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机构安全风险管理

2024-10-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养老机构安全风险管理(共8篇)

养老机构安全风险管理 篇1

人口老龄化,是指某地区某段时间内总人口中老年人口比例增长的动态过程。联合国认为,如果一个国家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0%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那么这个国家已经属于人口老龄化国家。据2010年第6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上升1.91个百分点。这表明,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且我国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加上生活水平、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口寿命日益延长,到目前老年人口已接近1.41亿,我国已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因此,国家十分重视我国养老产业的发展,各省市的养老机构也都建立发展起来,但是数量的增加并不意味着质量的保证;养老机构在运营过程中还是存在着很多缺陷的,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老人的安全问题。

老人的安全问题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意外事故风险,二是心理健康问题,三是其他事故意外风险。其中意外事故风险发生的几率是比较高的,有烫伤、烧伤、噎食、窒息、自杀、自伤、突发疾病、走失等等,在这些风险中发生原因大部分会涉及到护理员的专业性以及设备设施的完善性上。对于心理健康问题就涉及到一些抑郁症老人、孤寡老人或有不孝子女的老人。其他是指一些我们无法预测到的灾害,如火灾,地震等等。养老院的老人又分为三类,自理老人,介助老人,介护老人,每类老人发生风险的可能性与风险类别也有不同,抓住各类老人发生事故事件的差异性,对老人安全风险进行防范,将更好保障老人的安全。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下以上三类风险的具体情况以及不同类型老人防范的重点与区别。

一、意外事故风险

“意外”是指老人在入住养老机构期间所发生的、未曾预料的突发性事件,常导致老人躯体和精神伤害,包括老人走失、摔跤、骨折、猝死等方面。高龄老人的身体特殊性决定其成为意外伤害事件的多发主体;有些发生事故的老人家属在不了解具体过程的情况下就向养老机构索赔甚至讹诈。因此养老机构对于意外事故的方方面面都要做好预防措施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下面我们列举出一些养老机构老人安全风险问题。

1.摔倒、滑倒等

自理老人是指肢体健全、日常生活不依赖他人护理、能够自己完成每日的生活所需的老年人。但是这些老年人因为生理机能下降,又没有护理人员的看护,所以他们是这类风险事故的多发人群,同时此类风险也是养老院的多发风险,如何很好的规避这方面问题,对养老机构以及老人双方都是十分重要的。首先,要求保洁人员在清扫走廊卫生时要认真且时刻注意地上是否有水,特别应该注意卫生间的地板防滑以及安全扶手等设施以防老人走过摔倒;其次,地板的选材应选择防滑程度较高的地板,降低发生摔倒,滑倒类意外的风险。最后,在走廊、楼道拐角处及老人常活动的地方都要安装摄像头,能时刻观测老人行动又能够还原意外发生时的场景。保证老人发生危险能及时发现得到帮助的同时,也能记录事发情况,保证养老机构利益。

介助老人,指生活行为依赖扶手、拐杖、轮椅和升降等设施帮助的老年人。他们发生摔倒、滑倒的可能性比较低。无障碍设施的完善是保证介助老人安全的基础。

介护老人,指日常生活行为依赖他人护理的老年人。对于这种老人,护理员会全程看护,所以基本不会发生。2.饮食安全

老人因为年龄的原因,身体机能下降,咀嚼与消化能力越来越差,过硬或过大的食物容易引发老人噎食,不消化,导致老人发生危险。因此对于饮食的安全预防,养老机构应尽量做易消化、易咀嚼的食物作为老人的日常饮食,最好以流食为主。如果养老机构有条件,也可以配备专门的营养师为老人进行每日的配餐,增加营养,提高老人身体机能,减少风险的发生。

对于此类的意外风险,自理老人,介助老人,介护老人都是高概率发生群体,所有老人都应该注意。其中发生的概率介护老人最高,其次是介助老人,最后是自理老人。因为介护老人需要护理员帮助进行进食,如果护理员操作不当很容易导致发生进食危险,所以风险最高。除了上述所说的解决方法外,对自理员的培训与训练也是预防饮食安全的重要保证。3.基础设施不完善造成的意外

意外有可能也是建筑设施造成的。加强养老机构的基础设施完善,是对老人安全问题解决与防范的根本要求。住房的基础设施,公共区域的基础设施,餐厅的基础设施等等,都要做好风险防范工作。首先是住房基础设施,包括床位,求助器等设施;首先是床,对于每一个床位都要安装以下设施:床的侧面设计一个可调的栏板以防老人摔到床下;在老人床头处安装求助装置,最好是拉绳式,能方便老人使用,老人发生意外时可以及时求助;这些基础实施对于三类老人来说都是必需的。公共区域的基础设施,例如洗浴间,厕所等地方的安全措施。洗浴间应该有完善的洗澡设备,特别是专业的洗澡设备,对于介助老人与介护老人的需求十分大,不仅能保证老人的洗浴安全,同时也方便了老人。对于厕所,厕所的地砖应该是防滑的,地面有一定倾斜度,方便排水,防止积水,残障老人专用马桶都是老人的安全保障;对于餐厅,老人吃饭以及日常用到的桌子应该是无棱角的,以防磕伤;保持地面平整,消除门槛,不设地面障碍;各种设施都应该有扶手的设计;既要注重实用性,又要注重安全性;这些都是保障老人三类老人安全生活的基础,也是必不可少的设施,养老院对此应该给予重视,加大设施方面的投入。

对于老人发生意外事故风险,护理员要承担的责任是很大的。举一个服务人员护理不当的例子,一个护理员给一个不自理的老人洗澡,放在浴缸里面就走一小会,老人就把浴缸的热水龙头开了,烫伤以后并发症出来就死了。这个护理员当然没想到老人会打开水龙头,况且这个温度的水年轻人不见得会烫伤,但是老年人的皮肤非常薄,对温度的感受和我们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护理员要有专业的护理知识以及风险意识,尽量在为老人服务的时候不要分心,因为你想象不到你不在的时候老人会发生什么危险。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护理员对于老人更安全、更快乐地生活在养老院有很大的重要性,因此养老院在招聘护理员时,要考虑到以下几点:

1、对待老人要有爱心、耐心,工作要细心,有责任心,不得虐待辱骂老人,平等的对待每一位老人

2、要取得劳动部门颁发的养老护理员职业证书。没有证书的,看其品质良好可在上岗前对其进行培训。

3、有良好的仪容仪表,身体健康,没有传染病

4、吃苦耐劳、要有奉献精神,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要忠诚于它、于老人、于养老院。

二、心理健康问题

老年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内部心理过程和谐一致,与外部环境良好一致的状态,具体表现为:认知功能正常、情绪积极稳定、自我评价相当、人际交往和谐、适应能力良好。在养老机构中,入住老人在其生理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自然也要追求心理需求的满足,然而由于自身衰老以及后天各种因素造成老年人心理上的压力,相应的心理需求并未得到满足或部分满足。其具体表现为黄昏心理(即心理空虚问题)、心理自卑、安全感缺失等。对于一些介护老人来说,每天就是躺在床上,日常生活的一切都是在床上,不能随时下床再加上子女不常来看望,他们的精神世界空虚。因此,老年人容易患上抑郁症,这不仅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生命质量,也使老年人的躯体疾病病情加重和慢性化。对介护老人进行定期的户外活动,避免长时间呆在房屋,造成心理疾病。中国自杀率最高的人群是老年人,每年至少有10万55岁以上的老年人自杀死亡,占每年自杀人群的36%。也就是说,每3个自杀的人中就有1个是老年人。目前,自杀已经成为我国老年人死亡的第十位原因。而在自杀死亡的老年人中,95%的老年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其中40%~75%有明显的精神抑郁。老年抑郁症不仅给病人带来极大的精神痛苦,还带来了极其沉重的经济负担。

对于介助老人的心理问题是最应该被重视的。介助老人因为身体有障碍,加上心理有一定的自卑感,思想封闭,逃避与人交流。所以,护理员应该多与老人交流谈心,组织养老院老人联谊活动,加强室外活动,将有助于介助老人的交流,加强老人之间的活动,保持老人接受事物的思想,对于老人良好心理状态的保持是十分有效的。

对于自理老人的心理安全问题,相比于介助老人与介护老人来说,他们心理问题发生的可能性较低。因为自理老人能自助完成日常事情,他们喜欢于人交流,并且乐于参与养老院的活动。所以养老院应注意的就是,多注意老人文体活动的举办,丰富老人的生活,也有利于老人交流,保持乐观。

另外在预防措施上,我们可以对自理老人进行分区管理,对不同教育,工种,兴趣的老人人更加细分,对有相同兴趣,爱好,社会层次相同的人安排在一个区域,这将更有利于老人交流,保持老人心态。

还有一种是患有精神疾病的老人。在我们参观大连工人养老院中了解到,患有精神疾病的老人是单独住在一栋楼里且有护理人员看护的。我们进去后,老人们看到我们都很开心,护理员与他们亲密的聊着,很是温暖;在我眼里,他们像小孩子一样,要记住门上的布娃娃来记住自己的房间,感觉他们很快乐的生活着。在参观的过程中,有一个老人一直在给我们唱歌、跳舞,我们对她来说很是稀奇,像弟弟妹妹一样,走时跟我们告别,依依不舍,让我们再来看她。其实我觉得,与其躺在床上受人照顾,不如每一天傻傻的生活着,没有烦恼的好。养老院对于这种老人,会定期的带他们出去散心,安排护理人员陪他们聊天。

对于这些有心理健康问题的老人,养老院应该做出积极的应对措施。首先,完善养老院中适合老年人的健身设备以及各种娱乐设施,定期检查其安全性;老人在活动的时候,最好安排一到两个护理员陪同,以防发生意外。然后,定期举行书法、绘画大赛,丰富老人的业余生活,让他们在活动中彼此欣赏、夸赞,以促进融洽气氛。其次,在天气好的时候可以将护理老人推到外面晒晒太阳,让他们聚在一起聊聊年轻时候的事,彼此熟络,心情会更加舒畅。最后,要大力营造老年心理保健的无障碍环境,及早在全社会构建并启动老年心理无障碍工程。所谓“老年心理无障碍工程”,就是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关爱和尊敬老年人,处处都有敬老助老的良好设施,确实使老年人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在社区,无论走到何处何地,都能感受到人格的尊严和独立,都能无忧无虑,心情舒畅地安享晚年。

三、法律制度完善

养老院中的老人的安全事故不仅给老人、老人家属,也给养老院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事故发生的具体情况有时受限,养老院被老人家属告上法庭的现象屡见不鲜,那么养老院的利益就收到了很大的损害,所以国家应该加强此方面的立法,对养老院及老人的权责规范清楚明了,以防社会混乱。政府部门也要严格审批,不能让条件不完全具备且存在风险的机构留下安全隐患。同时,养老机构也应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去经营和提供服务,才能有效地规避一些不必要的养老纠纷。

还有一个案例,70岁的刘某因智力障碍痴呆,缺乏判断是非和自我保护能力。子女为使其生活更有保障、更有规律,于2010年1月将其送至一家养老院托养。合同约定的服务范围包括照料其饮食起居等日常生活。次月9日中午,刘某需到屋外30米处上厕所,看电视正在兴头上的护理人员陆某让刘某自己去而未陪同搀扶。期间,刘某在上台阶时不慎摔倒,造成腰椎一椎体粉碎性骨折,构成九级伤残。这个案例就说明了护理人员的责任感及专业性问题。作为一名护理人员,你应该本着全心全意为老人服务的心态,有耐心、细心的照顾好老人,但是这名护理人员却在上班期间看电视,不理会老人的求助以致老人摔倒,这种不专业的护理员在养老院的人员招聘中应该尽量避免。

提纲:

内容摘要:主要写这篇论文的主要内容。

一、养老机构中老人的类型

二、养老机构运营过程中老人的意外事故风险类型

1、饮食风险

2、肢体风险

三、发生意外事故的原因分析

1、看护不当

2、设施不周全

3、老人的心理健康问题

四、对策

1、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2、加强对看护人员的培训

养老机构安全风险管理 篇2

关键词:社会养老机构,消防安全,思考

按照人口老龄化国际通行标准, 一个国家的60周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占该国总人口的比重超过10%, 即可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按照这一标准,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 早在1999年我国就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并且老龄人口比重越来越大。随着养老压力的增加, 各式各样的社会养老机构不断出现,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养老压力, 但同时却给消防安全管理带来了很大压力。2015年5月25日, 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康乐园老年公寓发生火灾, 火灾造成38人死亡, 2人重伤, 4人轻伤, 这起火灾事故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受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等客观条件影响, 类似鲁山县康乐园老年公寓这样消防安全条件不达标的社会养老机构仍有很多, 稍有不慎, 类似灾难极有可能再次发生, 加强社会养老机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已刻不容缓。

1 当前社会养老机构消防安全存在的突出问题

1.1 准入门槛低

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要求, 私人如开办养老机构需依法取得民政部门出具的《社会福利机构设置批准证书》, 并向民政部门申请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后才可以正式营业。消防安全是办理《社会福利机构设置批准证书》的一项重要的前置条件。国家为鼓励扶持民办养老机构还出台了很多扶持措施, 比如给予床位补贴和一次性建筑补贴。但在实际中, 一些养老院业主为了图省事, 有些甚至是明知不合格但为了投入经营, 根本不去办理相关手续, 加之有社会需求, 等到监管部门发现时, 养老院已既成事实。由于缺少前期把关, 导致很多不合格、无手续的社会养老机构投入运营, 加之养老机构的特殊性, 存在老人难以妥善安置等客观因素, 导致取缔困难。

1.2 建筑结构形式不达标

在二、三线城市, 县城和农村, 很多私人开展的养老机构采用自家房屋作为老人居住场所, 有些是在单元式居民住宅楼中, 有些是平房, 大多达不到《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要求。突出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建筑耐火等级不足, 有些甚至是使用彩钢板房搭建的临时建筑, 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康乐园老年公寓就是典型的案例, 这种彩钢板房起火5min左右就能造成坍塌, 十分危险。二是安全出口数量不足, 一些平房大多只有一个安全出口, 一些设置在单元式住宅楼中的养老院也仅有一个安全出口, 同时与居民建筑共用一部疏散楼梯, 一旦出现紧急情况老年人很难得到快速有效的疏散。三是缺少必要的防火分隔, 一些养老院的厨房、锅炉房等设有用火设施的房间与老年人居住的房间没有防火分隔, 一旦起火, 势必造成火势快速蔓延至整栋建筑。

1.3 建筑消防设施不完善

按照2006年版本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老人居住场所需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等建筑消防设施, 2015年新修订实施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对老年人居住场所的建筑消防设施设置要求更加严格, 但在实际的消防监督检查工作中我们发现, 绝大多数私营养老机构未按要求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缺少室外消火栓系统, 一些应设置室内消火栓系统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养老机构也没有按要求设置, 尤其是一些经济不发达县城、农村的养老院连基本的灭火器、应急照明灯具等消防设施、器材都没有配备, 一旦发生火情, 势必导致难以及时发现、难以有效扑救初起火灾, 极易造成人员伤亡事故。

1.4 消防安全管理不严格

一部分社会养老机构从业人员消防安全意识淡薄, 有些为减少运营成本, 没有按要求配备足够的护理人员, 在检查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很多“夫妻店”, 直接导致了自身消防安全管理不严格。突出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消防巡查流于形式, 没有安排专门人员开展消防巡查、检查, 一些小的养老机构甚至没有相关巡查、检查工作记录。二是用火、用电管理不严格, 一些养老机构用火、用电比较随意, 平时对用火、用电设施又疏于维护保养, 易产生安全隐患。三是应急演练不到位, 一些场所平时演练走过场, 摆样子, 对负责疏散引导的人员不明确, 特别是对于一些患有疾病行动不便的老人, 有些养老院由于平时对老人清洗照顾不到位, 导致房间会产生一些难闻的气味, 为了不影响养老院的形象, 就把这些老人集中在顶层或单独的建筑之中, 一旦产生火情, 这些老人难以疏散逃生。

2 对策和建议

2.1 紧紧依靠政府推动

近年来, 各级、各地消防部门均认识到了养老机构消防安全问题突出, 并且有针对性地部署了相关的消防安全专项治理, 但在一些地方收效不大, 有些仅是解决了一些表面问题, 对根本性的问题触及不大。消防部门就像“医生”, 但医生不光能开药方, 也得能治病, 往往在一些地方“药方”开得很好, 问题都明确提出了, 可是“病症”却没有得到彻底的根治。究其原因, 就是脱离了政府的统一领导, 仅靠消防部门一家单打独斗注定不会成功。各级消防部门必须将本地养老机构存在的问题摸排清楚, 向政府进行专题报告, 取得政府的重视与支持, 由政府来主导社会养老机构消防安全专项整治工作, 推动整治工作落实到位。

2.2 建立部门协作机制

民政作为社会养老机构的行业主管部门, 在整治养老机构消防安全隐患工作中有着其他部门无法替代的作用, 必须调动民政部门的工作积极性, 由民政部门牵头, 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 成立由公安、安监、环保、质监、食品药品监管、工商、消防等相关部门参加的综合整治领导小组, 通过定期召开工作联席会议, 开展联合检查, 多管齐下, 整治养老院存在的突出问题。

2.3 加强消防监督管理

消防部门和公安派出所作为消防监管部门, 必须加大对社会养老机构的监督检查力度, 找准、找全辖区每所社会养老机构存在的火灾隐患和消防违法行为, 为政府当好参谋, 对于发现的问题要进行分类, 对于有整改可行性的社会养老机构要积极提供技术支持, 提出合理化建议, 指导帮助养老机构尽快消除消防安全隐患。对于先天条件受限, 根本无法整改合格的养老机构, 必须拿出意见, 报请政府及民政部门采取措施妥善安置老人, 并依法予以取缔。

2.4 深化消防宣传培训

要开展有针对性的消防安全培训, 分三类人员进行不同的培训, 一是针对各级政府主管领导和民政部门相关人员要开展培训, 讲解国家有关民办养老机构的消防管理法律、法规, 切实提高对养老机构消防安全的重视程度。二是针对养老机构的负责人、管理人及员工进行消防安全培训, 使之掌握自身消防工作职责, 切实开展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提高自身消防工作能力和水平。三是针对社会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及其家属进行培训, 使之掌握基本的逃生自救常识, 引导其选择消防安全达标的养老机构居住, 从而减少火灾事故带来的危害。

3 结语

加强社会养老机构消防安全管理是当前新形势下的客观要求, 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期待, 各级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必须高度重视起来, 以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高度负责的态度, 全面加强社会养老机构消防安全专项整治, 推动社会养老机构履行消防安全主体责任, 不断加强自身消防安全管理, 确保单位消防安全, 为老年人安享晚年创造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

参考文献

[1]张华锋.加强和改进养老机构消防安全工作的若干思考[J].新安全东方消防, 2013, (02) :48-49.

[2]杨丽.养老机构消防安全管理对策探讨[J].武警学院学报, 2012, (06) :90-91.

养老机构管理人员培训研究 篇3

摘 要:本研究从培训对象来源、培训机制、培训效果和期望建议等四个方面,对养老机构管理人员培训工作现状进行了详尽分析。研究发现,当前养老机构管理人员培训工作中存在着学员培训供需地域分布匹配性不对称、培训对象的覆盖面较窄且连续性不足、培训内容与基层实际需要的衔接不够、课程关联度和课时安排的适宜性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从培训项目、网络培训、培训需求、课程体系、培训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民政干部;养老机构;管理人员;培训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自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快速增长,截至2014年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数量达到2.12亿,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达到15.5%。根据预测,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2.43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口将在2020年突破4600万。2025年老年人口数量将超过3亿;2033年超过4亿,占总人口的比例将高达31.9%。

面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党和政府提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养老机构建设已成为新时期民政的重要工作之一。2014年,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94110个,其中:养老服务机构33043个,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18927个,互助型的养老设施40357个,军队离退休干部休养所1783个;各类养老床位577.8万张,比上年增长17.0%(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27.2张,比上年增长11.5%),其中社区留宿和日间照料床位187.5万张;年末收留抚养老年人318.4万人,比上年增长4.2%。 机构老人高龄化和失能化加剧,他们对机构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希望。党的十八大提出“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的任务,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提高干部素质和能力”。加强对养老机构管理人员培训,提高其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更好地满足广大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已成为急需破解的时代课题。这些对策和建议将对推动养老机构管理人员培训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也将对民政系统干部教育培训有现实意义。

一、国内外管理人才继续教育培训经验评述

(一)国内管理人才教育培训经验

为了更好地肩负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我们党提出了建设学习型政党的要求,并全面实施了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战略。各地各部门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思路、发展的办法推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探索和积累了一批适应工作要求、富有生机活力的有益做法和创新经验,逐步在实践中趟出了一条在培训理念、体制、机制、内容方式和干部参训机制改革创新的具有中国特色干部教育培训道路。

(二)国外管理人才教育培训经验

在西方,领导人才培训包括“领导教育”(leadership education),指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开设领导学和公共管理课程,目的是培养未来的政府领导人才以及素质高、责任感强的公民;“领导培训”(leadership training),目的是帮助职业的、新当选的和可能晋升的领导者进行领导力的开发和提升。主要以美国哈佛肯尼迪政府学院(简称“KSG”)采用的“教育、培训、研究一体化模式”和法国国立行政学院(简称“ENA”)采取的“招录、培训、分配一体化模式”为代表。

总之,国内外对干部教育培训既有不同的定位,但同时又有一定的共同之处。掌握这些动态趋势,将有利于加深对各级各类培训的认识,也有利于开展民政干部培训研究,对开展养老机构管理人员培训研究有一定指导意义。

二、养老机构管理人员培训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调查方法

对参加过民政部培训中心培训的养老机构管理人员进行调查,以问卷调查和结构访谈调查方法为主。通过调查学员的基本情况、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学员对课程设置与培训机制的意见和建议,结合学员在养老机构中的实际工作经验,使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调查资料展开系统性研究,分析和探讨养老机构管理人员培训状况。

(二)问卷分析

共发放调查问卷501份,回收489份,其中有效问卷303份(部分受访人员对个别问题没有回答),被调查者基本情况见表1。从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来看,被调查者的男女比例约为3:5;处于25-55岁的人占88.4%;被调查者所在的地区既有发达地区、也有不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62.4%的人来自东部地区,约占所有人数的五分之三,27.7%的人来自中部地区,仅有10.0%的人来自西部地区;有来自城市的也有来自农村,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从文化程度看,38.2%的人是高中(中专)学历,大专(高职)和本科学历分别占27.2%和31.2%,研究生及以上仅占3.3%。整体而言,学历处于大专及以上者占61.7%,但其专业是否对口、技能是否过关仍有待考察。

本研究样本在养老机构的工作年数、职务级别、参加培训等情况见表2。被调查者中,56.4%的人在养老机构工作年数在5年及以下,占所有人数的近五分之三,20.3%的人在养老机构工作达6至10年,10.7%的人在养老机构工作11至15年,16至20年和21年及以上的人分别占5.7%和6.9%。可见,参训人多为年轻人,也说明养老机构管理层对青年人才的需求量大,近几年进入的新人也较多。其中,有47.1%的被调查者处于管理层(中层),一线工作人员占22.2%,决策层和执行层也占到一定比例。少数工作人员在机构中扮演双重角色,如他们既是管理层也是执行层。也反映出他们对培训内容的需求也具有多重性。同时,有55.2%的人参加过1次培训,参加2次培训的人占22.9%,3次及以上占12.1%,9.8%的人此前未参加培训。

同时,本研究还对35名参训干部结合养老机构管理概况进行了深入访谈,收集了丰富的一线材料。

三、养老机构管理人员对培训的评价与期望

(一)养老机构管理人员对培训的评价

在所有被调查者中,有52.4%的人认为培训对自己的启发帮助大,43.9%的人认为启发帮助较大,仅有3.7%的人认为启发帮助不大。

1.对培训课程的评价

养老机构管理人员培训课程分为6类,包括管理类课程、专业类课程、业务类课程、政策解读类课程、研讨类课程和拓展类课程。被调查者从专业性、内容丰富性、目标清晰性、主题明确性、课程关联度、课时安排合理性等6个方面对培训课程进行评价。拓展类课程专业性最强、目标最清晰;管理类课程主题最明确、内容最丰富;政策解读类课程的目标较清晰、主题较明确。所有课程的评价指标中,对课程关联度和课时安排的评价都较低。

2.对教师结构的评价

被调查者对教师结构的评价主要呈现以下特点:对民政业务专家的执教希望最强烈,其次是机构管理专家、相关专业技术专家、民政系统领导。对民政理论专家的需求度较低。

3.对培训方法的评价

适宜的培训方法是培训效果的重要保证,主要有讲授、视听、研讨、案例分析、参观考察和参与式学习6类方法。为了便于统计,分别赋予每类方法分值,依次为6分、5分、4分、3分、2分和1分。统计得出,培训方法的满意度排序是:讲授法(1055分)、案例分析法(913分)、视听法(734分)、研讨法(700分)、参观考察法(579分)、参与式学习法(539分)。

(二)养老机构管理人员对培训的期望

被调查者对培训的期望主要体现在授课内容、师资结构、培训方法3个方面:

1.授课内容方面

期望授课内容应以问题为切入点,以针对的问题种类进行课程分类,讲授理论知识时也应多联系实际。此外,要增加重点的法规政策的讲解,调高学员依法管理的能力。

2.师资结构方面

期望培训班应以实务型专家为主,以系统内的领导为辅。实务型专家可以将理论研究与实务经验相结合,讲授过程中瞄准问题特点,讲授内容更具针对性。

3.培训方法方面

期望培训方法更加多样性,以讲授和案例分析为主,减少纯粹理论“填鸭式”教学,在此过程中穿插研讨、小组讨论交流,组织被调查者互动交流,增加被调查者与老师面对面座谈交流的机会。

四、养老机构管理人员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学员培训供需地域分布匹配性不对称

从现实情况看,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的养老机构管理人员对培训学习的需求体现更为迫切,但从数据统计来看,东部地区的人占62.4%,中部地区的人占27.7%,西部地区的人仅占10%;同时,76.9%的人来自城市养老机构,23.1%的人来自农村养老机构。可以看出,参加培训者与需要培训者匹配度较低。

(二)培训对象的覆盖面较窄且连续性不足

调查中55.2%的人仅参加过一次培训,参加两次培训的人占22.9%,可见,培训的覆盖面较窄,学员到培训中心参加培训机会的很少,对同一批人进行二次或多次培训较少,培训缺乏连续性。机构养老在养老服务体系中承担“支撑”作用, 扩大培训覆盖面,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素质刻不容缓。

(三)培训内容与基层实际需要的衔接不够

在授课内容上,尽管内容量大、涉及面广,但与基层实际衔接不够,尤其是理论性内容较多,很多被调查者感到枯燥,也难以在实践中应用。培训收效甚微,违背了培训的初衷。如在“养老院中,老人陈某与刘某在洗衣时发生口角,在场的护理人员不知如何是好而未劝阻,双方发生肢体冲突,致使陈某被推倒在地,头部受伤,用去医疗费用32000余元,并留下后遗症,面对陈某的赔偿请求,养老院以其应找加害人刘某为由拒绝。”此类纠纷在养老机构非常普遍。因此,如何完善机构管理机制,如何保障老年人的人身安全,如何预防此类事件的发生是管理人员迫切需要的。

(四)课程关联度和课时安排的适宜性不足

在对课程体系的整体评价中,“专业性强”和“内容丰富”居前两位,“课程关联度高”和“课时安排合理”居后两位。解决机构中的问题需要多方面知识,解决一个问题会牵涉到法律类、管理类、业务类等多方面知识,设计课程要考虑课程间的关联度,每个培训课程要为培训目标服务。此外,课时安排也缺乏合理性。由于培训时间较短,因此课时安排相对密集,部分被调查者反映精力难以跟上,同时被调查者文化程度和知识背景参差不齐,信息量过大,被调查者的理解能力也跟不上,导致培训过程中多次出现出勤率不高的现象。

五、完善养老机构管理人员培训的主要对策

(一)完善培训机制,照顾特殊地区需求

养老机构管理人员培训班培训对象来自东部地区的较多,来自西部地区较少;来自城市的较多,来自农村少。针对学员分布不均的问题,培训中心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考虑:一是完善培训项目。在申请养老机构管理人员培训项目时,要考虑到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特殊需求,安排举办西部地区养老机构管理人员培训班和农村地区养老机构管理人员培训班。二是建立培训基地。由于西部和农村地区养老机构经济落后,到北京参加培训交通成本过大,培训中心可以考虑“走出去”培训,在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建立培训基地,把培训班举办在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

(二)拓展网络培训,满足基层培训需求

我国各类机构管理人员规模宏大,目前民政部培训中心培训部每年只能培训2000多名养老机构管理人员,面授培训非常有限,利用网络培训的广覆盖的优势,满足更广大学员需求,是培训中心的发展方向之一。目前,民政部培训中心的远程教育中心已录制好了养老护理员的课程,已在各地开展远程培训,也积累了一部分经验。建议下一步开发更加适合养老机构管理人员培训的课程,让更多的管理人员接受优质的培训。

(三)坚持多头并举,实现学以致用目标

《2013—2017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明确指出,干部培训工作要“坚持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要想在短短的一到两星期的时间内贯彻落实好理论联系实际的这一原则,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1.聘请实务专家

业务专家和机构管理专家往往具有实务经验,授课过程中运用案例方式开展培训,效果显著。相反,理论专家多停留在研究层面,从宏观角度讲解理论知识,学员由于的文化水平限制,学术理论素养很难跟上,短期内潜移默化式的影响效果甚微。民政系统领导多以解读会议精神、政策宣讲为主,仅有的基层考察经验也是走马观花式的,很难切入实际,使培训质量大打折扣,培训目标难以实现,更谈不上培训工作的创新。

2.丰富授课形式

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培训方法的运用较为关键。目前的培训方法主要以集中讲授为主,将理论融于案例的讲解方式更能激起学员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掌握相关知识。同时在该过程中要注重多方互动,一方面重视教学相长;另一方面重视学学相长。培训教师和学员之间互动,教授有理论知识,学员有实践上的困惑,两者进行碰撞,有利提高培训效果。学员和学员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学习,能够取长补短, 实现学学相长。

3.尝试建立选课制

培训课程安排过于集中,多数被调查者难以在短期内消化,同时出勤率也不能保证,影响培训整体效果。学员个人文化背景不同、工作领域不同、学习需求和兴趣不同,建立学员选课制是培训个性化的一种体现,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有利于学员的个人发展。培训的公共课要求所有学员参加,选修课由学员自主选择,使学员“有的放矢”,提高学员学习积极性。培训中心根据不同层次的需求建立一揽子的培训科目和专题,让学员从培训“菜单”中自由“点菜”。

(四)把握培训原则,逐步完善课程体系

为了使培训课程体系更科学合理,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一是把养老机构对管理人员所在岗位的要求和管理人员的学习需求结合起来。培训课程既要满足岗位工作的要求,也要符合个人发展的需要。二是把满足需求和引领需求结合起来,培训课程既要适应当下培训需求,同时,也要引领出具有前瞻性的需求,有些需求不去引领就不会产生。养老机构管理人员开设老年社会工作实务方面的课程,就是引领需求一种。三是把培训老师的学科专长和服务培训工作大局结合起来,老师不是能讲什么就讲什么,也不是喜欢讲什么就讲什么,要服从和服务培训工作大局,正真实现“缺什么,补什么”, 让学员成为培训的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四是把理论武装和人文养护心灵结合起来,在培训班开设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课程。养老工作是一项充满博爱的工作,应把道德品质的培养贯彻培训的全过程。

注重培训结束后的跟进工作和质量评估工作。把学员反映出的典型实例搜集起来,制作成培训案例集,作为下一次培训课程的一部分,让学员讨论学习。通过培训,逐步形成“提出问题——参加培训——交流讨论——反复实践——解决问题”的良性循环,通过广泛交流和反复实践,总结问题在养老机构存在的普遍性,形成相关案例库。要注重对学员的再培训,使学员的问题在理论与实践的反复对比和探索中得到解决。

(五)加强培训管理,提高培训服务质量

加强制度建设,是提高培训服务质量的关键。培训服务工作覆盖广泛,事无巨细,既是培训中心的“门面”和“窗口”,又是保证培训工作顺利进行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建立健全具有全局性、规范性和标准性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部门职责、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用制度管人,不断提高服务人员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同时,要加强培养服务人员的大局意识,提高对待公益性培训的认识。养老机构管理人员培训是福利彩票公益金支持的培训项目,学员所有的费用都是免费。培训服务人员一定要有全局意识,不要因为公益培训没有带来经济效益而降低服务标准。事实上,这样的培训项目是民政部用公益金购买培训中心对学员的培训服务,也即是政府替学员出了钱,培训中心应该做到为政府负责,为学员负责,让学员感到满意。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EB/OL]. http://www.gov.cn/jrzg/2010-08/17/content-1681885.htm,2010.

[2]民政部.老年机构管理办法[EB/OL].http://www.mca.gov.cn/article.

[3]国务院办公厅.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EB/ OL].http://www.chinapeace.gov.cn/2011-12/27/content_4509621.htm.

[4]王兴盛.终身教育背景下干部培训工作探析[J].教育科学.2009.5.

[5]张显碧等.某地区养老护理人员培训需求的质性研究[J].护理研究,201,(2).

[6]史策.干部培训改革创新着力点探析[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2,(2).

[7]陈燕楠.干部教育培训研究干部教育培训方式方法创新的新趋势[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2,(11).

[8]姚志红.干部短期培训中的“理论联系实际”[N].学习时报,2014,(9).

[9]Irwin L.Goldstein& J.Kevin Ford.组织中的培训(第4版)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10]WilbertJ.Mckeachie.Mckeachies TeachingTips(Elev-enth Edition) [M].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2002.

[11]习近平:以改革创新精神做好新一轮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N].人民日报,2008-7-17(01版).

[12]彭赋桂.创新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思考[E B/O 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08-05-22.h t t p://c p c.p e o p l e.c o m.c n/ GB/117092/117104/7282999.

[13]习近平:做好新形势下干部教育培训工作[N].学习时报,2010.8.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10/25/c_12697191.

养老机构安全目标责任书 篇4

责任书

甲方:

安全消防领导小组 乙方:

为切实加强养老机构安全管理责任,按照“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 的方针和“谁主管、谁负责,谁负责、追究谁”的原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规定,为强化养老机构的安全意识,明确安全工作责任,防止和杜绝重大安全事故发生,甲乙双方签订如下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甲方责任:

1、及时传达贯彻上级关于安全工作的重要指示和要求.2、定期或不定期对乙方安全、消防工作进行监督管理和检查指导。

3、督促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宣传教育,提高职工安全素质,增强安全意识。

4、协助有关部门依法查处安全生产伤亡事故并在规定时间内上报。乙方责任

1、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严格遵守履行各项安全生产工作的法律、法规、条例,制定安全制度、安全预案,提高自防自救能力,保障消防安全,合法经营,证照齐全。

2、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制,养老院所有生产生活安全、消防安全责任本着“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由该养老院的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承担。

3、高度重视安全工作,认真排查安全隐患,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处理;保障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畅通,并设置符合国家规定的消防疏散安全标志,落实专人实行每日防火巡查、建立巡查记录。

4、采取积极措施,做好“五防”:防火、防盗、防触电、防中毒、防老人走失;切实做好设施安全、用电安全、用火安全、药品安全、食品安全、饮食卫生安全、交通等安全。

5、对职工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定期组织安全检查、消防检查,有安全隐患整改记录、安全教育培训记录,对重大事故隐患整改要及时采取整改措施或上报有关部门。服务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杜绝火灾、中毒事故的发生。

6、管好入院老人在院内的行为安全和住宿安全,杜绝打架斗殴,酗酒闹事;防止易燃、易爆、剧毒及危险物品进入敬老院;拒绝邪教和非法组织进入敬老院.7、积极参加财产人身保险、工伤保险,完善劳动用工合同,保障企业财产安全和职工合法权益。

甲方单位(盖章): 乙方单位(盖章): 甲方责任人(签字): 乙方责任人(签字):

乙方安监员:

乙方安监员联系电话:

养老服务机构意外风险防范 篇5

授课人:中国社会福利协会张雁

目录

一、“意外事故”的定义

二、养老机构经常发生的意外事故及主要原因

三、养老机构意外事故的防范措施

一、“意外事故”的定义

意外事故就是一种突然发生的、出乎人们意料的意外事件。由于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非常复杂,往往包括许多偶然因素,因而事故的发生具有随机性质。在一起事故发生之前,人们无法准确地预测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什么样的事故。

意外事故是一种迫使进行着的生产、生活活动暂时或永久停止的事件。事故中断、终止人们正常活动的进行,造成人员伤害、死亡、职业病或设备设施等财产损失和其他损失,必然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某种形式的影响。是一种违背人们意志的、人们不希望发生的事件。

二、养老机构经常发生的意外事故及原因(一)坠床

1、意识障碍老年人,因躁动不安,在自主或不自主的活动中坠床;

2、护理过程中,因翻身不当造成坠床。多发于有意识障碍、行动不便但尚未完全卧床或完全卧床的老年人。坠床是造成老年人外伤和骨折的原因之一。(二)跌倒(摔伤、骨折)

1、大脑反应迟缓;

2、姿势控制力降低;

3、肢体协调减弱;

4、心脑血管病变;

5、药物因素;

6、环境因素;

老年人跌倒,易造成软组织挫伤和外伤出血。严重的造成骨折,易骨折部位一般为腕部、椎体、髓部(多为股骨颈部位)。

多发于行动不便但尚未完全失去行走功能的老人和患有老年性痴呆症的老年人。世界卫生组织认为,跌倒是老年人慢性致残的第三大原因。(三)压疮

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造成血液循环障碍,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导致软组织溃烂和坏死。

多发于长期卧床的老年人。(四)走失

1、由于老年人的记忆力、尤其是近期记忆明显的减退,常常无法辨认时间、地点、人物,其定向力发生障碍,出现判断错误,迷失方向;

2、与家人、其他住寓老年人、护理人员发生矛盾,赌气出走。

多发于患有老年性痴呆症的老年人。(五)火灾

1、卧床吸烟;

2、乱扔烟头;3, 蜡烛引燃;

4、蚊香引燃;

5、电器使用不当;

6、用火不慎;

7、自燃;

8、纵火等。

多发于有吸烟老人的房间或电线老化的用电设备的地方。(六)烫伤

1、为老年人用热水袋或热宝取暖时,长时间放置于一个部位,使局部慢性受热;

2、为老年人洗浴时水温过热;

3、因老年人活动不便打翻热水或热饭;

4、老年人躺在床上吸烟,引燃被褥等。

多发于因皮肤老化而感觉迟钝的老年人。(七)噎食

1、身体老化引起的神经反射活动衰退,咀嚼功能不良,消化功能降低,唾液分泌减少,引起吞咽障碍;

2、脑血管病变使老年人吞咽肌群互不协调,造成吞咽动作不协调;

3、进食时情绪激动,引起食管痉挛;

4、进食大块食物未经嚼碎就吞咽;

5、进食过快。

多发于有吞咽功能障碍的老年人。

三、养老机构意外事故的预防措施(一)增强法制观念,施行规范管理

养老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对养老机构而言,要想规避服务风险,首先必须认真学习国家颁布的各项法律法规。

1、在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方而,要认真学习《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务院颁发的2013年第35号文件)。

2、在养老设施建设方面,可以参照1999年由国家建设部和国家民政部共同颁布施行的《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和民政部2011年3月1日起颁布施行的《老年养护院建设标准》。

3、在养老机构管理和服务质量管理方面,要认真贯彻执行:(1)2013年7月1日起国务院颁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其中:“第四章社会服务”、“第六章宜居环境”、“第八章法律责任”都对养老服务提出了明确的法律要求;(2)2013年7月1日起国家民政部颁布施行的《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办法》;,(3)2013年7月旧起国家民政部颁布施行的《养老机构管理办法》;(4)2013年5月旧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颁布施行的《养老机构基本规范》;(5)2012年4月旧起国家民政部颁布施行的《养老机构安全管理》;(6)2009年5月1日颁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这是一部以国家《宪法》为依据的消防安全方面的专门法律。(二)加强内部管理,完善各种规章制度

养老机构要加强内部管理,完善的规章制度,规范管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要加强安全教育和自我防范,对发现的安全隐患,要逐项落实整改措施,切实把各种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这是做好养老机构意外风险防范的重要保证。

1、加强隐患排查,预防意外事故发生(1)加强老年人个人管理

(2)认真排查老年人居住环境用电安全和火灾隐患(3)加强对生活用火的管理(4)认真落实卫生安全措施(5)认真搞好食品卫生管理

(6)定期对老年人居室进行全而隐患排查和修缮(7)严禁组织老年人在水边、公路上活动、游玩

2、老年人安全防范措施

(1)老年人坠床的预防((2)老年人跌倒的预防(3)老年人走失的预防((4)老年人噎食的预防(5)老年人烫伤的预防((6)老年人压疮的预防(7)火灾的预防: A、养老机构应当履行下列消防安全职责 B、消防工作中四懂、四会、四能力

3、制定完整的意外防范预案: 对于意外事故,防患于未然非常重要,必须制定意外防范预案。应针对有可能发生的意外事故防范预案有:(一)防范老年人坠床

(二)防范老年人跌倒(摔伤、骨折)(三)防范老年人压疮(四)防范老年人走失(五)防范火灾(六)防范老年人烫伤(七)防范老年人噎食(八)防范老年人心脏骤停(九)防范老年人食物中毒(十)防范老年人传染病(十一)防范老年人自伤、自残

完整的防范预案制定应该包括三个步骤: 第一步:事故发生前一一预防 第二步:事故发生时一一措施 第三步:事故发生后一一总结

(7)给老人安排适当的活动、治疗作业、智力康复和自理能力等训练,循序渐进,持之以恒;(8)在老人房间门口做特殊、容易记忆的标识,利于老人的辨认。带着老人反复熟悉周围环境,强化记忆;(9)易走失老人可佩带联系卡片或爱心手环,注明老人姓名、居住地、联系方式等,便于走失时接受他人的救助,安全返回;

4、员工管理;(1)加强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使老人得到良好的照料;(2)加强巡视,让爱游走的老人总是在自己的工作视线范围内;(3)提高护理技巧,制定完整的易走失老人的管理办法;(4)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共同关心、参与和管理。

第二步:事故发生时一一措施

当发现老人走失后要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1、当班护理员立即报告带班长和院长;

2、院长立即组织知情人分析老人出走的可能去向,制定寻找路线;

3、院长亲自与家属取得联系,通报情况,结合家属提供的信息,扩大寻找范围;

4、迅速组织员工分成若干个小组,按分析线索分头寻找,并与院长随时保持联络;

5、必要时寻求派出所、街道或媒体的帮助。

找回走失老人后要做好下列工作:

1、立即让老人卧床休息,减少消耗并对老人进行安抚工作;

2、立即通知家属,并向家属通报老人现状;

3、立即对身体做全面检查,注意有无外伤并实施对症处理,可设专人护理并做详细记录;

4、经检查如老人生命体征正常且无外伤,可给老人洗一个热水澡,更换内、外衣并制作一份半流质营养餐请老人食用。

第三步:事故发生后一一总结 制定终结处理方案:

1、召开全员大会分析原因,找出问题,分清责任;

2、制定防范措施,全员培训,杜绝事故再发生;

3、抚慰家属,协商合理解决方案。

4、建立服务质量监督机制

养老机构服务质量管理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老年人入住评估准确无误(健康体检、能力评估、入住初期跟进、二次评估);(2)老年人护理计划制定要规范,要严格执行,不能流于形式;(3)做好最基础的护理记录,其中包括: 1)护理交班记录: 2)一般护理记录: ①日常生活护理记录 ②卧床老人翻身记录 ③特殊老人护理记录: A.危重症老人护理记录: a.个案护理方案b.个案护理记录 B.入院评估表

(4)组织落实,制度落实,监督检查各项安全指标落实情况。

要充分认识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把安全服务工作纳入重要工作指标考核之一,进一步强化岗位责任制,院长是安全管理工作第一责任人。对责任不落实、处理不及时、发生重大问题或重大事故的,要严肃追究有关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三)专用设施对防范风险的重要作用

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专业化设施设备,己成为养老机构消除安全隐患的必备条件。

下面介绍一些国外养老机构有安全防护功能的专用设施设备:

(四)人才队伍建设是实现专业化服务的保障

《民政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明确提出:要“培养壮大职业化养老护理员队伍”、“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为核心,加快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技能合格的民政技能人才队伍”。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再次强调要“加强老年护理人员专业培训”。(五)签署有效协议可以保护双方合法权益 《养老机构基本规范》第十一条明确规定: “养老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服务,应当与接受服务的老年人或者其代理人签订服务协议”。并对服务协议的十个方面做了具体要求。

(六)养老服务行业急需法律保障的呼声:

1、养老服务行业急需政府出台一部《老年人意外伤害处理办法》

用法律法规来明确养老机构发生意外事故后各方所需承担的责任,切实维护双方合法权益,使养老机构做到有法可依,健康发展。

2、养老服务行业急需建立健全老年人意外伤害的保险机制,以分担养老机构的风险。

政府可以对购买该类保险产品者给予一定补贴,以鼓励提供养老服务的机构和老年人个人购买,并积极推进养老机构意外伤害保险实施和全覆盖,以此降低因意外伤害给老人和养老机构所带来的经济损失。

苏州市民办养老机构管理办法 篇6

《苏州市民办养老机构管理办法》已经2011年3月2日市政府第66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发布。市长

二○一一年三月十六日

苏州市民办养老机构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民办养老机构的管理,维护老年人及民办养老机构的合法权益,促进养老服务事业健康有序地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民办养老机构的设立、服务与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本办法所称民办养老机构,是指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个人举办的,为老年人提供住养、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等养老服务的机构。

护理院、老年康复医院的设立及管理,按照医疗机构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 市、县级市、区民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民办养老机构的监督管理工作。

规划、财政、公安、卫生、人社、住建、国土资源、物价、税务、环保、安监、工商、消防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民办养老机构的监督管理工作。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地社会经济发展和养老需求状况,制定养老机构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养老机构发展规划应当合理确定民办养老机构的设置规模、布局以及发展方向。

第五条 鼓励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依法举办民办养老机构。对民办养老机构,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给予相关政策扶持。

第六条对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七条民办养老机构可以参加所在地养老服务行业协会或成立行业协会。行业协会应当加强自律管理,并履行下列职责:

(一)建立民办养老机构自律机制,制定或参与制定并组织实施本行业的行规行约,对违反协会章程或者行规行约、损害行业整体利益的会员,采取相应的行业自律措施;

(二)有向国家机关反映涉及本行业利益事项的建议权,制定或参与制定行业发展规划、技术和服务标准,组织开展民办养老机构服务等级评定;

(三)开展行业统计、培训和咨询,促进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

(四)协调或参与协调民办养老机构之间及民办养老机构提供服务过程中产生的争议;

(五)开展其他行业自律、服务、协调等活动。

民政部门应当支持行业协会依法开展业务活动,并加强对行业协会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第二章 设立、变更和终止

第八条 设立民办养老机构,应当符合养老机构的发展规划,并具备以下条件:

(一)申办人是单位的,应当具备法人资格或者是依法成立的其他组织;申办人是公民的,应当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二)有完善的机构章程和管理制度;

(三)有合法的且符合养老机构建筑设计规范和技术标准、符合国家消防安全和卫生防疫标准的服务场所;

(四)老年人单人间居室使用面积不小于10平方米,双人间不小于14平方米,三人间不小于18平方米;

(五)床位数达到50张以上;

(六)有基本生活用房和室内外活动场地,有与业务性质、范围相适应的生活、康复、医疗设施;

(七)有与开展服务相适应的管理人员、卫生技术人员和服务人员,卫生技术人员应当符合卫生部门规定的资格条件;

(八)有与其服务内容和规模相适应的流动资金。

民办养老机构设立内设医疗机构的,应当履行相应的医疗机构设置审批手续。

第九条 筹建民办养老机构,申请人应当向所在地县级市、区民政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筹建申请书及可行性报告;

(二)申请人资格证明;

(三)拟办民办养老机构合法场所的证明文件;拟新建的,应当提交行政区域内国土、规划部门的用地、规划审批文件。

第十条 县级市、区民政部门应当自受理筹建申请之日起15日内进行审核,符合民办养老机构发展规划等要求的,核发《苏州市社会福利养老服务机构筹建批复书》,并书面告知设立条件。对不符合要求的,民政部门应当书面告知申请人。筹建批复书有效期为一年。民办养老机构在筹建批复书的有效期内未筹建的,应当按照筹建批复程序,重新办理筹建手续。

第十一条民办养老机构开业前,应当向所在地县级市、区民政部门提出执业申请,并递交下列材料:

(一)开业申请书;

(二)合法场所的证明文件;

(三)医疗设施配套情况证明;

(四)机构章程和管理制度;

(五)管理人员、工作人员名单及有效证件的复印件,工作人员应当符合有关部门规定的健康标准;

(六)有与其服务内容和规模相适应的流动资金证明;

(七)建设单位的竣工验收合格证明,消防、卫生防疫等部门出具的验收合格文件,环保部门出具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意见。

第十二条民政部门应当自受理开业申请之日起30日内进行书面审查并实地查验。符合设立规定的,核发《社会福利机构设置批准证书》。不符合设立规定的,应当提出整改意见,书面告知申请人;整改后仍不符合规定的,不得授予《社会福利机构设置批准证书》。

经卫生行政部门审批同意设立的护理院、老年康复医院,如需办理《社会福利机构设置批准证书》的,到所在地县级市、区民政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的相关材料。第十三条 民办养老机构根据机构性质,依法履行登记手续,并向税务部门办理税务登记:

(一)按照民办非企业单位管理的,到所在地民政部门办理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

(二)按照企业管理的,到所在地工商部门办理企业登记。第十四条 民办养老机构分立、合并、解散或者变更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服务范围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向登记部门办理相关手续。

第十五条 民办养老机构因停业或其他原因需要解散的,应当在解散前3个月向民政部门报告,妥善安置服务对象。民政部门应当协助做好安置工作,并加强监管。

接受政府补贴的民办养老机构解散时,应当在民政部门和有关单位的指导下开展清算工作。第十六条 民办养老机构登记部门,应当依法公开民办养老机构的设立、变更等相关信息。第三章服务和管理 第十七条 民办养老机构应当执行有关社会福利养老机构管理规定,按照核准的服务范围,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明确工作规范、服务标准,并向社会公开。第十八条民办养老机构开展服务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根据服务对象的生活自理能力和护理的等级,实施分级护理服务;

(二)护理人员与服务对象的配备比例符合要求,服务对象生活能自理的,配备比例不低于1:10;需要半护理的,配备比例不低于1:5;需要全护理的,配备比例不低于1:3;

(三)制定适合老年人的营养均衡的食谱,合理配置适宜老年人的膳食;

(四)开展适合老年人特点的康复活动、文化体育活动;

(五)建立疾病预防制度。为服务对象建立健康档案,定期体检;对入住后患传染病和精神病的老年人,应当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采取必要的隔离措施,并通知其监护人转送专门的医疗机构治疗;

(六)建立24小时值班制度,做好老年人看护工作;

(七)建立卫生消毒制度,定期消毒老年人使用的餐具,定期清洗老年人的被褥和衣服,保持室内外整洁。

第十九条民办养老机构应当善待收住的老年人,不得歧视、虐待、遗弃服务对象。第二十条入住民办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应当遵守所住养老机构制定的各项管理制度。

第二十一条 民办养老机构应当根据本机构设施设备条件、管理水平、服务质量、护理等级自主确定收费标准,并报所在地民政、物价部门备案。民办养老机构收费应当使用相应票据,应当公开收费项目和标准,实行明码标价,接受社会监督。民办养老机构设立的医疗机构开展医疗服务,执行医疗服务价格管理的有关规定,收费实行明码标价。属于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其收费项目和标准执行《江苏省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及相关的管理规定,实行《收费许可证》管理。民办养老机构应当按月收取服务费用。

第二十二条 民办养老机构应当与服务对象或者其监护人签订服务协议,明确双方权利、义务。

第二十三条 民办养老机构应当依法与其工作人员签订劳动合同,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保障工作人员合法权益。

第二十四条民办养老机构应当定期组织工作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提高工作人员职业素质和业务技能。

第二十五条 民办养老机构应当定期对设施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检查,确保设施设备的安全。政策扶持

第二十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对民办养老机构给予政策扶持。对民办非企业性质的民办养老机构给予床位建设、运营补贴;资助民办养老机构参加养老床位综合责任险。鼓励、支持公民、法人或其他社会组织向民办养老机构捐资、捐物或者提供无偿服务。第二十七条符合养老机构发展规划,取得《苏州市社会福利养老服务机构筹建批复书》的民办养老机构的建设用地,符合划拨条件的,可以通过划拨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应当通过出让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有关部门应当通过协议、招标或拍卖出让的方式供地。

鼓励依法利用闲置厂房或者其他建筑举办民办养老机构。

第二十八条民办养老机构使用水、电、气、电话、网络的使用费,按照居民生活(住宅)类收费标准执行。

第二十九条 符合条件的民办养老机构应当依法享受税收优惠。第三十条 民办养老机构设立的医疗机构,符合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条件的,经人社部门审核,可以作为定点医疗机构。护理院、老年康复医院以及民办养老机构内设的医疗机构聘用的卫生技术人员,在科研立项、继续教育、职称评定等方面享受与公立医疗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同等的待遇。

第三十一条在民办养老机构就业的持有本市《就业失业登记证》的人员,政府为其免费提供养老护理等相关职业技能培训,培训后经职业技能鉴定合格的发给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在民办养老机构就业的人员为已认定的就业困难人员的,可按照规定享受社会保险补贴等就业扶持政策。监督检查

第三十二条县级市、区民政部门应当加强对民办养老机构的监督和管理。民政、人社、卫生、财政、物价、公安、安监、消防等部门,应当定期对民办养老机构的场所、设施设备、人员配备、服务质量、卫生、安全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向社会公布检查结果。第三十三条 民办养老机构实行信用管理制度。县级市、区民政部门应当为本辖区内的民办养老机构建立信用档案。对民办养老机构的检查、考评、投诉、表彰等情况,应当及时记入信用档案。

第三十四条民办养老机构实行考评制度。具体考评办法由市民政部门制定。民办养老机构的考评工作应当与民办养老机构的服务等级评定相结合。

民办养老机构的考评工作应当根据民办养老机构的服务规模、质量和服务对象的满意程度,进行综合考评,并按绩兑现政策性补贴。

民办养老机构考评不合格的,由所在地县级市、区民政部门下达限期整改通知;逾期不整改或整改后仍不合格的,暂停享受有关优惠政策。第六章罚则

第三十五条民办养老机构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法律、法规和规章已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六条民办养老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不再享受相关的优惠政策,并由有关部门追缴已减免的相关费用:

(一)擅自改变主要场地或主要设施用途的;

(二)违反民办养老机构工作规范和服务标准,侵害服务对象合法权益,服务对象投诉且查证属实达到3次(含)以上的;

(三)当年发生责任事故,造成社会不良影响的;

(四)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相关职能部门发出整改通知后拒不整改或整改不合格的;

(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违法行为。

经营时间不满十年的民办非企业性质的民办养老机构解散或者改变为企业性质的民办养老机构,民政部门应当收回民办养老机构床位建设补贴。

第三十七条 民办养老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市、区民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2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以10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依法履行设立、变更和终止手续的;

(二)擅自改变主要场地、主要设施用途的;

(三)护理人员与服务对象的配备比例未达本办法规定的;

(四)未按照规定与服务对象签订服务协议的;

(五)违反民办养老机构工作规范或服务标准,侵害服务对象合法权益或者歧视、虐待、遗弃老年人的。

第三十八条民政部门和其他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民办养老机构的监督管理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机关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七章附则

第三十九条本办法自2011年5 月1 日起执行。主题词:民办养老机构△管理办法令

主送:各市、区人民政府, 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太仓港 口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各直属单位。

抄送:市委各部委办局,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市政协办公室, 市 法院,市检察院,军分区,市各民主党派,市各人民团体,市工商联,各大专院校。

苏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养老机构安全风险管理 篇7

1.1 养老机构信息化管理调研背景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关数据统计,世界老龄人口比重将从1995年的6.6%上升至2020年的9.3%,而同期中国老龄人口比将升至11.5%。2015年后,老龄化趋势将更加严重。因此,应对老龄化趋势的各种措施刻不容缓。

党的十八大报告体现了我国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的决心,为了缓解不断上升的老龄化趋势所带来的难题,应大力支持和发展各类养老机构。依托信息化,选择最符合老人自身状况的养老机构就显得尤为重要。

1.2 养老机构信息化管理的意义

从宏观角度看,信息化管理在养老机构的全面推广,其意义主要有三方面:①通过信息化管理,提高民政部门对养老机构经营管理现状和对在院老人数据的统筹掌控。②通过构建统一的信息门户和便捷的信息平台,方便老人快速筛选到适合自身状况的养老机构。③养老机构可借助信息化手段及时掌握全面情况,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管理水平,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工作效率。

此次调研在了解养老机构经营现状和管理方式的同时,也为信息化在天津市各类养老机构的全面覆盖提供了重要参考。

2 调研对象情况分析

天津市现有养老机构280余家,此次调研围绕16个区县展开,选取了75家进行调研,调研对象包括民办非企连锁、公办民营、民办企业支持、民办非企连锁等不同性质的养老机构,经营时间跨度为1年到36年。

(1)养老机构管理经验与服务水平。公办民营养老机构、民办非企连锁养老机构因规模大、经营时间长,其管理经验丰富,服务水平较高。有企业背景的养老机构,虽规模大,硬件环境好,但经营时间短,其管理模式多借鉴规模较大的养老机构,配套软环境差,缺乏护理经验,在同三甲医院建立绿色通道服务等方面也有欠缺。

(2)养老机构入住率。参调养老机构入住率从33%~100%不等,影响入住率的主要原因有养老机构性质、办院历史、地理位置、收费标准等因素。①对公办民营养老机构,市内入住率在98%以上,郊县入住率为88.5%左右。②对民办养老机构,办院历史长且规模较大的,其入住率在98%以上;办院历史长但规模小的,其入住率在62%~80%之间。③办院历史短、规模较大、地理位置较偏的养老机构,其入住率在33%~45.5%之间;办院历史短、规模小、地理位置优越的养老机构,其入住率在35%以上。

(3)养老机构收费情况。养老机构性质不同、收住老人对象不同、服务内容不同、所在区域位置不同、政府扶持力度不同等综合因素,决定了各养老机构的收费差异。调研对象中,收费的最低值和最高值从0元到8 340元不等。其中,最低收费以1 400元至1 900元为主,最高收费多在4 500元至6 000元之间。

(4)养老机构自身宣传情况。参调养老机构对宣传自身形象的意向程度有强有弱,但都一致认为门户网站的建设十分必要。调研的75家养老机构均有进行网站宣传的意识,其中网站宣传意识强烈的为64家,网络宣传意识一般的为11家,分别占调研总数的85.3%和14.7%。

3 调研对象问题分析及未来养老机构信息化对策

(1)各类型养老机构的共性问题.①人才队伍职业化方面。首先是人员配置不合理,一人看护众多老人;其次是管理人员素质低,缺乏前瞻和创新;再次是护工招聘难;最后是缺乏系统的职业培训,档次较低。②服务标准规范化方面。养老机构缺乏具体的服务标准,虽有明确的护理收费标准,但是却无护理工作标准,权利和义务不对等,对服务监督和纠纷处理不规范,使得养老机构纠纷不断。③服务内容标准化方面。养老机构多采用“统一提供服务、一刀切式收费”,不是根据每个老年人的具体需求提供服务,基础设施不能满足老人晚年生活之需。④健康档案信息化方面。参与调研的养老机构中,老人健康档案多为纸质形式,无电子档案;其内容多为入院登记信息,在院期间所接受的服务情况和变更信息得不到及时记录,老人的健康状况得不到动态跟踪。

(2)现实问题的对策研究。从政府职能部门角度来看,首先,民政部门需要借助信息化网络管理方式,对本市各类养老机构的信息进行全面掌控。其次,当某个养老机构出现问题时,由于先前完善的信息化管理,民政部门会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最后,通过信息化管理,民政部门、养老机构、入院老人三方之间可以建立快速便捷的信息沟通渠道,充分利用存量养老资源,建立以护理机构为中心,辐射膳食、医疗、康复等机构为一体的分工协作机制,进而逐步形成全方位的养老保障制度体系。

选居家养老还是机构养老 篇8

上海作为全国最先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截至2007年底,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总数已达286.33万人,占户籍人口的20.8%,比重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在这之中,约63万老人需要护理照料,其中11万老人需要完全护理,由此而产生的老年人护理需求的巨大缺口该由谁来弥补呢?

为了解决这一老年人所面临的最大难题,许多人都把目光投向了养老院。然而是不是退休以后,放弃居家养老,选择机构养老,住进宽敞明亮的养老院,过上晚年的集体生活,就养老无忧了呢?

一个花甲老人的担忧

张萍今年66岁,丈夫常国雄今年68岁,两人退休前都是上海的普通工人,虽然这些年上海市政府一直在增加退休人员养老金,但由于退休时间早,两人的养老金基数都很低,现在两人养老金加起来才2500元。尽管养老金不多,但老两口多少年来已经过惯了简朴的生活,日子还算过得安稳。然而退休第二年,常国雄就因为突发脑溢血昏迷住院,并进行了开颅手术,手术虽然取得了成功,但常国雄此后身体大不如前,行动迟缓,经常会出现抽搐现象,别说家务活不能干,就连去门口小花园散步都要有人搀扶。好在张萍身体还很健康,不但包下了所有的家务活,还担起了时刻小心照顾丈夫的重任。

然而最近这两年,张萍明显感觉到自己老了,身体不听使唤了,做家务的时间稍微一长就会累得腰酸背痛,看着自己满头的白发和布满皱纹的额头,张萍突然感到一丝担忧:过两年要是我身体也渐渐差了,没力气照顾老常了,那我们可怎么办?要是我再有个万一,走在了老常前面,那以后老常的日子可怎么过呢?

“我就养了一个儿子,前些年结婚后搬出去了,他们小两口每天工作都忙得要死,晚上还要回家来吃饭,我现在每天烧饭给他们吃还来不及,以后万一我做不动了,他们哪有时间来照顾我们啊?”于是张萍很自然地把目光投向了街道养老院。

可让张萍失望的是,他们家小区里的街道养老院虽然价格不高,每月最低只要800多元,但设施较差,卫生条件不理想,而且张萍最关心的伙食也不尽如人意,于是她又去附近的其他几家养老机构转了一圈,发现虽然有些养老院条件还不错,但收费太高。“我和老常一个月收入加起来才2500元,像我去住的话因为生活还能自理,把养老金全部扔进去差不多够了,但老常要人照顾,这点钱肯定不够用了。再说了,我们身边总还得有点余钱吧,总不能把所有养老金都给他们吧。哎,经济上能承受的,条件不满意,而条件满意的,经济上又承受不起。现在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张萍轻声感叹道。

“实在不行,就只能把房子卖了吧。”思考片刻后,张萍这样说道。不过从张萍的口气里可以听出,她希望房子以后能留给儿子。

机构养老想说爱你不容易

虽然很多老人还是受传统观念影响,乐意选择居家养老。不过,随着中国老龄化的加剧,也有许多老人和张萍一样还是希望能选择机构养老。毕竟岁月不饶人,身体再好,年纪一大,各种毛病还是会不期而至。

这些希望前往养老院安度晚年的人一般都有自己的退休金,有自己的生活方式,长期与子女分开生活。待自己的身体状况比较差的时候,他们不愿“拖累”儿女,于是,或者雇保姆在家照看自己,或者住进老年护理院。但比起住进养老院,雇一个全天候看护老人的住家型保姆的费用可能更高。

然而许多经济条件并不宽裕的普通城市退休族却发现,目前的养老机构呈现出一种“两极分化”的状态:不是收费太高,太“贵族化”,就是收费不高,但条件太差,真正能满足大众化需求的养老机构还是很少。

如张萍老夫妻要是入住上海市区某中高档敬老院的话,两人入住的一次性收费就要7600元,而张萍每月还需支付1280-1430元(全自理或半自理),而常国雄则要支付1580-1730元(半护理或全护理),这显然已经超出了这对普通退休工人的支付能力。

养老方式因人而异

抛开个人经济条件的局限性不说,机构养老是不是就一定比居家养老更好呢?

在“2008老龄事业发展国际研讨会”上,民政部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司副司长阎青春介绍说,西方发达国家的养老大都经历这样一个过程:老龄社会初期,国家大规模兴办机构;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意识到机构养老对老人的心理可能造成伤害,养老要回归家庭,但不能一下子回归,就先回到社区;最后回归家庭,形成以家庭为主养老体系。

中国要建立怎样的养老模式呢?阎青春概括了三句话:“以家庭服务保障为基础,以社区照顾为依托,以机构供养为补充。”

毕竟,无论从国内还是国外来看,能够享受机构养老服务的老年人都是少数,尤其是在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养老机构覆盖还很少。而且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也更认同儿孙绕膝、尽享天伦的晚年生活,即使独生子女一代无法和老年人同住,只要子女能够经常回家看看,老人自己能给自己寻找乐趣,多多参与社区活动,一样可以让晚年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当然,如果老人没有子女,或者身患重病,需要有专业护理,同时家庭经济条件也能承受的话,那机构养老也不失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上一篇:海宁皮革城开业串词下一篇:读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