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精选7篇)
煤矿应建立并保持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包括:管理方针、风险预控管理、保障管理、员工不安全行为管理、生产系统安全要素管理、综合管理、检查审核与评审。
1.2 安全风险预控管理方针
煤矿应制定安全风险预控管理方针,方针应: a)经煤矿主要负责人批准;
b)明确安全风险预控管理总目标;
c)包括遵守现行安全法规和对持续改进安全绩效的承诺; d)体现对员工进行持续培训的要求; e)针对煤矿安全风险的性质和规模; f)形成文件,实施并保持;
g)传达到全体员工,使其认识到各自的安全风险预控管理的义务、责任; h)可为相关方所获取;
i)定期评审,以确保其与煤矿的发展相适宜。
1.3 风险预控管理 1.3.1 危险源辨识
煤矿应组织员工对危险源进行全面、系统的辨识,并确保:
a)危险源辨识前应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 b)辨识范围覆盖本单位的所有活动及区域;
c)对所有工作任务建立清册并逐一进行危险源辨识,并对危险源辨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整理、归档;
——危险源辨识应采用适宜的方法和程序,且与现场实际相符;
——危险源辨识时考虑正常、异常和紧急三种状态及过去、现在和将来三种时态;
——采用事故树分析法对系统(采掘系统、机电运输系统、“一通三防”系统等)中存在的危险源进行辨识;
d)工作程序或标准改变、生产工艺发生变化以及工作区域的设备和设施有重大改变时,应及时进行危险源辨识;
e)发生事故(包括未遂)、出现重大不符合项时应及时进行危险源辨识。
1.3.2 风险评估
煤矿应组织员工对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估,并确保: a)对所有辨识出的危险源逐一进行风险评估,并对风险评估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整理、归档;
——风险评估应采用适宜的方法和程序,且与现场实际相符;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对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分级分类。b)在以下情况时执行持续风险评估,并保留评估的记录: ——新改扩项目前;
——新设备、设施、工艺和技术应用前或有重大改变时;
——为特定项目(采煤工作面安装、初次放顶、收尾、回撤,采掘工作面过构造、过冲刷带、过富水区、过空巷,排放瓦斯、井下电气焊、大型设备安装与检修等)制定安全措施前; ——执行重大风险任务前; ——执行特定检查和实验前; ——审核发现重大不符合项;
——调查事故(包括未遂)暴露的新风险。1.3.3 风险管理对象、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
在对危险源进行辨识、分析的基础上,应提炼出相应的风险管理对象,并符合下列要求:
a)风险管理对象的提炼应具体、明确,一般应按照人、机、环、管四种风险类型来确定;
b)针对风险管理对象应制定相应的管理标准和措施并形成程序; c)管理标准和措施的制定应遵从全面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和全过程原则; d)管理标准和措施的制定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管理制度的要求;
e)煤矿应组织相关专业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对管理标准和措施进行修订和完善。
1.3.4 危险源监测
煤矿应采取措施对危险源进行监测,以确定其是否处于受控状态。并确保: a)危险源监测方法适宜,并在风险管理程序中予以明确; b)危险源监测设备灵敏、可靠;
c)危险源监测信息传递畅通、及时,相关信息能及时录入管理系统。
1.3.5 风险预警
煤矿应采取措施对危险源产生的风险进行预警,使管理层和责任人能够及时获取并采取措施加以控制。风险预警应:
a)针对不同级别、类别的危险源和不同程度的风险,制定相应的预警方法; b)建立完备的信息流通渠道,使预警信息传递畅通、及时。
1.3.6 风险控制
煤矿应建立程序以确保风险管理标准、风险管理措施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贯彻与执行,以实现对风险的控制。并符合:
a)对危险源及其风险的控制遵循消除、预防、减弱、隔离、联锁、警示的原则;
b)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风险管理标准与措施制定及隐患消除、控制效果评价等环节符合PDCA的运行模式;
c)制定生产作业计划时应以上风险评估报告为依据,充分考虑本计划实施时潜在风险;
d)根据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结果和相关规定,编制作业规程、操作规程、安全技术措施计划、应急预案及其它专项安全技术措施;
e)在进行重大以上风险任务时,应编制专门的安全措施,并明确安全工作程序。
1.3.7 信息与沟通
煤矿应建立并保持程序,以确保员工与相关方能够及时获取风险预控管理信息,并可相互沟通、告知,煤矿应确保:
a)员工参与风险预控管理方针和程序的制定、评审;
b)员工参与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及管理标准、管理措施的制定; c)员工了解谁是现场或当班急救人员;
d)组织员工进行班前、作业前风险评估,作业中存在不符情况,应汇报,并组织班后或作业后评估,并留有记录。
1.4 保障管理 1.4.1 组织保障
煤矿应建立健全安全风险预控管理组织机构,以组织、协调、指导、监督风险预控管理工作,组织机构应:
a)职责明确、分工合理,负责风险管理全过程; b)由不同层次的有代表性的人员组成。
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的最终责任由煤矿最高管理者承担。
煤矿管理层应为实施、控制和改进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提供必要的资源。资源包括人力资源、专项技能、技术和财力资源。
1.4.2 制度保障
a)煤矿应建立健全与安全风险预控管理相关的目标、责任、奖惩、举报、投入保障、风险控制、员工行为、文化建设、安全会议、教育培训、技术审批、安全监测、人员操作、设备使用、应急救援、监督检查、考核评审、灾害预防、人员入井、跟班带班、班组建设、卫生健康、环境保护等管理制度,并确保:
——各项规章制度贯彻到全体员工;
——有相应机构、部门负责上述规章制度的制定、修订、培训、监督检查与考核。
b)煤矿应建立并保持程序,以识别适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和相关要求,并确保:
——煤矿相关活动遵守适时的法律、法规、标准和相关要求;
——每年至少评价一次本单位对在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和相关要求的遵守情况,并形成评价报告;
——及时更新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和相关要求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传达给员工和其他有关的相关方; ——资料齐全完善,有目录清单。
c)煤矿应建立并保持程序,以规范体系文件、记录的管理,保证在体系运行的各个场所、岗位都能得到相关有效的文件、记录,并确保: ——有专门机构或人员负责文件收发、传达、归档; ——文件收发、归档应有记录,并形成目录清单;
——作废文件有标识,销毁文件有记录,无在用的无效、失效文件;
——与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相关的各种记录应字迹清楚、标识明确,并可追溯相关的活动;
——记录保存和管理应便于查阅,避免损坏、变质或遗失,并明确记录保存期限。
1.4.3 技术保障
煤矿应建立并保持安全技术管理与控制程序,以消除和控制重大危险源。并符合:
a)应优先采用国际、国内先进安全技术标准、方法、工艺、设备、设施; b)应针对煤矿具体实际制定专项安全技术方案。
1.4.4 资金保障
煤矿应建立并保持安全投入资金管理与控制程序,为实施和改进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并符合:
a)煤矿应对安全投入资金进行统一决策、管理、支配;
b)安全专项资金的提取、使用应遵循“统筹安排、突出重点、注重实效、规范使用”的原则,确保专款专用;
c)有专门部门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确保投入的安全资金有效使用。
1.4.5 安全文化保障
煤矿应建立并保持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管理程序,以发挥安全文化的导向、激励、凝聚和规范功能。安全文化建设应:
a)明确安全文化内涵、目标、内容、模式、建设流程,并最终形成实施方案;
b)以实现员工自我管理为目标;
c)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地贯穿于煤矿的各项管理。
1.5 员工不安全行为管理 1.5.1 员工准入管理
煤矿应建立并保持员工准入管理标准,员工准入管理标准应: a)明确岗位设置要求和岗位需求计划;
b)明确员工准入条件(包括员工身体条件、专业技能、文化水平等)。1.5.2 员工不安全行为分类
煤矿应在危险源辨识的基础上,对识别出的员工不安全行为进行分类,总结分析不安全行为的发生规律,为不安全行为控制提供依据。员工不安全行为分类应:
a)具体、有针对性; b)按照风险等级进行。
1.5.3 员工岗位规范
在员工不安全行为识别与梳理的基础上,煤矿应制定员工岗位规范,岗位规范应:
a)种类齐全;
b)明确各岗位工作任务;
c)规定各岗位所需个人防护用品和工器具; d)明确各岗位安全管理职责; e)明确各岗位安全行为标准。
1.5.4 不安全行为控制措施
煤矿应制定员工不安全行为控制措施,以确保员工岗位规范的有效执行,措施应:
a)结合煤矿自身的特点和员工不安全行为特征; b)涵盖影响煤矿员工不安全行为的各类因素; c)针对不同类型的不安全行为分别制定。
1.5.5 员工培训教育
煤矿应建立员工培训教育机制,以提高员工安全知识、意识和技能,员工培训教育应:
a)明确员工培训与绩效考核的职能部门及人员,并有绩效考核制度; b)有足够的培训资源(师资、教材、资金、场所、设施等);
c)每年至少对全员进行一次以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为主的体系培训。d)每年末进行一次基于风险管理和事故分析统计的培训需求调查,并形成培训需求调查报告;
e)每年末对上培训计划的可行性和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并形成培训绩效评估报告;
f)每年末根据上述两个报告,编制下培训计划,并以文件形式下发; g)明确员工分层和分类培训内容与周期; h)对员工不安全行为进行针对性的矫正培训; i)建立员工培训信息档案;
j)每次培训结束,形成单项培训绩效评估报告; k)确保培训机构和师资,有相关资质证书;
l)对参加培训的员工应进行考核或考试,并有完整的培训台帐; m)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前对员工进行培训并有记录。
1.5.6 员工行为监督
煤矿应建立完善的员工行为监督制度,及时对员工不安全行为进行监督和控制,并应:
a)确定监督机构,配备相应的管理、监督、考核人员; b)明确监督范围、方式、频次;
c)对监督结果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并制定改进计划。
1.5.7 员工档案
煤矿应建立健全员工档案,全面掌握员工信息,以实现分类管理,并确保: a)所有在岗员工的档案齐全;
b)每个员工档案的信息内容完整(内容应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籍贯、身份证、文化程度、身体状况、血型、持证情况、职业技能等级或职称、参加工作时间、简历、培训情况、违章情况、受奖情况、受处分情况、职务或工种变动情况记录); c)对档案内容进行分析、评估,明确需重点监控对象。
1.6 生产系统安全要素管理 1.6.1 通风管理
煤矿应建立并保持通风管理控制程序,以控制和消除通风系统中潜在的风险。通风管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a)矿井、采区和工作面应具备独立完善的通风系统,采区应实行分区通风,高瓦斯矿井、煤与瓦斯突出矿井、自然发火严重矿井的采区等,应设专用回风巷;
b)风门、风桥、风筒、密闭等通风设施保持完好无损;
c)矿井总风量、采掘工作面和各种供风场所的配风量,应满足安全生产的要求;
d)风速、有害气体浓度等,应符合《煤矿安全规程》要求;
e)按规定及时测风、调风,以使采掘工作面及其他供风地点风量、风速持续均衡,并按规定的周期进行矿井通风阻力测定;
f)局部通风机通风应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的要求,设置同等能力的备用局扇,保持连续均衡供风;
g)生产矿井主要通风机能够连续运转,应装有反风设施,各种参数符合规定,并定期进行反风演习。
1.6.2 瓦斯管理
煤矿应建立并保持瓦斯管理程序,通过瓦斯检测,及时掌握瓦斯浓度变化情况并采取措施,确保井下各地点风流中的瓦斯浓度符合《煤矿安全规程》规定。瓦斯管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a)煤矿应建立完善瓦斯管理制度,并应:
——明确瓦斯防治责任,并细化分解落实到各个岗位;
——根据井下条件的变化,不断改进和加强瓦斯治理的各项措施; ——严格制度的贯彻与落实,实行群防群治; b)煤矿应强化瓦斯检测,并应确保:
——有瓦斯检测专门机构,且人员配备满足要求; ——每年对矿井瓦斯等级和二氧化碳涌出量进行鉴定;
——相关入井人员按《煤矿安全规程》规定携带便携式或光学甲烷检测仪; ——瓦斯检查员严格执行瓦斯巡回检查制度,瓦斯检查记录做到井下牌板、检查记录手册、瓦斯台帐三对口;
——瓦斯检查人员严格按程序进行交接班;
——瓦斯检查地点的设置及检查次数符合《煤矿安全规程》规定; ——每日按程序规范进行瓦斯情况汇报;
c)煤矿应制定瓦斯隐患处理措施,并应确保:
——有瓦斯积聚排放安全技术措施,并严格按措施进行排放;
——排放瓦斯前应先确认回风系统的人员已撤退完毕,电源已全部切断,并已设置警戒栅栏、警标和停电牌;
——每次排放瓦斯都应做好记录,建册登记;
——临时停风地点,应立即断电撤人,设置栅栏、警示标志; ——长期停风区应在24h内进行封闭;
d)开采有煤尘爆炸危险煤层的矿井,应采取隔爆措施,并应:
——在矿井两翼与井筒相连通的主要运输大巷和回风大巷、相邻采区之间的集中运输巷道和回风巷道、相邻煤层之间的运输石门和回风石门间设置主要隔爆水棚;
——在采煤工作面进风巷和回风巷、煤层掘进巷道采用独立通风的其他巷道设置辅助隔爆水棚;
——对隔爆设施实行挂牌管理,定期检查隔爆设施的安装地点、数量、水量及安装质量;
e)高瓦斯、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应建立瓦斯抽采系统,瓦斯抽采管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瓦斯抽采系统符合《煤矿安全规程》和AQ 1027-2006规定,并按周期对抽采系统进行测定,确保系统参数合理、运行有效; ——地面抽采与地下抽采相结合,根据实际情况,应综合采取投产前的预抽采、采动层抽采、边开采边抽采、老空区抽采等措施; ——凡是应当抽采的煤层,都应最大限度地抽采;
——矿井生产计划与瓦斯抽采达标煤量相匹配,采掘生产活动应始终在抽采达标区域内进行;
——掌握瓦斯基础参数,吨煤瓦斯含量、煤层的瓦斯压力、矿井和工作面瓦斯抽采率、采煤工作面回采前的瓦斯含量,达到AQ 1026-2006规定的要求。
1.6.3 防突管理
煤(岩)与瓦斯(二氧化碳)突出矿井应建立并保持防突控制程序,制定区域综合防突措施和局部综合防突措施,坚持区域防突措施先行、局部防突措施补充的原则,突出矿井采掘工作做到不掘突出头、不采突出面,有效控制突出风险。
有突出危险的新建矿井及突出矿井的新水平、新采区,应编制防突专项设计。突出矿井新水平、新采区移交生产前,应经当地人民政府煤矿安全监管部门按管理权限组织防突专项验收;未通过验收的不应移交生产。
防突管理应确保:
a)突出矿井应对突出煤层进行区域突出危险性预测和工作面突出危险性预测,以确定煤层和工作面的突出危险性;
b)坚持区域防突措施先行、局部防突措施补充的原则。对于有突出危险煤层,优先采取开采保护层或预抽煤层瓦斯等区域性防治突出措施;区域防突工作应当做到多措并举、可保必保、应抽尽抽、效果达标; ——区域综合防突措施包括:
区域突出危险性预测; 区域防突措施; 区域措施效果检验; 区域验证;
——局部综合防突措施包括:
工作面突出危险性预测; 工作面防突措施; 工作面措施效果检验; 安全防护措施;
c)突出危险工作面应采取工作面防突措施,并进行措施效果检验。经检验证实措施有效后,即判定为无突出危险工作面;当措施无效时,仍为突出危险工作面,应采取补充防突措施,并再次进行措施效果检验,直到措施有效。无突出危险工作面应在采取安全防护措施并保留足够的突出预测超前距或防突措施超前距的条件下进行采掘作业;
d)石门和立井、斜井工作面从距突出煤层底(顶)板的最小法向距离5m开始到穿过煤层进入顶(底)板2m(最小法向距离)的过程均属于揭煤作业。揭煤作业前应编制揭煤的专项防突设计,报煤矿企业技术负责人批准;
e)有突出煤层的采区应设置采区避难所,在突出煤层的石门揭煤和煤巷掘进工作面进风侧,应设置至少2道牢固可靠的反向风门,井巷揭穿突出煤层和突出煤层的炮掘、炮采工作面应采取远距离爆破安全防护措施,突出煤层的采掘工作面应设置工作面避难所或压风自救系统。
1.6.4 防尘管理
煤矿应建立健全防尘系统,有效降低各作业地点的粉尘浓度,并满足: a)矿井下列巷道应设置防尘洒水管道: ——主要进风大巷; ——主要回风大巷; ——主要运输巷;
——带式运输机斜井与平巷、盘区进、回风巷; ——采掘工作面所属各巷道; ——煤仓与溜煤眼放煤口; ——转载点。b)所有水幕灵敏可靠,封闭全断面,使用正常,在下列地点应设置净化水幕:
——采煤工作面进回风顺槽(水幕距工作面上下出口不大于30m); ——掘进巷道(在距迎头50m-200m范围内);
——多巷掘进在回风巷风流汇合处下风侧200m范围内; ——运输顺槽的转载点、溜煤眼上口及破碎机处; ——主要进风大巷、主要回风大巷。
c)下列设备应设置喷雾装置或者除尘器,并确保喷雾装置和除尘器正常使用:
——采煤机; ——液压支架;
——综掘机、连采机、掘锚机。d)防尘基础管理完善: ——及时清扫巷道洒落的煤矸、浮煤,巷道积尘按冲洗周期定期冲洗; ——按规定的周期测定全尘和呼吸性粉尘浓度;
——采煤工作面应按照《煤矿安全规程》规定采取煤层注水防尘措施; ——炮采、炮掘工作面应采取湿式钻眼、使用水炮泥等防尘措施; ——隔绝煤尘爆炸措施完善;
——综合防尘管理制度完善,技术资料齐全。
1.6.5 防灭火管理
煤矿应建立并保持防灭火管理程序,以消除和控制矿井火灾风险,并确保: a)防灭火设计符合《煤矿安全规程》规定;
b)新建矿井、生产矿井延深新水平时,应对所有煤层的自燃倾向性进行鉴定,每年对所开采煤层最短发火期和自燃倾向性进行鉴定; c)内外因发火管理和火区管理符合《煤矿安全规程》规定; d)防灭火基础管理符合下列规定:
——有防灭火管理制度、矿井防灭火系统图; ——及时对地表塌陷裂隙进行回填;
——有防火密闭管理台帐、火灾预测预报管理台帐、采空区技术管理档案; ——有井上、下防火措施。所有地面建筑物、煤堆、矸石山、木材厂等处的防火措施和制度,应符合国家有关防火的规定; ——有灌浆、均压、注氮等防灭火技术措施。
1.6.6 通风安全监控管理
煤矿应建立健全通风安全监控系统,对矿井各重要场所“一通三防”相关数据进行实时监测,以及时掌握各种数据变化情况,并可实现对矿井相关设备的自动控制。安全监控管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a)安全监控系统的中心站、分站、传感器等设备齐全,安装设置应符合AQ 1029-2007要求,系统运作不间断、不漏报;
b)甲烷传感器应按期调校,其报警值、断电值、复电值应准确,监控中心能实时反映监控场所瓦斯的真实状态;
c)当瓦斯超限时,能够及时切断相关工作场所的非本质安全电源,停止采掘等生产活动,人员应撤至安全地点,并及时按程序进行汇报; d)定期对各种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并做出趋势判断; e)相关记录、报表内容应与实际相符。
1.6.7 采掘管理
煤矿应建立并实施采煤、掘进管理程序,消除和控制采掘系统和作业中的危险源,且符合下列要求:
a)采掘设计应结合系统危险源辨识的结果,充分考虑潜在的风险,并体现安全高效的原则;
b)作业规程的编制应考虑最大限度的降低作业中的风险,且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c)巷道施工应符合设计要求,各类尺寸在允许误差范围内;施工及地质条件变化时应有补充措施;采煤工作面安装、初次放顶、收尾、回撤,采掘工作面过构造、过冲刷带、过富水区、过空巷等应制定专项措施; d)支护设计应合理选择支护方式、支护参数,各类支护设施可靠有效; e)对采煤工作面和采用锚杆、锚喷等支护的煤层巷道顶板实施监测,并阶段性做出趋势分析和判断;
f)确保生产矿井、水平、采区和采煤工作面安全出口畅通; g)开采冲击地压煤层:
——应编制专门设计,并制定专项防治措施;
——应做好预测预报工作,冲击地压发生后,应做好调查及数据收集与分析工作。
1.6.8 爆破管理
煤矿应建立并保持爆破管理程序,以控制爆破材料储存、运输和爆破作业过程中的风险,并确保:
——爆破材料和爆破设备购置渠道正规,有合格证和说明书,并进行入库检验和登记;
——有专门的爆破器材存放地点,存放点周围环境、存放分类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相关规定;存放地点有明显标志; ——发爆器及发爆器的钥匙由放炮员随身携带;
——爆破材料运输方式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相关规定;
——爆破前按照《煤矿安全规程》编制爆破作业说明书,爆破材料按照爆破作业说明书的内容选取,按照说明书进行爆破作业,并执行“一炮三检制”和“三人连锁”放炮制度。
1.6.9 地测管理
煤矿应建立并保持地质测量控制程序,确保采掘作业遇有地质构造或其他异常情况时,及时采取预控措施,以保障采掘作业的正常进行,并确保:
a)矿井各类地质报告齐全、规范;
b)在生产过程中各项地质预测预报及时;
c)掘进给向及时、准确,贯通测量精度符合《煤矿测量规程》规定或工程要求;
d)基本矿图齐全,内容、精度符合《煤矿测量规程》的要求,更新及时; e)对开采沉陷区进行有效治理,防水(沙)、建(构)筑物保护煤柱设计合理。
1.6.10 防治水管理
煤矿应准确掌握井田及其周边地表水系、地下水和采空区积水等分布情况,掌握当地历年降水量和最高洪水水位情况,评估地表水和各地下水系的风险,防治水管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a)坚持“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十六字方针,组织编制中长期防治水规划和防治水计划,制定“探、防、堵、截、排”的综合防治措施;
b)井下防水、排水系统设计合理,能力满足实际需要;
c)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矿井,针对主要含水层建立地下水动态观测系统,进行地下水动态观测、水害预报;
d)每年雨季前对防治水工作进行全面检查;
e)防治水设施完善、设备齐全完好,并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的规定; f)防治水专项应急预案完善。
1.6.11 供用电管理
煤矿应建立并实施供用电管理程序,以控制和降低供电、用电风险。供用电管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a)供电系统应安全可靠,矿井应有两回路电源线路。当任一回路发生故障停止供电时,另一回路应能担负矿井全部负荷;矿井的两回路电源线路上都不应分接任何负荷;
b)井下各水平中央变电所、井下主排水泵房、主要通风机、地面永久抽采泵站、固定式压风机、矿井立井提升人员系统全部实现双回路供电; c)矿井设备、电缆的选型与安装及机房硐室的设置符合设计及相关规范、规程的要求,并应充分考虑其安全性与潜在的风险;
d)煤矿机电设备应具备《煤矿安全规程》规定或行业相关标准要求标志或证件;
e)供电系统及设备相关保护应齐全、灵敏、可靠;
上述保护一般指:欠压保护、失压保护、短路保护、过流保护、过电压保护、过负荷保护、接地保护、单相断线保护、漏电保护、防雷电保护、急停保护、闭锁保护、无压释放保护等。f)大型设备检修应制定专项措施; g)停送电严格执行工作票管理制度;
h)确保供用电主要场所通讯畅通、并有足够的照明;
i)设备监测、检修、维护到位,确保设备完好、运行可靠,防爆性能符合要求;
j)设备基础管理规范,各种图纸资料齐全,且应分类存档,便于查阅。
1.6.12 运输提升管理
煤矿应建立并保持运输提升管理程序,以控制和降低运输、提升过程中的风险。并确保:
a)各种运输、提升设备运行正常,安全设施、保护齐全、灵敏、可靠; 上述保护主要指:打滑、温度、烟雾、堆煤、防跑偏、急停、速度、断带、防纵撕、逆止、自动洒水、电气闭锁、欠压、过电流、过卷、过速、限速、松绳、防坠、斜井挡车装置及跑车防护装置、机车行车保护、指示器失效、满仓及“信、集、闭系统”等保护。
b)各种运输、提升装置完好、连接件紧固,并定期检查或测试;
c)运输巷道、运输胶带(轨道)、运输设备相对空间应满足安装、检修、维护及人、车通行的要求;
d)运输线路、路面质量符合相关标准要求,并定期进行检查、维护; e)车库、车场、硐室设置和环境符合相关规程要求; f)运输提升设备技术档案、资料齐全、符合规范; g)运输提升设备检修记录齐全。
1.6.13 压气、输送和压力容器管理
a)煤矿压气及输送系统设计应科学合理,并确保: ——压气设备配备齐全,设备数量、能力满足要求;
——定期对压气设备进行检修,安全阀和放水阀动作可靠; ——新安装和检修后进行打压试验;
——输送管路设施布置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的规定; ——有空气压缩机操作规程和使用管理办法。b)压力容器管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建立压力容器管理办法; ——有压力容器完好和存储标准; ——压力容器有出厂检验合格证; ——建立压力容器管理台帐;
——定期对压力容器进行打压试验;
——移动式气罐有便于区分类别的颜色和代码; ——不同气体的气罐分类存放,有防倒装置;
——气瓶有防震胶圈、安全帽和减压器,乙炔发生器有回火防止器。
1.6.14 其它要求
生产系统安全要素还应同时符合《煤矿安全规程》和《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及考核评级办法》等相关要求。
1.7 综合管理 1.7.1 煤矿准入管理
1.7.1.1 煤矿在可行性研究和设计阶段应进行安全评价,以最大限度地消除或控制危险源、降低风险,煤矿设计应: a)符合GB 50215-2005及国家、煤炭行业有关标准、规定和要求; b)委托有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设计。
1.7.1.2 煤矿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施工,并应:
a)符合国家相关技术标准规范;
b)确保煤矿安全、环保设施严格遵守“三同时”原则; c)确保施工建设单位具备施工建设资质; d)保证质量合格,有国家相关部门验收记录。
1.7.1.3 煤矿投产前应保证有有效的采矿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煤炭生产许可证、营业执照、矿长资质证、矿长安全资格证。
1.7.2 应急与事故管理
煤矿应制定并保持事故应急控制程序,以提高应对风险和防范事故的能力,保证职工安全健康和生命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财产损失、环境损害和社会影响。1.7.2.1 煤矿应建立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并应:
a)按照AQ/T 9002-2006的规定和要求,编制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应急预案;
b)严格按程序对预案进行审批,并每年至少进行一次修订; c)确保所有员工都经过应急预案的培训;
d)确保煤矿保安体系完备,通讯报警系统有效,所有人员熟悉事故汇报程序;
e)至少每年组织一次救灾演习,有演习计划、演习方案及总结报告; f)确保有矿山救护队为其服务,煤矿企业应设立矿山救护队,不具备单独设立矿山救护队条件的煤矿企业,应指定兼职救援人员,并与就近的救护队签订救护协议或联合建立矿山救护队;
g)煤矿应按相关规定和要求建立应急救援管理平台。1.7.2.2 煤矿应规范急救管理,并应确保:
a)每一班组至少任命2名经过培训的专(兼)职急救员,急救员名单应在本单位张贴、公布;
b)每年至少有10%的员工接受急救培训;
c)所有重点作业场所应配置急救箱,急救箱应放置在合适的位置并进行标识;
d)急救箱内保存一份急救用品清单,有专人定期检查,保证医疗器械、药品的完好齐全;
e)有急救箱配置分布图及急救用品明细表;
f)井下设置的急救箱、隔离式自救器等设置位置有明显的标识;
g)有急救用品使用记录,并定期对使用记录进行分析,以查找受伤害原因。1.7.2.3 煤矿应规范事故管理,作好事故汇报、统计和总结工作,事故管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a)在事故发生后按照国务院《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相关规定逐级上报,并做好相关记录;
b)事故现场应急处置结束后,应及时搜集、整理有关资料,并对现场抢救工作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形成现场抢救工作总结;
c)根据事故类别成立事故调查组对事故进行调查,事故调查结束后,形成事故追查记录、事故调查报告;
d)对所有事故进行统计,建立事故和事件统计数据档案,并及时向员工公布;
e)定期对事故进行回顾,以强化风险意识与预控能力。
1.7.3 消防管理
1.7.3.1 煤矿应建立并保持消防管理控制程序,以提高应对火灾风险和防范事故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财产损失。
煤矿应根据实际应配备消防器材及设施,并应确保:
a)煤矿建设工程的设计、施工、使用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规定;
b)依据GB 50140-2005编制本单位的灭火器配置标准,现场配置应与标准相符;
c)消防器材放置处有应反光功能的标志牌,放置位置不应挪作它用; d)消防器材设在明显、便于取用的地点,周围无阻塞;不应设置在潮湿或强腐蚀性以及超出其使用温度范围的地点;
e)消火栓的设置应符合GB 50016-2006的规定和要求; f)有消防设施分布图和消防器材明细表; g)对所有的消防器材应进行编号; h)建立了消防设施定期检查制度;
i)灭火器应按规定周期经专业部门检验、维护; j)消防设施维护、检验期间需配备相应替换器材; k)有消防设施维护和保养制度;
l)建筑物公共场所安全出口、消防通道等始终保持畅通。1.7.3.2 煤矿应定期组织进行消防演练,并应:
a)制定消防演习计划,并按计划实施; b)有义务消防组织,消防队员名单应张贴公布; c)所有专兼职消防队员应进行培训和训练。1.7.3.3 煤矿应定期向员工宣传消防知识,并应:
a)利用多种形式进行消防安全宣传; b)定期对员工进行消防知识培训;
c)确保消防急救电话和消防队员联系方式向全体员工公示。
1 煤矿中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运行方式
煤矿中安全生产管理以风险预控管理理论为基础, 是一种过程化的管理方式, 该管理模式按照煤矿不同的特点, 对安全风险预控管理过程进行实时的调整。管理体系的运行方式有如下几个方面。
1.1 危险源的辨识
危险源即煤矿的生产运行过程中, 能够对职工生命财产造成威胁、能够对生产安全造成威胁的不稳定因素的基本来源;煤矿企业生产管理过程当中, 造成安全事故的起因即危险源, 危险源在煤矿企业的建设、生产、改造等环节中均存在。因此, 在煤矿企业的风险预控管理中, 对危险源进行辨识是最主要的内容。进行危险源的辨识工作时, 要对煤矿的特点进行全面的考虑, 同时做好危险源的分类工作, 并且参照危险源的特点, 依靠人力资源、机械设备等因素的支持对危险源进行检测[1]。
1.2 安全风险的评估
完成风险源的辨别工作后, 就需对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估, 根据相关的风险评估结果对风险的可发生性及会造成的损失进行评定, 并对风险的等级进行划分。考虑到管理对象及风险等级, 可将管理的措施及标准进行有针对性的编制, 进而完成风险管理的规划。煤矿企业需将编制完成的管理规划向风险管理部门进行上报, 之后由各科室的管理人员及现场的操作人员对管理规划进行改进、补充及完善, 以双向反馈、审核、修改的方式对管理规划进行查缺补漏。需注意的是在实际的生产运行过程中, 一些生产活动会根据实际情况出现变化, 因此,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等工作均需要根据实际生产状况进行实时调整, 以此保证管理工作呈现螺旋上升趋势, 并将PDCA管理模式很好地体现在生产运行的过程中[2]。
1.3 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的制定
完成危险源识别的工作之后, 就能很好的确定管理对象, 之后根据管理对象和的特征, 对相关的管理标准及管理措施进行规划, 以此对生产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危险源进行有效的控制或者消除, 进而避免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在制定管理标准的过程当中, 需以国家及煤矿行业的相关安全生产标准为基础, 根据不同煤矿的特定制定不同的管理标准, 管理标准不能一概而论, 须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以满足煤矿生产现场的安全管理需求。
2 煤矿中风险预控管理模式的实施要素
2.1 提升设备水平, 淘汰落后的采煤方式
煤矿企业需对传统的采煤方式进行改革更新, 积极推广高档普采、轻型综采等先进采煤方式, 尽量选择安全性及可靠性均较高的设备来进行煤矿的采集和生产, 以此为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2.2 落实责任制度, 优化组织结构
我国大部分煤矿企业的组织结构均存在一定的缺陷, 并且管理制度也不够完善。因此, 监管部门需对煤矿企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充分的考虑, 强化组织结构建设及监管, 建立健全煤矿企业的运输、采集、挖掘等部门, 同时配置相关的施工技术及管理人员, 有效落实责任制度, 以此为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提供有力的支持[3]。
2.3 提高员工的专业水平, 加强安全生产培训
我国大部分煤矿企业均存在安全教育及岗位培训不到位的情况, 相关的监督部门需对煤矿企业的生产及经营过程予以充分的考虑, 构建科学、合理且符合煤矿企业自身实际情况的员工培训体系, 有效落实企业管理人员、操作人员的安全管理培训工作, 以此有针对性的避免煤矿生产运行过程中不安全行为及安全事故的发生。
2.4 积极利用网络技术, 加强信息平台的建设
煤矿企业的信息平台建设可以加入产量的计量系统、安全监测及监控系统、员工定位系统等具有针对性的先进信息系统, 以此实现信息间的查询、调用、支持, 进而提升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的管理效率。
3 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 煤矿的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是煤矿企业进行安全生产管理的新方法和新理念。煤矿的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具有提前预防、整体治理、层级管理、综合提升等优势和特点。煤矿企业需对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在实施该管理体系时需做好危险源的辨识、安全风险的评估、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的制定等各项工作, 同时, 提升设备水平, 淘汰落后的采煤方式, 落实责任制度, 优化组织结构, 提高员工的专业水平, 加强安全生产培训, 积极利用网络技术, 加强信息平台的建设, 以此对煤矿安全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从根源上消除煤矿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危险因素, 确保煤矿生产长久、安全的运行。
参考文献
[1]马改焕, 刘广君.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在煤矿生产中的运用[J].中国公共安全, 2014, 6 (9) :138.
[2]杨勇.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模式的研究[J].煤矿开采, 2012, 12 (6) :86.
关键词:忧患 意识 风险 预控
孟子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思是忧愁患害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我们做好安全工作,必须要居安思危,始终保持安全生产的忧患意识,实现安全生产风险的超前预控。
1 始终保持忧患意识
安全生产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何为“预防”?说到底就是要有忧患意识。在安全生产平稳时期,要深刻吸取企业内外事故教训,切实做到把别人的事故当成自己的事故来对待、把过去的事故当成今天的事故来对待、把小事故当成大事故来对待、把隐患当成事故来对待。
忧患不是悲观消极等待,而是理性思维,乐观准备。只有预防到位了,忧患足了,我们对待安全工作的方法才能更有效,抓安全的时机才能更奏效,保安全的对策才能更有力。始终保持忧患意识,我们就能逐渐认识和掌握安全规律,就能把影响安全生产的不利因素降到最低程度,就能为企业安全生产创造更加稳定的环境。
2 完善安全生产风险预控机制
安全生产风险预控管理是指在一定的经济与技术条件下,在企业全生命周期过程(设计、建设、生产、扩建等)中对系统中已知规律的危险源进行预先辨识、评价、分级,进而进行消除、减小、控制,通过“人、机、环、管”的协调统一,杜绝生产责任事故发生。
企业各生产单位、各职能部室要强化“变化就是危机”、“隐患就是事故”、“事故征兆就是灾难”的危机意识。要深化危险源辨识、岗位风险排查和隐患治理工作,加强安全生产信息的监测监控,推动安全管理向“辨识和评估风险——降低和控制风险——预防和消除事故”的科学管理迈进。要强化重大危险源管理,进一步规范重大危险源辨识登记、安全评估、报告备案、监控整改等工作机制,确保机构健全、职责明确、措施完善、监控到位。
3 抓好几项重点,超前预控安全风险
监测监控影响安全生产的“短板”。“木桶原理”告诉我们,一只木桶能存放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的高度。这块“短板”,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危险源、风险、事故隐患。
首先,我们应该认真执行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及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相关要求,切实提高体系各要素的建设水平,以体系建设巩固安全。二是为进一步增强和巩固干部员工安全意识,加深员工对体系基于风险、系统性、规范化、持续改进在其岗位范围内的认知和应用。三是明确责任,细化分工。成立组织机构,制定工作方案,对安全性评价项目层层分解,各单位各司其责开展工作。四是将安全管理重心下移,关口前移,强化现场标准化作业和“危险点”预控措施。五是强化计划落实,做好迎峰度夏及防风防汛工作。六是边查边改,立行立改,将查评与整改落实有机结合起来,对发现的隐患立即进行彻底整改,不断夯实安全管理基础,确保企业安全发展。
保证安全生产费用投入、使用到位。企业各生产单位要树立“红线”意识,足额提取并切实管好用好安全生产费用,确保安全防护设备设施、职业病危害防治、应急救援器材装备、安全生产检查评价、事故隐患评估整改和监控、安全技能培训和应急演练等与安全生产直接相关的安全生产费用投入到位,使用到位。
发挥各项安全管理活动的最大效能。扎实开展基层班前会“五想五不干”活动,在班前会上,组织员工对作业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危险与隐患从安全风险、安全措施、安全工具、安全环境、安全技能五个方面进行预测、预想、预知、预防并讨论发言,实现风险评价信息共享,增强员工自律意识,规范岗位操作行为,防范和减少事故发生。强化安全生产动态检查,企业各单位、各部室要坚持“全覆盖、零容忍、严考核、重实效”原则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动态检查。对查出的隐患和问题要“零容忍”,从根本上予以解决。
采取经济手段进行激励与约束。加大安全奖惩力度,从企业工资总额中提取一定比例的安全奖励基金,用于安全风险抵押奖励、季度安全奖励、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安全质量标准化竞赛、安全技能账户等管理检查考核奖励。加大安全问责力度,严格按照企业《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规定》进行事故责任追究,强化重大隐患问责、安全红线管理、过失责任追究,推动由事故问责向隐患问责,由结果问责向过程问责的转变。
强化应急救援管理。按照《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GB/T29639-2013)格式和编制内容,定期组织修订完善企业应急预案,完善综合预案、专项预案、保障预案、现场处置方案、应急措施等各层级应急文件。相关单位、职能部室负责做好应急物资储备管理、创伤急救知识培训、安全生产信息汇报等工作,加强应急预案演练,提高各级人员应急处置能力,做到“处变不惊”,“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将损失降至最低限度。
安全生产永远都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永远都不可能一劳永逸;安全工作“怎么抓都不过分”、“抓多紧、抓多严都不过分”,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各级安全管理人员必须一丝不苟,始终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如坐针毡的态度,始终保持安全生产的忧患意识,实现安全生产风险的超前预控,为安全生产提供更加坚实有力的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安全管理课题组.《安全生产风险预控体系概述》.
[2]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局长杨栋梁在2014年5月22日国新办
新闻发布会上的发言.
为了落实国家“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将我矿安全管理的关口前移,根据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及地方政府要求,切实推进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AQ/T1093- (以下简称“安全预控体系”)建设,提升我公司安全管理水平,制定本方案。
第一阶段(体系建设准备)
本阶段主要任务:统一领导班子和干部思想,明确体系建设整体思路,全员参与。
1、审定体系建设方案。
2、成立组织机构
成立体系建设领导小组、体系建设管理办公室和各专业工作组,明确各小组人员及工作进展程度。
1)成立体系建设领导小组:
组长:总经理
常务副组长:安全副总
成员: 各部门负责人
2)领导小组下设风险预控办公室
风险预控办公室主任:安检部部长
成员:各专业工作组人员
3)成立体系编写小组
组长:
成员:各专业工作组人员
3、工作计划:
在组长的带领下负责左则沟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管理手册》和《程序文件》的组织编写工作。明确《风险预控管理方针》、《风险预控管理目标》。预计15个工作日完成。
第二阶段(识别危险源,确定危险源特性)
本阶段主要任务:识别煤矿内所有危险源,制定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
1、体系建设启动动员
进行体系建设动员,对工作进行总体部署;下发岗位危险源辨识表;
2、危险源辨识与评估
根据每人每班填写的人、机、环、管的危险源。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编写小组人员及时收集资料,对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评估、分级、分类,造册制表进行管控,明确职责。
3、危险源调整与完善
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危险源调整与完善。
4、危险源规范与初审
由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组织对危险源辨识结果进行规范和初步审核。
5、危险源审核
各专业工作组对危险源辨识结果进行审核。
根据员工填写的危险源辨识表,由区队风险预控小组成员进行审核。
6、工作计划
在常务副组长的带领下负责左则沟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风险管理手册》和《管理标准与管理措施》的组织编写工作。预计60个工作日完成。
第三阶段(人员不安全行为管理措施)
本阶段主要任务:挖掘和构建本矿安全文化建设,对员工日常不安全行为进行总结、分析、管理。
1、安全文化宣传
1)编制印发《安全文化建设实施手册》,手册以左则沟煤矿普通员工为阅读对象,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简明扼要的文字阐释煤矿安全思想和基本内涵。手册印发后,通过班前会在全矿员工中组织了学习,对广大员工了解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2)在主管以上干部中进行培训。
3)制作了宣传牌板。
4)制作岗位危险源辨识与管控措施卡片。实地考察了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应用情况和运行效果,进一步消除广大干部的思想疑虑,提高认识,坚定信心。经过这几个方面的宣传和培训,让风险预控管理理论为干部所熟悉,安险预控管理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为员工所认可。
2、编制《员工不安全行为管理手册》
通过对采煤、掘进、运输、机电、一通三防及其他类对员工可能出现的主要不安全行为进行梳理划分,以及按照不安全行为发生的行为痕迹、频次、风险等级重要指标进行划分,让员工在有意和无意做出的不安全行为之前,经过学习培训,掌握和了解规程措施条款,熟悉岗位操作标准,明知道怎样做才符合规定。对于自身对不安全行为的价值认识上存有差距,在侥幸、麻痹等错误心理驱动下而做出的行为选择,明知故犯行为得以矫正。
3、编制《标志标识管理手册》、《工余安健环手册》。
4、工作计划
在常务副组长的带领下负责左则沟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安全文化建设实施手册》和《员工不安全行为管理手册》、《标志标识管理手册》、《工余安健环手册》的组织编写工作。预计30个工作日完成。
第四阶段(制度建设及完善)
本阶段主要任务:在危险源管控的微观系统的基础上,形成危险源管控的宏观保障制度和运行机制。
1、制度制定与修订
对现有制度进行符合性检查、修订,补充制定新制度。 。
2、制度修改与完善
对制度进行修改与完善。
3、制度规范与初审
煤矿主要负责人对制度进行规范和初步审核。
4、制度审核
各专业工作组进行制度审核。
5、工作计划
在组长的带领下负责左则沟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度建设及完善,形成《安全管理制度汇编》。预计7个工作日完成。
第五阶段(体系文件初稿审核与完善 )
1、根据体系规范,对编制的体系文件《管理手册》、《程序文件》、《风险管理手册》、《风险管理标准和措施》、《员工不安全行为管理手册》、《安全文化建设实施手册》《安全管理制度汇编》《标志标识管理手册》、《工余安健环手册》体系文件初稿,初步形成体系框架。
2、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听取体系建设管理办公室和各专业工作组的阶段工作汇报,对体系内审指标体系、体系文件进行审核,对遗漏和不当之处进行修改完善。
3、工作计划
第一章总则
为进一步规范煤矿安全管理工作,全面体现预防为主的思想,实现对风险的超前预控,以预防事故的发生,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章风险预控管理
各煤矿应建立并保持安全风险预控管理程序,以全面辨识煤矿生产系统和作业活动中的各种危险源,明确危险源可能产生的风险及其后果,并对危险源进行分级、分类、监测、预警、控制,预防事故的发生。
一、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
煤矿应组织员工对危险源进行全面、系统的辨识和风险评估,并确保:
1、危险源辨识前要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
2、辨识范围覆盖本单位的所有活动及区域;
3、对所有工作任务建立清册并逐一进行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并对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整理、归档;
(1)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应采用适宜的方法和程序,且与现场实际相符;
(2)对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分级分类;
(3)危险源辨识时考虑正常、异常和紧急三种状态及过去、现在和将来三种时态;
(4)采用事故树分析法对系统(采掘系统、机电运输系统、“一通三防”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源进行辨识;
4、工作程序或标准改变、生产工艺发生变化以及工作区域的设备和设施有重大改变时,能及时进行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
5、发生事故(包括未遂)、出现重大不符合项时能及时进行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
二、风险管理对象提炼、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制定
在对危险源进行辨识、分析的基础上,应提炼出相应的风险管理对象,并符合下列要求:
(1)风险管理对象的提炼要具体、明确,一般应按照人、机、环、管四种风险类型来确定;
(2)针对风险管理对象各煤矿应制定相应的管理标准和措施并形成程序;
(3)管理标准和措施的制定应遵从全面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和全过程原则;
(4)管理标准和措施的制定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管理制度的要求;
(5)各煤矿应组织相关专业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对管理标准和措施进行修订和完善。
三、危险源监测
煤矿应采取措施对危险源进行监测,以确定其是否处于受控状态。并确保:
(1)危险源监测方法适宜,并在风险管理程序中予以明确;
(2)危险源监测设备灵敏、可靠;
(3)危险源监测信息传递畅通、及时,相关信息能及时录入管理系统。
四、风险预警
各煤矿应采取措施对危险源产生的风险进行预警,使管理层和责任人能够及时获取并采取措施加以控制。风险预警应:
(1)针对不同级别、类别的危险源和不同程度的风险,制定相应的预警方法;
(2)建立完备的信息流通渠道,使预警信息传递畅通、及时。
五、风险控制
各煤矿应建立程序以确保风险管理标准、风险管理措施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贯彻与执行,以实现对风险的控制。并符合:
(1)对危险源及其风险的控制遵循消除、预防、减弱、隔离、联锁、警示的原则;
(2)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风险管理标准与措施制定及隐患消除、控制效果评价等环节符合PDCA的运行模式;
(3)制定生产作业计划时应以上风险评估报告为依据,充分考虑本计划实施时潜在风险;
(3)根据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结果和相关规定,编制《作业规程》、《操作规程》、《安全技术措施计划》、《应急预案》及其它专项安全技术措施;
(5)在进行重大以上风险任务时,必须编制专门的安全措施,并明确安全工作程序。
六、信息与沟通
各煤矿应建立并保持程序,以确保员工与相关方能够及时获取风险预控管理信息,并可相互沟通、告知,煤矿应确保:
(1)员工参与风险预控管理方针和程序的制定、评审;
(2)员工参与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及管理标准、管理措施的制定;
(3)员工了解谁是现场或当班急救人员;
(4)组织员工进行班前、作业前风险评估,并留有记录。
七、风险财政管理
各煤矿应实施风险财政管理,以转移风险、降低风险成本、强化员工风险管理意识,并应:
(1)建立《事故费用评估报告》及《风险财政评估报告》,《风险财政评估报告》应包含保险理赔相关分析;
(2)对单位事故损失进行分类统计、分析,记录齐全;
(3)按照国家规定,对员工进行投保;
(4)有煤矿投保险种的记录和理赔费用的统计和赔付资料。
八、工余安全健康管理
各煤矿应了解和掌握员工工余安全健康状况,对员工工余安全健康进行管理,并应:
(1)定期组织员工开展有关工余安全、健康方面的知识培训和宣传、教育活动,在员工业余活动集中区域张贴工余安全健康的宣传资料;
(2)组织员工对工余安全健康风险进行评估,并制定防范措施;
(3)鼓励员工汇报工余安全健康事故,并形成制度。
第三章保障管理
各煤矿应从组织保障、制度保障、文化保障等方面建立并保持程序,以保障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能够得到有效的实施和运行。
一、组织保障
各煤矿应建立健全安全风险预控管理组织机构,以组织、协调、指导、监督风险预控管理工作,组织机构应:
1)职责明确、分工合理,负责风险管理全过程;
(2)由不同层次的有代表性的人员组成。
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的最终责任由煤矿最高管理者承担。
煤矿管理层应为实施、控制和改进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提供必要的资源。
注:资源包括人力资源、专项技能、技术和财力资源。
二、制度保障
1、各煤矿应建立健全与安全风险预控管理相关的目标、责任、奖惩、举报、投入保障、风险控制、员工行为、文化建设、安全会议、教育培训、技术审批、安全监测、人员操作、设备使用、应急救援、监督检查、考核评审、灾害预防、人员入井、跟班带班、班组建设、卫生健康、环境保护等管理制度,并确保:
(1)各项规章制度贯彻到全体员工;
(2)有相应机构、部门负责上述规章制度的制定、修订、培训、监督检查与考核。
2、各煤矿应建立并保持程序,以识别适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和相关要求,并确保:
(1)相关活动遵守适时的法律、法规、标准和相关要求;
(2)每年至少评价一次本单位对在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和相关要求的遵守情况,并形成评价报告;
(3)及时更新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和相关要求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传达给员工和其他有关的相关方;
(4)资料齐全完善,有目录清单。
3、各煤矿应建立并保持程序,以规范体系文件、记录的管理,保证在体系运行的各个场所、岗位都能得到相关有效的文件、记录,并确保:
(1)有专门机构或人员负责文件收发、传达、归档;
(2)文件收发、归档要有记录,并形成目录清单;
(3)作废文件有标识,销毁文件有记录,无在用的无效、失效文件;
(4)与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相关的各种记录应字迹清楚、标识明确,并可追溯相关的活动;
(5)记录保存和管理应便于查阅,避免损坏、变质或遗失,并明确记录保存期限。
三、安全文化保障
各煤矿应建立并保持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管理程序,以发挥安全文化的导向、激励、凝聚和规范功能。安全文化建设应:
(1)明确安全文化内涵、目标、内容、模式、建设流程,并最终形成实施方案;
(2)以实现员工自我管理为目标;
(3)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地贯穿于煤矿的各项管理。
第四章人员不安全行为管理
各煤矿应建立并保持人员不安全行为控制程序,对人员不安全行为进行识别和梳理,并制订员工岗位规范和控制措施,以实现人员准入、培训、监督全过程的流程管理。
一、人员准入管理
煤矿应建立并保持员工准入管理标准,人员准入管理标准应:(1)明确岗位设置要求和岗位需求计划;
(2)明确员工准入条件(包括员工身体条件、专业技能、文化水平等)。
二、人员不安全行为识别与梳理
各煤矿应在危险源辨识的基础上,对识别出的人员不安全行为进行梳理,总结分析不安全行为的发生规律,为不安全行为控制提供依据。人员不安全行为梳理应:
(1)全面、具体、准确、有针对性;
(2)按照风险等级进行分类。
三、员工岗位规范
在人员不安全行为识别与梳理的基础上,煤矿应制订员工岗位规范,岗位规范应:
(1)种类齐全;
(2)明确各岗位工作任务;
(3)规定各岗位所需个人防护用品和工器具;
(4)明确各岗位安全管理职责;
(5)明确各岗位安全行为标准;
(6)确保在完成预定任务存在多工种交叉作业时,必须制定书面安全工作程序。
四、不安全行为控制措施制定
各煤矿应制定员工不安全行为控制措施,以确保员工岗位规范的有效执行,措施应:
(1)结合煤矿自身的特点和员工不安全行为特征;
(2)涵盖影响煤矿人员不安全行为的各类因素;
(3)针对不同类型的不安全行为分别制定。
五、员工培训教育
各煤矿应建立员工培训教育机制,以提高员工安全知识、意识和技能,员工培训教育应:
(1)明确员工培训与绩效考核的职能部门及人员,并有绩效考核制度;
(2)有足够的培训资源(师资、教材、资金、场所、设施等);
(3)每年至少对全员进行一次以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为主的体系培训。
(4)每年末进行一次基于风险管理和事故分析统计的培训需求调查,并形成《培训需求调查报告》;
(5)每年末对上培训计划的可行性和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并形成《培训绩效评估报告》;
(6)每年末根据上述两个报告,编制下培训计划,并以文件形式下发;
(7)明确员工分层和分类培训内容与周期;
(8)对人员不安全行为进行针对性的矫正培训;
(9)建立员工培训信息档案;
(10)每次培训结束,形成单项《培训绩效评估报告》;
(11)确保培训机构和师资,有相关资质证书;
(12)对参加培训的人员必须进行考核或考试,并有完整的培训台帐;
(13)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前对员工进行培训并有记录;
(14)新入矿员工要接受不少于72小时的安全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
六、员工行为监督
各煤矿应建立完善的员工行为监督制度,及时对人员不安全行为进行监督和控制,并应:
(1)确定监督机构,配备相应的管理、监督、考核人员;(2)明确监督范围、方式、频次;
(3)对监督结果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并制定改进计划。
七、员工档案
各煤矿应建立健全员工档案,全面掌握员工信息,以实现分类管理,并确保:
(1)所有在岗员工的档案齐全;
(2)每个员工档案的信息内容完整(内容应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籍贯、文化程度、身体状况、职业技能等级或职称、参加工作时间、简历、培训情况、违章情况、受奖情况、受处分情况、职务或工种变动情况记录);
(3)对档案内容进行分析、评估,明确需重点监控对象。
第五章生产系统安全要素管理
一、采掘管理
各煤矿应建立并实施采煤、掘进管理程序,消除和控制采掘系统和作业中的危险源,且符合下列要求:
(1)采掘设计要体现安全高效的原则,并保证采掘关系正常;
(2)采煤工作面长度、推进长度、采掘工作面巷道布置、断面和煤柱留设尺寸的设计应考虑潜在的风险;
(3)作业规程的编制应考虑最大限度的降低作业中的风险,且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4)巷道施工应符合设计要求,各类尺寸在允许误差范围内;施工及地质条件变化时应有补充措施;采煤工作面初次放顶、收尾、搬家倒面、过构造、过冲刷带、过富水区、过空巷等要制定专项措施;
(5)支护设计应合理选择支护方式、支护参数,各类支护设施可靠有效;
(6)对采掘工作面顶板实施监测,并阶段性做出趋势分析和判断;
(7)确保生产矿井、水平、采区和采煤工作面安全出口畅通。
二、地测管理
各煤矿应建立并保持地质测量控制程序,确保采掘作业遇有地质构造或其他异常情况时,及时采取预控措施,以保障采掘作业的正常进行,并确保:
(1)矿井各类地质报告齐全、规范;
(2)在生产过程中各项地质预测预报及时;
(3)掘进给向及时、准确,贯通测量精度符合规程规定或工程要求;
(4)基本矿图齐全,内容、精度符合《煤矿测量规程》的要求,更新及时;
(5)对开采沉陷区进行有效治理,防水(沙)、建(构)筑物保护煤柱设计合理。
三、防治水管理
各煤矿应准确掌握井田及其周边地表水系、地下水和采空区积水等分布情况,掌握当地历年降水量和最高洪水水位情况,评估地表水和各地下水系的风险,防治水管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1)坚持“预测预报、有掘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十六字方针,组织编制中长期防治水规划和防治水计划,制定“探、防、堵、截、排”的综合防治措施;(2)井下防水、排水系统设计合理,能力满足实际需要;
(3)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矿井,针对主要含水层建立地下水动态观测系统,进行地下水动态观测、水害预报;
(4)每年雨季前对防治水工作进行全面检查;
(5)防治水设施完善、设备齐全;
(6)防治水专项应急预案完善。
四、供用电管理
煤矿应建立并实施供用电管理程序,以控制和降低供电、用电风险。供用电管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1)供电系统应安全可靠,矿井供电必须为双电源、双回路供电,任一回路都能担负矿井全部负荷;严禁两个回路取自同一区域变电所、同一母线段;
(2)井下各水平中央变电所、井下主排水泵房、主要通风机、地面永久抽放泵站、固定式压风机、矿井立井提升人员系统全部实现双回路供电;
(3)矿井设备、电缆的选型与安装及机房硐室的设置符合设计及相关规范、规程的要求,并应充分考虑其安全性与潜在的风险;
(4)供电系统及设备相关保护应齐全、灵敏、可靠;
注:上述保护一般指:欠压保护、失压保护、短路保护、过流保护、过电压保护、过负荷保护、接地保护、单相断线保护、漏电保护、急停保护、闭锁保护、无压释放保护等。
(5)大型设备检修要制定专项措施;
(6)停送电严格执行工作票管理制度;
(7)确保供用电主要场所通讯畅通、并有足够的照明;
(8)设备监测、检修、维护到位,确保设备完好、运行可靠,防爆性能符合要求;
(9)设备基础管理规范,各种图纸资料齐全,且应分类存档,便于查阅。
五、运输提升管理
各煤矿应建立并保持运输提升管理程序,以控制和降低运输、提升过程中的风险。并确保:
(1)各种运输、提升设备运行正常,安全设施、保护齐全、灵敏、可靠;
注:上述保护主要指:打滑、温度、烟雾、堆煤、防跑偏、急停、拉线、速度、断带、防纵撕、逆止、自动洒水、电气闭锁、欠压、过电流、过卷、过速、限速、松绳、防坠、一坡三挡、指示器失效、满仓及“信、集、闭系统”等保护。
(2)各种运输、提升装置完好、连接件紧固,并定期检验;
(3)运输巷道、运输胶带(轨道)、运输设备相对空间应满足安装、检修、维护及人、车通行的要求;
(4)运输线路、路面质量符合相关标准要求,并定期进行检查、维护;
(5)车库、车场、硐室设置和环境符合相关规程要求;
(6)运输提升设备技术档案、资料齐全、符合规范;
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全面提高矿井的综合管理水平,切实推进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建设工作,及时发现体系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改进并完善实施效果,使各项工作向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方面发展,建立起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安全长效机制,特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风险预控管理方针 以人为本,保障全体员工安全健康;风险预控,人机环境管理和谐统一;持续改进,建立安全管理长效机制;追求卓越,打造风险预控特色矿井。第三条 风险预控管理目标 杜绝轻伤及以上人身伤害事故和较大以上非人身责任事故,零新增职业病病例,零环境污染事故,风险管理体系保持神华一级水平。第四条 本办法适用于各单位、部门及承包商 第二章 组织机构与职责 第五条
成立考核领导小组
组 长:矿 长
副组长:助理级以上矿领导
成 员:机关、区队和承包商负责人
风险预控体系考核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安管办,安管办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考核管理工作。
第六条 考核领导小组职责
(一)将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考核要素分解到业务科室和各级管理人员,细化考核机制,严格现场管理,将安全管理责任、任务逐级分解到各级管理人员与安全绩效全部挂钩、考核,形成一个责任分明各司其责,全员参与的安全责任体系。
(二)组长负责对安全绩效考核过程的监督、审查和修改,对考核结果负责。
(三)副组长负责组织对各单位安全绩效进行考核,提出不同意见,对考核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协调解决,监督、检查考核结果。
(四)成员主要负责日常检查与考核,每月由安管办汇总后,报经营办。
第七条 各单位职责
(一)将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考核的相关要素分解到各级人员,按照考核整体要求,制定本单位的考核办法并细化考核机制,逐级分解到各级人员与安全绩效全部挂钩、考核,形成一个责任分明各司其责的安全责任体系。
(二)各单位必须严格执行体系文件,落实体系运行中制订的各项制度及措施。
(三)各单位都要依据控制程序认真开展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估工作,并做好记录,做到全员参与,措施到位,持续改进并达到从源头预控制安健环质风险的目的。
第三章 考核内容
第八条 考核依据 国家及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标准;《神东集团井工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动态考核评分标准》;《神东集团井工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定期考核评分标准》;神东安全管理信息系统。
第九条 风险预控管体系考核构成
分为三大部分,考核采取150分考核制,由安管办汇总考核结果,报经营办具体奖罚兑现。
第一部分安全考核硬性指标,是对发生事故或瞒报事故时的考核,是直接扣分项不占考核分。
第二部分风险预控管理现场考核,是各级检查人员在安全管理信息系统中录入隐患,自动生成的考核结果,占考核分100分。
第三部分内部评价指标考核,是对安全管理信息录入、隐患落实、不安全行为、内业、督办及资料报送管理与上级部门及矿检查相关问题的考核,占50分。
(一)安全考核硬性指标
不占考核权重是直接扣分项。只要发生下述事故,直接扣除考核总分的相应分值。
1、当月每发生1起经济损失在100万元以下、100万元-500万元、500万元以上的非人身责任事故(事件),分别在报送经营办安全绩效考核结果总分中扣除3分、6分、10分(安全绩效考核后扣分)。
2、每发生1人次轻伤事故,在五型绩效考核总分中扣减20分;每发生1人次重伤事故,在五型绩效考核总分中扣减30分;每发生1人次死亡事故,五型绩效考核为零分(间接责任死亡事故扣30分,五型绩效考核总分扣分)。
3、当月对发生人身生事故或非人身责任事故隐瞒不报、迟报、谎报,在月报送经营办安全绩效考核结果总分中扣除15分(安全绩效考核后扣分)。
(二)风险预控管理现场考核
占安全绩效考核100分。对两级公司的月度、季度、春季、冬季、动态检查问题及矿隐患排查、步行检查、各业务部门日常及专项检查录入安全管理信息系统中的隐患进行考核,信息系统自动生成的考核结果。
1、考核分为动态和定期考核,其中,以经营办五型绩效考核系数比重执行。
(1)综采队、连采队、掘锚队本安考核得分=动态检查考核得分X40%+定期考核录入得分X60%;
(2)辅助单位本安考核核得分=动态检查考核得分X60%+定期考核录入得分X40%;
(3)矿内部考核打分,引用标准是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的动态考核评分标准共有标准2448条共计11006分;公司检查、矿内审考核打分,引用的考核评分标准是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的定期考核评分标准共有1695条共计100分。
2、风险预控管理现场定期考核每月3次,将检查存在的问题并在现场落实整改。
3、对动态、定期检查发现的隐患无对应的评分标准、危险源和不安全行为的认定标准时,可先录入,并及时反馈矿信息系统管理员。
(三)内部评价考核 内部评价指标考核占安全绩效考核50分,具体考核内容如下。
1、安全隐患闭环管理考核,占内部评价中的30分。(1)公司及矿级部门检查隐患未落实责任人的,扣1分/条。(2)未按规定参加隐患排查的,扣1分/次。(3)未在规定时间录入隐患的,扣1分/条。(4)未按时上报隐患整改、复查情况的,扣1分/次。(5)虚假复查和录入的,3分/条。
(6)每发现1次连续预警升级的,按照风险等级扣分,特别重大5分、重大4分、中等3分、一般2分。
(7)公司及矿组织的各类检查未安排陪检人员的,扣5分/次。
2、内业考核。
内业考核,占内部评价中的10分。
(1)公司及矿业务部门检查时,杜绝出现重复问题,有一处重复问题对责任单位,扣1分/条。
(2)按照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考核标准要求建立内业资料,出现一处不符合项,扣1分。
3、业务协作考核
业务协作考核包括督办及资料报送,占内部评价中的10分。(1)按时完成和反馈安管办督办事项,每超1天扣1分;未按要求办理每项扣3分。
(2)安管办牵头组织的相关会议,无故不参加的扣1分/次,迟到扣0.5分/次。(3)按指定时间及要求上报各种报表,每推迟1天扣1分/项;报表内容不全扣0.5分/项。
4、考核得分计算
内部考核评价得分=50-扣分分值
第十三条 因各单位职能不同,区队具体考核见附表一,机关调度室、机电科、生产办、质量组、安管办见附表
二、党政办见附表
三、经营办见附表四。
第十四条 承包商施工单位考核办法:
承包商与区队考核标准相同,由安管办汇总,报经营办具体奖罚兑现。本安信息系统考核由各业务部门日常动态检查和定期检查(旬检)录入,(信息系统自动生成考核结果占70%,考核表考核占30%)。考核表见附件五。
第四章 附则
第十五条 每月的安全绩效考核结果,由安管办进行汇总报送经营办,经营办按照《补连塔煤矿五型绩效考核管理办法》兑现各单位的安全绩效工资。
第十六条
本办法由补连塔煤矿安管办负责解释。
1 煤矿安全生产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内容
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AQ/T1093-2011《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规范》 (以下简称AQ/T1093) 规定了煤矿建立和推行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所必备的要素。AQ/T1093以PDCA循环模式为体系基本框架, 按照体系策划、运行实施、体系评审和改进4个阶段设计控制要素, 并规定其要求。这4个阶段构成了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PDCA, 分别为:
(1) 体系策划阶段 (P) 包括4个部分, 规定了管理体系从无到有的必备元素和要求。其中“总体要求”规定煤矿建立并保持一套适合自己的、内容齐全的必备元素和PDCA运行模式;“总体方针”规定体系方针、目标建设和贯彻的基本要求;“风险预控管理”规定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一般流程的步骤和要求, 是体系运行的基础;“保障管理”规定为体系的建立、实施和持续改进所必需的各种保障等基本要求, 是体系的动力源。
(2) 体系运行阶段 (D) 包括3个部分, 规定了煤矿“人、机、环”3类载体的危险源运行控制必备元素和要求, 其中“员工不安全管理”规定了人员招聘、培训和工作期间安全和健康保护的基本要求;“生产系统生产要素管理”规定了煤矿采掘、掘进、机电、运输和提升、一通三防等生产系统危险源的控制要求;“综合管理”规定了煤矿准入管理、应急与事故管理等控制要求。
(3) 体系评审 (C) 和改进阶段 (A) 设置在一个部分, 包含检查、审核和评审3个元素。其中检查主要规定安全绩效的主动和被动监测的要求, 审核和评审规定了体系评价要求, 是体系运行绩效和体系运行过程持续改进的基础。
2 煤矿安全生产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方法
对一些大型煤矿企业来说, 风险预控管理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由于当时引进OHSM18001的动机是为了完成体系认证任务, 除了动机方面的原因外还缺少一套有效的方法, 风险预控管理遵循煤矿安全管理的一般程序, 覆盖了从危险源表示开始到风险受控为止的全过程, 因该过程分为7个步骤, 又称为“七步法”, 流程图如下:
3 煤矿安全生产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特点
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吸收了许多国际上的先进思想, 为我国煤矿安全管理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思路、方法和途径, 能够很好地解决我国煤矿安全管理问题。
(1) 以风险预控为核心, 实现事前管理。风险预控管理是整个体系的核心, 按照图1所示的流程, 在煤矿的安全生产过程中实现有效的管理, 能够很好地防止事故的发生。
(2) 以过程管理和机制建设为先导, 解决管理中的突出问题。管理对象、管理重点、管理的薄弱环节以及管理的依据和途径分别通过风险评估、危险源辨识、危险源的检测和预警以及管理标准和措施来明确。
(3) 以人员不安全行为管理为重点, 抓住管理的关键环节。煤矿工人的准入条件和不安全行为控制通过员工准入管理和不安全行为控制措施明确, 保证员工岗位规范有效执行。
(4) 以生产系统安全要素管理为基础, 实现安全管理和职业健康管理的融合。针对煤矿各个生产系统中存在的潜在风险, 明确管控要点, 对煤矿实施全面的安全管理。
(5) 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标准, 构建煤矿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在整个体系的框架下, 考核标准的科学建立是基础, 能够将日常管理和体系有机结合, 真正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
4 煤矿安全生产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作用
(1) 推动全员参与, 使安全生产责任落到实处。AQ/T1093中明确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 实现全员参与、全过程管理。
(2) 提供了一套可靠的办法, 实现危险源的全面管控。针对煤矿的不同特点, 这套体系将危险源进行分类, 实行分级管理, 只要管住这两类危险源, 煤矿就能实现安全生产。
(3) 推动隐患排查治理, 持续改进隐患控制。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与传统的做法相比, 它要求煤矿通过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理清企业所面临的系统性危险源和高风险的工作任务, 进行全过程的危险源检测和预警, 实现隐患预防控制。
(4) 注重过程控制, 实现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管理。煤矿安全生产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注重过程控制, 通过强化过程中的安全管控, 实现安全生产。
(5) 推动煤矿贯彻落实法律法规要求, 深化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这套体系通过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和国家法律法规方面的最新要求实现与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的全面融合。
(6) 简便实用, 便于掌握。对于煤矿客观存在的几千甚至上万条危险源, 每个员工只要能够充分了解本岗位的危险源, 并且能够按照标准进行操作, 就能实现安全生产。
(7) 具有普遍的适用性。这套体系是针对煤矿行业的不同特点而总结出来的, 对于不同类型、条件以及不同规模的煤矿都有借鉴意义。
煤矿安全生产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范围覆盖了煤矿从设计到基本建设、生产、改扩建乃至报废等环节的全生命周期过程。通过程序化和系统化的手段, 可以帮助煤矿实现安全目标并形成持续改进的机制。
摘要:随着国家对煤矿安全生产越来越重视, 大量的法规制度、经济政策、安全标准和措施先后出台, 以促进煤矿切实做好安全管理工作。近年来, 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在我国许多大型煤矿企业中得到了建立和推行, 本文通过体系的内容、方法、特点和作用对其进行阐述。
关键词: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安全生产
参考文献
[1]郝贵.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2012.
[2]何国家, 等.安全风险预控管理技术在我国煤矿生产实际中的理论方法研究[J].中国煤炭, 2011, 37 (8) :89.
[3]陈维民.以风险预控为基础的煤矿本质安全化管理[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7, 17 (7) :16.
【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推荐阅读:
煤矿安全风险预警防控实施方案06-30
煤矿安全自主管理09-14
煤矿“安全红线”管理规定06-17
非煤矿山安全开采管理06-22
煤矿安全管理培训制度07-10
如何加强煤矿安全管理09-09
煤矿安全管理复习题07-18
南非煤矿安全管理考察报告10-30
煤矿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规定12-10
煤矿生产安全事故报告管理规定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