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课堂教学应多一些等待
贵州省岑巩县岑巩中学 向磊
(此文于2008年10月10日发表在考试报第509期)
在不少的课堂上,由于教师过分追求教学的“完美”、“圆满”,担心时间被耽搁而完不成教学任务,总是把学生的提问、思考、解答、当做“例行公事”,置学生于课堂以外,教学就成了演译、完成教案的过程。化学课堂是学生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学习化学的乐园,是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动基地.课堂上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化学活动的机会,这就要求教师学会耐心地等待。
1、等一等,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
教学时为避免学生出错,教师常会亲自上阵,尽可能的扫清路障,确保学生解决问题的畅通无阻。
如讲《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这一节内容时,教师示范“写”、“拆”、“删”、“查”四个关键的步骤,再让学生跟着练习,就这样,学习难题轻松地突破了。应该说,教师这样的处理,确实让学生少走了许多弯路,甚至不走弯路。可是,这样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吗?其实,教师应该相信学生,等一等,让学生去尝试、去碰壁、在碰壁中引发思考,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他们的发展。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又总是担心学生学不好,总是牵制着学生的思维,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影响着学生.其实,大胆地暴露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尝试中体验,在障碍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体现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而这样的获取的知识也是学生最容易理解的,记忆最为深刻的。
2、等一等,给学生一个交流的时空
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当一个学生的想法正符合教师所需要的想法,教师马上“鸣锣收兵”,开始下一环节的教学。
如学习<< 钠的性质>>这一节内容时 ,教师创设一个“疑”境:首先展示钠的试剂瓶,让学生闻一闻液体的气味,并观察钠是处于液面上,还是液面下? 问题1: 钠为什么要保存在煤油里,为什么能保存在煤油里? 其次,用滤纸擦去煤油,用小刀切去表面,露出钠的”庐山真面目”让学生观察。
.问题2: 钠为什么可用小刀切?切开后钠的真面目与表面有何不同?为什么?最后将钠投入预先滴有酚酞的水中,要求学生观察出“浮”、“游”、“熔”、“红”等主要现象。
问题3:为什么钠能浮在水面上?为什么反应时能熔成小球? 为什么钠球能四处游动?溶液为什么能变红? 通过一连串的展示或实验,学生不断地观察现象,不断地产生问题,也不断积极思考,联系物理学知识和原来的化学知识由学生积极思考,顺利地归纳出钠的性质。教师在实验时等一等,给学生一个平等交流的时空,让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在适时地给予点拨、引导,学生自然能够掌握钠的性质,从而更积极地投入下面的学习中。
不同的学生在学习、探究知识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差异,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学时我们必须关注学生的差异,教师就应该耐心地等一等,允许学生暂且保留这种差异,给他们交流、讨论的机会。他们在和同学交流过程中,思维不断被激活,经验不断被唤醒,不断冲突、碰撞中,自然会消除困惑,豁然开朗。
3、等一等,给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
课堂上,教师经常担心学生偏离自己预设的轨道,打乱自己的教学思路,于是,当学生突然冒出新想法时,教师便想方设法遏止他。
例如在观察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时,学生回答“有气体产生”。教学中经常有这样几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教师说“这种气体是氧气”,这是直接告诉学生;另一种情况是:“请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这种气体”,这样的讲授也是“告诉”学生,因为“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学生已经知道这是检验氧气的方法。因此,这也是一种间接告诉。如果采用告诉的方法,学生的才能便无法展示,教学的探究程度就比较小。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若能等一等,对学生进行追问:“只有产生氧气的一种可能性吗?”,给学生一个展示机会,相信课堂会更加精彩,师生会有更大的收获。
4、等一等,给学生一个反思的过程
课堂上,当学生的回答出现差错时,教师不要急于修改、更正他们的错误,不要急着地把正确的答案告诉学生,把完善的结论灌输给学生;学生在没有经历新实践探究体验的无意识状态下,其所得的知识是模糊不清,不够透彻的,是很容易淡忘、不够可靠的。停一停,等一等,给学生一个反思的过程,让学生在反思中不断地去调整自己的认识,同化、重构新的知识。
课堂上,我们多一些等待,学生就多一些自主探索的经历和体会,多一些对问题的深思和熟虑;多一些等待,学生就多一些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机会和经验,多一些对知识的理解和提升„„学会等待,你的心中就装下了班上每一位学生;学会等待,课堂才能充满灵动与活力。
一、立足课堂主阵地,让学生感受化学之“美”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 它的教学内容不像语文等学科拥有优美的语言,美丽的意境,但它具有自身独特的美的魅力,教师应努力挖掘这些美的内容,把它们渗透于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去发现,去欣赏,去讨论,从而得出“美”的真正涵义。
1.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展示物质之 “美 ”。
在化学教学中,经常会涉及许多化学物质,它们有的颜色艳丽, 有的色同形异。教师要尽可能地把实物展示给学生看(没有实物应利用照片、幻灯片等 ),让他们感受化学物质的多样的美, 体会大自然的创造美, 然后由外物到自身的美的审视,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感受物质美的感觉。
2.美丽规则的微观结构展示秩序之 “美 ”。
每种化学物质都存在宏观的表象和微观的秩序, 平时我们大多观察到的都是物质外观的表象,有的物质晶莹美丽,有的物质质朴无华,学生看到的只是外表。如果我们仅仅向学生介绍这些表象而放弃对物质微观的秩序美的介绍, 极有可能培养学生肤浅的审美观:以貌取人。在引导学生认识物质时不能仅仅停留在对物质外观的审视上, 更应该借助科学的手段向学生展示物质的微观秩序之美。通过向学生展示物质微观秩序之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让他们知道要透过表象看本质,内在美和外在美一样重要甚至更重要。
3.丰富多彩的实验向学生展示科学之 “美 ”。
学生喜欢实验是因为他们感受到了种类繁多、形状规则的实验仪器之美和科学严谨的操作之美。教师要创造各种实验机会让学生亲自感受各种化学仪器, 让他们亲手设计并完成实验, 这样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就会体会到自然科学的实践之美,这些最直观的感受最能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和创造。
4.科学高产的工业让学生感受生产之 “美 ”。
化学教学不能脱离化工生产, 在化工生产中蕴含最真实的美感, 在教学中挖掘出这些美的知识能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乐趣,也能让学生感受生产之美与劳动之美。在化学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多媒体、幻灯片、图片、模具等向学生介绍各种化工生产,有条件的最好带学生到相应的化工厂实践。
二、从现象到本质,让学生学会正确欣赏“美”
爱因斯坦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他必须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能力。否则 ,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训练的狗, 而不想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我们在化学教育中要努力培养学生正确欣赏美的能力,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感受化学之美,还要努力培养学生学会欣赏化学之美,不但要了解化学的外在美,更要让学生学会欣赏化学的内在之美与人文之美。
1.由外在的现象到内在的规律 , 让学生学会欣赏化学的内在之“美”。
化学之内在美源自其学科思想, 化学的学科思想透射出科学之美。我们把化学学科思想概括为以下三点:其一,结构决定性质思想;其二,守恒思想;其三,动态平衡思想。这三个思想贯穿整个高中化学教学中, 也集中体现了化学的内在之美,在教学中我们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挖掘这些美,让学生探究讨论到底哪种美是永恒的最有价值的。通过教学让学生正确地审视美、欣赏美。任何不符合自然规律、毫无人性的美表面上再美都不能掩盖其内在丑陋的实质。
2.在 学科教学中注重化学史教育 , 让学生领略化学家的精神之美。
在化学教学中我们要灌输化学史教育, 让学生充分领略那些改变世界的科学家的精神之美, 精神的美丽远大于物质的美丽、外表的美丽。他们所做的工作对于国家、人类却有历史性的里程碑式的促进作用,他们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人。
三、创建学习平台,让学生发现“美”、创造“美”
传统的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于化学知识的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整个过程单调毫无美感。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就必须从化学课堂改革入手,在化学课堂中创设各种“美”学平台,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他们发现“美”、追求“美”,最后学会创造“美”。
1.提高教师的人格美 ,树立学生美的榜样 。
教师的人格美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观的最直观、影响力最大的榜样。教师的才干不仅表现于渊博的学识、优秀的教学艺术,更要有良好的精神风貌、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要能够善于为学生营造民主、自由、愉悦的成长环境。
2.改革课堂教育模式 ,让学生创造教学美 。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一讲到底,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情感,对于一些敏感或复杂的问题要组织学生去探究、讨论、辩论,可以让持不同看法的学生上讲台讲课,再让听的同学评一评,谁的见解更正确,谁的讲课内容方式更美。通过多次上台讲课,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美的体会,提高创造美的能力。
关键词:职业情感,音乐教师,热爱,尊重,信任
古希腊有一个名叫皮格马利翁的国王, 梦中见到一位俊美的姑娘, 久久不能忘怀。于是, 国王请雕刻家按照他的描述, 用象牙雕出了这位美丽的姑娘。皮格马利翁国王爱不释手, 久久凝视。爱神阿佛洛狄忒为之感动, 赋予雕像以活力, 于是这位姑娘便有了生命。这说明, 如果人们对某种东西主观愿望强烈并全身心地热爱和追求, 就可能把难以实现的理想变成客观现实。教师教书育人也是这样, 只有当教师从内心深处真诚地热爱、信任、尊重学生, 学生从老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的情感行为中感受到老师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心爱护, 才会“亲其师, 信其道”, 达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情感, 是自由和需要心理的感性的或直觉的涌动, 是人的内心活动中‘希望怎么样’的情绪、意态或自我超越的某种精神状态。作为人的机体活动的一种重要内驱力, 人按照自己所思考所体味的东西来内聚情感, 升华理智, 这是人的个体生命存在的一种状态”[1]。情感和情绪是影响人的精神和行为的重要因素。职业情感是职业自豪感与职业满足感的前提, 是人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重要心理基础。“情感是教师内心的一种情绪状态, 一种内心的倾向, 它决定着教师的态度、兴趣, 这种倾向性的内心特征影响教师的认识与行为”[3]。所以, 音乐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 应多一些情感投资, 热爱、善待、尊重每一个学生, 注重与学生的沟通, 以自己良好的感情为学生营造情感相通、和谐共振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在平和愉悦的心情下学习, 体验到音乐学习的快乐, 从而爱学、乐学。
首先, 热爱学生。
热爱学生是教师起码的职业道德。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 没有哪一个职业像教师那样, 需要倾注那么多的爱心。美国教育家丽塔说:“我们坚信学校应该是一个人人平等的地方, 是家的延伸, 而不是一个冰冷的禁地。”爱为师之魂。罗素说:“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 无论品格还是智慧, 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可见, 热爱学生是教师最重要的情感之一, 无怪乎赞可夫说:“当教师的必不可少的, 甚至几乎是最重要的品质, 就是热爱儿童。”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 没有爱, 就没有教育。只有以生命维系热爱的事业, 把自己整个身心付给教育对象, 关爱学生, 尊重学生, 把全部精力和满腔真情献给教育事业, 教师才会有强烈的事业心, 才能奠定教育成功的基础。所以, 音乐教师一定要关爱学生, 努力成为学生思想上的“知情人”、心灵上的“知心人”和生活中的“贴心人”。
爱决定着教师的行为选择,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只有热爱学生, 才会用心教书, 精心育人, 记得一位特级教师说过, 只要一听到上课铃声, 他就精神振奋, 所有的疲劳都不翼而飞;只要一走上讲台, 他就激情荡漾, 浑身都洋溢着蓬勃的生气;只有在教室里, 在学生身边, 他才能找到自己存在的位置。有了爱才会有强烈的责任心, 才会把教书育人当作一项事业来追求, 对每一位学生负责, 对每一位送子女上学的家长负责;才会耐住寂寞, 甘守清贫, 无怨无悔。
教师要有超越物质性的、内在的情感追求, 有爱生的情怀。爱生的情感在于注重学生的能动性、自觉性, 重视开发他们生命的内在价值。爱的情感能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 教师对学生宽容, 学生就会感激;教师对学生尊重, 学生就会更信懒老师;教师对学生理解, 师生间就会产生情感共鸣, 这种精神上的影响和心理上的协调胜过命令和说教的力量。
其次, 尊重学生。
美国作家爱默森说:“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尊重是爱的具体表现形式, 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一位特级教师在介绍育人经验时说:“我并没有灵丹妙药, 就是尊重学生。没对学生说过一句脏话, 没有讥讽侮辱过一个学生;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从来不迁怒于学生, 在学生面前总是春风满面。我用尊重学生的实际行动, 转化了很多顽皮难管的学生。”学生虽然年龄小, 但他们有人格尊严, 他们与教师在人格是完全平等的。所以, 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 理解学生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面对着面, 但在感情上决不能对立。学生是成长中的人, 在成长过程中犯错误是在所难免的, 对此教师应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不能操之过急, 给学生认识、改正错误的时间, 使学生真正从心底认识到错误, 心灵受到震动, 从错误中吸取教训, 逐步成熟进步。
“情绪是思维的催化剂”, 若学生情绪好, 心理上有安全感、满足感、愉快感, 自我价值得到充分的肯定, 情感得到尊重, 则其潜力就会得到充分的释放, 能力就会得到更大的发挥。学生的情绪往往受教师的情绪感染:当教师满面春风、情绪高昂时, 学生则精神振奋;当教师情绪低落、神情严肃时, 学生则战战兢兢, 容易紧张和沮丧。没有情感的课堂, 就像一杯水, 只有融进了教师的情感, 奔流的才会是鲜红的血液, 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 引起情感的共鸣。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投入自己的真情, 用自己的激情激发学生的热情。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真情流淌的对话过程。“教师要面向学生敞开心扉, 坦诚地与学生交流, 是就是, 非就非, 对学生说真话, 抒真情, 不需要遮遮掩掩。我们要把课上得真实、质朴, 不刻意雕琢, 让课堂教学在自然的状态下逐步生成”。鲁迅先生曾说, 一个情感冻结的思想家是绝对进入不了文学的。同样, 一个情感冷漠的教师也是绝对走进不了学生心灵的。所以, 教师一定要善于调动自身的情感, 投入到教学情境中, 激昂处激昂, 委婉处委婉, 真正让阅读教学成为学生、教师、文本的精神对话载体, 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朝气与活力。
最后, 信任学生。
相信学生人人都能成才, 这是一切教育行为开始的必要前提, 又是所有教育行为追求的最终归宿。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是向善的, 都是追求进步的, 其将来一定会比现在好。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都充满期望, 对个性差异、智力类型不同的学生, 因材施教, 创造机会, 使他们都能体验成功, 树立自信, 增强自尊, 抬起头来走路。法国教育家卢梭曾经说:“赞扬学生微小的进步, 要比嘲笑其显著的恶迹高明得多。”实践证明, 尊重和赏识的效果比批评责备效果要好得多。因此, 教师对学生应多一些尊重, 少一些歧视;多一些赏识, 少一些批评;多一些关爱, 少一些冷漠;多一些理解, 少一些报怨。要时刻捕捉学生的闪光点, 对他们取得的每一点细小的进步和成绩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满足他们的自尊和正常的心理需要, 以创造转化契机。教师信任、关爱、尊重学生, 自然会赢得学生的信任。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生对他们的老师及学习环境的信赖程度与他们在学习活动中的投入程度及学习成绩水平高度相关。所以, 教师要提高建立师生信任关系的能力, 尊重学生的人格, 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 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 因材施教。我在儿童钢琴教学中, 通过各种形式缩短师生间的距离感。如在学生弹琴时, 我面带微笑, 以鼓励的目光注视学生, 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 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不断增强自信心。
学生的感情是丰富的, 感觉是敏锐的, 只有当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教师对自己充满感情, 真心热爱, 充满期望, 才会产生皮格马利翁效应。音乐教师既然选择了讲台, 就要对学生多一些感情投资, 把爱心和智慧献给学生,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 都要面带微笑、精神饱满、热情洋溢地面对学生, 以自己良好的情绪感染学生, 使学生在师生交往中更多地感受到被人欣赏、尊重、关爱的温暖和幸福, 拥有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 幸福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陈遵沂.情感的哲学审视.光明日报, 2007.9.4.
【中学化学课堂教学应多一些等待】推荐阅读:
中学化学信息技术教学研究论文06-17
中学化学教材研究与教学设计06-27
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思考01-13
加强中学环境化学教学提高全民环保意识09-25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技术07-14
中学化学论文06-26
中学化学教师个人总结07-14
中学化学组培训计划09-27
中学化学教育的理性反思07-23
中学化学环保意识论文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