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方法》

2024-10-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有效教学方法》

《有效教学方法》 篇1

第二实小邱东珠

前段时间,学习了教育局赖股长《有效是“学•导•用”课堂教学模式的生命线》和余文森《课堂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心中感慨颇多,在读的过程中,有不少收获,但也涌起丝丝惭愧,学•导•用”课堂教学模式实验一学年来,虽然不能说自己的教学是无效的,但起码是一直处于低效状态,现在才更清楚地意识到,教学必须有效,就得追求高效教学。本人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认真完成课前研究单的习惯。从“学·导·用”教学模式的整体结构上看,前置学习单是学习的起点,也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导学主线,是小组合作和交流展示等后续学习环节的基础之基础。没有学生前期的独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和思考进入后续的学习,学生就没有那种求知的欲望,也失去了进入小组合作等环节后续学习的资本。

2.认真倾听的习惯。

由于年龄特征的限制,学生普遍存在着喜欢别人听自己说而不喜欢自己听别人说的问题。我们可以开导学生“善听者往往也是善于思考的好学生”,要养成善听的好习惯。做到:一要专心,无论是听老师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都要听清老师或发言人说的每一句话,脑子里不想其他事;二要耐心,不随便插嘴,要听完别人的话,才发表自己的意见。三要细心,当别人的发言有错时,要求学生学会评价同学的发言,做到不重复他人的意见,自己的意见要建立在他人发言的基础上或者提出新颖的想法。四要虚心,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要能虚心接受,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五要用心,在听取他人意见时不能盲从,要有选择地接受,做到“说”、“听”、“思”并重,相互促进。并教给学生一些方法:(1)猜想发言的同学会说什么。(2)对同学的观点进行归

纳。(3)想想同学说的有没有道理。这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倾听方法,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学生就能学会先听后说,想好再说,真正养成倾听的习惯。提出问题的习惯。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敢问、会问、善问。也就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是要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敢问、会问、善问。

“学导用”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提问题,培养学生会提问题,所提的问题力争做到观点新,见解广,有高度,与众不同,充分表现自我的价值,体现竞争的能力。培养学生会提出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三、把握好课堂时间,进行有效练习。

应用活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教学步骤,主要是对知识的巩固、拓展、提升,对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具有决定作用。练习设计必须以课堂及课堂论为基础,以理念和教材的知识体系为依据,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思维的关键点上进行更好的多样化练习设计,去拓展知识面,去自主探索„„。

四、有效的教学,还要有有效教师。

我们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课堂教学的实验者,更要成为一个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而教师能够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由“经验教学”转向“反思教学”,是否能够由“经验教师”走向“反思教师”后“”反思性实践者“。教师只有成为”反思性实践者“,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行为背

后的教学理念,才能不断开发和生成有价值的课程资源,实现有效教学。因此,进行每一环节反思。教师可以让学生评价在活动中自己的表现;说一说自己碰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解决的;在活动中如何与他人合作,评价伙伴们学得怎么样;最后自己有哪些收获„„这一步能让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系统化的整理,扬长避短。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遇到实际问题时按照这一过程有条理地、灵活地运用解决问题的策略,使学生成为有效的解决问题者。

当然,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很多策略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使用,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下需要教师智慧的、合理的采用相应的策略,这也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因此,如何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因人因时及时调整教学模式。

《有效教学方法》 篇2

一、提问适时, 及时反馈, 有效牵引

教学过程具有很强的生成性, 课堂提问是一种及时性的、非预见的获得与发展。不少优秀教师在公开课上都能把握那些非预见性的意外情况, 巧妙地将那些不和谐的“音符”转化为课堂教学主旋律的“辅助音符”, 甚至由此促进学生学习情感、学习能力等在课堂的有机生成, 这样的课堂教学就闪耀出了“无法预约的精彩”。

一次, 我用稍慢的速度在琴上弹奏旋律让学生倾听感受, 并提出了这样的设问:这段音乐带给我们的情绪是怎样的?大部分学生说音乐表达的情绪是安静的、幸福的、温柔的……但是一个学生却说音乐让我感到很难过、伤心。我没有给予否定, 因为“安静”有时确实会与“伤感”有所联系。我意识到可能是我琴声的速度和感觉可能没有表达好, 于是重新调整了一下速度和自身情绪再次弹奏一遍, 并再次提问, 这名学生马上就说:“变高兴了、幸福了、温暖了!”。第一次的回答是非预见性的意外情况, 看似“不和谐”音符, 但教师及时调整教学, 对学生进行了有效的牵引, 使教学片段还是较顺利地过去了。

二、提问面向全体, 考虑学生差异

大多教师为维持课内活跃气氛、防止冷场, 往往将80%的提问都交给思维灵活者来回答。但作为提问对象的学生, 由于先天和环境的不同, 其学习基础、性格、志趣、爱好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 这应该是正常现象。因此, 在近年的教学中, 我尽量把课堂提问的范围扩大, 更注重提问那些平时胆小、不敢举手的学生, 这样的结果是使得敢于发言的学生越来越多, 课堂学习气氛也越来越浓厚了。例如, 我试教《大鹿》一课时, 设问:如果喜欢歌中的大鹿就说说你的理由?我特意挑平时很少发言较为胆小的学生来说说自己的想法。有的说因为它善良, 它帮助了小兔;有的说因为它很勇敢, 不怕危险……。提问贴切孩子的年龄特征, 一方面合理地利用了教材, 另一方面也更好地利用了学生心理和生理特征来设计提问, 更好地激发了全体学生的学习共鸣。

三、提问环环相扣, 注重鼓励性评价

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学生作答后, 教师的评价也要因人、因答而异。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可重述、追问、评价, 也可以用情感性的语言表示惊讶、喜悦、赞美、好奇等。我在上《守株待兔》的教学导入时提问:有谁知道守株待兔这个成语故事?一个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举手, 并把故事讲得清清楚楚。我马上用欣赏的语言好好地表扬了他:今天你是我们班唯一能讲述这个故事而且讲得很精彩的小朋友, 让我们一起给他一点掌声!随后我奖励了他一个小礼物。对于一个一年级的学生来说, 讲述一个故事是很不简单的, 更何况是一个平时性格较为内向的学生。

四、提问设计新颖, 注重激发兴趣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每次集中注意力时间至多15分钟, 而课堂却有40分钟。所以在教学提问中我们要注意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和他们的注意力, 所提出的每个问题都精心设计, 语言精炼, 甚至要创设情景表演来趣味解答提问。例如, 歌曲《小雨沙沙》, 这是一首旋律优美又富有童话色彩的儿童歌曲。在上这节课的时候, 我播放了春天下小雨的无声视频, 播放前提问:老师想了一个词来表现小雨的声音, 我来配视频唱一唱, 你们听听看这个词用得好不好?学生马上就接受了“沙沙沙”这个象声词, 并每次唱到这个词特来劲, 我于是再引导他们注意是“小雨”, 要注意唱好这个词的轻、细, 最后学生很好地用声音表现了小雨的形象, 并自然地加上了轻柔的下雨动作。一节课学生的注意力是非常集中的, 课堂教学目标也在课堂提问的影响下得到落实, 教学进行得非常顺利……

有效提问有效教学 篇3

一、提问适时,及时反馈,有效牵引

教学过程具有很强的生成性,课堂提问是一种及时性的、非预见的获得与发展。不少优秀教师在公开课上都能把握那些非预见性的意外情况,巧妙地将那些不和谐的“音符”转化为课堂教学主旋律的“辅助音符”,甚至由此促进学生学习情感、学习能力等在课堂的有机生成,这样的课堂教学就闪耀出了“无法预约的精彩”。

一次,我用稍慢的速度在琴上弹奏旋律让学生倾听感受,并提出了这样的设问:这段音乐带给我们的情绪是怎样的?大部分学生说音乐表达的情绪是安静的、幸福的、温柔的……但是一个学生却说音乐让我感到很难过、伤心。我没有给予否定,因为“安静”有时确实会与“伤感”有所联系。我意识到可能是我琴声的速度和感觉可能没有表达好,于是重新调整了一下速度和自身情绪再次弹奏一遍,并再次提问,这名学生马上就说:“变高兴了、幸福了、温暖了!”。第一次的回答是非预见性的意外情况,看似“不和谐”音符,但教师及时调整教学,对学生进行了有效的牵引,使教学片段还是较顺利地过去了。

二、提问面向全体,考虑学生差异

大多教师为维持课内活跃气氛、防止冷场,往往将80%的提问都交给思维灵活者来回答。但作为提问对象的学生,由于先天和环境的不同,其学习基础、性格、志趣、爱好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这应该是正常现象。因此,在近年的教学中,我尽量把课堂提问的范围扩大,更注重提问那些平时胆小、不敢举手的学生,这样的结果是使得敢于发言的学生越来越多,课堂学习气氛也越来越浓厚了。例如,我试教《大鹿》一课时,设问:如果喜欢歌中的大鹿就说说你的理由?我特意挑平时很少发言较为胆小的学生来说说自己的想法。有的说因为它善良,它帮助了小兔;有的说因为它很勇敢,不怕危险……。提问贴切孩子的年龄特征,一方面合理地利用了教材,另一方面也更好地利用了学生心理和生理特征来设计提问,更好地激发了全体学生的学习共鸣。

三、提问环环相扣,注重鼓励性评价

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学生作答后,教师的评价也要因人、因答而异。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可重述、追问、评价,也可以用情感性的语言表示惊讶、喜悦、赞美、好奇等。我在上《守株待兔》的教学导入时提问:有谁知道守株待兔这个成语故事?一个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举手,并把故事讲得清清楚楚。我马上用欣赏的语言好好地表扬了他:今天你是我们班唯一能讲述这个故事而且讲得很精彩的小朋友,让我们一起给他一点掌声!随后我奖励了他一个小礼物。对于一个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讲述一个故事是很不简单的,更何况是一个平时性格较为内向的学生。

四、提问设计新颖,注重激发兴趣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每次集中注意力时间至多15分钟,而课堂却有40分钟。所以在教学提问中我们要注意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和他们的注意力,所提出的每个问题都精心设计,语言精炼,甚至要创设情景表演来趣味解答提问。例如,歌曲《小雨沙沙》,这是一首旋律优美又富有童话色彩的儿童歌曲。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播放了春天下小雨的无声视频,播放前提问:老师想了一个词来表现小雨的声音,我来配视频唱一唱,你们听听看这个词用得好不好?学生马上就接受了“沙沙沙”这个象声词,并每次唱到这个词特来劲,我于是再引导他们注意是“小雨”,要注意唱好这个词的轻、细,最后学生很好地用声音表现了小雨的形象,并自然地加上了轻柔的下雨动作。一节课学生的注意力是非常集中的,课堂教学目标也在课堂提问的影响下得到落实,教学进行得非常顺利……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既是重要的教学手段,又是完美的教学艺术,也是教学反馈的重要形式之一。当然,提问还有许多学问,如要“明确目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言简意赅、启发思维、抓住关键、把握线索……”这些都有待于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学习、研究和总结。

《有效教学方法》 篇4

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教学目标是指通过有计划的教师教的过程与学生学的活动所要实现的教学成果,它是促进有效课堂教学的关键。然而,目前相当一部分科学教师对教学目标的作用与如何制定有效教学目标,还缺乏足够的认识。一节课下来,与教师的交谈中,当问到执教教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时,教师往往说不出个所以然,或者随便说出一些。在目标的认识与叙述上,主要存在下面的一些问题:

1、对教学目标的功能缺乏认识。

有的虽然按要求制定了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但不明白教学目标的作用,教学不是围绕着目标进行。或者只有过程,没有目标,教学的随意性很大。

2、对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区分不清。在制定某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不够具体、明确,往往把课程目标的内容定为某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例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经历科学的探究过程”等。

3、制定教学目标时,含糊其词,难以评价。如“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和亲身经历实践,来探究完成分离物体的任务。”叙述上,行为动词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如“让学生了解物体分离方法的多样性”。教师在教学目标认识和制定上存在的问题,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课堂教学中,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功能,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间的关系等,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掌握目标制定的方法,制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在目标导向下,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一、正确认识教学目标的功能 教学目标的功能可以概括为: 指导学生的学习,指导学生的教学,以及指导学习结果的测量和评价。可简化为导学、导教和导评(对教师教学效果与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

1、指导教师的教

教学目标可以指导教师的教学策略选择。教学策略是指适合教学目标实现的教学步骤、媒体的运用和师生相互作用的方法。如果教学目标侧重于知识传授,侧宜选择接受学习,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是教师主导的讲授法。如果教学目标侧重过程或探索知识经验,侧宜选择发现学习(探究学习),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指导下的发现教学法(探究式教学)。

2、指导学生的学

清晰的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学习起导向作用。通过对照目标进行学习,学生知道完成目标或部分目标,对学生起到一个激励他们继续努力学习的作用。

3、指导学习结果的测量和评价

现代教学设计理论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借助目标进行互动并用目标来调节自己行为的一个信息反馈过程。教师的教学设计应从目标制定出发,通过一系列师生活动,最后要回到目标,将学生学习结果与预设的目标相对照,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如何。如果目标达到了,则在原有基础上提出新的目标,如果目标部分未达到则必须进行补救教学。

二、把握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既有区别也有联系。

课程目标是指各学科的教育目标,是预先确定的要求学生通过某门课程的学习所应达到的学习结果,这种结果表现为学生在与课程相关的素质或特征方面的变化。是指导课程设置、编排、实施和评价的整个过程的准则,也是课程自身性质和理念的体现。

教学目标是教师教与学生学习的目标,是每个单元、每节课甚至每个教学环节、教学活动应达到的具体目标,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从制定的依据来看,课程目标制定的依据 一是学生需要,二是社会生活需要,三是学科发展需要。

教学目标制定依据是具体教学内容、课程目标和学生实际。从制定的主体来看,课程目标主要是由教育行政部门和课程工作者制定的,具有较强的方向性和规定性,它不但考虑学科特点,还应考虑学生的特点和社会需要。教学目标主要是由教师来制定,相对课程目标而言,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灵活性,在目标的制定方面除了重视学科特点、社会需求以外,更应该重视学生特点。从适应范围来看,课程目标的首要作用是为课程(教材)编制提供依据和参考,其次是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参考。教学目标是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依据,它是对局部的教育学产生导向、激励和制约作用。二者之间又有联系。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课程目标对课程的日常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起导向作用。教师在每节课甚至每个教学活动环节的教学目标,要注意落实课程目标,体现课程宗旨。教学目标最具实践性和实效性,课程目标要 通过教学目标来体现,它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终点,也是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教学是实施课程的主要途径,教学目标是对课程目标的细化。

三、精心设计,制定有效教学目标

1、设置合理可行的教学目标要考虑的问题

第一,考虑学科课程目标,如小学科学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科学的过程和方法,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在制定科学教学目标时,就要考虑科学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

第二,考虑当前的教学任务适合为本学科三类目标中哪些类型的目标服务; 第三,因为除了符号和事实性知识可以在短时内掌握之外,系统知识、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的学习都需要经过若干阶段,因此,不仅考虑目标类型,还应考虑每一目标实现所处的学习阶段。第四,还应根据自己所教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和智力水平,考虑目标的可行性。

2、在教学目标制定和叙述上的要求

(1)目标要全面、具体、适宜、具可测性。全面是指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兼顾 三维目标;具体是指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课程标准中的具体目标,确定具体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看了之后明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会做什么;适宜是指针对学生的实际状况,考虑学生的发展性等。

(2)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学习结果,应该用学生学习后能说什么或能做什么来陈述,尽量避免用“知道什么”、“理解什么”等含糊的词语来陈述目标。

(3)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所以在目标的陈述中,学生一词应省略。不能出现“培养学生„„能力”,“使学生„„会做什么 ”这类句式,因为这类句式中行为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案例:下面是一位教师制定的《测量白的快慢》一课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能够自己动手做一个摆。知道影响摆快慢的因素。(分析:哪些因素,不够具体)△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分析:过程与方法——经历怎样的过程和掌握什么方法不够具体)对问题能够提出自己的假设,并能够搜集数据来验证自己的假设(不够具体,无可测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意识到搜集证据、验证假设的重要性。体验到对待科学研究要持严谨的态度。

3、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与教学目标的制定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与科学有关的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呢?目标的制定中应先考虑哪一维目标呢? 在科学教学的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 目标相对来说具有显明性和确定性,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潜隐性、不确定性和随机生成性。在学科教学中,知识是“载体”,“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生成要以学科“知识与技能” 的掌握为依托和中介,脱离了学科“知识与技能”的获得,“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会失去根基。也就是说,学科教学中,“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根”是扎在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建构之中。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首先应该确定好本节课“知识与技能”目标。在确定了“知识与技能”目标后,要进一步研究、分析,这一“知识与技能”,是怎样获得的,需要经历怎样的科学探究过程,需要用到哪些科学探究的方法,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能力,确定“过程与方法”目标。最后,根据本课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方面,确定本节课可以渗透、培养学生哪些情感,以及对待科学应有的态度等。举例:《美丽的彩虹》知识与技能:

分析:本课是以“彩虹”为媒介,通过对彩虹的观察,认识白光(太阳光)的组成。因此把本课的知识目标定为: 能说出白光(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等多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这些光按一定的比例混合也能形成白光;认识三棱镜可以分解阳光。过程与方法:分析:学生要获得白光组成的知识,经历了观察,提出有关彩虹的问题,通过用水棱镜制造彩虹,对制造出来的彩虹进行观察,对观察到的信息进行记录,与同学交流等过程,认识光是由多种颜色的光组成的。因此“过程与方法”目标定为:能通过观察提出有关彩虹是怎样形成的等问题,经历用水棱镜制造彩虹的过程,能对制造出的彩虹进行细致的观察,能用文字或图画记录观察的结果,能大胆地把自己的发现与同学交流。“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定为:在获得光的知识的过程,要求学生要有研究彩虹的兴趣,在研究过程中,要有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因此“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定位为:初步养成认真细致观察的习惯,乐于与同学合作进行关于白光组成的探究活动。下面我们再来看看上述《测量摆的快慢》教学目标的制定。知识与技能:分析,本课主要是帮助学生认识摆锤重量、摆动幅度、摆长等,哪个是影响摆动快慢的因素。故知识目标定位为: 能说出摆的快慢与摆锤重量、摆动幅度无关,与摆的长短有关:摆长越长,摆动得越慢;摆长越短,摆动得越快。程与方法:

分析:学生要获得上述的知识,经历了提出问题

(摆动快慢可能跟摆锤轻重、摆的幅度、摆绳长短有关),提出假设(摆的快慢可能与摆锤轻重、摆的幅度、摆绳长短的具体关系)、设计实验验证假设,通过实验收集数据,对数据的整理分析,获得影响摆的快慢的知识。因此,“过程与方法”目标定位为:能对影响摆的快慢的三个因素:摆锤轻重、摆的幅度、摆绳长短做出预测,能够设计对比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能对实验中获得的关于摆的快慢与摆锤轻重、摆的幅度、摆的长短的数据进行记录、整理、分析,得出影响摆的快慢的因素是摆长,能把自己的探究方法、探究结果与同学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科学实验中反复测量的重要性,愿意与他人合作,探讨有关摆的问题。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同时又是教学评价的依据。制定好全面、具体、适宜的教学目标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在有效教学目标的指引下,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表述教学目标时一般要包含以下四个要素:

1.行为主体 教学目标表述的应该是学生的行为,因此行为主体是学生。在实际的目标表述中,行为主体可以省略,但是从逻辑上去判断主体应该是学生。例如,“能够独立复述课文”,这个目标的逻辑主语是学生,也就是“学生能够独立复述课文”,而不应采用“使学生”、“教会学生”、“培养学生”等用语。2.行为动词

具体教学目标应采用可操作、可测评的行为动词来描述,如“认出”、“说出”、“背诵”、“辨认”、“描述”、“解释”、“说明”、“拒绝”等词,使其意义明确、易于观察、便于检验。3.行为条件

教学目标需要在表述中指明行为的条件,即影响行为表现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等,如“根据地图”、“不靠帮助或参考书”、“在十分钟内”、“利用网络环境”等。

对条件的表述包括四种主要类型,即允许或不允许使用参考资料或辅助手段、是否提供信息或提示、时间的限制、行为完成的情境。

4.表现程度 表现程度是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表现水准,用以测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例如,“既提供的一道应用题,学生至少能写出三种解题方案”,“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学生至少能记住四个单词”等。表述中的状语部分,便是限定了目标水平的表现程度,以便检测。三维目标不是三个目标,为了操作上的方便起见,而把一个问题分解成三个方面。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完成了一 维目标再落实另一维目标,它们犹如鱼水一样,和谐地和合在—起的,落实目标的过程是同时进行的。对其理解,可以准确表述为“在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与方法”是指为了实现在“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所采用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过程”是指让学生经历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在体验、活动、探究中进行学习;“方法”是掌握各类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方式与策略,学会学习,学会反思,学会创新,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有效监控(元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指学生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过程中的一种感受和反映,包括感知、理解、审美、体验四个方面。“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存在于“过程和方法”之中,“过程和方法”的每一个环节和步骤,它的对象、要素、结果,都是由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因素构成的,无法离开“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独立存在。因此,三维目标之间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共同构成课程目标。三维目标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从知识与能力目标来看,知识的把握,能力的养成,离不开学习过程的实践和体验,也离不开科学方法的指导和运用。从过程和方法目标来看,任何学习过程既是一个获取知识的过程、提升能力的过程,也是一个情感的体验过程、人格的建构过程。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来看,它是一种更为广泛的人文涵养,这种素质的养成,不是外部强加的结果,而是要通过一定的情景中的实践与体验内在地生成和反映。总之,三维目标的相互支持,使课程目标更具完整性及操作性。要真正提高教学目标设计的有效性,我们要考虑以下四个方面内容: 教学目标要体现 学生。

教学目标的完成者是学生,教师不能凭自己主观臆断设定教学目标,而是要在充分解读学生的基础上,从学生的角度考虑设计。这里有两点需要我们关注:一是学生需要分析,二是换位思考。在教学目标设计前,教师要全面了解、分析学生,包括他们的认知结构、认知特点、个性特征、社会背景、语言水平、语用能力等。所有这些不是在教学设计时才去了解,应该靠平时的积累。在教学目标设计时,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确保设计的教学目标是学生想完成的、能够完成的、应该完成的。

教学目标要体现任务。英语课程标准以学生“能做某事”的描述方式设定各级目标要求,也就是学生能够用英语完成各种各样的生活化 任务。因此,在设计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时,我们也应该考虑目标的任务化。这类任务既来自学生的生活,又能整合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文化意识、学习策略和情感态度。教学目标要 体现发展。

每一堂课都要让学生有收获、有发展。这需要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难度,即 Krashan(克拉申)的“i+1”理论,围绕学生(i)原有水平上加一个难度(1)。这 个难度的把握需要教师认真分析学生的原有水平,同时还需要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能力。前者将直接影响教学目标难度的定位,即高于学生原有的水平。低于或平于学生原有水平的教学目标是无效的。后者将影响教学目标难度的高低。这个难度(1)必须控制在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否则同样也是无效的。假如超出学生的能力,教师就要考虑设置支架来降低其难度。教学目标要体现人文。

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在教学目标设计阶段就要考虑到如何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有所提高。应该根据班上最后一名学生设计出基本目标,由此再考虑教学目标的开口,即“保底不封顶”,真正保证每个学生都能从自己原有水平和能力得到发展。教学目标的功能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导学——确定教学范围、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的原有学习基础等,引导学生自主、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二是确定教师将采取的教学步骤、教学环节以及每个步骤或环节将采取的教学活动,指导教师有条理地去完成教学计划或任务;

三是导测量——明确学生要达到的学习要求或水平,为教师本人及教育监督者提供检测的标准和依据。怎样检验教学目标设计是否合理?

1、我用的是行为动词吗?

2、这些行为动词的行为主体是学生吗?

3、我的预期目标能否明确到相关“领域”、具体到合适的“层次”?

4、学生学习之后应知道什么?知道多少?

5、学生学习之后应该能能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

6、在实现“应知、应会”目标的同时应有什么样的情感体验?

7、达成目标的条件是什么?

一个表述较好的教学目标范例 Unit 1 Reading(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下册)Do you think you will have your own robot? 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绝大多数学生能认读和理解文中的重点词汇: unpleasant,scientist,already,made,factory,simple,such,everywhere,human,shape,huge,snake,possible,electric, seem,impossible,40% 左右的学生对非重点词汇能基本理解,中等及以上学生能掌握文中的语言点及将来时态的用法;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能较为熟练地朗读课文,并能简单描述“机器人”基本的特点;(3)在理解文章内容和反复朗读的前提下,学会根据文章标题和相关图片获取新信息的策略; 80% 左右的学生能回答根据文章内容所提的问题,正确率应不低于 75% ; 50% 左右的学生能比较流利地复述文章的大意;

(4)产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学习科学的愿望。由于上述目标运用了适当的行为动词,对学习内容、结果行为以及结果行为的条件和程度都作了具体的切合实际的界定,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可观测性,因而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很 好地实施。语法课堂教学程序

展示(presentation):展示包含语法项目的文本材料,组织学生观察、归纳其在文中的结构及含义。解释(explanation):将语法结构从所在的上下文中剥离出来进行专门处理(结构、含义、作用、规则等)。

练习(practice):学生通过控制、半控制和自由运用不同层次的练习来达到逐步掌握和运用所学语法项目。测评(evaluation):对新学的语法项目进行测评和检查,了解所学情况。

只有经验,不反思,不与时俱进,不创新,一桶水那就腐烂发臭了,质量就不高了

(一)围绕问题反思1 .教学反思的主要目的是自我欣赏还是解决问题? 找问题 ——归因——重建。这就像评课,为了提高教学水平,着重于找问题和对策。平时教学中遇到问题时,你是认为“本来如此”,将其“一笔带过”?还是认真思考、深入 挖掘?

2、问题从哪里来?教学中不是缺少问题,而是缺少发现问题的眼睛(问题意识)。工作问题化,问题课题化,在平凡的工作中发现问题、反思问题,并不断解决问题,这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人不怕有问题,怕的是没有问题,如果没有问题,就说明他变 得懒于思考了。课堂实践中要开放,别怕出问题,甚至想方设法让学生出点“问题”,从而使他们暴露出真实的想法。3、找到了问题,还要进行归因分析,并找到对策。其实,遇到问题不仅要反思,还要尽可能进行调查(课前调研、课后调查、小检测、访谈等——以学 定教,分析、激发、利用认知矛盾),以利于找准原因,找到对策。

(二)通过对比反思.前后对比反思(磨课)问题——归因——重新设计与实施——新问题——„„ 2.与他人的课(包括名师课、优质课)进行对比(赏析或质疑),并反思甚至尝试。3.不要“听听感动,想想激动,回去一动也不动。”

(三)在合作研讨中反思1.在独立备课基础上参与集体备课——找差距,并归因。2.请人评课——找问题,并研商对策。3.就某一问题、某一节课与同事、专家展开研讨。方式:实地(一对

一、沙龙式)、网上或杂志论坛、电话等。

(四)写作促反思

1.当你动笔去写的时候,才发现你的思考不够深入,还比较零散。写作能促使您更全面、更深入地思考。特别是想发表的文章,论点要新,论据要典型、有说 服力,逻辑性要强。

2.方法:(1)坚持写教后记、反思日记或博客;(2)过段时间进行筛选、归纳、整理;(3)论证:观点是否新,是否与别人重复。(4)再加工,形成文章投稿。3.写作时应注意:(1)尽可能围绕一个(小)问题来写,将其说清楚、讲透彻。(2)对案例做出针对性的分析,不能两张皮。对于问题,一般应提出对策。(3)不求写得很长(一般4000字以内),而是求深度。(4)文体不限,尽可能“万变”(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等)

高效课堂教学过程设计程序:1.Warmer---让学生参与,激活课堂。2.Lead-in---为目的语创设情景,在情景中学。3.Language presentation---展示给学生目的语,并形成概念。4.Controlled practice---让学生熟悉目的语的构成,并了解概念。5.Free practice---让学生们通过活动使用英语。

6.Feedback---反馈(巩固纠错)。教学中常见的问题:

1、教学目标设定不明确。

2、教学活动针对性不强。

3、教学活动效果不好、效率不高。

4、操练的面太窄,许多学生处于空闲状态。

5、教学语言不规范,不清楚,不简洁、随意

6、呈现信息不准确,不利于学生接受。

7、教师主导过渡,学生自主性受限制。

8、课文内容没有练熟就过度拓展。

9、忽视常规教学媒体的作用 The effective teacher

高效率的教师这样做: •

Really listens to his students;善于倾听 •

Shows respect;尊重学生•

Gives clear, positive feed back;给学生清楚、正确的反馈 •

Has a good sense of humor;具有幽默感 • Is patient;有耐心 

Knows his subject;熟知所教学科

 Inspires confidence;激发学生自信心

 Trusts people;相信他人

 Empathizes with Ss problems;理解、同情学生的困难、麻烦

 Is well organized;具有较好的组织能力

Paces lessons well;课堂节奏好

Does not complicate things unnecessarily;不会没必要地将简单事情搞复杂

Is enthusiastic and inspires enthusiasm;热情并能激发热情

►Can be authoritative without being distant 没有距离感,但有权威性

有效教学从有效备课开始——心得 篇5

海丰仁荣中学

刘静

备课,是教师重要的基本功,也是教师的职责和应遵守的规则。如何备好一节课,对每位教师而言,永远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话题。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人们又赋予了它新的“活力”。“以学论教”使得教师必须认真对待每一节课的课堂教学,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共同研究者。要使教师的“教”适应学生的“学”,教和学达到和谐的统一,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习过程变得丰富有趣,课堂教学才能扎实有效,所以教师必须在备课上下功夫。课堂教学越来越趋向活跃,学生包括教师也越来越不满足单纯的听讲方式,学习方式正在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我们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课堂教学,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变得如此开放。备课质量的高低,也就成为保证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到底如何备好一节课?备课不是一字不漏的背教学流程,它的实质是教师以教材为中介,对课程的领悟和把握,落实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一、备学生

了解学情,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

学生学习新知识都是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所以教师备课的出发点首先必须由教材转向学生实际,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为此,教师必须进行学情调查,以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学习方法和能力水平;深入了解学生对即将学习内容的兴趣和困惑;以及认知难点是什么;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总之,要使课堂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爱学、乐学。例如高一地理这一学科,学生在初二就结束地理的学习,到高一地理知识基本都忘记了,所以高一的地理教师就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就是要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思想状况,学习水平、学习习惯等,特别要了解学生学习新课所具备的知识基础,能力准备和心理状态,确定教学的高度,防止教师对学生产生认识上的偏差,从而使教学更有针对性,以增强教学效果。不仅要考虑课堂上让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更应考虑这样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作用,要时时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备课始终要以学生为中心,备学生的过程,就是深入研究学生的过程,就是不断弘扬学生主体精神的过程。教师备学生,解决了学生现有水平与教学要求之间的矛盾,起到了调节学生与教材之间关系的作用。

同时,教师在备课时注重在教学中进行“分层指导”、“因材施教”。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情况,有的放矢地备课。有针对性地设计适合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通过不同层次的作业、练习、活动来体现。教学设计过程考虑多方面,如策划教学行进中的教师活动,相应的学生活动,组织活动的形式与方法,活动效果的预测和期望效果的假设,师生间的互动方式等一系列方面,最后形成综合的、富有弹性的教学方案。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发展。

二、备教学目标

体现课标,注重三维整合

新课程下的教师备课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在改革的背景下,新课程目标已不同于传统的大纲,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而是同时兼顾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这样的教学目标设计上既强调教师教学行为的结果又注重学生学习行为的结果。“三维目标”应该达到怎样的“度”,教师要明确了解,否则课堂教学就会出现偏差。所以,在有效备课中,我们首先要明确本节课将培养学生哪些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在教学中应采取什么样的策略?这策略是否符合学生实际?其次,在教学中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或通过设计什么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从而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的;最后通过学习,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使他们在知识与技能,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等方面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三、备教学方法

倡导新的学习方式

教学方法因课而异,因人而异,富于变化。对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方法,如实验探究、探究—讨论、启发—讨论、自学辅导、讲授法等。不论哪种方法,都要依据教学实际,结合课堂内容,强化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同时还要考虑这种教学方法什么时候发挥有效,哪不同种类型的学生采取何种方法,注意个性与共性的差异。我们今天必须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目前学生总是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我们应该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就需要提倡自主、实践、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①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要彻底改变单纯教师“问”、学生“答”的现状况,把课堂变成学生“问”的天堂。②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课堂45分钟,教师讲得多,无疑就挤占了学生的时间,把时间还给学生就是让学生多读,在读中发现问题,学到知识。③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

总之,备课时,教学方法的选择除了考虑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外,一是要体现启发式自主合作式教学原则,二是要结合自己的教情和学情。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防止生搬硬套。

四、备教学过程

使整个教学过程始于教学目标而又归于教学目标

确定了教学方法,教师要考虑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获得要经过哪些步骤和程序,如何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如何掌握必要的获得方法,如何适时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的渗透。安排教学步骤时,一般要考虑:一节课研讨前要用到哪些前置知识做铺垫,进行哪些基本的训练,新知识如何引入,知识的生发如何逐步有序的展开,怎样突出重点,教材中有哪些智力因素和思想教育因素应该挖掘,还要设计哪些有思考性的问题,怎样安排有层次有坡度的练习,安排几次反馈,使用哪些教具学具,如何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甚至课堂用语、板书设计都要整体构思,周密考虑。特别是如何寓学法指导教学之中,更要仔细揣摩、推敲,要做到每个教学步骤和安排环环紧扣,层层深入,构成一个完整的序列。这都是要在备课中考虑的。教师在教学流程的设计上要全力思考、精心谋划、巧妙设计。整个教学流程应始于教学目标而又归于教学目标。

总之,既要钻研教材,又要重视教学方法,不能认为教材钻研透了课就备完了,也不能只追求教学方法的花样翻新,而忽视教材和学生。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影响教学效果的诸多因素进行有效组合与整合,把握好尺度。让我们的课堂绽放出最美的花朵。至于教案的书写详与简,再简的教案也必须体现各教学环节和层次,体现教学,突出重点,并写上应该提出的有思考性的问题,或教学反思等。

《有效教学方法》 篇6

听了金戈校长关于《有效教学管理和有效教学管窥》的讲座,让我获益匪浅。这次讲座不仅让我知道了有效教学的含义,同时也意识到有效教学对于我们教师来讲在新课程教学中有着很多实际的意义。

回顾这么多年的教学历程,备课无疑是经历最多,变化也是最多的。从教学初期的盲目抄教案,到现在汲取别人的教案精华,融合自己的特点备课,这变化的过程中经验起着很大的作用。总是认为自己能够把握住语文教学,还是在一些环节上出现失误,从而使有些课堂出现重复讲解的现象。

近几年国家教育部一再强调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但如何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一直困扰着我,这次师德学习使我知道了有效教学就是在课前做足准备,在教学活动中,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少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进行有效教学呢?以下是我的一点体会:

一、备而能用并备而有效

大凡成功的课必定是充分准备的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备课应该备而能用,减少无效备课。课前有效的备课要制定明确、具体、科学的教学目标。目标是方向,只有方向正确才会使课堂收到良好效果。

有效的备课还要把握适量、适度的教学内容。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并没有明确规定,教师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不能贪多失效,也不能求少图方便。

二、导之有“方”并导之有“效”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设计有方的导入能紧扣学生心弦,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将学生带入课堂的情境中,水到渠成,导入方能有效。

教学过程是教师向学生传递教学内容,并使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教学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因此,一个教师,课堂上一定要组织好教学语言,做到清晰精炼、重点突出、逻辑性强。不仅如此,课堂上的时间也要把握好,各个环节的时间分配要调控好。虽然有时候因为课堂上的突发因素,或许是非重点内容占用了一些时间,教师一定要从整堂课的角度来安排时间。可是,教学组织要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教学应使全体学生都受益,即使不能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也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宁愿减少教学内容,也不能因为要完成教学任务而忽视了学生接受能力。

三、题不在多而在精

练习设计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它起着监控、巩固、反馈的作用,是教学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必须服务于教学,不仅对学生有意义、有价值,还要有趣。练习设计要有梯度,数量要适当,目的要明确。以后我还要做到有练习教师要先做,有练必选,有练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错必改。

《有效教学方法》 篇7

一、注重问题情境的设置

数学解题思维活动始于问题情境。学生从问题及其情境中接受信息, 通过对题目条件和问题进行全面分析, 寻求解题途径。因此在教学中, 要注重设置问题情境, 创设思维情境, 激发他们的思维火花, 引导学生采取相应的策略方法进行思维活动, 营造问题解决的氛围。

案例一:在导数的应用习题课中, 笔者给出了这样一题:

设a、b是实数, 函数f (x) =x3-x2-bx+a

(1) 若函数f (x) 有三个单调区间, 求b的取值范围

(2) 若函数f (x) 没有极值, 求b的取值范围

(3) 当b=1时, 求f (x) 的极值

(4) 在b=1的条件下, 若函数y=f (x) 有3个零点, 求a的取值范围

(5) 在b=1的条件下, 若曲线y=f (x) 与x轴仅有一个交点, 求a的取值范围

以上几个问题是由一道高考题经过变化、引申而成的, 较全面地体现了导数的应用, 给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情境, 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了他们的思维, 通过做一题, 达到会一类、引一片的能力, 从而发挥解题教学的有效性。

二、注重对解题策略的训练

中学数学常用的解题策略有很多, 它能带来思维的闪光点, 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另外, 美国数学家 (克莱因) 说过:“数学是一种目标明确的思维活动, 即要有目标意识。”目标意识在解题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目标意识确定了思维的起点和方向; (2) 目标意识能引导思维的展开和深入; (3) 目标意识能帮助思维的调整和优化。数学问题中已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之间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和必然的因果关系, 因此在寻找解题思路时, 要有目标意识。

案例二:教学直线和抛物线的位置关系。

先出示课本P68页的例5, 以抛物线y2=2px为例, 先让学生分析题目条件:

直线AB与抛物线相交且过焦点F (1)

直线OA交准线于D (2)

结论:直线DB‖X轴 (3)

然后一起分析:条件 (2) 的另一种理解 (三点共线) 及如何等价转化。目标是证明两条直线的平行问题, 从而提出问题:如何在解析几何中证明两条直线的平行问题 (一条是坐标轴) , 即只要证明这两点的横坐标或纵坐标相同。有了这个目标, 再结合解决直线与圆锥曲线问题的通法, 本题就可以轻松求解了。

三、注重培养学生解题后反思的习惯

在数学解题教学中, 学生的主要任务并不是“解题”, 而是“学习解题”, 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重点不在于“解”, 而在于“学解”, 学解最重要的途径是从“解题回顾”中来, 也就是从解题后的反思中来。因此, 当题目解决以后, 教师应因势利导地让学生回顾并反思, 通过对题目特征、解题思路及过程、题目结论的反思, 来进一步暴露解题的思维过程, 体会学习研究的过程, 感悟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技巧, 从而提高解题能力和应用能力。在解题教学中, 笔者常常引导学生进行以下三方面的反思。

1. 对解题过程的反思。

对解题过程的反思, 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 一个是对已经给出的解法的反思, 包括计算是否正确、推理是否合乎逻辑、思维是否周密等。另一个是探讨解法的多样性, 除已经给出的解法外, 是否还有其他的解法。由于学生思维的角度、方式、水平等方面的差异, 解答往往呈多样性, 这正是数学教学中丰富的教学资源, 我们必须充分发掘利用, 因为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严谨性。

案例三:曲线与方程习题课, 笔者给出了这样一个题目:过点P (2, 4) 作互相垂直的直线l1, l2。若直线l1交x轴于点A, 直线l2交y轴于点B, 求线段AB的中点M的轨迹方程 (要求至少两种方法) 。不一会儿, 我把学生的两种解法展示在黑板上:

方法1:设M的坐标为 (x, y) 则A (2x, 0) , B (0, 2y)

∵l1⊥l2,

∴KPAKPB=-1即可求得x+2y-5=0即为点M的轨迹方程。

方法2:设M的坐标为 (x, y) , l1的直线方程为y-4=k (x-2) , 则l2的方程为则A消去k得

x+2y-5=0即为点M的轨迹方程。

我先表扬了学生, 学生很有成就感, 然后我让学生一起观察分析解法1和解法2有没有问题。学生一时找不到漏洞, 后来有几个平时解题较严密的同学轻轻地说没有考虑斜率不存在的情况。

2. 对题目变式的反思。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 “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题目解决之后, 应调动学生的好奇心, 将问题进行横向的拓宽与纵向的深入, 循序渐进地设计变式拓展变一题为多题。一题多变, 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是提高解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在教学案例二的那道例题后, 叫学生改变题设条件和结论, 尝试编题。学生甲把 (1) 、 (3) 组合作为条件:过抛物线焦点F的直线交抛物线与A、B两点, 且直线DB‖X轴, 交准线于D, 结论:直线OA过点D即可为本题的变式1;学生乙把 (2) 、 (3) 组合作为条件:设A、B为抛物线上的2个点, D为抛物线准线上的一点, 三点A、O、D共线, 且直线DB‖X轴, 结论:直线AB恒过一定点, 可为本题的变式2, 并且两个变式具有教学价值, 其中变式1就是2001年全国数学高考试题 (同学们惊讶不已) , 变式2属于解析几何中的典型问题———定点问题, 值得研究。

3. 对解题规律与思想方法的反思及提炼。

一个数学问题解决之后, 启发、引导学生再思考, 概括总结其中的解题规律与思想方法, 这远远比让学生单纯解几道题的意义大。因为这样可以让学生掌握解决这类数学问题的基本规律和思想方法, 学生解决的不是一道题, 而是一串题, 真正达到举一反三的能力。如在解析几何教学中, 应强调它的本质:用坐标法研究几何问题, 用数形结合、方程函数等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问题。

以有效提问促进有效教学 篇8

关键词:语文教学;提问;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一堂好课往往起源于一个好问题,因为好的问题不仅能“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起学生的创造潜能。问题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从这点上说,语文课堂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提问的有效性。

那么,怎样做到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以下就某教师《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一课问题设置有效性进行分析,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进而谈谈对课堂有效提问的一些思考。

一、课堂提问案例分析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人教版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赏析作品)

(一)教师教学目标⑴疏通文意,理解关键字词句;

⑵把握文中“乐”的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⑶理解“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流露出来的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豪情逸兴。

(二)课堂提问及分析

1、导入环节之提问

⑴从题目看,这篇文章写的基本内容可能是什么?

⑵序文在古文里有哪几类?本文属于哪一类?这样的序文我们还学过哪些文章?

(问题设置以文题为切入点,紧扣文本,通过问题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同时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序文相关知识,重视知识的积累。)

2、“朗诵”环节之提问

给学生2分钟时间自读文章,学生读后教师提问:

⑴整个夜宴的气氛是怎样的?

分析:让学生读后谈感受,问题并非凭空而来,而是紧扣文题“夜宴”,抓一个“乐”字,为后面问题“有哪些乐事”做准备。

⑵刚才在读的过程中这篇文章在语言上有什么美的体现呢?

分析:此问题意在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目的明确,但就教学的连贯性来说,在前一问题得到“乐”字后不必再在语言美上纠结,顺势提出“有哪些乐事”过渡更自然,衔接更紧凑些。问题设置的恰当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问题是否紧扣教学目标,细观教师的教学目标,语言并未涉及,且教学的主线应该是“何乐事”与乐中反映出的文人情怀探究,此问题游离于主线之外。另外,就一节课45分钟来说,不可能一应俱全,面面俱到,必须有所取舍、侧重。所以,个人认为语言美可大胆舍去。

3、“研读”环节之提问

⑴这里所含的乐事是什么事?请同学们小组讨论来完成。

分析:此问题的设置紧扣教学目标,且承前(由“乐”的气氛而来)启后(为后面探究文人情怀打基础)。

教师接着提问:

⑵此宴饮不同于我们今天的宴饮,它具有怎样的特征呢?

分析:教师此问的目的是为了引出古人月下独酌、饮酒赋诗的那份雅兴及情怀,进而去探讨为何夜宴及文章所流露的情感。但在课堂教学中,问题抛出后学生不知所措,一脸茫然。为何如此?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一问题本身指向性不明,导致学生不知道该干些什么该怎么干。

4、“探究”环节之提问

⑴为何要夜宴?

分析:紧扣教学目标,但个人认为应微调问题顺序,将此问题放到“猜写何内容”之后,即:夜宴——为何夜宴——夜宴气氛——哪些乐事,这样的顺序更连贯些,课堂更紧凑些。因为每节课每个环节的提问所涉及的内容都不是孤立的,相互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顺序,问题的设置必须符合这一顺序(学生的认识规律)。

⑵“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有没有显得过于消极?

分析:问题设置结合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流露出来的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豪情逸兴,潜移默化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

5、“拓展”环节之提问

本文与《兰亭集序》进行比较,魏晋人与唐人生命观和精神气质的异同?

分析:作为拓展延伸,此问题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与前问题相比,梯度明显。遗憾的是实际课堂教学中由于时间原因未能很好展开。

当然,以上只是教学中的一个小案例以及个人片面的见解。在实际教学中,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人去教,方法不同,提问也就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不同。那么,课堂有效提问有没有一些共性的需大家遵循的规律呢?通过这个案例的分析,我认为有效的提问应遵循以下原则。

三、有效提问的一些思考

(一)提问要有针对性。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使提问直接或间接指向教学目标。即提问时应明确“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

(二)提问要适时。“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见提问时机的重要性。提问过早,学生会因对教材缺乏认识准备、相关的积淀,只会导致启而不发;时机过迟,问题已经解决,提问则成了马后炮,顿显无效,学生也体会不到收获的喜悦。

(三)提问要适度。问题是教学目标的具体表述,为了达成目标必须设置一些问题,但一节课问题不宜太多,不能都有问题占据,应当重视提问的密度。问题过多过琐碎,只会使师生疲惫不堪。

(四)提问要准确。课堂提问用语要求精炼、准确,不能模糊不清。只有教师“问得清楚”学生才能“答得明白”,也才能提高课堂的效率。

(五)提问要“双边”。不能只有教师的问,还要有学生的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也曾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有效的课堂教学不仅要有教师的提问,还要有学生的提问,让学生“敢问”“会问”,善于“发问”,这样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才能形成一种平等、民主的对话关系,学生才能真正“动起来”,进而形成一种互动且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的思维才会得到更好的发展,课堂也因此更有效。

(六)提问要有“梯度”。一节课的提问应有一定的层递性,要由简到难,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学生由有苹果吃到站着摘苹果,到跳起来摘苹果。

上一篇:苏轼与辛弃疾词的异同下一篇:楼宇智能化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