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题

2024-08-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北京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题(通用10篇)

北京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题 篇1

一,请分析下列汉字的字形并指出其本义(21分)常 脩 勝 盥 星

二,请指出下列字组内两字之间的关系

秋/鞦 禽/擒 强/ 彊

三,请写出下列作家的一部作品(十人)郭璞 陆法言 陆德明 陈澧 江永

桂馥 王引之 郝懿行 徐锴(徐铉?)

四,请说出下列作品的出处

《中庸》 《告子》 《说难》 《孤愤》 《性恶》

《季孙》 《货殖列传》

五,请用汉语拼音写出下列反切的读音

德红切 古见切 徒贡切 乃都切

六,名词解释(全)

上古音 韵脚 韵 字母 破读

七,请指出下面《诗经-()女》所押的韵部,并指出韵脚字

八,(一道语法题)

九,“姜氏何厌之有”的“何厌/之有”有两种可能的分析,即“何厌/之有”、“何/厌之有”。请分析下列句子有几种可能的分析:(八例)

1、何蜀之敢望

2、臣何力之有焉

3、何不可之有

十,请分析“为之所”和“无使滋蔓”的语法特点。

十一,请指出下面这首诗的平仄: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蜀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十二,请标点下文并翻译成标准的现代汉语

文公出亡——————惠公朝卒而暮事文公寺人之贞何如。

及难公使寺人披伐蒲重耳曰君父之命不校乃徇曰校者吾仇也逾垣而走披斩其祛遂出奔翟

北京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题 篇2

以下内容由凯程老师搜集整理,供考研的同学们参考。更多考研辅导班的详细内容,请咨询凯程老师。

据中山大学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汉语言文字学是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一个研究方向。

一、中山大学汉语言文字学考研考什么? 汉语言文字学初试科目为:(1)101思想政治理论;(2)201英语一;

(3)613现代汉语与语言学概论;(4)806古汉语与古文字。复试专业课:F0109汉语言文字学。

二、中山大学汉语言文字学考研参考书目有哪些? 613现代汉语与语言学概论:

①《语言学纲要》,叶蜚声、徐通锵编,北大出版社; ②《现代汉语》黄伯荣、李炜主编,北大出版社; 806古汉语与古文字:

①《古代汉语》,王力主编,中华书局;

②《古文字学纲要》,陈炜湛、唐钰明编著,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三、中山大学汉语言文字学考研报录比是多少?

2012年:报考人数101人,录取人数7人,录取免试生人数5人;

2011年:报考人数64人,录取人数7人,录取免试生人数1人; 2010年:报考人数98人,录取人数7人,录取免试生人数3人。

四、中山大学汉语言文字学考研复试分数线是多少?

据中山大学考研复试基本线,汉语言文字学考研复试线为350分,单科线为55分和90分。

五、中山大学汉语言文字学考研信息如何查询?

北京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题 篇3

一、答辩委员会名单

答辩委员会主席:唐贤清(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

成员:周志锋 沈怀兴 都兴宙 陈月明 赵则玲 王苹 聂仁发 宋闻兵

秘书:宋闻兵(兼)

二、时间:2011年12月29日上午8:00

三、地点:人文与传媒学院216会议室

四、答辩学生与论文题目

1.林芹:艾伟作品语言研究

2.杜福强: 方言数据库的研制与应用

——以吴语甬江片方言数据库的建设为例

3.周卓:“关于、至于、对于”标记话题的比较研究

4.张青青:言及类词语及其标记的话题

—— 以“说到”“说起”“提起”为例

5.郑霖:“被XX”的形成及相关问题

6.李慧:《董西厢》副词研究

7.王超:我国主流报纸字母词使用现状研究

——以2009、2010年《人民日报》和《南方都市报》为样本

8.昝晓燕:三字格惯用语的悖词汇化

9.凌玮:《世说新语》实词反义关系研究

10.江在山:新版《汉语大字典》商补

11.吴鸯:金华方言与普通话语码转换之社会语言学分析

12.周鹤婷:《背后的故事》访谈节目的会话分析

13.张文静:《世说新语》容貌描写类词汇研究

14.胡需恩:宁海方言特点及其文化探析

15.郑淑招:《聊斋俚曲集》韵部研究

16.宋芸芸:甬剧语言初探

17.皇甫贤昌:民间短信语言的多维考察

18.邱佩莹: 李建树儿童文学语言特色分析

五、程序:

1.主席宣布开会;

2.由答辩秘书简要介绍申请人资格审查情况。

3.答辩者报告论文的主要内容(报告时间20分钟左右);

4.答辩委员和与会者提问,答辩者回答;

5.宣读论文评阅意见,答辩者回答和解释评阅书中提出的问题和意见;

6.休会,答辩委员会对学位论文的学术水平和答辩者的答辩情况进行评议,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是否通过学位论文答辩以及是否建议授予硕士学位,拟定“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汉语言文字学重要论文和著作 篇4

现代汉语部分:

著作类:

理论语言学:

《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德]威廉·冯·洪堡特,商务印书馆,1997年。

《普通语言学教程》,[瑞士]费尔德南·德·索绪尔,商务印书馆,2001。《语言论》,[美]布龙菲尔德,1933/1980,商务印书馆

Semantics,An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Meaning , Ullman,S , Oxford Oxford:Blackwell, 1962.Principles of semantics, Ullman,S., Oxford Oxford:Blackwell ,1951.Words and their Use, Ullman,S., N.Y Oxford Oxford:Blackwell, 1951, 《历史语言学中的比较方法》,A·梅耶(法),岑麒祥译,科学出版社,1957。《语言学概论》,L.R.帕尔默,李荣等译,商务印书馆,1983。

Language and Mind, Chomsky,N., New york :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1972.Essays on Form and Interpretation, Chomsky,N., London Fontana ,1977.Rules and Representation, Chomsky,N,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80.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 Halliday,M.A.K , London: Edward Arnold ,1978.Wome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Lakoff,G.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Historical Linguistics, R.L.Trask, 周流溪导读,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北京,爱德华·阿诺德出版社,2000。《历史语言学》,徐通锵,商务印书馆 北京,1990。《语言论》,徐通锵,东北师大出版社,1997。《不对称和标记论》,沈家煊,江西教育出版社 南昌,1999。《语言问题》,赵元任,商务印书馆,1980。《语言哲学》,陈嘉映,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认知语言学概论》,赵艳芳,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上海,2001。《周祖谟语言文字论集》,周祖谟,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语言学方法论》,桂诗春、宁春岩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语音学:

《汉语非线性音系学》,王洪君,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和层次》,王福堂,语文出版社,1999。

修辞学:

《修辞学发凡》,陈望道,上海大江书铺,1932。

《中国修辞学》,杨树达,世界书局,1933。《辞格汇编》,黄民裕,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

社会、文化语言学:

《社会语言学教程》,戴庆厦,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语言与文化》,罗常培,语文出版社 北京,1989年。

词汇语义学:

Semantics, 《语义学》,Leech,G.N, 李瑞华等译,London:Penguin Books Ltd,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7。

《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董秀芳,四川民族出版社 四川,2002。《词汇语义学》,张志毅、张庆云,商务印书馆 北京,2006 《汉语描写词汇学》,刘叔新,商务印书馆 北京,1990。

《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马西尼,黄河清译,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汉语词义演变发展类型研究》,董为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词义的分析与描写》,符淮青,语文出版社 北京,1996。《词典学词汇学语义学文集》,符淮青,商务印书馆,2004。《词典和词典编纂的学问》,符淮青,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汉语变调构词研究》,孙玉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汉语复合词语义构词法研究》,朱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近代汉语词汇研究》,蒋冀骋,湖南 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近代汉语研究概况》,蒋绍愚,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1994年,2001年第3次印刷。《汉语词汇语法史论文集》,蒋绍愚,商务印书馆 北京,2001。《蒋绍愚自选集》,蒋绍愚,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李宗江,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9。《汉语词汇史概要》,潘允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汉语词汇史纲要》,史存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1》,汪维辉,南京大学出版社 南京,2000年5月第1版。《汉语词汇史》,王力,商务印书馆,1993。《词汇训诂论稿》,王云路,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北京,2002年7月。《上古汉语词汇史》,徐朝华,商务印书馆,2003。《语义学》,烈炯,语文出版社,900

《古白话词汇研究论稿》,时仪,上海教育出版社 上海,2000。《<吕氏春秋>词汇研究》,张双棣,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佛典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朱庆之,台湾文津出版社 台湾,1992。

《汉语词汇研究史纲》,周荐,语文出版社,1995。

方言学:

《语言地理类型学》(余志鸿译),桥本万太郎,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汉语方言概要》,袁家骅等,文字改革出版社,1983。

《方言与中国文化》,周振鹤、游汝杰,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汉语概说》(张惠英译),罗杰瑞,语文出版社,1995。

《山西方言调查报告》,侯精

一、温端政等,山西高教出版社,1993。《汉语方言大词典》,许宝华、宫田一郎主编,中华书局,1999。

《汉语方言学》,李如龙,高等教育出版社 北京,2001年4月。《汉语方言的比较研究》,李如龙,商务印书馆 北京,2000。《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40卷)》,李荣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 《现代晋语的研究》,侯精一,商务印书馆,1999。

语法学:

《语法答问》,朱德熙,北京大学出版社。《黎锦熙选集(20世纪现代汉语语法八大家)》,黎锦熙,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长春,2001。

《汉语语义语法范畴问题》,马庆株,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

《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马庆株,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语法修辞讲话》,吕叔湘、朱德熙著,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汉语口语语法》,赵元任,商务印书馆,1979。《近代汉语语法问题研究》,冯春田,山东教育出版社 济南,1991。《马氏文通》,马建忠,商务印书馆,1998。

《近代汉语虚词研究》,刘坚、江蓝生、白维国、曹广顺,语文出版社,1992。《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刘坚、蒋绍愚主编,商务印书馆,1992。《现代汉语八百词》,吕叔湘,商务印书馆,1980。《近代汉语介词》,马贝加,中华书局,2002。《汉语史通考》,太田辰夫(日)著,江蓝生 白维国译,重庆出版社 重庆,1991。《中国语历史文法》,太田辰夫著,蒋绍愚、徐昌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1987。《汉语史稿》,王力,中华书局 北京,1980年6月第1版。《中国语言学史》,王力,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敦煌变文12种语法研究》,吴福祥,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简明汉语史》,向熹,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现代汉语语法的功能、语用、认知研究》,沈家煊,商务印书馆,2005。《汉语的词库与词法》,董秀芳,北京大学出版社,2204。《汉语语法论文集》,吕叔湘,商务印书馆,1999。《现代汉语词类研究》,郭锐,商务印书馆,2002。《汉语语法化的历程》,石毓智、李讷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语用学:

《语用学概论》,何自然、冉永平编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论文类:

Traugott, Elizabeth Closs.1982 From propositional to textual and expressive meaning: some semantical-pragmatic aspects of grammaticalization.In Winfred P.Lehmann and Yakov Malkiel(eds.)Perspectives on Historical Linguistics.Amsterdam: John Benjamins.24-71 Traugott, Elizabeth Closs.1989 On the rise of epistemic meanings in English: an example of subjectification in semantic change, Language 65:31-55 Li,C.N&S.Thompson 1974 Historical change of word order:A case study in Chinese and its implications.In Anderson,John M.&C.Jones eds,Historical Linguistics Amsterdam:North-Holland,199-217 Frazier L, Carlson K, Clifton C.Prosodic phrasing is central to language comprehension.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 2006, 10(6): 244~249 lyons,J 1987 语言学的新天地,第二集,企鹅图书出版社 汪榕培等译第一、五、七、八、九、十三章,见《八十年代国外语言学的新天地》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 《近代文献与方言研究》,曹正文,文史哲,1984(3)。《词义和词的分布》,符淮青,汉语学习,1999(1)。《动词虚化与对外汉语教学》,高顺全,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2)。《从<史记>看上古几组同义词的发展演变》,管锡华,汉语史研究集刊第1辑,巴蜀书社,1998 《汉语视觉动词的语义投射及语法化构拟》,韩玉国,外国语言文学,2003(4)。《词义发展研究的一些问题-兼及<现代汉语规范字典>的义项处理2》,洪成玉

《古汉语同义词及其辨析方法》,洪成玉,中国语文,1983(8)。《通过对比研究语法》,吕叔湘,语言教学与研究,1977年第2期。《关于方言研究的几点意见》,李荣,《语文论衡》,商务印书馆,1985。《汉语方言分区的几个问题》,李荣,方言,1985年第2期。《官话方言的分区》,李荣,方言,1985年第1期。《语法化研究的若干问题》,胡壮麟,现代外语,2003(1)。《关于汉语词汇系统及其发展变化的几点想法》,蒋绍愚,中国语文,1989年第 期。《近代汉语研究概述》,蒋绍愚,《蒋绍愚自选集》,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白居易诗中与“口”有关的词》,蒋绍愚,语言研究,1993(2)。《两次分类——再谈词汇系统及其变化》,蒋绍愚,中国语文,1999(5)。《“大辞典编纂处之成立”》,黎锦熙,国语运动史纲卷3,上海商务印书馆 上海,1935。《中国近代语言研究提议》,黎锦熙,连载于1928年10月《新晨报副刊》,又载于1929年出版的《国语旬刊》一卷二期。

《中国近代语研究法》,黎锦熙,河北大学周刊,1929第一期。《从分类概括看词汇的发展》,李海霞,南京社会科学,2002(4)。《论汉语方言比较研究(下)-世纪之交谈汉语方言学》,李如龙,语文研究,2000年第3期。

《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因素》,刘坚、曹广顺、吴福祥,中国语文,1995(3)。

《古汉语词义研究——关于古代书面汉语词义引申的规律》,陆宗达、王宁,辞书研究,1981。《从<史记><金瓶梅>等看汉语的“观看”“语义场的历史演变”》,吕东兰,<语言学论从>第21辑,商务印书馆,1998年。

《先秦“同义词区别使用”的理据》,罗积勇,武汉大学学报,1992(4)。《汉语语法化问题的研究》,马清华,语言研究,2003(2)。《词汇语法化的动因》,马清华,汉语学习,2003(2)。《名词性宾语的类别》,马庆株,汉语学习,1987(5)。《<敦煌变文集>和<祖堂集>的形容词副词词尾》,马淑仪,语文研究 太原,1994(1)。《对语言演变的形式解释与功能解释——<语言演变的动因>评介》,秦洪武,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3)。《“起去”的语法化与相关问题》,邵敬敏,方言,2003(3)。《句法里的象似性问题》,沈家煊,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1)。《语言研究中的认知观》,沈家煊,国外语言学,1991(4)。《语法化研究综观》,沈家煊,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4)。《实词虚化的机制》,沈家煊,当代语言学,1998(3)。《语用原则、语用推理和语义演变》,沈家煊,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4)。《词义与认知——《从词源学到语用学》评介》,沈家煊,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3)。《对语言演变的形式解释与功能解释——《语言演变的动因》评介》,沈家煊,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3)。

《词义与认知_<从词源学到语用学>评介》,沈家瑄,外语教学与研究 北京,1997年3期。

《语法化机制探赜》,孙锡信,纪念王力先生百年诞辰学术论文集,2002。《从“吃”看动词论元结构的动态特征》,陶红印,语言研究,2000(3)。《汉语“说类词”的历时演变与共时分布》,汪维辉,中国语文,2003年第4期。《词义的虚化及虚化的类别》,王吉辉,语文研究,1997(3)。《尝试态助词“看”的历史考察》,吴福祥,语言研究,1995(2)。《近年来语法化研究的进展》,吴福祥,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1)。《先秦汉初汉语里动词的指向》,徐丹,载《语言学论丛》29辑,商务印书馆 北京,2004。《自动和使动——汉语语义句法的两种基本句式及其历史演变》,徐通锵,世界汉语教学 北京,1998(1)。

《结构的不平衡性和语言演变的原因》,徐通锵,徐通锵自选集,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音系的结构格局和内部拟测法》,徐通锵,语文研究,1996(3-4)。《组合同化——词义衍生的一种途径》,张博,中国语文,1999(2)。《说“给”和“乞”》,张惠英,中国语文,1989(5)。《汉语基本词汇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张能甫,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9(2)。《论与汉语副词相关的虚化机制》,张谊生,中国语文,2000(1)。《词义演变二例》,张永言,中国语文,1960(1)。《也谈词义的同步引申》,赵大明,语文研究,1998(1)。《试论佛典翻译对中古汉语词汇发展的若干影响》,朱庆之,中国语文,1992(4)。《语言单位的对立和不对称现象》,文炼,《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年第4期。《“有界”和“无界”》,沈家煊,《中国语文》,1995年第5期。《名词的比喻义与名词、非谓形容词的界限》,吴长安,汉语学报(上),2001年。《词类的划分原则和谓词“名物化”》,杨成凯,《语法研究和探索》,语文出版社,1991年。《汉语谓词性成分名词化的原因及规律》,姚振武,中国语文,1996年第1期。

《词类活用的功能解释》,张伯江,中国语文,1994年第5期。《基于语义场的科学术语理解》,张春泉,浙江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动+名”结构中单双音节动作动词功能差异初探》,张国宪,中国语文,1989年第3期。《语言单位的有标记与无标记现象》,张国宪,语言教学与研究,1995年第4期。《从方言和历史看状态形容词的名词化》,朱德熙,方言,1993年第2期。《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王寅,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3月。《汉语方言分区的条件》,丁邦新,清华学报,1982年新14卷1-2期。

汉语史部分

著作类

通论:

《汉语史稿》,王力,中华书局,1958年。《简明汉语史》,向熹,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何九盈,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汉语史研究新论》,白平,书海出版社,2002年。《近代汉语研究概要》,蒋绍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近代汉语读本》,刘坚,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中古汉语读本》,方一新、王云路,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

训诂学:

《训诂学原理》,王宁,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年。《训诂原理》,孙雍长,语文出版社,1997年。《敦煌变文字义通释》,蒋礼鸿,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新3版。《训诂学初稿》,周大璞,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训诂案例从编》(教学课件),白平。

文字学:

《说文解字注》,[清] 段玉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说文通训定声》,[清]朱骏声,中华书局,1984年。《甲骨文字释林》,于省吾,中华书局,1979年。《说文解字通论》,陆宗达,北京出版社,1980年。《汉字学概要》,裘锡圭,商务印书馆,1988年。《汉语俗字丛考》,张涌泉,中华书局,2000年。《中国文字学》,唐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汉字学概要》,王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汉字构形学讲座》,王宁,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音韵学:

《上古音研究》,李方桂,商务印书馆,1982年。《汉语语音史》,王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音韵学教程》,唐作藩,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

词汇学:

《近代汉语指代词》,吕叔湘著,江蓝生补,学林出版社,1985年。《近代汉语虚词研究》,刘坚、江蓝生、白维国、曹广顺,语文出版社,1992年。《古代汉语词汇学》,赵克勤,商务印书馆,1994年。《古代汉语词义通论》,高守纲,语文出版社,1994年。《古汉语词义论》,张联荣,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古汉语词汇纲要》,蒋绍愚,商务印书馆,2005年。

语法学:

《马氏文通》,[清]马建忠,商务印书馆,1983年。《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杨伯峻、何乐士,语文出版社,1992年。《古代汉语语法学》,李佐丰,商务印书馆,2004年。《左传虚词研究》,何乐士,商务印书馆,2004年。《中国古代语法学探究》,孙良明,商务印书馆,2005年。

论文类

通论:

《古代白话文献简述》,刘坚,《语文研究》1982年第1期。《从语言角度看〈齐民要术〉卷前〈杂说〉非贾氏所作》,柳士镇,《中国语文》1989年第2期。

《论章太炎黄侃学术研究的根本观念》,宋永培,《学术研究》2000年第3期。

训诂学:

《右文说在训诂学上之沿革及其推阐》,沈兼士,《沈兼士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2004年。《“鬼”字原始意义之试探》,沈兼士,《沈兼士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2004年。《毛传的几个互训问题》,萧璋,《黎锦熙先生诞辰百年纪念文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

《训诂学回顾与展望》,赵诚,《古汉语研究》1998年第4期。《20世纪训诂学研究的得失》,周光庆,《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声训源流暨〈说文〉声训》,孙雍长,《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单语词典释义的性质与训诂释义方式的继承》,王宁,《中国语文》2004年第4期。

文字学:

《说文解字与本字本义的探求》,陆宗达、王宁,《词典和词典编纂的学问》,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

《40年来文字学研究的回顾》,裘锡圭,《语文建设》1989年第3期。《20世纪汉字问题的争论语跨世纪的汉字研究》,王宁,《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1期。《论汉字职能的变化》,李运富,《古汉语研究》2001年第4期。《部首的表义问题》,张儒、韩琳、常莉莉,《说文学研究》(第一辑),崇文书局,2004年。

音韵学:

《“歌戈鱼虞模”古读考》,汪荣宝,《北大国学季刊》1923年第2期。《跟见系谐声的照三系字》,梅祖麟,《中国语言学报》第一期,商务印书馆,1983年。《商代音系初探》,赵诚,《音韵学研究(第一辑)》,中华书局,1984年。《〈卢宗迈切韵法〉述论》,鲁国尧,《中国语文》1992年第6期,1993年第1期。

词汇学:

《汉语复合词的内部形式的特点与类别》,刘叔新,《中国语文》1985年第3期。《俗语词研究概论》,郭在贻,《语文导报》1985年第9、10期。《试论古代白话词汇研究的意义与作用》,王锳,《文史》第12辑,中华书局,1986年。《最早的佛经译文中的东汉口语成分》,E.Z/irchcr(许理和),蒋绍愚译,《语言学论丛》第十四辑,商务印书馆,1987年。

《关于汉语词汇系统及其发展变化的几点想法》,蒋绍愚,《中国语文》1989年第1期。

《从词汇史看〈列子〉的撰写时代》,张永言,《季羡林教授八十华诞纪念论文集》,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联绵字研究史述论》,白平,《语言学论文集》,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词义引申中的遗传因素》,张联荣,《北京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试论佛典翻译对中古汉语词汇发展的若干影响》,朱庆之,《中国语文》1992年第4期。《先秦汉语构词法的发展》,郭锡良,第一届国际先秦汉语语法研讨会论文集,岳麓书社,1994年。

《关于汉语词汇史研究的一点思考》,张永言、汪维辉,《中国语文》1995年第6期。《佛教混合汉语初论》,朱庆之,《语言学论丛》第20辑,商务印书馆,1998年。《变体汉文中的词义异变举要》,冯良珍,《中国语文》1999年第3期。《论本源双音合成词凝结的历史原因》,王宁,《古代文献与文化论丛(第二辑)》,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

《两次分类——再谈词汇系统及其变化》,蒋绍愚,《中国语文》1999年第5期。《上古汉语颜色词简论》,徐朝华,《语言研究论丛(第8辑)》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年。《汉语词源研究的回顾与思考》,王凤阳,《汉语词源研究(第一辑)》,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 8 年。

《词源意义与词汇意义论析》,王宁、黄易青,《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汉语词汇语义学的重建与完善》,王宁,《宁夏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汉语字词本义研究的误区》,祝鸿熹、芮东莉,《古汉语研究》2003年第3期。《从言语到言语行为——试谈一类词义演变》,李明,《中国语文》2004年第5期。《汉语词义和词汇系统的历史演变》,蒋绍愚,《北京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打击义动词的词义分析》,蒋绍愚,《中国语文》2007年第5期。

语法学:

《〈祖堂集〉中的“底(地)”、“却(了)”、“着”》,曹广顺,《中国语文》1986年第3期。《试说“就”和“快”在宋代的使用及有关的断代问题》,曹广顺,《中国语文》1987年第4期。《“语法化”研究综观》,沈家煊,《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年第4期。《古汉语“动+之+名”结构的变换分析》,唐钰明,《中国语文》1994年第3期。《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因素》,刘坚、曹广顺、吴福祥,《中国语文》1995年第3期。

《内部构拟法在近代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运用》,蒋绍愚,《中国语文》1995第3期。《思维的模糊性与古汉语语法研究》,白平,《古汉语研究》1996年第4期。《先秦汉语的复音副词“不过”》,刘利,《中国语文》1997年第1期。《“抽象原则”和“临摹原则”在汉语语法史中的体现》,蒋绍愚,《古汉语研究》1999年第4期。

《从语言渗透看汉语比拟式的发展》,江蓝生,《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语法化程度的语音表现》,江蓝生,《中国语言学的新拓展》,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1999年。

《先秦汉语名词、动词、形容词的发展》,郭锡良,《中国语文》2000年第3期。《汉语语法史研究中的地域视角》,曹广顺、李讷,《汉语方言语法研究和探索——首届国际汉语方言语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重迭与归一 ——汉语语法历史发展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曹广顺,《汉语史学报》第四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

北京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题 篇5

一、答辩委员会名单

答辩委员会主席:汪维辉(浙江大学教授、博导)

成员:周志锋(宁波大学教授)

沈怀兴(宁波大学教授)

赵则玲(宁波大学教授)

宋闻兵(宁波大学副教授)

秘书:聂仁发(宁波大学副教授)

二、时间:2010年1月10日(星期日)上午8:30

三、人文与传媒学院216会议室

四、答辩学生与论文题目

于红艳汉语言文字应用中的辞趣研究

欧文艳沈宠绥音韵学研究

张韶磊介词“对于”的多角度考察——兼与“关于”“至于”比较

陈凤同喻歇后语生成机制研究

王淼慈溪方言语音研究

五、程序:

1.主席宣布开会;

2.由答辩秘书简要介绍申请人资格审查情况。

3.答辩者报告论文的主要内容(报告时间20分钟左右);

4.答辩委员和与会者提问,答辩者回答;

5.宣读论文评阅意见,答辩者回答和解释评阅书中提出的问题和意见;

6.休会,答辩委员会对学位论文的学术水平和答辩者的答辩情况进行评议,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是否通过学位论文答辩以及是否建议授予硕士学位,拟定“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7.复会,主席宣布对论文的评议和答辩委员会的决议。

北京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题 篇6

在作品中,由于祥子性格内向,很少与人交流,常常沉默寡言。因此除了作者的叙述,心理描写就成了塑造其形象的重要手段。其心理描写的主要特色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心理描写与作者的叙述融为一体,如描写祥子刚买到新车时的激动:“手哆嗦得更厉害了,„„拉起车,几乎要哭出来。”二是善于描写人物在不断遭受生活打击时的内心矛盾,表现出祥子一步步走向堕落的心理变化过程,如他在第一次丢车后,为了多挣钱不顾脸面拼命抢买卖时的心态:“有许多次,他抢上买卖就跑,背后跟着一片骂声。他绝不回口,低着头飞跑,心里说:‘我要不是为买车,决不能这么不要脸!’”;还有对他在受到虎妞诱骗后内心种种痛苦的描写也是很成功的。

以《寄小读者(通讯七)》为例,分析说明冰心散文的风格特色。

冰心的《寄小读者(通讯七)》通过描写太平洋和慰冰湖的美景来抒发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家乡、母亲的思念之情,不仅景色妩媚动人,而且总也断不了乡思离愁。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到自然景色之中,景中有情,情景交融,创造出诗一般的美妙意境,既体现了冰心散文感情真挚、委婉含蓄、表现细腻的风格,又体现了冰心散文笔调轻倩灵活、文字清新隽丽的特点。

第一次文代会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汉语言专业自荐信 篇7

您好!首先感激您在百忙之中阅览我的自荐信。

我叫XX,是XX师范学院汉言语文学业余的一名应届本科毕业生。值此择业之际,我怀着一颗赤诚的心和对教育工作的固执追求,真挚地向您引荐本人。

大学四年里,我时辰依照“宽业余、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标准去锻炼及发展自我。学习上,我刻苦致力,圆满完成了学校开设的言语文学、教育学等课程,每科问题都达到优异以上,可以说对从事教育工作所必须掌握的相干知识有了相当水平的理解和掌握。并且在一个多月的教育实习工作中体现出色、获得了学校最高级“双优”实习问题,相信有能力胜任中学语文的教育工作。

“万丈高楼平地起”,所以我对于师范生“三字一话”的基本技能尤为注重。经过致力,我顺利经过了全国一般话等级考试,并以优秀的问题获得甲级乙等证书;平时坚持勤练书法,钢笔字、粉笔尤佳。课余,我还经过书刊网络等媒介涉猎各方面的知识,始终扩充知识面。期间,我还以优秀的问题经过了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国家计算机程度考试、且能纯熟操作Word等办公软件及CAI课件的制造,网络检索信息的能力也较强。

此外,我还不断负责先生干部工作,曾当过三年班长和社团部门担任人,有较强的班级治理能力、活动组织策划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同时踊跃参加各种公共文体社会实践活动,在文艺和体育方面较有特长。因品学兼优,被评为校级“三好先生”“优良团员”。

我正处于人生中精力充沛的时期,并且热爱教育事业,信念做一位优良的人民教师。宿愿贵校能提供一个让我发挥专长的平台,我定会竭尽全力的在工作中取得好的问题。我相信,我的成长,我的致力,将会给贵公司带去新的活力。

此致

汉语言文学类专业简历表格 篇8

个人基本简历
姓名:应届毕业生求职网国籍:中国

个人照片

目前所在地:广州民族:汉族
户口所在地:江门身材:160 cm?48 kg
婚姻状况:未婚年龄:28 岁
培训认证: 诚信徽章: 
求职意向及工作经历
人才类型:普通求职?
应聘职位:建筑/房地产/物业管理类:助理或文员 行政/人事类 文员 其它类 小学教师或家教
工作年限:8职称:无职称
求职类型:全职可到职-随时
月薪要求:1000--1500希望工作地区:广州
个人工作经历:  4月至1月在广州市穗兴新技术有限公司,从事文员和主管工作。

203月至3月在开平市中国农业银行, 从事储蓄专柜出纳及日常帐务和汇款工作.

1月至1月在广州天河城物业管理公司, 从事话务员及文员工作.

202月至11月在广州市科裕机电设备安装工程有限公司从事文员和预算造价员工作.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华南师范大学
最高学历:大专毕业--12-01
所学专业一:汉语言文学所学专业二:财务会计
受教育培训经历:19毕业于广东省贸易学校,所学专业:财务会计.

北京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题 篇9

贵州日报:

毕业之际,我校文化传播学院汉语言专业学生现面临专业实习的问题,而贵日报在贵州报刊事业中实属佼佼者,无论是从工作人员还是报刊质量看,贵公司都占据着极大的优势;我校汉语言专业学生系统学习了各类写作题材,充分掌握了各种写作技巧,其所学知识完全符合贵日报工作所需人才素质的要求;我校汉语言专业的实习学生可以为贵日报给去免费专业十分对口的优良劳动力,可以极大地提高贵日报的经济利益;这是我校第一次与贵日报的合作,如果合作愉快,那以后就可以长期合作,这对于双方都可以带来极大的好处。如果同意,我们将有关事宜告知如下:

一、我校将派送文化传播学院58名12级汉语言专业学生到贵日报实习。

二、根据我校汉语言专业学生所学专业知识,贵日报对学生实习岗位进行安排。

三、贵日报根据日常工作需求可自行对双方协定好的实习岗位进行适当调整。

四、我校汉语言专业学生专业知识过硬,但实际经验缺乏,希望贵日报在可能的条件下对实习的学生予以一定程度上的帮助。

五、加强我校与贵日报关于实习学生实习情况的交流。

是否慨允,恳请函复为盼。

北京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题 篇10

情况的调查报告

汉语言111班 罗根娇 7303111071

一、前言

随着这几年就业形势的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了社会的热点话题,也成为了每位大学生热切关注的话题。对于大三的学生来说,了解当今社会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以及研究其存在的问题,以便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关注本专业的就业前景和学生的就业情况对我们以后的就业都有极大的帮助和意义。本调查报告对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和动向进行了抽样的调查,并对数据进行了分析与讨论并提出了积极的建议和应对措施。汉语言文学是一个传统的专业,是中华民族用来了解我国历史,研究我国文化的工具,也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在我国的各大高校中几乎都有这个专业。这对社会发展有着极其重大的人文价值和社会科学价值。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市场需求是长期处于缓慢增长和相对稳定的状态。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对技术化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所以这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极大的冲击力。特别是2009年的金融危机,全球的经济萧条,给各行各业的发展都带来了负面影响,加大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很多大学生毕业后都找不到工作,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就业情况也遭到了很大的挑战。许多汉语言专业的学生都在为找不到工作而苦恼,或为从事什么工作而犯愁,也为工作的薪金不高而动摇。深入的调查汉语言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了解市场发展需求,掌握就业信息,有利于引导学生就业,诱导学生转变就业观,以便在毕业后顺利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所以研究这一问题是我们面临毕业的需要,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二、调查基本情况介绍

(一)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取样于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2010届应届毕业生,总人数是50人,发出的调查问卷50份,收回有效问卷38份,样本的有效回收率为76%。

(二)研究方法。本次调查是以调查问卷的方式随机抽样调查,调查内容设有18个题目,包括性别、兴趣爱好、就业观、就业动向、就业单位等问题。采用数据统计法,用常规的统计计算机测试数据的平均数、百分比和标准差。

三、调查分析

(一)基本情况分析

统计结果表明,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中92%的被调查者认为就业形势很严峻、就业艰难,或是虽然找到了但不理想;有6%的被调查者认为情况还行,只要努力去找工作、递简历还是可以找到理想的单位;然而只有2%的应届毕业生认为情况很乐观、就业很容易。该专业毕业生的动向主要分为找工作、考研、考公务员三大主力军,其中找工作的同学占绝大部分。

南大科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分了三了方向:汉语言文学方向、语文教育方向、文秘方向。其中语文教育方向的学生占绝大部分,所以在找工作的学生队伍中应聘老师这个行业的学生最多。在大三大四时他们会提前考取教师资格证,所以在毕业前会去各个中小学应聘,或者是向各大培训机构递简历。有些毕业生也会选择进公司,民营企业或者国企;还有少量的会从事文秘工作。

考研其实也是找工作的一条出路,只是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而花时间增加自己的资本和能力。在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情况下,考研的队伍越来越强大。为了方便考研学子,南大科院暑假时学校的食堂和图书馆都是开放的。而他们也是不辞劳苦、不分寒暑地在奋斗追求。其中考语言学方向的学生比较多。

科院汉语言专业的毕业生也有不少志在考公务员的,或天天泡图书馆,或报培训班,使尽浑身解数。当然,有的毕业生在考公务员的同时也会一方面找工作,做两手准备。

(二)存在的问题

1、师范类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比非师范类的竞争力更强。目前我国汉语言专业主要就分为师范类和非师范类两大主流,虽然他们的专业课程相似,但是在教学方式和教学思想上相距甚远。师范类的汉语言专业会注重学生教育素质的培养和教育能力的训练,因此,在应聘教师这个行业,师范类的毕业生具有绝大的优势。再者,师范类的毕业生毕业后直接颁发教师资格证书,而南大科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属非师范类学生需要自己考取教师资格书。这又给毕业生增添了压力。

2、毕业生存在着眼高手低的普遍现象,对单位给予的工资不满意;或者说就业观不准确。我们知道从事一般的工作对于刚毕业的学生来说薪酬比较低教,苦读了四年的大学本想出来闯荡一番事业却面临低薪酬的待遇,这给毕业生造成极大的心理落差,或者说薪金报酬太低在面上子上也过不去。很多毕业生表示,工作是能找到,就是不理想。

3、就业形势严峻,使得就业的门槛越来越高,对学历也有高要求。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属于三本院校,毕业生在学历方面处于劣势,给他们带来不少的心理压力。更何况现在就业单位基本都处于饱和状态,而该专业的各大高校应届毕业生却在逐渐的增加,人才市场供过于求。

四、建议

既然我们了解到了问题所在就应该对症下药,在各方面都应尽最大的努力,解决存在的就业问题。以下提出的几条可行性建议:

1、在校期间要好好学习,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

作为汉语言的学生,书籍是必不可少的,既可拓宽我们的知识视野,又可以塑造个人的人格魅力;通过书籍积累扎实的功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与文学气质。学生平时还要多参加学院组织的活动,像金秋诗会、五四诗会、演讲比赛、主持人大赛等,这都有利于锻炼我们的胆量、演讲和创造能力,为踏入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

2、珍惜时间,做一些对自己有用的事情。

大学与高中最明显的区别就是自由的时间多了,切勿拿这些时间来挥霍浪费。而是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比如考取一些必要的证书,像最基本的英语四级、普通话二甲、国家计算机二级,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考驾照、学PPT、学PS。

3、树立科学的择业观。

毕业生应该树立科学的择业观和人生价值观,要转变就业观,职业无贵贱,埋头就苦干。正如我所看到过的一句话“不问所过的是如何贫贱艰苦的日子,却从不逃避为了求生而应有的一切努力”。或就业,或创业,路不只一条。

五、总结

上一篇:电视节目鉴赏课程论文下一篇:童年趣事周记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