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基本内容

2024-09-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基本内容(精选10篇)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基本内容 篇1

四川教师招聘网为广大考生提供最新四川教师招聘信息,包括历年四川教师招聘、考试培训、面试辅导、最新教师考试讲座等教师考试信息,预祝广大考生顺利通过考试。

教师职业道德作为教育理论知识的考查内容,虽然所占比重较小,但在教师招聘考试中也是一个高频考点,常以选择题和综合分析题的形式出现,其内容主要为新《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共六条,体现了教师职业特点对师德的本质要求和时代特征,“爱”与“责任”是贯穿其中的核心和灵魂。以下是整理出来的一些知识要点:

一、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倡导“爱国守法”就是要求教师热爱祖国、遵纪守法。

第一,爱国是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的支撑。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国各族人民道德品质的重要特征,是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热爱自己的祖国是每个公民的义务,也是每个教师的神圣职责和义务。

第二,守法要求教师依法执教。守法是《宪法》所规定的所有社会组织、国家机关和公民的基本义务,是指守法主体以法律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依照法律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活动。教师职业的示范性,要求教师成为守法的楷模,对受教育者的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把热爱祖国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权利职责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不做法律禁止的事情。

二、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这是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倡导“爱岗敬业”就是要求教师对教育事业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深厚的感情。没有责任感就办不好教育,没有感情就做不好教育工作。教师要始终牢记自己的神圣职责,志存高远,并在深刻的社会变革和丰富的教育实践中履行自己的光荣职责。

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应始终牢记自己的神圣职责,对工作高度负责,要热爱自己所在的岗位,具有高度的责任感,积极主动地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

三、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

倡导“关爱学生”就是要求教师有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的情感和爱心。亲其师,信其道。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调节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基本行为准则。

因此,教师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四、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

教书育人是教师最核心的职责与任务。教书是育人的主要手段,育人是教书的根本宗旨,二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倡导“教书育人”就是要求教师以育人为根本任务。

所以,教师要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五、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倡导“为人师表”就是要求教师言传身教,以身立教。“为人师表”对教师工作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作为一名教师,教师要坚守高尚情操,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教师自己要言传身教,以身立教,在各个方面率先垂范,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影响学生。

六、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不竭的动力。

倡导“终身学习”就是要求教师做终身学习的表率。终身学习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教师职业特点所决定的。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基本内容 篇2

肇发于古希腊罗马的西方道德文明, 一直到中世纪基本上是以基督教伦理为其主要标志, 对道德个体作神的“超越突破”, 将上帝作为道德个体永世追求的道德目标。中世纪之后, 一方面, 西方的道德是建构在对人性的抽象和超越的基础之上的, 它是抽象的, 是形而上的;另一方面, 西方的道德又体现对道德个体的人本关怀, 它是具体的, 形而下的。然而, 西方的道德一直迥异于中国传统以家庭伦理为核心的人伦之理的道德, 这也形成了西方道德与中国传统道德的明显分野, 构成了西方道德的实质和核心。为了更好地理解西方道德建设, 首先必须了解西方道德建设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背景。

1. 经济背景。

中华民族是在中原沃地生存、繁衍和发展的, 这决定了古代中国是大陆农业文明。相对而言, 以古希腊罗马等国为代表的早期西方国家则属于海洋商业文明, 这些国家大多为海洋国家, 国内资源并不丰富, 生存的压力迫使西方人将发展的眼光投向广袤的大洋。海洋成了西方人发展经济, 拓宽领地的重要场所, 他们航海经商, 探寻物藏, 开拓市场, 形成了以古代工商业为主的社会生产方式。从17世纪开始, 西方逐渐从封建自然经济转型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彻底冲破了一切封建的宗法关系, 斩断了劳动者与土地联系以及对封建统治者的人身依附关系, 并且打破了的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和闭关自守的统治方式, 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世界市场。

2. 政治背景。

与中国“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特点不同, 以雅典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是以居住的地区和财产划分阶级而形成的, 血缘家族关系相对来说远没有中国那样重要。在古希腊的社会结构中, 政治上实行自由民民主制的城邦制度, 自由民个人和城邦群体的关系远高于家族内部成员关系。虽然城邦高于个人, 但个人作为公民是城邦的主体, 城邦是以维护个人利益为目的, 这也成为西方道德个人主义的最初滥觞。在这种政治背景下, 古希腊罗马伦理的中心思想和主要任务都是调节自由民个人和城邦群体之间的关系, 用以调节家庭 (家族) 成员内部关系的伦理思想相对而言处于很次要的地位。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和建立, 近代资产阶级更是置资本积累于家庭之上, 家庭成员之间是一种简单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对家庭伦理道德的关注也更趋式微。

3. 文化背景。

文化是道德的载体, 不同的文化背景对道德建设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西方文化的突出特征就是以宗教为核心的哲学、伦理、宗教三者的紧密结合。在西方中古时期, 宗教一直是人灵魂栖息的基地和道德理想的肇源。宗教对于西方人来说, 与其说是一种神学的体系, 不如说是一种心灵的母体, 它涵摄着人从生到死的整个一生的生命活动。然而, 这种以神作为人的精神支柱, 以宗教作为人的精神家园的终极神圣律法, 随着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的稳固, 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 宗教改革的影响而渐趋瓦解, 并最终在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强烈冲击下实现了由神的外在权威向人的内在权威的转变。

二、西方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

1. 西方道德理论体系建设。西方道德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学派林立、

学说纷呈, 但从整体上说, 西方道德理论“明显地具有前后相继的递进性和逻辑的一贯性”。 (1) 西方思想家围绕下述的道德理论问题进行了卓越的探索, 从而建设成了西方道德理论体系。

(1) 道德本原论。在古希腊时期, 西方思想家就认为人的自然本性是思想观念包括道德理念的基础。普拉塔戈拉认为, 善与恶、利与弊等道德命题都必须以人的欲望和利益作为衡量的基本尺度, 他认为只有满足人的欲望和利益的事物才是善的。伊壁鸠鲁更是创立了西方伦理学中著名的快乐主义学派, 他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 提出凡是能使人得到快乐的意识与行为都是合乎道德的, 凡是顺应人的自然本性的事物都是善的。人性论也是西方近代资产阶级伦理思想的理论前提。资产阶级人性论有可分为感性主义人性论和理性主义人性论。费尔巴哈的“我欲故我在”是典型的感性主义人性论, 他认为人来自于自然, 感性欲望是人的本性, 人天性趋乐避苦、自保自爱。人的感性欲望、利己心理本身是合理的, 无所谓善与恶。人的感性欲望就是道德的标准, 道德不过是实现人性的一种手段和工具。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是典型的理性主义人性论命题, 他认为人之本性在人的理性, 理性使人具有无限的价值, 使人成为目的而不是手段。这种理论强调人在理性指导下的行为都是善的, 道德是理性指导人的欲望满足的结果。

(2) 义利关系论。西方伦理思想中历来以重利为主流, 无论是古希腊的快乐主义, 还是近代以来的功利主义、实证主义, 都是以利益为基础来阐述道德问题的。西方伦理学传统由于将人性归结为生物的感受性, 因而把能否满足人的快乐和享受作为衡量善恶的标准, 强调对人欲的重视。伊壁鸠鲁认为道德的最终目的是使人得到幸福和快乐。菲利普斯强调使人快乐是一切善中最大的善。但也有如亚里士多德、德谟克利特这样有名的伦理学家, 主张道德与财富并不对立的观点, 认为占有、享用中等财富反而对道德有利。后来的斯宾诺沙、休漠等都是从人的苦乐感受来判继事物的善恶, 并在此基础上来阐发他们的伦理思想的。近代资产阶级功利主义者则把个人利益作为道德标准, 认为本性自私的个人在追求个人利益过程中, 也就增进了社会功利。因此, 个人的利益满足和提高是合乎道德的, 利即义。18世纪英国伦理学家孟德维尔提出私恶 (个人追求私利) 即公利的观点, 十分明确地表达了利即义的道德观。这种义利观注重发展生产和提高生活水平, 但同时又造成了西方个人主义的泛滥。

(3) 人生观论。由于秉信自然主义人性论, 西方人认为人生的总目标就是追求幸福。虽然西方伦理学家在对幸福的具体理解以及获得幸福的具体途径等问题上有不同的观点。但是, 他们普遍把幸福看作伦理价值的终极目标。主张快乐主义幸福论的伊壁鸠鲁说:“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开始和目的, 因为我们认为幸福生活是我们天生的最高的善。” (2) 费尔巴哈强调:“同其他一切有感觉的生物一样, 人的任何一种追求也都是对于幸福的追求。” (3) 他还明确指出:“道德的原则是幸福。” (4) 主张德性主义幸福论的思想家尽管强调道德的重要性, 但并不因此否定人们追求幸福的权利。他们认为追求道德意识绝不能放弃幸福, 绝不能把幸福这个环节从它的绝对目的中排除掉。

(4) 道德修养和道德教育论。西方道德理论一方面强调人的自然属性, 认为情欲是人性的合理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强调以理性疏导情欲, 使人的欲望得到合理满足, 从而实现人的道德之善。这造成了西方国家倾向于以规约的形式进行道德修养和道德教育。与中国传统道德重视自律不同, 规约体现的是西方道德的他律要求。规约使人们都能通过共同承认的方式或曰理念契约来规束自己的欲求。西方强调从他律的角度对道德主体进行道德教育, 而对道德个体的自我道德修养要求则处于很次要的地位。

(5) 道德作用论。道德是依靠社会舆论和人的内心信念来维持的、调整人们相互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自从人类的生产活动促使道德产生以来, 道德始终伴随人类社会的变迁说明了道德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西方是基督教伦理, 基督教义的教化功能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所以西方并没有像中国传统道德建设那样明确强调道德在稳定社会秩序和完善自我人格中的作用。但基督教以符合西方文化特征、适应西方人性特点的“润物无声”式道德教化代替了繁琐的、教条的道德教育程式, 建设成了较高的道德文明, 体现了道德在促进社会发展和协调人际关系中所起的作用。

2. 西方道德规范体系建设。

道德规范是由一定的社会物质条件和社会关系所决定的, 同时又是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人们自觉行为的产物, 具有历史性和继承性。历史上不同时代、不同阶级都是从相应的时代要求和阶级利益出发, 经过概括而形成相应的道德规范, 用以指导人们的道德生活和道德行为。西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道德建设中形成了具有西方特色的道德规范体系。

(1) 古希腊罗马奴隶制社会时期。在古希腊罗马时期有智慧、勇敢、公正、节制这一“四基德”的基本道德规范, 古希腊罗马众多思想家都对“四基德”作过详尽的解释。德谟克利特认为, 智慧是最高的德目, 智慧就是按照自然的客观规律从事人类活动。公正就是在追寻自己的幸福的同时必须服从城邦的要求, 或者说, 公正就是在个人权益和城邦利益之间实现平衡。勇敢就是在困难面前毫不退缩但又不莽撞行事。节制就是不对力之不及的事物有过分的苛求。柏拉图对“四基德”的解释与德谟克利特的不尽相同。他认为, 智慧就是少数用金子做成的统治者具备的治理国家的知识。他说:“一个建立在自然原则之上的国家, 其所以整个说来是有智慧的, 乃是由于它的最少一类人和它自己的最小的一部分, 乃是由于领导和统治的那一部分人所具有的知识。并且我们还可以看到唯有这种知识才配称为智慧, 而照自然的规定, 能够具有这种知识的人, 乃是最少数的人。” (5) 柏拉图认为勇敢是银子做成的人即统治者的辅助者——武士所具备的道德。作为道德规范的勇敢要求人们要严格执行少数统治者的命令, 不管执行这种命令给自己带来的是快乐, 还是痛苦。他说:“我以为说到一个个人的时候也一样, 倘若他的这个原素, 在快乐和痛苦中都坚持理性关于什么该畏惧和什么不该畏惧的命令, 那我们便因为他本性中勇敢因素的原故而称他为勇敢的” (6) 公正是西方伦理思想发展中的一个主要德目, 在理论和实践中占据中心地位。所谓公正就国家中各个阶级、各个个人各做自己的事情, 不要企图改变自己的地位与命运。或者说:“当商人、辅助者和监护者这三个阶级在国家里面各做各的事而互不相扰的时候, 便是有了公正, 从而也就使一个国家成为公正的国家了。” (7) 在柏拉图认为节制是一种秩序、是一种对于快乐和欲望的控制。由铜和铁做成的人即那些做工、务农的人, 节制应该是他们必备的道德规范。

(2) 中世纪时期———基督教统治时期。中世纪是指从西罗马帝国灭亡 (公元476年) 到文艺复兴 (兴起于公元14世纪) 间的近1000年时期, 在欧洲最黑暗的这段时期内, 宗教僧侣控制整个国家和社会, 基督教作为许多西方国家的国教, 基督教义思想当然就成为居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并且对西方哲学、艺术和伦理都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基督教教义宣扬爱上帝, 鼓吹禁欲主义, 否定人的价值, 压抑人的个性。中世纪推行的道德原则与规范就是基督教《圣经》中的“约”的核心———“十诫”和“爱、信、望”三主德。

(3) 资本主义时期。作为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在其革命时期提出的政治口号的“自由、平等、博爱”既是资产阶级的政治原则, 理想追求, 也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道德规范。早在资产阶级大革命之前, 启蒙运动思想家针对法国封建独裁统治和宗教神学的禁锢, 就继承前人的自然权利说, 提出了“天赋人权”, 认为自由、平等是人与生俱来的, 不可剥夺的权利。在上述思想影响下, 自由、平等、博爱成为1789年发生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颁布的《人权宣言》的核心。作为一面旗帜, 它曾经起过非常大的进步作用, 它不仅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起了号召、激发、团结革命群众向封建统治发动进攻的作用, 而且产生了广泛的世界性的影响。

一是自由。在古拉丁语中, “自由” (Liberta) 一词的含义是从束缚中解放出来。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 自由与解放同义, 主要是指自主、自立、摆脱强制, 意味着人身依附关系的解除和人格上的独立。西方对自由的推崇是源于摆脱中世纪宗教神学对人性的禁锢, 作为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领袖和导师的伏尔泰开启了西方科学和理性的大门。在他去世后, 刻在他的棺木上的两句话是对他很恰当的评价:“他拓展了人类的精神, 他使人类懂得精神应该是自由的。”自由的精神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但精神的自由必须要有身体自由来保障。因为身体是精神的载体, 没有自由的身体, 哪里会有自由的精神。也就是说, 自由还须要物质条件。所以人类要自由不但要冲破精神枷锁, 还要争取自由的物质条件。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在一次讲话中提到:“公民应该‘享有免于匮乏的自由’。因为真正自由的人, 必须有基本的经济保障。”然而, 自由也绝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法国人权宣言给自由的定义是:“自由就是做任何无害于他人的事情。”

二是平等。平等是人和人之间的一种关系、人对人的一种态度。从斯巴达克斯率领奴隶起义到到基督教的“天堂”平等的理想再到资产阶级提出的平等理念。平等一直是人类不懈的永恒追求和永恒理想。平等, 不仅是指人和人之间的物质上的“相等”或“平均”, 更是在精神上互相理解, 互相尊重, 把对方当成和自己一样的人来看待。现代社会的进步, 就是人和人之间从不平等走向平等过程, 是平等逐渐实现的过程。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针对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 提出平等的口号, 宣布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些思想在当时有进步意义, 杰弗逊曾道:“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神圣和不可否认;所有的人都是生而平等和独立……”

三是博爱。博爱精神是西方社会基督教文化的基本精神原则之一, 早在《圣经》中博爱的思想就得到较详尽的阐述。基督教的博爱是基于对神的爱和对神的律令的敬畏而爱所有的人, 包括爱自己的仇人。博爱作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基本精神原则是在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提出和确立并为世人熟知的。在法国大革命的第二阶段, 法国面临着国内保皇党反革命活动与国外反动势力武装干涉的双重威胁。为了保障资产阶级既得的利益, 法国国内普遍展开了一个停止党争、拯救祖国的运动, 资产阶级开始提倡博爱。资本主义的博爱, 试图超越党派的纷争和阶级阶层的对立、试图摆脱血缘、地域等狭隘关系的束缚而对全人类实行普遍的爱, 是以个人之间的自由平等和相互尊重友爱为目标的一种不加区分的、一视同仁的爱。

但是, 资产阶级所宣扬的“自由、平等、博爱”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倾向性。首先, 资产阶级从抽象的人出发的, 鼓吹人人天生自由、平等, 抹煞了在阶级社会中人总是属于一定阶级的客观现实。因而人的自由、平等绝不可能是抽象的, 只能是具体阶级的具体的自由和平等, 从来就没有超阶级的、一般人的自由和平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 自由实际上变成了资产阶级可以自由剥削无产阶级的自由, 而无产阶级并没有摆脱、不受这种剥削的自由;平等仅仅表现为在资产阶级法律面前的人人平等, 而这种法律正是以不平等为其前提的;而自从进入文明社会以来, 所谓博爱或“人类之爱”几乎从来就没有实行过。马克思主义认为, 真正的自由、平等的内容, 从根本上说, 就是消灭阶级, 消灭剥削和消灭私有制。其次, 这个口号在现时代具有欺骗性, 它不再具有进步的革命的意义, 而是一种烟雾和麻醉剂。列宁曾指出:只要阶级还没有消灭, 任何关于一般的自由和民主的谈论都是欺骗自己, 欺骗工人, 欺骗全体劳动者和受资本剥削的人, 就是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除了上述基本道德规范外, 西方在道德建设中还形成了遵纪、奉公、守时、勤劳、节俭、诚实、大度、宽容等其他道德规范。

三、结语

西方道德建设赖以存在和进行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背景的独特性决定了西方道德建设理论体系和规范体系必然鲜明的民族性, 而在具有悠久市场经济历史的西方社会中进行的道德建设可以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的当代中国道德建设提供理论的参照和实践的镜鉴。

参考文献

①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②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57

③④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4

我国新闻职业规范的基本专业原则 篇3

二、客观、平衡的原则。记者只叙述事实,不在消息中对事实以个人口吻加以评论或对事实的性质做出判断;使用超脱情感的中性词语叙述事实;引述记者以外的观点、意见和评论时,与自身的叙述明确分开;平衡呈现事件所涉各方的事实和观点,不使用片面的消息来源;对于报道中受到批评的当事人,给予答辩机会。

三、时效的原則。第一时间报道事实,不拖延或隐瞒,除非有合乎法律和新闻职业道德的理由。

四、自主的原则。新闻从业者与所报道的人或组织保持适当的距离,不与其发生经济利益关联。一方面是外部的自主,即传媒外部独立于政治和商业的操作。另一方面是内部的自主。

五、公共利益和个人权利兼顾的原则。报道涉及公共利益信息的同时,不侵犯无关公共利益的个人权利,如尊重公众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等人格权利;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等。

六、减少伤害的原则。坚持减少伤害原则,并不是抛弃客观与公正原则,而是一种人性和同情心的表达,也是在遵循人道主义。

七、更正与答辩的原则。新闻自由需要伴随着另一项传媒需要随时做的事情:更正与答辩。更正的对象是关于事实叙述的误差、错误,答辩的对象是观点的表述不当或错误。及时的更正或答辩(传媒自己直接更正答辩或允许当事人来更正答辩),很早在国际传媒业界就已经是公认的职业规范。

八、回避的原则。当所采写和报道的事实,以各种方式涉及到当事记者或编辑的利益时,当事记者或编辑应该回避,不参与采访和报道。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基本内容 篇4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有六条: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从整体上来看,我们可以把这六个点概括为“三爱两人一终身”,这样方便大家记忆。同时也需要大家从整体上把握各点的内涵及地位。

1.爱国守法

爱国守法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首先,爱国是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的支撑,作为一名教师,要把热爱祖国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不断强化自己的爱国意识及情操,激发爱国情感;其次,守法要求教师要依法执教,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必须要求教师成为守法的楷模,这样才有利于潜移默化的影响受教育者,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奠定基础。

2.爱岗敬业

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要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要热爱自己所在的岗位,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教师要始终牢记自己的神圣职责,志存高远,甘为人梯,乐于的奉献,将个人成长与祖国繁荣紧密联系。因此,教师要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上课,不得敷衍赛责。

3.关爱学生

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一名教师,要做到关心

和爱护全体学生,具有诲人不倦的情感和爱心。关爱学生是调节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基本行为准则。

4.教书育人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也是作为一名教师的根本任务。教书是育人的主要

手段,育人是教书的根本宗旨。因为,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遵循教育规律,做到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为人师表

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作为教师,我们要坚守高尚的情操,知荣 辱,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要言传身教,以身立教。6.终身学习

医护人员职业道德基本规范 篇5

一个中心: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一切为病人着想,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帮病人之所需。

二个服务:为病人服务,为同事服务。

三无:在护理工作中,做到无纠纷、无差错、无事故。

四轻:在护理工作中,做到说话轻、走路轻、关门轻、操作轻。

五心:接待病人热心、护理工作专心、解答问题耐心、接受意见虚心、执行医嘱细心。

六声:病人来时有迎声、问时有回声、走时有送声、合作有谢声、工作失误有道歉声、接电话有问候声。

七不:不擅离岗位、不以貌取人、上班不做私事、上班不打私人电话、不聊天、不叫病人或陪伴做护士职责范围内的事、不做损害病人利益的事。八及时:卫生整顿及时、健康教育及时、巡视病人及时、观察病情及时、护理处置及时、报告医生及时、心理疏导及时、送水、送便器及时。

九知道:知道病人的床号、姓名、诊断、病情、治疗、饮食、护理、心理状态、检查结果。

十做到:

1、病人询问时,做到热情礼貌,有问必答。

2、病人误解时,做到和颜悦色,耐心解释。

3、病人急噪时,做到轻言细语,劝解安慰。

4、病人不合作时,做到耐心解说,争取配合,平息事态。

5、病人骂人时,做到骂不还口,化解矛盾。

6、病人有意见时,做到主动检查,及时向领导汇报。

7、抢救危重病人时,做到刻不容缓,争分夺秒。

8、接待老年或儿童病人时,做到格外小心,优先照顾。

9、接待领导病人时,做到热情周到,按保健工作要求处理。

10、接待熟人时,做到坚持原则,按规章制度办事。

护士职业素质:

1、强化敬业意识,树立无私奉献精神

2、强化乐业意识,树立自强不息精神

3、强化勤业意识,树立艰苦奋斗精神

员工基本道德规范 篇6

一.社会公德: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现代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人们相互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公德在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成为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

二.职业道德: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员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专业化程度的增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对员工的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的要求越来越高。

2.1领导干部职业道德:实事求是、勤政廉洁、顾全大局、发扬民主、开拓进取

2.2管理人员职业道德:敬业尽职、务实高效、廉洁奉公、服务基层、勤奋进取

2.3操作人员职业道德:爱岗勤业、精心操作、遵章守纪、服从指挥、钻研技术

2.4检修人员职业道德:服务生产、敬业奉献、优质高效、节俭低耗、钻研技术

3.家庭美德: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基本内容 篇7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差异,中国,美国

一、中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中国《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于2011年颁布实施, 规范主要从6个方面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提出要求。第一部分, 爱国守法。首先从公民角度和政治方面规定教师爱国拥党, 遵纪守法, 保护国家荣誉, 以教育方针为指南, 实施有益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教学活动。第二部分, 敬业爱生。这是教师最基本、最重要的本职体现。教师要崇尚教育事业, 并为此投入全部时间精力, 强化自身专业素养, 能在不断取得科研成果的同时, 培养教育高校学生, 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培育出优秀的学生, 建设一流的高等学府。第三部分, 教书育人。这是对教师“教”的明确具体的概念界定。教师的教学首先是充分了解学生天性, 并承认和欣赏学生拥有发展潜质, 合理运用教学规律, 实施教学, 教学的最好成果是学生获得最优发展, 教师提高了教学能力。第四部分, 严谨治学。学士水准是标识教授的尺度之一。教授忠诚真理, 在追求真知的路上是不断踏实苦干, 钻研求索的过程, 是捍卫知识尊严, 不占有、剽窃他人劳动成果。第五部分, 服务社会。教师像所有其他劳动者一样天然地服务社会, 履行社会职能。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在于知识传承, 文化延续。第六部分, 为人师表。从教师自身言行修养提出要求。教师以广博的学识、高尚的品德教导学生, 引导学生[1]。

二、美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美国现行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经过46年6次修订成形于上世纪80年代。规范内容简要, 由阐明规范目标, 改进、实行的前言部分和规范具体纲要组成。“高校教育工作者以保障自身及学生的教学自由、确保教育公平为最高伦理标准, 在工作中履行职责、恪守标准”, 这是规范印发的目的所在。规范要求“教师包括行政人员竭力获得社会各方支持与帮助, 以崇高的职业道德规范为准绳, 实施教育行为, 对学生负责[2]”。这也是修改规范的标准。对学生和本专业的责任是规范具体纲要强调的重点。“对学生的责任”即是对“学生的义务”, 主要包括学生理性自由、学生身心健康、公平对待学生、保护学生信息等[3]。学生理性自由指教师尽力帮助学生获得有益学生成长的书籍、思想、活动许可。学生身心健康指教育者创造有益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条件, 包括硬性设施和软性的文化氛围。公平对待学生指不得以任何理由不公正地阻碍任一学生参与课程、损害或给予学生不合理利益;保护学生信息指如非专业或法律要求, 不得做关于学生的虚假或恶意表述, 不得泄露教育工作中获得的学生信息。规范的专业原则部分有申请专业资格、招聘教育工作者、不得接受不合理利益、保护同事信息等。申请专业资格指申请专业职位时出具真实客观证明、经历, 不得做虚假表述;招聘教育工作者指对职位申请者做真实客观的陈述和说明;不得接受不合理利益指禁止接受有碍职业精神或行为的馈赠、恩惠;保护同事信息指如非专业或法律要求, 不得做关于同事的虚假或恶意表述, 不得泄露教育工作中获得的同事信息。

三、中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比较分析

1.性质。中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定性不同, 中国名称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美国为教育专业伦理规范。中国高校教师规范内容延续针对中小学教师的部分内容, 即两者差异性小, 趋同性大, 前者难以体现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占规范条目量20%的“爱国守法”和“服务社会”宽泛、随意, 与社会其他行业的基本职业规范并无不同。规范中体现高校教师专业性的其他条目不够全面、不透彻[4]。综上, 中国高校教师仅需遵守一般道德准则即可, 与其他行业从业人员区分性不大。美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以保障自身及学生的教学自由、确保教育公平为最高伦理标准, 在工作中履行职责、恪守标准, 这是高等教育专业性对高校教师德行的最高要求, 体现高校教师伦理的深层发展[5]。

2.价值取向。 (1) 价值追求方面[5]。中国专业伦理标准源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 理想的道德境界是成就如孔子般的圣贤、宗师。规范语言表述上通常使用四字、对称性的句子, 这种恢宏、宽泛的字眼折射出对高校教师的理想化、规格化要求。美国高校教师专业伦理标准源于美国传统的务实主义、现实主义, 要求从点滴教育教学实践中考核教师的行为, 细化、明确、具体的行为标准能让教师有的放矢, 而不是一个高远的道德标杆, 无从落实[6]。 (2) 在师生观方面。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两个最重要的主体, 重教师还是重学生一直是教育家们探讨的主题, 现代教学中偏向于以学生为中心, 中国教师专业伦理标准重前者, 这也是中国教育中师尊生仆在教师规范中的体现。美国教育崇尚学生至上, 教师服务学生, 以学生为中心。 (3) 几元性、层次性、意识形态方面。中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一元性、单层性、意识形态化, 美国则是多元性、多层性、去意识形态化。中国教师承担着诸多使命, 如学生政治倾向、思想意识、专业学习, 这样的多功能、混合性反而不是纯粹的高等教育专业性。美国高校教师专业伦理规范要求教师从本身专业立场出发, 以平等、自由、民主的方式启发学生个人意识和人生观的形成。 (4) 情理方面, 中美高校教师专业伦理规范存在情理不同的本位标准, 私德和公德的不同原则, 效法经验和遵从法则的不同范式。中国教师习惯于效法模范、先贤, 往往在社会推选出模范后, 全体效法, 这种方式因为没有具体明确的细则, 而在不同地区、学校、教师间存在天然差异, 因而会出现理解偏差甚至互相矛盾的现象。美国教师惯于理性分析, 在公共规则下修订运行教师从业规范。这样的方式易于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标准, 便于运行及结果考核。

3.中美伦理规范的基本要求。 (1) 对学生。中国强调教师对学生德育和热爱。传授学生知识和培养学生道德品行自古就是教师最根本与最基础的任务, 是教师专业性本质体现。“坚持育人为本, 立德树人。遵循教育规律, 实施素质教育。”充分了解学生天性, 并承认和欣赏学生拥有发展潜质, 合理运用教学规律, 实施教学, 教学的最好成果是学生获得最优发展, 教师提高了教学能力。[7]“教书育人”要求高校教师自身能够以身作则、严谨治学的同时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美国教师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崇尚对学生平等、启发。教师平等对待学生, 引导其自主学习知识。遵循教学多样化的原则探寻适合每个学生的教学方法。学生任何探索真知的想法、行为应予以支持帮助。 (2) 对学术。中国规范要求教师具有科学的精神和良好的学术良知。教授忠诚真理, 在追求真知的路上是不断踏实苦干、钻研求索的过程, 是捍卫知识尊严, 不占有、剽窃他人劳动成果。这些规范细则囊括空洞的精神追求及约束自身不犯错误的警示。美国要求教师自身价值追求与理念中就对学术怀有忠诚和进取心。教师的全部精神追求应是专注学术以提升自身学识和传授给学生, 教师保持对学术的忠贞和探索。 (3) 对社会。中国规范要求教师像所有其他劳动者一样天然地服务社会, 履行社会职能。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在于知识传承, 文化延续。教师教书育人就是服务社会。教师培养社会年轻一代成为接班人的同时, 还要参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社会建设, 这一方面是教师本职体现, 另一方面是社会发展需要。但这样过于强调社会责任造成教师对教学与学术的懈怠[8]。美国社会更关注教师对社会的公益心和对科普做出的贡献。高校教师在课堂之外的行为应是代表个人表达出对研究、学术的有益言论, 这种言论能促进公众对学术自由的理解。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高等院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Z].2011.

[2]王丽佳.美国全国教育协会教育专业伦理规范历史演进探析——兼谈师德规范建设[D].华东师范大学, 2010:62-63.

[3]United Sta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Office of the White House.Federal Policy on Research Misconduct[EB/OL].http://www.ostp.gov/.

[4]檀传宝.论教师“职业道德”向“教师专业道德”的观念转移[J].教育研究, 2005, (1) :13-14.

[5]徐廷福.美国教师专业伦理建设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 2005, (5) .

[6]AAUP.Statement on Professional Ethics[EB/OL].http://www.aaup.Org/AAUP/pubsres/policydocs/contents/statementonprofessionalethics.htm.2011-04-12.

[7]傅维利, 朱宁波.试论我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体系和内容[J].中国教育学刊, 2003, (2) .

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说课 篇8

第四节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各位评委好:

我叫刘娜,来自辽宁广告职业学院。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 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下面我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五方面加以分析和说明。

一、说教材

(一)说课内容:《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思修教材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第四章第四节内容。

(二)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主要讲述了公民怎样认识和践行公民基本

道德规范,总结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公民道德规范的20字方针,引导大学生自觉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努力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道德修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社会道德进步,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本节课的理论也是学好以后课程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本门课的授课对象涵盖全校的所有专业。大学学生在初高中已了解诚实守信、道德规范等内容,为本课学习奠定了基础。具体来说:

1.知识层面: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深度和广度不够。

2.能力层面:大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比较、分析、归纳以及利用、整合信息等能力。

3.情感层面:现实生活中的多种道德观念与课本中的道德规范存在差距,学生容易产生困惑与争议。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大一学生的认知结构以及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内容,掌握大学生应当遵守的道德规范,并在实践中努力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锤炼自己的道德品质。

2.能力目标:提高道德素质,培养学生道德自律的能力。

3.情感目标:完善自我人格,培养诚信为本的道德品质。

三、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和大一新生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重点的依据: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内容

教学难点:怎样树立讲诚信品质

难点的依据: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主要用于理论阐述部分,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为以后打好基础。

2.案例分析法:先从具体案例出发,通过分析,最终得出结论,促进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讨论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

(二)学法:我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方法是讨论法,分析法。讨论中合作学习,分析中归纳知识,参与中培养能力。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部分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3—5分钟)

由上节课讲过的知识和本节课所选案例导入新课。

导课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促使学生的求知欲望,二是采用案例导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课是思修教学非常重要环节,也是我们学校非常重视的教学环节。

2.讲授新课:(30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分析教材的难点。

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大一学生的实际,通过讲授法,案例分析,学生讨论等教学方法,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

还重视教材中的课后问题,(1.怎样认识和实践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的具体要求?2.谈谈当代大学生怎样树立诚信品质。3.联系大学生活实际,谈谈如何向英雄人物和道德模范学习。)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加深知识的理解。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3—5分钟)

结合板书,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明扼要地梳理,并再次强调其中的重点及难点。

4.布置作业

题目:任选一位“感动中国”人物,谈谈我们应如何向道德模范学习。

这是教材中的一个知识点,将其转化为作业,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5.板书设计

我采用直观简洁的板书设计,具体板书如下:

在黑板的中上方板书课题:第四节 恪守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

左侧板书内容为:

一、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

(一)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提出的意义

(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1.爱国守法

2.明礼诚信

3.团结友善

4.勤俭自强

5.敬业奉献

(三)诚实守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

右侧板书内容为:

二、大学生与诚信道德

(一)诚信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

(二)诚信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

(三)诚信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

三、努力锤炼个人品德

(一)道德修养贵在自觉

(二)认识和把握道德修养的途径与方法

学思并重、省察克治、慎独自律、积善成德、知行统一

六、结束语:

各位评委老师,本节课堂我根据大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讲授法和案例分析、讨论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恳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谢谢。

食品系教师教学基本规范 篇9

为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增强教师对教学工作的责任心,明确教师在各个教学环节中的职责,坚持教学常规,稳定教学秩序,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使食品系的教学与管理工作步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特制定本规范。

第一章 教师任课资格 第一节 教师资格

第一条 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教师资格条例》有关规定,具有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书,方有资格担任课程主讲工作。尚未取得教师资格证书的新教师必须经过系(部)组织的试讲和考核合格方能试用,并在来院一年内通过岗位培训,取得教师资格证书。来院兼课的外聘教师原则上须是具有中级及以上技术职务,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效果优良的高校教师或企事业单位相关人员。

第二节 新开课教师

第二条 新开课教师是指首次担任授课任务的教师。在正式任课前须经过至少1课时以上的试讲,并经系部教师评议获得通过。新开课教师在任课前原则上还须经过对拟开课程讲课环节的严格训练,熟悉各主要授课环节,并至少要有一轮以上的实践锻炼。

第三条 新开课教师必须熟悉拟开课程的教学大纲,全面掌握所开课程的内容,清楚重点、难点及其处理方法,熟悉课程的各教学环节,除教材外还须了解一定数量的教学参考书和其它教学参考资料内容,已制订较详细的授课计划。

第二章 教师教学工作基本要求

第四条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具有正确的现代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热爱教育事业,以对国家、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履行教师职责,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五条 系统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努力学习和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注重实践,勇于创新,不断提高学术水平。

第六条 认真学习、钻研高等教育理论,努力掌握教育教学规律,总结和积累教学经验,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注重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第七条 严于律己,遵纪守法;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在教学思想上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既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关心爱护,又严格要求、严格考核和严格管理。

第三章 教师教学过程规范要求

第一节 教学准备

第八条 教学大纲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基本文件之一,是对学生进行教学、组织考核和检查教师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各门课程均应根据教学计划要求制定教学大纲。教学大纲原则上由开课系部教研室组织制定,经系部审核批准后报教务处备案,教师在执行中不得随意更改。

第九条 各门课程均应有选定的教材或自编的讲义。教材内容应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先进性、典型性、思想性和适用性。大力提倡使用最先进的、能反映学科前沿的新教材。教师要优先选用近三年出版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此外,主讲教师还应提出与教材配套的参考书目,确定或编写出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习题、思考题或讨论题,指导学生提高自学能力。

第十条 认真编制好授课计划,合理分配课程讲授、实验、讨论的学时,课外学习指导和作业等等。

第十一条 任课教师课前必须认真备课,精心准备教案。备课中应认真研究教学计划,处理好本课程与先修课程、平行课程和后续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认真钻研教材,掌握教科书的内在逻辑关系、结构体系,同时大量阅读参考文献资料,按照课程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要求,抓住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要明确各章节和单元的教学目的、要求,分清重点难点,科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要注意不断更新和充实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尤其要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十二条 同一门课程有2名以上教师讲授时,教师除各自对教学质量负责外,应坚持定期或不定期进行集体备课,统一教学基本要求和进度,共同进行教学法研究,以求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教学质量。第二节 课程讲授

第十三条 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教师上课应做到衣着整洁,仪表端庄,举止文明。讲授要用普通话,表达要清晰流畅。书写要用规范字,板书要清楚工整。

第十四条 教师应按照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的进程上课,不得随意变动。如确需变更的,须经系部批准。讲课要全面把握课程的深广度和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要因材施教,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应当根据不同课程、不同内容,采用讲授法、发现法、讨论法、提问法、案例法等针对性强且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从教师的启发式、参与式教学中学会研究事物的科学态度,并培养影响其一生的科学思维方式。要注重推广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要理论联系实际,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十五条 在课程第一堂课上,教师要简明扼要地介绍本课程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详细说明课外作业,平时测验、期中和期末考试(含实验)等在总分中所占的比重。每节课要合理分配课堂时间,重视讲课效果的信息反馈,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控讲课进度与讲授方式,力求使教、学双方协调一致,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十六条 教师要严格执行课堂纪律,注意维护课堂教学秩序,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严重的于课后向系部反映。要根据学院有关规定对学生进行考勤,学生无故缺课时数累计超过该课程教学时数1/3者,教师有权取消其该课程的考试资格,课程成绩以零分计。

第三节 辅导答疑

第十七条 辅导答疑着重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改进学习方法,并注意发现和培养优秀人才。辅导可采取集中辅导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式,但以个别辅导为主;尤其对基础较差、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给予重点辅导帮助。一般每学期集中辅导答疑须在2次以上。

第四节 作业

第十八条 任课教师要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布置必要的课外作业。既要有一定的数量,又要防止学生负担过重。作业内容既要密切联系课堂教学内容,又要有利于加强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思想方法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布置作业时,应同时规定交作业的时间。

第十九条 教师要按时批改作业,批改时应细致认真,注意指出学生作业中的优点和错误。对学生完成作业的数量和质量要作书面记录,并按一定比例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计入学生课程总评成绩内。学生作业原则上应全部批改。对缺交或抄袭作业的学生应及时批评教育,必要时可适当扣除其平时成绩。对无故缺交作业量累计超过总量1/3的学生,教师有权取消其考试资格,该课程成绩以零分计。

第二十条 系部不定期地抽查学生的作业本,以了解教师批改作业情况。并作为教师课程教学质量考核的内容之一。

第五节 实验

第二十一条 实验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应有完整的实验大纲;附在理论课中的实验章节,应编有相对独立的实验大纲。教学中应选用适当的实验教材或编写实验指导书,严格按实验大纲进行,任课教师不得随意减少实验项目或实验内容。

第二十二条 指导教师应认真准备实验。对计划开出的实验,应亲自预调试做,并认真分析试做中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学生上课前,应注意检查设备仪器的完好状况,防止带故障操作,并进行有关安全教育。

第二十三条 实验过程中,教师必须在场巡视指导,不得中途离开,教师应加强巡视检查,随时纠正学生的不正确操作,解答出现的实验现象和疑难问题,注意培养学生严肃的科学态度,以及正确使用各种设备仪器和观察、测量、统计、数据处理、结果分析等的能力。要求学生认真撰写实验报告。对试验报告教师应逐一批改,不符合要求的应退回重做,对无故未做实验数达总数1/3以上的学生,教师有权取消其实验课程的考核资格,该课程以零分计。

第二十四条 要重视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实验动手能力的培养,积极开设一些综合型、设计型、开放型、研究型的实验,使学生的实验技能得到全面系统的培养。

第七节 实习、实训

第二十五条 学生的专业实习、实训、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是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获得实际生产知识和管理知识,锻炼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要根据学科特点认真制订实习大纲或调查大纲,实习前教师还应根据教学计划、实习大纲要求编写出实习指导书,对实习的目的、内容、时间安排、注意事项等均应作出明确的规定,不得随意取消或减少实习环节。

第二十六条 实习前教师应提前了解和熟悉学生与实习单位两方面的情况,做好必要的准备;实习中要加强指导,解答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要引导学生向实际学习,同时争取实习单位的指导与帮助。

第二十七条 教师要根据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实际表现和实习作业(包括实习周记、实习报告等)完成的情况,做好实习成绩考核与评定工作。实习活动结束后指导教师要向系部写出书面实习总结报告。

第九节 课程考核

第二十八条 课程考核是督促学生全面系统地复习、巩固、掌握所学课程知识的重要环节,也是检查和分析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教学计划规定的每门课程和各种教学环节都要进行考核。

第二十九条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教师改革考试办法,采用闭卷、开卷、论文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为保证考试质量,鼓励建立和完善试题库或试卷库。课程考核成绩应综合学生平时成绩来评定,教师应根据记载的学生考勤、学习态度、课堂表现、作业、平时测验、实验与实际操作等情况以及期中考核成绩等综合确定学生的成绩,平时成绩比例及成绩记载方法等应按学院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条 认真做好命题工作。命题应反映课程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既要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要考核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学科渗透能力和创造能力。试卷份量与难易程度应适中,覆盖面要广。要求同时命出题量和难度相同的A、B两套试卷,经系部主任签字同意后,一份作为考试用,另一份作为缓考、补考用。各类试卷应制定标准(参考)答案和评分细则。

第三十一条 考试复习期间,教师不得给学生划范围,圈重点或制定统一的复习提纲,更不得以任何形式暗示和泄露考题。

第三十二条 监考教师应认真执行“考场规则”,严格维护考场纪律,不徇私、不护短。发现学生违反考场纪律或作弊应及时取得证据,并立即中止其考试,填写考场记录表,及时报系部和教务处处理。

第三十三条 考试阅卷应严肃认真,并按学院有关规定实行优良比例控制。评卷结束后,任课教师应认真填报学生成绩登记表并于考后5天内(含考试目)将成绩报系部和教务处。课程教学结束后,要及时对学生成绩进行研究分析,并认真填写课程教学档案。试卷应交系部存档。

第十节 毕业论文

第三十四条 毕业论文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指导教师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做好各方面准备。

第三十五条 指导教师要认真审定学生草拟的总体方案和工作计划。经常督促检查工作进度和工作质量,对无故拖延进度和质量不符合要求的要及时提出警告,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补救。

第三十六条 学生完成初稿后,指导教师要认真指导学生修改。答辩前指导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答辩准备,同时对所指导的论文写出书面评语,提出评分初步意见。各答辩小组要认真做好答辩、评分和优秀论文推荐工作,并形成答辩总结材料交系部备案。

第四章 教学工作考核

第三十七条 考核教师教学工作要以教师的基本职责、教学态度、教学能力、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为内容,着重考核师德表现、业务水平和工作实绩。考核要着眼于实际的教学活动,用学生评教、教师评教(相互听课、观摩教学)、督导评教、意见反馈等帮助教师克服薄弱环节,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第三十八条 教师应主动承担教学任务。在正常情况下,教师每年应完成规定的教学工作量。

第三十九条 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考核依据有关文件进行,考核结果归档,并作为教学工作量计算和教师职务(岗位)聘任的重要依据之一。

第五章 教学纪律

第四十条 教师不得在教学活动中散布违背四项基本原则的言论和其它错误思想,不得进行不良的宣传活动。

第四十一条 执教期间,不得无故缺课,不得擅自调课、停课,未经系部同意不得随意找人代课。排定的课程表不得任意更改(包括上课时间、地点和任课教师),如需更改,须经系部和教务处批准。教师有特殊情况必须请假者,要事先填写调、停课申请单,由系部主任签署意见,并报教务处备案后方可调、停课。调、停课后必须安排时间及时补课。

第四十二条 要按时上下课,不得迟到早退,授课中不得吸烟、使用手机等,要严格维护课堂教学秩序。

第六章 奖励与处分

第四十三条 对在教书育人、课堂教学、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改革、教学管理等某一方面有突出成绩的教师,经系部评议可以推荐优质课、优秀等。因工作失职,违反教学纪律,引起教学秩序混乱,造成一定程度教学负面影响的,列为教学事故。对教学事故的责任人,根据情节轻重将给予通报批评或一定的纪律处分并按有关规定扣发岗位津贴。

第四十四条 对教师的鉴定、考核、奖励或处分等均归入教师教学业务档案。第七章 附则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基本内容 篇10

关键词:《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

2011年12月23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首次制定印发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以下简称《规范》) , 并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通知》 (以下简称《通知》) 中明确要求各高校把学习贯彻《规范》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加强师德建设的首要任务, 切实做好学习宣传、全面落实、加强教育、改进考核、组织领导五个方面的工作。但是从两年多来的实际情形看, 无论是从各高校宣传教育、组织落实的角度, 还是从高校教师响应程度的角度, 似乎都没有产生期待的效应。有效推进《规范》的实践转化, 毫无疑问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高校教师、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等相关实施、践行、考评、监督的主体及与此紧密相连的一整套制度的支撑, 需要包括科学的高等教育价值观在内的整套科学的社会价值观的引领。本文拟从构建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的角度谈谈推进《规范》的贯彻落实、提升高校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的建议。

一、构建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意义

国家的发展在教育, 教育的创新在高校, 高校的根本在教师, 教师职业素质的方向在职业道德。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重要性, 古今中外, 颇多论述, 《规范》公开征求意见的201年10月, 在教育部人事司和中国教育报联合推出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大讨论》专栏中, 亦有21位专家学者进行了阐述, 自不待言。现在的问题是《规范》如何贯彻执行?

解决《规范》如何贯彻执行的问题, 首先要明确其制定的背景和目的及制定后贯彻执行中的新的时代要求。关于制定的背景和目的, 《通知》这样表述:“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 要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建设, 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制定并实施《规范》, 对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师德建设, 引导广大教师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加强自身修养, 弘扬高尚师德,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可见, 制定《规范》是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关于“加强师德建设”的要求, 目的是“引导广大教师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加强自身修养, 弘扬高尚师德,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关于制定后贯彻执行中的新的时代要求, 就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这一问题而言, 毋庸置疑, 一是党的十八大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强调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从《规范》制定的背景和目的及制定后贯彻执行中的新的时代要求来看, 贯彻执行该《规范》, 推动高校师德建设, 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素质, 最终的落脚点在于优化高校教师群体的价值观, 就其核心而言, 亦即构筑起当代中国高校教师的核心价值观。从这一意义上说, 以《规范》为文本基础构建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 更有利于凸显《规范》的时代内涵, 直接指向高校教师群体的价值观建设, 促进《规范》根本目的的实现。

尽管《规范》是首次制定印发, 但高校师德建设本身不是一个新问题, 而是一个老问题, 一个常态的问题。在2011年12月23日前, 公开发表的相关论文已超过1500篇, 公开出版的相关著作已超过20部。2011年12月23日后, 虽有不少论文在继续讨论高校师德问题, 但这些论文基本上还是《规范》制定印发前的探讨方式, 很少涉及《规范》文本本身及其贯彻执行问题。譬如《教育探索》2013年第3期《高校教师师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一文, 力图从政治信念、敬业精神、为人师表、育人观念、严谨治学五个方面来剖析当前我国高校教师师德存在的问题, 但问题提出的依据却是《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而不是《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另外, 正如《通知》中所指出的:“在市场经济和开放的条件下, 高校师德建设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有的教师责任心不强, 教书育人意识淡薄, 缺乏爱心;有的学风浮躁, 治学不够严谨, 急功近利;有的要求不严, 言行不够规范, 不能为人师表;个别教师甚至师德失范、学术不端, 严重损害人民教师的职业声誉。”这些问题必须高度重视, 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 但这些问题“不是主流”。也就是说,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 主流是好的, 问题只是支流。或许正因为如此, 虽然《通知》要求“把学习贯彻《规范》作为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首要任务”, 但实践中却遭遇了冷处理。这样, 《规范》的预期目标就因为实践的窘境而被消解。比较而言, 构建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 则是一个新问题, 一个直指当前高校教师价值观现状的时代问题, 能够也必须大力研究、宣传和教育。

《规范》文本共六条676个字。从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这24个字的概括表述来看, 一方面, 有些只是涉及高等学校的职能, 而不是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另一方面, 基本上没有直接表达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要求”区别于2008年9月1日重新修订印发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特殊性, 这样, 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规范》贯彻执行的紧迫性。而从其具体内容来看, “676个字”, 已经是一篇不短的文章。如果只是要求高校教师把握其大意, 则这“676个字”, 大部分是老调重弹, 因而又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规范》贯彻执行的必要性。而如果是要求高校教师完整把握其内容, 则实践中很少有教师能实事求是地做到这一步, 于是又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规范》贯彻执行的影响度。比较而言, 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 如果科学合理的话, 则必然简要、贴切、易于传播与接受。

二、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立于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现实, 凝练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 至少需要明确这样一条基本原则三个基本要求。一条基本原则是:凝练的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是体现高校教师职业鲜明特点的价值观, 是易于获得广大高校教师认同接受的价值观, 是群体层面的高校教师价值观的核心。三个基本要求是:凝练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 一是必须面向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责任与使命。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总布局是五位一体, 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并明确“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将“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表述为“中国梦”。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和“中国梦”, 对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高端和龙头的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相应地, 对作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先进科学技术、促进先进文化传承创新的高校教师群体的职业道德, 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二是必须面向当前高校教师群体的整体构成。在当前高校的现实生活中, 形成、影响高校学生、学生家长、社会大众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现状感知的, 不只是高校一线教师的言行, 还包括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教学辅助人员、高校后勤人员以及其他行业在高校兼职的人员等的言行。当大学生、学生家长、社会大众与高校打交道的时候, 尤其是遭遇不快的时候, 是不会将高校行政管理人员、高校后勤人员、高校兼职人员界定为非高校教师的。而且, 在现实中而不是理论上的当前我国高校管理体制中, 很多时候,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与高校一线教师之间的关系不是“服务”与“服务对象”的关系, 而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不少时候, 高校一线教师去校内的行政管理部门办事, 还得看行政管理人员的脸色, 这样一种“道德的消极传递”, 反过来又直接影响高校教师的心理。从这一意义上说, 无论是贯彻《规范》, 还是构建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 必须明确, 面向的不只是高校一线教师, 而是包括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教学辅助人员、高校后勤人员以及其他行业在高校兼职的人员等在内的整个高校教师群体。三是必须以《规范》文本为基础。在市场经济和开放的条件下, 高校师德建设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针对这些问题, 在起草《规范》之前, 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进行了调研, 各地各高校组织召开了122场次座谈会;起草后又于2011年10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共收到305件信件和电子邮件, 259份反馈意见表。这些, 不仅为实施《规范》, 推进高校师德建设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而且为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凝练、构建的科学化, 优化高校教师群体价值观奠定了文本基础和实践基础。

基于以上原则和要求, 依据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关于高等学校四个方面的工作———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论述, 当代中国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可以凝练为:育人为本、协同创新、服务大众、传承文明。

(一) 育人为本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明确要求:“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 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加大教学投入。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这就意味着, 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传承文明四者的关系上, 高校教师的首要职责, 是教书育人。这是其一。其二, 在“教书”与“育人”两者之间的关系上, 落脚点是“育人”, “教书”只是教师的职业前提, 只是“育人”的途径和方式。因而, 教师的首要职业价值或职业道德, 应表述为“育人为本”。如果只是表述为“教书育人”, 不仅无法释明“教书”与“育人”之间的关系, 而且无法显明人才培养工作与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三个方面的工作的关系。至于“育什么样的人, 怎样育人”的问题, 则是“育人为本”内涵的下一个层次的问题。

(二) 协同创新

当前我国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紧缺。而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与基础教育、中等教育相比较, 显而易见, 高等教育承担着主要责任。而要践履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责任, 高校教师无疑必须先开展科学研究, 进而以科学研究推进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早在1977年7月, 邓小平就指明:“重点大学既是教育的中心, 又是办科研的中心。”[1]在同年9月14日审改《关于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的通知》中又进一步指出:“小学、中学、大专学校是培养科学技术人才的重要基础, 而大专学校又是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军。”[2]而且, 从高等教育的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两个方面工作的关系来看, 也必须先有高校教师的科学研究, 才能以新的成果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才能更好地传承创新文化。但是, 开展科学研究, 如果是彼此孤立、相互封锁的研究, 在今天这个科学研究走向综合化、交叉化、精深化的时代, 不仅很难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也很难取得真正具有创新性的成果。正因为如此, 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 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 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 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 促进资源共享, 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 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可见, 当前关于高校教师科研道德的要求, 不只是一个秉持学术良知、弘扬科学精神的问题, 更有一个协同创新的问题, 秉持学术良知、弘扬科学精神只是科研道德的底线。

(三) 服务大众

高等教育作为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并且是占有社会公共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 无疑必须服务于社会。而社会是一个抽象的主体, 服务于社会, 最终的落脚点必须也必然落实于组成该社会的具体的人。在原始的无阶级社会和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 服务于社会与服务于社会中的人是一致的。但是在当前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两制并存并将长期并存的时代, 服务于社会与服务于社会中的人并不一定是一致的。我国的国家性质和执政党的性质决定了我们“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要求我们服务社会, 在其价值取向上, 必须是服务大众。将高校教师服务社会的职责的道德要求明确表述为“服务大众”, 不仅旗帜鲜明地表达了我国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价值导向, 而且旗帜鲜明地表达了我国高等教育服务社会与资本主义国家的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本质区别。

(四) 传承文明

人类社会今天的文明是在历史文明的基础上积累而成的, 未来文明的发展也必然且必须以今天的文明为基础。因而, 作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先进科学技术、促进先进文化传承创新的高校教师, 不只是传承文化, 而且应该传承文明。《周易·贲卦·彖辞》说:“刚柔交错, 天文也;文明以止, 人文也。观乎天文, 以察时变;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这就是说, 以“人化”和“化人”为实质的文化, 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协调群体关系、调节自身情感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时代特征、地域风格和民族样式, 是文明的外在形式;作为理解人类历史进步状态的文明, 则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协调群体关系、满足自身需要和发展所达到的程度, 是文化的内在价值[3]。概而言之, 文明是焦点, 文化的最终目的是文明。从这一意义上说, 作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价值观, 在文化传承创新职责方面, 应该表述为传承文明。

三、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意识[das Bewuβtsein]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das bewuβte Sein], 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4]这就意味着, 作为面向当前高校师德建设突出问题的社会意识建设, 培育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 必须基于当前高校教师的“现实生活过程”。

与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构建紧密相连的高校教师的“现实生活过程”是什么呢?概而言之, 至少包括这样三个要素:一是社会整体的价值观现状。高校教师应该比一般民众有更高的道德素质, 但是以道德素质为表现形式的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 不是天生就有的, 而是在职业成长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是在一定的社会价值观念的支撑下孕育的。离开社会整体价值观念的优化而单独要求高校教师有完美的道德素质, 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二是高校教师现实生活状况。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 而是生活决定意识。”[5]高校教师和所有人一样, 首先需要生活, 首先需要吃、喝、住、穿等学习、研究、修养的基本条件。当高校教师的吃、喝、住、穿还得不到保障的时候, 当高校教师需要为了吃、喝、住、穿去拼命的时候, 要求高校教师有完美的道德素质, 是一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苛责”。三是高校教师的考评方式。考评不只是对以往工作的考量, 也是对未来发展的导向。当职称评定和工作考评的“专家”都是行政领导的时候, 当职称评定和工作考评变成“关系”的比拼的时候, 当职称评定和工作考评变成论文“数量”的考核的时候, 要求高校教师有完美的道德素质, 只是一种高高在上的空洞的“说教”。

因此, 构建以“育人为本、协同创新、服务大众、传承文明”为内容的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 落实《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首先, 需要立足当代中国的主导价值观, 直面当前社会现实生活中的流行价值观, 优化社会整体的价值导向。社会价值观主导层面, 我们一直坚持着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 更是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党的十八大, 又进一步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是, 2009年12月人民论坛“千人问卷”调查却显示, 未来10年我国可能面临的10项挑战之一, 就是“主流价值观边缘化危机”[6]。究其根源在于, 一方面,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未成熟完善, 另一方面, 资本逻辑又在全球占统治地位, 于是在社会流行价值观层面, 封建的“官本位”思想仍有极大的市场, 同时财富基本上仍“被当作最高的价值而受到赞美和崇敬”[7]。在这一背景下, 构建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 不能只是局限于高校师德建设中的问题本身, 而是需要寻求社会整体价值观的变革与优化。

其次, 正如中共中央组织部、宣传部、中共教育党组2013年5月4日颁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一样, 着力解决高校教师工作和生活中的住房、收入、子女入托入学等实际问题。客观地说, 无论是与居民消费指数相比较, 还是与高校教师的实际付出相比较, 抑或是与同样是基于公共资源的其他群体相比较, 当前高校教师群体特别是其中青年教师群体的地位、待遇都是偏低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和核心价值观建设, 应该正视这一现实, 并基于这一现实探寻解决当前“高校师德建设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的对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部分, 在“ (五十二) 加强师德建设”前的 (五十一) 中明确提出“提高教师地位, 维护教师权益, 改善教师待遇, 使教师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 在其后又以“ (五十四) 提高教师地位待遇”专条强调。

再次, 改革高校教师的考评方式。述及当前高校师德建设中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通知》特别指出:“有的学风浮躁, 治学不够严谨, 急功近利”;“个别教师甚至师德失范、学术不端, 严重损害人民教师的职业声誉”。“学风浮躁”、“学术不端”, 说得直接一点, 就是近年来热烈讨论的“学术腐败”问题。而关于学术腐败的根源, 学术界基本一致的看法有:一是学术成为政治的附属品;二是当前职称评审、课题申请和科研经费、学术成果评奖中的不合理制度。针对当前职称评审中的问题, 《光明日报》2012年8月27日至31日以“论文之殇”“职称评审患了什么病?”“学术人才, 用什么度量?”“祛痼弊、创机制、荐人才”“转变人才观念, 深化职称改革”为题在头版连续做了“透视职称评审制度系列报道”, 9月12日又在第六版完成了“透视职称评审制度系列报道:让职称评定回归学术正道———职称评审三人谈”。结论是, 解决“学风浮躁”“学术不端”问题, 出路在于改革当前高校教师考评方式。

整体而言, 高校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群体, 有着忧国忧民的职业良心。只要职业条件具备, 可以相信, 高校教师群体能够做到“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

参考文献

[1][2]冷溶, 汪作玲.邓小平年谱: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7:167, 201.

[3][4]陈炎.“文明”与“文化”[N].光明日报, 2011-05-30.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525.

[6]人民论坛“千人问卷”调查组.未来十年你我面临的挑战——“未来10年十大挑战”调查报告[J].人民论坛, 2009, (24) .

上一篇:结构静物素描教案下一篇:学会看病教学设计(梁萍).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