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台设计案例

2024-07-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展台设计案例(共8篇)

展台设计案例 篇1

条条大道通罗马

——关于煤码头结构型式设计方案

阳西电厂配套码头的工程可行性研究工作由中交四航院承担,由于当时对电厂建设工期的要求紧迫,在四航院编写工可报告之前我司就通过招标委托天津市海岸带工程有限公司开展初步设计工作,这样出现了对同一工程由两家单位同时开展两个阶段前期和设计工作的局面,给我司的协调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2004年初,由于当时的工作千头万绪,我司也尚未配置港口航道工程的相关专业人员,有关协调工作的力度弱小,两家单位在没有相互沟通的情况下各自推进有关工作。2004年3月底,我司成立了港工部,相关专业人员就位,我们加大了协调力度,经过努力,消除了两家设计单位的大部分分歧(以前已有相应的案例分析),但是对码头水工建筑物的平面布置和结构型式的推荐方案两家单位都坚持自己的意见。四航院坚持推荐码头与防波堤分离的墩式方案,而海岸带则推荐码头与防波堤合并的沉箱连片式方案。

我们经过认真的分析研究,同时请教了行业内的有关专家,认为海岸带公司的方案依据的是初步设计阶段的自然资料,技术经济更可行合理。因此,我们要求四航院按照合并连片式方案提出推荐意见,免得前后两个阶段的重大方案互相违背,但是,可能是涉及到单位与单位关系等复杂的因素,四航院就是不肯改变意见。由于工可阶段的很难评判某一方案就是绝对优胜,某另一方案就是绝对次劣,我们也就没有坚持要求四航院放弃立场。而海岸带公司经过多次论证,还是认为其推荐方案更加合理。此后,两家单位各自出版相应的设计文件,出现前后阶段推荐意见不一的局面。

基于以上情况,我们通过迂回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在2005年6月初举行的阳西电厂可行性研究报告评审会期间,我们事先与本专业的评审专家充分沟通,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和我们的意图向专家做了反映,要求在评审意见上为推荐方案的前后衔接留下伏笔,使两个阶段的工作平稳过渡。由于工作到位,我们得到专家的理解和同情,我们的要求也得到相应的满足。就该问题,专家的评审意见是:首先同意四航院的推荐意见,但就码头结构型式和平面布置,要求初步设计编制单位根据该阶段收集到的自然条件资料进行充分的技术经济比较,并确定最终的推荐设计方案。至此,审查意见为两种意见起到桥梁作用。

通过这一案例,我们可以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一方面,我们在开展工作过程中,只有与各合作方保持充分的沟通,求得别人的支持和理解,才能把事情做好;碰到问题之后,要注意处理解决的方式方法,从关键环节入手,很多困难是可以克服的。另一方面,对于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我们要尽量按照基本建设程序推进各个阶段的工作,跳跃式的工作方式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案例分析二

投机取巧,害己害人

——阳西电厂配套码头设计限额的故事

2004年初,经过一番激烈的角逐,天津市海岸带工程公司终于以低价击败了原来被看好的中交四航院,赢得阳西电厂配套码头的设计标的争夺战。四航院沉砂折戟,功败垂成,其通过提前介入前期工作从而获得设计任务的意图落空。

基于对海岸带公司相应技术水准和能力的顾虑,我司对其提出了设计限额的要求,而该公司在没有掌握工程起码的建设条件的情况下居然接受以其投标时的工程估算价作为设计限额,该配套码头第一期工程设计限额为50891万元,第二期为20031万元。

此后,随着设计工作的推进,很多原来没有考虑到的问题暴露出来,如果完全按照设计定额进行投资概算,显然会一定程度超出限额。而一旦超出限额,按照合同的规定,设计单位的设计费将受到严厉扣减。无奈之下,海岸带公司只能在各单位工程投机取巧,通过减少统计工程量、以所谓的市场调查价格取代设计定额等手段降低概算额度。尽管如此,第一期工程仍然与定额接近,第二期工程则远远超出定额。

这样,如果我司严格按照合同条款支付设计费用,则海岸带公司的利益将受到很大的损害,同时,由于其设计文件披露出来的信息严重失真,给我们今后的工程开展带来困难。举个例子,对港池航道炸礁工程量,按照工程实践,一般达到标贯级数35击以上就必须通过水下爆破清除,但海岸带公司居然将挖泥和炸礁的界限定在标贯级数50击的水平。

展台设计案例 篇2

关键词:多角色案例教学,案例设计,酒店管理

一、多角色案例教学的内涵特征

案例教学,通过真实或仿真案例情境的设定,引导学生参与、思考和解决问题,是法学、医学、管理学等领域中广受推崇的教学方法。然而,传统的案例教学较多地强调基于一个主体、一个视角介入案例,较多地在固定的情境中解决问题,不考虑多主体交互产生的影响。这与服务行业的顾客参与性、顾客与服务者和管理者的交互性、以及顾客对于服务评价和管理效果评价的异质性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根据酒店服务和管理的课程特点,在案例教学中设计多个不同的角色,不同类型的学生在案例中承担不同的角色任务,从不同的视角展开研讨,形成了新教学方式,即“多角色案例教学”(林巧,张雪晶,2016)。

多角色案例教学的基本特征是:第一,植入多种角色,案例分析过程兼容多重不同视角。第二,立场不同的角色能演化出不同的矛盾冲突,或者产生多步骤多阶段不同的矛盾冲突,从而也给案例带来了动态变化的可能性。第三,不同角色的学习者将通过自省、应用、理论提升等不同的途径从案例中学习,这是多角色案例教学与传统案例教学的最大不同。

二、多角色案例的选择标准

案例是案例教学的基本要件,高质量的案例是案例教学效果的基础和保证。不少学者、教育者都提出了案例选择、案例设计的基本理念和原则。罗伯特(2004)研究案例教学时为案例选择提出了四条应该遵循的标准:案例具有现实可操作性、案例内容是实际中的典型问题、案例涉及内容应该是重要问题、案例选择的实践性。吴云鹏在教育学的教学案例设计中指出好的案例的标准是具有针对性、问题性、适时性、情境性、系统的特征(吴云鹏,2013)。他们提出的案例针对性、问题性的这些标准在多角色案例选择时依然遵循。但由于角色案例教学对教学过程的特殊要求,多角色案例在选择时应该还特别遵循如下标准:

第一,案例问题的多重矛盾特征。多角色案例中,需要容纳不止一对的“矛盾双方”,而交叠在一起的矛盾冲突,使得案例的解决必须要突破单一视角。第二,案例发展过程中的角色互动的影响力特征。案例中包含的多个角色,相互不是独立的,而是不断产生互动,从而保证多角色案例的多情境性和连续发展变化的可能性。第三,案例目标的寻求多方满意的特征。多角色案例的视角的多元、利益主体的多元,因此,在案例解决时,案例解决方案中应该包容多方满意的目标。

在酒店管理课程中,多角色案例大多存在于服务失误补救、服务投诉处理和酒店的责任和义务的内容情境中。因为在上述情境中通常包含服务对象(顾客)、服务提供者(一线员工)、管理者,甚至是第三方(旅游质量监控部门)的共同参与,并且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必须满足顾客和酒店利益追求。

三、多角色案例的编写要点

不同的教学案例有不同的编写方式。多角色案例的“多角色”的植入,对案例编写的内容、结构和任务引导方式上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内容要求。

案例总体内容上突出问题的“多角色”,情境、问题、矛盾都应立体化或者多维化。要以客观、中立的态度,充分展示案例所发生情境,避免出现因个人观点所产生的选择性信息传递;充分描述不同角色之间的关系和接触方式,并展示案例事件发生的过程,为后续的角色代入和角色互动提供基础信息;重视刻画不同角色所处的位置和面临的问题,帮助每个角色理解其面临的决策任务。

(二)案例结构设计。

其次,案例编写结构上,有一定的自由度。案例的标题是必备的部分,可以直接展示案例的矛盾冲突,如“叫醒服务失误后的争议”,也可以的方式疑问留置的方式,如“客户行李上哪里去了”。而案例主体部分,一般较少采用资料介绍型陈述,而是较多地依照叙事的逻辑,灵活采用顺序式、并行式、倒序式的方式,充分展示案例发展的脉络。为避免造成视角偏见,多角色案例教学尽量少采用叙议结合的结构。

(三)任务指引。

多角色案例中,用“任务指引”模块来取代传统案例教学中的“思考讨论题”。任务指引模块中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角色背景,即包括角色的性别、年龄、职业等个人身份特征,用以帮助理解角色的行为特点。第二,角色要求,即每个角色在案例讨论的过程中要达成的目标任务。例如,某顾客的角色任务为“为自己干洗变形的衣服争取赔偿”,而某管理者的任务是“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与客人就赔偿达成一致意见”。第三,在必要的时候,提供“角色知识”,即为完成任务所需要储备的相关知识,例如为顾客角色提供“权益保护法”的相关背景知识,或者为酒店管理者提供民法相关的条款内容用于确定在事故中酒店方的权利和义务。

虽然上述多角色案例的选择和编写主要针对酒店管理课程展开,但是,上述的标准和编写方法亦可推而广之到其他服务性行业的课程教学中,例如零售业管理、航空服务管理和服务质量管理等。在其他课程中的运用,只需注意根据行业的特殊性,设置典型性的角色即可。

参考文献

[1]吴云鹏.教育学的教学案例设计策略[J].教育评论,2013.5:108-110.

[2]罗伯特.T.戈伦比威斯基,汪大海译.公共管理案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6.

研究性学习案例设计 篇3

食品安全研究性学习案例设计一、本课背景

在日常与学生的接触中发现,很多同学经常到校内的小超市买一些食品,而学生对食品的选择大都是只注重食品的味道,对其营养和安全方面考虑的甚少。随着社会的发展,食源的极大丰富及加工工艺的不断更新,更有不少商家为节约成本获取高利,不惜以民众的健康为代价,生产一些假冒伪劣甚或有毒食品。如何选择安全营养的食品,日常饮食中如何搭配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是比较欠缺的,基于此,笔者在学生中开展了一次有关食品安全方面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旨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小组合作与探究能力,同时也能对食品的选择产生自己的独到见解。

二、课题的产生

1.引出问题

先通过一视频(关于食品安全)短片的观看(视频来源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UxMjAxMzI0.html),让学生描述生活中是哪些因素造成食品不安全。

(1)目的及调动策略

此过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捕捉能力以及对生活的感受能力。对于通过观看短片后提出问题,可能高中学生的反响不是太强烈,回答并不积极。这时教师可以采取小组PK或个人奖励的办法把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学生主动去参与,体现教师的主导与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

(2)具体事例

学生在回答过程中会出现种种情况,例如:

生:食品添加剂的不正确使用会影响食品的安全。

师:能不能具体点?

生:如烧菜时过量使用鸡精。

师:对,想的比较好。还有同学有想到了什么?

生:一些黑心商家生产劣质产品。

师:好,比如呢?

生:比如三无产品。

师:對。

……

对于学生的描述可能不太具体的情况,教师要利用追问的形式把学生描述的问题具体化,这样对学生的思维冲击更有针对性。

(3)强化主题

在学生描述了影响食品安全因素的基础上,教师再把准备好的一些关于食品安全的图片展示给同学。使同学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因素更加强化。

2.发现问题(学生提出问题)

针对刚才播放的短片及相关图片学生心中会产生疑问,想要了解(研究)有关食品安全的一些问题,这时让学生畅所欲言提出自己想要了解(研究)的问题。

(1)目的及意义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增强学生提出问题的胆量,培养组内合作精神。学生在自主和讨论的氛围中提出问题,是学生自我意识的体现。

(2)分组及确定组长

在现有小组的情况下,以表决法产生各小组的组长,组长负责记录及分享本小组提出的问题。

(3)问题举例

①如何在烹饪过程中尽可能多的保留食品的营养?②如何正确搭配食品?③怎样在科学与绿色之间取得平衡?④怎样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⑤食用有毒食品的危害?⑥怎样鉴别有毒食品?⑦什么是食品添加剂?⑧国家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制度是怎样的?⑨日落黄的成份如何?

………

3.问题的分类及筛选

问题如何能转化成课题,这是决定能否产生高质量课题的关键步骤,这就需要对学生所问的问题进行正确的分类,筛选出可以形成课题的问题。分类原则:

(1)“是什么”的问题。

这类问题大多属于基础知识问题,往往通过网络、科普类杂志就可以得到答案,问题的解决比较简单可以通过读书报告就可以完成这一研究任务。如有同学提出:什么是食品添加剂?国家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制度是怎么的?日落红、日落黄的成份是怎么的?这类问题相对比较简单一般,一般不作为研究课题。

(2)“为什么”的问题

虽然这类问题也可以通过网络及相关书籍找到答案,但那是别人的观点,并不是你自己的观点。解决这类问题需要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根据问题设计研究方案可利用文献法查阅、访谈相关人员、问卷调查、实验验证等方法取得相关资料、实验数据或调查数据。然后对相关资料及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提出自己的观点及结论。如苏州市生活污水对太湖水质影响的调查研究。这类问题完全可以作为课题进行研究。

(3)“怎么办”的问题

这类问题大多属于决策类的问题,它不仅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而且要回答怎么办,就是要通过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办法。例如:我校高一学生近视发病率的调查与控制研究。具有一定研究基础的同学可以选择这类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

4.选择课题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所选课题应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和事实基础,科学性不能错。如金属铜置换出氯化钠中钠单质的原理研究。这一课题就存在科学性的错误(铜不能置换出氯化钠中的单质钠)。

(2)可行性原则

所选课题要具有可操作性,不能脱离自己的实际,无法实施,所选的课题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完成预定研究目标。如非洲的人种演变研究、探究原子弹的内部构造,这两个课题就不适合我们学生进行研究。

(3)大小适中原则

如世界桥梁的研究,这一课题研究的范围就比较大,不适合我们高中生研究,吴江桥梁的研究就很适合同学们研究。

(4)研究有价值原则

如蚂蚁在热锅内的爬行研究就没有实际价值、常见食品添加剂的成份及作用的研究这一课题研究起来就很有实用价值。

5.课题的表述包括四个方面的要素

限定课题的研究范围、明确课题的研究对象、表明课题的研究内容、初步设想课题的研究过程。

三、研究建议

研究内容(一)

我校食堂日常食品营养合理搭配的调查研究。

1.实地调查

首先让小组成员到食堂抄录学生每日菜谱。

2.文献研究

对食堂每日菜品的营养进行文献研究,通过对网络和图书馆中的相关图书查询得出日常菜品中所含营养成份及含量的一手资料。

3.访谈与问卷

设计访谈提纲及调查问卷。设计中做到目的明确,语言简练,问题设置从易到难从简到繁。

(1)向食堂工作人员及学校周边酒店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了解食品中各种营养成份及搭配的相关知识。(2)向学校教师访谈或问卷,了解食品中各种营养成份及搭配的相关知识。(3)向家长进行访谈或问卷,了解食品中各种营养成份及搭配的相关知识。

4.数据处理

对于文献材料、访谈材料及问卷材料进行合理的整合与筛选,客观得出有关食品营养及搭配的自己观点。

5.策略及拓展

针对食堂中每日的菜品如何合理搭配才能既营养又健康。制定营养食谱通过学校网站、blog、宣传单为学生的日常饮食提供建议。

研究内容(二)

常用食品添加劑成分及过量使用对人体危害的研究。

1.文献研究

通过上网及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查询日常食品中经常用到哪些食品添加剂,这些添加剂的成分如何,对改善食物的品质起到什么作用,如果过量使用会对人体造成哪些伤害。

2.实验研究

购买部分食品添加剂在实验室中对其化学成份进行定性研究。

3.访谈

首先制定访谈提纲,之后对食品药品管理局、卫生防疫站、学校食堂等单位的相关技术人员进行访谈了解常用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情况等。

4.调查问卷

设计调查问卷在学生、教师、家长及社会人员中抽样进行调查,了解民众对食品添加剂使用情况的认识程度。

5.数据处理

对查阅及调查的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小组讨论后得出自己的观点。

6.拓展

可通过学校网站、贴吧等形式,把本研究小组的成果发布,让更多的人了解食品添加剂的正确使用。

四、结语

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社会很关注,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平时学习压力比较大,知识接触面比较窄,对于食品添加剂和如何科学营养的搭配食物的认识只是停留在表面,一方面,可以开拓视野;另一方面,也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教师应注意让“问题”成为学生学习的载体,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提供学生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应用知识、关心现实、了解社会,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他们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研究性学习活动材料与过程指导.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

[2]姚志强.有关“化学与生活”的研究性学习案例设计.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

教学设计案例 篇4

1、指导学生认识水的蒸发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通过实验了解加快蒸发的条件。

2、指导学生观察、分析、描述水在蒸发时所发生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以及想像推理能力。教学准备:

酒精灯、火柴、小烧杯、水、一块湿抹布,毛巾等

一个大烧杯,有水,一小袋盐,小药匙一把,一根玻璃棒。两个中烧杯,事先贴上标号(1号和2号),半杯水,每组一块手绢,培养皿,吹风机,小电池,热水袋,电熨斗,小电风扇

教学过程:

一、初步了解蒸发现象

1.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的单元,水单元(用湿抹布在黑板上写一个水字),请你猜测一下,这个“水”会有什么变化? 2.学会汇报,(变干了,变成水蒸气,蒸发掉了等等)3.这是怎么回事呢?(或你知道为什么吗?)

4.你看到水蒸气了吗?由此,你觉得水蒸气它是什么样的?(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5.小结:像这样由水变成水蒸气的现象,我们就叫做蒸发。(板书)6.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这样的蒸发现象吗? 7.学生举例。

二、知道加快蒸发的三个条件。

1.从刚才的回答中,唐老师发现大家在平时生活中都是一个有心者,这一点唐老师非常喜欢。不知道大家的生活经验怎么样。比如说,唐老师这儿有一块湿毛巾,你能想到几种方法让上面的水蒸发掉呢? 2.学生思考后回答。

3.不错,其实还有一种方法,那就是我们什么也不做,就让他这样放在这,过了一段时间后,它会不会干?对,但这样做时间就比较长了。

4.那怎样做能让这块毛巾快点干呢?看哪组想到的方法比较好。5.小组讨论。

汇报时注意说出所需的器材和实验过程 6.汇报(按方法汇总)

7.唐老师事先准备了几样实物,但还有几组的同学只能对不起你们了,加入到其它组去吧,好吗?

8.分组实验

9.刚才的实验大家都做得很认真,谁能说说你们观察到的现象? 10. 现在,谁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怎样就可以加快蒸发呢?

三、巩固,小结

1.今天,我们主要研究了水的蒸发,关于这水和水蒸气,你们还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2.唐老师倒准备了几个问题,看你们能不能回答。(1)你知道盐是从哪来的吗?(出示盐)

现在,唐老师把它放入烧杯中,搅拌一下(边说边演示),现在,我又想把放进去的盐取回来了,你有办法吗?

(2)有1号和2号这样两杯水,我想让1号中的水以最快的方法蒸发掉,你有什么办法?你能让2号中的水尽量不减少吗?

温度与温度计

教材依据

《温度和温度计》是教科版小学科学第二册(三年级下册)“冷与热”单元第三课时的内容。

教材共有3页,由3个活动组成。

活动一:观察几种温度计。先以学生们在“冷水与热水”一课所积累的经验为基础,引出温度计和温度的概念。这个活动分3层,第一层是观察温度计的构造以及上面的刻度、标记和数字。温度计主要是由玻璃管、玻璃泡(内有水银、煤油或酒精等液体)、刻度3部分组成的。最好配备多支温度计,以供学生仔细观察。教材呈现了观察提示,也是观察目标,教师要介绍摄氏温度计的标定方法。第二层是指导学生认识温度计制造的原理。教材提供了液体热胀冷缩实验装置和温度计的比较图,通过比较,启发学生认识到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性质设计的。第三层是观察各种各样的温度计,最好用实物。插图中有干湿球温度计,热电偶温度计,体温计,液晶显示温度计,摄氏温度计,水温计。

活动二:摄氏温度的读和写。这个活动的重点是训练学生认读和记录摄氏温度。教材对25℃、8℃的读写方法做了示范。这两个温度都是整数,比较容易认读,重点是零上和零下的区别。可以增加几组温度,如0℃、36℃、-5℃,以便加以巩固。这几个温度的认读稍复杂,教师在教学中可利用温度计模型组织学生认读、书写。要强调零下温度自0℃ 向下,数字越大,表示温度越低。

活动三:读出温度计指示的温度。这个活动是指导学生如何准确地使用温度计。这是科学技能的训练,教材的插图对学生的活动具有指导意义。读温度计显示的温度时应注意视线与温度计液面应持平行,并消除一切对测定温度的不利影响。

学情分析:学生们在“冷水与热水”一课积累了与温度相关的知识与经验,部分学生通过看天气预报对温度已经有所了解,有的同学家里有温度计对温度计的用法也有所了解。但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温度,也没有学习和探究过温度计正确的使用方法和构造。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物体冷热的程度可以用温度来表示,我国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设计制造的。

过程与方法:能仔细观察温度计,了解温度计的基本构造;能说出温度计的制造原理;能正确地读写出温度计指示的温度;能区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意识到“利用温度计能准确地了解物体的冷热程度”;意识到“为了观测比较正确的温度,人们对观测温度的方法作了一系列的规定”。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能认真细致地观察;乐于提出观察中产生的问题,并对问题提出自己的看

重点: 摄氏温度的读和写。

难点: 正确的使用温度计。

教学准备:温度计、各种温度计的图片、记录中卡、冷热水、烧杯、筷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你感觉今天的天气怎么样?

设计目的:教学开始的导入,以学生为本位,从生活实际入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今天的天气进行判断,在谈话中理解温度,引出温度的概念。(物体的冷热程度)要想知道准确的温度,光靠感觉是不行的。要使用工具——温度计。

(板书:温度与温度计)

(二)学习温度的读法与写法。

1、猜一猜今天13:00时操场上空气的温度?

(距地面1,5米处)

2、猜一猜操场地表的温度。

3、你们知道养蚕的最佳温度是多少么?

4、猜一猜合肥地区的历史上最高温是多少?

5、猜一猜合肥地区的历史上最低温是多少?

(要求:请学生把所猜测的温度写在黑板上,其他同学在科学活动手册上记录。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我国常用的温度单位——摄氏度的读法与写法。)

设计目的:猜测与假设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这里让学生在教师所提供的信息上做一定猜测,既训练学生推理思维,又激发了利用温度计的欲望;还可以了解当地的气象史;学会科学的养蚕。(养蚕是本学期科学课的重要内容。)而预测地表和距地面1,5米处的温度是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因为百叶箱的高度是距地面1.5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游戏中完成了摄氏度的读法和写法。

(三)认识温度及温度计

1、回忆你所见过的温度计是什么样子。

2、观察、了解温度计的构造。

3、小组观察、交流、汇报:

(1)温度计由哪几部分组成?

(2)同学们在观察温度计时发现了什么意外的现象?引发对这种现象的探究,从而得出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设计制造的。

(3)关于温度计你还知道哪些?引出温度计的发明史。

设计目的:告诉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要注意观察,教会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了解温度计的基本构造和制造原理,渗透温度计的发明史。

(四)分组测量一杯水的温度。

1、小组汇报测的数据。

2、为什么一样的温度计、一样的水测得温度不一样?

3、师生共探讨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4、再次测量烧杯里水温度。

5、小结。

设计目的:学生第一次测量烧杯里水的温度。(由于学生还不会使用温度计,测量结果可能会相差很大。这里我们可以充分考虑学生年龄特征与生活经验,“将错就错”地让学生动手测量,满足他们的欲望。因为满足了第一次接触这个材料的兴奋,又发现生活经验与事实产生了强烈的冲突。这时,当再次分小组观察时,学生的头脑是冷静、理性的,观察目的是明确的、观察活动是带着“思维”的。第二次测量温度,并比较两次测量的结果说说感受与事实产生矛盾冲突时,通过有效的观察与了解后让学生反思起先测量的过程,学生就能自发地对已有经验进行重新的审视与自我构建,从而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也有了新的感受与体验。它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探究活动、培养能力的过程中,使三维目标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六)认识不同的温度计。(多媒体课件)

设计目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课后学习研究温度计的热情。

(七)作业:用温度计测冰水和冰盐水的温度。

设计目的: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可以更好地了解摄氏温标和华氏温标的来历。

(八)板书设计: 刻度平

玻璃管 上

液柱 停

《荷花》教案设计案例 篇5

2.学习作者观察荷花的方法和是怎样把看到的、想到的写清楚。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有的有的有的写几句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白荷花开放的种种姿态,并能把句与句联系起来想象一池荷花这一大幅活的画。

2.体会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时眼前出现的景象。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准备:

荷花录像片断、配乐带、三幅不同姿态的荷花图、课文幻灯片、幻灯图片。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讲读第一节。

1.读课题。

2.配乐,导入新课。

3.齐读第一节。

问:你从一就知道什么?所以就把我们吸引到荷花池去欣赏荷花。

二.学习第二节。

1.(出幻灯图)指导看图。

①大家仔细看,上面有许多的什么?

②荷叶是什么样儿的?

③荷花又是什么样儿的?

2.课文是描写的?(出幻灯问题:荷叶、荷花都是什么样儿的?)

①分别用﹏﹏﹏划出有关的句子。

②指名回答。

3.现在我们来欣赏荷花的美。(出幻灯句)

1.荷花很多很大。

2.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①齐读。问:这两句都写了什么?

②哪句写得好?第二句好在多写了哪些词语?

③A.挨挨挤挤是什么意思?在课文中指什么?你从挨挨挤挤这个词语知道什么?还有哪个词写出了荷叶长得多?

B.碧绿写出了什么?

C.这句话把荷叶比作什么?从大圆盘我们知道荷叶的形状是怎样的?

D.齐读。问:谁连起来说说多写这些词语写出了什么?

E.导读。(指名读,齐读)。

4.而白荷花就在这迷人的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了。

①给冒出来换个词。

②体会用冒的好处。

冒是什么意思?在课文中指什么?白荷花在这挨挨挤挤的荷花中都能硬挤出来,说明什么?

③导读。(开火车读、齐读,在前边加个啊来读)

5.你们看,冒出来的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非常美丽。(揭示三幅图画)

①看图说说这些冒出来的荷花是怎么样的?

②这些冒出来的荷花有哪几种姿态?

③课文是怎样将这三种姿态描绘出来的?(出幻灯句,齐读)

5.引导想象,激发感情,指导朗读。

①看,这半开半合的多像齐读第一句,读出喜欢。

②咦,藏在里面的小莲蓬探出头来了,真像齐读第二句,读出喜欢。

③(做动作)你们看,这是怎样的花骨朵?就要开了,我们高兴极了。齐读第三句。

④导读。(范读、自由读、个别读、引读、个别做动作读)

三.学习第三节

(出幻灯图)看着这一池的荷花,我们陶醉了,觉得眼前这池荷花简直就像是一大幅活的画。(出幻灯句)

1.你从这个画知道这是一池怎样的荷花?(美)

2.你从这个活知道这是一池怎样的荷花?(充满活力)

3.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池荷花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呢?请带着问题看录像。

4.请大家联系刚才看的录像和第二节的内容想一想,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池荷花是充满生机的?

5.问:是谁画了这一大幅活的画,画家是谁?

6.(出幻灯句)一齐读这句话,赞美大自然的美景。

四.学习第四节

1.听配乐范读课文。

2.导语引入情境。

3.①什么是翩翩起舞?现在我们也变成一朵荷花,当风吹来时,我们轻快地舞蹈,好不好?(全班一起随风起舞)

②问:看着这池荷花,你为什么会翩翩起舞?

4.看着,看着,人和花已经融为一体了,开始一起舞蹈,一同欢乐了。这时(出幻句不光好梦,齐读)

①问:蜻蜓在荷花上空飞行,为什么会感到快乐?

②问:小鱼在这么美丽的荷花池中游过,它会梦见什么?

5.指名配乐读第四节,分角色再现课文情境。

6.让我们满怀爱的感情来配乐读第四节。(配乐齐读)

五.学习第五节

我们迷醉了,过了好一会儿才清醒过来。一齐读第五节。

教学设计案例 篇6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本节课是在前面学习“相似三角形”和“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之后的一节研究活动课。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初步理解了相似三角形的特征,掌握了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具备了利用三角形相似来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具体问题的基本知识;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本节课根据“理论——实践——理论”的指导思想,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求某建筑物的高度,学生活动中所需的工具与活动所需测量的数据都是给句问题的实际情况所决定的。在具体活动中,测量长度的过程学生还是比较熟悉的,而方法二中对于如何调节标杆,使眼睛与杆顶端、旗杆顶端三点在一条直线上和方法三中如何调整镜子的位置,找出最佳反射点都需要教师进行指导。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和综合运用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条件和性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测量旗杆的高度,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以课后分组合作活动的方法进行实践以及进行全班交流,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情感与态度: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培养学生积极的进取精神,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实现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体现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

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重点:综合运用相似三角形判定、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解决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如何与课本中有关知识相联系.

三、教学方法

本节课侧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活动课的方式学习,先集中讨论、确定测量方案,后分散实际操作,最后再集中总结交流.活动的展开主要以“引导发现—学习探究—归纳拓展—分组实践—交流总结” 的模式进行.学生通过猜想、推理验证、实践和归纳等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测量高度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

师:我们要上一节活动课,任务是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测量升旗台上旗杆的高度。首先请同学们回忆判定两三角形相似的有关方法,以便设计可行的方案。学生回答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①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②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③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第一环节 原理探究

活动内容:学生课前预习、教师课堂引导、学生课上讨论,归纳总结出测量一些不能直接测量的物体的高度的方法:

1.利用阳光下的影子来测量旗杆的高度,如图4-20’:

图4-20’

操作方法:一名学生在直立于旗杆影子的顶端处测出该同学的影长和此时旗杆的影长.

点拨:把太阳的光线看成是平行的.

图4-20 ∵太阳的光线是平行的,∴AE∥CB,∴∠AEB=∠CBD,∵人与旗杆是垂直于地面的,∴∠ABE=∠CDB,∴△ABE∽△CBD ∴CD=ABBD BEABBE 即CDBD因此,只要测量出人的影长BE,旗杆的影长DB,再知道人的身高AB,就可以求出旗杆CD的高度了.此法中学生站位可以灵活,关键在同一时刻测量数据。

2.利用标杆测量旗杆的高度

操作方法:选一名学生为观测者,在他和旗杆之间的地面上直立一根高度已知的标杆,观测者前后调整自己的位置,使旗杆顶部、标杆顶部与眼睛恰好在同一直线上时,分别测出他的脚与旗杆底部,以及标杆底部的距离即可求出旗杆的高度.

如图,过点A作AN⊥DC于N,交EF于M.

图4-21 点拨:∵人、标杆和旗杆都垂直于地面,∴∠ABF=∠EFD=∠CDH=90° ∴人、标杆和旗杆是互相平行的.

∵EF∥CN,∴∠1=∠2,∵∠3=∠3,△AME∽△ANC,∴

ANCN AMEM求出CN,∵∠ABF=∠CDF=∠AND=90°,∴四边形ABND为矩形. ∴DN=AB,∴能求出旗杆CD的长度. 还有别的方法吗? 3.利用镜子的反射

操作方法:选一名学生作为观测者.在他与旗杆之间的地面上平放一面镜子,固定镜子的位置,观测者看着镜子来回调整自己的位置,使自己能够通过镜子看到旗杆项端.测出此时他的脚与镜子的距离、旗杆底部与镜子的距离就能求出旗杆的高度.

点拨:入射角=反射角

图4-22 ∵入射角=反射角 ∴∠AEB=∠CED ∵人、旗杆都垂直于地面 ∴∠B=∠D=90°∴△ABE~△CDE ∴

ABBE CDDE因此,测量出人与镜子的距离BE,旗杆与镜子的距离DE,再知道人的身高AB,就可以求出旗杆CD的高度.

活动目的: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测量某些不能直接测量的物体的高度,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的意识.因此首先要明确测量方法.

活动的注意事项:

1、对学生在讨论中的可能的想法要及时予以点评、指导.

2、在总结测量方法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运用方法1时可以把太阳光近似地看成平行光线,计算时还要用到观测者的身高. 运用方法2时观测者的眼睛必须与标杆的顶端和旗杆的顶端“三点共线”,标杆与 3

地面要垂直,在计算时还要用到观测者的眼睛离地面的高度.

运用方法3时应注意向学生解释光线的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的现象. 第二环节 丰富联想

活动内容: 通过以下问题的解决,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想一想]同学们经历了上述三种方法,你还能想出哪些测量旗杆高度的方法?你认为最优化的方法是哪种?

思路点拔:

1、如果旗杆周围有足够地空地使旗杆在太阳光照射下影子都在平地上,并能测出影子的长度,那么,可以在平地垂直树一根小棒,等到小棒的影子恰好等于棒高时,再量旗杆的影子,此时旗杆的影子长度就是这个旗杆的高度.

2、将一个45度角的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放置水平,然后眼睛从斜边的一端沿斜边望去,移动自己与旗杆的距离或者拿三角板的高度,使得斜边对准旗杆的顶端。然后测出三角板的高度以及旗杆离三角板的距离。两者加起来就是旗杆的高度。

3、可以采用立一个已知长度的参照物在旗杆旁照相后量出照片中旗杆与参照物的长度根据线段成比例来进行计算.

4、拿一根知道长度的直棒,手臂伸直,不断调整自己的位置,使直棒刚好完全挡住旗杆,量出此时人到旗杆的距离、人手臂的长度和棒长,就可以利用三角形相似来进行计算.等等.活动目的:通过本环节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活动的注意事项:注意将学生的思路引导到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有关知识上来. 第三环节 实践活动

活动内容:将全班学生分成五人小组,选出组长,分头进行户外自行寻找测量对象进行实际测量,被测物不一定是旗杆,也可以选择楼房、树等进行测量.

活动目的:通过实践,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活动的注意事项:

1、教师要提前将学生分组,活动工具必须课前准备好,各小组都必须准备小镜子、标杆、皮尺等测量工具.

2、教师在活动中要加强巡视观察、引导,对学生测量中的不当之处要立即纠正.

3、学生实际测量后回教室进行计算,小组间交流测量结果.

4、在实际测量时,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

5、进入小组汇报总结阶段时,应引导学生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点和缺点,寻求最优化意识.

第四环节 活动评价

活动内容: 问题:

1、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教材中给的三种方法的优缺点是什么?

3、在运用科学知识进行实践过程中,你是否想到最优的方法?

4、在与同伴合作交流中,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5、你的同伴中你认为最值得你学习的是哪几个人? 第五环节 布置作业,反思提炼

课本144页习题4.9第1、2、3题

五、教学反思

这节课通过分组活动,交流研讨,介绍测量旗杆的高度的几种常用方法,了解其中的数字原理——相似三角形偶那个的有关知识,初步积累数学建模的经验。

1、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加强了对同学的了解,在合作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完善解决问题的方式;

2、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在解决同一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尝试不同的方法,这里面就可能出现不同的解决方式、不同的限制条件以及不同的难度,所以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多角度理解问题,分析各种方法的优越性,最终顺利解决问题。

测量旗杆的高度

王菲琴、5

展台设计案例 篇7

一、游戏案例教学法的特色

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现在的学生喜欢玩游戏, 脑瓜灵活, 喜欢钻研有趣味的事物。而游戏案例教学法正是在案例教学法的基础上, 结合愉快教学法, 把小游戏的程序引入课堂, 作为程序教学的催化剂。通过游戏程序的独特性, 让学生在案例的阅读、思考、分析、讨论中, 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的完整而又严密的逻辑思维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式, 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而加强知识的联系。游戏案例教学法有如下几个特点:

1. 目的性

基于特定的案例, 具有明确的任务目标。课堂上以游戏案例为主线, 贯穿整个教学环节。在任务驱动的方式下, 设计一些受欢迎的小游戏程序, 学生能根据教师的演示理解案例的需求, 快速明确“要做什么”。

2. 趣味性

良好的游戏案例能刺激学生好玩的天性, 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思维。孔子说过:“好知者不如善知者, 善知者不如乐知者。”游戏案例法灵活而有趣, 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都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动机。

3. 综合性

教学心理学认为, 思维的最佳路径是经过自己大脑思维从多种路径中选出来的, 甚至是从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提炼出来的。小游戏程序的开发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循环、数组、逻辑判断等知识, 这些知识都是程序设计课程中的难点。通过游戏程序的开发, 能把这些难点综合在一起, 实现知识的串联。

4. 实用性

玩游戏已经成为当代学生的一种常见的休闲消遣方式, 因此, 游戏案例题材比较贴近青少年的生活。游戏案例教学告诉学生程序是开放的、实用的, 不是封闭的、形式的。编程的目的不再是简单地为了交作业, 而是实现一个有趣的作品。

二、游戏程序案例的设计要求

传统的案例相对独立, 较少考虑从趣味性上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知识的综合、迁移应用。游戏案例法教学是以案例为中心, 以游戏程序为催化剂, 激活学生的编程动机。要想有效提升教学效能, 游戏案例的设计是教学设计的关键。总的来说, 游戏案例的设计首要的原则是要为教学服务。在课堂教学中, 游戏案例设计应满足下面几个条件:

(1) 游戏案例要“小”, 简单实用。

(2) 游戏题材要健康、益智。

(3) 游戏最好是经典的游戏, 有足够的趣味性。

(4) 游戏题材应该难易适中, 紧扣教学内容。

(5) 游戏题材能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6) 游戏题材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提升, 挖掘学生潜能。

三、游戏案例法教学的开展

1. 引入游戏案例

根据游戏案例设计的原则, 教师在备课时应对案例进行精心的挑选。案例的来源很多, 教师可以独立设计, 也可以以传统的棋牌类游戏、手机游戏等为题材, 例如:贪吃蛇、推箱子、打地鼠、俄罗斯方块等。这些游戏对学生来说耳熟能详, 多数都是日常生活中很受欢迎的小游戏。可以说, 使用熟悉的程序设计语言, 实现自己喜欢玩的小游戏, 对学生来说还是很有吸引力的。教师在引入案例的时候, 一方面要通过演示案例活跃课堂气氛, 吸引学生注意力;另一方面应该强调案例的挑战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游戏案例的分析和引导

兴趣带入门, 实现是关键。教师要鼓励学生带着一颗解决问题的心去完成所给的案例。典型的游戏案例分析应包括以下相关的问题:游戏程序的设计包括几个模块?模块实现的先后顺序?关键问题在哪里?哪些方法最适宜解决问题?

别指望学生会行云流水般把程序的代码写出来。教师的引导应恰如其分, 启发学生的思维是根本。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引导: (1) 界面设计, 提倡个性化设计; (2) 讨论疑难问题, 强调技术攻关的重要性; (3) 提供解决方案, 适当提示设计流程; (4) 讨论如何实施。

3. 游戏案例的测试和讨论

跟普通的案例不同, 游戏案例应该提倡分享。如果学生的作品能得到别人的肯定和使用, 肯定有很强的成就感。教师在教学中, 增加一个案例测试的环节, 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要求学生把程序集中在一起, 并提供具有程序编号、使用反馈等信息的表格。学生分小组测试组内同学的作品给出反馈意见。教师把学生反馈的信息综合供大家讨论, 选取最佳的实施方案, 要求学生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作品。

4. 概括总结

这个阶段通过案例讨论引申出一定的结论。在总结中, 要揭示出游戏案例中包含的理论, 强化以前讨论的内容, 提示后续案例, 给参与者以鼓舞。

四、游戏案例法教学实例

案例名称:打昆虫游戏的设计与制作。

教学对象:中等职业学校二学级计算机专业学生, 具备VB程序设计基础知识。

教学目标:通过打昆虫游戏的程序设计, 学生能熟练掌握控件数组的应用,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学习态度并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在情感激发方面,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热情高涨, 兴趣盎然。

教学法:小组讨论、游戏案例法、愉快教学法。

教学素材:昆虫图片、剪刀光标。

案例描述:游戏界面中, 昆虫随机出现, 1秒后消失, 然后在另一位置随机出现。用户移动鼠标击中昆虫, 昆虫变成击毙状态, 得分加10分。该案例类似于腾讯QQ餐厅游戏中的“打地鼠”功能, 多数学生较为熟悉, 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游戏界面设计参考图1。

知识点:随机函数、控件数组、计时器、鼠标事件。

技术难点: (1) 昆虫的随机显示; (2) 响应鼠标事件的处理过程。

案例分析:该游戏功能简单, 操作方便, 设计难度适中。要求学生能灵活运用计时器和控件数组, 控制昆虫的显示。

案例演示:从腾讯QQ餐厅游戏的“打地鼠”功能引入, 演示“打昆虫”游戏的操作。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游戏的演示操作, 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

讲解及引导:使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游戏程序的实现。提示游戏分为几个步骤 (启动, 昆虫的显示和隐藏, 处理昆虫点击事件, 计分) , 运用的关键技术, 并提出思考的要求。例如:提示昆虫的显示与隐藏与计时器的关系, 使学生心领神会, 实现之后其兴奋的心情溢于言表。

编程实践:定义全局变量mVis和mScore, 分别表示可见昆虫图片的索引和得分 (设计问题:为什么有些学生的昆虫总是在同一个地方显示?答:没有定义全局变量) 。

Dim mVis As Integer

Dim mScore As Long

游戏开始后, 通过随机函数指定要显示的昆虫图片, 从而确定昆虫出现的位置。Rnd函数随机产生0~1的数值, Int函数的目的是取得整数值作为图片的索引。

Private Sub Form_Load ()

mVis=Int (9觹Rnd)

End Sub

游戏进行过程中, 隐藏当前昆虫, 随机确定要显示的昆虫图片 (设计问题:为什么昆虫图片能在计时器过程中实现显示和隐藏?答:通过公共变量mVis的随机变化) 。

击中显示的昆虫图片, 变换昆虫图片, 同时显示当前得分 (设计问题:如何获取昆虫图片的索引?答:通过Index参数) 。

集体测试:把学生的程序集中, 分组集中测试, 填写程序测试报告表。

教学反馈:学生反映完成程序后, 觉得代码量并不大, 控件数组的应用具有很强的灵活性。最大的收获是编程很有乐趣, 非常有成就感。其实, 编程的难度并不是很大, 以往没有掌握好只是因为没有开动脑筋。显然, 通过小游戏的开发, 学生没有平时编程产生的挫折感, 有“开窍”的感觉。

教学扩展:游戏案例的功能还可以拓展, 例如:增加声音效果, 设置难度级别, 保存积分等。本人在教学中提出版本开发的构思, 让学生在课内课余进一步完善程序的功能, 将游戏案例法的教学环境扩展到课余时间。

五、游戏案例法实施后的反思

尽管游戏案例教学的开展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但游戏程序的开发需要一定的灵活性, 难点较多,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给予引导和提示, 可以说, 教师的教学负担并没得到缓解。另外, 40分钟的课堂时间使得案例相对零散, 弱化了创造性意识的唤醒和激发。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准备好案例的半成品, 学生把游戏的功能“填”进去, 最终完成一个完整的作品, 这样最大的好处是培养学生阅读程序的能力, 领悟程序编写的思路, 形成良好的编程习惯。游戏案例法是提高程序设计课堂教学效能的一种有效手段, 游戏案例的设计宜精简、有趣、实用, 难度大、耗时多的案例有时会起到反作用。教师在做教学计划时要合理编排, 把游戏案例法穿插在教学计划中, 充分发挥游戏案例的作用, 使学生变成“编程迷”。

六、结束语

实践探索证明, 运用游戏作为案例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活跃课堂气氛, 教学质量也有相应的提高。游戏案例法是案例教学法的延伸, 是教学实践的一种局部的创新, 也是教师在新教学理念改革的前提下, 确立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主体实践为主, 以培养学生智力素质、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一个有效手段。案例教学法能促进教学相长, 在学生的整体积极性得到提高的同时, 突出教师教学实践的亮点, 使教师在教学中获得充分的满足感, 从而使程序教学的效能得到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修宏洪.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探讨[J].福建电脑, 2011, (1) .

[2]贺忠.游戏思想在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 2009, (13) .

[3]肖红玉, 孙玮, 黄静.游戏化学习在程序设计课程实验教学中的探讨与实践[J].价值工程, 2011, (1) .

“安全教育”教学建议及案例设计 篇8

“安全教育”是江西省义务教育地方教材专题教育的模块之一。占总内容的15%,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一)教学目标

通过开展安全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安全责任感,使学生逐步形成安全意识,掌握必要的安全行为知识与技能,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常识,养成在日常生活和突发安全事件中正确应对的习惯,以保障中小学生安全健康地成长。

1知识目标:知道社会安全类突发事故的范围及危险、危害。了解社会安全类突发事故的防范知识和应对措施:了解基本公共卫生和饮食卫生常识。知道常见病和传染病的危害和防治措施,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了解突发自然灾害和常见的意外伤害事故对生命安全可能造成的威胁,初步学会在自然灾害和意外伤害发生时的自我保护和求助及逃生的简单技能:知道生命是可贵的。初步认识自己的身体及其发育特点,了解必要的生命健康知识:了解青春期常见问题的预防与处理,知道要远离毒品,拒绝黄色诱惑;知道网络的用途,初步学会合理使用网络资源,增强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知道预防和应对网络、信息安全事故的措施。

2能力目标:能够对各种不安全因素进行正确的辨别和判断,学会恰当避险:有效预防自身安全事故的发生,具备应对安全事故的自救、自护能力;初步认识社会生活的复杂性,能够作出有利于个人安全和社会安全的行为选择:在保障自身安全的前提下,能采用恰当的途径和方法救助他人。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社会安全责任感,形成安全意识,养成安全习惯;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形成尊重生命、珍视健康的态度;富有爱心和责任感;树立拒绝诱惑、远离危险、防范侵害的自我保护意识: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形成健康人格。

(二)内容结构

“安全教育”专题在全套书1~9册的内容分布,是按照学生认知水平安排到各年级中的,体现螺旋递进式的结构,主题与内容要点具体见表1。

(三)编写特点

本模块是以中小学学生生活为基础,以树立和强化安全意识,掌握必要的安全行为的知识和技能,养成自救自护的素养和能力为目标的综合性专题,编写上主要有以下特点。

1人文性。教材体现了珍爱生命、注意安全、和谐成长的原则,努力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实施教学:注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帮助他们最大限度地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和减少安全事件造成的伤害: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体生命与自我、他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为其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建立奠定基础。

2综合性:以学生的生活为主线,把秀社会安全、公共卫生、意外伤害、网络信息安全、自然灾害、影响学生安全的其他事故或事件等六个方面的安全问题有机整合;把公共安全知识和与相关的法律、道德、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内容有机整合;把地方课程的专题教学与品德、科学课程相结合,坚持以学校教育为主,通过家庭、社区活动等多种途径,形成教育合力,实现教学目标。

3层次性。教材不是枯燥地进行理论灌输,而是将安全教育寓于鲜活的生活主题中,坚持课堂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知识教育与培养习惯相结合,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统筹设计教材结构,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经验。注意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特点,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断强化、养成习惯。

4实践性。教材既注重教学情景的设计,又安排一定的活动性内容,从中小学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将可能遇到的各类安全问题作为课程的主题,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增强安全意识,掌握方法技能,养成安全习惯,在生活和活动中进行安全教育。

5灵活性。为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教材提供了一些活动建议,教师可在这些建议的启发下,充分开发和利用校内外的多样化课程资源,有效地开展开放式教学,设计出对自主发展更有价值、更能促进自主学习的活动方案。

6通用性。安全教育贯穿于生命发展的全过程,贯穿于中小学学生的全部生活。本模块立足于学生安全生活的需要,提供最基本的预防和应对安全事故的知识、方法和技能,以便科学、及时、有效地解决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各类安全问题,保障中小学学生健康安全地成长。同时,在编写上既统一要求又照顾差异,考虑了城市与农村之间、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差异。注意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

7趣味性。教材文字表达浅显易懂,生动活泼,有效地运用了图片、表格,做到了图文并茂。贴切的文字、精美的图片、生动的案例、有趣的活动有利于激发学习欲望,也便于自学。

教学建议

1坚持正确导向引领,全面落实教学目标。教师应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全体学生的身心健康、安全发展,注意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安全常识,注重培养其预防和应对安全事件和事故的能力,形成尊重生命、爱惜生命、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全面落实教学目标,促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

2准确把握教学定位,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时,教师应把握好三个定位,即教师角色定位——教师应当好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而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基本课型定位——课堂教学不以讲读、阅读为主,而要以活动、探究为重,不能将书本内容作为教条死记硬背,而应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综合性学习天地;教学载体定位——不把此教材作为课外读物,要在把握教学目标、理解教材的基础上,以教材为依托,根据本地和学生实际,灵活处理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及时补充、调整、选择、创新教学活动方式。

3坚持三个基本原则,丰富学生生活体验。应坚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深入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积极从生活和社会实际中寻找相关的教学素材,注重选取学生普遍关注和乐于交流的安全问题作为教学内容。通过开展思考、讨论、收集、调查、辩论、访谈、模拟演习、角色扮演等多种活动,引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在问题解决中掌握安全知识、提高安全技能、丰富情感体验。

4加强课程资源整合,运用开放教学策略。应加强本专题模块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的整合,避免简单重复,以发挥综合教学效益。同时,可以充分利用班会、团会、校会、升旗仪式、专题讲座、墙报、板报、参观、演练等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安全教育:可以运用

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教育手段进行教学,探索寓教于乐的教学组织形式,增强安全教育的效果:可以与公安消防、交通、治安、卫生、地震等部门建立密切联系,聘请有关人员担任校外辅导员,根据学生特点系统协调承担安全教育的内容,并且协助学校制订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组织演习活动。

5正确运用课堂评价,促进学生能力发展。教师要坚持鼓励性、发展性的评价原则,既要考查学生对基本安全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情况,更要注重考查学生自救自护的素养和能力,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另外,此教学内容不以任何测验或考试作为终结性评价的手段。

《上学路上的交通安全》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一年级第3课。

[教学过程]

(一)事例引入,揭示课题

1看课件,听故事。(一个小学生不注意交通安全,发生了交通事故,父母很悲痛)

2学生就故事内容说说自己的看法。(交通安全事故会给自己带来伤害,给家人带来痛苦)

3教师小结:交通安全太重要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上学路上的交通安全》。

(二)合作学习,掌握知识

1出示教材“启迪窗”部分的两幅图。(配图一:上学路上,小朋友跨栏杆,横穿马路:配图二:农村的小道上一辆农用车在行驶,几个小学生在爬车)

2要求学生想一想:他们这样做对吗?有什么危险?

3教师小结:不遵守交通规则非常危险。

4教师引入下一个环节:上学路上,小朋友们应如何遵守交通规则。

5小组讨论:什么样的行为才是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

6出示课本上的主题图,让学生明确上学路上的基本交通规则。

7结合你上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上学路上的交通规则?

8读儿歌:红灯停,绿灯行,黄灯闪闪心中明;过马路,走横线,转弯车辆要看清:安全护栏不能翻,行驶车辆不追赶;马路不是游戏场,安全出行最要紧。

(三)活动延伸,体验拓展

1引出交通标志。(出示课件)繁华的大街上,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车辆特别多,为了保证行人的安全,交通的畅通,马路上有许多的交通标志和设施。同学们。你们能从屏幕上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作用吗?(交通标志是依照警告、禁止、指示和辅助的需要来设置的)

2认识交通标志。以四人为一小组,将准备好的交通标志小卡片拿出来认一认,互相说一说它的作用。尔后教师将已和同学们交朋友的交通标志图贴到黑板上。

3说一说,在哪里见过这些交通标志和设施,各有什么作用?

4你还知道哪些交通标志?

(四)思维冲浪,巩固新知

1提问:是不是马路上有了交通标志和设施,就一定不会发生交通事故。

2上学路上,只要有大人接送,就可以不管交通规则吗?

3请学生说说发生在身边的交通事故以及给自己的启示。(课件出示车祸的图片、数据)

4小结:为了防止受伤害。我们一定要注意交通安全。

(五)总结全课,启发思考

1通过今天的学习,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收获。

上一篇:深刻哲理人生的励志语录下一篇:如何提高防治水安全质量标准化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