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艾滋病

2025-02-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培训艾滋病(推荐14篇)

培训艾滋病 篇1

四川省凉山州是全国艾滋病疫情较严重的地区之一, 为推进艾滋病防治工作, 提升基层医务人员艾滋病防治业务能力, 不久前, 凉山州冕宁县召开了“艾滋病防治业务能力培训会”。全县38个乡镇卫生院分管领导、艾滋病防治责任医生共计一百多人参加了培训。

培训会通报了2012年艾滋病疫情, 安排部署了2013年艾滋病综合防治工作。对艾滋病疫情报告及病例管理要求、感染者的下沉管理、艾滋病检测咨询 (PITC) 、信息数据的填写与上报, 以及美沙酮延伸点的相关工作等业务知识进行了培训。培训会要求落实好感染者管理工作, 做到信息管理重规范, 工作活动重记录, 目标责任重落实, 努力完成2013年艾滋病防治的各项工作任务。

艾滋病培训会小结 篇2

为了顺利实施全县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项目工作,提高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工作的管理和服务能力,我县于2011年6月15日举办了全县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项目启动及培训会,县级各医疗单位分管领导、社区服务站站长、乡镇卫生院院长、妇幼保健人员、产科主任、检验科主任共96人参加了项目启动暨培训会议。

会上,首先由保健所王玉林副所长传达和讲解了我县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项目实施方案。随后,经过省级培训的专家讲解了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项目实施方案,介绍了目前艾滋病、梅毒、乙肝流行趋势,县妇幼保健所保健科专业人员就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干预及孕产妇保健、妊娠合并梅毒及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中的职业暴露与防护、信息管理等内容进行了专题培训。

最后,县卫生局局长张国瑛对项目进行了安排部署,一要加强领导,统筹管理,确保项目顺利开展,二要精心组织,抓好项目的重点环节,三要加强宣传与培训,提高项目执行能力,四要加强资金管理,发挥项目资金最大效益,五要加强项目督导,落实项目工作,确保项目目标如期完成。

今后凡到我县医疗保健机构进行孕产期保健和分娩的孕产妇,都将得到免费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检测、咨询以及健康教育、艾滋病病

毒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儿童的保健服务、抗病毒治疗、随访检测等。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将提高人群对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的认识,为孕产妇提供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的综合防治服务,最大程度地减少因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造成的儿童感染,提高妇女、儿童的生活质量及健康水平

《艾滋病防治知识》培训通知 篇3

各级部及教学班:

根据上级教育部门转发《世界艾滋病日宣传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与要求,制定我校艾滋病宣传防治措施,对全校教职工进行培训学习,为了工作学习(培训)两不误,现于OA网发布《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资料,希望各级部及时组织工作人员进行学习,要求人人掌握艾滋病防治知识。

附:艾滋病防治知识培训试题

各教职工务必手工答题签名,以级部为单位将答卷于2017年12月9日统一交至预防保健科。

诸冯学校预防保健科

2017年12月1日

行动起来,向‘零’艾滋迈进

为了预防、控制艾滋病的发生与流行,保障人体健康和公共卫生,艾滋病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建立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机制,加强宣传教育,采取行为干预和关怀救助等措施,实行综合防治。歧视艾滋病病人和病毒感染者不利于预防和控制艾滋病,也不利于社会安定。家庭和社区要为他们营造一个友善、理解和健康的生活、工作环境,帮助他们改变高危行为,积极配合治疗,提高生命质量。艾滋病就在你我身边,人人都应懂得预防艾滋病的基本知识,避免高危行为,加强自我保护,并把知道的预防知识告诉别人。

一、什么是艾滋病

艾滋病的医学全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英文缩写是AIDS),是由艾滋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严重传染病。艾滋病病毒侵入人体后破坏人体免疫功能,使人体发生多种难以治愈的感染和肿瘤,最终导致死亡。艾滋病的病死率极高,目前尚无彻底治愈方法,但是完全可以预防。

二、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1、血液传染:①接受了带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或血液制品、器官②使用带有艾滋病病毒的医疗器具③共用针具静脉吸毒

2、性传染:①与感染艾滋病病毒的男性或女性发生性关系②患有性病会增加艾滋病病毒的感染机会

3、母婴传染: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母亲在怀孕、分娩及哺乳时会传染给孩子

三、在日常工作生活接触中,以下途径不会造成艾滋病病毒的传播

1、一般接触、拥抱和握手

2、同一泳池游泳、一同乘车、上课、工作

3、空气(说话、咳嗽、打喷嚏等)、蚊虫叮咬

4、共用茶杯和餐具、共用电话和办公用品、共用手巾、马桶

四、如何预防艾滋病?

1、洁身自爱、不卖淫嫖娼

2、不吸毒、更不与他人共用注射器进行静脉吸毒

3、不要在无保护下接触他人的血液或伤口

4、不使用未经检测的血液或血液制品

5、必须使用一次性注射器,不到消毒不可靠的医疗单位打针、针灸、手术、拔牙

6、不用没消毒的器具穿耳、纹刺、美容,不与他人共用剃刀、牙刷

五、如何对待艾滋病病人及HIV感染者?

艾滋病虽然是一种难以治愈性的传染病,有多种传播途径,但研究证明:一般日常接触不会传播艾滋病,因此,当我们周围有艾滋病病人时,首先不必恐慌,不应歧视艾滋病患者或感染者,全社会都要关心和帮助AIDS和HIV感染者,妥善解决他们的医疗生活和工作问题,医务工作者有责任为就诊的AIDS患者和HIV感染者保密,但应劝导他们注意保护自己的性伴侣以及他人免受感染。

六、艾滋病病病毒感染者应该注意什么?

明知自己感染了艾滋病,不能去献血、捐献精液和器官,不能到游医处拔牙、针灸、修脚、也要避免没有保护措施的性活动、与他人共用牙刷、剃须刀,到医疗机构就诊时,应主动向医务人员说明自身的感染情况,防止将病毒传播给他人,否则,将要追究其法律责任。

七、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1.接受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指导

2.将感染或者发病的事实及时告知与其有性关系者

3.就医时,将感染或者发病的事实如实告知接诊医生

4.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防止感染他人

5.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故意传播艾滋病

八、做好艾滋病防治工作的三大目标

1.预防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发生

2.给感染者以良好的照顾,减少发病率和病死率

3.将国家和国际的努力统一,使全球防治工作得以落实

九、预防艾滋病应遵循的七项原则

1.必须保护公共健康 2.必须尊重人权,防止对HIV感染者的歧视 3.目前尚无疫苗,但已有足够方法防止HIV扩散,应充分利用 4.宣传教育为预防的关键措施 5.HIV的控制需得到社会与政府的持久性支持 6.所有国家均须制定本国完善的防治计划,纳入国家卫生体系,并与全国网络相联 7.加强系统监测和评价,以使全球性战略得到改进与完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组织开展艾滋病防治以及关怀和不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的宣传教育,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营造良好的艾滋病防治社会环境。

十、国家为艾滋病病人实施“四免一关怀”政策

1.对农村居民和城镇未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等保障制度的经济困难人员中的艾滋病病人免费提供抗病毒药物

2.在全国范围内为自愿接受艾滋病咨询检测的人员免费提供咨询和初筛检测

3.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妇提供免费母婴阻断药物及婴儿检测试剂

4.对艾滋病病人的孤儿免收上学费用

“一关怀”指的是:将生活困难的艾滋病病人纳入政府救助范围,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必要的生活救济。积极扶持有生产能力的艾滋病病人,避免对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的歧视。

艾滋病防治知识培训试题

科室:

姓名:

得分:

1.“世界艾滋病日”为每年的那天?

A、4月1日

B、9月1日

C、12月1日 2.2011年我国“世界艾滋病日”的主题是:

A、关注妇女、抗击艾滋

B、行动起来,向“零”艾滋迈进

C、预防艾滋病,你我同参与

3.下面哪种行为不会传播艾滋病?

A、卖淫嫖娼

B、纹身、穿耳环

C、在街边摊档拔牙

D、与艾滋病病人面对面谈话

4、下面哪类人群不属于艾滋病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

A、同性恋者

B、性乱交着

C、静脉注射吸毒者

D、无偿献血人员

5.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目前艾滋病不能治愈,也没有有效的疫苗,所以艾滋病是不能预防

B、安全套可以避孕,但不能预防艾滋病

D、正确使用安全套可以预防艾滋病

C、共用注射器吸毒可以感染艾滋病,是因为毒品中有艾滋病病毒 6.下面哪项不是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A、性传播

B、母婴垂直传播

C、血、血制品、器官移植和污染的注射器

D、蚊虫叮咬 7.下列哪项不是急性HIV感染的临床表现?

A、发热

B、咽痛

C、淋巴结肿大

D、口腔真菌感染

8.下列哪项检查能够最终确定病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

A、血常规

B、HIV抗体确诊试验

C、HIV抗体筛查试验

D、尿常规

9.最容易受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几个高危人群是:

A、性乱人群、男性同性恋、吸毒人群

B、高收入人群、青少年人群

C、贫困群体、白领阶层

D、社交活动较多人群 10.下面哪种不是控制艾滋病有效的方法?

A、全民动员开展健康教育,不断提高广大民众艾滋病知识知晓率

B、将艾滋病感染者隔离

C、洁身自爱,避免高危行为

D、正确使用安全套,及早治愈性病可大大减少感染艾滋病、性病的危险 11.某人到疾控中心进行检测,初筛结果HIV抗体呈阳性,则可以断定为:

A、感染了HIV

B、没有感染HIV

C、怀疑感染了HIV,需要确认实验才能判断

D、不能确定 12.以下哪种方式可以感染上HIV?

A、与艾滋病病人或感染者接吻

B、与艾滋病感染者共用注射器吸毒

C、蚊虫叮咬

D与艾滋病病人共同进餐,共用马桶、浴缸,拥抱等

13.艾滋病病毒(HIV)主要存在于人体的那些组织中?

A、血液

B、精液、阴道分泌液

C、乳汁

D、以上都是 14.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是什么?

A、空气传播、飞沫传播、血液传播

B、阴道分泌物传播、血液传播 握手

C、共用卧具、血液传播、母婴传播

D、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 15.我国目前AIDS传播方式中所占比例最高的是:

A、异性接触

B、母婴传播

C、输血

D、共用针具注射毒品

16.以下正确的说法是:

A、可以将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的姓名、住址等有关情况公布或传播

B、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病人隔离起来

C、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不能参加工作

D、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艾滋病病人、病毒感染者及其家属 17.对于HIV/AIDS的诊断最重要的依据是:

A、临床表现

B、经确认HIV抗体呈阳性

C、具有高危行为

D、免疫功能下降

18.艾滋病医学全名为:

A、免疫缺陷综合症

B、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C、先天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19.艾滋病是由下列哪种病毒引起的?

A、人类乳头瘤病毒

B、1型人类嗜淋巴细胞病毒

C、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20.艾滋病主要损害人体的哪个系统?

A、免疫系统

B、造血系统

C、消化系统

21.下列哪种行为有传染艾滋病的危险?

A、共用剃须刀

B、共用化妆品

C、共用餐具

22.下列哪种行为可能传播艾滋病病毒?

A、与艾滋病病人共用卫生间 B、与艾滋病病人一般接触 C、患艾滋病的母亲哺乳婴儿

23.以下关于避孕套的使用方法错误的是:

A、使用质量合格、不过期的避孕套

B、使用前要检查外观,如果发现粘、破损不要使用

C、重复使用避孕套 24.预防经行途径感染艾滋病的根本措施是:

A、青年人克制过早的性关系

B、洁身自爱遵守性道德

C、性自由,婚前和婚外性行为

25.对待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正确态度是:

A、远离他们,防止传染给自己

B、肯定感染者有不良行为 C、不要恐慌,不歧视他们,要关心帮助他们

26.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妇女会通过什么途径将病毒传染给婴幼儿?

A、妊娠、分娩、亲吻

B、哺乳、亲吻、妊娠

C、妊娠、分娩、哺乳 27.艾滋病是可以遗传的疾病吗?

A、是

B、不是

C、不确定 28.青少年因为年龄小,不可能得艾滋病吗?

A、是

B、不是

C、不确定 29.艾滋病的英文缩写是:

A、AIDS

B、HIV

C、HAV

D、HDV 30.那些人具有感染HIV的高危险性?

A、有多个性伙伴者

B、进行不安全的性行,如:性交时未使用安全套

C、注射毒品者

D、以上都是

31.艾滋病传播途径有哪些?

32.如何预防艾滋病?

答案:1.C

2.B

3.D

4.D

5.D

6.D

7.D

8.B

9.A

10.B

11.C 12.B 13.D

14.D 15.A

16.D 17.B 18.B 19.C

20.A

21.A

22.C

23.C

24.B 25.C 26.C 27.B 28.B 29.A

卫生院艾滋病培训小结 篇4

冷市镇卫生院艾滋病培训小结

2010年12月4日上午卫生院组织全院干职工、临时工学习了艾滋病防治培训班,由院长主要讲了工作中预防艾滋病职业暴露和人文关怀等相关法律法规,公卫办副主任讲授了艾滋病的流行状况及防治策略。

通过此次学习,使得大家对艾滋病病毒的防治、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了新的认识,临床医生、护士对于职业暴露的处理方式、工作注意事宜,已无心理畏惧感,提高了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大家经过培训后,都非常满意,对今后的实际工作有着指导意义。

培训艾滋病 篇5

关键词:艾滋病,知识,农村

我国自1985年首次报告艾滋病病例以来,艾滋病的流行呈快速上升趋势。有关资料显示,我国艾滋病疫情已经处在由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大面积扩散的临界点[1]。在农村艾滋病流行地区,艾滋病控制或蔓延的程度取决于人们对艾滋病的知识、态度以及相关的行为[2]。农村居民所掌握艾滋病相关知识情况,对农村艾滋病的预防和控制具有重要影响。为了解该人群有关艾滋病知识掌握程度和艾滋病知识来源途径的关系,探索一条适合农村居民的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模式,本课题组于2006年3~6月对安徽省南部某县艾滋病流行区人群进行了入户式问卷调查。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从安徽省南部某县有艾滋病病人或感染者所在地区随机抽取三个乡镇,共计居民897人,去除“未听说过艾滋病”的调查对象,参与分析的样本为748人,其中男性407人,女性341人,男性平均年龄32.2±8.4岁,女性平均年龄31.7±8.4岁,两组间年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15~岁110人(占14.7%),20~岁523人(占69.9%),40~45岁115人(占15.4%)。文化程度:文盲96人(占12.8%),小学218人(占29.1%),初中360人(占48.1%),高中55人(占7.4%),大专19人(占2.6%)。

1.2 问卷

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艾滋病知识的来源途径、艾滋病传播途径和非传播途径等。在调查前做了定性调查和问卷的预试验,并根据定性调查和预试验的结果对问卷内容进行了修改。

1.3 调查过程

正式开展调查前所有参与本次调查工作的课题组成员和当地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员全部接受系统培训,并经过考核。在问卷时,首先介绍调查的目的和程序,说明参加调查是自愿性原则和调查结果的保密原则。

1.4 相关变量的定义和计算

(1)年龄按照实际出生的公历计算,以身份证上的出生为准;(2)知晓率=人群答对问题数的中位数/总问题数;(3)艾滋病知识得分较高组是指艾滋病知识得分≥P75,艾滋病知识得分较低组是指艾滋病知识得分≤P25。

1.5 资料整理和分析

资料录入前进行复查,合格者采用EpiData 3.0双份录入计算机,并进行逻辑核对。数据的整理及分析应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值变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分类变量资料以百分比表示,两均数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多个均数间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样本率或构成比的比较采用x2检验。

2 结果

2.1 不同特征的人群之间艾滋病知识来源途径的比较

本调查对象艾滋病知晓率仅为58.9%,接受艾滋病知识的主要来源为广播电视(80.9%)、报刊杂志(24.9%)、邻居朋友(24.7%),以及乡村健康活动(20.7%)等四个主要途径,其余如学校或老师9.0%、卫生防疫人员(8.7%)、医务人员6.6%,以及家庭交流(4.9%)相对来说较低。不同特征人群知识来源也有所不同,男性从报刊杂志上获得预防艾滋病知识较女性相对较高,20岁以下者从报刊杂志、医务人员、学校或老师获得预防艾滋病知识明显高于20岁以上者,文化层次高的主要从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医务人员、卫生防疫人员、学校或老师中获得,而文化层次低的主要从邻居朋友、乡村健康活动中获得。(表1)

2.2 艾滋病知识得分与知识来源途径数量的分析

由表2可见,艾滋病知识来源途径达3种及以上时,艾滋病知识的得分最高;来源途径只有1种或2种时,艾滋病知识的得分最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7.54,P<0.001)。

2.3 艾滋病知识得分高低和知识来源途径的关系

由表3可见,艾滋病得分较高组和得分较低组之间,除“邻居朋友”这一途径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宣传途径,高分组均高于低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目前,我国艾滋病正处于高速发展期阶段,疫情仍呈迅速上升、有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蔓延的趋势[1,2]。在《迎战艾滋病—中国艾滋病现状和需求报告》中,农村地区贫穷、人口流动被列为促进艾滋病流行的潜在危机和社会因素。因此,在农村地区开展防治艾滋病的健康教育已成为我国当前遏制艾滋病流行的当务之急[3]。身处艾滋病流行区的居民有关艾滋病知识、态度及行为对预防和控制艾滋病在农村地区的蔓延具有重要意义。

3.1 艾滋病知识

由于目标人群处于艾滋病的流行区,当地政府和卫生部门已经进行了多次有关艾滋病预防和控制知识的宣传教育,故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达到58.9%左右,高于其他地区[4]的调查结果,与《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2010年)》中提出的要求要达到85%以上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我国人口众多,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农村医疗卫生条件落后,人们的健康意识和法制观念淡薄,也增加了防治工作的难度,要求我们在今后预防和控制艾滋病工作中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及针对不同对象进行行之有效的健康教育。

3.2 艾滋病知识的来源途径

本次研究发现,该地居民所接受艾滋病知识的主要途径有广播电视,接受这一途径的比例达到80%以上,高于其他人群报道结果[5,6,7];艾滋病知识来源途径达到3种以上时艾滋病知识的得分最高,而艾滋病知识来源途径低于2种时艾滋病知识的得分最低。由于农村居民文化素质不高,在进行艾滋病知识宣传时应该形式多样、来源丰富;充分利用“邻居朋友”、“乡村健康活动”开展健康教育,加强“医务人员”、“学校或老师”这些途径的宣传教育[8]。其他途径如“卫生防疫人员、家庭交流”获得艾滋病知识的人数比例较低,与其他报道一致[9],说明目前针对在农村居民的艾滋病宣传手段有限。因此促使有关部门应该针对不同年龄、性别及文化程度的农村居民的特点制定一个有针对性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宣传方案,提高农村居民艾滋病的知晓率。要充分发挥农村村医、教师等文化素质较高,在邻里影响力较强的有利因素,积极拓展其艾滋病知识的来源途径,才能更有利于及早普及广大农村居民对艾滋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知识。使广大居民能够科学地预防艾滋病,推动全民健康教育目的的全面实现,定会有效地遏制艾滋病在我国快速上升、蔓延的势头。

艾滋病防治知识培训简报 篇6

王辰表示,目前,我国通过对艾滋病感染者实施早期抗病毒治疗可使新发感染率降低67%;联合治疗研究使艾滋病实现功能性治愈目标成为可能。部分艾滋病二线治疗药物防治创新进展顺利,一批创新药物已进入临床研究。

同时,在其他重大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方面,我国已初步建立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病原体组织筛查技术体系,部分国家级机构已具备在80小时内初步辨别出3000种病原体的能力。

培训艾滋病 篇7

科室:

姓名:

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4分,共60分)

1、目前全球艾滋病流行最严重的地区是:(C)

A、亚洲 B、欧洲 C、非洲 D、北美

2、下列哪项不是急性HIV感染的临床表现:(D)

A、发热 B、咽痛 C、淋巴结肿大 D、口腔真菌感染

3、HIV感染人体后主要导致下列哪个系统损害:(B)

A、消化系统 B、免疫系统 C、循环系统 D、骨骼系统

4、下列哪类人群不属于艾滋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D)

A、同性恋者 B、性乱交者 C、静脉吸毒者 D、无偿献血人员

5、艾滋病患者常见的肿瘤是(C)

A、霍奇金病 B、淋巴肉瘤 C、卡波济肉瘤 D、非霍奇金淋巴瘤

6、下列哪项不是艾滋病的传播途径:(D)

A、性传播B、母婴传播C、血、血制品、器官移植污染的注射器D、蚊虫叮咬

7、艾滋病病毒通过血液和血液制品传播的概率大约是:(D)

A、40% B、60% C、80% D、100%

8、下列哪项检查能够最终确定病人感染了艾滋病毒:(B)

A、血常规 B、HIV抗体确诊试验 C、HIV抗体筛查试验 D、尿常规

9、HIV不可以用下列哪种方法杀灭:(C)

A、37℃,10%漂白粉处理30分钟 B、焚烧 C、室温,3天 D、56℃,30分钟

10、艾滋病常见合并症不包括:(D)

A、肺炎 B、一过性脑膜炎 C、念珠菌性食管炎 D、急性肾炎

11、当HIV侵入机体后,未进入发病期者被称为:(B)

A、艾滋病病人 B、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C、窗口期 D、艾滋病期

12、成年人艾滋病无症状感染期平均时间为:(B)

A、5年 B、8年 C、12年 D、15年

13、艾滋病感染的年龄分布以下列哪个年龄组为主:(B)

A、大于20岁 B、20~40 C、40~50 D、小于50

14、对于HIV/AIDS的诊断最重要的根据是:(B)

A、具有高危行为 B、经确认HIV抗体阳性 C、临床表现 D、A+C

15、我国目前AIDS传播方式中所占比例最高的是:(D)

A、异性接触 B、母婴传播 C、输血 D、共用针具注射毒品

二、是非题(每题4分,共60分。正确打∨,错误打×)

1、感染HIV的人是艾滋病的唯一传染源。(∨)

2、使用安全套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预防艾滋病感染。(∨)

3、两次初筛试验抗体阳性即可确诊HIV感染。(×)

4、HIV急性感染期中,患者不具备传染性,无任何症状。(×)

5、如母亲为艾滋病人,其新生儿血中HIV抗体阳性,即可确诊是感染了HIV。(×)

6、一般用于乙型肝炎的消毒药物,完全可以用于艾滋病病毒的消毒。(∨)

7、艾滋病病毒的感染有明显的季节性。(×)

8、抗病毒治疗主要是抑制病毒在体内复制,目前主张联合用药。(∨)

9、目前我国的艾滋病病毒主要为HIV-1型。(∨)

培训艾滋病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06年1月-2011年6月所收治的孕妇1470例, 患者年龄18~40岁, 平均年龄29岁。

1.2 干预方法

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包括艾滋病母婴传播途径、阻断信息、感染危害以及治疗信息等知识, 通过多种方式使孕妇了解并熟悉艾滋病母婴传播的相关知识, 普及该病的引起原因、预防措施等。对孕妇开展艾滋病母婴传播健康教育的干预措施主要包括:开展知识讲座、发放宣传册、宣传画、设置宣传栏、提供录像及开设咨询服务等方式, 对孕妇干预前后分别进行问卷调查, 调查孕妇对艾滋病母婴传播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和干预效果。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处理所调查的数据,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孕妇经过干预后对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的知晓率明显高于干预前, 1470例孕妇干预前对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的知晓率为321例 (21.8%) , 干预后对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的知晓率为1236例 (84.1%) , 干预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3.1 加强艾滋病相关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和教育活动, 向人们灌输健康意识, 帮助人们了解哪些行为是影响健康的, 提供改变这些行为的知识、技能和服务, 预防疾病、促进健康, 提高生活质量。通过对孕妇艾滋病相关知识以及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的调查中发现, 孕妇对该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非常差, 随着对孕妇开展艾滋病母婴传播健康教育, 使其对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得到有效提高, 在艾滋病的预防中具有非常高的价值。由此可见, 开展艾滋病母婴传播健康教育非常重要, 应该给予重视, 将艾滋病母婴传播及如何预防的信息传递给她们, 提高她们的认识, 帮助建立健康安全的行为, 自觉得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

3.2 推广干预措施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孕妇经过开展艾滋病母婴传播健康教育干预后对艾滋病的知晓率相对于干预前具有明显的提高, 干预主要以孕妇为主体, 运用多种形式开展艾滋病母婴传播健康教育, 推广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模式, 将艾滋病母婴传播及如何预防的信息传递给她们, 提高她们的认识, 帮助建立健康安全的行为, 自觉地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

3.3 针对孕妇不同情况开展综合干预

孕妇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会受到本人教育程度以及民族差异方面的影响, 不同的民族对艾滋病的掌握程度有不同的掌握, 教育程度不等会影响到孕妇对艾滋病知识的理解[2]。所以在对孕妇开展艾滋病母婴传播健康教育必须要结合孕妇的文化程度、民族等方面的因素, 制定最适合的健康教育干预, 有效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

“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 (1998-2010) ”提出:“加强宣传教育, 改变人群中危险行为, 控制艾滋病病毒经性接触和经吸毒途径的传播”, “营造有利于艾滋病防治的社会环境, 减少艾滋病对个人、家庭、社区和社会的影响”。目前, 我国各有关部门正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实践证明, 健康教育是一项投入少、产出高、收益大的预防措施, 作为妇幼保健的策略, 促进母婴健康、安全的效果已得到公认并接受。应用健康教育手段, 在妇幼保健的各个环节, 对目标人群开展有效、可行、易接受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健康教育, 给予妇女、儿童真正意义上的关怀, 对有效降低母婴传播的几率也是非常关键的。目前, 艾滋病的流行趋势已显示出从高危人群向低危人群扩散、男性感染为主转向女性感染率不断增高的特点。近几年, 我国艾滋病相关监测数据显示, 妇女感染艾滋病比例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妇女感染比例和孕产妇感染比例的增高预示着艾滋病感染从高危人群向低危人群扩散。尤其年轻妇女担负着生育后代的使命, 使得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危险性更加扩大, 严重威胁着儿童的健康。因此采取积极措施, 预防育龄妇女感染艾滋病, 是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最初级的预防措施[1]。开展艾滋病母婴传播健康教育能够有效的针对这一情况进行控制, 提高孕妇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 增加防护意识。综上所述, 对孕妇开展艾滋病母婴传播健康教育能够有效的预防这一疾病的发生, 减少对妇女以及儿童的影响, 并且开展健康教育干预时应该结合孕妇的相关因素制定最适合的干预措施, 最大程度地避免艾滋病的传播。总之, 开展艾滋病母婴传播健康教育具有非常高的价值, 值得推广与应用。

摘要:目的:通过对孕妇开展艾滋病母婴传播健康教育, 分析其临床干预效果, 评价艾滋病母婴传播健康教育在预防艾滋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笔者所在医院2006年1月-2011年6月所收治的孕妇中, 随机选择1470例孕妇开展艾滋病母婴传播健康教育, 干预方法包括发放宣传资料、开展知识讲座等, 对孕妇干预前后分别进行问卷调查, 调查孕妇对艾滋病母婴传播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和干预效果。结果:所有孕妇经过干预后对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的知晓率明显高于干预前, 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孕妇开展艾滋病母婴传播健康教育能够明显提高孕妇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认识率与知晓率, 能有效的预防艾滋病的发生, 避免艾滋病母婴传播, 具有非常高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关键词:艾滋病,母婴传播,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王临虹.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24-54.

培训艾滋病 篇9

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慢性的病死率极高的严重传染病,八十年代初在我国首次发现,经三十多年的防治工作,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但是,当前艾滋病流行形势仍然严峻,社会歧视广泛存在,高危行为人群疫情严重,还有相当数量的感染者和病人未被发现,梅毒等性病疫情上升,艾滋病传播的危险因素广泛持续存在,感染者陆续进入发病期,病人明显增多,死亡增加。防治工作面临一些新的挑战:性传播已成为主要传播途径,传播方式更加隐蔽,男性同性性行为人群疫情上升明显,配偶间传播增加,抗艾滋病病毒治疗耐药增多加大了治疗的压力和难度。特别是在综合防治工作中还存在部分工作人员对艾滋病防治工作重视不够,政策落实不到位,防治措施覆盖面不足,现有的防治技术、手段和能力尚不能满足工作需求,防控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待进一步提高,防治工作出现的新问题与原有问题以及难点问题交织并存,情况更加复杂,防治任务十分艰巨。为了做好今年艾滋病防治工作,首先就要要对全体医务人员进行有计划培训工作,现将今年艾滋病培训工作计划如下:

一、目标

1、提高全体医务人员防治艾滋病业务知识水平,提高业务素质;

2、通过培训进一步加强艾滋病防控队伍建设,提高防控工作质量,降低艾滋病对居民危害。

3、通过考试了解医务人员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掌握情况,为工作开展人员分工提供依据,使艾滋病防治工作安排做有的放矢。

二、培训对象及培训内容

1、培训对象:全体医务人员。

2、培训内容:艾滋病病原学特点、传染源、传播途径、流行状况、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标准、最新治疗以及艾滋病的职业暴露和防护。

三、师资准备:本次培训由中心副主任医师杜其波负责。

四、培训效果:

1、掌握艾滋病的流行病学特点。

2、熟悉艾滋病的病原学及临床表现。

3、掌握艾滋病的诊断依据、治疗原则。

4、掌握艾滋病的预防措施。

5、掌握艾滋病职业暴露和防护要点

五:时间安排: 3月份培训中心医务人员,4月份培训服务站医生和中心第一次没有参加人员。培训具体时间另行通知,每次培训时间半天,每次培训结束进行闭卷现场考核,考核分数低于70分进行补考,补考不及格扣当月绩效100元。

六、经费预算

本次培训所需的资料由办公室负责,培训经费由院办协调解决,每次200元。

培训艾滋病 篇10

2015年月日下午乌鲁木齐市中医医院保健科组织了参与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试点项目工作相关人员,学习了艾滋病防治培训班,由保健科主任主要讲了工作中预防艾滋病职业暴露、项目流程、病例收集的中医药干预等内容。

一、通过此次学习,使得相关参与人员对艾滋病病毒的防治、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了新的认识,临床医生、护士对于职业暴露的处理方式、工作注意事宜,已无心理畏惧感,提高了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大家经过培训后,都非常满意,对今后的实际工作有着指导意义。

二、通过此次培训,项目相关工作人员,对于实施项目流程,病例收集及中医药干预有了透彻的了解。为接下来的工作开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乌鲁木齐市中医医院

保健科

培训艾滋病 篇11

艾滋病在中医学中未见有阐述,作为现代一种新出现的病种,有其特有的病因病机、传变规律及预后转归。国内应用中药治疗艾滋病时,根据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将其确定为“瘟疫”、“虚劳”、“阴阳易”等中医病症范畴[1],对其基本病机则有湿热或疫毒之邪侵袭三焦[2,4]、元气亏虚[5]、气虚[6]、伏邪积损致虚[7]、脾肺肾亏虚[8]等不同认识。笔者认为气虚在艾滋病发生、发展、病机演变、辨证论治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是艾滋病复杂多变病机的基础,是其病机的中心环节。

1 气是生命物质和生理机能的统一

人体的气,从整体而言,是由肾中精气、脾胃化生而来的水谷精气和肺吸入的清气,在肺、脾胃、肾等脏腑的综合作用下而生成的,输布于全身,具有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营养作用、气化作用,其主要组成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各脏腑的功能则是人体气功能的不同具体表现,气推动各脏腑功能的正常运行,同时各脏腑功能的正常则促进气的生成,两者密不可分,循环不息。气的功能正常,人体生理机能则运行正常,人体形质充盛,即正气旺盛。一旦气的功能障碍(气逆、气滞、气虚等)则会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或不足,人体生理机能失常或形质损伤,即为正气不足。HIV应属中医“疫毒”范畴,但与中医传统意义上的“疫毒”不尽相同,然其侵袭必先伤人体正气,耗伤人体精气,气不足则脏腑功能障碍,首先表现在脾脏,脾为后天之本化生水谷精气,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气不足则不能供养五脏,不能颐养先天,久之则五脏气血阴阳亏虚,正气亦衰败也。

2 气虚艾滋病中医证候学

气虚是人体之气不足导致气的基本功能减退的虚弱症候,临床常表现为神疲乏力,气短息弱,声低懒言,或面白少华,头晕,自汗,易感冒,活动后诸症加重,舌淡嫩,脉虚弱。具体在各脏腑气虚则可导致脏腑功能减退,从而表现出一系列脏腑虚弱征象:心气虚则心悸怔仲,胸闷气短,舌淡苔白,脉虚,甚者畏寒肢冷等;肺气虚见咳喘无力,气少不足以息,动则益甚,痰液清稀,声音低怯,常伴自汗,畏风,易于感冒;脾气虚表现为纳少,腹胀,饭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或晄白,或浮肿或消瘦,脉弱;肾气虚证为温煦和固摄的不足及肾不纳气,表现为腰膝酸软,面色晄白或黧黑,小便频多,或五更泄泻,或咳嗽声低、气不得续,或男子遗精、滑泄或阳痿,女子不孕等;心肝胆气虚则失眠多梦,情志不遂等。且气和血、津液关系极为密切,气虚会直接影响血与津液的生成、运行与防止其无故流失等方面,从而产生与血、津液相关的病理变化(血虚、血瘀、痰湿、水饮等),与此同时血、津液的运行障碍又可影响气机运动。

中医证候是疾病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某阶段生理和病理的高度概括,是临床治疗的主要依据。通过对艾滋病中医证候学的研究,有助于深化艾滋病病因病机的认识以及提高艾滋病的辨治水平。诸多证候学研究显示艾滋病以虚为主,气虚在不同感染途径及不同阶段均有表现。李洪娟等[9]对158例中国农村有偿供血而感染HIV病毒的感染者出现的中医证候进行统计后发现:非特异性症状:乏力(79.11%),急躁易怒(67.72%),口干(66.82%),情绪低落(62.65%),咳嗽与干咳(65.80%),健忘(62.65%),畏寒肢冷(61.39%),自汗(60.80%),纳呆(60.76%),腰膝酸软(57.60%),失眠(53.89%),腹泻(50.61%),脱发(48.37%),发热(45.57%),舌象最多的是红绛舌(35.44%),和腐腻苔(20.88%),脉象多为复合脉,弦脉(37.34%),细脉(28.48%),沉脉(27.22%),数脉(27.22%),滑脉(25.95%),弱脉(24.05%)等;中医证候分析示:脾虚证(52.53%),肝虚证(49.37%),气虚证(44.93%),阳虚证(39.87%),湿热内蕴证(38.61%),心虚证(36.08%),肝郁气滞证(30.38%)等。郭选贤等[10]研究赵晓梅[11]490例HIV感染者的资料分析显示症状出现频率最高的三大主症是:乏力(54%),自汗(50%),纳呆(46%),在证候上应属气虚,脾虚表现范畴。方路等[12]研究了180例静脉注射吸毒感染的HIV/AIDS患者的中医证候学特点,认为该类患者以虚证为主,主要是以气阴两虚证为主,其他依次为邪毒内蕴、邪毒炽盛、肝脾肾俱虚、肝肾不足等,涉及肝、脾、肾三脏。李芹等[13]分析了168例以性传播感染为主的HIV/AIDS感染者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中医证型以气阴两虚型为多,占47.62%,其他依次为湿热内蕴、热毒炽盛、脾肺气虚、脾肾两虚、脾气虚。张国梁等[14]观察473例HIV/AIDS患者表明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特征是“以虚为主,虚实夹杂,气血津液俱虚,湿毒瘀虚同在”,证候类型特征是“复杂多变,以虚为本,多脏腑受累”。

3 气虚为基础病机,在脏为脾,涉及五脏

感染疫毒(HIV)后,损耗人体正气,最先表现为脾气虚,脾伤则水谷之精气不得运化,气的生成障碍,气血生化无源,输布不行,导致肺气虚、肾气虚、心气虚等,进而影响到五脏气血阴阳俱虚;同时脾虚常伴有湿邪。艾毒之邪伤气贯穿其整个过程,初感染HIV,部分患者可出现急性感染过程,如发热、咽炎、头痛、肌肉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此乃艾滋病疫毒初犯人体伤气,正气反抗的表现(病毒血症和免疫系统的急性损伤),继则邪正相持,进入无症状艾滋病期,亦有患者无明显急性期表现。临床上在无症状期舌质多偏淡,舌苔多偏白,逐渐出现消瘦、乏力、汗出、易感冒、食欲减退、泄泻、咳嗽气喘、肢麻等症状,正是气虚病机的反映;此期邪正相持,气虚进一步发展,正气渐损(病毒大量复制,损害免疫功能,免疫代偿维持相对的平衡)。因气虚推动无力,气血津液运行障碍,易导致气机运行失调出现气滞、气逆等,若结合湿热、六淫等内外邪气又可出现各种各样的临床表现。待AIDS期,则是气虚不断发展导致五脏气血阴阳俱虚,元阴元阳衰败(免疫功能量和质的明显下降,免疫功能衰竭);在此基础上阳气虚卫外不固外感各种病邪,导致各种机会性感染,阴气虚内不能守恶性发展则发生肿瘤等。

纵观艾滋病发展过程,实为外感、内伤互见,虚实变化贯穿其中,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时间、地点、个体,根据中医辨证的观点,可归纳出多种证型。然究其艾滋病之本质,实为耗气伤正,气虚为其基础,由脾延及五脏,由后天渐及先天,正气损伤,最终阳气衰而外邪纷沓而来,阴气竭而恶性发展癌毒内生。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已有20多年,在政府高度重视和资助下,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网络逐渐形成,科研力度不断加大;在病因病机、中药早期干预、中西药协同作用、药物等研究方面进展迅速,成果显著[15]。在临床治疗研究中用“益气扶正,补益气血”“固本培元”等治则治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河南省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临床专家组[16]用益艾康胶囊(补益气血,调和阴阳)对379例无症状期HIV感染者(CD4+≥200个/μl)进行观察,研究结果显示临床症状、体征具有不同程度改善,稳定或减缓CD4+T淋巴细胞的下降幅度,稳定或降低病毒载量,从而提高其生存质量和延长生存期,延缓艾滋病发展的进程。此外诸多学者[17,18,19,20]分别运用益气养阴、益气活血解毒、活血培元、扶正益气等法治疗艾滋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这些均体现了气虚病机在艾滋病治疗中的基础作用。

4 结语

培训艾滋病 篇12

为贯彻落实颍东区《预防艾滋病 梅毒 乙肝母婴传播工作实施方案》扎实推进预防艾滋病 梅毒 乙肝母婴传播工作,维护广大妇女 儿童身体健康,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以下培训计划: 一:培训目标

通过对各村卫生人员孕产妇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知识培训率达到100%。

村级卫生人员业务知识掌握率达90%以上,培训考试合格率达90%以上。二培训对象

乡级妇产科人员及村级卫生人员。

三、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的认识以及增强预防意识。

四、培训方式

1.定期培训提高业务人员的服务技能

培训艾滋病 篇13

宣传活动的工作经费请示

度假区财政局:

根据《 2012年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防治艾滋病工作目标责任书》,要求我街道组织开展防艾知识培训活动,培训覆盖率达70%以上;开展防艾政策知识宣传教育活动,要求街道干部、社区领导、居民、学生、校外青少年、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分别达100%、100%、98%、100%、85%、85%以上。结合海埂街道实际,经海埂街道管理处研究决定,拟定于2012年8月至2012年12月利用各种节假日(如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等)分别在怡景社区海埂大坝、卫城社区活动广场、采莲社区湖畔之梦小区广场、滨江社区华都小区广场、大坝社区活动室、周家社区多功能活动室、金河社区一楼文化广场、星海社区活动广场举办“遏制艾滋病,创幸福家园,建和谐海埂”为主题的大型预防艾滋病宣传进社区的活动。活动的容有文艺演出以及艾滋病防治知识有奖问答、大型义诊咨询等一系列宣传活动。现将活动所需经费请示如下:

一、布标经费:每次活动1条布标,共计8条,按照每条布标100元计算,所需经费800元;

二、制作宣传册经费:8次宣传活动预计有5000居民

群众前来参加,印制宣传册5000份,按照每份1元预算,所需经费5000元;

三、印制环保袋经费:我街道拟印制印有“遏制艾滋病,创幸福家园,建和谐海埂”字样的环保袋5000只,按照每只1.8元计算,所需经费9000元;

四、活动纪念品:每次活动拟提问10个问题,有回答对的居民群众给予发放1份小礼品,按照每份40元计算,8此活动共计3200元。

综上,2012年海埂街道艾滋病宣传活动共需经费18000元,请区财政给予核实拨付。

附:《 2012年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防治艾滋病工作目标责任书》

度假区海埂街道管理处

培训艾滋病 篇1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患者均来自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门诊部,共135例。其中男80例(占59.26%),女55例(占40.74%);年龄20~66岁,平均(37.91±9.75)岁;26例未婚(占19.26%),104例已婚(占77.04%),2例离异(占1.48%),3例丧偶(占2.22%);感染途径:性传播108例(占80%),静脉吸毒16例(占11.86%),采供血2例(占1.48%),其他不明途径9例(占6.67%);临床分期:无症状HIV感染期21例(占15.56%),艾滋病期(AIDS)114例(占84.44%);已接受药物治疗的[包括中医干预或西医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98例(占72.59%),未治疗的37例(占27.41%)。

1.2 诊断标准

艾滋病诊断参照1993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发布的AIDS诊断标准[1]。中医证候辨证参照王忆勤主编的教材《中医辨证学》及《中医诊断学》。

1.3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2)神志清楚,能配合调查的患者;(3)年龄在18~70岁之间。

排除标准:(1)不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2)原发性免疫缺陷患者、激素化疗等引起的继发性免疫缺陷患者;(3)血液病、其他原因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4)临床资料不齐全,依从性差者。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研究,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综合国内外关于HIV/AIDS患者的相关研究和报道,参考有关专家的经验[2],编制“艾滋病中医证候研究调查表”,包括:(1)一般资料:性别、年龄、民族、婚姻状况、文化程度、体重、身高、个人史、职业、感染途径、并发症、临床分期、西医诊断、治疗情况等;(2)中医四诊信息:(舌象脉象由副主任以上职称中医师判断),涵盖了HIV/AIDS 患者可能出现的症状和体征,并对每一个症状进行程度分级;(3)中医辨证。由于本研究受调查者症状较多,病情错综复杂,表现为单一证候的患者较少见,大多数为复合证候(证型)甚至多种不同的证候(证型)同时存在。为了便于统计,本文主要对采集到的四诊信息进行症候群以及病位的分析。根据中医脏腑辨证理论体系,将患者症状和体征辨为以下几大系统:全身、心系、肺系、脾胃系、肝系、肾系、其他(皮肤筋膜)。

1.5 统计学处理

分析用SPSS 17.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频数表示,分析数据分布特征,选择组间频数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HIV/AIDS中医症候群分布情况

135例HIV/AIDS患者中,最常出现的症候为情绪抑郁、健忘,两者均超过半数,其次为烦躁、乏力、咽干口燥、腰膝酸痛、失眠、性欲减退,出现率均超过40%;再次为神疲、口苦、头晕、口渴、口淡、心悸、消瘦、自汗,出现率超过20%。在本研究中课题组发现临床症候出现的几率在性别这一因素方面差异显著,整体表现出女性患者各症候出现率普遍较男性患者高。特别是腰膝酸痛、性欲减退、头晕、纳呆等症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均无统计学意义。同时也发现临床症候出现的几率在不同年龄段上差异显著,整体表现出年龄在40岁以后艾滋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出现的几率高于年龄在40岁以前患者,其中性欲减退、口苦、自汗、皮肤瘙痒等临床症状差异较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2.2 HIV/AIDS中医舌象分布情况

135例HIV/AIDS患者中,舌象表现基本正常约占1/3,其它患者均有不同的舌象变化。而正常薄白苔舌苔比较少见,患者舌苔以白腻苔、薄黄苔为主;异常舌质以红舌、齿痕舌、瘀斑舌等多见。课题组研究后认为艾滋病患者整体舌象分布与健康人差异显著。结果见表2。

2.3 HIV/AIDS中医脉象分布情况

135例HIV/AIDS患者中脉象大部分表现为复合脉象,其中含有弦脉特征的最为多见,其次为滑脉、数脉、细脉。课题组对脉象进行八纲辨证分类后显示主要为热证、里证。结果见表3。

2.4 HIV/AIDS中医脏腑病位分布情况

综合135例HIV/AIDS患者HIV/AIDS中医症候群分布情况、中医舌象分布情况、中医脉象分布情况分析后发现病变脏腑病位分布心脑系、肝胆系、肾膀胱系症状的出现率较高,而肺系及其他脏腑症状的出现率较低。结果见表4。

2.5 性别因素对HIV/AIDS患者脏腑病位的影响

对HIV/AIDS中医脏腑病位分布情况进一步分析,对不同性别患者的脏腑病位分析表明:女性患者在肝胆系的出现率明显较男性高,而在“其他”症状、体征的出现率则较男性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余脏腑病位出现率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5。

2.6 年龄因素对HIV/AIDS患者脏腑病位的影响

对HIV/AIDS中医脏腑病位分布情况进一步分析,对不同性别患者的脏腑病位分析表明:>40岁组的HIV/AIDS患者病位在肾膀胱系及“其他”系的出现率明显高于≤40岁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剩余脏腑病位出现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6。

3 讨论

不同的病机导致不同的症状,目前中医艾滋病病机尚未达成一致共识。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地域的艾滋病患者所表现出的中医症候群与病位并不完全相同[3]。这提示了不同地域的艾滋病患者中医病机变化也可能不同,不同地域的艾滋病患者中医病机具有区域特征。

本研究中患者常见症候群以情绪抑郁、健忘、烦躁、乏力、咽干口燥、腰膝酸痛、失眠、性欲减退等为主,与岑玉文等[4]关于本地区无症状期患者证候的研究结果相一致。症候群中医症候复杂多样,病情虚实夹杂,提示了本地区的中医病机为正虚邪侵,脏腑受累,津血耗伤,痰瘀停聚,阴阳失调,虚实错杂。而研究中发现患者舌象以湿热、脾虚痰湿等典型舌象为主,如红舌、白腻苔、薄黄苔、齿痕舌、胖大舌等,考虑主要有两个原因:一、岭南地理环境对人体发病的影响。本地属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长年气候炎热,环境潮湿,所谓“一岁之间,暑热过半”,是故“人多中湿”(何梦瑶《医碥》);二是患者感染HIV邪毒之气后,挟之“五志过极”之气,两气相合郁而化火,从而多火多热。该结果与张清仲等[5]关于广东HIV/AIDS患者舌象分析研究较为一致。本研究的患者脉象多表现为复合脉,以含有弦脉特征的最多,其次为滑脉、数脉、细脉等,从另一角度印证了上述对本地区HIV/AIDS患者中医病机的分析。

对研究结果进行性别、年龄的分层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的HIV/AIDS患者临床症候的脏腑定位亦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女性患者在肝系的出现率明显较男性高,这与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谓之“女子以肝为先天”不谋而合。《内经》认为,男子为阳,女子为阴,而男子多用气,女子多用血,女子具有经、带、胎、产、乳等生理特点,是故“女子之病,多由伤血”(清·沈金鳌《妇科玉尺》)。阴血伤,则肝性失柔,肝失疏泄,阴不敛阳,是故女性更易出现肝郁气滞、化火等一系列症候。40岁以上的患者与40岁以下患者相比,其肾系的出现率明显更高。《素问》云“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肾气日衰,脏腑失养失用,是故肾膀胱系病变蜂起。提示对于女性患者应注意补益阴血,而对于年过四十的患者则需注意肾脏的调养。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髓,而中医的病机又是辨证论治的基础。不同地域、不同个体在同一种疾病的不同过程中所表现的病机并不一致,本研究对在本地区的艾滋病患者的症状进行调查,比较分析其脏腑病位分布特征及规律,认清病变的本质,这对艾滋病的中医药治疗极其重要。

参考文献

[1]1993 revised classification system for HIV infection and expendedsurveillance case definition for AIDS among adolescent and adults[J].MMWR Recomm Rep,1992,41(RR-17):1-19.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5省中医药治疗艾滋病项目临床技术方案(试行)[S].2004:1-11.

[3]王健,刘颖,岑玉文,等.2237例HIV/AIDS患者中医证候分布与演变规律的研究[C].中华中医药学会防治艾滋病分会第八次年会论文集,2011:58-64.

[4]岑玉文,符林春,谭行华,等.广东地区HIV/AIDS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的初步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5):958-961.

上一篇:复活的心得体会800字下一篇:地球的微笑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