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降观测技术报告书

2024-09-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沉降观测技术报告书(推荐8篇)

沉降观测技术报告书 篇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测绘局证书 证 书 等 级 :乙级 编号 :山东省工程测绘院 二零一一年十月

目录

一、工程概况

二、执行的规范标准

三、水准基点的设立及检测

四、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五、沉降观测周期

六、观测精度及观测值的平差计算

七、沉降数据统计分析

八、监控报警值、监控预警值

九、结论

附录

NO:1水准基点位置示意图

NO:2沉降观测水准基点点间高差检核成果表

NO:3沉降观测点位置示意图1NO:4沉降量统计表1NO:5沉降量、荷载、时间(S-P-T)关系曲线图

张 张 张 1张1张

1一.工程概况

四期扩建工程新建项目位于济南市舜耕路院内。建设用地地势平坦。本工程为一新建筑物,建筑高度为180.00米。基础持力层为石灰岩石层。

我院受建设方委托对该建筑物进行了沉降观测工作。

二.执行的规范标准

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GB/T50026-2007。

三.水准基点的设立及检测

水准基点是整个观测工作的基准,为保证观测值的可靠性,在施工区附近(变形区外)共布设了供沉降观测使用的2个水准基点(YZ1~YZ2),在施工现场南侧稳固的管架水泥墩上选择一个固定点YZ1,在南侧已稳固的原有烟囱上选择另一个固定点YZ2。其具体位置见附图NO:1“水准基点位置示意图”。

高程系统为独立高程系,分别由以上水准基点构成水准闭合环,于

2010年9月16日进行了初始值观测,其后分别于2010年5月17日、2010年7月5日、2010年11月8日、2011年2月24日、2011年6月15日对水准基点进行了5次检测工作,其检测及稳定分析结果见附表NO:2“沉降观测水准基点点间高差检核成果表”,从检测成果分析来看,所有水准基点在观测期间均稳定可靠,未发生任何失稳现象,为观测数据的准确性提供了可靠依据。

检测精度统计:对各检测周期的平差资料进行统计,水准基点水准线

路测量最大测站高差中误差为0.1012mm(2010年9月13日观测数据),统

计数据表明检测精度完全满足二级沉降观测变形测量精度要求。

四.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我院根据该建筑物的结构、地基及荷载特点并结合有关规范要求,对

本建筑物共布设了16个沉降观测点,观测点具体位置见NO:3“沉降观测点位置示意图”。

五.沉降观测周期

我院根据现场施工情况,于2010年9月9日对本建筑物进行了初始

值观测工作,施工中建筑物每增加15米观测了一次,于2011年9月9日进行了最后一次观测,本建筑物在主体施工期间进行了15次观测工作,封顶后进行了7次观测工作,目前共计进行了22次观测,共历时356天。

六.观测精度及观测值的平差计算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第3.0.4条表3.0.4规定:沉降观测变形测量精度等级定为二级,观测精度按二级沉降观测变形测量精度即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0.5mm。

2.水准线路的观测限差:

(1)水准线路闭合差定为:f△h≤±1.0

(2)各测站视线长度≤50m;

(3)测站前后视距差≤2米;

(4)前后视距差累积≤3.0m;

(5)视线高度≥0.6m。

3.观测仪器:采用瑞士产徕卡数字式自动安平精密水准仪-DNA03,配合条码式铟瓦水准钢尺施测,仪器标称精度:每公里往返测高差中误差nmm(n为测站数);

±0.3mm/km,外业视距限差均由数字式水准仪机载软件进行自动控制,对限差超限的数据已由仪器对该站超限数据删除,当场对该站数据进行了返工重测。

4.观测值的平差计算

每次外业观测工作结束后将仪器内存中的外业观测数据下载进计算

机后,用南京河海大学开发的专业控制网平差软件 “建筑沉降分析系统ST4.3”软件进行平差计算各点的高程和精度。对平差后水准线路测站高差中误差不满足二级沉降观测变形测量精度(±0.5mm)的观测数据,立即返工重测,直至满足精度要求为止,其后将各观测点平差后的高程填写在已定的统计表格中,计算累计沉降量及本次沉降量,并填明日期和施工情况等资料,最终形成沉降量统计表(附表NO:4)。

5.观测精度统计:对各观测周期的平差资料进行统计,观测点水准线路测量最大测站高差中误差为0.1012mm(2010年9月13的观测数据),统计数据表明观测精度完全满足二级沉降观测变形测量精度要求。

七.沉降数据统计分析

1.截止2011年6月15日最后一次观测止,最大累计沉降量为

9.2mm(1-14#观测点),最小累计沉降量为4.2mm(1-7#观测点),最大沉降差为5.0mm(1-14#观测点~1-7#观测点),平均累计沉降量为5.8mm。

2.在最近2个观测周期之间,可计算出最近时间段内建筑物的平均沉降速率,经计算在2011年2月23日~2011年6月15日,时间间隔为112天,其平均沉降量为1.0mm,平均沉降速率为0.009mm/天。

3.经计算至最后一次观测(2011年6月15日)止,相邻柱基的最大沉

降差为4.7mm(1-14#观测点~1-15#观测点,该两点相邻柱基的中心距为7510mm)。

4.沉降量、荷载、时间(S-P-T)关系曲线图分析

从沉降曲线的分布情况来看,1-14#观测点沉降曲线与其余观测点沉降曲线相比存在一定离散现象,表明该观测点区域地基土压缩模量小于其余观测点区域地基土压缩模量。

从沉降曲线的沉降趋势来看,观测点沉降曲线在2011年4月中旬以后开始逐渐趋缓,表明建筑物基础在2011年4月中旬以后开始逐步进入稳定沉降阶段。

八.监控报警值、监控预警值

根据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第5.3.4条规定:对砌体承重结构和框架结构的工业与民用建筑物相邻柱基的沉降差,变形允许值≤0.002L,取规范变形允许值为监控报警值。取监控报警值的70%作为监控预警值,即建筑物相邻柱基的沉降差监控预警值≤0.0014L(0.002L*70%=0.0014L)[L为相邻柱基的中心距离(mm)]。

九.结论

1.由沉降分析可以看出:在观测期间该建筑物的相邻柱基的最大沉降差为4.7mm(1-14#观测点~1-15#观测点,该两点相邻柱基的中心距为7510mm),建筑物相邻柱基的沉降差监控预警值为:0.0014×7510mm=10.51mm;监控报警值为:0.002×7510mm=15.02mm,最大沉降差约为监控预警值的44.7%(即4.7mm÷10.51mm≈44.7%);约为监控报警值的31.29%(即4.7mm÷15.02mm≈31.29%),由此表明本栋建筑物在整个观测

期间,建筑物地基变形值小于监控预警值及监控报警值。

沉降观测技术报告书 篇2

致使建筑物产生变形的原因很多, 归纳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自然条件变化。例如建筑物的基础地质构造不均匀, 有的稳定有的不稳定, 就会引起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 从而使其发生倾斜。另外, 受温度和地下水的影响也会使建筑物产生变形。地下水位的季节性和周期性的变化, 以及降水, 将引起建筑物呈规律性的变化等。二是与建筑物本身相关的一些原因。主要包括建筑物本身荷重、结构等。此外, 由于勘测、设计、施工、使用不合理也会引起建筑物产生额外的变形。当然上述引起变形的各种原因, 又常常是互相联系、共同作用的。

变形观测的任务是利用精密水准仪或者专用仪器, 对埋设在施工现场或者建筑物特征点部位的变形观测点, 及在沉陷影响的范围外埋设的水准基点, 进行重复观测, 求得观测点在两个观测周期的变化, 并通过对历次观测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 了解变形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利用观测变形中取得的第一手资料, 当发现有不正常现象应及时报告现场负责人, 分析原因并采取加固措施, 以防止事故发生。

建筑物变形观测的内容和方法较多。为获取建筑物的静态变形, 通常运用的观测方法有: (1) 沉降观测; (2) 倾斜观测; (3) 位移观测; (4) 裂缝观测以及地面主体摄影等。沉降观测法是建筑物施工、使用中监测建筑物变形的重要手段之一, 因此被广泛应用。沉降观测对建筑物施工、使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绝不可忽视。举世闻名的比萨斜塔之所以数百年斜而不倒, 与沉降观测技术的成功应用是分不开的。今年发生在我国上海的13层楼房整体坍塌事故、成都校园春天楼房倾斜等案例, 则与没有采取静态变形观测不无关系。因此, 建筑施工单位必须对沉降观测予以高度的重视。

现就沉降观测中的点滴体会, 与同行交流。

我们的沉降观测任务是某施工现场, 该建筑为20层楼房, 基坑挖深9m, 同时现场西侧有百货大楼4层, 仅距现场8m, 以及周围其他高层住宅, 其基础是在清除原有地下防空洞后形成的, 基础欠佳。为防止开挖地基及降水过程中坍塌, 进而进行沉降观测。

一、沉降观测的具体做法

1. 严格按照工程测量规范及建筑行业规范要求, 敷设水准基点。

水准基点选择在沉降区外300m处, 组成等距的三点, 按II等水准要求观测计算。三个水准基点中设置一固定点, 以便随时检查三点高差变化情况, 确保水准基点准确无误;同时, 工作基点选择在距基坑30m~50m的地方N个, 以方便观测, 便于检查;观测点选择在现场周围建筑物四角及沉降特征点部位, 标志为钢筋位。经过严格检查, 水准基点、工作基点沉降观测点均满足规范要求。对观测点进行反复三次测量, 取得了可靠的观测点初始值。

2. 从开挖基坑开始每天观测一次, 建筑到±0后每二层观测一次。

参加人员、仪器、标尺、路线固定, 检查水准基点、工作基点、观测点固定, 确保按程序作业。

3. 沉降观测是利用水准仪实现的, 但它又不同于一般水准测量, 有其特殊性。

所以使用的仪器必须经过专业计量单位鉴定合格后方可使用, 除观测员与立尺员密切配合外, 还得强调仪器与标尺在20m~40m为宜, 最好仪器设置固定位置, 前后视距差<0.5m, 累计差<2m, 视线高大于0.5m。确保观测精度, 取得可靠观测值。

二、沉降观测取得的良好效果

观测5天后发现基坑西侧百货大楼观测点均匀累计沉降12mm, 向现场负责人提出异常情况报告, 经过现场分析研究, 认为可能是挖掘机械震动及急骤降水引起的, 决定再观测几天看看情况。然后又观测3天, 发现继续沉降, 累计沉降量达到25mm, 马上向现场负责人紧急报告。经过现场负责人及工程监理共同分析研究, 认为现场西边缘地下土质较软, 加之距百货大楼仅8m, 主体基础差, 该单体向基坑方向挤压。决定采取以下措施:对基坑西边缘用碎石加固, 同时对基坑西边缘用毛杆进行加固。又经过10多天的沉降观测, 西边缘基本稳定, 在已沉降的25mm以内, 再没有继续沉降。

通过沉降观测取得可靠数据, 并及时向现场负责人报告沉降累计结果, 引起现场负责人重视, 及时分析研究, 找出问题根源, 采取加固措施, 避免了事故的发生, 保证了施工的正常进行。

三、几点体会

1. 在高层建筑物特别是带地下室深基坑施工

中, 应制定强制规范, 对周边高层建筑物采取沉降观测。利用沉降观测加强过程监控, 指导合理的施工工序, 预防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不均匀沉降, 及时反馈信息, 为勘察设计施工部门提供详尽的一手资料, 避免因沉降原因造成建筑物主体结构的破坏或产生影响结构使用功能的裂缝, 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2. 要高度重视地质勘测报告的真实性。

进行沉降观测的目的是解决建筑物地基不均匀沉降问题。解决不均匀沉降问题是个系统工程, 首先要从施工前的地质勘测着手。地质钻探报告真实性如何, 对多层住宅的沉降量大小影响很大。工程地质报告要正确反映土层性质、地下水和土工试验情况, 并结合设计要求, 对地基做出评价, 对设计和施工提出建议。如果地质报告不真实, 就会导致设计人员分析、判断的错误。如果在地质钻探中有的孔位深度不到位, 或抄袭相邻孔位数据, 甚至出具假报告, 误导基础设计, 会给建设单位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因此, 要高度重视地质勘测报告的真实性。

3. 要确定建筑物沉降观测精度的合理性。

桥梁沉降观测及其控制技术研究 篇3

关键词 桥梁施工;沉降观测;沉降控制;墩台沉降

中图分类号 U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52-0099-01

对于公路桥梁工程来说,其建设后成为车流较多的高速公路,为此工程对桥梁工程墩台的工后沉降量有严格限制,保证桥梁施工质量,控制工后沉降,是工程的难点。现针对桥梁沉降观测及其控制进行探讨

1 桥梁沉降观测技术

通过桥梁墩台沉降观测,可以监测主体结构的沉降、倾斜和变位情况,不但为桥梁结构受力状况、内力计算提供数据,提高了准确性,而且能便于及时发现异常情况,采取措施,保证工程的安全运行。沉降观测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布设控制网,按相关精度要求,根据施工受力加载实况,定期定点对墩台基础在施工过程中的沉降、变位情况以及徐变上拱度进行观测,在施工过程中控制沉降,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

对桥梁沉降观测仪器采取高精度经纬仪、水准仪、管式测斜仪和线条式铟瓦合金水准标尺等。沉降观测的布点的设置,沉降监测使用的基准点利用线路控制测量中布设的精密控制网中的控制点,控制点间距约为200 m,控制点选择已完成桩基区域稳定的高程控制点。沉降监测点的布置根据结构受力和全线的地质情况,对全线的沉降观测点布设进行设计,根据沉降观测的要求确定相应沉降观测标志。施工时,按设计要求将观测点埋设在设计位置。

沉降观测方法选取,对于桥梁沉降观测工作采用精密几何水准测量方法进行,观测过程中,各项偏差控制及内业数据处理按照有关规范规定执行。桥梁的沉降观测周期主要是桥梁基础浇筑混凝土终凝后,即开始初始观测,因此不同桥梁沉降观测点的初始观测日期是不一样的。对于上部结构施工期间,墩台沉降、变位观测周期,结合上部结构加载或浇筑砼的施工方案,制定不同观测周期:受荷载前期每7天一次,上部结构施工期间每1天一次,上部结构施工完成墩台承受荷载期第一个月每7天一次,之后每30天一次。桥梁基础遇到特殊情况(如架桥机架梁施工、上部结构拖拉就位、钢管拱肋重荷载吊装等),即进行几小时一次的连续观测,及时提供观测数据,确保桥梁结构安全。根据实测数据,推算出各观测阶段的沉降量和最终沉降量,并得到推算的沉降变移量,将实测推算结果与原计算值进行对比。推算的沉降变移量若满足要求,则按原计划施工。推算的沉降变移量若不满足要求时,则延长沉降滞留期等处理方法以满足沉降要求。

另外,对桥梁徐变上拱度观测也是桥梁观测的重要环节。其桥梁徐变产生因素主要是与混凝土的骨料级配、水灰比、材料性能、环境湿度、养护方法、预应力大小、张拉龄期、梁体截面尺寸形式等因素有关。沉降观测的布点适宜布置在桥梁1/4、1/2、3/4跨位置。对于桥梁徐变引起的竖向变形量通过设置水准点观测,绘制变形曲线。并结合混凝土强度、弹性模量和龄期,作为综合控制混凝土徐变的参数。根据按张拉后1个月、2个月、3个月、半年、1年以及2年的时间进行观测。

通过结合工程实践,在对桥梁沉降观测中应当注意对每次观测坚持采取“四固定”原则,即:对桥梁沉降检测所采用的仪器及水准标尺固定;观测人员固定;观测位置固定;观测环境和条件基本相同。对观测所采用的水准仪应当加强检查,每次作业前,及时进行检验校正。布设观测路线时,前后视距不超过

40 m,前后视距差不超过1.0 m,以提高观测时的清晰度。观测时间及环境:不在日出前后1小时、中午时分进行观测,更不能在大风或有雾的情况下进行观测。

2 桥梁沉降控制技术措施

根据桥梁沉降检测结果而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是有效保证桥梁安全运行的基础。从桥梁的沉降检测实践来看,对于有效地控制桥梁沉降的主要措施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对桥梁钻孔桩孔底沉砟、泥浆比重的控制,以及混凝土灌注质量控制。对桥梁采取钻孔时,避免钻孔倾斜。在钻机就位和钻孔过程中,要随时注意校核钻杆的垂直度,发现倾斜及时纠正。对于地基不均匀、土层呈斜状分布和土层中夹有大的孤石或其它硬物的情形,施工前必须作好准备。在不均匀地层中钻孔时,选择自重大、钻杆刚度大的钻机较有利,并采用低档慢速的钻进方法。

终孔时密切注意桩底持力层的地质变化,不能单纯以设计标高做为终孔的唯一原则,必须以满足设计要求的桩端地基承载力或桩侧摩擦力为依据。在桩基成孔质量与减小沉砟和泥皮厚度两者间找到最佳平衡点(不同的地质条件采用不同的泥浆比重)。对于柱桩主要是控制孔底沉砟厚度,对于摩擦桩主要控制泥浆的比重或桩侧泥皮的厚度。终孔后清孔采用换浆法,为使钻孔桩砼与孔底岩体粘接良好,在钢筋笼吊装就位后用气力提升方式排除残砟。初斗砼灌注前,下高压风管对孔底吹风或高压射水,使残余沉砟悬浮,立即灌注首斗砼。

使用先进的桩孔检测仪器,有效控制成孔质量。灌注砼前,采用JJC-1D型灌注桩孔径检测系统,对桩孔深度、孔径、垂直度和沉砟厚度进行检测,实现全自动和半自动检测,具有检测速度快、测量效率高、测量误差小精度高、使用灵活方便的特点,有效保证桩孔各项指标满足设计要求。加强水下混凝土灌注质量控制。使用耐久性混凝土,耐久性突出体现在混凝土材料低渗透、低缺陷、高密实等方面。其高密实的特性,增大了混凝土与桩孔周围土的摩擦力,减小了桩基总的沉降量。

2)对明挖扩大基础沉降控制。对桥梁基底应当严格控制超挖,松动部分予以清除。使用机械开挖时,不破坏基底土的结构,在设计高程以上保留一定厚度由人工开挖。岩石地基基坑开挖采用松动爆破开挖,控制装药量,以保证基岩的完整性不被破坏。加强地基承载力检测。基坑一般均安排在枯水或少雨季节开挖,开挖过程连续,基坑内做好排水设施并及时浇注。基底暴露时间过长时,应重新检测地基承载力。最下层基础不立模,满坑灌注混凝土。

3)对桥梁徐变上拱度控制措施可通过严格控制预应力张拉时间,预加应力时混凝土强度、弹性模量、龄期达到设计要求;施加预应力严格实行“双控”,严禁超张拉。严格控制箱梁徐变上拱期,简支箱梁不少于2个月,预应力混凝土箱梁不少于6个月,在预定徐变期间内徐变上拱未趋稳定时适当延长徐变上拱期。严格控制混凝土材料性能和配合比,以确保其弹性模量不低于设计值。

4)所有桥梁的墩台顶部,箱梁端部两侧均预埋N16钢管并套丝,顶端安设M16带帽不锈钢螺杆。测量体系的设置考虑各个施工阶段和运营期间的测试,以便获取更多的数据,校核测试结果。仪器采用精密水准仪,测量控制精度为1 mm。架梁前,每周观测一次,架梁后第一个月,每周测量一次;第二、三个月,每2周测量一次;第四、五、六个月,每月测量一次。在施工过程中,观测主要是提供架梁后墩台和基础的沉降,根据观测的数据绘制时间和沉降曲线。根据曲线和实际的测量结果,预测将来的沉降,判定预测的可靠性和沉降是否趋于稳定。如数据分析结果超出容许范围,则与有关单位分析原因、商讨对策。尽可能使沉降发生在施工期间,桥梁沉降的控制无论是总沉降还是各墩台的差异沉降量均为工后沉降,在此之前各施工阶段的沉降量均可在相应的施工时段内的结构高度进行调整。如:墩台身高度、垫石高度、垫石与支座底板间的压浆体等进行调整。施工中切实落实如上及其它控制方法和措施,实现各项预期控制指标。

3 结束语

从工程实践情况表明,通过对桥梁沉降采取观测,可有效地监测主体结构的沉降、倾斜和变位情况,不但为桥梁结构受力状况、内力计算提供数据,提高了准确性,而且能便于及时发现异常情况,采取措施,保证工程的安全运行。文章针对桥梁沉降检测及其控制技术而展开探讨,可有效地指导同类工程施工。

参考文献

[1]董学智,李胜,李爱民.变形监测技术在桥梁监测中的应用[J].测绘,2012,28(02):118-119.

[2]章志红,王林.浅谈沉降观测数据管理、处理和分析[J].江西测绘,2010,27(06):31-33.

沉降观测技术服务合同 篇4

受托人(乙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甲、乙双方在平等、自愿、等价有偿、公平、诚实信用的基础上,经友好协商,就甲方委托乙方承担沉降观测工作达成一致意见,特签订本合同,以资信守。

第一条工程概况

1、工程名称:

2、工程地点:

第二条工作范围

对____进行沉降观测。沉降观测工作由建筑物第一层结构施工开始,一层观测一次,以上每两层观测一次,待建筑物主体结构封顶后半个月、一个月、两个月、六个月、十二个月、十八个月各观测一次。

报告提交时间:待全部沉降观测结束后七日内提供沉降观测报告。

第三条技术要求及观测方法

乙方应按《建筑变形观测规范》(JGJ8-20xx)和《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xx)第三等级的要求,以及甲方提供的设计图纸,采用精密水准仪进行观测,乙方于每次施测后三天内向甲方提交有关数据资料。待全部沉降观测结束后提供沉降观测报告。

观测方法:二等水准观测。

第四条合同计价及付款方式

1、本合同采用固定综合包干方式计价,共布设监测点____个,观测____次。沉降观测总次数为____点次,沉降观测基准点____个,观测预算总价款(含税金)为人民币____元(大写:____)。该包干单价已包括设备进退场费、沉降观测水准基点深式埋设费、沉降观测点埋设费、观测费、资料整理费、出报告费、工程验收配合费、水电费、税金等全部费用,除本合同另有约定外,不再因任何理由予以调整。

2、完成沉降观测点布设及结构施工到10层的观测并提交相应观测资料后7日内,甲方支付乙方合同价款30%的服务费。

3、待施工完成结构封顶并乙方完成完成结构封顶后观测并提交甲方成果资料后,甲方应在七日内支付乙方合同价款40%的第二次服务费款。

4、待乙方按合同要求完成全部观测并提交成果后十天内,甲方将剩余30%合同价款一次性支付给乙方。

5、若完成规定工作量后,建筑物沉降尚未稳定(稳定标准为沉降速度小于1mm~4mm/100d)仍需继续观测或观测中由于其他原因需增加观测次数或延长观测时间,则增加的工作量及发生的费用甲乙双方协商确定。

6、上述款项支付前,乙方需提供正式发票。否则甲方有权推迟付款期限。

第五条双方义务

(一)甲方义务

1、甲方派员现场协助沉降观测点的安装埋设。

2、委派现场代表负责对观测工作进行全面管理,解决观测过程中出现的需要甲方协调的相关问题,并参与观测的初验、各种验收和签证工作。如变更现场代表应及时通知乙方。

3、负责协调乙方与其他各承包单位的关系。通知乙方建筑工程进度,确定每次进场观测时间。

4、按相关规定办理观测所需证件、手续,提供有关的资料。

5、在乙方出具沉降观测报告及相关文件后,甲方若在3个工作日内未提出书面异议,则视为确认。

(二)乙方义务

1、委派项目负责人1名负责观测期间的全面管理。

2、本工程沉降观测由建筑物出±0.00后第一层开始进行。在楼室内地坪±50cm范围埋设各栋楼的沉降观测点,进行楼的沉降观测。一层观测一次,一层以上每2层观测一次。待建筑物封顶后半个月、一个月、两个月、六个月、十二个月、十八个月各观测一次。

3、当观测过程中发生下列情况之一时,乙方必须立即书面报告甲方,同时按应按甲方的要求增加观测次数,费用按实际次数计算,以原始观测记录为准。

(1)建筑沉降量达到或超出预警值;

(2)观测期间,建筑物本身出现与沉降变形特征相似的异常情况(如结构裂缝、各观测点之间沉降量差值不均衡程度严重)时。

4、若施工过程中遇特殊情况停工时,在停工后及重新开工前应各观测一次。停工期间每隔2—3个月观测一次。

5、乙方负责沉降观测点的安装埋设,并在每次施测前应与甲方现场代表联系;乙方应对其提交的观测结果、观测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否则,甲方将有权扣除应付乙方的全部费用。如造成较大损失的,甲方有权向乙方进行索赔。

6、乙方负责沉降基准点的安装埋设,要求埋设点牢固可靠,符合规范要求。

7、乙方在合同签订后2日内应向甲方提交如下资料:观测方案、仪器检测资料、测量人员资格证书;观测过程中提交观测计算资料与成果表、技术报告。

第六条安全责任

乙方观测人员进入施工现场应佩戴安全帽及必要的防护装备,遵守所有现场安全要求;观测作业期间乙方的人身及物品安全由乙方负责。

第七条适用法律条款

本合同的订立、效力、解释、履行和争议的解决均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

第八条争议的解决

凡因执行本合同所发生的或与本合同有关的`一切争议,合同各方应通过友好协商解决;如果协商不能解决,任何一方可向观测实施地人民法院起诉。

第九条其它

1、本合同未尽事宜,由甲乙双方友好协商,另签订补充协议。

2、本合同一式肆份,甲、乙双方各执贰份,每份均具同等法律效力。

3、本合同自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

4、本合同附件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5、其它约定:甲方所有往来文件均需签字并加盖公章方可生效。

甲方:乙方:

地址:地址:

法定代表人法定代表人

(或授权签约人):(或授权签约人):

沉降观测验收标准 篇5

沉降观测在建筑物的施工、竣工验收以及竣工后的监测等过程中,具有安全预报、科学评价及检验施工质量等的职能。通过现场监测数据的反馈信息,可以对施工过程等问题起到预报作用,及时做出较合理的技术决策和现场的应变决定。

一、沉降观测的对象

沉降观测的对象包括: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建筑物;复合地基或软弱地基上的设计等级为乙级的建筑物;加层、扩建建筑物;受邻近深基坑开挖施工影响或受地下地下水等环境因素变化影响的建筑物;及需要积累建筑经验或进行设计反分析的工程。

二、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沉降观测点应布设在能全面反映建筑物地基变形特征的点位,一般布设在建筑物的四角、在转角及沿外墙每10~15米处;高低层建筑物、新旧建筑物、不同地质条件、不同荷载分布、不同基础类型、不同基础埋深、不同上部结构、沉降缝和建筑物裂缝处的两侧;建筑物宽度大于或等于15米,或宽度小于15米但地质条件复杂的建筑物的内纵墙处,以及框架、框剪、框筒、筒中筒结构体系的楼、电梯井和中心筒处;筏基、箱基的四角和中部位置处;多层砌体房屋纵墙间距6~10米横墙对应墙端处;框架结构可能产生较大不均匀沉降的相邻柱基处;高层建筑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对应尽端处。各种构筑物沿四周或基础轴线的对称位置上布点,数量不少于4个测点。观测基准点应设在基坑工程影响范围以外,一般不小于30~50米且数量不应少于两个。

观测点的布设是沉降观测工作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影响观测数据能否真实地反映出建筑物的整体沉降趋势及局部沉降特点。

三、沉降变形监测的精度要求沉降观测的测量精度等级采用Ⅱ级水准测量。视线长度宜为20~30米,视线高度不宜低于0.5米,宜采用闭合法消除误差。

四、观测周期建(构)筑物的沉降观测对时间有严格的限制条件,特别是首次观测必须按时进行,否则整个观测得不到完整的观测意义。施工期间一般在基础或地下室完成后开始观测,每完成一层观测一次,沉降速度≥2.0mm/d应减缓加载速度并增加观测次数;如施工过程暂停,则在停工及重新开工时应各测一次,停工期间2~3个月测一次;竣工后第一年测四次(其中第一次宜在竣工后二个月时),第二年测2~3次,以后每年一次直到稳定。各个阶段的复测必须定时进行,不得漏测或补测,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准确的沉降情况或规律。

五、稳定标准

稳定标准应由沉降量与时间关系曲线判定,对重点观测和科研观测工程,或最后三次观测中每次沉降量均不大于2√2倍测量中误差,则认为已进入稳定阶段。

二、三级多层建筑以0.04mm/d,高层和一级建筑以0.01mm/d为稳定标准。若施工过程中沉降大于2.0mm/d则应采取有效措施。

六、验收标准

建筑物竣工验收标准为最后一次观测的沉降速度:

一级公路沉降、位移观测方案 篇6

因此,我们要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路基沉降的原因,搞清路基填筑材料、填筑高度与路基沉降的关系,掌握高填方路基施工段的沉降控制措施。

高填方路基特点

高填方路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填筑工程量大,工期长,涉及的填筑问题较多,控制起来比较困难;

二是高填方路基填筑较高,要求路基具有良好的边坡稳定性及足够的整体抗压性;三是路堤本身累积沉降大,必须严格控制路堤单位填筑高度的工后沉降要求更为严格 ;四是高路堤的稳定性需要进行专门分析和验证。

基于以上特点,路基填筑完毕之后,大约需要一年的时间才能趋于稳定,这是因为路基填筑完毕之后,虽然地基所承受的土压力趋于稳定,但使用过程中除了土压力之外,它还将受到行车及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所以,必须经过大约一年的时间才能真正趋于稳定。

高填方路基施工技术

高填方路基施工前,必须进行填筑段试验。作为试验段,控制长度大于 200m。在试验过程中,选择合适的设备类型以及各种参数,进行反复试验。确定工程中的各种设备和参数,便于施工阶段的施工。在施工前必须仔细勘察填方区域,了解其地质和土质情况,尤其是特殊地基,应根据相关规范,对地基进行处理。可先将地面的树木和腐殖质土清除,并排除积水,晾晒、平整,然后采用压路机碾压,直到压实度达到规范要求。运料前,挖方区的填料经试验合格后使用。采用挖掘机或装载机装车,自卸汽车运输到填方区。汽车卸料时,安排专人指挥,按每层 30cm 的松铺厚度计算卸料密度,进行摊铺和整平阶段。然后采用自重 30t 以上大型履带式推土机初步摊平,并在初平后,进行来回碾压,完成初步压实,以利于平地机平整。每层初步平整完成后,再用平地机进行精平,并形成一定的路拱以利于排水。对机械无法到达的边角处,人工找平。

在经过平地机精平后的填层面上,采用振动式压路机碾压。碾压时直线段由两边向中间,小半径曲线段内侧向外侧,纵向进退式进行,横向接头重叠 0.5m ~1.0m,纵向碾压轮迹重叠 0.2m ~ 0.4m,压路机的行驶速度控制在 4km/h 之内。初压时,采用静压,然后改为振动压实,压实遍数均由试验确定。对于边角地带,机械无法进行碾压,可以采用强夯的方式进行处理。以灌砂法为主、贝克曼梁为辅助的方式进行检测。路基进行填筑操作时,必须按相关规范进行土工试验,从而确定土样的密度以及最佳含水率,填层的压实度,必须达到规范要求。如果没有达到,需要进行反复碾压,并对填料的汗水率进行分析计算,确定其值在最佳含水率±2% 的范围。

沉降控制技术措施分析

沉降分析方法

高填土沉降的内涵主要是路基沉降,具体包括沉降技术和沉降预测。

就现在而言,路基沉降技术和预测的方法有三个类别。一是分层综合法,即利用规范以及相关标准而计算出路基的最后沉降量,此法应用较多。二是数值计算法,即利用当前以及成熟的理论,根据不同的土质,构建不同的模型,从而利用计算机来分析计算出各个有限元的沉降量。三是以实际的沉降资料为基础,进行推算出路基的沉降量,此法具备非常独特的优势,通常在实际工程中,衍生出各种指数曲线法、S 型成长曲线法、时间序列法、双曲线法、线性回归法、灰色预测法、神经网络法及近年出现的小波神经网络法等。基于现场实测数据的沉降预测方法既有它的理论基础,又简单易行、便于操作,结果也往往与实际情况吻合较好。前两类方法需要很多实际工程来确定,而且在取样过程中难免出现很多干扰因素,导致实际结果与理论沉降量并不呼应。对于高速公路而言,其重要的控制点是预测以及控制工后沉降。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必须全面预测和分析路基沉降数据,合理选择施工工艺,强有力地保障路基沉降的稳定是重中之重。

沉降控制技术

具体施工中,控制沉降必须从施工前抓起。施工前期,必须建立 3~ 4 个观测基点,基点位置必须在沉降范围以外的区域,结合全站仪、水准仪等精密仪器,测量出基点位置的标高及相关基线方位,然后在路基两边,即路堤坡脚处、坡脚以外 2m和 4m 处,对称埋置 3 个观测点,各观测点间距为 200m,这些观测点用钢筋混凝土浇筑成土桩,尺寸大小为 15cm×15cm×150cm。路 基 填筑前,以全站仪测定好的基点标高和基线方位为基础,作为初始位置,做好详细记录。路基正式浇筑时,以每天进行一次观测为宜。如果测点位移以及沉降数值变化很小时,可采取 3 天测量一次。如果基本没变化,则可 10天测量一次,详细记录每次观测的数据。为了控制沉降,必须在施工过程中把握填层厚度和填筑宽度。当每一层初平之后,必须进行填层厚度的检查。一般而言,填筑的厚度要不能超过 30cm。如果在检查过程中,有超过范围的,必须采取减薄措施。利用推土机进行初铺时,必须控制摊铺的宽度,一般来讲,摊铺的宽度要大于设计宽度,一般大 50cm 为宜,这样可以充分保证路基边缘的压实度。一般而言,强度小而且透水性较差的土,填在下层,相反来说,强度大、土质较好的良性土填在上层。对于填土而言,必须全面保障其压实度,每填完一层,必须由专业人员对压实度进行检测试验,尤其是路基的薄弱环节,必须进行强有力的抽查试验。如果密实度达不到要求时,必须采取相关措施,比如强夯处理等,用以保障路基压实度。在高填土施工过程中,必须做好排水工作。填筑过程中,在填层设置横向的排水坡,坡度控制在 2%~4%,在路基两边设置交错排水沟,间距以 10m~20m 为宜。

快速补强措施

高填方路基在施工后存在路基下沉及路面不均匀沉降及侧移的隐患,可以拟定采用局部压密注浆处理方案。

压密注浆法即浆液在一定压力下,先对原地层空隙、裂隙进行充填,后随压力增大。沿土体最小主应力面进行劈裂,浆液进一步扩散和延伸,最终形成板状和树根状浆脉,与原状土形成复合地基。该工艺既能提高承载力,又具有施工速度快,造价较低的特点。

施工工艺流程为:布孔→钻机就位→成孔→清孔→检测浆液配制→浆液搅拌、检测→疏通管路→检查仪表→注浆器→下止浆塞→分段灌注→灌注结束→封孔→清洗泵体、管路→妥善处理余浆。

合肥某厂房沉降观测技术探讨 篇7

1 数字水准仪特性

电子数字水准仪的速度快、效率高。传统的几何水准测量, 仪器站必须要有2人, 1人观测, 1人记录计算, 而使用数字水准仪完全可以由1人进行观测, 自动记录, 并实现了内外业一体化。观测只需要对准水准尺调焦和按键就可完成、记录及计算, 不存在误读、误记、没有人为读数误差。仪器可与计算机相连, 进行数据后处理, 实行内外业一体化。由于仪器具有自动观测、记录的功能, 省去了作业人员的观测、报数、记录、现场计算的时间及人为出错而出现的重测。数字水准与传统仪器相比速度快、既省时、又省力可节省1/3左右的时间, 从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LEICA DNA03电子水准仪是世界上精度最高的数字水准仪, 可全自动平差, 可实现无纸化作业, 自动出报表。无论您是做工程测量、结构、沉降观测、还是做高精度的水准网观测, LEICA的DNA03电子水准仪都能为您提供精确的观测结果和可靠的数据。

2 数字水准仪的应用

2.1 控制网建立基本要求及建立方案

为了加强某厂房施工现场各重要构筑物沉降测量的监测工作, 确保该厂房新建生产线的顺利实施, 要求对建筑物在施工和运行阶段定期进行沉降监测工作。首先必须建立施工现场高程控制网, 从而保证各期观测有统一的高程基准。沉降监测控制网的建立有以下基本要求。

(1) 基准点 (特别是核心基准点) 应建立在受施工影响小、易于保存的稳定区域, 在整个工程施工结束四个月内不被破坏; (2) 在工作测点上, 最好直接观测到基准点, 以便于沉降监测时进行工作测点稳定性的检核; (3) 基准点分组布设, 一般每组不少于三个 (条件不容许时不得少于2个) 点, 点间距控制在80m~200m范围内; (4) 高程控制基准点应连接成多结点水准网, 按现场施工要求, 高程基准网布设成二等水准网。

根据以上的基本要求, 结合现场及周边的条件进行控制网的设计 (见图1) 。

2.2 观测方案

目前国家还没有制定数字水准仪的相关规范和技术要求, 国内也没有同类项目中应用的成熟经验可借鉴, 对数字水准仪在高等水准网建立中的应用, 其操作流程、外界因素影响程度及最终精度尚无规律可循。本次高程控制网要求为二等水准网, LEICA的DNA03电子水准仪能满足现场施工要求。

根据施工进度以及委托方要求, 分别于2007-03-16起至2010-03-28共进行了25次沉降观测, 在观测过程中, 为了保证外业测量数据的准确性, 在仪器站仍然安排2人, 1人观测, 1人记录计算, 将记录成果作为内业数据检核之用。由于Sprinter 200M数字水准仪记录软件中没有基辅分划读数差的超限控制和提示的问题, 为保证观测精度, 采取每照准一个方向, 设置读数两次, 如其两次读数之差符合所给定的限值, 则取平均数为观测值, 否则重测。

根据数字水准仪的特性, 在操作流程中规定:如遇人、车流频繁, 地面震动较大时, 不能随意启动仪器进行测量, 需待激烈震动趋缓时方可启动仪器测量。遇三、四级风时, 为防止仪器视线抖动, 应加大脚架跨度, 以增加仪器的稳定性, 防止风力的影响。此外, 该仪器还有自动提示功能, 当仪器受震动较大, 测量时将提示无效测量, 从而保证了测量的精度。

2.3 数据处理分析

沉降观测点的本次沉降量=本次观测所得的高程-上次观测所得的高程;累积沉降量=本次沉降量+上次累积沉降量。将观测点本次沉降量、累积沉降量和观测日期绘制成沉降曲线图, 即时间与沉降量关系曲线:以沉降量s为纵轴, 以时间t为横轴, 组成直角坐标系, 以每次累积沉降量为纵坐标值, 以每次观测日期为横坐标值, 绘制成时间与沉降量变化关系曲线。

此二等水准网, 由18个点组成 (见图1) , 布设成多结点闭合水准网。用LEICA的DNA03电子水准仪外业观测, 获得了所需的原始数据, 分析数据中无错误或大的粗差, 并进行初步的检核。构成该水准网两个大环和一个小环, 各环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 二等水准的外业观测是合格的, 其精度指标远远高于规范所规定的允许误差, 说明LEICA的DNA03电子水准仪用于本次沉降观测二等水准网的建立可行。

可以看出, 各点的高程中误差控制在1mm以内, 精度符合工程要求。平差后的单位权中误差为0.62mm, 每公里观测高差之中误差为1.56mm, 且通过了置信度评价。本沉降监测控制网是正确, 可以采用的。

3 结语

(1) 测量精度高, 在一定地区和条件下, 能够满足工程上二等水准测量的需要。同时具有速度快、效率高、能有效减轻作业劳动强度的优点。 (2) LEICA的DNA03电子水准仪读数客观、真实, 避免了测量工作当中的测、记误差, 确保了测量数据的可靠性。 (3) 在施测过程中, 测站应尽量远离强磁场 (变压器等) 作业。强磁场有可能影响仪器的补偿器, 导致测量误差, 若产生不可靠的测量数据要进行检核;同时, 应防止地面震动对观测的影响。 (4) 实践证明, 对数字水准仪来说, 扶尺的质量对观测结果影响较大, 因此在进行测量时要求标尺严格直立。

参考文献

[1]宁殿民, 余钢, 李文宾, 等.提高沉降观测精度方法[J].科技资讯, 2006 (2) .

[2]吕忠刚.建筑物沉降变形测量的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4 (1) .

[3]林勋.建筑物变形监测的综合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5 (2) .

[4]杨文府, 崔玉柱.GPS-RTK的技术方法探讨与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 2008 (4) .

[5]温宇斌.建筑物沉降观测的实践及探讨[J].测绘通报, 2002 (11) .

[6]沈彦文, 花向红, 王新洲, 等.水准尺倾斜对沉降变形量的影响研究[J].测绘信息与工程, 2003 (2) .

[7]郑文忠.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法与实践[J].科技资讯, 2006 (7) .

[8]独知行, 靳奉祥, 冯遵德.高层建筑物整体变形监测及分析方案[J].工程勘察, 2000 (2) .

[9]梅连友, 马志明, 马平平, 等.高层建筑物变形监测与分析方法研究[J].后勤工程学院学报, 2004 (2) .

沉降观测技术报告书 篇8

关键词: 高层建筑 建筑施工 沉降观测

中图分类号:TU19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3(c)-0000-00

现代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同时,随着土地资源逐渐减少和人口总量的不断增长之间矛盾的日益突出,高层乃至超高层建筑物不断增多。近年来,在我国建筑业飞速发展的同时,高层建筑物亦越来越多,楼层不断增高、荷重不断增大增强,建筑物的沉降量也必然会不断地增加。为了能够方便的全面的了解到建筑所在场地的土质情况,建筑工作者可以在高层建筑施工的各个阶段都运用沉降观测技术在整个过程实施沉降观测,为了保障所有的建筑物在整个使用过程中都能发挥其最大的使用功能,对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显得十分必要、十分重要。

1 高层建筑施工中沉降观测的必要性

现今社会上,我国的高层建筑的数量逐年增加尤其是在大型商业建筑、办公写字楼以及大部分的居民区的建设过程中普遍的运用到了基于沉降观测技术的高层建筑的建筑形式。在大部分的高层建筑进行建筑施工的过程中,沉降观测技术的应用又是其中最为重要和十分必要的,沉降观测技术的正确使用不仅关系到设计的高层建筑在建成之后的使用过程中的使用安全和安全稳定,更为重要的是他也是工程地质测量的重要项目之一,这不得不引起工程项目参与各方的高度重视。

在进行高层建筑的过程中,普遍使用沉降观测技术,并不断加强对高层建筑的各个阶段的沉降观测技术的使用,高效及时的沉降观测不仅能为今后的建筑工程项目的工作人员提供准确有效可靠地技术指数和相关参数,而且能为设计部门提供详尽的地质资料,大富缩减以后的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所可能发生的建筑主体结构损坏甚至于破坏或者出现裂缝等质量问题的可能性,使得建筑项目的安全性与使用年限符合国家相关检验标准。

为能保证高层建筑物结构的安全,确保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在高层建筑施建进行具体的建设过程中增强对高层建筑建设各个阶段的沉降观测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应引起高层建筑的设计者的高度重视。所以,在高层建筑施工中,一定要对各项沉降参数进行周密的观测,并且还要通过专业技术人员对各项观测数据进行严密的分析和研究,最终得出项目所在地的高层建筑发生沉降的原因,针对于各种可能原因及时制定恰当的控制措施,从而从建筑物的整体的高端提升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建设质量和在今后的使用过程中高层建筑的使用安全性和稳定性。

2 高层建筑物的沉降原因分析

通过建筑设计师和对高层建筑的施工过程的工作人员在不断地实践过程中对高层建筑的沉降观测以及对沉降观测数据的分析的结果的研究和分析,高层建筑可能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不均匀沉降的成因是多方面并且是十分复杂的;这既有来自外部的影响,也有其内在的原因;既可能是一种因素所致,也有可能是由于许多的原因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总而言之,导致高层建筑在使用过程中发生不均匀沉降的影响因素大体可以分为设计、勘察、施工、规划、使用、自然灾害等不同方面的因素。

2.1 对具体地基的处理不当

第一,对软硬差异很大的地基上没有进行地基差别化处理,均以天然地基的标准来衡量,造成建成后的建筑物由于地基本身的差别而产生不均匀沉降。第二,并非所有的建筑地基的地基土都是单一质地的匀质地基,然而设计者在设计时没有考虑到这一点单纯的对其作了简化假定, 过于理想化,主要表现在压缩模量、密实度等方面,这必然使得计算与实际存在很大的误差。第三,由于地基的差别很多的地基的基岩可能会产生严重倾斜,在这种地基上建设的建筑物的基底下的压缩层很可能是一边较薄,而其他地方的地层却很厚,导致由于建筑场地的地基土的相对压缩量相差很大,在此地建设成的高层建筑物就极容易产生不均匀沉降。

2.2 施工过程出现问题

由于施工过程出现问题而导致基础沉降的事故也很多,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很多很复杂,但总体分类而言可以分为施工方案不符合相关规程、施工质量低劣、桩头处理欠妥、施工记录造假、配套设施影响、相邻基坑影响、对地基上保护不力以及未及时采取补救措施等各种问题。

2.3 建筑场地选址失误

建筑场地要选在安全的环境之中,应尽量避开断裂带、疏松的土坡边缘、陈旧的河道和极有可能塌方、滑坡等危险地段。建筑场地选择错误必将潜伏着严重的未知危险。

2.4 不恰当的建筑规划

规划部门对于软土地区进行建筑用地的批准许可时,建筑物与其他建筑间的距离过短,导致在相邻基础的地基情况下由于天然地基土的附加的引力会相互叠加到一起,容易引起高层建筑由于地心引力的差别导致地基松动产生高层建筑倾斜主要是彼此之间的倾斜尤为严重或者在邻近的几个的高层建筑在进行桩基施工时,地基土形成相对较大的扰动,导致建筑承载力严重不足。

2.5 高层建筑的基础方案设计错误

当高层建筑设计者同时设计高层建筑时对同一栋高层建筑却使用多种不同的基础形式时,对于两两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处理的欠妥,导致地基土所承受的附加压力严重不均匀,高层建筑基础刚度变化相对较大,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高层建筑就极容易造成高层建筑在使用过程中产生不均匀沉降,从而致使高层建筑的主体结构遭到不同程度的破损。

3 高层建筑的沉降观测的基本要求及步骤

3.1 高层建筑的沉降观测的基本要求

(1)仪器设备和人员素质。参与人员必须接受专业学习及技能培训,并且要求参与人员对于经常使用的仪器的操作规程要能熟练的掌握和使用。

(2)观测时间。对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时间有严格的限制条件,并且在高层建筑施工的整个阶段都要求进行的定期的沉降观测,进一步更新数据。

(3)观测点和基准点。沉降观测点应尽量埋设在便于观测和测量的地方。一般说来,高层建筑的设计图纸上要求明确表明沉降观测点和基准点的位置。

(4)沉降观测过程遵循的原则。沉降观测过程中要遵循的主要原则即为“五定”原则,即通常所说的“沉降观测布设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和统一布设的沉降观测点,要求点位必须稳定且便于观测;所使用的仪器、设备都要工作正常、使用起来要稳定.

(5)施测过程。熟悉和正确的使用和操作仪器及设备。而且在整个观测过程中,操作人员一定要注意团队之间的相互配合,人员之间相互协调一致,认真仔细,做到每一步都进行校核。

(6)观测精度。对于观测精度,不同的建筑物有不同的要求,这要因物而定。但是总的来说如果对于建筑物没有什么特殊的要求,一般地,在按照设计图纸所进行的高层建筑物施工过程中,通常使用普遍采用的二等水准测量的沉降观测方法。

(7)观测成果整理及相关计算。对于原始数据,一定确保其原汁原味、真实可靠,对于观测成果的整理和计算,应该要符合具体施工测量规范的要求,要有正确的依据,做到严谨有序,并且每一步都做好校核,计算结果必须符合有效性原则,并且有效性原则应该要始终贯彻于整个成果整理及计算过程中。

3.2 高层建筑的沉降观测的实施步骤

高层建筑的沉降观测的实施步骤可简单的氛围一下五个方面:(1)建立水准控制网。(2)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3)沉降观测。(4)记录整理和计算。(5)统计表汇总。

4 高层建筑物的沉降观测的质量控制

(1)布设沉降观测点。进行沉降观测点的布设时,要根据建筑物地基沉降特征并且结合实际地质情况及建筑结构特点来确定具体的沉降观测点。

(2)布设基准点。统一布设的沉降观测点或者基准点所形成的观测网络以及一体化要求所形成的沉降观测监测方法更应该要能够体现沉降观测的整体效果以及有利于整体沉降观测的分析。第一、尽量在施工变形影响区域之外选设基准点,尽量避开松软地层和滑坡区,避开地下各种管道设施。为方便观测和保存基准点宜选设在位置固定的地方。第二、提前进行基准点的埋设,最好在沉降观测前一个月进行埋设。第三、保护好基准点及周围的保护标志,尽量避免碰撞。第四、所有的统一布设的观测点和基准点点位都应该要注意尽量避开障碍物,便于进行初次和定期的观测和长久保存。

(3)对建设好的高层建筑的进行定期沉降观测。在工作人员布设好高层建筑的沉降观测点和基准点之后,应按照先前制订好的观测方案和观测周期实施沉降观测。对每一点的初期观测,最好进行两次观测,以确保初期数据的准确性;务必做到认真细致的进行每一次的观测和及时记录观测数据,并且要求每个观测点的高程数据应由两次观测后的平均值来确定。

5 结语

通过前面的分析,总结出如下结论,按照高层建筑设计者设计好的高层建筑图纸所进行的高层建筑的施工过程以及整个阶段进行定期的沉降观测是一个非常重要且不可或缺的地质勘探项目。同时在今后的沉降观测技术应用中,观测人员不仅要增强技术分析和创新,而且还要及时了解掌握新型仪器设备的操作技巧,才能更好更快的开展相关观测工作,及时为高层建筑施工提供更加科学、可靠的沉降参数。总体来说,对高层建筑进行全面、系统、长期的沉降观测,并且及时掌握其沉降规律,从中发现异常,及时准确的分析沉降原因,并采取相应补救措施,这对保证桩基高层建筑物在施工期间和投入运营后的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柴君松.浅谈高层建筑施工中沉降观测的应用.商情[J].2010.

[2] 高亚民.高层建筑施工中沉降观测技术的应用.西部探矿工程[J].2008,(3).

[3] 谷娜.粘性土地基中混凝土灌注桩桩基检测及沉降分析[D].河北工业大学.2006.

地址:日照市岚山区岚山中路19号(住房与城乡规划建设局) 邮编:276807

电话:13562386119收件人:葛传增

上一篇:优秀实习生 荣誉证书b下一篇:地下室顶板及外墙防水施工方案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