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区烟草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2024-09-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我区烟草发展状况调研报告(精选10篇)

我区烟草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篇1

秘网免费公文网

我区烟草发展状况调研报告2010-06-29 18:30:51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我区烟草发展状况调研报告我区烟草发展状况调研报告(2)浅谈我区烟草发展的现状与未来

烟草在我区自1974年试种以来已有35年的种植历史,特别是到2002年前,烟草的发展一直处在一个大的颠簸状态线上,1992年的大发展,导致那年种烟的烟农到售烟时,烟叶无处卖,售烟市场秩序十分混乱,烟农的种烟效益在当时的物价条件下,绝大多数烟农烟叶效益不能有效地得到体现,给烟农留下的只是伤透的心,严重挫伤了种烟人的积极性,造成1993年的烟叶面积锐减。经

过几年的努力,烟草面积在我区才得到恢复性地发展,直到2002年以来我区的烟草才得到逐年的稳步上升式发展,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不同结果呢?这将是我们现代烟草人值得深思的一个新课题;为促进我区烟叶有一个长效的发展机制,在如今面临世界经济危机的大环境中,如何把握经济危机给烟草行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这将关系到我区烟草发展的未来方向,这更应该值得我们现代烟草人去思考,在此就这几个问题,浅谈几点我个人的想法和建议。

一、探求烟草发展失败与成功的原因

烟草发展在摸索中不断前进,1992年的大发展,全区烟草面积达到万亩,全区除圩区以外有 26个乡镇种烟,种烟农户有近2万户,当时的种烟范围之广,种烟农户队伍如此的庞大,然而烟农当年的收益是相当的低,一般亩毛收入只有300--400元,到1993年,全区种烟面积锐减,全区种烟面积不到3000亩,有很多乡镇锐减到没有一户烟农,为什么

会有这样大的反差呢?我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1、发展存在很大的蛮目性.当时是计划经济时代,行政命令高于一切,缺乏对市场调查和认识;

2、缺乏有效的技术方案和服务队伍 当初种烟所追求的是如何使烟长起来,根本不道什么叫烟叶的内在品质,种烟用肥主要是以氮肥为主,如尿素、农用化肥等,种烟能用到一点火烧土已经是相当的不容易了,至如为什么要用,谁也不知道,没一个具体的方案,再者烟农种烟是自由式的,没有具体的技术员去指导,种的好坏没人管;

3、缺乏有效的保障机制 1992年烟叶收购结束后,烟农的种烟效益只有那么点,事后无人管,当时的领导不敢来管,也没法管,因为当初命令烟农种烟时没有什么承诺,烟农也没地方找,又因为当时的烟农思想很纯,没有依赖思想。他们的唯一想法就是搞不到钱就不种烟了,谁说都不行。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后来烟草人的努力,得到恢复性地发展,2002年以来,区乡两

级政府提高了对烟草发展的认识,在政策上給于对烟草发展的支持,烟草技术部门加强了对技术规范的要求和落实,依托皖南烟叶公司,注重开发新项目,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得到上级烟草部门和专家的认可,2003年在**乡发展种植特的色烟,代表皖南烟叶公司参加全国烟草品吸评比获的了全国第一名的优异成绩,一举提升了皖南烟的品牌地位,受到全国各大烟厂关注,打开了皖南烟的销售市场,为烟农种植的烟解决了卖烟难问题,极大地增强了烟农种烟的积极性,再加上近年来国家对烟草进行了4次调价,让烟农得到了实惠,充分体现了种植烟草在农业中的优势地位,从而推进了烟草的稳固发展。其成功做法是:

1、各级领导对烟的重视程度不断在加强;2成熟的种烟技术与落实,在烟草生产中得到较好的体现;

3、加强了对烟农种烟基础建设的投入,有效地减轻了烟农种起步资金投入的困难,调动了烟农种烟的积极性;

4、加强了对烟农种烟技

术的指导和共赢的思想意识;

5、逐年调整乡村发展烟草的税收分成比例,有力地调动了乡村发展烟草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形成了全区上下大力发展烟草的氛围。

二、现代烟草发展的现状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区烟草面积取的了稳步的发展,然而在我区的烟草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时间和区域间不平衡的现象,过去发展快的老区存在着病害干扰,新发展的乡镇又面临着发动难,投入初始启动资金较大,新农户存在一定的依赖性,特别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农户有为突出,新发展的乡镇领导的重视程度虽然高,公司给于的优惠政策较也多,吸引了很多外来大户,一般来讲,外来大户大都是奔着政策而去的,对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有影响,全区面积可能在短期内有所增长,一旦可用的政策用完了,那些大户就会到另一有政策的新区去发展,或回到自己家乡种烟或不种,流动的大户一旦多起来,对全区的烟草

我区烟草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篇2

一是抓规划,将高新技术产业纳入科学发展轨道。去年以来,局对全区现有的服务型高新技术产业楼宇以及北部新华、华丰、天堂三个园区的工业企业进行了全方位调查摸底,剔除基

础设施建设等因素,共排出约43万平方米可用于腾笼换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目前,正在抓紧制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2),根据这一规划,区高新产业在空间布局上将形成“一园、四基地、四区块、十楼、百点”的结构。即以北部“创新创业新天地”为核心,积极发展**区(沈家村)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新华园高新产业基地、天堂园高新产业基地、华丰高新产业基地四大高新产业基地。在中部和南部形成设计服务业产业区块、现代传媒业产业区块、信息服务产业区块和科技服务业产业区块。

二是抓引导,形成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结合我区实际,一方面我区南部以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等单位为龙头,积极发展设计服务业产业区块。以浙报集团、杭报集团、杭广电集团等媒体巨头为龙头,积极发展现代传媒产业区块。以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通讯服务业为龙头,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产业区块;另一方面我区北部以杭州市的“创新创业新天地”为核心,在北部形成四个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分别为(沈家村)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新华园高新产业基地、天堂园高新产业基地、华丰高新产业基地,建设点、线、面相结合的产业发展格局,形成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三是抓载体,引进和培育高新技术新兴产业。在招商引资方面,加强**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整体形象策划,通过电台、报纸、网络和户外广告等媒体,积极宣传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优势,引导有实力、有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入驻**。开展优秀高新技术企业、优秀初创型企业、优秀孵化器等项目的评选,对推进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企业和个人进行表彰。主动出击,组织赴国外和国内发达地区开展招商推介活动,举办高新技术成果展示交易会,推行网上招商、代理招商等多种招商模式;在培育新兴产业方面,以开辟大学生、研究生、留学人员与老师的创业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以及相关扶持政策措施为载体,引进和培育高新技术新兴产业,培育新的增长点。

我区烟草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篇3

6月9--30日,蕉城区政协港澳台侨与民宗委组织部分委员和区外经局、台办、外侨办等单位负责人,对落户我区的仕羽茶叶、中砂石业、侯泰清洁用具、远藤食品、德立水力、新能源等台侨资企业,就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企业在生产经营情况和发展上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先后召开台侨资企业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座谈会6场次,实地察看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并听取了有关职能部门的情况介绍。通过调研,委员们充分肯定了近年来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在招商引资、服务先行、软环境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调研组也了解到企业在经营中存在融资难、招工难、职能部门主动服务不够等问题。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台侨资企业基本情况近年来,我区不断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特别是在近几届厦门“9.8”投洽会、宁德“6·16”招商会上,取得明显成果。目前,落户我区台侨资企业有28家(其中台资9家,侨资19家),注册资本1.05956亿美元,投资行业涉及农产品种植加工、海产品加工、教育事业、旅游开发、农业观光、水力发电、高科技产品等行业。2010年出口创汇2836万美元,就业员工近3000人。台侨资企业生产经营不断得到巩固,许多企业纷纷增资扩产,壮大规模。中砂实业2009年增资300万美元,迁址建设沙石出口基地,规划建设城澳5万吨沙石码头;大扬工业公司2010年增资600多万元人民币引进台湾胶带生产项目;新中原公司与浙江鑫磊公司合作投资2000万美元,兴建灵洋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宁德新能源锂离子科技有限公司今年5月增加注册资本3000万美元,近期拟增资的企业还有远藤食品有限公司、德立水力公司、中进海味有限公司等,企业规模进一步壮大。2010年有些台侨资企业被区委、区政府授予“纳税大户”荣誉称号。

二、台侨资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1、外资企业融资难。在走访6家台侨资企业中,他们反映强烈的是:台侨资企业只能在中国银行贷款,贷款时不但要有厂房、设备抵押,而且银行方还要仔细检查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其它资质状况,控制很紧,同时银行在收回到期贷款后,企业如果要续贷,贷款手续也十分繁琐,要求很严,环节很多,还要重新评估,没有享受到内资企业同等待遇。

2、落地企业招工难。调研中,大部分企业主反映,现在突出的问题不是企业裁员,而是在宁德招工太难,留住员工更难,有些员工不遵守《劳动合同法》,签订合同后往往是不辞而别,企业对此无可奈何。例如,有一家台资企业同时招聘了5个员工,签订了劳动合同,到通知其上班时,只剩2名到位,其他3个不知去向,造成岗位空缺,影响生产。又如,新能源锂离子科技有限公司前期需要招聘3000名员工,根据用工条件本地却无法满足招聘要求,只好由总部招聘派遣。

3、受各种因素制约,外企经营上规模难,有的甚至面临迁移问题。我区在引进项目选址时,是按区里的既定规划布局进行安排。但我市实行“环三”战略后,我区部分台侨资企业要想征地扩大企业经营规模困难很大,有的甚至要面临迁址让位。有一家企业计划拓展经营空间,要征用周边土地42亩,但当地群众要价15万元/亩,明显高于城区地价,希望通过政府出面给予征用,却面临诸多困难,直至现在仍然无法解决。另有一家台资企业,注册资金200万美元,主要经营中砂石业,2004年落地城澳1号码头,签约合同年限为2005~2011年6月,“环三”战略实施后,2009年三都澳开发区中止了与中砂石业有限公司合同关系,把1号码头让位给“宁德海螺”水泥散装企业,造成中砂石业1000多万元设备无法转移,台商怨言颇多。

4、相关职能部门主动服务不够。项目引进后,一些职能部门存在有“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如2008年,我区一家侨资企业,关于土地赔偿问题,原先按国家政策规定对征用的土地已经得到合理赔偿,但部分村民以企业生产造成对下游农田灌溉受影响为借口,索要赔偿,几经调解无果,一些村民就用混凝土堵住水库进水管道,造成企业无法正常生产。这件事拖了一年多时间,最后多赔了钱才了事。以上例子说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平时不主动走访企业、没有建立沟通信息渠道,为企业排忧解难的主动服务意识薄弱。

三、存在问题分析

从上述企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调研组认为主要有四个方面因素:一是引进的企业大部分规模小,技术含量低,资金总量不足。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目前,落地我区的台侨资企业,除新能源规模较大外,大部分都是小规模企业,其注册资金一般在几百万美元,甚至有的才几十万、几万美元,属于季节性和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低,没有核心竞争力,抗风险能力较差,职工薪酬偏低,存在先天不足,是招工困难和留不住员工的重要原因,而且企业要实现转型升级将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二是职能部门服务不理想,转换观念滞后。委员们在调研中发现,政府职能部门只注重招商,忽视亲商安商、主动服务意识不够,一些职能部门仍然存在检查多罚款多,不及时兑现承诺等行为。如有一家侨资企业,把发电排放的水经技术处理净化后已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但个别部门却以各种理由不予正常并管供水,甚至对其已供的水费也没有及时给予兑现。这种不良现象,对我区招商引资将带来负面影响,不利于“工业立区”战略的实施。三是市区体制不顺,办事程序繁琐。有家企业反映,2006年该企业计划征用20亩滩涂作为拓展企业规模用地,仅办理项目报批、滩涂使用许可证、土地使用证等几项,就疲于市、区上下跑动无数遍,而且办理手续程序繁琐,审批环节多,到2010年才办理完部分手续,目前建设许可证等证件还无法办理,因此扩建工程项目就此“搁浅”。委员们认为,造成这种困惑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市区体制不顺,拖延了许多报批时间,也影响企业扩大经营项目建设速度,且我区的投资中心既没有土地规划权,跟踪渠道也不畅,形同虚设。同时引进项目又受市里大规划影响,一些落地企业不得不让位迁址,如中砂石业就属于这类型企业。四是缺乏民主监督平台,招商引资机制薄弱。近年来,虽然落户我区的港澳台侨资项目逐年增多,投资总量也逐年增长,企业规模逐年壮大,但是如何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强化服务意识,构建民主监督平台,健全招商长效机制等问题,却有待改进和提高。我区实行的领导干部挂项目制度,由于缺乏沟通监督渠道,协调反馈机制效果不明显。目前,我区尚未建立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行政作为的有效监督机制,特别是对“虚、假、空、大”项目缺乏问责制,加强这方面的建设,将有利于我区企业做大做强,有利于招商引资和落地企业的健康发展。

四、对策与建议

为了进一步加快我区经济社会建设发展步伐,全面落实海峡西岸经济区和“环三”战略实施,确保我区台侨资企业健康有序发展,调研组经过认真研讨,分析归纳,并借鉴其他县、市的有效经验,结合我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四点对策与建议:

1、强化职能部门主动作为意识,努力创造良好发展环境。针对当前我区存在“一个城市、两个行政主体”的现象(市区两级政府),城市发展空间轴线转变,不利于区级政府发展。当前阻碍蕉城区发展的症结在于:没有规划权与土地审批权,导致引进的许多项目无法落地或是已经落地的项目受“大规划蓝图”的影响,造成有的项目“局部利益”服从“大局利益”、“小企业”让位“大企业”,甚至有的项目只能放弃,这种不合理的现象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至少压缩了)区级地方经济的发展空间。为此:①职能部门应变被动为主动作为,积极为台侨资企业理顺上下及各部门之间关系,强化为企业服务意识;②区政府应积极争取恢复区级规划局或成立宁德市蕉城规划分局,使我区具有规划权;③建立台侨资企业中介组织机构,如成立台商协会、侨商协会等组织形式,以密切政府与外资企业的联系,搭建政府与企业间的信息沟通与交流平台,让外资企业能“进的来”、“驻的下”、“做的好”。这样才能推动蕉城区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建设又好又快向前发展。

2、政府要帮助台侨企业提供“一对一”的优质服务,塑造服务型政府。建议职能部门对企业存在的困难进行梳理,实行“一对一”的企业帮扶服务。针对普遍性存在的问题实行“一事一帮”;针对个性的问题实行“一企一帮”,具体有效地为企业排忧解难。把主动作为、有效服务贯穿到宣传、贯彻、落实政府扶持企业政策的全过程。

3、加大力度扶持龙头企业,金融部门要适当放宽贷款限制。如何做强做大我区台资侨资企业与金融部门有着密切关系。希望中国银行争取政策性贷款,给予政策上的支持,使台侨资企业能享受内资企业同等待遇。

我区烟草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篇4

【字体:大 中 小】 杭州滨江人大 rd.hhtz.gov.cn 2010年11月24日

来源/作者:

区教育局局长 曲杭民

主任、副主任、各位委员:

我受区政府委托,向区人大常委会第32次会议汇报我区近几年来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情况。请予审议。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全区各级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区学前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基本形成以公办幼儿园为骨干和示范,其他部门、集体、民办幼儿园为主体,多种体制并存、多元发展的格局。目前,我区共有幼儿园31所(48个园区),小区配套幼儿园13所(19个园区),街道中心幼儿园3所,街道所属幼儿园15所(26个园区);有甲级幼儿园3所,乙级幼儿园18所,丙级幼儿园4所,丁级幼儿园3所。全区在园儿童8558人,较上年增加10.8%,3—5周岁在园儿童7601人,较上年增加13.2%,学前三年儿童入园率为99.9%,全区等级幼儿园在园覆盖率达到85%。园长教师585人,学历合格率为98.8%;园长教师大专及以上学历比例为76.6%;教师资格证持证率为66.7%。

二、所做的工作

(一)理清思路,明确学前教育发展目标

自2007年杭州市召开学前教育工作会议以来,区政府先后多次组织外出考察、深入调研,区教育局就本区学前教育发展现状特别是城乡学前教育和谐发展问题进行全面调研,实事求是地直面区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对照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积极探索研究一条具有滨江特色的学前教育新路子。提出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灵活运作、规范提升、协调推进”的滨江区学前教育发展新思路,明确2010年争创杭州市学前教育强区的目标任务。并成立了由区长任组长,副区长任副组长,各部门、各街道领导为成员的学前教育领导小组,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09年,区政府召开了“学前教育工作会议暨创建杭州市学前教育强区”动员大会,下发了《滨江区学前教育振兴三年行动计划(2010—2012)》(滨政办[2009]69号),标志着我区学前教育发展从普及、规范阶段进入又好又快发展的新阶段。

(二)完善政策,加快学前教育发展步伐

政策是推进学前教育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区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施意见》(杭高新[2006]328号)和《关于进一步加快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区办[2008]34号),为完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加大财政投入、加快幼儿园建设、加强教师队伍,推进区域学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保障。随后,区教育局联合财政局出台了《滨江区学前教育经费使用和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滨教【2008】107号)及《滨江区民办、村(社区)幼儿园考核奖励办法(试行)》,对学前教育经费项目、定额标准、使用范围等作了明确规定,并设立了学前教育专项经费。这些政策的出台,有力地保障了我区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快速的发展。

(三)加大投入,建立学前教育发展保障机制近几年来,区政府共投入1亿多元用于幼儿园的建设和开办,其中7000多万元用于小区配套幼儿园的建设、公办幼儿园的开办装修及设施设备添置;3400余万用于建造、改善中心幼儿园办园条件。09年,通过以奖代拨的形式,对18所改扩建的幼儿园补助97万元,并对5个早教亲子园和16所民办幼儿园年度考核等项目下拨专项奖励经费共计196.5万元,其中民办幼儿园收益率达80.3%。落实了学前教育生均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及专项经费,并有了逐年提升。09年,我区学前教育事业费支出占全区教育事业费的5.33%。逐步建立了以公共财政为支撑的学前教育投入保障机制。

(四)制定规划,促进学前教育均衡发展

为促进全区学前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09年,区教育局会同建设局委托杭州市规划设计院,以适度超前的标准,对我区的学前教育的未来发展进行控规设计,初步方案已完成。规划采用以管理单元为平台、各单元内部自我平衡为原则,构建学前教育体系,全区共规划幼儿园62所,其中保留幼儿园21所,在建及待建幼儿园14所,需规划新建幼儿园27所。同时,多次到实地察看,专门召开农村多层住宅配套幼儿园规划调整协调会,对进一步完善农民多层住宅小区幼儿园建设提出调整意见。

(五)加快建设,扩充学前教育发展资源

近几年来,区政府高度重视幼儿园建设。一是抓区属幼儿园建设。对新建商品住宅小区和农转居拆迁安置房小区配套幼儿园做到同步规划、优先建设、提前投入使用,并将幼儿园的建设和开办列入每年的政府实事工程。2007年秋季,首次投入1020多万元开办了钱塘春晓、国信嘉园两所公办幼儿园。随后,相继开办了缤纷、白金海岸两所公办幼儿园,并以分园的形式辐射开办了钱江湾、临江、倾城之恋、滨康、贺田尚城等;二是加强街道中心幼儿园建设。西兴、长河街道分别投入300多万和1300万改造、新建中心幼儿园。今年,浦沿街道启动了浦沿中心幼儿园建设项目,目前已完成招投标工作,近期将开工建设;三是加大村办(社区)幼儿园改扩建工作。近年来,区、街道、社区共投入300余万完成对东冠、新生、杨家墩等18所村、社区幼儿园的改扩建工作,大大改善了农村幼儿园办园条件。

(六)加强培养,促进学前教育队伍提升

为切实解决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问题,今年区政府将我区4所区属公办幼儿园经费形式由财政适当补助调整为财政全额补助,核定公办幼儿教师编制数142名,理顺了幼儿园教职工人事编制关系,先后引进了35名优秀公办幼儿教师。为推进我区学前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区教育局紧紧依托园本培训与园本教研,针对不同层面教师的发展需求,通过不同层次、多种形式的专题培训,不断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近几年来,我区共有500多位幼儿专职教师完成每人240学分的继续教育工作,分别举办了幼儿园教学园长、教研组长、“0—3”岁婴幼儿早教等专题培训。同时,积极组织业务骨干教师外出考察学习,开拓视野,提升专业素养,更好地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七)规范管理,促进学前教育健康发展

为切实加强对全区幼儿园的管理和指导等工作,成立了区学前教育管理中心,配备了2名专职干部。近几年,区教育局在规范许可制度、办园行为,推进等级幼儿园创建,加强幼儿园招生、收费,以及日常安保、保教常规等管理上,做了大量工作。完成了对28所幼儿园的等级评定工作;妥善解决了广大民众关注、关心的招生这一热点问题;全区幼儿园的保教质量也有了明显提高;特别强化了幼儿园安保工作,召开全区校园安保专题会议,先后多次开展专项检查。全区48所园区(含无证幼儿园)均配备正规保安,安装了监控系统。据统计,共配备保安89名,安装监控探头67个,配置警用器械323件。同时,重点加强了民办幼儿园和无证幼儿园的管理工作。制定出台了《滨江区民办、村(社区)幼儿园考核奖励办法》,对村办、民办幼儿园开展年度考核工作,并对考核合格或优秀的幼儿园给予专项奖励,重点给予扶持,以此推动民办幼儿园的良性发展。在加强对无证幼儿园的监管上,各级各部门采取了定期检查、正面引导、严格控制、堵疏结合等措施有效缩减了区内无证幼儿园办园规模。据统计,经过几年的努力,停办了无证幼儿园12所,依法通过审批6所,另有3所正在积极整改,将进入依法审批阶段,办园数从2006年的32所缩减到了11所。

(八)积极探索,促进学前教育延伸发展

为充分利用区内优质幼儿园的场地、师资等资源,先后在14所幼儿园内挂牌设立早教亲子园, 不断优化婴幼儿健康成长的环境,通过开展定时制的早教亲子指导活动,促进婴幼儿在动作、感知觉、思维、情绪情感、个性、社会交往能力等方面的自然和谐发展。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实践、探索,早教亲子园的工作得到广大家长的认同和欢迎,有效满足了没有“入托”的婴幼儿家庭对早期教育的需求。初步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托幼一体化管理体系。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下一步打算

在上级领导、业务部门的关心与指导下,在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区学前教育工作取得了长足地进展。但学前教育的总体水平不高,与我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对照“杭州市学前教育强区”创建标准,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无证幼儿园有待整改;二是区域幼儿园配置有待整合;三是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为了尽早完成创建杭州市学前教育强区的目标,我们将紧紧围绕“学前教育振兴三年行动计划”,努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咬住创建目标不松懈

进一步落实创建工作计划,采取有效措施,对创建学前教育强区工作再作一次动员和部署。对各街道和相关部门明确任务指标和要求。同时,对街道及有关部门进行工作指标完成情况考核,包括无证园的整治,布局调整工作、撤并后幼儿分流以及安全、卫生、保教质量等工作均纳入考核内容,确保完成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学前教育强区创建目标。

(二)切实履行好政府职责

加大幼儿园建设力度,继续做好农转居拆迁安置房、新建住宅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移交使用配套幼儿园工作,并落实“交钥匙”工程,大力举办公办幼儿园。以满足当地老百姓对学前教育的需求。同时加快浦沿街道中心幼儿园的建设进度。有计划地对创建省一级、省二级幼儿园进行指导,不断扩大区域优质的学前教育资源。

(三)建立健全经费投入机制

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提高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学前教育经费占全区教育事业费的比例,力争达到8%以上。根据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和客观实际,对学前教育经费的投入进行科学的测算,逐年提高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以保障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同时,建立健全学前教育经费分担机制,做到生均公用经费全覆盖,加大对民(村、社区)办幼儿园的经费投入倾斜力度,促进我区学前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

(四)加强学前教育队伍建设

优质均衡发展学前教育,关键在教师。园长和教师的素质将直接影响幼儿园的保教质量。而目前,滨江区的公办幼儿教师只有35人,队伍相对弱小。随着公办幼儿园不断扩展,园长和教师紧缺状况将进一步突出,实施教师培养工作迫在眉睫。因此,在队伍建设方面我们要做的是:一是抓紧抓好壮大公办教师的骨干力量;二是进一步提高非公办教师工资待遇和依法落实社会保障。三是制定《滨江区幼儿园教师素质提升工程计划》,有计划、分层次地实施幼儿园园长、教师培训,提高幼儿园整体办园水平。

(五)全力整治无证幼儿园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结合区域实际,以“堵疏结合”的方式切实做好无证幼儿园整治工作,努力做到积极、有序、平稳、安全推进。再次明确责任,各街道作为无证幼儿园取缔工作的责任主体,教育局做好相关业务的指导工作;再次细化工作,各街道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细致的人、财、物的分流方案,妥善处理幼儿分流入园、幼儿园安全保卫、举办者、幼师利益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关系。稳妥、有序地做好无证幼儿园的整治工作。

(六)不断完善政策保障

由于杭州市委、市人大、市政府高度重视学前教育。市委、市政府已经研究、制定好关于加快推进杭州市学前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一揽子新政。我们将于市级政策出台后,根据区情,积极行动,及时制定出台加快推进我区学前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相关政策。进一步加强教育督导工作,加强对学前教育的专项督导,教育局适时增加专职督学,积极开展教育督导工作。

我区烟草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篇5

围绕我区新兴产业发展情况,区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和教科文卫工委在前期走访了区发改局、经贸局、外经局、科技局等部门的基础上,召开了多次专题座谈会,开展了深入调研,有关情况汇总如下:

一、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1、产业发展框架初步形成。今年以来,区政府以“保增长”为核心,深入推进经济转型和产业优化升级,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把壮大四大新兴产业集群作为实现经济逆转复苏的重点工作来抓。立足惠山特色优势和现实基础条件,借助开发区和各镇、街道配套园区等发展平台,正确定位、招商引资、广纳贤才,逐步形成了汽车及零部件、风电设备、光伏和生物医药新材料及数字信息等四大特色新兴产业发展框架。目前,全区四大新兴产业企业共计400余家,其中汽车及零部件企业191家,风电设备制造企业50家,光伏企业16家,生物医药新材料及数字信息企业143家。

2、产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为加快推进四大新兴产业发展,区政府下大决心、花大力气,多措并举,在政策和资金上加大了对新兴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努力为新兴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先后制定了《关于加快发展四大新兴产业的扶持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四大新兴产业扶持意见”的实施细则》、《关于加快发展新兴产业责任部门的考核意见》等文件,首先明确目标任务,要求对四大新兴产业完成投入45亿元,实现产值300亿元;其次,完善组织机构,成立领导小组和四大新兴产业推进办公室,并进一步细化分工,落实发改、经贸、科技、外经为挂

钩推进责任部门,明确责任单位;第三,建立鼓励政策体系,设立5000万元专项扶持资金,用于企业技改贴息,发挥财政贴息“四两拨千金”的政策效应,促进企业项目早投入、早产出。第四,积极发挥行业组织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成立四大新兴产业行业协会,规范行业发展行为。

3、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凸显。四大新兴产业在区政府利好政策推动下,整体发展形势良好,亮点频现,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1-8月份,四大新兴产业累计完成工业投入27.6亿元,完成年度目标的58.8%,占全区工业固定投入固定比重的15.1%,其中,风电产业投资热情普遍较高;完成工业产值186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94.2亿元,同比增长21.2%和22.8%,产销率104.4%,实现利税总额11.4亿元。新兴产业产销两旺的良好形势对全区工业经济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产业服务平台建设卓有成效,全区申报省、市级技术改造专项资金项目80项,全区申报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5家,爱邦、鑫圣慧龙等企业被批准为省级技术研发中心和省级院士工作站。全区共拥有专利871个,申请专利2520个;新增生产企业38家,在谈引进生物医药新材料及数字信息产品或项目35只;重点企业扩产扩能势头较好。随着人才科技、地域环境、政策扶持等优势不断集聚,四大产业发展、产业聚集能力在逐步提升。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集聚程度不高。经过近两年的努力,我区的四大新兴产业已逐步形成了一定的聚集效应,但是受制于先进技术和高科技人才缺乏等因素,目前我区涉足新兴产业的企业数量虽然较多,但大多数产业层次偏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重要核心技术掌握不够,缺少拳头产品,缺少能在行业中拥有话语权的龙头企业、领军企业,总体呈现多、零、散的特点。新兴产业表面繁荣的背后,并未真正走出创新与高水平发展的新路。

2、市场因素制约新兴产业发展。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发展所需的能源紧缺状态得到缓解,国际市场油价处于相对便宜的阶段,而太阳能发电相对价格昂贵,国际市场需求量大幅减少。同时,国际市场采购商大幅压价,对货品提出更苛刻的质量性能要求,货款延误,导致国内企业即使有了国际订单也不敢生产。

3、产能过剩苗头显现。国内太阳能等产业起步虽然晚,但由于是典型的资金拉动型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形成了很大的产能,在目前经济危机形势下,价格竞争激烈,多晶硅棒、硅片和组件等的降价幅度巨大,几无利润可言,又吸引不到新的资金投入,陷入恶性循环中。区内个别拟进军太阳能产业的企业已改变投资的方向,已投资拟扩产扩能的项目已基本暂停,等待市场转好。

三、几点建议

1、重视政府政策引导作用,强化服务意识。新兴产业正处于成长阶段,面临巨大的市场空间,同时也处在技术突破和产业化的关键时期,单纯依靠企业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政企合力,多管齐下,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加以推进。而政府关键是要在政策资金扶持和培育机制上下功夫,形成推进新兴产业发展的具有前瞻性、系统化、集成化的强力机制。要进一步加强舆论宣传,以鼓劲、鼓励、鼓舞“三杆齐下”,提升企业家发展信心;要进一步研究制定和落实扶持新兴产业发展有关

减免税收、价格补贴和奖励相结合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优化发展环境,完善激励机制。同时要把握好市场需求,搞好区域布局,引导产业市场合理有序发展,给其成长留下足够的空间和时间,防止一哄而上。要狠抓有效投入,走增量提升促存量优化之路。要进一步强化政府服务意识,各部门要积极主动地按照各自的职责,创新工作举措、活动载体、服务思路,“坚持一企一策”,实行分类指导,加强组织协调、挂钩帮扶、现场推进。

2、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培育领军企业和集聚平台。目前的国内国际经济形势正是新一轮技术突破与产业更替的绝佳时机,我区拥有雄厚的传统工业基础,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抓住科技创新和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适时地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紧紧围绕做大新兴产业,做强主导产业,做优传统产业的发展导向,有侧重点地发展与传统产业相关联的新兴产业,注重对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关掉一批腾龙换凤,改造一批提速发展,培育一批裂变壮大,着力培育发展龙头企业,精心打造企业和产品品牌,形成有带动效应的龙头企业,形成产业规模,进一步提高新兴产业在全区工业经济中的比重份额。在此基础上,还要大力推进产业集群建设,从单个优势整合成整体优势,推进产业集群建设,政府在鼓励单个企业的“做精做强”的同时,更要倡导众多企业相互依存、互为唇齿的“抱团打天下”,最后咬合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链条。

3、加大研发投入和科技引进力度,实现技术革新。引导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关键是核心技术。有了核心技术才能获取高附加值高效益,才能有竞争力;有了核心技术才可以掌控产业发展,从产品定价、市场

组织、产业链的形成到产业规模大小,都可以由自己说了算。这是应对危机、掌握市场主动权、赢得竞争力的关键条件。为此,要进一步引导和支持企业关注技术研发和品牌建设,引导和鼓励企业特别是产业龙头企业建立国家级、省级技术中心以及面向行业和区域的技术服务中心,提高高新技术产业中自主知识产权、自有品牌的比重,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以支持产业化为手段,推动产业形成消化创新与自主创新并重、多层次的技术开发体系,提高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此外,在挖掘内在动力的同时,更要善于借助外力,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科学技术,加快自身产业升级和形成新兴产业集群。要加快高端、核心技术的引进和孵化,着力培育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使之尽快从研发室走向生产线。

4、对上积极争取,寻求更多扶持。新兴产业如初生的婴儿,需要一个逐步成长培育的过程,需要各方的支持和帮助。为此,政府应进一步强化对上争取工作,深入研究政策走向,及时掌握上级的各项扶持政策,建立健全对上协调工作机制,积极筛选提报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提前完善项目的可研报告、环评、土地手续等前期工作,确保项目申报的完整性和可批性,努力使更多的项目挤进国家、省和市项目盘子。

从增长速度、市场潜力、发展前景看,四大新兴产业已表现出了传统工业所没有的高成长性。在今后一段时间里,必将成为引领我区经济增长的引擎产业和支柱产业。当前,我区经济正处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着眼长远,既要加速破解结构失衡的“老难题”,更要严防

烟草部门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篇6

“>烟草部门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2010-06-29 18:41:46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烟草部门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烟草部门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2)完善体制机制 加强基础管理 提升管理水平推动**烟草持续平稳较快发展调研报告

根据我局(公司)党委工作分工和《领导班子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题调研工作方案》的安排,本人于4月1日至9日,深入到**、**、**、**等县市局(分公司)和**公司就“如何围绕‘稳四争三’目标,完善机制建设,推动企业持续平稳发展”的调研课题,开展实地调研,着力解决企业“发展思路清不清,发展信心足不足,发展方式对不对,发

展基础牢不牢,发展质量高不高”等问题。

调研组一行共走访了**县局(分公司)昌平镇卷烟客户服务部、铁厂乡烟叶站;**县局(分公司)岗度乡烟叶站,**现代烟草农业示范点;**县局(分公司)广顺镇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基地等基层站点,实地察看农村客户服务大厅、烟草农业示范点基础建设情况,走访基层站点负责人、卷烟客户经理、烤烟技术辅导员、烟叶专业育苗户、烟叶生产合作社社员,通过开座谈会、交流意见、问卷调查等方式,深入开展专题调研,认真查找本单位在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基础管理、服务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差距和不足,认真研究解决当前存在的影响和制约企业发展的难题。

一、当前影响和制约我局(公司)科学发展难题分析

调研活动开始之前,局(公司)党组召开了专题会议,对**烟草当前面临的形势和压力进行了认真分析论证,并广

泛征求各部门的意见,认为当前我局(公司)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是:干部员工队伍思想和作风建设如何深入开展;人事用工和分配制度改革如何有效推进;烟叶生产面临“稳”和“控”压力如何协调;现代烟草农业示范点如何推动等问题。同时,财务管理、督察考评、信息安全等方面工作都面临着新问题和新要求,需要冷静分析,认真研究,正确把握,妥善加以解决。

二、调研重点和调研情况

本人领衔的调研课题,主要是针对如何加强改进和提升企业管理,围绕“稳四争三”目标,推动企业持续发展。在调研中,我们侧重于企业的基础管理和体制机制方面的调研。主要围绕:

1、撤销县级公司法人资格,明确地市公司经营主体地位后体制机制上存在问题分析。

2、如何围绕“稳四增三”目标提升竟争力分析。

3、如何抓好基础管理创新,推进企业科学发展。

在调研中我们采取实地考察、走访零

售户和烟农、与基层员工座谈、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对企业基础管理工作情况进行了解。从调研中了解到,除了“两烟”生产经营体制机制上的问题外,目前广大员工普遍关注的是人事用工、分配制度、绩效考评等涉及员工利益的基础管理问题,这些问题是历史遗留的棘手问题,需要通过建立健全相关的体制机制去解决,而体制机制的建立和完善需要一个持续的漫长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同时,这也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企业的基础就不能牢固,企业发展就不可能持续平稳,所以当务之急,就是要抓好基础管理,努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企业竞争力,要从体现以人为本理念入手,重点解决人的问题,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把解决人基础性管理问题作为解决制约企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来抓。

在“两烟”生产经营管理方面,烤烟生产要解决好“稳”和“控” 压力,落实好保稳定的问题;卷烟销售要加强服务,提

高销量,落实好保增长的问题。

一是要把加强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作为解决烤烟生产“稳”和“控”的抓手,既要处理好示范点与全面推进的关系,又要协调好重点投入与稳步实施的关系;既做到科学合理,又避免大包大揽或重复建设的问题。示范基地要按照“整体规划、系统设计、综合配套、分步实施、全面推进”的工作要求,基地化生产要围绕“专业化队伍怎么组建?合作化模式如何推广?生产组成形式如何完善?”等问题超前思考,统筹兼顾。

二是要把加大农村客户服务大厅建设力度作为卷烟销售增长点的一个重要举措来抓,通过挖掘农村市场,加强服务工作措施,提高市场服务和覆盖功能,寻找新的销量增长点。

三、下一步加强基础管理,提升管理水平的思考

按照省局“打牢四个基础,构建四个体系,实现四个一流目标”的要求,我局(公司)提出了围绕“突出一个主题,实现两

大转变,完善三项机制,抓好四项改革,写好五篇文章,培养六种能力”的发展思路,明确了“两烟”生产经营规模稳定在全省第四,综合考核实力力争全省第三的“稳四争三”目标。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与企业实际相结合,要围绕既定目标,加强基础管理,不断提升管理水平,保持企业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就必须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要正确处理好四个关系,把握好四个问题。

我区烟草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篇7

工作总结报告

2019年,根据校县委、县政府的具体部署和相关要求,烟草专卖局党支部以《党章》规定的党员条件为标准,以强化党员教育为根本,并结合支部实际,精心设计,合理安排,认真组织,使发展党员工作有序开展。现将发展党员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19年1月至今,确定发展对象1人,入党积极分子2人。

二、主要做法

1、党支部高度重视,持续把发展党员工作提升到新水平

局党支部坚持把党建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狠抓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并把发展党员工作作为党建的工作重心来抓。贯彻青海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党员发展工作规划,制订组织工作要点,对发展党员工作实行规划部署,提出目标要求。各支部根据积极分子的培养情况提出发展计划。总支对支部发展党员工作实行检查,针对检查中发现的一些尚不规范的问题,规范了党员发展工作流程。

为了使各总支、支部发展党员工作更加规范,以保证党员质量,学院党总支注重党务干部队伍建设,通过政治学习、研讨会等形式,提升党务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专门举办了新任党支部书记培训,着重对发展党员的业务工作实行了具体培训。通过培训,新任党支部书记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得到普遍提升。

2、坚持标准,严格把关,确保发展党员工作规范化

一年来,我院认真贯彻发展党员工作的十六字方针,积极、稳妥地做好发展党员工作。为了保质保量做好发展党员工作,我们力求使关口前移,做到“早播种、早选苗、早教育、早培养”,对新进教工和新生,我们即时在其工作、学习中发现好的典型,了解他们的入党愿望,协助他们向党组织靠拢,并把教育和培养工作贯穿于发展党员工作的始终,在具体工作中,坚持做到严把“四关”:

(1)严把培训关,加深入党积极分子对党的基本理论的理解

一是通过理论培训,解决“思想上”入党问题。学院配合学校业余党校全年举办了2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培训入党积极分子百余人。每期培训时间均很多于40课时,组织入党积极分子系统地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中国*章程》和*、*等同志关于党建的重要论述。使积极分子更加了解党的历史,加深对党的理解。二是通过实践锻炼,解决“行动上”入党问题。主要采取交任务、压担子的办法,根据每个积极分子的特点,分配一定的工作,让学生担任学生干部、组织学生参加青年志愿者等社会公益活动。让每位入党积极分子都能在实际工作中得到锻炼,增强党性修养。

(2)严把考察关,增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考察

坚持考察与培养相结合,做到培养有目标、考察有内容、结果有登记。一是为每位入党积极分子指定2名工作性质相关的培养考察联系人,经常了解积极分子的思想和学习、工作情况,向党组织反映他们的愿望和要求,鼓励和协助他们端正入党动机。二是展开定期谈话,一般要求每三个月培养人要找入党积极分子谈话一次,并经常向党支部、党小组汇报入党积极分子的成长情况,根据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理解和实际表现,在《入党积极分子考察表》中填写考察意见并指出存有不足和努力方向。三是要求入党积极分子主动向党组织汇报思想,主动交心,汇报自己在政治思想上、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的感受和体会,特别是重大政治问题上的立场和态度等。四是在入党积极分子具备入党条件时,即时向党支部提出将其列为发展对象的建议。

(3)严把发展关,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

我院严格按照发展党员工作程序,严把发展关。坚持要“符合六个条件”:一是考察时间满一年,二是学习(工作)成绩优良,三是思想汇报真实可信、言之有物,四是发展材料齐全,五是参加业余党校培训结业考试成绩合格,六是政治审查无问题。在程序上坚持“过好六个关”:一是团组织推优关,二是群众民主评议和测评关,三是辅导员审核推荐关(学生),四是支部大会讨论吸收关,五是组织部审查合格关,六是党委讨论审批关。使发展党员工作真正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确保做到“双合格”,既要政治素质好,又要学习成绩好,工作表现出色,从源头上防止把不合格的对象吸收入党。

(4)严把转正关,做到发展一个,带动一批

我院坚持把预备党员的跟踪培养作为发展党员的一个重要环节来抓,在研究预备党员转正时,坚持做到考察不走过场,程序不简化,标准不降低,讨论有依据,确保了新党员的质量。同时,采取专题讲座、看主题电影、参观等形式,对预备党员实行理论教育,增强预备党员的理想、信念、宗旨、作风、纪律等观点,增强预备党员的党性修养。如对学生预备党员增强理论教育的同时,紧紧围绕创建“文明校园”活动,对学生党员实行挂牌管理,增强他们的自我约束意识,通过建立学生党员督导队,设立党员示范宿舍、示范班级等,增强对预备党员的自我教育。

3、健全机制,狠抓落实,确保发展党员工作制度化

为了使发展党员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我院根据上级要求和学院实际,从工作机制上入手,党委组织部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发展党员工作制度。

一是“推优”制:凡是要经过团组织“推优”后才作为入党积极分子实行培养。二是测评制:对列入近期发展计划的入党积极分子和近期转正的预备党员,应召开群众意见征求会,在广泛征求党内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实行民主测评,并将测评结果作为讨论的一项重要依据。三是培养考察制:由党支部指定两名比较了解培养对象的同志作为培养人,每三个月对入党积极分子实行一次培养考察,并填写考察意见,时间一般为一年,根据培养对象的实际情况,也可延长培养期。四是公示制:在党员发展支部大会讨论表决之前,对确定为发展对象的入党积极分子及其它需要公示的对象实行公示,广泛征求意见。五是预审制:支部在讨论吸收新党员之前,必须将发展对象的材料报党总支审查,重点查看条件是否成熟、材料是否齐全、程序是否合法,经审查通过后才能提交支部大会讨论通过。六是预备党员考察制:支部建立《预备党员考察表》,由入党介绍人每三个月考察一次预备党员的情况,特别是了解该同志入党时存有的不足是否改正,并填写考察意见,党支部书记签署支部意见,考察期一般为一年,考察结果作为预备党员预备期满转正的重要依据。七是票决制:支部组织会议,讨论吸收预备党员和预备党员转正时,支部大会应在集体充分讨论的基础上,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实行表决,在表决过程中要坚持逐个讨论逐个表决的原则,票决结果作为党支部形成决议的依据。

三、存有的问题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楚地看到,我们的工作离上级党组织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别和不足,有待在今后的工作中持续加以研究和改进。一是个别基层党组织的发展党员材料中有填写不规范、填写漏项等现象。二是为保证发展党员工作质量,要进一步落实发展党员工作失误责任追究制度。三是对新党员的继续教育力度不够,存有前紧后松现象。

四、改进的措施和建议

今后,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努力克服工作中存有的缺点和不足,进一步规范工作程序,切实抓好发展党员工作:

1、增强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素质好、作风硬、业务精的党务工作者队伍是做好发展党员工作的关键,要继续对党务工作者实行发展党员工作业务知识的培训,主要内容包括发展党员工作程序、发展党员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提升党务工作者的业务素质,为做好发展党员工作打下基础。

2、增强发展党员工作的检查考核。建立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考核制度。党总支根据学校党委的统一部署,组织和实施发展学生党员工作检查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评选先进基层党组织的重要依据。

调研我区人力社保工作 篇8

9月2日上午,市人力社保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姜红生一行来我区调研公务员管理、专技人才两块业务工作,并详细听取了我局的工作汇报。区人力社保局副局长余向琴、周冰冰参加了汇报。

在工作汇报会上,区人社局公务员管理科科长郑煜和专技科科长毛芳分别就柯城事业单位招聘现状和做法、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方面创新实践等向市局领导做了简要介绍,并就市局提出的调研提纲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姜红生副局长对柯城公管、专技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他指出,柯城区在事业单位阳光招考方面“有特色”,在专技人员聘期考核方面“敢创新”,特别在柯城区着力开展专家人才资源库方面,步子迈的开、探的实,总体而言,柯城区人社局在人事招考和人才管理方面走出了一条具有柯城特色的创新路子。

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柯城人力社保局将以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干好“四件大事”为抓手,紧扣“服务发展、保障民生”工作主线,围绕惠及民生、服务发展、维护稳定目标,进一步探索人事招考和人才管理的新方法、新举措。

我区刑事审判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9

根据区人大常委会20工作计划安排,日前,法工委在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谢方兴的带领下,对我区刑事审判工作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听取了区人民法院的工作汇报,查阅有关案卷和资料,并与区政法委、区检察院、区公安分局、区司法局等有关单位负责人以及律师代表进行了座谈,征求了对刑事审判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法工委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和分析。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区人民法院以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严打方针和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不断创新刑事审判工作机制,积极发挥刑事审判的职能作用,依法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20以来,区法院共审结刑事案件2443件,判处罪犯4163人,每年结案率均达99%,为维护我区社会和谐稳定、保障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1、突出打击重点。区法院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重点打击有组织犯罪、黑恶势力犯罪,故意伤害、抢劫、聚众斗殴等严重暴力犯罪,盗窃、抢夺等多发性侵财犯罪,三年来依法共审结严重刑事案件387件594人,其中被判处五年以上徒刑的377人,切实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加大对贪污、受贿等职务犯罪的打击力度,三年来依法审结此类案件30件,判处36人,有力地推动了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维护了公务人员的廉洁性。加大对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犯罪的打击力度,有效地净化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

2、落实宽严相济。区法院在依法严惩严重刑事犯罪的同时,对于社会危害不大、主观恶性较小、犯罪情节轻微、悔罪表现好的过失犯、未遂犯、初犯、偶犯、未成年人犯、老年犯以及具有自首、立功等从轻、减轻处罚情节的被告人等,依法从轻、减轻处罚,符合非监禁刑条件的适用非监禁刑,逐步实现审判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三年来共对956名被判处有期徒刑或拘役的被告人宣告缓刑;对25名被告人单处罚金;对379名被告人判处管制;对7名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被告人免予刑事处罚。

3、注重审判质效。一是开展量刑规范化工作,规范刑事法官自由裁量权。根据《人民法院量刑指导意见(试行)》、《人民法院量刑程序指导意见(试行)》等规定,针对被告人的犯罪事实、犯罪情节及危害结果等进行分析,并对照规范量刑简表中列出的被告人的基准刑及从重、从轻、减轻的事由和比率进行计算,依法判处被告人的刑期,促使不同法官对同类型案件的量刑上达到均衡,体现同罪同罚、罪刑相适应的均衡量刑理念。二是全面启用数字化法庭。目前所有刑事案件庭审活动已全程录音录像,并按“一案一光盘”原则进行刻录保存,法官司法行为得到进一步约束和规范。三是坚持审判公开制度,除依法不应公开审理的`外,一律进行公开审判。四是坚持审限管理制度,建立刑事审判流程管理,积极推行普通程序简化审理和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简单刑事案件的做法,提高当庭宣判率。

二、存在问题

刑事审判是国家依法惩罚犯罪、保护人民、维护稳定、促进和谐的重要司法工作,事关公民权利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国家长治久安。虽然区法院的刑事审判工作在依法惩罚犯罪,严格执行法律法规,提高审判质量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和严峻的社会治安形势,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

1、刑事司法观念有待转变。长期以来刑事审判工作过于强调打击犯罪的一面,而忽略对人权的保障功能,重刑主义无论是在审判人员还是在一般社会民众中都有很深的社会根基,认为对犯罪行为不严惩不足以起到震慑作用,不足以给予人民群众安全感。而现代法治理念要求以人权保障为核心,强调和谐地调和各方权益关系,重刑主义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趋势。但由于受传统刑事司法观念影响,加之目前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社会认知度不高,宽严标准又无明确等情况下,部分法官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宁严勿宽”的情况,特别是在外来人口犯罪及刑事附带民事案件审理上。

2、案件审理质量有待提高。近年来,我区刑事案件总量呈逐年上升趋势,案件数量居高不下,刑事审判法官每年人均办案超过130件,案多人少的矛盾,影响了法院的办案质量。个别法官有的为赶进度,庭审时间过短,有走过场的倾向。有的则驾驭庭审能力不足,先定后审现象依然存在,没有完全达到控辩式庭审所预期的效果,庭审质量不高。此外,有的裁判文书说理不充分,对被告人的犯罪构成及量刑的从重、从轻理由没有进行充分的分析和阐明,而造成被告人或者被害人对法院的判决不理解,极易导致案件上诉和抗诉。

3、刑事审判制度尚有不足。首先,控辩双方地位不能真正平等。刑事诉讼法虽然赋予了被告人广泛的诉讼权利,但是真正的与控方相比的时候,则达不到控辩双方平等的度。在法庭上,公诉人既要出庭支持公诉,同时还要进行法律监督,其诉讼地位明显优于被告人及其辩护人,甚至处于压倒辩方的地位,这也是导致很多律师不愿意涉足刑事案件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次,庭审中未能严格贯彻直接言词原则。刑事诉讼法规定证人证言必须在法庭上经过公诉人、被害人和被告人、辩护人双方讯问质证,听取各方证人的证言并且经过查实以后,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但是在实际的司法活动中,刑事案件证人多数未出庭作证,鉴定人也不出庭接受控辩双方的质证,难以确保刑事审判程序的公正。再次,附带民事案件的调解对量刑的影响不明确。审判实践中,一般将附带民事赔偿达成调解作为酌定量刑情节之一,对被告人予以从轻处罚。但当“赔偿”与“被判轻刑或缓刑”并列在一起的时候,群众容易把调解与量刑视为一种交易,同时法官作为调解者和量刑者的双重身份进行调解时,法官的意见对当事人会产生潜在的压力,可能有违调解自愿原则,从而损害法律的尊严与公正,也影响了人民法院的权威与形象。

三、几点建议

1、进一步强化宣传教育,扩大刑事审判社会效果。要主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群众代表旁听一些社会影响大、群众普遍关注的刑事案件,争取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加强与新闻媒体和有关宣传单位的联系,对大案、要案进行公开审理、深入剖析、广泛宣传,使其真正起到宣判一案教育一片的作用。针对诱发犯罪的社会管理方面的问题,适时提出司法建议,促进有关部门改进、创新管理,堵塞漏洞,提升社会管理水平,有效预防犯罪。要深入基层开展法制宣传,积极配合司法行政部门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引导群众妥善解决各种利益冲突,提高群众法制意识。

2、进一步强化审判职能,不断提高案件审判质量。要准确把握和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坚决防止片面、机械地理解和适用法律,确保不枉不纵。要积极推进量刑规范化工作,依法规范刑罚自由裁量权的正确行使,确保作出的判决、裁定经得起法律衡量、经得起社会评价、经得起历史检验。要切实落实证据裁判制度,规范庭审举证、质证,推进关键证人和鉴定人出庭作证,依法排除非法证据,依法定罪量刑。要完善裁判文书的审核制度,强化对裁判文书的法理、情理、事理的论述,确保裁判文书质量。同时要建立健全刑事案件错案报告和违法审判追究制度,防止错案的发生。

3、进一步强化创新意识,推进刑事审判方式改革。要积极探索刑事和解方式的运用,结合多元纠纷解决机制,最大限度地化解矛盾,发挥好刑事审判在惩治犯罪和保障人权方面的作用,确保案结事了,实现法律效果、社会效果、政治效果的有机统一。要认真执行人民陪审员制度,严格人民陪审员从任用到管理的各项程序,保障其依法履行职责。加强与公、检、司等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健全工作机制,交流通报情况,共同研究解决疑难复杂问题。积极推动建立刑事被害人救助机制,依法保障被害人合法利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我区烟草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篇10

一、深化统筹城乡就业工作的认识

(一)推进统筹城乡就业工作意义重大

统筹城乡

就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统筹城乡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关于“五个统筹”的首位要求,其最根本的目的在于使劳动力这个最活跃的生产要素得到合理配置,而统筹城乡就业则是实现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方式。因此,坚持统筹城乡就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具体体现、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选择,有利于打破城乡二元分割的劳动力市场对劳动力自由流动的限制,使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得到合理转移、与生产资料有效结合,进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统筹城乡就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只有解决好民生问题,广大群众才能安居乐业,整个社会才能和谐稳定”。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获得收入、维持生计和不断改善物质文化生活的基本途径。多一个就业,就多一份和谐。而统筹城乡就业,则是促进城乡居民获得共建共享和谐社会成果的基本要求和重要途径。

统筹城乡就业是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内在要求。“着眼于统筹城乡就业,大力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着眼于统筹进城务工经商农民向城镇居民转化,大力加强农民工就业安居扶持工作”,是市委、市政府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计划七大重点工作的前两项。统筹城乡就业是对城乡分割的就业体制的变革,目的在于建立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的就业新体制,这与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内在要求是一致的。

(二)我区统筹城乡就业工作成效明显

就业总量稳步增长,失业率得到有效控制。截止2006年底,全区共有劳动力35.8万余人。其中:城镇劳动力12.67万余人,全区城镇就业人数从2003年的9.59万人增加到2006年的12.37万余人,新增就业2.78万余人,年均新增0.92万余人;农村劳动力23.13万余人,有从事农业生产人员10.6万余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由2004年的9.2万人增加到2006年的10.5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5.4%。同时,自去年以来,接收安置了2870多名巫山移民就业。失业率得到有效控制,2003年到2006年,全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由0.48万人减少到0.3万人,失业率由4.2%降至2.49%,下降1.71个百分点;农村未转移就业的富余劳动力由2003年的2.84万人减至2006年的2.03万人,未转率由23.59%降至16.2%。

就业结构逐步优化,就业形式灵活多样。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数的比重由2003年的37.66:39.84:22.49到2006年的36.12:38.99:24.90转变情况看,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有所增长,成为新增就业的主渠道。同时,就业形式趋于灵活多样,涉及的行业和区域十分广泛,如城市社区的家政服务,公益性的城市保安、物业管理、建筑和加工制造业中的临时工、季节工,商业服务中的打字复印,文化领域的自由撰稿人,社会中介的咨询服务等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逐渐兴起,在扩大就业、促进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等诸多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劳务市场展现生机,就业培训成效显现。建立了城乡共享的职业培训机构22个、培训基地51个,拥有师资队伍600余人;培育了45个劳务市场、9个劳务中介机构、89名劳务经纪人和能带5人以上的劳务能人。自2003年以来,组织各类培训班730期,培训的3.9万人中有3.1万人实现了就业再就业。其中,经“阳光工程”培训的农村剩余劳力实现转移就业人数达13,137人。通过开发劳务市场和劳务转移就业培训工作,加快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步伐,在2006年底已累计转移的10.5万人中,区内就近或进城务工的约占60%、向区外市内转移就业的约占30%、向市外输出就业的约占10%,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仅2006年的劳务收入就达8亿元,占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比上年增长14%。

(三)我区统筹城乡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劳动力素质不够高,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一是就业观念滞后。城镇不少求职者期望就业岗位体面轻松和待遇优厚;农村部分农民“小富即安”,仅满足于农闲时做临工、打短工,有的害怕外出务工上当受骗。二是文化素质偏低。目前,在城镇登记的失业人员中,高中(含中专)、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分别占42.5%、48.16%;在未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其以上、初中文化、小学或文盲半文盲的分别占

15.1%、35.2%、49.7%。三是职业技能较弱。求职者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时间短、专业性不强,技能单一,不少求职者只能找体力活岗位就业。随着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在我区技能劳动者特别是高技能劳动者供不应求的问题十分突出,难以适应企业用工需求,出现了“有劳动力难就业,有空岗位难招工”的现象。另外,针对市场用工需求和我区农村劳动力资源

特色,打造劳务品牌不够,致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竞争力较弱,劳务输出的规模不够大。

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就业需求空间有限。一是经济总量不够大、发展不够快,吸纳劳动力就业有限。截止2006年底,我区生产总值和增速、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增速,虽在区内纵比创造了历史新高,但在重庆“1小时经济圈”中横比,分别排第13、第9位和第9、第10位,其总量和增长速度仍然偏小偏慢,新增就业岗位不够多,吸纳劳动力就业有限。二是能带动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欠发达。在现有规模以上的166家企业中,无一家食品加工企业,虽有纺织工业8家,但规模均不大,从业人员不足2000人;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低于全市全国平均水平,吸纳劳动力就业的空间不足。三是新增劳动力成上升趋势,就业压力加大。城镇登记失业人员虽逐年减少,但隐性失业而未登记人员远高于登记失业数,加上逐年自然增长的劳动力人员,就业的压力仍然较大。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在农村还将不断产生富余劳动力,需转移进城务工的人员大量增长,可供就业的空间有限。

市场培育不够完善,社会保障体制滞后。一是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机制不健全。全区没有驻外劳务机构,个别民办中介组织运作不规范、诚信度差。二是城乡一体的就业服务机制不完善。城乡劳动力资源、培训、输出网络一体化建设滞后,农村劳务转移服务机构与城镇劳动就业保障机构之间链接不畅,劳动者求职与企业用工信息渠道不畅,有效组织化程度低。三是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机制尚未形成。现行户籍制度不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制约了城镇化建设进程。社会保险参保率低,覆盖面窄。截止2007年6月,进城务工农民参加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的比例极低,仅占城乡就业职工参保总人数的10%、8%,医疗、生育保险尚未覆盖到农民工。四是损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问题较突出。自2003年以来,劳动争议案件呈逐年上升趋势,被区劳动仲裁机构立案处理的就有1172件;仅举报用人单位违规而被区劳动监察执法责令整改的案件就达793起。其中,用人单位未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案55件,被督促补签劳动合同2.5万份,超时劳动案39件,单位未参加社保登记案95件,拖欠工资支付案428件,未执行最低工资标准案47件,为劳动者追讨的工资达2468万元,骗取工伤保险、收取保证金等其他案件129件,劳动维权工作亟待加强。

二、创新统筹城乡就业工作的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为目标,坚持“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按照市、区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总体要求,做好统筹城乡就业工作,在搞好城镇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同时,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从体制、政策和工作入手,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城乡劳动者实现比较充分就业,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促进就业与市场调节就业相结合。既要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协调服务、政策保障、监督管理等职能作用,推进统筹城乡就业工作,又要遵循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坚持以市场机制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基础性调节手段,实现用人单位和求职劳动者的双向选择,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及其资源的优化配置。

坚持开发就业岗位与推行竞争就业相结合。既要采取多种措施、多种渠道拓展就业岗位,为劳动者提供充分就业的条件和机会,又要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加大劳动者文化技能素质的教育培训力度,增强劳动者竞争就业的意识和能力。

坚持劳动者就业与完善社保制度相结合。既要坚持以解决困难群体就业为重点,消除“零就业家庭”,实现全社会劳动者比较充分的就业。同时,又要不断完善城乡一体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制度,使劳动者的权益依法得到保护,解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促进劳动者安居乐业。

(三)目标任务

建立城乡一体的劳动力资源管理机制,促进开发就业。对城乡劳动者资源的开发利用实行整体规划,统筹管理。完善城乡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和统计制度,建立城乡劳动力资源和转移监测体系。在做好城镇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同时,把包括失地农民和区外来碚务工人员在内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纳入全区就业计划和劳动保障管理。坚持发展经济与扩大就业相适应,大力开发就业岗位,拓宽就业渠道,为城乡劳动者提供就业保障。

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服务管理制度,促进平等就业。要完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设,向社区和农村延伸搭建就业服务管理平台,加强社会职业中介机构、劳务输出组织建设和就业服务的规范管理,从政策咨询、就业信息、职业介绍和职业指导等各个方面,向包括农民工在内的所有城乡劳动者提供诚信平等的就业服务。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消除城乡劳动者农业与非农业身份的差别,实现公共就业服务管理制度全覆盖,促进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

建立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就业培训格局,促进素质就业。以市场就业需求为向导,统筹规划,形成劳动就业部门牵头统管、相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各类培训机构和城乡劳动者积极参与的培训新格局。依托劳动力市场,建立健全就业培训网络,创新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法,强化培训质量,提高城乡劳动者职业技能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

建立城乡一体的职工权益保障制度,促进稳定就业。要以规范企业用工管理、维护职工劳动合法权益为重点,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建立健全工资支付监控、欠薪保障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加大劳动监察执法力度。积极探索和完善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城乡劳动者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制度,扩大覆盖面,提高参保率,促进城乡劳动者稳定就业。

三、强化统筹城乡就业工作的措施

(一)着重提高就业能力,推进职业技能培训工作

整合培训资源,提升培训能力。要根据劳动力市场对不同层次、技能、管理人才的需求,将现有的区内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和各类职业中学、技校和培训机构、基地,按其办学培训功能、专业设置、师资力量,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优化调配,促进各类职业培训资源的有效整合,健全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就业服务相衔接的机制,不断提升我区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的综合能力。

搞好培训计划,扩大培训范围。要按照“市场所需、培训对路、覆盖面广”的要求,将城乡新增劳动力和已就业再就业人员都纳入全区培训范围,着眼于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取向,以城乡劳动者不同对象对技能培训、创业培训的选择为依据,科学设置培训内容,充实培训项目,制定不同行业、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职业技能培训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推进培训计划实施,扩大扶贫施训范围,使更多的城乡就业困难家庭人员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实现城乡各类人员就业技能培训的全覆盖。

突出培训重点,增强培训实效。要充分发挥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各类职业学校培训的主渠道作用和企业培训的主体作用,坚持以被征地农民、中学毕业未能升学和大学毕业生等新增劳动力、就业困难群体和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灵活就业人员为培训重点对象,全面抓好城乡各类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着眼于企业用工需求、化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积极开发适合城乡劳动者尤其是农民工特点的职业技能培训课件和教材,坚持校企结合、培训与就业相结合,开展定向式、订单式、输出式培训,实施按需培训、按需开课、按需施教,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要引导城乡劳动者转变择业观念,激发他们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提高劳动技能和竞争就业能力。

(二)着重完善劳务市场,推进公共就业服务管理

加强劳务市场建设。要进一步整合全区劳动力市场资源,合理布局和开发新的劳务市场,加快建立机制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调控有力、管理规范、服务完善的全区城乡一体的劳务市场,形成与镇(街)劳动保障机构、社会各类劳务中介组织和劳务经纪人密切联系,纵横贯通的劳务市场网络。充分发挥劳务市场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为扩大城乡求职者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空间搭建平台。

优化劳务市场服务。加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设,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规范就业服务计划、项目和工作流程,为城镇失业和下岗人员、城乡新成长劳动力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就(失)业登记、职业指导、政策咨询、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就业援助、劳动保障事务代理等“一站式”服务。要开发服务项目、改进服务手段,完善服务功能,畅通信息渠道,定期分析和发布就业供求信息、市场工资水平和政策法规等各方面的信息,为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规范劳务市场管理。要按照统筹城乡就业的原则,建立城乡一体的覆盖各类人员就业登记和失业统计制度,规范劳务市场的管理。要进一步规范劳动者求职、用人单位招聘和职业中介及劳务输出行为,进一步完善以签订劳动合同为基础的企业劳动用工备案制度和就业登记制度。劳动就业保障部门以及工商、公安部门,要加强各类职业中介、劳务输出和企业用工行为的监督和动态管理,确保劳务市场运行规范有序、健康发展。

创新统筹工作机制。要把统筹城乡就业工作纳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和推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重要举措,建立健全由区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区劳动、农委、计委、经委、教委、财政、计生、统计和民政、公安、司法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区统筹城乡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制定城乡就业规划、就业政策,加强宏观调控、协调指导工作。实行统筹城乡就业工作归口区劳动社保局牵头统管、相关职能部门联动配合的工作机制,明确各部门、镇街的职责,强化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指导镇街做好就业工作,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形成统一领导、各司其职、分工协作、奖惩激励的统筹城乡就业工作运行机制。

(三)着重实施就业援助,推进劳动保障制度改革

重点帮扶困难群体就业。要进一步健全就业援助制度,完善各项就业扶持政策措施,坚持以城镇“零就业家庭”和农村“零转移就业贫困家庭”人员、“4050”人员、残疾人等困难群体以及城乡退伍士兵为就业援助重点,实行台帐式“动态消零管理”。通过实施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和财政负担农民免费培训等优惠政策,依托和鼓励用工条件不高、需求量大且具有就业潜力的企业积极吸纳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积极探索兴建公司+农户入股经营模式,开发规模小、投资少、见效快和市场前景好并能带动就业的小型企业,鼓励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双零”家庭人员自主创业、灵活就业、转移就业,并按规定落实相关的特殊扶持政策。同时,大力开发社区物管、治安、环保服务等公益性岗位,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

着力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必须严格执行即将施行的《劳动合同法》,以落实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为重点,加强对用人单位与城乡劳动者签订、续订、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等情况的监督检查,建立和维护相对稳定的劳动关系。必须严格落实劳动工资保障制度,抓好劳动力市场工资价位的收集、整理和发布工作,加强对各类企业工资收入分配的宏观指导,有效监督和规范企业对职工工资支付行为,确保最低工资标准的落实,不断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要强化劳动监察执法,加大对企业不签订劳动合同、无故拖欠或克扣工资、严重超时加班、拒绝参保缴费等不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推进劳动保障制度创新。要积极实施城乡居民户口登记管理制度的改革,努力争取进入全市城乡居民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先行试点区,在2010年前率先突破现行户籍二元化结构管理模式,消除城乡居民身份差别和户口迁移限制条件。要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的职工社会保障制度,加强社会保障政策法规的宣传贯彻力度,着重解决好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以及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问题,并配套解决好农村转移进城务工农民的子女教育和农民变市民的安居问题,使农民工真正享受平等就业、平等待遇。通过推进户籍管理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创新,吸引和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城落户务工,安居乐业。

(四)着重拓宽就业渠道,推进城乡居民充分就业

做强支柱产业,扩大就业容量。要深入推进“工业强区”战略,做大做强仪器仪表、机械制造、生物制药和资源加工等四大支柱产业,加快推进碚城光电都市工业园、**巫山工业园、玻璃加工工业集中区、同兴特色工业园区建设,大力开发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复合型产业。通过不断发展壮大工业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进一步扩大吸纳城乡劳动者就业的容量。

拓展第三产业,扩大就业范围。要以开发第三产业为扩大就业的主要方向,以发展旅游、商贸流通、餐饮服务业为重点,拓宽城乡劳动者的就业渠道。进一步整合我区旅游资源,突出抓好十里温泉城等重点项目建设和金刀峡及其沿线的旅游资源开发,加快“重庆第8商圈”、蔬菜批发市场、农副产品标准化原料基地和配送中心的建设步伐,积极培育和扶持餐饮龙头企业。通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不断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城乡劳动者的就业范围。

优化第一产业,扩大就业领域。要在大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的同时,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发展非农产业和城镇化建设步伐。要着力推进农业生态园、万寿农民工业园、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加快发展静观花木产业、江东“一线八点”特色农业产业,增强就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空间和能力。同时,要开辟转移就业渠道,建立和完善劳务输出服务机制,向镇村和区外延伸搭建劳务输出保障平台,实现有组织的规模化劳务输出,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领域。

上一篇:情书大全写给女友600字下一篇:四风专项整治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