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社会组织规章制度

2024-10-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社区社会组织规章制度(共9篇)

社区社会组织规章制度 篇1

为保障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各项工作正常运行,规范中心全体成员工作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加强管理水平,特制定本制度。

社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要围绕服务政府、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宗旨,积极参与社区内的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自觉接受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监督管理,履行以下职责:

一、依法组织居民开展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等基层自治活动;

二、反映群众诉求,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化解基层矛盾;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公益慈善活动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满足群众生活需求,构建和谐社区环境;

社区社会组织规章制度 篇2

AGIL模型是帕森斯系统功能分析的著名理论。帕森斯把行动系统分为四个子系统:社会系统、人格系统、文化系统和行为有机体系统。这四类系统对应着四种功能:有机体系统具有适应环境生存 (Adaptation) 功能, 人格系统具有目标确定达成 (Goal Attainment) 功能, 社会系统具有整合部分 (Integration) 功能, 文化系统具有潜在模式维持 (Latency Pattern Maintenance) 功能, 简称AGIL功能模式。行动系统的四个子系统又可进一步分为四个层次更低的子子系统, 如社会系统可分为经济、政治、文化和社区四个子子系统等等。这些子子系统也必须具备和满足AGIL四项功能。按照帕森斯的观点, 系统不论大小, 层次高低, 要想生存和发展, 都必须满足这四项基本功能要求;系统四个功能子系统之间相互依存, 相互影响, 各自执行着不同的功能, 共同维持着整个系统的存在和运行。有系统论观点认为, 帕森斯的AGIL功能分析模式, 大到可以解释整个人类社会, 小到可以解释社会的基本细胞单位组织甚至个人。

按照帕森斯系统论观点, 社区社会组织要想在社会中作为一个独立的组织系统存在和发展, 必须满足AGIL四项功能要求。具体来说, 社会组织的人员组成、机构设施、业务范畴、经费来源、活动能力及收益等构成社区社会组织的有机体部分, 满足社区社会组织的A (即适应生存) 功能;组织的章程和领导人物往往决定了社区社会组织的目标定位及实现, 即G (即目标达成) 功能;同时, 组织价值追求 (往往体现在其章程中) 和灵魂人物是整合组织内部各成员的主要约束力量, 实现组织作为一个整体系统的I (即整合部分) 功能;社区社会组织有特色的组织文化和成员一致认可的价值规范是其组织模式存续的关键, 满足其L (即模式维持) 功能要求。

从宏观社会结构来看, 社区是社会系统的子系统, 而社区社会组织又是社区系统的子系统。作为社区的子系统, 社区社会组织对社区母系统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哪些功能呢?

社区作为一个系统, 首要的任务是要适应生存。满足系统适应生存功能的主要是社会有机体系统。现实生活中的社区通常由以下要素构成: (1) 一定数量的人口。 (2) 特定地理区域。 (3) 相对完备的生活设施。 (4) 完善的社区组织。 (5) 有特色的社区文化。 (6) 居民对社区感情上的认同。一定数量的人口、特定地理区域、相对完备的生活设施和社区组织是社区有机体的基本要素。其中社区社会组织特别是些社区民间非营利服务机构可以通过对社区生活设施的完善利用促进社区经济发展来增强社区系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生存功能, 即社区社会组织的A (Adaptation) 功能。如现在很多城市社区里都有的社区居民服务发展中心就是由社区社会组织管理经营社区公建资产, 所得收入用于发展社区公益事业和福利事业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社区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要想在现代社会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必须具有明确的目标导向, 并努力实现和达成。现代社区治理的目标是善治, 即把社区建设成人民和谐美好的家园。一般来说, 社会系统的目标确定达成功能主要由其政治系统来执行。社区社会组织作为现代社区治理主体的重要一元, 对于社区善治目标的达成具有重要作用。治理理论认为, 现代社会治理, 政府并不是唯一的治理主体和权力中心, 各种机构 (包括社会和私人的机构) 只要得到公众的认可, 也可以成为社会权力的中心, 参与公共治理。治理理论就强调现代社会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所谓治理主体的多元化, 指的是现代社会治理的实施和参与主体不只是政府部门, 还包括国家层面和地方性的各种社会组织、政府间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甚至私人部门在内的多元主体。社区社会组织作为现代社区重要的组织形式和组成部分, 是社区治理主体重要一元, 对于社区系统善治目标的达成和实现可以起到一定的G (Goal Attainment) 功能。

社区要达到和谐, 首先要看社区居民的生活是否方便, 公共需求和服务能否得到满足。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发展和分化, 居民的生活和需求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 公众对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 种类越来越多, 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今在西方国家, 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包括文化、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环保、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等方方面面, 公共物品的范围几乎囊括了人从生到死的全过程, 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这么庞大、几乎无所不包的公共物品和需求, 再“全能”的政府也不可能包揽包办, 因为“全能”只是相对的。而且大量公共服务如果完全由政府来承担, 就必然会造成机构臃肿、人员庞大、财政不堪重负等弊病, 提供的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也不会好和高。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实行公共服务社会化、市场化。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 在为社会提供丰富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 满足公众多样化公共需求的活动中, 应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社会各自优势, 构建三者合作互动、充满竞争和活力的公共服务体系, 才能有效地提供公共服务, 满足社会需求。社区社会组织因为具有社区性、公益性、非营利性、志愿性等特点, 可以参与社区公共服务提供, 弥补现有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不足, 拓宽社区公共服务领域, 为社区居民提供多元化服务选择, 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需求。社区社会组织作为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主体重要一元参与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是公共服务社会化、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的有效途径, 对和谐社区目标的实现可起到积极作用, 是其对社区系统G功能的又一重要体现。

社区社会组织作为社区系统的子系统, 还承担着整合社区个体及资源的功能, 使社区能作为一个共同体存在和发展, 即社区民间组织的I功能。社会组织发展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和社会生活日益个性化的时代, 政府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趋于减弱, 人们将更多地依赖社区, 组成生活共同体。社区社会组织作为社区居民志愿组成的, 以满足社区居民需要为目的, 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组织形式, 具有扎实广泛的群众性, 是把一个个独立的社区居民整合组织起来形成社区生活共同体的主要方式。社区居民往往来自五湖四海, 各行各业, 社区积累着大量的人才资源和爱心志愿资源, 通过各种社区慈善志愿及公益服务组织, 可以有效整合各种社区资源, 发挥建设和谐社区的重要作用。

受经济条件、社会环境、文化传统及社区居民职业、教育风俗习惯等因素不同的影响, 不同社区的生活环境、居民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及群体意识、价值观念等往往不同, 各有特点, 从而形成各有特色的社区文化。不同的社区文化维系着不同的社区模式的存在和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在塑造有特色的社区文化方面, 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当前中国社区社会组织主要包括社区社团和社区民办非营利服务单位两种类型, 其中社区民间群众社团占很大比例。其按功能又可分为利益维护类、情趣文体类和公益类等不同的形式。在中国当前, 在社区民间社团数量上众多的是各种群众性情趣文体类社区社团, 如社区各种书画协会、摄影协会、社区票友队、健身武术队、老年文艺表演队等。这些数量众多、大小规模不等的群众组织通过开展多彩的文体生活, 丰富居民生活, 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来营造社区文明氛围, 塑造有特色的社区文化, 发挥着社区文化系统的L (即模式维持功能) 功能。

社区是当代社会的基本结构, 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随着中国城市社区的快速发展, 社区社会组织也迅速发展壮大, 整体数量快速增加, 成为中国居民社会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和谐社区建设和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力量。近年来, 中国政府也越来越重视在社区发展和建设中发挥社会组织的功能, 强调在社会治理中要积极发挥各类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 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强调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 应交由社会组织承担。在此背景下, 社区社会组织应当强化自身建设, 积极参与社区公共服务和治理, 充分发挥社区子系统的各项功能, 促进和谐社区建设。

摘要:运用帕森斯的AGIL系统功能分析模式分析社区社会组织作为一个独立系统存在和发展需要满足的功能, 以及其作为社区的子系统对社区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各项功能, 特别是在和谐社区建设和公共服务提供方面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社区社会组织,AGIL模型,和谐社区,公共服务

参考文献

[1]唐兴霖, 刘国臻.论民间组织在公共服务中的作用领域及权利保障[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07, (6) .

[2]燕继荣.服务型政府的研究路向[J].学海, 2009, (1) .

[3]叶响裙.基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实践的思考[J].新视野, 2013, (2) .

社区社会组织规章制度 篇3

一、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方法和路径

上海市委“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1+6文件”明确,要重点扶持发展社区生活服务类、社区公益慈善类、社区文体活动类和社区专业调处类社会组织。日前,市社会工作党委与市民政局(市社团局)、市财政局等多部门联合发文,助力推动社区社会组织建设、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目前,市级层面有18家社区社会组织,这些组织如自强社会服务总社、新航社区服务总站、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等,通过区县工作站、街镇社工点(自强147个、新航152个、阳光148个)在社区开展服务;区县层面登记管理的四类社区社会组织有3051家,占28.35%,其中,生活服务类20.85%、公益慈善类57.33%、文体活动类13.20%、专业调处类8.62%。此外,还有备案管理的群众团队约2.3万家。社区社会组织已成为本市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重要主体之一。

1.探索以需求为导向的政府购买服务,拓展服务领域。一是建立购买服务体系。部分街镇成立了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担任组长,把具体工作职能设置在社区自治办公室,公布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项目清单、设立专项资金,采用公开招投标、单一来源或竞争性谈判、社区培育等形式购买服务。二是建立统一规范机制。制定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办法、招投标工作流程等一套科学透明的管理制度,规范购买服务流程,强化绩效评价,做到统一申报、统一管理、统一评估、统一拨付。三是拓展购买服务的领域。通过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开展老年人综合服务、残障人群服务、青少年教育、就业援助、社会救助、文体活动等社区服务;通过引进社会组织,在家庭危机干预、社区公共事务协商、拆迁安置、业委会建设等专业调处领域,发挥相关社会组织的专业优势;通过将社区文化服务中心、生活服务中心、睦邻中心等公共设施委托社会组织运作,提供一站式、多样化、个性化的社区服务。

2.探索多元主体参与为导向的共治自治,拓宽参与渠道。一是搭建社区共治平台。打造社区共治平台,吸纳社会组织及其负责人进入社区委员会、区域化党建联席会、社区代表大会等社区共治平台,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协商与多元利益表达,开展协商互动。二是承担社区共治责任。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区域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与其他驻区单位进行合作,为社区提供各类志愿服务、社区宣传和社会责任服务等,不断拓宽各类群体参与治理的途径。三是培育社区自治。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涌现出一批社区骨干,使众多的社区积极分子和群众团队,促进了社区自治的参与广泛性和互动性,增强了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参与度。

3.探索以服务功能建设为导向的区域化党建,引领社区发展。一是参与区域化党建。基层通过创新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加强对社会组织的政治引领。有3名及以上正式党员的社会组织,建立独立党支部;党员人数不足3名的,按地域相邻、行业相近、便于活动的原则,建立联合党支部;对部分协会和群众活动团队,建立活动党支部,实行“党员一方隶属、双向管理、双边活动”;对目前没有党员的社会组织,选派党建联络员,并建立健全工青妇组织,通过党建引领和党群、党社互动,引导社会组织参与治理。二是开展互动融合。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优势,整合社区各类资源,使驻区单位、社会组织及党员群众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参与者。三是联系凝聚服务。社区社会组织通过开展公益项目“双向认领”活动,向社区单位、居民征集需求菜单,由社会组织承接开展公益服务。

4.探索以促进政社合作为导向的枢纽式服务管理,加强政社沟通。一是由政府扶持运作。枢纽型社会组织作为政社沟通合作的桥梁和平台,在参与治理中实现“三个对接”:需求对接、项目对接、资源对接,即通过社区代表会议、社会组织联络员、居委会和居民意见等多种渠道发现社区需求;根据需求设计购买服务项目,筛选和引入优秀的社会组织来承接;建立政社沟通和互动机制,为社会组织链接各类社区资源。二是独立运作或委托专业机构运营。鼓励支持社区枢纽型社会组织独立运作,或委托专业机构托管,健全社会组织的联系服务机制;协助基层政府完善购买服务管理,提出扶持社会组织发展和购买服务的政策建议;指导帮助其他社会组织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开展社会组织从业人员培训,提供第三方评估和督导。

5.探索以社区营造为导向的社会组织孵化,激发基层活力。一是建立社区治理参与机制。社会组织协助社区建立健全楼组自治规范、居民区治理架构、居民议事平台、多元主体共治机制等,设计相关活动,推动各类群体、各方力量参与社区治理。二是培育社区社会组织。积极引导自发组建社会组织和群众团队,为初创期的社区社会组织提供运营管理指导和培训,建立相适应的孵化过程和愿景设计。三是提升社区社会资本。社会组织从直接承接政府的服务性工作,转向以社会化方式提供专业性辅助工作,提升了社区的社会资本。同时,也积极挖掘社区资源,促进社区公益基金的建立,使驻区单位、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公益慈善。

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社区社会组织主要通过以需求为导向的政府购买服务、以多元主体参与为导向的共治自治、以服务功能建设为导向的区域化党建、以促进政社合作为导向的枢纽管理模式、以社区营造为导向的社会组织孵化等路径,在民生服务、公益慈善、文体活动、扶贫救助、化解矛盾、共治自治、表达民意、反映诉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主体作用。

二、几点启示

上海市社会工作党委坚持“一手抓思考,一手抓实践”,聚焦抓典型、抓人才、抓枢纽、抓公开、抓党建,注重发挥社会组织在参与治理中的作用,将社会组织参与拓展到基层社会治理的多个领域。

1.抓典型,探索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方法路径。一是开展试点提炼经验。注重发挥典型引路和示范效应,选取一些基础较好、实践较多的基层街镇开展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试点,提炼积累经验,为全市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提供参考和借鉴。二是探索枢纽式服务管理。以区级社会组织服务中心、联合会或社会组织孵化园等为载体,赋予其指导、动员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平台功能。结合本市群团工作新举措,发挥工青妇等人民团体的枢纽功能,团结凝聚本领域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三是加强重点扶持。建立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化解信访、动拆迁等社会突出矛盾的工作机制,加强这方面社会组织的培育扶持,拓展社会组织参与社区事务的途径。

nlc202309021124

2.抓人才,营造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良好环境。一是加大政策定向扶持力度。研究制定扶持培育参与基层社会治理领域社会组织的指导性政策,通过开办扶持、场地支持、税收优惠、人才激励等方式,大力培育并重点扶持社区生活服务类、公益慈善类、文体活动类和专业调处类等社会组织。二是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的统一平台,推动政府职能部门购买服务项目、符合政府转移职能承接资质的社会组织等目录的出台,推动购买服务的规范化、常态化、制度化。三是培养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开展对社会组织领域人才队伍的宏观规划和政策研究,加强对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的培养扶持和激励,建立完善的社会组织从业者职业薪酬体系和指导标准。

3.抓枢纽,建立社会组织枢纽式服务管理工作体系。一是完善枢纽式服务管理。加强政策支持保障,推动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强化枢纽型社会组织功能,为枢纽型社会组织开展服务推介、信息发布、政策咨询、培训交流提供支持。二是探索建立枢纽型社会组织。采取主动培育和社会化自主形成相结合的方式,把社区党委发展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党建枢纽,把区域社会组织联合会、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社会组织孵化园等发展成为枢纽。三是加强社会组织党建。明确枢纽型社会组织党组织负责本领域、本区域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规划协调和指导联系,实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全覆盖。

4.抓公开,探索社会组织规范化和信息化公开机制。一是加强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完善现代社会组织法人治理结构,持续推进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和评估工作,以健全组织结构为重点,以完善规章制度为手段,以增强服务功能为目标,促进社会组织提升服务能力和参与基层社会治理能力。二是探索社会组织信息公开。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探索建立社会组织信息公开的统一平台,健全信息发布机制,推动社会组织“章程公开、事务公开、财务公开、资金筹集渠道公开和人员薪酬公开”。三是推动社会组织协商协同。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具有的行业、专业、职业、第三方、扎根基层等獨特优势,围绕所代表的行业和群体利益,逐步探索社会组织参与协商的渠道和机制。

5.抓党建,服务凝聚社会组织融入区域化党建格局。一是以党建引领区域化治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引领、指导协调和资源整合的作用,以社区党委为平台,推动社会组织、驻区单位和社区党员参与社区共治。二是完善社会组织党建覆盖。采用“独立党组织、联合党组织、活动型党组织、党的工作小组”等方式,对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社会组织,全部建立党的组织;对暂不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社会组织,由街镇社区党委,派遣党建指导员或明确党建联络员。三是制定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文件。起草出台加强和改进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文件,明确要从健全党建工作管理体制,落实党建工作责任主体,健全党建工作协调机制等方面,推进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要发挥党组织政治引领、业务指导、资源对接、凝聚人才等功能,按照“行业归口、分级管理、区域托底、规范有序”的要求,加强对社会组织的联系、服务和管理。

社区社会组织规章制度 篇4

课题调研提纲

(社会组织)

1、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作用分析;

2、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如何完善社会组织;

3、社会组织中的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

4、社会管理创新对社会组织中的党组织带来哪些新要求、新挑战;

5、社会组织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中遇到什么问题、困难;

6、今后,以党建创新推动社会组织管理创新的主要工作思

路和对策;

7、充分发挥社会中介组织、行业协会中党组织、党员在社

区管理创新中积极作用的对策、建议;

8、行业协会在党委政府指导下,在对所在行业进行管理过

程中,有什么新做法新成效;

9、社会中介组织在行业协会的指导、管理下,在为社会提

供服务方面有什么新做法新成效。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社会管理创新中作用研究”

课题调研提纲

(社区)

1、对社区党组织在社区建设管理中发挥作用的基本评估;

2、社会管理创新对社区党组织带来哪些新要求、新挑战;

3、当前,社区社会管理创新遇到什么问题、困难;

4、今后,以党建创新推动社区管理创新的思考与建议对

如何培养和发展社区社会组织 篇5

2.按照相关法规政策规定,社区居民委员会

3.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中,招标人向三个以上的潜在投标人发出投标邀请(未被邀请者无权参加投标),并从中选定中标者的招标方式是

4.社区社会组织是社区治理服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

5.作为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之一的竞争性谈判,是指采购方直接邀请()供应商就采购事宜进行谈判的方式

6.从狭义上理解社会组织仅仅是指民间力量组成的

7.对自愿捐赠的资金进行管理的民间非营利性组织是

8.按照相关法规政策规定,行使选聘、解聘、监督、协助物业服务企业职权的社区组织是

9.社区业主委员会是社区业主大会和业主代表会的

10.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是

1.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的重要意义在于

2.社区业主组织在物业管理过程中的法定职能包括

3.培育发展社区服务志愿者组织的操作思路包括

4.按照政府主管部门的划分,社会组织有

5.社区业主组织主要指由物业管理区域内的业主组成的组织,包括

6.按照相关政策规定,成立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要求民办社工机构发起人中,至少有

7.培育发展社区业主组织的操作思路包括

8.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包括

1.积极培育公益慈善救助类社区社会组织的操作思路之一是探索推动慈善超市向民办非企业单位转变 正确

2.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中,公开招标是指招标方以招标公告的方式邀请特定的法人或其他组织参与投标,并择优选择中标人的一种招标方式。错误

3.根据居委会组织法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相关政策规定,社区居民委员会可以利用国有资产举办民办非企业单位。错误

4.为了理顺社区居委会和业主组织的关系,应该提倡社区居委会成员和业主委员会成员交叉任职。正确

社会组织化与社区治理研究 篇6

在行政改革日益向社会治理模式迈进的.过程中,社会组织化是一个必然的社会内部结构变革的基本特征.而在社会整体的组织化格局中,社区组织化对于社区治理具有根本性的意义.文章以治理理论和社会组织化理论作为基本分析工具,阐述社区治理的本质和社区组织多元发展的重要性,并通过介绍我国现阶段社区组织的现状,发现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为培育社区组织和实现社区治理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作 者:胡仙芝 罗林 Hu xianzhi Luolin  作者单位:胡仙芝,Hu xianzhi(中国行政管理杂志社,北京,100017)

罗林,Luolin(北京科技大学,北京,100080)

刊 名: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FUJIAN PROVINCIAL COMMITTEE PARTY SCHOOL OF CPC 年,卷(期):2007 “”(11) 分类号:C4 关键词:社区治理   社区组织   现状   对策  

★ 浙江省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办法

★ 环境监测与治理简历

★ 环境污染与治理社会实践报告

★ 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工作总结

★ 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简报

★ 大气污染治理倡议书

★ 农村环境治理倡议书

★ 扬尘治理承诺书

★ 河道治理标语

社区社会组织规章制度 篇7

一、社区及民间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优势和困境

社会治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整合各社会阶层、各社会群体力量,兼顾不同的阶层和群体的经济利益、社会地位和政治诉求,最后形成各方利益共识。社区及民间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有其自身独特优势,同时也面临诸多困境。

( 一) 社区及民间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优势

首先,社区及民间组织是政府与公民之间的桥梁。根据社会治理的定义、特点和宗旨可知,它一方面强调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另一方面注重治理方式的多样化,因此政府与公民之间的良好合作便成为应有之意,他们之间的桥梁就是社区及民间组织。根据善治的概念和本质可知,政府和公民的良好合作是善治的根本,但它们之间的合作需要民间组织搭建桥梁。一方面,非政府组织作为传递者,把成员对国家和政府的意见和建议汇集起来传达给政府;另一方面,又把政府的重大决策和对相关问题的处理办法转达给成员。非政府组织就在这一过程中,协调政府和公民之间的关系,为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做努力,推动了政府与公民的合作,有效改善了社会治理的局面。

其次,社区及民间组织是基层治理的主体。中国目前公民自治的三个大领域是农村农民自治、城市社区自治和行业自治。民间组织的发展是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是中国社会自治、基层民主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作为基层治理的主体,社区和民间组织能够承接政府的部分社会职能。一直以来,政府都是社会治理的主导,新形势下随着中央提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新要求,政府在社会治理中开始将大量可以交给社会组织去做的事务交给社会组织去做,这将为社区及民间组织的培育和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生存空间,同时也为社区及民间组织发挥自身优势和特长,体现主体作用提供良好的机遇。

再次,社区及民间组织可以有效的提高政治的透明度。第一,一些民间组织如研讨会本身就是信息传播的媒介,具备传播政治信息的功能。第二,一些非政府组织自己创造条件,传播各种政治信息。比如他们创办报刊、网站等来传播信息。第三,很多民间组织都具有公益性质,并且在社会主义公益事业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对政府形象的改善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增强了公民对国家的信任和认同感。

( 二) 社区及民间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困境

目前,由于社区及民间组织生存环境、发展条件的各种不完善,以及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使其在社会治理中无论是参与效果还是作用发挥都受到一定限制。

1. 社会治理体制机制不健全。全球治理委员会在1995 年发表的一份题为《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的研究报告中指出: 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2]因此治理不是规则,也不是活动,而是一个过程; 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当前,我国的社会治理模式主要还属于传统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管控型治理模式,其特点是传统的政府与社会高度合一,重视政府的行政管理、一刀切管理、压制型管理,忽视群众参与。随着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旧有的社会治理体制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新的社会结构的改变,但新的机制还在摸索中,并未完全建立,导致社区及民间组织在参与社会治理中亦步亦趋,参与度和积极性受到影响。

2. 社区及民间组织的自身独立性不强。我国现有的社区民间组织很大程度上是从计划经济时代经济转轨过程中发展而来,往往是通过行政手段组建,政府培育扶持等等,其形成过程不可避免的带有行政色彩,在组织管理、财务管理、人员组成等方面均受到政府的影响和控制。比如,社区居委会,按照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社区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但其在具体的运行中,却难以看到“自治”。一方面,社区居委会的设置偏行政化,导致社区居民自然而然把它看作政府机构,是政府机构向基层拓展,而不是社区自治的载体; 另一方面社区居委会承担了政府的诸多职能,行政化倾向严重,运行机制不规范,人手缺乏,经费不足,往往难以承担起相应的社会治理职能。其他民间组织虽然相对更加自主一些,但从其成立到运行管理无不存在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管理的影子。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导致政府在社区及民间组织的方方面面仍然发挥着大管家的角色,事无巨细地管理着相关事务,由此造就了我们社会的社区及各类社会组织必然或多或少的受到行政化的影响。

3. 群众对社区及民间组织缺乏了解和支持。社区是组成社会最基础的元素,为人们生活的最基本平台,是联系群众最紧密、服务群众最直接、组织群众最有效的基础层次。民间组织是社区中的居民之间多由于地缘上的紧密联系和兴趣上的志同道合,自发形成的以公益或互益为目的的社会组织。社区及民间组织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如果没有群众的认可和积极参与支撑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社会治理的。当前,因为受到政府对社区及民间组织的扶持力度还不够、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撑、运作资金来源单一、民间组织公信力不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群众对社区及民间组织的认知还非常不够,主动参与社区事务及各类民间组织活动的意识普遍比较淡漠,参与热情和积极性不高,影响到社区及民间组织参与社会治理作用的发挥。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张良教授在上海普陀区对3000 名居民的问卷调查中显示,有近90% 的受访者对社区及民间组织有一定的了解,但表示参与过社区及民间组织活动的只有1592 人,占受访者总数的63% 。[3]

二、高校工会为社区及民间组织搭建社会治理平台的必要性、可行性

工会是一种具备政治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组织,由特定群体基于共同的利益自愿结合起来的,具有广泛影响力和号召力的群众组织。“代表和组织职工参与国家社会事务管理”是全国总工会十五大提出的工会推荐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任务。《中国工会法》明确规定工会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因此在当前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的大背景下,工会作为全国性的社团组织必然而且应当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高校工会作为高级知识分子聚集的社团组织,立足于高校开展工作,能够为社区及民间组织在参与社会治理方面提供人才、智力、科研等方面的支持。

( 一) 良好的社会治理需要社会组织共同参与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维护群众合法权益”。[4]“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5]因此,作为社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工会、社区及民间组织必须充分发挥其作用,不断激发活力,共同参与社会治理。目前,我国的各类社会团体非常多,但发展不平衡,工会是少数发展比较成熟的全国性社团组织,在社会参与、社会动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组织作用,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高校工会作为高素质知识分子聚集的社团组织,能够依靠自身优势主动参与到社会治理当中,在政策制定、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维护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 二) 高校工会具有完善的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

社会治理的主要目的即通过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方式丰富化来协调各类群体的利益,化解社会存在的各种矛盾,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发展。高校工会,是高校广大教职工自愿加入的自治性群众组织,是教职工合法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它具有基础性、广泛性、共同性等特点,本身具有良好的沟通、交流和协作机制。它能广泛的联系群众,熟悉最基层的情况,了解群众的思想动态,形成良好的资源、信息等的交流和互动。高校工会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诉求表达、矛盾调解、利益协调和权益保障工作机制,通过开展各类活动满足教职工的各项需求,在教职工群众心中已经建立了比较高的信誉度和公信力,相对于其他社会团体更具有凝聚力、影响力和号召力。作为党联系教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高校工会能够将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学校党委的决策及时传达到教职工中去,广大教职工的诉求、建议也能通过工会反馈给党委。这种桥梁和纽带作用也是其他社会组织无可比拟的。

( 三) 高校工会具有丰富的资源优势

高校工会与其他社会组织的最大不同在于它是由高校教职工组成的群众组织,本身就是立足高校开展相关工作,而高校是社会精英人才的聚集地,是教学、科研和人才培育的重要基地,高校本身也具有服务社会的职能,也是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高校服务社会功能的实现条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高校主动参与到社会治理过程中去。高校专业丰富齐全,专家学者云集,资源优势明显,高校工会能够依靠这些独特的优势,把高校的超前理念、创新思维、先进文化等等带入社区及民间组织,为其更好地参与社会治理搭建好平台。

三、高校工会为社区及民间组织搭建社会治理平台的途径和方法

社会组织是群众组成的团体,反映了人们群众的各种利益诉求,这对新时期社会治理提出了新要求,不可能再采取以往一刀切,一元化的管理方式,而是必须转变观念,因势利导,根据社会结构的变化,创新方法,搭建合理的平台,发挥不同社会组织的优势和特点,而这与高校工会本身具有代表和组织职工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引导广大职工群众参加建设和改革的基本职能不谋而合。

( 一) 明确高校工会的职能定位

新的社会管理体制提出了社会治理多元化格局的新要求,政府作为社会管理的主导力量,由单独管理转变为其他社团共同参与社会事务管理的建设目标。而工会组织作为参与社会管理重要的主体部门,要积极承接政府转移出来的部分与职工有关的职能,在提供服务、实现和维护职工权益方面注重具体的参与,突出维护职能的有效发挥,对维持社会稳定有着重要的协同作用。高校工会的政治性、广泛性、群众性,使其在组织、引导、服务和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方面有着独特的政治优势、职能优势、组织优势和阵地优势。工会组织应该充分发挥并利用好这些优势,做好职工群众的具体工作,通过健全和完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等,来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和切身利益。工会组织在参与社会管理过程中要围绕“参与,维护,建设,教育”的基本职能,把握好参与的度,做到帮忙不添乱,到位不越位,既不能大包大揽,更不能无所作为。因此,高校工会要明确自身定位和职责,与政府等社会管理主体积极合作,有针对性地进行参与,着力解决职工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提高工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 二) 完善高校工会参与社区及民间组织社会治理的体系运行机制

目前高校工会参与社会治理的体系还不完善,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工会参与社会治理的制度体系。一是完善协同联动机制。社会治理工作系统而复杂,涉及的参与主体众多,单靠社区及民间组织自身力量难以独立承担社会治理的重任。因此需要高校工会加强与地方党政有关职能部门,与各级人大政协、与其他社会组织进行沟通,争取广泛支持,相互协调配合,构建共同参与的联动机制,形成社会治理的合力。二是完善考评制度。要把工会参与社区及民间组织社会治理的效果、工作覆盖面、组织凝聚力、职工群众满意度等作为基本考评指标,作为年度考核、干部奖惩的重要依据,引导工会更加注重自身职责定位,优化职责体系,更多地参与服务工作和社会工作。

( 三) 整合资源,构建需求对接的区域化工会管理体系。

传统意义的高校是一个资源相对垄断,管理相对封闭的组织。如今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变迁,高校也由封闭的教学到开放式,服务式的面向社会服务,承担起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多元功能,对社区治理产生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这样的新的社会组织体系和关系空间中,高校工会需要通过搭建区域化建设平台,实现从单纯的高校工会走向立体的工作空间,通过与社区及社会组织的互动和共享,建立起学校、社区、民间组织等多元行为主体之间的密切的、平等的、网络化分布的合作关系,把更多的人力资源、经济资源、信息资源等整合起来。一是整合政府资源。加强与政府职能部门的联系,在资金和项目开展等方面争取更多对社区及民间组织更多的服务资源和政策支持,增加相互沟通和联络的渠道,让社区及民间组织的需求、意见和建议能得到及时的受理和反馈。二是整合社会资源。高校工会拓展视野,不断延伸扩展外围体系,加强同其他社会团体之间的合作,进行资源的有效配置。三是整合自身资源。高校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储备库,汇聚了大量的、先进的智力资源、信息资源、科研资源等,高校工会通过整合这些资源转化为社区及民间组织在社会治理中所需要的各种要素。比如通过为社区及民间组织提供教育培训、信息服务、咨询服务、制定发展规划,邀请专家学者开展专题讲座、技能培训班,组织服务内容不同的专家服务队进社区及民间组织等帮助提升周边社区居民群众的文化水平、知识技能,促进社区的经济文化发展。

摘要:社会治理的重点在基层。社区及民间组织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参与者在公共服务等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机制不健全、主体比较单一、管理方式陈旧等问题。高校工会作为相对独立的社会团体,本身具有的职责与功能特点和依托高校的优势决定了其能够为社区及民间组织在参与社会治理的平台搭建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工会,社区,民间组织,社会治理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3-11-16

[2]全球治理委员会.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M].伦敦:牛津大学出版社,1995.

[3]陈锡璐.社区民间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2011.

[4]党的十七大报告[R].2012(10).

社区社会组织规章制度 篇8

关键词:社区;社会组织;效能

服务型政府要求整合行政资源,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高效,就是要求政府运转速度快,办事效率高,行政成本低,管理效益好。要正确发挥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服务效能,适应经济、社会转型,就必须进一步放权给市场,积极发展社区社会组织,不应权力过分集中,管理理念和职能也不应与社会不相适应,而应变微观管理为宏观管理,变直接管理为间接管理,搞好职能分离和转变,积极提升市场的效率,提高政府服务效能。

一、社区社会组织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涌入城市,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区这种新名词的诞生,给基层政府(街道办事处)的管理压力加大,行政成本急剧增加,怎样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是目前各级基层政府所热议的话题。加之要改变政府职能,政府必须要从以前的全能政府中解脱出来,而不能再事无巨细地全部都管,主要职能是加强其宏观调控能力,这样,那些从政府脱离出来的管理职能就应当有一个载体来承担,而社会组织就是这样的载体。

二、国外社区社会组织概况

虽说公共服务是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但并不等于全部由政府统包统揽,有些公共服务是可以由一些社会组织提供的。国外的做法是变社区的直接服务为社区的自服务,在欧美,绝大多数的社区服务都是由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提供的,因为非营利社会组织不同于政府,政府的服务为无偿性质,而非营业利社会服务组织的服务大多是有偿的,只不过其收入主要用于支付组织的管理费用和雇员的工资,不具营业利性质。

三、社区社会组织的作用

(一)提供社会化服务,实现了社区多层次的社会需求。

随着人们需求的多样化以及需求层次的提高,任何一个政府无论多么的强大都不可能提供所有的服务。而且政府提供的服务往往是大众化的需求。因此有必要让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建设来实现居民多样化的需求,充分利用社区阵地,坚持以人为本,分类、分层开展多样化、特色化服务活动,满足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利益需求,提供社会化服务,不断提高政府对社区的服务实效。如广州市目前实行的垃圾分类,社区就有人成立了“分类得”公司,专门上门收集各种分类垃圾,提供便民服务,让市民足不出户就可以处理日常一些生活垃圾,既缓解了垃圾围城的困境,也让居民生活垃圾得到了利用价值,有了这么一个公司,政府再也不用苦口婆心地做工作,居民为垃圾分类变被动接受为积极参与,既为政府解决了一个难题,同时又提高了政府的服务效能。

(二)整合了社会资源,推动了居民有效参与社区管理。

社区各项设施的建设需要一定的资金。从国外社区建设的实践来看,社区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政府资助,社区内的公共设施由政府提供和维护,有些社区的服务是由政府全资助资金,社区居民可以无偿获得服务,这取决于政府的财力和所奉行的社会政策;二是社会赞助,来源于个人和组织的捐款,主要是一些财团的捐赠和民间的捐赠。

四、当前社区社会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和社会所能够提供的大环境,社会组织是逐步发展起来的新生事物,许多方面仍然需要不断完善。通过对广州市越秀区部分社区进行实地走访,发现目前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政府行政色彩较浓,社会组织独立性不足。

社会组织中早期有一些是在政府有关部门指导下成立的,如居民委员会,他们应该是社区的自治组织,为社区进行自主服务和治理的载体,但实际上这些组织带有很浓厚的政府色彩,仍然承担着大量的行政化职能,以换取政府提供的社区发展所需的资源,政府在社区中仍处于主导地位。

(二)社区社会组织获取资源的能力不足

首先是活动经费不足,由于社区社会组织是自发形成的,没有专门的经费来源,主要还是靠其自身的收入维持,很少有企业和社会损赠,严重阻碍了社会组织的发展。一部分社会组织成立初的运作经费由政府提供,在成立后的发展中自筹资金的能力有限,大多数日常、活动开支仍由政府补贴。

(三)社区社会组织不能满足社区服务需求,社会地位不高。

社会组织的社会地位不高,主要表现在在居民中被赞成、被承认和认可度不足。在我国对社会组织的管理是主要还是以双重管理和非营利性的原则,在法律层面是合法化了,但社会的认同方面却得不到居民群众的认同。由于大多数社区社会组织正处于初级阶段,起点较低、队伍不稳定,居民急需的社会公益类、服务类组织总量不足,尚不能够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

五、推进社区社会组织发展建议及对策

社区社会组织的建设是个渐近的过程,也是个系统工程,只能一步一个脚印,要通过不断地培育和完善才能得到健康良性发展。具体建议和对策如下:

(一)、转变政府观念,积极发展社区社会组织。

政府应放权让社区社会组织大胆去做,只要是为居民生活的需求所服务并非营利性的组织,都应当鼓励存在和发展,政府只着重考虑全面,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培养和发展社会组织,促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并负责好宏观调控,社会组织是具体的组织者和操作者。在提供社区服务方面,政府与社会组织应分工明确,社会组织按政府制定的社会政策向市民提供优质的社会服务,并且向政府反映市民的服务需求和意见,同时政府可以考虑与社会组织建立起伙伴合作关系。首先,政府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民的需要,明确不同时期社会组织工作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并制定相应计划。同时,也可以根据社区发展的需要,提出社区工作的目标及实施方针和政策。其次,政府对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一定的财政支持,或者对社区公共服务实行委托和购买,社会组织通过竞争投标的办法获得承办权,并由中标机构进行运作,政府负责免费提供必要的场地及其大部分装修费用并监察其服务表现。第三是由于社会组织都是一些非营利性的,所以政府在税收方面可以进行减免。

(二)、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

因为社区居民是社会组织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没有居民,社会组织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所以要广泛发展群众参与,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大力宣传和教育,营造氛围,让社区居民家喻户晓,让群众知道是为他们的切身利益服务的好事,也是每个居民必须应尽的义务,这样社区居民才会乐于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只要大家参与了,社区社会组织就可以发挥他的作用,同时政府要加强对社区社会组织的监管。对于那些铺张浪费和以谋利为目的的组织,要坚决加以遏制,并增加社会组织的服务透明度,让群众加以监督。

(三)、加强对社区居民的教育培训

社会组织是由不同的个体组成,每个成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该组织为社区所提供的服务质量好坏和人们对该组织的满意度,所以对社区组织进行教育培训很有必要。各社区就应成立社区教育服务机构,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谁都可以去学,你想学什么就会有人教你,该组织最好是由政府部门来组织实施,而且是免费的。由于社会组织是为社区各个年龄和各种职业和没有职业的居民提供服务,所以参加教育培训的内容也应根据居民不同需要组织安排。在美国,一般人没有读过正规大学,但他会有一个社区学院的文凭,居民并不是为了一张文凭而去参加培训,而是为了提高某种技能和增加就业机会。如:学会主持家务,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和个人素养等等。因为这些知识是与居民日常生活所息息相关的,而在普通学校是学不到的,所以很多居民都乐意学,包括在校学生。甚至有的国家政府对参与社区服务还带有一种强制性,如芝加哥市,政府要求高中毕业前必须做够累计60小时的社区服务工作,否则不颁发毕业证书。这就要求在校学生,在做社区服务工作前,你也必须参加社区培训,否则是做不好社区服务工作的。(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姜德琪.《关于构建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平台的思考》.《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社区社会组织规章制度 篇9

工作的建议

我局收到市司法局转发的《司法部 中央综治办 教育部 民政部 财政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组织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通知及局领导的批示后,立即组织了全体工作人员对该意见进行深入学习和讨论,深刻理解文件精神,努力做好我区社区矫正工作。现就我区如何组织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推进社区矫正服务工作 在公共财政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根据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将市场机制引入,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对推进我区社区矫正工作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区社区矫正服务工作包括教育学习、社区服务、心理矫正咨询、困难帮扶、就业指导等,主要通过购买社会工作者服务岗位的方式落实。

建议司法行政部门、民政部门根据职责分工,按照“公开、透明、竞争、择优”的原则向社会力量购买社区矫正社会工作服务。以政府为主导者,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将有利于落实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以服务提供方作为实施者,透明与竞争将打破传统垄断,使社区矫正服务更加职业化、专业化与社会化;司法行政部门作为监督者,定期进行严格考核,将有利于提升和保障服务质量和政府资金效益。

二、组织多方社会力量参与,协同开展社区矫正工作 社区矫正是一项繁杂、持续的工作,仅靠司法行政部门难以形成社会合力,建议组织各方面社会力量参与其中,发挥社会组织协同作用。

(一)发挥群众性自治组织基础作用,推进村(居)社区矫正工作站建设。作为社区矫正工作的“第一道防线”,村(居)民委员会是协助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基础力量。在基层建设社区矫正工作站,其优势在于最能贴近社区矫正人员生活,发挥第一道防线作用,有利于及时了解社区矫正人员的行为表现,掌握其思想动态,及时向各街道司法所反映,协助司法所做好困难帮扶和社区服务等工作,促进社区矫正人员融入社会、回归社会。

(二)鼓励和引导社会团体参与到社区矫正工作中来。经验显示,新加坡是社会团体和社区矫正工作结合的成功典范,近来为世界各国借鉴推广。我区司法行政部门亦可为热心参与这项工作的社会团体创造条件、提供便利,打造一个专门性平台,对这些社会团体统一进行相关法律和政策的指导、统一给予资金和场所等支持,既能给各社会团体自由发挥的空间,又能与社区矫正工作紧密结合;既能给社会团体带来社会声誉,又能推进矫正工作的开展。

(三)以优惠政策激励企事业单位参与社区矫正工作。一方面,司法行政部门可根据当地就业和行业人才需求情况,组织有意向参与社区矫正服务工作的企事业单位给矫正人员提供专门的职业规划指导和职业技能培训,同时为这些企事业单位建立名册档案,定期考查,并根据考查结果给予政策优惠。另一方面,对积极接收社区矫正人员、为社区矫正人员提供工作岗位的企事单位也进行考核,以接收社矫人员的数量多少和工作时间长短等为依据,灵活地进行不同幅度的政策优惠。

(四)引进专业力量,做好心理矫治和法律咨询工作。2014年,我局与深圳市妇女儿童心理健康中心共同设立了一个社区矫正心理咨询室,聘请专业心理咨询师为我区社区矫正人员进行心理健康评估、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制定心理辅导计划等。此外,基于社区矫正工作中法律咨询方面的需要,建议引进专业律师参与社区矫正工作。以我区丰富的律师资源为依托,可与区域内资质、信誉良好的律师事务所合作,在各个街道司法所设立社区矫正律师服务点,为社区矫正人员免费提供法律咨询服务,以提高社区矫正人员的法律意识。

(五)加强社区矫正志愿者队伍建设,进行规范化管理。社区矫正志愿者是热心社区矫正工作、自愿无偿协助社区矫正工作的公益性群体,在心理辅导、法制教育、社会认识等方面工作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首先,司法行政部门应在社会广泛宣传、吸引各方面人才加入志愿者队伍;其次,要建立志愿者服务机制,落实对社区矫正志愿者的注册和志愿服务记录工作,进行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同时对服务态度好、服务成果显著的志愿者进行表彰。

三、加强社工队伍建设,保障社区矫正基本工作 目前,我区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基本是以司法行政部门执法工作者为主体、社会工作者为辅助,可见,社会工作者在社区矫正工作的实施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社工队伍尤为重要。

(一)根据省司法下发的《广东省社区矫正规范化建设指引》的要求,结合我区社区矫正工作的实际需要,建议增加我会社会工作者的人数,以满足我区社区矫正人员不断增长的趋势,保证社区矫正工作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的顺利开展。

(二)保证社会工作者有良好的工资收入和相应的福利待遇,有利于提高其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也有利于避免人才流失,从而保障社区矫正工作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

上一篇: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评估报告下一篇:在计生系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