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中学生物校本课程教材
桃源中学生理化教研组
一、课程开设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
学校围着课程公转,教师围着教材自转,学生围着教师旋转,师生围着课堂公转,这个似乎百年不变的“教学原则”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如今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课程、教材适应、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呼声越来越响。教师最了解自己的学生,按学生的需要设计教育活动,是从学生最终发展着眼的。本着我校“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办学理念及齐心协力把学生培养成“品学兼优、身心健康、个性优良、技术明显,即素质发展全面的现代文明人”的培育目标。学校充分开发和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设置多样化课程,赋予学生一定的自由选择课程的权利,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我校在初一年级已开设了两年多的校本课程,我们生物学科也投入了积极地开发、研究、实践。初一上学期开设了《奇妙的微观世界》,下学期开设了《我们身边的生物学》,生物校本课程的开设深受学生及家长的欢迎,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
二、课程的提出及意义
上学期《奇妙的微观世界》:由于初一学生刚刚接触生物,特别在生物绪论课上对生物学大概地了解后,他们对探究生物的奥秘充满热情,尤其对肉眼无法看见的微观世界充满好奇,急切地想要老师给他们介绍微观的生物并且要看一看微小的生物到底是怎样的,因而我们从“谈毒色变”的病毒讲起,介绍病毒“魔鬼的一面”和“天使的一面”,让学生全面、彻底地了解病毒等微生物,不但拓宽了知识面,而且提高了自身防御疾病的能力,并建立辨证地、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的思想。
下学期《我们身边的生物学》: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生物,生物学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生物学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工业、医药卫生和环境保护工作的快速发展,生物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社会的巨大影响越来越体现出来。学生对这方面的内容非常感兴趣,因而我们采取了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主动了解、探究这方面的内容,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资源分析和整合
《奇妙的微观世界》: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和信息技术,通过大量的视频、图片、动画和交互手段,让奇妙的微观世界生动而直观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受到有效刺激,也使学生的心灵受到前所未有的震撼,给学生以强烈的现实感,使学生获得了空前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生物奥秘的探索,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全方位的达成教学目标。
《我们身边的生物学》: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充分挖掘课本内容,依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发展需求,以“生物课堂延伸”为主线开展这部分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与编写,积极收集网络资源,从课本、学生、教师、学校、社区等多种途径获取生物与我们生活有关的多方面资料,进行筛选与归纳整合,整理出这部分的教学内容,力求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至用的能力。
四、课程总体目标
最终目标:充分发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
具体内容: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中学会做人、学会选择、学会合作、学会交往、学会自信、学会探究,让学生的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得到和谐发展,让其具有迎接未来世界挑战、克服现实困难、谋求生存发展的心理准备和真实本领,成为“全面发展有基础,个性发展有特长”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最佳的我”。
五、具体实施目标
通过生物校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在以下方面得到发展:
1、具有一定生物学操作的基本技能、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2、正确使用生物实验中的工具、仪器和各种化学试剂,具有一定操作技能。
3、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生物学资料的能力。
4、学会生物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在对生物现象观察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独立或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收集、记录以及处理实验中的数据、获得结论。
5、发展语言表达与书面表达能力,学会使用实验报告或小论文方式将实验现象、数据以及分析结果正确表达出来。
6、发展合作能力、交流能力。
7、通过实验获得相应的生物学的基本事实、原理和规律的基本知识,学习在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关注生物学的发展,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六、教学原则
1、自主性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教师讲授、指导少而精,尽可能让学生多练、多动,多给学生以尽可能多的时间与想象、创造空间。
2、灵活性原则:教学内容、方法应以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教师应从学生的能力、效果等差异出发、因材施教,灵活地作出内容形式上的调整,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3、开放性原则:体现在目标的多元化、内容的宽泛性、即时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可变性,评价的主体性、差异性。
七、课程实施
1、课程内容:上学期《奇妙的微观世界》:以三大专题展开教学
专题一:认识病毒(10课时)
(1)对病毒进行初步介绍(2课时)内容:简单介绍课程安排,学生课程考核规定,对病毒进行初步介绍,让学生感受到病毒无所不在,并与我们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我们有必要对病毒进行了解和学习。
(2)介绍病毒的特征:(2课时)内容:①病毒的分布、大小、形态
②病毒的结构特征 ③病毒生命活动特点 ④病毒的种类 ⑤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3)病毒访谈录(2课时)内容:以采访病毒的拟人化的教学方式,进一步帮助学生了解微观的病毒结构、生命活动特点及与我们人类的关系,形象生动、易于理解,教学效果非常好。
(4)介绍病毒性疾病(4课时)内容:着重介绍人类历史上由病毒引起的一些重大的疾病,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强学生的防范意识。这里可播放有关艾滋病的教学录象。
专题二:学生研究性作业汇报(6课时)
内容:要求学生主要以以下三个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汇报,注意:此作业的布置应在专题一开展时就布置下去,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准备;建议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研究,汇报时也以小组的形式汇报;对该次研究性学习作业应进行小组自评、小组间互评及教师综合评价,并应作为学生校本课程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三大主题是: ①我们改变了人类的历史
②一个XX病毒的自白
③一半是魔鬼,还有一半是——
专题三:制作噬菌体模型(8课时)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动手制作噬菌体模型,分材料准备和动手制作两大部分。对制作出的噬菌体模型成果进行评比,并纳入学生校本课程学习的评价。
下学期《我们身边的生物学》:
(1)《试管婴儿——生殖医学的奇迹》(2课时)
内容:介绍试管婴儿
目标:了解试管婴儿这一先进的生殖技术,建立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观念,促进学生现在认真学习,将来也用科学技术为社会作贡献。
(2)《比较几种常见水果的VC含量》(2课时)
内容:通过实验比较几种常见水果的VC含量
目标:知道VC 对人体的作用、缺乏症状及治疗方法,了解定性测定VC含量的方法,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操作能力及科学严谨的态度。
(3)《ABO血型鉴定》(2课时)
内容:用A型标准血清和B型标准血清鉴定学生的血型
目标:知道ABO血型鉴定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及学以至用的能力,提高防止血液污染的警觉意识。
(4)《人造血液、人造血管、人工心脏》(2课时)
内容:介绍先进的生物医学技术——人造血液、人造血管、人工心脏
目标:了解先进的生物医学技术,建立科学技术应造福于人类的观点。
(5)《测定肺活量》(2课时)
内容:尝试使用自制的肺活量计测量肺活量
目标:进一步理解肺活量的概念,通过动手制作简易的肺活量计,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精神及动手操作的能力。加强学生积极锻炼身体,增加肺活量,增强体质的意识。
(6)《学会测量血压》(2课时)
内容:学会使用和测量血压
目标:了解人的正常血压值,学会使用和测量血压。
(7)《制作呼吸过程中膈和肺的变化示意模型》(2课时)
内容:呼吸过程中膈和肺的变化示意模型制作
目标:知道呼吸过程中膈和肺的变化关系,培养学生创造性地利用各种日常物品制作模型。
(8)《模拟酸雨影响植物种子的萌发》(2课时)
内容:探究酸雨如何影响植物种子的萌发
目标:学会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及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关注及保护环境的意识。
(9)《叶脉书签的制作》(2课时)
内容:制作叶脉书签及叶脉书签贴画
目标:知道叶片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了解叶脉书签的制作的原理及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创造精神。
(10)《DNA模型的制作》(4课时)
内容:制作DNA模型 目标:知道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了解DNA的结构,培养动手能力及废物利用的环保意识。
注:在期中考试后布置一次研究性作业:调查分析“全球十大环境问题”。
1、学生评价
八、课程评价
(1)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的考试或考查方式,但要作考勤评价记录,占考核成绩10%。
(2)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参加学习的态度进行评价,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记录,占考核成绩40%。
(3)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小组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出,经自评、互评、教师评定进行“优秀”、“良好”、“一般”、“较差”记录,成占考核成绩的50%。
(4)综合以上三项,评定学生学期及学年成绩,以等级“优秀”、“良好”、“一般”、“较差”记录,放入学生成长袋及作为各种“优秀学生”评选的参考。
2、教师评价
(1)教师从教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考勤的评价记录。
(2)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
(3)教师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
课程基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通过开发一系列特色校本课程, 为不同潜质、不同水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多层次的选择和帮助, 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通过课程资源开发, 满足师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学习的优良品质。
为进一步推动基础教育改革, 一些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在很多学校建立了课程基地, 旨在加大教育投入, 促进内涵发展, 转变教学方式, 提高教学效益。这些课程基地就包含不少以生物学科课程建设为目标的课程基地。为让这些课程基地更好地发挥其主要功能, 在课程基地建设之初就要着手开发和开展特色生物校本课程, 为“新型课堂”服务。
为了让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开展更加切合课程基地的要求, 同时也考虑地方的特色、学校的特点, 生物校本课程体系建设需要做好以下一些工作。
一、确定课程总体目标
我们在校本课程开发之初就提出课程开发的三个目标:一是依托课程基地, 为课程基地建设服务;二是依托地方和学校实际, 为学校课程多样化服务;三是依托学生发展需要, 为学生素质发展服务。
所谓依托课程基地, 就是我们开发和开展的校本课程要围绕课程基地进行, 为课程基地建设服务。如我校的课程基地主题是“植物利用体验”, 因此, 我们开发、开设的校本课程都要围绕植物利用来开发和组织实施。依托地方和学校实际, 就是要根据学校和地方实际情况和地区特色, 开发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如我校历史悠久, 植物种类繁多, 有依托植物景观, 特色鲜明的校园“十大景观”;各个教学班历来有设立“班花”的传统等, 这些都是我们开发校本课程的立足点和素材。同时, 我县是全国闻名的“花木之乡”, 花木种类繁多, 有大型的植物组织培养基地和名贵花木繁育基地, 有南、北花木的驯化基地等, 这些也是我们开发校本课程的基础。通过与这些特色资源相关的校本课程的开发, 既丰富了学校的课程设置, 又弘扬了学校和地方的特色文化。依托学生发展需要就是无论是开发还是开展校本课程, 其主体目标是拓展学生视野, 培养学生能力, 为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服务, 要符合本校学生实际, 不盲目跟从, 更不盲目拓展。
二、确定具体开发方向
明确课程开发的主体目标后, 就要着手调查可以用来开发校本课程的资源。校本课程的开发一是要培养学生能力, 二是要易于开展。本着这两点出发, 我们要围绕以下几点做好工作。
首先是依托课程基地。就是要紧紧围绕课程基地的建设目标去考虑校本课程的开发;此外从立足校园考虑, 就是要从校园内已有条件出发, 充分挖掘校内可用于开发与课程基地相关的校本课程资源, 目标要明确、清晰。如围绕我校“植物利用体验”课程基地, 我们通过调查后拟开发“校园木本植物分布及用途调查”、“校园药用植物”、“校园食用植物”等校本课程。
其次是依托地方和学校特色。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乡土特色, 都有与课程基地切合的课程素材, 学校也是如此。因此, 我们在开发校本课程中要充分体现和展示出这些特色, 以便通过课程的开展, 让我们的学生认识到这些特色, 将这些特色进一步发扬光大, 同时, 由于这些资源就在我们身边, 也便于我们开设课程。如我们依托县“花木之乡”、花木繁育基地 (包括大型组织培养室) 的资源优势, 拟开发“花卉的繁殖技术”校本课程;依据学校教学班设立“班花”的传统, 为让学校的“班花”文化更加完善, 拟开发“班花与励志”的校本课程;依托校“撷英园” (其中栽培的花木都是由各个地区校友捐赠的各地的“市花、市树”) , 为让“撷英园”能够更大地发挥其功效, 拟开发“市花、市树欣赏”的校本课程等。
三、课程开发资源调查
在确定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方向和目标后, 就要组织老师和学生对预想的开发目标进行资源调查。调查分为不同小组进行, 在调查之前, 要针对不同调查对象, 明确需要调查什么, 如何调查, 小组如何分工, 还要设计不同的调查表格, 如“校园木本植物分布及用途调查”, 首先有校内调查小组调查校园内有哪些木本植物, 都分布在哪些地方?目前生长状况如何?是人工栽培的, 还是天然杂生的?调查小组还要配备照相机, 把调查植物的典型照片拍摄下来, 对于暂时不太清楚的一些植物也要拍摄下来, 回来后上网去查, 或者查阅其他资料等。资料收集小组成员要负责查阅一些植物的主要特征。用途调查小组调查这些植物基本用途可以通过网络、自己了解、走访等形式调查。对于调查获得的信息和 数据, 要进行分类统计, 输入电脑, 以电子信息形式储存, 以便及时调用。
四、组织校本课程开发
在调查的资源分类完成后, 就需要组织课程的开发了。课程开发需要关注几个问题:一是服务对象。我们校本课程学习的对象是学生, 因此开发的校本课程专业性不能太强, 文字要简洁易懂, 学生通过自学也能够清楚。二是要尽可能结合教材。校本课程是对国家、地方课程的补充, 是为国家、地方课程服务的, 因此, 我们在编写教材时必须始终牢记这一点, 尽可能多联系教材知识, 最好是教材知识的拓展和延伸。三是要贴近学生生活。校本课程有助于拓展学生知识面, 更需要与生产生活密切联系, 让学生有机会去实践和观察, 这样对他们更有帮助。四是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出发。学生感兴趣, 我们开发的校本课程才有用武之地, 否则, 我们辛辛苦苦开发出来的东西, 没有学生感兴趣, 也没有学生愿意选学, 我们开发的校本课程还有什么意义呢?因此, 校本课程开发必须吸纳一部分学生参与, 让学生参与讨论, 这样我们的工作才更有意义,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课程开发过程就是要将收集来的资料和数据分类整理, 按照预先设定好的基本框架进行重新整理、分类、排序。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内容要舍去, 对不足的部分要加以补充。课程开发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校本教材的编写, 生物校本教材要尽可能做到图文并茂, 便于学生阅读和自学, 这样也有利于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对照学习或实践。
五、课程实施和完善
校本教材编写完成后, 要付诸实施还需要编写教学计划和教学要求, 这也是作为一门课程所必须的。各种准备条件完善后, 课程就需要在学生中组织实施了。由于不同学生的需求不同, 因此不同的校本课程可以采用不同的实施方式:有的可采用兴趣小组的方式, 成为一些同学的选修课程或研究型学习课程, 如我校编写的“校园木本植物分布调查及用途调查”、“校园的药用植物”等;还有些校本课程不宜作为选修课程, 但很多知识可以作为同学们了解的内容, 因此可以作为班级读物, 供给学生课外阅读, 如“班花与励志” (选班花时作为参考) 、“市花、市树赏析” (参观“撷英园”时除了标牌介绍内容外, 该校本教材可以作为拓展和补充) 等。校本教材在使用过程中, 要不断征求使用的教师和学生的意见, 逐渐加以修订和完善。此外, 还需将校本教材的内容上传到校园网课程基地网站 (或网页) , 便于同学们在浏览课程基地网站的同时也能在网上学习到这些课程。
六、校本课程的体系性
无论是哪一所学校, 要让自己的校本课程更具特色, 显然不是一两门校本课程就能够体现出来的, 而是要体现出其系统性, 即具备一定的体系。由于我们的校本课程是围绕具有鲜明主题的课程基地来开发和开设的, 因此不难形成体系。但是在开发和开展过程中, 还是要关注特色性和服务性这两个方面。服务性要体现出为学校课程服务, 为学生发展服务, 为课程基地服务的基本理念。要立足于本土特色, 尤其是校园特色, 并且要易于开展。
关键词:生物;校本课程;实验;初中
一、课程开发背景
生物学是实验科学,在初中、高中的课标里都要求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并且在课程目标的能力目标方面有明确的要求,即“正确使用显微镜等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仪器和用具,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初步具有收集、鉴别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同时,在全国大部分的高考题和中考题中都涉及实验题,在大部分的省市中考、会考都将实验操作考试纳入考查之列。因此,提高学生的生物学技能势在必行。
结合我校的情况,特色化学校是我校的发展目标,校本课程的多样化是我校的特色之一,因此,开发什么样的生物校本课程是生物教师的重要任务。生物的学科特点是一门实验科学,但是在平时的教学中,因为课时少(一周两节课)、现代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发达,很多时候实验课和演示实验越来越少,学生的实验技能堪忧,尤其是在八年级下学期,考生物实验时大部分学生是临时抱佛脚。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在七、八年级开设了《生物实验营》这门校本课,目的就是希望提高学生的生物实验技能。同时,生物实验技能、实验探究的思维为八、九年级的物理、化学实验奠定基础,也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在实践中获得的过程性知识要比课堂学习中掌握得更扎实。
二、课程目标
1.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在合作探究中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熟练正确应用显微镜,以及制作简单的临时装片,能归纳总结显微镜使用的规律。
3.通过科学家的故事了解生物科学发展史,并学习科学家工作的科学态度,在整个学期中养成严谨、求知、创新、诚实、怀疑的科学态度。
三、课程内容
第一章:观察法。第一节:科学家的故事,主要内容:“珍妮古道尔与黑猩猩”;方法聚焦:观察法;课时:1课时。第二节:观察法,主要内容:观察的规律,借助显微镜(原理)、录像机(北极熊)望远镜(鸟类)等的观察;活动:观察校园植物的叶片;课时:1课时。第三节:使用显微镜,主要内容:练习使用显微镜观察固定装片;活动:制作临时装片;高倍观察细胞,归纳总结显微镜使用规律;课时:3课时。
第二章:科学探究(实验法)。第一节:科学家的故事,主要内容:弗莱明青霉素的故事,腐肉生蛆的故事,归纳总结科学探究的步骤;课时:1课时。第二节:你会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吗?主要内容:列举多个现象,根据现象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同时通过活动说明并不是每一个实验都需要假设;课时:1课时。第三节:怎样制订计划?主要内容:根据具体事例引导学生在设置实验过程中遵循“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重复原则”;活动:制订计划;课时:2课时。第四节:得出结论,根据实验现象,用简练的语言得出结论。(这在考试中经常出现,要多加练习);课时:1课时。第五节:练习科学探究,主要内容: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限定主题:探究种子萌发所需的环境条件、探究光合作用产物淀粉、探究植被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探究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探究食物对蚂蚁运动行为的影响等);课时:2课时。第六节:自主探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探究主题可以自拟,也可以是老师提供的,如:鲜花保鲜、设计适合自己的椅子、雾霾防治等,并展示;课时:3课时。
第三章:调查法;主要内容:活动:调查校园生物。(条件不具备的可换成调查近视率),并展示;课时:2课时。
第四章:资料分析法,主要内容:提供多则资料,练习资料分析法,并且每个小组选主题收集资料撰写小论文,并展示;课时:2课时。
第五章:比较法;主要内容:通过比较法在生物进化上的应用实例,植物分类;课时:1课时。
四、课程实施
1.适合学生:初中七、八年级的学生,人数控制在20人以内。
2.课时计划:本课程教学内容共需要19-20课时完成,每课时40分钟。教师可独立授课,亦可组内合作授课,组内授课最好以某个主题为单位进行。
3.设备要求:多媒体教室或者是实验室教学,按照教学需要进行。
4.校本教材:自编校本教材。
五、课程评价
通过教师和小组成员的课堂学习、活动观察、小组任务以及课堂教学效果等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以A、B、C、D),评价的内容包括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成果,在学期末予以鼓励。
参考文献:
邢至晖,韩立芬.特色课程开发的7项核心技术[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04.
摘要:校本课程开发已成为初中生物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分析生物校本课程必要性的基础上,就初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原则进行探讨。为提升成效,初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以生为本,立足本地实际情况;加强与其他学科联系,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精选课外作业,巩固课程成效。
关键词:初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
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校本课程开发已成热点话题。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下,一些学校已开始尝试校本课程开发,以体现自身的办学特色,提高课程对学生个性发展的有效性。本文就初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进行分析,以期对校本课程建设具有启示意义。
一、初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就课程间的联系而言,目前,包括江西、安徽、湖北等在内的省份,初中阶段的地理、生物、物理、化学等课程都是作为单独学科而存在的,各学科间的知识有时会被打乱,知识点较为分散;就生物课程的内部属性而言,生物学科内部的关联性不强,一些知识点会被人为地打乱,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而校本课程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加强各学科间、生物学科内部知识点的联系,将各知识点有机地融入在校本课程中,有利于学生在自己的知识构图中形成一个较完整的知识体系。校本课程能在一定程度上对生物、化学、物理等知识进行整理,让学生全面地看待问题。如针对“人体内的气体交换”相关知识内容,校本课程设计“人体呼吸时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的变化”实验方案,积极引导学生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去思考:从生物学科知识出发,利用人体呼吸需要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的原理进行考虑;从化学学科角度出发,就二氧化碳遇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进行解释;从物理学科中气体扩散的相关知识出发,加深对气体扩散的相关了解。这样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加深了知识间的联系。
二、初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一)选取教学内容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主动喜欢校本课程,其内容就应该有趣味性。初中学生首先接触的实验就是生物实验,实验成为校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生对实验仪器、药品、材料、实验过程及实验现象都感到新奇。因此,校本课程应抓住这一心理特点,多开展多样化的实验操作,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夯实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二)选取的教学内容不能脱离教学大纲
如果将校本教材仅仅当作学科兴趣活动延伸或学科教学的零碎补充,那其课程开展会受到很多影响。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应尝试将校本教材和中考有机结合起来,让校方、教师、家长、学生等均能接受,以实现互利共赢。新余某初中就尝试开发《初中生物的实验设计》等校本教材,围绕实验等中考的重要内容开展相关教学工作,这既能让学生有兴趣,又能紧密联系中考内容。有的校本教材则鼓励学生进行一些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这既能联系初中生物知识点,又能让学生自己亲自探究,这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建议
(一)校本课程要以生为本,立足本地的实际情况
校本课程首先要进行调研,尽可能地让学生自主选择,让学生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选择,这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教育理念。在开发生物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各学校要立足本地实际,发挥特色。新课程实施以来,课程价值取向已由知识为中心转移到了学生全面发展上,课程内容选择要与自然、生活、社会实践相联系,使自然、生活、社会成为课程资源。校本课程不应只是一本教材,各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内与地方资源,如当地公园、校内风景等,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校本课程。
(二)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单独设立生物学科的情况下,在校本课程开设时,应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应注重学科拓展延伸类课程的开发,如,一些学校在开发生物校本课程时,生物教研组与学校的化学教研组合作,围绕环境保护、综合实验等章节内容,强化了生物与化学等学科之间的联系。同时,也可以将生物校本课程与物理、化学、地理等学科融合为一体。这种形式的教学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得到较好提升。
(三)精选课外作业,巩固课程成效
根据作业主题与教学内容的相关程度,笔者把校本课程的研究性作业分为三种类型:收集类作业、延伸类作业、自主类作业。收集类作业需查阅相关生物专业书籍和教材,一般采用调查和资料收集的方法进行,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延伸类作业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需要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学习;自主类作业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研究性学习方法,从生活实践中寻找相关主题,自主开展拓展性学习。、
四、结语
校本课程的开发还属于新兴事物,各学校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应不断总结经验,以提升校本课程的开发质量,提升的学生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郭安源.试论生物校本课程开发[J].教学与管理,(24):36-37.
校本课程开发(School-based Currculum Development , 简称SBCD)的思想源于20 世纪60~ 70 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 其主要思想是在国家课程计划规定的范围内,以学校为课程开发的场所,以教师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依据学校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学生的需求,旨在满足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的课程开发模式。[1]
我国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时间比较短,1996年,教育部规定学校应该合理设置本学校的任选课和活动课,这是我国首次提出校本课程, 并给出了一定的课时。1999 年6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指出: 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 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我国整个教育改革的灵魂。至此,一场轰轰烈烈的中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浪潮逐步扩展了。
十多年过去了,我国中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参与了校本课程的开发,在多个学科领域有着很明显的进步,但也有相当多的学校在开发过程中缺乏系统的设计,准确的定位。把校本课程开发简单的定位为“编写教材”,等同于“兴趣小组”或“选修课程”。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行为上想什么开发什么,有什么开发什么。缺失理念,缺失规范,缺失特色,比较散乱,处于一种自发,被动状态。[2]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由缺少课程资源造成的,而事实上,合理地运用当地的高校资源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既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的资源,又可以合理化,规范化,有效化的进行课程开发。现以利用高校资源进行初中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为例,旨在探索如何将高校资源利用最大化,课程开发效果最优化。
不同于普通的一线教师,高校(尤其是师范院校)的课程专家们在课程开发上有深入的研究基础,系统的认识体系,他们在理论上肯定校本课程的作用和地位,在实践上总结校本课程开发的一般规律和原则,他们可以为学校培训校本课程开发的骨干人员。很多中学生物学老师单纯地将进行生物综合实践等同于校本课程,这是很明显的错误。事实上,综合实践不是校本课程的内容,但依据新课程计划,校本课程的课时可与地方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时结合使用[3]。基于大多数教师认为开设校本课程最大的困难是教师专业知识不足,课程开发能力较差,所以需要课程专家帮助学校的老师形成正确的校本课程开发理念,规范其在课程开发过程中的行为,激励他们深入践行课程开发的决心。教师是课程开发中的重要环节,他们要从传统的忠诚而被动的课程执行者,转变为校本课程开发中的规划者,设计者,实施者和评价者[4]。高校课程专家则是这种转变的积极促进者。
设备资源
生物不同于普通的理论学科,这是一门实践重于书本理论的科学性学科,生物校本课程无疑是真正的科学研究的训练, 经过研究、探索, 学生能真正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 这对于促进学生形成从事科学研究与探索的规律与方法, 锻炼探索精神, 发展思维,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无疑是有益的。当然在操作过程中需要许多实验设备,而目前很多中学都没有齐全的相关设备。此时,对于设备资源相对比较充足的高校正好可以给予当地中学相应的帮助。
高校中的许多设备的应用率都不是很高,只要和当地的中学形成很好的联动机制,这在很大一定程度上可以拓展校本课程开发的范围,丰富生物研究的探索领域。比如:老师可以带领同学研究学校附近的水域中的微生物,在老师合理规范的指导下,利用高校的微生物培养箱,显微镜,培养皿等器材和设备,可以使同学更好地观察水体中的微生物,明白“水华”等现象形成的原因,懂得保护水体,保护自然的重要性,这不仅培养学生实践检验真知的科学素养,也有助于其形成保护环境的生活理念。高校的设备资源可以给予中学生物校本课程开发很大的帮助,只要可以获得高校设备上的支持,教师在课题选择上可以跳出原有的框架,可以更加大胆,更加具创造性。
生物的校本课程开发在进行时,不可避免的要进行相关的实验操作,甚至走出校园,学生会比较活跃,纪律会比较乱,在一定程度上这对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是一个不小的考验。然而,很多中学的生物教师资源非常的稀缺,很多生物教师都很困惑,想设计很好的户外课题,实验课题,但苦于课堂组织的困难而只好作罢。换句话说,中学生物的校本课程开发很大一部分也局限于此。
事实上,在高校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特别是师范类学生,他们对此类协助中小学教师开展教学的社会实践活动非常感兴趣。一方面,相当一部分的师范类大学生本身在课堂中就已经接触了有关组织课堂教学的知识,他们迫切需要实践理论的机会,另一方面,让大学生更多的投入到志愿者活动中,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也是当代高校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经验资源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特别是综合性大学)本科都在实施通识教育。这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它体现了我国高校积极打破自建国以来高度专业化的培养模式,力求使大学教育回归本然的价值追求,培养健全的人的决心。我在这儿提到通识教育,并不是使之与校本课程对等,而是觉得高校通识教育中很多先进的理念可以加以修饰,使之完美的运用于中学生物校本课程的研究。
通识教育注重有灵活的课程可以让学生有充分的选课自由,我们的中学生物校本课程也应该设置多种模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相应的模块进行学习和探究。因为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本身就是对学生自主意识的尊重与培养。学生自己选择的课程也就是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任,这样长此以往,可以辅助学生正确面对人生的每一次选择,让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成长。再者,通识教育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必然要求,创造性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开阔的视野、独立的思考、丰富的想象力、强烈的使命感和博大的的胸襟报负等素质,都是在通识教育的坚实基础上方才能够得以造就的[5]。很多素质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基础教育阶段就不断渗透给学生。所以充分贯彻落实此思想,在初中的生物校本课程中,我们就可以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独立思考,不断创新,并努力实践。同时,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在教学中不断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教育与感化,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人格。
初中进行生物课程开发难,难在我们国内还没有太多的经验可以借鉴,难在我们的教师队伍的课程开发的理念尚不完善,但是再难,只要是好的教学模式我们就应该尝试。而拥有更多资源,更多经验的高校应该给予当地中小学适当的帮助。这样我们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会更好更有效率的开展,同时,高校思想贯彻入广大中小学,也使得我们的教育可以一以贯之,一脉相承,而不会出现现在坊间常说的“中小学像大学,大学像幼儿园”这种畸形的教育现象。
参考文献
[1] 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 理论与实践.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46 ~
47.[2] 黄文芳.校本课程开发-一种生态的观点.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6:
155-157
[3] 叶莎莎.校本课程走上正轨还有多久.中国教育报,2006.5.16第008版 [4] 郑晓梅.校本课程开发人力资源微探.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3.06:8-9,22 [5] 王生洪.追求大学教育的本然价值-复旦大学通识教育的探索与实
赵吉勇(甘肃省永昌县第一中学737200)
电话:0935—7524578 手机:*** Email:zhjy9958@sohu.com
摘 要国家课程的基础性和统一性,不可能完全满足我校的培养目标以及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充分利用社会和学校资源,开发适合学生发展需求的科学类校本课程,切实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成为我校课程建设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校本课程科学素养地方特色学生需求
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本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由于国家课程的基础性和统一性,不可能完全满足我校的培养目标以及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充分利用社会和学校资源,开发适合学生发展需求的校本课程,切实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成为新课程下生物教学的必然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明确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这就要求教师不仅仅是教材的使用者,还应该是教材的编写者,教师要在不断的实践和生活中寻找、发现学生感兴趣的、具有地方特色、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素材,开发成校本课程作为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补充,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同时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使其成为研究型、学者型教师的过程。下面就谈谈我校在生物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中的一些探索和体会。
1、有效利用利用当地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大,全球性的淡水资源危机随之而来。金昌市地处河西走廊中东部,祁连山北麓,阿拉善南缘,北邻内蒙,南接青海。总面积9600平方公里,现辖一县一区(永昌县、金川区),是全国108个重点缺水城市和13个资源型缺水城市之一,干旱少雨。境内地表水源主要有东大河、西大河两条山水河流,均发源于祁连山冷龙岭北坡,水源主要靠大气降水和冰雪融水补给,工业用水和农业用水的矛盾日益显现,水资源短缺是金昌的基本市情。学生对家庭、社会的用水情况知之甚少,对于水资源的短缺没有危机感。学生对金昌市的水资源现状了解很少,在日常生活中浪费水资源的现象普遍存在。对此我们开发了“金昌市水资源现状及利用情况的调查研究”校本课程。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走访调查和实地考察,引导、帮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能尝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活动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让学生认识到节约用水对于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全人类的重要意义,教育学生确立环境保护意识,培育 1
学生保护环境的积极态度,养成自觉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课程。使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科学的世界观,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联系当前的环境问题和社会热点开发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近几年“低碳”这个词在各种媒体上闪亮登场,“低碳生活”、“低碳旅游”、“低碳经济”等等。我们的学生对此到底了解多少呢?当你把这一问题在课堂上呈现在学生面前时你会发现情况不容乐观。“拯救地球”不是哪一个人的事情,是全人类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高中学生,应该担负起倡导和引领这一潮流的历史重任,做一个新时期保护环境的“先行人”。针对这一社会热点开发校本课程有现实意义,对此我们开发了《倡导低碳,拯救地球》的校本课程。该课程实施中学生首先上网查阅大量资料,了解有关“低碳”的各种知识积累素材,小组交流讨论,共同学习总结,写出学习心得或小论文,向全校学生发起“倡导低碳生活”的倡议书,并通过学生向其家人、朋友进一步宣传,扩大活动范围和效果。同时利用周日的时间组织学生进村进社区做宣传演讲和搞市民问卷调查活动。以活动为载体,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贯穿于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体会到学以致用的自豪。
3、挖掘学生的兴奋点和好奇心开发校本课,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生命是伟大的、神奇的、珍贵的,在茫茫宇宙中,我们还没有发现其它有生命存在的星体,我们的生命还是独一无二的。所以生命值得珍惜和热爱。人们都有这样的想法:在大自然里,生存着各种各样的生物,它们都有不同的奇特之处。谁都非常想知道这些生物是怎样生存下来的,生命的奥秘到底在哪里,如何去解开这些未解之谜,好奇心由此而生。我们以《生命的奥秘知多少》为课题开发出一门课程,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如:《人与自然》、《探索发现》等电视节目,科幻小说,网络资料,在教学中不断开拓学生的视野,适时地掌握好教材基础知识与生命科学研究动态的衔接,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科学的意识。通过校本课程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生命、正视生命、尊重生命的思想。教师也可以在开发课程的过程中学到新的理念,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我们也可以引入遗传工程、基因工程和人类基因组计划等生命科学的前沿知识,如转基因鱼、转基因西红柿、太空辣椒、人类基因组计划等。在教学中渗透这些知识不仅能拓展学生的视野,同时也增进学生对生物科技与社会关系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和探究能力,而且唤起了学生的时代感,树立了生命科学的意识。
总之,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我们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这个主阵地,借助“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积极探索,不断改革与创新,使学生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切实
提高中学生的科学素养。
主要参考文献
[1]朱立祥.陈宗英.李晓辉.2010.普通高中生物课程分析与实施策略.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3
[2]郭安源.2007.试论生物校本课程开发.教学与管理.2007,(24)
一、在新课程背景下, 高中生物校本教材开发的原则
(一) 以学生为主体
在新课程背景下, 明确学生在生物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在进行高中生物校本教材开发前, 要充分了解学生生物学科的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充分了解学生的相关生活经验、认知水平以及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具体情况, 开发出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的高中生物校本教材。另一方面, 还要发挥教材对学生的潜能的挖掘作用, 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增强学生自主性、实践性和发展性。高中生物校本教材的开发能够满足以上要求, 便能帮助学生增强学习能力, 提高学习效率, 更好地面对高考[1]。
(二) 高中生物校本教材开发的协调性原则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 生物课程内容要与以往的教学内容不同, 更要符合高中学生教育的具体情况, 增强针对性, 它注重的是提高生物课堂教学实效、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在新课程背景下, 高中生物校本教材的编写要以我国教材为基础, 不能过分偏离, 要在国家教材的基础上进行补充, 深入地延伸与拓展。除此之外, 高中生物校本教材的编写又要将学校的教学实际和学生的个性有机结合, 也不能偏离学生这一主体与学校的具体情况。
(三) 高中生物校本教材开发要具有科学性
高中生物是一门十分严谨的学科, 有很强的专业性与科学性。因此, 在新课程背景下, 高中生物校本教材的开发一定要十分注意细节, 在教材立项、资料收集、文字编排到教材的打印、校对、装订等一系列过程中, 一定要严格进行检测与监督, 要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平, 保证校本教材的科学性。在教材的开发过程中, 相关工作人员一定要明确自己任务, 严于律己, 运用专业的态度对课程内容进行开发与编制, 保证教材内容准确性, 多运用新颖的教学实例, 保证教材的科学性与教育价值[2]。
(四) 高中生物校本教材编写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高中生物校本教材在新课程背景下进行开发, 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增强学生自主性、实践性和发展性, 帮助学生增强学习能力, 提高学习效率。另一方面, 新教材中的教学内容要让学生多进行主动思考,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增强收集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能够准确判断与选择有用信息, 正确判断信息的价值,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树立高尚的情操与价值观。
二、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校本教材开发的策略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校本教材开发的策略主要为以下三个方面: (1) 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开发校本教材, 增强内容多样性。高中生物校本教材的开发需要多种教育科研方法的综合应用,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设置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 利用网络资源获取相关信息, 使信息获取渠道多元化, 使资料更全面、更完善。 (2) 建立健全校本教材监管制度, 确保教材质量。为保证教材的专业性、科学性与教学价值, 可以专门建立一个高中生物校本教材开发小组, 全程对资料进行筛选, 从教材立项、资料收集、文字编排到教材的印制进行检测与监督。此外, 建立教材评价小组, 对教材的开发与编制进行审核评价, 同时提出有针对性、有价值的意见。 (3) 加强教师培训, 提高业务素养和专业化水平。对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教师起主导作用。作为教师, 首先要使自己博闻强识, 提高修养, 与时俱进, 时刻保持自己教学的活力, 不断完善自身, 增强自己的独特魅力, 去吸引学生, 感染学生, 用自己的智慧征服学生[3]。
三、结语
综上所述, 高中生物课程是高中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 作为高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与教学意义, 教育意义不容忽视。在新课标的指导下, 高中生物校本教材的开发原则旨在提高生物课堂教学实效、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 增强校本教材的针对性、实用性和适用性, 以便更好地实现高中生物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 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曹茂昌.对校本课程研究的反思[J].文教资料, 2009 (25) :44-46.
[2]彭茜.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的困境及其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 2009 (05) :88-89.
【关键词】高中生物 校本课程 开发 实践
一、高中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1. 1有利于课程结构的优化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受课时、资源、实验条件等因素的限制,教师只能依靠文字、语言、符号和公式等进行传授,学生通过理解和记忆对知识进行吸收和内化,忽视发现、探究这些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价值。学生获得的间接经验多,亲身经历少,不能充分提高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让学生所学生物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生物学素养,使课程结构更加优化。
1.2满足了学生的个性需要,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很多差异是我们无法避免的,例如:当地文化经济的差异,学校发展资源的差异,学生个体间的差异以及教师能力的差异等。以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一把尺子去要求各级教育体系,势必会造成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校本课程的开发恰是注重社区、学校、教师、学生等各方面的差异,提供多样性、可供选择的课程,充分发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优势,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既满足了学生的求学需求,又兼顾了教师的特长发展,达到学生与教师的的共同发展和提高。
同时,生物学科教师通过参与课程开发,可以贡献他们的教学实践经验,挖掘自身的优势,通过课堂反馈的信息调整课程内容,有效地采取应对策略,从而提高课程针对性和适用性,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起到了很好地促进作用。
二. 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提:梳理本校可利用的资源。
为了实现校本课程的教学目标,首先应针对本校可利用的资源进行分析和整理。校本资源主要分为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两部分。
1校内资源
校内资源,主要包括本校教师、学生、学校图书馆、实验室、动植物标本、矿物标本、教学挂图、模型、录像片、投影片、幻灯片、电影片以及其他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等。
2校外资源
校外资源的确定应结合当地实际,选取代表性资源。如:我校所在地是当地最大的蔬菜基地,结合蔬菜基地这个代表性资源开展生物校本课程开发,使学生在教材中学习理论,以蔬菜基地进行实践,就能够较好地实现活动类校本课程的开发目标。
三.推动课堂教学改革,设计教学一体化方案,实现国家课程的二度开发。
实现国家课程二度开发的主要抓手是深化对课改的认识,变写教案为设计教学一体化方案。
教学一体化方案设计简介
(1)“教学一体化方案”设计的核心思想:把教师备课的隐性思维过程转化为显性思维过程。教师备课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思维的过程。怎么才能更好的把隐性思维转化为显性思维?教学一体化方案解决的办法是:教师要把对教材学习、分析的过程转化为一个问题系统(问题链)。在一个大问题下面分解出来一系列的子问题。这些子问题不是孤立的,而是围绕着一个主题,是一个问题的链条。为使问题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教学一体化方案还要求以相辅相成的训练系统。用一句话来概括方案设计的核心思想,那就是:把教师的思维过程首先转化为问题系统和训练系统,然后,以教学一体化方案的方式展现出来。
(2)、“教学一体化方案”与传统教案的区别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区别一:教学一体化方案设计与教案设计的出发点不一样。
教案侧重于从教师教的方面来考虑。从编写教案的情况来看,教师考虑更多的问题是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是什么?准备采用哪些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用直观教具还是用多媒体来演示学习结果呢?好的教案也能做到三备,其中教学进程部分也会安排学生活动,但更多的教案做的是“搬运工”的工作,把教材、教参上的东西搬到教案本上,以备检查。
教学一体化方案则侧重于从学生学的方面设计,教师考虑更多的问题是:学生能够把教材中的有效信息提取出来吗?会加工处理这些信息吗?会运用这些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吗?
区别之二:教学一体化方案与教案展示的方式不同。
教学常规上规定有“规范教案”的展示办法:1、教学目标;2、教学重难点;3、教学用具;4、教学方法;5教学时数;6、教学进程;7、作业布置;8、教学后记或反思等。
而教学一体化方案没有这些东西。在教学一体化方案教学目标(包括智能目标,情感目标)、教学重难点,甚至教学进程,均不是以显性状态出现的,而是隐含在一系列的问题和训练中,呈一种隐性状态。
区别之三:教学一体化方案是师生共用的,人手一份。不像教案,只有教师有,学生能看到的不多。
四、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体会。
通过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我们认为:,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认识是无止境的,学生只有通过多样的学习活动来认识丰富多彩的自然世界和社会发展从而取得的经验、体会才能保持长久,才能使学生从中获得更多的、综合的科学知识信息及技能,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探索和创造热情。学生和教师是课程开发的真正受益者。学生提高了学习生物的兴趣,张扬了自己的个性。教师提高了课程开发的能力,提升了自身的素质。学校也是受益者。校本课程的开发,提升了学校的文化品格,形成了学校的地域特色。
【参考文献】
[1] 汪忠,刘恩山.《生物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刘恩山主编.《中学生物学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 李向珍. 校本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北京教育,2006(3).
[4] 唐春燕. 邹平一中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2012(10)
为了更好地引导全校教师积极参与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鼓励教师积极根据自身特长开发开设校本课程,加强课程实施的过程管理,培育学校精品课程,逐步构建富有时代精神、体现多元开放、充满生机活力、多层次、可选择的学校课程体系,特制定本方案。
一、校本选修课程评价的基本原则
1、以学生发展为本原则。根据学生兴趣与需求,结合教师特长,积极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促进学生多样性和个性化发展。
2、科学性、时代性原则。选修课程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反映学科最新发展趋势。
3、特色化原则。围绕学校办学目标,立足本校文化传统,坚持科学与人文相结合。
二、校本选修课程的评价方式
1.校本选修课程评价采用教师自评、学生评价、家长评等多种评价、课程评审委员会考核相结合进行,重点考虑学生对课程的认可满意程度。
2.校本选修课程评价方式采用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其中过程评价形式有:以课程质量满意度调查表、学生座谈会等形式不定期地了解学生对所选课程质量的评价,并及时反馈给课程开发、开设老师,督促教师及时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终结评价形式:教师的自我评价和学生的整体评价,课程教案、上课点到、课程学分评定、课程实施后反思与改进等材料是否齐全。通过评价,引导教师努力提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执教能力,自觉优化校本课程内容。
3.建立校本选修课程分级评定制度。以学期为单位,对本学期开设的校本课程通过自行申报,结合考核对校本课程分为精品课程、A级课程、B级课程、C级课程等4级评定。
三、校本选修课程评价内容
校本选修课程评价体系由四个部分的评价组成:课程目标与计划的评价;课程开设准备与投入评价;课程实施过程评价;课程实施效果评价。四个评价部分分别在课程质量的四个控制点进行,通过评价对课程实施全程质量管理和质量保障。
1、课程目标与课程计划的评价。课程目标与课程计划的评价主要包括:课程设计的意义,开设课程的必要性和现实性可能性,通过该课程希望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这些课程目标与学校培养目标的一致程度,课程目标实现的基础,课程刚要的科学性、适用性、时代性等。
2、课程准备与投入评价。课程准备与投入评价主要判断教师开设课程的准备程度,包括教师个人的知识准备、教学资料的准备、教学组织与教学安排、实验参观调查等。以课程计划、教学设计、讲义等为主要标志性信息。
3、课程实施过程评价。课程实施过程评价主要是对课堂教学过程的评价,包括对教师的评价和对学生的评价,教师评价侧重了解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水平,对学生的评价侧重了解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感受等。主要收集信息的手段是学校组织同行专家听课,对学生进行随堂问卷调查等。
4、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主要是了解课程实施以后是否达到了原来设计的教育目标,还存在哪些偏差,如何纠偏等。收集信息的主要途径是对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征询专家、同行教师、教学管理部门的意见等。
四、选修课程评价指标体系
1、课程目标与课程计划的评价
课程目标与课程计划的评价主要用于课程的立项,只有通过该项评价的课程才能获得正式的立项,只有通过立项评审的学校课程才能列入学校课程计划。
2、课程准备与投入评价
一、指导思想:
根据新课改要求,结合学校及年级实际,构建符合我校校情的系列校本课程,坚持“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的原则,充分调动老师们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个性,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从而满足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
二、课程目标:
1、学生通过校本课程,尽量弥补国家课程自身的局限与不足,扩大视野,掌握科学的学法与策略,不断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适应社会要求,得到全面发展。
2、在校本课程的开设系列上,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既体现学科特点,又不拘泥于课本。
三、课程内容:
初步确立以下课题方向,在此基础上,适当、适时增添新内容。
1、中学生文化修养
2、中国古代文学文化探究
3、数学思想方法探究
4、西方文化赏析
5、身边的物理、化学现象
6、历史人物评析
7、政治、经济、地理常识
8、音乐、舞蹈、表演、播音与主持、体育基础训练
9、围绕“话说郑州”,从不同的角度看郑州的发展
四、遵循原则:
1、现实性原则:在确立校本课程开发目标时,我们充分考虑年级教师队伍的整体实力、科研水平,学生发展情况,以及学校各方面因素的承受能力。
2、基础性原则:校本课程以全面发展学生能力,促进学科知识的运用与综合为目的,为学生打好基础服务,也就是为每个学生打好今后发展的基础,这就更加要求校本课程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个性化特征。
3、发展性原则:学校教育是为学生未来做准备的,因此,课程与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着眼于开发学生的潜力,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
五、实施方法:
1、课程具体内容由学科组确立主题,人人参与编写,报课题领导小组审查后,确定具体内容,课程内容的确定主要处在动态管理中。
2、制定开课计划,老师在不同班级上课,年级进行问卷调查,选取满意度较高的老师,开设讲座。
3、对校本课程开发实行规范化管理,拓宽开发范围和内容,做到“统一培训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统一指导与互相交流相结合。”“统一考评与单项研讨相结合,”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
4、校本课的实施规化与资料的管理,校本课程的实施做到六有,即:有教师、有场地、有时间、有教案、有内容、有成果。使校本课程纳入良性的发展轨道。
六、校本课程的评价:
1、评价应该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构建个体发展,评价要关注个体需要和处境,尊重个体差异,激发个体的主题精神,以促使每个个体最大可能地实现价值。
2、评价的基本目的是为了教育和促进学生的表现,而不仅仅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表现,评价是为学习服务,为提高学习效率、改进学习方法及策略提供依据,成为学习的动力和源泉,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3、将教师校本开发情况纳入年终个人量化考核。
七、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组
长:张云敬(校长)
副组长:帅志民(副校长)
安伟亮(教务处主任)
汪庆(教务处副主任)
杨滨瑜(教务处副主任)
尹淼(教务处副主任)
组
员:李
萍(语文组组长)王现枝(数学组组长)赵雪霞(英语组组长)
【关键词】校本课程 实施情况 意义 改进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162-02
一、什么是校本课程
校本(school-based),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教育学博士郑金洲在《走向校本》中这样解释:所谓校本,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1]。为了学校,是指要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在学校中,是指要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即学校自身的问题,要由学校中的人来解决,要经过学校校长、教师的共同探讨、分析来解决,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诸种方案要在学校中加以有效实施[3]。
二、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道理浅显易懂,人人皆知。但在课堂教学中能否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却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4]。利用校本课程,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利用学生的求知欲、成功欲,激发学生长期而稳定的课堂学习兴趣。
葡萄酒的制作,凉皮的制作,这两门课程的设立是分别针对和八年级《源远流长的发酵技术》七年级《食物当中的营养物质》而开设的。例如凉皮的制作课程过程,第一准备好各种用具,学生需准备和好的面、小的空盆以及平底盘子,教师需要准备电磁炉和蒸锅。首先,教师先要讲解制作的方法和原理,在水中不停的揉洗面团,溶解在水中的白色物质就是淀粉,并教会学生检验淀粉的方法,这样在今后学习绿叶在光下产生淀粉这个实验时,学生很自然的就能进行知识的迁移。接着继续揉洗面团,直到面团变成类似胶状的黄白色的物质,接着将学生分别将面团水和剩下的黄白色物质进行蒸煮,他们自然地在实践的同时掌握淀粉和蛋白质的特性了。这样的课程,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以外,灵活运用了课本知识,触类旁通,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是做科学,而不是背科学,是在做中学科学,是思考和探索的方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想快速有效地学习任何东西必须看到它、听到它、感觉它”——托尼·斯多克威尔在《学习革命》中曾经这样说过在教师演示操作时要注意对学生的观察方法的培养规范演示操作方法让学生自己去看、去想。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热心对待每一个学生,努力发展他们的特长和优点,因材施教,在操作时引导人人都参与,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特长的机会。
其次,教师讲解操作方法:脱叶肉时要注意安全,以防烫伤,氢氧化钠的腐蚀性,所以同学在制作时要带上手套。教师还要概括讲解操作要领,如何用牙刷刷去叶肉并保证叶片的形状完整。染色时可根据同学们的审美和爱好用自己喜欢的颜色染色。为了能让书签更长时间的保存,还需要进行过塑。之后,学生亲自动手,教师及时指导、点拨、强调安全操作,指导动手能力强的学生独立完成并带动、帮助周围的同学。
生物科学现象在身边随处可见,在学生的课外生活中总有许多有意思的生物学现象等待认知,所以教师将课堂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发掘教学资源,优化教学内容,设定校本课程,会收到不错的结果。
三、校本课程的意义及改进
1.意义
利用校本课程,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利用学生的求知欲、成功欲,激发学生长期而稳定的课堂学习兴趣。通过校本课程这样的综合实践课程,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5]。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2.改进
校本课程的开发要着眼于促进学生的素质的提高,不仅要引导学生学好生物学知识和技能,掌握观察、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创新精神。除此之外,校本课程的设定还可以更加的广泛,充分利用当地课程资源发展校本课程,开发出适合本校、本地区实际情况和发展状况的校本实验课程,能够弥补现行中学生物学教材的不足,既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精神的生物校本实验课程显得尤为重要。
总之,校本课程让学生得到全面而综合的发展,让学生在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全面提升自身的知识应用与实践能力。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理解与掌握程度,并且让学生自身的知识框架与知识体系更加牢固。生物科学现象在身边随处可见,在学生的课外生活中总有许多有意思的生物学现象等待认知,所以教师将课堂实验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发掘教学资源,优化教学内容,会受到不错的结果。
参考文献:
[1]谢亚娇.《部分小学实施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2013
[2]从三方面浓化教研活动的“研味” 《宁夏教育》2007
[3]郑金洲 认识和理解校本研究 《山西教育》2006
[4]李吉伟 通过对引言的设计和使用来激发学生对生物课的兴趣 《伊犁教育学院学报》 1998
[5]《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8
课题: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 新课标下河南高师生物学教师教育的创新研究 2016-JSJYLX-027
第一, 模块具有综合性。凡模块都以一个特定主题作为该模块组织的核心, 模块中的所有内容都紧紧围绕这一主题设置。主题是模块的灵魂, 每一模块所蕴含的主题都指向明确的教育目标。学生在模块课程中所获得的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 而是一种在主题统摄之下的结构化的知识框架。
第二, 模块具有相对独立性。模块以科目内相对独立的内容为基础, 并围绕特定的主题内容, 对学生的经验和社会生活等内容进行整合, 形成相对独立的“学习单元”。
第三, 模块具有开放性。模块在一定程度上改造了原有的课程内容组织的梯状序列, 使课程内容得以用多开端、多系列、多层级的方式进行组织, 从而实现了课程内容的纵横沟通及相互联结。模块注意整合学生的经验及相关内容, 这样就有效地沟通了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的联系, 既可使相应的科学、技术最新成果及时进入高中课程, 又为教师和学生的经验介入课程提供了合理性和开放空间。
一、编制学科模块课程纲要的必要性
1.编制学科模块课程纲要是贯彻新一轮课程改革精神的要求。新一轮课改的核心是增强课程的选择性。因为有了选择, 学校、教师、学生便有了责任, 便有了教和学的主动权, 才可能有办学、教学、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才可能培育学校特色, 发展学生特长。因为有了选择, 教学内容便可以剔除“繁、难、偏、旧”, 便可以更加贴近时代、生活和学生实际, 便可能减轻师生过重的不合理的负担, 从而更好实施素质教育, 体现教育教学三维目标的要求。
2.编制学科模块课程纲要是学校进行课程管理的要求。学校对教师的课程管理常规上大多限于教案或教学进度表, 前者往往不能综观全局, 实际意义受到局限;后者将课程管理的功能严重缩水, 教师教什么、怎么教、教得如何、怎么评价, 学校难以顾及周全。从目前的管理机制看, 只有学生分数一个标准, 这与教学的实际状态有差距, 从这个意义上说, 课程纲要有利于学校在新课程背景下对课程、教与学和评价进行科学的管理, 从而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规范化的需要。
3.编制学科模块课程纲要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 提升教师素质、加快教师成长的需要。首先, 有利于教师整体把握模块课程的目标与内容。具体说有利于教师明确本模块在学科课程中的地位与价值, 明确本模块与学科课程整体的逻辑关系, 明确知识点与课程目标间的逻辑关系, 最终有利于教师从整体上把握模块和课程;有利于克服以往对每个章节的知识点非常清楚, 而对各知识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模糊, 对各章节间的逻辑关系和课程的总体要求不很明确的问题;有利于克服常常缺乏比较清晰的中期规划, 容易局限于一堂课的得与失, 对模块、学科的总体把握失之偏颇的问题。其次, 有利于教师审视课程实施的所有条件。课程设计过程中, 必然有许多美好的设想, 但再好的设想也要基于现有条件, 如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促进学生学习的评价的可行性、教学方法和策略实施的可行性、实验室条件等, 编制课程纲要有助于促进教师重视教学的合理性。课程纲要的撰写是教师的集体行为, 学科的集体审议也非常重要, 只有经过学科审议后的课程纲要才能真正进入实施阶段, 这样就可以保证学科发展的持续性。第三, 发挥导教、导学、导练、导考功能, 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编制学科模块课程纲要要求教师综合深入研究新课程教材、新教学参考书、国家和省颁教学标准要求以及国家和省颁考试说明等材料, 在此基础上方能形成。所以, 它是提高课程综合利用效率的需要, 是进一步提升办学档次和提高学校竞争力的需要。
二、编制学科模块课程纲要的具体要求
1.提高创造性实施国家课程的能力和水平, 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第一, 国家课程包括必修和选修, 它是面向全国的基本要求, 在达到其规定的基本要求的基础上, 我校作为国家级示范高中完全有可能将目标适当调高, 对实施过程作适当创新, 对评价方法和标准作适当改进, 以使新课程的实施更符合学生及学校的实际, 更有力地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和教育质量的提升, 从而更好的促进学生及学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第二, 积极探索在课程标准指导下, 按照学校、教师、学生教育教学的实际, 以保证、提高教学效益和质量为目标, 合理调整必修、选修科目或模块的教学顺序、教学组织、教学方法。如政、史、地、生必修内容可以对同一模块, 在一学期内全年级采取分两组对开的办法。第三, 进一步加强对选修课的研究, 在充分考虑高考方案的导向和学生发展实际的前提下, 做好学生的选课指导;尤其要注重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分类指导, 加强对文、理实验班的选课指导;在总结体育和健康课按兴趣选择实行分项教学的基础上, 积极做好艺术课、信息技术课等按兴趣、基础选择的准备, 按新的选项组织形式上课。第四, 每模块施教前三周, 学科委员会要按照课程标准, 依据学校、教师、学生实际, 制定出本模块的课程纲要, 包括: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内容整合, 实施策略, 考试评价、保障要求等六个方面。施教前两周内, 各教研组在认真学习、研讨的基础上, 提出修改意见, 施教前一周的上半周, 学科主任在征求学科委员会有关成员意见的基础上签字并上交教务处审批, 施教前一周的下半周分管校长召开教务处长、年级教学干部会审批并签发至年级、学科组教师、学生。课程实施计划一旦下发, 各部门、各任课教师, 均以此为据开展工作。
2.加大学校课程资源整合力度, 积极开发更多高质量的校本课程, 构建起支撑、保障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的补充, 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 凸现办学特色的重要元素。要按照我校“基础宽厚、人格健全、特长突出、国际视野”的课程目标, 启动校本课程发展计划和开发机制, 以项目组建设为保障, 整合现有课程资源, 拿出来一批水平较高的课程供学生选用, 并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提高质量;确保3年时间内, 使校本课程稳定在20~30门之间。
(1) 学科领域。 (1) 语言与文学领域。以开发阅读和表达类课程为主要方向, 如我校语文将课前演讲整合为“演讲和交流”, 将现有的课外阅读训练整合为“阅读与欣赏”;将英语的课外阅读整合为“新视听英语”、外教所上口语课整合为“口语和交流”等必选课程。 (2) 数学、科学领域。我校将现有适当拓展的教学内容、活动, 整合为以提高学科素养为目标的必选课程;将现有竞赛辅导训练、质优生提高等教学活动, 整合为以发展特长为目标的任选课程;把为不同选修选考的学生开设的实验性、实践性等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实践精神的活动课程整合为相关任选课程。 (3) 人文和社会领域。我校在以前有关选修课、兴趣活动的基础上, 兼顾学生需求、时代精神和本土特色, 每学科均开出1~2门任选课程。 (4) 体育与健康、艺术领域。我校将特长生的专业教学整合为相关任选课程, 将活动课整合为按兴趣选择的任选课程。 (5) 将原有分散进行的以补习提高为特点的特需生教学活动, 整合为以打好基础为目标的任选课程。如语文基础、数学基础、英语基础、物理基础、历史基础、化学基础、政治基础、生物基础、地理基础等课程。
(2) 活动类。 (1) 我校将班会整合为以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为目标, 包括不同模块、专题 (如心理和健康、礼仪和修养、学习方法指导、升学及职业生涯规划等) 的必选课程。 (2) 学校将体育节、艺术节、知识节等活动作为专题, 累计整合到相关模块, 纳入到相关必选课程中。 (3) 将修学旅行、各种社团活动等整合为任选课程, (4) 将校外名家讲座和校内学科骨干教师讲座等微型课累计整合为相关任选课程。
(3) 实验班课程。加强实验班课程建设的步伐, 既要注重总结经验教训、又要虚心借鉴他人的做法, 更要立足现实大胆创新, 在此基础上编制出符合我校学生实际的文、理科课程体系。徐州一中实验班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重点班, 它是在考入一中的学生中通过特定的学科知识能力测试选拔出来的, 是在某方面有一定潜能的学生组织而成的, 在教学中遵循兼顾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特长发展的指导思想。因此, 对各学科知识进行重新整合, 对国家课程必修部分课时适当压缩, 压缩下来的课时用于选修, 确保了我校各年级实验班教学迅速提升层次。
(4) 完善学分制管理。按照新课程的要求, 拟定并完善《徐州市第一中学学分制管理实施细则》, 加强对教师、学生, 教和学的有效引领和管理, 确保教育教学有效进行, 确保学生修习足够学分, 高质量完成高中学业。
三、编制学科模块课程纲要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我校在学科《模块课程纲要》编制过程中常常出现下列问题:
1.模块课程元素构成上没有按照模块六要素进行总体规划, 停留在传统的教学计划、教学进度、教师课堂要求等层次上。这主要出现在高三年级的部分学科复习模块课程纲要的编写上。
【对策】模块课程纲要是以纲要的形式呈现某门课程某一模块各种课程元素的文本:一般由教学目标、内容整合、实施策略、考试评价、课时安排、保障要求等构成。课程纲要与教案、教学进度表的主要区别是:课程纲要完整地体现了课程的六个元素, 教案则往往只关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学进度表主要包括教学时间与教学内容的安排, 课程纲要反应了教师对将要实施的某模块教学的整体思考。
2.模块教学目标上, 有的目标太抽象, 把学科目标当模块目标;有的使用动词太空泛, 目标设定可行性不足, 或者只强调知识忽视其他目标;有的过多的渲染课程地位性质, 对目标定位模糊不准, 以“目的”代替“目标”。如“使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有的含糊其词, 难以评价。如“培养学生崇高理想”或“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的行为主体是教师, 而不是学生。如“使学生树立……观点”。
【对策】要明确基于模块的课程纲要要充分考虑模块的三维目标, 即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实现, 而不是把与知识直接相关的教学内容作为划分课时的唯一依据。要充分考虑留给学生足够的活动时间、空间, 以便在学生的自主活动中更加有效地实现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3.模块内容整合上, 往往拘泥于现有教材, 知识素材使用缺乏宏观把握, 也缺乏合理细化优化、合理取舍、合理删繁、合理提升。在这一点上, 我校历史和外语学科模块内容的整合更多的体现了开放性特征, 整合的力度也更大些。
【对策】基于模块的整体教学设计可将模块再分解为若干个单元。对于整个模块的教学时间的划分, 比较可行的办法是:根据内容的不同实现阶段, 可将一个模块划分为几个单元 (或主题) , 相应地把时间进行单元 (或主题) 划分。需要注意的是要强调不同单元 (或主题) 内容的内在连续性, 同时也在一定的教学时段内保持主题内容的相对完整。简而言之, 一可以增:新加内容, 如补充材料, 或主题活动, 实验操作等;二可以删:删除重复的, 不符合标准的, 不必要的内容;三可以换:更换不合适或不合理的内容;四可以合:整合不同知识点或不同学科的内容;五可以立:打破原来学科内容的次序, 开发全新的内容。
4.实施策略上, 对教师、学生、教材、方法等要素在合理组合上缺乏变通性, 显得僵硬。特别是在学生学习方法上没有体现新课程探究互动精神要求的贯彻, 难以实现目标的三维性。
【对策】基于模块的课程纲要要充分考虑有效互动教学方式的运用;设计出自主、合作、探究三种学习方式的综合运用;要重视教学双方的交流、沟通, 注重学生学习状况的了解, 善于根据总体内容、具体章节内容的特点指导学生运用相应的学习方式;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运用不同学习策略, 从而真正学会学习。课程纲要不仅是教师教学设计方案, 也是学生学习的蓝本, 它描述了学习的目的地, 画出了学习的路线图, 指明了学习的运动场, 所以, 课程纲要写出来后, 与学生分享有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强化和能力的提高。
5.课时安排上往往是大而化之、模糊概念、缺乏严谨性。
【对策】基于模块的整体教学设计在将模块再分解为若干个单元基础上, 对于单元 (或主题) 的教学内容还需要进一步划分, 从而更有利于接近日常的教学安排, 即课时的安排。传统的课表编制中对同一学科的课时一般不会有连排的情况, 而模块教学的课表编制则可以有两节连排的课时, 以保证在有效、连续时间内解决一个相对独立的问题。对单元 (或主题) 的教学内容的划分应该能做到相对独立的问题与课时的相对对应。
6.考试评价只强调结果评价、成绩量化评价、知识评价、教师单方评价, 使评价缺乏全面性、教育性、多元性、发展性、过程性, 因而不具备科学性。
【对策】基于新课程标准要求, 课程评价要实现: (1) 在评价内容方面, 重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 尤其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评价。 (2) 在评价标准方面, 重视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 (3) 在评价方法方面, 重视采用体现新评价思想的、质性的评价方法。 (4) 在评价主体方面, 要逐步形成由学生、教师、家长、学校领导共同参与的评价主体。 (5) 在评价重心方面, 突出被评价者在各个阶段和各个方面的表现, 更好地发挥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7.保障要求上, 编写者往往不了解教学设施的配备情况, 不能根据模块课时内容要求选择教学设施设备, 造成可利用资产闲置或因未能及时申购相关教学设备因而影响教学效率的提高的后果。
【对策】学校要搞好后勤设施设备的保障采购和供应, 做好对各学科教师在器材使用过程中的培训, 同时努力搞好教学自制课件的研究制作。
【南湖中学生物校本课程教材】推荐阅读:
南湖中学课改工作方案07-05
南湖中学小学部学籍管理暂行规定11-04
中学校本课程总结06-26
中学德育校本课程纲要06-02
中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11-01
崇义中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11-15
亲近南湖散文07-16
可爱的南湖作文07-20
唐山南湖游记作文10-25
嘉兴南湖观后感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