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该如何备课

2024-08-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师应该如何备课(共8篇)

教师应该如何备课 篇1

去年,几名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大四学生来我校实习,学校安排我们几个老师负责指导。有个“实习生”留给我很深的印象:他有着“八十年代后”的烙印,青春时尚、聪明热情,性格惹人喜欢,但是他非常害怕或者是讨厌写教案,上课时也能明显看出是“想到哪说到哪”,课前没有多构思、多思考。一直到实习快结束,他也没交出一份像样的教案,后来在我的一再催促下,居然从网上下载了一篇,而且完全不符合实际情况,弄得大家哭笑不得。这个接受了大学四年师范教育的大男孩引起了我对“音乐教师应该如何备课”的深深思考。

备课历来是教师主要的工作之一,教学计划、教案的编写,是师范类学生必练的基本功,也是做教师的起码要求。“功在课前,效在课内”,这说明课前准备之重要。在写教案之前或之时的构思充分与否直接影响备课的质量,最终也就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音乐教师应该如何备课?我想,是应该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寻找相关的音像资料,整合、优化教学内容,仔细研究教学方法,研究学生状况及各班之间的差异和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合理安排各个教学环节,选好课题的切入点,形成一个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具体可分为以下几方面:

一、吃透教材:

丰富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是维系学生兴趣的纽带,而它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研读、理解和把握。教材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平台,概念的解释、练习的设计、插图的编配都是编者煞费苦心安排的。我们要充分利用手中的书,让它成为学生学习音乐的重要伙伴而不是可有可无的工具。

老师使用教材的方法应是 吃透教材,同时进行资源整合,拓展学习领域。比如:高中音乐新课程中,苏州地区有位教师教学内容为《音乐鉴赏》和《歌唱》两个模块,在仔细研究两本教材后,他发现有很多可以融合。于是他们教研组就大胆地进行了课程整合。《音乐鉴赏》第三节“独特的民族风”和《歌唱》中《八骏马》、《半个月亮爬上来》挂钩,《音乐鉴赏》第十节“历史悠久的亚洲传统音乐”与《歌唱》第四单元《星星索》(印尼民歌)、《春之歌》(朝鲜民歌)联系等等,两个模块内容相辅相成,教学效果明显好于往常,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空前高涨。所以要让音乐课真正益教益学,在课前教师都应该反复聆听教材中提供的音乐素材,并进行筛选,从中寻找出最具特点的音乐作品作为教学重点。备课时要精益求精地熟悉教材、分析音乐、研究音乐、把教材中的音乐作品吃透了,教学思路也就理顺了。

音乐课的课型有视唱练耳、乐理、唱歌、欣赏等多种,所涉及的其他学科知识也多,许多内容涉及文学、历史、物理等学科知识。在教材中碰到相关的知识点,就应该在备课时通过查阅资料、询问相关学科教师等方式弄清一些问题,以便课内课后对学生感兴趣的这类问题能对答如流。

二、了解学生

受学校升学率、考试制度、音乐课时少和某些人对音乐的偏见等因素影响,大部分中小学生上音乐课并没有像上语文、数学等科目那样认真。音乐教师常为课堂纪律发愁,课堂气氛“太活”,有的学生趁机“捣蛋”:教师过分严肃又使气氛变得死气沉沉,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所以,要使师生配合默契,提高教学效果,备课时应当调查学生情况,了解他们学习音乐的各种心态、爱好等,从而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备课关键一步就是要备学生,“天下没有一片相同的树叶”,同一个目标或教学方法对不同人,在不同班级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一些教学专家的典型课例往往是我们熟悉的教学内容,但是他们在处理相同教材时,往往会因班而异、因学生而异,根据学生的反应和差异,选择各种通向目标的途径。

前面讲到的实习生从网上下载的教案中出现了大量的五线谱,而我校的实际情况是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和郊区,不少同学在原来学校甚至没上过音乐课,连简谱他们都不怎么熟悉。不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备课,试想这样的教学怎么会有好的效果呢?

三、熟悉钢琴(或其他伴奏乐器):

新的音乐教材为教师配备了优质的教学课件,老师在教学时方便又快捷。而这些实习老师过分依赖课件,特别是在歌曲教学中,一遍遍地播放范唱,让学生跟着学习歌曲,钢琴几乎不使用。其实伴奏乐器不仅可以降低歌曲学习难度,解决其中的难点,好的钢琴伴奏还能使我们教材中的歌曲更加悦耳动听,教师如果不能恰到好处地伴奏,学生原本就不是很喜欢的歌曲就会变得更加索然无味。

四、有效制作多媒体课件:

现代教学媒体具有声像结合、直观生动,能加快教学进度、加大教学密度的特点,所以对于鉴赏、识谱及与音乐相关文化的教学等,教师应尽量在事前做好多媒体课件来节约时间,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音乐、运用音乐。课前,要花时间精力去搜集、整合、优化各类素材,为课堂音乐活动准备除教材附带以外的丰富的音响资料,将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信息以计算机技术为中心,有机地集成在一起制作课件。备课时,科学地选择传统、现代教学媒体,发挥各自的优势及相互间的互补作用,使教学融艺术性、科学性与一体,为提高教学质量做好服务工作。

比如在准备《玩具兵进行曲》欣赏课时,可事先制作课件,以动画的方式简单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将此曲作为背景音乐,并将涉及到的鼓、串铃、沙锤等乐器图片及声音按伴奏节奏呈现,这样可给予学生全面、多角度的感官体验,极大地实现教学优化。

五、认真构思,重视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并不等同于教案,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考虑到教学内容,安排教学程序,确定教学方法,运用教学手段,还要考虑到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等方面,这样,可以避免教师在课堂上教学的随意性。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特级教师、名师的课“亮点”闪烁,除了他们驾驭课堂的娴熟外,上课前的精心准备(预先设计完美)也是直接的因素。因此,我们教师在备课时,尽管不可能谋略到课堂上的一丝一毫,但可以尽可能想得细一点、全一点、精一点。预设得是否巧妙、是否有创意,都直接影响课堂效果。

我认为以下几方面是备课、构思时要重视的,并且必须以自己明白的方式在教案中记录:

1、上这堂课的目的:让学生得到什么?

2、学生与音乐的融合:怎样把“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

3、导语的设计: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

4、教学环节“问”的过渡:如何连接?

5、问题的设计。

教师应该如何备课 篇2

一、教师学习的现行界定

综观现有相关文献,我国学者对教师学习的概念界定,大致可以归纳出以下四种方式。

其一,套用性界定。 有的学者将教师学习视为教师+学习”, 简单地将某些教育心理学教科书中的学习概念套用于教师学习,如“ 教师学习是教师通过经验和知识的获得,使行为发生相对长久变化的过程”。[1]

其二,专业发展性界定。 大多数学者采用这类界定方式,即从学习与教师专业发展之关系的角度界定教师学习,如:“ 教师学习是指教师在自身努力或外部环境的影响下, 其专业知识和能力的获得和成长变化”;[2]“教师学习是教师通过自身努力或外部环境的影响, 在整个职业生涯发展阶段获得与生成专业知识、专业素养及各方面能力的过程”。[3]

其三,综合发展性界定。 有些学者认为,对教师学习的结果和价值的认识, 不能仅限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范围, 而应同时兼顾教师的个人发展和生命价值。因此,他们采用专业发展与个人发展相结合的方式来界定教师学习,如“ 教师学习是指教师在外部环境支持下主动寻求自身整体素质的提升, 持续追求专业发展和个人发展相互统一的整体性活动”。[4]

其四,涵盖性界定。有的学者针对人们的教师学习概念的理解和运用不尽一致的问题, 提出应该采用涵盖性的方式来加以探讨。 例如:“ 教师学习是一个涵盖性的术语,它主要针对在职教师而言,既包括学习的内容和领域,又包括学习的途径和方法;既包括学习的过程, 又包括学习之后教师专业知识和能力变化的结果,以及观念和态度的转变;并且尤其强调教师自身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发挥, 意识到专业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自我更新, 而不是随教龄的增加而自然而然发生的变化。 ”[5]再如:“ 教师学习的内涵是多元的,从学习过程看,教师学习是建构性学习;从学习方式看,教师学习是参与式学习;从学习结果看,教师学习是理解性学习。 ”[6]不过,严格地说,持这类见解的学者, 只是探讨了界定教师学习的某种要求或注意事项,本身并未给教师学习明确定义。

综上可见,我国学者对教师学习的概念探讨,在认识视角、界定方法、术语使用、重点强调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乃至随意性, 以致有学者认为该方面研究尚处于“ 以经验总结为特征的日常话语阶段”。[7]

二、教师学习的规范界定

对教师学习的概念界定, 实质上就是给教师学习下一个定义, 而下定义则必须符合形式逻辑的规范要求。在形式逻辑上,为了对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做出简要说明, 最有代表性亦最常用的定义方法是“ 属加种差”,即把某一概念包含在它的属概念中,并揭示它与同一个属概念下其他种概念之间的差别。 它的公式是:被定义项=种差+邻近的属。

具体来说,用“ 属加种差”方法下定义时,首先应找出被定义项邻近的属概念, 即确定它属于哪一个类;其次,把被定义项所反映的对象同该属概念下的其他并列种概念进行比较, 找出被定义项所反映的对象不同于其他种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特有属性,即种差;最后,把属和种差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给“ 人”这个概念下定义。首先,我们要确定与“ 人”这一概念最近的“ 属概念”———动物。 这个确定“ 属概念”过程,在形式逻辑上有专门的规则,即属概念和种概念的外延要相应相称,比如,不能将“ 人”的“ 属概念”确定为“ 生物”,这就犯了“ 外延过宽”的逻辑错误,因为生物还包括植物。其次,我们要确定“ 人”这一概念的“ 种差”,即与属概念“ 动物”之下的其他并列的种概念( 如狼虫虎豹、鸡鸭牛羊等动物) 所反映的对象的差别———“ 能够制造和使用复杂生产工具”。最后,按照“ 种差+邻近的属”来结构定义———“ 人是能够制造和使用复杂生产工具的动物”。

明确了下定义的方法, 我们就可以试着给教师学习下一个较为规范的定义了。

首先,确定教师学习的“ 属概念”。 从上述“ 现行界定”可知,现有文献中教师学习的概念界定在“ 属概念”使用上较为随意,有“ 过程”“ 变化”“ 活动”等多种表述形式。 这个现象本身也说明“ 现行界定”在形式逻辑上不够严谨。那么,教师学习的“ 属概念”应该是什么? 我们从三个方面来探讨。 其一,借助现代汉语词典将“ 过程”“ 变化”和“ 活动”加以比较可知,过程指事物进行或事物发展所经过的程序; 变化指事物在形态上或本质上产生新的状况; 活动指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行动。[8]显然,从词义本身来看,相较于“ 活动“” 过程“” 变化”都只能反映学习的某一侧面( 如学习过程、学习结果) ,不足以从整体上反映学习的内涵;其二,在“ 百度”或“ 360”输入“ 活动”一词,可查知,“ 人的活动的基本形式有三种:游戏、学习和劳动”;[9]其三,从联系活动与心理的关系来看,心理学认为, 对人对客观现实的积极反映都是通过活动而实现的———在活动过程中主客体之间发生相互转化,客体通过活动转化为主观映像,而主观映像通过活动转化为客观产物;人的心理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活动本身又受人的心理的调节。[10]综上,教师学习的“ 属概念”应该选择“ 活动”为宜。

其次,确定教师学习的“ 种差”。 一方面,我们需要考虑学习与游戏、 劳动之间在目的和方式上的区别, 以把握学习不同于游戏和劳动的特有属性———游戏是以直接获得快感( 包括生理和心理的愉悦) 为主要目的,其行为方式主要为嬉戏、玩耍、娱乐;[11]劳动是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为主要目的,其行为方式主要为对外输出劳动量或劳动价值;[12]相比之下, 学习则以促进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进步变化、不断更新为主要目的,其行为方式主要为通过阅读、听讲、研究、观察、实践等获得知识和技能。[13]另一方面, 我们还要考虑教师学习与学生学习之间的区别, 以把握教师学习不同于学生学习的特有属性。这方面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教师的职业特性上,即教师学习的主要目的,除了个人意义上的进步变化、不断更新之外,还有专业意义上的进步变化、不断更新,是个人发展与专业发展的统一。

据此,我们可以给教师学习下这样一个定义:教师学习是教师为了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和个人发展,通过阅读、听讲、研究、观察、实践等方式,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活动。

三、教师学习的内涵解释

为了准确理解教师学习的内涵,有必要从目的、方式、内容、结果四个方面对上述定义作如下解释。

1.关于教师学习的目的

尽管教师学习作为专业术语产生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语境, 但是不能把教师学习的目的仅局限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尽管教师学习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作用比较明显和直接, 但是不能忽视教师学习对提升个人综合素质、 实现个人生命价值的作用。

2.关于教师学习的方式

以往对教师学习界定,包括对学习的界定,在其方式上不够具体,也不够全面,诸如“ 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 通过经验和知识的获得“” 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 通过实践或训练”等。 其实,在实际的教师学习活动中,教师学习的方式是具体而明确的,即主要为阅读、听讲、研究、观察、实践等。

3.关于教师学习的内容

教师学习的内容都是以能够外显的知识和技能的形式构成的。 尽管一些关于教师学习乃至学习的界定常常会将能力、观念、性格、品德等直接间接地纳入学习内容之中,但是,这是不严谨的。 能力、观念、性格、品德等属于个性心理特征的范畴,其本身是内隐的,只有通过言谈举止等行为及其方式,才能外显出来。 因此,能力、观念、性格、品德本身是不能直接作为学习内容的, 只有将之进行知识化和技能化的处理、加工,才能成为学习内容。即便是“ 模仿榜样”的观察学习,其直接内容也不是榜样的能力、观念、性格、品德本身,而是体现其能力、观念、性格、品德的言谈举止。 至于教师因学习而产生的能力、观念、性格、品德方面的变化,是教师将学习内容加以内化的结果。 总之,在教师学习的活动中,教师只能通过获取或习得可以外显的知识、 技能来促进专业发展和个人发展。

4.关于教师学习的结果

面对新课改,教师应该如何备课 篇3

关键词:新课改;备课;教材

一、备好教材,心中有书

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供教师和学生阅读的重要材料。要备好课,必须加深对教材的了解。教师对待教材要有较为科学的态度,是“用教材”而非“教教材”。教师要依据自身的实践和研究,探究学科课程与教材,以课程、内容的创造性使用为前提,深度开发教材资源,实现教材功能的优化。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重要凭借,在实施课程改革的今天,它是学生重要的学习资源。教师研究教材,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把握教材。把握了教材的特色,教师才能准确理解编写者的意图,与教材真正进行对话。在把握教材特色的同时,教师还应了解整套教材的基本内容、基本结构和知识体系。确切了解整套教材在各个年级教学内容的分布情况,统观全局;从单元序列中了解教学内容的连续性,把握教材编排的指导思想,把握教材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等方面有哪些程度的差别。

2.激活教材。教师在备课时,应在对教材内容合理的挖掘过程中寻找其他促进人性发展的因素,通过创造性的劳动,“打开”课本,寻找“亮点”,使教材在进入教学过程前为知识的传递提供可能。因此,在备课时,要根据教学目标和优化课堂教学的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材中的静态知识操作化、活动化,从而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参与欲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拓展教材。在当今社会中,教材已经不是学生可以获得知识的唯一来源。教师在备课中,必须充分研究教材中可拓展的地方,引导学生将学习的范畴由教材向外延伸。在新课程指引下,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超越教材,从教材所呈现的知识、能力、情感等系统引发出去,向其他学科、其他时空开放和延伸,拓展学生的学习领域,突破传统教学的有限空间。

二、备好学生,心中有人

只有备好学生,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统一。因此,备好课还要研究学生,具體研究要点如下。

1.研究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的学习只有在指向某一目标时,才能变为推动他们学习的动机,从而使学生由“要我学”主动转为“我要学”。因此,在备课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单元预习,通过“预习卡”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水平确定教学目标。基础目标力求面向全体,做到循序渐进;高层目标则努力照顾学有余力的学生,有的放矢地引导全体学生成功地步入“最近发展区”。

2.研究学生的学习方式。所谓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学习方式没有好坏之分,只有不同之分。”因此,备课时,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要做到因课而异,对于必须识记的某些材料,采取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方式帮助学生记忆;对于说明事物发展规律或探究性的材料,则可以运用发现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在备课过程中,教师更应该思考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把思考、发现和批判的权利交给学生。

一个真正把学生的发展放在教学备课中心的教学设计,定会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的发挥提供广阔空间,使其拥有课堂的精彩。

三、备好教法,心中有术

教学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种艺术。教需有法,需要尊重经验,依靠理性和智慧,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大法必依,需要遵循规律,依靠理论基石,走向战略性备课;小法必活,需要个性鲜明、效果明显的教学方法,具体问题具体解决。教师只有了解了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及认知规律,优化教学方法,教学效率才会提高。备好教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从教学实际出发。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选择和使用,都应该建立在深入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好的教学方法应该有利于思维的激活,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建构,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和教学条件以及学生的能力水平等因素,灵活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并善于将各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2.要注意学习方法。教法也就是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习的方法。新课程重视对所学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师要以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分析,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的备课,是一个多层面且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研究教材,精读教参,撰写教案是备课;与学生交谈,了解学生情况也是备课;与同行交流、收获相关信息也是备课;反省自己的教学行为,发现教学中的问题还是备课,而且是更高层次的备课。进一步优化并提升教学水平,从“有法到无法”走向“无法胜有法”的教学境界,这是每一位优秀教师的追求。

教师如何精心备课 篇4

(胡元平)

备课是教师对整个教学活动的一项预设,是高效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备课,如同影视导演编写脚本,事前功夫的优劣,直接决定着具体操作中的成败。无论教学怎么改革,都不应淡化备课环节。课堂需要即兴发挥,但同样需要有效的预设,所以,教师要重视修炼备课这一教学基本功,掌握备课的方法与技巧,努力提升备课的境界。

一、教师备课备什么

新的课程理念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在这样的理念下,教 师的角色和教学方式发生了改变,教师备课的内容也有所变革。那么教师备课需要备什么呢?

(一)备学生的心智水平

备课时,首先应该研究学生,研究学生的心理、兴趣和认知状况,要把“假如我是学生”作为备课的警醒语。备学生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备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已知什么,想知什么,什么是难点,教师要心中有数,备课要备到“点子”上。备学生的认知水平,还包括了解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掌握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现状、智力状况和生活积累。二是备学生的身心特点,教学必须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考虑不同年龄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特征,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三是备学生的兴趣爱好,找准学生的兴奋点,让教学更亲切地走进学生。(二)备教具的使用策略

教具使用是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但也有一个怎么使用、怎么用好的问题。教学过程中不乏有这样的现象:有的教师由于对使用的教具不熟悉,上课时手忙脚乱,既影响了课堂气氛,又耽误了时间;有的教师由于教具摆放位置不当,学生过早地看见,待使用时,失去了应有的效果,或用完随意一放,牵扯分散了学生继续学习其他内容的注意力。有的教师教具演示时间过短,学生还没来得及看清楚是怎么回事就收了起来,学生感到不满足,影响了学习情绪;或演示时间过长,无意地占去了不少学习时间等。总之,教具应用得好,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教材,激发学习兴趣,反之,则影响学习效果。在备课时,要认真备好教具:一是熟练掌握所用教具,尤其是电化教具、多媒体软件,对操作程序、使用方法要了然于心,做到操纵自如;二是要明确教具的使用目的,应考虑教具要解决什么问题,完成什么教学任务,使之有针对性、目的性。三是制定好教具的使用时机和演示的时间,做到方式合情,时间合理,时机适当,用量适度;三是安排好教具摆放的位置,该亮相时再亮相。

(三)备教材的利用价值

“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如何挖掘教材、利用教材是教学的首要 任务。教师应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结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实际需要,研究教材的价值。首先,要深入钻研教材,在反复认识、全面领悟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居高临下的把握,使教学内容形成一个结构清晰、层次分明的体系,使知识 的发现过程问题化。其次,教师还应该敢于超越教材,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胆取舍,可以对教材里不合理的内容进行大胆批判,可以对教材的顺序进行大胆调整,把教材当着一个例子,一个台阶,一个载体,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第三,在立足教材、超越教材的基础上,确立教学的目标、重点和难点。

(四)备教学目标的设计

课堂教学应该有明确的目标,过去,我们把目光集中在知识目标这一维度上,把学生当作是知识的容器,这显然是一种短视的行为。新课程提出了“三维目标”,强调要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的整合,这三个维度不是三个独立的个体,而是互相融合的一个整体,如同立方体长、宽、高三个维度的关系一样,是一个事物的三个方面,三者相辅相成。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我们应该正确把握好这三维目标之间的内在关联,重视目标的整合,在“三维目标”中,“过程和方法”是主轴,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都应该在“过程”中体现,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则不应该是我们刻意和直接追求的目标,而是隐含和糅合在前两个维度实现的过程之中。

(五)备教学情景的创设

创设教学情境,能够以鲜明的形象强化学生感知的真切性,以真切的情感调动学生参与认识活动的主动性,以广远的意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设教学情境的途径是多样的,如生活展现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表演体会情境、语言描述情境。教学情境的创设要考虑学生实际、教学内容、班级特点以及教师的教学风格,不要故弄玄虚,牵强附会。

(六)备教学过程的构建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想使课堂教学有序、有效地开展,必须注重教学过程的构建。教学过程的构建,首先要树立现代的教学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学生的“自我尝试在先,教师的引导在后”为原则,变程序式课堂教学为建构式课堂教学。教学过程的构建,其次要遵循教材的实际和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教材的内容不同,呈现的形式不同,采取的教学程序也不同。例如:“情境——活动——体验”、“问题——讨论——总结”、“自择——自悟——交流”等等,各有各的风格,各有各的优越性。无论采取何种程序,都要有利于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问题的生成,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有利于活动的展开,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当然,教学过程是个动态过程,它常常需要调整和变化。(七)备学习方式的选择

现代教学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自主提问、自主讨论、自主选择、自主创造、自主领悟、自主体验的过程,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开发学生潜能。选择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我们说“自主、合作、探究”是一种教学理念,而不能将其理解成教学模式。所以,“自主、合作、探究”既要整体考虑又要分开考虑,既可以贯穿全篇,也 可以体现在某个环节上,该用则用,不该用则不用。例如合作学习,不是什么内容都需要合作,有的是简单的问题,自己能解决的就没有必要合作。又如自主学习,是在老师主导的前提下的自主。教师要启发情境、创造条件、指明方向,有针对性地对某个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安排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备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备问题的设计、备情境的创设、备引导性的语言,让学生自觉地生成学习方式和选择学习方式,因为在备课时学生的学习方式可能预测到,但不能了解到学生活动实质和展现的方式,这还要靠在实际教学中临场的监测和调控,及时调整策略。(八)备师生问题的生成 没有问题的课堂教学是没有生命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打开思维的钥匙,是展开合作交流的导索,有问题才有自主、创造、发现、体验。反对教师的串问,但不能否定教师的问。教师的问要问到关键,问得得法,问得有价值。教师要少问,尽量把问题留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地问。问题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切入点是多层次的、多角度的,但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价值性、层次性,体现情境性、启发性、艺术性。现在教学最难的是备学生的问题,学生会提什么样的问题是不确定的。虽然存在不确定性,但教师也要有预测,预测凭老师对教材的理解,凭教师的教学经验,凭教师对学生的了解。这就是说要做充实的准备,有积蓄才能沉着应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准备的问题是一回事,学生提出问题是另一回事。教师除了必要的几个问题之外,不要把自己准备的其他问题强加给学生。问题是由学生自己生成,学 生的问题还要由学生自己解决,出乎意料的问题师生都解决不了,可放在课后。

(九)备教学活动的开展。

教学应该是教师、载体(文本、媒体、景观、实物)、学生的对话过程,对话是通过活动来实现的。学习活动分为内隐的和外显的两种:内隐的如:思维想象、自我对话、师生的情态对话等;外显的如:谈话式、问答式、品读式、讨论式、合作式、竞赛式、表演式、游戏式、观察式等,具体一点说,就是听、说、读、写、算、问、画、演、唱。教师备课时应在什么教学环节上,选择什么样活动方式呢?主要是根据教学目标,针对教学内容,遵循教学规律,结合学生的兴趣特点来巧妙地安排。教学活动要有设计但不拘泥于设计,教师要有应变的能力,这才是现代课堂教学的要求。需要强调的是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的建议在课堂中起主导的作用。另外,教师也应参与自主活动的设计,为他们出谋划策,提供条件、资料等。

(十)备课程资源的开发

长期以来,我们基本上是把一本教材、一册教参、一个课堂当作课堂教学的惟一资源,其结果导致生生同书本、师师同教案、校校同结果的局面,课堂呈现一种内容单

一、形式呆板、气氛沉闷、效率低下的状况,我们的教学严重地脱离自然,脱离社会,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现代的课堂教学应该由封闭走向开放,这种开放是全方位的,包括思维的角度、情感态度、内容的选择、学习的方式等。教师应该充分开发和挖掘丰富的课程资源,不仅要备知识点(重点、难点),还要备知识背后蕴藏着的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不仅要备书本这些传统的“文本性”材料,还要备网络上的有关教学资源,即“超文本”材料;不仅要备书本知识,还要备教师经验性知识、学生的体验性知识和生活性知识;不仅要重视教材上预设的结论性、事实性知识,更要重视复杂多变的课堂上师生积极探究而生成的新知识。教师应善于对资源进行筛选、辨识、整合、汲取和优化,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既具有效度,也富有宽度和深度。

(十一)备教学语言的优化

教学语言是教师传递教学信息,启发学生求知,开拓学生视野,指导学生探究的重要渠道,教师应该精心设计自己的语言,使之具有感染力、吸引力和穿透力。教师要精心准备好五种课堂教学语言:其一,设计好激情诱趣的“入课语”;其二,设计好启发思维的“设问语”;其三,设计好承上启下的“过渡语”;其四,设计好点拨解惑的“讲解语”;其五,设计好画龙点睛的“总结语”。板书也是教师课堂的语言,板书是教案内容的浓缩,是将精心构思的教学思路外化为直观形式展现在黑板上。好的板书应具有符合“这一篇”的独特个性;具有符合学生思维、心理特点和学习实际的针对性;具有启发性功能,能带给学生思想上的启迪、视觉上的美感。板书设计应力求简洁、新颖,书写要工整,布局要美观。教师还要注意设计自己的体态语言,使之成为教学的一种 有效的辅助力量。

(十二)备学科作业的设计

作业是教学的重要的反馈形式,备作业应做到“三个清楚”、“两个注重”、“两个指导”、“两个注意”、“一个知道”。三个清楚:一弄清楚作业的训练意图,训练目的。二弄清楚作业在内容上的广度与深度。比如答题,需要回答出几个方面内容,回答到什么程度。三弄清楚作业的格式要求。两个注重:注重留“以少胜多”的作业,注重留能力含金量高的作业。两个指导:备如何指导作业中的难点;备如何指导后进生。两个注意:注意将作业中的有关思考与练习题有机地纳入课堂教学过程中;注意与以前同类作业比较异同,使作业发挥巩固、发展学生技能的作用,避免简单机械的重复练习。一个知道:知道学生完成作业大体需要多长时间,注意分量适当,使学生的课业负担控制在适度范围内。当然,作业的形式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从作业的载体看,有纸笔作业、口头作业、电声作业、音像作业、网络作业;从作业的内容看,有积累巩固性作业、实验操作性作业、演说交际性作业、品味鉴赏性作业、采集编创性作业、调研探究性作业、考察体验性作业、问题争辩性作业;从作业完成的方式来看,有独立作业、合作作业。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使作业的设计有价值、有意义、有效果。

总之,要提高课堂效率就得备好课,而备课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很高,教师要学习新的理念,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掌握可行的教 学策略,合理应对学生提出的各方面的要求,这样才能灵活贯通,更好的实施教学。

二、教师备课怎么备

(一)备学生——摸清已知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摸清了学生的知识储量、认知水平、学习方法、思维习惯以及

对本节教学内容的已知程度,教学才有依据,才能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也只有摸清了学生的学情,讲解才能讲到点子上,解到关节处,才能有效地克服“学生熟知的我们还喋喋不休,学生难解的我们却不了了之”的倾向。备学生是备课的难点,难在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非常活跃又参差不齐的思维体,作为教师,要做到胸有成“人”,就必须经常自觉地深入学生,从课堂内外的每一个环节了解和研究学生。

(二)备教具——选准穿插点

教具作为一种直观形象的教学辅助手段,其使用时机的选择非常重要。教具使用不当(实为穿插点没选准),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其原因主要是在实际备课中往往重视了使用什么样的教具而忽视了使用教具的最佳时机。从教具的作用来说,备课时一旦遇到语言表述非常抽象的情况,或为了突出教学重点,加深学生印象,就要考虑使用教具的问题。相反,如果三言两语可说清道明的问题,使用教具反而就成了多此一举。

(三)备教材——吃透潜在点

“潜在”是相对于显露而言的。以语文教材为例。其潜在点主 要有三点:第一是要吃透字、词、句、段的特殊含义;第二是要吃透每一篇课文的鲜明特色,包括思想意义和写作技巧;第三是要吃透教材“写的是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的三步设问。从一课一得的角度来权衡,突破了这三个重点,事实上就是吃透了教材。其他各科教材也都有其潜在点,教师应吃透教材“潜在点”的前提下,实现教材价值的充分而有效的利用。

(四)备目标——落实结合点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是课堂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及归宿,它具有导向、调控、激励、评价等诸多功能。过去我们曾把知识目标作为教学目标的惟一维度,导致课堂上生命活力的缺失,所以,新课程强调要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整合,在进行知识教学的同时,要关注过程方法与情感体验。但随之而来又出现一些新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教学目标之间缺乏内在的和谐。如有的教师把三个维度的目标简单叠加,不注重其内在的关联,“过程与方法”游离于“知识与能力”之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成为时髦的“标签”,所以,在教学中顾此失彼,目标难以得到真正的落实。“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是一个互相融合的整体,“过程与方法”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这两个维度都要和谐地渗透和融合在“知识与能力”的教学中。三维目标之间必须统一起来,完整把握,找准结合点,既不能偏废,也不能割裂。忽视“知识 和能力”,就会使教学失去底线,学生的“地基”就不牢;不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的生命发展就贫乏、狭隘、不完整。

(五)备情境——把握和谐点

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创设教学情境是教师的一项常规教学工作,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则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和谐是课堂情境的生命、灵魂和基础。课堂和谐应包括教材、环境、多媒体等设备的和谐,也包括生活事件、思想感情、情景氛围、师生关系等的和谐。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走进教材、走进情境、走进生活。课堂教学呈现生活情景,感悟教学情景如同感悟生活,使学生有一种眼见其物、耳闻其声、心感其情、身临其境之感。

(六)备程序——巧绾过渡点

教学的一般程序(即步骤),对已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来说,大都是轻车熟路。但就如何使一个教学段过渡过到另一个教学段,却为不少教师所忽视,这就势必影响到一堂课的连贯性和整体性,而且由于缺少必要的过渡,致使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出现思维和认识上的“掉队”。因此,在备教学程序时要舍得花精力巧设过渡段,使每一个学生都能随着教学程序的推进而顺利到达知识的彼岸。教学程序的过渡要力求自然、紧凑、简洁而巧妙。无论温故知新的铺垫,还是由分到总的聚合等,都应该如此。

(七)备教法——切中契合点 教学方法是教学实践的产物,是教师经验的结晶,但任何教学方法都不是万能的。方法的效力不在于方法本身,而在于选择和运用。备教法要切中契合点,就是要依据教师、学生、教材等方面的不同情况,选择一种或几种最能使三者融通的方法,使教师能驾轻就熟,使学生能吸纳接受,使教材能化难为易,使教学高质有效。

(八)备问题——选准切人点

新课程倡导要增强问题意识,课堂教学要以问题为纽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学习。但是,我们一些教师误解了问题教学的真实内涵,问题设计缺乏质量,缺乏效度。主要表现为以下“误区”:其一,问题过多,课堂从过去的“满堂灌”走向“满堂问”,一堂课下来几十个问题,把学生问得晕头转向;其二,问题过浅,学生有口无心,随声应和,激发不了参与的热情和兴趣;其三,问题过难,远离学生的认知世界和生活世界,学生百思不得其解;其四,问题过死,没有充分展开和发散的余地,缺乏灵活度和开放性。有效的问题设计应该选准切入点,并能引起学生积极的思考、参与和回应。它应该具备以下特性:第一,问题要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尽可能引导学生认清问题的实质,抓住问题的关键,具有启发性;第二,问题要揭示矛盾,形成一种认知冲突,引发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跃跃欲试,具有挑战性;第三,问题要拓展课程领域,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具有开放性;第四,问题要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要尽可能形成科学的、有梯度的问题链,问题的展开以及问题的难易度都要符合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心理发展路向,具有层次性;第五,问题要能调动学生的情味,引起学生的兴味,具有趣味性。

(九)备活动——找准落脚点

伴随着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确立,以自主、合作和探究为形式特征的“群言堂”逐渐刷

新了以教师意志为主宰的“一言堂”,课堂变得活泼了,生动了。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一些课堂变“花”了,变“浮”了,变“虚”了。课上,学生一会儿唱,一会儿画,一会儿辩论,一会儿表演,一会儿看录像,一会儿听音乐,花样翻新,别出心裁。但这些“活动”往往注重形式的花哨,是浮于表面的“演”,是信马由缰的“说”,是是似而非的“听”,是走马观花的“看”。在热闹的背后,却透露出浮躁、肤浅和形式化倾向,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真正被激活,学生的“参与”和“活动”只不过是一种“虚假的繁荣”。课堂教学需要设计一些活动,但活动要找准落脚点,每一项活动的设计,教师都要追问这样几个问题:活动的目的是什么?采取什么活动形式?在什么环节活动?活动的效果将会如何?总之,要走出形式主义的误区,要让学生从活动的边缘走向中心,从形式走向实质。

(十)备资源——抓住相关点

随着课改不断深入,正确的教材观正在逐步建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思想得到越来越普遍的认同,充分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也并被越来越多的教师用在教学实践中。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 一些“剑走偏锋”的现象,有些教师在资源的利用方面完全不顾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不考虑与教学内容的关联,随意拓展,无目的利用,甚至与教学内容风马牛不相及,结果导致课堂上“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课堂教学不能简单地囿于教材之中,确实需要适当拓展延伸,需要挖掘和利用课程资源,但这里也有一个“适度的空间”,理性的做法是围绕教学目标,潜心挖掘教材富含的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按照相关性的原则,合理利用与之相关的各种有效资源。

(十一)备语言——凸显精要点

教师的语言要充分发挥引导、点拨、启发作用。在设计时要抓住“精要”这一关键,做到简明、精当、扼要。第一,引入语要精粹。或激情引趣,或联“旧”唤“新”,或设疑启思。第二,过渡语要精炼。三言两语,巧妙衔接,穿针引线,上下勾联。第三,提示语要精要。提示语一般出现在问题过大、过难,过于抽象而学生又束手无策的情况下,它或是提示思路或是提示方法,教师要通过精彩的设计,使之让学生心领神会,豁然开朗。第四,插入语要精妙。教学中的插人语一般有两种:一是与教学内容无关,但可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如充满激励和鼓舞的话语。二是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这样的插人语有助于学生深透理解知识。第五,总结语要精辟。总结语或画龙点睛,或激励、或号召、或希望,要注意与引人语照应,首尾圆合、浑然一体。

(十二)备作业——强化重难点作业设计是教学的反馈环节。教师要根据教学过程的具体情况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作业的范围、要求和时机,确保作业富有典型性、启发性和实效性,从而达到举一反

三、事半功倍的作业效果。教师在作业设计时,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设计一些趣味性、多样性的题目,强化对重点内容的掌握,并有效地化解教学中的疑难问题,使作业真正发挥巩固、深化教学内容的作用。

三、教案如何写

教案编写是备课的重要形式,教案的编写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来说,教案包含以下内容:

(一)课题:说明本课名称。

(二)课型:说明属新授课,还是复习课。

(三)教学时间:说明需几课时,或属于第几课时。

(四)教学目标:或称教学目的要求,说明本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

(五)教学重点:说明本课所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六)教学难点:说明本课的学习过程中易产生困难和障碍的知识点。

(七)教学方法:说明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方法。

(八)教学媒体:或教具准备、资源准备,说明辅助教学手段使用的工具。

(九)教学过程:或称课堂教学结构,说明教学进行的内容、方法、步骤措施及时间安排等,这是教案的主体内容。

(十)板书设计:说明上课时准备写在黑板上的内容。

(十一)作业处理:说明如何布置处理书面或口头作业。

(十二)教后记:施教后完成,总结教案在实施过程中的成败得失。

教案既要有一定的格式要求,又不能完全格式化,可以因学科、因内容、因人而异,要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有机结合。教师可采用多样的备课格式,如提纲式、随笔式、表格式和框图式,以体现个性化教学的风格,促进课堂教学的创新。

四、教师备课应处理好三大关系

(一)个人教案与成品教案的关系

所谓成品教案主要是指现成的书本教案或网上可查阅的电子教案。毋庸置疑,它是作者领会和理解教材的智慧之果,但其毕竟是作者从自身研究的实际出发的。因此,要创造自己的教学特色,我们就必须首先闭门独立思考,以排除成品教案对自己思维的干扰,并要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和想象。待个人教案初稿完成后,再去借鉴、学习他人的教案及其相关信息,以检测自己的定位是否科学、精当,为此再进行二次、三次的备课,不断加以修正和完善。

(二)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的关系

优秀的、高效率的课堂来自于集体的智慧,因此备课中应充分发扬团队精神,加强集体备课,但必须先进行个人备课,找出疑点,再 进行集体备课,寻求突破点,最后再回到个人备课,整理知识点,突出能力点。

(三)整体备课和要素备课的关系

个人备课时,首先要树立全局观念,整体把握教材体系。教师首先既要看到本堂课知识的内在联系,又要看到它在本章节、乃至在全书中的地位;其次在要素备课时,目标上应始终围绕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等素质教育方面的教学要求进行设计,方法上尽管教无定法,但心中应始终想着学生这个主体,更多地思考学生是否参与了,最难点的突破上应充分考虑自己的教学设计是不是符合学生的实际状况。“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一节课的时间只有短短的40分钟,但要使这40分钟真正发挥作用,需要教师付出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时间和精力。一位教师在成功执教了一堂课之后,当别人问及他准备了多久时,他是这样回答的:“我用我的一生来准备我的教学,而就这一堂课而言,我只花了15分钟。”寥寥数语,道出了备课的真谛。

五、操作点化

俗话说得好:“教师要上好课,必须备好课。”教师备好课的四步骤是:

第一步:知书明理,即吃透教材、武装自己。

教师首先自己要深刻而准确地理解所讲教材内容,分析所讲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及承上启下的关系,从而确定或详或略,宜简还是宜繁,进一步明确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通过“知书”,明 确教学中需要搜集的各种资料,以作为对所讲内容的有益辅佐或补充,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容易消化和理解。合理安排所讲内容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选择与内容相适应的教学用具和教学方法,从而达到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延伸拓展的目的。

第二步:知人定法

,即对教学对象文化层次、性格特点等方面的素质,做到知根知底、心中有数,并能有针对性地确定正确的教学方法。

学生来源面广,家庭背景、知识层次、知识结构各不相同,要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梳理排队,从而确定最佳的教学方法,以达到因材施教、对症下药的目的。比如:采用对话讨论、合作探究、实验操作的方法等等。只有充分了解学生,才可能制定出适应学生的正确教学方法和解决具体问题的措施。

第三步:编制教案,即将所要讲述的内容,所要援引的资料,所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所要安排的活动等加以组织安排并编写出来的过程,它是对教学内容及其所涉及的方方面面的逻辑归纳,使之成为统一的整体。教案一般要突出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环节。但是要编写出一个好的教案,首先要求教案要紧扣所讲主题,要围绕主题去展开、阐述、说明,教案扣题是教案的核心,一个只有形式上规范但内容不扣主题的教案,自然达不到教学目的。其次,教案要围绕“三个作用”的发挥去编写,教案的“三个作用”即:其一,使教授过程条理化、规范化,避免内容杂乱无章,缺乏逻辑性;其二,编 写教案还要起到对计划中进行的教学活动的审查作用,有利于发现新问题,做到及时的补充或修正;其三,教案也要起到备忘录的作用,在教授过程中提示教授人。只有扣题而规范的教案,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学习 篇5

1、预习的方法

预习也叫超前学习,是指我们学生在上课之前,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提前进行学习和理解的过程。预习既是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是良好的学习习惯。预习的方法是对第二天要讲授的内容认真阅读,仔细思考,把新的知识和以往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看看哪些懂了会了,哪些不懂不会,从而明确听课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克服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被动性和盲目性,提高主动性和自觉性,以利于提高学习效果。

2、听课的方法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也是我们学生获得科学文化知识的主要途径。如果我们学生不会听课,听不懂,学不会,就会增加课后复习的困难和压力,造成不良的循环。同时由于长期积累,可能导致厌学心理,既不利于提高学习效果,也不利于心理健康。为此,在课堂学习中,我们学生要注意以下几点。

(1)认真听课。也就是说我们学生要聚精会神地听讲,充分理解老师讲课的内容及其表达的含义,如节奏的快慢、声音的高低等。

(2)注意观察。也就是说我们学生要全神贯注地注视老师板书的内容,对老师用彩色粉笔标记的部分、用多媒体或教具演示的部分更要仔细观察,认真领会和重点记忆。

(3)多动脑筋。也就是说我们学生在课堂上要积极思考,要边听、边看、边思考,要与老师讲课的思路保持同步,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要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4)主动练习。也就是说我们学生在课堂上要大胆发言,勤学多练,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听课的效果。

(5)做好笔记。也就是说我们学生在课堂上要对老师讲课中的要点、难点都写在笔记上,以备课后复习。

(6)善于归纳。也就是说我们学生在课堂上对老师所讲授的内容,要抓住纲目,归纳要点,力求当堂理解。

3、复习的方法

复习是指我们学生对学过的知识重新学习的过程。复习包括课后复习和系统复习两种。课后复习的主要目的在于理解和巩固当天学到的知识。系统复习的主要目的是对每周、每月、每学期或学年学过的知识进行全面深入的复习,目的在于融会贯通,理解和掌握每学科知识的体系。系统复习本质上是对前一阶段学习的知识进行相对集中的再学习的过程。

课后复习的方法包括:

(1)回顾老师课堂讲授的内容及其过程,目的在于弄清哪些完全理解了,哪些没有理解,使进一步的复习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2)复习课本内容,目的在于深化,更好地学习新的知识;

(3)整理笔记,对课堂记得不完整或不准确的地方加以补充和修正,使之更加系统、完整,便于复习;

(4)对课本中不懂、不会的难点问题,查阅工具书或参考书,力求弄懂弄通,实在弄不明白的,问老师或与同学讨论解决。

4、作业的方法

写作业是学生经过独立思考,自觉、有目的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将学得的知识运用于解决学习上的问题的过程。通过写作业可以检查我们学生学习的结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充分发挥我们学生的智慧和潜力,同时也有助于培养我们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因此我们学生要掌握好写作业的正确方法。

(1)先复习后写作业,也就是说在认真复习、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完成作业。

(2)仔细审题,也就是说了解题意,明确习题的目的和要求,弄清已知条件和问题的关系,做到心中有数。

(3)认真表述,也就是说思路清晰,表述确切,书写规范,答案准确。

幼儿园教师如何备课 篇6

什么是备课? 教师为开展教学活动所做的一切准备工作。(包括了解课程纲要,掌握教学内容,领会编者意图,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选择教学方法,准备教具、学具,设计多媒体课件,设计教学过程等课堂教学前的准备工作。)备课的基本要求:

目中有人(学生)心中有书(教材)手中有法(教学方法技术)口中有辞(一定得认真准备„„)备课的成果表现是形成教案(或“课堂教学设计”或“教学设计”)

在多媒体教学中,教案的具体实施成果表现是形成多媒体课件(包括视频、声音、动画、图片、文字等)。

为何备?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不打无准备之仗”。行话说:“精彩的生成源于精心的预设。”

可见备课之于教学的意义:备课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基础,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备课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准备,它同时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之一;是展示教师个性化创造过程的记录;是教师教的行为和学生学的方式的点子库;更是教师认识自己,总结经验,成长提高的重要资料。

“一个好的教师应当是用他的终生来备课的。” ——苏霍姆林斯基

这里所说的“课”并非指向一节集体教学活动,而是涵盖了幼儿在园进行的各种类型的活动。

备什么?

一、备纲要------了解课程纲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了:以生活、卫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益的兴趣和求知欲望的培养,活泼开朗的性格的塑造为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标,教学内容涵盖健康、社会、科学、语言、艺术等五个方面,各方面都有具体的目标和要求。

二、备教材:

1、确定并掌握教学内容,领会编者意图;

2、确定教学目标(知识、能力和情感);

3、确定教学重点、难点;

4、确定教学时间。

掌握教材:大→小、粗→细。对教材的“三读”

A、通读:了解整个课程的概貌,掌握课程的全部内容,纵观全局、把握中心

B、熟读:按教材编排循序,熟读每一单元,把握各章、节、知识点间的联系,达到循序渐进、分散难点的要求

C、精读:仔细精读每一课时,衡量知识点的深度、科学性,要求精读、适当的补充新的内容和生活实例,仔细考虑相应的教学方法

确定教学目标: 具体要求

1)整体性和全面性(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整合性和渗透性,明确、具体,具有可测性。

3)尽量多使用新《纲要》在课程目标所提到的这些目标动词或形容词。存在问题

(1)目标内容过于狭隘,要求偏低。(2)目标重点不突出或超纲要。(3)目标大而空,表述过于笼统。(4)表述不精练。

分析教材,确定教学重点、找出教学难点

教材内同类知识中分量较大,处于重要或主要地位的内容就是教学重点;而幼儿在学习过程中难以理解消化、不易掌握或操作困难的内容、技巧就被确定为教学难点。

三、备儿童:

1、幼儿已有经验(了解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现有的知识水平与理解能力)

2、关注幼儿的兴趣点。

3、避免生硬,注重渗透。

课堂渗透决不能是生硬的、穿靴戴帽式的,而必须是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只有深挖渗透素材、钻研渗透艺术,才能真正产生“润物无声”的效果。

四、备教学具:

1、教具是上课时教师的辅助用具,可运用各种多样化的手段为教学做准备。

2、学具的准备其实也是备课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哪怕只是孩子需要的一张纸、一支笔,我们都应该为孩子们做好充分准备,否则,活动的教育效果或许就会因为缺一张纸或少一支笔而受到影响。

3、多媒体课件设计要达到以下的要求:

①利用多媒体演绎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②教师的教学思路辅以课件演示,点化孩子学习的方式。

③设计的课件要能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活跃幼儿创造的思维。课件制作需注意的问题

1、简单、实用、易操作;

2、充分整合图、文、声、像等各种媒体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提供链接,便于调用,生动直观。

五、备教法:

1、结合自身特点,确立教学风格

2、重视过程的设计和幼儿学习反应与教师应答策略之间的关系

3、讲授法、演示法、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六、备学法:

学法指导,体现灵活多样,立足因人而异

1、充分考虑幼儿年龄、心理特点和智力发展规律;

2、重视幼儿已有生活经验和感受;

3、目标学习法、体验学习法(观察、实验、分析、综合等)------。

七、备导入

每节课都必须精心构思导入,达到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1)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景,造成积极思维的环境气氛。(2)让幼儿在十分迫切的要求下学习。(3)提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八、备设问

提问应遵循的原则:(1)目标明确。(2)切合幼儿。(3)启发思考。

九、备小结

(1)、要尽量引导幼儿总结(2)、要注意将本节课的知识纳入系统之中(3)、要充分发挥小结的作用

十、备语言

(1)语言有感染力和吸引力(2)备课时就要构思好教学语言(3)要有意识地克服口头禅(4)要多考虑一些鼓励性的语言

怎么备?

一、幼儿园备课的种类: 学期备课、主题备课、周备课、课时备课、课前备课、课后备课。

二、注意事项:

(一)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相结合,以个人备课为主。(二)单元备课与课时备课相结合,以课时备课为主。

(三)编写与运用教案相结合,以运用教案为主。(四)课前备课与课后备课相结合,以使备课更完善。

如何撰写教案?

把确定下来的内容 按逻辑顺序编写成教案(也叫“教学设计”)

1、简案:主要写出上课的主要方案、步骤、要点。老教师才大多写简案!新教师不提倡。

2、详案:如果把一堂课看作一出戏的话,详案=剧本。教师一堂课上讲的话、做的动作、设计的提问、板书的内容、演示的过程等等统统写在教案的“教学过程”中!!按上课进程写出来。

3、讲授提纲:在详案的基础上提炼而出(知识要点、过渡语),以备不时之需!

教案格式:包括课题名称、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具、教学方法、教学时间、教学过程、教学后记等项目。

教学后记(或札记)的撰写?

1、记成功之举

2、记“败笔”之处

3、记教学机智

4、记幼儿见解

5、记再教设计 增强反思、创新意识

反思不能只停留在对教学实践行为、教学经验的反省,更重要的是指向未来教学实践活动。

教师对新理念的领悟,新观点的接受,新要求的落实,不是通过短期的学习就能达到的,必然要经过一个较长的转变过程,必然要经过实践——反思——实践——反思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英语教师如何进行集体备课 篇7

教师必须清楚集体备课备什么。当然, 集体备课的内容最好为下周的教学内容。

1. 精选、精备阅读材料。

选择阅读材料时, 教师要注意所选材料应有时代感, 符合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 贴近高中学生的现实生活。同时, 还要考虑阅读材料题材和内容的多样性。教师还应鼓励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材料。知识量的扩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促使学生去观察、想象、推理, 从而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教师还要认真研究阅读教材, 对教材有宏观的把握。同时更要从微观着手, 采取精读、泛读相结合, 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技巧。

2. 从学生实际出发, 精备学生。

要想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就要具体分析学生实际。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兴趣爱好, 从其感兴趣的方式入手, 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

3. 备教法。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教学既是一门科学, 也是一门艺术, 教师要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和艺术的手法传递知识, 尤其在较重的学习压力下, 更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以便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1) 导入设计要自然、巧妙。

导入是上好一节课的重要环节。导入若成功, 就会像磁石一样深深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 使其很快进入学习的状态。教师要紧扣教材, 灵活设计导入方式, 以激活学生的思维, 帮助学生认知和理解。

(2) 课堂活动形式要多样化。

多样化的课堂活动形式有利于保持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组织形式而言, 既要有个人活动, 又要有对子活动、小组活动、整班活动等, 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促使学生积极地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提升能力。课堂上师生要互动起来。

(3) 课堂活动要有梯度, 要层层递进。

Jeremy Harmer在How to teach English一书中提到:成功教学的最大敌人之一就是学生的厌烦心理。而活动设置过难或过于容易, 都会引起学生的焦虑情绪甚至厌烦心理。因此, 我们要注意使语言活动由易到难, 由简单到复杂, 具有层次性。

4. 备作业设计及批改。

众所周知, 作业设计是教师了解、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一把尺子。怎样用好这把尺子, 是教师集体备课要探讨的。 (1) 作业的量。作业量要适中, 要分层次, 有梯度。 (2) 作业的质。作业要既能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 又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作业的批改要有评语, 要有激励性语言。

二、集体备课的方式

1. 个人自备。

集体备课重在集体的交流和研讨, 这就需要个人做好充分准备。集体备课前每位教师必须认真研读教材, 搜集相关的背景资料, 设计教学方案, 写出备课提纲, 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提出具体的教学目标。要尽力提出有独创性的设计方案, 以便资源共享;提出自己有疑问的地方, 以便集思广益, 攻克难点。个人自备重在对文本的研读和个人感受

2. 集体交流。

在这种交流中没有权威, 也没有听众, 大家都是平等的参与者。交流中没有主讲人, 只有组织者。组织者的任务是创设民主、自由、宽松的氛围, 让大家畅所欲言。在交流中鼓励对某一问题提出不同观点, 促使大家在争辩中、碰撞中、反思中成长。要鼓励青年教师提出自己的看法, 也要邀请备课组以外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来组内进行专题指导, 以开阔组内教师的视野, 扩大交流的空间。

3. 整理教案。

在集体交流后, 教师要整理教案, 修正教案。经过大家共同探讨, 相互补充后, 各位教师可以将自己的教案内容进行充实和完善, 写出具有创新精神的教案来。

4. 个性化修改和反思。

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 用统一的教案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教师应对整理好的教案进行修改与反思, 以适合自己, 适合本班学生。这种个性化的修改与反思, 主要包括教学环节的再设计、教学过程的再评析、教学效果的再反思。个性修改中应注重创新, 注重实用, 注重个性。

5. 课堂实践。

经过备课组研讨过的教案是否可行还有待于考证, 因此, 有必要跟踪听课进行检验, 以便得到总结、提高, 备课组成员之间要互相听课, 取长补短。

6. 课后交流。

教后反思是提升。课后交流是备课总结阶段的主要内容。备课组教师授课后要进行交流, 并对每位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估, 肯定优点, 指出不足, 促进每位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探讨新教师如何备课 篇8

关键词:精读教材;参考资料;练习作业;批注教材;思考教法;书写教案

一节课能否上好不是偶然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备课。在备课上多花一份精力,在教学中就多一份效果。

我认为要提高教学效果,重点是备课、上课、作业。备课——老师要用时间去堆,让自己多看、多练、多写、多思。上课——老师要善于去引导启发,使学生多听、多想、多记、多懂。作业——老师要系统分析存在的问题,强化学生的知识、能力、方法、思维。我备课的步骤是:

一、精读教材

教材是无数专家用心血与经验编写而成的,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载体。精读教材是上好课的一个关键因素。精读教材,可以对教材的理念、特点及内容结构有清楚的认识,对整个知识体系有全面的感知。再结合《教材全解》对上课内容进行具体解读,理解教材。

二、参考资料

《教师教学用书》是与教材配套的、是教师备课的主要参考资料。政治科目我们都用《优秀教案设计》。读教师用书时,全册教材说明常读,每课“学习目标”熟读,“教材说明”对照读,“教学建议”琢磨读,“参考资料”结合读。参考“资料”不光是参看教学用书、教案,还要参看其他的资料是如何分析教材的重难点的,以便自己全面掌握。

三、练习作业

做作业不仅指学生,老师要提高自己也要多练习作业。自己不懂怎么授之以渔呢?课本的作业,资料的作业,强化训练的试卷,老师都要仔细地做一遍,考查自己对教材的掌握程度。同时精选典型题目作为上课讲的材料,并把作业精选出来供学生做少量练习。

四、批注教材

结合《教材全解》《优化教案设计》及其他的资料书,把有用的知识全部写在书上,让课本变“厚”。使自己的书更加知识化、系统化、全面化,以后看起来更方便实用。

五、思考教法

在看书、看资料、看教案的过程中,在熟记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主次,系统整合,研究教法。教学是一门艺术,没有充分准备的教师走上讲台,充其量是“读课本”,绝谈不上驾驭课堂的能力,更不会有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一定要想想如何教?如何让学生学懂?

六、书写教案

一节课,怎样导入,怎样过渡,怎样总结,安排哪些环节,哪个环节先、哪个环节后,哪个环节主、哪个环节次,这些环节分别指向什么目标、他们之间存在什么联系等等,你得认真思考、精心设计。在前面几个环节的基础上,参照优秀教案设计写一篇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详案。

写好教案后,在上课前往往要看几遍,在熟悉讲课的流程环节时,再写一个简明的讲授提纲。这样,我就对教材有了全面理解,就能完全脱离教材上课,把书读“薄”了。

最后我想強调的是:上课,老师要富有激情,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让学生喜欢听你的课。作业,老师一定要注意归纳总结知识,分析学生错误的问题,要反复强化知识,强化方法。反思教学,回顾一下上课效果是很有必要的。做高考题,了解一下高考动向也是必不可少的。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误人子弟”其害甚痛。一个优秀的老师,是让自己辛苦(精备课),让学生轻松,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愿我们教育界的同仁高瞻远瞩,把备课真正当作一回事来做,才能对得起“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光荣称号。

上一篇:高考励志名言精选推荐下一篇:第1课 魔幻的颜色 教学设计