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轶事典故

2024-06-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陆游轶事典故(精选4篇)

陆游轶事典故 篇1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一生遭受了巨大的波折,他不但仕途坎坷,而且爱情生活也很不幸。

宋高宗绍兴十四年,二十岁的陆游和表妹唐婉结为伴侣。两人从小青梅竹马,婚后相敬如宾。然而,唐婉的才华横溢与陆游的亲密感情,引起了陆母的不满,以至最后发展到强迫陆游和她离婚。陆游和唐婉的感情很深,不愿分离,他一次又一次地向母亲恳求,都遭到了母亲的责骂。在封建礼教的压制下,虽种种哀告,终归走到了“执手相看泪眼”的地步。

真相:根据陆游自己在晚年的诗作(《剑南诗稿》卷十四)是因为唐婉不孕,而遭公婆逐出。

陆游迫于母命,万般无奈,便与唐婉忍痛分离。后来,陆游依母亲的心意,另娶王氏为妻,唐婉也迫于父命嫁给同郡的赵士程。这一对年轻人的美满婚姻就这样被拆散了。

十年后的一个春天,陆游满怀忧郁的.心情独自一人漫游山阴城沈家花园。正当他独坐独饮,借酒浇愁之时,突然他意外地看见了唐婉及其改嫁后的丈夫赵士程。

尽管这时他已与唐婉分离多年,但是内心里对唐婉的感情并没有完全摆脱。他想到,过去唐婉是自己的爱妻,而今已属他人,好像禁宫中的杨柳,可望而不可及。

想到这里,悲痛之情顿时涌上心头,他放下酒杯,正要抽身离去。不料这时唐婉征得赵士程的同意,给他送来一杯酒,陆游看到唐婉这一举动,体会到了她的深情,两行热泪凄然而下,一扬头喝下了唐婉送来的这杯苦酒。然后在粉墙之上奋笔题下《钗头凤》这首千古绝唱。

陆游在这首词里抒发的是爱情遭受摧残后的伤感、内疚和对唐婉的深情爱慕,以及对他母亲棒打鸳鸯的不满情绪。

陆游题词之后,又深情地望了唐婉一眼,便怅然而去。陆游走后,唐婉孤零零地站在那里,将这首《钗头凤》词从头至尾反复看了几遍,她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便失声痛哭起来。回到家中,她愁怨难解,于是也和了一首《钗头凤》词。唐婉不久便郁闷愁怨而死。

此后,陆游北上抗金,又转川蜀任职,几十年的风雨生涯,依然无法排遣诗人心中的眷恋,他六十三岁,“偶复来菊缝枕囊,凄然有感”,又写了两首情词哀怨的诗:

采得黄花作枕囊,曲屏深幌闷幽香。

唤回四十三年梦,灯暗无人说断肠!

少日曾题菊枕诗,囊编残稿锁蛛丝。

人间万事消磨尽,只有清香似旧时!

在他六十七岁的时候,重游沈园,看到当年题《钗头凤》的半面破壁,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又写诗感怀:

枫叶初丹桷叶黄,河阳愁鬓怯新霜。

林亭感旧空回首,泉路凭谁说断肠。

坏壁醉题尘漠漠,断云幽梦事茫茫,

年来妄念消除尽,回向蒲龛一炷香。

后陆游七十五岁,住在沈园的附近,“每入城,必登寺眺望,不能胜情”,写下绝句两首,即《沈园》诗二首: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陆游轶事典故 篇2

一、陆游生平简介

陆游生于公元1125年, 卒于公元1210年, 字务观, 号放翁, 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 陆游的父亲是经过了家族贫苦时期而刻苦学习最终在科举考试中中举进朝为官的, 陆游的一生受到了高祖陆轸, 祖父陆佃, 父亲陆宰爱国主义思想的影响, 他从小就饱尝了颠沛流离的痛苦。陆游在十几岁的时候就开始学习了解著名诗人陶潜、王维、岑参、李白等人的诗篇, 故世间学者称陆游的求学思想是有“我生学语即耽书, 万卷纵横眼欲枯”的精神境界, 陆游在他13岁的时候就能诗文, 被称为“小李白”。在他17岁的时候就已经很有名气了。25岁的时候对于陆游来说是非常关键的, 因为这个时候是陆游古诗风格的形成时期, 他的诗歌主要表现他的爱国主义情怀。29岁时陆游进京参加科举考试, 但是遭受到一些势力的打击, 陆游在三年之后才被朝中起用。陆游的仕途之路可谓十分坎坷, 但是陆游没有放弃过自己的追求, 始终坚信自己的信念, 他先后遭受到了科举考试中因为他的才华被排挤, 在孝宗召见的时候并没有被重用, 后又因“擅权”、“嘲咏风月”被罢职, 但陆游在他的思想意识中一直坚持抗金, 并始终为黎民百姓担忧。

陆游的一生创作的诗歌很多, 他的诗歌风格基于现实主义之上, 又极具浪漫主义色彩,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更是丰富多彩, 变化多端。在陆游进入中年之后, 他的诗歌更是在他人生思想的积淀中形成了豪情、奔放、自由的风格, 在晚年之后, 个人性情的变化, 让他的诗风逐渐变得恬淡, 但又有幽愤之情。从陆游一生创作的整体上来看, 他的诗歌艺术特点是豪放自由, 热情洋溢。他的诗歌风格让他成为了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 今天我们在对陆游诗歌风格的学习上也是有很多不同的认识。陆游现存的诗歌达九千多首, 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有抒发个人政治抱负的, 有反映黎民百姓疾苦的, 有批判当时统治集团软弱屈辱的, 整体的风格上都是豪情奔放, 从诗歌中表现出他对于祖国统一的强烈热情。在他的诗歌中我们耳熟能详的有《关山月》、《书愤》、《示儿》、《游山西村》、《临安春雨初霁》、《沈园》、《钗头凤》《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诉衷情》、《夜游宫》、《鹧鸪天》等, 他的诗歌风格对于后世的文学思想有很大的影响, 对于我们研究历史文学价值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二、陆游打虎轶事考证

关于陆游打虎轶事的考证, 历史记载上主要讲述的是:公元1172年一个冬天早晨, 在当时的四川南充今天的陕西汉中地区, 雪地里有一群人骑马行走, 当时因为天气寒冷, 大家下马饮酒取暖, 就在这个时候从不远的山林中飞奔出一只吊睛白额的老虎, 当时人们都被这一场景吓呆了, 突然从人群中冲出一个50多岁的男人, 他大吼一声, 飞奔地朝着老虎来的方向前进, 举起手中的长矛, 猛烈地刺向老虎, 这只老虎非常凶猛, 抬起两只前爪, 直立在这个男人的面前, 并十分凶猛地扑向这位男人, 这个时候这个男人还是十分镇静, 拿着手中的长矛再次刺向老虎, 这次长矛狠狠地刺进了老虎的喉管位置, 老虎还没有来得及反击就听到山间一声长啸, 地动山摇, 老虎拼命挣扎了一会, 最终倒在了地上, 鲜血从身体里喷涌而出, 场面是那样雄伟与壮阔, 这个时候的人们还没有来得及反应, 老虎被打死的过程仅仅有两三分钟的时间, 正所谓惊心动魄。而这位打虎英雄, 正是陆游本人, 陆游作为一个文人, 当时的江南才子, 陆游打虎的那一年, 正好是他48岁。当时他无论是从年龄力量上来说都不是一行人中为厉害的那一个, 但是陆游凭借着自己的勇敢与智慧, 征服了老虎, 在当时陆游留给人们的印象就是文弱书生, 但是就是陆游的这一举措让他的形象有了很大的改变, 后来人们将这些原因归结于两点, 一是陆游心中勇敢壮志的气概;二是他早年有习武的经验, 从这两点上来看的话, 对于陆游所做出来的行为我们就不会太诧异。

陆游打虎轶事的发生, 笔者从陆游的生平中总结了一下原因:一是陆游当时在军中的职责是襄理军务、主管文字。由于陆游本人对于事业的忠心, 他经常性地出入在一线, 只要是当时有军队驻守过的地方都有陆游的身影, 他个人对于狩猎行为也是十分看重, 他认为这是一项非常难得的军事训练科目, 他自己还经常亲自带队在山林河畔间打猎, 这也是陆游提高军队作战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因此在陆游面对当时情形的时候表现出勇猛的一面也是十分正常的;二是陆游当年主要活动在秦岭以南的地区, 也就是今天的陕西汉中一带, 其地形特征十分复杂, 山中经常有老虎出没, 据当时的宋史上记载:“太平兴国三年, 果、阆、蓬、集诸州虎为患。”还有记载称:“清康熙年间虎为患, 知县王穆招募猎人猎虎, 三年获虎64只”。根据历史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陆游打虎时间有考证的条件, 陆游当时军队驻扎的地方就是在这一带地区, 因此遇到老虎的事情时有发生;三是陆游个人对于习武有自己的认识, 他自幼比较好学, 他从小就有跟着父亲习武的机会, 因此有着一身好武艺, 一手好剑法。他在自己的作品中也表达了期望有一天自己能够亲临战场, 为祖国的统一作出自己的努力, 同时他对自己的武艺也是十分自信, 因此对他来说打虎并不是一件难事。

陆游的一生, 不仅以爱国著称, 而且又以诗酒自许。爱国是陆游一生的追求, 同时他在面对危急关头时候的勇气与智慧让人们非常钦佩, 他在自己的诗作中也谈起自己打虎的事情, 因此对于这件事情是有历史考证的, 诗歌中他的气势与施耐庵笔下的武松打虎相比来看并不差。同时他的爱国主义情怀表现在他多个方面上, 他对于国家和百姓的奉献更是很多, 最终陆游却在失望中死去, 没有看到自己期盼的祖国能够实现统一, 但是陆游的精神一直存在于我们的心中, 就像陆游打虎这件事让我们对陆游的认识有了更多的崇敬与赞赏。

三、南宋时期的围猎活动考证

在南宋时期围猎活动有一定的形成与发展, 因受到历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打猎不仅在民间还是当朝中都是常见的活动行为, 关于围猎的艺术也是在南宋时期有自己的见解与发展。围猎主要指的是四面合围而猎, 又称狩猎。狩猎是在伴随着历史的发展, 在初期的时候是人类用来谋生的手段之一, 后来在历史不断的发展中, 狩猎逐渐地向娱乐、军事、体育的性质中延伸发展, 是历史时期军队习武练兵、强身健体、振奋精神、增加军队自信力的集体性的运动。狩猎也是军事大典的一种形式, 作为练兵演习的考察手段之一。

南宋时期的狩猎活动主要是在孝宗时期以后特别重视, 由于当时的政治局势十分紧张, 在抗金的历史上南宋之所以能够有军事方面的优势, 一是因为民族的团结力, 二是南宋时期的军队作战能力上有一定的提升, 因此在面对敌对势力时, 南宋的势力就有一定的优势, 而这些都是与当时的作战训练有一定的关系, 南宋时期依然沿袭了历代的训练方式———围猎, 围猎在当时南宋时期的发展中, 有自身的特色, 因为当时的南宋在建都上存在一定的地势影响, 在定都的周围都有山脉、山林因此军队的作战训练在这些地方比较多, 因此经常性地会在山间狩猎, 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军队的作战经验, 士兵们也能通过聚众狩猎的形式得到能力的提升, 同时也是很好地凝聚了士兵们的气势, 因此狩猎活动对于当时的南宋来说有很大的影响。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当时南宋的各个帝王都比较喜好狩猎活动, 每年都会举行两到三次大型的狩猎活动, 因此当时的南宋也将狩猎活动作为一种娱乐的方式, 可以供帝王与大臣之间加强交流, 对国家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当然这种狩猎的形式在民间来说也是比较频繁的, 因为当时社会的发展还不太成熟, 百姓经常利用狩猎活动来保证家庭生活, 因此在当时的南宋时期狩猎活动在民间也是有一定的发展。这样从整体上来看南宋时期的狩猎活动是一种从上自下的活动, 影响涉及的范围也是比较广泛, 不仅对于军队的作战训练有一定的帮助, 促进了帝王与大臣之间的交流, 同时对于百姓的生活上有一定的保障。

陆游打虎轶事让我们对于陆游的认识有一全新的改变, 同时也是我们对于南宋时期狩猎活动考究的重要资料, 我们在研究陆游打虎轶事的时候从陆游的生活环境、个人志向、社会政局着几个方面做了一定的考证。对于陆游打虎轶事的真实做出了判断, 同时对于南宋时期的围猎活动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考察。

参考文献

[1]刘彦臣.论清入关前围猎的作用[J].黑龙江民族丛刊, 2009 (5) .

[2]耿之矗.古代围猎活动探讨[J].中国市场, 2010 (39) .

[3]陶喻之.陆游打虎再探[J].汉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4 (11) .

[4]陶喻之.陆游打虎初探[J].贵州文史丛刊, 1987 (5) .

王安石的轶事典故 篇3

拗相公

明末冯梦龙纂辑的《警世通言》,有《拗相公饮恨半山堂》,写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事。王安石告老还乡时,沿途所见所闻,都是百姓对变法的不满和怨愤,因之抑郁、悔恨而逝。文中写道:“因他性子执拗,佛菩萨也劝他不转,人皆呼为‘拗相公’。”

三不足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话并不是王安石所说,却符合他的思想,因此,一般都将它归到王安石名下。“天变不足畏”指的是对自然界的灾异不必畏惧;“祖宗不足法”是指对前人制定的法规制度不应盲目效法,“人言不足恤”指的是对流言蜚语无需顾虑。后世对这三句话多加褒奖,认为它表达了一位改革家无所畏惧的精神态度。王安石正是以这种精神毅力来顶住一切压力、排除一切阻力,坚定不移推行新法的。

清廉朴素

王安石做宰相的时候,儿媳妇家的亲戚萧公子到了京城,就去拜访了王安石,王安石邀请他吃饭。第二天,萧氏子穿盛装前往,料想王安石一定会用盛宴招待他。过了中午,他觉得很饿,可是又不敢就这样离开。又过了很久,王安石才下令入座,菜肴都没准备。萧公子心里觉得很奇怪,喝了几杯酒,才上了两块胡饼,再上了四份切成块的肉,上饭后,旁边只安置了菜羹罢了。萧氏子很骄横放纵,只吃胡饼中间的一小部分,把四边都留下。王安石就把剩下的饼拿过来吃了,那个萧公子很惭愧地告辞了。[103]

不迩声色

王安石任知制诰时,王安石的妻子吴氏,给王安石置一妾。那女子前去伺候王安石,王安石问:“你是谁?”女子说自己是“家欠官债、被迫卖身”而来。王安石听罢,不仅没收她为妾,还送钱给她,帮助她还清官债,使其夫妇破镜重圆。

有人告诉王安石的`夫人,说她丈夫喜欢吃鹿肉丝。在吃饭时他不吃别的 菜,只把那盘鹿肉丝吃光了。夫人问,你们把鹿肉丝摆在了什么地方?大家说,摆在他正前面。夫人第二天把菜的位置调换了一下,鹿肉丝放得离他最远。结果,人们才发现,王安石只吃离他近的菜,桌子上照常摆着鹿肉丝,他竟完全不知道。[105]

千锤百炼

王安石作《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第三句最初写作“春风又到江南岸”,觉得不好,后来改为“过”字,读了几遍,又嫌不好;又改为“入”字,然后又改为“满”字,换了十多个字,最后才确定为“绿”字: “春风又绿江南岸”。

囚首丧面

王安石不注意自己的饮食和仪表,衣裳肮脏,须发纷乱,仪表邋遢,王安石的这些恶习众所周知。苏洵曾经描述王安石说:“衣臣虏之衣,食犬惫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

庆历五年(1045年)三月,韩琦任扬州知府,王安石为签判,成了韩琦的幕僚。王安石经常通宵达旦地读书,因此当差的时候时多来不及洗漱装扮。韩琦以为王安石夜夜寻欢作乐,就劝他不可荒废读书。王安石也不辩解,只是说韩公不能知我,后来韩琦才发现王安石非常有才华。

王安石与白茶

少年时代的王安石也和其他小孩一样,贪玩,顽皮。13岁那年,王安石从临川来到宜黄姑姑家,并拜宜黄饱学隐儒杜子野先生为师,在县城西郊仙洞古寺的读书堂求学。因为实在太调皮,杜子野对王安石的管教颇为烦恼,并苦苦思索如何管教好王安石,祛除王安石的顽劣个性,安心求学,考取功名。

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一天夜里,杜子野梦到观音菩萨,观音菩萨对杜子野说:“王安石是将相之才,你要好好调教。小孩好动、调皮是因为水土不服,火气太旺所致。我教你一法,可药到病除。曹山寺主持本寂师傅种了一株白茶树,如今白茶树已经长成参天大树,你去采摘新鲜叶子,制作成茶叶,每日早上让王安石喝一杯,能清新明目,去其虚火,方能安静读书。”

第二天一大早醒来,杜子野立即来到附近的曹山寺采摘白茶树叶,并按照观音菩萨所说,熬制成茶叶,每天给王安石喝。不想,一个月后,王安石性情大变,身上的顽劣个性不见了,比以前更安静了,求学更用功了。很快,王安石成绩大有长进。再后来,王安石一门心思扑在读书上,日日闻鸡起舞,挑灯夜读。杜子野看在眼里,满心欢喜,心想,如此上进,他日必成大器。

有一天,王安石读书通宵达旦,直到旭日临窗,桌上依然一灯如豆,因为读书入迷,竟把值日煮饭之事忘得一干二净。当先生前来查问时,王安石才从书中醒悟过来,急忙跑到山下村里去借火。当他取火回洞后,先生又气又笑地说:“你怎么会去舍近求远,难道桌上读书的灯不能点火?”并罚他以“误炊”为题,赋五绝诗一首。王安石略加思索应声吟哦:“苦读天已晓,日高竟忘饥。早知灯是火,饭熟几多时。”

这个故事流传了下来,而王安石当年面壁苦读的这个石窟,从北宋至今一直被人称为王安石读书堂。如今,在石窟内壁上,还可以看到“读书堂”三个大字,读书堂旁还有杜子野和王安石曾经洗笔砚用过的洗墨池。如今,当地百姓为纪念这对师生,又新建了介甫亭、子野亭。

诗人柳宗元的轶事典故 篇4

关于诗人柳宗元的轶事典故大家知道吗?诗人柳宗元的轶事典故是什么呢?

唐宪宗元和l0年(公元8)6月,柳宗元被贬官来到柳州任刺吏,至元和(公元8)11月8日,病逝于柳州。他在柳州的时间虽然仅有4年,但却为柳州黎民百姓办了很多好事,如重修孔庙、兴办学堂书院、破除巫神迷信、开凿饮用水井、释放抵债奴婢、植树造林等,促进了柳州地方文明的发展,在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柳州的百姓非常怀念他,给他立祠,千百年来一直祭祀他。有关他的传说广为流传。

福民驱鬼

柳州的柳侯祠,《龙城石刻》(“剑铭碑”)的复制品,是一块长一尺多、高六寸的残缺石碣,上面刻有“龙城柳,神所守;驱厉鬼,出匕首,福四民,制九丑。元和十二年。柳宗元。”相传这块《龙城石刻》从土里挖出来时,旁边还有一把短剑,所以又称“剑铭碑”。

这是柳宗元逝世前两年,在一次向其部下魏忠、谢宁、欧阳翼等人交代后事时,写下的一篇铭文。当他挥毫时,在场的围观者都认为笔法苍劲、雄健,内容也是表达他爱护百姓,诅咒邪恶势力的不可多得的佳作。大家提出为了使它传之后世,不如镌刻在石块上,经柳宗元同意,叫来石匠,将这篇铭文镌刻成碑,连同他佩戴的一把短剑一起埋入土中。历经千年人世沦桑后,被一位百姓无意挖掘到,可惜不久即失落,只留下拓片。

由于这是一件被认为埋入土中可以镇宅,携带身上可以护身的神物,所以清代南方赴京应考的士子和长年经商在外的商贾,多有随身收藏《龙城石刻》拓片往来于旅途,以求逢凶化吉的。

荔子碑

“荔子碑”是过去每年祭祀柳宗元时用的祭歌,摘自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写的《柳州罗池庙碑》中的《享神体》,此碑是公元12(宋代嘉定)刻的,因开头有“荔子”二字,所以叫做“荔子碑”。由于碑文是韩愈写的绝好文章,又是宋代名书法家苏东坡写的绝好行书,歌颂的是柳宗元绝好故事;因而叫做“韩诗苏字柳事碑”,又被人们美誉为“三绝碑”。

此碑现巍然耸立于柳侯祠堂内,我们可以看到碑身为断裂合拼而成。柳州流传着一个故事,明嘉清年间,在战乱中,“荔子碑”被毁坏。后来在筑柳州外城时,有军士捡得半截“荔子碑”,拿来砌城墙,但是每次砌进墙内,城墙就崩塌,后来才发现是“荔子碑”的一部分,在场的人终于醒悟过来,知道拿来砌墙是对柳侯的不敬,受到崩塌的惩罚。只好把断碑抬回柳侯祠,与残留原处的“荔子碑”拼合在一起,使这一珍贵的文物得以完整地保留下来。

四大好事

柳宗元致力改革的都是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地方。最明显的成效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释放奴婢,开凿水井,兴办学堂,开荒建设,等等。

首先是释放奴婢。柳州原先是一个原始的荒蛮之地,当时沿袭一种残酷的风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沦为奴婢。”相当于欠钱不还则沦为奴婢,而一旦为奴则终身为奴。柳宗元发布政令,“革其乡法”,使得那些沦为奴婢者,仍可出钱赎回。政令中制定了一套释放奴婢的办法,规定已经沦为奴婢的人,在为债主服役期间,都可以按劳动时间折算工钱。工钱抵完债后立即恢复人生自由,回家与亲人团聚。这一举动受到广大贫困百姓的欢迎,后来推行到柳州以外的州县。

柳宗元在柳州做的另一件大事就是大力举办和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由于地处偏僻的少数民族区域,远离文明发达的都市,柳州一直以来处于封闭落后的环境里,弊风陋俗长期控制着人民的思想和心灵。柳宗元上任后,亲手创办了很多学堂,并采取各种方法鼓励小孩积极念书,从根本上提高民族的素质。在政事之余,柳宗元还耐心接受青年学子的拜访,对他们循循善诱。针对当地百姓迷信落后的习俗,柳宗元严令禁止江湖巫医骗钱害人。同时推广医学,培养出当地自己的医生为民众服务。柳宗元不仅仅满足于知识的传播,更致力于改变陈旧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他使从来不敢打井的柳州,接连打了好几眼井,世世代代靠天吃饭,靠喝雨水和河水长大的柳州人,从此喝上了干净甘甜的地下水,这不能不说是柳州人民的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喝水的方式改变是生活方式改变的反映,从而也带动了人们思维方式的更新。

而后,柳宗元又把目光投向农业落后的问题上。当地是丘陵地区,城外有着大片大片的荒地。看到百姓艰苦贫困的生活,柳宗元下决心改善这样的面貌。他以父母官的身份,号召、组织乡间的闲散劳力,开荒垦地,种树种菜,鼓励发展生产。有了足够的.土地才能生产出足够的粮食和蔬菜,人民的生活才能走出饥饿和贫穷。在柳宗元的努力下,柳州可耕种土地面积大增。仅大云寺一处开出的荒地就种下了竹子三万竿,种菜百畦。他为改造一方水土,立下了不灭的功勋。

此外,这位柳刺史还十分注重城市美化。他重视植树造林,虽然身体不好也亲自参加植树活动。当时城里、河边都种了许多柳树。他的文明观念还渗透到城市的建设和规划上。柳宗元在位期间,整治了不少街巷,修筑了一些庙宇,并开发了不少自然景观。

水井:传说柳宗元到柳州以前,柳州找不到一口可以使用的水井,千户人家,万余人口,吃水用水都背负着小口大肚子的罂瓶,极其艰难地沿着狭窄的崖路上下往返到柳江边汲水。如果天旱水浅,到江边的距离就更远了;到了雨季,路险泥滑,汲水更加危险,稍有不慎,脚下一滑,汲水的人就会从陡坡上翻滚下去,轻者跌断手足,重者还会送命。

柳宗元到柳州后,体察民情,决定凿井供居民饮用。他命令部下蒋晏,率领数十名军士,在城北隍上开凿第一口水井。经过一段时间不分白天黑夜紧张的施工,一直凿到66尺深,才打出井水来。这时,柳州城里的百姓,都扶老携幼跑来观看这一奇迹。在这些百姓当中有的活到七、八十岁都还没有见过井的,当他们喝到清冽的井水时,都不禁高兴得欢呼雀跃起来。

柳宗元凿井之前,也曾有人试挖,但都崩塌,说是伤了“龙脉”,破坏“风水”,因此,都不敢继续开凿。柳宗元不信“讹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终于凿井获得成功,做了一件流传千古的利民好事。从此柳州才有了水井。

上一篇:告诉自己微笑的说说下一篇:党在我心中诗歌朗诵主持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