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在别处的生命的意义作文(共5篇)
春季的某天,驾车由四川往云南丽江。恩雅的歌声在曲折惊险的公路上洒落了一地。即使车速并不快,但一个又一个的急弯让人觉得不是你驾着车而是车拖着你急不可耐地投身到不可名状的神秘之地。
出乎意料的是,丽江并没让我感到那种震颤:就像我看到云南怒江地区碧罗山下偏僻的白汉洛小村代课老先生那神态自若站在十分简陋的教室里的图片,我会鼻子发酸――――但我知道那不是同情是震颤――――丽江古城经多次毁容(地震)却出奇地平静,如同深埋的岩浆的宣泄之后。
城里有拍《雪山恋人》的摄制组忙进忙出。远处的玉龙雪山沉默安静,那条原始的穿城河本是无声的,却格外地不宁静:洗衣、淘米做饭、饮人、饮牲口全在河里,甚至有大批的孩童在河里追逐,孩子中有两个金发的,他们的瑞士籍母亲就坐在河边的棚荫下看书:据说她带一双儿女来丽江已有一年,她的愿望是让两个孩子在这样的古城里学习唐宋古乐,直到学会为止。果然那女孩的手指上带着弹琴的弹片,向母亲告发弟弟的不专心,弟弟狡猾地逃跑到坐在桥边的纳西族老者身后,在他耳旁说着什么,老人笑了。
河水在一阵胡闹后依旧是常清。城里很少有骚动:没有吵架围观、没有工厂、没有汽车马达的声音,甚至自行车也极少,面色古铜的纳西人,彼此路遇的招呼也显得像唱歌一样。因为个头较小,背上又常背负东西,头不免低着。大部分人还带着60年代的蓝布帽子,帽檐下的脸显得十分平和、温顺甚至害羞(其实那害羞只是儒雅的`结果)。
没见到活得腻味了的人,你也看不到大悲大苦,那种痛不欲生的生命体验,也许因为一次次地震都来得那么突然和自然而来不及细品了;老房子倒常常是一张张笑脸,漫不经心地述说某次的劫后余生。
丽江平静得让人无法忽略,它的沉静儒雅令你吃惊,连那种“生命不可儿戏”的严肃安全话题在山间的险要公路旁也被书写成“司机同志,附近没有医院,请注意安全!”那些通常口吻、常见内容、使人意识钝化的祈使句也未见得让人有这样的警惕。
生命原来有这样的不同方式,有这样的自我掌握、自我医治的方式。你的生命是自然简单的,并非时时要与别人有关,何况你生命的意义与每个人都不一样,更何况你生命的意义本来就在于与每个人都不一样呢。
一、承载生命情感的需要
一篇好的文章应该浸染着作者浓郁的感情色彩, 饱含作者丰富细腻的个人情感因素。“情动于中而发于外”, 情感的表达是作文的根本。在实际生活中, 学生或活泼可爱, 或浪漫敏感, 或慷慨激昂, 但在作文时他们独特的个人魅力却消失得无影无踪, 作文中弥漫着没有思想、没有生命的令人不忍卒读的“无魂文”气息。写作就是要宣泄学生生命的情感, 点燃他们心灵的火焰, 让真实生命的情感在习作中充分地表达、自然地流露。感人心者, 莫过于动情。只有动情写成的作品才能动人, 没有感情的品质, 任何笔调也不能打动人心。带着情感走进作文世界, 我们会发现, 作文里面有许多情感的因素, 作文教学难道不应该让学生发现情感、理解情感吗?情感是作文的思想, 是作文的灵魂, 在我看来, 一篇篇作文都在表达着情感的主题, 如果说它们有所不同, 那也只是方式与内容不同而已。学生的作文因情感染上了生命的色彩, 情感愈丰富, 生命色彩就愈艳丽动人。在作文课上, 我们强调说真话, 抒真情, 让喜怒哀乐自然活泼地流淌在笔下;用自由之笔, 写自得之见, 抒自然之情, 显自在之趣。这样就激发了学生潜在的情感而自然而然地表露出来, 就能让学生乐于写作, 不再把写作文当做洪水猛兽, 而是把它当做一种自觉的、愉快的学习模式。
二、映射个性生命的色彩
写作不是要完成教师的任务, 而是表达自己的人生感受, 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言为心声, 作文是学生感情的宣泄, 心声的表露, 个体生命特征的体现。青少年时期是人生最灿烂的一个阶段, 每个学生的生活都是与众不同的, 他们本应该用他们的自由之笔抒他们的自由之趣。但可悲的是在走上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的路途中, 他们逐渐泯灭了个性, 封闭了想象的空间, 这种内在与外在的强烈反差也导致学生人格的分裂, 即做人和作文背道而驰。所以, 作文训练必须发展学生的个性, 尊重学生的人格意识, 让个性色彩在作文中得以充分展现。
首先, 教师在作文训练中要启发学生写作文的立足点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用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去观察自然、人生、社会,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用生活滋养心灵, 用心灵捕捉生活中的细节, 启发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形成自己对某种事物的看法, 激发他们对生存状态和环境的关注, 逐渐形成“品生活”的能力。作文要真实地反映学生生命活动的状况, 这些状况是从大量的日常生活中提炼出来的, 因为学生对自我的生命活动轨迹是最熟悉的。这就要求我们从生活实际出发, 以身边发生的事为依据, 让学生的作文表达生命的本真, 这才是写作的最高境界。
其次, 要鼓励学生在文章中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意。不管是欢乐, 抑或悲伤, 在生活中我们都经历过, 都曾悄悄地珍藏过, 在内心深处隐藏着一股写作的喷泉, 从而我们的笔下也应有属于自己的那一道心灵烙印。心灵的痕迹, 也是一段成长的见证, 从心灵的层面关注作文训练。作文应是学生内心世界的表露, 是对生命的独特体验, 也是学生学习能力最重要的体现。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有责任释放学生的心灵, 帮助他们挖掘写作的潜能, 创造条件引导学生深入生活, 感受生命, 表达性情。鼓励学生用发现美的眼睛观察世界, 用缜密的头脑思考人生, 用思辨的智慧质疑生活。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成长为写作的主人, 才能在作文的世界里自由地翱翔与翩翩起舞。
再次, 在作文训练中要开启学生广阔的想象空间, 使其在作文过程中不受原有思想的约束、不囿于固有的观念, 让他们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在这样的状态下写出的作文岂不情文并茂、荡气回肠, 令人欢欣不已呢?我尽量让学生学会品尝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体味人生百态, 让他们用自由之笔书写人生的春暖花开、跌宕起伏。只有这样, 才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心智, 使学生真实地袒露内心, 真诚地拥抱生活。
三、体悟多元生命的情趣
首先, 要敏锐地感受自然。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陶渊明赏菊, 陆放翁咏梅, 周墩颐说莲花, 鲁迅赞美小草, 茅盾咏叹白杨……这些无独有偶的惊奇都源于自然赋予人类的启示。拥抱自然, 你可以联想飞禽走兽、风雨雷鸣, 可以联想日月星辰、江河湖海, 也可以联想北国的大漠、南国的古镇……自然万物呈现了各种各样的生命轨迹, 或深或浅, 它代表着曾经某些事物的存在, 有时候我们的心灵也需要一种表达来抒发内心的情愫, 有时候我们的内心也需要一种对人生的感悟与哲思。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中用心去感受山的沉稳、水的灵动, 心动才有行动。只要用一颗敏感的心去拥抱世间万物, 必能敲出令人怦然心动的华美乐章。
其次, 要关注体悟世事。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 这才是青少年应有的生命状态。在应试教育的桎梏中, 诸多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 成了只会读书而没有思想的书呆子。殊不知, 社会、家庭、校园才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大环境。很多学生对身边发生的热点、焦点事件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写作只是一味地闭门造车, 在这种被禁锢的状态下写出的文章能闪烁思想的光芒, 令人耳目一新, 起到震撼人心的效果吗?
再次, 要注重利用文化资源。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是来自作者的心灵感悟和对生活的深刻体验。如果没有史铁生在地坛公园的徘徊沉思, 他不会有对命运的深切体悟, 也不会由个人命运的残酷升华到生命的永恒流变, 他教会了我们如何看待生命中不期而遇的苦难, 他超越了个体生命有限的必然, 他是一个生命的舞者。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是他情感的寄托, 作者借眼前美景抒“颇不宁静”之情, “有我之境, 以我观物, 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所以荷塘、月色成了作者抒发思想情感和树立理想人格的载体。因此, 利用好现有的文化资源, 向学生展现多元生命的形式, 加深学生对生活情趣的感悟, 传承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有着重要的意义。课内阅读固然重要, 扩大课外读物的渠道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要求学生要与时俱进, 紧跟时代步伐, 增加对生活、人生、命运的关注, 这有助于真正培养有文化品位、会思考感悟、能表情达意的人。
一、读画
我寻找到的是画家朝戈的油画作品《西部》, 从局部到整体, 从前景到背景, 可以读到的东西很多, 可以读到时代、 社会以及童年经验所带给他们的超个人的更为深邃的“集体无意识”, 也可以读到他们的痛苦与希冀。画面是静态的, 但充满了可以迸发的内在张力。
二、人物的设置
他们被唤作大军和卫东, 从名字上看, 他们是文化革命时期的产物。这似乎也给他们的人生平添了几分繁杂。
大军:男, 三十六岁, 本命年。感性, 矛盾, 凶猛, 却有些外强中干。他心中充满物欲, 有美好的希望。
卫东:男, 三十六岁, 本命年。理性, 执着, 阴柔, 可内心冷酷强悍, 有自己的思想, 和他自以为完善了的世界观。
娟:性别不确定, 年龄不确定。这是一个我很感兴趣的人物, 说她是个人物似乎不准确, 至少不全面。她在剧中充当被杀女孩 (见义勇为的人) , 鬼魂, 他们昔日的女友 (也许还是他们现在其中一个人的老婆) , 酒吧里的侍者, 她还是舞台上的一个支点, 均衡舞台画面的一个色块, 外化人物心理的一个戏剧元素。
三、故事
假如按照常规顺序讲, 这个故事很简单。两个有着纯真童年的男人, 在酒吧里密谋抢劫银行, 实施抢劫时, 杀死了一个女孩, 他们拿着抢来的钱逃到了无人烟的荒原。但内心的恐惧与绝望却无情地向他们袭来……
四、叙事结构
无论是怎样的戏剧, 怎样的复古与前卫、传统与先锋, 也无论任何剧种、流派, 叙事总是必须的、不可缺少的。从观演关系上说, 无论你采用的是什么样的形式, 什么样的材料, 什么样的情境, 结果, 你不得不承认你还是在讲一个故事, 最终传达思想的还是——叙事。
五、非线性的叙事结构
非线性叙事, 是电影编剧的概念, 在戏剧中很少提及。 在电影创作中, 有一些常见的叙事结构的分类:
(一) 倒叙:倒叙的好处在于能先把让观众震撼的结果抛出来, 然后在倒退的时间里让观众慢慢体会这个结果背后发生的原因。 (二) 分段式叙事:几个段落各自成章, 但又因为共同的主题统一起来。 (三) 重复叙事:把一个故事重复讲述几遍, 同一个起点, 不同的结局。 (四) 环形叙事: 高难度叙事技巧之一, 几个段落按时间顺序讲述, 但讲到最后又回到了原点——宿命与轮回。 (五) 罗生门式叙事:即多视角叙事, 从不同人物或角度来讲述同一个故事, 可以让故事更加丰满, 日本电影常用。 (六) 多线索叙事:多个段落相互交叉又相互影响, 明线里通过某个道具将其串起, 暗线则通过某一主题相互联系。
我想戏剧创作也可以利用非线性叙事, 使得叙事更富有戏剧性, 也充满悬念。《生活在别处》就作了这样的尝试。
六、《生活在别处》的叙事结构
首先, 我将这个线性的故事分成段落。
《生活在别处》的线性叙事结构:
(一) 两个好朋友为了自己的愿望与理想, 在一个酒吧里密谋抢劫银行。 (二) 两人实施抢劫, 在抢劫中被一弱小女子拦截, 惊恐地开抢将女子打死。 (三) 两人带着抢到的钱, 逃向荒原。 (四) 在逃亡中, 两个人经历着人性的鞭挞与灵魂的煎熬。 (五) 两人都曾有着纯真的年代, 曾是纯真善良的好孩子。 (六) 两人在荒原上身处绝境, 濒临崩溃的边缘。
利用非线性的创作理念, 采用时空交错的表现手法, 就形成了以下的叙事结构: (一) 被杀女孩的魂灵来到了荒原。 (二) 两人带着抢到的钱, 逃向荒原。 (三) 两人在荒原上身处绝境, 濒临崩溃的边缘。 (四) 在逃亡中, 两人经历着人性的鞭挞与灵魂的煎熬。 (五) 两人实施抢劫, 在抢劫中被一弱女子拦截, 惊恐地开抢将女子打死。 (六) 两人都曾有着纯真的年代, 曾是纯真善良的好孩子。 (七) 两个好朋友为了自己的愿望与理想, 在一个酒吧里密谋抢劫银行。
我认为我找到了适合这个画面与故事的一种叙述方式。 这样似乎更能读解画中人物的精神状态, 更能产生悬念, 更能将“物质”与“意识”剥离, 达成某种现实与超现实和谐统一的意象。
七、音乐音响
第一段音乐选取的是窦唯的摇滚歌曲《高级动物》。单调而强烈的旋律和一骨脑的能揭示人性特点的词语, 可以揭示出人物现实的生存状态, 都市的浮华, 人心的躁乱。这同两个人物出场的目的——逃亡 (精神的逃亡) , 是相匹配的。
第二段音乐对应的是实施抢劫的段落。我选取的是一段电影音乐。音乐气势很大, 还带有逼真的动效, 放在剧中有些故弄玄虚, 有点儿像美国大片, 好像不是在抢储蓄所, 而是在炸五角大楼。但节奏的感觉还算对。就全剧的节奏曲线而言, 它可能会是一个短小精悍的高潮点。
第三段音乐是一段恩雅的钢琴曲《From where I am》, 旋律单纯、干净、美好, 用于纯情的童年的段落。在这一段落里, 我试图用灿烂的烛火、简单的乐曲把观众带入主人公的纯真年代。
第四段音乐是尾声, 我用的是侯孝贤的电影《悲情城市》 的主题曲。乐曲中表现出的悲情是深沉的、大气的, 是一个城市、一个国家、一个时代所显现出的悲情。用在这儿, 单单就这两个人物还有酒吧密谋抢劫这一事件是承受不起的。 可他们是带着悲情民族的历史积淀的“遗腹子”, 他们是带着人性桎梏的, 是有着人精神的普遍性的, 用这段乐曲来表现, 是恰当的、强而有力的。
八、舞台装置
剧本上所写的“舞台上空无一物”是不严谨的。因为舞台上摆放着错落有序的几十根蜡烛。按画面提供的场景应该是荒原或者酒吧、茶馆之类。可情节的要求则是一个有着过去、现在, 现实、虚幻的多场景空间。
对舞台的设计可以简洁, 但绝不能简陋。另外一个问题出现了, 在空落落的舞台上演员没有支点, 有点儿手足无措、 无所适从;而且, 舞台上缺少一种属于“这一个”的气氛。 我想了到蜡烛, 体积小, 摆在舞台上不占空间, 它富于动感, 摇曳闪烁, 能营造出空洞、荒芜、凄凉、孤独、恐惧的氛围。 裸露着的白墙, 由于蜡烛高低远近的不同, 人物的投影大小错落地映在墙上、天花板上, 使平板的空间有了景深, 变得丰富起来。
诸多的投影使人物有了多个角度, 性格也显得有了多面性, 好像人物的内心世界也无形中被放大了, 外化了。
蜡烛不仅是景, 是舞台装置, 而且是唯一的照明手段。 我选择的是一个全黑的空间环境。一支蜡烛燃着的时候, 空间的亮度是可想而知的。
九、蜡烛的几个意象
既然已经摒弃所有的景, 那干吗不摒弃所有的道具?
(一) 钱 (希望与梦想) 。当卫东对大军说“我们成功了! 我们成功地抢到了钱”的同时, 蜡烛全部被点燃了, 黄灿灿, 明晃晃。大军在观照每一支蜡烛, 他兴奋地奔跑着, 像是打开了“芝麻之门”, 在清点属于自己的钱财, 蜡烛将他的脸映得很灿烂。他们的眼睛闪烁着希望的光芒, 似乎他们的梦想已经实现了。
(二) 眼睛或者生命。女孩被杀的段落, 娟是无任何表情、任何态度的。在这里她充当的是一个中性的、近乎于无生命的元素。有生命的是那一支蜡烛, 这支蜡烛就是娟。娟已完全凝缩于这一支蜡烛中。这一支蜡烛就是她的眼睛、她的呼吸、她的生命、她的灵魂。
(三) 纯真年代。这是第二次又把所有的蜡烛全部点燃。 灿烂的光把他们带回到纯真的童年。这一段落在剧本上是最短的一个段落, 有些像一个闪念、一幅画面、一张旧底片的再次曝光。
十、“自由人”娟的作用
不知道在这剧中, 是被害人叫娟, 还是卫东以前的恋人、 大军现在的老婆叫娟, 或者演她的演员叫娟, 反正, 我觉得娟是她最好的名字, 非常适合她, 这个剧中的“自由人”, 由于娟的印迹, 便有了某种温情与魔幻的色彩。
(一) 勇者 (被害人) 。一个手无寸铁柔弱的小女孩, 面对持枪的强壮男人, 用自己的身躯挡住了他们的去路, 晶莹的双眸如利剑一般, 令大军心惊胆寒。于是, 他开枪了。 由于恐惧, 他开枪了, 打死了那个实际上对他们构不成威胁的小女孩。
(二) 灵魂 (被害人) 。不能说是灵魂, 而应当说是大军抑制不住的内心的恐惧与愧疚, 是臆想出来的幻象。在逃亡的过程中, “她”无时不在无休止地纠缠着大军, 他的精神到了崩溃的边缘。
娟, 这个“自由人”, 把幻象外化, 具体到了可触可模的形状。她静静地站在他的身边, 默默地注视着他们。她会一下子窜上大军的后背, 紧紧抱着他的脖颈, 人物内心的恐惧、幻觉, 一下子被袒露出来。使观众真真切切地看到, 感受现时发生的一切。
观众可轻易地看见主人公意识或者潜意识里肆意游荡并侵蚀他们的心智的魂灵。人物的心理状态被一个具象的生命 (娟) 夸张了, 外化了, 无需再利用演员的内心视象与空气 (幻想) 进行交流。只需正常地感受身边、身体上的一切, 感受缠绕着他的“娟”就可以了。
(三) 恋人。纯真的童年段落, “自由人”娟, 充当的是大军暗恋着的一个女孩, 她在嬉水, 她在散步, 你会感觉到那是在有红色院墙绿色操场的学校里。
(四) 支点和色块。这可能是“自由人”——娟 (演员) 最难把握的。她首先要变得失去个性, 忘掉性别, 成为非人非物的那么一个形状。她要以最美的姿势、最轻的脚步移动到她最适宜的位置。
由于舞台空无一物, 没有固定支点, 没有景, 没有道具。 有时将两个人物调度到舞台一侧时, 就特别需要一个固体的形状, 或者色块来填补另一侧的空间, 以均衡整个画面。“自由人”娟会按照调度好的位置, 或正或侧或背, 总之是一种美的形状, 伫立并生活在那里。
说是生活, 是因为“自由人”娟, 她不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而是一个行动的形状, 思想着的色块, 要始终在规定情境当中, 并关注舞台上的一切。
(五) 侍者。这是一个现实中的酒吧女招待, 在最后大军和卫东两个人密谋抢劫计划的时候, 她作为一个女招待, 可能又是娟, 在舞台一侧行走, 单纯地行走, 来来回回, 节奏单一。虽然走的时间很短暂, 但给人的感觉却像是永无休止似的, 对人物局促不安的心理、起伏波动的情绪是一种外化。这种行走, 使剧情发展也有了一种箭在弦上拉满了弓的张力。
现在, 我已经踏上寻找黑匣子的漫长道路了。
我仿佛是在深夜登上这条道路的, 到处是一片漆黑, 最初一点计划也没有, 既不知道方向, 也不知道终点。但在这阴暗的墓穴里开始透入了一些光亮……
参考文献
[1]杨陈秀一.浅谈中国先锋话剧音乐元素的重要性[J].大众文艺, 2015, (12) :139.
[2]周琪.论现代戏剧的创作——话剧《激辩38天》的演义与虚构[J].大众文艺, 2015, (03) :35.
[3]张文龙.我为话剧有一些思辨点赞——话剧《长生》初探[J].上海戏剧, 2015, (03) :6-8.
无聊空虚是大学生群体手机依赖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现代社会中许多人陷入无意义感,即所谓“存在的空虚”( existential vacuum) ,当这种情况持续下去,个体就无法体会到生命的意义感与价值感,而只能被自己内在的空虚萦绕,这种内在的空虚就是无聊[5]。
对于无聊与手机依赖行为的关系,前人的研究更倾向于从无聊所产生的负面情绪,以及有限的文献指出无聊更易产生成瘾行为。鉴于上述,笔者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于2014 年4—7 月通过对大学生无聊感与手机依赖行为、生命意义感的相关研究,探讨大学生无聊感与手机依赖行为、生命意义感之间的关系。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取方便取样法,于2014 年4 月选取河南地区3 所高校( 河南大学、郑州大学和河南科技大学) 大一至大四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回收问卷430份,有效问卷418 份,问卷有效率为97. 2% ,其中男生197 名,女生221 名; 大一年级111 名,大二年级109名,大三年级103 名,大四年级95 名; 理科生198 名,文科生220 名。所选被试年龄为17 ~ 25 岁,平均年龄( 19. 85 ± 1. 15) 岁。
1. 2 方法
1.2.1大学生无聊倾向问卷(BPS)
采用黄时华等[6]修订的大学生无聊倾向问卷,该问卷共30 个题项,分为二阶因子外部刺激和内部刺激,外部刺激表示对环境刺激的低感知,内部刺激指个体自我创造兴趣的活动能力低下; 外部刺激的单调性、孤独感、紧张感、约束性,内部刺激的自控力、创造力,共6 个维度。采用7 点计分,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计1 ~ 7 分,分数越高表明无聊感越强。该问卷Cronbach α 系数为0. 87,重测信度系数为0. 80。
1.2.2手机成瘾指数量表(MPAI)
该量表由香港中文大学梁永炽修订[7],采用1( 从不) 至5( 总是) 点计分,共17 个条目,包括失控性、戒断性、逃避性和低效性4 个因子。失控性指使用者在手机上花费大量时间不能自控,戒断性指无法正常使用手机时出现挫败的情绪反应,逃避性指利用手机回避一些现实问题,低效性指过度使用手机影响到日常生活学习的效率。量表的Cronbach α 为0. 87,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该量表具有较高的结构效度( χ2/ df = 2. 67,RESM = 0. 04,GFI = 0. 91,IFI = 0. 90,CFI = 0. 89) ,适用于诊断青少年或大学生的手机成瘾。
1.2.3生命意义感量表(MLQ)
采用Steger等编制、刘思斯等[8]修订的中文版生命意义感量表,中文修订版有9 个项目,整个量表分为“拥有生命意义感”和“寻求意义感”2 个分量表。其中“拥有生命意义感”分量表,高分代表被试感觉自己的生命是有意义且有目的的; 而“寻求意义感”分量表高分代表被试正在努力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该中文修订版总量表的Cronbach α 系数为0. 71,2 个分量表的 α 系数分别为0. 81 和0. 72。
1.3统计分析
以班级为单位团体施测。问卷填写均采用独立、无记名方式。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8. 0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包括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中介检验,检验水准 α = 0. 05。
2 结果
2. 1 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大学生生命意义感无聊感手机依赖得分比较
男生无聊总分高于女生(t=2. 13,P < 0. 05 ) ; 大四学生的手机依赖行为总分高于其他3 个年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 = 2. 63,P < 0.05) 。见表1。
2.2无聊感手机依赖行为和生命意义感的相关分析
大学生无聊感与手机依赖行为呈正相关,其中手机依赖行为与无聊感的单调性、孤独感、紧张感、约束性维度呈正相关,与自控力、创造力维度呈负相关( P值均< 0. 05 ) 。 无聊感与生命意义感呈负相关( r =- 0. 31,P < 0. 01 ) 。另外,手机依赖行为与拥有生命意义感呈负相关( r = - 0. 20,P < 0. 01) ,无聊感与手机依赖行为正相关( r = 0. 31,P < 0. 01) 。见表2。
注: * P < 0. 05,**P < 0. 01。
2.3生命意义感在无聊感与手机依赖行为间的中介作用
手机依赖行为对无聊感的回归系数为0. 32,拥有生命意义感对无聊感的回归系数为- 0. 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将生命意义感( y) 这一中介变量代入回归方程后,发现手机依赖行为对无聊感( x) 的回归系数由原来的0. 32 降为0. 28,说明生命意义感在无聊感与手机依赖行为( w) 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百分率为: 0. 32 × 0. 31 ÷ 0. 33 ×100% = 30. 06% 。见表3。中介效应依次检验的回归方程见表4。
3 讨论
本研究发现,大学生男生的无聊总得分情况高于女生,与Vodanovich等[9]研究结果一致,即男性比女性更容易体验无聊。Zuckerman等[10]研究也发现,男生的无聊易感性量表得分高于女生。Polly等[11]提出,无聊的性别差异在童年时期比较明显; 而Seib等[12]则发现女性更容易无聊。笔者认为,在总体上无聊的性别并没有差异,本研究中差异可能和抽样有关,个体的无聊感体验因人格特征而表现出个体差异[13]。但是对于大学生而言,无论男生、女生都应设法消除无聊,用有意义的体验去充实大学生活,而不是在打发无聊的过程中虚度光阴。
本研究还发现,大四学生的手机依赖行为得分高于其他3 个年级,可能的原因在于大四面临毕业,一方面基础课程都结束了,自由时间更多; 另一方面大四学生面临考研、就业,需要时刻关注录取以及就业招聘信息。
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无聊感与手机依赖行为呈正相关( r = 0. 31,P < 0. 01) ,其中无聊感的总分与手机依赖行为的失控性、戒断性、逃避性、低效性维度都呈正相关,且与失控性维度的相关程度最高( r =0. 30,P < 0. 01 ) 。说明大学生的无聊水平越高,就可能在手机上花费更多的时间而不能自控,之前的研究[5]也表明无聊与较差的冲动控制能力显著相关,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高无聊倾向者更容易产生成瘾行为,如酗酒、药物成瘾、病理性赌博或网络成瘾。另外,无聊水平与手机依赖行为的低效性维度相关系数为0. 29,说明大学生因无聊而产生的手机依赖行为,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日常生活中的学习效率。
大学生生命意义感总分与无聊感总分呈负相关( r= - 0. 20,P < 0. 01 ) ,生命意义感与无聊感的外部刺激因子( 单调性、孤独感、紧张感、约束性) 均呈负相关,其中与单调性的相关程度最高( r = - 0. 50,P < 0.01) 。单调性是引起无聊最重要的因素,如Ahmed[14]把此因素命名为“兴趣缺乏”,重复枯燥的外部环境易引起无聊,从而影响个体拥有生命意义感的程度。黄时华等[6]认为具有高度倾向无聊的个体,则更有可能将外部环境刺激知觉为单调受约束的,更多地体验到孤独感。本研究说明,当个体拥有生命意义感体验越强,对来自外部环境刺激的单调性、约束性以及孤独感、紧张感体验就越少,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如Frankl[5]认为,当个体缺乏生命意义时,更容易陷入无聊的境地。生命意义感与内部刺激因子( 自控力、创造力) 均呈正相关,内部刺激反映的是个体创造自我兴趣的能力,具有较高的创造力,能在各种环境下保持自我充实的个体,往往不易无聊,拥有的生命意义感体验程度则强。
中介效应检验的结果表明,生命意义感在无聊感与手机依赖行为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的大小为30. 06% 。大学生群体空闲时间多,容易产生无聊感,由相关分析结果可知,个体无聊感与手机依赖行为呈正相关,然而手机依赖行为程度的高低,受个体拥有生命意义感水平高低的影响,生命意义感的中介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手机依赖行为不仅受无聊情绪所影响,也受到生命意义感以及个体自身内在因素的影响。
对大学生无聊感、手机依赖行为、生命意义感三者关系的关注与探讨,为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提供了新的参考,对深入了解“手机低头族”的形成机制有一定参考意义,有利于更好的解决与此相关的问题; 对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探讨,有助于大学生对生命意义感的内涵有更清晰的认识,也能更好规划与指导大学生活。高校应引导和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生命意义体验,减少无聊的体验,防止无聊引发的不良行为及后果,减少手机依赖行为,促进大学生珍惜和把握好大学生活,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生命意义与价值。
无聊感、手机依赖行为以及生命意义感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本研究的重点内容,本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探索性研究,尚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首先,本研究选取的被试是大学生群体,以后的研究应该拓宽研究的被试群体,增加其适用性。其次,未来的研究还需要补充纵向研究,增加结果的信效度。目前国内研究者对无聊感的关注多限于无聊的消极影响,但Gosline[15]提出,当人们不再满足于无聊感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时,无聊状态将会转变为未来生活挑战的动力,因此对大学生无聊感的探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以及生活的意义感与价值感,同时通过培养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进一步探讨降低或消除无聊感的调适方法,减少对手机的过度依赖,去探索生命中更有意义的事。
摘要:目的 探讨生命意义感在大学生无聊感与手机依赖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为深入了解手机依赖的形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方便抽取河南地区3所高校418名大一至大四学生,采用无聊倾向问卷(BPS)、手机成瘾指数量表(MPAI)、生命意义感量表(MLQ)进行测量。结果 男生的无聊总分高于女生(t=2.13,P<0,05),大四年级的手机依赖行为高于其他3个年级(F=2.63,P<0.05)。大学生无聊感与拥有生命意义感呈负相关(r=-0.31,P<0.01),手机依赖行为与拥有生命意义感呈负相关(r=-0.20,P<0.01),无聊感和手机依赖行为呈正相关(r=0.31,P<0.01)。拥有生命意义感在无聊感与手机依赖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为30.06%。结论 生命意义感可以部分调节大学生在无聊时对手机依赖行为的影响。
保罗·罗金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是爱护生我养我的土地。生长在美国犹他州的保罗·罗金, 不忍心故乡的森林因钢厂的建立而荒芜, 于是他以一生为代价, 倾尽所有, 植树造林, 最终, 两鬓斑白的他将1.4万亩荒芜的土地变成了绿树成林、碧草如茵、鸟兽欢悦的绿海。
沃森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是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沃森自驾10米小帆船, 开始环球航行, 途中她经历了狂风巨浪, 忍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寂寞与痛苦。历时210天, 共航行了2.3万海里。虽然由于她未满18岁, 打破的记录不被承认, 但她却实现了她自己的环球航行的梦想, 并且成了澳大利亚的少女英雄。
罗凤枝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是为了自食其力。出生于太原市徐县的罗凤枝, 刚出生便失去了双臂, 后又被双亲抛弃, 还好有一对好心的夫妇将其收养。失去双臂并没有消磨她的意志, 渴望与正常人一样生活的梦想在她心中疯长。像刘伟一样, 她用双脚代替双手做事, 花了近20年的时间去锻炼, 最终她能熟练地用双脚穿衣服, 洗菜, 甚至在全国第十届残运会上, 她竟用脚操作电脑进行平面设计。
这些人, 这些事, 一如一张张老照片。虽说有些旧了, 但却给人以启迪:生命需要泪水, 生命需要奋斗, 生命需要成功。“美丽的花儿啊, 人们只惊羡它绽放时明艳, 然而当初它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水,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只有奋斗的生命才有意义。
【行者在别处的生命的意义作文】推荐阅读:
三个旅行者的故事人生哲理05-29
财务管理创新的践行者05-31
旅行者优秀作文12-20
读《做最好的执行者》心得体会12-17
余秋雨《行者无疆》读书笔记05-31
先行者图书管理软件介绍06-19
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做忠实执行者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