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贫富差距现状调查报告

2024-08-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城乡贫富差距现状调查报告(通用9篇)

城乡贫富差距现状调查报告 篇1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过数年跟踪所做出的一份全国性调查报告显示,近年来,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在不断拉大,如果把医疗、教育、失业保障等非货币因素考虑进去,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世界最高。若将各种因素都计算在内的话,城乡平均贫富差距要达四倍、五倍甚至六倍。差距、解决分配不公问题十分迫切,必须像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一样守住贫富差距的“红线”。分配差距呈现“穷降富升”: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所长、中国劳动学会薪酬专业委员会会长苏海南认为,目前我国的收入差距正呈现全范围多层次的扩大趋势。当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达到3.3倍,国际上最高在2倍左右;行业之间职工工资差距也很明显,最高的与最低的相差15倍左右;不同群体间的收入差距也在迅速拉大,上市国企高管与一线职工的收入差距在18倍左右,国有企业高管与社会平均工资相差128倍。

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唐钧说:“从统计数据看,近几年穷人和富人的收入都在增长,但考虑到他们在消费支出上的差异,大量贫困家庭的支出集中在最易涨价的食品及其他生活必需品上,分配差距正呈现危险的‘穷降富升’两头拉大趋势。”

房地产、矿产、证券成为暴利行业:

有关专家认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土地、资源、资本———这3种生产要素发挥了巨大的财富调整力量。房地产、矿产、证券等成为“最赚钱”的暴利行业,少部分人借此一夜间站到社会财富的顶端。

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也被少数人占据、利用并迅速暴富。在全国产煤大县山西左云,记者了解到,近年来这里诞生了数以百计、身家亿万的“煤老板”,但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4359元,比全国平均水平还低400多元。“资源要素分配不公,加剧了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公。”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修泽教授说,这与我国矿产资源产权制度缺失有很大关系,突出表现在资源价格成本构成不完全,资源税额低、开采成本低、不承担环境恢复责任等,这是“煤老板”超常致富的“秘诀”,也是分配手段调节失灵、贫富差距拉大的“症结”。

许多专家还认为,近年来,资本市场的“火热”表现,尤其是投机性投资行为的盛行,也进一步强化了资本财富的累积效应,拉大了资本收益与劳动收益、实业收益的差距,造成了“有钱的越来越有钱,没钱的越来越没钱”的局面。而且,资本与土地、资源三者之间互相拉升,加剧了贫富差距。

一直存在“屁股决定腰包”的怪现象:

清华大学教授魏杰、陕西省社科院副院长石英等人说,长期以来,我国收入分配领域一直存在着“屁股决定腰包”的怪现象,收入高低靠的不是聪明才智和勤奋劳动,而是靠“抢身份”和“抢行业”。如果能“抢”到电力、电信、石油、金融、烟草等垄断行业,或是“抢”到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身份,就等于“抢”到了高收入、高福利、高阶层。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目前电力、电信、金融、保险、烟草等行业职工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职工的2倍到3倍,如果加上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待遇上的差异,实际差距可能更大。截至2008年底,机关公务员退休金水平是企业的2.1倍,事业单位月均养老金是企业的1.8倍。

专家们认为,这种依赖于政策保护和资源垄断的“权力分配”,有悖于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严重侵害了个人发展权,扭曲了收入分配格局。其在不同行业、不同群体间造成收入悬殊落差的同时,也在人们心里划上了一道深深的鸿沟。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争抢“吃皇粮”,甚至出现千余人竞争一个公务员岗位的现象。同时,垄断行业的高工资也屡屡遭到质疑。专家认为,国家应通过多个途径,减轻“权力决定收入”的消极影响,平复社会失衡心理。收入分配五花八门。

白黑灰血金“五色炫目”:

“灰色收入”和“黑色收入”造成了国民大量“隐性收入”的存在,使得社会财富底数不清。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2007年曾发表过一项研究,推算当时每年至少有4万亿元以上的不规范“隐性收入”。还有专家认为,目前我国工薪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只有1/3,国家能够监控的只有“白色收入”,这意味着大量收入脱离了所得税调节范围,游离于监管之外。

专家认为,腐败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扰乱了分配秩序,初次分配市场调节失灵,再分配领域又形成“逆向分配”,使本该用于低收入群体的资金通过非正当途径转移到权力相关者手中,加剧了分配不公;二是导致个人收入无法核清,制度设计失去基本前提;三是处于既得利益集团的腐败分子,有能力、也必将成为收入分配改革的最大“拦路虎”。

分配面临“十字路口”:

“虽然现在社会对贫富差距的忍受力比过去提高了,但如果不遏制贫富悬殊和分配不公加剧的势头,后果可能不堪设想。”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说,去年我国人均G D P已接近3700美元,经济发展转型和社会结构重塑都进入了关键阶段。拉美国家的实践证明,这一阶段尤其要防止出现经济增长停滞、贫富差距拉大以及社会动荡。

城乡贫富差距现状调查报告 篇2

(一)我国城乡贫富差距扩大现象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

1922年,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提出了基尼系数,该系数被国际公认是通用地反映居民收入差异程度的分析指标。人们通常把0.4作为贫富差距的警戒线,往往认为超过这条警戒线,社会就容易产生动荡或混乱。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为0.4左右,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课题组的数据是0.454,南开大学的研究成果是超过0.5。

根据有关学者采用收入不良指数(也叫欧希玛指数,即按照人均收入的高低将人口分成五等份,然后计算各1/5层人口的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进而用1/5的最高收入人口与1/5的最低收入人口之比的倍数来说明总体收入差距程度)的研究,从1990—1997年,1/5的最高收入人口所占份额由41.8%上升到50.4%,而1/5的最低收入人口所占份额由6.4%下降到4.1%。如果用城市中1/5的最高收入人口的平均收入与农村中1/5的最低收入人口平均收入相比较,1992年的贫富差距达11倍,1994年达13倍,1997年达12.7倍。据此看来,我国社会的城乡贫富差距已经突破了合理的限度(发达国家的这一比例一般在6—7倍)。

(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继续扩大的趋势

按照国际一般的情况,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间的合理比例应当在1.5:1左右。比如,韩国自上世纪70年代开展“新村运动”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维持在1.1—1.3: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也有过1.7比1的时候。但是从1978年迄今,除1990、2004年等个别年份城乡收入差距短期比上年减少外,该比例一路攀升,大有持续扩大态势。其中,2005年城乡居民收入比率为3.22:1(3比1的差距,目前是我国专家大体认同的警戒红线),2006年为3.28:1,2007年已突破3.3:1,大大高于1978年的水平。

(三)城乡贫富差距在政治权利、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的突出表现

按照我国选举法规定——“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算来,农民的政治权利仅为城镇居民的1/4,于是在十届全国人大2985名代表中农民代表只有270名,比例仅为9%,这与占全国总人口70%左右的广大农民相比极不相称。

我国人口占世界的22%,但医疗卫生资源仅占世界的2%。而这仅有的2%的医疗资源,其80%都集中在城市。又据了解,目前全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覆盖率只有10%左右,90%以上的农民属于自费医疗群体,而城市合作医疗的覆盖率则为42%。据报道,在世界卫生组织191个成员国医疗卫生筹资和配置公平性排序中,我国位于倒数第4位,作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的我国在医疗卫生领域面临尴尬境地。

(四)城乡居民贫富差距的实景扫描

据有关学者研究,目前占我国人口1%的1300万富人占有了我国45%的社会财富(即20.25万亿元,人均160万元)。可是按2004年人均纯收入低于668元的标准(我国现行绝对贫困标准为恩格尔系数为80%左右,而国际标准为60%),我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仍有2610万。区区668元,仅是1994年国家统计局统计出来的满足衣食住行等人类基本生存需求的最低收入水平,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就是日收入1.83元,每顿饭的开支是0.61元,以当前的物价,只能吃到一碗面条的1/6,而这前提是收入全部用来吃饭。要知道,农村孩子的学费和农药、种子及看病等等的开支占到了农民总支出的80%左右,剩下的每顿饭费就是0.12元,这就是贫困人口一个人一顿饭的消费。按年人均收入669—924元的标准,全年农村低收入人口为4977万。若按人均收入一天1美元的国际最低通行标准,再考虑到实际购买力的差异,我国的贫困线标准最终折合应为年收入1000元人民币左右,那么,如果再按世界银行贫困标准测算,我国农村的贫困人口应当有2.12亿人。

二、城乡贫富差距的制度性成因分析

(一)农民群体社会地位低下,政治参与权利缺乏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参与权利虽然得到很大改善,但在维护自身政治经济权益等方面缺乏强势的政治代言群体,生存权和发展权还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

以全国人大代表构成为例,通常人们以为一人一票就等于有了选举权,而全然不知“一个农民不等于一个市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第十二条、十四条和十六条规定,县一级、省一级、全国一级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名额,“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第十届全国人大在具体规定代表名额时,农村是按人口每96万人选代表1人,城市按人口每24万人选代表1人)。这就是说,在选举权这个最重大的政治权利上,4个乡下人才抵一个城里人。

(二)现行教育体制是导致城乡贫富差距扩大的主要根源

目前,我国城乡教育方面的矛盾和问题还相当突出。第一,教育资源分配不公是导致城乡贫富差距的主要根源。据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调查,2002年社会各项教育投资是5800多亿元,其中用在占总人口30%左右的城市人口上的投资为77%,而占总人口70%左右的农村人口只获得23%的教育投资。第二,国家在教育方面的欠账较多。早在1993年,我国在制定《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时就曾承诺在2000年以前教育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但到2004年时这一比例仅为2.79%。第三,教育费用上涨的速度过快。一般来说,小学一学期学费两百多元,初中一学期学费四百多元,高中一学期学费近千元,大学一年学费近万元,如此高昂的教育费用使大多数贫困家庭只能望而却步,于是许多家庭陷于“不送子女读书长期贫困,送子女读书马上贫困”的“两难”窘境。第四,农村人口的受教育程度较低。2000年,我国农村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6.85年,比城市平均水平少3年。

(三)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缺失致使贫富差距继续扩大

目前,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筹资水平尚显不足,远未全面铺开。医疗保障制度的缺失使农民无法承担昂贵的医疗费用,而农民的生老病死几乎没有任何保障。据统计,1990年全国社会保障支出1103亿元,其中城市保障支出977亿元,占88.6%;农村仅有126亿元,占11.5%,城市人均413元,而农村人均14元,相差29.5倍。由于国家社会保障体系仅仅覆盖了城市居民,因此,农村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现象比比皆是。

三、缩小城乡贫富差距的应对思路

(一)打破城乡二元政治经济制度,给予农民“国民待遇”

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阶段,工业反哺农业的前提条件已经完全成熟,高度扭曲的城乡二元经济制度已经到了应该予以必须彻底打破的时候。因此,应该从目前基本国情出发,积极推进城乡统筹改革,消除制度性障碍,积极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劳动就业制度、义务教育制度和医疗保障制度等等,形成有利于城乡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政治经济体制。总而言之,各级政府必须积极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把解决广大农民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作为执政的第一要务,力争使得广大农民享受“国民待遇”。

(二)重新界定和规范政府职能,效率和公平并重

在市场经济体制初建时期,政府的主要职能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为经济的持续增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在面对当前城乡贫富差距过大已引起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情况下,政府应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更多地关注社会公平,逐步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由此建立起公平公正的社会分配机制,从而促进市场经济的有序健康发展,形成“效率与公平并重”的良好局面一—市场追求效率,政府承担公平,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即市场调节收入的初次分配(政府当然也要加强对初次收入分配的公平调控),政府调节收入的二次分配,通过政府的二次分配缩小贫富差距。

(三)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人们接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将直接影响到今后经济和政治地位的不平等,进而埋下城乡贫富差距扩大的种子,这是与构建和谐社会背道而驰的。从中国目前的情况看,义务教育等问题不仅成为广大农民越来越迫切的公共需求,而且也成为我国全面提高人口素质,从而成功缩小贫富差距的重大任务。正是基于这一基本现实需求,各级政府必须把实现公平义务教育作为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大举措,使那些贫困的农村学生能享受到公共财政的阳光,让他们能与城市学生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竞跑。

(四)实施支农惠农政策,促进新农村建设、大力提高农民收入

实施支农惠农政策,促进新农村建设、大力提高农民收入是缩小城乡贫富差距的根本途径。首先,要通过加快新农村建设,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增加农民的农业收入。其次,增强城市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流入城市,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只有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民的收入增长快于城市居民,城乡贫富差距才能得以根本解决,和谐社会才能全面构建起来。

(五)发展慈善公益事业,扩大第三次分配,共建和谐社会

中国的贫富差距现状 篇3

在收入差距扩大的同时,我们还面临财产差距扩大的问题。

前不久,一位外国摄影师拍摄的一组照片在网上热传。照片中展示了复杂多样的北京,既有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也有破败低矮的城中村;既有在儿童游乐场快乐玩耍的“中产阶层小花朵”,也有跟随父母卖菜、蹬三轮的孩子……虽然这场景不止北京,也不止中国独有,但仍令观者震撼、深思——我国的贫富差距现状到底如何?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李实表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贫富差距也在逐步扩大。

“衡量一个国家的收入差距,国际上通用的指标是基尼系数。”李实介绍,基尼系数的实际数值介于0~1之间。基尼系数越小收入分配越平均,越大表示分配越不平均。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我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2003年为0.479,2008年达到最高点0.491,这之后逐年下降,2014年的基尼系数是0.469。而在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是0.3左右。李实分析说:“接近0.5的基尼系数可以说是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世界上超过0.5的国家只有10%左右;主要发达国家的基尼系数一般都在0.24到0.36之间。”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院长刘元春表示,0.47到0.49之间的基尼系数反映出目前我国收入差距大。尤其是城镇居民内部、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都比较大。“比如说城乡差距大概有3倍,按照城镇工资统计,高收入行业和低收入行业有4倍左右的差距。”

“在收入差距扩大的同时,我们还面临财产差距扩大的问题,而且这一问题正变得越来越严重。”李实告诉记者,以往人们大多把贫富差距等同于收入差距,但实际上,居民在资产方面的差距也是衡量贫富差距状况的重要方面。过去10年的数据分析表明,中国的财产差距扩大速度远远超过收入差距扩大的速度,个人财富积累速度非常快,人均财富的年均增长率达到22%,房产价值的年均增长率达到了25%。而农村的财富积累速度增长率只有11%,相当于全国水平的一半。

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发布的《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4》显示,1995年我国财产的基尼系数为0.45,2002年为0.55,2012年我国家庭净财产的基尼系数达到0.73,财产不平等程度近年来呈现升高态势,明显高于收入不平等。家庭层次的财产不平等有两个特征:一、有家庭成员在体制内工作的家庭财产水平明显高于在体制外工作的家庭,在体制内工作的家庭财产的增长幅度也明显高于体制外家庭。二、中等收入家庭财产增长幅度大,而低收入和高收入家庭的财产增长幅度相对较小。

复杂多样的成因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收入差距有一定合理性,但由于机会不平等、资源分配不均衡以及权力寻租造成的收入差距是不合理的。造成贫富差距扩大的原因有哪些?

李实认为,“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强调平均主义,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进入市场经济后,强调按劳分配,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之间出现收入差距是正常的,有一定合理性。”

刘元春认为,客观来看,贫富差距的形成有其历史原因。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新中国成立后长期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政策,导致农村发展明显落后于城市。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向农村和中西部的投资,但在一段时期内,因发展的基点、条件不同,城乡差距、东西部差距及其居民收入差距仍会较大。“比如说同为公务员,东部省份和西部地区的最低工资、公积金缴存标准不同,福利、社保等也有差别,都会造成收入差距。”

专家们普遍认为,贫富差距不断加大的主要原因,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部分领域改革不到位导致的机会不平等、资源分配不合理以及权力寻租等现象。

李实分析说:“当市场体系不健全,存在流动性障碍或市场扭曲时,收入差距加大的趋势就难以避免。比如说劳动力市场不统一,户籍制度导致农民工和城镇职工在收入、社会保障等方面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双轨制’运行;资本、土地交易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市场;某些领域,政府对市场干预过多,有大量的市场准入限制,使权力寻租带来非法收入、腐败收入……都是体制因素造成的贫富差距过大。”

专家认为,政府干预过多等,容易造成资源行业和一些自然垄断行业同其他竞争行业之间产生巨大收入差距。如一些人和群体依靠权力资源得到优先发展、优先致富甚至一夜暴富的机会,而被权力边缘化的群体,很难得到发展机会。

“在诚实劳动和市场环境公平的前提下,人们的收入有差距,这是合理的,社会能够接受,如对教育投资较多的人能获得更为优厚的职业待遇。但因起点、机会和过程的不公平所造成的收入差距,人们普遍难以接受。如阶层固化、流动性不够,获取社会资源的机会不平等,个人努力创富成功的机会也就不均等。比如说‘富二代’、‘穷二代’,这加剧了收入差距的扩大趋势,社会财富的分享更加地不公平。”刘元春表示。

分化趋势初步遏制

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基尼系数实现“六连降”,但“新常态”下缩小贫富差距面临更多挑战。

刘元春表示,中国在过去的5年中,居民收入保持较为快速的增长。2008年达到“峰值”后,基尼系数有所回落。这主要源于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之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刺激经济增长的措施,4万亿投资主要投到了基础设施建设上,带动了劳动力市场对农民工的需求,这几年农民工的工资收入一直增长较快。再加上近年来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政策、投入都向农业、农村倾斜,新农合、新农保、农村低保等基本保障制度全面建立,都有助于缩小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表明,2014年,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为0.469,低于2013年的0.473,实现“六连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快于城镇居民2.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倍差2.75,比上年缩小0.06。

李实则认为,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低收入群体的收入也在增加。因此,尽管贫富差距不断拉大,但“二维效应”发生了作用,许多人一方面对富人收入增长较快不满,另一方面又对自己的收入增加感到慰藉,社会心态相对稳定。

李实认为,未来几年低端劳动力的工资收入不会像前几年那样增长较快,甚至有可能下降。如果不加快改革,统筹考量我国的就业结构、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和再分配政策,可以预见收入差距会加大。

刘元春表示,贫富差距近年来还有一个新情况值得重视。“以往谈贫富差距、收入差距,城乡之间的差距是核心。从2006年开始,城镇内部的贫富差距拉大,由于资本存量不公带来财富增量不公,比如说房地产价格的快速上涨,使房产快速增值。资本赚钱越来越容易,劳动赚钱越来越困难,经济生活的变动往往给富者带来发财的机会,给贫者带来损失。”

此外,贫富差距已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并形成了阶层和代际转移,一些贫者正从暂时贫困走向长期贫困和跨代贫穷。如果不想办法改变,贫富差距便会趋向稳定化和制度化,成为一种很难改变的社会结构,社会阶层流动通道也将被严重堵塞。

研究表明,收入差距过大,会降低一个国家的平均消费倾向,消费不足会带来内需不足,从而导致经济增长缓慢;还会影响到低收入人群的人力资本的积累。收入差距过大会导致穷人和富人之间,难以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它会使赖以实现机会均等的制度和政策失灵,威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根据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人均国民收入超过1.2万美元就是一个高收入国家。可能在未来5~10年我国就能成为一个高收入国家。但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是必须下大力气解决的问题。否则将大大增加我们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李实说。

链接:其他国家的贫富差距情况

据了解,在欧美发达国家中,美国的贫富差距比较显著。欧洲国家的基尼系数大部分在0.3~0.4之间,美国2007年的基尼系数达0.45,2013年基尼系数约0.47。在亚洲地区,马来西亚、菲律宾、中国的基尼系数较高,在0.5左右。日本、韩国的基尼系数约为0.26。拉美地区,巴西、阿根廷的基尼系数较高,均大于0.5;非洲基尼系数较高的国家集中在南非,约为0.6。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全球都很关注贫富差距现象。根据联合国经合组织的统计,全球的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已从50%下降到30%,说明全球的贫富差距水平都在拉大。国际上近年来关于节制资本、限制金融高管收入的呼声很强烈,欧美等国家对此采取了一系列举措。

贫富差距现状问卷调查表 篇4

1.您的性别:

A.男 B.女

2.您的年龄:

A.20以下 B.20-30 C.30-40D.40-50E.50-60F.60以上

3.您的家庭月收入:

A.1000以下 B.1000-3000 C.3000-5000 D.5000-10000 E.10000以上

4.您的家庭每月收支情况:

A.入不敷出

B.刚好维持生计

C.有多余存款

D.毫无压力,盈余多

5.您认为当今社会贫富差距情况是否严峻?

A.很严峻B.一般C.不严峻

6.怎样看待社会贫富差距的出现?

A.合理,是按劳分配的必然结果;

B.不太合理,但国情所致,难以避免;

C.不合理,社会主义就不该出现如如此大得贫富差距;

D.不好说,有待观望

7.您认为造成贫富差距的原因是:(多选)

A.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初级阶段,经济体制不完善

B.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

C.税收制度不完善

D.教育资源区域分布不平均

E.其他。请注明------------------

8.您认为采取什么措施能有效缩小贫富差距?(多选)

A.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调整最低工资标准

B.加大教育资金投入,协调地区间教育资源

C.在贫困地区加大计生力度,严惩超生行为

D.完善分配制度、税收制度

E.其他。请注明------------------

9.您对目前中国的贫富差距的缩小有信心吗?

A.很有信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能快速有效控制差距;

B.有,但贫富差距会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客观存在;

C.不确定,希望贫富差距得以缓解;

D.没有信心,这是市场规律作用下的必然

F 其他。请注明-----------------------

10.对于部分国人的仇富心理,您有何看法?(多选)

A.这是正常的心理,对比自己富裕的人天生就排斥

B.富人都是用不正当手段谋取财富

C.这是国人素质低下的表现

D.嫉妒别人对自己没好处,只有一部分人富裕了才能帮助更多人致富E.贫富冲突的必然

F.其他。请注明------------------

备注:

您的联系方式:

您对贫富差距的个人看法:

贫富差距调查报告 篇5

绵阳,一座充满现代时尚气息的科技城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演进,在社会群体利益的不断改善中,分配不公的现象日益突出,贫富差距越拉越大。尽管“富民区”与“贫民区”只有一墙之隔,但有钱人于低收入群体的分化已经越来越明显,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也日益明显。

2010年12月初。通过对社区居民生活消费的观察和调查询问,发现每户家庭基本由丈夫和妻子组成,家庭基本收入也是由两个职业基本收入组成。除基本收入外,一些家庭还通过其它形式取得收入,例如:炒股、网上开店、摆摊等。每个人可通过各种形式取得收入,每种形式的利润风险和基础也不尽相同。因此,大部分的家庭有稳定的收入,而少数家庭收入不太稳定。目前,基础方式收入有:私营、管理、从教、打工、个体等多种方式。这会使居民有一个良好的收入基础。通过述调查结果也可以得知,社区居民民收入较以前有大幅度增长,特别是高管等高收入人群。对于大多数没有一技之长的板桥社区居民来说,他们经济来源就是通过开店来增加家庭的经济收入

从21世纪以来,收入持续增长,这就导致各行业间收入差距较大,所以家庭收入差距持续增长。通过调查结果显示,高收入家庭的收入为低收入家庭的好几倍。这种较大的差距严重影响了我国国民的总体生活水平,导致了富人有钱没处花,穷人仅能维持温饱的局面。认识到这个情况后,、进行了该话题的讨论分析,并从现实中找出原因和处理的方法。

原因分析:

一、我国重视管理人才的培养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管理行业的工资显著增长,并伴有“三保一险”。这就吸引了大量的人员,并且大量的有技术的人才也被吸引。导致大量技术部门反而缺少高级技师,从而带动了技术部门的工资持续上涨,而低级技师的工资却涨幅不大。近几年公务员为万里挑一,而选中者必定为高端人才。因此,我国人员素质的高质量选拔是导致家庭收入不平衡的原因之一。

二、我国就业人口多,就业压力大

我国是目前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13亿的人口站在这地大物博的土地上,显得尤为沉重。现在大学生越来越多,有些城市在大街上闲逛的大学生一抓一大把。而重点大学的大学生并不满足于目前国内的收入,从而走出国门。这就使两端行业拉开差距,一面是工资上涨的争求人才,一面是素质下降的控制人数。就业的压力和人口的众多迫使人们追求高收入低待遇的行业。这会使部分家庭的收入不稳定,人口数量众多会导致在岗就业年龄上限下降,下岗上线人数众多。因此,就业人口众多,就业压力大是导致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太爱面子,自主创业意识不强

某些岗位急需用人,但很少有人问津,原因之一就是太爱面子或者岗位工资太低。尽管近几年国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并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但效果未见明显。一些大学生一毕业,就急着到管理部门享受。

调查总结:

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生活环境日益改善,人民工资持续上升。但有一个问题不得不关注,那就是收入差距悬殊的问题。从近几年来看,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导致部分农民弃田进入城市打工。收入差距过大,会影响我国人民的正常发展,不利于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目前,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种分配方式可减少收入差距的悬殊问题,但其他各种因数却阻碍着这种特性,使其不能正常发挥作用。

我国的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畅通。因此,我们必须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人均收入高的家庭已过万元,收入低的家庭也过千元,但高收入家庭总体所占的比重较小,大部分家庭处于中等水平,由此可见人均收入水平已经由温饱型向小康型家庭迈进。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家庭人均收入仍存在很大的差异,贫富差距仍然很大,另外通过上表可以得出无论家庭收入如何,教育支出都占有很大的比重,由此可见当前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加深,人们越来越重视自己的文化素质,同时也从侧面映射出家长对孩子的付出和重视。

我们还需要从自身出发,树立自主就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多种方式就业观。不能从众,需要自有主张。

即使各个家庭的收入有所不同,但还是将一部分甚至大部分的收入投入孩子的教育中,尽其所能保障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因此,我们呼吁所有的孩子都不要辜负家长给予我们的深切期盼。我们更要努力学习,为自己的将来做好打算。

同时,希望国家能够重视这种收入差距的问题,拿出更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法,使人民的生活更加富裕,使我国的综合实力更加强大

感受:

这次实践调查不仅丰富了我们的业余生活,使我们深刻地了解到,随着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更加注重精神追求,而不单纯只是物质享受。更重要的一点,我们也可以明白父母为我们的付出有多大,他们把收入的大部分都倾注在提高我们的受教育水平以及提高文化素养上,他们每天含辛茹苦的工作,为的就是希望看到有一天我们可以成为国之栋梁。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而父母对我们的恩情则远远大于此,所以我们不能辜负他

们的希望,要更加努力的学习,不断用知识充实自己,为将来的腾飞做好充分的准备。

城乡贫富差距现状调查报告 篇6

[论文关键词]贫富差距 现象 影响 对策

[论文摘要]贫富差距问题是全球许多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会出现的问题,我国自改革开放后贫富差距逐渐拉大并日趋严重的现象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我们应该针对贫富差距的现状提出相关

对策来缩小我国的贫富差距。

中国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年,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社会结构也在发生急剧的变化。平均主义的局面逐渐被打破,居民收人分配差距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中国已由一个平均主义盛行的国家变成一个贫富差距过大的国家。

一、贫富差距的概念界定

了解我国贫富差距现状分析的前提是需正确认识贫富差距的概念。贫富差距是指由于各个社会成员所处的具体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地位和环境不同,而形成的实际占有社会财富的差距。它表现为一定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贫富差距包括收入差距和财富差距两部分。[1]前者主要属于经济问题;后者用个人受教育的程度、科技水平和能力、思想文化修养、知识产权、社会知名度等来表示,通过一定时期各种社会关系诸如个人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健康状况等的综合反映,主要属于社会问

题。

二、我国贫富差距的现状分析

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基于1922年提出。它反映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数量界限,可以有效地预警两极分化的质变临界值,所以是衡量贫富差距的最可行方法。一般来说,基尼系数在0.2以下,表示居民之间收入分配高度平均,0.2-0.3之间表示相对平均,在0.3-0.4之间为比较合理,同时,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贫富差距的警戒线,认为0.4-0.6为差距偏大,0.6以上为高度不平均。据此,中国的贫富差距已经超过了国际警戒线。

今年来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的基尼系数还在攀升。贫富差距在我国的表现如下:

(一)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呈扩大化趋势。最近,中国社科院在发布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2008)》其中指出,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出现全方位扩大。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额差距增加了近12倍。数据显示,1978年至2007年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增加了7.5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7.3倍。但1990年以来农民收入的增幅明显低于城镇居民,二者之间绝对额的差距逐年扩大。2007年是改革开放以来差距最大的一年,城乡居民收入比却扩大到3.33∶1,绝对差距达到9646

元。[2]

(二)除了城乡之间,我国各行业之间收入差距也在明显加大。由于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如法制不够健全、市场竞争机制不够完善等弊端,另外,又由于国家政策的相关保护,从而导致行业垄断现象仍然存在。当前,垄断行业主要包括电力、电信、民航、铁路、石化、金融、保险、烟草、煤炭、房地产等部门。这些垄断性行业凭借垄断经营的特权及国家政府的特殊保护,与其他行业进行不公平竞争,从而取得高额垄断利润,使行业间差距不断扩大。最近,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作出的一份评估报告指出,在北京,高收入行业职工工资增长速度快于低收入行业,将两者差距进一步拉大。报告举例说,证券业、航空运输业、银行业等行业的职工年薪能达到10万元以上,而纺织业、农业、文体用品制造业等行业的职

工年平均工资却低于2万元。[3]

(三)区域间贫富差距扩大。区域间的贫富差距主要表现在东部和西部之间的贫富差距。据国家统计局数字表明,1999年,东部地区人均GDP为10732元人民币,西部地区为4302元; 到2005 年,东部地区人均GDP为22200元,西部地区为8970元。6年间,东西部人均GDP差距由6430 元扩大到13230 元,增加了1倍多。2006年,西部12个省市自治区GDP总和不到人民币4万亿元,约占全国GDP的17%; 而东部地区GDP达到2万亿元的省份就有3个,其中江苏省为21500亿元,山东省为22000亿元,广东省为

城乡贫富差距现状调查报告 篇7

201001012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普遍的提高,但是收入差距在近30年以来一直保持着扩大的趋势,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以下我将会从我国贫富差距的现状和收入分配改革两个方面对这个问题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我国贫富差距现状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对收入分配方式进行改革,把劳动者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同其报酬挂起钩来,这极大地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尤其在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我国粮食产量也连续多年创下新高,粮食价格的提高一度使得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呈缩小趋势,但是1984年以后,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从农村往城市转移,收入差距开始扩大。紧接着的央企分配制度改革、非国有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得城市居民的整体收入水平增长速度快于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再次扩大。在全国范围来说,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趋势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我国贫富差距现象最好的解释,也是整个社会收入差距的主要“贡献者”。从1978—2011年,城乡居民收入分别由343.40元、133.60元增加到23979元、6977元,说明整体上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也越来越大,从1978年的209.8元扩大到2011年的17002元,城乡收入比也从1978年的2.57增加到2011年的3.44,(如下图,虽然城乡收入比曲线有所波动,但是整体上是增长的趋势)。再考虑到城乡在医疗、教育等非单纯收入方面的差距,城乡居民之间的差距还更大一些。

2、地区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

在我国,各地区间的收入差距也很明显,整体来说就体现在东、中、西部三大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从城镇收入来看三大地区1980年收入比为1.06:0.98:1,1999年为1.48:1:1.06,有明显增加;从农村收入来看,三大地区1998年的人居收入比为1.94:1.35:1,明显高于城镇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从各省区人均GDP来看,2011年东部地区的天津人均86496元、上海82560元、北京80394元,中部地区安徽25395元、广西25449元、江西25988元,西部地区西藏20152元、云南19038元,人均GDP最高的天津是中部省区安徽的3.4倍,是西部省区西藏的4.3倍,地区差异一目了然。

3、行业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

根据相关资料统计,行业间平均劳动报酬最高与最低之比在2000年为2.62倍,2003、2004年分别提高到3.98倍和4.25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资研究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收入最高和最低行业的差距达到15倍,从目前的资料看,中国行业收入差距已跃居世界之首。而且有些行业之间收入差距会更大一些,如电力、金融、通讯、石油、房地产等行业要高于煤炭、机械、纺织、建材等行业职工收入的10倍以上。面对行业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现实,国家的政策往往是采取调低高收入的办法。这种办法实施之后,高收入行业便采取了对

策,使得灰色收入和各种福利横行,最后的结果是高收入没有调低,低收入没有调高,社会贫富悬殊没有得到有效缓解。

4、个体的收入差距的扩大

2011年9月8日,世界著名商业杂志《福布斯》公布了“2011年中国富豪榜”,三一集团董事长梁稳根以个人净资产93亿美元登顶榜首,百度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以92亿美元屈居亚军,东方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行以68亿美元排名第三。与此对照,目前我国还有很多连温饱都没有解决的家庭,这两类个体之间根本无法比较,其差距简直就是天壤之别。再如,上市国企高管的工资是一线职工的18倍左右,是社会平均工资的128倍左右。

按照国际上通用的基尼系数(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根据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低于0.2为收入绝对平均,0.2-0.3为收入比较平均,0.3-0.4为收入相对合理,0.4-0.5为收入差距较大,0.5以上为收入差距悬殊)分析,我国基尼系数2010年超过0.5,已跨入收入差距悬殊行列,财富分配非常不均,已经达到社会容忍上的红线。这也是影响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最不利因素,是社会矛盾的根源所在。

二、我国的收入分配改革

(一)收入分配制度的不完善和其不利影响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我国30 多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物质财富增长很快,我国的经济实力也由1978年的世界15位上升到2011年世界第2位,仅次于超级大国美国。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在于,收入分配改革严重滞后于经济快速增长,这直接导致了居民消费率持续下滑,成为改善民生、扩大内需、维持国内稳定、建设全面小康与和谐社会的巨大障碍。

分配问题难以解决,居民收入增长赶不上GDP增长,劳动报酬增长缓慢,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收入差距持续拉大,贫富分化日趋严重,导致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了较为突出的问题。

第一,人数最多的中低收入者购买力低下,使我国内需长期不足,致使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出口依存度过高,过度依赖外需,这是我国

经济发展的畸形模式,也使我国经济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受到严重冲击而不得不通过40000亿投资扩大内需来应对经济危机的巨大影响。

第二,地区间收入分配不平衡,差距不断扩大。改革开放以来,中、东、西部发展失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地区是最低地区的5.16倍。东部地区集中了全国大部分的国民收入,且其占全国的比重还在不断上升,而中、西部地区收入占全国的比重呈逐步下降的趋势,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差距不断扩大。

第三,城乡间收入分配不均衡,差距不断拉大。目前占全国40% 多一点的城镇人口获取了全国近70%的国民收入,而占全国近60% 的农村人口仅获取全国30% 的国民收入,收入分配明显向城镇倾斜,城乡差距不断扩大。

第四,收入向高收入群体集中,贫富差距不断扩大。据统计,占人口80%的中低收入群体只获得全国60%左右的可支配收入,而20%的高收入群体却获取了全国40%左右的可支配收入,并且高收入群体收入的比重有不断提高的趋势,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当前我国收入分配格局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发展方式转变正在产生越来越明显的不利影响: 一是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导致居民购买力不足、消费倾向下降,引起消费需求的不足。按照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高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要小于低收入者。因此,居民收入差距越大,收入越向少数富人集中,社会总体消费倾向就越低;二是资本主导导致劳资矛盾尖锐化,带来收入差距的扩大,使得劳动群众的生产劳动积极性、创造性受到伤害,不利于效率的提高;三是高收入群体所占的比重有不断提高的趋势,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四是我们一直奉行“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导致长期以来国内需求不足,而内需不足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普通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的比重过低。

(二)分配改革的途径探索

1、初次分配改革

初次分配是指初次分配指国民总收入(即国民生产总值)直接与生产要素相联系的分配。在社会分配中,初次分配注重效率,是按贡献分配。该贡献包括对创造利润有益的各种因素,如资金、技术、管理、生产资料、劳动力、信息、市

场、营销等。谁能利用这些要素作出贡献,就能获得相应的利益。这样群策群力,效率便得以提高。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逐步使我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这些政策对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下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环节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而分配制度改革的重中之重则是初次分配改革。重视初次分配中的效率与公平的辩证统一,大幅度地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才能彻底矫正当前分配严重失衡的格局。才能增加广大劳动者的收入,缩小各领域的收入差距,由此才能迅速提高我国长期走低的消费力,同时,使更多的劳动者和居民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有利于充分调动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增加新的经济发展动力。这就是分配关系的调整和完善对生产的促进作用,并且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但现实却是长期以来,我国没有对初次分配领域的改革并未给予应有的重视。消费归根结底是由收入决定的,解决消费不足的问题应从提高国民收入中劳动报酬所占比重入手。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工资收入在我国初次分配中所占份额过低,且增长速度明显低于企业利润的增长速度。如果以分配率(劳动报酬总额占GDP的比重)来衡量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是否公平,可以看出我国劳动者的报酬总额占GDP 的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据官方统计资料显示,从1997 年到2007 年,劳动报酬总额占GDP 的比重由53.4%降到39.7%,这表明劳动者的工资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所占的份额持续下降,劳动报酬率和国家的富裕程度严重不相适应。我国工资收入在初次分配中比例较低,这也使我国的劳动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较低。据统计,1978年到1983年,我国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从42.1% 上升到56.5%,然而,从1983 年到2005 年呈持续下降态势,其中只在1993-1996 年略有上升,2005 年的比重为36.7%,比1983 年下降了19.5个百分点。美国国民总产值的70%是劳动报酬,其他国家的分配率也普遍都在54% ~ 65% 之间,多数国家的分配率在50%左右。从1978 年到2005 年,与劳动报酬比重的持续下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资本报酬(企业利润)占GDP 的比重上升了20 个百分点。

由此可见,我国国民收入分配已处于失衡状态,如果任凭这种状况继续发展,必将严重影响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从以上数据中,我们不免有一些担忧。目前我国存在的资本利润侵蚀劳动报酬,资本与劳动关系失衡,进一步挤压了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现阶段我国的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已由按劳分配为主逐渐转向按要素分配为主。我们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一般规律和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进程可以知道,这一分配方式的变化所带来的后果,就是随着私人产权的相对扩大,资本的收入份额也会相对扩大,劳动的收入份额则相对缩小,从而拉大贫富收入差距,导致劳动与资本的对立加剧,两极分化自然出现,使绝对富裕和相对贫困并存。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我国就不会出现两极分化。及时改革分配制度,扩大按劳分配的范围,提高按劳分配的地位。在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中,提高劳动报酬的占比,降低资本报酬的占比,纠正削弱公有制经济与按劳分配主体地位的错误做法。这就需要建立完善的工资制度,确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遏制劳动者报酬占国民收入比重持续下降势头。同时,应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拓宽投资渠道,特别是应尽快缩小存贷利差,提高住户财产性收入水平。在初次分配领域的改革过程中也需要保护资本要素的合法权益,特别应保护技术进步带来的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所产生的资本要素所得。

2、再分配改革

收入再分配是出于公平和均衡发展原则进行的分配,主要以政府为中介,通过所得税、社会保障、社会救济等无偿转移手段,纠正单纯依赖市场进行分配所产生的偏差,收入的主要流向表现为企业部门、住户部门向政府的转移和政府部门对住户部门的转移,分配结果形成各个部门的可支配收入,它代表了可以用于消费的最大数额。统计数据显示,1992 至2008 年我国住户部门初次分配比重从66%下降到57%,再分配比重由68%下降到57%,呈双降趋势。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既需要解决好初次分配的问题,也需要高度重视再分配的问题。

由于我国在初次分配领域存在诸多的不公平现象,所以再分配就是扭转不公平的一个补充措施。人们都把再分配形象比作切蛋糕,那么,蛋糕越大分配起来越容易,既实现公平又兼顾效率。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再分配中也存在一些突出、急需解决的问题。据统计,我国工薪阶层税收占个税总额的比重在65%左右;而

在美国,年收入11.3万美元以上的纳税人占美国纳税人的10%,他们缴纳的个税占联邦个税总额的71.22%。同时必须看到,中国工薪阶层纳税一般是所在单位从工资里直接扣划代缴,也就是说一个都不能少。而高收入阶层由于收入来源复杂,存在大量的逃漏税现象。这对收入分配不公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总体上说,中国的再分配还有相当大的改革空间。应着重增强政府转移支付功能,要加大二次分配过程中政府部门向住户部门转移支付的力度,改变近年来住户部门在二次分配中收入净流出的不正常现象,并通过二次分配逐步提高住户部门可支配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

3、改进完善财政税收制度

主要是减负、多收、多转移,即通过调整流转税和所得税比重结构、增值税扩围、继续研究健全对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减免税费政策等实现减轻税负;通过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提高国有企业税后利润上缴比例并扩大范围、改进对非劳动收入的个税征收办法并调高其税率,探索试行房产税等实现合理多收;同时继续改进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进一步加大向社会保障基金、“三农”、贫困地区和城乡低收入居民的转移支付力度;合理调整政府间财政收入划分,逐步实现各级政府事权与财力的对等,促进全国范围内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还要强化对政府“三公”支出的监督,控制并减少其支出。

4、抓好配套改革

一是改进完善土地、矿产、能源等各种资源配置制度,整治低价或无偿占有土地、矿产资源问题,从源头上防止资源配置不公造成的收入分配不公。二是进一步健全生产要素市场,打破行政权力对商品、劳务、资本和技术等要素市场的分割,促进要素自由流动,为形成市场均衡价格打好基础。三是进一步打破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改革户籍制度,着力促进常住城镇的农民工转变为市民,逐步减少农村人口,从根本上降低农民增收的难度。四是在金融、工商管理等多方面加大对非公有经济的扶持力度,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贷款难、税负重、非市场化干预多等问题,为其正常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以利于促进增加其职工的工资。五是深化国有垄断行业改革,认真落实打破垄断的各项措施,允许并真正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进入相关领域,以利于从根本上促进缩小行业之间收入差距。

5、打破行业垄断,限制国企及垄断行业的高收入

我国行业间的收入差距已经居世界之首,目前最高行业与最低行业的收入差距已扩大到15倍,国企及垄断行业的收入过高将会影响到行业间的均衡发展,而进入这些企业往往是凭借权力、关系,制约了劳动力自由公平的竞争,打击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将会使人们产生仇富心理,影响社会安定,也会对经济发展不利。

行业的收入差距并不完全是市场竞争形成的,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市场准入方面的行政限制带来的,依靠行政垄断、特许经营、资源能源金融垄断获得的,甚至是通过各种寻租形成的。行业间收入分配不公基本上与市场竞争、劳动者能力、教育程度和付出成本挂不上钩, 垄断行业获取了高于其他行业的垄断收益。行业收入差距大是分配不公恶化的表现,有违市场规律。如果垄断格局不打破,这种收入分配的格局必然存在,并成为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

要打破行业垄断,一是要引入竞争,进一步开放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国家发改委宣布“国家有关部门将深化电信、铁路、民航等服务行业改革,放宽市场准入,引入竞争机制,推进国有资产重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就目前国有垄断企业现状分析,绝大多数的国有垄断行业和领域如教育、医疗、卫生、基建、公共事业等都应让更多民营资本进入;二是要完善政府对垄断行业的监管制度,进行垄断行业的成本监审、举行价格听证等监管行为,使定价更透明化;三是限制国企高管的高薪,把高层管理人员与一般工作人员的薪酬差距控制在一个合理范围之内,进行有效的监管,实行公务员的阳光工资制度等。

三、总述

收入分配问题早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领域的问题了,它关乎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收入分配差距的逐渐扩大已经影响到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稳定,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制约了我国的改革和发展,是影响我国稳定发展的最大内部因素。怎样能达到共同富裕是目前人民和政府都在积极思索的问题,解决好相关问题不会是一蹴而就,但是绝不会是不可解决。我们期待着政府加快实现“共富”的进程,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需要。

参考资料:

1、《从我国居民地区间收入差距看未来收入差距发展趋势》

刘晏卓

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3、《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与我国收入分配改革》

中共江苏省委党校 李炳炎

4、《深化收入分配改革,促进实现共同富裕》

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兼薪酬专业委员会会长 苏海南

5、《收入分配改革:摆脱“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

华南师范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 刘志铭

6、《收入分配改革需要政府“让利于民”》 浦江潮

7、《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发展趋势研究—基于ARIMA 模型的预测分析》 薛嘉春 韩建雨

8、《我国收入分配改革探析》

重庆师范大学政治学院 王梅

9、《以公平与可持续为目标的收入分配改革》

城乡贫富差距现状调查报告 篇8

11级思政专转本班冯芊芊1120220098

【摘要】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的迅速的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的提高,但是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不断地扩大地趋势。本文对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从各方面阐述了产生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原因,并解决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的对策。

【关键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引言

城乡关系始终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一个根本问题。30多年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随着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的很大的提高与改善,整体由温饱向小康型转换。由于经济的快速的发展,造成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也成为了人们的关注的焦点。同时我们看到了,在社会收入分配方面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其中,收入差距,特别是城乡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人们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社会一个无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因此,中共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十六届三中全会又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摆在“五个统筹”之首的位臵,十六届六中全会强调指出,要加快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

全面研究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状况,深刻剖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并且提出关于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对我国的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保证了社会地稳定,创建和谐社会,使城市和农村之间人们的收入的差距不断地缩小,以达到共同富裕,都具有很大的现实的意义。

一、概念的界定

1)收入

收入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由于划分角度的不同,收入具有不同的含义。按收入的主体划分,有宏观上的国民收入、部门收入、行业收入,中观上的企业收入和微观上的个人收入;按收入的形式划分,有货币收入、实物收入;按地域划分,有城市居民收入和农村居民收入;按收入的来源划分,有劳动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等。以上由于收入的定义不同、资料来源及收集方法不同,不同途径下产生的收入数据就会很不一致。

2)收入分配

收入分配是一个非常大的概念,它是对收入在各主体之间进行分配的各个方面问题的一个总称,由于涉及到很多与收入分配具体相关的研究对象,形成了不同的研究方向。研究的内容包括功能性收入分配与规模性收入分配,研究的角度可以从宏观上研究国民经济总体收入分配,也可以从微观角度研究某个具体个人或单位的收入分配。

收入分配是一个综合性的名词,它是一个包含许多相似、相近或者相对概念的名词。只有弄清楚它的真正含义,才能更好地理解问题的实质。不能混淆收入分配和财富分配,财富分配是指国民收入的分配,分配的物质对象是一年内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不能混淆收入分配和经济分配。经济分配主要分配某个特定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社会产品及长期积累的社会财富。收入分配则是在国民收入分配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税收等政策工具进行收入分配的最终结果,即个人可支配收入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按劳分配与生

产要素按贡献分配相结合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收入分配差距

收入分配差距是收入分配结果得体现,是收入在经历了初次分配与再分配过程后形成的人们收入之间的差距。收入分配差距包括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绝对差距是指用货币或实物表示的不同群体和个人之间的收入差距,通常用绝对数表示,通过它可以了解不同阶层居民的富裕程度差别,在考察贫困程度时较常使用。而相对差距是用收入的相对比或各阶层居民收入所占的相对份额表示不同群体或个人之间的收入差距,通常用相对数表示,它在评价收入分配公平与否时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城乡居民差距的现状分析

城乡差距根本地表现为收入差距, 城乡收入分配是否合理反映社会的协调发展程度, 它会进一步影响经济整体的健康和持续发展。农民收入状况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化程度的综合反映,是影响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的关键因素。我国收入差距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①城乡收入差距,②城镇居民收入差距,③农村居民收入差距,④地区收入差距。1978 年以来的经济体制改革改变了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配臵机制和城乡各自内部的收入分配制度。

随着经济的快速的增长,城乡居民的收入迅速提高的同时,农村与城市之间,农村内部之间的差距也逐步拉大。

②城乡收入差距过大,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

基尼系数是国际上通行的衡量收入差距的指标。一般来说,低于0.3属于收入过分均等。高于0.4属于差距过大。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随着中国城乡之间由政治分层逐步转化为经济分层,基尼系数尤其从90年代以后有逐年拉大之势,2001年达到0.459,已经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进入不安全状态。

1.收入差距扩大

目前, 反映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最主要指标分别是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改革开放以来,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出先缩小后扩大的变化过程, 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84):我国改革开放前,政府的工作重点是重工业,实行农业支持工业策略,工作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城市"由此形成了很高的城乡收入比;1978年-1984年期间由于我国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政策,农村经济体制不断地变化,极大地释放农村的劳动生产力,农村居民收入迅速地增加,六年期间总共增长165.9%,而城市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完全的展开,从而城市的居民收入在六年间只增长了89.6%。

第二阶段(1985~1994): 这一时期改革的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企业承包责任制的实施、非国有经济的发展等使城镇居民收入大幅增加,由1985年的2.43倍上升至1994年的2.86倍

第三阶段(1995~1997):由于我国于1994年和1996年两次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大量的农民流入城市,农民的收入也增加,城乡之间有所缩小,由1995年的2.71倍下降至1997年的2.47倍。

第四阶段(1998~201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迅速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指数由1998年的2.51倍上升至2009年的3.333倍,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这是政府采取相应的政策,对于抑制 城乡收入差距起到了积极作用,2010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回落,达到3.2284:1。

2011年第一季度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速度更是城镇居民的2倍。根据报告,今年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6778元,实际增长12.3%。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比城镇居民收入高出2.5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上年同期的2.77:1缩小到2.72:1,为近年来同期最低,并连续三年呈缩小态势。

中国30年间城乡收入差距在不断波动中呈上升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经历了一个“由缩小到扩大”的变化过程。

2.社会福利差距 扩大

我国城乡居民不仅统计收入上存在较大差距, 在收入统计之外, 享受的各种社会福利也存在较大差距。很多社会福利实际上是居民的一种隐性收入。

3.财产差距 扩大

对城乡居民的财产情况目前尚无准确的统计, 但从城乡居民的储蓄存款余额来看, 城乡之间的差距相当大。

4.生活水平差距 扩大(从恩格尔系数来看城乡居民的差距)

城乡收入差距的最终反映是生活水平的差距。1999 年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水平为6796 元, 而农民人均消费水平只有1927 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是农民人均消费水平的3.53 倍。事实上,近十几年来城乡消费水平的差距一直在扩大。1978年到2011年城乡收入之间作比较。

5.不同地区之间的城乡居民之间收入也是有差距

通过不同我国不同地区的城市之间,农村内部的居民的收入情况作对比

二.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存在和扩大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城乡居民收入的扩大呢?原因是多方面的,导致城市与农村之间收入的差异。概括起来分为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两大类。

1)历史原因:产业偏向政策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形成的历史原因

a)重点放在重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

b)工农业产品“剪刀差”过大是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历史原因。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国内国外种种原因,我国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战略。在这种战略选择的安排下, 国家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低价收购农产品, 将农业剩余转化为工业利润。

同时我国是个典型的二元结构的国家,由于二元结构的影响,使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不断地拉大。

2)城乡分割管理体制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根本原因

建国以后, 我国实行了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模式, 使城乡在劳动就业和社会福利两方面构筑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壁垒, 不仅伤害了广大农民的感情, 也限制了农民平等竞争的权利, 表现在:

第一、在劳动就业方面: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将农民限制在土地上, 限制了城乡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第二, 在社会福利方面: 城乡居民在享受各种补贴和社会保险费用方面差距十分悬殊。

3)城乡不同的分配制度促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形成我国分配制度的改革旨在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然而, 在我国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从一开始就直接面向市场, 农民在自主经营的同时, 自担风险、自负盈亏, 实行的是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 剩下的就是自己的 分配原则。同时, 农民在市场化的条件下, 不但要面临市场竞争, 还面临着自然风险, 收入不稳定。

现行分配制度方面的原因。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在这种分配体制下,个人收入多少,不仅与自己提供劳动的质量成正比,而且与个人所占生产要素的多少和质量存在密切联系,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差异对个人收入的影响是巨大的。

4)现行农村财税体制在客观上强化了城乡收入差距

第一, 农民承担着本应由政府投入的公共产品开支。

一是农村公共产品的投资由农民承担。

二是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经费由农民自己承担。义务教育作为基础性教育, 具备公共产品的性质, 应由国家来承担。

三是乡镇政府的经费完全来源于农民。乡镇政府作为一级政府部门, 其经费不是来源于国家税收, 而是来源于农民, 这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第二, 农民承担着与收入不相称的高额税费

一是, 农民的税费远高于城市居民。

二是农村的税收基本上实行“人头税” , 即不考虑纳税者年龄大小、承包田地的多少和收入的高低, 都得交大致相同的税费

三是农村没有对贫困人口实行税费减免政策

5)农村的人们自身的原因

四、解决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对策

1.深化农村改革, 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 消除价格“剪刀差”

2. 改革现行户籍制度, 允许城乡居民自由迁徙, 消除农民进城务工的政策性障碍; 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 消除农民低素质障碍,, 加强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培训

一是取消限制农民进入城镇务工的各种地方性规定,二是认真清理对进城务工农民的各种不合理收费, 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进城务工农民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数量;

三是在工资水平方面保证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坚决杜绝对农民工的工资歧视和工资克扣现象。

3. 改革农村财税体制, 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第一, 国家应改变其在农村公共物品提供上长期缺位的局面, 担负起农村公共物品投资主体的角色

一是国家要加大对农村公共物品的投资。

二是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

第二, 改革不合理的税收体制, 减免农业税收。

一是改革“ 人头税”, 使所征税额与纳税者的能力、收入和承包田地多少相联系。二是取消农业特产税,三是减免农业税费,减轻农民的负担

四是对农村特困人口实行税费减免, 帮助这部分人口脱贫。

4.建立和完善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和福利制度

二元的社会结构必然带来二元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由于社会保障及福利制度直接与城市户口联系,所以要加强对农村户籍的管理,不受限制。

5加强政府的管理的制度

五.结束语

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的要求,也是我国现阶段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目标。城乡居民之间收入也会影响到这一目标的实现,要缩小这之间的差距,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不要受到城乡二元机制的限制,为农民提供均等的就业机会和教育机会,能够使农村的孩子走出农村,到城市来发展,政府加强和促进农民的财政的支持力度,和谐发展,与城市同步的发展,增强农民的自身的能力。这样以来,可以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分配的差距。

参考文献:

1.《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实证研究》白贵 张静伟

2.《城乡差距扩大的表现_原因与政策调整》 郭玮

3.《浅论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成因和对策》 李华

4.《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的制度成因探析》彭岚

5.《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成因与对策》郑书耀

6.《现阶段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研究》韩丹

7.《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王昊

8.1978-2010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9. 2011年我国按收入等级分城镇居民家庭基本情况(《中国统计年鉴2012》之表10-7)

10.我国居民人均收入的季度数据(单位,人民币元)

11.1978-2011年中国经济统计数据

12.《告显示中国城乡收入差达到3.23倍 》出自《法制晚报》

13.农村居民人均收入

14.城镇居民人均收入

15.中国历年GDP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6. 1978年—2010年中国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及恩格尔系数

17.2011年我国东、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城镇居民家庭基本情况(《中国统计年鉴2012》之表10-6)

城乡贫富差距现状调查报告 篇9

摘要:近年来,教育公平一直是我国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而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又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缩小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差距的客观要求。本文将主要分析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的主要现状及其归因,希望能引起社会各界更多人士的关注,将中国教育越办越好。

关键词:教育公平城乡义务教育 现状 影响因素

一、基本概念

(一)教育公平

我国学者对教育公平内涵的界定众说纷纭。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原所长兼党委书记,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朱小蔓教授对教育公平内涵的界定,是被大家广泛认可的。所谓教育公平是指“全体社会成员可以自由、平等地选择和分享各层次公共教育资源。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教育公平应包含教育起点的公平、教育过程的公平和教育结果的公平,而且是三者的统一体”。

(二)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义务教育又称强迫教育和免费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的特点。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的义务教育年限为九年,这一规定符合我国的国情,是适当的。

(三)衡量指标

衡量教育发展差距,可以对教育发展水平的相关指标进行比较。教育发展水平一般包括教育发展的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对教育发展数量与质量的测量可以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是从教育的结果看,用学生的考试成绩,在校学生人数,入学率,毕业生升学率,毕业生升学率或毕业生就业率等指标来衡量;另一方面是从教育的过程和投入来看,用教育教学设备的备用与使用、教师的学历结构、生均经费、教师平均工资、生师比等指标来测量。比较理想的办法肯定是通过对教育结果的直接测量来确定教育发展水平,但现实中由于教育收益的迟效性、长期性和潜在性,在教育质量方面往往难以准确地直接测量,代替的方法是通过对教育过程与投入因素的测量,间接地反映教育质量。

二、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现状

(一)教育投资 一定的经费投入是办学的保证,经费分配的差距是教育差距最直接的表现。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严重匮乏导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①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债务危机严重。在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期间,农村各级地方政府为了完成“普九”任务,在地方财政赤字严重的情况下,督促农村中小学举债进行学校危房改造、建设新校舍以及配备其他相关硬件,导致众多学校债台高筑。这样的危机对正常教学秩序产生了严重干扰,相关教育政策无法实习。更甚者,有些农村学校为了维持正常学校开支,变相加收学费,导致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收费政策无法落实,农村贫困学生得不到正常救助,从而出现辍学的情况。

②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危房率居高不下,相关教学设备奇缺。由于农村地区地方财政赤字严重,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无法保障,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校舍长期得不到修缮,致使危房发生率持续增加。除此之外,农村中小学还无力配备物理和化学实验室、英语语音教师;购买教学仪器、挂图、图书资料;更新体育设备;改善师生生活环境等。城乡办学条件的差距直接导致了城乡义务教育质量上的差距。

(二)师资水平

教师质量是教育质量的关键,中国城乡教育的差距不仅表现为义务教育经费分配的不均衡,而且同样严重地表现在义务教育领域的师资水平上。师资的质量、数量和年龄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地区的教育水平。城乡师资差距集中反映在质量、数量、年龄结构三个方面。

①质量:据可靠调查显示,全国教师的学历提高非常快。2002年,小学、初中教师学历达标率已经分别达到97%和90%,但义务教育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城乡差异很大。小学和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城乡分别相差2.2个和7.6个百分点。2004年,农村小学高级教师的比例为35.9%,农村初中一级及以上职务教师的比例为32.3%,分别比城市低8.9和14.5个百分点。另外,代课教师主要在农村。不仅在教师学历水平上城乡差距显著,而且在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职务上,城乡差距也相当突出,农村小学和初中教师中高级职务比例大大低于城市。

②数量:教师资源城乡分布不均衡,偏远农村地区教师缺编严重。从2002年的情况看,全国小学平均生师比为21.04:1,其中,城市小学生师比18.74:1,农村小学生师比为21.88:1。全国初中平均生师比19.29:1,其中,城市初中生师比为16.67:1,农村初中生师比为20.16:1。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高等教育,尤其是教师教育的大发展,曾经在中国义务教育中占有相当比例的代课教师开始渐渐淡出历史舞台。但在农村,由于经济困难,教师工资不能及时足额发放,农村出现了教师有效需求不足的状况,一方面是农村合格教师紧缺;另一方面是高校毕业生不愿到农村学校去任教。③年龄结构: 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中国农村正在经历着一些历史性的变化。以现代工业文明为标志的城市化进程促使大批的农业人口开始了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加之多年来成功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农村教师队伍,尤其是小学教师在总量上长期处于饱和状态,进而使年轻的、新的教师力量难以充实其中,致使农村教师队伍老龄化现象严重。与其相反的是城市中中小学大规模扩张,凭借良好的办学条件、较高的福利待遇不断吸收包括农村优秀骨干教师在内的新生力量,教师队伍朝着年轻化和高学历化方向发展,从而在年龄结构上又一次与农村拉开了距离。

(三)入学机会

从教育公平的角度出发,入学机会公平体现的是一种起点意义上的教育公平。当前中国城乡差距一个最为重要的体现就是没有给予城乡学生以同等的受教育机会,主要体现为各个阶段入学机会上的分配差异,且这种差异随着教育等级的提高而扩大。

①小学阶段: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1999年,中国学龄儿童的入学率从1985年的96%提高到了99.1%。但由于中国学龄儿童的基数相当庞大,尽管有如此高的入学率,没有入学的儿童数量实际上也达到了110多万人。这些数据虽然没有进行城乡的区分,而从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除法特殊原因,如残疾等,在城市不能接受小学阶段的义务教育已经很少了,因而,失学的数字基数基本上都在农村。当大批城市学龄儿童在为优质的教育资源展开激烈的角逐的同时,几千万同样的农村学龄儿童却在为能否上学而痛苦挣扎。

②初中阶段:对于城乡初中阶段入学机会的差距,可以从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的情况来加以分析。由于初中阶段接受教育成本的提高,农村初中的辍学现象也较小学阶段更为普遍。在1995年之前的六年间,辍学率都超过5%,后来有所下降,但仍然维持在3%以上。另据袁桂林对部分农村地区初中辍学率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多数农村地区辍学率大大高于官方所公布当然数字,从而与国家规定的3%以内的“普九”标准相距甚远。

③高中阶段:在义务教育阶段存在的城乡之间教育机会的差距,到了高中阶段进一步扩大。表现在对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的占有上,重点高中或示范高中是目前中国教育最为稀缺的资源之一。有关重点或示范高中的生源身份缺乏详细的统计和分类,但就当前的社会事实而言,城市学生进入此类学校的概率肯定远远高于农村。所以,从优质高中资源的占有上来考察城乡学生受教育机会的差距,可能高得惊人。

三、城乡义务教育差距归因

以上对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现状的描述深刻地揭示了当前中国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的严重性和广泛性。长期以来,我们对这些太过熟悉的差距现象漠然视之,而失去了理性上的审判。要改变这种失衡状况,需要拨开表面迷雾,去探寻问题的根源。

(一)实质

城乡义务教育差距问题的实质是贫困问题,而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不平衡的大国,农村教育贫困有其复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对于其主要因素的探讨众说纷纭,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①先赋性因素:这种观点有点近似于“环境决定论”,他们认为,农村地广人稀、公共设施落后、信息闭塞;学校规模小、教师数量少且素质较低;有些地方还存在大量复式班等,都造成了城市义务教育差距的主要因素,而且都是由农村自然环境多造成的先赋性特征,无法通过其他渠道改变。

②经济因素:持这种观点的人坚信经济是教育发展的基础,认为城乡义务教育差距从根本上来说是城乡经济的差距,或者说城乡义务教育差距实际上是经济差距的问题,农村教育贫困是农村经济贫困的直接后果,因此,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路径在于提高农村人口的收入水平。

③文化因素: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受制于地方文化传统和个人教育观念,越是文化先进的地区,教育越是受到重视,人们对教育投资的积极性也越高。由于城市文化具有重视教育的内在特质,因而其教育发展水平相对较高。而在农村,由于农民的受教育水平较低,生活世界狭窄,接受外来信息少,更容易形成文化上的保守主义。

(二)政策失当

一些教育不公平现象的产生与政府公共职能的缺失有关,根本原因在于政府未能明确意识到义务教育不是非公共产品,也不是准公共产品,而是纯公共产品,应由政府全部承担,是政府的职责所在,不应让老百姓分担其成本。政府未能尽到应有的职责,未能很好地贯彻有关法律法规的精神,让老百姓埋了不应该埋的“单”。同时,政府对仅有的资源配置不够合理。据资料统计,国家承担全国教育投资的9%大部分进入国家直属大学,省级财政承担的13%进入省属大学和部分中学,其余部分由下级财政承担,而下级财政很难解决一些具体问题。那么义务教育阶段的费用也只好落到了老百姓的身上了。

结合前几个星期在无锡芦庄实验小学实习所见所景,与家乡农村小学相比,结果可想而知。不管从师资力量、教学管理还是硬件设施、教学环境上,农村小学落后太多。如,芦庄小学各个教室都配有电脑,投影仪,活动的光滑黑板。而农村小学只有简陋粗糙的固定黑板。教育作为一个国家的根本,其公平性应得到人们广泛关注。在中共“十八大”新闻中心举办的第二场网络访谈中,教育部部长、党组书记袁贵仁,山东大学党委书记李守信等人就关于“中国的教育公平”进行了观点的阐述。这显示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已经进入由注重满足就学机会到重视就学质量、强调公平和效益的历史阶段。当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懈的努力,共同促进教育公平!

参考文献:

[1] 张玉林.中国城乡教育差距[J].战略与管理,2002(6).[2] 史瑞杰,公平与效率研究进展[J].哲学动态,1998(5).

上一篇:出纳实务实训总结范文下一篇:党支部2013年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