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技术规程

2024-11-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沈阳市技术规程(共8篇)

沈阳市技术规程 篇1

1 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越冬无公害韭菜的生产基地建设、栽培技术、肥水管理技术、有害生物防治技术以及采收要求.

作 者:姜常松 姜兆伟 孙春竹  作者单位:姜常松,孙春竹(海阳市农技站,山东,海阳,265100)

姜兆伟(海阳市蔬菜站,山东,海阳,265100)

刊 名:山东农业科学  ISTIC英文刊名:SHANDO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年,卷(期): “”(4) 分类号:S633.3 关键词: 

沈阳市技术规程 篇2

该技术规程适用于全区小麦生产,要求必须严格按照技术方案进行操作。

2 产量目标和生育指标

产量目标:7 500~9 000 kg/hm2;冬前壮苗指标:越冬期主茎叶龄6.5~7.5,单株茎蘖数3.5~4.5个,次生根6~8条,总茎蘖数1 050万~1 350万个/hm2,生长健壮;群体动态指标:基本苗210万~240万株/hm2,越冬期总茎蘖数900万~1 200万个/hm2,拔节期总茎蘖数1 500万个/hm2以下,挑旗期总茎蘖数975万~1 125万个/hm2;产量结构指标:穗数630万~675万穗/hm2,穗粒数35~38粒,千粒重40~42 g。

3 配套技术

3.1 主导品种

适宜全区早中茬选用济麦烟农5158、淮麦22、济麦22、山农20、淮麦29、周麦26、青农2号、烟农5286、淮麦33、淮麦35等优质半冬性品种;中晚茬采用新麦21、阜麦8号等春性品种。

3.2 土壤条件

地势平坦,具有较好的耕作基础和灌溉条件,土壤肥力较高。土壤有机质≥1.5%,全氮≥0.1%,水解氮≥80 mg/kg,速效磷≥100 mg/kg,有效锌≥100 mg/kg。耕作层厚度达到20 cm以上。

3.3 精细整地,提高质量

小麦生产前进行整地,标准要达到深、细、透、平、实、足。深:即实行机械深耕、深松,颍泉区应每隔2~3年深耕1次,深度达到20 cm以上,旋耕应和深松相结合,深度达到40 cm以上,打破犁底层;细:即耕细耙透,耕耙到田边地头,不留明暗坷垃;透:即犁深犁透,不漏耕、漏耙;平:即在耕地前粗平,耕地后复平,达到耕层深浅一致;实:即表土细碎,上无坷垃,下无卧垡,达到上虚下实,旋耕整地的一定要耙实。足:通过精细耕作,保住口墒,达到表土墒情适宜,底墒充足,有利于小麦一播全苗,实现苗匀苗壮,要根据生产条件和秋种期间的天气情况,采取恰当的整地和播种方式[1]。

3.4 科学施肥,培肥地力

3.4.1 秸秆还田。

实施秸秆还田,可提高土壤蓄水、保墒和保肥能力,促进小麦增产增收。进行玉米秸秆还田时应注意趁湿粉碎,秸秆含水量在30%以上时粉碎效果最好,长度以10 cm左右为宜,为提高秸秆腐解速度,应增施氮肥75~150 kg/hm2,并且秸秆还田和深翻整地相结合,耕深20 cm以上,覆盖严密,不漏残茬。

3.4.2 科学施肥。

施肥量:要大力推广使用配方肥,施用45%小麦专用复合肥(25-12-8)750 kg/hm2作为基肥,有条件的地方,增施有机肥37.5 t/hm2。提倡种肥同播、化肥深施:拔节期根据苗情追施小麦专用复合肥75.0~112.5 kg/hm2作拔节肥,提倡开沟深施;小麦灌浆期,结合病虫害防治,喷施0.4%~0.5%磷酸二氢钾水溶液或叶面肥1~2次,提高粒重。

3.5 科学播种,提高播种质量

3.5.1 播种期。

根据小麦品种特性和日平均温度及土壤墒情确定适宜播种期。在颍泉区,半冬性品种的适宜播种期以日平均气温14~16℃播种为宜,常年最佳播种范围为10月13—20日;春性品种适宜播种期以日平均气温12~14℃播种为宜,常年最佳播种期范围为10月18—25日。确定播期时,同时要考虑到土壤墒情,做到适墒播种[2]。

3.5.2 播种量。

半冬性品种播种量150~180 kg/hm2,春性品种播种量180~195 kg/hm2。在适宜播种期范围内,播种早、整地质量高、土壤墒情好的播种量取下限,反之播种量取上限。适宜播种期推迟,应适当增加播种量。一般适宜播种期每推迟2 d,播种量增加7.5 kg/hm2。

3.5.3 药剂拌种。

拌种方法:①70%吡虫啉悬乳剂50 m L加30%苯醚甲环唑乳油50 m L用0.4~0.6 kg水稀释,拌种20~25 kg。先将小麦倒在盆内或不渗水的塑料布上,淋上药液,充分翻拌5~6次,每次间隔5 min,使每粒种子充分吸收药液,直到药液被完全吸收,放室内阴干5~6 h播种;②用50%辛硫磷乳油50 m L或40%甲基异柳磷乳油50 m L加20%粉锈宁乳油50 m L加水3 kg,搅拌后边喷边拌,等待晾干后即可播种。

3.5.4 土壤处理。

用40%甲基异硫磷乳油或40%辛硫磷乳油6 750~8 250 m L/hm2放入喷雾器内,加水30 kg/hm2搅匀后边喷边拌细土或细沙300 kg/hm2,稍待晾干后均匀撒施全田,耙后即可播种。

3.5.5 播种方法。

机械条播,播种行距20~25 cm,玉米秸秆还田的情况下提倡宽行播种,播种深度4~5 cm,播幅5~7cm,覆土厚度3~5 cm。要适时、足墒播种并进行镇压[3]。

3.6 加强田间管理

3.6.1 查苗补苗。

在生产上,一般播种行10 cm无苗为缺苗,17 cm无苗为断垄。为减轻缺苗断垄情况,一般小麦出苗后及时查苗补苗,移稠补稀。缺苗严重的3 d之内可催芽带水补种。

3.6.2 化学除草。抓好冬前除草,小麦三至五叶期,日均气温>8℃时进行化除。如防除阔叶杂草、野燕麦等禾本科杂草分别选用双氟·唑嘧胺(麦喜)悬浮剂和炔草酸(麦极)可湿性粉剂等。

3.6.3 适时冬灌。

一般冬灌可提高地温1~3℃,同时可以弥合土缝,减轻冷空气对小麦的侵害,防止冻害发生。冬灌一般气温在>4℃时浇水为宜,否则就有发生冻害的危险[4]。

3.6.4 追施拔节肥。

拔节肥具有巩固分蘖成穗、减少小穗和小花退化、增加穗粒数和提高千粒重的作用。一般掌握在群体叶色褪淡,分蘖开始死亡,基部第一节间已经定长时追施拔节肥。对群体偏小、苗情偏弱、茎蘖数不足的田块适当早施拔节肥,长势偏旺的田块拔节肥可推迟到拔节期后至旗叶露尖进行追施[5]。

3.6.5 预防春霜冻害和低温冷害。

春霜冻害多发生在3月、4月,返青期的麦苗抗寒能力显著降低而遭受冻害。受冻幼苗轻者叶片变黄、干枯,进入拔节之后幼穗受冻,甚至被冻死。低温冷害在麦苗进入孕穗阶段发生,受害麦田茎叶部分无异常现象,表现为延迟抽穗和抽出半截穗或空颖白穗。因此,冻害和冷害发生时应及时补救,追肥浇水是受冻麦田的主要补救措施。冻害发生后,补施尿素120~150 kg/hm2,并叶面喷施有机活性复合肥和加强田管,可有效减轻冻害损失。

3.6.6化控防倒。2月下旬至3月上旬,小麦拔节前喷施20%壮丰安或烯效唑溶液,对降低基部节间长度,提高茎秆弹性和增强抗倒伏能力有良好效果[6]。

3.6.7 综合病虫害防治。

一是小麦纹枯病。对小麦拔节初期病株率达20%的田块及时喷药,用药剂有效成分净·蜡芽375 g/hm2,或井冈霉素135 g/hm2等。药剂喷雾选择上午有露水时进行,重病区间隔10 d后再补喷1次。二是防治穗蚜。穗期蚜虫百穗达到500头时,选用7.5%氯氟·吡虫啉悬浮剂450 g/hm2,或选用22%噻虫·高氯氟微囊悬浮剂150 g/hm2对水450 kg/hm2喷雾;三是预防小麦赤霉病。在小麦初花期(扬花10%),见花就打,选用40%戊唑·多菌灵悬浮剂1 050g/hm2,或10%苯甲·多抗可湿性粉剂450 g/hm2,或35%戊唑·福美双悬浮剂1 200 g/hm2,或28%烯肟·多菌灵可湿性粉剂900 g/hm2,对水450 kg/hm2喷雾,如遇花期多雨或多雾,5~7 d后应再喷1次;四是小麦白粉病、锈病。对小麦上三叶病叶率达15%时,选用40%戊唑·多菌灵悬浮剂1 050g/hm2对水450 kg/hm2喷雾;选用12%氨基酸液肥750 m L/hm2或10%有机水溶肥750 m L/hm2对水450 kg/hm2喷雾。以上杀虫剂、杀菌剂、叶面肥可混配使用,起到综合防治作用,建议用药7~10 d再喷1次。

3.6.8 叶面喷肥。选用12%氨基酸液肥750 m L/hm2或10%有机水溶肥750 m L/hm2对水450 kg/hm2叶面喷施1~2次。

3.7 适时收获,颗粒归仓

在小麦生长进入蜡熟末期进行收获。选用联合收割机收获,采取单收单储,严防机械混杂和混收混放,收获后及时晾晒。采用干燥法或低温低氧低氧化铝剂量的综合技术储藏,入仓籽粒含水量﹤12.5%,以防发生霉变。

参考文献

[1]张灯彩,黄连军.颍泉区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8(12):70-71.

[2]张文渠,孟祥平.邯郸市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规程[J].现代农村科技,2012(10):89.

[3]甘斌杰,黄晓荣,夏孝群.小麦新品种‘轮选22’高产栽培技术规程[J].农学学报,2014(4):112-115.

[4]闫迎迎,张海珍,孔涛.优质中强筋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规程[J].农业科技通讯,2015(9):110.

[5]李洪梅,白洪立,孟淑华,等.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J].作物杂志,2007(3):99-102.

肉鸡饲养技术规程 篇3

1.选择健康鸡苗

鸡雏的选择是肉鸡养殖的关键,要确保鸡种纯正,种源可靠。主要选择表现活泼、大小均匀、脐孔闭合良好、无血污和突脐现象,腹部软硬适度,卵黄吸收良好,叫声宏亮、握在手里挣扎有力、行走稳健、符合品种要求的鸡雏。

2.科学饲养

2.1育龄期(0~3周龄) 肉鸡在育龄期以喂食碎料或粉料为宜,再转为全价颗粒料。据统计,1周龄末体重每减少1g出栏体重将减少10~15g,因此,第一周要充分饲养,喂给高能高蛋白饲料,尽量让其多吃快长。日粮中蛋白质含量为22%~23%,同时在日粮中每100只肉鸡还可添加蛋黄4枚、奶粉100g。2~3周可适当降低饲料营养水平,但日粮中蛋白质含量不得低于21%。

2.2中鸡期(4~6周龄) 中鸡期是肉鸡骨架形成阶段,日粮中应以全价颗粒为主,其饲养重点是提供营养平衡的全价日粮。此期饲料中蛋白质含量为19%~21%,粗纤维含量限制在3%以内,钙、磷含量分别为0.9%和0.65%,食盐占0.3%~0.5%,同时还应注意供给充足的清洁饮水。

2.3育肥期(6周龄至出栏) 此期为加快增重阶段,日粮中要增加能量饲料,可在饲料中添加1%~5%的动物油脂,粗蛋白质可降至17%~18%。

3.加强管理

3.1提供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温度适宜是养好肉鸡、提高肉鸡成活率的关键,其温度程序一般为:1~3日龄33℃~35℃、4~7日龄32℃、8~14日龄29℃~32℃,15~21日龄26℃~29℃,22日龄后可逐渐降至18℃~25℃;其适宜的相對湿度一般为1~14日龄为65%~75%、15~21日龄为60%~65%,22日龄后可逐渐降至55%~60%。

3.2降低饲养密度 为提高肉鸡的均匀度和出栏率,平面散养的肉鸡,可采用低密度饲养法,推荐密度为:1~7日龄30~40只/m2、8~14日龄20~30只/m2,15~21日龄15~20只/m2、22~35日龄10~15只/m2,36日龄以后可逐渐降至6~10只/m2。

3.3严格控制光照 为了降低肉鸡猝死症、腹水症和腿疾的发生。在中鸡期可适当限制光照,其光照程序一般为:1~3日龄24小时、4~7日龄23小时、8~42日龄16h,43日龄至出栏保持在23小时。同时,为保持鸡群安静,光源以红色为佳,光照强度以肉仔鸡见到饲料吃食即可。

3.4加强通风换气 一般情况下,1~3周龄以保温为主,4周龄以后以通风为主,其具体做法是:选择在晴天的中午,先把育雏舍内温度提高2℃~3℃后再通风,等降到原适宜温度时再重复此过程。要注意避免通风口逐渐扩大,避免舍温下降,引起肉鸡着凉感冒,通常以饲养员进入鸡舍内无刺鼻恶臭为宜。

3.5搞好卫生保健 为了在肉鸡生产中搞好卫生保健,要做到“四个坚持”、“两个不准”和“一个必须”。即坚持每天刷料桶及饲养用具一次,坚持出入口和入舍人员经常消毒,坚持每带鸡周喷雾消毒一次;“两个不准”是:对淘汰的病弱鸡、死鸡不准乱扔,饲养员专用工作服不准穿出舍外;“一个必须”是:鸡粪的堆放点必须在鸡舍的下风头,距鸡舍50m以外处。

4.搞好肉鸡疫病的防治工作

4.1免疫接种 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符合保存规定的高质量疫苗;防止疫苗间的相互干扰。如接种新城疫弱毒苗1周内不得接种传支弱毒苗;鸡痘疫苗接种10天内,一般不接种其他疫苗;科学饲养,促进抗体产生。肉鸡在免疫接种前适量添加维生素A、维生素E、维生素C和蛋氨酸,能促进肉鸡产生抗体,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应激因素。在接种疫苗前后1周内,不要安排断喙、换料、转群等,同时还应避免噪音,保持环境安静;免疫期间慎用一些有免疫抑制作用的药物,如磺胺类、呋喃类、四环素类等。

4.2药物防治 在肉鸡的生产中,应合理选择预防用药,其一般用药程序为:1~3日龄,用药预防控制蛋传病,如大肠杆菌、慢性呼吸道病等病,应尽量选择毒副作用小、安全、广谱、高效、有利于肉雏鸡组织吸收的药物,如喹诺酮类药物;11~13日龄,用药预防伤寒;15日龄后用药预防球虫;35日龄后,用药预防大肠杆菌、慢性呼吸道病等疾病。对发病的鸡群,应选用药敏试验高效药物进行治疗,并对感染鸡群或疑似感染鸡群及时用药物进行防治。

5.搞好清舍与消毒工作

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篇4

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二0一二年八月

目 录

第一分部 土木建筑„„„„„„„„„„„„„„„„1 第一章 架子工„„„„„„„„„„„„„„„„„„1 第一节 脚手架材料„„„„„„„„„„„„„„„„1 第二节 外脚手架„„„„„„„„„„„„„„„„„1 第三节 里脚手架„„„„„„„„„„„„„„„„„3 第二章 瓦工„„„„„„„„„„„„„„„„„„„4 第三章 抹灰工„„„„„„„„„„„„„„„„„„4 第四章 木工„„„„„„„„„„„„„„„„„„„5 第一节 支模拆模„„„„„„„„„„„„„„„„„5 第二节 木工机械„„„„„„„„„„„„„„„„„6

1、平刨机„„„„„„„„„„„„„„„„ 6

2、圆盘踞„„„„„„„„„„„„„„„„ 7 第五章 钢筋工„„„„„„„„„„„„„„„„„„7 第一节 制作绑扎„„„„„„„„„„„„„„„„„7 第二节 钢筋机械„„„„„„„„„„„„„„„„„8

1、切断机„„„„„„„„„„„„„„„„ 8

2、点焊、对焊机„„„„„„„„„„„„„ 9 第六章 砼工„„„„„„„„„„„„„„„„„„„9 第七章 油漆玻璃工„„„„„„„„„„„„„„„„10 第一节 油漆„„„„„„„„„„„„„„„„„„„10 第二节 玻璃„„„„„„„„„„„„„„„„„„„11 第八章 防水工„„„„„„„„„„„„„„„„„„12 第九章 普通工„„„„„„„„„„„„„„„„„„13 第二分部 设备安装„„„„„„„„„„„„„„„„14 第一章 电工„„„„„„„„„„„„„„„„„„„14 第二章 电焊工„„„„„„„„„„„„„„„„„„15 第三分部 机械施工„„„„„„„„„„„„„„„„16 第一章 塔式起重机„„„„„„„„„„„„„„„„16 第二章 砼、砂、浆搅拌机„„„„„„„„„„„„„17 第三章 卷扬机„„„„„„„„„„„„„„„„„„18

第一分部 土木建筑 第一章 架子工

第一节 脚手架材料

第1条 钢管脚手架应用外径48-51毫米、壁厚3-3.5毫米的钢管,长度为4-6.5米和2.1-2.3米为宜。有严重锈蚀、弯曲、压扁或裂纹的不得使用。

第2条 扣件应有出厂合格证明,发现有脆裂、变形、滑丝的禁止使用 第3条 钢制脚手板应采用2-3毫米的I级钢材,长度为1.5-3.6米,宽度23-25厘米,肋高5厘米为宜,两端应有连接装置,板面应钻有防滑孔。凡是裂纹、扭曲的不得使用。

第4条 木脚手板应用厚度不小于5厘米的杉木或松木板,宽度以20-30厘米为宜,凡是腐朽、扭曲、斜纹、破裂和大横透节的不得使用。板的两端8厘米处应用镀锌丝箍绕2-3圈或和铁皮钉牢。

第5条 竹片脚手板,板厚不得小于5厘米,螺栓孔不得大于1厘米,蚴栓必须拧紧。竹编脚手板,其两边的竹杠直径不得小于4.5厘米,长度一般以2.2-3米,宽度以40厘米为宜

第二节 外脚手架

第1条 钢管脚手架的立杆应垂直稳放在金属底座或垫木上。立杆间距不得大于2米;大横杆间距不得大于1.2米;小横杆间距不得大于1.5米。钢管立杆、大横杆接头应错开,要用扣件连接拧紧螺栓,不准用铁丝绑扎。

第2条 抹灰、勾缝、油漆等外装修用的脚手架,宽度不得小于0.8米,立杆间距不得大于2米,大横杆间距不得大于1.8米。

第3条 单排脚手架的小横杆伸入墙内不得小于30厘米;伸出大横杆外不

得少于10厘米,通过门窗口和通道时,小横杆的间距大于1米应绑吊杆;间距大于2米时,吊杆下需设顶撑。

第4条 18厘米厚的砖墙、空斗墙和砂浆标号在10号以下的砖墙,不得用单排脚手架。

第5条 脚手架的负荷量,每平方米不能超过270公斤。如果负荷量必须加大,应按照施工方案进行搭设。

第6条 脚手架两端、转角处以及每隔6-7根立杆应设剪刀撑和支杆。剪刀撑和支杆与地面的角度应大于60度,支杆底端要埋入地下不小于30厘米。架子高度在7米以上或无法设支杆时,每高4米,水平每隔7米,脚手架必须同建筑物连接牢固。

第7条 架子的铺设宽度不得小于1.2米。脚手板须满铺,离墙面不得大于20厘米,不得有空隙和探头板。脚手板搭接时不得小于20厘米;对头接时应架设双排小横杆,间距不大于20厘米。在架子拐弯处脚手架应交叉搭接。垫平脚手板应用木块,并且要钉牢,不得用砖垫。

第8条 翻脚手板应两人由里往外按顺序进行,在铺第一块或翻到最外一块脚手板时,必须挂牢安全带。

第9条 上料斜道的间距不得小于1.5米,坡度不得大于一比三,防滑条的间距不得大于30厘米。

第10条 脚手架的外侧、斜道和平台,要绑1.2米高的防护栏杆和钉18厘米高的挡脚板或防护立网。

第11条 在门窗洞口搭设挑架(外伸脚手架),斜杆与墙面一般不大于30度,并应支承在建筑物的牢固部分,不得支承在窗台板、窗檐、线脚等地方。墙

内大横杆两端都必须伸过门窗两侧不少于25厘米,挑架所有受力点都要绑双扣,同时要绑防护栏杆。

第三节 里脚手架

第1条 砌筑里脚手架铺设宽度不得小于1.2米,高度应保持低于外墙20厘米,里脚手的支架间架不得大于1.5米,支架底脚要有垫木块,并支在能承受荷重的结构上。塔设双层架时,上下支架必须对齐,同时支架间应绑斜撑拉固。

第2条 砌墙高度超过4米时,必须在墙外塔设能承受160公斤荷 重的安全网或防护挡板,多层建筑应在二层和每隔四层设一道固定的安全网,同时再设一道随施工高度提升的安全网。

第3条 搭设安全网应每隔3米设一根立杆,支杆与地平一般须保持45度,在楼层支网时须事先预埋钢筋环或在墙的里外侧各绑一道横杆,网应外高里低,网与网之间须拼接严密,网内杂物要随时清扫。

第二章

瓦工

第1条 上下脚手架应走斜道,不准站在砖墙上做砌筑、划线(勒缝)、检查大角垂直度和清扫墙面等工作。

第2条 砌砖使用的工具应放在稳妥的地方,砍砖应面向墙面,工作完毕应将脚手板和砖墙上的碎砖、灰浆清扫干净,防止掉落伤人。

第3条 山墙砌完后立即安装桁条或加临时的支撑,防止倒塌。第4条 起吊砌块的夹具要牢固,就位放稳后,方才松开夹具。

第5条 在屋面坡度大小25度时,挂瓦必须使用移动板梯,板梯必须有牢

固的挂钩,没有外架子的檐口应搭护拦杆和防护立网。

第6条 屋面上瓦应两坡同时进行,保持屋面受力均衡,瓦要放稳。屋面无望板时,应铺设通道,不准在桁条、瓦条上行走。

第三章 抹灰工

第1条 室内抹灰使用的木凳、金属支架应塔设平稳牢固,脚手架跨度不得大于2米,架上堆放材料不得过于集中,在同一跨度内不应超过两人。

第2条 不准在门窗、暖气片、洗脸池等器物上搭设脚手板,阳台部位粉刷,外侧必须挂设安全网,严禁踩踏脚手架的护身栏杆和在阳台栏板上进行操作。

第3条 机械喷灰喷涂应戴防护用品,压力气表、安全阀应灵敏可靠,输浆管各部接口应拧紧卡牢。管路摆放顺直,避免折弯。

第4条 输浆应严格按照规定压力进行,超压和管道堵塞,应卸压检查。第5条 贴面使用预制作,大理石、磁砖等,应堆放整齐平筝,边用边运,安装要稳拿稳放,待灌浆凝固稳定后,方可拆除临时支撑。

第6条 使用磨石机,应戴绝缘手套穿胶靴,电源线不得破皮漏电、金钢石块安装必须牢固,经试运转正常,方可操作。

第四章 木 工

第一节 支模拆模

第1条 模板支撑不得使用腐朽、扭裂、劈裂的材料。顶撑要垂直,底端平整坚实,木楔要钉牢,并用模顺拉杆和剪刀撑拉牢。

第2条 采用桁架支模应严格检查,发现严重变形,螺栓松动等应及时修复。

第3条 支模应按工序进行,模板没有固定前,不得进入下道工序,禁止利用拉杆、支撑攀登上下。

第4条 支设4米以上的立柱模板,四周必须顶牢,操作时要搭设工作台;不足4米的,可使用马凳操作。

第5条 支设独立梁模应设临时工作台,不得站在柱模上操作和在梁底模上行走。

第6条 拆除模板应经施工技术人员同意,操作时按顺序分段进行,严禁猛撬、硬砸或大面积撬落和拉倒,工完前,不得留下松动和悬挂的模板,拆下的模板应及时运送到指定地点集中堆放,防止钉子扎脚。

第7条 拆除薄腹梁、吊车梁、桁架等预制构件模板,应随拆随加顶撑支牢,防止构件倾倒。

第二节 木工机械

1、平刨机

第1条平刨机必须有安全防护装置,否则禁止使用。

第2条 刨料时应保持身体稳定,双手操作,刨大面时,手要按在料上面,刨小面时,手指不低于料高的一半,并不得小于3厘米,禁止手在料后推送。

第3条 刨削量每次一般不得超过1.5毫米。进料速度保持均匀,经过刨口时用力要轻,禁止在刨刃上方回料。

第4条 刨厚度小于1.5厘米,长度小于30厘米的木料,必须用压板或推棍,禁止用手推进。

第5条 遇节疤、戗槎要减慢推料速度,禁止手按在节疤上推料,刨旧料必须将铁钉、泥砂等清除干净。

第6条 换刀片应拉闸断电或摘掉皮带。

第7条 同一台刨机的刀片重量、厚度必须一致,刀架、夹板必须吻合。刀片焊缝超出刀头和有裂缝的刀具不准使用。紧固刀片的螺钉,应嵌入槽内,并离刀背不小于10毫米。

2、圆盘锯

第1条 操作前应进行检查,锯片不得有裂口,螺丝应上紧。

第2条 操作要戴防护眼镜,站在锯片一侧,禁止站在与锯片同一直线上,手臂不得跨越锯片。

第3条 进料必须紧贴靠山,不得用力过猛,遇硬节慢推。接料要待料出锯片15厘米,不得用手硬拉。

第4条 短窄料应用推棍,接料使用刨钩。超过锯片半径的木料,禁止上锯。

第五章 钢筋工

第一节 制作、绑扎

第1条 钢材、半成品等应按规格、品种分别堆放整齐,制作场地要平整,工作台要稳固,照明灯具必须加网罩。

第2条 拉直钢筋。卡头要卡牢,地锚要结实牢固,接筋沿线2米区域内禁止行人,人工绞磨拉直,不准用胸、肚接触推杠,并缓慢放松绞磨,不得一次松开。

第3条 展开盘圆钢筋要一头卡牢,防止回弹,切断时要先用脚踩紧。第4条 人工断料,工具必须牢固,掌克子和打锤要站成斜角,注意扔锤区域内的人和物体,切断小于30厘米的短钢筋,应用钳子夹牢,禁止用手把扶,并

在外侧设置防护箱笼罩。

第5条 多人合运钢筋,起、落、转、停动作要一致,人工上下传送不得在同一垂直线上,钢筋堆放要分散,稳当,防止倾倒和塌落。

第6条 在高空、深坑绑扎钢筋和安装骨架,须搭设脚手架和马道。第7道 绑扎立柱、墙体钢筋,不得站在钢筋骨架上和攀登骨架上下。柱筋在4米以内,重量不大,可在地面或楼面上绑扎,整体竖起;柱筋在4米以上,应搭设工作台,柱梁骨应用临时支撑拉牢,以防倾倒。

第8条 绑扎基础钢筋骨架时,应按施工设计规定摆放钢筋支架或马凳架起上部钢筋,不得任意减少支架或马凳。

第9条 绑扎高层建筑的圈梁、挑檐、外墙、外柱钢筋,应搭设外挂架或安全网,绑扎时挂好安全带。

第10条 起吊钢筋骨架,下方禁止站人,必须待骨架降落到离地1米以内始准靠近,就位支撑好方可接摘钩。

第二节 钢筋机械

1、切断机

第1条 机械运转正常,方准断料。断料时,手与刀口距离不得少于15厘米,活动刀片前进行禁止送料。

第2条 切断钢筋禁止超过机械的负载能力。切断低合金钢等特种钢筋,应用高硬度刀片。

第3条 切长钢筋应有专人扶住,操作时动作要一致,不得任意拖拉,切短钢筋须用套管或钳子夹料,不得用手直接送料。

第4条 切断机旁应设放料台,机械运转中严禁用手直接清除刀口附近的短

头和杂物,在钢筋摆放范围和刀口附近,非操作人员不得停留。

2、点焊、对焊机

第1条 焊机应设在干燥的地方,平稳牢固,要有可靠的接地装置,导线绝缘良好。

第2条 焊接前,应根据钢筋截面调整电压,发现焊头漏电,应即更换,禁止使用。

第3条 操作时应戴防护眼镜和手套,并站在橡胶板或木板上。工作棚要用防火材料搭设。棚内严禁堆放易燃、易爆物品,并备有灭火器材。

第4条 对焊机断路器的接触点、电极(铜头),要定期检查修理。冷却水管保持畅通,不得漏水和超过规定温度。

第六章 砼工

第1条 车子向料斗倒料,应有挡车措施,不得用力过猛和撒把。第2条 用井架运输时,小车把不得伸出笼外,车轮前后要挡车,稳起稳落。第3条 浇灌混凝土使用的溜槽及串筒节间必须连接牢固。操作部位应有护身栏杆,不准直接站在溜槽帮上操作。

第4条 浇灌框架、梁、柱混凝土,应设操作台,不得直接站在模板或支撑上操作。

第5条 浇捣拱形结构,应自两边拱脚对称同时进行;浇圈梁、雨蓬、阳台,应设防护措施;浇捣料仓,下口应先行封闭,并铺设临时脚手架,以防人员下坠。

第6条 使用震动棒应穿胶鞋,湿手不得接触开关,电源线不得有破皮漏电。

第七章 油漆玻璃工

第一节 油漆工

第1条 各类油漆和其它易燃、有毒材料,应存放在专用库房内,不得与其它材料混放,挥发性油料应装入密闭容器内,妥善保管。

第2条 库房应通风良好,不准住人,并设置消防器材和“严禁烟火”明显标志,库房与其它建筑物应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

第3条 用喷砂除锈,喷嘴接头要牢固,不准对人。喷嘴堵塞,应停机消除压力后,方可进行修理或更换。

第4条 使用煤油、汽油、松香水、丙酮等调配油料,戴好防护用品,严禁吸烟。

第5条 沾染油漆的棉纱、破布、油纸等废物,应收集存入在有盖的金属容器内,及时处理。

第6条 在室内或容器内喷涂,要保持通风良好,喷漆作业周围不准有火种。第7条 采用静电喷漆,为避免静电聚集,喷漆室(棚)应有接地保护装置。第8条 刷外开窗扇,必须将安全带挂在牢固的地方。刷封檐板、水落管等应搭设脚手架或吊架。在大于25度的铁皮屋面上刷油,应设置活动板梯、防护栏杆和安全网。

第9条 使用喷灯,加油不得过满,打气不应过足。使用的时间不宜过长,点火时火嘴不准对人。

第10条 使用喷浆机,手上沾有浆水时,不准开关电闸,以防触电、喷嘴堵塞,疏通时不准对人。

第二节 玻璃工

第1条 截割玻璃,应在指定场所进行,截下的边角余料集中堆放,及时处理,搬运玻璃应戴手套。

第2条 在高处安装玻璃,应将玻璃放置平稳,垂直下方禁止通行,安装屋顶采光玻璃,应铺设脚手板或其它安全措施。

第3条 使用的工具放入袋内,不准口含铁钉,玻璃安装完即将风钩挂好。

第八章 防水工

第1条 患皮肤病、眼结膜病以及对沥青严重敏感的工人,不得从事沥青工作,沥青作业每班适当增加间歇时间。

第2条 装卸、搬运、熬制、铺涂沥青,必须使用规定的防护用品,皮肤不得外露。装卸、搬运碎沥青,必须酒水,防止粉末飞扬。

第3条 溶化桶装沥青,先将桶盖和气眼全部打开,用铁条串通后,方准烘烤,并经常疏通放油孔和气眼,严禁火焰与油直接接触。

第4条 熬制沥青地点不得放在电线的垂直下方,一般应距建筑物25米;锅与烟囱的距离应大于80厘米,锅与锅之间距离应大于2米;火口与锅边,应有高70厘米的隔离设施。临时堆放沥青、燃料的场地,离锅不小于5米。

第5条 熬油前,应清除锅内杂质和积水。

第6条 熬油必须由有经验的工人看守,要随时测量控制油温,熬油量不得超过油锅容量的四分之三,下料应慢慢溜放,严禁大块投放,下班熄火,关闭炉门,盖好锅盖。

第7条 锅内沥青着火,应立即用铁锅盖盖住,停止鼓风,封闭炉门,熄灭

炉火,并严禁在燃烧的沥青中浇水,应用干砂、混麻袋灭火。

第8条 配制冷底子油,下料应分批、少量、缓慢,不停搅拌,不得超过锅容量的二分之一,温度不得超过80℃,并严禁烟火。

第9条 装运沥青的勺、桶、壶等工具,不得用锡焊。盛油量不得超过容器的三分之二,肩挑或用手推车,道路要平坦,绳具要牢固,吊运时垂直下方不得有人。

第10条 在地下室、基础、池壁、管道、容器内等处进行有毒、有害的涂料防水作业,应定时轮换间歇,通风换气。

第九章 普通工

第1条 挖掘土方,两人操作间距保持2-3米,并由上而下逐层挖掘,禁止采用掏洞的操作方法。

第2条 开挖沟槽、基坑等,应根据土质和挖掘深度放坡,必要时设置固壁支撑。挖出的泥土应堆放在沟边1米以外,并且高度不得超过1.5米。

第3条 吊运土方,绳索、滑轮、钩子、萝筐等应完好牢固,起吊时垂直下方不得有人。

第4条 拆除固壁支撑应自下而上进行,填好一层,再拆一层,不得一次拆到顶。

第5条 使用蛙式打夯机,电源电缆必须完好无损。操作时,应戴绝缘手套,严禁夯打电源线。在坡地或松土处打夯,不得背着牵引打夯机。停止使用应拉闸断电,始准搬运。

第6条 用手推车装运物料,应注意平稳,掌握重心,不得猛跑和撒把溜放。

前后车距在平地不得少于2米,下坡不得少于10米。

第7条 从砖垛上取砖应由上而下阶梯式拿取,禁止一码拆到底或在下掏取。整砖和半砖应分开传送。

第8条 脚手架上放砖的高度不准超过三蹭侧砖。

第9条 车辆未停稳,禁止上下和装卸物料,所装物料要垫好绑牢。开车厢板应站在侧面。

第二分部 设备安装

第一章 电工

第1条 所有绝缘、检验工具,应妥善保管,严禁他用,并应定期检查、校验。

第2条 现场施工用高低压设备及线路,应按照施工设计及有关电气安全技术规程安装和架设。

第3条 线路上禁止带负荷接电或断电,并禁止带电操作。第4条 熔化焊锡,锡块、工具要干燥,防止爆溅。

第5条 喷灯不得漏气、漏油及堵塞,不得在易燃、易爆场所点火及使用。工作完毕,灭火放气。

第6条 配制环氧树脂及沥青电缆胶时,操作地点应通风良好,并须戴好防护用品。

第7条 不得使用锡焊容器盛装热电缆胶。高空浇注时,下方不得有人。第8条 有人触电,立即切断电源,进行急救;电气着火,应立即将有关电源切断,使用泡沫灭火器或干砂灭火。

第二章 电 焊 工

第1条 电焊机外壳,必须接地良好,其电源的装拆应由电工进行。第2条 电焊机要设单独的开关,开关应放在防雨的闸箱内,拉合时应戴手套侧向操作。

第3条 焊钳与把线必须绝缘良好,连接牢固,更换焊条应戴手套。在潮湿地点工作,应站在绝缘胶板或木板上。

第4条 严禁在带压力的容器或管道上施焊,焊接带电的设备必须先切断电源。

第5条 焊接贮存过易燃、易爆、有毒物品的容器或管道,必须清除干净,并将所有孔口打开。

第6条 在密闭金属容器内施焊时,容器必须可靠接地,通风良好,并应有人监护。严禁向容器内输入氧气。

第7条 焊接预热件时,应有石棉布或挡板等隔热措施。

第8条 把线、地线,禁止与钢丝绳接触,更不得用钢丝绳或机电设备代替零线。所有地线接头,必须连接牢固。

第9条 更换场地移动把线时,应切断电源,并不得手持把线爬梯登高。第10条 清除焊渣、采用电孤气刨清根时,应戴防护眼镜或面罩,防止铁渣飞溅伤人。

第11条 多台焊机在一起集中施焊时,焊接平台或焊件必须接地,并应有隔光板。

第12条 钍钨极要放置在密闭铅盒内,磨削钍钨极时,必须戴手套、口罩,并将粉尘及时排除。

第13条 二氧化碳气体预热器的外壳应绝缘,端电压不应大于36伏。第14条 雷雨时,应停止露天焊接作业。

第15条 施焊场地周围应清除易然易爆物品,或进行履盖、隔离。第16条 必须易燃易爆气体或液体扩散区施焊时,应经有关部门检试许可后,方可施焊。

第17条 工作结束,应切断焊机电源,并检查操作地点,确认无起火危险后,方可离开。

第三分部 机械施工 第一章 塔式起重机

第1条 作业时,应将驾驶室窗子打开,注意指挥信号。冬季驾驶室内取暖,应有防火、防触电措施。

第2条 多机作业,应注意保持各机操作距离。各机吊钩上所悬挂重物的距离不得小于3米。

第3条 起重机行走接近轨道限位开关时,应提前减速停车。没有限位开关的吊钩,其上止点距离臂杆顶端必须大于1米。

第4条 作业完毕后,塔吊应停放在轨道中部,切断电源。第5条 自升塔式起重机还应遵守下列规定:

1、吊运物件时,平衡重必须移动至规定位置。

2、专用电梯每次限乘3人,当臂杆回转或起重作业时,严禁开动电梯。

3、在顶升中,必须有专人指挥、看和电源、操纵液压系统和紧固螺栓。顶升时必须放松电缆,放松长度应略大于总的顶升高度,并固定好电缆卷筒。

4、顶升时,应把起重小车和平衡重移近塔帽,并将旋转部分刹住,严禁塔帽

旋转。

第二章 砼、砂浆搅拌机

第1条 搅拌机必须安置在坚实的地方,用支架或支脚筒架筒,不准以轮胎代替支撑。

第2条 开动搅拌机前应检查,离合器、制动器、钢丝绳等应良好,滚筒内不得有异物。

第3条 进料斗升起时,严禁任何人在料斗下通过或停留。工作完毕后应将料斗固定好。

第4条 运转时,严禁将工具伸进滚筒内。

第5条 现场检修时,应固定好料斗,切断电源。进入滚筒时,外面应有人监护。

第三章 卷 扬 机

第1条 卷扬机应安装在平整坚实、视野良好的地点,机身和地锚必须牢固。卷扬筒与导向滑轮中心线应垂直对正;卷扬机距离滑轮一般应不小于十五米。

第2条 作业前,应检查钢丝绳、离合器、制动器、保险棘轮、传动滑轮等,确认安全可靠,方准操作。

生产技术规程 篇5

有机茶生产、加工操作规程

适用单位:广西凌云县绿色食品茶叶专业合作社

主要内容:

一、防虫:及时采摘和修剪茶树并将病虫枝叶带出茶园,利用天敌和生物农药防治病虫害,严禁使用化学农药。及时观察病虫发生情况,并采取人工方法摘除病枝、病叶或灯光诱捕。

二、除草:及时耕作除草,茶树周围的杂草可以采用机械或人工方法清除。

三、施肥:有机茶园应施基肥和追肥。基肥采用经1至6个月堆制,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料,包括无污染的各类饼肥、绿肥、作物残体、泥炭、有机茶专用肥等肥料。追肥采用经高温堆制及无害化处理的人粪、禽兽粪、有机茶专用肥及生物有机液肥等。

实施日期:2013年1月1日起

广西凌云县绿色食品茶叶专业合作社

桉树造林技术规程 篇6

一、品种选择

种植品种为局中心苗圃培育的尾巨桉等优良无性系,种植时不同的无性系要分区种植。

二、造林地选择

选择交通方便,光热条件较好,坡度在30度以下,海拔高度500米以下,土层深厚、土壤较肥沃的林地进行造林。

三、林地清理及整地

1.林地清理

以火燎炼山清理为主,即砍除林地内所有杂灌木,晒干后火燎炼山,再将灌木、采伐剩余物及杂草燃余等清理归堆,补火燃烧,然后将林地内所有芒头连根挖起暴晒。

受客观条件限制无法进行火燎炼山清理林地时,可采取免炼山措施,即先将所有恶性杂草如大芒、粽叶芦芒等连根挖起曝晒,砍除杂灌,然后将杂草杂灌及采伐剩余物等归堆,清理出宽约1.5米的种植带,带上的杂草要全部铲除。

2.造林密度

造林密度70~100株/亩。立地条件好,培育周期8年以上的,可适当疏植,密度在70~75株/亩之间;培育短周期林或立地条件一般的应适当密植,密度以83~100株/亩为宜。行距设置根据地形地势情况,沿山的等高线方向布置行,平均坡度25°以下的,可设置为3.5~4.0米;平均坡度25°以上的,以3.0~

3.5米为主。株距设置可根据种植密度和行距进行适当调整。

3.整地

以明穴整地为主。穴规格为60厘米×50厘米×35厘米,即穴口长60厘米、宽50厘米,穴底长、宽各为50厘米,深35厘米。挖穴时将表土置于穴的上方,并将树桩树根、石块等拣出,清理干净,以便表土回穴。

亦可先通带再明穴整地。通带带宽60厘米、深度25厘米以上,带面反倾斜。通带时先开好丫雀口,再大锄翻起土块,不要打碎,然后在带的中线上挖种植穴。

坡度大、水土流失严重的地段,可暗穴整地。穴规格为长70厘米、宽50厘米、深27厘米,先开好丫雀口,大锄翻土并打碎,拣出石块、树根,再进行平整。要求穴面要反倾斜,穴四角分明,深度保证。

四、施基肥

1.基肥量:每株施酵素菌力壮桉树专用基肥0.85公斤。

2.施肥方法:明穴整地的,先回表土至半穴,然后放入肥料并与回穴的表土拌匀,再回表土至满穴并高出穴面约5厘米,呈龟背型。回土方法是将穴上方的表土铲下并打碎,拣出石块、树根后,再回到穴内。暗穴整地的,将肥料均匀撒放在穴面,然后大锄翻动穴土,使肥料于穴土充分拌匀。

五、种植

1.造林季节:可在2月份开始种植,一般要求在4月上旬前完成。

2.种植方法:在雨后植穴泥土充分湿透时进行。种植前先将塑料杯泥浸透水,种植时小心除去塑料杯,注意保护杯泥不要松散以免影响成活。种植深度以超过杯泥1~2厘米为宜,回泥要细,种植后压实。除下的塑料杯及时回收,回收率要求达到99%以上。

3.苗木要求:局中心苗圃要用优良无性系培育壮苗,苗高20厘米以上,根系发达,顶芽完整,病、弱苗不能出圃上山造林。如苗木运输到造林地两天内无法栽植完毕,应选择一开阔地将苗木竖立排放整齐,四周用木栏或石块围好

存放,经常淋水保湿,并做好鼠害和病害的预防工作。

4.补植

造林后2个月内每隔15~20天对造林地进行一次踏查,发现有缺株、死株的要及时补植。补植后保存率达不到60%的要重新造林。

六、抚育及追肥

1.抚育

造林后2~3个月进行抚育。可进行全铲抚育,即将所有杂草连根铲起并自然置于林地内,挖起的芒头要敲散泥块,使其根系与泥土分离。采取化学除草抚育效果更佳,方法是先沿种植带进行带状铲草抚育,宽度为带上宽1.0米、带下宽0.5米左右;或先进行穴状抚育,铲除植株周围杂草,宽度为半径1米左右,然后再用41%草甘膦除草剂喷施杀除剩余的杂草。结合抚育对幼树进行适当培土、扶正苗木。

不通带明穴整地或暗穴整地、土壤比较板结的小班,种植后抚育前应在两植枝间沿种植带进行翻带松土。要求大锄翻土且不要打碎,翻带宽度为60厘米,深度27厘米以上。

8~10月份,视林内杂灌情况再进行一次砍除灌木、杂草或沿种植带1.5米宽的带状铲草抚育。

2.追肥

(1)追肥量:每株施放桉树专用追肥0.75公斤。

(2)追肥方法:在距离植株约30厘米两侧开沟长30厘米、深约20厘米,将肥料撒放在沟内并覆盖泥土。

(3)追肥时间:在种植后第二年2~4月份进行。追肥前必须进行抚育,最好提前在施肥前一年10~11月份进行带铲抚育,此时雨水少,杀草彻底,然后在开春后再追肥,效果更好。

(4)种植后第三年2~4月份,视林分生长情况可进行第二次追肥。方法是在两植株间开一横沟,长50厘米,深度25厘米以上,将肥料撒放沟内,然后覆土。

七、病虫害防治

1.病害

苗期病害主要有茎腐病、灰霉病和青枯病,防治方法应以预防为主,要做好苗圃卫生,育苗基质消毒和检疫工作。每周可采用5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25%多菌灵和百菌清800~1000倍液等喷施防治一次。

幼林病害主要有焦枯病和青枯病。焦枯病主要靠风及雨水传播或枝叶接触感染。高温高湿且持续时间长的天气可发病并造成危害。幼林阶段通过加强抚育改善林分卫生状况以及施肥等提高林分抗病能力等营林措施,可避免病害发生和减轻被危害程度。青枯病主要通过土壤传播,一般在造林后的第一、二年发病。一旦发现感病株,应立即挖除焚烧,并在发病区撒上石灰,以防止病菌蔓延。

2.虫害

危害幼林的虫害主要有班齿小卷蛾、尺蠖、金龟子、大蟋、小地老虎、印度黄脊蝗和白蚁等。白蚁防治可在白蚁活动线路上施用广州市白蚁防治所研制的灭白蚁粉剂,使白蚁沾染药剂后回巢传染,1~2个月后,杀灭率可达100%,如发现白蚁活动直接施用效果更佳;或用10%的呋喃丹溶液浸透杯泥再上山造林。其他虫害在危害期用20%甲胺(硫)磷兑水直接喷施幼苗,可起到驱避和杀灭作用;尺蠖和卷叶蛾一般只影响林木的生长,不会致死,严重危害时可用80%敌敌畏乳剂兑水喷射防治。

葡萄设施栽培技术规程 篇7

一、选择适于设施栽培的优良品种

首先应选用早熟或极早熟品种, 以便在设施条件下更有利于促进早熟。其次是选用多次结实能力强的品种, 在设施条件下可使其周年结果, 实现周年供应。另外, 还要注意选用一些优良的大粒或大粒无核品种。适于中原地区栽培的早熟葡萄品种主要有乍娜、京早晶、郑州早红、凤凰51号、玫瑰露、玫瑰香、巨峰、滕稔等。

二、栽植技术

1. 栽植方式。

当前, 葡萄的设施栽培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一年一栽制, 即栽植第二年浆果采收后即挖除重新定植;二是多年一栽制, 即栽植一次连续生产多年。

2. 栽植密度。

采用一年一栽制时, 多为双行带状栽植, 窄行距50~60厘米, 宽行距2.5米左右, 株距40厘米。采用多年一栽制时:篱架栽培的窄行距一般为0.5米, 宽行距1.5米, 株距0.5米;小棚架栽培的行距一般为3~4米, 株距0.5~1.0米。

3. 打破休眠。

在自然条件下, 葡萄一般于9月份进入休眠。在设施栽培条件下, 如果不打破植株休眠就过早进行保温, 会导致发芽不整齐、生长结果不良、产量不高等。

(1) 温度处理。低温或高温处理对打破葡萄休眠都有一定效果。据试验, 巨峰葡萄在经过200小时10℃以下的低温处理后, 一旦温度条件适宜, 即可顺利解除休眠, 在42~45℃高温下处理6小时, 也可使其解除休眠, 恢复生长。

(2) 药剂处理。据报道, 石灰氮 (氰氨化钙) 对打破葡萄休眠也具有良好效果。生产中, 可于11月下旬用20%的石灰氮上清液喷布或涂抹枝条。

4. 棚内温度、湿度的调控。

在葡萄度过休眠期后即可盖棚升温。对于加温温室和保温效果较好的日光温室, 可在12月下旬或翌年1月开始升温;对于塑料大棚, 需等温度达到一定高度时再盖棚。如果在12月下旬或1月上旬开始对棚室加温, 则萌芽前最低温度应保持在5~6℃以上, 最高温度不得超过28℃, 萌芽到开花期的最低温度应在10℃以上, 白天气温达28℃时开始放风, 花期温度应控制在15℃以上 (最适温度20~30℃) 。在浆果着色期, 夜间温度一般保持在15℃左右 (不宜超过20℃) , 白天温度应保持在25~32℃, 以利于浆果着色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提高。

在萌芽至花序伸出期, 棚内空气湿度应控制在80%左右;花序伸出后, 控制在70%左右;开花至坐果期, 应控制在65%~70%;坐果以后, 控制在75%左右。为了降低棚内空气湿度, 灌催芽水后应立即覆盖一层地膜, 既可减少水分蒸发, 又可提高地温。

5. 棚内土、肥、水的管理。

定植后, 苗高40厘米左右时开始追肥, 1年生葡萄每株追施复合肥100克, 2年生追施150克左右, 叶面喷肥2~3次。每年9月份至落叶前施基肥, 每667平方米施优质有机肥4 000千克左右。一般在萌芽开花前追施1次氮肥, 在坐果及浆果着色期追施2~3次磷、钾肥。11月上旬灌1次封冻水, 升温前灌1次催芽水, 开花前灌1次水, 花后至浆果成熟前灌2~3次水。注意结合施肥、灌水进行松土、保墒等工作。

6. 一年两次结果技术。

利用该技术, 可实现鲜食葡萄的周年供应。

(1) 利用夏芽结果。适于诱发夏芽实现二次结果的品种有巨峰、玫瑰香、葡萄园皇后等。在葡萄开花前15天左右, 对生长势中等以上的新梢进行摘心, 摘心部位选择在2~3个尚未萌发的夏芽上方。摘心时, 除保留2~3个尚未萌发的夏芽外, 其余已萌发的夏芽副梢全部从基部去除, 保留的夏芽萌发后即带有花序, 然后在花序以上5~8片叶处摘心。一次副梢结实能力较弱, 可利用二次副梢结实。利用二次副梢结实时, 可根据其成熟情况确定后期是否保温。

(2) 利用冬芽二次结实。适于利用冬芽实现二次结实的品种有玫瑰香、莎巴珍珠、巨峰等。这些品种主梢中下部的冬芽在开花期已开始分化花芽。生产中, 可在始花前7天左右对主梢进行摘心, 摘心部位在主梢花序以上6~10片叶子处, 保留摘心部位以下2个夏芽副梢, 其余副梢全部除去, 以阻止冬芽过早萌发。当幼果长至豌豆大小时, 再除去暂留的2个副梢, 以促进冬芽萌发。

7. 无核化栽培技术。

生产中, 一般于盛花前2周左右用100毫克/千克的赤霉素溶液浸花序 (稍加震动使其充分受药) , 使花粉失去发芽能力, 得到无籽果, 但这样处理后常使果粒变小。为此, 还应在盛花后10天左右, 再用100毫克/千克的赤霉素溶液浸一次果穗, 以促进果粒增大。

8. 病虫害防治。

食用木薯生产技术规程 篇8

关键词 木薯 ;食用 ;鲜食 ;生产 ;技术规程

分类号 S533

木薯是全球7.5亿人口赖于生存的食粮来源。但在我国南亚热带地区的华南八省区,木薯主要作为饲料、加工淀粉和酒精的原料,较少直接食用。因此,发展食用木薯将有利于调整我国木薯产业结构,促使木薯产业升级换代,转变木薯产业经济的增长方式,起到保障热区粮食安全、丰富人民生活需求、提高木薯产值的作用[1]。目前,我国已育成华南6068、GR891和华南9号等食用型木薯品种[2],并提出良好操作规范的木薯栽培技术[3]。同时,以华南9号鲜薯为原料,研发11大系列的烹饪食品,出版世界首本中英文对照的《中国木薯食谱》[4],还积极参加深圳高交会、北京国际薯类博览会、海南冬交会、海南餐饮业与琼菜发展高峰论坛等推广宣传活动,得到中央7套科技苑栏目、《海南日报》和《深圳特区报》等媒体的连续报道,在华南各省区掀起了木薯杂粮热,使食用木薯成为我国的特色风味食品。为进一步推动我国食用木薯的良性发展,在参考各地木薯生产技术标准的基础上[5-10],参照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的技术要求,提出高产优质的食用木薯生产技术规程。

1 气候条件

无霜期≥7个月,年均温度≥15℃。木薯正常生长温度≥15℃,适宜生长温度20~30℃,≤10℃易出现寒害;要求年均降雨量≥800 mm;喜光照,忌低温、渍水和强风。因此,可在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福建、湖南省的南部,四川和贵州省南端的河谷地带广泛生产食用木薯。

2 产地环境条件

海拔<1 200 m,坡度<25°的山坡地或平地;土层>50 cm,地下水位>50 cm,排水方便,土壤疏松,肥力中等以上,pH值4.5~7.0。不宜使用瘠薄、石砾、盐碱、易冲刷、低洼渍水的土地。产地环境条件应符合NY/T 391[11]和DB45/T 410[12]的要求。

3 灌溉条件

为了生产高产优质的食用木薯,提倡遇旱灌溉。灌溉水质应符合GB 5084[13]的要求。

4 耕整地

耕地后宜晒地1个月,然后耙平、起垄或起畦种植。肥沃疏松的荒地和轮作地,经砍岜、烧荒、清理后,可免耕种植;15~25°的贫瘠坡地需锄地、犁地深度≥25 cm土层;≤15°的新垦地二犁二耙,熟地可一犁一耙,犁地深度≥25 cm,耙后土地要细碎平整;连作地应隔年深耕深松1次。恶性杂草地块,在犁耙地前,可先喷草甘膦灭草;前作为甘蔗地块,可先用重耙粉碎甘蔗头,然后犁耙整地;无病虫害的地区,可先将残余木薯茎枝粉碎、堆沤后还田。

5 种茎准备

5.1 品种选择

选择经审定并适宜当地生态条件的食用木薯甜品种。要求食用时的鲜薯氢氰酸含量低于50 mg/kg。目前,我国主要有华南6068、GR891、华南9号、华南12号等食用型木薯品种。

5.2 种茎质量

要求品种纯度≥99%,充分成熟木质化,茎径2~4 cm,密节,茎皮和芽眼无损伤,无病虫害。不能使用受过严重的霜冻、曝晒、台风、病虫、除草剂等伤害的种茎。种植前,检测种茎新鲜度及发芽率,应髓部充实且富含水分,斩断切口处见乳汁为佳,发芽率应≥98%。

5.3 锯种、斩种

锯断或用利刀斩断种茎,切口平整,忌撕裂。茎段长度15~20 cm,种植时土壤湿润,可用短茎段;土壤和气候干旱,宜用长茎段。用作插植的种茎,可在种茎基部即插入地下一端,斜削出45°的切面。

6 种植

6.1 种植时间

当最低气温稳定≥5℃,或日平均气温稳定≥15℃,而且土壤湿润,确保种茎发芽出苗不受影响,可以开始种植。高温干旱时,5 cm深处土层必须湿润才可考虑种植,可以采用灌淋水方法来种植。适宜温度及遇雨地湿时,要抢时抢墒及早种植。海南岛、广东湛江、广西和云南南部的部分地区,宜在1~2月份开始种植;广东、广西的中部宜在3月上中旬开始种植;广东和广西北部、云南中南部、福建西南部、江西和湖南南部宜在3月中旬至4月上旬种植,所有地区均不宜在4月中旬后种植。覆盖地膜可提早半个月种植。

6.2 种植密度

单作木薯宜种植1.0~1.5万株/hm2,分宽窄行和等行距配置,等行距配置又分等行株距和宽行窄株。宽窄行配置为宽行100~120 cm、窄行60~80 cm、株距60~80 cm;等行株距为行距和株距均为70~100 cm;宽行窄株为行距90~110 cm、株距60~80 cm。土壤肥沃、水肥管理好、低位分枝品种宜疏,反之宜密。间套作宜采用宽窄行或宽行窄株。

6.3 种植方法

分为平放、斜插、平插3种。

6.3.1 平放

在平地上挖穴或开浅沟后,将种茎平放于植穴或植沟中,覆土深5~8 cm。疏松沙壤土、种植时高温干旱、易冲刷以及强台风地区,应适当深埋。也可起垄、起畦后,在垄、畦中间挖穴或开浅沟,平放种植。

6.3.2 斜插

起垄起畦后,将种茎呈45°左右斜插或斜种于垄(畦)中,芽眼朝外,可露出小段种茎。种植时高温干旱,则应插入全部种茎,不能外露种茎。

6.3.3 平插

起宽畦种植瓜类和豆类后,在畦两侧水平插入种茎,芽眼朝外,可露出小段种茎。

6.4 种植方向

种植的行向、垄向、畦向、种茎芽向应为同一方向。在斜坡上,种茎芽向应与坡向垂直,即为等高线行向。宽畦双行宜采用交错斜顺向或交错正对向插植。

7 地膜覆盖

在冬春气温低的木薯分布北缘地区,为提早种植木薯和间套作,宜覆盖地膜。高温干旱地区可覆盖地膜,雨季来临后,可考虑揭膜。地势低洼渍水、水位高、土质粘重的土壤不适宜覆盖地膜。冬春长时间低温及较低夜温的地区,地膜上方应增盖天膜(小拱棚)。在土壤湿润时盖膜,土壤干旱时,应灌水淋水后盖膜。宜施肥覆土后盖膜;可撒肥、耙匀后,起垄、起畦并盖膜;也可起垄、起畦后,在垄(畦)心先开沟、施肥并盖土,然后盖膜。覆膜后,用泥土压实膜边,适时插植种茎。

8 轮作

连作2~3年木薯后,宜与甘蔗、玉米、瓜菜等作物轮作。

9 间套作

9.1 间套作物品种选择

选用耐密植、耐荫蔽、抗逆性强、与木薯共生期短、高产优质的间套作物品种。

9.2 田间管理

在木薯与间套作的共生期间,以间套作物的田间管理为主。

9.3 林果幼苗间套作木薯

在橡胶、槟榔、椰子、剑麻、桉树、果树等幼林的空隙地带,不影响主作物的前提下,可间种木薯。以橡胶幼苗间种木薯为例,按7 m×3 m的胶树植距,定植胶树后的第1~3年,胶行间可间作4~5行木薯,胶行与薯行的间隔应≥1.5 m;定植胶树后的第4年,根据橡胶长势,不间作或间作2~3行木薯,胶行与薯行的间隔应≥2.0 m。木薯的行距0.8~1.0 m,株距0.6~0.8 m。

9.4 木薯间套作矮秆作物

在种植木薯前后7天内,间作花生、大豆等矮秆作物[14-15]。等行距间作为木薯行距90~110 cm,株距80~90 cm,木薯行之间种植1~2行花生或大豆。宽窄行间作为木薯宽行距100~120 cm,宽行之间种植2~3行花生、大豆,木薯窄行距60~80 cm,窄行之间不间作。花生、大豆行距为30~40 cm,穴距20~25 cm,每穴播种2粒种子。

9.5 木薯间套作高秆作物

木薯间套作玉米等高秆作物[15],可采用木薯行距100 cm,株距80 cm,在木薯行之间种植1行玉米,穴距40 cm,每穴播种2粒玉米种子,木薯与玉米宜交错排列。或采用木薯宽窄行,宽行间作,窄行不间作。

9.6 瓜类套种木薯

西瓜等瓜类可以套种木薯[16-17]。整地后,起畦面宽90~100 cm,畦沟宽90~100 cm,按种瓜行距,在种瓜畦中施足基肥,低温地区应覆盖地膜及盖天膜,在适宜种瓜时节,按种瓜株距移栽瓜苗,然后,在宜植木薯时期,在各畦两侧,按木薯行距90~100 cm、株距80~100 cm,斜插或平插木薯种茎。

10 补苗间苗

10.1 补苗

种植木薯后20 d,开始查苗补苗,在缺苗处补种新种茎,也可使用预先催芽的种茎及育苗移栽。宜在下午阴凉时移栽小苗,注意少伤根,高温干旱时应摘去部分小苗叶片,植苗后应淋水。新植种茎应为原植品种。

10.2 间芽

苗高约20 cm时,去弱芽留壮芽,每株可留2~3条壮芽,以留2条为佳。同时,去除杂芽和病芽。

11 水分管理

遇干旱季节,可以适当灌淋水。木薯地不能积水,发现积水时应及早排水。

12 施肥管理

12.1 施肥原则

应符合NY/T 394[18]和NT/T 496[19]的施肥要求。宜采用平衡施肥和测土配方施肥,并做到种肥分离。宜以长效的氮磷钾三元复合(混)肥为主,以中微肥、尿素、钙镁磷肥、硫酸钾镁肥、氯化钾、有机肥、生物肥为辅。为降低鲜薯的氢氰酸含量,提高鲜薯品质和风味,宜增施钾肥,控制氮肥用量,宜早施氮肥,生长中后期不宜施用氮肥。

12.2 施肥时间

在种植木薯时,可一次完成全生长期的施肥量。越早追肥越好,宜在植后3个月内,趁雨后追肥。在生长中期发现缺肥,适当补施。在收获间套作作物后,视木薯生长情况及时追肥。

12.3 施肥配比

在新垦荒地及轮作地,肥沃土壤可连作2年木薯不施肥;中等肥力及贫瘠土壤的施肥配比宜为N∶P2O5∶K2O=1∶1∶1;连作2年木薯后,施肥配比宜为N∶P2O5∶K2O=1~2∶1∶1~2;连作4年木薯后,施肥配比宜考虑N∶P2O5∶K2O=2~4∶1∶2~4。

12.4 施肥量

按中等肥力土壤,以每公顷收获37.5 t鲜薯为目标,基肥除施用适量有机肥、生物肥和土壤调理剂等外,建议每公顷施用:80~100 kg N、40~50 kg P2O5、80~100 kg K2O。强台风频繁、高温多雨、易发生病虫害的地区,注意控制氮肥施用量。

12.5 施肥方法

开沟或挖穴施肥,以浅施、点施、条施为主。浅施:肥料埋土深5~8 cm,强光高温、强降雨、干旱、沙壤土和台风多发地区宜适当深施。点施:首选距离木薯种茎基部20~30 cm处,其次是距离种茎两侧20 cm处,不能靠近种茎顶部。条施:在浅沟底均匀撒肥,随后覆盖2~3 cm薄土,再在肥带上方摆放种茎,盖土;或在浅沟中间摆放种茎,同时,距离木薯种茎两侧20 cm处均匀撒肥,盖土。追肥可点施在种茎的基部及两侧,条施在木薯行之间。

13 病虫害防控

13.1 农业防控

选用抗病抗虫品种,严禁从疫病和虫害地区引种。设置隔离带,控制疫病区的流水和土壤传入无疫病地块。挖好排水沟,避免积水和土壤过湿。种植前,用灭菌剂、杀虫剂溶液浸泡或喷雾染病和带虫的种茎。避免在降雨高峰期种植。收获后,马上犁耙晒地,清除和烧毁受害植株,对污染土壤和农具消毒。实施轮作,合理密植,加强光、温、水、肥和通风透气等管理,增强木薯抗性。

13.2 生物防控

保护利用害虫的天敌,灯光诱杀害虫,限量使用生化制剂和昆虫生长调节剂等生物农药。

13.3 农药防控

按NY/T 2046[20]的要求和木薯病虫害防治技术[21]用药防治。根据病虫害的特点,农药的性质、作用方式、机理及对天敌的影响等,选择经国家登记许可的常规农药,并应符合GB 4285[22]、GB 8321[23]和NY/T 393[24]的要求。禁用高毒、高残留、致癌、致畸和致突变的化学品。注意不同作用机理的农药交替使用和合理混用,避免产生抗药性。

13.4 安全使用农药

农药应远离住宿区和牲畜饲养区,应存放在防雨、防潮、阴凉、避光、通风良好,且门、窗、锁齐备的独立储存室。严格按照农药的保管要求和安全防范措施,区分毒性高低和用途等,分类存放,避免污染水源、空气和土壤等。注意农药有效期、防治对象和施用适期,严格控制农药残留和安全间隔期。经过正规培训的技术员和工人才能保管和使用农药,施药人员要做好相应防护措施,喷施农药地块应有警示标志,防止人畜进入和引起中毒,对废旧农药和包装,应集中收集处理,并应避开水源地,防止二次污染。

14 草害防控

14.1 人工除草

在木薯生长的全生长期,都可采用人工除草,以提高木薯品质。

14.2 出苗前化学除草

种植木薯之后、将要出苗之前,对较多杂草和小灌木的免耕地,用“草甘膦”;犁耙过后的干净无杂草地,用“乙草胺”;出现较多小杂草的地块,混合使用“乙草胺”、“草甘膦”或“百草枯”,按常规用药量,均匀喷洒杂草和地面。长出少量木薯苗的,可用塑料袋、罩杯、泥土等盖住小苗,然后,喷施除草剂。

14.3 中后期化学除草

木薯生长中后期,在缺株和长势差的地块,会出现较多杂草,当木薯低位叶落叶后,可使用“百草枯”,按常规用药量,用带防护罩的喷头,尽量紧贴地面喷洒杂草,注意不要喷贱到木薯茎叶。

15 灾害防御及灾后处理

15.1 台风

选择避风、有林带防护的地段。提早或推迟种植,使易倒伏生长期避开台风季节。采用插植法,合理密植与间苗疏枝,早施肥及平衡施肥,增强植株的抗风能力。强风暴雨后,及早排除积水,降低地下水位,趁灾后地湿松软时,顺其自然扶起植株并培土固定,不要强为扶正,损伤薯柄。应尽早收获断茎和薯柄裂伤的植株,可延迟收获枝叶受损但薯柄无裂伤的植株。

15.2 霜冻

适时种植和收获,采用地膜,避开霜冻影响。遭遇严重霜冻,薯块受伤的,应组织抢收。

15.3 干旱

选用新鲜、老熟、无损伤的较长茎段。遇雨湿地应抢种,可灌水后盖膜抢种。遇旱可适当灌淋水。雨季来临后,对于密封所有地表的地膜,可揭开地膜、卷起沟中地膜或在地膜上打洞,让土壤吸收水分。

16 收获

16.1 收获时间

全年无霜冻的地区,木薯可以全年生长,故可以全年收获食用,但在有霜冻地区,宜在霜冻来临之前,完成所有收获,避免植株死亡和冻伤薯块。当木薯生长期达到6个月以上,只要达到较高的鲜薯淀粉含量,且鲜薯的氢氰酸含量低于50 mg/kg,有较好的食味时,就可开始收获食用。在10月份至翌年3月份收获的鲜薯品质最佳,把剥皮后的薯肉,简单蒸煮至熟,就会有绝佳的特色风味;而在4~9月份收获的鲜薯,如果食用其蒸煮的薯肉,则食味较差。不论那个月份收获,只要把剥皮后的薯肉,打成薯浆或薯蓉,然后用来制作各种特色食品,仍然有着浓郁的木薯美味[4]。

16.2 收获方法

砍去嫩茎枝,留下主茎。疏松地直接用手拨出,硬实地可用简易拨薯器拔起,砍下薯块,装车运走。

17 质量安全要求

鲜薯的农药残留、重金属及有害物质等,应符合NY/T1520[25]的质量安全要求。包装要符合NY/T 658[26]的绿色食品包装要求。运输时要符合NY/T 1056[27]的绿色食品贮藏运输要求。

18 保鲜

收获木薯后,鲜薯易变质,在自然条件下贮藏鲜薯,不宜超过5 d,应及早食用和加工。长时间保存鲜薯的方法有2种。(1)浸水法:把剥皮后的薯肉,浸入干净清水中,每天更换清水,高温季节宜早晚换水,可保持10天左右;(2)冷藏法:把剥皮后的薯肉,以及打成的薯浆或薯蓉,装入保鲜袋,放入5℃速冻保鲜,可以保存数月,也可以蒸熟薯肉,待凉后包装好,放入-10℃冷藏。

19 记录

为达到可追溯性及方便管理的目的,可参照NY/T 1681[5]和NY/T 2446[28]的要求,建立生产技术档案,详细记录和保存土壤类型图、气候、品种、种植、水肥管理、病虫草害防控、收获、保鲜等内容,对照相关标准,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内部检查和整改。

参考文献

[1] 单荣芝,黄 洁. 我国食用木薯的历史、现状与发展对策[J]. 农业科技管理,2013,32(5):73-75,84.

[2] 黄 洁. 木薯丰产栽培技术. 海南:海南三环出版社,2007:33-35

[3] 许瑞丽,黄 洁,李开绵,等. 良好操作规范的木薯栽培技术[J]. 广东农业科学,2009,228(3):39-42.

[4] 单荣芝,黄 洁. 中国木薯食谱. 海口:海南三环出版社,2011:2-88.

[5] NY/T 1681 木薯生产良好操作规范(GAP).

[6] DB46/T 105—2007 木薯栽培技术规程.

[7] DB45/T 406-2007 绿色食品 木薯生产技术规程.

[8] DB45/T 429-2007 鲜食木薯(面包木薯)生产技术规程.

[9] DB45/T 438-2007 木薯间种花生栽培技术规程.

[10] DB45/T 144-2004 无公害农产品 木薯生产技术规程.

[11] NY/T 391 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技术条件.

[12] DB45/T 410-2007 无公害食品 木薯产地环境条件.

[13] 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14] 韦小贞,尹成和,李兆贵,等. 武鸣县木薯间作花生和大豆的高产高效模式[J]. 热带农业科学,2011,31(9):14-17.

[15] 周高山,黄 洁,张乙珍,等. 福建省三明市木薯间套作玉米、大豆和花生的高效栽培模式[J]. 江西农业学报,2013,25(6):14-19.

[16] 李春光,陆昆典,李兆贵,等. 木薯套种西瓜或南瓜的高产高效栽培模式[J]. 江西农业学报,2011,23(9):30-32.

[17] 廖浩培,李兆贵,陆昆典,等. 武鸣县香瓜、毛节瓜套种木薯的生产技术规程[J]. 广东农业科学,2011,38(20):32-33.

[18] NY/T 394 绿色食品 肥料使用准则.

[19] 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

[20] NY/T 2046 木薯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规范.

[21] 黄贵修,李开绵. 中国木薯主要病虫草害识别与防治[M].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47-155.

[22]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23] GB 8321 (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24] NY/T 393 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

[25] NY/T 1520 木薯.

[26] NY/T 658 绿色食品 包装通用准则.

[27] NY/T 1056 绿色食品 贮藏运输准则.

上一篇: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下一篇:关于读书的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