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精选8篇)
摘要:在新课标要求、教材及教学形式的影响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因此,我们需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来进行有效教学。在传授历史知识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形成高中历史知识体系,将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融会贯通,并将中外历史在宏观的空间中嫁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词:高中历史 有效策略 探究分析
根据高中历史新大纲要求,新课程改革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而这不仅仅体现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更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之中。很多历史教师尝试着去改变学生被动参与的课堂模式,并要求唤醒学生的参与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引导和培养,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本文主要是探究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策略。
一、营造课堂气氛,提高学习热情
众所周知,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让学生在较放松的环境下快乐学习,从而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人格,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情感、兴趣爱好,他们同样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并能快速地接受新知识。因此,尊重学生的独特性,给予适当的引导和鼓励是很有必要的。同时,我们要营造宽松、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不断激发中学生活跃的思维,引导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概括,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在和谐、民主、自由、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老师的有效引导下,再加上学生的积极配合,一定能营造出轻松快乐的课堂气氛。同时,我们还要注意课堂教学语言,我认为应做到准确精炼。教育心理学表明,如果课堂教学语言这一环节能做到准确生动,那么整个课堂教学活动就能让学生产生愉快、高兴的情绪体验。那么,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就会提高,课堂效率也会提高。
二、以学生为主体,提高重视程度
一方面,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注重在课堂上导入多种多样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讲述一些历史名人的小故事,利用小故事来让学生爱上历史课,还可以结合其他教学科目,引导学生更好地记住知识点。其实,历史是一门多元化的课程,它不仅可以跟语文结合起来,还可以跟包罗万象的地理结合起来。因此,教师可综合这些学科间的相关性,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另一方面,教师可通过教学影响力及教学方法的独特性来吸引学生。作为学生学习历史的引导者,我们应不断启发学生掌握一些历史的答题技巧,比如,在对秦始皇、武则天等人物进行评价时,可以结合军事、农业等方面来进行评论,还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进行综合评价。
三、合理利用图文,培养独特思维
新教材中有大量的图文史料,合理利用这些图文将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如果教师只是对教材不断地简单重复,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从而产生不想学不愿意学的心理。想必编者在教材中增添这些图文史料,是想让学生通过史料的学习来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并做到以史为鉴,史论结合。另外就是要注重探究学习,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积极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让学生洋葱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还要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全面的分析、比较、概括。因此,我们要有一定的驾驭文献史料的能力。第一,注意合理选择史料,可来自课本,也可来自其他书籍或网络资源。第二,有层次地提出一些问题。问题可从容易到难。在获取历史知识的同时,要掌握一定的对历史信息的筛选能力,并客观地分析、比较、归纳、综合历史事实,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采取互动方式,发散学生思维
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便是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那么,如何构建每个章节的知识体系呢?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团队的力量来解决。经过实践的证明,我们发现进行小组讨论学习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并能促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课堂上,我们要注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互相观察、思考与交流中,学生可以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与同伴分享的乐趣。教师应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实现策略多样化,并且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不断拓宽自己的思维,实现思维多样化。比如,在学到维新变法时,可通过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也可通过“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和“维新思潮”三个方面,展现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这就是说,通过教材上的内容,我们可以不断拓宽自己的思维进而联想到相关历史知识。
一、有效教学的意义
当前历史教学方法低效化的原因是在一堂历史课上,教师总是竭尽所能追求能达到最大的课堂能效,但是结果总是吃力不讨好,归结下来主要是以下几点原由:
(一)华而不实的导课
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太重,固守一定模式、套路,单调死板,没有将学生视为课堂的主体,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教学效率自然就难以提高。在历史课堂上,学生学习必须借助于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因此,教师在课堂初始时可埋下伏笔或者设置历史悬念,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二)劳而无功的提问
通常来说,学生的学习过程即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但是一部分教师在选择问题的时候,往往没有考虑周全,没有精心准备能够激发学生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的问题,只是对一些简单的只需要学生回答“是”或者“不是”的问题,有的教师只是针对教材中一些非常表面的文题进行提问,没有促使学生去进行思考和研究,此类问题通常没什么难度,学生很容易就能想到答案。这样既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效率也非常低下。
二、有效教学策略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学校最大的浪费在于,学生在学校中不能完全自由地运用他已有的经验,采用自己的方法来获取知识。”有效教学策略就是要求教师在开放教学内容的同时,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结构,还要在教学过程中整合已学过的各学科知识进行激发学生的兴趣热情,促进学生的思维向更高层次发展的教学内容,通过这样的课堂活动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地。
(一)有效地、合理地把情景教学同高中历史教学进行巧妙衔接
情景教学是当前高中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举措。由于起步较晚,一些教师在情景设计上常常出现问题设计直白、简单的问题,引起不了学生共鸣,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现实活素材,实现情境教学的目地。如通过一些电影、连续剧中的学生感兴趣的历史人物,来了解历史,就拿连续剧乔家大院里的乔致庸来说,他是一个晋商,他讲求诚信、不畏艰辛,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进行不断创业,最终发展成为最大商号。这种现实的情境容易拉近教师与学生间的距离,提高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的最大兴趣,这正是历史教学中所产生的有效性的关键因素。要达到高中历史教学的时效性,就要深刻地理解有效教学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客观情况千方百计地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达到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目地。
(二)有效课堂教学评价
在高中历史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对有效教学进行评价是高中历史教学中重要的一个环节。而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策略要从以下方面开展:对课堂活动的评价、开展主体多元化评价、对基础知识的评价、进行即兴评价等等。例如关于对课堂的活动评价。在高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往往会尝试很多有益的课堂活动内容,比如制作模型或关系图表、历史故事、绘制历史地图、网页、课件、辩论等。对于这些生动有益的课堂活动,可进行高中历史课堂的活动评价。对于全体学生参加的课堂活动,教师可以制作表格印发给学生,让学生自主进行自评或者互评。比如开展历史课堂的辩论会时,就可制作表格进行评比,最后教师可将评价结果向学生公布,评价的得分也可加入学生的课堂学习成就评价表,以此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本文主要从有效教学的含义,当前历史教学方法低效化的原因及高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阐述了对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的策略及应用。这些策略对高中历史教师改进教学具有较高的操作性以及参考价值。随着高中历史课程的不断发展,针对其的研究也加快进程。教师要不断学习以适应先进的、科学的有效教学需求,树立改革创新意识,不断进取,发挥自己在有效教学的实践的探索精神,使教学工作进入有效、积极、充满活力、富有挑战性的新局面,使学生在在充满快乐的同时丰富知识,使教师焕发活力。
摘要:高中历史教学往往存在教师花费大量时间备课而收不到良好课堂效果的矛盾, 我针对这一现象, 阐述在新型课程教育背景下, 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通过分析教师课堂备课情况, 课堂教学的实施及学生对课程的反应等来改善高中历史教学。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善,策略
参考文献
[1].李冬梅, 《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实施有效的历史教学》, 《安徽教育》, 2005
[2].曹心意, 《平等对话优化情境多向交流——谈高中历史教学中有效师生互动的策略》[J], 《中国教师》, 2009
[3].钱洪潮, 《高中历史课程有效教学的策略》[J], 《教育导刊》, 2007
【关键词】高中历史;创新教学;策略
创新教学是一个辩证发展的实践过程,教法的不断创新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传统的、陈旧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快速提高,因此,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应该结合教学改革现状,在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遵循历史教学规律的前提下,结合学生的特点大力推行教学方法创新,确保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高中历史教学健康发展。为此,我们应特别注意以下几方面的策略:
1.依据教材合理设计创新点。目前我们所使用的高中历史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进行了较大的改进,结构更加合理,知识更加全面,但是,作为高中历史教师来讲,我们必须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针对每一节的教学内容进行精心地设计,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和教学实际,科学地设计创新点,并且要做到创新的方向性比较明确,不能一味地罗列知识点而冲淡了创新的主要方向,也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能力而设计一些学生所不能达到的教学目标。一定要在创新点的引导下,让学生循序渐进,课堂教学主题明确。如果我们把目标定的太高,学生在现有能力和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达不到这个目标,就会因为在创新学习中遭到失败而打击到学习的积极性,产生负面的影响,甚至失去了对高中历史学习的信心。教师在教学中,要在对教材和学生实际有足够了解的基础上合理设计教材知识,科学设计创新点,结合学生实际能力和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原理确定创新点,并在教学中选择最优的创新教学方法,大胆对现有教材的内容进行创新性的重组和整合,推动创新教学的不断发展。
2.科学处理知识关系,激发创新兴趣学生的创新思维,实际上就是学生在利用已学知识通过自己的思维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通常所说的“循序渐进”也是让学生在掌握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分析研究,进而获得新知识的过程,获得新知识也是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和深化。学习的过程并不是简单的进行知识的积累,而是要在获得一定知识的基础上主动地对未知的知识进行探索,实现自身知识结构的创新。在实际教学中,应该特别注重时事热点的作用,把这些鲜活的知识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以现实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主动进行知识的探究,通过思考、讨论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案。
3.构建和谐和轻松的学习氛围。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是非常重要的,这有利于课堂上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在这样的关系和氛围影响下,师生之间的交流会更有效,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对历史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课堂上能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促使他们不自觉地进行创新学习。有些老师在课堂上非常注重师道尊严,搞的课堂气氛比较严肃,是不利于课堂教学的,因此,我们要尽力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尊重学生学习独立性的基础上,调动他们的主动性,让他们能够在课堂上利用已有的知识体系,对一些问题进行思考,并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观点,并大胆地表达出来,和教师或者同学间进行有效地交流,以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主动性,不断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让他们在学习中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
4.在教学中引入讨论式教学。高中历史教学中,我们所接触的教学内容大部分都是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通过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反映一定的政治格局。因此,依据这样的教学内容,我们应该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通过实施新颖多变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新鲜感,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思维,促使其开展创新性学习。例如,在讲授《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一课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先自学教材内容,然后进行讨论,主要讨论冷战结束后的世界格局。学生在自学的过程当中对当时的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在讨论的过程中,他们会对已学的知识进行重新整理,很可能会得出很有创意的结论。在有些课堂上,教师也可以依据教材内容,给学生设置一些讨论话题,让他们分组进行辩论,会让学生获得更多新知识,但是在讨论教学中,始终要引导学生对历史事实有一个正确的理解,不能偏离教材内容所反映的主旨。在实际教学中要依据教材的重点难点科学设计教学方案,尽可能达到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完美结合,切实促进学生创新素质的提高。在教学中,且不能一味地追求教学方法的花样而忽视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课堂气氛来看非常融洽、和谐、热烈,但是,就学生本身而言,并没有在者优先的时间内获得对自己有用的知识,这样的教学是失败的。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教学创新,就必须处理好教生关系,科学设计教材知识、合理设置创新点,把握好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切实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
[2]人民教育出版社会历史室.世界近代现代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
[3]钱乘旦.以现代化为主题构建世界近现代史新的学科体系[J].世界历史.2008.(03).
[4]钱乘旦.现代化研究与中国的世界史学科——此文为纪念罗荣渠先生逝世十周年而作[J].世界历史.2009.(06).
[5]王宏志.迎接新千年.重视历史教育——关于历史课程设置的想法[J].课程.教材.教法.2008.(02).
[6]梁励.论历史教学的情感教育[J].历史教学.2007.(01).
网络环境下高中历史教学策略的探究
福建省福州第八中学 骆志煌
laoluo@fzbz.com.cn
内容简介:以新颁高中课程计划为核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行动研究为方法,探究基于网络环境下高中历史必修课程的课堂教学和研究性学习以及选修课程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历史教学、教学策略、自主学习、建构主义、网络环境
2001年,在全国各地的校园网建设热潮中,教育部下达了关于中小学校园网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校园网在教学过程中合理有效地应用,不仅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而且将会促进教育观念、教学思想的转变。”为此,在校园网建成之后,推进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成为各实验学校课题研究的热点。在新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笔者在主持我校作为全国教育技术“十五”课题的《网络环境下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究》和参与福建省《在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下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的实践中,根据我校的教学环境和软硬件建设的实际情况,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行动研究法为手段,将基于网
图1 络环境下的学习策略探究,与所从事的高中历史选修和必修课程的课堂教学以及研究性学习的指导相结合,作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究,得到有关专家和同行的关注,现诉诸拙笔,以供指正。
一、以任务驱动为手段,探究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高中历史选修课程的教学策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①。结合中学历史教学实际,可以理解为:历史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以历史知识的协作学习和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自主学习。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和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不是被动的知识信息的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笔者在所开设的高中《中国文化史》选修课中,利用我校的校园网络设施,在学生已基本掌握的信息技术基础上,尝试以局域网为载体、广域网为资源,以任务驱动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为手段的教学策略,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中国文化史》选修课程立足人教社选修教材,在课程计划不偏离知识结构和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力图在学习方式和知识内容上有较大的拓展。首先,在学习环境上,当学习的环境完成了从传统的教室转到网络教室、从单一的纸质教材到除教材外还有人手一台宽带上网的电脑的转变的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观念就已经开始发生了变化。其次,在学习方式上,我们的尝试是在不脱离教材的前提下,每堂课以一个明确的学习任务为驱动,启发和带动学生进行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如在“中国古代医学”一课的学习中,先设计几个基本问题,帮助学生掌握本章节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基本知识,然后设置一个明确的任务,即要求学生运用网络条件,在知识海洋中收集相关信息,并就其中的某个方面组织材料,提交一份学习纪要。任务下达之后,学生运用所掌握的信息技术,图2 启动各类搜索引擎,就自己所需的诸如“中医”、“针灸”、“中药”、“古代,医书”等关键词进行搜索,并从所得到的结果中进行筛选和资源重组,通过各人或协作学习小组的E-mail发送到老师的信箱,课后再通过mail查阅老师的回复。
传播理论认为:教育教学过程也是一种传播活动,必须重视信息接受者的主动性,并及时反馈信息以便达到教育教学的最优化。所以教师的及时评价反馈也是本策略探究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通过接受老师的评价反馈,不断调整学习方式和思维习惯,提高了信息素养。
我们在探究中力求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为学生们创建了良好且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的学习环境,并提示知识结构和知识联系,使学习的过程变成学生自己的探索过程。尽管每一个(组)学生提出的观点、检索的资料和提交的结果不一定完整甚至是不准确的,但在这样一个相对宽松、积极思考的协作学习的情境中,通过多次的交流,他们知识的建构将逐渐变得完整。
在本课程的学习中,学生作为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主体,在一定的任务驱动下,运用信息技术教育所提供的“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②,以历史知识为内容,以网络环境和网络资源为载体,在完成历史知识学习任务的同时,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输,更主要的是使他们学会了知识的建构,也培养了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的能力。
二、以问题驱动为中心,探究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高中历史必修课程的课堂教学策略。
与选修课不同的是,高中历史必修课程的课堂教学具有内容要点更具体、任务更明确的特点,而且不可回避的是知识量的掌握和巩固率与升学考试之间的必然联系,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和策略构思时要充分考虑到其课程特点。由于新课程计划将含研究性学习在内的综合实践课程列入必修课程,所以本目所指的必修课特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研究性学习在下目另有阐述。我们在策略的构思中仍然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立足课堂主渠道,以历史基础知识为内容,以基于局域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为手段,进行教学策略的探究。以下以笔者在高二年段上的《近代前期文化--西学东渐》一课为例,阐析基于网络环境下高中历史必修课 程的课堂教学策略的探究过程。
首先是网络课件的制作,在制作的过程中以便利于学生围绕索要解决的问题为基点,制作基于INTERNET浏览器为载体的htm格式的辅教课件,以便运用局域网或网络教室,以基于教师机(或服务器)和学生机的交互功能进行学科教学。本课件耕具学习所要解决问题的需要,在结构上包含有学生界面、阅读课文(电子文档,关键词加下划线以提示)、相关资料阅读、学习指导、课堂练习和研究性学习等几个模块(图3)。其次,在进行全课三个项目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根据历史知识结构和学习任务的不同,分别设置若干相关的问题,投影到教室前端的屏幕上,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协作为单位,操作学生机进入课件的学生界面(图4),以投影出来的问题为学习目标,阅读相关的课文内容和课件中所提供的相关资料,从中由浅入深地思考和理解本课所要求掌握的历史知识,进而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构,在完成历史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等学科学习任务的同时,其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样引发思维定向和学习习惯等方面的良性发展。
在此过程中特别需要说明以下两个问题:一是课件作为历史教学辅助手段的可用性。网络课件必须具备以下几个因素:界面友好,交互便利且便于操作;材料丰富充实且充分兼容,便于学生的多向思维;结构完整且每个模块指向明确等。其次在所提供的课堂阅读材料的选材和组织上亦煞费苦心,笔者在浩瀚如海的史料中,按本课学习的“‘西学’影响下的近代思想”、“科学技术的成果”和“新式学堂的兴办和教育的变革”三个部分
图3
图4 制作了50条相关资料,在资料中既有与课本知识息息相关的如“蔡元培的‘五育’思想”、“詹天佑和京张铁路、人字型铁路”等资料,也有与单纯的应试关联不大但又十分有助于拓展学生知识面的诸如“李善兰‘创译’数学符号”、“严复吸食鸦片的痛悔与忠告”、“北京大学百年校史—京师大学堂时期”等材料。由于课堂学习的时间有限,且任务(问题)的设置指向直接能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所以本课件将材料分为“课内阅读资料”和“相关资源链接”两个部分,“课内阅读资料”部分材料10条,主要是与问题的思考和知识的建构有直接联系的材料;“相关资源链接”则提供了50条相关资料,以便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外进行浏览,学生在课后可以利用校园网内部IP或在家里访问笔者的历史教育个人网站《史海泛舟》(http://ets.db66.com)等。
二是基于WebQuest的研究性学习。WebQuest是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的伯尼·道奇(Bernie Dodge)等人于1995年开发的一种课程计划,目前在汉语中还没有一个与之相匹配的词汇,但从研究性学习的角度上,笔者赞同把它理解为“网络专题调查”,因为在这类活动中,与学习者互相作用的信息均来自互联网上的资源。从定义上看,一个WebQuest必须包括绪言、任务、过程、资源、评估、结论等6个部分关键属性。其中的资源模块是一个由教师选定的将有助于学习者完成任务的网页清单,其中大部分资源是指导者事先已查找过,能帮助学习者完成任务的材料,包括在 WebQuest文件中作为超链接直接指向Internet上的信息,也可以包括非网上的资源。
以课题驱动为核心的历史学课研究性学习采取这一方式似乎特别适合的,笔者上述的《近代前期文化—西学东渐》中提供给学生课内外阅读的资源模块即属此范畴。相信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研究性学习的深入,它将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的。笔者通过学习和探索,已初步形成适应我校高中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WebQuest的构思,在基本完成了繁重且耗时的筛选、鉴定主题和收集、重组资料(含网络资料链接)环节之后,已着手与同事和学生共同制作了诸如“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探讨”(图6)、“福州地方文化—三坊七巷”和“福建的茶文化”等,目前初步构想是先形成学科内的短期单元,进而逐渐上升到长周期的跨学科活动。
三是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2001年暑假,全国各地教师组成的网络教师联盟发起并开展了“暑期研究性学习虚拟夏令营”的活动,这场活动是由活跃在网络中教师群体自发组织的、基于网络应用的研究性学习的探索活动,是大陆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的公开尝试。组织者在活动方案中“建议各地区相关课题共享各地数据,最后让参加活动的全体同学将各自的研究汇总成一个总课题,推举产生总课题组成员,完成课题总报告,反馈给有关部门,同时向社会发布。” 在实践过程中同样是以课题为协作学习的组织依据和任务驱动的。笔者有幸参与了这一活动并作为“APEC会议的召开与XXX地区社会、经济的意义”课题的网络远程导师,参加和指导了来自上海和云南曲靖的中学生开展的关于APEC的相关课题的研究活动,在同一个课题的驱动下,充分运用了虚拟网络社会的功能,使天南地北的学习者和指导老师得以及时交流和共享资源。这次活动得到有关专家和领导的认同和支持,2001年11月“全国中小学基于网络环境的教与学
图6 暨高中研究性学习研讨会” 在天津召开。这是全国范围内基于网络应用的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实践探索领域的第一次大规模的交流活动,笔者在会上得以与来自全国基于网络的教学应用探索最前沿的教师们交流了各自的实践经验,深入探讨了实践中的有关问题,受益匪浅。
四、在教学策略探究和实践过程中的几点思考:
1、在教学过程中要切实落实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这是现阶段开展的各项教改的共同任务,也是本文所阐述的探究活动的主要环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在学习方法上的主体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要求学生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在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去搜索并分析有关的数据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要求学生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有的知识事物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思考。③在探究高中历史教学策略的实践中,笔者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无论是必修课程还是选修课程,从网络课件的制作、课堂问题的设计和引导、WebQuest主体和任务的安排,到学生学习过程中协作程度和思维走向的引导等方面,均把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置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高度来考虑。
同时,在上述的教学实践过程,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研究性学习,都是在教师的设计和指导下开展的教与学的活动。我们在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也要十分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建构主义认为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的动机;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教师应该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④笔者在上述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正是遵循着这三条原则指导教学设计的。
我们不难理解如果让学生完全摆脱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在海量信息中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将会是漫无目的且不着边际的低效劳动。笔者从一个基层教育工作者的角度认为,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教师在课程教学环节中的制定目标、建构策略、引导过 程、答疑解惑等行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才能得到有效的开展,教学大纲中的有关精神和目标才能得以贯彻和落实。
2、正确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⑤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改革传统教育模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
随着信息技术在学生和教师中的普及,技术层面的问题已基本不再作为整合的障碍之后,整合的理念和操作过程中的问题就成为课题研究能否深入开展的决定性因素。网络环境在教学中的作用从简单的电教观到工具观,直到近来有学者提出的学习环境生态观的不断发展,正体现了课程整合的发展趋势。在观念的障碍扫清之后,对于网络与教学的结合方式上存在的“简单的相加”或“完全的替代”等认识均是十分不利的。在提高认识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笔者以为就历史学科的教与学而言,整合表现为以师生的基本技能和网络环境为前提,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高中历史课程计划为依据,将与历史相关的信息资源(包括广域和局域环境下现成的和教师自制的资源)与课程内容有机地“融合”,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的新型学习方式。
3、正确理解和运用行动研究法,“所谓行动研究是一种研究方法,其研究对象是学校中的问题,其研究人员是学校的教职员,其研究的目的是改进学校的各种措施,其重要性在于企图使教育实际与教育理论密切结合(柏莱克威尔S.Blackwell)。”在充分考虑了本策略探究活动的内容和方式特
图7 点的基础上,笔者采用了行动研究法作为研究方法:以解决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主要任务,要求行动者(学生)参与研究,研究者(教师)参与实践,根据具体情况,边实践边修改。作为研究手段,拙以为在探究过程中必须十分注重把“行动”与“研究”结合在一起,在行动中发现问题,运用调查、观察、测量、统计等各种手段,针对实际问题提出改进计划,边研究、边实践、边改进。这是研究活动的共性,旨在通过计划、行动、观察、反思与调整,遵循螺旋上升的规律,形成一个个循环,不断往复,以期达到探究的目的。
以上是笔者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结合近年来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结合高中新课程计划,在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教学的整合方面的一些尝试和思考,目的在于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环节,探究出有益于网络环境下高中历史教学的策略。由于水平和能力所限,未完善之处敬请专家同行批评指正。①②③、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
广西桂林市桂电中学
彭
昕
摘要:2012年我区已全面进入了新课程改革,这对我们教师在教学理念和方式上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本文试结合本人近一年来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实践,谈谈自己在新课程改革之下的运用史料教学法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与史料进行有效对话;
二、充分利用教材及教材中的史料;
三、充分利用教材及教材中的史料;
四、史料要“适量”、“适度”。只有我们切实转变课程观念、教学观念、史学观念,积极投身历史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总结,逐步改进,才能在新课程改革的潮流中有所作为。关键词:史料教学法 课堂教学 有效性 策略
2012年9月,我区已全面进入新课程改革,新课程的高中历史新教材不仅打破了传统的通史编排体例,采用了专题式教学,教学的理念更要求提倡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但是,真正走进我们历史课堂教学,现状却是让人不容乐观,表现在:
一、不少的教师用的书是新教材,在教学中却仍是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导致学生学习效率的低下,进而影响教学的有效性。
二、讨论、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师生互动不强,重结论,轻过程,忽略了课堂教学中人际交往因素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
三、教学仍以知识的传授为主,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如此等等。因此,如何有效地贯彻新课程改革的这些要求,增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一问题就突出的摆在了我们每一个历史教师的面前,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索。本文试结合本人在一年来的教育教学实践,以自己在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八第二课《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在运用史料教学法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些做法,以期与各位同仁共勉。
一、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与史料进行有效对话
不论是传统教育还是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都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整个过程,通过独立思考、合作讨论等方式解决问题,获得知识,体验整个研究的过程。同时,学生也能在此过程中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自学的习惯,最终更好地达成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提升历史教学的有效性。而本人在教学中往往是通过史料为载体,用不同的设问,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作为历史事件的参与者去体验历史发展的脉络和走向。
如在《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的教学中,为将三个区域集团用一条线索串联起来,让学生体验三个区域性集团的建立和特点,我设计了三个情境问题:
1、“2004年法国欧歌葡萄酒公司要出口一批葡萄酒到德国,你觉得该公司要向德国交纳关税吗?他们会用什么货币进行结算?”
2、“2006年法国欧歌葡萄酒公司对外贸易扩大,该公司向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美国出口了一批只征收5%关税的葡萄酒,公司还想让美国出面协调其向加拿大出口的葡萄酒也只交纳5%的关税,你觉得美国有可能做到吗?”
3、“2008年法国欧歌葡萄酒公司值北京召开奥运会之机,进一步打开了中国市场,以10%的关税把酒出口到了中国,公司还想让中国出面协调其向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员国出口的酒也只交10%的关税,中国能做到吗?”
通过以上三个情境问题,引导学生与史料进行的有效对话,并设身处地、一步一步深入三个区域集团的发展过程,并思考其中不同。这一过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以学生发展为本,更贴近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二、充分利用教材及教材中的史料
教材内容无论从知识的掌握、还是应对高考都是最为重要的文献,教材中的每一段文字、每一张图表、每一幅插图乃至每一段引用的史料都是非常值得我们研读的内容,只是它们各自掌握的程度要求不同而已。怎样来处理好这些知识,特别关键的是怎样运用教材的这些资源来增强历史学习的有效性,使学生增加思维含量,学生不是背课本,而是思考和研究课本。
在《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的教学中,我采用了两种方法:一是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读教材,让学生通过认真阅读本节课要讲的教材内容,去解决教师的设问。这样就将教材内容材料化、问题化,就是“史论结合”的具体运用;二是直接将教材中的有关的内容作为史料引用,并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并与学生互动。
比如在《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的教学中,我就引用了教材中的一段文字作为材料:
材料二
北美自由贸易区启动后,美洲的经济合作和经济一体化进程并没有到此止步,按原来的设想,北美三国将把自由贸易协议逐步向中南美洲推广,以便最终建成以美国为中心的美洲自由贸易区。
——人民版《必修二》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材料二并与材料一比较,概括出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特点。其实,只要以新课程的理念重新对教材进行统率,把教材作为一本最直接的史料,灵活运用,就能达到锻炼学生分析、概括材料的能力,文字表达的能力。教师不再教“死书”,学生也不再“死学”,就能更好地体现出教与学的有效性。
三、引用的史料类型要多样化,更要为教学三维目标服务
单纯的文字资料会让学生产生视觉疲劳,时间长久就失去了研读史料的兴趣;单纯的图片资料则会让学生眼花缭乱,影响学生学习的注意力;过多的史料会拖累课堂授课进度,影响一节课重、难点的突破;太难的史料阅读,既会影响学生掌握历史知识,还会挫伤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如此这些问题,要求我们在选择史料时一定要精挑细选,保证史料类型既要多样化,又能够帮助学生顺利的理解史实,达成教学目标。
比如在《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的教学中,为分析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我就选择了一幅漫画,为让学生从地理位置上把握三大区域集团,就采用了一张地图,如下图:
这些漫画、图片和文字材料,不仅激起了学生学习历史和探究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
四、史料要“适量”、“适度”
由于篇幅等原因,高中历史教材重点和难点内容并不是都有相应的史料,这时就要求教师针对个别问题,尤其是重点还需适当补充史料加以分析说明。而教师在补充史料时就一定按“适量”的原则进行选择,也就是说要依据“论从史出”的观点,结合当节课重、难点内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精选并适当补充史料。补充史料时,史料过长,学生阅读所需时间长,影响历史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史料过短,无法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思维空间。本人认为一则史料的长度在70~200字是最适宜的,低于50字或高于250字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都是不利的。
同时,这些“适量”的史料还要“适度”,就是说在选择史料时要依据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难易适中,联系史料也不要牵强附会,只有那些比较重大并且和教材内容存在有机联系的问题或事件,才可以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联系。如果为追求形式主义的“联系史料”而在课堂上拉扯一些与教材内容并无密切关系的问题或事件会造成画蛇添足。这样做反而把历史教学庸俗化了也难以收到加强思想教育和基础知识的效果。
比如在《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的教学中,我为突破欧洲走向联合的背景这一难点,就补充了如下两段文字资料:
材料一:欧洲,这个伟大的大陆,曾经是西方世界一切伟大民族的祖国,是基督教信仰和伦理、古代和现代几乎所有文化、艺术、哲学的源泉。为了继承这份共同遗产的各个部分,应当使欧洲统一起来。
——丘吉尔1946年
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欧洲留下的混乱……欧洲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
──《阿登纳回忆录》 两段文字共约160字,应该说史料的长、短和难、易都是相当适宜的。学生在阅读后,应该可以很清楚的理解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但从这一节课补充史料的总量来说,还是稍显过多了点,学生有点应接不暇的感觉,这是本人课后的一点重要反思。
因此,我们在补充相应史料时,一定要充分估计到应补充史实的内容,严格遵循“适量”的原则去精心搜集补充史料,要去粗取精、去伪取真筛选有效的信息,过多过少都不宜。尤其过多,则会增加学生的记忆负担,还有可能喧宾夺主,出现下课铃一响只好“草草收兵”,教学任务无法完成的状况。
历史课的知识串联法
所谓知识串联法,就是抓住历史线索。这线索犹如网之纲,纲举目张,基本知识就会一网而尽。历史知识 一般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基本要素构成,上历史课必须把这些基本要素讲清楚,这是历史课与其他课程的最大区别。这些要素又可演化成为历史的基本线索,并以这些基本线索把相关历史知识串联起来,好像 用线串珠子一样。
比如,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列出大事年表;以空间的转移为线索,按一定的地点、区域或国别范围来讲 授历史;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往往贯穿了整个时代,中国民主革命史与孙中山、毛泽东的名字几乎密不可分;以历史事件的发展为线索,讲清起因、经过和结果,就 可以知道每一种历史现象的兴衰过程。此外,还可以把握一定的社会矛盾为线索,分清两个历史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解决矛盾的基本方式(改革和 革命),以及矛盾产生、发展、激化和消失的过程。用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论原理来分析历史问题,我们就会发现一切历史事件都是由一定的社会矛盾引发的,而历史事件又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都必须同一定的社会矛盾联系起来,如评价历史事件的性质要看其主要方面,评价历史人物的作用要一分为二。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导入,策略
众所周知,一个好的开端就预示着成功了一半,作为高中课堂的起始环节,好的课堂导入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堂的教学效率以及学生们的吸收情况。在高中历史课堂加入高质量的课堂导入后,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做到有的放矢,提高重点知识的吸收效率,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一、教师需要转变教学理念
在以往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不重视课堂导入这一重要的教学环节。许多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总是抓紧课堂时间进行课堂内容的传授,这就使得历史课变得枯燥乏味。这样“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只追求了课堂进度,却忽视了课堂质量,学生们漫无目的地进行课堂学习,无法深刻理解和记忆重点知识,非常不利于高中历史的学习。因此,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重视课堂的有效导入,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加有效地完成课程任务。
二、通过复习方式导入课堂
历史其实是环环相扣的,新知识和旧知识存在着很大的联系。古往今来,许多事件都有着历史性必然性,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通过对旧知识的复述作为课堂导入,这样能在很大程度上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展开历史联想,从而更好地吸收新的知识。比如在讲《辛丑条约》的时候,教师可以先温习《辛丑条约》签订之前,清朝末期曾签订了其他不平等条约。如近代中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从此让中国从封建社会正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紧接着引发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在1856年~1860年,中国又签订了《天津条约》以及《北京条约》。1894年~1895年,中国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今天,我们所讲的内容是1901年中国被迫签订的《辛丑条约》,这个不平等条约意义非常重大,它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这样的复习式课堂导入方式,可以将相关联的历史知识通过简略的语言讲述出来,学生们通过旧知识的复习,不仅可以提升对新知识的好奇,也能通过关联记忆,对新知识的记忆变得更加深刻。教师通过复习式课堂导入方式,可以使讲课思路更加顺畅,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通过故事进行课堂导入
高中学生们的学习压力很大,枯燥乏味的课堂气氛会让学生们无法找到学习的兴趣所在。通过故事进行课堂导入,会在很大程度上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快地集中注意力,进入课堂内容的学习。比如通过讲述历史故事,引起课堂内容中的人物的相关事迹来。教师可以讲述学生们所熟知的诸葛亮的事迹,其运筹帷幄之中而决胜千里之外的雄才伟略,引导出课堂内容的关键人物———刘基。二者都是军事奇才,深通厚黑学,能够建立起很大的关联。教师通过讲述诸葛亮的故事,使学生们对能与诸葛亮相比的人物产生了特别大的兴趣,激发了学生们的求知欲,从而更加专注地进行课堂学习,更好地吸收课堂知识。
四、通过悬念进行课堂导入
现在的高中生大部分都是90后,他们的好奇心特别强烈,很愿意去挖掘新鲜的事物。教师可以结合学生们的这一特性,通过悬念导入课堂的方式,调动起学生们的好奇心,进而提升学习热情。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要清楚地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巧妙设计适合学生的悬念,以达到最好的课堂导入效果。
例如,在学习秦朝时期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悬念导入,进入课堂内容的讲解。
师:同学们,大家知道秦始皇打下江山以后,为了防止被推翻,对外建造万里长城,以防匈奴侵略;对内焚书坑儒以防内乱;全国军队达百万以上,城都如铜墙铁壁一般坚固,并且由庞大的军队驻守城都。然而,几乎不可能被撼动的秦朝政权,却只经历了两代君王。同学们,你们认为这是怎么回事?秦始皇到底哪里做得不够呢?
生1:军队是不是不够多?生2:城墙是不是不够厚?生3:不知道!老师快给我们讲讲吧!师:好,下面我们讲讲秦朝历史,让大家知道强大的秦朝为什么这么快就灭亡了。
这样的教学方式会在很大程度上调动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使他们迫切地想学习课堂内容,解答自己疑惑的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课堂内容,不仅注意力非常集中,而且会加深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达到最佳的吸收效果。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教学观念
一、全面落实历史课程的“三维”目标
历史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是历史课程的根本所在,是历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在“三维”目标中,“知识与能力”强调的是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过程与方法”强调的是历史认识的过程和方法,要求学生参与历史学习的过程,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培养科学素养、科学方法以及实践能力,是课程目标的一个闪光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以及由此升华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人生理想;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和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健全人格,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和态度、国际视野、全球文明和开放意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三维”目标的核心与灵魂,也是教学过程中最有创新潜力的领域。
新课程三维目标是相互关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完整、准确地把握历史教学的总目标,不偏废、不落入套路,不流于形式。强调改革就是要打破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模式,使以往单一的教学过程成为一个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过程,建立起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注重能力与方法培养的现代教学模式。作为一门人文属性极强的课程,历史课程还必须注重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师的角色,逐步实现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要合理地、创造性地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资源,积极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在教学设计中,要善于从学生实际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并引发学生探究、解决问题;要注意师生互动方式;要设计两三种针对不同群体学生的教学安排。应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在履行组织、指导、示范和传授知识的同时,应高度重视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指导和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二、正确处理新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
新课程标准是民族意志的体现,是课改的纲领性文件。历史教材是历史教学的重要材料,它是历史课程标准的灵魂。教师应转变思想,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指导学生建立知识网络;根据课程标准,把握重难点,结合学生的实现学习水平,确定探索性教学的亮点。当然,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取舍或调整不能影响教材的完整性,更不能一味地为了某种考试的需要,而应使主题更加鲜明,更有利于师生的探究学习和成长。
三、课堂教学设计的三个步骤
1.设计准备。(1)分析课程标准、教科书和教学参考资料。(2)分析学生的情况。(3)确定教学目标。(4)确定教学重难点。(5)设计教学方式。(6)设计教学环境和教学用具。
2.教学过程设计。(1)课前探究设计,设计引导学生进行课前准备和探究的问题与方案。(2)地理新课导入设计,设计每节新课的教学导语。(3)教学结构设计,依据教材内容设计教学结构,是整个教学设计的主体部分,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4)课堂小结设计,要对教材内容做全面的回顾和剖析,使学生正确掌握历史知识。
3.课后总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和要求。(1)评价教学效果,针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方案和课堂教学实施结果,课后及时做出自我评价,并写出教学反思。(2)修改教学设计方案。
参考文献:
[1]王宏志.历史教材的改革与实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曹大为,赵世瑜.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长沙:岳麓书社,2004.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推荐阅读:
探究高中历史教学策略06-05
高中历史教学艺术漫谈07-02
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创新11-17
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反思06-12
高中历史新教学模式06-25
高中历史教师教学论文09-07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陈磊10-25
试析新课标下的高中历史教学07-07
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心得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