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研究生

2025-02-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同济大学研究生(精选8篇)

同济大学研究生 篇1

同济大学研究生英文自我介绍

Good morning,my dear teachers,my dear professors.i am very glad to be here for your interview.my name is song yonghao,i am 22 years old.I come from luoyang,a very beautiful aicent city.My undergratuade period will be accomplished in changan university in july ,2008;and now,i am trying my best for obtaining a key to tongji university.Generally speaking ,i am a hard working student especially do the thing i am interested in.i will try my best to finish it no matter how difficult it is.when i was sophomore, i found web design very interesting, so i learned it very hard.to weaver a homepage for myself, i stayed with my pesonel computer for half a month.,and i am the first one in my class who own his homepage.forthermore,i am a person with GREat perserverence.during the days preparing for the first examination,i insist on running every day, no matter what the weather was like.and just owning to this,i could concentrate on my study and succeeded in the end.Well ,in my spare time ,i like basketball, tennis and chinese chess.also english is my favorate.i often go to english corner to practise my oral english on every thursday,and write compositions to improve my witten ability.but i know my english is not good enough ,i will continue studying.Ok, that is all,thank you for your attention!

同济大学研究生 篇2

十多年来,同济大学在本科直接升硕士的研究生中选拔了近百名优秀青年志愿者,分别到云南省元谋、四川省李庄以及甘肃省定西等地中学开展支教扶贫工作,用青春年华和聪明才智为西部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建设服务,受到了服务地的高度重视和一致认可。

一、研究生支教团的特点及管理中遇到的问题

特点:现阶段的研究生支教团成员都是“90后”青年,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接触了大量的新鲜事物,具备鲜明的时代特性,一般个性都比较张扬,兴趣广泛,性格开朗,比较有自己的主见并且坚持自己的想法,为服务地的教育事业带来了新的理念,对当地学校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大学生、研究生参加支教,都有自愿服务的志愿,对服务社会、服务他人有认同的广泛性、积极的参与性,有奉献和利他精神,是一种无任何外在压力的自我选择,是大学生们追求崇高境界的一种自主自为的行为,体现了参与者动机的纯洁性、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

计算机知识的熟练掌握与运用、课件的制作,可帮助服务地教师学习、运用、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和手段。

问题:“支教”从字面上看,即支持、支援教育之意。“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作为支教教师,课堂授课是重要的内容之一。授课,对于师范院校的大学生而言,他们有一定时间的听课见习、教育实习环节,有带队教师的指导,对课堂授课内容重点难点的掌握、板书、课堂气氛的合理调动、与学生的交流互动等,会掌握得比较好。

目前,开展支教的高校,有相当一部分是非师范类院校。以同济大学为例,虽然学生都具备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学习成绩优异,而且都有在院、校担任过学生干部的经历,综合素质较高,各方面的能力都比较强,但支教团成员的课堂教学经验和能力、教案的准备和利用方面相对比较弱。当然,支教内容并非仅课堂授课而已。除了课堂授课外,还有德育工作、第二课堂、心理健康教育与引导、青年工作、团的建设,爱心助学、文体活动的开展等等。

为了弥补非师范院校大学生支教团存在的某些缺陷和不足,变被动为主动,同济大学根据本校实际,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使得学校的支教工作顺利开展,受到了服务地的欢迎,得到了服务地肯定,支教团成员也从开始每年的3人~5人到2013年的15人。

二、支教团管理工作思路探索

1. 管理观念的转变

支教团的管理分为选拔、前期培养和支教管理三个阶段,将近两年时间。针对研究生支教团管理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有别于传统的以岗前培训为主的管理模式,同济大学在管理过程中采取了目标管理(MBO)的方法,从而实现选拔、培养、支教三个过程一体化、多个目标一体化的管理模式。目标管理的核心在于细化目标,以目标进行领导,从而实现团队的总目标。研究生支教团的总目标是为服务地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包括了教学、教育管理、德育和心理辅导等方面,因此基于目标管理的研究生支教团管理体系可如图1所示:

目标管理的具体实施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目标的设置,第二阶段为实现目标过程的管理,第三阶段为测定与评价所取得的成果。从基于目标管理的支教团管理观念而言,根据所设立的支教目标,进而实现选拔阶段和培养阶段的目标过程管理,再根据对支教团目标实现情况的测评,向过程管理提出反馈,并加以修正和完善。

同时,在目标管理过程中,有别于传统的岗前培训,更注重于在实践中进行培养以及价值取向的多渠道引导,从而充分调动支教团成员的积极性,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

2. 支教团管理与青年基层工作相结合

研究生支教团前往西部地区支教,首先应树立一种服务精神,同时也应逐步培养参与教学、教育管理等方面的基本技能。同济大学在支教团的管理中,注重实践过程的锻炼,尝试了将培养体系与青年基层工作相结合。因为青年基层工作既为学校行政部门的日常工作及大型活动的开展提供帮助,又为支教团成员提供了锻炼的平台,有利于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以及整个支教团的凝聚力,这也使得同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能够在完成好教学工作的同时,做好爱心助学、服务地教育管理和文化建设等工作。

青年基层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行政助理挂职。在校团委等部门进行挂职锻炼,目的在于熟悉学校办公部门的工作流程和运作机制,为参与服务地的教育管理工作提供帮助。

二是参加大型活动的志愿服务。例如组织支教团成员参加“挑战杯”创业大赛,机械学院学生自发公益组织“千里草”负责人董亚宁的《大学生短期支教路往何方?———以千里草助学计划项目的实证研究为例》荣获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参加上海市团代会等大型活动的志愿服务等,旨在培养服务精神,锻炼组织、协调能力。

3. 价值取向的多渠道引领

参与支教工作需要高尚的品德和较强的服务意识。引导的意义在于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使支教团成员全心全意地为服务地服务。同时,兼顾到对服务地学生进行德育和心理辅导的需求,也要对支教团成员的价值观、心理素质以及沟通能力进行锻炼。同济大学在这方面采用了多种渠道对支教团成员的价值取向进行引导,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与中学对接。学校组织支教团成员平时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实习、见习活动,到中学听课见习,学习中学老师讲课的教学方法、讲课思路、与学生互动的技巧等。加强对支教团成员教师技能的培训。在中学听课见习的同时,主动参与到中学生的主题班会中去,与他们沟通、交流、做朋友。了解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特点等,以便到服务地后更好地开展德育和心理健康辅导等工作。

二是开展特色文化活动。2006年,承办了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第八届研究生支教团培训暨出征仪式,来自全国72所高校的488名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参加了培训。2009年,承办了“春暖浦江”2009年上海市青年就业创业大讲堂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专场。

学校定期召集西部服务期满回校的同学在全校举行西部计划研究生支教团宣讲会、主题交流活动、经验总结分享活动。利用微博、博客、人人网、微信等多种现代信息化手段,建立沟通交流平台,吸引同学们与服务地志愿者线上互动,实时了解西部计划支教所在地情况、分享志愿服务经历和体会,使志愿者工作融入到青年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提升志愿服务的认同感和幸福感。支教的同学们还对西部服务地的建筑、人文、风土人情以及民间艺术进行调查研究,拍摄制作纪录短片,介绍给校内师生,帮助今后有志于参与支教的同学尽早做好相关准备。

三、支教团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完善和展望

大学生、研究生支教团的管理尽管不断得到完善,但也还有改进的空间。如在管理过程中除目标管理外,还可考虑其他的现代管理方法,并对效果进行比较;建立具有普遍性的奖惩机制,对支教工作中的行为进行约束,并对突出的工作给予一定的奖励;支教团的服务地应分布多个地区,对于不同服务地的自我管理和整个团队的管理模式还需进一步探讨。

摘要:根据研究生支教团的特点和在管理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基于目标管理(MBO)的新思路,强调了青年基层工作和价值取向引导的重要性。

大学文化与大学生人格培养研究 篇3

关键词 大学文化 大学生人格 培养 研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等教育要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100周年校庆上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培育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他同时希望大学生们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要坚持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在发展个人兴趣专长和开发优势潜能的过程中,实现思想成长、学业进步、身心健康有机结合,在德智体美相互促进、有机融合中实现全面发展,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负重任的栋梁之材。

一、人格及大学生的人格特点

人格主要是指人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人格是指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和比较稳定的心里特征的总和。大学阶段正是大学生从稚嫩走向成热的过渡阶段,也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在这一阶段,给予大学生正确的引导,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人格特征,对大学生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生不健康人格表现

(一)消极懈怠、缺乏自信

走出高考的重压,部分大学生以为得到了“解放”,从此可以混日子,拿文凭。奋斗目标不明确,仍然有着“60分万岁”的思想。不再积极进取,同时产生不自信的心理,出现压力不能正确面对,甚至产生偏激行为。

(二)诚信缺失、个人主义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唯利是图的拜金主义与自私自利的享乐主义如洪水般泛滥,导致大学生道德出现滑坡。大学生不诚信行为主要有考试作弊、论文抄袭、就业违约等。同时,部分大学生缺乏团队合作意识,个人主义意识强烈,没有大局意识和协作精神。

(三)环境适应不良

离开家长和班主任的监督和指导,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部分大学生对大学学习、人际关系、异性交往等方面出现问题。一部分大学生不能适应环境的改变,表现出强烈的失落感、孤独感。

三、大学生不健康人格形成原因分析

(一)环境因素的影响

家庭环境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们的言行方式直接影响孩子的思想,久而久之,就会成学他们的世界观。在市场经济观念的推动下,使他们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不可避免地受到新观念、新思维的强烈冲击并发生巨大变化。

(二)理想信念不坚定

部分大学生没有确立合适的人生目标,感觉不到自我存在的意义与人生的价值,在现实生活和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空虚、幻想、被动,缺乏对生命意义的深刻认识,出现茫茫然混日子的现象。

(三)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

大学生缺乏独立生活的经验,挫折承受能力较弱,思维方式不成熟。大学生习惯了中学时代的“填鸭式”教育,也习惯了从课本、教师的讲义中找答案,也习惯了地家长的依赖,使他们在面对新问题时们们措手不及。

四、大学文化对大学生人格培养的作用

(一)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

充分利用大学资源,以多种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积极评价自我,同时接纳他人。引导大学生学会调节情绪,提高大学生的交往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积极发挥心理咨询机构的作用,帮助大学生增强良好的心理“免疫力”,克服生活中的挫折和较好地适应社会环境。

(二)大学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与导向作用。

校园文化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选择、思维方式、道德情感和行为习惯等,对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美丽的校园、富有历史意义的标志性建筑以及美的风气,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观点并使他们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启迪思想、陶冶情操和升华精神。

(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氛围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大学校园是他们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通过参加文化节、社会实践等活动,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内在人文精神,增强大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大学生有了较高的精神境界,就有了规范自身行为的内驱力和自制力,依照特定的思想品质、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的示范作用引导自己提升人格素质,形成健全的人格。

大学是教育人的场所,它不仅要向大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大学生的能力,而且要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和健全的人格。大学文化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在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明显。因此,重视对大学校园文化的研究,建设适合提升大学生健全人格素质的大学文化,是当前大学建设和发展中所要面临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樊富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张静平.我国大学生人格教育的现状[J].西北医学教育,2005(3):204- 206.

[3]罗艳丽.浅谈大学文化与德育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1(3)

[4]徐显明.追寻大学之道[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5]徐辉,黎万和.建设大学校园文化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61.

[6]李鸿生.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生人格完善[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1):74.

[7]赵存生,林齐模.世界多元文化激荡交融中的大学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同济大学研究生 篇4

一、(每小题1分,共10分)判断题正确请在括号“()”中打“√”,错误请打“╳”

1、一人送货去某单位,送完货又去商店购物,然后回家,则其完成了一次出行。()

2、道路交通最基本的三要素是人、车、路。()

3、交通标志视认性的决定要素是交通标志的形状、颜色和图符。()

4、道路通行能力是指在一定的道路、交通状态和环境下,单位时间内(良好的天气情况下),一条车行道或道路的某一断面上能够通过的最大车辆或行人数量.亦称道路容量、交通容量或简称容量。()

5、在同一车道上,车辆突然遇到前方障碍物,如行人过街、违章行使交通事故以及其他不合理的临时占道等,而必须及时采取制动停车所需要的安全距离停车视距。这一过程包括:停车视距、制动距离和安全距离。()

6、交通标线按功能分为禁止标线和警告标线。()

7、地铁系统中,驾驶员的作用在于导向和控制车辆的行驶速度,而轨道仅仅起着支承车辆的作用。()

8、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是道路设计中平面线形的组成要素。()

9、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中供公众乘用的、经济方便的各种交通方式的总称,是由公共汽车、电车、轨道交通、出租汽车、轮渡、索道等交通方式组成的客运交通系统。()

10、山城或丘陵地区的城市交通干道的非直线系数一般建议控制在1.4之内。()第 2 页

二、(每小题2分,共10分)名词解释,并说明其用途。

1.高峰小时系数PHF。

2.设计车速(Design speed)。3.车流密度。4.道路通行能力。5.延误

四、(每小题6分,共30分)简答题。

1.影响道路交通行车速度的有关因素是什么?

2、单向交通的利弊及其实施条件是什么?

3、如何确定一般行车道的宽度?

4、什么是道路服务水平?划分依据是什么?

5、交通规划一般包括哪些基本内容和工作步骤?

五、(每小题12分,共60分)计算题。

1、一个周长为2公里长的圆环形车道上有三辆车分别以每小时100、120、140公里的速度不停地匀速行驶。假设可以自由超车,忽略超车时的距离和时间变化,根据这些数据计算如下基本交通特性参数: 1)计算环道车流密度;

2)在环路上一个固定点P观测1小时,求断面流量; 3)对整个环路进行瞬时观测,求空间平均速度; 4)求时间平均速度。第 4 页

2、一地铁环线,长40km。沿线设置20 个车站,每站平均相隔2km,列车全长100m,平均行驶速度为70km/h,在每个车站停留30s。考虑到制动时的安全距离,规定列车间的最小净间距(前车的尾端到后车的头端)为1km,请分析其通行能力,并确定在最大可能的服务频率下所需的车辆数。

3、设车流的速度()密度()关系为:,如果限制车辆的实际密度不大于最大流量的倍,求速度的最低值和密度的最高值(假定交通密度小于临界密度)。V K 881.6V K  m Q 0.8m K

4、在某市郊5km 长路段上,试用两辆测试车数对向来车的方法调查平均运行速度。己知乙车数得的对向来车为165 辆,甲车所超越的车辆数为7 辆,被超越的车辆数为2 辆,乙车的运行时间为420s,甲车的运行时间为400s,求甲车行驶方向的平均运行速度为多大?

5、车流在一条6 车道的公路上畅通行驶,其速度为v=80km/h。路上有座4 车道的桥,每车道的通行通力为1940 辆/h 高峰时车流量为4200 辆/h(单向)。在过渡段的车速降至22km/ h。这样持续了1.69h 然后车流量减到1 956 辆/h(单向)。试估计桥前的车辆排队长度和阻塞时间。

六、(每小题10 分,共20 分)分析论述题。

1、分析我国大城市交通拥挤的主要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2、智能交通系统的主要内容和关键技术有哪些?

2009年同济大学交通工程学研究生考试试题回忆版

一,简答(60)

1,何为k月,k周日,kD,这些参数有何用途?

2,智能交通系统包括哪些子系统,对应的英文简称? 3,交通标志有哪些使用要求,包括哪些要素? 4,交通分配中平衡模型和非平衡模型区别 5,通行能力按作用性质可分为哪几种,有何区别

6,何谓线控制?绿波系统,干道信号控制基本参数有哪些? 7,何谓时间平均车速和空间平均车速?分别有哪些调查方法 8,城市交通需求预测的四阶段法包括那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目的 9,简述城市道路交通行车管理存在的形式及含义 10,典型城市道路网布局形式有哪些

11,服务于城市道理交通规划的交通调查包括哪些内容 12,从引道行程图曲线判断引道延误,停车延误,排队延误,排队时间(注意看引道行程图各部分区段所指)

二,计算(60)1,在高速路段假定汽车行驶速度,每增加100公里每小时,车头与前方汽车车尾保持安全距离增大一个车身长度(车身长度为5米)推到该路段流量密度速度之间的关系并画图。2,好像是计算刹车的安全距离 3和流量模拟理论的例4—15类似并画出车辆流动流量示意图(徐吉谦的书里相应章节可能是类似的图)

4,提供表格数据,计算启动损失时间,饱和车头时距,饱和交通量比率

三,论述(30)1,影响行车安全的驾驶员心理生理特征有哪些,并结合心理特征分析如何采用驾驶员行为干预技术提升行车安全行车安全

2,好像是2010年以后重点研究领域和以前的研究有何不同,偏重哪些方面,又何发展,并对其中一个领域进行论述替自己的见解。

2011年同济大学交通工程学研究生考试试题回忆版

今年交规的试题较去年有很大的变化,今年将往年的60分的四道计算题和三十分的两道分析设计题合为5道分析计算题,每题18分

第一大题十个小题的分析判断每题2分,共20分

1、土地规划和交通方式的选择是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重要因素

4、干线的联动控制的定义

5、区域控制使用两套交通控制就是采用两种交通信号灯的控制方案 其他的想不起来了,但都还算简单,一般错的比较多

第二大题是简答题,每题8分,共5道题,总分40分

1、简述交通规划的四阶段模型(太重要,几乎每年必考)

2、简述最短路径分配的原理和适用性

3、特殊事件的分类、交通特征及相应的交通管理原则和措施(答案在吴兵的交通规划与管理的第四版128页)

4、在驾驶时驾驶员的注视点、视野和行驶速度的关系

5、给出一组实测的车速分布频数,要求确定第15%位的地点车速及其作用(类似周商吾的书上45页的例题)

第三题是计算分析题,每题18分,5小题,总分90分

1、给出两组数据一组是关于高峰小时交通量,另一组是关于在一个路灯信号周期的车头时距,因为数据很多,具体的记不起来了,三小问,第一问计算高峰小时系数PHF,第二问计算饱和流量S,第三问给出到达的的实际的交通量,计算分析饱和情况

2、给出两个交叉口间的一段路径的图示,道路两次有公交停靠站,题目大体为在此路段上,从公交车下来的乘客,跨越中央分隔栏横穿马路,并且过往频繁,机动车的行驶速度为10km/h,行人的行驶速度为1.2 km/h,要求定量的分析情况并给出解决方案(图中信息双向六车道,那路宽为15米,假定东侧为上游信号周期时长为90s,绿信比0.5,下游信号周期时长为95s,绿信比0.55的,公交的停靠站距上游150米,距离下游180米)给出的提示信息为不考虑相邻信号的联动控制。

3、给出两组数据,一组发生区和吸引区之间的交通量,一组是发生区和吸引区之间的行程时间,要求简述双约束重力模型的计算流程,并完成一个循环的计算。

4、给出两组数据,一组是1985年到2005年的公交车、社会车、出租车占用道路资源情况对比(都以百分比的形式给出),第二组数据是1985年到2005年的公交车、社会车、出租车承担运能的多少(即分担人数比例),要求对比分析三种车的特性及实际情况(抱歉这个问题记得有点模糊了,其他人补充吧)

5、定量的分析适合在主线路修建港湾式停靠站的情况,建模,给出图示,还要说出不适合修建港湾式停靠站的情况

能记得就这么多了,今年改题型,对于杨晓光的书上的内容占得比重有所增加,姐姐就栽到这了,希望后人能吸取教训,重视这本书,牺牲我一个探路的,幸福全大家吧。

两点忠告:1)周商吾的书上第五章的内容要全都背过,尽量一字不差,文字部分和例题都是,而且还要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关于出行和分布的

同济大学研究生 篇5

本报讯  (记者李雪林  通讯员黄艾娇)研究生培养过程不再仅仅由导师掌握主动权,而将分成139个质量要求和43个监督项目,受到全程监控,同济大学日前推出“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旨在对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监控,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

“研究生教育质量形成于教学的全过程中,实施质量保证体系的目的.,就是要将影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和培养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始终置于受控状态。”质量保证体系课题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沈祖炎教授介绍说,关键因素和关键环节包括“教学过程管理”、“教育质量目标和管理职责”、“教育资源管理”以及“教育质量监控、分析和改进”等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又可细分为22个一级项目、52个二级项目、139个质量要求和43个监督项目,学校对每一个一级项目和二级项目都明确了执行责任人和监督负责人。

同济大学研究生 篇6

1.Stress-strain curves of concrete under monotonic, repeated and cyclic uniaxial loadings.单轴受力时混凝土在单调、重复、反复加载时的应力应变曲线。

2.Creep of concrete(linear and nonlinear)混凝土的徐变(线性、非线性徐变)3.Components of deformation of concrete 混凝土变形的多元组成

4.Process of failure of concrete under uniaxial compression 混凝土在单向受压时破坏的过程。

5.Strength indices of concrete and the relations among them 混凝土的强度指标及其之间关系

6.Features of stress-strain envelope curve of concrete under repeated compressive loading.混凝土单向受压重复加载时的应力应变关系的包络线的特征。

7.The crack contact effect of concrete and its representation in stress-strain diagram.混凝土的裂面效应及其在应力应变关系图上的表示。

8.The multi-level two-phase system of concrete.混凝土的多层次二相体系。9.The rheological model of concrete.混凝土的流变学模型。

10.Influence of stress gradient on strength of concrete.应力梯度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11.Tensile test of concrete and result.混凝土轴心受拉试验及结果。12. Size effect of concrete.混凝土的尺寸效应。

13. Non-objectivity of desending branch of stress-strain curve of concrete subject to tension(gauge length dependency).混凝土受拉时应力应变曲线下降段应变观测的非客观性(标距依赖性)。

14. Failure modes of concrete under multiaxial loading.混凝土在多轴受力时的破坏形式。

15. Strength theories of concrete and their forms of representation.混凝土强度理论及其表述方式。

16. Properties of failure surface of concrete.混凝土破坏曲面的特性。17. Types of 3D stress-strain relations of concrete.混凝土三维应力应变关系的各种类型。

18. Stress-strain relations of rebars under different types of loading.在不同加载条件下钢筋的应力应变关系。

19. The bauschinger effect of rebars.钢筋的包兴格效应。

20. The valley of shear failure of concrete beam(Kani’s valley).混凝土梁的剪切破坏谷(卡尼谷)。

21. Truss model of shear resistance and its failure modes.抗剪桁架模型及其破坏模式。

22. Shear failure zone.剪切强度控制区。

23. Features of shear resistance of T-beams.T形梁的抗剪特点.24. Shear resistance of beams with variable depth.变高度梁的抗剪。25. Beam action and arch action of shear resistance.抗剪的梁作用和拱作用。26. Calculation of stress in diagonal struts of truss model for shear.抗剪桁架模型混凝土斜压杆的应力计算。

27. Solution of the statically indeterminate truss in the plastic truss theory.塑性桁架理论中超静定桁架的求解。

28. Why should the angle of inclination of diagonal cracks duo to shear be limited? 为什么要限制剪切斜裂缝的倾角?

29.Compression fan and compression field.压力扇 和压力场。30. B-region and D-region.B区和D区。

31. The strut-and-tie model and its components.拉压杆模型及其组成部分。32. How to determine which strut-and-tie model is better? 如何判别拉压杆模型的优劣?

33. Analysis of flexural sections under given conditions.在给定条件下混凝土受弯截面的分析。

34. The contribution of tension flange to the flexural strength of the beam;shear lag concept.梁的受拉翼缘对受弯承载力的贡献;剪力滞。35. Ductility design of structures.结构的延性设计。

36. The influence of confinement by stirrups on properties of concrete.箍筋约束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37. Factors influencing curvature ductility.影响截面曲率延性的因素。38. Analysis of axial compression.轴压截面分析。

39. The approximate method for strength calculation by using the convex nature of failure surfaces.利用破坏曲面的凸性的承载力近似计算。40. How to determine the effective length of a column.柱的计算长度是如何确定的?

41. How will the sidesway of a structure influence the effective length of columns? 结构的侧移对柱的计算长度有何影响?

42. Equilibrium torsion and compatibility torsion and their examples.平衡扭转、协调扭转及其例。

43. Try to deduce the expression for plastic ultimate torque of concrete rectangular section.试导出素混凝土矩形截面的塑性极限扭矩的表达式。44. Sand heap analogy.沙堆比拟。

45. Torsional strength of complex sections made up of rectangles.由矩形组成的复合截面受扭承载力。

46. The angle of inclination of initial diagonal crack of a torsional member;the angle of inclination of critical diagonal crack of the member at torsional failure.受扭构件的初始斜裂缝倾角与最终破坏时的临界斜裂缝的倾角。

47. The curve of interaction between ultimate shear and ultimate torque.梁受剪扭时,极限扭矩与极限剪力之间的相关关系。

48. The expression for shear flow in an RC rectangular section subject to torsion.有腹筋矩形截面梁受扭时剪力流的表达式。

49. The curve of interaction between ultimate moment and ultimate torque.极限扭矩与极限弯矩之间的相关关系。

50. What are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bond stress between rebar and concrete?钢筋和混凝土之间粘结应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51. The distribution of bond stress along the longitudinal rebar of a beam before it is cracked.梁开裂前粘结力沿钢筋纵向的分布。

52. The influence of the position of a rebar in concrete on its bond behaviour.钢筋在混凝土中的浇筑位置对其粘结性能的影响。

53. The cracks caused by bond failure.粘结破坏的裂缝形式。

54. The internal forces in a reinforced concrete slab.钢筋混凝土板中的内力。55. The equilibrium equation that should be satisfied by the bending and twisting moments of a slab.板中的弯矩和扭矩应满足的平衡方程。

56. What is the use of torque in reinforcing a slab.板中的扭矩对板的配筋有何作用?

57. The boundary conditions at simply supported boundary and fixed boundary of a slab.板的简支边和固定边的边界条件。

58. Factors influencing puncing shear strength.影响冲切承载力的因素。59. The effect of opening on the puncing shear strength.板中开洞对冲切承载力的影响。

60. Features of prestressed concrete.预应力混凝土的特点。

61. The allowable zone of c.g.s.in a statically determinate beam.静定梁中预应力筋中心线的容许区域。

62. Equivalent load due to prestress.预应力产生的等效荷载。

63. The concept of load balancing in designing a prestressed concrete beam.设计预应力混凝土梁时所用的荷载平衡法的概念。

64. What is partial prestressing? Indicate this concept in the moment-curvature diagram through comparison.什么是部分预应力混凝土?试用截面的弯矩--曲率图的比较予以说明。

65. The principal moment, the secondary moment and the combined moment in a prestressed concrete structure and the relation among them.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主弯矩、次弯矩、综合弯矩及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66. What is the linear transform of c.g.s.of a prestressed concrete structure? Of the quantities of principal moment, secondary moment, combined moment, support reaction, and compression line(C-line), which will change and which will not change under this linear transform? 什么是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预应力筋形心线的线性变换?在此线性变换下,主弯矩、次弯矩、综合弯矩、支座反力、压力线(C线)哪些变化,哪些不变化?

67. The concept of concordant tendon.吻合钢索的概念。

68. Establishing the equilibrium equations of a rectangular flexural section after cracking within the given coordinates under the given assumptions.在给定坐标和给定假定下建立矩形受弯截面开裂后的平衡方程。69. Calculation of normal sections.正截面的计算。70. Calculation of ductility.延性的计算。

71. Conversion of slab internal forces corresponding to different Poissen’s ratios.对应于不同泊松比的板内力的转换。

72. Design of slab according to Johanson’s yield criterion.按乔汉生屈服准则设计板。

73. The upper-bound and lower bound analysis of slab.板的上限分析和下限分析。

74. Calculation of secondary moment, C-line, etc., of a prestressed continuous beam;the determination of a concordant tendon for such a beam.计算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的次弯矩、C线等,以及确定吻合索位置。

75. Determining the allowable zone for the C-line in a prestressed continuous beam.确定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中C线的容许区域。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本课程讲授高等混凝土结构理论。注重研究生混凝土结构知识的深化、扩展,并结合内容分析相关的研究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研究生掌握相应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为工程应用和科学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

绪论(3学时)

1.1混凝土结构的发展

1.2混凝土结构理论的基本内容

1.3混凝土结构研究的主要成就

1.4混凝土结构研究的发展趋向。

第二章

混凝土的材料结构与性能(2学时)

2.1普通混凝土的材料结构

2.2高性能混凝土的材料结构

2.3混凝土的徐变与收缩

第三章

混凝土受力本构关系(4学时)

3.1概述

3.2经验物理模型——混凝土单轴受力本构关系

3.3理论物理模型——混凝土多轴受力本构关系

3.4随机物理模型——混凝土随机损伤本构关系。

第四章 混凝土构件正截面特性(5学时)

4.1 受弯截面的分析

4.2 T形梁和剪力滞

4.3 结构的延性设计

4.4 轴压截面的分析

4.5 压弯截面的分析

4.6 双向压弯截面的简化设计

4.7 长柱特性

第五章 混凝土构件受剪特性(6学时)

5.1 经验事实的积累和解释

5.2 理论模型

第六章 混凝土构件受扭特性(4学时)

6.1 素混凝土构件受扭

6.2 无腹筋梁受弯扭

6.3无腹筋梁受剪扭

6.4 有腹筋梁的扭转

6.5 有箍筋梁受剪扭

6.5 有箍筋梁受弯扭

第七章 预应力混凝土(6学时)

7.1 引言—发展和特点

7.2 静定梁的分析和设计 7.3 荷载平衡法

7.4 部分预应力混凝土

7.5 无粘结预应力构件

7.6 超静定梁的分析和设计

7.7 极限承载力

第八章 混凝土板的受弯特性(6学时)

8.1 板的弹性分析

8.2 混凝土板的抗弯强度

8.3 板的使用性能

8.4 板承载力的下限分析

8.5 板承载力的上限分析

第九章 混凝土板的受冲切特性(3学时)

9.1 冲切概述和破坏机理

9.2 影响冲切承载力的因素

9.3 冲切承载力的分析和计算

9.4 特殊的冲切问题

第十章 粘结和锚固(3学时)

10.1 基本概念

10.2 粘结抗力的特性

10.3 可用粘结强度的确定

10.4 钢筋的锚固

第十一章 地震作用下混凝土结构的性能(3学时)

11.1 地震对混凝土结构的危害

11.2 地震作用下混凝土结构的破坏特征

11.3 钢筋混凝土构件的抗震性能

11.4 基于承载力的构件抗震设计

11.5 钢筋混凝土结构延性分析

第十二章 混凝土结构的使用性能(3学时)

12.1 裂缝的类型

12.2 钢筋混凝土受拉构件全过程试验 12.3 裂缝宽度的计算理论

12.4 裂缝的控制

12.5 受弯构件的变形与刚度

第十三章 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能(3学时)

13.1 影响结构耐久性的因素

13.2 混凝土材料的劣化

13.3 混凝土中的氯离子

13.4 钢筋的锈蚀

13.5 锈蚀钢筋的力学性能

13.6 锈蚀钢筋混凝土构件的性能

13.7 提高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能的措施

o 江见鲸,李杰,金伟良主编,“高等混凝土结构理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o R.Park and T.Pauley,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s”,John Wiley & Son.New York, 1975

o R·派克,W·L·根勃尔著,黄国桢 成源华译,“钢筋混凝土板”,同济大学出版社,1992

o T.Y.Lin(林同炎),N.H.Burns(伯恩斯)著,路湛沁译,“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1983

o 王传志,滕智明主编,“钢筋混凝土结构理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o o 过镇海,“钢筋混凝土原理”,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同济大学研究生 篇7

实践教学是与理论教学紧密联系的,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实际操作为主, 获得感性知识和基本技能, 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组合[1]。近年来, 开设行政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的数量一直呈上升趋势。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良性、快速发展的形势, 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从目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情况看, 一般普遍比较注重在课堂进行学科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相对薄弱。虽然本科教学计划对学生参加实习有明确的规定, 但普遍存在实习内容针对性不强, 实习单位不对口, 督导不严格等现象。如果这种传统的培养模式不彻底改变, 行政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将很难适应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科研单位的工作需要, 也很难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本文以同济大学行政管理专业为例, 剖析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改革策略。

二、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同济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已形成一定的模式, 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会计大作业、军训、教学实习 (行政) 、社会调查、专业实习 (行政) 、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毕业论文、毕业实习。在时间安排与衔接上, 会计大作业与军训安排在第二学期暑假的实践周阶段, 时间长度分别是1周、2周;教学实习 (行政) 、社会调查安排在第四学期的教学周阶段, 其中教学实习结合秘书学、公文写作等课程进行实习, 社会调查结合城市管理与实践考察等调研活动进行, 时间长度分别为4周、2周;专业实习 (行政) 安排在第六学期, 有60小时的上机时间, 结合电子政务、政府管理流程进行实践性工作;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安排在第七学期的教学周阶段, 为毕业论文做准备, 时间为两周;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的教学实践周, 时间分别为16周、4周。为了全面了解同济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情况, 梳理出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计划相互脱节的矛盾与问题, 本次采用调研问卷的形式, 由同济大学实践教学课题组、教务处联合开展, 对实践教学情况进行调研。通过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 发现实践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1. 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学院已经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 比如建设经济与管理学院综合实验室, 在制度上加以保障等, 这些因素在宏观方面对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起到了推动作用。学校作为管理层, 是改善实践教学效果的外因, 关键是实践教学的主体———教师和学生。由于“重学轻术”的思想, 教育历来重理论、轻实践。有些教师还没有产生对实践教学重视的思想, 依然认为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 导致在实验、实习过程中的责任心不够。学生方面, 虽然意识到实践教学对提高就业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但是落实到实际中, 仍不清楚各项实习阶段的目的和内容;还有学生抱有功利态度, 只重视与成绩密切相关的理论知识的学习, 认为实践教学对综合成绩影响不大, 未能正确对待实践教学。

2. 实践教学学时比重有待增加, 考核标准有待提高。

科学化调研数据显示, 学生对本专业实践教学次数及所占课时评价为“过少”、“过短”的居多。其中, 选择“次数偏少”的占45.5%;选择“次数过少”的占4.5%。对于本专业实践教学所占课时的评价, 选择时间偏短的占50%。通过对学生的调研发现, 相当一部分学生反映实践教学课时太短, 实习机会太少等, 不能充分满足真正实践的需要, 这些问题表明现行的实践教学课时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预期。现实中, 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学时占总学时的比重确实比较低, 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占总学时的比重更低。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对于参观相关单位并听讲座、实验操作竞赛及挑战杯等比赛、有针对性的社会调查研究等实践教学方式的认可程度较高。社会调查研究、部门参观、课内模拟实验、创新设计赛事应该有选择性地纳入实践教学范畴。在实践教学考核方面, 学生对考核标准不太满意, 认为现有实践教学考核往往只对结果进行考核, 例如对调研报告、实习日记等进行考核, 考核缺乏可信度。因此要制定规范的实践教学考核标准, 废除单一的考核标准以提高实践教学考核的科学性。

3. 实践教学基地质量有待提高。

目前行政管理系校外实习基地在数量方面仍不能满足学生专业实习的要求。调研数据显示, 仅31.8%的行管班学生由学院安排校外实习单位。所安排的校外实习单位性质是政府部门及事业单位。可见, 行政管理专业的校外教学基地容纳学生数量有限, 而且性质较为单一。在实习质量方面, 集体参观作为一种认识实习, 往往由于人数众多存在走马观花的现象, 并不能对学生的认知实践能力起到很好的提高作用。而分散实习在管理和监控上存在一定的难度, 往往在实习期间缺乏老师指导, 导致学生不能明晰实习目的。我系有不少校外实习基地, 关键是怎么样更好地使学生在基地真正有动手实践的机会, 能够锻炼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4. 实践教学激励机制有待完善。

现行教师考核制度在科研工作量、理论课时量等方面对教师的考核所占的比重较大, 对实践教学方面的考察较少。学院对于从事实践教学工作的教师更倾向于口头鼓励, 而没有实质性的激励。以科研和业绩等作为考察对象的教师考核机制, 没有为实践教学成绩考核安排一席之地, 或者只重视一些量的方面, 比如课时、作业量等, 而忽视了对实践教学效果的考察, 从而导致教师在科研压力等工作繁重的情况下可能会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 对实习、实验教学安于现状, 不进行探索。

三、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应该是一个全面、系统、复杂的过程, 要从转变教育观念、优化课程结构、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创造实践教学条件、强化实践教学管理、建立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等多方面下手, 不可偏废。

1. 完善实践教学计划, 丰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广泛征求各专业领域专家的意见, 根据社会实践的需要制定、修改实践教学大纲, 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实质上的结合。而且在实践教学计划中, 学校明确规定了实践教学各环节的最低学分要求, 制定了严格的变动审批流程, 规定学院不得随意变动实践教学环节安排时间, 以确保实践教学时间。根据实践教学模式的三种类型———感知体察型、适应经验型、分析研究型来丰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学院可安排学生去行政部门参观、考察来了解行政管理概貌, 还可以安排以扩充知识面为目的的系列讲座, 促进交流;适应经验型实践教学强调职业导向, 以积累工作经验为目的, 主要包括实习、挂职等;分析研究型实践教学是国外行政管理专业最常用的教学方式, 主要包括案例教学、政策分析实践、学习研究小组、专题研讨会等。

2. 统筹规划实验室及实习基地, 创造实践条件。

(1) 建立综合实验中心, 创新实验教学体系。针对学校实验室现状, 重新整合资源, 优化配置, 与经济类专业共同规划经济管理学院综合实验中心, 将有限的设备、经费、实验室面积和实验技术人员进行优化组合, 并进行科学化管理, 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同时加强实验室队伍建设, 要求实验技术人员既可以掌握先进的实验手段和方法, 又具备学科知识。借鉴其他高校的实验教学经验, 本校行政管理专业可创建包括基础实验、专业实验与研究创新型实验的实验教学体系。基础平台实验是全校统一开设的信息实验课程, 用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电子信息处理能力;专业综合型实验着重培养学生的公共事务处理能力、涉外事务处理能力、行政领导、决策和人事管理能力;研究创新型实验着重培养学生的调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可选择某个具有实际意义的主题, 设计调查问卷, 开展实际调研, 并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得出分析结论, 该实验可与大学生创新竞赛或学生毕业设计联系起来, 这样学生还可获得专业老师的指导。 (2) 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是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条件。在坚持共赢原则下, 利用高校师资力量, 为基地单位员工提供计算机应用能力培训;利用高校智力资源优势, 为实习基地提供人才、技术、信息咨询等服务, 或者可以与基地联合做课题。同时可依靠社会上公有或私有培训部门, 参与制定专业技能标准, 由他们提供实训基地, 接受学生实训。

3. 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指导水平。

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应该具有行政管理学科知识结构, 较为娴熟地掌握现代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 善于组织和思考问题。因此, 学校必须采取措施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要制定相应的政策, 鼓励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每年有一定的时间承担实践教学工作, 参与实验室建设, 并通过各种培训抓好“双师型”实践教学师资培养工作。学校可以聘请一些既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一定的理论素养的合作单位的领导和业务骨干, 作为教学改革与实践顾问, 并向他们颁发聘书。聘请的这些顾问不仅成为学校与实习基地单位的联系人, 也是实习工作的组织管理者和指导者。还可以鼓励教师去公共事业管理部门挂职锻炼, 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服务标准, 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4. 完善实践教学制度建设, 确保有纲可举。

加强实践教学管理的制度建设是学校强化和规范实践教学管理的前提和保障。实践教学涉及面广、具有多重目标、过程纷繁复杂, 其管理工作难度较理论教学大得多[2], 学校应完善实践教学制度建设, 制定实践教学各环节的质量标准和管理办法, 以确保实践教学工作有纲可举。实践教学的激励机制应从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着手建立, 一方面要采取措施调动教师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对实践教学质量优秀的教师给予奖励, 另一方面, 通过设立课外实践学分, 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学校应根据学分制实施管理办法, 对认知实践、社会实践、实习实训等各种实践教学环节制定明确的教学要求和考核办法, 采用实践教学中期检查督促和成绩考核办法的方式促使实践教学达到应有效果。而且, 对学生社会调查、社会科普宣传活动、课外科研活动等课外实践方面, 可根据工作量大小和质量的高低给予相应的学分, 从而在制度上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供保障。

摘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既有密切联系, 又有相对独立性, 是两个相对独立、相互依存又互相促进的教学体系。进行实践教学改革、构建实践教学创新模式以满足社会需求, 是高校行政管理专业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同济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实际情况, 在探讨高等教育教学中实践教学的基本理论基础上剖析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以问卷调查为基础探讨了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

关键词: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高等农林本科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组.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与外延[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 1998, (4) :48-51.

[2]姚峰, 等.经管类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唐山学院学报, 2008, (6) :15-17.

我国企业大学研究 篇8

关键词:人力资本 企业大学 人力资本投资

人力资源逐渐成为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从人力资本投资的角度去分析我国企业大学目前的状况,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建议,以及未来发展的前景。这对于企业大学在国内越来越受重视的今天,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我国企业大学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我国企业大学的现状

企业大学是企业规模和实力的有效证明,是企业培训的最高形式,由企业出资,通过内、外聘相结合的形式,内聘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以及外聘一些高等学院的专家教授、专业的培训师,并通过企业实际经营战略和实施应用相结合、讨论分析不同经营案例等多种教育模式,通过提升企业中、高级管理人才和企业合作伙伴综合素质能力为目标,最终满足员工活到老学到老的教育需求。在现有的企业大学里,存在大多数的“山寨大学”,在HanS企业大学研究中心对国内企业大学的现状数据显示:目前包括五种“徒有虚名”的企业大学类型,分别是:“浑然不知”型、“挂羊头卖狗肉”型、“空中楼阁”型、“冲动”型和“骑虎难下”型。

1.2 国内企业大学陷入瓶颈的主要成因

国内的企业大学一般呈现较低的利用率和价值率。松散无针对性的人员培训及学习教育课程设计,在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前提下,已无法通过企业大学获得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主要表现为:

较差的培训力度。现有的企业大学在培训课程的设计上采用“无创新”覆盖式课程,没有针对企业文化特征、经营模式、企业战略进行课程设计,进而不符合企业发展,不能解决企业存在的问题。

松散的培训管理制度。一些国内企业大学完成任务式的培训模式,导致没有系统性的选择内、外聘老师,也没有对老师进行专业考核,随意的授课方式使学员学而无用,与此同时,也没有完善学员行为、成绩等激励因素的管理制度。

2 企业大学人力资本投资收益分析

企业大学如今突飞猛进的成因离不开现代化竞争、新事物发展及交替的推动,更离不开企业大学带来稳定、合理的收益,具体从个人动因、企业层面和社会层面三个方面分析:

第一,个人动因。首先,人力资本的不断投资影响个人收入的增加。其次,培养广泛技能可提升个人终身任职能力。最后,技能提升充分发挥潜能有利于实现个人价值。

第二,企业层面。首先,一线人员掌握新技术运用于生产经营实践中,为企业提高生产力,实现效益增长。其次,在人力资本的不断投资中可提升整个组织的素质能力,从而进一步优化企业的人力资源,推动企业竞争力的增长。最后,员工通过培训加强对企业的认知度,传播企业文化,强化组织凝聚力。

第三,社会层面。各行各业人员在深造的过程中可通过企业大学吸纳综合的教学知识和技术技能,增加了就业和晋升的机会,同时也为收入的提高带来重要的影响,物质方面的满足也大大支持着精神层面的成就感,对社会地位的提高和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奠定了基础。

3 浅析企业大学中人力资本投资如何产生收益

一般情况下,人的知识、技能和努力程度不同,产生的效益也是不同的。正如素质能力强的销售人员和普通的销售人员所创造的销售业绩也是大相径庭,作为接受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普通员工和管理者,他们两者之间投资的成本差异,很大程度上影响两者之间素质能力、技能知识提高的程度,因而对企业带来的效益也大不相同。

图1 企业大學人力资本投资边际收益、总收益曲线图

注:来源于许秀菊,2000年:《人力资本的投资效益》。

4 如何提高企业大学投资收益

4.1 转变观念的个人动因

个人对教育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到投资人力资本的收益。这就要求每个学员意识到自身的兴趣点来学习新的技能技术,充分利用企业大学的学习资源进行自身的强化武装,提高自身专业知识的同时,跟进创新的步伐,接受新知识的同时,通过新知识进行创新制造,对工作岗位的程序优化、简化等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贡献,并培养良好的学习主动性。

4.2 企业投资方的严格把控

企业作为企业大学的投资方,希望把企业大学承办为对企业有利的主体,想要进一步实现企业大学在优化人力资源、提高经营效益的优势,就必须注意以下几点:①应该采用自主创新,符合企业文化、经营目标、时代发展、科学化管理的教学内容,开发满足不同人员部门、职位、特征的开放性课程,满足公司人员的不同需要,开展跨部门帮扶教学等特殊课程,以满足不同人员的兴趣。②通过内、外讲师相结合的师资力量来实现课程专业度,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自发应聘上岗或指定上岗的原则进行系统性授课,企业内部高管对企业的发展战略、企业文化和行业发展现状都比较熟悉,可以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进行授课,采用工作、培训的激励措施,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员工的归属感和对企业的认同感。而具备丰富授课经验及理论基础的外聘教授、专业培训讲师,为开阔员工理论知识视野及轻松接收课程精华提供了帮助。所以,采用内、外聘讲师的形式,可以让教学、教育形式相辅相成、互动互补。③电子视频教学和面授课程相结合,可以丰富教学形式,把重点面授课程录制视频或现场播放,可满足因工作或不同需求而不能参与面授课程的学员,也可以降低企业投资成本,并通过需求随时更新课程,保持课程的专业度和前瞻性,并时刻方便学员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进行学习,最后通过适当的面授课程进行实战强化。④企业大学课程专业化提升,通过相关认证认可教育机构对现有的企业大学适当引入全日制教学模式,规定课程学分,修满颁发学位的方式,在企业内部为学员颁发学位或者资格认证证书,降低企业员工离职率的同时,也发挥了企业内部激励机制,进而对人力资本投资回报得以保障。

4.3 政府职能的大力支持

首先,政府从经费上给予保证。1990年以来,美国政府在培训企业员工方面提供的预算每年超过70亿美元。其次,从政府法律法规、管理制度上强调企业作为投资方应该承担的教育责任。根据中国的相关法律规定,国内企业应该把员工每年工资总额的1.5%作为培训预算经费,也称之为“教育基金”。在我国税法制度中明确:教育基金可列支在企业减免税费的渠道中,以激励企业提高对员工培训的力度。最后,政府需大力促进企业大学与全日制大学之间的联盟合作交流,相互取长补短。

5 结语

对于企业来讲,应增加对企业大学的投资,加大其员工培训的力度,为人力资本的开发和充分利用奠定基础。企业大学是人力资本投资中最重要的因素。通过企业大学培养员工的综合素质能力和创新制造能力,对员工自身的能力帮助也极大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收益,所谓两全其美的投资方式。同时,让我们继续关注的还有,针对企业大学培训课程的按需设计,一定要结合社会和企业的实际情况,对不同部门、岗位、职务进行课程区分,真正做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最后,企业只有根据自身的经营目标和战略需求,结合科学的教育模式、操作流程和创新理论设计培训课程,才能有效的提升员工自身的综合素质,为企业优化人力资源并带来巨大的经营效益。

参考文献:

[1][美]西奥多·W·舒尔茨著.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

[2][美]西奥多·W·舒尔茨著.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和研究的作用[M].商务印书馆,1990.

[3]张亚男.人力资源投资收益分析与企业员工培训[J].税收与企业,2000(6).

[4]蒋太才,宋小敏,朱春兰.企业人力资本培训投资效益的综合评估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6(8).

[5]姚先国,翁杰.企业对员工的人力资本投资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5(2).

[6]秦敏,项国雄.中国企业大学的经营模式及发展趋势[J].商场现代化,2007(5).

上一篇:海鸥姑娘童话故事下一篇:爱国英雄人物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