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处置管理实施办法

2024-07-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固定资产处置管理实施办法(通用10篇)

固定资产处置管理实施办法 篇1

第一条:为了加强学校固定资产处置的管理,根据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国资事发(1995)106号文颁发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实施办法》、宁教国资办(1996)1号《关于贯彻〈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中有关问题的实施办法》,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特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学校固定资产的处置是对学校占有、使用的固定资产进行产权转让及注销产权的一种行为,包括无偿调出、出售、报废、报损等。

(一)无偿调出。指固定资产在不变更所有权的前提下,以无偿的方式变更固定资产占有、使用权的资产处置行为。

(二)出售。指固定资产以有偿转让的方式变更所有权或占有、使用权,并取得相应处置收益的资产处置行为。

(三)报废。指经科学鉴定或按有关规定,已不能继续使用,必须进行产权注销的资产处置行为。

(四)报损。指对发生的固定资产呆帐损失、非正常损失等,必须按有关规定进行产权注销的资产处置行为。

第三条:审批权限、审批程序:

(一)学校占有、使用的房屋建筑物、土地、车辆的处置必须经省教育厅国资办审核同意,报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审批,由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处会同学校有关部门办理。

(二)学校固定资产无偿调出、出售,无论金额大小,须报学校校务会研究决定。凡单项价值在2万元及其以上的,经省教育厅国资办审核同意,报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审批。由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处会同学校有关部门办理。

(三)学校固定资产正常报废、报损,单项价值1万元以下,一次性批量5万元以下的,由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处最终审查,按学期集中报主管校领导审批。单项价值1万元至10万元,由主管校领导最终审批,其中2万元及其以上的报省教育厅国资办备案。一次性批量5万元至10万元由分管校领导最终审批。一次性批量10万元以上由省教育厅国资办或省机关事务管理局或会同省财政厅最终审批。

(四)原始价值在2万元以下的盘盈、盘亏,由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处会同计划财务处审批并调整资产资金帐;2万元至5万元的盘盈、盘亏由省教育厅国资办会同省教育厅基建计划财务处审批;5万元以上的盘盈、盘亏报省机关事务局审批。

第四条:学校固定资产的报废、报损条件:

(一)房屋建筑物报废报损条件:已出现严重破损且已无法维修或虽能维修但维修费用过高,经济上不划算的,或严重影响学校整体规划,由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处会同学校校园规划与建设处、房屋鉴定权威机构或相关专家进行认定或鉴定。

(二)设备报废、报损必须满足下列条件之一:

1、设备使用年限已过,并已无使用价值;

2、设备老化,机型淘汰,技术性能落后,不能满足工作需要;

3、设备长期失修,重要零部件遭到毁损,且无法补充;

4、重要部件严重损坏,维修费用过高,继续使用经济上不合算;或修理费用接近同种新产品的设备;

5、有关规定不准使用的设备;

(三)文物及陈列品,无论有无修复价值和保存价值,一律不得报废;特殊情况下可以报损。

(四)图书报废、报损等条件:经有关专家鉴定,已无使用价值和保存价值。第五条: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处在向上级主管部门申报超出规定范围和规定标准以上的固定资产处置时,需提供以下资料:

(一)申请处置固定资产的报告及《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申请表》;

(二)应根据不同情况提交有关文件、证件及资料:

1、资产价值的凭证,如购货单(发票、收据)、工程决算副本、记帐凭证影印件、固定资产卡片等;

2、资产报废的技术鉴定;

3、评估机构出具的有关资产评估文件;

4、报损资产的名称、数量、单价、规格、损失价值清册。以及鉴定资料和对非正常损失责任者的处理文件;

5、提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证(行政事业单位)》。第六条: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处、计划财务处调整规定范围和规定标准以上的资产、金额帐目的依据和原始凭证应是省教育厅国资办或省机关事务局批复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批复书》。

第七条:学校固定资产,不论金额大小,报废、报损和转让应履行如下程序:

(一)由使用部门向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处提出申请,并填写固定资产报废、报损或转让申请表;

(二)由使用部门和国有资产管理处、或组织有关专家对需报废、报损或转让的固定资产进行鉴定;

(三)按有关审批权限,向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处、分管领导或上级部门报批或备案;

(四)对已经批准报废、报损或转让的固定资产,由国有资产管理处负责、或由有关部门负责,国有资产管理处会同进行处理;

(五)到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处和计划财务处办理有关固定资产的核销手续。第八条:固定资产中房屋建筑物的报废拆除的处理,由校园规划与建设处负责,国有资产管理处参与办理。房屋建筑面积超过1000m²的报废拆除,应举行招投标,参加投标的单位不应低于三家。监审处应参与招投标过程。

第九条:固定资产中设备的报废处理,由国有资产管理处负责办理,原则上每学期集中进行一至二次。一次性批量超过5万元的处理,应举行招投标,监审处应参与招投标过程。已报废的设备应保持完整,未经国有资产管理处同意,任何单位或个人都不得擅自处理或拆卸零部件。

第十条:已报废的固定资产应贯彻先利用、后处理的原则。部分零部件如有使用价值可拆零利用。由国有资产管理处做好登记工作。

第十一条:学校固定资产处置收入,包括出售收入、报废报损残值收入,均属国家所有,由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处在支付必要的清理、搬运费用后,交学校计划财务处(或按比例返还作为国有资产管理处的清理、搬运费用)。学校计划财务处按《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的规定转入修购基金。

第十二条: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处应加强固定资产处置的管理,各固定资产使用部门应积极配合管理,制止资产处置中的各种违纪行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维护国有资产的合法权益。对违反本办法,擅自处置国有资产的部门,均按违反财经纪律处理。对使国有资产遭到严重侵害的部门和个人,除进行必要的经济处罚和行政处分外,视其情节轻重移送有关部门追究其法律责任。

第十三条:本办法适用于占有、使用固定资产的学校龙腾集团和校属企事业单位。

第十四条:本办法由国有资产管理处负责解释。在此之前,凡与本办法有抵触的从本办法。

固定资产处置管理实施办法 篇2

关键词:不良资产,管理,处置策略

不良资产,从物理意义上讲,就是失去了流动性、赢利性,已存在损失风险的资产。不良资产管理的处置策略则包括对不良资产本身的认识、运行机理的把握、处置手段和时机的选择、处置过程中的道德风险管理等多项系统性的内容。

一、不良资产的界定和分类

(一)不良资产的界定

不良资产主要包括企业的不良资产和银行的不良资产。企业的不良资产是指企业尚未处理的资产净损失和潜亏(资金)挂账,以及按财务会计制度规定应提未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各类有问题资产预计损失金额。银行的不良资产也常称为不良金融资产,指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经营中形成、通过购买或其他方式取得的不良信贷资产和非信贷资产,如不良债权、股权和实物类资产等。本文主要讨论不良金融资产的处置策略。

不良金融资产(以下简称“不良资产”)处置指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以下简称“不良资产处置机构”)对不良金融资产开展的资产处置前期调查、资产处置方式选择、资产定价、资产处置方案制定、审核审批和执行等各项活动。

(二)不良资产的分类

我国银行对不良资产的划分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1998年以前,各银行业按财政部1988年在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中的规定,即“四级分类”,俗称“一逾两呆”,也就是“逾期”、“呆滞”、“呆账”。按这种方法提取的贷款损失准备金仅有普通呆账准备金一种,为贷款总量的1%。第二阶段是1998年以后,我国将资产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即“五级分类”。1999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下发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全面推行贷款五级分类工作的通知》及《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试行)》。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的规定,现在通常提取的专项准备金比例为:关注2%、次级25%、可疑50%、损失100%。后三类为不良资产。

(三)我国不良资产处置现状

1999年,我国成立了中国信达、东方、华融、长城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并于同年启动债转股,开始化解我国金融系统的不良资产。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06年底,我国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共处理了近3万亿的金融不良资产,但其回收率仅为24.20%,远低于发达国家50%的平均水平。尽管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了大量积存的金融不良资产,截止到2007年末,中国银行业主要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仍达到了1.27万亿元,不良贷款率为6.17%,但这一比率仍高于发达国家3%-5%的一般水平。到2007年末,由于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存续年限即将达到最初设定的十年,各家公司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经过2008年一年,截至2008年12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5682亿元,比年初下降7002亿元,不良贷款率为2.45%,比年初下降3.71个百分点。

二、不良资产处置的机理分析

不良资产处置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活动,其运行机理是通过对其处置各个环节科学管理,增强其流动性、赢利性,最大限度地降低处置成本,最大程度减少其价值损失。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公式来分析不良资产处置的价值发现与提升过程。

ΔV=V末-V原

其中:V末是资产的处置价值所实现的价格;

V原是不良资产的接收价值所实现的价格;

对于不良资产处理机构来讲,处置不良资产的目标是将上述公式中ΔV最大化,具体说来,首先要确定不良资产原始价值所能体现的价格,即公式中的V原,其次为通过合适的处置手段提升其价值,实现V末最大化。

因此,不良资产处置就包含着价值发现和价值提升两个方面,所以,对不良资产的处置,需要一种全面、系统、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不良资产价值,而不是简单的变卖回收资金。不良资产处置机构对不良资产价值的形成、处置规律理解越深,提高其流动性、赢利性的创新手段越多,其价值发现和价值提升的空间也才会越广阔,不良资产的价值损失也会越少。

三、不良资产处置方式的选择

不良资产处置的根本原则最大程度实现不良资产价值提升,减少不良资产价值损失。不良资产处置方式的选择应主要包括对不良资产分类、常见的不良资产处置方式比较分析和采取合适的处置策略等三个主要环节。

(一)不良资产的分类

国内外经验表明,占总数80%的不良资产,其价值往往只占总价值的20%;而占总数20%的资产,其价值可能占总价值量的80%,即资产处置的“二八”原则。因此,不良资产处置机构在处置不良资产时首先应根据接收资产的质量状况、企业现状、形态结构、变现程度、管理弹性以及资产处置手段的可及性和有效性,应用现代统计方法,将资产分为若干类,找出价值大的资产,并根据各层次资产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处置方式,从而提高处置效率。

根据资产性质不同,资产可分为债权、股权和实物等三类,相对应,不良资产可分为债权、股权和实物类不良资产。一是不良债权主要包括银行持有的次级、可疑及损失类贷款,不良资产处置机构收购或接收的不良金融债权,以及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持有的不良债权;二是股权类资产主要包括政策性债转股、商业性债转股、抵债股权、质押股权等;三是实物类资产主要包括收购的以及资产处置中收回的以物抵债资产、受托管理的实物资产,以及其他能实现债权清偿权利的实物资产。

(二)常见的不良资产处置方式及其比较分析

不良资产处置实践中常用的处置方式包括依法清收、以物抵债、债务重组、债权转股权、打包出售、资产证券化、信托处置、破产清算等手段。不同处置手段应用的前提、范围和造成的后果不同,因此就需要在不良资产处置中结合资产性质对常见处置手段进行比较分析,以科学选择出合适的处置手段。

1. 与债务人和担保人协商债务还款。

这是目前比较普遍的处置方式,这种处置方式速度加快,费用也低,但缺点是债务人和担保人不能积极的筹集到资金,回收的速度和数量也会受到影响。

2. 债务重组方式。

这种方式是资产处置中大量使用的方式。债务重组的前提条件是债务人有较好的偿债意愿,目的是恢复债务人的偿债能力。债务重组,就是对债务人的债务重新做出安排,包括在还款金额、还款期限上、还款利率、应收利息等一方面或多方面做出适当折让。但所有这些债务重组安排,在方式与程度的选择上取决于对企业偿债能力的分析与判断,比如企业自身生产经营情况、行业情况、市场情况、资本金情况、资产负债情况、盈利情况、现金流量情况以及抵押、担保情况等。

3. 债权置换。

债权置换是一种价值止损和价值提升相结合的资产处置方式。采用债权置换方式,在方案设计上一般要有以下三个“提高”作为前提条件:一是债权置换后整体价值的可以提升;二是债权的安全性可以提高;三是通过置换便于债务重组,达到债务人债务重组后还款能力可以提高。

4. 打包出售。

与传统的诉讼、以物抵债、债务重组等按户处置方式相比,整体打包方式具有处置成本低、效率高的特点。在当前国际经济一体化和经济信息化的背景下,为加快不良资产的处置,不良资产处置机构可以进一步大力开拓国内外两个市场,采取网上交易等方式对拓宽不良资产批量打包出售交易模式。

5. 法律诉讼。

如果债务人和担保人不合作,而且也无法重组,比较强硬的方式是对债务人和担保人采取法律的手段。假设文件齐全,诉讼公平,判断胜算的概率是比较大的,但是诉讼的成本比较高,执行难度也比较大,一般只有在没有其他选择的情况下才诉诸法律。

(三)采取合适的处置策略

通过对不良资产进行分类,以及常见的不良资产处置手段进行比较分析后,我们总结出以下的处置策略或原则:

1. 我国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的实际经验

表明,我国不良资产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不良资产规模庞大、业务质量不高,不良资产中损失类比例较大,占比达到20%以上,再加上一部分名为次级、可疑类但事实上为损失类的不良债权,不良率达到30%以上。对于损失类的不良资产,放置时间越长,资产本身的价值也越低,所以对这部分不良资产最合适的方式采取快速变现的方式进行处置。

2. 对于那些因短期经营不善造成企业还款能力下

降,但仍有一定还款能力并且愿意采取积极行为清偿债务的,则不能一棍子打死,可以根据相关政策,可以采取以物抵债、修改债务条款、资产置换等方式或其组合方式清偿债务。

3. 对不良资产进行转让的,可以灵活采用包括拍卖、竞标、竞价转让和协议转让等方式。

在中介机构对以资抵债资产,包括房产、地产、交通工具、厂房、机器设备、商品物资等资产进行充分评估论证基础上,可以委托拍卖行进行公开拍卖、转让。

4. 对于那些短期内效益不佳,但从长远看具有良好

的发展前景,产品适销对路,质量意识强,有一定品牌效应,有潜在的市场竞争力,工艺设备具有国内或国际领先水平的企业,可以优先考虑债转股处置模式。

债权转股权或以实物类资产出资入股方式处置不良金融资产的,应综合考虑转股债权或实物类资产的价值、入股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发展前景以及转股股权未来的价值趋势等,做出合理的出资决策。

四、不良资产处置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重要问题

(一)不良资产处置的时机问题

资产的价值具有时间性,一般说来,资产价值与经济周期所处的位置有着一种正向关系。纵观很多不良资产,是在经济周期低谷形成;而宏观经济形势的持续向好及行业景气状况的回升,可为采取债转股等提升战略处置不良资产,提高资产价值,至而获取股权收益或阶段性持股的退出以及战略投资者的进入等可以提供机遇和有利条件。因此,不良资产处置机构应将时间因素纳入对不良资产处置策略分析中,要对经济周期做出一个基本判断,根据经济周期所处阶段做出最佳不良资产处置时机,减少资产因处置不当造成贬值或流失。

(二)将社会性和经济性并行考虑

在不良资产处置操作实践中,不仅要考虑经济可行性,而且要考虑操作的可行性;不仅要考虑经济问题,而且要考虑社会问题。不少资产处置案例表明,很多方案在经济上是可行的,但操作上不可行。例如对一家水泥厂进行处置,最优的方案是拍卖,但涉及到原有员工的安置。在当前氛围安稳比经济更为重要的大背景下,不良资产处置机构只有和企业所属地方政府充分沟通,妥善处理好原有员工的安置问题,其处置工作才能成功结束。因此,在一些不良资产处置中需并行考虑社会性和经济性。

(三)不良资产处置中的道德风险管理

尽管不良资产处置机构在处置过程中采取了科学的处置方式,但由于目前不良资产市场定价机制不完备,加之监督和制约体制不健全,就为不良资产的价值流失提供了一种渠道,主要体现在不良资产处置人员对不良资产价值进行过低评估以及可能将某些资产以低价出售给关系人。

为了防范国有资产流失,应按照利益回避、风险隔离的原则从制度上设定不良资产处置关键环节的操作规程,这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不良资产处置机构工作人员与剥离(转让)方、债务人、担保人、持股企业、资产受让(受托)方、受托中介机构存在直接或间接利益关系的,或经认定对不良资产形成有直接责任的,在不良金融资产处置中应当回避;二是不良资产处置机构工作人员不得同时从事资产评估、定价和资产处置和相关审核审批工作。

五、总结

只有全面系统的加深对不良资产本身的认识,把握好其运行机理规律的把握,科学选择好处置手段,准确把握资产处置时机,从制度设计上规避好处置过程中的道德风险管理等项系统工作,才能实现通过对处置各个环节科学管理,增强不良资产的流动性、赢利性,实现不良资产的价值发现和提升,最大程度减少价值损失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武巍巍.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解决模式研究[J].金融与经济,2008(9)

[2]陈素,孙建东.不良资产处置中的道德风险问题探讨[J].西南金融,2007(2)

[3]漆腊应,李威.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方式的国际比较与创新[J].江汉论坛,2006(4)

[4]徐芳,汪汀,等.入世过渡期: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模式的比较分析与路径选择[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5)

固定资产处置管理实施办法 篇3

为更有效地管理闲置土地,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自治区人民政府于4月25日印发了《内蒙古自治区闲置土地处置实施办法》。

《实施办法》在2012年7月1日国土资源部新修订的《闲置土地处置办法》基础上,结合自治区实际,对一些原则性规定进一步进行了具体化、程序化和本地化。

《实施办法》内容包括总则、调查和认定、处置和利用、预防和监督、附则共5章32条,办法中对于闲置土地的认定标准更加清晰,操作性更强,进一步完善了对闲置土地认定的环节和方式,强化了上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对下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监管措施。

《实施办法》的出台为规范土地市场行为,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有效处置和充分利用闲置国有土地提供了政策法律依据。

文/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政策法规处

呼和浩特市一季度城市地价涨幅回落

2014年一季度呼和浩特市地价动态监测面积仍保持为210.01平方公里,共布设标准宗地201个。一季度呼和浩特市地价总体水平为3,042元/平方米,环比增长2.29%,与上一季度相比,下降了1.73%;商业用地地价总体水平为4,283元/平方米,环比增长1.88%,与上一季度相比,下降了2.83%;住宅用地地价总体水平为3,365元/平方米,环比增长2.25%,与上一季度相比,下降了1.70%;工业用地价格因标准宗地变更的原因,土地价格与上一季度相比略有上涨,环比增长6.16%,地价总体水平为534元/平方米。

一季度呼和浩特市地价涨幅回落的主要原因有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房地产市场的低迷以及土地供给的有效增加。

文/内蒙古自治区土地调查规划院 郝军

自治区国土资源厅研究推进国土资源大事记编纂工作

近日,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王重明副巡视员主持召开会议,听取国土资源志编委会关于编纂《内蒙古自治区志·大事记(1996-2010)》——国土资源内容相关情况汇报,征求相关处室和单位的意见建议,安排下一步工作。

王重明副巡视员指出,按照自治区政府工作部署,厅里将该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积极组织专人开展工作。

会议强调,编纂人员要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从分析资料、史料鉴别、史实考证、文词字句的斟酌直至坐标、用地单位换算等多方面人手,同时要参考有关书刊中的文献资料和工具书,以及历史和其他学科的一些专著,全面、客观、公正地完成好该项工作,切实让自治区地方志反映出国土资源部门历史文化以及自然特征。

会议指出,地方志中的大事记是记载一个地区有关地理历史方面的重要文献资料,能体现地方的特点和历史演变过程,是积淀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方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编纂好国土资源大事记方面而言,对于自治区疆域演变、历史沿革的考证,资源勘查、农业水利和产业发展等,均有重要的历史参考价值。

固定资产处置管理实施办法 篇4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学校固定资产报废管理工作,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益,根据《省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暂行办法》(粤财资〔2014〕16号)和学校《广东工业大学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广工大规字〔2017〕5号)等有关规定,结合《广东省教育厅关于贯彻落实广东省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实施意见做好资产处置相关工作的通知》(粤教财函〔2017〕165号)要求及我校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学校占有、使用的并且在广东省财政厅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登记的产权属于学校事业资产的固定资产报废处置工作。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学校各资产使用部门。

第四条

学校固定资产报废处置工作应遵循权属清晰、安全完整、风险可控、提高效益、归口有序、实事求是、公开公平的原则。

第五条

固定资产报废处置,应按照规定权限进行审核、审批或报备。未按规定办理相关手续,不得擅自处置。未达到使用年限的固定资产报废,应从严控制。

第二章 报废处置的范围

第六条

根据《省直行政事业单位常用固定资产使用年限表》规定,已达到使用年限且不能继续使用的、未达到规定使用年限但无法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可申请报废。达到使用年限尚能继续使用的,不得报废。

第七条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固定资产可申请报废:

(一)达到或超过规定使用年限,功能丧失,完全失去使用价值,或不能使用并无修复价值的;

(二)产品技术落后,质量差,耗能高,效率低,已属淘汰且不适于继续使用,或技术指标已达不到使用要求的;

(三)严重损坏,无法修复的或虽能修复,但累计修理费已接近或超过市场价值的;

(四)严重污染环境,危害人身安全和健康的仪器设备,部分仪器设备因不符合国家标准需强制淘汰的;

(五)免税进口的仪器设备应当在监管期满后才能提出报废申请。

第三章 职责分工

第八条

校长办公会是学校固定资产报废处置工作的最高决策机构。

第九条

审计处负责对固定资产报废处置工作进行审计监督。

第十条

财务处负责固定资产报废处置工作的经费收支及账务处理工作。

第十一条

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负责全校固定资产报废全过程管理工作,包含申报材料的汇总、审查,按照权限上报学校、省教育厅和省财政厅审批,参与已报废的固定资产残值处理工作。

第十二条

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后勤管理处是资产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对资产使用部门的固定资产报废申报材料进行汇总审核,组织校内鉴定小组完成大型固定资产校内鉴定、必要时聘请有资质的技术鉴定专业机构对报废资产进行技术鉴定,提出报废资产的残值处理建议,组织残值处理工作等。技术鉴定、残值处理的相关费用,列入学校年度专项预算。

第十三条

资产使用部门负责清点固定资产实物及相关信息资料,提出固定资产报废申请、收集报废申报须提供的基本资料,依照权限组织校内鉴定小组完成固定资产校内鉴定。

第四章 固定资产处置的审批权限

第十四条

达到或超过规定使用年限并确已失去使用价值且在广东省财政厅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登记产权的固定资产报废由学校自行审批。固定资产使用年限按省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五条

未达到规定使用年限需要提前报废的固定资产,国家和省未明确规定使用年限的固定资产或不能参照财政厅《省直行政事业单位常用固定资产使用年限表》报废的固定资产:

(一)单位价值20万以下的,学校审核后报省教育厅审批。

(二)单位价值20万及以上的,学校审核,报省教育厅审核后报财政厅审批;其中,单位价值500万及以上的,由省财政厅审核后报省人民政府审批。

第五章 固定资产申报处置程序

第十六条 申报程序及要求:

(一)达到或超过规定使用年限的固定资产报废程序及要求 1.资产使用部门申请

资产使用部门填写《广东工业大学固定资产报废鉴定审批表》或《广东工业大学大型固定资产报废鉴定审批表》(单位价值20万元及以上的大型资产),部门领导签署意见并加盖部门公章。提出报废申请时需向资产归口管理部门提供必备的基本资料。

2.校内鉴定。资产使用部门或资产归口管理部门组织成立校内鉴定小组,对报废资产进行技术鉴定并出具鉴定意见。

(1)单价20万以下的,应由资产使用部门组织固定资产报废鉴定小组(成员不少于3名)进行鉴定。其中,教学科研仪器

设备鉴定人员必须是具有副高职称以上,不少于3人;行政、后勤固定资产鉴定人员具有副高职称以上,原则上不少于1人。

(2)单价20万元及以上,应由资产归口管理部门组织专家鉴定小组(成员为不少于5名副高以上职称相关领域专家,应参考购置论证或验收的专家一致的标准选任)进行鉴定。

3.资产归口管理部门审核汇总,分批上报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办公室复核。由资产归口管理部门对已通过鉴定的拟报废资产材料进行审核,将符合报废条件的固定资产材料分批汇总报至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复核。

4.校领导审批。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复核资产归口管理部门上报的报废材料后,分批呈报分管国资的校领导审批。

5.审批手续完成后,资产归口管理部门按照审批意见,将残值处置方案报学校审批后实施。

6.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每年底拟文将学校本年度批准报废的固定资产报废处置清单报省教育厅备案。

(二)未达到规定使用年限需要提前报废的固定资产,国家和省未明确规定使用年限的固定资产或不能参照财政厅《省直行政事业单位常用固定资产使用年限表》的固定资产报废:

1.资产使用部门申请。按第十六条第一项的申请程序进行填报。

2.校内鉴定。按第十六条第一项的校内鉴定程序进行校内鉴定。

3.资产归口管理部门审核,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复核。由资产归口管理部门对使用部门上报的拟报废资产进行审核,将符合报废条件的固定资产材料每半年汇总送至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复核。

4.校领导审核。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将已复核的各资产归口

管理部门的固定资产报废处置材料汇总呈报分管国有资产的校领导最后审核。

5.报上级相关部门审批。在分管国有资产的校领导审核后,由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拟文将学校固定资产报废处置材料按照第十五条规定的权限上报上级相关部门审批。

6.审批手续完成后,资产归口管理部门按照上级相关部门的批复意见,将残值处置方案报学校审批后实施。

(三)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按每自然年度末,将本年度固定资产报废处置情况统计汇总,向校长办公会或校长报告,并根据校务公开相关规定,公布有关信息。

第十七条 上报上级相关部门审批的固定资产报废,申报必须提供的资料:

(一)资产名称、数量、规格、性能、用途、价值凭证(如购货发票或收据、工程决算副本、记账凭单影印件、固定资产卡片等)。

(二)报废价值清单及产权证明。

(三)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或技术鉴定机构出具的检定报告。

第六章 账务处理、资产核销与残值处理

第十八条 经批准报废的固定资产,由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根据审批意见向财务处发出账务处理通知、向资产归口管理部门发出资产核销与残值处理通知;财务处、资产归口管理部门根据通知进行相应处理。

第十九条 经批准报废的固定资产,由资产归口管理部门组织残值处理,审计处、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等相关部门参与。应定期、集中处置,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回收资产残值、注重综合利用。处置收入及时上缴学校财务,由学校

纳入年度财务预算统一安排使用。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擅自处理学校财产。

第二十条 合理选择竞价拍卖、调拨等方式进行残值处理。

(一)竞价拍卖的,应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行。难以拍卖处理的木质类家具固定资产,经校内公开调拨公示后,可直接由资产归口管理部门与使用部门现场处理,并作好相关记录。

(二)对可转作它用的已办理报废手续的固定资产,可按有关规定进行调剂,并办理转账手续。

(三)用于捐赠贫困地区的,经相关职能部门审核后,可办理无偿调拨手续。

第二十一条 经批准报废的固定资产必须保持其完整性,使用部门不得自行拆除部件。确需拆除有用部件,须经资产归口管理部门同意并报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备案,对所拆部件,应办理有关登记手续,说明用途。

第二十二条 资产归口管理部门应提出明确的残值处理建议及方案,说明处理依据、处理方式以及待处置资产明细,可通过学校OA系统等方式经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财务处等会签意见后,报分管校领导审批后执行。

第七章 监督检查与责任追究

第二十三条 学校国有资产处置监督检查,应当坚持内部监督与政府监督、社会监督相结合,事前监督与事中监督、事后监督相结合,日常监督与专项检查相结合。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会同财务处、审计处等部门不定期组织抽查,根据工作需要开展专项检查。要对检查情况进行通报,将检查结果纳入各单位和个人年度考核中。

第二十四条 各资产使用部门与归口管理部门行政负责人对

报废结果负主要责任。任何单位与个人在资产处置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本办法,对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人员,将按有关规定处理,情节严重或涉嫌违纪违法的,移交纪委、监察处等相关部门处理:

(一)违反本办法规定,未按相关程序申报的;

(二)擅自越权对权限规定以外的国有资产进行处置;

(三)对不符合规定的申报处置材料予以审批;

(四)鉴定组成员未到报废鉴定现场直接签字确认的;

(五)串通作弊、暗箱操作,压价处置国有资产;

(六)弄虚作假的;

(七)截留资产处置收入;

(八)其它违反本办法及国家有关规定的行为;

(九)其他造成单位资产损失的行为。

第八章 附 则

第二十五条

固定资产报废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文档、技术资料,应做好处置资料的立卷、归档工作,由资产使用部门、资产归口管理部门和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根据各自职责整理归档,按规定存放在学校档案室等保管。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于2017年12月12日起施行。未尽事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如国家有新规定,则按新规定执行。

第二十七条

邢台市企业国有资产处置管理办法 篇5

【颁布部门】 邢台市政府

【发文字号】 邢政[2011]21号

【颁布时间】 2011-09-01

【实施时间】 2011-09-01

【效力属性】 有效

【法规编号】 574023 什么是编号?

【正文】

邢台市企业国有资产处置管理办法

邢台市企业国有资产处置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切实加强本市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规范企业国有资产处置行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企业国有产权转让暂行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市国资委)具体负责监督、管理企业国有资产处置工作。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企业国有资产处置,是指企业对其持有的国有股权或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进行产权转让等行为。具体指企业对所持有或所属的土地、房屋建筑物和单位价值五万元以上的车辆、机械设备、办公设备、生产工具、通讯器材、电器设备等固定资产进行处置的行为。

第四条企业国有资产处置采取以下方式:

(一)企业国有资产在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之间的无偿划转;

(二)企业国有资产以有偿的方式变更其资产占有、使用权,并收取相应收益的有偿转让;

(三)企业国有资产在不改变国有资产持有权的情况下,收取相应收益的出租出借。

第五条企业国有资产处置履行企业申请、提交文件资料,审核批准,资产评估,确定底价等程序。

第六条企业国有资产处置根据企业组织形式,由资产占有单位履行内部决策程序,按照下列规定向市国资委提出资产处置申请报告:

(一)国有独资企业的资产处置,由总经理办公会议审议;

(二)国有独资公司的资产处置,由公司董事会审议,没有设董事会的由总经理办公会议审议;

(三)国有控股和国有参股公司的资产处置,国有股东代表应事先报告派出单位(产权持有单位),按照派出单位(产权持有单位)意见在企业股东会或董事会上行使权利。

被设置为担保物权的企业国有资产的处置,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的有关规定。国有资产处置行为为对外投资时,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有关规定。

第七条企业国有资产无偿划转按照《企业国有产权无偿划转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提供相关文件、材料。

第八条企业国有资产有偿转让应提交以下材料:

(一)转让企业国有资产有关决议及审核批准文件;

(二)企业国有资产转让和收益处置方案;

(三)企业国有资产产权证书及相关权证;

(四)其他文件、资料。

第九条企业国有资产报损应提交资产损失名称、数量、规格、价格等,非正常损失资产的说明文件。

第十条企业国有资产报废应由具有资质资格技术部门提供的技术鉴定书或有关规

定文件。

第十一条企业国有资产出租出借应提交拟租(借)方基本情况,拟出租出借资产名称、数量、年限、租金等资料。

第十二条企业国有资产有偿转让,按以下规定办理批准手续:

(一)市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企业直接报市国资委审批,并同时报市财政局;

(二)市直部门管理的企业,经其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市国资委审批,并同时报市财政局。

处置企业国有资产,涉及土地处置的,应按土地管理法规政策履行审批手续;价值在五十万元以上或占有单位因改制处置企业整体资产或处置资产致使国家不再拥有控股地位的,应经市国资委、市财政局审核后,报市政府批准。

第十三条资产处置行为经批准后,应聘请有资质的资产评估机构进行资产评估,评估结果报市国资委核准或备案。

第十四条根据资产评估结果,综合考虑市场等因素确定转让底价,并报市政府批准后按照有关规定公开进行处置。

第十五条企业国有产权无偿划转,按照下列规定办理批准手续:

(一)企业国有产权在市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企业之间无偿划转的,由企业共同报市国资委,经市政府批准后办理;

(二)企业国有产权不在市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企业之间无偿划转的,依据划转双方的产权关系,由划转双方企业分别报企业主管部门,企业主管部门报市国资委审核,经市政府批准后划转;

(三)实施政企分开的企业,其国有产权无偿划转所出资企业或其子企业持有的,由市国资委和主管部门报市政府批准后划转;

(四)市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企业国有产权无偿划转省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企业或其子企业持有的,由市政府和省国资委分别批准;

(五)县(市、区)政府所出资企业国有产权无偿划转市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企业或其子企业持有的,由县(市、区)政府和市国资委分别报市政府批准后划转;

(六)企业国有产权在所出资企业内部无偿划转的,由所出资企业批准并抄报市国资委。

第十六条企业国有资产有偿转让,应进入市企业产权交易中心公开进行。需降低转让底价的,由产权占有单位按规定提出书面申请,报市国资委审核;需报经市政府批准的,由市国资委报市政府批准后方可实施。

第十七条处置报损、报废企业国有资产数额在五万元以下的,由产权持有单位通过市企业产权交易中心公开处置;资产数额在五万元以上的,应报市国资委批准后通过市企业产权交易中心公开处置。

第十八条企业国有产权转让事项按《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操作规则》等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九条企业国有资产处置收益按下列情况处置:

(一)因企业改制(国有整体产权转让)处置资产收益,上缴市财政,纳入市国有企业改制专户管理,专款专用;

(二)其他企业资产处置收益按市政府批准的处置方式和有关规定办理;

(三)处置国有资产收益不得用于企业福利性支出。

第二十条企业完成资产处置后,应在十个工作日内,将处置结果及相关材料书面报资产处置行为批准单位。

第二十一条市国资、财政、监察等部门要密切配合,认真履行各自职责,对企业国有资产处置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在企业国有资产处置过程中,造成企业国有资产流失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二条集体企业资产处置参照本办法执行。

固定资产处置管理实施办法 篇6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处置行为,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根据《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6号),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执行事业单位财务和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

第三条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是指事业单位对其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进行产权转让或者注销产权的行为。

第四条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应当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有产权交易市场的,应按规定程序进入产权交易市场公开挂牌交易;没有产权交易市场的,应采取拍卖、招投标等方式公开进行处置。

第二章 资产处置范围

第五条 国有资产处置的范围主要包括:

(一)闲置资产;

(二)因技术原因并经过科学论证,确需报废、淘汰的资产;

(三)因单位分立、撤销、合并、改制、隶属关系改变等原因发生的产权或者使用权转移的资产;

(四)盘亏、呆账及非正常损失的资产;

(五)已超过使用年限无法使用的资产;

(六)依照国家有关规定需要进行资产处置的其他情形。

第三章 资产处置审批权限

第六条 事业单位处置国有资产应当严格履行审批手续,未经批准不得自行处置。

第七条 省财政厅负责省直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的审批及监督管理。

(一)房屋建筑物、土地、车辆的处置和货币性资产损失的核销,无论金额大小,经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省财政厅审批。

(二)除房屋建筑物、土地、车辆、货币性资产损失外,单位一次性处置资产原值(单价或批量,下同)在50万元人民币以下的,由省财政厅授权主管部门予以审批,主管部门应当于每季末10日前将上一季度本系统国有资产处置汇总情况报省财政厅备案;单位一次性处置资产原值在50万元(含5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省财政厅审批。

第八条 对批准有偿处置的资产,交易底价不得低于评估核准或备案价值,确需降价的,低于评估价10%(含10%)的,由主管部门批准,超过10%的应报同级财政部门批准。

第九条 市(州)、县(市)财政部门负责本级事业单位资产处置审批及监督管理,资产处置限额由本级财政部门自行确定。

第四章 资产处置方式

第十条 资产处置方式,包括无偿调拨(划转)、对外捐赠,出售、出让、转让、置换,报废、报损及货币性资产损失核销等。

无偿调拨(划转)是指不改变国有资产性质的前提下,以无偿转让的方式变更资产占有、使用权的处置行为。

对外捐赠是指事业单位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自愿无偿将其有权处分的合法财产赠与给合法的受赠人的行为。

出售、出让、转让,是指变更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所有权或占有、使用权的资产处置行为。

资产置换,是指事业单位之间或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以非货币性资产为主进行的交换,这种交换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即差价)。

报废,是指按有关规定或经有关部门、专家鉴定,对已不能继续使用的资产,进行产权注销的资产处置行为。

报损,是指由于发生呆帐损失、非正常损失等原因,按有关规定对资产损失进行产权注销的资产处置行为。

货币性资产损失核销,是指流动资产、对外投资、无形资产等发生损失,须进行账务核销的资产处置行为。

第五章 资产处置程序

第十一条 事业单位处置国有资产,按审批权限需报主管部门审批的,由单位资产管理部门会同财务部门、技术部门审核提出处理意见,经单位领导同意后报送主管部门。主管部门对符合规定的,办理审批手续。

第十二条 事业单位处置国有资产,按审批权限需报财政部门审批的,按以下程序办理:

(一)单位资产管理部门会同财务部门、技术部门审核提出意见,经单位领导同意后,报主管部门。

(二)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同级财政部门。

(三)财政部门对符合规定:

不需要进行资产评估的,在15个工作日内办理审批手续; 需要进行资产评估的,委托具有资产评估资格的中介机构先进行评估,出具的资产评估报告经财政部门核准或备案后,在30个工作日内办理审批手续。

(四)事业单位召开或举办重大会议、大型互动等临时购置的国有资产,由主办单位在会议、活动结束后按照本办法规定的程序进行处置。

第十三条 事业单位处置国有资产时,一般应提交以下材料:

(一)资产处置申请报告;

(二)能够证明资产价值的有效凭证,如购货单(发票、收据)、工程决算副本、记帐凭单复印件、固定资产卡片等;

(三)财务报告;

(四)资产使用情况说明;

(五)财政部门认可的具有评估资格的中介机构出具的资

产评估报告;

(六)具有法律效力的专业技术鉴定部门的鉴定报告;

(七)单位资产处置公示材料;

(八)单位分立、撤销、合并、改制、隶属关系改变等情况下处置国有资产的,须提供相关行为的批文;

(九)处置房屋建筑物、国有土地和车辆的,还需提供土地来源证明、国有土地使用权证、房屋所有权证、建设用地批准书、车辆行驶证等,以及拟处置房屋建筑物和土地的地理位置、建筑面积、政府规划用途等材料;

(十)其他有关资料。

第六章 无偿调拨(划转)、对外捐赠

第十四条 资产无偿调拨(划转)主要包括:长期闲置不用、低效运转、超标准配置的资产;撤销、合并、划分移交的资产;隶属关系改变,上划、下划移交的资产;政府、部门各类文件指定无偿调拨(划转)的资产;其他需调拨的资产。

同部门事业单位之间、事业单位与行政单位之间以及事业单位对企业的资产无偿调拨(划转),按规定权限审批;跨部门资产的无偿调拨(划转),不论资产原值多少,接受方和划出方主管部门协调一致后,划出方主管部门报财政部门审批,并附接受方主管部门同意无偿调拨(划转)的有关文件;跨级次资产的无偿调拨(划转),省级单位资产无偿调拨(划转)给地方的,不论金额大小,报省级财政部门审批,地方单位无偿调拨(划转)给省级单位的,同级财政部门审批同意后,附接受方和划出方主管部门同意无偿调拨(划转)的有关文件,报省级财政部门审批。

第十五条 对外捐赠包括:实物资产捐赠、无形资产捐赠和货币性资产捐赠等。

1、捐赠单位应与受赠人就捐赠财产的种类、数量、质量和用途等订立捐赠协议,并按照协议约定的期限和方式,将捐赠财产转移给受赠人。

2、单位对外捐赠资产,报批时应提交如下资料:捐赠单位出具的捐赠事项对本单位财务状况和业务活动影响的分析报告,部门、单位决定捐赠事项的有关文件;使用货币资金对外捐赠的,提供货币资金的来源说明等。

3、实际发生的对外捐赠支出,应当依据受赠方出具的同级财政部门统一印(监)制的捐赠收据及捐赠资产交接清单确认;对无法索取同级财政部门统一印(监)制的捐赠收据的,应当依据受赠方所在地城镇街道、乡镇等基层政府组织出具的证明确认。

第七章 出售、出让、转让、置换

第十六条 资产出售、出让、转让时,须提供资产出售、出让、转让方案,资产的基本情况,处置的原因、方式、买方的基本情况,以及草拟的意向性合同等。

单位所办企业或所持企业国有产权(股权)转让,按照《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国资委 财政部3号令)执行。

第十七条 资产置换须提交如下文件和资料:

1、置换对方为行政事业单位的,需提供双方拟置换资产的权属证明,拟用于置换资产的基本情况说明。

2、置换对方为企业,需提供权属证明,拟用于置换资产的基本情况说明(如是否已被设置为担保物),置换协议,对方单位的营业执照(复印件),上一年

度经审计的财务报告和近期的财务报告。

第十八条 事业单位进行资产出售、出让、转让、置换,受让方、置换对象为行政事业单位,未发生国有权益改变的,经批准可以不评估,以协议方式进行处置。

第八章 报废、报损

第十九条 资产报废、报损,须提供如下文件和资料:报废、报损价值清单;非正常损失责任事故的鉴定文件及对责任者的处理文件;因房屋拆除等原因需办理资产核销手续的,应提交相关职能部门的房屋拆除批复文件、建设项目拆建立项文件、双方签定的房屋拆迁补偿协议。

第二十条 对外投资、担保(抵押)损失等申报处置时,须提供被投资单位的清算审计报告及注销文件、债权或股权凭证、形成呆死账的情况说明和具有法定依据的证明材料;申请仲裁或提起诉讼的,提交相关法律文书。

第二十一条 货币性资产损失,按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核实暂行办法》的相关规定,需提供具有法律效力的外部证据、社会中介机构的经济鉴证证明和特定事项的单位内部证据。

第九章 分立、撤销、合并、改制、隶属关系改变 第二十二条 事业单位分立、撤销、合并、改制、隶属关系发生改变时,应对其占用、使用的国有资产进行清查登记,编制清册,报送财政部门审核、处置,并及时办理资产转移手续。

第二十三条 事业单位或临时机构召开重大会议、举办大型活动等临时购置的国有资产,由主办单位在会议、活动结束

或临时机构撤销后,按规定程序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后处置。

第十章 资产处置收入管理

第二十四条 审批部门的国有资产处置批准文件是单位按现行财务会计制度规定调整有关账目的依据。资产处置单位凭实际成交价格及审批部门的国有资产处置批准文件调整有关账目。

第二十五条 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包括各类资产的出售收入、置换差价收入、报废报损残值变价收入等,属于政府非税收入。省直单位,按照《关于加强省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吉财产[2007]405号)的规定执行,市(州)、县(市),按照《吉林省规范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办法》(吉政令第190号)执行。

第十章 附则

第二十六条 各单位、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应当认真履行国有资产管理职责,依法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国有资产在处置中流失。

第二十七条 对违反本办法规定,擅自处置国有资产的单位和个人,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处理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由吉林省财政厅负责解释,自2008年 月 日起施行。

浅谈农村集体资产处置管理与监督 篇7

在我国农村, 有的村干部利用手中的权利, 不召开村民会议, 私自转卖村集体土地的使用权, 而老百姓根本就不知道, 当村民知道后, 就会与村干部之间产生矛盾;还有一些村干部, 利用权利, 任意处置集体资产, 胡乱花钱, 引起村民不满意, 使干部和群众的关系恶化, 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造成影响, 同时也影响了新农村的建设, 影响农村和谐。从上可以看出, 在处置农村集体资产时会出现各种问题, 原因如下。

(一) 我国农村集体资产分布不均, 监管难度大

造成这种分布有差别的原因是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有的村比较富裕, 集体资产就比较多, 对资产的管理经验先进, 管理手段先进, 管理方法先进;有的村比较贫穷落后, 集体资产除了外债就是比较混乱的管理局面。特别是自从农村合并以来, 集体资产就更加难以监管了, 原因是在合并前, 两个村的人口不同, 村子大小不同, 财产多少不一, 所以在合并后, 对于集体财产及其处置就更不便于管理。

(二) 领导在思想上不重视集体资产, 造成监管困难

基层的一些领导干部存在片面思想, 只注重完成任务, 不注重集体资产的管理, 他们认为领导干部要一心一意地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这种重任务、轻监管的想法不利于对农村集体财产处置的管理。他们认为, 如果对农村集体资产抓得过紧, 对农村集体资产处置监管得过于严格, 就会影响干部的办事效率, 使他们不能放开手脚大胆去干。如果村干部的手脚受到束缚, 就直接影响村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影响他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导致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影响。

(三) 相关制度不完善、不健全, 村组织人员素质不高

一是在对村干部的管理方面, 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 没有可靠的法律依据, 无法做到有法可依。目前, 我国乡镇机构对村组织的管理多数停留在换届选举、计划生育方面, 而对于村集体资产的处理方面无法进行具体的监督和管理。二是一些村干部的思想素质不高, 法律意识淡薄, 依法办事的观念不强, 所以即使有了法律, 也难以依法办事。当前, 在我国农村, 有文化的年轻人大部分外出打工了, 农村剩余的人多数文化水平比较低, 他们多数是初中毕业, 甚至有的是连小学都没有毕业。而且村中留下来的人年龄偏大, 思想保守, 他们自身的基本素质较差, 法律因素淡薄, 所以这样的人当上村干部后, 认为村里的财产都是自己的, 随意挥霍浪费。三是村民缺乏参与监督管理的意识, 对于村里的一些事务, 没有参与意识, 很多家庭都是自家种自家的田, 自己只顾赚自己的钱, 存在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思想, 他们不积极主动参与村里的事务, 也不能监督村里的各项事务。

(四) 监督管理缺乏力度, 审计制度不健全, 审计不及时

近年来, 各个村也建立了相应的制约机制, 但是在实践中, 这些制约机制并没有发挥理想的作用, 特别是在乡镇实行机构改革以后, 人员减少, 有的乡镇甚至没有专门从事农村财务审计的人员。另外, 有些审计人员不精通业务, 在进行审计时不能够严格把关;有些审计人员缺乏严肃性, 不能很好地监督集体资产的管理。由于审计制度不健全, 监督措施落实不到位, 所以监管就流于形式。

二、应对我国农村集体财产处置问题的策略

为了避免在处置农村集体财产时出现问题, 造成不必要的财产流失, 所以要从根本上加强监督和管理, 加大查处力度, 使制度更加完善, 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 严抓村级组织建设

要针对村级制度的薄弱环节和缺陷, 有针对性地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进一步完善农村集体会计委托代理服务制度。要对村级财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自身素质, 使监督和管理更加规范化。要明确村集体财产的处理方式, 在处理集体财产时, 必须集体通过才可以, 避免领导一人说了算, 防止某些人进行暗箱操作。在理财方面, 要加强制度建设, 组成村民理财小组, 对理财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 发现有异议的情况, 马上提出来, 提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来议定。

(二) 严抓村级制度建设

当前, 许多村的财产产权关系不明晰, 一些财产长期闲置, 造成资源浪费, 容易出现财产流失或被侵占的现象, 因此要建立健全“村级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制度”, 在乡镇成立“村级集体资产监督管理中心”, 对村级集体财产进行产权界定、评估、登记等。对村级财产进行清理和核实后, 在资金往来和财产处理方面要进行严格管理, 严把监督关, 防止出现集体资产流失问题。

(三) 严抓村级财产监督管理

对于村级集体财产及资金的管理和使用, 要成立专门的审计部门, 对财务方面的收入和支出进行专项审计;采用“一事一议”的方式, 在筹资筹劳、村级转移拨付资金方面进行专项审计;在集体资产处置、土地承包、债权债务等方面, 要依据《经济法》、《审计法》等有关法律, 对村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在对村集体财产进行监督管理方面, 要依据当前的现状, 降低广大农民行使监督权利的门槛, 同时拓宽农民行使监督权利的渠道, 使集体资产的监督制度充分发挥作用。

三、结语

总而言之, 加强对农村集体财产处置进行监督和管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需要健全并完善各项财产管理制度, 严格进行管理, 落实好各项有效措施, 要防范出现侵害农民权益的行为。只有这样, 才能使集体资产管理改造不断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摘要:所谓农村集体资产, 指的就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在农村实行合作化初期以土地、耕畜、农具等入股及以后长期生产经营积累所形成的公共财产。集体资产管理的对象包括属于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全体成员所有的一切财产。近年来, 农村集体财产处置中伴随不少问题, 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农村和谐, 因而加强对农村集体资产处置的管理与监督迫在眉睫。

关键词:农村,集体资产,处置,管理,监督

参考文献

[1]霍翠芬.浅谈农村集体资产处置的有关问题[J].经济研究导刊, 2013 (11) .

固定资产处置的原则问题探讨 篇8

关键词:固定资产;处置;原则

固定资产处置,包括固定资产的出售、转让、报废和毁损、对外投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按照各项法规的要求,本文对固定资产处置的原则问题进行探讨,以便充分合理使用资产,提高资产经营使用效。

一、固定资产处置过程中应遵循原则

1.处置行为与财务柱销分开原则

企业进行资产处置应当遵循处置行为与财务核销分开的原则。企业在按照规定权限,经过本单位、主管事业部和财务部对资产处置行为批准后,才能进行资产处置,但不能进行财务核销。对于在规定权限以上需经财务部批准的资产处置,企业须报主管事业部先行审核,并经总部相关部门签署意见后,再报财务部审批。

企业对经批准处置的资产处置完毕后,不论金额大小,均应向股份公司财务部申请财务核销,经财务部批准后,方可进行财务核销。

2.“零”价值管理原则

企业进行资产处置应当遵循“零”价值管理原则。企业在按照规定权限经过本单位、主管事业部和财务部对资产处置行为批准后,必须对处置的资产全额计提减值准备,固定资产按规定留足净残值,存货保留“1元”名义价值。

3.及时性原则

企业处置资产应当遵循及时性原则,指定专人负责资产处置工作,定期对本单位的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清查,对拟处置的资产,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向股份公司申请处置。股份公司根据情况随时审批,原则上不进行集中审批。

4.审计复查原则

企业处置资产应当遵循审计复查原则。每年度末,企业处置的各项资产必须由具备执业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审计复查后,出具资产处置的专项审计报告。

5.二次备案原则

企业处置资产应当遵循二次备案原则。凡是处置行为、财务核销,不论权限和数额大小,一律报股份公司财务部门两次备案。即处置行为备案一次,财务核销备案一次。总之,要以“零”价值管理观念,抓好资产处置的两个环节。一个环节是资产处置的行为批准,另一个环节是资产处置的财务销账批准。通过行为批准,企业可据此对同意报废的资产进行清理、拆除、变卖,但不能进行财务销账,同时全额提足减值准备,当账面价值为“零”时,必须保留“1元”名义价值在账上。

二、固定资产报废处置的程序

1.固定资产极废行为的审批程序

各单位可在本企业的审批权限内,根据固定资产使用单位(如生产车间或管理部门)提出的报废申请,由固定资产实物管理部门(如设备管理、工程管理、房屋管理等部门)进行技术鉴定后,确认某项固定资产确实因正常磨损或维修成本过高而失去使用价值、因技术改造更新拆除且不能再利用、毁损严重确实不能修复等,必须进行报废处置的,经本单位财部门审核,法律部门复核,在“资产处置审批(备案)表”签署意见并加盖单位公章,完成必备的审批手续后,再报经理办公会批准,然后方可进行拆除、变卖,但还不能进行财务核销。

2.固定资产报废处置的财务核销程序

财务核销程序如下:企业将批准报废的固定资产清理完毕后,须将“固定资产清理结果备案表”上报股份公司财务部申请财务核销;财务部对企业所报“固定资产清理结果备案表”与“资产处置审批(备案)表”清单进行审核后,正式行文批复;企业根据批复文件内容,对已报废的固定资产进行财务核销。

三、固定资产盘盈、盘亏的处置

1.固定资产盘盈的处置

固定资产盘盈处置的规定如下:企业应当组织专人定期对本单位的固定资产进行全面清理、核对和查实,通过以账对物、以物对账,把实物盘点与账务核实相结合,认真做好核对工作;企业对清查过程中发现的固定资产盘盈,应当按照规定进行分类排队、分析原因,提出处理意见。并按照规定取得合法证据后,及时调整固定资产账面价值,确保账实相符。

企业调整账面价值后,应将“固定资产清理结果备案表”上报股份公司财务部备案。

2.固定资产盘亏的处置

固定资产盘亏处置的审批程序和财务核销类似于固定资产报废的程序。固定资产盘亏即:固定资产损失,是指企业实际发生的各项固定资产的灭失。固定资产损失发生的原因,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竞争的加剧、经济结构的调整及技术的进步等外部原因。另一类是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缺失、资产营运管理不善、监督管理不力等内部原因。

四、固定資产转让的处置

固定资产处置管理实施办法 篇9

北京市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我市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根据财政部《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5号)、《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6号)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市级各类占有、使用国有资产的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以下简称“行政事业单位”)。

本办法所称北京市市级党政机关,是指北京市市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民主党派机关,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

第三条 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属国家所有,行政事业单位依法享有占有权和使用权。财政部门是政府负责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职能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实施综合管理。主管部门对所属单位资产实施监督管理。

第四条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是指行政事业单位根据工作需要对其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进行产权转让或者注销产权的行为。包括调拨、捐赠、置换、出售、报废、报损等。

(一)调拨。是指行政事业单位之间以无偿转让的方式变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占有、使用权的一种资产处置形式。

(二)捐赠。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向非盈利公益性组织以无偿转让方式变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所有权的一种资产处置形式。

(三)置换。是指主要以非货币性交易的方式变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所有权或占有、使用权的一种资产处置形式。

(四)出售。是指以有偿转让的方式变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所有权或占有、使用权的一种资产处置形式。

(五)报废。是指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已达到使用年限和未达到使用年限而出现老化、损坏、市场型号淘汰等问题,经科学鉴定或按有关规定,已不能继续使用,必须进行处置及注销产权的一种资产处置形式。

(六)报损。是指对发生盘亏、呆账或非正常损失的资产进行产权核销的一种资产处置形式,分为货币性资产报损和非货币性资产报损。

第五条 本办法所指行政事业单位需处置的国有资产包括:流动资产、固定资产、长期投资、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公共基础设施、政府储备物资等。处置范围包括:

(一)闲置资产;

(二)超标准配置的资产;

(三)因技术原因并经过科学论证,确需报废、淘汰的资产;

(四)因单位分立、撤销、合并、改制、隶属关系改变等原因发生的产权或者占有、使用权转移的资产;

(五)已超过规定的最低使用年限并无法满足现有工作需要的资产;

(六)报损资产;

(七)市财政局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事务中心负责管理的资产;

(八)依照国家有关规定需进行处置的资产。

除上述情况外,行政事业单位不得将配置标准内未达到最低使用年限标准的固定资产进行处置。拟处置的国有资产应产权清晰,权属关系不明或存在权属纠纷的国有资产不得处置。

第六条 批准权限

(一)行政事业单位占有和使用的房屋建筑物、土地、车辆以及投资(股权)、股份的处置,固定资产盘亏、非正常损失核销,呆账及其他流动资产核销,以及单位价值在50万元(含50万元)以上,批量价值在100万元(含100万元)以上的其他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处置,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市财政部门批准。公共基础设施、政府储备物资、存货,以及规定限额以下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报废损失等,由单位报主管部门批准后报市财政部门备案,财政部门另有规定的按照相关规定执行。

(二)将国有资产调拨、捐赠给其他部门、国有企业或其他省市和地区的(含中央单位),应经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市财政部门批准;将国有资产捐赠给本市公益性组织,应经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市财政部门批准。未经批准,不得将国有资产调拨、捐赠给非国有性质的企业、非公益性组织、团体和个人。

(三)因行政事业单位分立、撤销、合并、改制、隶属关系改变等原因发生的资产产权或者使用权转移,报市财政部门批准。

第七条 批准程序

(一)行政事业单位处置固定资产需报主管部门审批时,应由单位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技术部门审核提出书面处理意见,经单位领导审核同意后报送主管部门,同时在资产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网上申报。主管部门按规定进行审核,对符合规定的,办理批准手续。

(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需报市财政部门批准时,应按以下程序进行:

1.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部门会同财务部门、技术部门对拟处置资产进行审核鉴定,提出书面意见,同时在资产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网上申报,打印相关表格并加盖公章,按规定报送主管部门。

2.主管部门提出审核意见后报市财政部门。

3.市财政部门对资产处置申请进行审核,予以批复。对于流动性资产损失,市财政部门还应依据国家相关程序和规定进行认定和批准。

4.行政事业单位按照市财政部门批复及批复的处置方式,进行资产处理,及时交接资产,办理资产核销手续及账务处理。必要时应做好账销案存等相关工作。

第八条 行政事业单位处置国有资产时,除提交单位资产处置申请及经主管部门审核同意的意见外,还应根据不同情况提交以下有关文件、证件及资料。

(一)实物资产的调拨、捐赠

1.北京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调拨申请表和明细表(资产管理信息系统自动生成),加盖公章。

2.涉及土地、房屋、车辆及单价50万元以上的资产,应提供原始价值凭证、工程决算、购买合同等复印件,如无法提供,单位应进行书面说明。

3.资产使用情况说明和接受资产单位资产使用方向。

4.接受资产单位的组织机构代码证书复印件或其他能证明单位性质的文件。

5.市财政部门认为有必要提供的其他材料。

(二)出售

1.北京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申请表和明细表(资产管理信息系统自动生成),加盖公章。

2.涉及土地、房屋、车辆及单价50万元以上的固定资产,应提供原始价值凭证、工程决算、购买合同等复印件,如无法提供,单位应进行书面说明。

3.出售股权、股份,应出具初始投资证明及股东决议等文件。4.经市财政部门认可的具有资质的评估机构出具的资产评估报告及评估结果核准备案文件。

5.资产使用情况说明。

6.市财政部门认为有必要提供的其他材料。

(三)置换

1.北京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申请表和明细表(资产管理信息系统自动生成),加盖公章。

2.涉及土地、房屋、车辆及单价50万元以上的资产,应提供原始价值凭证、工程决算、购买合同等复印件,如无法提供,单位应进行书面说明。

3.经市财政部门认可的具有资质的评估机构出具的置换双方资产评估报告及评估结果核准备案文件。

4.资产使用情况说明。

5.市财政部门认为有必要提供的其他材料。

(四)报废

1.北京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申请表和明细表(资产管理信息系统自动生成),加盖公章。

2.涉及土地、房屋、车辆及单价50万元以上的资产,应提供原始价值凭证、工程决算、购买合同等复印件,如无法提供,单位应进行书面说明。

3.专业技术鉴定部门提供的资产报废技术鉴定报告或内部技术部门出具的检验报告。

4.市财政部门认为有必要提供的其他材料。

(五)报损

1.北京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申请表和明细表(资产管理信息系统自动生成),加盖公章。

2.涉及土地、房屋、车辆及单价50万元以上的资产,应提供原始价值凭证、工程决算、购买合同等复印件,如无法提供,单位应进行书面说明。

3.专业技术鉴定部门的鉴定材料和主管部门的审核意见。4.非正常资产损失,应提交对造成损失责任人的处理意见。5.货币性资产损失,除提供具有法律效力的外部证据及单位内部证据外,还应提供社会中介机构出具的鉴证材料。

6.市财政部门认为有必要提供的其他材料。

(六)单位分立、撤销、合并、改制、隶属关系改变等情况下处置国有资产的,除按照相应处置形式提供资料外,还应提供上级机关允许撤销、合并、分立的批文。

(七)处置房屋建筑物和国有土地的,还应提供:土地来源证明,国有土地使用权证、房屋所有权证、建设用地批准书等,以及房屋建筑物和土地的坐落、面积、规划用途。

第九条 市财政部门或主管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事项的批复及资产交接凭证,是行政事业单位处置资产及调整相关会计账目的依据。

按照公开、公正、公平及绿色环保的原则,处置资产实行公开交易或无害化处理。经批准处置的资产应在接到主管部门或财政部门的批复后15个工作日内,与市财政部门确定的国有资产处置监管机构联系办理资产交接手续,不得自行处理。资产交接前应保持完整,严禁拆除任何部件。

第十条 行政事业单位因召开重大会议、举办大型活动等原因临时配置的资产,单位应在会议或活动结束后,及时将资产上交北京市财政局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事务中心,由市财政部门进行调拨使用或公开处置。

第十一条 行政事业单位的闲置资产,由市财政部门会同主管部门,根据市属单位资产配置情况进行统一调剂。暂时无法调剂使用的上交北京市财政局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事务中心。

第十二条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属于国家所有,应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有关规定上缴。

第十三条 市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各行政事业单位应加强对国有资产处置的管理,明确岗位职责,完善处置流程,规范处置行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对资产处置中存在下列行为的,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有关规定处理,触犯法律的移送司法部门追究其法律责任:

(一)未经批准擅自处置资产的;

(二)在处置过程中弄虚作假,造成资产损失的;

(三)对已批准处置资产不按照规定上交或无故长期留用,私自拆除资产部件或私自处理资产的;

(四)隐瞒、截留、挤占、坐支和挪用资产处置收入的;

(五)其他违法、违规的资产处置行为。

第十四条 行政事业单位涉及国家机密的国有资产处置,按照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五条 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及事业单位所办企业的国有资产处置,按照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有关规定实施监督管理。

第十六条 区、县财政部门可根据本办法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国有资产处置办法,报市财政局备案。

固定资产处置管理实施办法 篇10

第一条 为规范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行为,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根据《安徽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省政府令第214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省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各民主党派机关和各类事业单位(以下简称行政事业单位)。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的转移及核销,包括各类国有资产的无偿转让、出售、置换、报损、报废以及货币性资产损失核销等行为。

(一)无偿转让,是指行政事业单位之间以无偿的方式变更资产占有、使用权的行为。包括:

1、资产在本部门内部上下级或同级之间调拨;

2、跨部门、跨地区和跨级次的资产划转;

3、因分立、合并、撤销而发生的资产移交;

4、因隶属关系改变而发生的资产上划或下划;

5、经国家或省级有关部门因特殊事由批准的资产调拨;

6、对外捐赠。

(二)出售,是指以有偿的方式变更资产所有权或占有、使用权的行为。

(三)置换,是指以非货币性交易的方式变更资产的所有权或占有、使用权的行为。

(四)报损,是指发生的存货损失以及各项资产的非正常损失等,按有关规定进行产权注销的行为。

(五)报废,是指经有关部门科学鉴定或按有关规定,对已不能继续使用的资产进行产权注销的行为。

(六)货币性资产损失核销,是指对按现行财务与会计制度规定确认的货币资产损失、坏账损失、对外投资或担保(抵押)损失等的核销。

第四条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范围主要包括:

(一)闲置资产;

(二)因技术原因并经科学论证,确需报废、淘汰的资产;

(三)因行政事业单位分立、合并、撤销、隶属关系改变等原因发生的占有、使用权转移的资产;

(四)盘亏、呆账及非正常损失的资产;

(五)已超过使用年限且无法使用的资产;

(六)经省政府批准,召开重大会议、举办大型活动等使用省财政资金临时购置的在会议或活动结束时需要处置的资产;

(七)依照国家有关规定需要进行资产处置的其他情形。

第五条

行政事业单位拟处置的国有资产权属应当清晰。权属关系不明确或者存在权属纠纷的资产,须待权属界定明确后予以处置;被设置为担保物的国有资产处置,应当符合《担保法》、《物权法》等法律的有关规定。

第六条

省财政厅按以下权限审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事项,具体包括:

(一)土地、房屋建筑物的处置;

(二)单笔在5万元以上(含5万元)货币性资产损失的核销;

(三)单位原值在20万元以上(含20万元)或批量原值在50万元以上(含50万元)资产的处置;

(四)省财政厅认为应该报省政府审批的重大资产处置,由省财政厅审核后报省政府审批。

第七条

省级行政事业单位主管部门(以下简称主管部门)按以下权限审批其所属行政事业单位(含部门本级)国有资产处置事项,具体包括:

(一)单笔在5万元以下货币性资产损失的核销审批;

(二)单位原值在20万元以下(不含土地、房屋建筑物)或批量原值50万元以下资产的处置审批。

第八条

实行垂直管理的部门国有资产处置由主管部门根据本部门实际,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在本办法第七条规定的权限范围内授权所属下一级部门的审批权限,并将相关材料报省财政厅备案。

第九条

省财政厅或主管部门对国有资产处置事项的批复文件,是行政事业单位调整有关会计账目、进行财务处理的原始凭证,也是办理国有资产产权变动和安排资产配置预算的依据。

资产处置中涉及预算、财务与会计事项的,按照现行预算、财务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条

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国有资产处置时,应当履行内部申报程序,由单位资产管理部门会同财务部门、技术部门审核鉴定,形成单位申报意见,附送相关材料,按规定的审批权限履行报批手续。

未经批准,行政事业单位不得自行处置国有资产,也不得擅自进行账务处理。

第十一条

行政事业单位处置应报财政部门审批的国有资产,须按以下程序办理:

(一)申报。行政事业单位向主管部门提交资产处置申请,填报《安徽省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申请表》(见附表),并提供有关材料。

(二)审核。主管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申请处置材料进行合规性、真实性及必要性审核后,报送省财政厅审批。

(三)审批。省财政厅对主管部门转报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事项进行审核批复或报省政府审批。

(四)评估。行政事业单位根据省财政厅的批复,对属于《安徽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情形需要进行资产评估的,应委托具有资产评估资质的评估机构对申报处置的国有资产进行评估,评估报告报省财政厅备案。对经省政府批准实施的重大经济事项涉及的国有资产评估项目,评估报告报省财政厅核准。

(五)处置。行政事业单位对申报处置的国有资产进行处置。在处置过程中取得的收入,应及时上缴政府非税收入汇缴结算户。

(六)调账。行政事业单位在资产处置完毕后,应及时进行账务处理,以做到账实相符、账账相符。

主管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按规定处置权限内的国有资产,可参照前款程序办理。主管部门应在年底将批复文件集中报省财政厅备案。

第十二条

行政事业单位在提交处置申请时,除须提供资产处置申请文件、《安徽省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申请表》、资产价值凭证(如购买发票或收据、工程决算副本、记帐凭证、加盖公章的固定资产卡片复印件等)以及固定资产产权证明外,根据不同情况还应提供以下相关资料:

(一)无偿转让

1、无偿转让协议;

2、无偿转让资产的名称、数量、规格、单价等清单;

3、因行政事业单位分立、合并、撤销、隶属关系改变等原因处置资产的,须提供分立、合并、撤销、隶属关系改变的批文;

4、其他相关资料。

(二)出售、置换

1、资产出售方案或置换协议;

2、申报资产置换时需提供对方单位及置入资产的基本情况说明;

3、出售、置换资产名称、数量、规格、单价等清单;

4、其他相关资料。

(三)报损、报废

1、行政事业单位关于报损、报废资产情况的专题说明;

2、报损、报废资产价值清单;

3、按国家规定提供技术鉴定意见。因房屋拆除等原因需办理资产核销手续的,提交相关职能部门的房屋拆除批复文件、建设项目拆建立项文件、双方签定的房屋拆迁补偿协议或其他相关证明材料;

4、特定事项的证明材料。因盘亏资产,应提供对责任者的处理文件;失窃等意外事故或自然灾害造成的资产损失,应提供公安等相关部门的证明材料;涉及保险索赔的还应提供保险公司的理赔凭证及保险理赔情况说明;

5、其他相关资料。

(四)货币性资产损失核销

1、行政事业单位关于货币性资产损失形成情况说明;

2、股权(或债权)投资或担保(抵押)凭证;

3、法院判决书、破产公告、债务人失踪(或死亡)证明或破产清算清偿文件、注销工商登记或吊销营业执照的证明和政府有关部门决定关闭的文件等;

4、其他相关资料。

(五)对涉及国家安全和秘密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按有关规定执行,并做好保密工作,防止失密和泄密。

第十三条

行政事业单位处置国有资产,应当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采取招标投标、拍卖或协议转让等方式处置。

第十四条

行政事业单位处置国有资产的价格,不得低于经核准或者备案的资产评估结果。当处置价格低于经核准或者备案的资产评估结果时,应当暂停处置,在报经省财政厅批准后方可处置。

第十五条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是指在出售、报损报废等处置行为中取得的收入,主要包括出售收入以及报损报废残值变价收入等。

行政事业单位应在取得处置收入后30个工作日内,将处置收入扣除相关税金、资产评估费、拍卖佣金等费用后,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规定上缴安徽省政府非税收入汇缴结算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第十六条

行政事业单位应上缴的国有资产处置收入按以下方式上缴:

(一)对已经纳入省政府非税收入管理范围的行政事业单位,由其自行填制《安徽省政府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进行上缴;

(二)对未纳入省政府非税收入管理范围的行政事业单位,由省财政厅将其增加为执收单位后,由其自行填制《安徽省政府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进行上缴;

(三)行政单位(含参公管理的事业单位)应上缴的处置收入划解省国库,事业单位划解省财政专户。

第十七条

行政事业单位上缴的处置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经有关程序审批,可用于固定资产的购置、更新、技术改造以及维护等。行政单位的处置收入纳入预算由省财政统筹安排,事业单位的处置收入在使用时由其主管部门向省财政厅提出申请,经省财政厅资产管理部门提出审核意见后,按相关程序办理。

第十八条

省财政厅对主管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主管部门应建立对所属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的检查制度,制止资产处置中的违规、违纪行为,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行政事业单位应加强对国有资产的处置管理,按照规定处置国有资产。

第十九条

主管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在国有资产处置过程中不得有以下行为:

(一)未按规定程序申报,擅自越权对规定批准权限以上的国有资产进行处置的;

(二)对不符合规定的申报处置材料予以审核的;

(三)串通作弊、暗箱操作,压价处置国有资产的;

(四)未按规定及时上缴国有资产处置收入的;

(五)应进行资产评估而未进行资产评估的;

(六)其他造成资产损失的行为。

第二十条

主管部门、行政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的,依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及《安徽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第二十一条

主管部门可根据本办法,结合本部门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并报省财政厅备案。

第二十二条

市县财政局可参照本办法,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本地区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办法。

第二十三条 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占有、使用国有资产的,参照本办法执行。

企业化管理并执行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以及事业单位创办的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国有资产的处置,由省财政厅按照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有关规定,实施监督管理。

第二十四条

上一篇:人大金融考研难度分析下一篇:城建史复习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