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点滴做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的能力,可让学生受益终身,学生学得灵活,教师教得轻松。
一、课前预习,培养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的能力。
指导学生课前预习虽然内容不是千篇一律,但方法有一定的规律,要教学生以方法,授学生以钥匙。1.圈圈生字,划划新词,想想字义,查查字典。2.标小节号,读通课文。3.说说课后题。4.提出不明白的问题,通过自读课文寻找答案,课文中找不到的,可把问题记在预习本上,在课堂中聆听教师讲解。通过课前预习,让学生的手、脑、口一起动起来,促使他们快速高效地预习好课文。
二、课堂练习,培养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的能力。
1.让学生多读书。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去读读课文,每次读课文前都布置不同的要求,读时作恰当的指导,读后作必要的检查。那些语句优美又有积累价值的句子、段落,让学生多读、多记,在读中自悟。
2.让学生多思考。教师对课堂上的每一个提问都需经过精心设计,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促进学生有序思考。教师倡导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质疑释疑,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课堂中得到充分体现,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学生学习的潜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让学生多练笔。课堂上划划、记记、圈圈、点点、勾勾、批注,是一种动笔;结合阅读进行仿写、练写、扩写等练习,也是一种动笔,让学生融入文本的角色之中,将个性化的解读感悟流淌笔尖,书写心得和发现,在生长言语的同时积蓄精神生命的源流。
三、课后练习,培养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课堂随机训练, 夯实口语基础
1. 利用插图, 描述情境。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 直观形象的事物最能引起他们的注意, 教材中色彩鲜艳、画面生动的插图, 为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提供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在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插图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如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雪地里的小画家》一文的插图, 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冬景图, 白雪覆盖了整片森林, 整个世界成了美丽的白色。在铺着厚厚雪花的森林空地上, 小鸡、小狗、小鸭、小马几个好朋友在高兴地玩耍, 身后留下了一串串清晰的脚印, 而小青蛙则在雪地下的洞穴里睡大觉呢!教学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 结合课文了解插图的意思, 然后和同桌小朋友互相说一说: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是从哪里看出来?图上都有哪些小动物?他们在干什么?……通过交流互动, 使学生的听说能力得到了充分的训练。
2. 结合阅读, 演绎内容。
演绎课本剧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之一, 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积累语言, 培养他们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 达到提高语文整体素质的目的。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体裁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 确定演绎课本剧的要求、内容和形式, 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如教学《珍贵的教科书》一课时, 可以在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内容, 然后准备道具, 让学生选择角色进行表演, 在表演中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也让学生尝试一下当演员的滋味, 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在忠于教材的基础上, 学生在表演中不仅对课文内容进行了剧情创新, 还充分地展示了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演绎课本剧, 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口语交际的能力, 还提高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对课文中人物的思想情感的感悟能力。
3. 发挥想象, 身临其境。
语文教材中选编了一些唐诗宋词, 唐诗宋词非常有韵味, 读起来朗朗上口, 学生非常喜欢, 但是要理解诗词的寓意, 却不是件容易的事。在教学中, 为了增强学生对诗人写诗意境的理解, 可以让学生结合诗人当时的时代背景与诗词内容发挥想象, 把诗人所写的诗句用自己的话改写成白话文, 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各小组又推荐讲得好的同学在班上交流, 通过这样的交流互动既让学生理解了诗意, 又训练了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如教学李白的《赠汪伦》一诗时, 可以先让学生熟悉诗句, 然后启发学生想象李白跟汪伦离别时的情景, 让学生选择角色分别演绎李白和汪伦, 再现李白与汪伦离别时的情景。让学生通过口头演绎与表演, 把李白和汪伦离别时的情景展现得淋漓尽致, 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让人回味无穷。
4.“新闻”热播, 积累素材。
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施展口才的良好环境, 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 丰富口语训练的内容, 教师可以开展课前3分钟的“新闻”热播, 采用轮流主持制, 让每个同学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新闻”用3分钟时间“热播”给同学听, 然后进行评比, 看谁说得好, 有内容, 有层次, 有新意, 并且用词准, 说得流利。通过“新闻”热播, 不仅强化了学生的口语训练, 也为学生习作提供了大量素材, 真是一举多得。
5. 课后练说, 加深理解。
在教学完一篇课文后, 教师要给学生留下想象空间, 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说一说, 交流一下学习心得与体会, 抒发一下自己的感情, 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又让学生对文章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
二、课内课外结合, 加强口语训练
1. 看一看, 说一说。
要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就必须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入手, 让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要带领学生深入生活, 深入社会, 开阔视野, 增长知识, 如带领学生到公园、农家小院、儿童乐园等地参观游览, 让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 掌握重点观察、全面观察、按顺序观察的方法, 在描述他们最喜欢的事物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2. 玩一玩, 说一说。
玩是孩子们的天性。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把玩的过程说出来, 让学生在玩耍中留心观察, 玩后回忆玩的过程, 按照“玩什么———怎样玩———玩后的心情怎样”这个顺序说一说玩的过程。 (1) 说活动课内容。利用活动课时间, 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活动, 是训练学生口语交际的良好题材。如用蛋壳制作不倒翁, 学生制作后, 把制作的过程及自己的亲身体验说出来, 就成了一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的口头作文。⑵说社会活动内容。学生参加社会活动与节假日活动, 如“六一”联欢活动、春秋季节时参加游园活动等都可以让学生在口语交际课上说一说, 让学生把自己参加活动的过程和体会说出来,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 面对面, 说一说。
俗话说: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可以利用每周双休日的时间让学生把自己在学校里所看到、听到的以及自己最喜欢的事情或自己在学习中所获取的知识信息与家长面对面地进行交流, 既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 增强学生与家长的沟通能力, 也强化了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训练
4. 读一读、说一说。
阅读是吸收, 是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吸收营养、汲取知识;说、写是倾吐, 是运用语言文字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表达出来, 以读促说是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有效手段。 (1) 创设阅读条件。一是在班内建立图书角, 让学生利用空闲时间阅读;二是与家长密切配合, 鼓励学生家长为自己的子女买课外读物, 让学生家中都有课外读物;三是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培养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 让他们乐于读课外读物。 (2) 利用课外阅读, 进行说话训练。学生通过课外阅读, 为说话奠定了基础。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 建立优美词句记录本, 鼓励学生动手、动脑积累优美词句, 并通过进行优美词句交流, 优秀日记评选, 把阅读、写话、说话融为一体, 充分发挥以读促说的作用。
5. 演一演, 说一说。
一、课堂随机训练,夯实口语基础
1.利用插图,描述情境。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直观、形象的事物最能引起他们的注意,教材中色彩鲜艳、画面生动的插图,为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提供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插图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如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雪地里的小画家》一文的插图,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冬景图,白雪覆盖了整片森林,整个世界成了美丽的白色。在铺着厚厚雪花的森林空地上,小鸡、小狗、小鸭、小马几个好朋友在高兴地玩耍着,身后留下了一串串清晰的脚印,而小青蛙则在雪地下的洞穴里睡大觉呢!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结合课文了解插图的意思,然后和同桌小朋友互相说一说: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是从哪里看出来?图上都有哪些小动物?他们在干什么?……通过交流互动,让学生的听说能力得到了充分的训练。
2.结合阅读,演绎内容。演绎课本剧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之一,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积累语言,培养他们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达到提高语文整体素质的目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体裁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确定演绎课本剧的要求、内容和形式,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如教学《珍贵的教科书》一课时,可以在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内容,然后准备道具,让学生选择角色进行表演,在表演中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也让学生尝试一下当演员的滋味,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在忠于教材的基础上,学生在表演中不仅对课文内容进行了剧情创新,还充分地展示了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演绎课本剧,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口语交际的能力,还提高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对课文中人物的思想情感的感悟能力。
3.发挥想象,身临其境。语文教材中选编了一些唐诗宋词,唐诗宋词非常有韵味,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非常喜欢,但是要理解诗词的寓意,却不是件容易的事。在教学中,为了增强学生对诗人的写诗意境的理解,可以让学生结合诗人当时的时代背景与诗词内容发挥想象,把诗人所写的诗句用自己的话改写成白话文,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各小组又推荐讲得好的同学在班上这样既交流,通过这样的交流互动既让学生理解了诗意,又训练了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如教学李白的《赠汪伦》一诗时,可以先让学生熟悉诗句,然后启发学生想象李白跟汪伦离别时的情景,让学生选择角色分别演绎李白和汪伦,再现李白与汪伦离别时的情景。让学生通过口头演绎与表演,把李白和汪伦离别时的情景展示得淋漓尽致,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人回味无穷。
4.“新闻”热播,积累素材。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施展口才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丰富口语训练的内容,教师可以开展课前3分钟的“新闻”热播,采用轮流主持制,让每个同学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新闻”用3分钟时间“热播”给同学听,然后进行评比,看谁说得好,有内容,有层次,有新意,并且用词准,说得流利。通过“新闻”热播,不仅强化了学生的口语训练,也为学生习作提供了大量素材,真是一举多得。
5.课后练说,加深理解。在教学完一篇课文后,教师要给学生留下想象空间,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说一说,交流一下学习心得与体会,抒发一下自己的感情,进行课后练说,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又让学生对文章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
二、课内课外结合,加强口语训练
1.看一看,说一说。要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就必须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入手,让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要带领学生深入生活,深入社会,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如带领学生到公园、农家小院、儿童乐园等地参观浏览,让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掌握重点观察、全面观察、按顺序观察的方法,在描述他们最喜欢的事物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2.玩一玩,说一说。玩是孩子们的天性。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把玩的过程说出来,让学生在玩耍中留心观察,玩后回忆玩的过程,按照“玩什么——怎样玩——玩后的心情怎样”这个顺序说一说玩的过程。(1)说活动课内容。利用活动课时间,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活动,是训练学生口语交际的良好题材。如用蛋壳制作不倒翁,学生制作后,把制作的过程及自己的亲身体验说出来,就成了一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的口头作文。⑵说社会活动内容。学生参加社会活动与节假日活动,如“六一”联欢活动、春秋季节时参加游园活动等都可以让学生在口语交际课上说一说,让学生把自己参加活动的过程和体会说出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面对面,说一说。俗话说: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可以利用每周双休日的时间让学生把自己在学校里所看到、听到的以及自己最喜欢的事情或自己在学习中所获取的知识信息与家长面对面的进行交流,既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增强学生与家长的沟通能力,也强化了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训练
4.读一读、说一说。阅读是吸收,是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吸收营养、汲取知识;说、写是倾吐,是运用语言文字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表达出来,以读促说是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有效手段。(1)创设阅读条件。一是在班内建立了图书角,让学生利用空闲时间阅读;二是与家长密切配合,鼓励学生家长为自己的子女买课外读物,让学生家中都有课外读物;三是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培养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使他们乐于读课外读物。(2)利用课外阅读,进行说话训练。学生通过课外阅读,为说话奠定了基础。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建立优美词句记录本,鼓励学生动手、动脑积累优美词句,并通过进行优美词句交流,优秀日记评选,把阅读、写话、说话融为一体,充分发挥了以读促说的作用。
5.演一演,说一说。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可以精心选择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的小故事让学生结合故事内容进行角色表演,在角色体验中进行对话训练,做到用普通话讲,内容清楚,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既能展示学生的才艺,又能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学习《小学语文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的点滴感悟
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自主学习强调的是自由、自主创新。通过学习理论知识,再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活动,我有如下感悟:
一、激发兴趣是自主学习的诱因。因此教师就要着力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
其次,精心设计好导语,要让学生自始自终处于积极的自主学习状态。
第三,开展一些学习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四,建立一个激励评价机制。激励性的评价,能给学生以帮助,给学生以鼓励,给学生以信心。评价中既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及变化发展,既关注水平,更要关注学生情绪态度。
二、放开双手,教给方法,是自主学习的关键
1、让学生自己去读书。
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放手让孩子们运用已有的认知水平自已去读书,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线索,体会文中蕴含着的情感。
2、让学生自己去思考
教师应该采用“教师引在前,讲在后,学生想在前,听在后”的方法,凡是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去思考去解决。
3、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学习知识的一种有效途径是自己发现。因为这种发现,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有利于学生学会发现的技巧的方法,也容易掌握事物的规律、性质和联系,从而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4、让学生自己去实践
学生的自主发展是通过一系列的自主实践活动来实现的。表现为自我设计、自我尝试、自我领悟。
三、开展活动是自主学习的动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有了活动,课堂就会充满了活力;有了活力,自主学习的动力就更强。可以采取以下活动:
1、体验表演。
2、趣味竞赛。
3、快乐游戏。
4、实践活动。
如何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动脑,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应从几个方面入手:
一、营造和谐教学环境、激发自主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推动学生努力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果学生产生足够浓厚的兴趣,就能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计—个宽松、和谐、平等、民主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乐于学习。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需要老师放下身段,和小学生进行平等民主的对话。不要以“大人”自居,强行给学生们“输入”知识。而应该准确定位师生角色,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当首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然后才是疑难问题的解答者、辅导者。只有和学生站在一个台阶,才能真正理解学生所思所想,只有和学生平等对话,才能真正指导学生前进的方向。同时,教师不仅要在学习上帮助学生,也应该在情感上与学生进行沟通。语文本身就是一门情感的学科。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内心,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多给学生一些赞美。当学生在情感上得到认同感,心里才会感到安全和自由,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现代教育思想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自主的认知和将外在的知识观念转化为其内部的精神财富的过程。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教育界的一种共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依据学科本身规律,找准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突破口,以达到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的目的呢?
一、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和学生之间,最主要是通过教材这个载体来实现交流、对话,让学生获得知识。教学时我们不妨就地取“材”,从教材中挖掘出可以用来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素材,以达到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目的。
1.引导联想
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启发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维空间,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如,《青海高原一株柳》以优美的笔触,大胆的猜想与想象,描写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树,赞扬了柳树伟大的生命力。教学课文第六、七自然段时,可让学生跟随作者想象的翅膀,走入“严寒酷暑”,感受文本的内在意蕴。可以抓住“这是一株神奇的树”这一线索,先让学生个别读,想象画面;然后集体读,边读边想象;最后,抓住关键词语、句子,反复朗读品味,要突出“年复一年„„”“经历过„„”“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等句子,想象青海高原柳树的生命力之顽强,读出柳树的“神奇”。
2.学会质疑
教材中的课文大部分是成人所撰写的。学生与成人在社会经验、生活经历上肯定存在差距;况且大部分的课文与学生所处的时代不同,学生在学习时难免存在疑惑;再者,教材里的文章也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因此,在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课文,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以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如,教学《灰椋鸟》时,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文章中有几个句子:“我想,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呢?”“这上万只灰椋鸟是在举行盛大的联欢会,还是在庆祝自己的节日?要不怎么会这样热闹?”“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到哪儿去观赏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意思明明是非常肯定的,在这里为什么要用问号呢?我马上引导学生仔细研读这几个带问号的句子,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探求答案。这样,他们明白了反问句的用法,是用疑问的语气来表达与字面相反的意义,不用回答,起到强调的作用。这样促使学生在深思中获取结果,加深认识。
3.描摹形象
语文教材中的文本,作者用优美的文字描绘了多姿多彩的人、物、景的形象。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挖掘并利用丰富多彩的形象,让学生用心、用情并用笔画出来。在作画时,要求学生融入自己合情合理的想象。这样,经过由文字到图画的迁移,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思维的能力。课文《燕子》描写了燕子的外形和它在灿烂无比的春天从南方赶来,在天空中、河面上、电线上休息的情景。课文语言清新明快,描写准确生动。教学时,我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及自己的理解,把燕子在天空中、河面上轻快灵活的飞行姿态,在电线上休息的文静优雅的情景用笔画出来。这样课文所描写的燕子的形象跃然纸上;同时图画里流露出小作者对春天和燕子的喜爱之情,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二、通过作文训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的基础是想象。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想象作文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无疑是一种很好的办法。
1.口头作文
教学时,教师要用心引导学生打开想象宝库,因为每个学生都有一座很大的潜在的想象资源。如让学生口头编童话、编寓言,把古诗编成一篇篇美文等。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描绘了幽静安逸的田园风光和儿童在菜花地边追逐蝴蝶的生动画面,具有浓烈的乡村生活情趣,非常接近我们农村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学时,我让学生进行口头作文,把古诗《宿新市徐公店》变成一篇美文。这样不但让学生感悟古诗语言的自然质朴,诗意浓郁,意境高远,也帮助学生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书面作文
(1)注意作文题目的选择。教师给作文题目让学生习作时,要给出能够让学生产生想象的题目,并切合学生的实际,比如,《假如我是„„》、《长大以后的我》、《河流的诉说》、《奇妙的„„》等。
(2)伴随着音乐进行习作。听着动人的旋律,学生习作时就情不自禁地进入一种情境,自由自在地遐想,放飞自己想象翅膀。随着音乐的变化,学生的思维时而驰骋在大海边,时而驰骋在高山上,时而驰骋在田野里,时而驰骋在乡村中„„
(3)改写、续写课文。可以把诗歌改成散文,也可以把优美的散文改成诗歌,还可以把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等。有些文章虽然已结束,但意味犹存,这样的文章可以让学生加以想象并进行续写。如教学《云雀的心愿》第十五自然段 “这也是妈妈的心愿。到时候,我跟你们一起去”时,可让学生以《云雀的春天》为题,描绘明年春天云雀畅游沙漠的情景。凡此种种,让学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多种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实践证明, 只要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便会兴趣盎然地专心学习, 不断进行交流、讨论、探究新知识, 逐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可见, 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
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不尽相同, 要因学科、课的内容的不同而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 如情境教学法、 动手操作法、游戏练习法、课后延伸法等等, 无论何种方法, 在操作的过程中教师都要适时给予学生表扬、鼓励, 这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比较有效的手段。
心理学研究表明, 小学生具有年龄小、自控力差、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点。 基于这一点, 就要求教师设法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 一改传统的填鸭式、呆板、枯燥的教学模式, 努力探索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
多年的教学实践已经证明, 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有利于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对所要学习的内容充满无限的期待, 激活学生的乐学思维, 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 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好铺垫, 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打好坚实的基础。
2.变抽象为具体
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自制的教具、 学具等辅助手段使抽象的知识变得深入浅出, 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 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 使学生亲身感受获得知识的过程, 体会知识获得过程中成功的喜悦。
3.教学语言趣味化
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十分被动, 因为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被充分激发出来, 那么, 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讲课的语言幽默、风趣也是至关重要的。 因为语言趣味化, 有利于学生在心理上迅速拉近学生与知识的距离; 拉近与教师的心理距离, 有了学习的欲望, 学习起来也会十分轻松, 真正实现无负担、无压力地学习。
4.课之伊始, 设计新颖的导入环节
教学实践中比较行之有效的方法有故事导入法、 猜谜语导入法、设置问题情境导入法等。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一节课中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也就二十分钟左右, 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首先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当中, 进而有效学习, 实现高效课堂教学。
5.练习题趣味化
实践表明, 新知识的学习需要及时巩固, 那么, 设置举一反三的练习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究竟以怎样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 使学生主动去学、乐意去学呢? 这是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鉴于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 把练习题设计成有趣的教学游戏, 这样会把枯燥的练习题变得富有勃勃生机和活力, 具有极大的魅力, 这种做法会使学生在玩中掌握重难点知识, 效果十分有效。 例如, 在教学“ 加法计算题和乘法计算题”时, 我采用开展计算比赛的形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斗志, 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 这是个人组的比赛;还有小组和小组之间的竞争比赛, 学生计算认真、仔细核对计算结果, 个个不甘落后。 正是这一举措, 使学生异常兴奋, 用练习的内容紧紧吸引学生, 培养学生严谨仔细的科学态度和集体荣誉感。 更重要的是经过这样的训练, 学生能够积极对待学习活动, 不断地探索新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二、多种方法激励学生, 让学生乐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 当学生获得成功时, 哪怕是点滴进步, 只要得到别人真诚的表扬和鼓励, 就会表现出强烈的学习兴趣。 因此, 教师要适时点拨、恰当评价, 为学生获得成功提供便利。 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 教师要给予肯定, 如“ 你真棒! ”对于学困生, 他们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不够突出, 自然也会因此产生自卑的心理, 这时教师必须给他们加油、鼓劲儿, 哪怕是一个信任的眼神、一句相信的话语, 一个让人会意的动作等, 都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 进而激励他们加倍努力, 主动学习。
总之,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要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 合理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从此爱上学习, 主动学习。
摘要:教学的目的是教会学生知识、技能, 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 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进而学会自学, 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首先, 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其次, 运用多种方法激励学生, 让学生乐学。
关键词:兴趣,激励,乐学
参考文献
一、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
激发诵读兴趣,就是把学生诵读课文的欲望和热情调动起来。对此,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1.坚定学生诵读的信心。教师可为学生介绍脑科学研究的成果,告诉学生一个人的大脑可以把全世界最大的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的1000多万册藏书的50倍装进去。学生正处于生机旺盛的青少年时期,这个时期大脑吸收和运转信息的功效尤其显著。只要他们充满信心,就一定能把自己记忆的潜能充分挖掘出来,一节课背诵一篇课文完全能够实现。通过这样的介绍,学生会对人的大脑潜能如此之大感到惊诧,自然会增强自信心。
2.让学生认识诵读的重要性。诵读的重要性不仅是一种理性的感知,还需要鲜活的实例。为此,我们结合历史与现实给学生讲诵读与记忆的关系、记忆与智能的关系,让学生在思想上明确诵读就是理解,就是记忆,就是领悟,就是在学习语言,就是在吸收文化的精华,就是进行再创造,就是在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语文能力。古今中外大凡在文学上、学术上获得成功的人,他们都把很多文章、很多知识装在脑中,并且真正做到了烂熟于心,这就是他们成功的秘诀。我们要想在语文学习中获得一定的成功,就得多读多背。
3.复习旧课,激发学生再诵读的兴趣。如可让学生反复背诵《荷塘月色》,指导学生品味课文中蕴涵的美,让学生边诵读边想像:月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那宁静而幽美的境地,仿佛听到了花与叶的颤动,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闻到了缕缕的清香,真正感受到了那个诗情画意的意境。这样的背诵,效果非常明显。
二、诵读的指导方法
学生有了诵读的兴趣,用诵读法教学就有了基础。在这个基础上,采用的具体指导方法有三个:化整为零、强化记忆、检查落实。
1. 化整为零。要诵读的课文有的只有上百字,有的近千字。对于比较长的课文,就有必要采用化整为零的方法。如韩愈的《师说》有456个字,共四段。采用化整为零教学时可分三步走:第一步是朗读,先指名三个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分别朗读这三段。再分组朗读,每组朗读一遍;最后是全班齐读。目的是读准字音,认准字型,读出句读,了解全文内容和结构的概况。第二步是分自然段诵读。第一自然段是111个字,第二自然段是240个字,分别朗读五六遍后,学生都能记住。第三自然段67个字,第四自然段38个字,分别朗读三四遍后,学生除能记住之外,部分学生还能准确地把各段大意归纳出来。第三步是全文诵读,由于有了前两步基础,所以只要让学生把全文读两遍,背诵全文的目的就达到了。在这三步中,收效是多方面的,学生不仅体会了字义、词义,训练了语感,而且对文章的章法、思想内容等都有较深的领悟。
2.强化记忆。指导学生读书,形式应灵活多样,做到因材施教、方法适当。记忆的方法主要有:
①理解文意是前提。要熟背一篇课文,首先必须扫清字词障碍,熟悉文章的大致内容,特别是文言文,必须弄清每个词、每句话的含义。如果一篇文章讲述的内容是什么我们都不知道,又怎么谈得上会背呢?
②把握思路是基础。诵读前,必须理清作者的思路,看看文章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安排,特别是弄清文中各个层次间的内在联系及作者行文中的一些特点。文章的整体框架清楚了,背诵时就能做到提纲挈领。
③支撑点是关键。记准关键字、词、名言佳句及段落的起始句、过渡照应句等,以它们为支撑点,让学生小声自由读或教师领读;也可以就诗歌、警句或精彩的点睛之笔反复齐读,将这些句子串联成文就是这篇文章的脉络。
④及时巩固是保障。刚刚背熟的课文,如果不及时巩固,过几天可能就忘记了;如果等到一个阶段学完后再回过头来复习,也许一切又将从零开始,所以教师要提醒学生及时巩固背诵的内容,化临时记忆为永久记忆。
3. 检查落实。如果背诵任务布置下去而教师不检查或检查仅流于形式,那么可能收效甚微。但由于课内时间有限,教师只能作整体检查,如齐背、分组背、接力背、默写等,而个别检查则很难落实到每个人,这就需要教师找一些语文成绩较好而又有较强责任心的同学来协助检查,教师再作适当抽查,力争做到人人过关,篇篇过关。
总之,诵读教学不但应该体现出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完美结合,而且应该努力展示出语文教师的教学特色,要让学生掌握这个工具,使诵读成为能给师生带来思维享受的艺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还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而,小学语文课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角色,给予学生足够的表现机会,使学生拥有自主学习的能力。而小学生在语文课上自主学习形式多样,但都体现了做课堂的小主人。如在语文课上自学生字词,敢于提出问题等等方面,这也是我们教师重点培养的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首先应该是教师的转变和训练。在观念上,总认为教师是教学生的,教师不教学生不会,从而缺少学生自学、自悟、自得、探讨的时空。在方法上,有的教师习惯于牵着学生走,习惯于没有启发性的“满堂灌”,习惯于沿用语文教学的老方法。诚然,老方法有时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但随着时代和孩子成长经历的不同,教学的改革也是势在必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还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
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而,小学语文课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角色,给予学生足够的表现机会,使学生拥有自主学习的能力。而小学生在语文课上自主学习形式多样,但都体现了做课堂的小主人。如在语文课上自学生字词,敢于提出问题等等方面,这也是我们教师重点培养的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首先应该是教师的转变和训练。在观念上,总认为教师是教学生的,教师不教学生不会,从而缺少学生自学、自悟、自得、探讨的时空。在方法上,有的教师习惯于牵着学生走,习惯于没有启发性的“满堂灌”,习惯于沿用语文教学的老方法。诚然,老方法有时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但随着时代和孩子成长经历的不同,教学的改革也是势在必行的,否则落伍就要被淘汰的,因而,有必要分析当今社会特点和学生的特点结合起来,寻找一条适时的、利于学生成长的教学方法。
一、预习阶段:学生自己边读课文边自己解决生字词的障碍,主要形式可以是自己查字典,也可以小组合作查生字,资源共享。读课文,一起探讨不理解的地方,互相解答,不能答出的及时记下课堂讨论。这一阶段,教师主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主要方法是可以运用后期展示中,激励学
生的原动力。即教师要对学生的自学的劳动给予重视和鼓励。对其自学成果给予肯定,激发他更加自觉地、主动地学习。形式可以是个人的汇报比赛,可以是小组内合作的汇报与比赛。
二、识字阶段:生字词不但要记住读音,更要记住字形和字义,并且能组词、造句,以达到积累语言的效果。这就要求学生思考如何去记住读音。用最快捷、准确的方法记住音、形、义是小组探讨的主要内容。让学生自己发现字音读准方法,字形记忆技巧,扩词的美好。方法是学习的捷径,也要注重实效性,也就是说考核是不可缺少的阶段。可以是短时记忆的考核,如当堂考核,这样既可以考查学生记忆方法的运用的效果,又可以巩固部分学生对方法的应用能力,以便课下的运用。也可以第二课时的考核,看看学生课下运用的方法效果如何。
三、教学阶段:这是教学最重要的阶段,更要注重教学方法,目的就是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提高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哈佛大学教学理念是:“教学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索问题。”那么怎么调动学生敢问、好问和会问呢?
首先,教师只有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才能解除学生紧张恐惧的心理,才不会让学生产生冷漠呆滞的神情,学生才能成为课堂的主人,也就敢于提出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
其次,教师引导学生质疑,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努力求知。
再次,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怎样会问,问的既精又巧。最后,教师要重视学生合作学习,利用小组学习和师生交流的时机,互相启发,在讨论中形成探究的氛围,使全班从整体上具有较强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评价阶段:教师要善于激励学生,只有恰当和有效的激励评价对学生才是有调动作用的,著名教育评价专家斯塔佛尔认为评价“不在于证明,而在于改进。”教师的包容与鼓励会激发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构建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创设良好氛围,激励自主学习
美国著名心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学习者通过自己练习、探索、发现,所获得的知识才真正有效”。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给读书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创设自主学习氛围,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强烈的学习责任感,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首先,应创设自学氛围,教给学生自学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是放任自流,在学生自学前,教师应教绐自学的程序与方法,采用一读、二思、三写、四用的方法,使学生自学时有法可循,明白如何入手,懂得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由教到学有个过程,这个过程是不可缺少的,老师要充分发挥引导和示范作用,但不要扮演包办代替的角色。
其次,激发自主学习的动机,让学生乐学。动机是内驱力,自主学习需要一种内在激励的力量。如果学生对自己从事的探索活动具有强烈的欲望和追求,这种内驱力就能把学生内部的精神充分调动起来,从而有效持久地投入探索活动。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烈的特点,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产生对新知识的需要和渴求,并在兴趣的激励下形成探索动机。
第三、营造民主氛围,让学生愿学。教师要转变角色,努力营造出和谐、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通过生说生评,生说师评、师说生评等形式,让学生自己获得问题的解决,使学生走向成功,体验到成就感;适当组织学习竞赛,开展合作学习,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使学生愿学、乐学。
二、提供自主形式,关注自主过程
学习不是结果而是一种过程。布鲁纳说:“学习不是把学生当成图书馆,而要培养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全面、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是提供自主学习的最佳形式。学生只有直接参与探索新知识的全过程,才能领悟知识的奥秘,感受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优化教学过程的根本要素就是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参与的内涵十分丰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大胆放手,更多地提供学生参与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各种感官功能,让他们多动手,多动口,多动脑,参与观察、思考、讨论、实验。学是核心,导是关键,评是学生求知的催化剂。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体现在课堂提问的梳理精当,而且体现在处理反馈信息的应变能力上。评价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反馈的重要途径,它的作用并不仅限于让学生了解自己与目标要求的距离,还应通过评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坚定学习的自信心,交流师生情感,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当学生答错问题时怎么处理?----是鼓励引导、点拨开窍,还是训斥挖苦,简单的否定,甚至罚站?前者能使学生感到老师态度诚恳,评价中肯,自尊心受到了保护,进而产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求知冲动,以良好的心态进入学习探索中;后者则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挫伤学习积极性。因此,反馈和评价,不仅是学生认知过程的需要,更是开放式教学和融洽师生情感的需要。
三、鼓励“人自为学”,培养自主精神
学习者不会思考,不掌握学习的方法,单靠死记硬背来获得知识,必然失去求知的兴趣。因此,教师教学过程中“引”要得当,“放”要得法,给足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人自为学”。放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敢问、善问,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辩驳别人,发表相反意见。在课堂互动中交换思考所得,从而不断修正自己的答案,真正
体验探究的乐趣。另外,教师还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尽量多地动手操作。俗话说:“眼过千道,不如手做一遍”。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也就是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发展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放”得彻底,还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要区分好“乱”与“气氛活跃”的关系。有的老师怕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把课堂搞乱,影响课堂纪律。我认为只要学生围绕“学”而乱就不要怕,教师导之有法,这种由激烈的讨论辩驳引发的“乱”只会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因为他们无暇开小差。当然,对学习纪律作出要求也是十分必要的,我就明确告诉学生——下课你可以在教室里自由活动,上课必须学习。二是要给学生留足充裕的思考和活动时间,切忌走形式,武断地打断学生思维,挫伤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只有在每个学生充分思考的基础上,讨论和争辩才会有最佳的效果。三是尽量多地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能让学生说的,老师不说;能让学生想的,教师决不禁锢学生思维;能让学生动手操作的,老师绝不越俎代庖。这样,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
一、注重课前对写作背景的积累
通过这些年的教学,我逐渐发现课前让学生对作者写作背景进行了解是非常重要的。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积累也就逐年增多,就能积累许多写作背景材料。例如,五年级下册里每个单元都有两篇精读课文和两篇略读课文,这些课文内容都紧紧围绕单元主题,这些课文无论从布局谋篇还是写作技巧上,都是积累的佳作,特别是在课前让学生搜集关于作者的写作背景资料,对于这样的文章让学生把写作背景资料作以旁注或在积累本上做记载,会让学生了解文学史的概貌,使学生注重对作品个性的挖掘。比如,在学习老舍的《风》时,课前可以让学生查阅资料,分别找描写风的文章,读一读、比一比、看一看每位作家在写风时有什么不同,各写出风的什么特点,让学生通过比对,懂得写作背景的不同、身处环境的不同等,所抒发的情怀也不同。久而久之,学生在读每篇文章时都会自觉先看作者是谁、什么背景下写的文章等,由积累转为运用。
二、注重教材中字词和优美句子的积累
在阅读课文中,用得很准确的字词、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感情色彩有变化的字词,以及文质兼美的语句比比皆是,面对这些时代感强、新颖、能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和学习的文本,我们坚持让学生进行好词好句的摘抄、背诵和仿写,坚持一段时间后效果非常显著,大部分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就能自主画出好词、好句和好段,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可以利用更多的时间去拓展延伸。比如,《花边饺子》中描写爷爷富有深刻含义的话语,《雷雨》中体现各种修辞方法的句子等,对于这些内容教师在教学中都应有意识地让学生欣赏和运用,达到积累的目的。
三、注重诗歌的积累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尤其是诗词歌赋,无论是韵律还是语句都非常优美,朗朗上口、意蕴悠长,因此诗歌的积累也就是一个诗意创设的过程。教师可以利用晨读和课前准备的时间朗读,开展一些诗词积累大赛,把一些诗词编成故事,创作成画,并且让学生说出出处、诗意和诗词,这样的训练让学生在积累的基础上再运用。
四、注重开发和利用课外资源进行积累
教师可以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资源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各种形式,参加各种活动。比如,可以鼓励学生当义务宣传员和讲解员,进行演讲和故事大赛等,增强学生在学语文的基础上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多角度地提高语文积累能力。例如,我们班级被学校选为讲解员的王薇同学,在2012年俄罗斯和孙吴县的部分优秀学生联谊时以出色的解说赢得了赞誉。
五、注重写作技巧的积累
文章是用语言文字表达主题的,如何使用语言文字达到最佳表达效果,就要看写作技巧的功底了,一般而言,写作技巧包括详略、体裁安排、顺序、点题、过渡呼应等,这些技巧在我们所学习的文章中都有体现。比如,怎样抓住人物的语言、神志、心理等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和人物形象,从而掌握写人的文章技巧;怎样运用数字证明、举例、打比方等方法,从而理解写说明文的技巧;怎样运用写景物的方式写自己喜欢的事物,从而表达对事物的喜爱之情;怎样通过事情的起因、发生、发展、结果把事情叙述清楚。这些写作技巧都是通过文章的学习积累下来的,用来指导学生的写作。
六、注重在朗读中积累
只有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才能“笔下生花”。朗读是教学中的基本方法,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语言积累的一个重要途径。语文教学以读为本,应让学生在充分读的基础上去理解,即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读出文本的滋味、读出文本的情趣,在读中自然而然地积累丰富的语文材料。例如,《国庆节的夜晚》文美景美、脍炙人口:焰火一个接着一个,像一颗颗流星,像一朵朵菊花,像一串串珍珠,像一挂挂瀑布……让人宛如置身在美丽的焰火中。学生在读文时感觉到了美,美好的东西总是令人难以忘怀,所以学生在以后的言谈中、写作中自然而然就会用到,久而久之也就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
七、注重作文素材的积累
“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着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利用各种练笔的机会,让学生把精彩的片段和吸引人的文章整理成册,尤其是自己妙笔生花的文章更要积累下来制定成册,并进行传阅,博采众长,吸取精华,既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经验,也为学生的成长奠定基础。
任何学习习惯的养成都必须经过持之以恒的訓练,小学生积累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作为教师,应不断开拓创新、钻研、积累和总结,教学生积累的好方法,使学生的语文素养逐步提升。
(责任编辑 冯 璐)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习作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如在“看图习作”教学中, 笔者出示的画面内容是:有两只小鸟, 一只在鸟笼外, 一只在鸟笼内。习作之前笔者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按自己的想法来写。结果, 在学生的习作中, 两只小鸟的关系有姐妹、姐弟、哥弟、母子、夫妻等等;两只鸟相处的过程, 有陪伴、拯救 (用嘴啄竹笼) 、感动主人 (笼外的鸟每天叫) ;两只鸟的结局, 有喜剧和悲剧, 喜剧是团圆、自由, 悲剧是笼内鸟死去、笼外鸟守候流泪、笼外鸟凄惨呼唤、笼外鸟殉情, 学生的习作展示出了他们无穷的想象力。实践证明, 作文教学只要引导得当, 就一定能够引发学生的奇思妙想。
二、开阔敏锐视角, 培植创造性思维的土壤
在习作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意识, 汲取习作需要的营养, 丰富学生想象创造的材料库。如教学习作《我的发现》一课时, 有个学生写他家住在世纪半岛小区的房子地面出现裂缝、塌陷了……笔者批改时想:没有地震, 房子的地面怎么可能会出现裂缝、出现地面塌陷呢?于是, 跟家长进行了联系, 这才知道这个小区由于房屋周围土地下沉, 小区房屋的第一层之间就出现了裂缝……在习作点评时, 笔者表扬了这位学生的“新发现”, 然后让学生去了解自己小区住房的位置与地质构造以及这块地在建房前的用途 (山丘、湖、农田等等) , 在习作中展示自己的新发现。于是, 学生们询问家长、上网查询, 有的学生甚至找到该地区的《地理志》阅读, 这样的习作教学, 在开阔学生眼界的同时, 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引导兴趣养成, 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活力
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 应追求达到“愉悦”“忘我”的程度。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笔者探索了一些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如“制造悬念, 让学生寻找新奇答案”是笔者尝试过的方法之一。如出示的材料是:一天, 一只燕子飞到滇池一角的上空, 听到求救的声音, 燕子循着声音飞去, 发现污浊的湖水上面有一条小鱼在求救。这篇习作的悬念是燕子怎样把小鱼带离滇池?带到哪里?结果, 学生的习作中有的写燕子叼着小鱼飞行;有的写燕子把小鱼放到纸杯里叼着飞, 有的写燕子用小塑料袋装着小鱼叼着飞等。对小鱼归宿的描写, 有的是带到清澈的小溪, 有的是带到翠湖公园, 有的是带到黄河, 还有的甚至是带到太平洋。有的学生还把燕子一路飞行的艰难险阻描述得惊心动魄……这次习作的教学实践, 让笔者坚信:兴趣培养是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持久动力, 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摘 要】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即通过创设真实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积极的自主探索;通过有价值的提问,启发学生思考,自主领悟新知;通过指导多种训练,促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调控,让课堂“活”起来,使学生生动起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当前教师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语文 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2-0104-01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即通过创设真实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积极的自主探索;通过有价值的提问,启发学生思考,自主领悟新知;通过指导多种训练,促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调控,让课堂“活”起来,使学生生动起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这是当前我们教师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如何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谈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几点做法。
一 相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长时间的语文教育,学生已逐步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也养成了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时教师应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地相信学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自觉自愿地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所以,教师要相信学生有这种建构知识的能力,真正做到让每一位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得到彰显。
二 要努力给予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时间和氛围
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学生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生活经验是不一样的,就会造成他们对于问题的认识和感悟不一样,“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在语文课堂上,如何让学生把他们独特的个体感受和个性展示出来呢?第一,教师要转变以前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要尽量让学生多观察、多独立思考,尽量让学生多读多说、尽量让学生多练多做,让学生通过情感激发和内容掌握等方式来培养他们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第二,教师还应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关爱、平等自主、尊重个性、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要把自己当作是学生的朋友和引路人,引导他们与同学合作,运用已有的语文知识进行探究学习,促使他们的学习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稳固而持久的发展。同时,还要对学生的成果加以肯定和表扬,对不足加以引导和纠正。
三 要创设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由于学生知识面和知识水平的局限,学生对把握课文内容也存在局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熟悉课文内容到感悟课文内容,把学生从已知领域引向对未知领域的探讨,以此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比如,在学习《伤仲永》时,我在学生已能翻译的情况下,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说‘伤’仲永呢?”学生说因为作者惋惜仲永。我又问:“仲永是天生之才,作者为什么还要惋惜呢?”于是学生就自主研讨课文,找出仲永的才能变化、变化的原因,以及从仲永身上得到的教训。就这样,一个问题把课文的知识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都解决了。由此可见,在学习中,教师要善于提问,找准学生的思维兴奋点,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 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教给他们自主学习的方法
当学生有了一次主动性学习的过程后,教师要注意去肯定和赞赏,以激发他们再次尝试的兴趣。同时,还要在教学中,多去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好习惯。除此之外,教师还应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让他们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知道如何运用已有的条件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认识新事物,循此去探索思考,将课内的迁移到课外,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去解决新问题,加以创造性发挥,借此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广泛地用于自学中去。
总之,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首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同时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的时间,给学生宽松和谐的学习空间,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活动与问题,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激发课堂教学的活力和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廖良国著.优秀教师成长解码[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3
[2]袁振国著.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周小山、严先元编著.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4]张行涛、郭东岐主编.新世纪教师素养[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陈旭远主编.中小学教师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学习导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这次的教研活动——对“语文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教改思想的学习后,我深切感受到高效课堂的优势所在,而我的课堂还与高效课堂有很大的差距。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和发展的当今,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语文课堂教学越来越生动、丰富和多样,教学手段和方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拓展,语文课堂气氛宽松而和谐。然而静下心或稍换角度思考,难免有疑问和困惑产生。语文课堂上教师带给学生的究竟是什么?究竟该如何打造语文高效课堂呢?这些问题不得不引发我诸多思考。高效是未来课堂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一。在课堂的教课上,我们要注重每一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以及他们的性格,能吸引学生的课堂才是好课堂,能让孩子们对所授知识感兴趣的老师才是好老师。从学生角度来讲,高效课堂应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一是学生对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要高。二是在实现这种目标达成度的过程中,学生应主动参与并积极思考。从这个角度来说,高效课堂就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课堂,是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主动实现意义建构的课堂。
从教师角度来说,高效课堂应该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一、认真备好每堂课、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的本职是教学,说到底必须业务要过硬,台上一分种,台下十年功,一定要有良好的基本功,要上好一节课,必须备好一节课。因为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基础,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和保证。我们都有上好每一节课的愿望,我们都想看到学生求知若渴的眼神,想看到他们获得新知的欣喜,听到他们“整齐的心跳”,感受到他们的“才华横溢”。这正是新课程所期待的。这就更需要我们认真备好每一节课。
二、合理地设计教学环节。教学环节的合理性是实现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前提。任何一堂成功的语文课都有它吸引学生的教学环节,合理的设计教学环节还包括教师能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合理地调整教学环节。
三、积极的创设课堂情境。
全面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情境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出不同的课堂引入形式——故事引入、游戏引入、场景引入等。这些情景引入形式都将给我们的语文课堂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加强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新课标》指出,要“通过提供开放式和趣味性的语文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引导学生进行以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与创造活动,重视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探究过程。”因此教师不能随便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学生身上,相反的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鼓励他们与众不同的想法和独到的见解。我们学校的课改正在蒸蒸日上,高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梦想,是学校、家长、社会的希望,有了高效课堂,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减轻了老师的工作压力。高效是课堂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课堂的教课上,我们要注重每一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以及他们的性格,能吸引学生的课堂才是好课堂,能让孩子们对所授知识感兴趣的老师才是好老师。因此为了适应教育发展的趋势,为了孩子的明天,我们必须精心打造出一个优质高效的课堂。
一、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会使整个的学习过程处于一种和谐平等状态, 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有助于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有助于给学生创建一个自我发展的舞台和空间, 使学生的潜能得以发挥。宽松的学习环境, 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具有诱发作用, 会与学生的情感、心理发生共鸣, 使学生在现实的环境与教学活动的交互作用的和谐中获取满足。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发现自我, 发挥主动性。
我在教学时, 无论是教学过程的设计, 教学方法的运用, 还是文明的语言, 端庄的仪表, 和蔼的态度, 规范的教态, 都是精心设计的。这些良好的教学环境, 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内心情感, 实现了由“要我学”为“我要学”的主体转变, 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二、激发学生动手动脑, 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
在教学过程中, 如果学生被动地学习, 其主体性和积极性定会受到很大的抑制。所以,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给学生提供一个动手动脑, 自主学习的空间。在这空间里, 学生将成为独立的、自主的、创造的、负责的主体, 其主体意识得以加强, 动手动脑自主学习的行为习惯得以养成。例如:在教学《金色的脚印》一文时, 我设计了一个自学提示:1.读课文, 用横线画出具体描写狐狸特点的句子。2.仔细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这些句子真实、具体地描写狐狸的特点的。3.有感情地朗读。通过自学提示, 把学习任务全部展示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去读书, 去分析、去理解, 做到“主动阅读”“潜心读书”。让学生自我活动起来, 自己充分动脑, 学会有关知识, 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发展了学生思维。
三、鼓励学生探索求异
知识转化为思维能力, 需要多种思维的综合运用, 其中求异思维是最重要的一种。在传统的教学中, 往往倾向于教给学生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千篇一律。而在现实生活与知识范畴中的大多问题并非如此, 而是依你所追求的目的而定。可想而知, 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只教给学生一个答案, 那么在学生寻找到这一个答案之后, 就会停止对其他答案的追求, 就会失去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阐述自己的见解, 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 发散求异思维, 培养探索精神。例如: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文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认真阅读课文, 仔细品味作者精彩的描述, 想一想你最喜欢作者描写的哪个自然段, 并说明理由。学生经过自学思考后, 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 有的学生说喜欢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因为这一段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把小艇的特点写的更具体, 更形象;有的学生说喜欢课文的第六自然段, 因为这一段写了威尼斯的夜景的美丽和宁静;有的学生说喜欢课文的第四自然段, 是因为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 也有的学生说喜欢课文的这一段, 是因为作者从不同的方面具体写出了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这些答案, 各不相同, 都是经过学生的思考获得的, 这些不同的答案体现了学生独立的探索精神。因此, 我们应鼓励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 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 促使学生探索求异, 并提高升华。
四、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
探索新知识, 只有在自主学习和自由的思维空间中才能诞生。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不仅可以使学生发现新知, 使学生主动探索, 而且还可促使学生严谨思考, 发散求异, 从而有效地培养能力, 发展智力, 激发创新思维。如学了《凡卡》一文后, 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假设乡下的爷爷收到了这封信, 故事的结果将会如何?给学生几分钟的准备, 学生组织语言口头作文。这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 又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还有《詹天佑》一课, 写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时, 开凿隧道采用了“中部凿井法”在青龙桥设计“人字型”线路。在教学中, 要求学生把自己对这段文字的理解, 形象地表现出来, 并让学生到黑板上演示。这样, 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五、拓展学生的阅读面
扎实的知识基础和广博的知识背景, 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因此, 要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 拓宽知识领域。我们可根据单元训练重点, 选择与其相应的课外读物指导阅读。还可选择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相适应的童话、寓言故事进行指导, 为其今后的学习和运用, 奠定扎实的基础。
一、因材施教,缩小阅读能力差异
为了能找准不同层次学生的切入点,更好的提高中年级学生的阅读水平,我把学生分为三种情形:一种是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这些学生能把文章完整、准确、流利地读出来,也能掌握关键信息和重要细节,确定文章中心思想,但是对文章蕴含的深意理解得有一定的不足。另一种是阅读能力一般的学生。虽然能把一篇文章完整地读下来,但是找不到文章的中心,更体会不到文章表达的含义。第三种是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由于这类学生普遍存在识字量较小、语感较差、不会断句的严重问题,致使他们不能把文章准确地读出来。根据不同层面的学生,我设置了不同层级的阅读任务和达成目标,进行有目的的教学,即让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能通过深入细致地阅读文本筛选有效信息,从整体上感知文本、梳理文脉,领悟出文本所含的意义,能用自己的语言恰当地表达出阅读体会和感悟。在此基础上,再引领学生去赏析关键词语和优美语句,分析出文本中值得借鉴的写作方法或技巧,以利于他们作文水平的提升。对于阅读能力中等的学生,应筛选有效信息,让他们从整体上感知文本,领悟出文本的意义,进而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阅读体会和感受。而对阅读能力偏下的学生,应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和帮助他们完成最基本的阅读任务,使他们不读破句子,能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也能顺利地筛选出主要信息,总结出各段大意和文本的中心。经过这样的分级教学,学生的阅读兴趣能大大增强,阅读能力也逐步提升,阅读层级不断改变。阅读能力中等的学生逐步向阅读能力强转化,阅读能力差的学生逐步向阅读能力较强转化,而阅读能力强的学生更是在阅读中提升了赏析水平和写作能力。
二、激发阅读兴趣,传授阅读方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阅读产生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去读。为了了解学生的阅读兴趣,我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和他们一起游戏、聊天,在这一过程中,我了解到他们非常喜欢童话故事和科幻题材的文章。于是,我就搜集整理出适合他们阅读的此类文章,设计教学方案、进行专题分类,设置不同层级的问题,带领学生上阅读课。在我精心安排下,学生们逐渐喜欢上了阅读,并在阅读中学到了阅读文本和解答问题的方法,进而提高了写作水平。
根据学生阅读方式的多样性,我主要引导学生养成收集和处理信息的习惯,传授摘录经典句、段、篇的方法。在课内有计划有目的地学习与训练,既能使阅读得以有效延伸,又能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知识和技能,进而潜移默化地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学生在阅读时,教师不要把所有的问题都列举出来,而应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己寻找问题,并解决问题,如果学生遇到把握不好的问题时教师再介入。教师在讲授阅读课文时最好先让学生自己预习,教师不设预习提纲,让学生自主阅读,在阅读中发现不懂的问题,尽量自己解决,实在不会再与教师探讨。善于启发学生质疑,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最好方法,教师应在阅读教学中加以重视。
三、采取多样阅读方式,做到持之以恒
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法,才能有浓厚的阅读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应采用多样的阅读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果只是采取传统单一的方法,例如齐读、指名读等的阅读方式,学生们用不了多久就会觉得枯燥乏味,教师煞费苦心激发起的阅读兴趣的焰火会随着这种简单无味的方法慢慢熄灭,到那时我们所有的努力就可能前功尽弃。针对以上情况,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创新阅读教学方法,将朗读、默读、略读、精读等方式穿插到教学当中,根据不同的文本段落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重点段落采用精读和默读的方式,词句优美的段落采用朗读的方式,非重点段落或过度段落采用默读的方式。各种阅读方式的灵活运用,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效率。
四、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阅读课外读物,来补充课内阅读的不足。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教师应按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推荐读物。阅读的课外书籍要适合中年级学生的能力,不能过高、过难。在阅读过程中最好让学生学写读书笔记,记录好词、好句、好的段落或摘抄名言警句,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写读后感。教师还应该培养学生自主选择课外读物的能力,教会学生阅读方法,并让他们明确哪些读物可以掌握哪些知识,进而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中年级学生的阅读重在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使他们学会阅读文章并掌握初步的阅读技巧。这样,既能养成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增强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又能为学生迈进高年级的语文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培养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点滴做法】推荐阅读:
学生健康心理培养的点滴做法07-25
智障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09-28
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研究10-30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07-06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10-16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策略09-28
小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阶段总结06-20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