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课后反思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体现地理新课程的创新精神。我这节的课设计主要是以旅游线路的形式学生角色扮演的方式完成课程的学习。我当导演和游客,去欣赏学生们表演。:第一步,让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性,明白自然带的概念;第二步,把全班组,每组利用已有的知识究一个自然带,资料是课本中有关课文、景观图、素描图及地图册中的彩图。充当的角色是这个自然带的导游团,老师则充当旅游者;第三步,每组学生围坐一起讨论准备几分钟,每组中自荐一名植物学家、动物学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等负责向旅游团介绍当地风光;第四步,老师请学生充当导游自己设计旅游线路,完成对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实践认识然后在地图上沿纬度向赤道向两极、由中纬度的沿海向内陆参观旅游,。这样,学生在游中学,效果应该会不错。
一堂课下来,课堂效果气氛不错,学生积极性很高,都踊跃参加。尤其是在第一个活动,我充当导游带领学生从南北方向及东西方向下来此虚拟旅行,而且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大气圈,水圈与水循环;
对于地理环境有了一定的理解。再加上日常从影视媒体和生活经验中获取信息,对区域的差异性、气候类型的分布等现象已经具有感性上的认识。,基本上对沿途的自然景观和自然带及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有了较深刻的认识。但是到了第二个活动学生充当导游在所展的地图设计旅游线路,问题就来,很多学生都很茫然,不晓得从哪下手,再没有第一个活动那股积极劲了,最后是在我的反复提示下大多数同学才完成任务。
这节课给我较深刻的印象,为什么第一个活动能够成功,而第二个探究活动却不如我意。自我分析反思了下,原因之一第一个活动表面上看起来是以学生为主,其实本质还是老师讲得多,是老师牵着学生走,因此学生完成得很好。而第二个活动真正把课堂交给学生的时候,让学生做自己课堂的主人,问题也随之而来,学生没有老师的指引,变得茫然,活动的效果不尽人意。
这不能责怪学生,觉得跟自己平时的上课风格有很大的关系,我们现在是地理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的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但事实上自己扪心自问,自己做到了吗?大多数课堂都是以老师讲授为主,生怕学生不懂,生怕自己漏掉关键点,自己又有多少时间交还给了学生呢,学生学到的都是老师的思想,自己的思想又剩下多少。
根据这堂课反思下自己这几年的教学路,自己给自己提出几点意见。
第一在地理教学中要合理有效的使用多媒体。这节课就是使用多媒体展示,很好的模拟设计问题,从而有利于学生完成探究性的学习,如果没有实地图片,这样的旅游情景模拟设计没有任何意义。反思自己的以前课堂教学,总觉得制作多媒体课件麻烦,还感觉效果不如黑板。殊不知是自己制作课件不用心,多媒体教学过程就是播放纯文本ppt,不知道怎样开展多媒体教学,教师多媒体教学能力的缺失,严重影响了多媒体教学的效果以后要合理有效使用多媒体,让学生积极,感兴趣参加到课堂活动来。
第二教学中有效地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想问,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乐问培养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反思探究,让学生不得不问。总之是让学生
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问题走出教室,。而且学生善于提问也促进了老师的进步和成长。
第三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反思自己这节课的教学和以前的教学,自己成为了课堂的独裁者,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但新课程倡导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互教互学、主动开发、共同提高的双向互动的创造性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要从“学生的学”出发,放弃以“教师的教”为主的传统模式,让学生自己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交给学生一把学好地理的“金钥匙”。虽然目前有点难,自己也在摸索当中,但自己正在努力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一、考点解读
1.识别位置。根据自然景观特点识别所在的省区及地理位置是高考常见的命题方式。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完整,识别地理位置主要根据基带(也就是山地山麓所在的自然带)和海拔高度。譬如,就我国而言,海拔高度6000~8000m,一定是西部地区的高山;海拔1000~2000m,可能是东部地区的低山。基带是常绿阔叶林,则山地位于亚热带;基带是荒漠带,位于内陆干旱地区等,在粗略判断相对位置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及世界不同国家的地理位置判断精确的省区及地区位置。识别某水平自然带的地理位置,需要根据自然带典型植被和气候推断所在的地理位置。譬如,我国的落叶阔叶林带大致分布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即东北和华北平原地区等。
2.判断名称、特点及成因。自然带的命名采取“热量带+典型植被”的方式。如热带荒漠带表示地理位置在热带地区,该自然带的典型植被是热带荒漠。每个自然带都有其独特的自然环境特征,如热带荒漠带是回归线附近大陆中西部地区,在干旱的热带沙漠气候条件下,形成根系发达,叶茎矮小,植被稀疏的荒漠植被,有袋鼠、沙漠狐活动的东西延伸带状区域,土壤为贫瘠的荒漠土。根据地理位置,可以推断自然带的名称、类型、特征及成因,如秦岭北坡山麓地带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而南坡山麓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阿拉伯半岛及埃及绝大多数地区是热带荒漠带;澳大利亚东北部为热带雨林带,东南部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等。
3.判断分布规律及成因。
(1)水平地带性规律。水平地带性规律指从低纬到高纬变化的纬度地带性规律和从沿海到内陆变化的经度地带性规律。纬度地带性规律的主导因素是热量,表现为低纬到高纬的变化,典型的分布地区是低纬热带地区和高纬寒带地区。自然带大致与纬线平行,随纬度的变化而更替。我国东部地区纬度地带性表现为从南到北自然带的更替是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非洲从北向南纬度地带性表现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热带荒漠带、热带草原带、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经度地带性的主导因素是水分,是海陆位置变化导致的降水的变化;表现为沿海到内陆的变化,典型的分布地区是北半球中纬度地区。自然带沿经线方向延伸,随经度的变化而更替。如我国北方地区从东向西依次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等。
(2)垂直地带性规律。垂直自然带是海拔差异导致水热气候变化而出现的分异规律,其实质是非地带性分异规律,在高山地区(海拔大于3500米)表现最为典型。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主要包含下列要点:
带谱,带谱是从山麓基带到山顶自然带的排列及数量。受海拔、相对高度、地理位置等因素影响。在海拔一定的情况下,山脉所在纬度越低,带谱数量越多,纬度越高,带谱数量越少;海拔越高,相对高度越大,山地垂直带谱越多。如喜马拉雅山脉南坡海拔低,为恒河平原,南坡垂直带谱数量多,从基带到山顶依次是常绿阔叶林带、针阔叶混交林带、针叶林带、矮曲林带、高山草甸带、地衣带、冰川带;北坡海拔高,是青藏高原,从山麓到山顶依次是高山草原带、高山草甸带、地衣带、冰川带等。带谱与水平自然带存在对应性。
雪线,即常年冰雪存在的最低海拔高度,该处冰雪的消融量等于积累量。雪线高低受气温、降水、地形、人类活动等的综合影响。迎风坡雪线低,如喜马拉雅山脉的南坡,背风坡雪线高,如喜马拉雅山脉的北坡;阳坡雪线高,如天山的南坡,阴坡雪线低,如天山的北坡。人类活动,温室气体增加,全球变暖,雪线升高。
山地南、北两坡垂直自然带差异显著。如赤道附近的乞力马扎罗山,南坡从山麓到山顶依次是热带雨林带、耕地和牧场、热带稀疏草原带、常绿阔叶林带、落叶阔叶林带、高山草原和草甸带、高寒荒漠带、冰川带;北坡从山麓到山顶依次为耕地和牧场、热带稀疏草原带、常绿阔叶林带、落叶阔叶林带、高山草原和草甸带、高寒荒漠带、冰川带。除了基带差别,各自然带垂直范围和海拔高度也有明显的差异。阳坡基带位置偏高,阴坡偏低;迎风坡雪线位置偏低,背风坡雪线位置偏高,也是山地南、北坡差异的基本原因。
相同海拔高度处,山地南、北两坡气温和降水不同。如喜马拉雅山脉,海拔4000~5000m处,北坡年均温0.4~1.0℃,年降水量为200~300mm,而南坡年均温-2~2.5℃,年降水量350~600mm;海拔5000~6000m处,北坡年均温<0.4℃,年降水量为300~500mm,而南坡年均温-6~2℃,年降水量400~600mm。反映在一定高度范围内,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相同海拔高度处背风坡气温较高,降水随海拔高度增高,在迎风坡逐渐减少的特点。
同一垂直自然带在不同地区海拔高度不同。如我国林线海拔高度大致由东北向西南递增,反映了海拔、纬度位置及海陆位置对林带分布位置的影响。
(3)非地带性。河流分布、地形、地势、洋流、海陆分布都能导致非地带性现象的出现。如绿洲地区由于高山冰雪融水的存在而出现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流域内不合理的利用水资源导致下游土地荒漠化加剧,土壤盐渍化,地下水位变化等。
4.整体性原理的运用。整体性原理反应气候、地形、土壤、生物和水文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高考通常从生态平衡的角度来命题,考查生产者变化对消费者和非生物环境的影响。海洋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调节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被称为“生物泵”,可缓解全球变暖。或从某自然要素出发,分析该自然要素的变化对整个环境变化的影响。如美加太平洋沿岸地区河流入海径流量减少,将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倒灌,土壤盐渍化加剧,水质变差;来水来沙减少,沿岸土壤肥力下降,河口渔业资源减少;海水入侵,海岸侵蚀加剧;湿地减少,影响动植物的生长繁殖;蒸发旺盛,气候更加干旱,大陆性增强;荒漠化加剧等。
二、题型回顾
例1(2016年高考江苏地理卷)某教授参加了新疆阿尔泰山科学考察,他在日记中写道:“身后的森林戛然而止,眼前簇簇花草相映,再往上看,花开始变得星星点点,路旁出现了积雪,远处已经能够看到冰川的边缘,此时飘起了大雪……”。据此回答(1)~(2)题。
(1)此时教授正站在阿尔泰山的()
A.山地针叶林带B.高山草甸带
C.高山苔原带D.冰川带
(2)阿尔泰山南坡()
A.森林大多为落叶阔叶林
B.草场仅分布在山麓地带
C.此时季节为冬季
D.降水水汽主要来自大西洋
【解题思路】第(1)题,阿尔泰山的垂直带谱从下向上依次为荒漠带、草原带、针叶林带、高山草原带和冰雪带。教授身后的森林戛然而止,眼前簇簇花草相映,再往上看,花开始变得星星点点,这说明他位于山地针叶林带。故选A项。第(2)题,阿尔泰山处于在亚欧大陆的内部,降水少,森林多分布在山地高处,且为针叶林;林带上下都有草原,分别为夏、冬牧场;由于教授看到“花草”,反映夏季景观;东面与太平洋之间有重重山脉阻挡,水汽难以到达。西面地势比较平坦,通过阿拉山口,大西洋的水汽可以到达山地南坡,所以南坡降水多。故选D项。
【参考答案】(1)B(2)D
例2(2016年高考全国新课标文综卷Ⅰ)磷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气温升高和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磷累积量。图1示意我国四川西部某山地东坡土壤中磷累积量的垂直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磷高累积区是()
A.高山草甸带
B.高山冰雪带
C.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
D.常绿阔叶林带
(2)与磷高累积区相比,该山坡2000~3000m处()
A.大气温度较低
B.生物生产量较低
C.土壤含水量较低
D.地表径流量较小
【解题思路】第(1)题,根据海拔位置,磷高积累区在4000m及以上地区,四川西部山地4000m处应为高山草甸带,而不是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及高山冰雪带。故选A项。第(2)题,比较2000~3000m处与4000m及以上地区磷累积量,发现数值2000~3000m处偏小,根据材料中“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可推测山坡2000~3000m处土壤水分含量较低。与高海拔的磷高累积区相比,低海拔处气温高,生物生产量较大,地表径流量大。故选C项。
【参考答案】(1)A(2)C
例3(2016年高考浙江文综卷)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图2为某区域略图,图3为图2中甲地和丁地的气候统计图。
材料二图2中所示道路沿线自然带类型多样,从甲地的半干旱草原带,变为丁地的热带季雨林带。
图2中所示道路沿线,乙地(海拔5250米)和丙地(海拔2000米)自然带类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分析两地自然带差异的原因。
【参考答案】高山草甸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原因:海拔高度和坡向不同引起的热量和降水量差异。
【解题思路】读图可知,乙地位于青藏高原,位于喜马拉雅山的北坡基带处,为高山草甸带;丙地位于喜马拉雅山南坡基带处,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该道路沿线的自然带主要呈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是由于海拔高度和坡向不同引起的热量和降水量差异而导致自然景观的差异。
三、命题预测
1.采取综合题或选择题的方式,选择世界或我国的生态脆弱区,如干旱区、湖泊、绿洲等特殊区域,考查自然环境的整体演变。由某主导自然因素变化切入,分析要素的互动变化和因果关系,也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热点。
2.结合具体的山脉,如阿尔泰山、天山、乌拉尔山、贺兰山、秦岭等,考查垂直自然带的坡向差异及成因,识别山脉所在的地理位置,自然带景观特点等也是高考命题的热点。
3.根据自然地带性的水平分异规律,考查特定区域水平自然带变化、原因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高考命题的基本方向。
四、能力测试
(原创)泥炭生成于湿润低洼地带,是水域面积及海平面变化的重要研究指标,贝壳沙堤是河流和潮汐共同作用的产物,是研究海岸线变化的借用指标。图4是长江三角洲地区(7000~6000a BP)泥炭分布、贝壳沙堤及海岸线的分布图,图5是长江三角洲地区(5200~4000a BP)泥炭分布、贝壳沙堤及海岸线的分布图。读图,完成1~3题。
1.据图4可知,该区域()
A.大部分泥炭埋藏点分布在海岸线上
B.贝壳沙堤空间分布不均匀,集中在长江以北地区
C.大部分泥炭埋藏点的分布与海岸线大致平行
D.泥炭埋藏点集中分布在湖泊西部
2.从图4到图5,该区域()
A.泥炭埋藏点增加,空间分布向西扩展
B.泥炭埋藏点的分布有所减少,而且距离湖泊较近
C.埋藏古树增加,空间分布较广
D.海岸线向西北推移
3.从图4到图5时期,可推测该区域()
A.气候逐渐变暖,降水量增加
B.气候逐渐变冷,降水减少
C.气候逐渐变暖,降水减少
D.气候逐渐变冷,降水增加
(原创)图6为我国某山地垂直带谱示意图。读图,完成4~6题。
4.由图可知,该山地()
A.北坡热量条件差,决定了北坡雪线位置较低
B.南坡坡度陡,雪线位置高
C.北坡气温低,蒸发量小,气候湿润,针叶林面积大
D.以草地荒漠带为主,森林带面积小
5.该山地北坡与南坡自然带差异明显,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A.温度B.相对高度
C.湿度D.水平位置
6.该山地可能位于()
A.四川B.福建
C.宁夏D.新疆
(原创)古人游记曾写某地:“银山铁壁千万重,争头竞角夸清雄。日出下观沧海近,月明上与天河通。参天松如笔管直,森森动有百余尺。万株相倚绿苍苍,一鸟不鸣空寂寂。”图7为该区域沿某经线地形剖面图。据此完成7~8题。
7.图示区域降水最多的位置是()
A.甲B.乙C.丙D.丁
8.乙地优势植被可能是()
A.山地草原B.山地草甸
C.落叶阔叶林D.山地针叶林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
1.C由图可知,泥炭埋藏点分布在海岸线西侧,湖泊的东侧,既不在海岸线上,也不在湖泊的西侧。贝壳沙堤集中分布在长江以南的三角洲东部。大部分泥炭埋藏点的分布与海岸线大致平行。故选C项。
2.D比较图4和图5,发现随时间变化,该区域泥炭埋藏点减少,距离湖泊变远,向南扩展。埋藏古树增加,海岸线向东北推移。故选C项。
3.B从图4到图5时期,海岸线向东北扩展,反映出海平面下降,气温下降;泥炭分布点减少,反映出水域面积缩小,降水减少。故选B项。
4.D由于该山脉为我国山地,故北坡为阴坡、南坡为阳坡;从垂直带谱可知,北坡雪线较低,可推知温度(热量)条件影响较大,但不一定是决定因素。南坡雪线低,但坡度不会是决定作用。北坡相对气温较低,蒸发较少,但气候湿润主要取决于降水。从带谱可推知,该山地草原荒漠面积分布广,森林面积小。故选D项。
5.C对比南北坡带谱,北坡从山麓到山顶,依次为草原—森林—草甸,而南坡从山麓到山顶,依次为荒漠—草原—草甸,反映出降水状况的不同。故选C项。
6.D该山地山麓为温带荒漠带,海拔可达7000m以上,可推断其位于新疆。故选D项。
7.B本题考查降水的影响因素。根据该地地处北纬42°附近,山麓海拔1000m,可推断其北坡为迎风坡,降水多,即乙地降水多。
关键词:地理环境结构;整体性;差异性
中图分类号:P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5-0089-02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综合性是地理学的主要特点之一。地理学所研究的是全球自然、人文及区域的综合内容,包括人地关系及其优化调控等重大问题。整体性与综合性密切相关,可视为地理学的综合性在世界地理学领域的具体体现。
组成陆地环境各要素,如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等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就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陆地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一部分发展变化着的。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改变,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指自然地理环境总的特点。它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内在联系性,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是自然地理环境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在其运动的过程中,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一要素影响另外的要素, 如副热带高气压带及信风带控制的大陆中心和大陆西岸,由于常年受到副高下沉气流及来自内陆的信风控制,因此,气候极其干燥。由于水分不足,地表径流浅或全无,物理风化强烈,风力作用盛行,形成大片沙漠、砾漠,植被稀疏,动物种类则因食物不足而相当贫乏。还有一部分会影响到另外的部分,如北美洲和欧洲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半球的西风带,欧洲位于亚欧大陆的西侧,北美洲位于两大洋之间,但欧洲气候海洋性显著,而北美洲却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北美西部高山高原地区阻挡了来自太平洋的暖湿西风深入内地,使太平洋的影响仅局限于太平洋沿岸一带,而对东部广大地区的影响则很小,完全不可能同大西洋对欧洲气候的影响相比。由于气候不同,导致两洲地理环境差异显著,这说明北美高山高原地区对整个北美地理环境特征的形成有巨大的影响。它们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共同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该属性是整体性最基本的内容。
二是空间组合性,自然地理环境内部,各组成要素和组成部分按纬向地带性规律和非纬向地带性规律,以一定的方式进行排列组合,从而呈现其特定的空间结构,该属性是内在联系性在空间上的反映,如澳大利亚大陆的山地偏于东侧沿海的地形结构以及降水量从北、东、南三面沿海向内陆递减等原因,使该大陆自然带呈半环状(或马蹄状)结构,即空间组合性。
三是动态演变性,自然地理环境外部的能量和物质输入具有可变性和阶段性,同时,所有组成要素和组成部分都有自身演化发展的特点,从而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永远处在不断演化发展的过程中,该属性是内在联系性在时间上的反映,我们以澳大利亚大陆为例,作为原冈瓦纳古陆的组成部分以及它所经历的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化模式,使该大陆的生物界具有古老性、原始性和特有性,可视为动态演变性。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自然综合体结构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它的差异性。所谓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内部的分异性(或区域性)。它是综合自然地理学地域分异规律理论在本学科的具体体现。由于地球表面所吸收的太阳能各部分是不均衡的,同时地表的组成和结构又不是均质的,因此地理环境存在着差异性。由于前一原因形成了地带性规律,表现为地带性差异;由于后一原因,形成非地带性规律,表现为非地带性差异。整个地理环境和各个大洲都依据地带性规律和非地带性规律而发生区域分异,形成不同性质的各级区域自然综合体。区域分异规律是地理环境最基本的规律之一,是自然地理区划的总原则和总根据,区域分异形成的各级自然综合体,是区域自然地理學的研究对象。世界自然地理研究各大洲各大洋的差异性,就是要研究它们如何依据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异规律而形成了不同的自然带和自然地理区,研究它们各自区域分异规律的特点和内容。
纬向地带性即地表自然地理现象近于东西延伸、南北更替的带状规律性。纬向地带性差异在地形比较平坦和南北方向有较大面积的条件下表现得最为明显。纬向地带性差异是由太阳热力因素造成的,即地球是一个运动中的椭球体,太阳辐射能在地表分布不均而呈东西向带状分布的缘故。纬向地带性一方面表现为延续于所有大陆的自然带,另一方面表现为地带段性,形成一些地方性地带。
非纬向地带性即地表自然地理现象的分布偏离纬向地带性规律的特性。海陆分布、地质构造、地形起伏和洋流等都属于非地带性因素,由这些因素所导致的气温、降水、土壤、植被等的经向地带性或区域性分布,都是非地带性的表现。纬向与非纬向地带性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两者对立统一于地理环境结构中,成为人们认识地理环境的重要方面。
三、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关系的整体认识
(一)地理环境结构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
整体性就是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性,而差异性是地理环境结构在区域内部的差异。从某种意义来说,整体性与差异性的关系,也可以说是共性(相似性)与个性(独特性)的关系,联系性与分异性的关系,综合性与区域性的关系,统一性与差异性的关系。因此,整体性既体现了同一层次不同自然综合体的本质特性,也体现了相对于次一级层次总体特征的高度概括、也就是说整体性与差异性既是同一地理系统特征的相互比较,也是不同系统地理特征的概括。如地球作为太阳系的一个成员,全球的地理环境体现了它与其它行星独特的相互联系的整体性一面,但海与陆、七大洲与四大洋又相对于全球来说是其区域差异性的一面,再细分,每个洲,每个洋又各自体现了它不同于其它洲的独特性即体现各洲、各洋整体性的一面。而各大洲、各大洋内部的区域差异,又能划分出不同等级的若干自然地理单元,每一个地理单元(自然综合体)都有其相似的一面,即共性的一面,各个不同的自然综合体,又各具个性反映了差异性的一面。全球地理环境结构差异性的图式,主要反映了纬向地带性结构和非纬向地带性结构相互矛盾的统一体。
nlc202309030120
(二)整体性反映在与其相同等级其他区域的自然地理总特征的比较中
以非洲为例,非洲自然地理的总特征明显与其他洲不同:亚洲以面积巨大、大陆性强烈、季风性典型、各要素具有多样性和极端性为特点;欧洲以地处中高纬度大陆西岸的较小空间,具有温带海洋性和地中海为典型景观及以森林景观为主较明显的纬向性结构为特点;北美洲则以中高纬度较大空间为其存在条件,以偏居西侧南北纵列的地形结构为重要影响因素发育的,具有较强大陆性和类似季风性及深受冰川作用影响的、温带为主的自然景观类型,其自然景观结构则以北部纬向性类型为主,中南部、西侧以非纬向性类型为主排列。
非洲与南极大陆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即使与南美、澳大利亚大陆相比也不同:它们的自然景观虽均以热带、亚热带类型为主,但各具有不同的空间地域,它们各要素的特征及其组合也不同:南美洲充分体现热带湿润性的特点,其自然景观结构仍以纬向为主,但非纬向的表现十分突出;而澳大利亚大陆亞热带景观的比例相对较高,其自然景观则以半环状的排列结构呈现出它的独特性。
四、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为世界自然地理教学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思想
据了解,目前的教学中,许多时间花在分析各要素的特点、类型及地区差异,如从指导思想到教学目的没有学科理论的统帅,很可能会使教学陷于部门或要素之间的割裂,或与部门学科内容的重复。因此要在教学中体现出把每一要素看作是该区域的有机组成部分,既要讲述它们的特点、类型、地区结构,更要明确它们在地理环境结构中的作用,以及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如地质发展历史过程的教学内容要求,主要有两条:一是从地质发展的过程认识它对现代地理环境特别是对地形(通过地形进而对其他要素)的影响;二是认识地质历史发展过程中对矿藏资源的形成、发展、分布规律的影响或作用。这样也许就不会使教学陷于单纯讲述某一区域的地质发展史。
(二)为认识某一区域地理环境及自然区划、国土整治、流域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近年来国家有关重要文件中经常提到要求人们合理利用资源、布局经济的内容,这是地理学者义不容辞的义务。由于地理环境结构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理论客观地反映了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实际,因而它对发挥地区优势,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当地资源、布局经济等均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保持人口、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协调,即PRED协调,考虑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等,已成为人们迫切关心的问题,同时也成为广大地理学者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要任务。地理学家参与的一些重要地理建设项目,如黑龙江的梯级开发、澜沧江与湄公河流域的开发、东北亚图门江自由港的建设、浦东新区的开发,以及跨世纪的长江三峡工程的建设等,都离不开首先要对所在区域的综合研究与评价,要研究区域内各要素、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由于项目建设而带来其他区域发生的许多变化等。可以这样认为,地理环境结构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理论可为上述项目建设作出基础性的研究工作。
当今世界已进入人与自然共生的阶段,在新形势下,整差理论也要在指导人们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创新,不断充实,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理论研究应当为广大世界地理工作者长期的战略任务,永无止境,惟此才能将世界地理研究不断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李春芬.南美洲地理环境的结构[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2.1.
[2]胡焕庸等.世界气候的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
[3]刘德生主编.世界自然地理(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27- 30.
[4]刘德生主编.世界自然地理(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45- 47.
[5]陈才主编.世界经济地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147.
[6]黄秉维等.现代自然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33.
[7]韩杰主编.旅游地理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109- 112.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课后反思】推荐阅读: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12-01
地理地域文化11-18
地理《天气和气候》的教学反思01-05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10-10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09-30
七年级地理自然环境的教案01-16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后答案06-12
地理复习的教学反思02-02
地理论文保护环境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