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建筑瑶族

2024-11-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华民族建筑瑶族(共5篇)

中华民族建筑瑶族 篇1

瑶族自称有“优勉”、“金门”、“布努”、“拉珈”等。瑶族因居地不同,语言有别,文化差异,支系较多。主要有尤棉(盘瑶)、金门(蓝靛瑶)、布努(背篓瑶)、格劳(白裤瑶)、拉珈(茶山瑶)、藻敏(八排瑶)等。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贵州、江西6省(自治区),人口213万多人(1990),广西约占 61%。呈大分散,小集中,多与其他兄弟民族交错杂居。他称有“盘瑶”、“过山瑶 ”、“山子瑶”、“八排瑶”、“坳瑶”、“茶山瑶”、“白裤瑶”等三十余种,新中国建立后统 称为瑶族。

瑶族先民在秦汉时期称为长沙武陵蛮,魏晋南北朝时期称莫瑶,隋唐时称莫徭,宋以后称瑶。宋以后有徭之称出现。从其原始居民追溯,与古代蚩尤之“尤”部落有关。长期居住山区,迁徙频繁,从事刀耕火种游耕农业,是南方山地民族之一。古代逐渐向南迁徙,明以后部分又向西徙居。汉代,武陵蛮精夫相单程等起兵反抗封建王朝统治。元时曾爆发湘西南吴天保起义,规模较大。明代爆发广西大藤峡瑶民起义,斗争持续100多年。清时湖南江华以赵金龙为首的瑶民起义,给封建王朝沉重打击。1933年桂北瑶民起义斗争,影响也很大。瑶族有3种语言(见瑶语)。崇拜多神,受道教影响较深,祖先崇拜甚笃,奉仰盘王。1950年后,刀耕火种游耕农业得到很大程度改变,逐 步定居,社会经济发展较快。瑶族聚居的乡村,大多数修通公路,彻底改变“跣足步行”、“ 兀负背驮”面貌。

瑶族有本民族的语言,没有本民族的文字,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

俗话说:“岭南无山不有瑶”,绝大多数瑶族居住山区,东部有大瑶山,西部有都阳山,南部有十万大山,平均海拔在500—1000米之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物产丰富,粮食作物以玉米、稻谷为主,森林以松杉为多,经济作物有桐油、松脂、茶叶、香草、八角、药材等,林副产品资源丰富,为开发山区,发展多种经营提供了良好条件。

新中国建立前,瑶族社会发展不平衡,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以农业为主,兼营林副业,如 都安、巴马、富川等地;第二类以林为主,兼营农副业,如金秀、龙胜、兴安等地瑶山;第三类地区采用“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方法,如广西西部部分石山区、十万大山中心地区、大瑶山、广西北部的部分地区等。这些地区除耕作制度原始、生产工具非常落后外,人们大都过着狩猎和采集经济生活。新中国建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大力帮助下,瑶族地区刀耕火种的耕作方法基本改变,有的地区已使用机耕和化肥。

中华民族建筑瑶族 篇2

1 金秀瑶族的民族概况

据《南蛮源流史》记载, “从周代至明清时期, 就有许多瑶民融合了汉族, 还有一部分融合于苗族和侗族, 一部分与古代徐夷结合而成为畲族。同时, 一些汉人、百濮人、扶夷人, 山越人、僚人、俚人、苗人, 也成了瑶族的一部分。”据考证, 金秀县的瑶族在大瑶山居住的有五支, 即:茶山瑶、盘瑶、山子瑶、坳瑶、花蓝瑶。而且这五支系既不同源也不同流。茶山瑶源于古代溪族, 于元末明初迁入大瑶山。据考证:古时溪族人的主要居住地是江西, 后来在湖南、广东等地也有了溪族人分布, 茶山瑶进入大瑶山, 是在约500年前左右从湖南、广东、广西三条迁移路线进入的;盘瑶游耕迁徙频繁, 进山时间不一致。据《金秀县志》记载:金秀西南部大樟乡新村、花炉村等地的盘瑶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五个支系的瑶族进入大瑶山的时间以茶山瑶最早, 大约为500多年前, 山子瑶最晚, 大约在200多年前, 处于二者间的为花蓝瑶、坳瑶、盘瑶。

据大清《一统志》说:“大滕峡地界为武宣、象州、永安、桂平、平南、藤县之间, 四山环绕、绵亘数百里。”这里所称谓的大滕峡即为古称大滕山, 今称大瑶山的地界, 元末明初以前此地是无人区, 为荆棘丛生、野兽出没、瘴气四起的原始森林。1952年大瑶山区成立了瑶族自治区 (县级) , 1966年改为金秀瑶族自治县, 现辖3镇8乡81村委会, 总人口为14.73万, 总面积为2518平方公里, 其中瑶族占全县总人口的34.8%。目前, 大瑶山被国务院和国家林业局批准为“大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大瑶山国家森林公园”。据统计, 大瑶山有植物213科870属2335种, 其中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7种, 二级保护植物17种, 国家I类珍贵树种4种, I I类珍贵树种11种;有陆栖脊椎动物373种, 还有众多的矿产资源等。

2 金秀瑶族的房屋建筑布局

以金秀县茶山瑶的房屋建筑为例, 我们就可以了解到他们丰富而有特色的布局形式 (见图2) 。

目前, 保留下的茶山瑶老房子一般为6米左右开间, 20米左右进深的筒子房。用木柱支撑瓦屋顶、青砖墙, 具有屋深、门多、墙高的特点。从大门到后门少则四道门, 多则六七道门, 在大门的门槛前设有两扇小门, 是为了防备禽畜入户。大门门楣安有两颗门星, 门头挂有木门匾, 门匾上刻“吉祥如意, 国泰民安”等字样, 雕刻精细, 庄重大方, 并且涂金画粉、富丽堂皇。有的大门两侧挂有雕刻的木质对联。在第一道门与第二道门之间的通道一侧是猪栏、鸡舍, 第二道门与第三道门之间的通道一侧是舂米间, 跨过第三道门是堂屋, 第四道门与第五道门之间是暗房, 用作放置醋坛、米缸之用。进入第五道门就是内室, 内室为日常生活之处, 设有火塘、橱柜、饭桌、矮凳等家具, 是吃饭、待客和烤火聊天的地方。内厅中特别放一张精致龛床, 供老人休息或午睡之用, 家里其他的卧室设在阁楼上。第六道门是通往厨房的门, 家里用水是用竹笕将山泉引入水缸, 第七道门是去后院和洗澡间的门。最后是后院大门, 形状有拱形、长方形, 要求坚固, 一为防卫, 二为拒鬼魅, 因为按当地说法, 鬼魅是从后门进入的。屋内还有左右两个特殊小门, 即“隔门”, 隔门平时关闭, 一旦发生战事等特殊情况, 全村各房子隔门都打开, 即变成户户相连的通道。

茶山瑶的房屋举架较高, 内厅之前设有阁楼, 卧室就在阁楼上, 从内厅到后门则不设阁楼。在大门外的右上方阁楼处伸出一个小吊脚楼, 这是闺女的绣房, 入夜, 情人就是从大门旁爬上吊脚楼与姑娘谈情说爱的, 这种恋爱方式当地称之为“爬楼。”为什么茶山瑶族房屋高、门多呢?据当地人介绍, 旧时部落间血仇械斗时有发生, 而且械斗时经常发生攻击住宅的行为, 因此, 增加一道房门便是多一道防线, 高高的屋墙则是易守难攻的壁垒 (见图3、图4、图5) 。

3 茶山瑶的民间绘画艺术

茶山瑶民间绘画极具特色, 画面鲜艳, 主要以红、黄、蓝、绿、黑五色并用, 属工笔技法, 绘画内容一般为宗教神像, 如张天师、赵元帅、婆王等等不下百种。同时还彩绘屋檐, 特别是在房屋正面屋檐下绘画山水、花鸟、人物、龙凤等图案。据说这一艺术是明清时期从汉、壮族地区传入瑶族的, 现在遗存的作品不多 (见图6) 。

4 瑶族的建房特点

金秀瑶族的房屋古代是“依山结茅”。所谓“依山结茅”, 即当地的瑶族盖房子往往依山而建, 以茅草覆顶。但是现在遗存较早一些的房屋为小青瓦屋盖和砖墙或夯土墙, 带有浓郁的地方文化色彩, 这说明瑶族的房屋也是在不断发展中的。过去瑶族房屋多建于高山上, 岭南的山区竹木茂盛, 因此当地人就以竹木支撑, 石土围合, 毛草或树皮披顶;金秀瑶族现存的房屋多半是砖木结构, 金秀县地处大瑶山腹地, 冬季比较冷, 而且山高林密雨水较多, 因此现代金秀瑶族同胞盖房屋多半是砖混结构, 而且很注重向阳通风, 房屋的舒适性有了很大的提高。过去是以竹木作支撑, 现在是以混凝土柱作支撑;过去以石土围合, 现在是以空心砖围合;过去用毛草或树皮披顶, 现在是钢筋混凝土楼面。现在大瑶山的房屋风格越来越城市化, 本民族的传统特色和习俗因与现代生活的需求越来越远而逐渐地消失, 有识之人对于这种现象喜忧参半。我们知道, 要认识一个民族的内涵, 就必须先了解这个民族的生活习惯和历史变迁, 认识这个民族的文化包括建筑文化。我国著名的人类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说过:“广西大瑶山的地势和位置正是容纳附近各族流散成份的安全场所……。”瑶族是一个多族源的民族, 从元末明初开始迁入大瑶山, 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中, 中国的大地上发生了政权更迭的混战, 生灵涂炭, 民不聊生, 很多人逃到山里, 当时大瑶山就是这样一块能容纳流散人群的场所。随着这块沉睡处女地的开发, 房屋也随之兴建起来了, 以当地气候条件、地理环境、资源和人文特点为前提, 人们选择了干栏式建筑为房屋基本形式, 同时掺入一些移民原驻地的房屋风格, 随着时间的推移, 逐渐混合成为现存的金秀茶山瑶筒子房形式。在金秀山区可发现不同支系的瑶族, 依据各自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 其建筑形式亦各有千秋。比如居住在高山的茶山瑶、山子瑶主要以竹木结构或者土、砖为墙的“人”字形房屋为主, 人文色彩较浓, 而居住在半山或者沿河一带的花蓝瑶、盘瑶则喜欢建一些“半边楼”, 人文色彩较淡。金秀县十八家村的房屋也很有特点, 房屋分为两层, 依山而建, 第一层饲养牲畜, 堆放杂物, 第二层用于居住。室内分为三间, 前面是厅堂兼客房, 后面是卧室, 而且光线充足通风良好, 西边有阳台和厕所 (见图7) 。

5 民族建筑的特色与创新之路

当历史的时针摆到21世纪, 蓦然回首, 我们发现整个全球的经济、社会、科技、人文等等日新月异。那么, 在民族建筑领域, 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新时代的新变化呢?笔者主张, 对待传统建筑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所谓的“有所为”就是要保持与时俱进的创新思维, 让传统建筑焕发青春;“有所不为”则主要体现在保持民族建筑的原创性方面 (见图8) 。

茶山瑶原创性建筑的特点为:缓坡顶、吊脚楼、多进深、亮瓦、彩画屋檐、隔栅门。这些特点元素构成了茶山瑶建筑的特色。特色就是继承的基本素材, 我们在保留这些基本特色的前提下再进行创新, 就能够较好的解决历史和现时、继承和创新的问题。时代建筑反映了当代的技术水平、经济水平和文明程度, 新材料、新技术的大量应用是事物发展的必然, 民族建筑只有在保留特色的基础上才能够进一步的创新。具体做法如下:

(1) 功能创新。由于现在生活方式逐渐城市化, 过去那种室内养鸡、养猪的习惯已逐渐改变, 室内火堂也被沼气、煤气所替代, 因此传统功能必须创新。

(2) 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跨越式发展的核心问题。比如结合普及推广节能技术理念对民族建筑进行墙体、门窗改革, 结合普及推广节约省地型住宅理念对民族建筑的平面布局、空间组合进行改革, 这也是科技创新的跨越式发展需要。

(3) 方法创新。主要是思想观念要更新, 通过更新理念可以促进新的工作方法的诞生, 比如建立环保生态理念, 就能促使人们在住宅设计中对于水系、植被和树木、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重视。

总之, 继承传统与努力创新是关键, 只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按照统筹兼顾的方法, 因地制宜的解决问题, 瑶族建筑才可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何光岳.南蛮源流史[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1988.

[2]刘保元, 莫义明.茶山瑶文化[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2.

[3]金秀县志[Z].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1992.

花瑶族民族服饰的设计思想研究 篇3

关键词:花瑶服装生理学民俗学

花瑶族主要聚集在湖南邵阳隆回县小沙江镇。由于生活在崇山峻岭中,与瑶族主流及其它民族缺乏交往,花瑶族完整地保持着独特的生活方式和审美习惯。该民族没有文字,山歌和服装是民族文化最重要的部分。

花瑶的民族服饰包含了许多中国传统的设计思想。首先它有保暖驱寒的实用功能。花瑶族处于平均海拔1500米左右的高寒山区,即便是盛夏时节,早晚也凉适如秋,因此服裝布料厚实紧密。圆盘头饰也非常的厚实,既可遮阳防晒,又能抵挡山风。

服装上衣袖窿宽,袖子较短,是为了有利于小臂运动,方便劳作。上衣宽大、长摆的设计还最大限度地扩大了使用人群。在贫困的农村中,衣服的穿用时间很长,即便是小孩日益长大了,这样的上衣仍可穿用。

在封建社会,老百姓女装大都右侧开襟,胸部被护得紧密严实。而花瑶族的上衣却正前开襟,这是由于当地物质条件差,人口自然繁衍较慢,人们对生儿育女很重视。而正前开襟方便妇女在公共场所敞胸露乳地给小孩喂奶。

花瑶族人平时栽种金银花等作物,要走土路、石阶。“因此夏装不能过瘦过窄,阻碍运动。也不能过肥过阔,以免走路时踩著衣服或者让树枝等物挂住”。男子的裤子通常较短,女性的裙子长到小腿,都是为了方便行走。

在高山上穿梭,鞋子要耐磨,不能穿草鞋葛履。花瑶族的鞋是用很多层的布重叠形成的纳底鞋。

花瑶服饰以蓝白两色为主色,整体上呈现出灰白素净的效果。但领口袖口等边缘会绣有色彩鲜艳、纹饰精美的花边。根据传说,毒蛇见到穿着带花边的人会躲开。花瑶族生活的湖南地区常有毒蛇出没,艳丽的花边既是装饰又可防蛇接近。

花瑶的服饰源自于一个传说。传说清康熙年问,花瑶族奉姓的一支,在虎形山铜钱坪的山顶上玩耍,忽见岩壁上有两位姑娘在挑花,上前近看时,姑娘却已消失,只见岩壁上到处是岩石花。妇女们就把岩石花的样子绣在裙子上,于是有了今天的瑶族挑花服饰,也有了这个美丽的民族一一花瑶。挑花图案,实际上是模仿生长在岩石上的一种生物菌体的图案。

从工艺和图案来看,花瑶族喜双数而忌单数。挑花采用的是祖传的“清纱”法,数着布面的经线、纬线,左边挑几针,右边反向也挑几针。这样左右上下数着纱挑,其图案自然严格对称。生活中,花瑶更忌讳单数,如喝酒必喝双碗,吃饭不能吃单碗,待客敬烟也是两根,红白喜事必选如“二、四、八”为尾数的日子。

花瑶崇尚绿色。只有在出嫁的日子,新娘和送亲的妹子才穿绿色缎料长衫,外加镶有彩色花边的藏青色马甲。平日里,女人们春秋冬上衣都是黛蓝,夏季年轻的妹子时兴穿白色。

花瑶族人崇拜祖先。这主要体现在对盘王(瑶民的始祖神)及其化身一一狗的崇拜上。1987年马铁鹰曾发现过一幅“盘王过海”图案的挑花统裙。“瑶族山歌《过山榜》中,就记载了瑶民远古时代大规模漂洋过海的迁徙活动;统裙挑花“盘王过海”图案,即为这次迁徙活动的艺术记录。”瑶崇拜狗,因为狗是盘王的化身,这已成为学界定论。因而,瑶山至今仍有忌吃狗肉、狗吃开锅第一碗饭的风俗。花瑶姑娘所戴遮阳笠旁必挂一束金黄色吊须,腰带旁也有吊须。这些可以视为是狗尾巴的一种象征和衍化,用以表对狗的敬意和谢意。

作为炎黄子孙,花瑶也非常崇拜龙。所以在服饰图案中,表现龙的占绝大多数。

蛇在挑花艺术中占很大的比重,有相交蛇、缠树蛇、比势蛇等。蛇类蜕皮一次便生长一次。这种直观的再生能力,让古代瑶民惊惧不已,进而尊之为神。当今,梅山文化区仍有禁食蛇肉的遗风。这是崇神意识在历史长河中依据环境变化而派生变异的结果,挑花艺术反映了历史进程中这一重要环节发展的轨迹。

由蛇崇拜可以看出,生殖崇拜在花瑶民族心理中处于最重要的位置。由于长期受到其他民族的排挤,又经历了多次的战乱和迁徙,花瑶族格外重视繁衍,因此鼓励成年女性,穿上艳丽的服饰去吸引异性,早日结婚生子。特别是靓丽的头巾,大过斗笠,颜色火红,在绿色的山林中,格外吸引男子的目光。

妇女上衣圆形无领正对襟衫,对襟衫滚边饰有红色布纽扣。纽扣只起装饰作用,并不系上。据相关资料记载,从前的瑶山女人夏天不穿内衣裤,活动时乳房不时露出,展示女性魅力。

挑花筒裙前开后包,五彩织锦位于裆前,时开时合,艳丽醒目,与旗袍两侧开叉至大腿有异曲同工之妙。据说以前的花瑶人有野外合欢,怀孕后男方才求婚的习俗。筒裙平时是裙,展开后便更像一条毯子,方便野外合欢。又有一种说法是合欢时,方便将筒裙的前裆随手展开,不用宽衣解带。在《花瑶女性服饰与生殖崇拜》一文中,作者表明后一种说法得到当地老人的侧面证实。

在挑花图案中,蛇、树上凤乌、鱼和树的形象都带有暗示生殖器的意味。挑花的经典作品怀崽老虎、母子蛇以及合欢蛇等都是生殖崇拜很好的说明。

服装佩饰——手巾,可以作为男女定情的信物。有山歌为证:《时时挂妹在心中》

花花手巾两头红

一头狮子一头龙

狮子要得龙相会

情郎要得妹相逢

好呷溶

时时挂妹在心中

“好呷;容,’类似于词牌名,暗示山歌的音调。山歌意思是:女子绣了一件有狮和龙图案的红色手巾。男子拿到了这个手巾,就会时时牵挂着绣手巾的女子。

花瑶将挑花图案构成巧妙,制作精美,作为衡量姑娘心灵手巧的依据。虽然挑花没有以细密的丝绸为地,没有精美的丝线,工艺也并不繁复。织出的图案互相对称,不菩表现纷繁的场面和深远的空间,似乎不够精致。但是挑花与机绣、湘绣截然不同,不用描绘设计,也不用模具做刺绣支架,全凭花瑶姑娘循土布的经纬徒手操作,很考验耐心和技巧。按照传统,女子10岁左右便要学习制作挑花裙。婚前要将一生所需的挑花裙全部做好后存放在陪嫁的木箱内,供婚后使用。因此姑娘们只要有点空闲,就从腰问彩带中拿出绣片来绣。这样世代相袭,花瑶姑娘从小就养成了勤劳的习惯。

瑶民的衣服基本上采用蓝白两色,款式千篇一律,宛如职业制服。这种现象在古代是一种普遍现象,但在当代却十分罕见。原因可能是由于交通闭塞,信息不通,花瑶族人民仍然沿用着封建社会的服饰典章制度。这是一种社会的规范,礼仪的禁忌,久而久之,花瑶族人民也就习以为常了a

中华民族建筑瑶族 篇4

一、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农业”概念, 最早由美国土壤学家威·阿尔伯韦奇 (William Albrecht) 于1970年提出, 它属于上世纪70年代以来在国际上兴起的不同于石油农业、化学农业的替代农业的一种形式。它强调农业生产少用或不用化肥、农药, 在生态上能够自我维持, 不产生大的和长远的环境方面或伦理方面和审美方面不可接受的变化, 减少环境压力, 实现持久性发展。我国的生态农业于1981年首次提出, 但它的内涵却与发达国家的生态农业有很大不同。中国的生态农业, 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 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它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 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 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形成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 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的统一。

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提出, 源于对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带来的全球性资源枯竭、人口膨胀、粮食短缺和严重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的深刻反思。人类认识到靠大量耗费自然资源和污染环境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是不可持续的, 必须协调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做到可持续发展。

我国的生态农业把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力图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协调, 即在保证环境不遭破坏和自然资源永续利用的基础上, 使农业生产得到健康、稳步、协调的发展, 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是一致的。生态农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途径,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又为生态农业提供良好的自然条件, 推动生态农业更好地发展, 它们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二、生态农业与西部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正相关关系

西部民族地区往往地理位置偏僻, 交通条件不好, 经济落后, 工业基础十分薄弱, 难以像发达地区那样通过招商引资, 优先发展工业而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只有立足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 通过发展生态农业, 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兴办生态工业, 进而带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实现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1. 发展生态农业改善脆弱的生态环境

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 追求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依据“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原理实施的生态农业, 通过物质循环再生, 农业生态系统物质、能量多层次利用和良性循环, 可以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从而极大改善西部民族地区脆弱的农村生态环境, 为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在上世纪80年代初, 恭城的经济发展十分落后, 广大农民生活在温饱线以下, 全县有37个自治区级贫困村。为养家糊口、解决燃料问题, 当地群众大量伐薪烧炭, 使得森林面积锐减, 森林覆盖率下降, 许多山上被砍得光秃秃的。而恭城山区又为喀斯特地貌, 树木生长困难, 结果造成石漠化问题日益突出, 水土流失严重, 碰上干旱少雨季节, 许多村民饮水困难, 生产生活环境日趋恶化。为了改善生态, 解决群众的生活燃料问题, 尽快带领广大农民脱贫致富, 恭城以发展沼气为突破口, 从生态建设入手, 推广使用沼气, 发展生态农业。农民看到用人畜粪便和青草料沤制后产生的沼气, 能烧水、煮饭、炒菜和照明, 既省柴省力, 又方便卫生, 便纷纷效仿修建沼气池。在政府的鼓励下, 沼气池建设得到迅速推广, 以每年平均建成2500座的速度发展。沼气池的普遍修建, 不仅解决了农民的生活燃料问题, 保护了生态环境, 使往日光秃秃的山头又重新生长树木繁茂起来, 也为农作物提供了优质有机肥料, 使生态农业得到迅速发展。

2. 优质高效的生态农业推动生态产业规模化、基地化发展

生态农业具有整体性特征, 它根据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规律, 把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运销业等组成综合农业经营体系, 充分利用资源, 实现物质循环再生, 做到整体协调发展, 可以使生态农业系统整体生产能力提高, 成本下降, 产业链加长, 收入提高。恭城通过把农民自发开展的“一池带四小” (以一个沼气池, 带动一个小猪圈、一个小果园、一个小菜园、一个小鱼塘) 庭院经济, 整合成“养猪-沼气-种植水果”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 实现物质循环再生, 资源充分利用, 提高了生态农业的整体生产能力和综合效能, 延长了产业链, 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先行进行“猪-沼-果”三位一体生态农业生产的农民, 最先尝到了“沼果”的甜头。利用沼液沼渣种植的水果, 不仅产量连年以40%的速度增长, 而且水果的品质、外观、味道都特别好, 销售价格高, 销路还特别好。优质高效、收入可观的生态农业, 进一步激发了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的热情, 推动恭城水果种植业向规模化、基地化方向发展。大办沼气、大养生猪、大种果树的热潮在恭城经久不衰, 生态农业迅速向产业化、规模化的立体生态农业跨越。至2000年, 全县建成沼气池43万座, 入户率73%, 养猪30多万头, 水果产量达27.64万吨, 水果大量出口到东南亚, 人均水果产量及水果收入居广西第一。“猪-沼-果”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也被誉为“恭城模式”, 而闻名全国。

3. 产业化发展的生态农业延长生态产业链, 优化产业结构, 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随着生态农业的规模化、区域化发展, 生态农业会扩展为成体系的生态产业 (生态农业种养、生态工业加工、生态商业销售和生态旅游) , 通过生态农业的产业化, 完善和扩大生态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功能。恭城生态农业形成了月柿、柑橙、桃李、沙田柚种植和猪牛养殖的区域化、规模化格局。优质丰富的农产品资源, 吸引了北京汇源、大连汇坤、联发食品、永丰脆柿等柑橙月柿加工企业纷纷入驻恭城, 生态农产品加工业迅速发展, 生态工业稳步推进, 成长起20多家龙头企业, 延长了生态农业产业链, 提高了生态农业的综合效益, 辐射带动全县1万多户农民增产增收。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又带动了商业运输业的兴起。区域化、规模化的生态水果种植, 扩大了生态农业景观的影响力、吸引力, 大批游人纷踏至来, 生态旅游业日趋兴旺。随着农民经济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态旅游业的兴起, 又进一步促进恭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模式选择

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是其能否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恭城之所以能够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社会全面进步, 显现出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 关键就在于它选择了适合本地的“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 并实现产业化经营, 不断拉长生态农业产业链。从恭城发展生态农业的经验来看, 西部民族地区选择生态农业模式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要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 为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恭城不沿边、不沿海、不靠近发达地区, 作为一个西部少数民族山区县, 资源优势并不突出。但恭城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就是境内特别适合种植水果的大量丘陵坡地, 坚持发展生态农业不动摇, 通过“猪-沼-果”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使自己的优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走上了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是要突出特色, 增强市场竞争力, 做大做强优势特色生态产业。发展特色生态产业对于西部民族地区具有特别的重要性。因为没有特色就没有优势, 没有竞争力。没有竞争力, 就没有市场, 没有效益, 没有前途。作为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 与发达地区相比, 没有多少竞争优势, 唯有做到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人优我特, 才能赢得市场, 具有竞争力。恭城的水果之所以能以较高的价格畅销市场, 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就是因为其水果具有特色———绿色生态产品, 用沼液沼渣种植, 进行无公害生产, 使水果不仅外观、品质、口感俱佳, 而且是无公害健康食品, 具备了一般水果所没有的特色优势。正是由于其作为生态农业支柱产品的水果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和很高的经济效益, 才有条件把生态农业做大做强, 带动全县经济快速发展。

中华民族建筑瑶族 篇5

作为新兴媒体,自媒体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在网民数量的快速增长与新兴社交类应用不断涌现的情况下,新媒体成为了广大受众传播信息的重要工具。尤其是微博、微信等自媒体,不仅拓宽了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也降低了用户信息发布的成本,使人人都拥有了话语权。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6年1月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88亿,其中农村网民占比28.4%,规模达1.95亿,较2014年底增加2257万人。

不难看出,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农村网民数量逐年大幅度增长,村民越来越青睐便捷的新媒介。

在电子技术的推动下,新媒体已经拥有了大量的受众群体,传统媒体在时效性和满足受众个性化需求的能力上暴露出了明显的弱势。新媒体的及时性、交互性、自主性已经越来越受到受众的青睐。新媒体极大地丰富了文化传播的渠道,尤其是对于我国少数民族文化,新媒体为其提供了全新的传播方式。

2 新媒体下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特征

2.1 由村落意见领袖转为网络意见领袖

自明朝起,金秀大瑶山由于地处偏远山区,官府难以顾及,住在这里的瑶族人民为了维护社会秩序,由一个族系或村寨自行建立石牌组织。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解放后,石牌组织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是在六巷村中,石牌头人依然拥有着至高无上的威望。关于村户的纠纷、村里大事的决定、各种疑难问题的解决,村民们都会请出“瑶王”来解决。

在新媒体时代下,由于互联网网络对六巷村的覆盖,却撼动了瑶王意见领袖的地位。村民们开始对新媒体互联网产生了依赖心理。在对新事物的求知上,更乐于寻求互联网的帮助。

在新媒体互联网强大的作用下,“瑶王”这个意见领袖的影响力逐渐地降低,转而互联网上的意见领袖在村民的心里更有说服力和影响力。

2.2 信息传播的不对称性

瑶族民族文化作为一个活化石,六巷村的村民对其的推广的欲望随着时代的推移越加强烈,他们希望外界的人们更多地了解瑶族民族文化。

新媒体互联网的覆盖让这些想法成为了现实。村里的年轻人们,使用腾讯QQ群、百度贴吧等平台对瑶族民族文化进行宣传和推广,让非瑶族群体对瑶族文化了解多了一个渠道。

但村民运用新媒体推广民族文化的效果并不乐观,这些网络平台的影响力不大,受众狭窄,以至于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同时,在汉族文化对瑶族同胞的输入时,更突显出了文化强度和内容影响力。瑶族村民通过新媒体互联网了解外面人的生活、科学文化知识,且通过学习掌握,运用到村寨的生产生活中。可以说,瑶族村民受汉族文化影响是巨大的。

在新媒体互联网的浩瀚海洋中,这种文化的不对称性愈加明显。因此,远在大山的瑶族村寨,文化的输出远远比不上文化的输入,而在此突显的不对称性导致文化传播的严重失衡,出现了不对称性。

2.3 新媒体使用现代性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6年1月发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5年,中国网民手机商务应用发展大爆发,手机网购、手机支付、手机银行等用户年增长率远超其他手机应用增长幅度。长期处于低位的手机旅行预订,2015年用户年增长率达到56.4%,是增长最为快速的移动商务类应用之一。

六巷村村民在使用手机与新媒体碰撞的事实是此报告的很好证明。在调查中,村民们使用手机对手机话费进行充值,使用手机进行购物,并用手机银行进行支付交易,已经不是一件新鲜事。新媒体和互联网的运用,使村民的生活更加的便捷便利,突显了现代化。

作为现代化的一种产物,新媒体互联网也不再是属于城市人的专属,而远在大山深处的六巷村瑶族村民也是现代化产物的使用者,他们对新媒体的运用也不再单一,而更多的服务和功能被很好地运用到村民的生产生活当中。

3 结语

通过本次调查发现,新媒体的注入,给深山少数民族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显而易见,其强大的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

上一篇:清明节森林防火初中作文下一篇:师德师风学习感悟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