理想、有抱负、有作为的党校教师,要放出更多的光和热。要做节能灯,点亮自己、照亮别人;要做火箭,用自己的知识、才华和热血做推进器,把党校学员送往理论和道德的颠峰。三是要坚定信仰、守好阵地。党校不仅是学习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高地、提高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的培训基地,还是各种思想观念交锋、碰撞的前沿阵地。学术研究无禁区,党校讲课有纪律。作为党校教师,必须始终保持理论上的清醒和政治上的坚定,牢牢把握党校姓党、党校人也姓党的根本要求,不仅要讲马列,更要学马列、懂马列、信马列、用马列,做地地道道的“小马列”,自觉把学习研究和宣传贯彻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作为自己的政治责任和价值追求,通过党校课堂这一平台和载体,把党的意图、主张、重大决策和重要工作部署变为广大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从而把干部教育培训的过程变为统一思想、再鼓干劲,加强修养、提高素质的过程,使党校工作更好地把握政治性、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

第五,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中央党校教授王东京说过:“在党校讲课,有思想是第一位的,而好的语言表达和讲课技巧也同样重要。”强化沟通能力,一是要熟悉内容。俗话说:“熟能生巧。”作为教师,首先对自己所讲的内容烂熟于心,也就是要想明白;自己想明白了,才能在课堂上讲明白,才能让学员听明白。即使很熟的内容也要有多次的教学经验。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受众、不同的问题引起的种种的碰撞,会使我们从多种角度认识我们自己讲课的内容,语言的表达上也就有了不同的针对性,也就有了厚重感。二是要注意提炼。语言是思想的“外壳”。在党校讲课,要追求“铁一般的逻辑、诗一样的语言”。特别是对一些不容易表达清楚的内容,尤其要注重加工、提炼成一些排比、对仗、合辙押韵的顺口语言,以达到表达明晰、精炼准确、富有韵味、冲击性强的效果;适当运用一些风趣、幽默的语言,还具有兴奋思想、凝聚“眼球”的作用,一定时间爆发一次,可以让学员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受到教育,带来积极的教学效果。三是要形成风格。讲课的基本形式是语言。作为党校教师,必须掌握语言艺术。要通过长期的实践、锻炼和体验、升华,逐步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可以气势磅礴、声如洪钟,也可以春风化雨、娓娓道来。以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说服人、感染人,让学员真正听得懂、记得住、忘不了,使理论教育入耳入脑入心。

第六要有勤奋好学的习惯。革命老前辈徐特立同志曾说,要活到老学到老,生命不息、学习不止。所以,人要想不断地进步,就得不断的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就相当于“加油”、是“充电”。从幼年、少年、青年、中年直到老年,一直要坚持学习。“知足者常乐”是一种美德,但是,在学习上,则要做到永不满足,学无止境。在这方面,中国封建时代的康熙皇帝,他嗜书好学、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康熙从小就手不释卷、书不离身。亲政后日理万机,依然读书不止。他经常说:“读一卷书即有一卷之益,读一日之书就有一日之之益。”而且,康熙年龄越大,越是喜欢读书。这位吃羊肉长大的满族皇帝,比历代任何一位汉族皇帝都精通汉文化、经、史、子、集、诗、书、音、律,无不精通。对于西方科学,他的求知欲甚至比现代人还要强烈。对天文、历法、地理、物理、化学、医学等各种学科都孜孜不倦的钻研。所以,康熙皇帝是学贯中西、百科全书的皇帝第一人。因此,在新的形势下,特别是作为党校教师,更要加强继续教育学习。一是要把学习当做不断增长本领的途径。总书记在中央党校2013年春季开学典礼上强调,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增长知识、增加智慧、增强本领,着力解决干部本领不足、本领恐慌、本领落后的问题,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强保证。二是要把学习当做一项终身任务。当今时代,知识的更新周期大大缩短,各种新知识、新事物层出不穷,如果我们不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眼界和视野,也就难以增长本领,也就没有办法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三是要把学习当做一种政治责任。总书记曾指出,领导干部不学习,不仅仅是自己的事,本领大小也不仅仅是自己的事,而是关乎党和国家事业的大事情。因此,对于我们每一个党校教师来说,就要視学习为不断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修养,提升思想境界的政治责任。

第七、要有感恩的心态。首先,要感谢党组织的关怀培养之恩。我们每一位党校教师,在各自的人生征程中,经过自己不懈地追求和奋斗,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这些成绩的取得,虽饱含着自己的辛勤努力,但更浸透着各级党组织长期以来无微不至的关怀帮助和教育培养。我们能不由衷地感谢党和组织的培养之恩。其次,要感谢拥有和谐安定的社会之恩。我们每天出门有车坐,回家有饭吃,到商店有东西可以买,------。各类物质的有效保障,公共服务体系的日益完善。我们在享受幸福生活的同时,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还为我们提供了人人可以拥有梦想和实现人生价值的宽广舞台,我们能不发自内心感恩这样美好的社会吗?第三,要感谢人民群众的养育之恩。人民教师来自于人民,人民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人民群众既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我们在享受物质、文化生活这一切社会财富的同时,是否曾经想过,有多少人常年驻守在极度缺氧的雪域高原、渺无人烟的大洋海岛和酷暑严寒的无垠荒漠、边防哨所;有多少人为我们的幸福生活,今夜无眠、呕心沥血、默默奉献-----我们没有理由不心从感恩。

第八、要有和谐友爱的胸怀。第九、要有敢于担当的精神。第十、要有有所作为的梦想

提高言语表达让学生快乐成才 篇4

提高言语表达让学生快乐成才

江苏常州●谢文华

低年级学生是生命成长的重要阶段,应该拥有烂漫精彩的童年,即便是在课堂中,也不应该受到教师霸权主义的侵袭。但事实上,语文课堂中学生们眼神黯淡,思维僵硬,言语干瘪,想象枯燥,即便是有所表达,也是生硬无比,不够自然。

一、实现从单兵作战到团队合力的模式演变

1. 表达的预备:激发表达的内心期待教师要善于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文本意蕴进行有效连接,让学生在阅读中解读文本、超越文本。有了原始经验的保驾护航,学生有话可说,就能引起同伴的高度关注,从而为即将进行的交流互动奠定话题基础。

如在教学《小松树与大松树》时,教师根据两棵不同松树的地理位置进行相互比较,借以感受小松树虽然看上去很高,却不是自身的努力所致,而是借助山势的挺拔,从而为文本即将要阐述的道理奠定了认知基础。文本的世界与学生认知世界的沟通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对文本的真实理解,教师要在充分尊重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上,才能将学生引入文本所营造的世界中来,契合学生的心灵,打开学生的话语潮水,实现学生自然对话的状态。

2. 表达的实施:提高表达的真正实效

当学生具备了解读文本的原始认知之后,一旦与文本进行接触,必然会重新构建自我的认知体系。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与学生相互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在互动之中再次形成对知识的悦纳碰撞。

如在教学《歌唱二小放牛郎》一课时,学生被二小表现出来的沉稳与勇敢所深深震撼,教师再通过必要的知识背景的补充,让学生将心中的涌动阐发出来,他们的表达欲望被充分激活,对二小的赞誉之词就会奔涌而出。这样的表达并非来自于教师授予学生的表达技巧所致,而是学生心中奔涌的情感促发了言语的发生。这样的言语表达是学生内心世界的真实烛照,是内在潜意识的真情反应,提升了学生自然表达的潜意识。

二、实现交流互动到价值体系的心灵诉求

1. 捕捉生成资源点

作为语文教师,务必要留心关注学生在课堂中言语表达过程中出现的生成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对话,从而激发学生内在的言语表达冲动,水到渠成地进行自然表达。

如在教学《好学的爸爸》一课时,很多学生利用文中爸爸的好学与自己生活中爸爸的慵懒相对比,纷纷说出自己的爸爸在真实生活中的状态:睡懒觉、每天上网玩游戏、不爱洗脚等……由于是学生由课文向生活的自然连接,学生会有话可说,而且语言表达生动流畅。

由此可见,学生语言的自然表达是源自于内在的心灵力量,而非是机械化技巧的呈现,学生一旦心灵有所感悟,话语的流淌则会自然无痕。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言语表达的方向,切实呵护学生的话语表达的信息,为学生的自然表达铺设渠道。

2. 紧扣兴趣增长点

矛盾是刺激事物发展的外力因素,课堂教学中,要营造人人要发言、课课有碰撞的互动场景,就必须有学生认知的矛盾点和冲突点。教师可以从文本自身存在的矛盾处和学生自身生活中的冲突处开掘课堂教学中的言语辩论,引发学生的思维与观点的碰撞,从而激发学生语言交锋的兴趣。如在教学《蘑菇该奖给谁》一课时,教师提出了具有辩论意义的核心问题:兔妈妈的蘑菇究竟该奖励给谁呢?引发全班的热议。由于这个文本本身就具备了充分的多元性,对学生认知的冲击也能形成多样感。所以,在课堂言语交锋过程中各抒己见,课程会呈现出议论纷纷的良好氛围。在整个辩论争鸣的过程中,学生言语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自然表达会水到渠成。

三、实现生命体验到理性的概括回归

1. 以问题激趣:文本向生活的迈进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文素养的形成绝不是仅仅死扣教材便能实现的。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自我思维与生活之间形成有效连接,用解决问题的.方式引入生活之源浇灌学生之心,才能真正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自然表达也才能在无意识状态下得以实现。

例如《水乡歌》一文教学完毕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出水乡写了哪些事物多,继而将学生回归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联想水乡还有可能什么多,最终为学生模仿文本句式进行说话练习奠定了基础。而这一步回归生活的环节,则是将文本中的问题置放于生活的海洋中,让问题更具有现实意义,更加契合学生的基本认知,从而开掘出更多的话题资源,拓展了学生自然表达的途径。

2. 以想象唤趣:生活向课堂的回归低年级选入教材的文本大多语言清新自然,内容浅显易懂,也给学生留足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让学生在文本意蕴徜徉时实现自然表达提供了辽阔的思维和语言空间。所以,语文教学不仅要将文本中的问题推向生活,同时也要将实践中的场景引入到课堂中来。

例如《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课学完后,教师趁热打铁,利用制作出来的美轮美奂的课件为学生营造出优美的生活场景,引发学生置身其中。由于文本与实践的契合,学生情动而辞发,言语表达亲切生动,有效促进了他们言语生命的发展。

拥抱自由、不断探索是儿童天性的重要成分。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应该精心呵护学生的这种天性,顺应这样的天性,从而将语文课成为学生抒发自我、表达心灵的平台,让学生在自由、民主的氛围中自然表达,快乐成才。

上一篇:抗击疫情标语口号下一篇: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北京的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