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教育培训工作思考(精选8篇)
检察教育培训工作思考
作者:任亚娟
来源:《法制博览》2012年第08期
【关键词】检察教育;培训工作
检察教育培训工作是国家民主法制建设的基础工作之一,是提高检察队伍素质的重要途径,事关检察事业的兴衰。现阶段,检察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等诸方面还存在问题。新形势对检察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形势和各种突发事件,如何出色地完成国家赋予的神圣职责,争取检察工作更好的发展,已经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此,结合本地区检察教育培训工作实际谈点意见,供商榷。
一、现行检察教育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培训效果不明显。学员们对培训班的课程设置、教育的授课内容、水平、收效等方面都不很满意,达不到培训的真正目的和要求。其次是缺乏针对性。干警们从办案一线抽出时间来学习,他们需要的不仅是法学理论知识的更新补充,更需要的是掌握办案的技能、技巧,现行的教育培训没有一套针对检察干部教育培训系统的可操作的检查、督促、考核、奖惩制度,导致了教育培训与干警使用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脱节现象,客观上造成了部分检察干部轻视教育培训,缺乏参加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三是培训具有随意性,缺乏计划性和强制性。注重对领导的培训,忽略培训的受训面。四是教材及师资水平有待提高。目前各类检察教材涵盖公诉、反贪、渎侦等各业务部门的业务,但大多重叠、反复、大同小异。在教育培训中,有的教师缺乏实践经验,有的缺乏理论水平,不能适应教育培训工作需要。
二、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教育培训工作机制的几点建议
(一)改善课程体系建立起一套以基本业务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专项业务能力的培训与训练和业务理论的学习与研究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体系。不同种类、不同层次的培训,重点课程的设置应各有侧重,注重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训、训练及提高。按照内容可以设置基础课程、基本技能课程、专项技能课程和技能理论课程,使我们的课程体系发挥出“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的效能。
(二)全员投入,整体推进
检察人员教育培训体系具有层次性,包括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全员性的培训。当前本地区检察教育培训的范围显得较窄,一定程度上还不能满足干警的需求。应当逐渐创造条件,使全体检察官在工作期间都能得到定期的培训和提高。可按照学历教育、续职培训、功读专业和司法资格等目标要求,有的放矢地制订个人学习计划,并以处室为单位建立起《干警学习档
案》,每半年督查一次目标完成情况。也可结合干警的年龄、岗位、职级等条件,提出掌握驾驶技术、取得计算机等级证书和达到英语四级水平等不同要求。
(三)发展教学新手段,增强学习的实效性
当前检察官教育培训的授课人与听课人缺乏互动,实践中鲜活的东西在课堂上成为空洞的说教,不利于培养检察官的实践技能。应改单一的集中授课为研讨、交流、答疑、观摩、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并存。现阶段,提高教学手段的科技含量,也极重要,在科技化、信息化、数字化的社会发展大趋势下,我们应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开发、使用上做文章。以网络、视频、计算机等现代传媒手段为教学载体,使学员浏览、阐释、讨论随心所欲,适时补充全新的知识,捕捉鲜活的信息均易如反掌。同时,开发教学新手段,检察视频会议传输系统可发挥极大作用,将其会议传输功能发展为会议、培训培训并举,让全国各地干警享受高水平的培训讲座,让检察教育资源共享。这点对本地区稀缺的检察培训资源而言,无疑更为重要。另外就是要以多种形式促学、确保实效。可以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的业务比武、岗位技能培训、庭审观摩、点评法律文书、论辩赛、微机操作竞赛、优秀公诉人和办案能手评比等活动,激发全员学习的积极性。上级院各业务处室可制定基层院对口科室学习计划,明确政治业务学习的内容和目标要求,同时以考促学,深化效果。
(四)开展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
一是各培训机构之间可以开展交叉培训,扩大局部优势,推广先进经验,共享教育培训资源。互相监督、互相促进。二是可以开展跨行业跨专业培训。现在,犯罪活动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多,犯罪手段越来越多样化,检察工作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需要检察工作人员在检察业务的基础上还应具备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以便适应社会形势的变化,更好地开展工作。因此,应当选送检察干警定期、短期到一些犯罪高发的行业、部门,一方面进行培训学习,一方面了解该行业或部门内的犯罪情况,这不仅学习和更新了相关专业知识,了解了该行业或部门内犯罪的手段及特点,同时也开展了犯罪预防和犯罪控制研究工作,一举多得,促进了检察工作的纵深发展。
(五)认真选配培训师资
一、绩效考评的起源、发展和在检察机关的应用
(一) 绩效考评的起源和发展
据有关学者考证, 国外的绩效考评最初起源于英国。1854—1870年, 英国改革文官制度, 实行按年度、逐人逐项考评工作实绩。1887年, 美国仿效英国建立了考评制度。此后, 其他国家纷纷仿效。
我国的绩效考评从战国时期开始, 到唐代初期、清朝末年到新中国成立, 一直沿用这一制度。2002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和瑞典的罗尔·沃伦堡法学院合作, 在一些检察院开展绩效考评试点工作。2002年3月, 最高人民检察院正式下发《人民检察院基层建设纲要》, 明确指出:“以考核干警的能力、绩效为核心, 探索建立能级管理机制。在明确内设机构和工作岗位职责的基础上, 分类分级明确工作目标, 以动态考核为主、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实行全员能力和绩效考核, 奖优罚劣。”几年来, 检察机关在推行绩效考评工作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产生了非常明显的积极效应。
(二) 检察工作绩效考评的内涵及特征
检察工作绩效考评应该包括六个方面的要素:考评目标、考评对象、考评主体、评价指标、评价标准、考评方法。 (1) 考评目标指通过考核检察业务工作和检察人员的绩效, 掌握检察业务发展状况及检察人员贡献的大小;考评对象包括所有检察业务和所有检察人员;考评主体即直接从事考评活动的组织和个人;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是指对检察工作的哪些方面进行评价和如何衡量、评价绩效优劣;考评方法是指考评采取的方式。
(三) 检察工作绩效考评的现实意义
一是对各类检察工作依据各自工作性质制定相应的考评标准, 实现对执法过程和结果的效能监督, 规范检察机关执法行为, 提升检察人员执法能力;二是检察工作绩效考评是对检察人员进行科学管理、激发队伍活力的有效手段;三是绩效考评是检察工作健康发展的“助推器”。2002年3月最高人民检察院颁布《人民检察院基层建设纲要》, 明确提出检察机关推行绩效考评管理机制以来, 各级检察机关不断探索、实践, 逐步建立了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绩效考评机制。
二、当前检察工作绩效考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 问题及表现
1. 考评目标认识较为模糊。
考评目标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提高办案水平和执法质量, 提升检察队伍素质;二是推动和促进检察工作科学、协调发展;三是维护公平正义, 促进社会和谐。
2. 考评指标欠科学。
(1) 过于注重数据。一些检察院过份依靠数据进行量化考核, 这样一方面容易引导检察人员争着去干那些容易得分的硬性工作, 而不愿去承担考评项目之外的工作;另一方面也挫伤了一部分为某些工作付出很多心血, 却得不到认可的检察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2) 某些指标设计不符合检察工作运行规律。检察机关绩效考评中过于强调批捕率、起诉率的控制, 将撤案率、不捕率、不诉率、改判率等作为重要考评指标, 以此作为评定工作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准, 而不去具体分析撤案、不捕、不诉、改判等是否符合每一环节的质量认定标准。这样的考核指标设计产生了如下几方面的矛盾:一方面硬性规定不能出现错案, 另一方面却又严格控制不捕率、不诉率;一方面强调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刑事和解工作的积极开展与探索, 另一方面又严格控制不诉率, 限制办案部门对符合条件的轻微刑事犯罪作不诉处理;一方面鼓励检察机关加大对判决不公的监督力度, 另一方面又以法院是否改判作为审查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效果的依据。如此设计导致公检法三机关之间过份注重相互配合而忽略监督制约职责。
(3) 考评项目不够全面。当前检察工作绩效考评未能把侦监和公诉部门提前介入、引导侦查, 起诉改变侦查机关案由被法院采纳, 帮助被告人与被害方达成和解, 抗诉答疑和不捕、不诉说理等内容纳入考评指标, 导致工作不能被评价, 干警积极性受挫。
(4) 考评方式比较简单。一是重结果、轻过程。目前大多采取年终考评的方式, 时间跨度较大, 而且多偏重于对工作结果的考核, 对检察人员执法态度是否认真、执法方式是否规范等方面关注不够, 对办案质量和效率以及化解社会矛盾, 文明执法效果很少设置相应的考评标准, 忽略了绩效管理中应有的过程控制、绩效反馈和改进等环节。二是重整体、轻个人。现行绩效考评主要是以院和各部门为单位, 侧重于整体评价, 而对个人考评处于粗放与模糊状态, 未设置具体标准, 一般局限于公务员年度考核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等次评定。三是考评程序单一。大多数检察机关采取的是将考评指标分解细化, 以表格的形式将考评内容进行分类, 然后由上级院年终到下级院依据考评内容一项项对照检查评分, 或者干脆由下级院直接将考评需要的材料准备好送到上级院检查。半天时间考评完毕。整个考评过程缺乏沟通、反馈、促进和提高, 考评信息来源、考评资料的有限性导致考评的准确性不高, 考评结果的客观性、真实性和科学性难以充分保障。
(二) 原因分析
1. 没有形成完整科学的评价体系
(1) 考评架构不明晰。当前检察工作绩效考评体系可以分成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对一个检察院整体绩效的考评。包括当地党委的考评、人代会的评价、人民群众的评价、上级院的考评;第二个层次是检察院对机关各部门的绩效考评;第三个层次是检察院对本单位检察人员个人的绩效考评。目前最看重的是第一层次。
(2) 考评缺乏检察专业特点。主要体现在对检察人员个人的绩效考评方面, 对检察人员要么是参照行政人员考评的德能勤绩廉五项指标进行考评, 要么是按照《检察官考核暂行规定》确定的工作实绩、思想品德、业务水平、理论水平、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六项内容进行考评, 没有实质性差别。
2. 工作特殊性导致“三难”
(1) 检察权的性质和职权配置影响绩效考评目标定位。我国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对检察权的定位争论不休, 难以形成统一的认识, 在一定程度上困惑着检察改革的方向。
(2) 检察工作特殊性与复杂性影响绩效考评内容与指标的设计。一是检察工作任务与内容面临新挑战与新要求, 增加了绩效考评内容设计的难度, 在制定绩效考评标准时许多工作不能完全预测到, 同时也难以简单地用定性或定量方式评估其数量、质量和效果;二是检察机关自身工作的特殊性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推行绩效考评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检察机关的职责是实施法律监督, 法律和社会效果是考评工作的主要目的, 而执法、司法问题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 受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的影响, 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和波动性。
(3) 检察机关内部工作属性、职责不同导致无法进行直观的绩效优劣排名, 影响考评结果的运用。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是通过公诉、反贪、反渎、侦监、民行、监所、控告申诉等具体业务工作来实现的。工作属性、职责的不同决定了运行规律和价值追求的不同, 也意味着考评标准和内容不同, 部门之间不具有可比性, 因而难以简单地对没有可比性的考评对象进行统一考核和做出比较评价, 绩效优劣无法直观表现。
三、完善检察工作绩效考评的对策与建议
(一) 准确定位绩效考评目标
1. 与检察机关的宪法定位相适应。
通过实施科学的考核评价, 对检察工作进行适时、宏观、有效的调控, 保证各项检察工作沿着规范、健康的轨道深入发展, 为不断强化法律监督职责, 维护公平正义提供强有力的机制保障。
2. 与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相适应。
检察机关紧跟深化司法体制改革进程, 积极推动检察工作绩效考评体系建设, 努力破解绩效考评的体制性障碍、机制性困扰。
3. 与检察工作规律相适应。
确定符合法律精神和检察官职业特色、能现实指导和约束检察官执法行为的考评规范, 最大限度地维护考评的公平性、合理性。
(二) 全面把握绩效考评原则
1. 以人为本。
让检察人员知晓实施绩效考评是为其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 拓展发挥才智的空间, 使他们自觉参与考评, 从而实现绩效管理的沟通目的。
2. 科学合理。
在制定绩效考评指标时, 把不同工作任务转化为相应数据时, 一定要进行科学的测算, 做到粗任务细化、软任务硬化, 坚持定量, 减少定性, 使考核方法简便易行、便于操作, 最大限度控制考评中的人为因素。
3. 完整统一。
要把检察机关的主要业务包括侦查、批捕、公诉、监所、民行、法律监督、控告申诉到理论业务学习、班子建设、队伍建设、调研宣传、检务保障等都要囊括进去, 成为考评内容。
4. 公开公正。
绩效考评机制的建立及考评标准、程序、方式、时间、结果运用做到公开透明, 使全体检察人员在思想上认同, 在行动上参与, 并充分吸纳检察人员的合理化建议, 确保考评机构的公正性与权威性。
(三) 健全完善绩效考评方式
一是运用定期检查、专项检查、随机抽查等方法, 对重点工作、阶段性工作、临时性工作进行检查评判, 将考评结果记录在案并纳入年终考评成绩之中;二是对各项检察业务工作实行每季度定量考评, 对工作态度、纪律作风、职业道德等共性指标实行年终定性考评;三是实行开门评议, 走访当地党委、人大、政府、人民群众、人民监督员等机关及个人, 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 准确评估检察机关的执法活动在当地产生的政治、社会和法律效果;四是充分运用信息化建设成果, 积极探索网络考评方式, 建立考评信息管理系统, 利用局域网、专线网, 将考评项目分解到各部门分别进行考评, 录入相应信息, 自动生成考核结果, 实现考评管理的自动化、实时化。
(四) 建立绩效考评配套衔接机制
确保绩效考评机制与检察机关其他管理制度, 如干部人事制度、监督制约制度、教育培训制度、办案办事规范、职业道德规范、后勤保障、奖惩机制等有机衔接, 充分实现制度间的互补和支持, 形成完整、完善、系统的检察管理体系, 推进检察工作的健康快速发展。
注释
从我省乃至于全国的行政检察工作的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
首先,思想上对于行政检察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其次,缺乏体系化的制度建构。现有的制度体系已经为行政检察工作的拓展提供了制度性的资源,但是还缺乏精细化和体系化。与抗诉相比,抗诉工作作为民行处的工作重点,已经多年,不但形成了体系化的办案规则,而且,也形成了与相关部门的工作衔接机制。而行政检察工作在制度上恰恰缺少这一块,既缺少办案规则也缺少工作衔接机制。这也是导致行政检察工作难以开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三,从工作机制上来说,已有的行政检察工作呈分散化的样态。从我院的实际情况来看,对于行政检察工作,有多个部门有所涉及,民行处当仁不让属于行政检察的主要工作部门;反渎部门管理着一块,他们主要是针对在渎职行为尚不构成犯罪的情况之下,或者针对被监督部门存在不规范行为的时候,提出检察建议进行整改。反渎部门的行政检察工作主要是一种事后监督,有特定对象的监督。侦监部门也管理着一块。多头管理的不足在于,力量分散,信息沟通不足,最终导致监督缺乏体系性、连续性和重点性。
第四,行政检察工作部门组织程度不足。目前对于行政检察工作的是一种民行合一、以民为主的工作机制:行政检察工作和民事检察工作合署办公,紧紧围绕民事抗诉开展工作,行政检察工作既无分管业务领导、也无专职的办案人员。从民行处人员的配备来看,山西省行政检察部门民行处力量有所不足,只有10多个人,其中包括离岗和接近退休人员,所学专业基本上是民商法学和经济法学,没有学习研究行政法专业的人员。在这样的组织和人员配备的情况下,民行处人员基本上忙于日常工作和抗诉工作,至于行政检察工作,实在缺乏力量开展。
二、立足实际,积极拓展行政检察工作
今后,为了促进行政检察工作的开展,应该本着“依法探索,积极试点,稳步推进”的原则进行。依法探索指的是,要在现有的制度框架内,开展行政检察工作;积极试点指的是,由于行政检察工作属于新型的工作领域,为了总结经验,有序进行,积极开展试点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稳步推进指的是,要在试点的基础之上,总结经验,规范制度,积极推广。
目前的工作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从思想上提高对于行政检察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把行政检察工作当中今后院里工作开展的重点之一。今后几年,院里应当积极开展对于行政检察工作研究和探索工作。首先,院党组要在思想上把行政检察工作重视起来,以带动行政检察工作的进行,要把行政检察工作放到与自侦、公诉部门同等的位置来看待。其次,今后在每年的工作部署中,都要把行政检察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第三,要组织全院的干警进行有关行政检察工作的学习,在全院干警之中,提高对于行政检察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第二,要成立一个开展行政检察的临时性的内部协调机构,负责关于行政检察工作的开展。行政检察工作对于检察机关来说是一个比较新型的工作领域,在目前的组织机构的配备上,尚缺乏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因此,需要在院里成立一个由院领导负责,由民行处负责行政检察工作的处领导参加的内部协调机构来协调行政检察工作的开展。
第三,积极开展试点工作。行政检察工作的是一项新型的工作领域,这个“新”字,决定了行政检察工作不可能一下子就全方位地在全省范围内拓展开来。本着积极稳妥的方针,行政检察工作应该选择试点单位进行试点,继而总结经验,最后再行在全省范围之内进行推广。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选择两个情况有所差异的地市,每个地市再选择两个县区开展行政检察的试点工作,其他有条件的市可以跟进。这样的好处就在于,可以形成比较对照,便于经验的总结。
第四,积极开展研究以及调研工作。由法律政策研究室牽头,开展有关于行政检察工作的课题研究。一方面,可以确定相关的研究性课题,在省内外进行招标,由高校科研院所以及检察系统的研究人员对此进行研究,以期对行政检察工作在理论上进行探索,为行政检察工作的拓展提供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之上,以政研室牵头,在省内外积极开展相关的调研工作,选择山东、湖北等已经开展行政检察工作的省份进行调研。进行横向比较,总结归纳对方经验,以期对我行政检察的工作的开展提供经验指导。最后,在适当的时候,可以召开关于行政检察工作的理论研讨会,对行政检察工作做全面性的理论探讨和经验的总结。
第五,在现有的基础之上,对所涉及行政检察的各部门的职能进行整合,将其归到民行处统一进行管理。我们知道现存的行政检察工作还处在“分而散”的战国时代,彼此不相统帅,各自为战。这样的状态和机制,非常不利于行政检察工作的的开展,使得行政检察工作既无明确的工作重点与目标,也无法集中力量,重点攻关,因此,需要整合目前的行政检察工作,以期职权统一。在目前的工作职能框架下,将行政检察工作归口到民行处统一安排是一个比较适宜的办法。这样做既与民行处的职能相契合,又便于统一安排部署,开展工作。
第六,在现有的制度资源的基础之上,对于人民警察的执法工作积极展开监督工作,要形成既有现实成效又有制度支撑的长效工作机制。总所周知,人民警察的执法工作在行政机关执法行为中,其地位与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人民群众对人民警察的执法工作也是非常关注,因此,对于人民警察的执法行为进行行政检察既有必要性也是非常重要;正如上文所述,在现有制度框架之内,《人民警察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法》对于其执法行为进行行政检察进行了特别的授权,因此,因此,无论是从必要性还是可行性上,都应该对人民警察的执法行为开展行政检察监督。具体的来说,应该由民行工作部门,制定对于人民警察执法行为进行行政检察的工作规则,然后会知公安部门,形成彼此配合的工作机制,在此基础之上,展开对于人民警察执法行为的行政检察工作。
第七,要选择一些重点行业开展行政检察工作。行政执法领域非常宽广,而行政检察工作则是刚刚开展,其制度、工作机制、人员配备、经验等等,都非常的不足,因此,要全面展开行政执法行为的行政检察工作在目前的条件下,几乎是不可能的工作。因此,要有目标性的选择一些重点行业的执法行为进行行政检察工作。就目前来看,可以选择一些惠民工程和重点涉民领域进行行政检察,这些工程和领域关系民众疾苦和重要利益,应该对其开展行政检察工作,比如这些领域包括城中村改造、土地出让、食品安全、行政综合执法等等,尤其是要针对城中村改造,应当派驻检察室。另外,要对一些关涉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进行行政检察监督,比如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领域。
第八,在前述工作的基础之上,要形成对于行政检察工作整套内部工作制度。现有的行政检察内部工作制度非常不健全,应当组织相关部门的人员对行政检察内部工作制度进行研究和制定,以期为行政检察工作提供必要的制度支撑。
第九,在积累一些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之上,要与人大法制部门进行对接,力图人大通过在省内进行行政检察的法规制度。从外省的经验来看,山东、福建、北京等地已经通过地方权力机关为行政检察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制度支撑,因此,我们也应该积极与人大展开联系,以期通过相应的工作机制,乃至于出台相应的地方性规范性文件,为我省的行政检察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持。
检察机关的政治工作一向以“生命线”著称,这是与它所创建的光辉历史业绩相一致的。然而,我们面对着检察机关的建设,检察人员的培育等新形势和新任务时,为何“生命线”又显得生命力不强了呢?严峻的现实,迫使我们必须在理论建设上作出深层次的思考。
一、对检察机关政治工作定义的再判定
这里首先提出政治工作的定义,并不是故意咬文嚼字,而是实践在不断地提出质疑。如检察机关政工干部中一些年轻同志感到困惑,认为理论的和现实的政治工作两者相差太远了。而一些检察机关老的同志在清除“左”的影响后,又荫发的一种失落情绪长期未能消除。当然,这其中有各种因素。但我认为这与我们对检察机关政治工作本质特征的认识是否科学,对其内涵外沿的界说是否合理有着直接的关系。
我们现行的一些定义性的表述,难以说明政治工作是服务、保证的根本性质。如政治工作就是党的工作一说,似乎两者可以等同。我们理解,政治工作属于党的工作,但党的工作不等于政治工作,党的根本职能是领导,而政治工作却是服务。更常见的是把政治工作内容的重要性表述为政治工作的重要性,自觉不自觉地把政治和政治工作等同起来。再有,政治工作就是宣传工作和组织工作之说,它只讲明了政治工作的基本形态,并未揭示出本质特征等等。
从一般意义上说,政治工作是以一定的政治思想影响检察人员思
想、行为的一种活动,具体的说,它是以党和国家的政治灌注于检察机关,并对检察人员的思想和行为施加积极影响的一种有组织的活动。诚然,准确的定义是个大题目,一时难以说的周全,在这里,我只是想说明,由于新的定义尚未确立,它正影响着检察机关的改革和发展。
二、对检察机关政治工作功能的再认识
检察机关政治工作在运转过程中,经常见到予期的目的与实际的效果有极大落差的现象。我认为从根本上说,它涉及到我们对政治工作功能的准确认识。
作为功能,它是该事物本质在其活动过程中发挥的有利作用。也就是说,它是客观的而不是主观的。从认识上讲,政治工作是多能的,但绝不是万能的。如思想工作的作用形态,对检察人员的思想道德的幅射是直接的,但又是有过程的;而检察人员的智能的幅射却是间接的,而且是有限的。从实践上说,它的功能圈的划定,又是以必要的时空、条件和操作者的实际能力为半径的,而不是一个任意划定的圈。可是,在实际工作中,无论是上级检察机关,还是基层检察院,不管是任务的提出,还是成果的评估,往往是很大随意地加以褒贬,这种状况的长期延续,既影响了检察机关政治工作作用的有效发挥,也降低了它应有的威信。
我们应该对检察机关政治工作服务、教育、激励、监督等功能形态作出科学的可得性研究,对它的功能过程,功能范围等有了一个比较稳定的认识,政治工作也就比较地容易决策和评估了,它的具
体活动理论也就比较地好研究了。
三、对检察机关政工系统合理运转的再探求
从理论研究的角度看,近年来,对政治工作本体在检察机关总体建设中坐标系的标定作了不少好的文章。但忽视了本体运转的理论研究,致使检察机关政治工作的有效作用滑坡。
值得引起重视的是,在各级检察机关担任着政治工作的一些领导干部中,缺乏对理论的需求感,他们面对新的挑战,首先考虑的不是需要什么样的理论指导,而考虑的却是我们已有一套如何对付新的情况。结果检察机关政治工作长期以来处于一种:机构设置上“上下一般粗”,重视了上下对口,忽视了自身的级能;工作内容上“上下一个样”,重视了大的步调一致,忽视了层次类别;工作要求上“上下一个调”,重视了对上负责,忽视了下层的实际状况。
一般的说,在检察机关政工系统中,大体可分为三个层次,即指导层、执行层和实践层,而每一层的工作内容大体上又分三个方面,这就是指令传递、基本业务和必要的理论研究。在工作实践中,结合这三项内容在不同层次上的不同侧重,应有指导有计划地提高检察机关政工干部的专业素质,促进政治工作运转的有效性。实践层,以“指令”为重点,由于检察机关政工干部比较新,应强调基本素质的提高。执行层,以专业建设为重点,应强调做行家里手。指导层,应特别注重理论研究,应强调做专家学者。
在全国检察机关政治工作的总系统中,强化工作运转系统的同时,还应强调形成一个省级院的政治部、分市院政治部、基层院的政工
科为依托的若干研究中心。设想,在全国建立一个检察政治工作研究会,沟通内外联系,指导与促进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创办一种全国性的、大型的政治工作理论研究的综合性期刊,汇集研究成果,培养理论队伍。使我们检察机关的政治工作,在实践中加强理论建设,在建设中提高工作效率。
四、对检察机关政工理论建构的再思考
首先,对当代大环境的研究。我们前后研究过不少题目,面对解放思想大讨论怎么办,面对检察改革怎么办,面对科学发展观怎么办等。这些问题都是应该回答的,但从总体上看,我们面对的不单发展经济环境是新的,检察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环境等全是新的,我们首先应对这种时代大气候作出必要的总的研究,它关系到整个检察机关的全面建设和政治工作建设。
其次,对当代检察人员思想道德的研究。为什么我们在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的方面总是不够呢?原因就在于我们不是从自然人、社会人两个方面去分析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动因,不是从多型人中去理解其个性,不是从喜怒哀乐中去看人的常态和反态,不是从人的精神世界的科学层次研究精神动力的形成与强化,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人简单地视为工具人或经济人去对待。检察人员是我们工作的对象,只有重视对人,对检察人员的研究,我们的理论和实践才会有一个大的进展。
再次,对政工主体的研究。我们从理论角度透视,支撑全国检察机关政治工作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指导和规范全国检察机关政治工作的,是长期形成的优良传统和若干基本原则,再加上丰富的工作经验,形成了我们的优势。
那么,如何做好检察机关的党建工作呢?笔者认为,检察机关的党建工作,要根据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围绕党的中心工作,紧密联系本院、本局科室的工作实际,找准结合点。
一要在完成业务工作任务上找准结合点。检察机关的业务工作是按照法律赋予的法律监督职权和检察职能,增强监督力度,多办案、办好案。机关党组织要积极主动参与业务工作,把业务工作重点作为机关党建工作的着力点,把业务工作的难点,作为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积极配合院领导和局科室负责同志,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积极投身于履行检察职能的主战场。要把检察业务工作作为党建工作的中心内容,教育党员干警正确理解和处理坚持党委领导与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的关系,办案和“争创”活动的关系,办案数量与质量的关系,执行实体法与执行程序法的关系,打击犯罪与保护人民、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做到为了社会稳定,为了经济发展,为了惩治腐败,为维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狠抓办案,把法律监督和各项检察工作提高到新水平。
二要在做好党员思想政治工作上找准结合点。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人们的利益格局和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检察机关党组织要切实抓好干警理论学习,坚持和强化党总支和支部成员抓学习制度,原创文秘材料,尽在网络络.com网。把理论学习摆到突出位置,采取各种形式,不断丰富学习内容,拓宽理论学习的渠道,提高学习效果;还要认真做好干警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帮助党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使党员干部理直气壮讲正气,旗帜鲜明扶正气,以身作则树正气,端正执法思想,讲思想统一,讲同心协力,讲爱岗敬业,讲遵纪守法,讲无私奉献,树立检察机关良好形象。
三要在履行监督职责中找准结合点。反腐败斗争不仅关系全党工作大局,而且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广大人民群众对腐败深恶痛绝,检察机关是反腐败斗争的前沿阵地,反腐败斗争、党风廉政建设一刻也不能放松,要做到旗帜鲜明,态度坚定,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遏制腐败现象。党组织必须认真行使监督职能,完善监督机制,切实抓好落实。原创文秘材料,尽在网络络.com网。党员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严格自律、防微杜渐,在政治上做个坚定的人,经济上做个清白的人,作风上做个正派的人,用自己的榜样作用、人格力量去带动和影响他人。
四要在组织建设上找准结合点。加强党建基础工作,健全党的基层组织,完善各项制度,并认真组织实施。把党总支和各支部班子建设成为政治上坚定,组织上坚强,业务上过硬,思想上求真,作风上务实,政治敏锐性强的集体,充分发挥党组织的保障作用。要培养和壮大非党积极分子队伍,按照新时期“十六字”方针积极发展新党员,把发展的重点放在那些政治上进步,思想素质好,业务上是骨干,纪律上严要求的积极分子身上。
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征求对〈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2009-2013年大规模推进检察教育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的意见的通知》,参照省院《关于印发〈二00九年全省检察教育培训工作计划〉的通知》,结合我市检察工作实际,拟订以下教育培训工作计划:
一、培训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
(一)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围绕检察工作主题和总体要求,以增强法律监督能力为核心,旨在提高规范化执法能力和队伍的整体素质,为检察工作科学发展提供充分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按照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要求,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牢固树立“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执法观。
(三)以此次教育培训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完善教育培训的内容和方式,力求建立一套符合我市检察队伍和检察工作实际的教育培训体系与机制,引导检察干警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
二、培训的基本原则及要求
(一)培训期间合理、紧凑,做到工作、学习两不误。
(二)培训内容分门别类,以条为主(“条”:检察机关
1的业务部门),以讲授执法规范、检察实务和岗位通用技能为主要内容。
(三)参照检察人员所属的不同岗位及其不同的学历、年龄、工作年限等因素,合理设计培训内容;覆盖面广,力争做到全员培训。
(四)各基层院要加强对本单位教育培训活动的组织、领导,切实把该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积极配合上级院开展工作。
三、培训内容
每个培训班必须包含的内容:科学发展观和廉政教育;具体课程内容,由市院政治部商同相关业务部门和任课老师确定。
(一)政工、纪检监察干部培训班(一期)
(二)领导素能培训班(两期)。
第一期:基层院班子成员和市院中层部门领导
第二期:基层院中层部门领导
(三)办公行政人员、公文写作、内勤素能培训班(一期)
(四)民事行政、监所业务培训班(一期)
(五)反贪、反渎、控告申诉业务培训班(两期)
(六)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培训班(一期)
(七)公诉、侦查监督实务培训班(两期)
四、师资
(一)全市检察系统中的以业务擅长的资深检察人员和法学、检察学功底比较扎实的优秀检察人员,如全省检察业务专家、检察业务尖子、办案能手等。(由市院政治部遴选,各基层院推荐)
(二)外聘(一般1课/人):本地及外地的学者、专家和实务界人士
五、培训方式、方法
(一)培训期间原则上分成前、后两个部分。
前一部分:集中授课。
后一部分(1-2天):以讨论互动、案例交流和现场指导的形式为主,查缺补漏并检验培训效果。
(二)培训过程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到课率(签到)、考试评优、布置作业等。
六、培训期间、场所
(一)期间:2009年上半年;集中培训3-5天/期。
(二)场所:市检察院
七、培训经费保障
一、控申检察工作参与社会管理与创新的重要意义
(一) 控申检察工作参与社会管理与创新是适应新时期新形势的客观需要
当前, 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正处于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迫切要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妥善处理各种社会问题, 应对各种社会风险, 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化解社会矛盾是新时期控申检察工作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基础性工作。按照检察机关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总体思路, 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 立足法律监督职能, 积极主动参与社会管理, 是形势所需、发展所急、群众所盼, 也是时代赋予控申检察的社会责任。
(二) 控申检察工作参与社会管理与创新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社会管理的目的, 是通过社会利益的协调、社会矛盾的化解,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有序发展。控申部门作为检察机关联系群众的纽带, 具有密切检察机关与人民群众的联系, 宣传检察机关职能, 延伸检察工作“触角”等特点。通过对外监督、对内制约的职能作用, 最大限度地消除不和谐、不稳定因素, 为维护本辖区的社会和谐稳定营造了良好的法治氛围。
(三) 控申检察工作参与社会管理与创新是构建科学社会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
控申检察工作参与社会管理创新, 协助党和政府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的构架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现了我们党的政治优势、法治建设优势、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系的基本要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要求控申检察工作必须加大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力度, 在互联、互补、互动的社会管理网络中, 进一步发挥控申检察工作的重要协同作用。
(四) 控申检察工作参与社会管理与创新是推动“十二五”目标实现的必然选择
控申检察工作参与社会管理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维护人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维护社会主义法制为目标, 是化解社会矛盾, 积极修复受损的社会关系,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 是增强组织覆盖面和凝聚力、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内在要求, 是推动控申检察工作“十二五”目标实现的必然选择。
二、充分发挥控申检察工作在社会管理与创新中的协同作用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加强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管理体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保持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全面提升社会功能, 是检察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责。检察权的社会管理属性, 决定了检察机关必须充分发挥各项检察职能, 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 提高社会管理水平。
(一) 发挥控申检察工作在社会管理与创新中的协调作用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关键是统筹协调社会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近年来, 我们通过开展“蓝天·清源”、检调对接、定期巡访、带案下访等活动, 把加强法治宣传与服务民生、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相结合。实践充分证明, 保持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和谐社会的基础, 也是检察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责。做好新形势下的控申检察工作, 发挥对外监督、对内制约的职能作用, 重点是在社会管理与创新中的协调作用。一要加大请示汇报力度, 争取上级重视支持。主动向区委、人大、区政法委、市院控申处汇报信访工作开展情况、落实稳控措施情况。在办理具体信访案件过程中, 需要上级协调的, 及时汇报, 争取指导帮助, 排除困难。二要加强内部科室联动, 形成息诉合力。首办责任部门将答复内容、处理方案预先与控申部门沟通, 控申部门就答复汇总情况向责任部门提出建议。首办责任部门尽量在控申接待场所开展答复工作, 控申干警就近协助, 临场配合, 共同解决信访难题。三要借助社会资源外力, 做实维护稳定工作。通过与区纪委、人大、信访局等多个部门协同合作, 借用区信访局、街道、人民监督员, 司法局的力量, 从维护社会稳定的角度出发, 寻求协助配合, 疏通解决渠道。通过说法息诉、科学疏导、主动协调相关部门积极跟进等措施, 大胆创新和有益尝试, 积极参与社会化管理, 有效地消除了不稳定因素, 维护了辖区的稳定和谐, 化解了尖锐的社会矛盾。
(二) 发挥控申检察工作在社会管理与创新中的服务作用
搞好社会管理, 必须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主动服务社会管理创新, 就必须不断延伸控申检察工作触角, 使检察工作真正深入基层、深入群众, 深深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管理体系之中。最大限度地服务基层群众、与群众共享改革发展和社会建设的成果, 是控申检察工作参与社会管理工作的重要切入点。一是把积极参与普法宣传、教育, 推进社会管理法制化, 提高全民法律意识作为工作重点。向全社会管理层推广检察机关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执法理念, 引导公民逐步确立依法、守法的理念, 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二是立足办案, 积极主动修复社会管理的漏洞、修复社会关系。结合执法办案加强对突出社会问题的调查分析, 及时向有关部门提出消除隐患、强化管理的检察建议, 努力推进社会管理水平的提高。三是把检察工作向社区、农村和校园延伸, 进一步强化检察工作的宣传, 让全社会更好地了解和熟悉检察工作, 进一步密切与基层群众的联系, 更多地关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情民意。四是向上延伸, 结合办案, 注重发现社会管理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积极向党委、人大提供完善政策、加强立法、科学决策的参考意见, 促进社会管理水平整体提升。
(三) 发挥控申检察工作在社会管理与创新中的引导作用
社会管理创新是为检察机关的三大职责任务之一, 也是重要社会管理主体之一, 其执法办案活动是广义的社会管理活动。同时, 检察机关作为重要的法律监督机关, 因其特有的职能而具有独特的作用, 对部分社会管理活动负有监督的职责, 既是社会管理创新的主体, 又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力量, 也是实施社会管理创新的关键性环节。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 应承担起纽带作用。并要充分发挥检察机关的引领作用, 引导控申检察工作参与到社会管理与创新中。一是在依法办案, 查清事实, 用准法律的基础上, 深入分析可能存在和引发的问题, 研究确定信访风险等级, 及时做好相应工作, 确保不因案件处理不当而引起涉法涉诉信访。二是重视案前风险, 完善长效责任机制, 各办案部门积极参与, 案件承办人是第一评估责任人, 案件承办单位是第一责任单位。受理案件时, 就向案件移送单位和承办人员了解案件的有关情况和可能引起涉法涉诉的因素, 商量研究对策。重视案中风险, 抓关键化解民怨。重视案后评估跟踪问效, 消除信访苗头。三是注重发挥控告申诉部门的牵头作用, 带动全院干警在办案中增强风险评估意识, 改进处理案件方法。对进行风险评估的案件, 进入重点防控。
三、努力探索控申检察工作参与社会管理与创新的实现途径
执法办案是履行一切检察职能的本源和归宿, 也是检察机关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基础性工作。在控申检察工作中, 能否依法处理好群众的控告和申诉, 是检验我们工作是否维护了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又一重要标志。实践中, 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着重加强法律监督能力建设, 积极探索检察机关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方式途径, 在履行各项法律监督职能中, 不断促进职能、提高社会管理法治化、科学化水平。
(一) 强化控申检察工作参与社会管理的意识
认识深化是工作创新的先导。参与社会管理与创新, 要求检察机关和广大干警牢固树立“五个理念”, 强化社会管理创新意识:一要树立主体理念。控申检察工作在社会管理创新中, 不是旁观者, 而是重要的推动力量。二是树立法治理念。应当以自身执法的具体过程诠释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法治理念, 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适用或参照标准。三是树立以人为本理念。要把尊重人权、保护群众的精神渗透于控申检察工作的方方面面, 注重办案的方式方法。四是树立创新理念。五是树立长效理念。要与国家宏观改革方略结合起来, 与检察机关近年来制定的检察改革、队伍建设、基层院建设等长远发展思路结合起来, 整体推进。
(二) 优化控申检察工作参与社会管理的环境
随着控申检察工作参与社会管理工作的加强和拓展, 群众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需求与检察机关自身资源不足的矛盾将更加突出, 必须进一步优化有利于检察工作参与社会管理与创新的环境条件。一要坚持把延伸检察触角作为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检察机关创新社会管理必须立足执法办案, 但不能局限于执法办案。应当以执法办案为基础, 延伸工作触角、创新工作方式, 在更广阔的空间内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等手段, 探索社会管理的有效方法和长效机制。并结合执法办案向有关部门提出消除隐患、堵塞漏洞的检察建议。特别注重就社会管理中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 向党委、政府提供参考意见, 促进社会管理水平整体提升。二要坚持把群众工作作为参与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社会管理, 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控申检察工作参与社会管理创新, 必须精心构建服务群众的平台, 夯实社会管理的群众基础。触角延伸、检力下沉是新形势下控申检察工作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举措。在街道设置检察工作室, 紧密结合本地实际, 将控申检察工作化解社会矛盾、参与社会管理职责融入到当地大综治工作格局之中, 构建起了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
(三) 夯实控申检察工作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
控申检察工作本身就是一种社会管理活动, 是社会管理体系的一部分, 承担着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维护公平正义的重大责任, 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具有特殊作用, 担负着重要使命。基层控申检察工作处于协调各种矛盾和利益关系、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第一线, 是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的重要基础, 从基础上夯实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的根基。一是建立调解组织。全面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 向社区、街道延伸设立信息员和调解员, 引导各类社会群体有序表达意愿, 反映诉求, 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 化解在萌芽状态。二是建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平台。建立以街道、社区、经济联社紧密结合, 与政府各部门密切协作的“多位一体”的盾纠纷排查调处信息平台, 积极构建街道、社区、经济联社三级上下贯通、左右联动的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网络。三是在街道建立检察信访接待室。
(四) 完善控申检察工作参与社会管理的机制
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 不仅要做到严格执法、依法办案、打击犯罪, 还要通过执法, 在维护法律权威和体现公平正义的过程中主动融入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通过不断深化检察体制、机制改革, 认真履行第一责任, 主动服务第一要务, 不断提高执法办案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充分发挥各项检察职能是控申检察工作深入参与社会管理与创新的基础和保证, 应该一是完善诉求表达机制。通过设立“社区检察室工作室”, 提高执法透明度。充分利用互联网等多媒体形式, 多渠道多层次的信息公开平台, 实现检察机关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实现公平正义。提高执法的社会效果, 促进提高社会管理水平。落实检察长接待日制度, 妥善处理群众来访。对于群众来访反映的具有普遍性、代表性的问题, 检察长应参与处理, 积极协调, 取得相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 帮助来访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对特殊情况, 改变以往的单纯“等访”, 实行主动“下访”, 由检察长亲自带领有关人员登门了解情况, 直接倾听群众的诉求。二是建立矛盾调处机制。树立控申工作“一盘棋”的思想, 在做好保密工作的前提下, 建立内部信息互通交流机制, 各执法办案部门相互通报案件办理情况, 对可能引发当事人信访的加强协调配合, 最大限度地预防新的涉检信访的产生。各执法办案部门要增强风险预警意识, 将涉检信访工作的关口前移和源头治理, 在对受理的案件和接待的来访作出处理决定前, 由责任部门主要领导逐案逐件进行信访风险的预测和评估, 提出评估意见, 确定评估等级, 并建立台账, 对等级较高的案件, 在及时向本单位应急领导小组报告的同时, 制定息诉工作预案, 变“事后灭火”为“事先防火”。并建立和推行公开答询制度。对于重大、案件, 特别是上访人无理缠访、闹访的复杂案件, 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法律专家、律师和当事人及其近亲属参加公开答询, 依靠社会力量和群众舆论做好矛盾化解工作, 达到息诉罢访的效果。三是健全权益保障机制。对立案复查的刑事申诉案件, 推行刑事申诉案件公开审查程序。除依照有关法律规定不宜公开的之外, 实行听证会制度。聘请听证员参加, 就案件有关事实、证据和运用法律问题展示证据, 互相质证, 充分听取申诉人陈述意见和申辩理由, 并由听证员提出评议意见, 保证复查刑事申诉案件公开、公正、合法地进行。严格贯彻新的《国家赔偿法》, 妥善依法办理国家赔偿案件及协调处理力度, 提高赔偿案件的办案质量, 不断提升法律监督水平, 尽最大努力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四是健全协同协作机制。加强与人大、政协的沟通联系, 加强与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协同协作, 加强与其他社会组织的相互配合, 形成控申检察工作参与社会管理工作的整体合力。
摘要:控申部门作为检察机关联系群众的纽带, 密切检察机关与人民群众的联系, 宣传检察机关职能, 延伸检察工作“触角”, 在参与基层社会管理创新中具有重大责任。当前,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阶段, 随着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各种利益诉求不断, 各种社会矛盾凸显。控申部门通过拓宽群众申诉渠道, 提升法律监督能力, 有效地参与社会管理。在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活动中坚持“以维护群众权益为根本, 以推进社会管理法治化为重点, 以执法办案为依托,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等原则。充分运用监督手段, 采取有效措施参与到社会管理创新。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法治环境。使检察工作更好地服务民生、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本文将在从控申检察工作参与社会管理与创新的重要意义、作用、途径三个方面阐述对控申检察工作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思考。
一、数字视听技术的特点
数字视听技术就是有关音视频信息采样、编码、压缩等方面的技术,它具有不同于其他种类证据的特点:一是形式多样性。数字视听技术通过图像、视频、语音、文字、文本、图形等多种媒体信息形式表现出来。二是交互性。就是在同一平台上,参与的各方无论是发送方还是接收方都可以进行控制、传递和编辑。三是协同性。每一种媒体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各种媒体之间必须有机配合才能协调一致。多种媒体之间的协调以及时间、空间的协调是多媒体的关键技术。四是实时性。实时性就是在人的感官系统充分允许的情况下,进行多媒体交互,就好像面对面一样,图像结合在一起。五是集成性。多媒体技术是多种媒体技术的有机集成,它集文字、文本、图形、图像、视频、语音多种媒体信息于一体。
二、全程同步录音录像系统
全程同步录音录像系统的应用对检察工作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职务犯罪侦查工作效果显著。其突出表现在:一是将审讯过程固定。保证嫌疑人的人权,被讯(询)问人的每一句言辞、每一个动作和每一副神态都被客观和真实地记录下来。二是提高执法水平、规范办案程序。用光盘形式将讯问视频资料固定下来,不能剪辑和修改,原始光盘当场密封,一份随卷移送,另一份存档,以备法庭调用。三是落实自我监督,这也是最高人民检察院在全国人大提出的实现自我监督的一项举措。全程同步录音录像记录嫌疑人言行的同时也记录了办案人员的一言一行,从而有效避免了嫌疑人对检察人员的恶意诬告和投诉,有利于保护办案人员的合法权益。
三、侦查指挥系统
侦查指挥系统是集音频、视频、无线通信、计算机和网络等高科技手段于一体,用于辅助侦查办案的软硬件系统。它主要通过前端的信息采集子系统将采集到的音视频信号通过无线方式发射到侦查指挥车或侦查指挥中心,并对重要的音视频信息进行记录存储,办案人员根据这些音视频信息可自行决定或根据侦查指挥中心的要求采取进一步行动。数字音视频技术在侦查指挥系统的建设和应用,提高了检察人员的侦查能力,为快速侦破案件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使得侦查工作更加高效。
四、多媒体示证系统
为了提高公诉工作的科技含量,增强示证的庭审效果,公诉出庭中应用多媒体示证是大势所趋。多媒体示证主要是通过声像、声音、图形把各种证据在法庭上公开展示。其主要特点在于它通过电脑对各类原始证据信息的方便采集、编辑、整理、保存、提取和开庭时大屏幕显示。对于利用视听技术形成的鲜明、生动的证据材料以揭露犯罪、驳斥被告人的狡辩,便于法院更好地查清案情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五、在其他检察业务工作中的应用
(一)电子物证
电子物证用于视听证据的获取、固定及恢复已删除的数字信息。对犯罪嫌疑人使用的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数据的调出筛选排查;搜查嫌疑人的住所及工作单位现场录像、犯罪现场的勘察取证和现场录像资料保存等。
(二)视频会议
视频会议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将不同地域的相关部门以局域网联通方式,通过摄像头及麦克风等设备相互观看主会场与各分会场,如同在一起开会。
(三)视频点播
视频点播是指利用系统内部网络和视频点播系统以及视频流媒体技术,将与检察业务相关的视频节目供本院干警学习与欣赏。
(四)宣传活动
宣传活动是指通过视频或图像方式展示检察机关的各项检察业务工作和系统重大活动,并利用视频编辑系统,将院内重大活动制作成专题视频节目,通过视频点播节目让干警观看。
虽然数字视听技术有着传统技术无可比拟的优点,但其自身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如易伪造、易篡改等,所以在加强应用的同时还要注意克服该技术本身的不足。随着应用的不断深入,数字视听技术越来越重要,这使得信息的存储与备份工作也显得尤其重要。另外,为增强信息自身的安全性,防止信息被篡改或窃取,在交流与网络传输过程中,信息的加密也显得越来越重要,这将涉及更广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将是数字视听技术在检察工作中应用面临的新的挑战。尽管如此,时代的脚步是无法阻止的,数字视听技术在检察业务工作中全面与深入发展将是必然趋势。
【检察教育培训工作思考】推荐阅读:
健全教育培训制度 加强检察文化建设07-09
对检察长列席审委会制度的思考07-22
对基层检察院规范化建设的几点思考09-09
检察工作计划07-06
副检察长在全市民行检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2-11
检察思想政治工作10-06
检察档案工作计划11-02
民事行政检察科工作职责06-08
检察机关档案工作计划09-21
2007年检察工作报告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