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柳先生传文言文及翻译(共13篇)
五柳先生传
魏晋: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译文
不知道五柳先生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把这个作为号了。他安安静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他生性喜爱喝酒,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摆了酒席叫他去喝。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竟然说走就走。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挡不住严寒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满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饮水的水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还是安然自得。常常写文章来自娱自乐,也稍微透露出他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从此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这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因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的快乐。不知道他是无怀氏时代的人呢?还是葛天氏时代的人呢?
师:咱们先回顾一下五柳先生的性格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用这样的句式说话:我从“_______”(课文原句)可以看出五柳先生是一个____________(性格特征)的人。
生:我从“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可以看出五柳先生是一个不为贫困所扰、追求精神高尚的人。
生:我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可以看出五柳先生是一个喜欢读书、寻求精神安慰的人。
生:我从“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可以看出五柳先生是一个不爱说话、淡泊名利的人。
生:我从“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可以看出五梆先生是一个率真放达、不拘小节的人。
生:我从“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可以看出五柳先生是一个颇有文采且能自得其乐的人。
看着同学们从各种资料上照搬答案。我打断了他们,抛出了第一个探讨的话题。
师:大家对五柳先生的性格分析得不错。总之,五柳先生是一个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特立独行的人。当然,这是我们以赞赏的眼光来看待五柳先生也就是陶渊明的。可是,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假如陶渊明生活在我们当今的社会,他会受到人们的欢迎吗?或者说,你的身边有一个像陶渊明那样生活的人,你会怎么看待他呢?再或者说,你是陶渊明身边的一位亲近的人,比如说家人、朋友、邻居等,你又会怎么看待他呢?
果然,此言一出,如同平静的湖面投下一块石头,学生兴趣大增,纷纷讨论。一段时间后,在我的鼓励下,学生们纷纷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生:说实在话,我并不怎么喜欢五柳先生。您看,他“性嗜疆”,并且到了“造饮辄尽,期在必醉”的地步,完全就是一个“酒麻木”(方言,指喜好喝酒毫无节制且经常醉酒误事的人)嘛!再说,像他所写的那样“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也不向主人告别,一点礼貌也不懂,我才不欢迎这样的人来我家喝酒呢!
生:五柳先生是一个很不会过日子的人,“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说明他住的、穿的、吃的、喝的都成问题。一个人连基本的衣食住行都不能保证,又怎么能保持其高尚的情操呢?
生:五柳先生还是一个对家人不负责任的人。他如果只是一个人。他可以安贫乐道,可他应该有妻子有儿女,难道他的妻子儿女也应该和他一块儿过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穷日子吗?我要是他的妻子。早就和他过不下去了。
生:我们经过讨论后认为,陶渊明还是一个虚伪的人。文章中说他“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既然是“自娱”,他的文章又怎么能流传下来直到今天呢?这不明摆着给别人看了吗?这与他说的“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不是自相矛盾吗?
生:我们经过讨论后认为,陶渊明还是一个缺少抱负、不敢作为的人。既然他有满腹的才华,为什么不能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救民众于水火中呢?他看不惯官场的黑暗辞官回家,说好听点是洁身自好,是“不为五斗米折腰”,说不好听点就是明哲保身,缺乏斗争精神。
眼看着学生对陶渊明的批判越来越浓,我在心中暗喜,这说明他们评价人物已经不拘限于资料上固有的看法了。于是,我又抛出了下面的问题。
师:如果陶渊明像同学们所说的那样,他应该是一个很不成功的男人。可事实上。历代以来,人们对陶渊明的评价是极高的。北宋欧阳修曾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一篇而已。”甚至有人评价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唯一的诗人”,对陶渊明的归隐田园人们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那么,是不是人们的眼光出现了偏差而不如同学们呢?
此问一出,学生纷纷陷入深思之中。在同学们兴趣愈来愈浓之际,我又不失时机地向他们点拨介绍陶渊明时代的社会情况,继续讨论。
师:陶渊明所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呢?我们能根据以往所学过的有关陶渊明的文章来说说吗?
生:我们学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那里面向我们描绘了一幅百姓安居乐业的世外桃源景象,实际上反映了当时战争不断、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黑暗社会。
生:我们还学过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这首诗,作者宁可“种豆南山下”,也“不为五斗米折腰”去做官,反映了他看不惯官场现象而追求精神自由的品质,实际上也反映出当时官场黑暗的社会现象。
师:同学们能很好地从所学过的文章中进行归纳分析。实际上,陶渊明所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战乱频发的时代,老百姓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而在官场上,也充满了尔虞我诈,要想在官场上混下去,就得学会溜须拍马,逢场作戏。瞒上欺下。可陶渊明却选择了退隐。真正的退隐——要知道,和他同时代的许多人也选择了隐居,却不过是沽名钓誉,为了更好地走向官场而已。那么,结合当时的时代环境再来看陶渊明,我们是不是有了新的发现呢?
果然,学生们的讨论激烈起来。不一会儿,新的观点纷纷呈现。
生:我认为,陶渊明退隐是明智的,也是迫于无奈的。当整个社会都处于黑暗中的时候,以陶渊明的地位和能力,他根本改变不了这个社会,而他又不想被这个社会改变,于是,退隐田园就成了他最好的方式。
生:我想到了列夫·托尔斯泰,这位俄罗斯的文学巨匠,他和陶渊明一样,能清醒地认识社会的黑暗,也一样不愿被社会改变,可他没有退隐,而是尽自己的能力去改变社会——虽然他改变不了社会。和陶渊明相比,列夫·托尔斯泰更值得人们尊敬。
生:我们不否认列夫·托尔斯泰的伟大,正因为他伟大。所以生活得才更加痛苦,以至于到了晚年还要离家出走。客死异乡。我们不能要求陶渊明也像列夫·托尔斯泰那样,陶渊明能够退隐田园,不与社会同流合污,已经是难能可贵的了。
生:我想起了这样一句话——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陶渊明能做到独善其身,我认为已经是很不错的了。
生:我认为陶渊明其实也是很痛苦的。他有才华,却无法施展。他有个性,却为社会不容。内心的抑郁和苦闷无处排遣。就只有以喝酒来发泄,这应该是他“性嗜酒”甚至“造饮辄尽,期在必醉”的真正原因吧。至于他“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应该是他个性率真的表现,理解他的人应该是不会怪罪于他的。
看到同学们的发言逐渐回归理性,我不失时机地进行了小结和指导。
师:正如同大家所述,从不同的时代,以不同的角度来看待陶渊明,得出的结论会大不相同。如何看待陶渊明,自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相信经过这场讨论,同学们也有了自己的评价标准。一个人不可能十全十
美,即使是列夫·托尔斯泰,也饱受人们争议,但这并不妨碍他的伟大,陶渊明也是如此。如果我们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来评价一个人。如果我们能不拘泥于别人的思想而有我们自己的看法,我们就具备了做一个文学评论家的气质,那也是我们这堂课最大的收获。
随后,我又针对这篇文章的内容结构,抛出了下一个探讨的话题。
师:编者将这篇短文分成了两个段落,你们说这样分段有道理吗?
生:这样分段有道理,前面叙述,后面议论。
师:眼光挺准的。能否概括一下前一段叙述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生:叙述了五柳先生的得名由来、志趣爱好、生活状况、思想性格等内容。
师:不错。能把这段话的每个句子按内容归一下类吗?归类之后再看,这段话在结构上是不是有什么问题?
由于有了前一个问题的探讨,学生们的兴趣正浓。听说这段话在结构上有问题,大家纷纷开始归类并探讨。终于,有学生兴奋地举起了手。
生:这段话在结构上好像真有问题。您看,文章写五柳先生有三大爱好:“好读书”“性嗜酒”“常著文章自娱”,可这三大爱好并不是连在一块儿来写的,在中间还插入了其它内容的叙述,这样使文章内容不集中,也不太连贯。
生:我还发现有这样两句——“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和“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这两句都是写五柳先生的思想性格的,也没有放在一起。
师:那么依同学们的意见来看,在既不增添也不删减文章内容的情况下,这段话的结构该如何调整才好呢?请说说理由。
因为有了前面的内容归类,学生们调整语序的过程也就相当轻松了。
生:我们经过讨论后认为应该这样调整:“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辄欣然忘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这样调整,是按得名由来、志趣爱好、生活状况、思想性格分类叙述,既符合人物介绍的逻辑,又使得内容相对集中。至于把“好读书”和“常著文章自娱”放在一起。也是出于逻辑性的考虑,我们认为这两者联系得更紧密一些。
师:同学们的调整不无道理。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曾经“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可见,文章是需要不断修改的。如果我们在今后的阅读中,能带着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和发现问题,那一定会提高我们的欣赏水平,会让我们更好地做一个文学评论家。
讨论结束后,我给同学们布置了一项作业:请以“我眼中的五柳先生”或“读《五柳先生传》有感”为题,写一篇随笔。几天后收上随笔检查,发现这次的随笔比以往的质量都要高。由于经过了充分的讨论,同学们都有话可写,许多没有胆量或没来得及在课堂上发言的学生都在随笔中大胆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虽然距离“做一个文学评论家”的要求还很远,但可喜的是,同学们都已经有了自己比较独立的思想和语言。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shì)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zhé)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zēng)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dān)瓢屡空,晏(yān)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chóu)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yū)?葛天氏之民欤(yū)?
《五柳先生传》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2.了解陶渊明安贫乐道的思想。3.了解传记的基本特点。●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了解陶渊明安贫乐道的思想。●课前准备:
1、收集有关介绍陶渊明的文章,并与同学交流。
2、扫除字词等阅读障碍,以备教师检查。
3、将课文表现五柳先生的具体内容列成表格。●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再现桃园领会思想——导入新课学习)(2分钟)
(展示《桃花源记》图片)我们曾经学过陶渊明的散文《桃花源记》,作者虚构了一个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现在我们再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五柳先生传》。两篇文章相互印证,也许对陶渊明的理想会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五柳先生家做客。
(二)初读课文:(诵读课文质疑问难——初步感知课文)(15分钟)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并指导学生朗读。要求学生体会感情基调,注意字音及停顿。
2、学生自由接力朗读,借以激发学生朗读热情。
3、教师出示本课重点字词句子的解释,学生也可提出质疑,师生共同疏通。
4、学生齐读课文,加强对文意的理解。
(三)研读课文:(品鉴高趣赏析态度——感受人物风致)
分组合作探讨以下问题(将任务分配到小组,小组内集体讨论,并由代表提交)
探究一:品鉴五柳先生的高雅志趣。
研讨:文中写了五柳先生的哪些兴趣爱好?你如何看待五柳先生的这些兴趣爱好? 信息: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曾不吝情去留。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结论:好读书,性嗜酒,常著文。
(教师设疑:你如何理解五柳先生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插入相关连接)探究二:品鉴五柳先生的人生态度。
研讨:五柳先生的“高”还体现在哪些方面?请找出原句予以品味。
信息:先生不知„„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
结论:隐姓埋名,不慕荣利,安贫乐道。
(教师设疑:五柳先生为何隐姓埋名?插入相关链接,介绍魏晋时期的门第之风)探究三:感受五柳先生的思想境界。
探讨:“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内涵及五柳先生的人物形象。
信息: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是五柳先生安贫乐道、不慕荣利的真实体现。
结论:五柳先生是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隐士,赞美了他安贫乐道、不慕荣利 的精神。
(教师设疑:本文有很多“不”找出来并体会其作用,插入相关连接)探究四:探寻五柳先生的别样人生。
探讨:《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的自传吗?根据所学诗词加以印证。
信息:《归园田居》《桃花源记》《爱莲说》等
结论:本文是陶渊明的自传。
(四)品读课文:(由人推己各抒己见——领略五柳丰神)
(1)你喜欢五柳先生吗?为什么?(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五)醉读课文:(醉读课文品味文心——再现先生高风)
师生齐读课文,再现五柳先生的形象,感受其高情远趣,高风亮节。(让学生谈谈学完本文后的感受)
(六)结束语。
1.了解五柳先生性格、思想、生活及其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2.学习作者朴素、洗练、自嘲、自赏的语言风格。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展示画像 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吗?你是怎样知道的?谁知道有关他的故事轶闻?今天我们学习陶渊明的一篇文章《五柳先生传》。(师板书)
二、研读课文
1.自读质疑
教师引语:这位五柳先生可是个性格鲜明的人,同学们一读就知道了,请先对照注释和课后习题自读课文,读出声来,边读边圈点勾画,有问题可以问老师。
学生自读、自疑,学会自学。
2.听读体会
教师引语:看见同学们读,老师也想吟读一番,听听老师读出了什么语气?
学生听教师范读,并初步体会作者自赏自嘲的语言风格。
3.齐读感悟
教师引语:让我们齐读课文,读出感情。
4.寻读探究
教师引语:通过几遍朗读,我们对五柳先生有了个大体认识,你眼中的五柳先生是怎样的人?尽可能依据文中的语言想像出来。带着问题再读课文,小组边读边讨论。
学生交流,教师只听,不作评价,学生只要能说出自己要表达的意思即可。
课堂设想:通过朗读与讨论,了解五柳名字的来历,陶渊明假托五柳先生为自己立传,好读书、性嗜酒、家贫、著文自娱及东晋的历史背景,能从中感受到陶渊明的性格及追求即可。
5.品读交流
教师引语:陶渊明以自赏自嘲的语言写出了自己淡泊名利、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形象,语言特别有味。你最喜欢哪一句?找出来进行赏读。
学生交流,师生共赏共品。
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相关资料:很多文章引用好读书,不求甚解一句,却往往忽略每有会意,事实上,陶渊明强调的`是看书要讲究心领神会,求其真谛,不能死抠字句。陶渊明喜欢读《山海经》,曾写过13首关于读《山海经》的诗,说有一次读《山海图》,他觉得自己仿佛穿越时间、空间,窥破了宇宙间的玄奥,兴奋得手舞足蹈,无以复加。这便是会意的境界。
②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相关资料:东晋文人嗜酒,是一种逃避生活的方式。
③短褐穿结,革瓢屡空,晏如也。重点理解晏如。
④不戚戚于贫*,不汲汲于富贵。理解戚戚、汲汲。
6.熟读成诵
教师引语:好句子就要背下来,师生同读佳句及段落,当堂背诵。
三、能力拓展
教师引语:东晋以后,很多文人欣赏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以陶渊明自况,这正是中国文人张扬个性、自我欣赏的风骨。下面,我们再看一篇《老舍自传》。
老舍自传
舒舍予,字老舍,现年四十岁。面黄无须。两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布尔乔亚之仁未能一扫空地。幼读三百篇,不求甚解,断学师范,遥奠教书匠之基。及壮,湖口四方,教书为业,继学师范。每购奖券,以得未彩为荣也。二十七发愤著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起。三十四岁结婚,今已有一男一女,均狡猾可笑。闲时养花,不甚得法,每每有叶无花亦不忍弃。书无所不读,全无收获,并不着急。教书作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亦不后悔。如此而已,再活四十年,也许能有点出息。
请一生朗读,想一想两篇传记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相似点?
课堂设想:只要能体会到作者的自赏、自嘲、自得、自乐即可。
教师引语:其实,同学们也可以学习这种自赏自嘲的笔调,写出自己的个性风采。同学们也来介绍一下自己吧,可以是完整的小传,也可以只是一两句抓住某个特点,表现自己的个性。
学生展示自我并交流。
如:生1:喜欢足球,却被称为臭脚。
生2:每每迟到,总被老师耻笑,一笑了之。
生3:不戚戚于分数,不汲汲于名次。
四、课堂收束
这堂课即将结束了,相信大家在以后的语文学习之旅上会有更多收获。网络、书店、图书馆,都是学语文的好去处,有收获,可以告诉我,有困惑,也可以告诉我。
五、作业:
就如钱锺书所认为的,在《五柳先生传》中,“不”字为一篇眼目。从那九个以活泼灵巧的文字贯穿起来的“不”字,我看到了陶渊明和他轻灵飘逸的个性。“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他不用“我”交代姓名籍贯和一生事迹的无限风光,而托名于屋旁的五棵柳树,显示了他一反“门阀制度”的脱俗。他总是“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因为他心静气闲,对名利毫无追求。他喜好读书,而且是随性的,所以“好读书,不求甚解”。他“性嗜酒”,但“家贫不能常得”,一旦有机会痛饮,他便率真豪放地“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他不因贫夺志,所以尽管“环堵萧然,不敝风日”,他还“常著文章自娱”,进而培养出“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种卓尔不群的性格。
读了《五柳先生传》,我扪心叩问:“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是声势显赫的官位?是功名利禄的荣耀?还是花花绿绿的钞票?如果把人生比喻为一张白纸,你会用思维的笔画上什么呢?是用粗肥瘦短的线条堆砌成七零八乱、不带任何意义的自定义式抽象画?还是什么也不画,把笔搁在一旁坦坦荡荡地说:“让它空白吧!”
好一句率直的“让它空白吧”!
由于受到家庭的影响,陶渊明自小就怀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门阀士族早就垄断了官场,他的祖父和父亲也只做得个小官,到他的时代家世早就没落了。29岁出仕的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山丘”,并对纷纷扰扰的官场以及钻营取巧和逢迎世俗的小人感到厌倦。尽管“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他却生在那“八表同昏,平陆成江”的乱世,只能自叹“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有人说陶渊明虽然出世,心却入世。然而,这并不能完全怪他,毕竟他也是个有血有肉的人,他怀才不遇,拥有远大抱负却被逼归隐,只能对现实进行无声的抗议。义愤填膺的他只好“造饮辄尽,期在必醉”,“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心有不快不便直说,于是就用了“五柳”以表心声。
话说回来,我觉得五柳先生的归隐确实需要勇气。我们的社会正需要这种坦然面对世间一切的态度。荣华利禄就好比一个窄瓶口里的豆子,一把手如果抓太多的豆儿,又不舍得松手的话,就永远无法把手伸出瓶口。《菜根谭》云:“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人只有像陶渊明那样淡泊金钱与名利,才能从容不迫地跟着自己的道德准则坦荡地生活。
从《五柳先生传》一文里,我看到的不是一个苦闷彷徨、自怨自艾的陶渊明,而是一个穿越了近两千年时光还仍然素面朝天、坦然生活的陶渊明,默默地召唤我们卸下心灵的负担,走入那素珍淳朴、和谐美好的五柳之地。
以为学生会落入我的“圈套”,会按照我的标准答案来回答,却没有想到他们各抒己见,情绪高涨、思维敏捷、思路开阔,回答得异彩纷呈。更可贵的是我从他们身上看到“责任”两个字。这原来只是一个看似很普遍的问题呀,为什么平常三缄其口的学生会顿时活跃异常?
我心目中的好课该具有“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勃勃生机,所以我苦口婆心地讲了课堂上踊跃发言的种种益处;我也创造了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给予赏识,并以加分“相诱”。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但是除了寥寥几个平时比较活跃的学生发言,其他学生总是“金口难开”、“冷眼旁观”。这个学期就是活跃分子也有几个变得甘于寂寞,语文课堂逐渐变得“清风乍起”、“水波不兴”,为此我大伤脑筋,然而今天为什么出现另一番景象呢?我不禁沉思了!
(甲)
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②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选自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许:哪里
B.或置酒而招之 或:或许
C.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辄:就
D.曾不吝情去留 曾:曾经
10.请简要回答作者“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3分)
11.请概括选文第②段所体现的作者的性格特点。 (3分)
(乙)
汝有田舍翁,家资殷盛,而累世不识“之”、“乎”。一岁,聘楚士训其子。楚士始训之搦管①临朱②。书一画,训曰:“一字。”书二画,训曰:“二字。”书三画,训曰:“三字。”其子辄欣欣然掷笔,归告其父曰:“儿得矣,儿得矣!可无烦先生,重费馆谷③也,请谢去。”其父喜从之,具币谢遣楚士。
逾时,其父拟征召姻友④万氏姓者饮,令子晨起治状。久之不成。父趣之。其子恚曰天下姓字夥⑤矣奈何姓万自晨起至今才完五百画也。
初机士偶一解,而即以訑訑自矜有得。殆类是已。
(选自《贤弈篇·应谐录》)
【注】①搦管:握笔。 ②临朱:描红,教师写好红色楷字再叫初学儿童用墨笔填写。③馆谷:教学报酬,古代多用谷物作薪水。 ④姻友:亲戚、朋友。 ⑤夥:多。
1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2分)
其子恚曰天下姓字夥矣奈何姓万自晨起至今才完五百画也。
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① 其父喜从之,具币谢遣楚士。
② 逾时,其父拟征召姻友万氏姓者饮,令子晨起治状。
20xx年广东省肇庆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9、C
10、作者“好读书”是为了获得知识上的满足(1分),精神上的享受(1分),“不求甚解”是作者率真性格的体现(1分)。
11、安贫乐道,不慕名利,高洁脱俗(每点1分)。
12、其子恚曰/天下姓字夥矣/奈何姓万/自晨起至今/才完五百画也。(每标对1处给0.5分,超过两处者每错1处扣0.5分,扣完本题分为止。)
13、①他的父亲听了很高兴,依从了他的主张,准备了一些报酬把先生打发走了。(其:他,他的`;从:听从,依从;遣:送,送走。每个词0.5分,全句顺畅0.5分。)
关键词:《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退隐归耕
陶渊明经过十多年的游宦生活后,于中年绝意仕进,成为“隐逸诗人之宗”。其实,他的高隐情怀早就存在着。《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早期的作品,但可从中推究出陶渊明最终选择退隐归耕的缘由。
一.生性淡泊,为人质朴
1.随性率真,卓尔不群
且看:“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这几句生动再现了陶渊明的率真品性。渊明生性嗜酒,却因其家境不好,而不能常常得到满足。当亲友以酒款待他时,他只要一去便将酒一饮而尽,并与亲友约定一醉方休,喝醉了之后便回家。陶渊明欲去则去,欲留则留,从不掩饰自己的情感。由此可见,陶渊明拥有孩童般率真的性格,不文饰自己的喜好。他与人交往时亦不寒暄、不客套,均是随性而为之。
这种行为在世俗人眼中至少是很不适宜的。东晋社会本就动乱不已,官场则更为黑暗。名士们虚伪自私,同流合污者甚多。陶渊明随性率真,他的简单朴实的与官场之中的各种规则格格不入。显然这位“五柳先生”天生无法立足于官场。陶渊明无法违背自己的本心,无法与官场中人一同狼狈为奸。如此,最终的退隐归耕即为必然结局。
2.不慕虚荣,缺乏社交
陶渊明仅用“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八字,概括出五柳先生的性格特点,他以自身的高尚品格暗讽门阀名士以玄学清谈博取声名荣利的不良行径。言简意赅,意味无穷。东晋社会,附庸风雅之士良多,而“闲静少言”正是当时那些为求得荣利而清谈不休的门阀名士所匮乏的可贵品格。“闲静”暗讽玄学之士争相奔走于声利之区,浮华交游。为在名士场中谋取自己的一席之地,甚至连高僧慧远亦欲结莲社而扬名;“少言”则暗讽名士们喋喋不休的清谈。名士们谈玄论道,外示高尚,实则将玄学清谈作为博取声名荣利的一种手段。
此八字“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既刻画了渊明自身不慕虚荣的性格特征,又有力地讽刺了清谈家们追名逐利、趋之若鹜的卑劣丑态。渊明拒绝与世俗交往,而他这种清高的性格不融于俗。卓尔不群的性格特点注定了他是一个孤独体,自然注定了他最终的退隐归耕。
二.“读书”、“治经”、“著文”与“俗”相异
1.“读书”、“治经”以求儒道
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是清谈盛行,儒家经学严重衰落时期。研读经典是可笑的不与时俱进的行为。但是从《五柳先生传》中我们看到一个爱好儒家经典的与时俗相违的人:“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虽然此处陶渊明并未明言喜读儒学经典,但是结合其他诗文中屡屡出现的“少好《六经》”之类的自述,可见一斑。
陶渊明爱好读书,自小就受儒家教育,并接受儒家的价值观念。因此,他认为读书与治经都是以求儒道为目的,这与当时的“名士”们读书清谈有着本质区别。他读书的方式和态度亦与当时的经生们截然相反。“好读书,不求甚解”表明渊明因好读书而读书——他读《六经》纯粹是因为喜爱,并非为考取功名和博得声名。同时,其读书方式为游观,而不是逐字解经,死记硬背。“甚解”,即繁琐的解经方式。渊明借此句委婉地展现了自己的治学态度。自两汉以来,便有繁琐经学之道。当时的南方高门士族,主要凭借繁琐治经来博取荣利。世俗之人将繁琐解经作为走向荣华富贵的垫脚石,这是深为渊明所耻的。对于那些大力提倡繁琐解经的做法,他亦深表怀疑。治学严谨的他从不迷信官方经学,他深信“求儒道”方为治经之本。结合陶诗《饮酒(其二十)》更可略知一二:“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汉初诸儒辛苦整理传承五经六籍,却不得时人爱好。固然有人读经书,但甚少有人真正为求儒道而读经,讽刺意味油然而生。
“好读书”,是好读经书而求儒道;“不求甚解”,是不求繁琐治经。他不欲以儒学博世誉,不欲以繁琐治经为手段而驰骋于名士场。在渊明看来,读书本就应当愉悦身心,心无旁骛。“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一句,更可见渊明对于书籍爱不释手。他并非不仔细领悟参透书中的儒道真谛——在读到契合心意之处,他欣喜不已,甚至忘记吃饭。若非经过反复地研读、仔细地思考,他又怎会产生如此强烈的心理共鸣呢?
为求闲适自得、愉悦身心、参透儒道真谛而读书的人本就不适宜为官。加之渊明坚决不走繁琐治经的道路,这更使他难于立足在东晋官场之中。因而,退隐归耕,或许便是陶渊明最终的最佳选择。
2.著文章以自娱
陶渊明认为:著文是为娱乐自我,表达志趣,并抒发真实的内心情感,从而真正释然,忘记得失。因此,他写道:“常著文章以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然而,当时的名士无不以文章博声名,甚至把它当作世俗交际的一个工具,抑或是有悖本心而著文,将其作为一种政治宣传工具。这完全与陶渊明的著文初心相悖。天生随性的陶渊明不愿去做任何违背自己初心的事。他无所谓虚名,不与人争锋,不愿亦无需违背自我初心著文。
“著文章以自娱”,此处的“文章”大抵是指《感士不遇赋》、《闲情赋》之类。所谓“青春作赋,皓首穷经”。古人辞赋,常为早年博学习文之作。而渊明的赋以抒情为主,与汉赋铺陈繁复的作风截然不同。他后期的五言诗与散文则更显自然风格。
此外,由《五柳先生传》清新朴素的文辞特点亦可以推及,渊明崇尚简淡朴实的文风,甚少使用华丽的辞藻,不喜过分文饰。这种清新朴素的文字最有利于陶渊明真实生动地展现自己的人生志趣,抒发内心真实情感。而在那个黑暗动乱的东晋社会中,为官著文必然不可随性而为。一旦不慎,重则招惹杀身之祸。渊明若入世,著文必将受到极大限制,毋庸说表达本心。“酣畅赋诗,以乐其志”则进一步印证了陶渊明的文学创作理念。畅饮、作诗均为愉悦心志。酣畅之作表达心志最为淋漓尽致,无需隐藏,无需介怀。试问,此类“著文”又怎符合东晋统治阶级的意志?但在渊明看来:饮酒,赋诗,自娱自乐,朴素闲适自好,又何必随波逐流,放弃这种潇洒悠然的生活呢?
由此可见,陶渊明的文学理念与“俗”相背,其秉性亦使他无法适应黑暗的东晋社会,故其最终的退隐归耕是必然结果。
三.高士情怀,安贫乐道
1.蔑视权贵,崇尚高士
《五柳先生传》语意平和,但不可否认,其中确有傲骨。首句“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知其姓字”便可见渊明誓与世俗相斗争的信念。
东晋实行九品中正制,实则重出身门第。渊明首句则以“不知何许人”、“亦不知其姓字”表现出对当时讲究出身门第、社会名望的不良社会风气的不屑之情。渊明观点如是:衡量一个人的高低贵贱,应在于其本人品格的高下,而不在于其出身门第与社会虚名。诚如黔娄之妻所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黔娄虽为寒微之士,却凭借自己的高尚品行自立于世,其清节更是流芳百世,故深为渊明所称赞。渊明在此处引用黔娄妻之语,深表对黔娄的赞许。陶家先祖亦为陶渊明所敬仰的高士之一,先祖轶事更是渊明秉持古代高士气节的精神源泉。“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陶渊明看到宅边的五棵柳树时,就想到了先祖陶侃的轶事:陶侃“尝课诸营种柳”,他在经过都尉夏施的家门前时,立即认出其门前之柳是武昌西门的官柳,证实了夏施的假公济私。此事反映出陶侃的明敏、励精与治军之严。此处,渊明以“五柳”为号,足可见其对先祖高尚气节的崇敬之心与效仿之意。
古代高士气节凛然,自不会向恶势力低头。于是,在陶渊明眼中,权贵、权势即为“浮云”。蔑视权贵,崇尚高士。为秉持气节,退隐归耕是必然趋向。
2.固穷守节,安贫乐道
且看“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二句。
陶渊明的住房条件简陋无比,堪称“家徒四壁”。破旧的房屋既不挡风也不挡雨,亦遮挡不了日照;其衣着也十分破旧:粗布麻衣,短且破,其上缝缀补绽甚多;“箪”与“瓢”内经常空空如也,他甚至经常无吃无喝。但最终的三字却令人出乎意料——“晏如也”。“晏如也”恰到好处地揭示了渊明安贫乐道的精神内涵。他沉稳笃定、清心寡欲,无心于功名利禄和荣华富贵,拥有与世无争的高洁品格。若换作常人,必定抱怨此种贫乏困窘的物质生活条件。但渊明未曾若常人般一味地追求物质生活,而是沉醉在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里,故他依然安乐平静。如此固穷守节之人,又怎会爱慕荣利呢?《五柳先生传》以“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为结句,意蕴深远。无怀氏、葛天氏均为上古帝王。在他们的治理之下,民风淳朴,其乐融融。而渊明此处以上古贤君之民自比,体现其不追求功名利禄之心。由此可见,他向往和谐淳朴的人际关系,渴望恬静自由、简单闲适的平淡生活。
显然,与世沉浮的东晋社会无法给予陶渊明这种心灵的归属感。既不可得,则不如归去,到田园中寻觅那份宁静祥和。
综上所述,陶渊明最终退隐归耕在其早期的其自叙传《五柳先生传》中就有非常明显的表露,其个性特征、价值观念和高士情怀等就是其归宿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钱志熙.《陶渊明传》.中华书局 2012年8月.北京.第1版
[2]王青.《陶渊明》.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月.第1版
本文的教学目标
1、识托名自传的独特写法,感受其自然平淡而形象鲜明的写法
2、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高洁志趣
3、背诵全文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学习目标1,难点是学习目标2。
我采用的教学手段有实物投影,录音。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是这样安排教学思路的,教法启法诱导式,分层教学,学法为讨论式,分层次三步读书法。常言说得好,书读百遍,其意自现,第一层次诵读疏通文意,第二层次诵读探究文理,第三层次,品味意境。在此过程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鉴赏水平。
主要教学过程是这样的:第一环节,才艺展示,简介陶渊明背诵其诗《归园田居》(目的,让学生温故而知新,从而导入新课)导入语我是这样设计的,关于陶渊明我们并不陌生,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陶渊明的作品,《五柳先生传》让我们再次走近陶渊明,了解陶渊明,同时向学生介绍传这种文体知识,明确本文是以史传的形式写得一篇自传,从文章整体结构上看,分传文,赞语两部分,一五柳先生即作者陶渊明。使学生对本文结构有大致了解,
第二环节,采用分层次三步读书法,全面学习课文内容,:1第一层次诵读,疏通文意,①听课文录音,(全面感知课文内容)②学生自读课文,和(投影出示:要求语音正确,语句通顺,不读断句,找疑难点)(意在让学生初步领会文中词语和句段含义)③开展活动“请让我来帮助你”,将文中不懂词句找出来,向大家置疑问难,由学生互帮互助的形式来完成,困难较大的由老师指点。(在这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积极动脑思考的能力和关心他人的优秀品质,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才华的空间。
第二层次诵读,探究文理,①指名朗读课文,(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五柳先生的呢,由学生边读边汇报,即“名号的由来、性格、爱好、生活、志趣”,(板书)
②默读课文,参照提示(思考:五柳先生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小组讨论后汇报,,最后师生总结,(他是一个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人)(完成板书)
③这是我们对五柳先生的评价,作者是如何评价他的呢,同学们齐读课文赞语部分,(在这里问题环环相扣,结合指名读默读,齐读,加深学生对五柳先生的认识。)
④为了能让学生更加深入的全面地了解五柳先生,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赞语部分的哪句话与前文的不慕荣利相照应,快速跳读课文,找出来,找出后再次提问,本来在当时乃至当今社会追求慕华富贵者大有人在,而我们的五柳先生却不慕即作者陶渊明,却不慕不汲汲,你对此举有何认识和看法,如果你是陶渊明你会怎么做中,小组讨论后汇报,得出两种结论,一是他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二是他消极避世,不能勇于面对现实,教师总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第三层次的诵读:品味意境。陶渊明的作品以其语言的平淡自然、形象鲜明而著称,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朗读比赛, (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第三个环节:巩固练习。为了检测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分层次设计了三道练习题。
第一题(基础题)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填空。《五柳先生传》作者是____________,他是_________朝诗人,本文作者托________________之名为自己作传。
1、第二题(能力题)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 因以为号
② 亲旧知其如此
③ 短褐穿结
④ 造饮辄尽
第三题(潜能发挥题)小练笔:根据本文所学的知识为自己作传。
第四个环节:小结:学生自我汇报后由教师总结
第五个环节:布置作业:背诵全文
一、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设计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大纲中有文言文背诵推荐篇目20篇。《与朱元思书》即是其中的一篇。它是初中语文第四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单元提示中要求“熟读并背诵课文,读出一点语气来”。《与朱元思书》是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的吴均写给友人信中的一部分,选文层次清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富春江自富阳到桐庐间的山光水色,描绘了祖国南方秀丽江山的奇异景象,使人读后确有悠然神往之感。同时,文中也表现出作者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从形式上,本文是一篇骈文,文笔精美,自然流畅,基本上使用四六句式,声律和谐,具有一种音乐美。根据以上内容和要求,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感知理解课文内容;2、熟读背诵全文;3、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而其中,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背诵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为了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的放矢,首先采用“目标导学法”。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是居于支配地位的,教和学的活动首先要确定好准确适度的目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种成功的愉悦感。因此,在引入课题后,即出示教学目标,在其引导下,分步实施完成。本文是一篇美文,是学生积累的最佳材料,在一课时内力求达到背诵,因此,诵读是不可缺少的教、学方法。而诵读能力的训练又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对课文内容理解得透彻,朗读才能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正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对课文的字词句熟悉,朗读时才会有准确的发音、停顿、重音。课堂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个别学生的试读、全体学生的齐读齐背;穿插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让学生在诵读中熟悉、理解、品味、鉴赏、记忆、积累。多媒体的运用,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力求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完成学习目标。在教学中,课题、作者、教学目标、读文后字音词义的检测都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出示;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课文内容和结构,插入了动画素材,引导学生读文思考、标划,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圈点批注的学习习惯;为了解决重难点,选取了大量的图片并进行了超级链接,使画面具有交互性,完整性,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以帮助学生记忆,这样,运用图片、文字、声音等多种形式,从多个方面调动了学生的感官,使学生能够投入到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多媒体的运用,可以替代或补充传统的教学设备(如黑板)的不足,方便清晰的展示问题、板书或提示内容,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
三、教学过程的设计
首先,由学过的写景文引起学生的回忆,导入新课。明确指出本文又是一篇优美的山水小品,作者以其清新的文风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令人神醉的画面,使学生产生了一种学习的期待。
第二步,初读感知课文。本文是一篇自读篇目,文下的注释比较详细,因此没有必要对课文进行详细的讲解,先让学生自由、大声地读课文,要求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结合文下的字、词、句释义理解课文,读后对重点字音和词义进行检测,因为有了检测,学生的自读也有了着落。
第三步,诵读课文。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指名试读,在肯定学生收获的`前提下,教师指导并进行范读,明确读此类写景抒情的文章语调一定要舒缓,注意每一小节间的停顿,在每种景物出现后留一个想象的空间。然后学生再读课文并结合屏幕提示的问题思考、标划。
第四步,讨论交流问题答案,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在这一环节中,学生边回答,教师边出示相关内容,文中写了哪些景物,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由此可见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一系列的问题在学生的讨论交流中水到渠成的得到了解决,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也随着清晰地展示了出来,给学生一个整体的把握。这为学生背诵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五步,结合一幅幅优美的图片,分散难点,引导学生分步记忆文章内容,如,在引导背诵第一节时,选择了一幅山水画面,一艘小船在水中游来游去,学生结合画面,想象作者坐着小船饱览“天下独绝”的“奇山异水”。同时,引导学生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把分散的景物融合成一幅完整的画卷。然后,教师用优美的语言为学生描绘这一幅幅画卷,学生对文中的语句相应地进行朗读、记忆。
第六步,结合图片的综合展示,以图引文,引导学生进行齐背,达成目标。
第七步,在悦耳的音乐声中,为学生展示美丽的风景图片,帮助他们达到从感受美到创造美的完美境界,以达到激发学生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的思想教育目标。
《五柳先生传》是八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一篇文言文,教学的重点是理解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面貌,体会本文的写作方法,针对大多数学生不大喜欢文言文的现象,教这一课时,我首先做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从学生感兴趣的“五柳”入手,接着引出与“五柳”有关的一个典故,自然地过渡到陶渊明再让学生结合以往所学说说“心中的陶渊明”这样既复习了旧知识,又能与新知识形成一定的对比效果,自然地导入到课文的学习,这是我认为的可取处之一。
我认为的可取处之二在于对文章语言的品析上,为了避免落入俗套或者杂乱无章,我采取了限制格式但不限制内容的品析方法,让学生既放得开(可任取文中的语句)又收得拢(旧拢到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上)当学生对中心句认知不一致时,我灵机一动,让学生分成几派自由辩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巧妙地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训练让学生结合现实对五柳先生的为人进行评析发表看法,让学生能辨证地看事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落实“教书育人”中的“育人”这一环。
当然也有不足之处:学生对重点字词的解释不到位,究其原因主要是朗读训练突出不够,我了解到学生上课前预习的时间较长,课文读的较熟,所以忽略了这一环节,后来通过检测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我才知道“读”是语文教学特别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俗语正说明了这点,今后我一定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以读促学。
生:(学生齐声说)好!
师:要读书,先识字。打开课文,听录音,圈画新认识的汉字;手中无笔书不读,手中有笔吗?
生:有!(学生把笔举得高高的)(学生听录音,圈画,注音;教师巡视学生学习情况)
师:大家刚才学习的注意力很集中,有新认识的汉字吗?
生:有。
师:那么,我们把新认识的汉字,以我们的右手食指为笔(学生举起了自己的右手食指),写在我们的左手掌上(学生端起自己的左手掌),因为自己的左手是不会欺骗自己的右手的,好吗?
生:好!(学生很兴奋地用自己的右手食指,在自己的左手掌上书写)
师:哪些同学愿意把今天新认识的汉字写在黑板上,让大家看看?
(学生争先到黑板前,书写:嗜、辄、吝、堵、箪、晏、黔、汲、俦、觞、欤,还有的在座位上查字典)
师:这些字,哪位同学能把你认识的给大家读一下?
(两名同学先后站起来,读黑板上的汉字,老师替他们征求其他同学的意见)
师:我们一起读这些汉字,好吗?
(学生齐读汉字)
(语文教学中的“识字”,是不可或缺的。“强化”是必需的手段,方法则是不宜相同。)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略)
师:要了解不求名利的五柳先生,先得了解课文的大意。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对于难懂的句子、问题研究研究,也可以写在黑板上,大家研究。好吗?
生:好!
师:在读书质疑之前,老师想问问大家,对于解疑,你们有什么经验和方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开始了,老师却让学生谈谈经验、方法。这个安排合适不合适?)
生:联系已学过的知识。
生:参照书下注释,词语的解释还可以根据书下注解来推测。
生:看有关的参考材料。
生:与同学讨论交流。
生:查字典和工具书。
生:问老师。
……
(这里,可以看出老师是想不留痕迹的把“方法”告诉同学,启发学生用自己的实践经验来完成学习任务。应该说,应该有的方法都有了,以下的教学进程也验证了读书质疑、解疑的方法。不过,在内容环节的安排上,还应做点文章。像杨老师“质疑”“解疑”的教学过程,可以先让学生说说其实践中的方法,再布置任务。这样合乎人们的思维习惯。好多老师在语文教学中都有过此种经历:教学中学生已开始要来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时,老师忽然插一个别的什么,给人不贯通、不流畅的感觉。这样的教学细节,应该引起重视,从严要求,刻求完美(虽然教学是个遗憾的艺术)。)
师:老师觉得大家不但有方法,而且还有很好的学习态度观念,很了不起;那么,下面就请同学们默读文章,列出自己的问题,交流解疑。
(学生默读课文,圈画疑难,查找工具书,前后左右交流;教师巡视,也与个别学生交流;学生把疑难写在黑板上,学生再次查找工具书,研究交流,到黑板前解疑)
师:(看着学生在黑板上质疑和解疑的过程)黑板是我们交流的大舞台,看看黑板上同学们交流的结果,你还有什么异议和补充?
生:“以此自终”中的“以”不应该解释成“凭”,应该解释成“来”。
生:我不同意你的意见,“以”还应该解释成“凭”,因为我在字典中找到了根据。(读字典中的一段原文)
师:这位同学,你能告诉老师,你找到根据的书的名字吗?
生:《古代汉语常见疑难词语解释》。
师:能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是可贵的,能为自己的异议找出根据更是可贵的。希望同学们能养成在发表自己意见时有根有据的良好习惯。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对课文的大意有所了解,那么,课文中的五柳先生有哪些爱好呢?
生:(快速搜索课文)爱好喝酒。
生:爱好写文章。
师:你们说五柳先生爱好读书,爱好喝酒,课文中有哪些句子可以证明?
生:五柳先生爱好读书,因为课文里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生:五柳先生爱好喝酒,课文中“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可以证明。
生:五柳先生爱好喝酒,还有句子可以证明,“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辙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师:同学们找的非常准,书看的仔细,还有补充意见吗?
生:(齐声)没有。
师:课文中说五柳先生爱好写文章,他写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生:(齐声)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师:这句话又是那个词最能体现他写文章的目的?
生:(齐声)自娱。
师:爱好读书、爱好喝酒、爱好写文章的五柳先生生活情况怎样?
生:(学生抢着说)贫穷,生活艰难。
师:课文中哪些句子能够证明?
生: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师:面对贫穷生活,五柳先生的态度又是怎样的?
生:晏如也。
师:“晏如”是什么意思?
生:(学生抢着说)安然自若的样子。
师:大家说的真好,对课文的了解也透彻,那么,课文中哪句话高度概括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特点?
生: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师:既然大家对五柳先生这么了解,那么,你能否用自己的感受和自己的语言来说说:五柳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你喜欢五柳先生这样的人吗?你赞赏他的处世方法吗?
(学生边交流边用笔把看法及原因写在纸上,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中)
师:来试试吧,说说自己的看法。
生:我欣赏五柳先生的为人,因为它虽然家贫如洗,缺吃少穿的,但是它能安然自若,不慕荣利。
生:我佩服五柳先生,课文中黔娄的妻子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也是对他的高度评价。
生:我喜欢五柳先生,因为它能在读书中得到精神上的愉悦,他生活困难,但是却淡泊名利、悠闲自得;他安贫乐道的高洁人格让人敬佩。
……
1、能结合注释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语,增强语感。
2、分析归纳五柳先生的特点,并结合自己的体验对此作出评价。3.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体味五柳先生安贫乐道、不慕荣利、旷达自任的品格和情趣,培养高洁的志趣; 【教学重点】
能结合注释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语,增强语感。【教学难点】
体味五柳先生的精神内涵。【教学思路】
导入新课诵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品鉴高趣赏析态度,品味五柳风致; 由人推己各抒己见,领略先生丰采; 知人论世以今鉴古,感受魏晋风度。【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分钟)
请同学们猜一猜图片上的人是谁?——陶渊明
1、结合学过的诗句“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我们知道“陶渊明独爱菊”
2、“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清晨他扛着锄头去锄豆,顺手采一丛菊花。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5分钟)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体会感情基调,注意字音及停顿。(出示幻灯片)(1)嗜酒shì辄尽zhé吝情lìn短褐hè 箪食dān汲汲jí欤yú黔qián 俦chóu(2)A.因/以为/号焉 B.亲旧/知其/如此 C.曾不/吝情/去留
D.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2.学生尝试齐读读课文。
三、指名翻译课文,积累字词。(10—15分钟)
1、要求结合注释自行翻译,有困难的地方教师帮助。
2、理解重点字词。(结合幻灯片)
3、再读课文。
四.研读课文:由文及人,品评五柳先生的性格,感悟他的高情远趣及精神气质。(10—15分钟)
1.画出文中表现五柳先生性格的语句,归纳他的性格特点。2.你是如何评价五柳先生这些兴趣爱好的?(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在书上写下自己的心得)
3.老师点拨讲解:有些同学可能不是很赞赏五柳先生,因为他只顾喝酒,无所事事,游手好闲,家贫如洗却不努力工作。同学们评价得很好。但我怎么很喜欢他呢? 你看他——隐居山林,种豆采花,是那样舒适惬意;
你看他——“环堵萧然,不蔽风日”却安然自若,是那样得豁达潇洒; 你看他——“好读书,不求甚解”是那样的随意自然; 你看他——“不慕荣利”“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活得轻松自在; „„
4、引导学生结合陶渊明设身世理解他的“魏晋思想”。陶渊明曾做过官,但他看不惯官场的繁复和腐败,他辞官归隐。(《归园田居》就是此时写的)。本文可以说是作者的自传,作者借五柳先生这个人,表达自己对那种旷达自然、豪爽自然的田园生活的渴望之情及自己那种亲近自然、淡泊名利、清静无为、知足常乐的人生志向。当然,文章的五柳先生是作者假想的一个人,文章的情节当然有点夸张,陶渊明本身并不像我们所说的“酒鬼”。他那纯真高洁的品格值得我们去慢慢品味。
5、进一步联系生活:他不像我们生活中的大多数人,一天只知道挣钱、挣钱、只知道与别人攀比,“这山望着那山高”„„他们活得好累!
现在,你们是否喜欢五柳先生了。继续在课后一题的“评价”后面写上自己的感想。
五、(机动环节)在理解课文,感悟课文的基础上,再读课文,尝试着背诵。四.品读课文:由人推己,与五柳先生对话。
学习文言文,不但要学习古代汉语的知识,还要学会与古人对话,从中汲取精神养分,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对五柳先生已经有了较为充分的了解,那么,请问:你喜欢(欣赏)五柳先生吗?为什么?
在充分听取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引导: 明确:投影——
无论同学们是喜欢还是不喜欢,这就是本真的陶渊明,他的一切性情都和他生活的那个时代息息相关。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是精神上的大解放,人格上思想上的大自由的时代。这种精神上的大解放、大自由,造就了魏晋时代特有的一种人格魅力,他们萧散、浪漫、旷达、真率,这就是魏晋风度,也叫魏晋风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就是魏晋风流的代表人物,是让许多人仰视的高士。
同学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阳光的时代里,我们没有必要再像五柳先生那样消极避世,老师希望同学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激流勇进,建功立业,兼济天下,同时,我们也不妨让自己活得萧散一些,旷达一些,真率一些,让我们—— 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教学反思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阅读教学,当披文入情,挖掘语言背后丰富的人文思想。本课教学,将字词教学融入对人物的品鉴过程中,力图做到“言“文”合一。同时,这是一篇人物传记,故将教学重点定位为品鉴五柳先生这一人物形象,并沿着由文及人,由人推己的思路,试图体现出“人”“文”合一的阅读教学理念
【五柳先生传文言文及翻译】推荐阅读:
《五柳先生传》文言文翻译06-04
五柳先生传原文及赏析10-25
《五柳先生传》 教案09-18
五柳先生传阅读附答案06-29
后汉书冯鲂传文言文原文及翻译09-13
《差不多先生传》练习题05-27
文言文论语翻译及原文09-30
《隆中对》文言文原文及翻译赏析06-19
《齐桓下拜受胙》文言文及翻译06-02
《报刘一丈书》文言文及翻译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