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财政收入结构分析

2024-07-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我国财政收入结构分析(共8篇)

我国财政收入结构分析 篇1

摘要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着力加大惠民政策力度,增加社会公共服务投入,居民收入快速增长,收入结构不断优化,居民消费稳步提升,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正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阔步前进。本文分析了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化的最新特点、收入差距现状及其形成原因,对未来城乡收入差距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实际初步提出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基本路径与对策。

关键词

财政支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1.选题的背景与研究意义 1.1选题的背景

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是造成城乡小康差距的关键因素。统筹我国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推动农村与城镇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手段。最近十年来,在一系列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措施作用下,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化呈现出新的特点。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现连续5年缩小。居民收入快速增长,收入差距继续缩小。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343元提高到2013年的26955元,提高77.6倍;同期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由134元增加到8896元,增加66.4倍。与此同时,由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明显慢于城镇居民,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出波浪式扩大的态势。从2010年起,城乡收入比出现连续4年缩小的趋势,到2014年为2.92∶1。全国居民收入快于GDP增长。2015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66元,比2012年增长33.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5.4%,年均实际增长7.8%,居民收入年均实际增速快于同期人均GDP年均增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速快于城镇居民1.9个百分点。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缩小。

1.2研究意义

城乡收入差距是我国政治经济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目前,政府财政支出影响城市和农村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政府的财政支出倾向城市较严重,研究财政支出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和联系问题,可以帮助提出一些缩小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建议。2.城乡收入差距

2.1影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因素

工业化进程的推进,造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其次,现阶段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城区外延的快速扩张,农村人口的收入水平往往显著高于远离城镇的农村地区。农业就业机会和比例同样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资源与生产要素持续向城镇聚集的过程,相对农村来说就是生产要素的大量与快速“流失”,进而影响农村发展;其次,现阶段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城区外延的快速扩张,市郊的农村人口最有可能成为城镇居民,而这部分农村人口的收入水平往往显著高于远离城镇的农村地区。随着城乡边界的不断外延,农村中的高收入人口不断从农村地区剥离,使得农村的整体人均收入水平下降,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2.2城乡收入差距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财政收入的分配,要兼顾效率和公平,收入差距过大,难以实现社会公平,易激发社会矛盾。首先,收入差距过大严重影响社会需求,农村居民的消费倾向高,但收入抑制农村居民消费,其次不利于形成合理的消费结构,农村居民收入主要用于食品,对耐用品和奢侈品的购买力明显不足,再次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投入不足不利于我国农业的发展,进而影响工业发展,最后,收入差距大影响社会和谐,对于低收入者,得不到均等的机会受教育和职业选择,损坏目前处于劣势地位的社会成员后代的发展潜力,因此,要缩小收入差距。2.3我国财政支出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我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相应的义务教育、卫生保健、失业贫困救济、环境保护以及城镇化等支出的增长压力大,一系列社会问题对财政支出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统筹兼顾经济和社会、城市和农村的协调发展,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推动城镇化建设,推进社会主要新农村建设,财政支出的作用尤为重要。

教育、科学技术和卫生医疗支出是财政支出中重要的支出项目,他们的发展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决定作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的发达程度、教育的投入水平常常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准,当今时代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城乡收入差距是造成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的重要原因之一,保证教育机会公平,避免优秀的人才资源流失,就要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倾向。

目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财政投入总量持续增加,居民的卫生保健水平显著提高,但同时也面临着挑战,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尽合理。

财政对“三农”的投入是有关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和农民生活多方面支出的一个综合性项目,农业生产对自然条件依赖性强,难以吸引资金,农民文化水平不高,为了增加农业人员收入,国家利用财政手段调节收入的再分配,对于提高农民收入的作用十分重要,免收农业税及一系列农业补贴,加大对农村教育支出,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对农民的医疗社会保障支出等都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3.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3.1研究结论

影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因素对城乡居民收入巨大差距形成的原因,长期以来许多专家和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总之,我国城乡发展的巨大差距是长期以来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3.2政策建议

目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的趋势已经形成,要因势利导,增强内力,加大外力,强化这种趋势的确认,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的步伐进一步加快,推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局面的实现。

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就是要加快推动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有两条关键路径:一是通过耕地规模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要加大力度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让一部分有能力在城镇生活的农民工家庭放弃耕地以实行耕地的集中经营,通过发展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实现农业的规模生产,鼓励企业与民间资金投资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与效益。二是通过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就是因地制宜地推进农业耕作机械化、信息化、水利化、良种化水平,加大力度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进步率。

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外力看,就是政府要加大力度保护农业产业、扶持农村居民。从保护农业产业的角度看,农业是弱势产业,既要承担自然风险,又要承担市场风险。因此,一要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同时,稳定农资价格,切实维护农民利益,让农民真正从农业生产中增产增收。二要扩大对农业生产保险覆盖面与保险水平,降低农业生产风险。三要继续加大对农民种粮补助规模,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与生产条件。从扶持农村居民的角度看,农民是弱势群体,多种因素决定着这个群体在利益分配格局中处于劣势。因此,一要逐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居民的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农村居民转移性收入。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农村人口绝对量将持续减少,政府在公共财政收入稳步增加的前提下,通过多种渠道加大对农村转移支付的能力也将逐步增强。二是在稳步扩大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的前提下逐步提高医疗和养老保障水平。三是切实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让农民通过“土地承包经营全抵押、转让,住房抵押、变现,农村土地与国有土地同权、同价”三大政策红包中,大幅度增加财产性收入。参考文献

我国财政收入结构分析 篇2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经济的发展, 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经济的发展同样也带来了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在迅速缩小和迅速扩大之间来回切换, 城乡发展失衡, 城乡收入差距问题一直是我国政府要积极探索和解决的课题, 在研究上具有很大的意义。

在党的十八大上, 政府报告中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力求在2020年城乡居民收入翻一番, 收入分配差距缩小, 社会保障全民覆盖。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 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 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 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十八届五中全会也提出了坚持协调发展, 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 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资长效机制, 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 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

为了缩小城乡收入的差距, 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协调城乡共同发展, 市场机制决定的初次收入分配已经难以调节收入差距扩大的局面, 这就需要政府发挥其财政职能, 对收入进行再分配以实现社会公平。

二、理论假设

对于农业的支出必然会直接的影响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 有利于缩小与城镇居民收入的差距;科教文卫事业的支出普及了城乡之间的普通义务教育, 增加了农村居民受教育的机会, 并减少其受教育的成本, 使得城乡居民都获得公平的教育机会, 而医疗卫生作为一项有利于人体健康的投资, 在人力资本论的理论基础上, 教育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提升对于收入水平是有提高作用的。因此科教文卫支出也是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社会保障支出作为一项福利性的支出, 其最大的受益者莫过于低收入和无收入群体, 而在我国的农村, 贫困程度相比城镇而言更为严重, 因此此项支出也是有利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而一般公共服务, 其收益的群体多为国家的公务员, 对此项支出的增加并未对农村的经济产生直接影响, 甚至有时会占用资源, 减少对农村基本建设、医疗卫生等项目的资金支持, 因此该项支出对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不利的。为此, 本文提出以下假设:假设1: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间呈负相关的关系;假设2: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间呈负相关的关系;假设3:财政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负相关的关系;假设4:财政用于一般公共服务的支出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正相关的关系。

三、实证分析

由于我国2007 年对财政收支项目进行了系统改革, 为了更系统地说明财政支出结构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 本文财政支出结构选择了支农支出、科教文卫支出、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各占GDP的比重四个变量, 这些变量的数据均是笔者根据各年的《中国统计年鉴》整理而得。

在对财政支出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回归分析中, 可以看出见表1, 整个多元回归模型的R2为0.853, 说明该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高, 回归方程能够解释的变差比例接近85%;在回归方程显著性检验中, F值对应的显著性水平低于0.1%, 说明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线性关系非常显著, 此模型有效;在回归系数显著性水平T检验中, 农业支出占GDP的比重的显著性不高, 线性关系不明显, 无法验证假设1;而科教文卫占GDP的比重这一变量的回归显著性非常高, 线性关系很明显, 从非标准 β 值可以看出该自变量与因变量是呈负相关的关系, 即科教文卫的支出占GDP比重越大,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就越小, 与假设2相符, 科教文卫支出作为人力资本投资, 提高了居民的收入水平, 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 使因受教育不同而产生的相对收入差距缩小, 社会个人收入不平衡的状况得到改善;对于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变量分析, 可以看出其与因变量的线性关系也非常显著, 且其与城乡居民收入呈正比, 可见国家对社会保障投入越多, 对城乡收入差距缩小的效果越明显, 且相关性较强, 此结论与假设3是相悖的, 这是由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完善, 城乡社保覆盖不均造成的。目前城市社会保障制度涉及的保障项目已相当齐全, 且覆盖面广, 而针对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项目不仅种类少, 而且已有的保障项目覆盖面也很小, 1997年以来城市社会保障支出占全国社会保障支出的比重一直保持在95%以上, 支出总额远远高于农村, 城市人均社会保障支出也远远高于农村人均社会保障支出, 因此造成了此现象。一般公共服务占GDP的比重这一变量的显著性不高, 因此无法验证假设4。

数据来源:笔者将相关数据应用SPSS回归分析所得。

四、总结

在前人对中国财政支出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分析研究及相关理论的基础上, 笔者提出了4 个理论假设, 通过对其进行实证分析, 发现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巨大且类型较多, 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虽然回归分析中有些模型的显著性不高, 模型无效, 但是还是可以看出不同功能性质的财政支出对收入分配公平的作用力度是不同的。农业支出、科教文卫支出中由于政府在市场上扮演的是购买者的角色, 直接影响社会生产和就业,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 且这两项购买性支出的增加有利于减小城乡居民收入之间的差距, 是影响社会公平的重要因素;在理论上社会保障支出的增加会减小城乡收入的差距, 但是由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不完善, 城镇社保体系比农村社保建设要好, 因此仍会加大差距;而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并不会对社会生产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 虽然该项支出是维持政府机构运作必不可少的一项支出, 但是因为此项支出会占用农村建设或者社会保障等支出的资金用度, 且其直接受益对象为公务员群体, 而在我国国家、省级和地、市 (县) 级的行政单位都设在城市, 只有乡 (镇) 一级的行政单位设在农村, 这样更会加大城乡居民收入之间的差距。

参考文献

[1]姚林香.统筹城乡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7.

[2]冉光和.财政金融政策与城乡协调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

[3]郭伟和.福利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6.

[4]孟曙初.统筹城乡朴会保障制度建设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 2004.

我国财政收入结构分析 篇3

【摘要】 对财政收入进行定量分析并对其作出较为准确的预测可以为相关部门或者企业制定发展规划、实施相关措施提供可靠的理论预测参考。运用时间序列方法实证分析了我国财政收入的变化过程及影响我国财政收入的两个因素:GDP和税收。

【关键词】 财政收入;ARMA模型;协整分析

1978~2007年我国财政收入的规模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而增长,由1978 年的1132.26亿元到2007年的51304.00 亿元,扩大了近45倍。目前,我国财政收入增长速度远远高过经济增长,体现出高态位、高偏离、高离散和高依赖的特征。我们要警惕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如国民和企业负担过重,社会不平等加剧使矛盾激化等。

一、研究与分析

本文选取1990年到2007年的税收收入和国民生产总值作为我国财政收入的变动因素。定义变量:Y财政收入(亿元), X1税收(亿元),X2GDP(亿元)。我国财政收入的有关数据(为了消除异方差,对数据做取对数处理)。

1.对序列Y的研究

(1)分布图

(2)对序列Y的相关性和平稳性研究

从自相关图来看,除了延迟1阶和2阶的自相关系数大于两倍标准差外,其它的都在两倍标准差内,说明该序列具有短期相关性。各阶滞后的Q统计量的P值都小于0.05,说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序列存在序列相关。由上述结果可得出白噪声检验结果:由于在各阶延迟下,Q统计量的P值都小于0.05,所以拒绝纯随机性假设,此序列不是纯随机的,序列非平稳。

(3)对序列Y进行差分处理,根据差分表做出折线图

(4)对序列Y进行单位根检验(ADF)

得到二阶差分序列较平稳,从分析结果中,可知ADF统计量的值小于显著性水平α=0.01,0.05和0.1时的临界值,拒绝原假设,即认为序列Y近似服从一个平稳的二阶自回归模型。同时,二阶差分的白噪声检验结果:在检验的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条件下,由于6阶和12阶延迟的Q统计量的P值都大于0.05,所以该差分后的序列可以视为白噪声序列,即二阶差分后的序列几乎提取了所有的相关信息。

(5)模型选择

从差分序列Y2的自相关图可以看出,自相关图和偏自相关图均显示出显著的拖尾性质,所以考虑用ARMA(p,q)模型拟合二阶差分后序列。根据最小信息量准则(AIC准则)ARMA(2,2)是最优模型,该模型的口径为:

S=[AR(2)=-0.067115,BACKCAST=“1990 2007”]+[MA(2)=-0.318943,BACKCAST=“1990 2007”]。

(6)模型优化(用残差的一阶差分对模型优化)

该优化后的模型口径为:

Y=-2.566325D(SER02(-1))+0.601096D(SER02(-1),2)+0.012679

可以看出,优化后可决系数R2变大了,模型更有效。

(7)模型拟合

2.对序列Y和的协整分析

由于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税收与财政收入的关系是显而易见的。本文着重分析财政收入与GDP之间的关系。

(1)协整分析

在这里我们使用Eviews3.1软件对各变量分别进行ADF检验(Augmented Dickey- Fuller Test),检验结果见表1。由表1可见,所有变量的对数序列在5%的显著水平上都是非平稳的,而所有变量的对数序列的一阶差分在1%的显著水平上都是平稳的。

根据单位根检验,由于LCZSR和LGDP均为一阶单位根过程,可以利用“Engle Granger两步法”来检验其协整关系或长期均衡关系。首先对LCZSR和LGDP进行协整回归,得到协整方程为(括号中的数据为t统计量,以下同) :

LCZSRt=-0.6139+0.7388+ut(-7.30) (31.67)

R2=0.953 Adjusted-R2=0.952 F=1002.93 DW=0.381

S.E.=0.1821

对残差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 检验的模型为:

△ut=-0.2579ut-1+0.344△ut-1+et(-2.82) (2.46)

残差序列为平稳的,因此,我国财政收入和GDP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根据协整模型可知,长期内,我国GDP每变动1%,财政收入将同方向变动0.739%,即从长期来说,我国的财政收入对GDP的弹性为0.739,同时也说明了我国的财政收入与GDP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根据Granger定理,如果两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那么一定存在误差修正模型的形式。用ECM表示上述模型中的残差序列,利用Eviews3.1软件进行反复尝试,建立如下误差修正模型:

△LCZSRt=1.322△LGDPt-0.585△LGDPt-1+0.361△LCZSRt-1- 0.17ECMt+u2t(7.73) (-2.29) (2.41) (-1.94)

R2=0.658 Adjusted-R2=0.636 S.E.=0.095

D.W.=1.9524

根据误差修正模型,短期内,我国财政收入与GDP之间具备显著的正相关性。从误差修正项的估计系数(-0.17) 来看,其值为负,调整方向符合误差修正机制,虽然调整力度不是太大,但可以保持我国财政收入与GDP的协整关系,自动调整两者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

(2)协整分析结论

第一,根据协整检验,尽管我国的财政收入和GDP都具有非平稳性,但它们之间却具有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就长期而言,我国的财政收入与GDP之间具有统计上的高度相关性。从误差修正模型来看,短期内我国的财政收入与GDP之间存在动态调整机制,由于误差项的存在,可以自动地实现我国的财政收入与GDP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

第二,从协整方程可以看出,我国的财政收入对GDP 的弹性为0.739。弹性小于1,说明财政收入的增长率小与GDP的增长率,财政收入的增长落后于经济的增长,因此,仍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提高财政收入对GDP的弹性。

二、结论与建议

1.积极推进税费改革,规范政府收入机制

各国规范的财政收入都是由税收与收费两部分组成,以税收为主,收费为辅。一般税收占90%左右,收费占5%~10%,且收费都纳入预算内管理和统计。税费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彻底规范税收与收费的范围,理顺政府的收入行为。当前应进一步清理整顿各种不合理收费,标本兼治,从体制和机制上解除滥收费根源,解决各种收费对税基的侵蚀,逐步建立“以税收为主,少量收费为辅”的公共财政收入分配体系。

2.调整和完善现行税制

进一步完善增值税,实现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的转型,解决现行增值税的重复征税问题,扩大增值税的征收范围。适当调整消费税的征收范围和征收内容:尽快合并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规范所得税税前扣除制度,合理确定税收负担;清理整顿税收优惠政策,取消按纳税人性质、所在地区给予的优惠;实行以产业政策和地区优惠相结合,以产业为主的优惠方法,并对外资在产业和科技含量上给予特定的优惠。

3.健全财政秩序,规范财政分配

依法管理政府的非税收入,依法将这部分收入纳入预算管理。取消预算外分配,一切收费、罚款和基金收入,必须全额上缴国库,实行真正意义上的收支两条线:收入上缴、支出按预算执行。政府要按照普通公民的意愿来决定公共财政项目,通过预算支出提供普通公民需要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使公众享受到经济增长的实惠。要用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工业部门的技术含量,并且要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提升传统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从而带动财政收入结构合理化。

参考文献

[1]李子奈,叶阿忠.高等计量经济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2]张晓峒.计量经济分析.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3]杨丹,陈晓毅.我国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实证分析.统计与信息论坛.2004

[4]王燕.应用时间序列分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我国财政收入结构分析 篇4

我国财政收入占GDP比重问题的研究 作者:孙嘉麟 刘志国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05期

[摘要]文章认为,当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来拉动经济增长,我国财政收入的增长仍有增量和存量空间,因而有必要适度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同时我国的财政收入90%来源于税收,这就更需要我们制定出一个合理的宏观税率水平,把财政收占GDP的总量和增长速度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

[关键词]GDP;财政收入;宏观税率;适度增长

[中图分类号]F8

财政收入完成情况分析专刊 篇5

财政收入完成情况分析专刊

黄山市徽州区财政局2008年5月16日

徽州区2008年1-4月财政收入完成情况分析

一、财政收入完成情况

1-4月,全区完成财政总收入13385万元,比上年同期增收6998万元,增长 109.6%,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7104万元,比上年同期增收1811万元,增长34.2%,占市下达任务数18000万元的39.5%,超时序6.2个百分点。基金收入完成6281万元, 比上年同期增收5187万元,其中土地出让金入库5000万元,同比增收4456万元。税收收入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为89.8 %,收入进度和增幅均居全市第二名。

一般预算收入分部门看,国税局完成2526万元,同比增长19.6 %,占市分解目标任务数7450万元的33.9%;地税局完成3612万元,同比增长49.3%,占分解任务数7350万元的49.1%;财政局完成966万元,同比增长26.8%,占分解任务数3200万元的30.2%。

-1-

一般预算收入分级次看,地方级收入完成4700万元,占市目标任务11000万元的42.7%,上划中央级收入完成2404万元,占市目标任务7000万元的34.3%。

一般预算收入分结构看,税收收入完成6382万元,占一般预算收入比重为89.8%,比上年同期增加1725万元,同比增长37%;非税收入完成720万元,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为10.2%,比上年同期增加87万元,同比增长13.7%。

二、财政收入特点及成因

一是融资平台功效初显,工业税收稳中有升。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区充分利用区中小企业担保公司这个融资平台,发挥担保公司放大效应,区财政在财力拮据的情况下挤出3000万元、国有资产运营公司投入2000万元注入担保公司作为注册资本,壮大公司实力,使金融资源向中小企业倾斜配置。1-4月,区中小企业担保公司为33家规模企业提供担保贷款6600万元(其中委托贷款2950万元),有效地缓解了企业融资困难,区内机械制造、精细化工、电子、服装为主导的第二产业集群不断发展壮大,逐步显现出其支柱作用,截止4月底,60户重点监控骨干企业完成税收2291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705万元,同比增长44.5%,占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32.2%。

二是老企业二次创业,促进企业税收大幅增长。今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引导下,区内各老牌企业积极按照区委、区政府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指导思想,着力在调整企业布局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上下功夫,引进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积极开发新产品,研究新工艺,打造新品牌,促进企业改造升级,走二次创业的自主创新之路。1-4月,老企业二次创业带来的税-2 -

收增长明显,其中,皖南机床有限公司、恒远化工有限公司、华惠精细化工有限公司、锦峰实业有限公司税收增幅分别达到72.5%、81.2%、93.7%、91.9%,完成税收共计749万元,有力地促进了我区工业税收的增长。

三是项目建设带动明显,相关税收大幅增长。随着我区市政工程建设、工业园区建设、住宅小区建设以及部分企业新、扩建等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拉动了运输、金融保险业、房地产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外来工程建筑入库税收增多。同时,地税部门通过采取内查(对运输大户进行调查走访,分析税收外流根本原因)、外堵(把好发票源头关)等有力措施,进一步健全完善了交通运输业协税网络,促进交通运输营业税增收。另外,由于土地使用税适用税额标准提高(《关于徽州区城镇土地使用税适用税额标准的批复》黄政函[2008]24号),和银行对小额贷款权限下放的影响,土地使用税和金融保险税有了较大幅度增长。1-4月完成营业税收1924万元,同比增收646万元,增长50%(其中不动产销售完成764万元,同比增收367万元,增长45%;建筑安装业完成252万元,同比增收140万元,增长125%;金融保险业完成营业税收197万元,同比增收92万元,增长87.6%;交通运输业完成营业税入库86万元,比上年同期增收70万元,增437.5%。);个人所得税完成554万元, 同比增收255万元,比上年增长85.3%;资源税完成56万元,同比增收13万元,增长30%;印花税完成49万元,同比增收9万元,增长22%;土地使用税完成255万元,同比增收125万元,增长102%;城建税完成183万元,同比增收40万元,增长28%;土地增值税完成206万元,同比增收165万元, 增长402.4%;企业所得税完成165万元, 同 -3-

比减收90万元;耕地占用税入库102万元,同比增收32万元,增长46%;契税250万元,同比增收110万元,增长78.6%。

四是非税改革运行稳定,非税收入稳步增长。目前,以“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政府统筹”的非税收入征管新模式已在区直33个财务基础好、征收资金量大的单位实行,通过规范收费项目和标准,完成了财政、执收单位和代收银行联网,增强了收费透明度,提高了征管工作效率,做到非税收入及时足额划解国库,1-4月共完成非税收入入库720万元,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为10.2%,比上年同期增加87万元,同比增长13.7%。

五是乡镇理财积极性高,乡镇级财政收入增长迅猛。为充分调动乡镇抓财源的积极性,区委、区政府新出台了《乡镇财政工作考核办法》,进一步明确了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工作重点。同时,对乡镇继续推行“异地办厂,原地受益”的优惠招商政策,鼓励乡镇招商项目向园区集聚,促进园区块状经济的发展,做大乡镇财政“蛋糕”。1-4月份,全区乡镇级财政收入完成4773万元,占任务数的40.9%,比上年同期增收1506万元,增长46%,占全区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67.2%。

三、存在的问题

1、新增税源的增收不多,国税收入增长缓慢。一是由于企业招工困难,开工不足,加之新办企业还处于初步运行阶段,税收收入还很不稳定,城北工业园20户新办重点税源企业1-4月入库国税仅为124万元;二是创辉钼业公司上年1-4月入库税收115万元,但直去年7月份福利企业政策调整以来,该企业一直处于停产状态。

2、化工、机械行业受宏观形势的影响较大。一是受石油、-4 -

钢材等原材料价格上涨及环保政策的影响,化工、机械行业增值空间进一步压缩;二是我区化工行业主要生产粉末涂料等上游产品,大多是对外出口,由于美元汇率及出口退税率下降,国内粉末涂料产品出口大幅下降,造成我区化工产品的滞销,1-4月份我区化工产品库存增加,化工企业生产不足,影响了化工行业的税收增长,泰达公司、新力油墨厂分别比上年同期减少入库税收94万元、24万元。

3、税收政策方面。一是新所得税法实施后企业所得税税率由33%下调为25%,1-4月份减收31万元,预计全年将减收企业所得税60万元;二是个人利息所得税税率由20%下调为5%,邮政储蓄利息所得税直去年4月份划归市级征收,1-4月份个人利息所得税同比减收48万元,预计全年将减收个人利息所得税110万元;三是享受残疾人就业的企业增加2户,预计残疾人就业优惠退增值税收240万元。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1、依法加强财税征管,确保超序时完成财政收入任务。一是强化财税收入目标责任制,分解落实各项财税考核指标,坚持日常财税协调调度机制,完善征管奖惩制度;二是在前期税源普查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组织收入调研。对区级60户骨干企业进行分户调研,分析今年企业税源发展情况;召集城北工业园20户新办重点税源企业召开税企座谈会,宣传税收政策及安排落实全年分月税收计划;把乡、镇税收任务分月落实到企业;三是从二季度开始全面实施“所得税分类管理办法”,加强对2007年所得税汇算清缴的检查;完善行业税负差别管理,对低于行业平均税负企业进行纳税评估,不断提高征管绩效;四是继续完善监控型稽 -5-

查机制,加大行业稽查和专项稽查的力度,拓展稽查的深度和广度,充分发挥稽查的职能作用,实现以查促管、以查促收的目的。完善协税护税网络,实现重点税源动态管理和税源资料的综合利用,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努力做到应收尽收。五是拟定《徽州区非税收入征管考核奖惩办法》,挖掘非税收入增收潜力,加强对零散税的征管,保证财政收入及时足额入库;规范国有土地出让金管理,不断增强政府调控能力。

2、认真区分区乡两级税源,促进区乡财政收入共同增长。一是充分利用税源普查的结果,认真区分区乡两级税源的归属,按照新出台的《乡镇财政工作考核办法》,进一步细化考核内容,切实加大对乡镇财政工作的考核力度,在充分调动乡镇生财积极性的同时,保证区本级收入的稳步增长。二是进一步加大财源建设调研力度,拟定新一轮《乡镇财源建设考核办法》,继续实行“异地办厂,原地纳税”的政策,引导乡镇招商项目向园区集聚,激发乡镇生财、聚财、理财的积极性。

送:市财政局,区委办、人大办、政府办、政协办、纪委,发改委、经委、审计局,国税局、地税局、人行;各乡镇财政分局(所);各县(区)财政局;

徐德书书记、吉刚副区长。

黄山市徽州区财政局2008年5月16日印发

共印35份

我国财政收入结构分析 篇6

以来,我国经济先后经受了东南亚金融危机和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冲击。

在两次金融危机过程中,为了扩大内需和“保增长”,中央政府都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扩大财政支出规模的同时,力图通过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为经济增长增添新的活力。

在两次金融危机期间,我国的财政支出结构有何不同?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对经济增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对此做一个比较分析,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明确财政转型的方向。

基于此,本文拟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采用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对两次金融危机期间财政支出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比较分析,并结合向公共财政转型,对如何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提出相应的政策倡议。

二、文献综述

目前,国外学者对于财政支出结构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结果存在着较大的分歧。

Barro(1990)对98个国家进行研究发现,生产性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非生产性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显著,甚至具有负效应[1]。

Lin(1994)以20个发达国家和42个发展中国家为样本,研究发现政府的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和政府非生产性支出占GDP的比重对经济增长在短期内有正的效应,长期则不具有[2]。

Devarajan、Swaroop 和 Zou利用43个发展中国家的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显示,政府经常性支出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正效应,政府资本性支出与经济增长负相关;但同样的回归策略应用于21个OECD国家时,却得到了完全相反的结论[3]。

De Mello()分析了住房、医疗卫生和运输服务等三类政府支出对产出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三类支出的增加对经济增长均有推动作用[4]。

Adewara Sunday O la-bisi 和 Oloni()对尼日利亚的经济数据的分析研究,发现教育和水利方面的支出对经济增长有阻碍作用,医疗卫生、农业和交通运输方面的支出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推动作用[5]。

在国内方面,由于研究的角度和策略不同,学者得出的结论也各有不同。

杨友才()考察了分税制改革后财政支出的各个构成部分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农业支出、部门事业费支出和城市维护费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的提高显著地推动了省际人均GDP增长。

文教科卫支出、经济建设总支出、基本建设支出和其他经济建设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的提高对省际人均GDP增长具有统计上不显著的正向作用;行政管理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对省际经济增长率具有显著负效应;补贴支出和其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与经济增长率之间具有不显著的负向关系[6]。

刘华和郭凯(2009)的实证研究显示:基本建设支出比重的增加有助于地区经济增长,行政管理费支出比重过高会损害地区经济效率;经济越发达,科技支出对经济的推动效果越明显;教育支出对各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差异较大[7]。

王新军和赖敏晖()研究了分税制改革前后财政支出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发现在分税制改革前,基本建设支出和支农支出对地方经济增长产生了不利的`影响,科教文卫事业支出和代表政府公共消费的支出对经济增长产生了正面的效应。

分税制改革后的财政分权加剧了支出结构的扭曲,在显著提升科教文卫支出和农业支出的经济增长效应的同时,也加大了基本建设支出和行政管理费对经济增长的阻碍作用[8]。

三、模型设定和指标数据说明

(一)模型设定

本文设计了如下的计量经济模型来比较两次金融危机下不同财政支出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酌it=?琢i+?茁1kit+?茁2lit+?茁3?子it+?茁4wit+■?渍jvjit+?着it (1)

其中,下标i、t表示i省区t年;?酌it为经济增长率;?琢i为常数项;kit为物质资本储蓄率;lit为劳动增长率;?子it为政府财政支出规模; wit为对外开放水平;vlit~v4it为按政府职能划分的财政支出结构指标,分别为预算内财政支出中经济建设支出、社会文教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所占比重;?着it为随机扰动项。

由于国防支出主要由中央财政负担,在各省区财政支出中所占比重相对较小,不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关键性因素,本文予以剔除。

(二)指标选取及数据说明

为比较两次金融危机期间财政支出的各构成部分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有何不同,本文采用—和—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其中,?酌it为各省区为基期的实际GDP增长率;kit用各省区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占其当年现价GDP的百分比来近似计算,用以反映各省区物资资本的积累情况;lit为各省区就业人数的增长率,用以反映各省区劳动力的参与情况;?子it采用各省区预算内财政支出总额占当年现价GDP的百分比来度量。

用以反映各省区政府干预经济的情况;wit用各省区按境内目的地和货源地分货物进出口总额占当年现价GDP的百分比来表示,其中进出口总额用相应年份人民币兑美元的年平均汇率转化为人民币金额;vlit~v4it分别为预算内经济建设支出、社会文教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占预算内财政总支出的比重。

由于自开始我国实行了新的财政收支分类,为增强(1998—20)和(2008—20)两个阶段财政支出结构的可比性,我们按前一阶段政府职能分类对后一阶段的财政支出进行了重新归类。

其中,经济建设支出包括农林水事务、交通运输、工业商业金融等事务和粮油物资储备管理等事务的支出,社会文教支出包括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体育与传媒、医疗卫生的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包括一般公共服务(不含国内外债务付息)、外交、公共安全等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包括社会保障和就业以及保障性住房支出。

四、实证分析

(一)模型的选择

面板数据模型有混合模型、变截距模型和变系数模型三种形式,如果模型的形式设定不正确,估计结果将与实际的经济情况有所偏离。

因此,在建立面板数据模型之前,通常需要检验样本数据符合哪种模型形式。

由于这里所用两个时段的样本数据时期数都较短,选取的解释变量又较多,不适合建立变系数模型,而通过变截距模型可以剔除各省区的特殊影响,集中分析比较两次金融危机期间财政支出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采用固定影响变截距模型。

经Hausman检验(见表1),两个时段都拒绝了随机影响变截距模型的原假设,因此,本文建立固定影响变截距模型,模型的估计结果(见表2)

我国财政收入结构分析 篇7

建国以来, 通过有计划地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国之一, 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由于我国的经济环境复杂严峻, 充满了不确定性, 使得财政政策中存在的问题显现出来。若财政收入大于支出, 结余过多, 则意味着财政资金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利。若财政收入小于支出, 则意味着财政支出要依靠借债来维持, 这种状况可能会导致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不平衡, 引发通货膨胀。所以探求我国财政收入和支出之间的协整关系至关重要, 通过他们内在的短期动态调节作用来保证我国的财政收支平衡, 使得我国的经济可以稳定快速的发展。

1 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

在经济领域中, 单独的时间序列通常都是非平稳的, 而这些时间序列的线性组合序列却可能有不随时间变化的性质。1987年Engle和Granger就指出两个或多个非平稳时间序列的线性组合可能是平稳的, 并提出了协整理论及其EG两步法[1,2,3,4]。

首先对序列进行单整检验, 如果序列Yt, 通过d次差分成为一个平稳序列, 而这个序列差分d-1次时却不平稳, 那么称序列Yt为d阶单整序列, 记为Yt~I (d) 。检验序列平稳性的标准方法就是单位根检验, 是通过构造检验统计量进行假设检验来完成的。常用的单位根检验方法有DF检验和ADF检验两种。DF检验的具体模型有如下三种形式:

原假设和备选假设为:

通过最小二乘法得到γ的估计值, 对其进行显著性检验的t统计量不服从常规的t分布, Dickey和Fuller于1979年给出了检验用的模拟的临界值, 故该检验称为DF检验。

DF检验法只有当序列为AR (1) 时才有效, 对于高阶的AR (p) 序列需要在回归方程右边加入因变量Yt的滞后差分项来控制, 即ADF检验法。其一般形式为:

原假设成立意味着该时间序列含有单位根, 即序列为非平稳的时间序列。

其次对序列进行单整检验, 如果序列Y1t, Y2t, …, Ykt都是阶单整, 存在一个向量a= (a1, a2, …, ak) , 使得zt=a Y't~I (d-b) , 其中Yt= (Y1t, Y2t, …, Ykt) , d≥b≥0, 则认为序列Y1t, Y2t, …, Ykt是 (d, b) 阶协整 (Co-integration) , 记为Yt~CI (d, b) , a为协整向量。协整的意义在于它揭示了变量之间是否存在一种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满足协整的经济变量之间不能相互偏离太远, 一次冲击只能使它们在短时期内偏离均衡位置, 在长期中会自动回复到均衡位置。协整检验的过程如下:

在序列Xt和Yt都是d阶单整的前提下, 作Yt对Xt的回归, 有:

EG检验通常用于检验两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 对于多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的检验, Johansen (1988) 和Juselius (1990) 提出了一种用向量自回归的检验方法, 即Johansen检验。

最后, 若Xt和Yt是协整的, 就可建立如下的误差修正模型 (ECM) :

其中∣α∣≠0, 为调节均衡偏差的幅度, ECM把长期均衡的项Yt-1-k Xt-1作为解释变量加入模型中, 与短期波动结合。使得从短期看, 被解释变量的变动是由较稳定的长期趋势和短期波动所决定的, 短期内系统对于均衡状态的偏离程度的大小直接导致波动振幅的大小。从长期看, 协整关系式起到引力线的作用, 将非均衡状态拉回到均衡状态。

2 实证分析

本文选取了1963—2012年我国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数据进行分析并以此来研究我国财政收入与支出间的关系。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及中国统计局网站。实证分析过程中的数据处理都是由Eviews6.0来完成的。由于数据的自然对数变换不改变其原始数据的协整关系, 并能使趋势线性化, 消除时间序列中存在的异方差, 所以对原始数据做了自然对数转换, 变换后的收入和支出分别用LX和LY来表示, 其变化趋势图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 LX和LY有不断增长的趋势, 并且变动方向基本一致, 但仍然呈现非平稳的发展趋势。现在对各变量分别做一阶差分, 一阶差分后的变量分别用LLX和LLY表示, 其变化情况如图2。从图2可以看出, 一阶差分后时间序列的变化趋势较为平稳。

2.1 单整检验

首先对序列进行稳定性检验, 本文采用ADF检验方法对LX和LY及其差分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 检验结果如表1。

表1的检验结果显示, LX和LY序列是非平稳的, 而他们的一阶差分序列LLX和LLY是平稳的, 属于同阶单整序列, 满足协整分析的前提条件。

2.2 协整分析

在差分序列单整的基础上, 建立如下回归方程:

估计后得到:

方程中的1.018348是弹性系数, 表明实际收入每增加一个单位, 会使实际支出增加e1.018348。但由于回归模型存在正自相关性, 需要进一步提取信息, 所以对上式中的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 由回归方程估计结果可得:

检验结果显示, 序列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 接受不存在单位根的结论, 可以确定是平稳序列, 即。上述结果表明:1963—2012年我国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 即我国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之间具有一种长期的稳定均衡关系。

2.3 误差修正模型

通过协整检验后, 为了进一步了解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之间的短期变动关系, 建立下面的误差修正模型:

估计得到:

在上面的误差修正模型中, 差分项反应了短期波动的影响。支出的短期变动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短期收入波动的影响;一部分是偏离长期均衡的影响。误差修正项的系数大小反应了对偏离长期均衡的调整力度。从系数估计值 (-0.42951) 来看, 当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 将以 (-0.42951) 的调整力度将非均衡状态拉回到均衡状态。

3 结论

根据协整检验, 在1963—2012年间, 我国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都具有非平稳性的特征, 但它们具有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我国的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具有统计上的高度相关性。财政收入每变动一个单位, 财政支出就相应的变动e1.018348, 这与我国的实际财政情况相一致。在计划经济时期, 我国的经济增长依赖财政支出, 政府的宏观调控支配着国家的经济增长。改革开放以后, 随着政府职能的完善, 国内外经济的发展, 公共开支不断增加。从误差修正模型可以看出, 短期内我国的财政收入和支出具有动态调节机制, 误差项的存在, 能够保证财政支出与财政收入之间长期均衡关系的自动实现, 以便财政赤字始终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但是, 长期以来, 我国财政支出的效率比较低, 主要是由于财政总量增加的同时, 宏观调控力度不够, 导致投资结构不完善, 使得增长的财政收入作用不明显。所以, 在发展我国经济的同时, 更应该遵循财政收入与支出之间的这种内在关系, 制定有效的财政措施, 在继续研究如何增加我国财政收入的同时, 着手解决我国的财政支出问题, 以便实现我国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良性互动, 使得我国财政政策得到充分的发挥, 最终保证我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S

摘要:本文利用协整理论对我国1963—2012年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结果表明我国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均衡的协整关系和短期动态调节作用, 并通过建立误差修正模型进一步解释其作用机制。

关键词: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协整关系,误差修正模型

参考文献

[1]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154.

[2]金兆丰, 朱维盛.中国统计摘要[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6:67.

[3]张晓峒.Eviews使用指南与案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119.

[4]易丹辉.时间序列分析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162.

[5]程红莉, 马利霞.我国财政支出与收入关系的协整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 2004 (1) :70-73.

我国财政收入结构分析 篇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极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中央政府执政重点逐步转向建设“和谐社会”,而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无疑是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所需要着手解决的问题。自1978年始,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经历了“缩小—持续扩大”的增长路线①:1978年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仅为209.8元,到1980年增长到261.46元;1980—1985年这一数字下降到242.56元;但是自1985年以后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呈现出持续的波动上升,直至2007年城乡收入差距已经扩大到1709.12元。蔡昉、杨涛(2000),Yang、Zhou(1999)、世界银行(1983)等研究也发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很难以惯用的库兹涅茨·威廉姆森“倒U”假说解释,而是呈现出不断波动扩大的趋势。

城乡收入差距不仅体现在可支配收入上,城乡人均占有金融资产、社会保障、消费能力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距,这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严重隐患。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在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城乡统筹一体化、外贸融资、新农村建设等方面都有众多不利影响。解决城乡收入差距需要农村自身努力,同时更需要政府的财政支持与政策引导,政府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制定正确的政策首先必须了解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政治背景。David Ricardo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认为工业与农业部门的不同生产方式及其不同的产品需求是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根源。Lewis(1954)提出了“二元经济结构”,并指出现代工业部门采用先进生产技术,面向市场进行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生产活动,生产效率相对较高,所以劳动力工资收入也较高;而农业部门由于各种约束少有产品流向市场,传统部门也很难从现代部门中获益,所以农民的收入只能维持在较低水平。此外,陆铭、陈钊(2004)、马从辉(2002)、刘文勇(2004)等也认为中国政府长期实行“城乡二元结构”的经济政策确实人为地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工业部门采取资本倾向技术限制了对农村劳动力需求,经济资源向城市重化工业集中,保障工业增长压低农产品收购价格形成不利于农民的“剪刀差”, 严格户籍制度限制城乡劳动力相互流动(蔡昉、2001)等,这都限制了农民收入的提高。陈宗胜(2000)通过考察中国二元经济结构和城乡不同的发展状况,将二元经济结构视为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并指出只要传统农业部门没有摆脱在二元经济结构中的不利地位,城乡收入差距就很难缩小。

政府财政投入也是导致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重要原因,并且与我国二元经济结构是相呼应的。财政支农力度不够、城乡社会保障分布不均衡、农村税收负担沉重、农村科教支出偏低、农村公共支出绩效低下等都是造成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的财税原因(沈坤荣、张璟,2007)。Becker(1975)利用人力资本理论论述了收入差距存在的原因,指出教育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Tin bergen(1975)从供给和需求理论解释收入分配,认为劳动的过度供给导致了低工资收入,而解决的方法是要使教育发展超过技术发展,有意识地造成非熟练劳动力的过度供给和熟练劳动力的短缺,减少收入分配的差距。教育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因素,而教育需要政府财力的大量投入(邹国平,2004)。此外,李实(2003)指出农民承受不合理的税费负担及对农村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的歧视是造成城乡收入扩大的重要因素。程开明、李金昌(2007),陆铭、陈钊(2004)从城市化偏向角度考察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前者采用1978—2004年时间序列数据计量证明城市化偏向是造成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其中财政支出等非价格政策城市化倾向日益突出加速了收入差距扩大趋势。蔡昉(2003)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考察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制度路径,发现我国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建立起了以保障城市劳动力全面就业为目标、有效排除农村人口的排他性劳动就业制度和福利制度。刘成奎、王朝才(2008)从社会公平角度出发,实证得出财政支出结构不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结论,财政支出结构优化方向是加大对农村地区的科教文卫支出,适度增加社会保障支出,调整支农资金支出方向,增加农村地区的办公人员经费等。

现有文献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形成的理论研究已经十分成熟,但专门针对城乡收入差距的财税原因研究(特别是财政支出结构优化实证研究)较为缺乏,已有实证研究采选的数据比较单一、缺乏说服力。本文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为政策目标,运用省级面板数据重点讨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财政支出结构优化方向。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是引言与文献综述,第二部分是现状描述、研究设计和资料来源,第三部分是实证结果及理论解释,最后得出简单的政策建议。

二、现状描述、研究设计与数据来源

(一)农业公共支出现状描述

财政对农业的支出主要包括支援农业生产支出及农林部门事业费、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农业救济费用与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其中主要以支援农业生产和农业基本建设支出为主,农业救济费与科技费用在总支出中所占比例较小。从规模上看, 国家各项农业支出都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如农业基本建设支出从1978年的51.14亿元上涨到2006年的504.28亿元。

与农业支出规模不断扩大不同,财政支农总支出占财政支出比是不断下降的;同时,农业的支出税收比(农业总财政支出/农业总税收)却不断缩小。其中,农业支出占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4.1%下降到2006年的1.5%,农业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1978年的13.4%下降到2006年的7.8%。农业的支出税收比由1978年的5.3下降到1996年的1.9,随后年份稍有增加,到2006年达到2.9,但还是比改革开放初期下降了将近一倍。政府从农业收取的税收增多而相应支出却减少,农民没有享受到与其承担税收相应的公共服务。

总体来说,农业支出呈现出以下趋势:农业支出绝对规模不断扩大,农业支出占GDP和财政支出相对比不断下降,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农村基本建设支出是农业支出重点,农业救济费和科研费用却相对较低,政府从农业部门收取更多的税收,用于农业的财政支出却没有相应增加。

(二)研究设计与数据来源

Barro(1990)构建古典AK数理模型,提出财政政策能够影响产出水平的研究框架。模型以政府预算分类为前提,运用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将政府公共支出作用纳入经济增长的分析之中。具体生产函数形式是:

Yt=AL1-atKatGβj

其中,Y为国内生产总值,代表某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L为有效劳动力,代表某地区的人力资本水平;K为社会固定资产总额,代表某地区投入再生产的物质资本;G为某地区各项财政支出水平,A表示技术。假设技术系数为常数,等式两边取对数可得:

InYt=c+(1-a)InLt+aInkt+∑βjInG

本文研究的是如何调整财政结构以达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目的,收入与经济增长是高度相关的。在此基础上,若城市人均收入和农村人均收入对GDP可以近似替代,则等式可以用来检验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动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由于政府支出预算在年初编制,对经济的影响可能要经过一定时间才能显现,所以允许滞后期的存在,滞后期的选择以检验标准最优为准②;为了避免数据不平稳带来的伪回归现象,对解释变量进行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确定是否需要加入时间T剔除趋势项的影响;固定效用模型或随机效用模型的选择由Hausman检验得出。

本文将依次构建三个等式进行实证检验,其中Yt 依次代表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人均纯收入及人均城乡收入之差;Lt 代表就业人数;Kt代表社会固定资本投资额;Git为各项财政支出。本文将财政收入分为转移性支出、投资性购买支出和消耗性购买支出以考察政府职能的侧重点。转移性支出主要包括社会福利支出、社会保障支出、支援不发达地区支出及政策性补贴支出,主要体现福利保障体系的真正受益者并以此判断政策的调整;投资性购买支出主要包括基本建设支出、支援农业生产支出、农业综合开发支出、流动资金、企业挖潜改造等,用以检验投资性购买支出更多地刺激了农村还是城市的经济发展;消耗性购买支出主要包括行政管理支出费用及科教文卫事业费用等,用以考察政府公共服务更多惠及哪个群体。本文采选的是省级面板数据③,基于数据的可得性,为避免分税制改革带来的数据波动及考虑到2007年财政支出分类口径大幅度的调整,本文截取的年份为1995—2006年,所有数据均以1994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基准进行平减,数据直接来源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计量操作由Eviews5.1完成。

三、回归结果及其分析

利用GDP与城乡人均收入分别做PCSE极大似然估计回归,发现城市人均收入和农村人均收入与GDP的相关程度分别达到了95.25%和98.61%,可认为人均收入指标近似替代GDP指标是可行的。根据设计方案依次对财政支出结构与城市人均收入、农村人均收入、城乡收入之差三变量进行OLS回归,最终结果(见图表)所示:④

以不减小R2为准则,经过多次检验选择了滞后1期为标准;通过Hausman检验,三个方程都显示使用个体随机效用模型,最终总结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 城市化流向的社会投资和人才资源集聚的确加速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从检验结果可以看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投入都显著地提高了城市人均收入和农村人均收入(系数的T值在1%或5%左右都通过了检验),但是它们对城市和农村的促进作用是不相同的。对城市人均收入(系数分别为0.0757、0.5816)的促进作用明显高于农村(系数为0.0635、0.4844)。Lipton(1977)指出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容易发生投资、税收、金融等城市化偏向的资源配置,使经济在城乡之间不平衡地增长导致城乡差距的不断扩大。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执行严格的城市化偏向政策,率先开放东部沿海城镇区域,私人投资及社会投资大量配置给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政府政策扭曲了资本向城市集中的速度,在过速发展城市经济的同时却造成了农村经济停滞不前的局面。经济发达区域容易形成对人才的强大吸引力,农村培养出的高素质人才向城市集聚造成农村地区严重的人才流失;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严格户籍制度限制了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流动,把农民排除在城市经济发展受益圈外,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不可避免。

2、 城市地区是转移性支付的最大受益者,社会保障体系明显向城市倾斜。转移性支付主要是抚恤与社会福利救济费与社会保障支出,从检验结果中可以看出转移性支出显著促进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转移支付对提高城市人均收入的作用(0.2365)明显高于农村地区(0.1525)。我国自建国以来在医疗、养老等方面为城镇职工提供了较为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城市居民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受益者;而农村地区则主要推行以家庭保障为核心的保障体系。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04年底,占全国人口80%的农村人口所耗费社会保障费用不足总额的11%,而仅20%的城市人口则消耗了近89%的社会保障费用。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扩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有力保障,农村地区不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制约了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影响了农村生活质量的提高,造成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

3、 基本建设和企业补助性支出向城市工业倾斜,国家支援农业支出发挥作用不大。基本建设支出、企业挖潜改造支出、支援农业生产支出及农业综合开发支出是投资性购买支出的主要组成部分。从实证检验来看,投资性购买支出对城市人均收入有显著的正向收入弹性,但对农村人均收入提高作用十分不显著,这直接导致了城乡人均收入的扩大。公共产品供给城乡分布不均等是我国公共产品提供的难题,我国的基本建设资金几乎全部向城镇投放,基本建设投资所建成的交通、通讯、水电力、公共设施等公共品基本被城镇居民享用。基础设施具有巨大的投资经济效益,可以促进城镇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农村地区对公共品的享受程度很低,直至如今薄弱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农村居民收入提高受到限制。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支援农业建设各项财政支出却没有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显著的拉动作用。第一、国家财政对农业的实际支持力度是不断减小的,农业财政支出占GDP及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是不断下降的,农业资金满足不了农业发展。生产资料价格的波动、农业经济效益的低下、农业生产环境的恶化,都需要持续稳定增长的农业资金。而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却一直实行“抽农补工”的收入分配政策,把农村财富向城市工业转移,必然造成城乡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第二,我国虽然一直强调支持农业,但是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较为严重的农业歧视现象。农业资金发放不到位、使用效率低、配置不科学等,都使得农业支援资金没有发挥其应有的经济作用,对农村地区经济贡献率低,无法发挥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

4、 消耗性购买支出内部各项支出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作用各有不同。消耗性支出对提高城市人均收入和农村人均收入差距作用都是显著的,并且影响程度大致相同(影响系数分别为0.0275和0.0235)。消耗性购买支出主要包括科教文卫支出和行政管理支出费用。已有研究大多都表明科教文卫支出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作用是显著的,无论是国家给予农村的教育支持、科技支持还是卫生改善,都有利于长期科学地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虽然财政在科教文卫上的资金投入还是较为偏向城镇,但农村地区的人力资本积累的边际效用要高于城镇地区,政府在农村地区人力资源方面的财政投入显著地推动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刘成奎,2008;刘文忻、陆云航,2006)。就行政管理费用而言,人员经费和办公经费是行政管理支出费用的两大部分。人员经费几乎全部是城镇行政人员的工资性收入,而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是比较低的。办公经费也主要是为城镇居民提供较为完善的发展经济环境,城镇居民是行政管理费形成公共服务的主要享受者。相反,农村地区由于地域限制、人员冗余、机构重叠繁杂、办事效率相对低下等原因,使得农村居民从行政管理支出受益程度远远小于城镇居民。

总的来说,我国的人力、物质资本及财政支出都呈现出较强的城市偏向;转移性支出、资本性购买支出、消耗性购买支出的一部分都显著地提高城市居民收入,而其对提高农村人均收入作用远不及城市或者效用根本不显著;科教文卫支出对提高农村人均收入有正向作用,但因发挥的拉动作用不够大,因此消耗性购买支出总体上还是表现出扩大城乡收入差距的趋势。

四、政策建议

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严重制约了我国总体消费能力的增长,影响了经济长期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基于以上实证检验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几点相应的政策建议:

1、制定有利于农村资金导向的政策,给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居民消费提供更多的优惠措施,重点扶持有利于农村地区资本积累的项目。

2、打破城乡户籍限制,加强城乡居民之间的流动,促进农业人口顺畅转移,建立各种有利于防止农村人才流失的就业政策。

3、提高农村地区社会保障费用所占比例,改变农村以家庭保障为核心的保障模式,建立健全完善的农村医疗及养老保障体系。

4、加大财政支持农业力度,引导农民科学发展生产力,加强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合理推进城镇化进程,保证农村居民平等享受公共服务。

5、继续加强对农村地区的教育、卫生、科技方面的财政支持,真正以科学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6、精简农村地区政府工作人员,提高办事效率,优化人员结构。

注释:

①城市收入和农村收入分别由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人均纯收入表示,分别以1978年城市和农村居民消费物价指数进行平减,所有数据经由《中国统计年鉴》和中经网数据整理所得.

②这里以调整后R2最大为准则.

③由于数据的不完全性,本文没包括西藏省,将四川省和重庆市数据进行合并.

④括号里的数值表示t值,星号表示显著程度。★★★表示在1%的置信水平下显著,★★5%的水平下显著,★在1%的水平下显著。面板数据ADF检验显示,城市人均收入、农村人均收入、城乡收入差距、社会投资总额、就业劳动力都显示为I(0)平稳,财政各项支出显示为I(1)一阶差分平稳,则说明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之间不存在共同运动的趋势,不需要加入时间趋势项.

参考文献:

[1]Barro R.J. Government spending in a simple model of endogenous growth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103-125.

[2]David Ricardo. The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M].Bohn’s Economic Library,1891.

[3]Lipton M. Why poor people stay poor: Urban bias in world of development [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7.

[4]陆铭,陈钊.城市化、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J].经济研究,2004(6).

[5]李实.中国个人收入分配研究回顾与展望[J].经济学,2003(2).

[6]蔡昉.城乡收入差距与制度变革的临界点[J].中国社会科学,2003(5).

[7]赵红军,孙楚仁.二元结构、经济转轨与城乡收入差距分化[J].财经研究,2008(3).

[8]刘文忻,陆云航.要素积累、政府政策与我国城乡收入差距[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4).

[9]赵人伟、李实.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及其原因[J].经济研究,1997(9).

[10]刘文勇.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程度、原因与政策调整[J].农业经济问题,2004(3).

[11]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12]刘成奎、王朝才.财政支出结构与社会公平实证分析[J].财政研究,2008(2).

上一篇:企业员工工作态度不好检讨书下一篇:五年级下册《龙的传人》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