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认识生物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共9篇)
教材分析:
这是一节七年级的生物课。人和其他生物都生活在生物圈中,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的条件。生物的生存、延续和发展与生物圈息息相关,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这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旨在使学生认识到“家”中有很多成员,他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处在动态变化之中。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越来越大,保护和改善环境是人类的迫切愿望,加强环境教育,使初中生提高环境意识,正确认识环境问题的现状,学习解决环境问题的知识和观念,并使学生的行为与环境相和谐,这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虽然没有学过生物学知识,但他们从小学的《自然》及生活中的电视节目中已了解了许多生物学的知识。他们能说出各种各样生物的名称、地球上哪些地方有生物生存等,但没有构成“生物和其生存的环境”的整体体系──生物圈的概念,不知生物和生存环境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
七年级学生心理和认知发展的规律要求在教学中充分调动他们的激情。他们不喜欢枯燥的说教,但乐于观察、分析图片,自己动手做实验等能表现他们的活力。
七年级的学生不喜欢、不满足简单的教材里的图画、文字,他们喜欢讲自己熟悉的人或事。布置贴近学生生活的作业,为他们提供一个适合个性发展的空间,更能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通过观察,比较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教学重点:1.生物和非生物区别 2.生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生物的特征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教师制作单元页和课本第3至第6页的图片,学生查找与生物的特征相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师: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身边有各种各样的事物,大家能不能说出什么是生物?大家可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开始,举出一些事物,并说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学生可思考,讨论并交流)
二、新授课
1.什么是生物
师:我们生活在一个异常美丽的星球上,你们知道是什么将我们的环境点缀得如此绚丽多彩吗?
生:花、草、树、山石、河流等等。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我们的环境就是因为有这些花、虫、鸟、兽和它们栖息的环境,才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今天我们就来关注一下生物及其生存的环境,进一步了解生物的共同特征。请同学们观看大屏幕单元页的照片和图I-6,I-10。
生:欣赏屏幕上所呈现出的绚丽多彩的大自然。
师:请同学描绘大屏幕中的图像。
师:这些形态各异的物体各自具有不同的形态,但是又都具有共同的特征,它们有的具有生命,有的没有生命。请同学们想一想哪些物体是非生物,为什么?
生:同学1说:“蓝天、白云、房屋、太阳、山石、车辆等是非生物,因为它们没有生命”。同学2补充说:“还有、流水、土地”。2.生物的特征
师:出示图I-6,I-1,I-10图片中的狮在追辅斑马,植物光合作用,小鸡觅食等等都是生命现象,到底什么是生物呢?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征?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生命?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1回答:“活着的,具有生命的物体是生物。”
学生2回答:“有感情的物体。”
学生3回答:“生物的存活需要养料,要吃东西。”
师:你们列举一下所知道的生物,看看他(它)都需要什么才能存活?
生:人和动物需要蔬菜、瓜果、肉、粮食等食物,马、牛、羊需要吃草,虎、狼、豹要吃小动物。
师:人和动物需要营养,那么植物需要营养吗?
生:植物也需要营养,它们需要阳光、空气、水和土壤中的肥料。
师:给予掌声鼓励。生物只有在营养充分的情况下才能健康地成长。生物还有什么共同特征,请举例加以说明。
生:生物能进行呼吸,如鲸在呼气时产生雾状水柱。(图I-3)
师:很好!那么,同学们再思考一下,植物呼吸吗?
生:植物也呼吸,比如夜晚睡觉的屋子里摆放很多的花,容易使人憋闷,贮存白菜的地窖里也是这样。
师:对,植物在有光的情况下,光合作用强于呼吸作用,需要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释放大量的氧气,而夜晚正好相反。人是有生命的,进行新陈代谢,排出体内废物,其他的生物会排出废物吗?请大家看图I-4
生:学生讨论后回答。
回答说:“其他的生物也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例如,小动物可以通过出汗、呼出气体和排尿等方式将废物排出体外。
师:那么植物呢?也是出汗、排尿吗?请大家看I-5。
生:回答说:“植物通过落叶能带走一部分废物。植物也能通过呼吸排出废物。” 师:引导学生继续思考,并举例说明生物还有哪些特征。教师引导学生看图I-7 生:学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1回答说:“含羞草的叶子被碰到后,它会合起来。”
学生2回答说:“生物还能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例如,人用苍蝇拍打苍蝇,苍蝇会立即飞走。”
学生3回答说:“狗看到骨头就会流口水。”
师:这些都属于应激性。教师补充说明含羞草的叶子合起并垂下,其实是在保护叶片。让学生用手碰一下盆栽含羞草的叶子,亲自感受一下。继续说明多数情况下动物的应激性比较明显,植物的应激性大多表现在向光生长、向地生长和向水生长等方面。继续让学生思考生物还有哪些特性。
师:出示I-8在在生长的蘑菇和I-9种子的萌发图片,以及I-10图学生讨论。
生:学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1回答说:“生物体可以从小长大。”
学生2回答说:“生物还可以繁殖。”
师:接着启发学生思考生物还有哪些繁殖方式。想一想动物、植物、细菌怎样繁殖。
生:学生思考后回答。
从同学们的叙述中,不仅可以看到生物之间传递信息这一本领,还可以看出生物适应环境这一本领。另外生物也能影响环境。例如,植被可以保持水土,增加大气湿度,从而可以减少沙尘暴的发生,改善空气质量。接着鼓励学生多观察生物,从而得出更多更新颖的建议。
请学生思考:自己是否也有这些特征?任举一种你熟悉的生物,它也有这些特征吗?
生:学生思考后回答。
学生回答说:“有。例如,图片中的猎豹,它有情感,也要呼吸,也要营养,也有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能力,遇到情况会声音来传递信息,也能从小长大并繁殖后代。”
三、巩固练习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生物的特征去分析。对认真观察生物的同学给予表扬,并说明观察环境对学习生物学的意义。多媒体打出珊瑚和珊瑚虫的图片,让学生讨论哪个是生物,并说出理由,让学生能够更形象的理解生物的特征。
师:今天我们接触到这么多的小生命,看到它们的生命现象,你还认为路旁的一棵树,道边的一朵花,都是那么微不足道吗?
生:不是,它们都有生命。
师: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那些具有生命的物体呢?
生:我们应该热爱和保护那些生命,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作业、练习:完成课后练习以及《练案》第一节 认识生物内容。
板书设计:
一、生物和非生物
二、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呼吸
4、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教学反思:
1.对于七年级的学生,生物是一门新学科,所用的教材又是新教材,学生尚未进入正轨,尚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讨论风气、合作精神,出现了课堂气氛松散的现象,在以后的教学中要从这一方面进行调整,分组讨论、完成任务时采取责任制,责任到人,做到“组内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第一章 行星地球 1.1 宇宙中的地球
教 案
[教学目标] 1.用图例说明天体系统的层次,以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运用图表资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3.分析地球的宇宙位置及自身条件,理解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 [教学重点]
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教学难点]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斗转星移这些现象我们都是很熟悉的,你们当中有谁知道在地球上这些现象为什么会产生吗?地球上为什么会有生命?其它星球上有没有生命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里将要学习的内容。(讲授新课)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 ①天体类型
A、恒星 由炽热气体组成,自身能发光发热的球状或类似球状的天体 B、星云 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
C、行星 在椭圆形轨道上环绕太阳运行的、近似球形的天体。自身不能发光。D、卫星 环绕行星运行的、质量很小的一种天体。月球是地球的惟一的一颗卫星。E、流星体 行星际空间的尘粒和固体小块。沿同一轨道绕太阳运行的大群流星体,称为流星群,闯入地球大气层的流星体,因同大气摩擦而产生的光迹,划过长空,好像从空中的某一点向外散射开,这种现象叫做流星体。
F、彗星 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较小的天体,呈云雾状。
此外,还有其它的星际物质。其中,恒星和星云是两种最基本的天体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附:练习巩固对天体特征知识的理解和认识)②天体系统的层次
任何天体在宇宙中都有自己的位置,各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各级天体系统的组成如下:
A、地月系 月球绕地球转动形成地月系。地球是中心天体,月球是地球的惟一的天然卫星。
B、太阳系 太阳、地球和其他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构成太阳系。
C、银河系 太阳系和其他恒星系构成银河系。在银河系以外,还有大约10亿个同其相类似的天体系统,人称河外星系。
D、总星系 银河系和现阶段所能观测到的河外星系,统称为总星系。
天体系统共分为四个等级,按照从低级到高给的顺序依次为:行星系——恒星系——星系——总星系
二、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①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②八大行星的结构特征
划分依据:距日距离、质量、体积
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2、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 表现:地球上存在生命
原因:A、日地距离适中——适于生命姓的发展的温度条件 B、质量和体积适中——吸附大气,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 C、地球的内部结构和物质运动——原始海洋的形成。
地球是太阳系中目前已知的惟一一颗适合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究其原因,除其所处的位置及自身条件外,还和它所处的宇宙环境的很大的关系。在太阳系中,大小行星绕日公转方向一致,而且绕日公转轨道几乎在同一个平面上,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之中。[课堂小结]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1.用图例说明天体系统的层次,以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运用图表资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3.分析地球的宇宙位置及自身条件,理解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
[课堂练习] 针对每个教学目标而选取的题目,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并对所学知识巩固。
1.教材简析:
本课内容包括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容量单位经常用来度量容器里容纳液体的体积。本册教材在教学体积之前先教学容量和容量单位,是因为这一内容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极为广泛,几乎随时随地都可能接触到。尽量早点教学容量以及容量单位,既方便学生生活,又为以后教学体积积累了感性材料。由于在体积之前教学,因此采取了直观认识、直觉感受为主的教学方法。
第一道例题通过三个活动使学生从不同的层次认识容量这一新的概念,同时产生认识容量单位的心里需求,由此过渡到第二道例题容量单位“升”的教学,感受升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并通过实验认识1升容量的大小,从感性上认识1升有多少。“想想做做”培养学生以不同的方法比较容器的容量,认识容量单位“升”。
2.学情分析:
学生的已有生活知识经验是:1.容器越大,能盛的水就越多;2.对正方体容器的感性经验。第一个已有知识经验对学生正确建立“容量”概念的表象至关重要,并为深层次理解“容量”的含义打下基础,学生建立概念的线索是“感性材料→数学含义→概念的具体化”。第二个已有知识经验对学生正确理解、体会“1升到底有多少”也是很重要的;虽然通过一个标有“1L”烧杯似乎也能让学生体会这“1升到底有多少”,但这样无法让学生将“升”的知识与已有知识经验衔接起来,学生的认知也是“无本之木”,是表面化的,很难进行深层次的理解。
3.教学目标:
1、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体会计量容量需要有统一的容量单位;联系实际初步形成1升的容量观念,通过实验操作体会1升有多少。
2、学生学会估计一些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3、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教学重点:认识容量的含义及容量单位升。
5.教学难点:容量单位1升的观念的建立。
6.教具、学具准备:电子课件,量杯,每组一把同样大小的水壶,每组不一样大小的杯子,体积是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容器,小组自带大小不一的容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动物园里正在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争夺冠军比赛,那就是兔子瑞比和小熊维尼正在进行的“喝酒决赛”。兔子瑞比一连喝了5杯,还没有醉,小熊维尼刚喝了2杯就摇摇晃晃了,兔子瑞比得意地说:“我是森林中的酒仙,森林中的冠军!”小熊维尼不服气地嚷道:“你的杯子小,我的杯子大。所以我是冠军!”兔子瑞比和小熊维尼谁也不肯让步,争得面红耳赤。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他们谁说的有道理呢?
生1:兔子瑞比一连喝了5杯,还没有醉,小熊维尼刚喝了2杯就撑不住了,所以兔子瑞比的肚量大,兔子瑞比是冠军。
生2:小熊维尼用的杯子比兔子瑞比用的杯子大,所以冠军应该是小熊维尼。
二、探索领悟,认识容量
1、初步认识容量
谈话:同学们的两种想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不全面,(教师这时取出两个不一样大的杯子。)这是大小不一的两个杯子,这个是兔子瑞比用的杯子,而这是小熊维尼用的。
如果有学生说了两种想法,就说:你想得很周到,我们不仅要看喝的杯数,还要看杯子的大小。
提问:同样是一杯酒,你们认为哪一杯多?
生:大的杯子里盛的酒多。
谈话:对,一看就知道大杯子比小杯子盛的酒要多,在数学上,我们就说,盛液体多一些的杯子的容量比较大。盛液体少一些的杯子的容量比较小。
板书:容量
2、加深对容量的认识
出示两个大小不一的杯子1号和杯子2号。
谈话:比较完了小熊维尼和兔子瑞比的杯子容量,看看这两个杯子,你觉得哪一个杯子的容量大呢?
生1:杯子1号大。
生2:杯子2号大一些。
谈话:光凭眼睛估计得到的结果可能有误差,我们可以想一个办法来验证说明两个杯子容量的大小。
提问:想个什么办法呢?
生1:我们可以先把杯子1号装满水,倒入杯子2号中,如果杯子2号中水满时,杯子1号中还有水的话,说明杯子1号的容量大,杯子2号的容量小;如果杯子2号里的水没装满,说明杯子2号的容量大。
生2:用同一个杯子往里面倒水,倒得杯数多的那个杯子容器量大。
生3:在这两个杯子里都装满水,把水倒到有刻度的杯子里,数字大的那个杯子的容量大。
谈话:同学们的想法真多啊!根据某某同学说的,我们就用这种倒水来验证一下吧!(根据同学刚才的说法操作验证。)通过这种倒水的方法可以得出水壶一号的容量比较大。
3、做“想想做做”第1题,做“想想做做”第2题。
谈话:比较完了那两个杯子的容量大小,我们现在来比一比这三个杯子的容量大小吧!先猜一猜,这三个杯子的容量关系怎样呢?结果是不是和我们猜测的一样呢?用你喜欢的方法小组一起合作验证一下。
学生操作、?流。
4、进一步感受容量的含义
谈话: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老师手中这个杯子中盛了多少水。你能说出这个杯子的容量是多少吗?可能一下子回答老师的问题有一点困难,在回答之前我们小组可以讨论一下,或者借助你手边的一些容器,把这一大杯水倒入我们的一次性杯子中,看看可以盛多少杯。
小组活动,将一大杯水分别倒入各自准备的一次性水杯中。
提问:谁来说一说,这一大杯水可以倒几杯?
生1:我们组倒了2杯不到点。
生2:我们小组只倒了3杯半。
生3:我们的小组倒了3杯还多一点。
谈话:如果别人这样告诉你,说这个容器能盛2杯不到,或者说能盛3杯半水,或者说能盛3杯多一点。你能知道这容器的准确容量吗?
谈话:因此,我们需要给容量定出一个统一的标准,这个统一的标准就是我们的容量单位。
三、联系生活,认识容量单位升
1、认识升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从家中带来的各种容器,分别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带来的容器上标明的容量是多少,用的是什么单位。
小组交流。
谈话:生活中有很多的容器上都标有容量单位升或者毫升,亳升这个容量单位,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提问:你知道图中的这些容器盛的水、油、饮料的容量各是多少吗?一起来看一下。课件出示,学生回答。
明确:计量这些容器盛了多少水、油、饮料等液体,通常用升作单位。升可以用符号“L”来表示。
板书:升、L
谈话:今天我们这节数学课主要来认识容量和容量单位升。板书课题:认识容量和升
谈话:老师手中有一个容器,上面标着,“净含量2L”。这里的净含量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净含量而不用容量呢?净含量和容器的容量有什么关系呢?有谁知道吗?
讲述:“净含量”是指某种容器中实际容纳物体的多少。如,一瓶饮料的净含量是1升,是指瓶子里装的饮料本身有1升,但瓶子的容量可能会比1升略大,因为通常不会装的满满的。
2、做“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除了我们课堂上这些容器标有容量大小,生活中我们还会看到另外一些,你见过题目中的3个容器吗?你能分别说出它们的名称和容量吗?
3、认识1升
谈话:我们已经知道计量容量的单位是升,那么1升究竟有多少呢?
谈话:要想科学地认识升这个单位,我们先来认识这个量杯(出示量杯),请组长从袋子中拿出我们的量杯。量杯是用来测量液体容量的工具,在量杯上有一些刻度,标着1的地方就表示容量是1升。
谈话:1升水到底有多少呢,我们来做个实验。(出示正方体)这是一个空心的正方体,它的长、宽、高都是1分米。现在我们在正方体容器内装满水,再将这些水倒入量杯中,看一看有什么发现呢?
生:正方体内的水倒入量杯中正好是1升。
谈话:如果一个容器是正方体,容器内部的长、宽、高都是1分米,这个容器盛的液体正好是1升。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长、宽、高都是1分米的正方体的容量正好是1升。
4、深化对1升的认识的实践活动。
学生活动一
谈话:看一看我们小组里面有没有容器的容量正好是1升的呢?谁来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
谈话:虽然这些容器的形状不一样,但是它们的容量都是1升。
学生活动二(想想做做第一题)
谈话: 下面这些容器你见过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出示课件。下面哪些容器的容量比1升大?
(设计意图:加强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学习估算容量的方法)
学生活动三
谈话:看,老师给你们准备一些容器,你能根据刚才我们对1升的认识,估计一下它的容量吗?
学生估计。
谈话:刚才我们学生估计地对不对呢?我们来验证一下吧!
学生实验验证。
交流反馈。
谈话:通过我们实验,我们得出了热水瓶的容量是?脸盆呢?沙锅呢?我们这个碗呢?还有我们这个烧水壶呢?
机动:看来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对一些容器有了一定的估计能力。
第14页
四、总结评价,课外延伸
1、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得愉快吗?谁能说说你的收获是什么?你还想了解什么?
2、如果兔子瑞比和小熊维尼要举行第二次比赛,你认为应该有一些什么规定?
板书设计:
认识容量和升
容量 升 L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一些静电现象,并能解释这些现象的成因
2、知道三种起电方式,并能理解三种起电方式的物理实质
3、知道什么是元电荷,理解电荷守恒定律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感应起电的物理实质
2、理解电荷守恒定律
三、教学难点
感应起电的物理实质。
四、教学与教法
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五、教学器具:多媒体
六、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引入
在新的年级,我们迎来了另外一个分支——电学。电学也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内容很丰富,而静电学又处在电学中的门户位置。请大家翻开教材……进入第一章——《电场》,先看第一节“认识静电”。
(板书)1.5 认识静电(标题)
二、进行新课
1、你知道哪些静电现象?
☆学生:冬天脱衣服…… 再请大家翻开教材P2… 大家再看两个视频素材——
(课件展示视频:a、怒发冲冠;b、静电放电现象。…)演示1:让须状物带电,须张开。演示2:静电放电。
静电放电和自然界的雷电有什么联系?
2、电荷有 种;电荷的多少用什么来量度?
☆学生:用电量。
3、电荷之间可以发生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 ;异种电荷相互。
☆学生:排斥;吸引。
刚才演示的“怒发冲冠”现象,就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效果…… 让我们继续深入地研究静电现象——
一、起电方法的实验探究
1.了解写作中详略安排的意义。2.学习详略得当地写人叙事的方法。
1课时
师:同学们,在开始今天的写作练习之前,我们先来了解这样一个故事:
法国巴黎艺术馆里,陈列着伟大的文学家巴尔扎克的一座雕像,奇怪的是:他的雕像却没有手。他的手呢?是被艺术家罗丹用斧头砍去了。罗丹为什么要砍去巴尔扎克的手呢?原来,在一个深夜里,罗丹好不容易完成了巴尔扎克的雕像,非常满意,连夜叫醒了他的学生来欣赏雕像。他的学生反复地看了个够,后来,目光渐渐地集中在雕像的手上:巴尔扎克的那双手叠合起来,放在胸前,十分逼真。学生们不仅连声地说:“好极了,老师,我可从没见过这样一双奇妙的手啊!”
罗丹的脸上笑容消失了。他突然走到工作室的一角,提起一把大斧,直奔雕像,砍掉了那双“完美的手”。罗丹的雕像是表现巴尔扎克的精神、气质,现在那双手(次要部分)突出了,人们看了雕像,只欣赏手的完美,而忽略了主要的内容。所以,罗丹砍掉了雕像的双手,以突出雕像所要表现的意义。
雕塑是这样,写作也是这样,只有围绕中心安排详写和略写,叙事的重点才能突出。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如何使叙事详略得当。
1.写文章如何才能做到“有详有略,详略得当”呢?我们必须从这三个方面下工夫:(1)弄明白什么是详写和略写。
所谓详写,就是对能突出中心的事件或环节进行具体的描写和叙述,要敢于放手写,细致刻画,充分展现作者所观所想。
所谓略写,就是对次要的、与中心有关但联系不是特别紧密的内容,进行概括式的描述。(2)弄清楚详写和略写的关系。
在一篇文章中,详写和略写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没有“详”,就无所谓“略”;没有“略”,也就无所谓“详”。详写的内容必须是主要的,次要的不能详写,否则文章就啰嗦、冗长,材料堆砌,淹没了中心意思;但详写必须有略写配合,略写补充详写,使文章繁简适当,重点突出。可见,详写和略写是两种互为补充的表达方法。一般地说,详写经常用来表现“点”的情况,反映事物的深度;略写则往往概括“面”的情况,反映事物的广度。
如何确定详写和略写?
在一篇文章中,哪些地方应浓墨重彩细加叙述和描写,哪些地方只要一笔交代,这不是根据写作者掌握材料的多寡来决定的,也不是根据个人的喜好来决定的。确定哪些地方应详写,哪些地方要略写,这是有原则的。简括地说:最能直接地、具体生动地表现文章中心意思的地方要详写;同表现中心意思有些联系,完全不写,就会对主要方面有影响——或者使情节不完整,或者使内容显得单薄,或者使详写部分缺少陪衬,这些属于不能不写但又不必详写的,就要略写。学生作文,在处理详略的问题上,容易犯两种毛病:一是掌握的材料多,1 就多写、滥写;掌握的材料少,就少写或不写。二是喜好的、熟悉的就多写,反之则少写,或不写。譬如不管与表现中心意思是否有关,总要有几句景物描写,有时甚至一写一大段。这些都应提醒学生在写作中加以注意。
2.回忆我们刚刚学过的课文《阿长与〈山海经〉》、《背影》以及《老王》,想一想:作者详写的都是什么事情?为什么要详写?
请学生回忆详写的内容,教师做总结。
夏夜
夜幕徐徐降临了。
劳累了一天的人们,此时已摇着小扇,喝着浓茶在院中聊天乘凉。屋里太热。我也端了板凳来到院里。夜,是多么恬静幽雅啊!
晴朗的天空像一匹优美光滑的蓝色绸缎,一轮玉盘似的满月,把它那皎洁的光华洒向人间。
月光透过斑驳的树隙丝丝缕缕地洒下来,在地面上铺了一层碎银。每一片绿叶都似乎静静地浸在牛乳中。墙角的花披着如水的轻纱,似红霞摇曳着修长的花枝,散发着醉人的浓香。清风阵阵,给人们带来一丝凉意。每当这时,树叶就发出“沙沙沙”的声响,像在窃窃私语,又像在编织着夏夜的梦。草丛里各种不知名的虫儿“蛐蛐”、“唧唧”、“铃铃”地唱着歌儿,此起彼伏,组成一支和谐的乐曲。我想:这是它们在开音乐会吧?
我被这美妙的夜景陶醉了,情不自禁地吟诵起古诗:“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时,隔壁的芸芸带着弟弟小凌子也来了。看到我这摇头晃脑的样子,忍不住笑开了。芸芸笑着问:“书呆子,在用什么功啊?”调皮的小凌子做个鬼脸接上话头:“在念和尚经吧?”待我要打他,他早已“逃之夭夭”了。
我和芸芸海阔天空地扯起来。谈着谈着不觉又转到了月亮上去了。“今天的夜色多美啊!”“是啊!”我故意考起芸芸来,“芸芸,你知道有关月亮的传说吗?”“这有什么难的。”她面无难色,滔滔不绝地讲起来,“月亮里有个广寒宫,仙女嫦娥就住在里面„„”“那广寒宫才凉快呢,是不?”小凌子又奶声奶气地插进来说。芸芸瞪了他一眼,刚要讲下去,话茬又被小凌子抢了过去。“我知道,月宫里还有一棵桂花树,吴刚怎么也砍不断它,还有一只三脚蟾蜍,哦,还有一只小玉兔!”说到这里,他就咧开嘴,揪起耳朵,问:“像不像?”这个滑稽的动作逗得我们哈哈大笑。我忍不住笑问他:“谁教你的?”“奶奶教我的!我还对奶奶说,长大了要去月宫里做客哩!”他那一本正经的神气,又一次把我们逗笑了。
夜深了,芸芸和小凌子早回去安歇了。院子里安宁静谧。只有那蓝天中的圆月还笑眯眯地望着院子里。也许小凌子正在梦中乘着飞船到月宫做客,也许吴刚正向他捧出桂花酒吧。
【例文简评】
首先,作者抓住了重点内容,抓住了“夏夜”的景物特征,用清新秀美之笔进行了精心细致的刻画:柔和的月光、香味四溢的花枝交相辉映,丝丝清风送来美妙的动物音乐会的各种音响,构成了一幅美妙的夏夜月色图。其次,对人物的语言、动作进行了描写:天真的童心讲述传奇的故事,别有一番情趣,使全文情景交融,趣味性大增。文章的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思。
师:针对“叙事要详略得当”这一内容,相信同学们掌握的还不错,下面我们就在课堂 2 写一篇与之相关的文章。请同学们看书第86页,按照“写作实践”第一题的提示,写一篇文章。
学生构思,列提纲,写一个片段即可。教师巡视指导,作总结。
1.你班是否有这样的“牛人”呢?他们或者知识面丰富,口才超强;或者公平正直,令人信服;或是体育健将;或是乐器高手„„请以“晒晒我们班的‘牛人’”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注意分清材料的主次,做到详略得当,不少于500字。
1.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多角度、有层次地描写景物。
2.经典美文的赏析与学生习作的分析相结合,调动学生的想象与联想能力。3.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1课时
曾经有这样的故事,许多人读过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后,都到清华园参观,想一睹他笔下那迷人的景色,可惜却失望而归。现实中的清华园显得是那样的平凡,那样的景致在哪里都能看到,可为什么在朱自清先生的笔下却显得如此美呢?下面就让我们回归文本,仔细推敲作者在描写景物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技巧和方法,提高我们写作的能力。
1.品读经典,掌握写景的方法与技巧。诵读原文第四段。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1)画面从哪些角度写月下的荷塘? 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
(2)如果让你拍摄月下荷塘的画面,你怎样安排镜头? 远→近,上→下,静→动。
(3)这幅画面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通感、动静结合。2.诵读原文第五段。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愣愣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1)画面中从哪些方面来写月光?
①通过以流水比作写月辉: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②通过雾写月光:薄薄的青雾,雾的轻飘。
③通过荷花与荷叶写月色的朦胧:像在牛乳中洗过,像笼着轻纱的梦。④通过树影写月色:画,浓淡适宜。
⑤通过光与影的和谐写月色:和谐的旋律。(2)作者观察的角度有什么变化?
由上到下;由正面到侧面;黑影浓、倩影淡,整个画面疏密相间,浓淡相宜。(3)这幅画面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
比喻、夸张、通感、虚实结合、正侧面相结合。(4)这两幅画面给你什么感受呢?(学生自由发言,畅谈自己的感受,要结合具体句子谈)美感、层次感、立体感。
结合经典文段,我们一起归纳能让景物描写显得更加生动形象的方法。
1.总的原则:选准对象、仔细观察、确定角度、安排层次、锤炼语言、运用手法。(1)选准对象,仔细观察,对景物进行多角度的描写。
写景的角度:景物的形状、声音、色彩、味道等;远眺、近看,俯瞰、仰视,正面、侧面,静态、动态,整体、局部等;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
(2)仔细观察,对景物进行多层次的描写。
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如由表及里)、感情顺序。(3)综合运用各种手法。
首先是锤炼写景的修饰语,像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中运用“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层层”“零星”“袅娜”“羞涩”等修饰语。
2.调动各种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修辞手法和远近高低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衬托、烘托、渲染、对比等表现手法。
小结:在综合运用各种手法,对景物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描写的过程中一定要展开丰富的想象与联想。
(1)想象就是创造出新的形象的思维过程;写作时想象要丰富,要合理,要集中。(2)联想就是由当前这一事物联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思维过程。两者既有不同但又是互相关联的。
赏析以下文段写景时选取的角度、层次和描写手法。(分组讨论)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法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朱自清《绿》)解析: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想象和联想等多种手法,从三个层次描绘了奇异、可爱、温润、柔和的梅雨潭水,把自己倾慕、欢愉、神往的感情融汇在这一片绿色之中。第一层:“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是比喻潭水绿绸般美丽的微波涟漪,是在近处对“平铺着”的“绿”的表面形态的描述。第二层:“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是对潭水纯净淳美的质地的描写,通过视觉、触觉两种感觉展现。第三层:“她又不杂些儿法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是从立体视觉上对潭水质地的描写,是对“潭水之绿”的整体观察与透视。
雨后花园
现在已是初夏,但春天彷佛在花园的那一角留住了脚步。我不经意间瞥见了花园的那一角,便被深深地吸引住,那个春意满溢的一角,如一个在清水中浸洗,晶莹剔透不醒的梦。
雨后的花园之上,是澄澈明净的苍穹,如一块璞玉,亮白通透,寥寥的白云如轻纱般飘浮。烟白色的天空之下,是花园里整齐排列的树。正值初春,树木冠上,满是繁枝,树叶密密麻麻,相互叠加交错,树影幢幢,细碎的白光透过细密的树叶间隙,散落在沥青小道上。偶尔有一两只拳头般大小的小鸟掠过竹篱的顶上,倏地越进花园内,在雨后氤氲的空气里,如同一两个小黑点,逐渐线条清晰,潜进细密的叶子里,感受着雨后满满的温湿,只流下仍然回荡在人们耳边的拍打翅膀的声音,迅疾悠然。
我的心也因花园的静谧而随之澄澈,从而能聆听枝桠上的小叶尖上垂挂的水滴,被雨后的习习凉风拂过,瞬间滴落的声音。清碧通透的雨滴散入石板路的坑洼里,微微显现出两圈波纹,坑洼里的水宛若被镀上一层玻璃,光彩流转。这雨后遗落在花园里的小水滴,它在诉说花园里的小秘密,花园内的人的内心也因此分外安定。
花园的这一角没有夏天的喧闹,因为春天在这一角停住了脚步,这个轻柔如水的一角在我脑海中定了格,成了一个宁静,没有尘埃,透彻的梦。
点评: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描绘出了一个“春意满溢”的雨后花园。选取了雨后花园特有的景物,描写具体,多角度,有层次,先后描写了“苍穹”“白云”“树”“小鸟”“水滴”,由仰视到平视再到俯视,动静结合,描写语言细腻生动,善于锤炼写景的修饰成分,善用各种修辞手法,不仅突出了雨后花园静谧澄澈的特点,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宁静澄澈的心灵世界。情景交融,相得益彰。
想要写好一篇景物的文章,就要从多角度、多层次去观察。本节课,我们对“多角度描写景物”进行了分析,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课本第211页的“写作实践”第一题写一篇文章。
学生构思,行文,教师指导。
教师抽学生站起来朗读自己的文章,其他学生听后给出指导性意见。教师总结。
1.找出你以前的写景作文,根据“多角度描写景物”的要求进行修改,尽量多增加一些描写角度,丰富文章的内容。不少于500字。
教材分析:
《世说新语》中有一个著名的才女——谢道韫,《咏雪》记载了她的非凡的才思,有趣的是在文章结尾处作者特别介绍了谢道韫是“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这句话很值得回味,作者为什么特别交待谢道韫的身份呢?它很给人启示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实词,理解文义,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在诵读中明义,在研讨中明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和睦、轻松、融洽的气氛中感受自由。
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实词。品析文中人物的语言,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蹍之,又不得,瞋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忿狷》中绘声绘色地描写王述吃鸡蛋的种种蠢相来表现他的性急。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德行》)通过与华歆的对比,褒扬管宁淡泊名利。
你知道吗?这两个小故事都选自《世说新语》这部书记载了自汉魏至东晋的逸闻轶事。所记虽是片言数语,但内容非常丰富,广泛地反映了这一时期士族阶层的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及其清谈放诞的风气。这部书对后世笔记小说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仿照此书体例而写成的作品更不计其数,在古小说中自成一体。书中不少故事,或成为后世戏曲小说的素材,或成为后世诗文常用的典故,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鲁迅先生称它为“名士底(的)教科书”。
有许多广泛应用的成语也是出自此书,例如:难兄难弟、拾人牙慧、咄咄怪事、一往情深,等等。今天我们学习其中的《咏雪》
二、走进编者
刘义庆(公元403—公元444),字季伯,汉族,原籍南朝宋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世居京口,南朝宋宗室,南朝宋文学家。三、朗诵课文,读懂文意。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停顿。(1)给黑体字注音
雪骤 何所似 差可拟
柳絮
无奕女 王凝之(2)读准节奏停顿。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不懂的圈画出来。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家庭聚会),与儿女(子侄辈,指年轻一代)讲论文义。俄而(不久,一会儿)雪骤,公欣然(高兴)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差不多)可拟(相比)”。兄女曰:“未若(比不上)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3.熟读课文,复述故事。
①故事涉及到哪些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谢太傅即谢安是东晋名士,曾任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胡儿即谢朗,谢安的哥哥谢弈的儿子。
兄女即谢道韫,谢安哥哥的女儿,王凝之的妻子 王凝之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可见这不是普通人家。
谢家还有几个后辈,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很有名的。如大小谢,谢脁以及他的叔叔谢灵运,谢灵运开创山水诗,山水诗一派就是他们家所开创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谢灵运所写,很有名!后面的“景仄鸣禽集,水木湛清华”是谢脁写的,清华大学的名字就从这来的。“水木湛清华”描绘的是傍晚时候,鸟飞到树林中唱歌,水很清,湛蓝湛蓝的,旁边的树木的倒影映到水中。“一生低首谢宣城”“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我吟谢脁诗上语,朔风飒飒吹飞雨”,这些诗句可以知道李白非常推崇谢家祖先及谢灵运、谢脁两位诗人的。我们再看一些文章,写谢安的,作为旁证,来了解下谢安这个人物。
谢太傅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太傅神情方王(旺),吟啸不言。舟人以公貌闲意说(悦),犹去不止。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公徐云:“如此将无归?”众人即承响而归。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世说•雅量》)
可以知道这个人气量大,很镇静!你看他在下围棋听到前方捷报的时候: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语,徐相局。客问淮上利害。大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世说•雅量》)
②主要人物是谁?他们谈论了一个怎样的话题? 谢太傅、谢朗、谢道韫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四、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①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内集”“欣然” “未若”“大笑”这是一个和睦、民主、自由的家庭。有融洽欢快轻松的家庭氛围。
②你从字里行间能否看出人物的一些特点?
谢太傅平易近人,豁达开朗,谢朗、谢道韫机智聪明,有才华。
③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只有物象而无意蕴。
宋代诗人蒲寿宬(音同“成”)曾赞扬“当时咏雪句,谁能出其右。雅人有深致,锦心而绣口。此事难效颦,画虎恐类狗。”可见其钟爱之深。那么这个比喻究竟妙在何处?
柳絮因风起:飞扬之态(盐过细而无形了)、轻盈之雅(盐虽轻却太俗)、文学之韵(诗文中常见柳树之姿,折柳之情,却无从寻到赞美盐的词句)。简简单单几个字就从形、神、韵三个层面展现了雪的美态
④古人有许多咏雪的诗句,你帮助分析一下,看看他们写得好不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树飞花。”
──韩愈《春雪》 “剩喜满天飞玉蝶,不嫌幽谷阻黄莺。”
──华幼武《春雪》 “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
──张元所《雪》 “初疑天女下散花,复恐麻姑行掷米。”
──陆游《夜大雪歌》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小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其实一千个作者也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人们观察的角度不同,时间不同,个人的性情、心情不同,即使面对同一种事物,感受也会有所不同。⑤.课文背诵:
五.归纳主题,盘点收获
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韫表现出了卓越的才华。
学了这篇短文,你的收获是什么呢?
六、课后作业:
1.阅读《世说新语》,选择你读懂的一篇给予鉴赏、评点。
教学目的:
1.积累与本课有关的基础知识。
2.学习用心理描写塑造人物,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在熏陶感染中引导学生体味生命的意义,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 了解作者,积累相关的基础知识。
2.了解课文基本内容。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探险,是充满危险的活动,当那些勇敢的探险者们身陷困境、面对死亡的威胁时,他们的内心有着怎样的感受?他们是否也有常人一样的恐惧?是什么使他们对探险那样着迷?让我们走进探险家的心灵世界,去感受他们的情怀。
圣艾克絮佩里,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是优秀的飞行员,法国航空事业的开拓者之一。航空事业发展初期,飞行是十分危险的。飞机性能差,机场设施简陋,天气情报的不完全,从未有人飞行过的路线,数不清的意外,使每一次飞行都像从地狱门口经过。作者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与同事们为法国开辟了多条邮政航线,为航空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受到政府的嘉奖。同时他又是一位出色的作家,虽然那时航空领域还像是一片未开垦的蛮荒之地,但却给了他全新的生活体验,使他充满了生活的激情。他把自己的飞行体验,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类、对世界的思考写入作品,为人类展现了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人们评价他有飞行员的勇气,诗人的气质,儿童的纯真,思想家的深度。他的代表作之一《小王子》是人们熟知的,读过的人一定会被作品中真挚的情感和深邃的哲思所吸引。作者钟爱着他的事业,他的生命是飞行的生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他毅然参战,要求到前线执行飞行任务,在与敌人的空战中英勇牺牲。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散文写作的对象,用横线标出文章的线索、文眼等,用序号标出意义段,用波浪线标出抒情或议论的文字。在此基础上理解散文的结构与中心。
在阅读过程中积累下列词语:
硌(gè):凸起的硬东西跟身体接触,使身体感到难受。噎(yē):塞住,堵住;哭泣的样子或哭泣的声音。
辐射:(fú shè):指热,光,声,电磁波等物质向四周传播的一种状态。筛糠:文中比喻因惊吓或受冻而身体发抖。遮蔽:遮挡;拦挡。幻影:幻想中的景象。
协奏: 指一个独奏者和几个演奏者合作演奏,协助演奏。真谛: 真实的意义或道理。卷土重来: 比喻失败后重新恢复势力。
芸芸众生:佛教指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一般也用于指众多平常的人。死得其所:形容死的有意义,有价值。
一、探究结构
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散文的一般结构方式为提出对象,对对象进行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点明意义。
1.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1至10段):在沙漠中的经历。
第二部分(11段到结尾):感想和认识。
2.本文的结构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二、理解大意
1.速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梳理出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然后在小组中讨论。危险:寒冷、严重的缺水、饱受寒风的鞭打无处藏身,濒临死亡。心理变化:痛苦——绝望——平静——自豪、无悔、乐观——勇气重燃 2.用一句话概括文意。
文章写“我”和战友在利比亚的撒哈拉沙漠的一场遇险。3.作者坠机后遇到了哪些困难?
因血液缺水而循环不畅,寒气逼人,干渴。寒风越刮越猛,吹得他团团转。感到呼吸困难。
找不到任何水,连露水也没有。(板书)在这些困难中,我有了哪些生理上的不适? 产生幻影
感到疲倦、错乱
呼吸困难
4.作者在生理上产生了幻影、疲倦错乱、呼吸困难等不适的症状,那作者在心理上是否也产生了不适呢?(找表达作者心理描写的句子,分析这些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绪)
寒风就象平原上的骑兵向我直冲过来(2节)------痛苦 我跑不过了,在也没有力气了。(2节)------绝望
我感到,有一股图象的激流把我带到一个宁静的梦里。(10节)------平静
我没有一点儿遗憾------我奋斗过-----我们应该继续走下去。(18、21节)------乐观 是的,文中多处运用心理描写,并贯穿全篇,让读者去体验作者面对困境时由绝望、痛苦到平静,甚至最后乐观的内心情感历程。
那作者为什么能从绝望、痛苦中转而变的平静、乐观的呢?同学们能从文中找到答案吗? 作者认为他的死亡是人的忍耐力所致,决不是他的错。如果能够回去,他会卷土重来。
他的冒险是去寻找自己的真理,这就是对人类的责任感。他认为为人类的命运而死是死得其所,所以他不抱怨。20、21节,文中“我”盼望着清晨的露水,以给自己带来生的希望,强调了身处沙漠的我们对水的渴盼。总之表明了“我”信心坚定,继续寻找生路,对生存下去充满了信心。
三、探究中心
学法指导:理解中心,要找出文章的写作重点和文章中对整体内容进行抒情或议论的部分;指导学生结合上述内容,根据作者的写作背景、意图等概括出文章的中心,并理解含义;理解这个中心的深刻或新颖之处,并理解这个中心在原文中是如何表达出来的;指导学生理解这个中心对自己的启示。
1.本文的中心是什么?
明确:记叙了“我”在沙漠中由“痛苦、绝望”到“平静、乐观”的心理过程,通过对沙漠奇景的描绘和“我”内心的独白,表现了“我”战胜困难、走出沙漠的坚定信念,以及对生命的热爱与渴望。
总结固趣:
布置作业
深入阅读课文,并对课文作个性理解。写一则读后感。
第2课时
教学目的
深入理解课文。教学内容与步聚
情景激趣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理解了课文的基本内容,课后要求大家写一则读后感,现在请大家交流一下,然后我们概括一下看有哪些方面的感受:如:
感受到作者遇险后碰到了一系列困难,很惊险。感受到了沙漠的可怕。
遇险后,作者展开了一系列自救活动。感受到作者的内心有过一系列的斗争。
感受到遇险后,作者有了一系列心理活动,并贯穿全文。
感受到“我”强烈的求生欲望,以及“我”对责任、事业、生命的思索。探究生趣
第二步,精读课文。理解散文的要素及语言。
一、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关键句的含义。
1.“我的血液因缺水而循不不畅,寒气逼人,但这不只是夜晚的寒冷。”
明确:沙漠夜晚的低温和严重的缺水使作者感到寒冷难耐,死亡的危险更让作者感到绝望,这是作者所面临的危险的真实写照。
2.“寒风就像平原上的骑兵向我直冲过来,我只好团团转以躲避它的来犯。”
明确: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沙漠的恶劣环境和作者的感受,语气并不沉重,反而有些风趣,表现了作者镇定乐观的精神。
3.“我们期待黎明就像农人期待春天,我们期待中途站就像期待一片福地,我们在群星中寻找自己的真理。”
明确:宝贵的露水在黎明才有,黎明代表着生的希望,所以作者说期待黎明就像农人期待充满希望的春天;中途站维系着飞行员的生命,所以作者说期待中途站就像期待福地。这两句话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群星”代表大自然,“在群星中寻找真理”就是在同自然的搏斗中实现生命的价值。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对自己的追求的自豪。
4.“我没有一点儿遗憾。我奋斗过,但我失败了,这对从事我们这个行业的人来说也很平常。不过,我总算是呼吸过海风了。”
明确:作者认为自己从事的职业是有意义的,他实现了人生的价值,没有使生命虚度,所以即使失败,甚至牺牲生命,他也无怨无悔。
二、质疑问难
1.作者用大量的篇幅来表达自己面对死亡威胁时的感受,读着这篇内心独白式的文章,联系作者的生平,你认为作者是个怎样的人?
明确:热爱生命、珍视生活,却又勇于为事业而牺牲;满怀激情、执着追求,诗意地生活;热爱人类,富有责任感。
2.课文揭示了探险的意义,联系课后练习三所给材料,说说作者是怎样理解探险的意义的? 明确:冒险,不是为了寻求刺激,不是为了显示个人超凡的勇气,而是出于对社会的奉献,出于造福人类的责任感。
3.2002年,北京大学山鹰社登山队有五位大学生,在攀登西藏希夏邦马西峰时遭遇雪崩,两人遇难,3人失踪。山难发生之后就有很多人开始思考大学生登山的意义。持反对意见的人认为,大学生不具有登山运动员的专业素质,不应该参与这种专业性强的极限运动,他们这是拿生命开玩笑。持赞同意见的人则认为登山运动体现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探索精神,大学生作为时代的先锋应该用这种精神激励自己,参加登山也是未尝不可的。你怎么看?
第三步,选读相关内容,个性解读,读写结合。
一、个性解读。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等对作品作个性解读。课堂探究:
四、课堂讨论
1.阅读此文,联系自己,你学到了什么?
明确:遇到困难要继续前进,而不是畏缩退让。要不怕困难,勇于克服困难。冒险要有价值。2.什么样的生活是你向往的生活?人生怎样才算成功?
发散角度1:我向往一种轰轰烈烈的生活,成就一番伟业是人生成功的标志。古有秦始皇,今有毛泽东,他们就是用自己的智慧和胆略推动了历史的进步,他们是我崇拜的英雄。
发散角度2:我喜欢一种平静的生活,平平淡淡做事就是人生的成功。尽管人类有许多杰出人物,但绝大多数的人都是普通平凡的。这些人是构成人类群体的基础。没有这些平凡而普通的人的默默奉献,英雄也难以成功。
发散角度3:我喜欢一种拥有大量财富的生活,财富的多少是人生成败的标志。因为在当今商品经济社会中,人们的生活基础就是物质财富,没有财富,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拥有了财富,人 类的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政治文明才会得到促进。
发散角度4:我喜欢一种充满诗情画意的生活,精神的富足和心灵的愉悦是我的追求,以微笑面对世界是我幸福的证明。
总结固趣
每个人喜欢的生活是不同的,每个人对成功人生的认识和理解也是不同的,这是人类进步、文化多元的标志。我们不强求一致,只要是有利于个人发展,有利于人类整体的生活、人生态度都是可取的,并且应该得到尊重。我想对于本文的学习,重要的不是对文本的理解,而应把这种精神和理念转化为自己的一种行为和能力。
布置作业:
预习《登上地球之巅》,要求能概述文章内容,拟出不懂或有质疑之处。
趣味教学资料
圣埃克絮佩里简介
他是法国最早的一代飞行员之一,1921~1923年在法国空军服役。1926年加入航空公司,开始邮航事业。1939年,二战前夕返回法国,参加抗德战争。1940年流亡美国,侨居纽约,埋头文学创作。1943年参加盟军在北非的抗战。1944年他二战期间在执行一次任务时失踪,一去不回。直到2004年4月,离奇失踪近60年的埃克苏佩里飞机残骸才在法国南部马赛海底附近被寻获。2008年3月,一位在二战时期担任德国战斗机飞行员的霍斯特·李佩特坦承是击落圣埃克絮佩里座机的人。
其作品多描述飞行员生活,代表作有《夜航》、《人类的大地》、《空军飞行员》、《小王子》,《要塞》《南方邮航》等。
他以于1943年出版的童话《小王子》而闻名于世。位于其家乡的里昂圣-埃克苏佩里机场是以他命名的。在他逝世50周年时,法国人将他与小王子的形象印在50法国法郎的钞票上。
埃克絮佩里的生命历程
1900年,圣-埃克絮佩里诞生。
1900年6月29日,安托万·让-巴蒂斯特·玛丽·罗歇·德·圣-埃克絮佩里生于法国里昂市贝拉街8号(现为阿尔方斯-富歇街)。6月30号受洗礼。父母双方均系贵族血统。其父让·德·圣埃克絮佩里伯爵 在安托万出生前后任保险公司检查员。其母玛丽·德·丰斯哥伦布乃普洛旺斯省贵族之女,性情温和,爱好艺术。
1904年其父去世。其母携安东尼姐弟五人离家先后住到其姨妈和外祖母的祖传房产中。圣埃克絮佩里第一次乘火车旅行就对机械产生浓厚兴趣,梦想有朝一日能飞上天空。
1909年,一家人迁居勒芒市,住在克洛-玛戈街21号。10月,圣埃克絮佩里进圣克鲁瓦圣母教会中学读书,他的父亲也曾就读于这所学校。学校里沉闷的气氛使爱好幻想的少年颇感压抑,被视为一个不守规矩的学生。
1912年这年夏天,圣-埃克絮佩里经常徘徊于学校附近的安贝利欧机场。当年颇有名气的飞行 员魏德林被圣埃克絮佩里的热情所感动。带着他第一次飞上天空。
1914年,在圣克鲁瓦学校,安托万创办了一份班级报纸《高一之声》。他在班上写的一篇故事“一顶高礼帽的历险记”获得年级最佳作文奖。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其母为参加护理伤员的工作,将圣埃克絮佩里兄弟二人送进蒙格雷中学寄宿。兄弟二人苦于森严刻板的约束,只待了一个学期便催促母亲将他们“从这个巫婆的巢穴里拯救了出来。一家人随后卜居瑞士弗里堡。
1917年6月,安托万高中毕业,成为业士。7月10日,他的弟弟弗朗索瓦死于关节炎。
10月,圣-埃克絮佩里来到巴黎,准备报考海军军官学院,先后就读于博絮埃中学和圣路易中学。
1919年投考海军军官学校。圣-埃克絮佩里的数学成绩名列前茅,法文口试却只得了7分(满分为20分)。考题是:”阿尔萨斯省回归法国后,某人重返故里,将做何感想?“圣-埃克絮佩里无言以对,而且拒绝背诵其他”爱国主义的“陈词滥调。结果落第,转而进入美术学校攻读建筑艺术专业。
1921年4月,圣-埃克絮佩里应征入伍,被编入斯特拉斯堡第二飞行大队,担任修理工。他省吃俭用凑齐学费去参加一民用航空公司的飞行训练,获飞机驾驶员合格证书。他首次驾机便险遭意外:由于发动机燃料系出现故障,升空不久便噼啪乱响,浓烟滚滚,好不容易才勉强着陆。在场的加尔德少校断言:”圣埃克絮佩里,看来你注定不会死在飞机上,否则你早没命了。
1922年10月,他获得军事飞行员合格证书。以少尉军衔编入第三十三飞行大队歼击机中队。驻扎卡萨布兰卡等地。
1925年1月,在一次飞行事故中,圣-埃克絮佩里头部负伤,因此退役。
由于未婚妻家人的反对,圣-埃克絮佩里放弃再次入伍的机会,留在巴黎,担任索雷汽车公司的推销员等职。
经常在闲暇时间驾机飞行。他的想法是:“我酷爱这个行业„„尤其是喜欢这种孤独寂寥的感受,只有上升到四千米的高空,与隆隆作响的发动机单独作伴时才会有这种感受。”
1926年4月,由于朋友让·普雷沃的推荐,圣-埃克絮佩里的短篇小说《飞行员》在《银色之舟》杂志上发表。这年春天,圣-埃克絮佩里入法兰西航空公司任飞行教练。
10月,圣-埃克絮佩里开始对写作和飞行产生双重的信心。他昔日的老师,博絮埃中学校长萨杜尔神甫发现了他的抱负和才能,遂将其介绍给拉泰戈埃尔航空公司。该公司开发部主任迪迪埃·多拉派其负责器材接收工作。
1927年春,迪迪埃·多拉满足圣-埃克絮佩里“我想飞行”的要求,令其加入飞行员行列。圣-埃克絮佩里与著名飞行员梅尔莫兹、吉约梅、艾基安等人开辟了从法国南部的图卢兹到摩洛歌的卡萨布兰卡以及塞内加尔首府达喀尔的邮政航线。圣-埃克絮佩里由一个自由散漫的巴黎少年变成一个生活严整、热心事业的飞行家。
这年10月,他被任命为朱比角(在今摩洛哥境内)中途站站长。在此后的一年半中,圣-埃克絮佩里忠于职守,成绩卓著。在这大西洋与撒哈拉沙漠的交接处,他与同伴们同舟共济,多次出色地完成了空难救险任务,并与当地土著摩尔人和西班牙殖民军打交道,体验了航空事业开拓者艰苦危险的生活。在此期间,他利用夜深人静的空闲,伏在两只汽油桶架着一块木板搭成的桌子上,写成了他的第一部文学杰作《南线邮航》。
1928年3月,圣-埃克絮佩里回法国度假。后在布列斯特受短期训练后,他获得海军航空兵高级飞行员证书。
年底,《南线邮航》由伽俐玛尔出版社出版,而作者圣-埃克絮佩里则奔赴南美洲重操飞行员的旧业。
1929年10月,圣-埃克絮佩里受命拉泰戈埃尔公司所属的“阿根廷邮航”公司负责业务开发工作。再次与梅尔莫兹、吉约梅等人共事。
1930年4月7日,圣-埃克絮佩里因担任朱比角中途站站长成绩突出荣获法国荣誉团骑士称号。6月22日,吉约梅驾机飞越安第斯山,在暴风雪中失踪。圣-埃克絮佩里多方搜寻营救,历时五天。6月30日,圣埃克絮佩里得知吉约梅已被人搭救,立即亲自将其接回。
从事第二本书《夜航》的创作。书中主人公利维埃的原型即为拉泰戈埃尔公司开发部主任迪迪埃·多拉。
1931年3月,“迪航”公司决策人之间发生分歧,迪迪埃·多拉辞去开发部主任职务,圣埃克絮佩里等人也随其去职。
4月,与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结识的康素爱罗·森琴结婚。5月,重返非洲,担任卡萨布兰卡与艾基安港区间的飞行员。
12月,《夜航》出版。安德烈·纪德亲自为该书撰写了序言。获“费米纳”文学奖。1932年,他担任试飞员。在驾驶一架新式水中飞机时险些罹难。
此后的七年间(直到二战爆发),圣埃克絮佩里主要住在巴黎,在风云突变的政治环境中过着动荡不安的生活。
1933年圣-埃克絮佩里试写了一部电视剧本《安娜-玛丽》,但始终未能完成和发表。法国政府将各家航空公司合并,成立法兰西航空公司(简称“法航”,Air France)。
1934年受雇于“法航”,负责业务宣传。到法国内外各地进行演讲游说。7月,出差到西贡。将《南线邮航》改写成电影剧本。并跟随摄制组到摩洛哥拍摄外景。在摄取空中镜头时充当“替身演员”。
1935年1-5月,他以《巴黎晚报》特派记者的身份到莫斯科采访,先后撰写了六篇通讯发表在《巴黎晚报》上。(这些文章后被收入杂文集《生活的某种含义》)驾机“周游地中海”,替“法航”进行业务宣传到处演讲。
12月29日,自费驾机飞往西贡,试图以七十小时飞完巴黎到西贡的航程,以此打破纪录,获取十五万法郎的奖金。但由于飞机发生故障,迫降在开罗附近荒无人烟的沙漠中。圣埃克絮佩里与机械师让·普雷沃一起在绝望的情况下跋涉了五天五夜,被一支骆驼商队救出。
1936年,圣-埃克絮佩里试图发明一种喷气式飞机。开始零星撰写《城堡》一书。
1937年2月,驾驶自己的飞机从卡萨布兰卡直飞通布图(马里),进而与达喀尔-卡萨布兰卡航 线沟通。3月,回到巴黎。4月,作为《不妥协报》和《巴黎晚报》特派记者前往马德里等地采访西班牙内战。
1938年1月,经空军部批准,圣埃克絮佩里得以实施从纽约到火地岛(在拉丁美洲南端)的飞行 计划。为此抵达纽约。2月15日,从纽约起飞,平安到达危地马拉。但从危地马拉起飞时,飞机栽到机场附近。圣埃克絮佩里负重伤(脑震荡,全身八处骨折)。飞机被摔毁。1938年3月,回到纽约养伤。创作小说《人类的大地》。随后重返法国。
1939年2月,《人类的大地》在法国出版。圣-埃克絮佩里驾机到纳粹德国旅行。5月,《人类的大地》获法兰西学士院小说大奖。6月,《人类的大地》英文本在美国出版,书名为《风、沙与星星》,并很快成为畅销书。7月,随同吉约梅驾驶水上飞机去纽约试图打破穿越大西洋的飞行纪录。战争迫在眉睫。圣埃克絮佩里于8月26日火速从美国赶回巴黎。9月3日,法国向纳粹德国宣战。9月4日,圣-埃克絮佩里应征入伍,以上尉军衔任技术教官。11月,据医生诊断,圣-埃克絮佩里鉴于健康状况已不在应征之列,但他却想方设法终于当上了一名飞行员,开始在第三十三飞行大队第二中队执行空中战略侦察任务。此间创作了哲理童话《小王子》。
1940年6月,受到空军部的嘉奖,获十字军功章。6月17日,法国败局已定,圣-埃克絮佩里随同所在部队被遣送到阿尔及尔。8月,圣-埃克絮佩里退役,到瓦尔省的姐姐家中小住,继续写作《城堡》一书。11月,取道葡萄牙和摩洛哥去美国。
1941年,他侨居纽约,埋头从事文学创作。
1942年2月20日,《战区飞行员》英文本在美国出版,书名为《飞向阿拉斯》。该书在美国占据“最佳畅销书”地位达半年之久。批评界认为这部小说“是民主人士对《我的奋斗》最有力的回击”。圣-埃克絮佩里博得“飞翔的康拉德”的美称。同年,小说法文版在法国出版。虽然已经删去了“希特勒是白痴”这句话,仍然被德国占领军当局查禁。11月,盟军在北非登陆后,圣埃克絮佩里在纽约发表广播讲话,呼吁法国人民团结战斗。
1943年2月,《给一个人质的信》在纽约出版。4月,《小王子》出版。与此同时,书的作者却几经辗转到达阿尔及利亚,经过情真意切的恳求,获准加入他以前服役所在的部队——第三十三飞行大队第二中队。部队的美国指挥官为圣-埃克絮佩里的战斗热情所感动,破例批准这位远远超出空军飞行员年龄界限的名作家执行五次空中侦察任务。
1944年7月31日早8时30分,圣-埃克絮佩里起飞执行他的第八次空中侦察任务。当他驾驶在法国土伦到马赛沿线飞行时候,迫降到2000米高空,被德国纳粹飞行员里佩特击毙。飞机残骸及他的遗体落海失踪。享年44岁。
他的飞机残骸在2000年4月17日被打捞上来两块,这两块作为纪念,赠送给了圣埃克絮佩里的后代以及打捞队成员。4月17日对于法国是一个重要的日子。
奇
遇 姜钦峰
1944年的7月31日上午,法国飞行员圣埃克苏佩里登上了侦察机,从科西嘉岛空军基地起飞,前往德军占领的里昂执行侦察任务。飞机上除了照相机,没有携带任何武器装备,只能依靠高度和速度来躲避敌机的攻击。“闪电”侦察机时速能达到650公里,巡航高度近万米,当时的德国飞机还无法企及。如此简单的飞行任务,对于经验丰富的圣埃克苏佩里来说,再平常不过。然而,这天却有些不同寻常,他没有按时返航。下午2点半,他仍未返回基地,而飞机上的燃料最多只能支持到这时。一个小时后,圣埃克苏佩里被列入失踪名单。
在他失踪后的数十年间,法国从不未放弃寻找,甚至还专门成立了一个寻找委员会,但一无所获。圣埃克苏佩里是法国人民心目中的英雄,他的头像被印在50法郎面值的纸币上。除了飞行员的身份外,他还是享誉世界的作家,其童话著作《小王子》已被翻译成一百多种语言,成为20世纪流传最广的童话之一。圣埃克苏佩里的神秘失踪,也成了世界文学史的一个谜。
1900年,圣埃克苏佩里出生在法国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他从小就喜欢探险,21岁时早发过空军服役,在部队学会了驾驶飞机,并深深迷上了飞翔。从部队退役后,为了能重返蓝天,他加入了一家航空公司。他每天的工作,就是驾驶一架小型的飞机,穿梭非洲的撒哈拉沙漠,为当地人投递 邮件。每天与日月星辰做伴,自由翱翔,正是他向往的生活。
圣埃克苏佩里沉没在飞行的快乐中,完全忘了潜伏在沙漠中的危险。不久后,当他经过撒哈拉沙漠上空时,飞机尾部突然冒出滚滚浓烟,发动机突然出现故障,随时可能机毁人亡。他凭着丰富的飞行经验,沉着应对,最终迫降成功。可是,当他双脚刚刚落地,还没来得及庆幸,随即又陷入了绝望。四周杳无人烟,耀眼的黄沙漫无边际,他孤身一人,绝不可能走出沙漠。经历了多年冒险生涯,这一天也许早在他意料之中。他干脆静下心来,细细整理这些年的飞行日记。幸运的是,三天后,搜救人员发现了他。这次死里逃生的经历,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决定用笔写出自己的飞行感受。非同寻常的高空经历,赋予了他独特的视角:“人类只有生存在一个大部分由山、沙漠、盐碱地和海洋组成的星球上,生命在上边就像瓦砾堆上的青苔,稀稀落落地在夹缝中生长。文明像夕阳余晖一般脆弱,火山喷发、海路变迁、风沙肆虐都可以使它毁灭无疑„„”这些文字一经发表,就受到许多朋友的追捧,这让他感到既意外又惊喜,由此开始了写作生涯。他一生写了6本书,都与飞行有关。正如他所说:“我首先是个飞行员,其次才是作家。”
1940年,德军入侵法国。国难当头,圣埃克苏佩里毅然应征入伍。然而,当时的傀儡政府奉行不抵抗政策,与希特勒和谈。大失所望之下,他离开了部队,辗转到了美国,童话《小王子》再次诞生。虽然远离战火,但他仍在密切关注国内局势,等待时机重返前线。1943年,他怀着满腔报国热情,重新加入法国空军,成为44岁的超龄飞行员。
就在他失踪一个月后,巴黎迎来了解放。如同他笔下的童话故事,圣埃克苏佩里本身就是一个传奇,他仿佛只为飞儿生,几次在高空遇险都死里逃生。战争即将结束,他却从蓝天上消失了。这又给全世界的“小王子”迷们留下了无限的遐想,没有人知道,在那个不同寻常的日子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知道2008年3月,德国前纳粹空军飞行员里佩特的新书,《圣埃克苏佩里:最后的秘密》出版,64年前的的秘密终于揭晓。1944年7月31日,里佩特驾驶战斗机在法国土伦到马赛沿线巡逻,突然发现一架法国侦察机。这种本应该在高空飞行的侦察机,此时竟降到了2000米的高度。机会稍纵即逝,里佩特不假思索,立即向侦察机俯冲过去,猛烈开火。侦察机中弹起火,拖着滚滚浓烟坠入大海,飞行员没有跳伞。
而战结束后,里佩特渐渐得知,圣埃克苏佩里就是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失踪的,而且飞机型号相同。他这才意识到,自己当年击落的那架法国侦察机,遇难飞行员正是圣埃克苏佩里,确凿无疑!里佩特无法接受这个事实,他悲伤地说道:“如果我当时知道侦察机生的飞行员是圣埃克苏佩里,我绝不会开火。”
教学目的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作者,背诵课文。
2.理解《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教学重难点
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作者,背诵课文。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背诵并赏析《答谢中书书》。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苏轼(1037~1101年),四川眉山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卒后追谥“文忠”,北宋杰出文学家、诗人、散文家、词人、书画家。与其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称“三苏”,唐宋八大家(苏辙、苏轼、苏洵、欧阳修、曾巩、王安石、柳宗元、韩愈)之一,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此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近乎流放,心情忧郁;但是他豪放旷达,很快调整了心境,于是写了这篇短文,通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用(1,2,„„)标出段内层次,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一、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 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念:考虑,想到。者:„„的人。遂:于是,就。寝:睡,卧。相与:共同,一同。中庭:庭院里。
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但:只是
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二、整体理解 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第一段:月夜访张,步于中庭。第二段:月夜美景,触发感叹。第二步,细读课文,梳通文意: 1.检查学生翻译情况 2.强调要重点掌握的语句。白话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第三步,背诵课文,在背诵过程中鉴赏
一、指导学生背诵第一段,然后思考 1.“月色入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把月光拟人化,以月光主动来与他做伴,表达作者的孤独寂寞。2.“欣然起行”表达了怎样的内容?
明确:写出了作者的喜悦。作者睡意顿消,披衣而起,见月光如见久违的知心朋友,欣然相迎。写出了作者这时交游断绝、门庭冷落的境况。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表达了怎样的内容?
明确:作者与张怀民心有灵犀,友情深厚。“亦”字写出这一对朋友情怀相似;对方的“未寝”也正是作者意料中的事。
二、指导学生背诵第二段,然后思考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几句写景有怎样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胸怀?
明确:无一字有月字,却无处不在写月。“积水空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却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作形容,“藻荇交横”是从松柏倒影来烘托。两句之间,又有正面与侧面描写之分,为读者描绘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境界。
表现出了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三、个性解读
1.你对本文还有哪些与众不同的见解?
2.学了本课,你有哪些收获?
总结固趣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
背诵《答谢中书书》,基本理解,列出不懂之处。
第2课时
教学目的
背诵并赏析《答谢中书书》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他在医药﹑炼丹﹑天文历算﹑地理﹑兵学﹑铸剑﹑经学﹑文学艺术﹑道教仪典等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而以对于药物学的贡献为最大。
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用(一,二,„„)标出段落层次,用(1,2,„„)标出段内层次,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一、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 答:回复。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实:确实,的确。
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
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复:又。
与(yù):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
二、整体理解
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概括总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仰视:高峰入云
四季常景——
俯瞰:清流见底
具体描写:
平视:两岸石壁
青林翠竹
晓雾将歇
一天之景——
夕日欲颓 抒发情怀:欲界仙都,无人能赏 第二步,细读课文,梳通文意 1.检查学生翻译情况 2.强调应重点掌握的语句 白话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第三步,背诵课文,并加以鉴赏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总引全文,点明主旨,奠定感情基调。
2.“高峰入云,„„沉鳞竞跃”,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内容丰富,不足五十个字,涉及到了山川草木,飞禽走兽。动静结合,静物和动物,各自跃然在目。形象生动,形态各异,却浑然一体,鲜活如生。
3.背诵全文,思考:课文表现了哪些山川之自然之美? 明确:
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
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轴。总结固趣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此文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堪称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统观全文,语言精练。其一字一句,均是文章的重要组成一部分,少一字会断章离义,多一字便画蛇添足。一个景物,仅仅四字,便描绘恰当,津津有味。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个心声一句话,不多也不少。“夕日欲颓”,势在必然。“沉鳞竞跃”,变化突然。分析文章结构,亦不失巧妙,杂而不乱,结合有序。
总言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布置作业:
预习《观潮》,能背诵课文,基本理解课文,列出不懂之处。有关的趣味教学资料
陶弘景简介
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著有《真诰》、《真灵位业图》、《陶氏效验方》、《补阙肘后百一方》、《陶隐居本草》、《药总诀》、《二牛图》,《太玄真一本际经·道性品》等等。
陶弘景对化学的贡献之一是记载了硝酸钾的火焰分析法。他在著作中记载:“先时有人得一种物﹐其色理与朴硝大同小异﹐朏朏如握雪不冰。强烧之﹐紫青烟起﹐仍成灰﹐不停沸﹐如朴硝﹐云 是真消石也。”所谓“紫青烟起”是钾盐所特有的性质。陶弘景这一记载﹐是世界化学史上钾盐鉴定的最早记录。
陶弘景曾长期从事炼丹实验。梁武帝送给他黄金﹑朱砂﹑ 曾青﹑雄黄等原料﹐让他炼丹。他在炼丹过程中掌握了许多化学知识﹐例如﹕汞可与某些金属形成汞齐﹐汞齐可以镀物。指出水银“能消化金﹑银成泥﹐人以镀物是也”。
据《太平府志》载,陶弘景“上表辞归,筑馆句曲,号华阳隐居,营别室于横山(今安徽省当涂县新市镇境内),作读书处”。梁武帝萧衍即位后,屡请不出,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往以咨询,人称“山中宰相“。他撰写了大量重要的道教著作,并对天文地理、养生、炼丹等诸方面也有所著述。作品七八十种,尚有《真诰》、《本草经集注》、《导引养生图》、《天文星算》、《华阳陶隐居集》等著作及部分诗文存世。
陶弘景的故事
聪明好学
陶弘景小时候很聪明,也很勤奋。四五岁常以芦荻为笔,在灰沙上学写字。十岁看了葛洪的《神仙传》等著作,“昼夜研寻”,深受影响。长大以后,“神仪明秀,朗目清眉”,曾作诸王侍读的官,深受统治者的赏识。先是东阳郡守沈约,“累书邀之”,他不至;接着,梁武帝“屡加礼聘”,他也不出。梁武帝问他:“山中有什么,为什么不出山呢?”他先写了一首诗,后画了一幅画作为回答。诗为《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陶隐居集》)。画的内容是:纸上画了两头牛,一头散放水草之间,自由自在;一头锁着金笼头,被人用牛绳牵着,并用牛鞭驱赶。梁武帝看了诗和画,领会他的用意,就不再强迫他出来做官了。但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故当时人称之“山中宰相”。由于王公贵戚,“参候相续”,干扰也很大。后来,他索性在山中建了一幢三层的楼房,“弘景处其上,弟子居其中,宾客至其下”,关门读书,与世无争。
治学严谨
遇到疑难就去调查研究,这是陶弘景在几十年治学的过程中养成的习惯。这里有个很生动的故事。一天,他读到《诗经·小宛》的“螟蛉有子,蜾蠃负(抱)之,教诲尔子,式谷似之”几句,就很不以为然。《诗经》的旧注说,蜾蠃(一种细腰蜂)有雄无雌。繁殖后代,是由雄的把螟蛉(青蜘蛛)的幼虫衔回窝里,叫那幼虫变成自己的样子,而成为后代。恰好一个朋友也来问这是怎么回事。他就先去查书本,书本说的跟《诗经》旧注的一模一样。他想:这些书尽是我抄你,你抄我的,查书是查不出什么名堂了。我何不亲自到现场看个究竟呢?于是,陶弘景来到庭院里找到一窝蜾蠃。经过几次细心的观察,他终于发现,那螟蛉幼虫并非用来变蜾蠃的。而是蜾羸衔来放在巢里,等自己产下的卵孵出幼虫时,作为它们的“粮食”。蜾蠃不但有雌的,而且有自己的后代。蜾蠃衔螟蛉幼虫作子之谜,终于被陶弘景用调查研究的办法揭穿了。从这件事,他就得出一个结论:治学要重视调查研究,不能因为别人怎么说自己也跟着怎么说。由此可见他治学的严谨性。
陶弘景整理医籍,十分尊重原作,决不乱涂乱改,也不信口雌黄,即使有补充,也把自己的说法和原书的说法区分开来。如把搜集到的三百六十五种药加入《神农本草经》,他就用“黑”字写,有的就用“红”字写。所以,后人有“本草赤字”、“本草黑字”之称。赤字是本经正文,黑字是后来加入的。他开创的这种做法,后来的注释家就争相学习。
辞官归隐
弘景博学多识,读书逾万卷,于六经诸子史传无所不通。17岁时便与江学文、褚炫、刘俊等为宋朝外明四友。齐高祖作相时,引为诸王侍读,除奉朝请,朝仪大事多取决于他。然他虽身在朱门,却独居一室,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披阅(读书)为务,昼夜研读缮写符图经集,于养生服食诸道,渐至通幽探微。如此积年累月,渐觉彻悟,遂萌隐居修行之志。于齐永明十年壬申决意出行归隐。起初他并未上表齐武帝辞行,不告而别,挂朝服于神武门鹿市,径出东亭而行。而后告诉随行左右“勿令人知”,乃去和好友王晏话别。王晏深知其志,对他说:“皇上治事甚严,不准许臣属作离奇之事,你这样不辞而别,恐有忤旨,若皇上怪罪下来,反而达不到你的目的。”
弘景默思良久,答曰:“我本意欲遂夙愿而已,非为名利,你所说的确有道理,应向皇上直言为是。”于是弘景上表陈诚,以表自己解官归隐之意。表中大意是,我听说无论尧帝之时,还是汉朝都有养生的风气。我为官已久,哪能留恋荣华富贵,所学也不是为了利禄。因此常想回归大自然,过田园生活,领略自然之美。我这就要离开宫庭了,临行之际,不胜眷恋,只好上表以明我心。齐武帝看了弘景的解官表,深为感动,不但下诏批准了弘景的要求,而且给予赏赐,赐帛十疋,烛二十梃。又别敕:朕月给上茯苓五斤,白蜜二斗以供服饵。对他的养生修道之事给予大力支持。
于是弘景出行入山,临行公卿相送于征虏亭,供帐甚盛,车马克道,人们都说是宋齐以来所未有之盛事,朝野均荣。弘景一行来到勾容的勾曲山停了下来,便于山中建馆。弘景说此山是金坛洞容,周围百五十里,名华阳之天,汉时三茅司命之府,故名茅山。弘景于此山建馆隐居,自号华阳隐居。故人称他为陶隐居。自此,弘景开始了他的长达四十余年的隐居修行生活。弘景归隐之后,有沈约为当时的东阳郡守,因为敬佩他的志向与节操,多次写信请他出来做官,他都婉言谢绝。
梁武帝萧衍早年与弘景交往甚密。及武帝即位,其初国号未定,弘景引诸谶记,皆成“梁”字,上书武帝,告之“梁”是运符。武帝遂立国号为梁。后来武帝欲聘弘景入朝为官,亲手写诏召之,并赐以鹿皮巾,后屡加礼聘,弘景终是不应,并画双牛图与武帝,其图上一牛散放水草之间,一牛著金络头,有人执绳以杖驱之。武帝见图笑曰:“此人无所求,欲效曳尾龟,岂有可致之理耶!”遂不复提聘官之事。然国家遇有大事,无不前往咨询,帝与弘景之间,书信不绝,月常数信。帝每得其书,烧香虔受,恭敬之状,无以复加。故时人谓之“山中宰相”。
陶弘景与医学
陶弘景十分喜爱医药学,他读了很多书,也不拘于书中的言论,亲自走到自然中去寻找药物,并以实际的观察来印证书中的内容。在医学方面,他最大的贡献就是编写了继《神农本草经》之后的第一部药学专书《本草经集注》。该书在描述的内容、所载药物的数量以及分类方法等方面,都比《本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本草经集注》在《本经》365种药物的基础上又加入了365种药物,合计730种,大大扩展了可供使用的药物种类。首先,陶弘景开创了一种新的药物分类法。《本草经集注》当中,药物的记载是按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及有名未用等七类进行划分的。这样,比起《本经》的“三品”分类法,既便于使用者的查询,又便于对药物的总结。并且,在其后的一千多年中,这种方法被一直沿用着。其次,书中对于药物的性味、产地、采集、形态和鉴别等方面的论述水平,也较以前的论述有了显著的提高。另外,经过系统的归纳和总结,陶弘景还第一次提出了“诸病通用药”的概念。这是将药物的功用主治和疾病特点两个方面相结合进行的一种十分切合临床使用的归纳方法。比如:书中提到“治风”的通用药有防风、防己、秦艽、芎藭等;“治黄疸”的通用药有茵陈、栀子、紫草、白薇等。这种方法的创立为临床医学家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本草经集注》问世以后,对后世医家的影响很大。甚至到了唐代,我国第一部药典——《新修本草》,就是在此书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补充后完成的。
《本草经集注》是继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者著——《神农本草经》之后的另一部重要文献,是《本草经集注》。它的作者是距今一千四百多年前的南北朝著名医药学家——陶弘景。他堪称得上是我国医药学史上对本草学进行系统整理,并加以创造性地发挥的第一人。
有关陶弘景的野史逸闻
丹阳陶弘景幼而惠,博通经史。覩葛洪《神仙传》,便有志于养生。每言仰视青云白日,不以为远。初为宜都王侍读,后迁奉朝请。永明(永明原作水平,按梁书五-陶弘景传谓永明十年上表辞禄,据改)中,谢职隐茅山。山是金陵洞穴,周回一百五十里,名曰华阳洞天。有三茅司命之府,故时号茅山。由是自称华阳隐居,人间书疏,皆以此代名。亦士安之玄晏,稚川之抱朴也。惟爱林泉,尤好著述。缙绅士庶禀道伏膺,承流向风,千里而至。先生尝曰:“我读外书未满万卷,以内书兼之,乃当小出耳。”齐高祖问之曰:“山中何所有?”弘景赋诗以答之,词曰:“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高祖赏之。(出《谈薮》)
【译文】
丹阳陶弘景幼年聪慧,博览群书。自从他阅读了葛洪的《神仙传》后,便产生了隐居山林、修仙养道的想法。他常常对人说:“仰观青云白日所显现的天象,离我归隐山林修仙养道的时日不远了。”陶弘景起初官拜宜都王侍读,后来改迁奉朝请,这是一个闲职,定期参加一些朝会了事。齐武帝永明年间,陶弘景辞去官职归隐茅山。茅山有个金陵洞,洞长环回一百五十余里,又叫华阳洞天,内有三茅司命的府庙,因此当时人叫它茅山。由这个洞名,陶弘景自号为华阳居士。此后,凡有记载他的书文,都用华阳居士这个称谓。陶弘景隐居茅山,就像士大夫以能参加古代圣贤的礼教玄晏为荣、葛洪怀抱木皮守持本真一样。陶弘景不但有林乐之好,而且尤为喜爱著书立说。晋绅庶士中仰敬他的人很多,有的不远千里来拜谒他求道。陶先生曾说:”我读修炼以外的杂书不到万卷,同时也读有关修仙成道的书,权当小小的研究吧。“齐高祖问询陶弘景:”卿归隐泉林,山中有什么东西那么吸引着你啊?“陶弘景赋诗作答。诗中说:”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齐高祖读诗后,非常赞赏陶弘景。
陶弘景的影响
陶弘景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他推崇葛洪的著作,其经历也和葛洪有异曲同工之妙。《本草经集注》在中国医药学发展过程中写下了重要的一页,诸多创新与发展是勤劳聪敏、博学广识的先贤在中医药学方面的重大贡献,也成了我们学习、借鉴和研究的珍贵资料。,他就用“黑”字写,有的就用“红”字写。所以,后人有“本草赤字”,“本草黑字”之称。陶弘景一生爱松,尤其喜欢听松涛。他闻松涛声如闻仙乐,有时仅一人进深山,专去山野谷壑听松涛,人们因而称他为“仙人”。陶弘景继承老庄哲理和葛洪的仙学思想,揉合进佛教观念,主张道、儒、释三教合流,并进一步整理道教经书,对道教颇有贡献。
陶弘景一生执迷道教的“神仙之术”,固不足取,然而陶弘景知识渊博,精通天文历法、山川地理、医术药物、棋琴书画乃至阴阳五行,在药物、治炼、天文、地理、生物、数学等古代科技多个方面都有一定贡献。
陶弘景为寻仙访药,常漫游于名山大川中。行至山幽水静的美景之处,陶弘景便坐卧其间,吟诗作赋,作有许多优美诗文。南朝时,散文有了长足的发展,内容上出现了叙事、言情或寄情山水的文章,形式上则出现追求对偶、排比、用典,讲究辞藻华丽和声律求工的骈文。
其著成的《本草经集注》,共收药物730种。成为我国本草学发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
【1.1 认识生物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推荐阅读:
新人教版七上生物教案11-11
单细胞生物教案苏教版09-14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认识角教案10-03
浙教版必修三生物提纲10-01
苏教版认识角教学设计11-14
鲁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复习提纲10-08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 《认识角》教学设计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