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平凉市语文试卷分析

2024-10-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2023年中考平凉市语文试卷分析(精选6篇)

2023年中考平凉市语文试卷分析 篇1

李彦明

一、试题分析

本次试题遵循了《语文课程标准》和《2014年甘肃省普通高中招生考试命题指导纲要》的基本要求,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突出了新课程理念;正确处理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增强了综合性,加大了开放性试题的比例,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试卷结构简约、合理,题量适中,难度适宜,赋分恰当;题干规范、贴近生活实际;试题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较好地反映了学生学语文的实际。在注重基础知识积累的同时加大了对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力度,加大了以生活经验、思想观念、文化知识为基础的语言感受能力考查的力度,加大了教材间,教材与课外语文资源间联系的考查力度。强调语文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关注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全面、客观、准确地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学生答卷中反映出的问题

第一部分是“积累与运用”,为A卷第一大题,共30分。据样本统计平均得分19.76分,得分率为76%,失分较多的题是第6题与第7题。第6题是看图想象,介绍画面的内容,许多学生不会分析设计图,更不用说介绍其内容了。第7题是古诗文默写填,平均得分5.76分,得分率为72%。这是传统考点,实行新课程后,它依然会是中考试卷上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从语文教学(尤其是古诗文教学)的角度来看,诵读应该是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优美的篇章,特别是古典诗文,是我们民族的精粹语言,必须熟读成诵。熟读成诵的过程,就是积累语言材料、提高语文素养的过程,也是熏陶情感、增强语言感受力和表现力、增强审美观念的过程。这个过程对提高人格品位、促进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语文课程标准》在其总目标中有这样的话:“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名句名篇的默写,无疑有助于这一目标的落实。这道题学生失分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错别字较多:如把“混”写成“浑”、“青”写成“清”等。②课文不熟悉,不会背,特别是《次北固山下》的词句默写,答案五花八门,甚至空空如也。③审题不仔细,第(7)小题要求写出苏轼在《水调歌头》中一问一接的句子,但有部分学生写出的却是不同诗词中的两句。

第二部分是现代文阅读。一般而言,一套试题中应含有两篇现代文阅读材料,其中一篇应为叙事类作品(以文学作品为主),另一篇可以是简单的议论文,也可以是科技作品。文学作品以散文为主,也可以是小说。按《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文学作品的阅读目标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简单的议论文的阅读目标是:“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科技作品的阅读目标是:“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根据样本分析平均得分12,得分率为0.6。失分的主要原因是议论文体特点的生疏,找不准中心论点,概括也不全面;论证方法及作用的混淆,有一部分同学把论证方法写成说明方法等;对整个的论证过程也不能把握;更不用说是对关键句子的理解了。我想以后的教学中一定多关注各种文体的特点,多交给同学们积累答阅读的常识。

第三部分是作文,为A卷第三题,总分50分,平均得分36.5分,得分率为73.1%,与去年基本一致。“梦想”这一话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有话可写,有情可抒,有理可议,而且这一命题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话题作文所带来的“虚构”现象。可以说,本道试题真正考查了学生写作核心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了作文命题的有效度。由于试题的开放性,所以在本次考试中涌现了不少佳作,具体表现在:①内容丰富多彩,有“老师投来的信任的目光”、“患难中人们无私的救助”、“节假日家人团聚的晚餐”„„材料牵涉到生活、人生、社会、自然的诸多问题。②个别学生的文章立意较新,能以小见大,对“问题”有个性化的认识,能深入挖掘“问题”的本质与根源。③体裁多样,表现手法灵活,感情真挚,情文并茂。同时,我们也发现学生的作文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主要有:①抄袭套用,“克隆”成风。表现在选材雷同,有相当数量的文章大同小异,改造范文的痕迹比较明显,学生不是在表现自己的生活感受,而是在移植他人的故事;②视野狭窄,题材平庸。大多表现学校生活,很少涉及到家庭和社会的,即使表现自己生活的,内容也极为平淡,生活感悟比较浅,有的甚至极为幼稚,“无我”、“无物”、“无悟”现象较严重;③非驴非马,文体不清。部分考生把“立意自定,文体自选”当成取消文体,致使所写的文章文体特点不突出;④追求新颖,本末倒置。部分考生为了追求独特的形式,章不成体,表现在有的文章所表现出的主题读后令人如罩一团雾水;有的文章采用“排比段” 的形式,形式虽然新颖,但内容空洞无物;⑤审题不细,文不对题。有些文章没有紧扣话题,更有甚者,随意选材,只有“生活”而没有“问题”。除上述情况之外,我们还发现学生缺乏一些基本的作文能力:如详略不当、条理不清、拟题不妥、语句不通等现象,甚至有些考生卷面涂改极其严重。

第四部分是现代文阅读中的第二篇,较之前一篇,这篇文艺性质的文章得分率高,关键是同学们对这种文章阅读有兴趣,能理清线索,比如13、14题,得

分率就高,连赏析语句也较前篇表达得体。这给我们语文教学的启示是:注重情感。

第五部分是文言文阅读,《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阅读提出的目标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根据这一要求,中考文言文阅读材料的选取必须符合“浅易”这一基本要求。设题应突出这样几个方面: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读音和意义,理解常见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归纳内容要点,对文中的思想观点作出自己的评判。古诗阅读(欣赏)应以课内古典诗词为基本材料。《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是:“诵读古代诗词,在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本次古诗文阅读试题为第18——23小题,共23分,两篇文言文一出自课内,一为对比阅读,较简单。第20题翻译题失分最为严重,得分率是0.33,主要原因是实词没有准确解释,特别是“鼓”、“再”等词错误较多,语句表达不流畅,不能做到“信”、“雅”、“达”的要求。第19题解释句子中加点的词,错误较多,主要是学生不能正确理解词意,同时也表明文言文学习存在的严重问题——死记硬背。此题的得分率是0.52,主要是学生不能读懂原文。23题让学生分析曹刿和吴起的形象,有些同学直接未做,或者张冠李戴,所答非所问。

第六部分是综合性学习,显然学生学习语文与生活不能想联系,比如活动三:要求写一自己喜欢的对联,好多同学难住了,想不起该写什么,乱七八糟的,让人啼笑皆非。再比如活动二,竟然分不清挽联与春联。

三、整改措施

1.注重“双基”,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

语文教学一定要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这是语文教学永恒的主题。一定要重视课本的“例子”作用,依托课本,做好“阅读、写作”训练和口语交际训练,规划好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课本是最重要、最基本的学习资源,也是再创造的前提。目前存在的轻视课本的倾向非常危险,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举一”都做不到,何来“反三”?更谈不上“触类旁通”了。课堂教学要回归本色,做到“和谐高效”,注重“思维对话”,发展并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字要规规矩矩地写,话要清清楚楚地说,课文要仔仔细细地读,练习要踏踏实实地做,作文要认认真真地完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基础”是个发展的概念,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我们既要抓好最基础的东西,诸如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更要重视语言的运用,特别是字词句的积累、训练必须得到强化。

2.多读巧写善积累,少讲少考少做题

“多读”就是博览群书,扩大阅读量。首先,课程标准推荐的名著要积极地去读,课本选介的经典篇章尤其要熟读;其次,要用好《阅读》(《自读课本》),充分发挥优质语文学习资源的作用;再次,要坚持大阅读活动,多读报刊杂志,扩大学生视野,丰富知识积累。“巧写”,就是巧于练笔、巧于写作。要教会学生写摘抄型、批注型、提纲型、感想型读书笔记,养成边读书、边记笔记的好习惯;作文训练并不是“多多益善”,要结合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规范的、成篇的作文练习,一月二次即可(不足部分可辅之以片段练习);每个学期,每位学生的作文,教师至少要全批全改二篇。“善积累”就是善于积累,一是方法,要随时随地、日积月累、持之以恒;二是数量,不能少了,但也不必太多;三是质量,要有所选择,树立精品意识。“少讲少考少做题”,就是要做到“精讲精练”,少做或不做无用功;做题和考试对语文成绩的提高作用不大,这是共识。

(三)课内、课外结合,树立“大语文”观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教师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努力提高学生综合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摒弃急功近利思想,杜绝“为考而教”的功利思想和做法,深入研究教材,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上下足功夫,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站在课程标准的高度用教材,善于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以课本为依托,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好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课本中的“小综合”(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大综合”(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写作)是语文学习资源,教师要从单元教学的角度,立足于学期教学目标,结合阅读教学,有所选择、有所侧重地进行规划和训练,使语文教学不仅仅有利于提高考试成绩,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助于学生的健康、和谐地成长。

同时,教师应推荐多样有趣的、富有探究性的素材,拓展学生阅读视野。教师还要创设多种条件,开设各种类型的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在社会实践、社区服务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与主动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不断增强语文素养。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特别是筛选信息以及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在信息化社会,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最重要的手段,阅读教学除了指导学生学会精读,还要指导学生逐步学略读与浏览,将课内精读与课外泛读有机结合起来。

4.加强作文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023年中考平凉市语文试卷分析 篇2

一、试题总体评价

1.“稳”字当头, 重在“基础”

2012年试卷满分110分, 平均分为67.38分。命题体现了“稳”字为主的格局, 题的难度适中, 符合命题的预期效果。

结构稳定, 本套试卷依然保持去年的结构:积累·课本巩固, 探究·阅读鉴赏, 创造·表达分享三大板块, 一共19道题, 题量和分值基本一致;题型稳定, 今年这套试题也依然延续往年的各板块的填空题、选择题、分析简答、写作等题型;重在“基础”:本套试题依然基于课本, 侧重基本能力的考查, 注重学科基础的强化。

2.“教”“学”“用”结合, 推陈出新

此次命题的设计与日常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及知识的运用紧密结合, 从积累板块到阅读再到写作的考查都呼应平时的教学, 名段的字词积累、名篇佳句的默写、综合性学习进行活动设计、阅读的理解、运用、审美及探究能力的考查, 彰显出了教与考相结合, 学与用相结合的特点, 新课标中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此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对学生的知识的掌握及能力的运用情况以新的形式呈现, 促进新课标 (2011版) 中的“学建议”在实践中的落实。

如第一题《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捕鸟一段, 体现出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课上教师会将此作为重点分析, 结合海南地域特点, 本地学生对此段的内容也会非常感兴趣, 且会在实践中效仿, 考虑到此, 对此段进行了字音、字形及选词填空的命题。

作文命题也是延续去年的“给材料进行想象”作文, 为让学生的发挥有更广阔的空间, 不再限制文体, 所给材料也是学生的生活范围:续写为放学后发生的事情;看图则围绕“家”而命题, 完全属于学生的日常生活范畴, 利于学生正常水平的发挥, 关照到了所有的考生。这样, 学生背范文上考场的少了, 讲真话的多了;套作缩构的少了, 语言流畅的文章多了;干巴无味、说大话的少了, 文质兼美的文章多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想象能力在此得到了展现, 真正体现了“我手写我心”。

3.注重“人文”, 加强“导向”作用

新课标强调“语文学习要通过优秀作品的熏陶, 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 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整套试题考虑到学生的年龄段,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命题。

两篇课外阅读“隐形的翅膀”、“笑对困难与挫折”文质兼美, 立意积极向上, 学生在阅读答题的过程中, 也会汲取作品的精华, 形成审美意识、审美情趣, 塑造其健全的人格, 使其乐观面对生活, 对于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

新课标中强调“综合性学习应贴近现实生活”, 本套题中的综合性学习, 考查的是与学生息息相关的读书生活。 (1) “通过阅读, 写出探究结果”。 (2) 再设计一个专题活动, 并说明理由。一是让学生了解到今年全民的阅读情况, 另外一题的设计也考查了学生创造能力、组织能力等综合实践能力, 且题开放度较大, 各层次学生只要用心, 均可发挥出自己的水平。

二、考生答题情况分析

●积累·课本巩固

(一) 基础不扎实, 名篇不熟悉

1字音、字形, 选词填空

文段选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是平时教学中教师会重点讲解分析的名篇, 但考生对于字词掌握却非常不理想, 此题考生出现失误如下:重点字词依然不能引起重视而写错字、别字。如: (1) 写成“觉、或将觉上加一撇、或将见写为贝”, (2) “把禾写成木或写成比”, (3) “系”是多音字, 在这里很多考生没有根据语境注意, 而将其注成xìjī, (4) 写成zháo zhào等。

2—4选择题 (病句选项, 排列顺序, 文学作品表述)

对于病句及句子排列顺序这两道题, 考生答的较好, 综合来看比去年有所提升, 可见日常教学中教师对此板块的训练有所增强。但有不少考生胡乱蒙题的现象也很普遍, 不作思考而随意选择, 出现三个选项都是A或者C。对于第4题, 丢分现象很严重, 造成失分原因, 一是因为对作品《朝花夕拾》及《三国演义》不熟悉, 但更多原因是因为审题不够细心, 未将题读完就匆忙作答。

5课文内容与表达 (任选角色, 说出符合人物身份的话)

本题所选篇目《海燕》是要求背诵的名篇, 但应是精讲的文章, 对于文章的内容及主题, 应该是考生熟知的, 但从考生的答题来看, 很多考生不太理解课文内容, 此题失分现象最严重, 总结为以下几点:

身份不明:如有考生写成:“会对海燕说:‘以后我也像你一样有一对翅膀, 在天空中飞翔”;立场不对:海鸥对海燕说:“海燕, 你太勇敢了, 你不怕暴风雨的猛烈打击, 我太佩服你了。”

题意不清:海燕嘲讽企鹅说:“你看你那肥胖的身躯, 暴风雨马上就把你吹跑了, 哈哈哈……

不知所云:我会对它说:“多谢你来为我们填添气氛”;海燕姐姐你好漂亮啊!

(二) “实践”不到位, 热点不关注

6. 综合性学习

此题多数学生答得较好, 能在原材料中发现问题, 设计出新颖独特的活动, 如:千人读书活动;读书知识问答活动;名著伴我成长演讲比赛等, 都能围绕读书来设计, 且设计理由也能从促进人们读书、走近文学等方面作答。但也有部分考生答题出现失误而丢分, 如:

探究结果出现直接抄原材料中语句或因审题不清而胡乱作答;将活动名称写成“好读书, 好读书”“保护环境”等;将设计理由写成“开展禁毒宣传, 了解毒品的危害”“跑步比赛, 增强学生体质”;还有的考生在答题中错字连篇。另外, 不少考生的答案表述不清, 且出现语不达意等状况。这需要引起老师的重视, 平时的教学中要切实提高综合实践课的有效性, 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三) 只死记硬背, 不理解文意

7. 古诗文默写

对于古诗文默写, 错别字现象严重是历年来考生的“通病”, 这与平时学生习惯有关, 只一味地死记硬背, 只“动口”不动手。出现主要问题是错别字现象极其严重。如 (1) 往 (网) 来无白 (百) 丁 (仃) 。 (2) 海日生 (升、深) 残 (右半部分只写一横) 夜 (月) (3) 后天下之 (知) 乐而乐 (4) 无可奈 (夸、夺) 何 (可) 花落去 (5) 落红 (花、江) 不是无情物, 化 (话、画) 作 (做) 春泥更护花。 (6) 人有旦夕祝福, 月有阴晴 (青、清) 圆缺;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 (蝉) 娟。第 (6) 题因开放题, 空间较广, 很多考生将苏轼与其他诗人的诗混淆, 造成丢分, 或者因不了解苏轼的诗词而胡乱作答。

8. 古诗词阅读《使至塞上》

《使至塞上》是一名篇, 而对于 (1) 小题, 题干中虽提示出诗人的感情倾向———“慨叹身世浮沉, 抒写思乡之情”, 且提示要求用诗中原词回答, 但很多考生因不理解文意及主题造成此题“无从下手”, 于是答案也是五花八门, 随便抓来两个词如“单车、属国、孤烟、落日”等进行填空, 完全脱离文意。而另外一道题“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所展现的景象, 也是因为不理解诗句含义而丢分, 如“沙漠如烟一般升起, 黄昏时, 长河就变成了落日一般圆”、“在茫茫沙漠中, 天边挂着一轮圆月”、“在沙漠里一个人孤独地抽烟, 直到太阳落山”、“大漠像烟一样直, 长河像落日一样圆”。

9. 文言文阅读《与朱元思书》

相对于2011年来讲, 今年考生对于此题的掌握整体来看有所提升, 但从考生所做的题来分析, 考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更多的方法依然是“死记硬背”, 缺乏对文本内容真正的理解, 因此, 还需要老师在教学中正确引导。

考生失误情况如下:

审题不清。历届中考都会有的现象今年依然存在, 考生没有读题就按自己意愿匆匆答题, 将第 (2) 题解释词语误作为注音, 白白失分, 非常可惜。

胡编乱造。因不理解文章内容, 于是解释单个词语就无从下手, 翻译句子也是五花八门, 词不达意, 空白卷很多。如 (3) 题有的考生根本不理解关键词“从流”和“东西”在此语境的含义, 于是答案也是漏洞百出。如 (1) 译为:“从小就在外面游泳, 东看西看, 身无分文”、“从前一个人飘走, 就丢东西了。” (2) 译为:“这里有鱼和细石, 没有障碍物”、“水里的小鱼找小石头吃, 吃了也没什么事。”第 (4) 题从考生的来看, 考生对此文内容不理解是造成此题丢分的主要原因, 也有审题不清就盲目答题造成丢分的。也有考生态度不端正, 胡乱答题, 如“你问我啊, 我问谁啊”等情况, 可见其视考试为儿戏的态度。

●探究·阅读鉴赏

(一) 审题不清, 文未读明, 表达不准

10-14题记叙文阅读

从考生的试卷来看, 造成此板块丢分的原因主要是考生在未读明白文章内容、未读清题目要求的情况下就急于答题, 这对于阅读来讲是很“致命”的失误。

如第11题要求说说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但却有大多考生只对加点词语进行解释, 却未对其进行具体语境中的分析, 造成丢分。如 (1) “不由自主”“皮笑肉不笑”“装作, 表现母亲对孩子的欺骗, 说明母亲的虚伪”。 (2) “体现对现实的不满”。也有考生啰啰嗦嗦一大堆话, 可细看答案, 要么是不具体, 要么离题千里。

第12题部分考生答题不知如何进行文段或句子的赏析, 抓不住关键词, 如“这些句子表明主人翁的童年过得很糟糕。”有的考生要么语言表述不清, 要么缺乏情感。如“太可怜了, 都没手, 要是换作我都想去跳楼了。”等等。

由考生答此题的情况可见平时教学时缺乏相应题型的训练, 对于文章语言的赏析、品位等落实还不到位, 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存在问题, 需要引起老师们的重视。

由此板块的答题来看, 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亟待提高, 需要老师在平时教学中加强此方面的训练, 不仅是教, 重要的是教方法, 且让学生多阅读, 做题时变“说”为“写”。

(二) 文体知识不明, 态度不端正

15-18议论文阅读

针对此板块答题, 有些考生要么无“专业”术语, 要么表述不完整, 要么答非所问。可见对于文体知识及答题方法还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强调, 并进行适当的训练。

如:第15题不理解“中心论点”概念。有的以问句形式出现, 答成:“怎样看待挫折”“怎样正面地面对困难和挫折”“是否笑对困难与挫折?”有考生将小说的结构与议论文的三要素相混淆。还有考生将中心论点写成文段在文章中的作用。第17题要求是写论证方法及作用。考生将答案写为:“运用了举例子的论证方法”、“运用了描写论证”、“运用了议论”有的考生干脆把所有知道的都罗列出来:“比喻论证、排比论证、拟人论证, 起到了承上启下作用。”第18题要求理解句子含义。考生答案很不乐观。表达能力欠缺, 还有考生胡乱作答。

●创造·表达分享

两篇文章所反映的都是学生时代的生活, 续写内容确定时间为放学后, 初步设定为两个人物, 我和张华, 关键词为“心领神会”、“伟大计划”、“快看”。考生可抓住这三个关键词展开想象, 找准切入点进行合理想象, 续写故事。

看图作文, 极易理解, 一间房子, 中间一个“家”字, 图像简单明白, 所涉及的生活内容可以是考生的家庭生活, 学校生活, 社会生活……行文要大胆地想象, 但要合理, 抓住一个关键词即“家”进行创作。考生可根据自己对画面的理解进行立意, 确定恰当的主题, 并进行合理的想象, 写成一篇文章。此题容易立意, 发散点很多, 想象空间较广, 考生容易驾驭。

文章发散点虽多, 且是学生实实在在的生活, 但要想得高分, 并不容易。两篇文章需要通过记叙或者议论来表达主题, 表达观点, 因此, 考生的写作功底好坏在此可得到验证。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想象能力通过文章即可彰显出来。记叙文章要做到情节完整, 还需要通过一些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或事物, 还可进行适当的议论、抒情, 描写要形象, 议论应有度, 感情需真挚, 且不可喧宾夺主、虚情假意;议论文章观点要鲜明, 论据要充分, 且不可套作宿构, 抄袭范文。

本次作文全省考生平均分为27.96分, 多数学生都能将文章写通写顺, 但得高分的作文却不多。原因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 内容空洞, 缺乏真情实感

多数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欠缺, 语言粗糙、缺乏文采和表现力, 只些空话和大段的套话。续写的文章, 考生所选材料陈旧, 立意几近相同, 主要呈现出救小孩, 扶老人, 过父亲节、母亲节, 穿越为主, 所写事件仅简单地叙述过程, 无细节描写或刻画人物等, 显得空洞无味;第二篇文章, 主要呈现两个极端―温暖和破裂。所举事例也是大同小异, 虽也能猜想到是考生的真实生活, 但考生文章中所叙述事情也是只有简单的过程, 字里行间却体味不到小作者内心的真情。“《我和我的家人》, 一文中:放学回家后我爸爸就来接我回家, 我回家也没工作干, 回去了就看书或看电视剧啊, 要是做饭好了就吃……”

(二) 追求“创新”, 缺乏写作技能

有部分考生想要文章创新, 所以就利用自己所认为的新形式进行“加工”, 结果却因缺乏写作技巧而造成丢分。小标题达到形式上的“创新”, 也有“后记”, 但却随意使用, 仅把作文中的一句话作为题记, 而随意加上的“后记”却使文章“画蛇添足”。有的考生文章一味追求美文, 可文中的语言表述要么不完整, 要么繁琐冗杂, 且错字连篇。还有考生中英文结合《我want有个home》。有考生利用戏剧形式写作, 但却又“四不像”仅形式似, 却未写出内容。有的考生随便引用诗句, 却不理解诗句内容与所写文章毫无关联。

(三) 态度不端正, 缺乏责任感

2023年中考平凉市语文试卷分析 篇3

“三大专项计划”

根据教育部政策,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计划统称为“专项计划”,包括三个: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简称为“国家专项计划”;地方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简称“地方专项计划”;农村学生单独招生计划简称为“高校专项计划”。国家专项计划定向招收贫困地区学生。地方专项计划定向招收各省(区、市)实施区域的农村学生。高校专项计划定向招收边远、贫困、民族等地区县(含县级市)以下高中勤奋好学、成绩优良的农村学生。

高考志愿填报踩雷误区

不服从专业调剂

对策:是否服从专业调剂,应该统筹考虑

解析:当考生在报考某院校时分数不占优势(够了院校提档线,但不够所报专业的专业录取线),填写“不服从专业调剂”就意味着学校将会作退档处理。每年高招录取过程中,都有相当一部分考生在填报志愿时,专业志愿没有拉开梯度,没有掌握好专业级差,或全部填报热门、紧俏专业,且不服从专业调剂而落榜。

对待是否服从所报院校专业调剂,考生要统筹考虑。服从调剂可以增加被录取的机会,但也要做好被不喜欢专业录取的思想准备。你被调剂到的专业极有可能与报考初衷相差甚远,一般是比较冷门的专业。如果不服从专业调剂,虽然你够了院校提档线,但不够所报专业的专业录取线时,则会失去了进入这个学校的机会。

平行志愿没有风险

对策:警惕“投档而被退档”的风险

解析:平行志愿填报虽然减少了志愿填报的风险,但同样存在风险。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①投档而被退档的风险。

虽然教育考试部门从减少投档而被退档的矛盾出发把投档比例定位105%,但是仍有5%的考生投档后可能会被退档。退档的考生,即便是A志愿退档,也将直接进入征求志愿。这是平行志愿填报最大的风险。

被退档的理由大致有:高考分数在所有被投档该学校考生中偏低;填报专业志愿太高,且志愿不服从调剂。当然,如果高校实行“进档即取”的原则,那么,只要分数达到投档线,志愿服从调剂,就不会退档,落榜生将大大减少。

②定位不准确的风险。

③志愿没有梯度的风险。

高考志愿填报冷、热门专业选择

冷专业的处理:目前、我们国家正在由农业化向2.0工业化过渡,农业、林业、水产等方面趋冷,一是农业、水产、林业机构社会化范围大,有限的公务员、公职人员就业空间小,除非有继续深造和跨专业就业的可能,否则、回避填报。

2017年山西省中考语文试卷 篇4

语文试卷

一、读·写(12分)

1.对联是汉语独有的文学形式,书法是民族文化的瑰宝,二者结合更有无穷的魅力。请赏析这副对联,并用楷体将下联正确、规范地书写在田字格内。(2分)

2.读古诗文,将空缺处的原句书写在横线上。(10分)(1)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黄鹤楼》崔颢)(2)__________,阴阳割昏晓。(《望岳》杜甫)

(3)____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苏轼)(4)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___。(《登飞来峰》王安石)

(5)_______,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6)水击三千里,_________________。(《庄子》一则)(7)苟全性命于乱世,______________。(《出师表》诸葛亮)(8)雾凇沆砀,______________,上下一白。(《湖心亭看雪》张岱)(9)杜牧在《赤壁》一诗中,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以小见大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读·思(38分)

X kB1.cOM3.读材料,找出表述有误的一项()(2分)

A.现在使用的汉子是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来的。

B.甲骨文的“春”,写作“”,表示经过了万物凋零的季节,阳光普照,种子苏醒破壳,扎根生长,林野遍布新绿。

C.汉子的构成方式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春”和“洋”两个字是形声字。D.隶书确定了汉字以水平垂直线条为基本元素的方形结构

4.读语段,找出表述有误的一项()(2分)

人生有一首诗,当我们拥有它的时候,往往并没有读懂它;而当我们能够读懂它的时候,它却早已远去。这首诗的名字叫青春。

xk|b|1青春是那么美好,在这段不可复制的旅途当中,我们拥有独一无二的记忆。(▲)它是迷茫的、孤独的、不安的,还是欢腾的、炽热的、激越的,它(▲)是最闪亮的日子。

雨果曾经说,谁虚度了年华,青春就将褪色。是的,青春是用来奋斗的,不是用来挥霍的。只有这样,当有一天我们回首来时路,和那个站在最绚烂的骄阳下曾经青春的自己告别的时候,我们才可能说,谢谢你,再见。

A.结尾处“谢谢你,再见”中的“你”指的是“那个站在最绚烂的骄阳下曾经青春的自己”。B.“青春是那么美好,在这段不可复制的旅途当中,我们拥有独一无二的记忆。”这句话中的“那么美好”和“独一无二”两个短语结构一致。

C.文中括号内可填入的关联词依次是“不管”“都”。

D.“人生有一首诗,当我们拥有它的时候,往往并没有读懂它;而当我们能够读懂它的时候,它却早已远去。这首诗的名字叫青春”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5.青春正是读书时,经典名著尤其值得一读再读。下面有关《西游记》的情节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在斜月三星洞,菩提祖师给美猴王起名“孙悟空”。

B.唐僧西天取经,出发时唐太宗送给他一个紫金钵盂,作途中化斋之用。C.沙悟净在流沙河拜唐僧为师,成为唐僧的三徒弟。

D.过火焰山时,猪八戒大战红孩儿,为最后降服红孩儿做出很大贡献。

(二)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第6-7题。

重要的一手

一位大作家的弟弟,想学习哥哥写作的窍门。哥哥让他一同出海钓鱼。

钓了好多天的鱼,弟弟烦了,问哥哥:“你不是要教我写小说吗?可你一点都没有教。” “那现在开始教吧。我问你,你钓鱼的时候,什么时候最激动?” “钓到大鱼时。”

哥哥摇头说:“我的意思是,你钓到大鱼的整个过程中,哪一会儿最让你激动?”

弟弟仔细回忆着。

哥哥启发他:“你想想,是鱼猛地一咬钩子的时候,是往上拽的时候,还是把它装到网里,它乱跳乱蹦的时候?”

弟弟想着,说:“当它咬到钩子,鱼线猛地绷紧。就在绷紧的那条线上,一溜水珠往下掉的时候,我最激动。”

哥哥微笑着说:“你懂得怎样写作了。你就写最让你激动的那一溜水珠,写好写细,那是最扣动心弦的一刻,抓住它,其余的也就好办了。”

弟弟后来回忆说:“哥哥教会了我最重要的一手......。” 6.文中弟弟学到的“最重要的一手”指的是什么?(3分)

7.读了这篇文章,同学们以“写作”为话题展开了讨论。

小宇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多留心,多观察,写作时才有话可说。” 小雯说:“在我看来,平时多读书,写作时才能厚积薄发。”

小欢说:“关键是要有真情实感,把心里想的自然而然地写出来,就是好文章。”

小玥说:“我觉得写文章要有细节,如果写钓鱼,就把那„一溜水珠‟写细了,这样的文章肯定精彩。”

小灵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教育家叶圣陶说过,要多念多改,作文进步才快。” 请从以上对话中选择你最认可的一个观点,围绕这个观点,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不少于100字)(10分)

8.下列句中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3分)A.窈窕(tiǎo)淑女,君子好逑(qiú)。(《诗经.关雎》)

B.手把文书口称敕(chì),回车叱(chì)牛牵向北。(《卖炭翁》白居易)

C.曲(qū)每奏,钟子期辄(zé)穷其趣。(《列子》一则)

D.当余之从师也,负箧(qiè)曳屣(xǐ),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宋濂)参考答案:C 9.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鲜,少。(《爱莲说》周敦颐)

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鼓,击鼓。(《左传.曹刿论战》)C.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杂说

(四)》韩愈)

D.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闻,见闻,知识。(《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10.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3分)

A.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陶潜)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B.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三则)

这种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范仲淹)不因外物而高兴,不因自己而悲伤。D.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刘禹锡)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11.下列句子赏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刻画了琅琊山春夏两季景物的特征,对仗工整,语言精练。B.“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描写了傍晚和早晨时景物的静态,传达出生命的气息。

C.“庭下入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用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世界。

D.“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写景兼点时令,选取随风飘散的杨花和啼声如“不如归去”的子规,含有漂泊之感、离别之恨。

创业守成孰难

上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曰:“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①

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玄龄等拜曰:“陛下及此言,四海之福也。”

注释:①上:指唐太宗。②守成:守业。③孰:哪一个。④草昧:未开放,蒙昧。这里是“草创”“初创”的意思。⑤臣之:使天下人臣服。⑥既已往矣:已经过去了。⑦方当:正应当。⑧诸公:各位。公,尊称对方。⑨及此言:说到这话。

12.查阅《古汉语常用子字典》“忽”的释义有如下四项。文中:“祸乱生于所忽.”中“忽”的意思是()(3分)

A.古代长度单位,尺的百万分之一

B.快速

C.辽阔渺茫的样子

D.不注意,不重视 13.文中魏征的进言使唐太宗认识到要()(3分)A.身先士卒 B.居安思危 C.从善如流 D.铁面无私

三、读·写。(70分)

14.暑假期间,家住运城的小慧一家要去呼和浩特看望朋友,他们打算采用自驾游的方式,边走边玩,右图是小慧手绘的路线图,请你仔细读图,并用准确、简洁的语言对小慧一家的旅游路线加以说明。(6分)

写作提示:1.说明地点、方向、距离等信息;

2.80字左右。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第15题。

总有些感恩有始无终

待在家里的那几天,父亲的脸笑成了一朵花,我却犯了愁,一是连着几日,我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养老院;二是我不知道怎样跟父亲提这样的事情。

父亲似乎看出我的顾虑,一再追问,我被迫说出此番回来的目的。

我说:“爸,我在北京的工作很稳定,没法回来陪你,但是,我的收入又不高,不能把你接到北京,所以,我想帮你找家养老院,你在那里生活,我也会放心一些。”我极尽诚恳地说着这一切,但心里明白,只是借口而已。父亲听完,神情黯淡下来。

虽然我知道他不会和我一起去北京,他肯定舍不得离开这个生活了一辈子的家,可他如果真要待在家里,我难免又会心烦。毕竟这是生我养我的父亲,在他的生活快要不能自理的时候,我不允许自己不以为意。

没想到,父亲回过神来,笑着说:“我觉得咱社区的那家就很好,我明天就搬过去。” 那家养老院,我考察过,环境太差,我于心不忍。父亲固执地开始收拾一些生活用品,他一边收拾,一边喃喃自语:“去养老院好,去养老院好,去了,孩子也省心。”

看着父亲在昏暗灯光下的佝偻的背影,我再也忍不住了,鼻子发酸,潸然泪下。但是很快,我就抹去腮边的泪水,生活让我只能这样选择。

那个晚上,父亲的言语一直不多,他不停地摆弄家里的物件,翻翻这个,动动那个,一副极其舍不得又无奈的表情。我不忍看下去,早早回到自己的房间。

那天晚上,我久久无法入睡,从门缝里钻进来的灯光告诉我,父亲也是一夜未眠。夜晚那么漫长,父亲的叹息声,时不时地穿过厚厚的门板,冲击着我的耳膜。

xk|b|1第二天一早,当我肿胀着双眼,出现在父亲面前时,他一脸快乐的表情,仿佛从来就没有伤感过,没有失落过。

早餐是父亲做的,煎蛋、豆浆,还有几个热乎乎的包子。我一眼便认出那几个包子是原来上中学时,校门口那家的。我非常喜欢吃他们家的包子,后来上大学,偶尔回来,父亲一大早便骑上自行车,给我买回来。现在,父亲老了,骑不动车子了,一定是早上赶了好远的路才买回来的。

父亲见我发愣,笑着说:“快吃,快吃,一会儿凉了,我早上晨练,专门用保温瓶给你带回来的。” 最后,我把早点一扫而光。收拾完毕后,父亲最后一次检查家里,一路上,父亲一直走在前面,我看不到他的表情,但我能看到他的背影。想起年少时,父亲第一次送我上幼儿园的情形。他一直把我抱在怀里,直到进了幼儿园,才极其不舍地把我交给老师。初去的那几天,我总是哭闹,后来,父亲把我送到幼儿园,他一直站在幼儿园的栅栏门外,看我在院子里玩耍。隔着栅栏门,看到父亲,我再无惧怕,玩得非常开心。现在,我依然清晰地记得那时的感觉。每天放学,我都渴望父亲早些出现在幼儿园门口„„

而此刻,父亲就像一个孩子,我把他送进养老院,他是否也会不适应,是否也会想着有一天,我会出现在养老院门口,接他回家。

我再也忍不住了,泪如泉涌。正是眼前这个人,给了我一个家,陪着我渐渐长大,我从背后抱着父亲,开始觉得我是那样渺小、自私、卑鄙不堪。以前,父亲有我有家,后来,我离他越来越远,现在,我竟然让他连个家都没有。想到这里,我忍不住失声痛哭,父亲一直没有转过身,但我感觉到手背上有父亲掉落的泪。

我哽咽着说:“爸,咱不去了,咱回家吧。”他拼命地点头。

几天后,我带着父亲回了北京。我可以吃得差一点,穿得差一点,可是给了我生命、给了我家的这个男人,我再也不想让他受半点委屈。自此以后,我会一直在父亲身边,站成一棵树,开满一树感恩的花,花叶不败,感恩无终。

15.佳作欣赏课上,晓琦同学饱含深情的朗读了《总有些感恩有始无终》,引得在场的同学纷纷落泪。(1)文中画线句“去养老院好,去养老院好,去了,孩子也省心”,朴实的话语表现了父亲此时复杂的心情。请用第一人称,以父亲的口吻描写当时的心理活动。(5分)

(2)这篇文章在材料选择、结构安排、语言表达、形象刻画、情感体现等方面都有亮点,请自选角度,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10分)写作提示:①赏析时请避开文中画线句;

②不少于100字。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第16题。

【患者自述】

我患高血压已经30多年,或许是“久病成医”的缘故,去医院看病的时候,我喜欢“指挥”医生开处方,回到家里不看说明书,任意搭配使用药品或者随意加减药品剂量。听人说,服用利尿剂能降低血压,于是我长期服用可乐定加上利尿剂,并且还服用了硝本地缓释片、卡托普利片、替米沙坦胶囊等,而且剂量很大。谁知有一天,我突然感到天旋地转,晕倒在地。幸亏当时身边有人,我被及时送到医院。后来CT显示,患有脑梗塞。原来是由于没有按照说明书规定,有药剂量过大、品种过多,以致血压过低造成的。【医生建议】

“药能治病也能致命”,关键在于是否安全,合理使用药品,而实际情况却是很多人没有认识到不安全用药的危险性。

其实,阅读药品说明书是帮助患者认识和了解药品的重要途径。一些人在服药前不看或看不懂药品说明书,给安全用药带来了隐患。

无论是处方药还是非处方药,服用前都应该先看明白说明书。尤其是非处方药,人们自行购买使用,并没有医生的指导,而药品说明书提供了指导用药最重要的信息。通过它可以了解药品的功能、主治(适应症)、用法用量、注意事项等。按照说明书用药,才能达到安全有效地治疗和缓解一些常见病症的目的。

【专家提醒】

药品说明书是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真批准的,具有法律效应的药品使用说明文件,一个字、一个符号都不能擅自改动。

任何人使用使用药品都必须以药品说明书为依据,出现医疗纠纷的时候,药品说明书是打官司的依据。

据调查,不读药品说明书是造成药品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有些患者不读说明书,按照以往的习惯用药;有些患者服药受到亲戚朋友的影响,听亲戚朋友推荐用药;还有一些人不看药品说明书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随意增药或减药,稍有好转就停药或频繁更换药品。这些行为都有潜在风险。所以必须加大宣传力度,使人们养成服药前读药品说明书的习惯。【漫画天地】

16.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同学围绕“吃药不能自作主张”搜集并整理了以上材料。(1)【漫画天地】的三幅图,揭示了某些药品说明书存在哪些问题?(4分)

(2)你参加学校所在社区召开的“医疗与健康”座谈会。会上阿姨说:“吃药还得看说明书,太麻烦了。比如那些不用处方就能买得常用药,凭经验吃就没问题。”其他人也纷纷点头。你要向刘阿姨及在场的居民宣传阅读药品说明书的重要性,请你把要说的话写下来。(10分)

写作提示:①围绕话题,从以上材料中筛选有用信息;②思路清晰;③语言得体;④100—150字。

17.有人说,生活是一次次的相遇,是一场场的别离。其实在成长的路上,总有些东西一直陪伴着你,支撑着你,给你启迪,给你鼓励;也许是一句贴心的话语,一个理解的眼神;也许是一束温暖的阳光,一颗无名的小草……

请以“________一直都在”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35分,含书写分5分)

写作提示: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避开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④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2023年中考平凉市语文试卷分析 篇5

2010年杭州市中考语文试卷充分体现了人文性和语文味并重的原则,突出了能力考查的重心,考试指向保持平稳,在题型的“变”与“不变”中彰显了语文试卷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进行综合考查的特点。

一、凸显生活化情境

试卷首次采用了“新闻概括”和“语言得体”两种新题型,两题都具有杭州地域文化和地方生活特色。“新闻概括题”以杭州美化建筑工地围墙、赋予其文化内涵为主题,要求考生阅读新闻材料后用一句话概括。“语言得体”题以众所周知的杭州禁烟、控烟为背景,提供“汽车站一老年男子吸烟”的情境,要求考生运用得体的语言进行劝说。两个语言运用题都采用“当下”的生活材料,引导学生了解身边生活、关心社会现象、感受地域文化,增强学生热爱杭州、保护环境的意识。整份考卷随处散发着生活气息。试卷在考查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方面选用了上海世博会开幕式、我国南方近期洪涝灾害、医院“先诊疗后结算”的先进服务模式等生活材料。散文阅读文章以家庭生活中的亲情为主题,切合学生生活,易于学生阅读,散发出的“深沉父爱”会弥漫学生的心灵空间。科普文阅读文章以“把冰山搬到干旱地区”的设想为说明对象,阅读时学生自然会结合年初的西南大旱而引发学生对“我们的生活环境”这一话题的沉重思考。

二、引导哲理性思考

从考卷选择的材料看,更多地触发学生进行哲理性思考,是今年试卷命题的一个显著特点。文言文材料选用了明代宋濂的《尊卢沙》一文,刻画了一个没有真才实学而欺世盗名、最终自取其辱的“好夸言”者形象,辛辣嘲讽的语言中,考生自然能体悟到为人的道理。“古诗鉴赏”选用元好问的七言绝句《同儿辈赋未开海棠》,诗人以“借花说理”的方式教育子女做人不能轻浮,而要注重蕴积。考生在这种“赋诗说教”的独特形式中,不仅能欣赏到诗歌的艺术魅力,更能产生深刻的人生思考。

作文以“成长路上无捷径”为题。该作文题由初中教材中宋濂少时苦学、丑小鸭逆境成长、海伦?凯勒“再塑生命”三个故事引出,是对课内阅读教学的延续。作文题既具有写作内容的广泛性,顾及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认识水平,留有广阔的选材、立意空间,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较深层面上关注生活、反思成长、思考人生。作文创作主要审察学生能否准确运用自己对生活、对人物、对情感的理解来表达作文材料的主题。

三、倡导深入式阅读

散文阅读材料《父亲是一条鱼》,符合学生的阅读水平,以优美的语言赞美了深沉的父爱,着力对人物形象的剖析,文章较为感性,情感浓厚,考生阅读没有障碍。不过,试题指向均较深入,考生答题时须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根据题目作深入式周密思考:既要留意表层的意思,也要挖掘深度的意蕴;既要关注外在的方法,也要体味内在的旨义;既要分析情节材料,也要归纳人物特点。科普文阅读材料《把冰山搬到干旱地区》,考查指向同样如此,文章以朴实的语言提出了一个科学的设想,理性的说明中阐释了“人力改变环境”的观点,在考题的设计上,分别考查分析写法、理解文意、要点概括等能力,这都需要考生在整体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深入思考后才能作答。

文言文阅读的简答题,要求考生在分析人物形象的同时,还要对“尊卢沙”“这类人物”作出评价;古诗鉴赏也要求考生充分理解诗意,并对诗歌表现方法进行深入式赏析。

2023年中考平凉市语文试卷分析 篇6

一、试题特点分析

数学试题依据《课程标准》, 符合《考试说明》的各项要求, 注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关注社会热点, 重视探究性问题的设计, 考查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易、中、难”内容所占比例基本符合“7:2:1”, 有较好的信度、效度与区分度, 突出以下几个的特点:

1. 立足主干知识, 追求立意创新

今年的中考数学试题内容不偏离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材的主干知识, 追求试题立意上的创新。

(1) 以实际问题立意。如第6小题以“铺前大桥”投资的金额为背景;第7小题以选拔旗手为背景;第9小题以风筝设计图为背景;第14题以学生周末的活动为背景;第16题以农村合作医疗为背景;第20、21题则是以建设国际旅游岛为背景。

(2) 以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立意。如第12、14、18、22、23、24题都有很强的数形结合思想;第9、18、22、24题赋予图形变换;第13、23、24题综合了核心的数学思想方法;这些题目都有很强的探究性。

(3) 以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立意。如第12、13、18、20、23、24题渗透了化归思想、数学建模思想与数形结合思想, 有很强的变通性, 可以有效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立意是一份试题的灵魂, 是一份试题是否具有生命力的体现, 今年的中考数学试题立足于教材却高于教材, 提供了知识的背景、探究的背景、解决问题的背景,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 引导学生多视角、多维度去分析与解决问题, 体现了“立足主干知识, 追求立意创新”的命题思想。

2. 把握基础知识, 关注学生整体

今年的数学中考试题力求能体现新课程的教育评价理念, 关注个性化评价, 严格执行考试说明有关规定, 70%的题目都是基础题, 面向全体学生;试题难度层次化, 命题的素材都与学生的生活与学习经验相关, 考查的内容都是学生所熟悉的。根据“起点低、坡度缓、尾巴翘”的原则, 试题按由易到难布局, 题目之间形成了层次分明的梯度, 如选择题、填空题与解答题均从易到难进行安排, 即使是压轴题 (23、24题) 的各小题之间, 也由易到难安排, 关注到了学生整体, 满足不同数学能力的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不同需求。

3. 结合社会热点, 渗透应用意识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为实践服务,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数学课程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这份试题也渗透了应用意识, 采用社会热点命制试题, 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 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到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比如, “铺前大桥”的建设、农村合作医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都是当前海南省居民议论的焦点, 以社会热点命题可以让学生明白数学普遍存在于生活之中, 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 可以向学生潜移默化地渗透应用意识。

4. 融会图形变化, 考查探究实践

2012年的中考题中出现了较多的动态性题目, 如第14、18、22、23、24题, 通过对图形进行平移、旋转、翻折等图形变化, 融会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与运动变换, 让学生用变化的观点来观察图形, 从多角度去分析与解决问题, 经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有利于考查学生的探究与实践情况。

5. 渗透数学思想, 关注学习能力

数学思想是指人们在研究数学过程中对其内容、方法、结构、思维方式及其意义的基本看法和本质的认识, 是人们对数学的观念系统的认识。今年数学中考试题, 注重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

如第11、14、16、20、23、24题渗透了函数和方程思想, 函数与方程是解决问题的模型。

如第9、12、13、14、17、18、22、23、24题渗透了数形结合思想, 通过数、形之间的相互转换解决数学问题。

如第9、12、18、23、24题渗透了化归思想, 需要转换视角, 把解决的问题转化为一个较容易解决的或已解决Á的问题。

如第18、24题渗透了分类讨论思想, 对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分类讨论、逐类求解, 然后综合解决。

试题中渗透的数学思想还有“概率统计思想、归纳推理思想和隐含条件思想”等。渗透数学思想, 是近年来中考命题都重点关注的问题, 也是历年中考必定考查的内容,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 是知识转化的桥梁, 也是学生数学能力高低的主要体现。

二、考试效果分析

1. 总体情况

2. 成绩分布统计

图1:近两年我省中考数学各分数段人数分布对比

从表3、图1可看出, 今年A一星和A两星人数减少, 高分段人数所占比例下降, 低分段人数所占比例略上升, 近两年各分数段人数所占比例分布曲线形态十分接近, 呈中间低两边高的“双峰”状, 高、低段人数相对均衡态势。

3. 各题得分情况统计

从表4可以看出, 得分率最高值为0.89, 最低值为0.12, 得分率低于0.5的题目有9道, 其中, 选择题1道, 填空题4道, 解答题4道, 有5道题有50%以上考生得零分, 得零分人数超过满分人数的题目有8道, 这些题中除了2道压轴题外, 均为基础题。

三、学生答题分析

根据中考改卷场反馈的信息, 学生的答题存在两个极端, 一部分学生的基本功很扎实, 答题很认真、很规范、很完整, 对于一些综合性的题目能给出很有创意的解法, 取得较好的成绩;一部分学生存在着概念混乱不清、基础不扎实、答题过程应付了事等不良现象。以下针对考生在六道解答题的答题中存在的问题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第19题, 有两个小题, 分别是实数的运算, 解不等式组, 考查学生的基本运算能力, 属基础题型, 但学生得分率为0.45, 平均分仅有3.6。第 (1) 小题在根式的化简上出问题;第 (2) 小题在“系数化1上”出现失误———“许多学生在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一个负数时, 不等号的方向没有改变”。

第20题, 是列方程解应用题, 考查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与应用意识, 得分率为0.52, 平均分为4.18分, 许多学生不理解这道题的题意, 不会运用方程解答实际问题。

第21题, 是一道统计题型, 考查学生的随机意识与统计观念, 得分率为0.60, 平均分为4.78分, 学生失误的原因在于不理解频数与频率的含义。

第22题, 是作图题型, 结合作图综合考查学生对图形的变换与坐标的变化的理解, 得分率为0.48, 平均分为3.87分, 失误较多的地方是分不清点 (0、2) 是在y轴上还是在x轴上。

第23题, 综合“图形变换、全等三角形、矩形、平行四边形、菱形、勾股定理”等知识点, 是几何综合题, 得分率较低仅有0.22, 平均分为2.33。这道题有三个小题, 按易、中、难三个梯度分布。第 (1) 小题的得分率相对较高, 但也还是存在着最佳解题方法的抉择问题, 一部分学生走的弯路太大;第 (2) 小题对于“是否是菱形”的证明, 学生不懂运用反证法;第 (3) 小题属较难题型, 学生不懂抓住图形中存在的等量关系, 构造方程求解。

第24题, 综合“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对称、角、直角三角形”等知识点, 是函数综合题, 属较难题型, 平均分1.53分, 得分率为0.12, 。有三个小题, 第 (1) 小题求“二次函数的关系式”, 得分率较高, 但是也存在不会运用“顶点式”公式的现象;第 (2) 小题证明“∠ANM=∠ONM”, 一部分学生能灵活运用“轴对称、相似三角形对应角相等、直线NA过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等证明出此题, 许多学生对此题找不到头绪的原因是不懂用“参数”去表示相关直线的解析式;第 (3) 小题需要分类讨论, 不懂得用参数表示相关线段是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学生的整体答题情况看, 主要存在“基础知识不扎实、审题不认真、缺乏良好的思维习惯、计算能力差、推理能力弱等”问题。

四、教学策略探究

分析2012年我省中考数学科学生答题情况与考试效果, 可以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优点与不足, 也暴露了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配合新课标的实施, 为了让教学活动更有针对性, 特别提出如下建议:

1. 结合教材内容, 抓好基础知识

中考数学科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占绝大部分的分值, 70%的题目是基础题型, 20%的题目是中等题型, 数学主干知识与数学核心思想是必考内容, 近90%的试题都与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基本数学思想”相关, 而且每一道试题都可以在课本上找到原型, 因此教材应是师生“教与学”活动的中心。教师应灵活运用教材, 抓住“基本概念、基本运算、性质、定理与公理”等基础知识, 结合例题类型渗透“方程与函数、数形结合、分类讨论、转化与化归”等核心数学思想, 结合例题解答分析“分析法、综合法、反证法、配方法、待定系数法”等数学方法, 避免搞题海战术, 让数学教学回归课本, 让数学教学切实有效, 扎扎实实抓好基础, 减轻学生的负担。

2. 结合计算题型, 提高运算能力

当前, 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忽略了基本运算技能的训练, 导致学生的计算能力下降, 运算技能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瓶颈。分析学生的答题, 可以发现一个“严重”的问题———“许多学生答题的思路是正确的, 但是其中涉及的计算却错了”, 而且这个面比较大!这里反映出我们数学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数学教学应结合“数与式、方程、函数、图形与几何”等涉及计算的题型, 加强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3. 结合社会热点, 培养应用意识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是《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数学课程须关注的十个核心能力之一。数学是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的, 在生活中几乎都能找到其原型, 今年中考题里就有一部分题目是来源于社会热点, 比如, “铺前大桥”的建设、农村合作医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都是当前海南的社会热点。结合社会热点, 挖掘其中存在的数学知识, 让学生经历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 更能让学生理解到生活之中处处存在着“数学”, 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4. 结合数学例题, 渗透思想方法

新《数学课程标准》把“数学思想方法”作为“四基”之一, 可见它在数学课程里的重要性,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 是数学知识的精髓。分析学生的答题可以发现, 许多学生不懂得灵活运用数学知识, 不懂得用数学模型去解决实际问题, 究其原因, 很大程度上是没有领悟数学的思想方法所致。数学思想方法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数学教材之中, 存在于每一道例题当中, 数学课本与课外的练习题上的每一道题都包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 在教学的时候应进行归纳提升, 适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5. 结合学生成绩, 关注学习态度

学生的学习成绩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态度, 分析学生的中考成绩, 低分率大约有40%!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数学课程标准》所制定的课程目标, 是任何一个身心健康的学生都可以达到的;九年义务教育教材是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的, 但是为何还有这么多的学生获得低分?是教师教法不行?是学生学法不对?据调研数据显示, 这与学生的学习态度是有关的,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之中, 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学习成绩去分析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 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五、总体评价

上一篇:鸿门宴原创教案下一篇:2024年元旦晚会串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